提问的效果(共12篇)
提问的效果 篇1
课堂提问对教师组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教师的输出信息, 并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是师生思想认识沟通的桥梁。那么, 教师课堂提问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结合具体情境
在课堂提问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设最佳问题情境。问题创设合理, 能给学生以熟悉亲切之感, 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学生也容易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轻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商是一位数) ”时, 巩固完80÷20、130÷30、170÷40等几道竖式练习后, 我开始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4÷21。我问道:“这个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稍作思考就发现“除数不是整十数”。我随机板书课题, 接着发问:“你能解决它吗?该怎么办?”学生简单商议, 便得出结论:“21接近20, 可以当成20试商, 80多里面有4个20, 因而商4。”接下来的计算中, 学生的劲头更足了。结合情境的提问, 不需教师太多的语言, 学生却学得轻松自然, 得心应手。
二、课堂提问要指向明确
教师提问时对问题表述不明确、太空泛, 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 学生的回答很难切中要害, 使教师陷入“易放难收”的尴尬境界, 既浪费教学时间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师很难堪。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从单一的角度去提问, 增强针对性, 减少盲目性, 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问题, 才不会产生歧义, 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省时高效, 事半功倍。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而学生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 以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应切实关注全体学生。“按顺序提问”, 学生会过早关注自己的问题, 而忽略别人的作答;“体罚性提问 (提问不专心的学生) ”, 学生没有进入问题状态, 回答质量差, 没有代表性;“专问优等生”, 会让差等生继续掉队, 甚至拉大差距;“专问学困生”, 会让尖子生丧失学习兴趣, 因经常无所事事而成为中等生;“一对一的提问”, 会让多数学生“身在课堂里, 心在课堂外”。所以, 我们的课堂提问应尽可能让学困生回答记忆性、概念性问题, 让中等生回答基础性、普遍性问题, 让尖子生回答比较性、拓展性、概括性问题。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智力等个性特征,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自信与发展, 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 抓两头, 带中间, 整体进步, 全面提高”的最佳境界。
四、课堂提问要有一定启发性
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并通过独立的思考、体验、领悟, 训练思维, 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教师要适时提出有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发现、去反思、去总结。如教学完“圆柱的侧面积计算”, 我分别出示底面是三角形和长方形的两个直柱体, 问道:“你能求出这两个直柱体的侧面积吗?求出结果后在小组内交流下你的想法,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算出结果后, 有的仿照圆柱体侧面积的推导过程把直柱体的侧面展开, 找各个边分别代表着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一条边是高, 而另一条边正好是底面周长。学生都理解了所有直柱体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的道理。
五、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需要是最好的动力。当学生知识储备充足之时, 有疑惑意欲发问之时, 有所感准备表达之时, 都是教师最佳的提问时机。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提问,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乐意表达, 也有观点可表达。如教学完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 我启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同桌之间说一说, 再在全班交流。”由于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特别熟悉, 经过鉴别比较, 学生发现:1.意义不同 (周长是圈的长度, 面积是圈围成平面的大小) ;2.计算方法不同;3.本质不同 (周长是线的长短, 面积是面的大小) ;4.单位不同。
六、课堂提问要有递进性
如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先有后, 有轻有重,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 有序推进。
教学完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我先让学生求分数的倒数, 接着我启发学生求整数的倒数 (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再求倒数, 得整数分之一) 。当学生有了转化成分数再求倒数的经验后, 我出示一些简单的小数, 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小数的倒数吗?”学生简单思考, 得出先把小数转化成分数, 再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我接着追问道:“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请你说说看。”学生说出先把这个数 (不论是整数还是小数) 化成分数, 再求倒数。
“你能想办法找到1的倒数吗?列列看。”我继续追问。有的学生把1写成1分之1, 倒过来还是1分之1, 即就是1。有的学生用倒数的意义来考虑, 1× (1) =1。还有的学生把意义反过来思考, 列出因为:1÷2=1/2, 1÷3=1/3, 所以:1÷1=1。
简单评价后, 自己我穷追不舍:“你能想办法求出0的倒数吗?同桌之间议一议。”学生发现0× (0, 1, 2, 3, 4……) =0, 永远不等于1, 而1不可以除以0, 0的倒数找不到, 切实理解了0没有倒数的知识。
教师这时的“刨根问底”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只会让真理越辨越明。
七、课堂提问要疏密有度
重点问题的提出后,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组织表达, 让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 我先列出算式196÷36。然后, 当学生确定把36当成40来试商时, 我启发学生思考:“观察余数, 仔细思考,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很快, 优等生发现了余数是52, 大于除数, 开始皱眉思索。我不吱声, 等待着。接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了矛盾, 我还是不吱声继续等待。教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终于差等生也发现了矛盾。教室了炸开了锅, “余数比除数大啦!”“我们的商太小啦。”这时, 我紧追不舍:“我们该怎么办?”“把商改大点儿。”“大上1。”“大上2可以吗?”“不可以, 52里面没有2个36。”疏密有度的课堂提问给优等生和差等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
八、课堂提问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仅要关心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还要关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比较、学会表达、学会辩论, 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有经验的推销员只会问“你要几个咸鸭蛋”, 而不会说“你要不要咸鸭蛋”, 可见, 提问有方法和艺术的差别。随着课改的深入, 课堂提问作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学技能, 已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改进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问的效果 篇2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问”出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培养其思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用智慧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智慧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数学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问”出学生的激情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乘法的认识》,以导课部分为例: 师: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是以打猎为生的。如果一位猎人一天能打三只野兔,那么他6天能打多少只野兔?你能说出连加算式吗?
生:3+3+3+3+3+3=18 师:十天呢?二十天呢?一百天呢?
生(各抒己见):这么长的算式,说起来多麻烦呀!
师:有一种方法能专门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乘法,想学吗? 生: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能及时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
三、“问”出学生的创造
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促使学生注意、记忆、思维高度凝集。让他们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尝试性和创造性学习,进而达到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 篇3
一、课堂提问要结合具体情境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设最佳问题情境。问题创设合理,能给学生以熟悉亲切之感,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学生也容易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轻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时,巩固完80÷20、130÷30、170÷40等几道竖式练习后,我开始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4÷21。我问道:“这个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稍作思考就发现“除数不是整十数”。我随机板书课题,接着发问:“你能解决它吗?该怎么办?”学生简单商议,便得出结论:“21接近20,可以当成20试商,80多里面有4个20,因而商4。”接下来的计算中,学生的劲头更足了。结合情境的提问,不需教师太多的语言,学生却学得轻松自然,得心应手。
二、课堂提问要指向明确
教师提问时对问题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学生的回答很难切中要害,使教师陷入“易放难收”的尴尬境界,既浪费教学时间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很难堪。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从单一的角度去提问,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思考问题,才不会产生歧义,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省时高效,事半功倍。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往往参差不齐,以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应切实关注全体学生。“按顺序提问”,学生会过早关注自己的问题,而忽略别人的作答;“体罚性提问(提问不专心的学生)”,学生没有进入问题状态,回答质量差,没有代表性;“专问优等生”,会让差等生继续掉队,甚至拉大差距;“专问学困生”,会让尖子生丧失学习兴趣,因经常无所事事而成为中等生;“一对一的提问”,会让多数学生“身在课堂里,心在课堂外”。所以,我们的课堂提问应尽可能让学困生回答记忆性、概念性问题,让中等生回答基础性、普遍性问题,让尖子生回答比较性、拓展性、概括性问题。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智力等个性特征,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与发展,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抓两头,带中间,整体进步,全面提高”的最佳境界。
四、课堂提问要有一定启发性
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通过独立的思考、体验、领悟,训练思维,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师要适时提出有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发现、去反思、去总结。如教学完“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我分别出示底面是三角形和长方形的两个直柱体,问道:“你能求出这两个直柱体的侧面积吗?求出结果后在小组内交流下你的想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算出结果后,有的仿照圆柱体侧面积的推导过程把直柱体的侧面展开,找各个边分别代表着什么,学生不难发现一条边是高,而另一条边正好是底面周长。学生都理解了所有直柱体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的道理。
五、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需要是最好的动力。当学生知识储备充足之时,有疑惑意欲发问之时,有所感准备表达之时,都是教师最佳的提问时机。教师在恰当的时候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意表达,也有观点可表达。如教学完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同桌之间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由于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特别熟悉,经过鉴别比较,学生发现:1.意义不同(周长是圈的长度,面积是圈围成平面的大小);2.计算方法不同;3.本质不同(周长是线的长短,面积是面的大小);4.单位不同。
六、课堂提问要有递进性
如课堂问题的设置应有先有后,有轻有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有序推进。
教学完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求分数的倒数,接着我启发学生求整数的倒数(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再求倒数,得整数分之一)。当学生有了转化成分数再求倒数的经验后,我出示一些简单的小数,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小数的倒数吗?”学生简单思考,得出先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再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我接着追问道:“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请你说说看。”学生说出先把这个数(不论是整数还是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你能想办法找到1的倒数吗?列列看。”我继续追问。有的学生把1写成1分之1,倒过来还是1分之1,即就是1。有的学生用倒数的意义来考虑,1×(1)=1。还有的学生把意义反过来思考,列出因为:1÷2=1/2,1÷3=1/3,所以:1÷1=1。
简单评价后,自己我穷追不舍:“你能想办法求出0的倒数吗?同桌之间议一议。”学生发现0×(0,1,2,3,4……)=0,永远不等于1,而1不可以除以0,0的倒数找不到,切实理解了0没有倒数的知识。
教师这时的“刨根问底”不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只会让真理越辨越明。
七、课堂提问要疏密有度
重点问题的提出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组织表达,让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先列出算式196÷36。然后,当学生确定把36当成40来试商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观察余数,仔细思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很快,优等生发现了余数是52,大于除数,开始皱眉思索。我不吱声,等待着。接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了矛盾,我还是不吱声继续等待。教室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终于差等生也发现了矛盾。教室了炸开了锅,“余数比除数大啦!”“我们的商太小啦。”这时,我紧追不舍:“我们该怎么办?”“把商改大点儿。”“大上1。”“大上2可以吗?”“不可以,52里面没有2个36。”疏密有度的课堂提问给优等生和差等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
八、课堂提问要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仅要关心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还要关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比较、学会表达、学会辩论,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有经验的推销员只会问“你要几个咸鸭蛋”,而不会说“你要不要咸鸭蛋”,可见,提问有方法和艺术的差别。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提问作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改进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问的效果 篇4
提问后由学生举手来回答问题是一种简单、普通的提问方法,应用较多,它可以吸引好学习、爱思考学生的好奇心,跟着老师的教学内容运转,回答问题正确后有一定的成就感,也会促使这些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通过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使整个教学过程张驰有度。围绕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也能够更加明确地突出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举手来回答,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保证教学的真实性,敢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双方的观点、想法得到充分的表达。但是有些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他们总不举手,上课思想开小差,这种提问根本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句空话。
由老师随机点学生来回答问题是带有一种完成作业式的提问方法,老师事先就交代要进行随机点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们就都会感到有压力,当然也有动力,每个人都会专心学习,认真准备,以便在被点到要回答问题时能流利而正确的回答出来。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对所有的学生的学习都有促进效果,即使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在一定压力下去学习。同时,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全部的学生均获得至少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可是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属于被动式的学习方法,不利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的形成,经常这样被动下去可能压抑创新意识的产生。
按一定的顺序回答问题是一种在低年龄段经常用到的提问方法,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可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且很多是同样重复的回答。当然所有的学生都会好好地准备,以稳固其所学的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并有利于完成该堂课的主要任务,对于提什么样的问题,要使学生学到什么,怎样去思考,怎样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同样的信息反复加强,对学生形成持久的记忆无疑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也属于被动式的学习方法。
运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是一种较为新潮的方法,在具备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环境下灵活应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属于主动式的学习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时刻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思维紧张、高速的运转,抢答成功不仅说明其知识掌握得好,而且反应了该学生的快捷灵活的应变能力、准确的执行力等素质。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既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抢答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简单明了,涉及范围可以稍微广泛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兼而有之,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掌握知识,记忆也相当深刻。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参与的学生也应具备一定的基础,否则会失去吸引力和趣味性。
指定专人准备后再回答的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调动特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其探索、整理、归纳的能力,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介于主动式和被动式学习之间。要回答的问题是老师提出的,回答的学生也是老师指定的,看似被动,但它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广泛查找资料,进行思考,最后还要将答案系统化。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轨道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独特领域。教师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回答、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技能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过程。学生们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学生们的认知水平肯定有一些局限性,需要教师们去呵护,去尊重,去引导,而不可越俎代庖。要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等去引导学生,感动学生,让学生得到提高,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及综合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指定的专人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可总是指定个别学生,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锻炼的机会。
提出问题后开展讨论是国外非常流行的教学方法,一个主题摆在大家的面前,所有的学生都要进行思考,想到一点就说出来,甚至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广泛探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的碰撞,通过讨论,学生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理论,并且记忆颇深;通过讨论,学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自己学会了比较、甑别的方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讨论,学生个人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得以锻炼;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表达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通过讨论也让学生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接受并存的方式。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具备自学的能力并事先有相应的准备,才能使讨论的效果得以充分显现。
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为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它也可以用来处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对学生的理解力而言,如果问题提得过深或过浅,可能造成学生无从回答的现象,这样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学习情况。教师也不要规定答案的一致性和唯一性,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会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并且影响了学生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为了照顾那些平常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要困难生来回答,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回答时,这样的结果可能使那些平常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再次受到打击,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让其他学生看低教师的水平,既浪费了时间,也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不和谐。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要提出那些仅仅只用“是”或“否”就回答出来的单纯问题,单纯的问题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想象空间的问题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想象空间的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希望实现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期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们回答问题的激情的效果。
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通过提出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他们想象的天空,使他们有更多自由翱翔的机会。教师除了要对教法进行研究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充分尊重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其个性发展,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多种方式去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将多种提问方法进行合理灵活的应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主动式和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予以适当的结合,以期实现教学相长以及效果明显提升的良性循环。尽最大的力量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摘要: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人文工程,它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教学效果的提高则有赖于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问就是连接教和学之间的一道桥梁,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从而获得知识与智慧,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提问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提问的效果 篇5
联堤中学
郭壮鑫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即:问要有值,问点要准,发问要活,问要适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设疑
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
一、问要有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
2、课文的重点、难点。
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4、承上启下处。
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等。
二、问点要准。“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三、发问要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四、问要适时。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提问的效果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提问;方式;主体;评价机制;秩序;创新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传统的“我问你答”、在课本上就能找到标准答案的课堂提问虽然让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参与,但极大的忽视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种课堂提问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思想相去甚远。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领会,笔者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提问做了一些创新尝试,显著的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例略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创新。
一、课堂提问方式的创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传统的针对课本上现成答案的课堂提问方式创新为巧设诱思点,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一经济生活《公司经营成功的秘诀》时,我在课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模拟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节目策划了一场简短的招聘会:为某公司招聘一位经理。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提问:①为每位应聘者提供一份某知名企业的典型成功案例,要求应聘学生分析该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②为每位应聘学生提供一份某濒临倒闭的企业的典型案例,要求他们为该企业扭转乾坤出谋划策;③要求每位应聘者在一分钟内陈述自己的竞选词。④要求其他学生以前后六人一组为单位,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公司经理,并派代表陈述理由。由于这种活动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符合中学生爱挑战和爱表现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学习情绪一直很高涨,探究兴趣非常浓厚。这使我通过这个活动和相关课堂提问的设置,成功的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还提高了他们归纳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二、课堂提问主体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提问,不但内容是由教师选定,提问的主体也都是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教学的指向性,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被充分而有效地挖掘出来。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创新提问的主体,从一律由教师发问转变为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将发现的问题以练习的形式提出来,并逐步尝试围绕自己所发现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设置其它的相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培养学生“学贵有疑”的精神和问题意识。
例如:政治课堂教学经常会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在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课堂提问中,我常常以热点专题为中心,逐步引导学生去找出这些热点问题与教材主干知识的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思考,再鼓励学生将这些分析和思考以课堂提问的形式展示出来,实现由学生来发问。包括:
(1)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提出课堂问题。如2010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就围绕这个热点设置两个课堂提问:第一: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能不能从政治学科内的不同模块或者同一模块的不同章节的角度来思考它与我们政治教材哪些知识点有关?第二:如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设计成课堂提问的形式,能不能尝试结合你能想到的不同模块的知识点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积极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提出了以下的课堂提问:①从经济生活角度,说说保护文化遗产的经济意义。②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怎样保护文化遗产。③保护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哪些哲学启示?④从政治生活角度,请你分析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等等。
(2)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层次来提出课堂问题。“多层次”是指将每一知识目标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要求的水平也不同。例如:围绕一组“网络黄色暴力文化”材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去提出新的问题:第一层,如果只需要我们描述这组材料所涉及的有关文化生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应该怎么提问呢?第二层,如果想要大家读完这则材料后,能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去分析、比较和解释这些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又应该怎么设计问题呢?第三层,想要大家去综合阐释或评价这些现实问题,有哪些经典的提问模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的课堂提问,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目的的理解。
(3)引导学生学会从变化中提出课堂问题。我经常在讲解练习或试题时,会通过课堂提问,要求学生灵活地对原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化,再鼓励学生将变化后题目以课堂提问的形式呈现给班级其它同学,以达到强化知识点、提高辨别能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一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①要求学生变换题型,如将辨析题变换成综合论述题,将选择题变成简答题,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②要求学生变换考查范围,如由考查哲学的唯物论变为考查辩证法或认识论。③要求学生变换考查角度,如由考查它们的区别变为考查它们的联系。④要求学生根据最新时事材料改编原题等。
对课堂提问的主体进行创新,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学生渴望能发现问题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提问评价机制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提问多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最后一律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讲解答案。在这样的课堂提问中,一方面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是教师问题的“应答器”,是教师按既定的轨道推进教学、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工具,而其他学生则觉得回答的内容与己无关而不愿意倾听,或者只关心回答的对错。这无意中在剥夺学生思考、体验、参与和创造的权利。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在评价机制上进行创新,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四、课堂提问秩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提问在秩序的管理上太过于注重“师道尊严”,有专制倾向:不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不允许学生打岔;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对学生某些“个性化”的理解,教师会不厌其烦的用标准答案予以更正等等。这样的课堂提问容易导致学生只会服从、接受,不会探究和创造;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因为这种压抑而对政治课堂中所要学习的道德行为等内容产生强烈的排斥、反感,使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对课堂提问秩序的创新就需要包容学生各异的想法,同时也包容学生“凌乱”的秩序。
总之,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尽力留意每一个细节,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学会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提问变成尽情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就能使政治课堂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困惑》——《小学各科教与学》2010年第7期
[2]《从问题走向对话》——《小学各科教与学》2011年第8期
[3]《宽容精神关照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
设计有效提问,提升阅读效果 篇7
一、找准课堂提问的“突破口”
1.从课题入手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课题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使学生在明确写作主旨的前提下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火星的图片,然后又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在学生对火星与地球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如下提问:你们知道“孪生兄弟”是什么意思吗?作者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与地球之前有什么相似之处吗?请大家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在这里,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过了火星与地球的图片资料以后,紧扣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的阅读期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迫切地想通过阅读了解火星与地球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为学生从文中寻找火星为什么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奠定了情感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2.从中心句入手
所谓中心句就是对全文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句子。 在教学时,从中心句提问,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而且抓住了中心句,就犹如找到了解读课文的钥匙,它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辐射全文的作用。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在学生读完全文以后,教师可以直接把“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句话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思考“只拣儿童多处行” 是什么意思。“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为什么跟着儿童就一定能够找到春天?在这里,从课文的中心句处提问,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因为春天的大地上都是一些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春天与他们同行, 快乐与他们同行,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可以找到春天!在这里,就课文的中心句开始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条阅读理解课文的通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从主要人物入手
对于写人或者叙事性文章来说,从主要人物入手进行提问,让学生从人物入手说说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有效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尽快理清阅读线索,进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上线索清晰,主次分明, 提高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后,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觉得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觉得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种做法正确吗?请大家细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能够显示林冲和洪教头各自性格特点的词语或者句子用心品味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在这里,教师从主要人物入手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阅读的目标分外明确,而且, 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也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和体会,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新奇巧”
1.新:变顺为逆,精简数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喜欢按照正向的解决问题的思考展开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听觉疲劳,此时,教师不妨换一种提问的方式,逆向提问。这样的提问不仅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给学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新鲜感。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姥姥的剪纸》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祖孙情深,教师就可以摈弃传统“这个段落写了什么内容,那个段落呢?”等传统课堂提问的方式, 转向逆向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孙情深?请大家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这样一来,从姥姥怕我下水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我缠着姥姥为我剪兔子和牛以及我不论走多远,都能收到姥姥的剪纸等情节串联起来, 既避免了逐句逐段讲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情况的发生,又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读课文,进而在自读自悟中,收获无限的精彩。由此可见,变顺为逆,以点带面,精简提问内容,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提问,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尽情思考,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奇:揭示矛盾,引起思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文本本身就存在的一些矛盾之处,这些矛盾之处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阅历浅,理解力弱,对这些矛盾之处很容易忽视。在教学时,如能从矛盾处入手展开提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迸发出精彩的火花。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蘑菇应该奖给谁》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矛盾处,妈妈说的话进行提问:兔妈妈明明说谁跑步最出色,就把最大的蘑菇奖给谁,可是小黑兔明明跑步得了第一,兔妈妈为什么不把蘑菇奖给小黑兔,反而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呢?教师这样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兔妈妈这样做到底公平吗?有学生可能认为公平,有学生认为不公平,就这样,在学生的争议中,学生认可了兔妈妈奖励蘑菇的办法。一致认为敢于和高手比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小白兔得到蘑菇的奖励是受之无愧的。在这里,以文本的矛盾处进行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发展学生思维,收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巧:相似情境,促进迁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文本结构语言都比较相似的语句或者段落,在课堂提问时,如果采取同样的模式提问,那么,将会使阅读教学显得索然无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提出几个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课文主要讲了陶校长演讲中“每天四问”的内容,在教学第一问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陶校长的第一问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陶校长对同学们的希望是什么?在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由于其他三问的形式和第一问差不多,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学习第一问的方法学习其他几问的内容。就这样,学生读读画画,问问答答,因为结构相同,情境相似,学生很快实现了阅读方法的迁移。与此同时,由于这种自学问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的迁移。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原则性”
1.有的放矢,正确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无病呻吟、隔靴搔痒式的提问。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对问题整合, 确保有的放矢,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火花,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或者回答不得要领时,教师要正确引导,把握好提问的导向作用。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 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明代史学家谈迁花费了20多年,经过了6次修改才完成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却被小偷偷走了,这对谈迁的打击是多么巨大啊!那么,是什么信念支持着他没有放弃重新开始撰写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学生认为是舆论的压力,许多人认为他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他偏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不会被击垮的;有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史学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看到自己亲自编撰的 《国榷》问世,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获得了对人物的正确评价,提高了阅读效果。
2.难易适度,由浅入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另一原则是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激不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过于困难,又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或者百思不得其解,起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因此,在提问的设计上要由易而难,由浅入深,能够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如茉莉》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就课文中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进行提问,由于学生对课文不够熟悉,阅读较浅,很可能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此时,教师不妨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来提问:妈妈和爸爸关系怎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同意文中妈妈的话“爱如茉莉”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以从妈妈生病住院爸爸是如何照顾妈妈的,以及妈妈为了怕爸爸惊醒,一夜没动,直至胳膊发酸这种具体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爱以及为什么要以“爱如茉莉”为题,这种难易适中,由浅入深的课堂提问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积极评价,体验成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服务的。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积极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
要想使课堂提问真正有效,首先教师要善于表扬。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找出学生回答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把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说出来,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体现问的有效。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予以后进生充分的宽容,尤其是对于一些后进生要么不敢回答,要么回答屡屡出错的现象,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以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巧用课堂有效提问,优化课堂效果 篇8
一、创设情境, 趣味提问
小学生处于一个探究知识的初级阶段, 更多时候是兴趣引导着他们学习, 如果强制灌输给他们理论上的知识恐怕达不到好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让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通过这个过程, 提高学生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不难发现,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去商店买东西结账时需要计算用到了数学, 身边各种各样的物体的图形设计也用到了数学。总之数学一直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数学的情景与教材内的知识相结合, 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 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数学, 提问也多多围绕生活开展, 尽量提问一些贴近孩子们日常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有亲和力, 不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难懂。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情境, 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拿出数学课本, 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 同学们回答长方形。然后我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这时我让学生拿着直尺和他们一起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测出长和宽后, 询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呢?我告诉同学们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 同学们经过思考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是长×宽, 然后我告诉他们回答正确后, 同学们都很高兴。通过创设这个情景, 我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概念, 通过提问, 层层深入, 提高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因人而异, 开放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里, 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层次不齐。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做到因人而异, 开放提问。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 教师不能心存偏私, 只向成绩好的孩子提问, 老师要清楚在学生小学时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 可能稍加引导就能迅速提高成绩。老师在提问题之前, 要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引导成绩稍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让他们也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 赶上其他学生的步伐;对于成绩较高的同学, 可以提问一些扩展性思维的问题, 对课堂进行延伸, 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 老师要予以表扬;对于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 也不可斥责, 教师要分析原因, 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中来。
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 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 我采用演示加提问的方法, 我拿出6根粉笔, 然后我拿走3根, 我提问一个成绩稍差的同学:现在有几根粉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如果我再拿走一根呢?通过层层地剖析、演示,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了, 然后我对这名学生表扬了一番, 通过这种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了信心, 又满足了他们小心的“虚荣感”, 使学生提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成绩稍好的学习, 我就提高问题的难度, 提问一些相对难一点的问题, 我问到:“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猴子, 那么3个猴子分到几分之几的桃子?”不难发现, 我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激发了这些学生思考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引导成绩稍差的提高成绩, 让成绩稍好的更加优秀,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广泛提问、开放提问。
三、精心设计, 目的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为了让同学们在没有防备的情境下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从而保证数学课堂的质量。老师应做到依据学生性格、成绩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情况,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程度, 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问问题的时候, 要做到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浅到深、从外到里。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 在上面第二条有提到, 要因人而异。提问的内容要紧紧抓住课本内容, 以课本内容为基础, 可以适当做一些课本之外的引申拓展, 旨在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教材中知识的印象。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 帮助培养他们更加深厚的学习兴趣。
差异、教学内容等方面, 精心地列出该提问的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复习之前学过的同分母的加减法, 出几道小题, 将最后一道题设为异分母加减, 此时可以进行提问:那么, 异分母加减该如何进行呢?这个时候的提问, 既引进了新知识内容, 又提出了重点, 方便开展异分母加减的教学。
数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 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注意将虚化的概念实际化, 让学生听得容易, 学得简单。让我们都来关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让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为孩子们的明天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 学习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注意将虚化的概念实际化, 让学生听得容易, 学得简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 增加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帮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培养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课堂,有效提问,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真英.有效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 (教师版) 2015年09期
[2]王卉.有效提问让数学活动走向真实[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 2015年12期
[3]钱海芳.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提问[J].考试与评价2015年09期
[4]赵丽萍.让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J].科普童话2015年22期
提问的效果 篇9
一、丰富问题内容, 提高学生兴趣
不少教师都有课堂提问设计得不少但是却难收到学生响应的感受, 这得归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过于形式化, 内容单一, 欠缺小学阶段学生需求的兴趣提升. 因此, 教师有必要让问题内容变得丰富, 贴近学生的认知, 增加乐趣性和发展性.
(一) 注重趣味性, 增强参与意识
趣味性是小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教学导向, 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掉面对提问的紧张感;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乐趣, 愿意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解答问题. 例如, 在学习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的内容时, 在进行了八个方向的基本概念导入后, 笔者和学生展开了这样的问答:
师:同学们爱吃点心吗? 生: (齐声) 爱!
师:咱们学校附近就有一家蛋糕店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那家店在哪儿呢? 生: (主动站起来) 就在学校后门左拐的地方.
师:记得很清楚, 那么, 大家来算一算这家蛋糕店在学校前门的什么方向啊? 注意前门是正北方. 生: (踊跃举手) 我知道了! 生: (点名) 蛋糕店在学校前门的东南方向, 因为后门在前门的正南方, 蛋糕店在后门的靠左边, 所以是偏东边对着前门的, 所以是在前门的东南方向.
师:这名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大家是这样想的吗?生: (齐声) 是!
学生们的高积极性反映出在问题中体现出乐趣是非常重要的. 而教师对趣味性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带入, 而不必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模仿.
(二) 融入启发性, 提升主动意识
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验收教学成果, 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还应该启发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能够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抓住思维的重点, 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更能巩固知识点, 举一反三. 例如, 在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学习中, 课堂提问环节, 我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有一元钱, 要买一把七角的直尺, 必须用零钱买东西, 那你会怎样跟妈妈换零钱? 这个不同于1元 = ? 角的问题顺利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 一名学生率先回答:换十个一角, 留下三角, 剩下的就可以买直尺了.“这名同学说得很对 , 但我还想听听其他想法. ”又有学生回答:“换一个五角和五个一角也可以. ”“一个五角、一个两角、三个一角也行. ”不用提示, 又有学生说出了好几个换法. 最后我告诉学生们:因为人民币的角币有一角、五角之分, 所以只要加起来等于十, 就可以有很多种组合. 这样思考空间比较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们领悟到了思维启发, 知识概念记得更深刻, 掌握也更灵活.
二、把握问题时机, 带动学生思维
对于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一些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于:问题内容够不够新颖、问题目的够不够明确等, 实际上,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引起关注, 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其与课堂节奏息息相关, 只有在学生思维最容易引起重视的时间点提出问题才能够达到最大程度被接收的效果, 而过早或过晚都容易被学生所淡化. 观察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氛围平淡、学生没有主动疑问的时间点, 不失为提问的好时机. 例如, 在进行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 在学生已经形成一个物品等于总数分之一的认识时, 我问学生们:换算分数, 只要按照物品数量来带入就行了, 大家对这样的想法有没有疑问啊? 学生们都回答没有, 我接着抛出问题:那如果所要的换算结果不是总数分之一, 而是更大的范围, 比如6个篮球, 它的三分之一是多少, 再来数个数还能行得通吗?学生们都犹疑了, 有了新的思索, 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6个篮球分成3等份, 很快得出了结果. 学生们都明白了:换算分数, 不能单纯地数个数, 而是要有分份数的概念.
三、调节问题难度, 平衡学生差异
有提问, 就会有难易之分, 而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关联重大.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明显的学习进度之分, 兴趣浓厚的学生愿意思考, 节奏跟不上的学生越学越觉得枯燥, 因此, 教师在提问环节可以从调整难度入手,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同时也获得鼓励, 形成情绪带动, 从而能够平衡学生差异, 引导整体进步. 比如, 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的学习中, 在复习完相关分数与小数的概念、讲解完基本的换算知识后, 我提出了一个系列问题:根据两个相同等分图形的阴影说出分别的分数值, 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我请了学习不太跟得上的学生回答, 他们很快答对:是4/10和6/10. 然后, 我请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回答两部分阴影哪部分较大, 请到的学生很快用 (6/10= 0.6) > (4/10= 0.4) 的概念清楚地回答了问题. 我对几名学生都提出了表扬, 成绩不足的学生感受到了肯定, 而成绩好的学生也体验到了大家的关注, 课堂氛围专注而良好.
新时期的数学教学思想应该具备更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引导和更具人性化的催动, 因而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手段万万不可缺少. 课堂提问应该果断抛弃形式上的表面化, 而要从具体效用出发, 突出提问内容的丰富性、变通性以及深刻性, 才是最有技巧的设计方向. 教师还要注意由浅入深、因材施问, 才能全方位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变活、变乐.
摘要:新课程有效实施以来, 涌现出了不少活力十足的科学教学手段, 课堂提问就是其中的一项.尤其在重思维、促自主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依靠的是教师的语言, 蕴含的是教学思维主线, 发展的是学生的教学反馈和思维启发.而课堂提问要得到有效实施, 还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切合实际的思想带入性.因此, 有效提问必须注重技巧, 激发学生的配合.本文以如何把握有效课堂提问的侧重点为中心, 结合教学体验, 提出几点看法.
提问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课堂提问,核心问题,教学效果
当前, 随着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课堂提问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 目前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 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提问过于繁杂, 破坏了课堂教学节奏和气氛;再如, 提问缺乏激发力和影响力, 学生并不感兴趣。因此, 我们应该对课堂提问事先做好精心设计, 巧妙利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课堂气氛, 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出整篇课文的核心问题
所谓核心问题, 就是每一篇课文中, 与课文的中心思想相对应的、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并且应该能够从整体上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 这种问题是相比于那些应答式的零碎的提问而言的, 对于整篇课文起到贯穿主线的作用。比如, 在教学《故乡》时, 我就主要针对《故乡》这篇课文的主旨, 向学生提问如下问题:在作者的眼中故乡有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思考, 得出答案, 即在作者的眼中, 故乡的样子变了, 故乡原来那些熟悉的人物也变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再次根据学生思考出来的答案, 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故乡这些人物有哪些变化?比如, 闰土在人物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有哪些差别?学生做出回答之后, 我又追加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来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这样整篇课文, 就通过一个核心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而串连在一起了, 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清晰可见了。
在设计课文的核心问题时, 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设置核心问题
比如,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即皇帝为什么会受骗, 然后根据这个核心问题, 设置出简单的问题:谁欺骗了皇帝?然后再根据回答追问:为什么要骗皇帝?最终引出核心的问题:皇帝为什么会受骗?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突破课文的重点, 拓宽学生的思维。
2.围绕课文的文眼设置核心问题
比如, 在教学《口技》时, 课文一开始就有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这句话就道出了全篇课文的文眼, 我就针对这个问题发问:善口技者是什么意思?口技者的“善”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这些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索。
3.针对矛盾设置核心问题
语文课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 这些矛盾正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深处的入口。比如, 在《孔乙己》中, 作者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里站着喝酒和穿长衫是明显的矛盾。我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孔乙己会这么做?又如, 在鲁迅的《三味书屋》中有一句话写道:“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菜”。似乎和确凿也是明显矛盾的词语, 作者为什么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描写?这表达了作者对三味书屋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如果在这些地方针对性地设置好问题, 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脑,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处。
二、巧妙利用小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
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但是一堂课不能只有核心问题, 那样会使学生疲于应付吃不消, 教师还应该针对课文, 精巧地设计一些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思考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正面接触课文的核心, 而是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思考。比如,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 课文中写道:“愚公年且九十。”我向学生提问:这句话中的“且”字如何理解, 但是发问时注意了一下提问技巧, 并不直接发问, 而是设置一些小的问题来提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问道:愚公九十几岁?这时学生稍稍感到迷惑, 然后立刻领悟到这句话中的“且”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不到90岁, 而是快要到90岁。
三、适当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
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过于容易的问题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当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 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比如, 在教学《变色龙》时, 我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首先向学生提问: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再继续发问:为什么说他善变?他善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根据学生的答案, 然后追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性格是始终变来变去, 但是有一样他始终没有变,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时有学生就会在前面回答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善变的性格从没有变。这时我继续提问:他为什么要变来变去呢?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随着问题的深入, 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 这种提问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意义。
巧设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课堂提问 提问的作用,提问的时间 方法 针对性和难易程度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提问设计得好,教学效率就高。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发挥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大量的语言交流互动,这无疑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那么该怎样来进行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1 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问时机的把握程度如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需要通盘考虑,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
授课伊始提问——引人入戏。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比如一出戏开头先设置悬念,激起大家的兴趣,使人由疑问到思考,尽快入“戏”。如在学习新课标Book 1 Unit 1 ANNE’S BEST FRIEND 之前我们可以这样设问:“Who is Anne’s best friend? Is it a person or anything else?”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会很快开始浏览课文。
(1)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提问设疑不可过难,要“问“到点子上。教材的重点恰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在重难点处设置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精神振奋,积极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新课标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设置如下两个问题:1.Why do you think that the brothers choose Henry for their bet ? 2.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Henry is? Why do you think so? 来制造一些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2)结束处设疑——锻造智力悬念的衔接环。一堂成功的课,也应以设疑提问而终,使其课虽尽,意无穷。根据知识结构,教师在结尾处提出问题,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铺垫。以新课标BOOK 3 Unit 2 Healthy Eating 为例:在学完COME AND EAT HERE (I) 以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What is the strength and the weakness of the diet in Wang Peng’s restaurant ? (2).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will end? 通过问题(1)的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同时,问题(2)又为课文的下一部分COME AND EAT HERE (II)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2 准确把握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对英语教学非常重要,既要面对全体学生,也要照顾个体,尤其是英语较弱的学生。
根据提问时要求回答的人数的多少我们可以把提问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单独提问,学生个别回答;小组提问;学生小组回答;全班提问,学生一起回答.
例如,在讲授新课标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 中Reading时,可以穿插以下的一些问题:
1)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o made the Amber Room? Why?
3)How did the Amber Room get lost?
4)Is it worth rebuilding lost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the Amber Room or Yuan Ming Yuan in Beijing?
1)、2)問题比较简单,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且答案唯一。因此这样的题目可由单个的学生来回答。而问题3)、4)较难,由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思维活动的不同要求,我们可以把问题细分为以下几种:展示型问题(display questions)、参照型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 和评价型问题(comment questions)。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尽可能地对各种类型的问题进行提问。
2.1 展示型问题
展示性问题是教学中提问的一种方式,它通常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展示一些简单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提问适用于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阶段(快速阅读,前2-5分钟)。
如快速阅读新课标 BOOK 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 中的Reading :A STUDENT OF AFICAN WILDLIFE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有关情况,涉及相关的要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展示型问题:
① Who is the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
② What did the group do first in the morning ?
这种封闭式的提问较简单,主要是面向平时英语较差的同学设定,不宜过多。
2.2 参照型问题
参照型问题也是浅层性理解,适合英语成绩较弱的学生。这类问题可以从课本直接找到答案。如在表层理解了新课标BOOK 4 Unit 4:BODY LANGUAGE 之后,教师可提出以下2个参照型问题:
① How can we know other’s feelings, even if they do not speak to us?
② Why should we be careful of our own body language ?
这种问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评价型问题
评价型问题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与自身的背景知识及思维观
紧密联系而向学生提问。这种问题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启发学生的心智。如在学完人教版新课标高二必修Book 3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之后,教师可顺理成章地提出这样的评价型问题供学生讨论:
Why can London win the chance to hold the 2012 Olympic Games?
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须依据课文内容及自身的知识面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3 准确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得饱,差生能吃得了“的良好作用,启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以新课标BOOK 1 Unit 4 EARTHQUAKE 中的Reading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为例:为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按课文顺序尝试设计以下问题:
1.When and where were the strange things happening? What are they?
2.What are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t?
3.What shall we do to reduce the damage of an earthquake?
问题1相对容易,学生可以直接从课文找到答案;问题2、3相对偏难,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语言重新加工,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较难的问题简化为若干个小问题。比如,问题3可以进一步分成以下几问:
①Is it a good idea to built houses along the lines where two of the earth’s plates join together?
② Is it a good idea to build houses on sand?
③ Can weak buildings stay up in an earthquake?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也应注意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应该给予肯定或鼓励,鼓励时应给出正确答案,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平时提问注意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肯定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提问,相信每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北师大外语系课题组.全国第二届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上).
[2] 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问的效果 篇12
笔者任教的初一 (1) 班和初一 (2) 班是两个平行班, 整体看两个班的入学成绩和开学初课堂表现比较均衡。但开始进行“显微镜的规范使用”实验课后, 两个班的学生的实验课堂表现出现了较大差距, 生物学科的成绩 (《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 也随之有了差异, (2) 班明显优于 (1) 班。为了弄清差距出现的原因, 笔者仔细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所用的教材、教案、实验设备等均相同, 考虑到可能是实验前提问的对象不同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细节的掌握程度。为此, 笔者特进行了有关实验前提问的教学实验。
二、教学实验过程
为了能够验证实验前提问影响教学效果的假设, 笔者设计了无实验前提问、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实验前提问、选择中等生进行实验前提问三个教学实验,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三个不同的教学过程实施, 以便进行对比和研究。
(一) 无实验前提问效果较差
第一个实验是“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以笔者的讲授和提醒为主, 并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了实验, 90%以上的学生观察到了清晰的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实验过程进行得虽然很顺利, 但是耗时较长, 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因此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过一段时间再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和细节的记忆, 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了。
(二) 不同提问对象的实验效果对比
第二个实验是“观察番茄果肉细胞”, 笔者首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预习教材, 然后要求结合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过程, 把每一个步骤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在两个班中, 笔者分别选择了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实验前进行提问, 要求其讲出实验的步骤、每个步骤如何概括, 以及这样概括的理由。
1. 提问中等生效果显著
在 (2) 班, 笔者特意在实验前选择提问中等水平的小吴。她的回答大体思路是对的, 但在细节上漏洞很多, 旁边的同学纷纷给她纠正。她说第二步是“取”, 笔者追问了“取什么, 用什么取”, 她最先回答的是和洋葱表皮一样用镊子取, 旁边学生马上纠正是用解剖针挑。笔者又追问用解剖针挑有什么好处, 她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说出了用解剖针挑取的果肉量少、细胞容易分散开的合理解释, 并顺势将“取”更正为“挑”。她还结合上节课的实验, 提出了为什么不用染色的疑问。于是让她读一读书上的图, 她读图的过程其他同学也开始看书, 而其中意识到番茄果肉细胞自身有颜色的同学抢在她前面举手, 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样一来, 通过提问她一个人, 全班同学都强化了一遍实验过程。因此这堂实验课的效果非常好, 学生的实验速度快, 有了富余时间学习画番茄果肉细胞图。
2. 提问优等生效果较差
在 (1) 班我选择了入学成绩在年级排位前十名的小李。她对实验关键步骤的概括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 面对笔者的追问她不用翻书, 能够立即准确、全面地作出回答。不需要其他同学补充, 她一个人就出色地完成了作答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频频举手问我碘液在哪里 (其实番茄细胞不必须像洋葱细胞一样用碘液染色) ;学生挑取的番茄果肉量普遍较多, 细胞重叠, 难以观察到单个番茄果肉细胞的结构。实验进行得很不顺利, 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 自然也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和实验对过程的记忆。
3. 择中等生提问见成效
第三个实验是“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课中, 笔者在两个班都提问了中等水平的学生, 并鼓励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回答发表见解。结果虽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取材、维持形态、染色都与植物细胞有所不同, 区别难度较大,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实验的基本过程, 所有小组都能找到形态完整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班的课堂表现基本一致, 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也大体相当。
三、教学实验效果反思
(一)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教学实验, 我们不难发现, 实验前提问对象的选择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如果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没有预设的提问, 学生对实验的程序、细节、所需药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没有预期, 也就等同于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这样, 学生实验的效果必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只能如过眼烟云。而提问优等生, 会给教师造成一种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实验全部细节的假象, 最终导致班内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影响实验的效果和教学的成效。而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 他们提供的不完整答案, 实际上就等于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 其他学生随机作出的修正补充, 正是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预案。这样自然加深了同学们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并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从而实现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实验结果对教师观念的影响
上述教学实验的结果对笔者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1. 教学观
我们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但是以往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过多关注教材本身和“新课程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及他们在课堂生成中的作用。通过这几个教学实验我们发现, 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 更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师与生之间相互呼应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和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较少, 而每周课时又比较多, 所以, 在实验前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 不失为实验课动手操作之前备学生的一个好办法。
2. 学生观
中等生一般不会受到表扬, 甚至也得不到批评, 成了受忽视的对象。久而久之, 在他们眼里, 自己似乎成了教师和家长的“弃儿”, 常常有自卑感, 从而容易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通过这个教学实验我们发现, 中等生是班级教学的标杆, 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只有适应他们的接受程度, 才能够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够听懂、吃透。所以, 教师必须让中等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充分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另外, 作为教师, 我们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善于通过细节问题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