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2024-10-14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通用8篇)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篇1

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2、遗传毒性致癌物:指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机体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

3、终致癌物:前致癌物经过代谢活化产生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4、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5、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6、阈剂量: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第4版)

阈剂量: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第5版)

7、蓄积: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称为蓄积。

物质蓄积:当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积。

8、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9、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由肺泡气进入血液的速度与由血液返回肺泡气的速度相等,分压差为零,吸收不再进行。此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

10、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1、急性毒性: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12、致畸作用:致畸物引起畸形的过程叫致畸作用。

13、安全性评价: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14、危险性分析:指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可能暴露于某一危害的控制过程。由三部分构成: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交流。

危险度评定: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16、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第5版)

管理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质 1

管理,以期达到保障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目的。(第4版)

二、填空题

1、毒性参数常用指标 致死剂量或浓度、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未观察到作用水平。

2、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3、化学致癌过程(多阶段学说)大致分为 引发、促长、进展 三个阶段。

4、免疫毒性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毒性主要为免疫抑制、超敏反应、自身免疫。

5、危险度评定由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性表征4个步骤组成。

6、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方式:蓄积。

4个贮存库:血浆蛋白、肝脏肾脏、脂肪组织、骨骼。

7、毒理学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8、机体对于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

9、化学致癌的过程(3个分段)引发、促长、进展。

10、毒性大小影响的因素很多。

11、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2、微核试验是观察受试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 DNA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13、剂量效应的曲线类型双曲线型、直线型、S形曲线等,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

三、简答题

1、神经毒性的类型、特点。

答:A、神经毒物的类型:

(1)按理化性质、用途可分为六类:金属、有机物、气体类、农药类、药物、天然毒素。

(2)按毒物的靶器官分类,神经毒物可分为四类:神经细胞体毒物、神经髓鞘毒物、神经轴索毒物、神经递质毒物。

神经毒性:是指外源性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神经系统功能或结构损害的能力。

神经系统损伤可分为结构改变、功能改变和行为改变。

结构改变:缺氧性损害、毒物特异性损害

功能改变:感觉、运动功能紊乱

行为改变:行为改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功能改变。如意识丧失、学习记忆下降、兴奋或抑制、情绪性格改变等。

B、神经毒性的作用特点:

(1)神经毒性表现可随年龄的增长有所不同。

(2)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自身不能增殖,一旦受到损伤,它们是不能再生的。

(3)神经细胞最初往往是过量存在的,少量损失不会影响神经功能和行为活动。

(4)由于在后半生神经细胞的减少和神经系统的其他改变,神经毒性可以随着年龄衰老

逐步增强。

(5)神经毒性反应的表现可能是进行性的,轻微的功能损伤也可能变得异常严重。

(6)某些物质特别是各种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神经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反应。

(7)化学物质的联合接触会产生相互作用。

2、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

答:(1)基因突变:碱基置换(转换、颠换)和移码突变;

(2)染色体畸变: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染色体数目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3、贮存库的意义

答:贮存库中的毒物与其在血浆中的游离型保持动态平衡,随着游离毒物的排除,贮存库中的毒物会逐渐释入血液循环。如果蓄积部位并非靶器官,贮存库可使到达毒作用部位的毒物数量减少,毒效应强度降低,对于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在机体应激的情况下,贮存库中的毒物可大量释放入血,引起明显的毒作用。

4、发育毒性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1)发育生物体死亡:早早孕丢失、自流流产。

(2)生长改变:一般指生长迟缓(胎儿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正常对照的均值2个标准差。

(3)结构异常:指胎儿结构异常,即畸形。

(4)功能缺陷:包括生理、生化、免疫、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异常。如听力或视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

6、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1)通过试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的参数,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分级。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难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并为选择观察指标提出建议。

(4)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7、LD50的计算方法,LD50的优点、意义。

答:LD50是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LD50的优点:方法简单易行。

LD50的意义:

(1)LD50标准化药物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比较不同药物毒性的大小;

(2)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物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

(3)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

(4)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

(5)试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监测参考。

8、慢性毒性作用的目的是什么?

答:(1)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有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2)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3)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

(4)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类提供依据。

9、最大无作用剂量概念、意义。

答: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第5版)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第4版)

意义: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毒作用与制订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0、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分类

答:(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篇2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从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我国和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且侧重于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从形式上看, 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考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 考生在复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并掌握当今世界和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对策, 明确环境问题的实质;掌握工业、农业、交通和资源开发等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 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了解环境污染的治理, 以及生态保护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共参与的重要意义。

【复习策略】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污染类型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2.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题往往考查某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 考生要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如下图) , 要多注意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往往不同, 考生在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当地实际, 做到答题全面, 并且注意答案的要点化。

【核心考点】

1.水污染及其成因

(1) 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水的自净能力及水污染的成因:水体中悬浮物通过沉淀、氧化还原、吸附和凝聚等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使水体具有自净能力 (原理如下图) 。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废水中所含污染物过多, 并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 从而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的组成, 造成水质恶化, 甚至使水体利用价值丧失。

(2) 水体污染分类。

按范围分, 主要有江河水污染、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

按污染现象分, 主要有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和海洋石油污染等。

(3) 主要水体污染现象。

(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结合水污染的类型, 其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制定法律法规,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实施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 使污水达标排放。

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 垃圾堆放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的自净能力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产生:自然环境可以通过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使垃圾回归土壤, 这是环境的自净能力。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垃圾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 垃圾的排放量和堆积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城市,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 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构成一大公害。

(2) 城市垃圾的特点。

数量大:随着工业的发展, 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加。此外, 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如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 也使城市垃圾不断增加。

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 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是指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茶叶、碎玻璃、金属制品等。

变化大:电子垃圾是困扰全球的大问题, 特别是发达国家, 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 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也较快。

(3) 固体废弃物的几种处理方式。

自然净化: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等, 使垃圾回归土壤。

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制作堆肥, 再撒回土壤。这种方式符合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 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中去, 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堆肥法、填埋法和热处理 (焚烧) 等。

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 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 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 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致使大气质量恶化, 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 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造成损坏, 这种现象被称为“大气污染”。

(2)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3)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调整能源战略、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等。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中, 最主要的是调整能源战略, 其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等措施。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四大重点领域包括烟气脱硫、烟尘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和有毒有害气体处理, 其中洁净煤技术是使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 以实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

【考生易混知识】

1.环境污染的分类标准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 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我国不同时期的环境污染状况不相同

我国的环境污染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剧的。

3.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相同

各种水体的自净能力, 河流水最强, 湖泊水次之, 地下水最弱。河流水因具有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 以及污染物被稀释快、被氧化快等特点, 因此自净能力较强;而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 对污染物稀释慢, 因此自净能力较弱。

4.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机理不完全相同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 泉水受到污染, 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 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质下降, 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污染土壤。污染物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 污染物超标会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 人们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出露地表的地下水, 而地下水深埋地下, 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 人类干预难以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 区域范围广, 因此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治理需要不同省市各部门联动协同。

答案:泉水 (地下水) 是重要的饮用水源, 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 (地下水) 灌溉, 会污染土壤,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污染物超标) 。原因为泉水 (地下水) (更新速度慢, ) 自然净化周期长; (深埋地下, ) 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 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拓展演练】

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市1月份某星期空气质量曲线图。

材料二材料一中所提及星期的上半周受高压脊控制, 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 气温逐步回升;后半周开始转受低压槽影响, 有一次降水过程。

材料三甲城市某日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图。

(1) 指出这一周甲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日期, 并说明空气质量会直接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2) 图2显示甲城市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指出二氧化氮的两个峰值出现的时段并分析其原因。

(3) 简述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

2.浙江省政协调研组专门对浙北、浙东和浙中236.5万公顷农用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数据触目惊心: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占20%, 属轻度、中度与重度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8.12%、9.04%、l.61%, 城郊传统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农田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调研发现, 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污染农田, 直接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下图是“杭州城郊部分农产品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 比较杭州郊区稻米和蔬菜重金属、砷超标情况的差异。

(2) 说明防治农田污染的主要措施。

3.下图是某垃圾焚烧厂工作流程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 请根据该厂工作原理, 写出与图中 (1) (2) (3) 相对应的内容。

(2) 由于垃圾焚烧并不是一种最佳方法, 该地准备对垃圾焚烧厂进行改造。请提出你的改造设计方案。

(3)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图中垃圾处理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主要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 试说明其理由。

4.有报道说:“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 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为此, 环保部门展开了调查。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明显刺激。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 (1) 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 (如NO2等) ; (2) 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光照。

材料二3月24~28日N市空气污染物的日平均值如表甲所示。

材料三“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据气象资料统计, N市各个月份中, 最低日照时数在3月。N市有关气象资料见表乙。

材料四“雾”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见表丙。

(1) 分析3月24~28日N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的趋势, 指出最主要的污染物。

(2) 此次污染主要影响人体的哪个部位?

(3) 综合上述分析, 是否可以确定这次污染就是光化学烟雾污染?请说明理由。

5.读“某声波震动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从物理性质看, 该声波属于哪种污染物?说出判断理由。

(2)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该声波会对人类的哪些方面造成危害?

(3) 如果该声波采集于某幼儿园附近, 其对园内孩子有何危害?

(4) 说出降低该污染物危害的三条途径。

6.读“M城市8:30时噪声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单位:分贝) ”, 回答问题。

(1) 图中n地的噪声值和污染源可能是什么?

(2) 图中n地附近若有飞机场, 还能布局奶牛场吗?为什么?

7.下图为“我国西部各省区 (市) 工业‘三废’处理率坐标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试将图中所示“三废”处理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

(2) 西部地区“三废”处理率中, 其中之一是最高的, 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8.图1为我国西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图2为图1中河流实测化学耗氧量 (COD, mg/L) 曲线图 (注意:COD的数值越大, 则水体污染越严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要说明图1中 (3) 所在地主要的污染源及其原因。

(2) 据图2描述 (2) 处河流水质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 (1) 日期:12日。因素:降水 (天气变化) 。

(2) 污染物:可吸入性颗粒。时段:9时前后, 18时前后。原因:二氧化氮为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上述两个时段是上下班高峰, 路面行驶汽车多。

(3) 做好城市规划, 合理布局道路网;强化交通管理,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加强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绿化城市, 增加绿地面积。

2. (1) 稻米中铬和砷超标严重;蔬菜中三种重金属和砷都超标, 其中铅超标最多。

(2) 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管理, 依法治理。

3. (1) (1) 垃圾分类; (2) 废热; (3) 堆肥利用。

(2) 建发电厂, 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来发电。

(3) 理由: (1) 垃圾主要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 (2) 垃圾种类多样, 在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分类。

4. (1) 趋势:上升。污染物:总悬浮微粒 (或TSP) 。

(2) 上呼吸道。

(3) 不可以。理由: (1) NO2 (或NOx) 浓度不高; (2) 日照时间短, 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 (3) 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光照, 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小。

5. (1) 噪声污染。理由:该声波的波幅和频率均不规则, 属于物理学上的噪声。

(2) 生理、心理。

(3) 影响儿童智力发展。

(4) 声源控制, 传播途径控制, 接受者的防护。

6. (1) 噪声值:120分贝。污染源可能是车站或码头。

(2) 不能。因为噪声过大会影响奶牛生长和产奶量, 效益低。

7. (1) 由高到低依次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2) 西部城市和工业多建设在山间盆地或谷地中, 废气不易扩散;政府对废气处理高度重视。

8. (1) 噪声污染, 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线;水体污染, 来自上游城区的污染物较多。

“大气环境”专题复习 篇3

大气环境是贯穿高中地理学习的一条主要线索,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考查内容之一。本部分主要考点有:①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②大气的受热过程;③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及成因;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⑤锋面系统、气压系统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判读及影响;⑥主要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影响因素及判定方法;⑦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时空分布规律;⑧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的利用及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防御。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组成:低层大气主要由于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2大气的垂直分布(如下页图)及特征:

(1)对流层具有以下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②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中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的无线电短波通讯等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与逆温

1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如下图)。

2逆温:

(1)概念:在低层大气中某些层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2)原因: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如右图所示)。

另外,受暖空气平流运动、山地空气下沉和锋面系统等的影响也能形成逆温。

(3)影响: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造成近地面污染物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加重空气污染;逆温的形成有利于抑制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三、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1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原因:根本原因是由于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均;直接原因是地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2)三个作用力:大气水平运动受到的三个作用力。

(3)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风向的绘制方法:①先画垂直于等压线的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②再将风向针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倾斜30°~45°(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如右图:以北半球为例,A、B、C三地风向图。

四、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受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见右图)。

2气压带与风带:由于三圈环流的形成,地表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热成因可以分为热力高低压和动力高低压(如下表所示)。风带中的风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见下图)。

3太阳直射点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南北移动5°~10°。北半球夏半年。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位置偏南(见下图)。

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使纬向的气压带分裂成块状(如下图):

①北半球:1月、7月的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

②南半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30°S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形成局部环流——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既是一种大气环流现象,本身又是一种气候现象,具有双重性质。

2季风环流与季风气候: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2)成因: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另外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3)类型:亚洲东部的季风主要有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两种。

六、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冷锋和暖锋:

(2)中国的锋面活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与副高的关系)。我国降水主要是锋面雨,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反常会形成水旱灾害。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早;夏季风弱造成南涝北旱(如右图)。

2气旋、反气旋系统:

3锋面气旋:地面气旋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在锋面气旋中,要能够结合锋而和气旋的相关知识判定冷暖气团的位置、冷暖锋的位置、不同区域的风向、主要降水区域等(如右图所示)。

七、影响气候类型的因素及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1影响因素: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右图中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2气候类型的判别:气候类型主要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判别。

(1)根据气温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如果最热月份出现在7、8月,则该地在北半球;如果最热月份出现在l、2月,则该地在南半球。

(2)根据气温特征确定温度带:(3)根据年降水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确定气候类型:

八、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

1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在农业上采用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措施利用气候资源。另外,在建筑、交通、旅游中也不断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如风向与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冰雕旅游等。

2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1)寒潮: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大部分地区受影响,只有对西藏、云贵地区影响较小。防御措施是提前预报,做好防寒准备,以减少损失。

(2)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发生在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深受台风影响。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但也能解除或缓解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伏旱)。

(3)洪涝灾害:全球都有,亚洲最多。我国是多暴雨国家,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

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4)干旱:是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疑难点拨]

1气温一降水要素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主要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判别。

最常见的气温一降水要素图的类型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如右图所示),在该类图中判读气候类型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气温曲线判断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半球,根据降水柱状图判定其所属的降水类型。根据该判别方法,可以判定图中的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另外,在气温一降水要素图中,还有一些变式图(如下列图)。在判读这些气候要素图时,关键要注意两点:一是气温和降水的同步程度,即雨热同期还是雨热不同期;二是依据气温变化范围及降水的集中程度来进行判别。

2等压线的判读。

一是看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和等压线的数值。等压线闭合,中心数值偏高,为高压,高压又称为反气旋;中心数值偏低,为低压,低压又称为气旋。

二是看风向。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等压线闭合,风由内向外吹,为高压;反之,风由外向内吹为低压。另外,还要掌握低压槽、高压脊、鞍形气压场等概念。低压槽是指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是指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三是要掌握等压线图上“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等压线图上的“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是指:等压线向气压值较高的方向凸出,其气压低于两侧气压,其附近地区为低压槽;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向凸出,其气压高于两侧气压,其附近地区形成高压脊。如左图中A所在线为高压脊,A所在线为低压槽。

四是要掌握等压面图上“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等压面上“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反映了等压面凸凹方向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关系。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反之,气压值越高。如右图,A处近地面的等压面凸向气压高值方向,其气压就低于同一水平面的其他地区;B处则相反。由此可知,同一水平面上的A、B两点,B点气压高于A点,空气水平运动表现为由B处流向A处。高空等压面的凸向及空气水平运动与近地面的情况恰好相反。

[感受高考]

[例1](2009年高考文综浙江卷第4~5题)读下图,完成4~5题。

4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5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解析:第4题主要考查对气候类型的判断及考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可知,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故答案选C。第5题主要考查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考生对知识的再现和运用能力。根据第4题结论可知,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故答案选A。

[例2](2009年高考文综天津卷地理部分第10~11题)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如右图)和文字信息,回答10~1题。

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

10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11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

A形成原因B形成源地C移动路D移动快慢

解析:第10题主要考查冷锋过境前后天气现象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对常见天气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a到b气压先降低再升高且变化较大,B符合题意。第11题,通过台风的形成原因、形成源地、移动快慢并不能看出台风经过的地区,台风移动路径是分析台风经过地区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选C。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天气系统图(右图),回答1~2题。

1甲图的天气系统剖面是沿乙图中的

()

A①线绘制的B②线绘制的

C③线绘制的D④线绘制的

2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

A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BP处气温高于Q处气温

C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D陆地一般不会出现

如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哪个因素的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与图中哪个因素的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2008年12月1日至3日我国东部某地区天气记录表,回答5~6题。

5造成这种天气现象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6当该天气系统继续加强影响我国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A寒潮

B干旱

C台风

D暴雨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如下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0°~ 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8下列各图与甲、乙两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08年10月20日报道:入秋以来影响我国最强冷空气对我国西北地区带来较大影响,新疆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4℃,风力达6~8级,局部地区风力达12级,南疆出现沙尘暴天气。乌鲁木齐19日17:00气温19℃,20日17:00降至2℃,并出现初雪。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全国天气预报简图。

(1)根据材料一可知,此次强冷空气活动给新疆地区带来了较大危害,表现为_________。

(2)读材料二,图中的雨区主要出现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3)根据材料二,未来几天内,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经历

天气变化过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材料二,受_____________影响,海南岛将继续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示,此天气系统西部比东部风力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10下图为世界各地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位:℃),图中虚线表示水稻种植的北限。读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30°W经线上气温年较差分布的总体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该规律形成的原因。

(2)图中A到C处气温年较差变化很快。原因可能有哪些?

(3)B点是北半球水稻种植纬度最高的地区,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这里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1D 2B 3A 4D 5C 6A 7D 8C

9(1)大风、降温、雨雪

(2)新疆西北部东北地区

四川盆地陕西南部海南岛

(3)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阴天、降水、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4)气旋(低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大西部等压线比东部密,气压梯度力大

10(1)大致从赤道向两极不断增大纬度增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增大,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2)这里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并且有落基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水汽,使北美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很小,大陆性气候显著。

(3)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有利于水稻的种植。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篇4

kiv《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

1.环境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意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实验动物;毒性的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的类型;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2.污染物的迁移、迁移的方式、迁移的结果;生物迁移;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生物浓缩系数;污染物的转化及其主要类型;生物降解及其类型;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方式及其异同点;污染物的吸收及其方式;污染物的分布及其特点;污染物的排泄及主要方式;生物蓄积;污染物生物转化的主要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半衰期;毒性等多个基本概念;毒性作用的类型;联合作用及其类型(4种);联合作用的评定方法;污染毒性作用的主要机理类型;污染物结果与毒性的关系;影响污染物毒性的因素;复合污染的概念及其类型;复合污染的研究意义;选择实验动物的依据;毒性实验的染毒途径及其优缺点;急性毒性及其实验设计(实验动物、剂量、观察时间及指标、数据统计等)和评价;长期毒性及其实验设计和评价;有关的概念;蓄积作用、类型及评价;

6.大气污染及大气环境毒理学;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类型;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主要危害;颗粒物的主要危害;

7.水体及水体污染;水体自净作用及其机理;水体主要污染物类型;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类型;赤潮及其形成与危害;酸雨及其形成与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成因及其危害、防控措施等;

8.土壤污染及其特点;土壤自净及其机理;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类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主要环境行为;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与植物修复;污染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土壤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效应

9.农药残留及其危害;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农药环境毒性的主要表现;农药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方面;

10.人们关心的影响环境的重金属主要是哪些;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食品毒理学课程小结复习题 篇5

1.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2.外源性化学物 包括

3.食品毒理学、研究内容和最终目标 4.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5.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和预防措施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毒物、中毒

2.毒素、毒素的种类包括哪些 3.毒性、剂量

4.毒作用的特点:速发作用和迟发作用、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可逆作用和不可逆作用 5.毒作用的描述:效应和反应、毒效应谱 6.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7.联合毒性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加强作用 8.毒作用的靶器官

9.生物标志物的分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易感生物标志物 10.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概念,有何意义?

11.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的关系曲线类型包括哪些,那种曲线类型最常见?

12.毒性表示方法当中的 致死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剂量

13.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剂量毒),表示方法,英文缩写 14.急性毒作用带和慢性毒作用带和计算公式,反映数据的意义?

15.残留限量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最高允许残留量

参考剂量

休药期 16.三致物指的是什么?食品中常见致癌物 17.致敏物,免疫抑制作用

第三章 毒物的体内过程

1.毒物在体内分为哪些过程?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区别? 2.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3.毒物的跨膜运转包括哪些方式?那种方式最常见?

4.毒物的吸收途径包括哪些?消化道吸收的影响因素?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皮肤吸收的影响因素?

5.什么是分布?贮存库 血液中的分布特点?组织中的分布特点? 6.毒物的排泄

排泄途径包括哪些?

7.毒物的生物转化 包括哪些阶段和化学反应?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反应有何特点? 8.氧化分为哪两种?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有哪些? 9.结合反应包括哪些反应? 10.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第五章 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

1.化学物质扰乱正常的代谢包括哪些方面? 2.细胞膜损伤的分子机制包括? 3.钙稳态 钙稳态失调

4.自由基 活性氧系统(氧自由基以及消除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伤作用?

5.DNA的损伤包括哪些方面?DNA的修复机制包括哪些? 6.基因突变

突变体 野生型基因 基因突变包括哪些类型? 7.致癌的分子机制?

8.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1.一般毒性作用 分为哪几类?

2.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 观察内容和观察时间 3.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4.毒理学实验当中对于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5.染毒方法有哪些 不同途径的吸收速度快慢

6.急性毒性实验的剂量设计和分组要求?LD50有哪几种计算方法? 7.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内容?

8.食品毒理学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分级?急性毒性试验的评价?

9.亚慢性毒性试验概念 试验期多长 10.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1.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对于实验动物的年龄有何不同? 12.亚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和分组有何要求? 13.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脏器系数

14.蓄积毒性 物质蓄积 功能蓄积

产生的原因? 15.蓄积毒性试验进行的目的? 16.蓄积系数 蓄积系数分级

17.生物半减期

蓄积极限 经过几个半减期到达蓄积极限

18.慢性毒性试验概念 试验期限? 19.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20.动物年龄要求?

21.慢性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和分组? 22.慢性毒性试验观察指标

第七章 特殊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1.生殖毒性 发育毒性概念

2.生殖毒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目的? 3.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包括哪几种?

4.生殖毒性试验实验动物要求和剂量分组的要求? 5.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6.发育毒性试验研究内容和主要目的 主要是致畸试验 7.畸形 致畸性 变异 8.发育毒性的表现?

9.了解发育毒性试验的三阶段试验

10.发育毒性试验对于实验动物分组和剂量的要求,以及观察指标的要求? 11.致畸指数 致畸物以及发育毒性作用物危险度评定

11.突变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致突变物或诱变剂

12.突变类型 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类型

13.致突变试验的目的 简述8种以上的致突变试验,和遗传学作用终点

14.Ames试验 微核试验 显性致死试验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染色体畸变分析 精子畸形试验

15.化学致癌作用 化学致癌物 致癌物的分类 16.致癌作用的发生过程

17.致癌试验设计包括哪些 哺乳动物致癌试验有哪些试验方法?

第九章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1.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

2.食品毒理学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内容(项目)和目的? 3.毒性试验的选用原则

11级牡医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篇6

一、名解

1.毒素: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药物。

2有毒: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3毒性反应: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可预知,临床应避免发生。

4.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有害作用

5.终毒物:在靶部位最终发挥毒性作用的物质

6.毒代动力学:从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科学,运用药动学方法和原理来探讨毒性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在毒性剂量下进行研究。7.氨苯砜综合症:在服用氨苯砜后出现的一组以发热、皮损、肝损害、黄疸、淋巴结病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是氨苯砜治疗引起的一种少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8.镇痛剂肾病:由于长期滥用镇痛药物,其累积量超过1~2kg时引起的慢性小管间质损害和(或)肾乳头坏死

9.脂肪肝:许多药物可引起脂质在肝脏积聚,当脂质含量超过总重量5%时称为脂肪肝或脂肪变性

10.药物反应超敏反应综合症:一种具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受累(主要是肝脏、心肌、肾脏、肺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等血液学异常为特征的严重的全身不良药物反应。11.一般药理学:是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包括次要药效学和安全药理学的研究

12.红人综合症:服用(或外用)某些药物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呈红色或或橙色。面部、颈及躯干红斑性充血、瘙痒等

13.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不需经过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14.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包括前致癌物、终致癌物。

15.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动物一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通常以实验动物的死亡效应或明显中毒反应为观察指标

16.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试验动物连续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产生的毒性反应,试验周期在14d以上,一般为临床用药的3-4倍的时间

17.一般药理学研究:对主要药效学作用以外进行的广泛的药理学研究。

18.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特点: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

19.化学致癌物:具有诱发肿瘤形成能力的化学物质

20.药物依耐性:由于周期性或反复性使用依赖性药物使机体产生的特殊精神和躯体依赖状态,表现为对依赖性药物的强制性渴求和继续用药的行为以及相应的不适反应

二.简答题

1.药物毒性作用分几种?

① 变态反应 ② 毒性反应 ③ 致癌性④ 生殖毒性

⑤ 发育毒性 ⑥ 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⑦ 特异质反应

2.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的有哪些主要的类型?

答:①肝细胞死亡;②脂肪肝;③胆汁淤积;④血管损伤;⑤肝纤维化;⑥过敏性肝炎;⑦肝肿瘤。

3.对乙酰氨基酚对肝细胞死亡的机制?

答:对乙酰氨基酚经微粒体P450生物转化后,生成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对大分子具有加成作用,可造成肝细胞坏死

4药物对心血管的毒性作用?

答:1〉心肌毒性作用: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对核酸合成的影响、心脏骤停、心瓣膜损伤、心绞痛、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2〉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3〉血管毒性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高血压、低血压

5.反映心肌受损的酶学和蛋白生化检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1)心肌酶谱: ① 乳酸脱氢酶; ②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③肌酸激酶

(2)心肌蛋白: ① 肌红蛋白② 肌钙蛋白

6.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有哪些?

答:1〉白喉、伤寒、菌痢等感染性疾病外毒素、内毒素

2〉某些生物毒素如蛇毒、毒蕈、河豚、乌头等

3〉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有机磷、有机汞、砷、一氧化碳、铅、阿酶素等

7.药物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类型

(1)呼吸抑制(2)呼吸道反应(3)肺水(4)肺炎及肺纤维化(5)肺栓塞(6)肺出血(7)肺动脉高压

8.简述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机制?

答:非甾体抗炎药可阻断花生四烯酸的环氧化酶的代谢途径,从而使花生四烯酸的脂氧酶代谢通路增强,产生大量白三烯而引起哮喘

9.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有几种类型?

① 按神经毒性靶器官分类:神经元损害、轴索损害、髓鞘损害、影响神经递质功能

② 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分类: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髓损害、神经肌肉损害。

10.药物神经毒性损伤的特点。

答: 1)CNS受毒物攻击的靶部位多。

2)CNS新陈代谢率高,不仅易受到毒物的直接损害,也易受毒物对供血、供O2和血糖的影响而间接受到损害。

3)神经系统反应敏感、迅速,毒物作用引起的神经功能改变出现较早。

4)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

5)神经纤维受损后的修复过程十分缓慢。

6)不同剂量的药物,神经系统可产生不同的反应。

11.药物对内分泌的损伤类型?

答:药物对甲状腺、肾上腺、性腺、下丘脑及垂体、胰腺的毒性作用,及药源性低血糖症

12.简述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理学机制?

答:由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垂体产生的ACTH长时间减少,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丧失,产生促激素源性萎缩

13.以及引起免疫系统毒性的药物?

答: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环孢素,西罗莫思,莫罗单抗-CD3青霉素,磺胺药,普鲁卡因 甲基多巴 肼屈嗪氟烷

14.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哪些类型?

答:(1)引起免疫抑制

• 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T细胞活化

(2)引起过敏反应

• I型反应(速发性过敏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抗体依赖型细胞毒过敏反应)

•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反应)• Ⅳ型反应(迟发性过敏反应)

(3)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 干扰免疫器官的负性筛选 • 药物毒性损伤诱发共刺激信号 • 暴露和提呈自身抗原• 干扰细胞免疫基因的表达• 诱发交叉免疫反应

15.药物对皮肤原发性刺激的表现形式?

答:原发性刺激:①改变皮肤结构的损伤;②药物性皮炎;③皮肤色素沉着。

16.比较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复习,教学模式

目前,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实施信息化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几年的整合实践看, 信息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基于此, 笔者结合实践体会, 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课堂教学模式做以下分析与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复习整合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虚拟, 仿真; (2) 计算, 推理; (3) 图形, 符号, 图表编辑; (4) 交互控制; (5) 虚拟软件集成。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三物理复习的整合及方法

1. 针对重要知识点的复习

这里所提到的重要知识点, 主要是指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 学生很难清楚有效地建构起相应的知识模型, 但又是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的或对解决后续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关知识。比如说, 内燃机、电磁铁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路分析等。传统的复习方法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 无法达到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采用虚拟仿真方式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制作成动态的Flash课件, 那么复习起来, 不仅形象生动, 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冲程的特征和转换, 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初中物理实验复习

物理实验是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在中考中占很大比重。由此可见上好实验复习课, 对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必做的实验也作了规定和要求, 但在复习阶段有限的时间内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复习, 还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模拟实验课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在电学实验中, 很多实验也都可以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复习, 如伏安法测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及电阻的关系。可见, 在利用模拟实验课件复习实验内容时, 这些模拟实验的实验要求、数据结果利用多媒体全部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非常方便让学生清楚地观察, 完全改变了以前做实验只能让一个学生上来观察读数等弊端, 更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 还应在平时多收集模拟实验的资源, 建立虚拟实验平台和可能的错误操作流程虚拟库。在网络机房教室中, 让每个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必做的实验进行上机操作, 实现基于虚拟平台的训练与诊断。

3. 如何上好习题讲评课

在初三复习课中, 习题的讲评和反馈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类课如果不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 往往就是教师自己讲, 学生爱听不听, 课堂效率低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上好此类课型, 教师的课堂组织策略是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组内竞赛或小组间竞赛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也可以借助新型的电子设备如电子白板, 加强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电子白板比起传统的投影仪, 不仅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而且还能投影事先保存好的数字化教学内容, 甚至可以在投影内容上进行批注和删改。显然, 通过电子白板增加人和人、人和电子设备间的交互性, 增强了教师操作的便捷性, 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能使复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网络机房教室的支持下,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软件来提高复习效率, 比如ITtools 3。ITtools 3整合了课堂调查、教学帮助、师生互助、作业提交、作品互评、课堂测验等模块, 目前还支持各种类型文件在网页中直接展示, 还支持通过网页自主命题和自动阅卷, 其强大的分析功能及灵活高效的课堂教学支持, 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改作业中解脱出来,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在物理复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前期建立教学资源库, 把典型题、易错题导入到资源库中。学生在讲评课上通过教学辅助软件可以实现当堂检测、当堂分析、当堂反馈, 以保证复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 还能大大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课外负担。

三思考与小结

通过实践, 笔者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下的复习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学生的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只能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更新教育理念来支撑课堂教学, 只有通过广泛的教师共同探索、相互交流, 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构建出富有生命力的理想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旭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模式构建[J].科学经济市场, 2009 (11)

环境毒理学复习题 篇8

一、自主复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2.活动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以及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学合一”教育理论都属于活动教学理论。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自主复习模式的实施过程

1.自主整理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分自主整理和小组交流两部分。自主整理是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在课前自主整理复习内容。复习内容一般以单元或同一知识体系的内容为主,复习提纲主要包括复习目标、复习要点、知识整理、寻求帮助这四个项目。“复习目标”和“复习要点”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知识内容设计;“知识整理”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点,通过回忆、查阅课本及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填写,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学生可以采用画画和书写等形式;“寻求帮助”是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知识记录下来,以便在小组交流中寻求帮助。

小组交流是指每个学生自主整理内容,并在第二天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交流,主要交流各自整理的知识是否成体系,有无遗漏,整理的方式是否有创新等。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自主整理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

2.自主练习集体反馈

在学生知识整理之后,教师应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但不按照难易程度的顺序出示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在练习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与教师一起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于习题的编写,教师可以尝试指导学生分小组轮流完成。题目可以是书上的例题,也可以是学生平时作业中常出现的典型易错题,还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的自编题。这样的习题练习针对性强,学生练习的兴趣也更浓。

3.自主检测评价反思

复习和练习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体系之后,教师还要设置学生独立完成的自我检测环节。这个检测能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也有助于学生自评。

自主检测题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设计,分A、B、C 三个不同层次,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挑战新的高度。这样一来,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检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实施自主复习需具备的条件

实施自主复习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一复习模式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反思评价能力。为了取得更好的自主复习效果,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發展;其次,教师要大胆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

2.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因为前期的自主整理工作主要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其次,学生要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它主要包括与组员平等交流、学会表述自己的观点、聆听他人的发言、总结小组的观点等;最后,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评价和对他人的客观评价。

在实践初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当学生的能力增强时,复习效率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上一篇:我院迎接消防安全大检查下一篇:看我家乡环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