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美一些(精选8篇)
让古诗教学美一些 篇1
让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美”起来
——浅谈电教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武隆县庙垭乡中心校 张韬)
【摘要】:作为“美”的情感传递者——电教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展现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图文结合,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形声结合,体验古诗的情感美;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表现美。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舍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开辟古诗教学的新天地,我们授课时,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通过多种媒体信息来表现授课内容,学生学习时动用的感官也增多,多感官间的协调性也增强,课堂上学生不仅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讲,而且动手操作,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古诗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电教、多媒体、古诗教学、低段、教育技术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1 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小学低段教学有:《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十一首古诗。
语文新课标第一学段关于阅读中对古诗的要求是这样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然而,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呢?怎样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呢?我在古诗教学中,尝试运用电教手段作为古诗教学的新途经,做到形象、直观、易于想象,从而使孩子们更好地感知意境,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一、展现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也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豁达„„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通过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等手段,为幼儿提供所学的古诗有关背景材料,从而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小池》。运用多媒体课件,伴随着悠扬的古筝,缓慢展开荷塘的美丽画卷。——“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教师声情并茂的描绘,配上多彩优美的图画,再现了初夏小池的美景,把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心为所动,情为所牵,都化作对诗的朗读和学习愿望。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月光如水,倾泻下来,配上舒缓的音乐,在月光下,只有李白和月亮形影相随,让小学生对诗的意境有大致的了解,虽然,一年级的孩子们未必能深刻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的思乡情,但能让诗画结合,谁说不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面,塑造出诗的意境呢。
二、图文结合,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而多媒体能通过形、色、声、光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幼儿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
如我在执教二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动画课件,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叙述,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在稀疏的篱笆傍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美丽的花 儿已经凋零了,但树叶长得还不够茂盛,没有形成浓密的树阴。树下一个可爱的孩子奔跑着、追赶那翩翩起舞的黄色的蝴蝶,想捉住美丽的蝴蝶。这聪明的蝴蝶躲进了金黄色的菜花中怎么也找不到……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再如二年级下册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两个形成工整对仗对句中,无论是从词性看、从景物方位看,还是从描写对象的色彩看,都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配合画面和诗句理解修辞手法,从而让学生品位出古诗的语言美。
三、形声结合,体验古诗的情感美
古诗虽然意境深邃,寓理含蓄,但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低吟浅唱。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技术,那形象直观的画面,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低年级所学古诗浅显易懂,诗中事物容易感知和理解,但如果想切实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应创设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让他们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可以感受,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熏陶。
如教《赠汪伦》,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 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启发想象,体会古诗的表现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由于古诗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炼性,诗的形象美往往是浑然一体的,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启发幼儿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歌的底蕴,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同时,让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作者在创作古诗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形象画面中,因此要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意境。那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他们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进入意境,更好地把握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作为古诗教学的新途经,让诗歌中的形、声、情、意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他们带入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不仅充分地优化了古诗的教学,而且能引领孩子更好地欣赏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块绚丽奇葩。
【参考文献】:
1、李云段 《中国电化教育》 2000.3.2、陈齐林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浅探》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年07期
3、刘长熔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探讨》《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12期
4、饶春梅
《美的情感传递者——古诗教学中的电教多媒体》2008.5.11
5、《运用多媒体让古诗教学更美》《中小学电教》2008年04期
6、邓希琛 《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让古诗教学美一些 篇2
几年来, 我在“诵读经典诗文”教学实践中, 利用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图音形结合、语境与意境结合、感知和想象结合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跨越千年时空, 走进古诗文的诗情画意, 感受古诗文的无限美意。
直观呈现, 学生于画面中欣赏美
古诗不是儿歌, 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学生只是很机械地诵读着, 在这种情况下, 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通过古诗与画面的直观呈现, 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古诗的美。
如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 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 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目不转晴地盯着画面, 那神情告诉我他们太喜欢这画面了, 我顺势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就在学生被庐山风光迷住之时, 我对“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 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 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 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 飞流直下, 溅起一阵阵水雾, 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 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 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 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 古诗的美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诵读吟唱, 学生于吟诵中感受美
古诗短小精悍, 读起来琅琅上口, 但意境深远, 让人回味无穷。学习中,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 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并熟读成诵。
同样是在《望庐山瀑布》一课中, 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之后, 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我和学生一起听配乐的课文录音, 学生跟着诵读;配上优美的音乐, 学生吟唱古诗。在和着音乐入情入境的吟诵中, 学生既读准了节奏, 又诵出了韵味。然后, 我用电脑录音功能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 再放给他们听, 聆听着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声,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在琅琅吟诵中,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品词析句, 学生于理解中领悟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练, 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因此,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词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教学中, 我充分运用多媒体, 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 以此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具有深刻意义的词语, 反复品味、体会、理解古诗语言的精妙。
《村居》一诗中, “醉”字是整首诗的神韵所在, 它将堤岸、杨柳、小草、黄莺都活化了, 仿佛都沉醉于迷蒙的春景中, 但学生很难理解这个字。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在所提供的资料库中自由点击、欣赏与诗歌配套的录像:春光灿烂, 小草悄悄地露出头来, 吐出点点嫩芽, 自由生长;黄莺舒展开翅膀, 在高空自由飞翔, 仿佛在歌唱春天;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秀发, 抚摸堤岸;儿童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 在春风中奔跑着放起了风筝……录像结束后, 学生的心似乎定格在形象、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说说诗人描绘的景物中什么“醉”了。学生们各抒己见, 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说:草儿醉了, 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黄莺醉了, 醉在自由的飞翔中;杨柳醉了, 醉在春风的吹拂中;堤岸醉了, 醉在杨柳的抚摸中;儿童醉了, 醉在无忧无虑的放飞中;就连诗人也醉了, 醉在迷人的春色中, 醉在孩子们的欢笑中;我们也醉了, 醉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诗画中。学生借助多媒体学习手段, 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领悟到古诗的美。
渲染气氛, 学生于情境中感悟美
古诗节奏明快, 格律严整, 意蕴深远, 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美。教学时, 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 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 创设美妙的情境, 则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理解诗文, 体会蕴涵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 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 感悟诗情, 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段, 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 怎样的环境, 怎样的姿势, 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 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 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 家中高堂是否安康, 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 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 什么时候能与家人团聚……当学生们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 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 诗人伫立船头, 眺望江南, 到处一片绿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 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 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 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 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 以图配诗, 让学生充分感知, 想象理解, 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 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 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 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情感升华, 学生于想象中表达美
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意象性。它以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古诗时, 要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表达出来、感悟出来。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 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 启发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呈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画面, 让学生透过这一镜头去想象“满园春色”的美。同学们纷纷说道:“我仿佛看到园子里各种花都开了,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我仿佛听到小草在叽叽喳喳地讨论谁长得最快”……学生用稚嫩的话语描述了园子里的色彩之美、声音之美, 既有动的美感又有静的美感。学生在表达中体会到春之美、生命力之美。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 篇3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境。
二、诵诗有深度,体现音律美
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必先朗诵。朗诵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示范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我想中年级古诗文课堂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拖腔带调,摇头晃脑,有板有眼。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到诗人的心情!这就是我们去追求的。
这里要求教师必定要先深入理解,先陶醉于诗之美,给学生以好的示范,才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古诗朗诵的指导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才会喜爱上古诗,才能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三、悟诗有深度,体会诗歌的情境美
“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教学古诗,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因之时间、空间的距离,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不一定能很准确地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要有深度。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在把学生带入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让古诗教学美一些 篇4
老翁镇中心校 黄世彬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评分体系》的中心思想还是以分数论英雄,其作为强有力的教学行政导向手段,各校均根据其中的学科评价分值将学科教师对应排名,确定教师的绩效工资多少,于是排挤差生和掐尖成了各校与各教师的流行病,同时无形地致使教师们在实际课堂教学行为中所体现出的“内隐理论”与他认同的教育理论不一致。这里笔者没有指责上述“评价评分体系”的意图,以分数论英雄原本就是个社会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方面能解决的。
作为教师,如何才能适应既要改革又要分数的社会潮流?笔者认为应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然后寻求一些策略,让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这样,既有改革的味道,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至少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策略一:用活电子白板,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图、文、声、色、光、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感官刺激,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近些年才普及到农村学校,教师们还不适应,教师们除了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外,重要的是要把白板用活。
用活电子白板的重要因素是学会做课件,做课件的软件常用的有flash和PPT。flash需要有一定的编写脚本的知识和经验,PPT容易上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四基”,增强“四能”,发 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做好课件的落脚点。
在做PPT课件时,可以参考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里提供的PPT,设计出自己的课件。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学习别人的设计理念、教学理念,取长补短,丰富自己做课件的经验和教学经验,又可以缩短自己做课件的时间。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里提供的PPT,先拖放到电子书上,然后打开,再另存为Microsoft PowerPoint,这样就可以脱离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而使用。
策略二:创新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教师按教材把知识讲透彻了,怎么教学效果还是不如人意?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没有内化,没有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经验,这就是所谓的听的经验不如看的经验,看的经验不如实际做的经验。基于实践操作的经验即做的经验才容易被内化。学生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积极思考,战胜困难,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产生数学学习兴趣。要创新教学方法,就得把学生当成人,从骨子里把他们当成鲜活的生命,而不是把他们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
案例一: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要教凑十法和破十法。教学中要用到小棒,但是学生常常没带小棒或小棒根数不够,学起来有困难,怎么办?于是笔者创立了一种手脑并用的手形计算法,感觉还有效果,同时,这种方法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具体方法如下: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凑十法。
例:8+5=1
3将8记在心里,5用5个手指表示,再从5个手指里弯2个手指(拆2补8,凑满10),再加上余下的3个手指,等于1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破十法。
例:15-7=8
10用十个手指表示,5记在心里,先从10个手指中去掉7个手指(弯7个手指),还有3个手指,再把记在心里的5拿出来放在手上(伸直5个手指),等于8。
以上方法,笔者命名为手形计算法,有老师笑说:“你班的学生做数学像跳舞。”有一天考试,学生正好在用手形计算法,看上去果真像手形舞蹈。
案例二:我们在教学中常用基于定义的方法来解释自然数的加法,如2+1=3。我们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先画出两个小三角形,再增加一个(如上图),就得到2+1=3。
为什么这样得到的2+1就是3呢?
因为3=2+1(自然数的“后继”定义:3是2增加1得到的。),所以2+1=3(等号“=”的对称性)。
这种解释方法脱离了现实背景,也没有涉及“等于”的本质,学生只能记住计算规则,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那么有没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能感悟符号“=”的意义的创新方法呢?有,这就是基于对应的方法:
先在左边画两个小三角形,右边画三个小三角形,如图:
比较哪边多?(右边多)
左边再增加一个小三角形,如图:
比较现在哪边多?(一样多。)
左边是2+1,右边是3,一样多就是2+1=3。
这样解释,突出了两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左边=右边。这样就提示了符号“=”的本质含义:“=”两边的量相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既可以感悟到“量相等”的本质,又可以感悟加法运算的本质:加上一个自然数比原来的数大。
策略三: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各种考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计算能力常常不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完全没有理解算理和法则,不知道该怎么算;粗心,写错运算符号或数字;运算顺序不对;进退位加减法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不熟;对算理和法则理解不透彻,竖式中对错数位等等。
有效培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怀疑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中既要重视法则的教学,还要让学生理解法则背
后的算理,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计算法则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因为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则使算理可操作。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是怎样思考的,课堂就会活起来。
要形成一定的运算技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练习形式应丰富多彩,以激发学习兴趣。
策略四:学生作业面批面改,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农村小学生学习自觉性并不强。面批,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面改,可以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并让学生及时纠正。作业的面批面改,与课堂之“活”有着微妙的联系。因作业的面批面改,学生上课会更加专心,发言会更加踊跃,课堂会更加鲜活。
策略五:不冷落学生,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是一个好表现的群体,表现欲得以满足,精神百倍,神清气爽,否则像烈日下晒蔫了的枯草一样,不来神。
案例:笔者任一年级二班班主任,因班主任效应,学生热爱数学,对数学有兴趣。可是有一天,一学生很生气地对笔者说,她原来是第一喜欢数学,第二喜欢英语,第三喜欢语文的,可是现在最不喜欢数学了。笔者立刻意识到是因为一段时间冷落了她。她数学成绩很好,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可是笔者想照顾成绩落后的学生,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抽她发言或到白板上做题了。在接下来的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让她发言并表扬她,她说自己又喜欢数学了。
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策略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发现。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把学生当成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沐浴在阳光里,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雨露的润泽,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一定是鲜活的。
完成于2014年7月12日星期六
让古诗教学美一些 篇5
云南省盈江县 为失范,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冲突、困扰之中,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 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出现厌学愤世、孤僻自闭、心态扭曲、行为逆反,甚至出现一些对家庭和社会的极端行为,造成家庭、社会的悲剧。所以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高中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体验并提升情绪、情感与美感,养成德行,使学生具有求真、崇善、创美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是一个同时拥有知、智、情、意的人,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特点、物质组成、新陈代谢、生殖和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求真、崇善、悟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一、追求“真”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
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
现代社会的公民,平时会观察到许多现象,听到许多言论,看到许多行为,也要解决许多问题。然而现代的商品社会,精神家园失守诚信丧失,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市场上的各种假货等等,让人们目不暇接,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能够区分“真”与“伪”、按科学规律处理和解决问题、判断媒体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和技能,有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科学精神。而提高公民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追求。生物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生物学教育有义务、有能力也有必要让学生学会鉴别真伪、保护自己,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
1、利用生物学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真伪
生物科学知识是在生物科学家们艰辛探索后总结出的真实
的、有用的、合乎逻辑的、系统连贯的、精确的知识体系,是可靠的知识,因此是“真”的。生物学教育首先是生物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因此,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是生物学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生物学教育应该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技能,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积极参与有关生物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课本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求“真”教育。例如:必修1,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的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科学实验原理、方法的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鉴别食品成分的方法。比如市场中的真假牛奶的初步鉴定,脱脂牛奶的鉴定等等。必修2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遗传、基因、DNA等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贯穿DNA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列举现代的亲子鉴定、罪犯的犯罪证据的确定、死难者身份的确认等等。最终让学生明白真的假不了,假的一切始终会被科学真理揭露,它不可能长存于世,并且让学生明白“真” 的可贵和必要。让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好青年。
2、通过生物科学探究历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追求“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喜悦的过程,并勇于为了真理而奋斗
生物教学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修1的开篇是一份邹承鲁院士的访谈录,我在上这一内容的时候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与他们分享阅读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不仅需要对“真”追求的热情,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方法。最后把邹承鲁老先生的“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与学生一起共勉。另外,在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许多科学探究的实验和探究历程。生物学家研究生物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生物学家的求真精神是促进生物学发展的思想基础。这种求真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包括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知难不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生物史告诉我们,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靠着生物科学家们这种精神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精神财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求真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使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过程中受到启迪,让学生体验到求“真”的艰辛,获“真”的愉悦,教会他们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求真、求实,“转知成智”培养他
们的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
二、崇尚“善”
“善”是人的主观目的,“人之初,性本善”,“善”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人、善待事,也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学校教育面对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由于受到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和百般袒护,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再加上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学校教育目的就是树人,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崇“善”,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并能为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与人为善,培养协作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基础必须是能够与人为善,所以无论从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还是将来的发展要求来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必修1,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渗透与人为善的思想教育。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要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而各种细胞器就相当于这个小社会中的具有不同职能的单位,只有这些职能单位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这个小型社会才能正常运作。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班级、社会的一份子,一定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明白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懂得与人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与人分享,并尊重他人的劳动。必修3,4.3 群落的结构一节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这一内容的学习也可以渗透这一思想的教育。
2、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培养社会责任感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的教学内容,涉及许多与人体健康及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另外还涉及了环境、资源、人口、粮食和自然保护等热点问题。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发掘教材的潜
在内容,培养学生关心自身健康,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例如: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中,资料分析给出的“人体血浆化学组成” 表格的内容,使学生从具体的事实数据了解自己,从而学会关注自身健康。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调查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在学生调查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家人,注重家人健康。通过整个 类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善待生命,善待自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觉性,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活动,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及一些相应措施,激励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感悟“美”
美,是人们的共同追求,美给予人的是舒畅与欢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是美呢?朴素地说,美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美是审美客体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一种愉悦,美是大众的一种认可。真的、善的,就是美的;假的、恶的,就是丑的。“求真求善求美,自信自立自强”,应该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应当是当代中学生的“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是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现在不少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全面,出现了审美偏差。如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上网热、染发热、早恋热、奇装异服热;极度自私,损人利己;嗲声嗲气,满口脏话等等。殊不知,他们的品格和行为不仅不美,反而很丑。所以,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
的“美”的观念,让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追求属于中学生的“美”。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物质的形态、结构功能、演化、发展和分布。不论是生命体本身,还是生命活动过程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攀登生命科学高峰的探究实践过程与成果处处都有美的东西值得人们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所以说生物学中蕴藏着巨大的美学价值。这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成为可能。
1、生物学中的美学价值
生物学中的美学价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等。其中生命体本身及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它们作为客观自然界的自然物,其中都蕴含着光、音、形、色的天然之美,如花、鸟、虫、鱼等各种生命;山川、平原、江河、湖泊、海洋等生命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都充满了自然之美。生物学不仅要把生命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还要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在我们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山河的雄伟、海洋的宽广、草原的辽阔、森林的丰美、草木的葱茏、花朵的艳丽、叶片的多姿多彩、猿猴的敏捷、狮虎的威猛、鸟儿的蹁跹、虫儿的灵动等如是这样的天然美。
然而一片绿叶并不仅仅只体现自然之美,当阳光普照,绿叶舒展,它在尽情地吸收阳光和CO2进行光合作用,为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提供着O2和有机物,为自然界在默默贡献,当我们把绿叶的这一生命活动“人格化”,这就是一种社会之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然现代人既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又要具有美的内在精神,人的美的价值存在于为社会、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愈有利于社会、他人,就愈高尚、愈美,个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就愈大,努力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的美。
梅、兰、竹、菊之所以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形态和色彩,人们崇尚的是:“梅”凌寒独放,升华成冰肌玉骨;“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成为人们人格高洁的象征;“菊”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所以,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这些自然生命形式的特征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力量,其社会之美的价值的确撼人心魄。
21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与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的辛勤与汗水是分不开的。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提到的达尔文、袁隆平、克里克、孟德尔等,许许多多的科学巨匠,为了实现揭示生命奥秘的伟大理想,不计名利终身矢志于科学实践活动,从而凸现出各自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对真理孜孜以求的作风和决心值得人们称道,并化为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精神动力,因而是美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科学,生命现象又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纵观生命科学发展历史的长河,其取得的成果无疑是巨大的。三大遗传规律、细胞学说的创立、《物种起源》的问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图谱的描绘、克隆动物的诞生、人与牛胰岛素的合成、超级杂交水稻的育成,转基因动、植物的突破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骇世惊俗的巨大成果,正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本质力量的完美体现,从中闪烁着人类伟大智慧的光辉,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即为艺术美。生物范畴内的艺术美如:园林之美,根雕之美,人体之健美、野兽奔跑时的力量之美等。园林之所以美,是因为春、夏、秋、冬植物景色各有特色,景观变化无穷。它集自然美、艺术美、建筑美、绘图美、文学美
于一体,以自然、艺术美为特征,有了自然美,园林绿地才有生命力,但园林更要借助各种造型加强其艺术表现力,把现实风景中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根雕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备了艺术作品的特征,故能体现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根雕作品,是艺术家们发挥他们非凡的想像力,取材于具有一定树龄的树根,加以雕琢,外形千奇百怪的树根,便成为一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健美的人体体现的是人体,尤其是青春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人体,那造型的对称、比例的均衡、线条的生动、动作的和谐、皮肤的色泽、肌肉的弹性,构成了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一部分。
2、利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生物学中潜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让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成为可能。但是美育不同于纯粹的知识传授,也不同于单一伦理道德的说教, 它与许多学科的教育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生物学教学毕竟不是美学教学,如果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味突出美学教育,而忽略了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则势必本末倒置,背离初衷。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不能像美术课、艺术课那样进行一般美学的说教,而应寓于潜移默化当中,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生物学知识丰富,其中各种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千差万别,这
样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自己掌握一定美学知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运用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启迪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设法采用各种诸如挂图、多媒体、电影、录像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表象。这样不仅符合人类认识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亦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对象,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又受到美的熏陶。
再比如,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野外实习环节。在野外实习中,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从教学效果而言,可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各种生命形式鲜活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有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审美效果而言,恰好为同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在大自然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山河的壮丽,花朵的鲜艳,林木的葱茏,聆听生命体与生存环境合奏的美妙旋律,真正体味出“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蝉噪林愈近,鸟鸣山更幽”,的强烈美感。山河是美的,生命是美的。美在生物学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里,在人类攀登生命科学高峰的伟大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同学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美感得以升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还应成为他们走出迷茫
与困惑,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者。在生物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生物课程必然可以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同时拥有知、智、情、意,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鉴赏美 追求美 塑造美丽人生——和中学生谈美 杜洪涛
古诗语言美 篇6
永昌电厂子弟小学 王亨桂
------------------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是的,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及早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经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审美体验的结晶。例如:低年级课文中所选的古诗儿歌《小池》、《咏柳》、《雪地里的小画家》、《柳树醒了》„„以和谐的音韵美、鲜明的节奏感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语言范例。再如:《匆匆》、《秋天的雨》、《桂林山水》、《荷花》等小美文也以优美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句,散发着语言艺术的瑰丽光彩。而童话、寓言、小说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出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言艺术的潜移默化中,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美
1、巧用媒体,品味教材语言美
教学时,应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选用相应的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语言美,细细去品味语言美,自觉接受形象美的教育。
我执教《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处。回答时,有学生说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老师写的句子的比较,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而老师出示的句子则缺乏这种美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2、朗读指导,依靠范文培养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种有声有色的课文,只有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当。文中第三段写听泉时的美妙感受,作者用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一串排比句式,将四中不同的泉声分别比成“轻柔”的小提琴声、“清脆”的琵琶声、“厚重”的大提琴声、“磅礴”的铜管乐声。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朗读,积累美的语言,进而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艺术家,始终以培养学生语言美为教学宗旨,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塑造出儿童美的心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地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低年级古诗教学三步骤》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事倍功半;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识字、学词、析句、明理,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加强阅读指导,让他们从中体味古诗的美感。教学过程宜分成“初读感知”“精读体会”“诵读领会”三个步骤。
一、指导初读,体味情境美
初读古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画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要重视让他们结合观察课文插图初步了解古诗描写的情境,从形象的画面中初步获得整体感知。
二、指导精读,体会语言美
学生通过初读,对全诗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接着再让他们自由读、个别读,此时要求是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并让学生相互评议,纠正读错的字词。接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表情朗读,采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学生从中自然地接受了诗歌语言美的熏陶。
三、指导诵读,体味意境美
在古诗教学中凸显“美” 篇7
一、领悟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 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1.动之以情, 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 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2.突出特点。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 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3.领悟意境。如教学程颢写的《春日偶成》这首诗时,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哪些美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 那是“云淡”“风轻”“花”“柳”“川”等景物。就是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 就连路人也在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接着, 在学生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如:我看到这美丽的春景, 我的心情会怎样?我又会怎样表现?最后是课外拓展, 结合课后练习四要求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这样教学,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的意境, 自然就体会到诗人的那份快乐, 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杜甫的《绝句》一诗, 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 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出的诗。全诗四句四景, 各臻其妙。教学时可让学生披文入境, 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三句诗, 要着重抓一个“含”字, 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 油然而生的舒畅心境。讲读第四句诗, 要抓住一个“泊”字, 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 “青春作伴好还乡”了, 振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 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教学, 就能让学生领会四句诗所构成的优美开阔的意境, 形象地袒露出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诗的“意中人”, 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和作者情脉相通, 才能做到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 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表现诗的音韵美
诗原用于吟唱, 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 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 凡称诗, 即便不唱, 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铿锵有声, 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 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 神情激荡。如孟浩然写的《春晓》一诗, 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 一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如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和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一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中的语言都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在诗的优美韵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展示诗的想象美
诗重感情, 诗重想象, 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 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 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古诗时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产生移情和共鸣, 才能让学生驱遣想象, 引起联想, 由此及彼, 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 来再现、丰富古诗中的形象, 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从而推测情节, 放飞梦想。有时候我们读一首古诗, 总会觉得意犹未尽, 浮想联翩, 这就是事件本身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教师不妨让学生沿着这首古诗向后推测其结果或根据情节向前推测其原因, 也可以将中间的情节进行放大。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课时, 让学生想象一下:小孩是否钓到了鱼?问路的人后来问到了路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一是描摹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 在红日的映照下, 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 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 便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 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二是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 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 银光闪烁, 飞珠泼玉, 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 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 引人遐想, 化动为静, 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 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 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 “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等突出瀑布流速之急, 水势之猛, 源流之高, 气魄之大, 撼人心魄, 令人神往!三是诗中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 夸张而又自然, 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意境更为雄奇瑰丽, 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教学古诗时,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展开联想, 进入意境, 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 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创造诗的改写美
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 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 改写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 又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不失为古诗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 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 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 把自己学习古诗之后, 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如教学朱熹的《春日》一诗时, 在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 把古诗进行改写, 使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 体验古诗的情感, 陶冶性情, 达到美育的目的。一个学生是这样改写《春日》一诗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 我来到了仙境般、童话般的地方———泗水湖边, 我站在湖边赏景。无边无际的风景焕然一新, 处处可以领略春风姑娘的面容, 一会儿笑, 一会儿没表情, 一会儿生气……万紫千红的花, 贪婪地享受阳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跳来跳去, 蜜蜂在花心里采蜜。我看得入了迷, 仿佛身临其境, 春天多美呀!红花绿草, 美不胜收。此时, 微风吹过, 柳树姑娘弯下身子洗头发, 花儿们头对头地说话, 小草们欢快地跳舞, 动物们呢?早回家去了。
五、吟诵诗的情感美
在古诗的教学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 能彰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 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的意境, 体会古诗的情感, 引起心理上的愉悦和审美联想, 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 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 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 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课时,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 交流互动, 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反复推敲, 精心筛选, 感到“入、满、过、吹”等字都不如“绿”字, 只有用“绿”字最为恰当, 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 反复吟咏, 反复品味, 学生不仅深悟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全诗浓浓的乡情, 还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获得美的熏陶, 受到美的感染。
在古诗教学中凸显“美” 篇8
一、领悟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1.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2.突出特点。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3.领悟意境。如教学程颢写的《春日偶成》这首诗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哪些美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那是“云淡”“风轻”“花”“柳”“川”等景物。就是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在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接着,在学生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我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我的心情会怎样?我又会怎样表现?最后是课外拓展,结合课后练习四要求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这样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的意境,自然就体会到诗人的那份快乐,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出的诗。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的舒畅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振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领会四句诗所构成的优美开阔的意境,形象地袒露出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诗的“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表现诗的音韵美
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如孟浩然写的《春晓》一诗,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如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语言都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在诗的优美韵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展示诗的想象美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古诗时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古诗中的形象,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从而推测情节,放飞梦想。有时候我们读一首古诗,总会觉得意犹未尽,浮想联翩,这就是事件本身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教师不妨让学生沿着这首古诗向后推测其结果或根据情节向前推测其原因,也可以将中间的情节进行放大。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一下:小孩是否钓到了鱼?问路的人后来问到了路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一是描摹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二是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等突出瀑布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三是诗中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创造诗的改写美
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不失为古诗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把自己学习古诗之后,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如教学朱熹的《春日》一诗时,在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进行改写,使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体验古诗的情感,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一个学生是这样改写《春日》一诗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了仙境般、童话般的地方——泗水湖边,我站在湖边赏景。无边无际的风景焕然一新,处处可以领略春风姑娘的面容,一会儿笑,一会儿没表情,一会儿生气……万紫千红的花,贪婪地享受阳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蜜蜂在花心里采蜜。我看得入了迷,仿佛身临其境,春天多美呀!红花绿草,美不胜收。此时,微风吹过,柳树姑娘弯下身子洗头发,花儿们头对头地说话,小草们欢快地跳舞,动物们呢?早回家去了。
五、吟诵诗的情感美
在古诗的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彰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愉悦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交流互动,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感到“入、满、过、吹”等字都不如“绿”字,只有用“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全诗浓浓的乡情,还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让古诗教学美一些】推荐阅读:
古诗词美读教学10-03
小学古诗教学,原来可以这样美12-06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10-19
古诗词美读09-19
古诗词的色彩美论文12-06
有效教学古诗06-23
古诗审美教学07-26
古诗教学策略08-15
古诗词曲教学08-28
中国古诗教学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