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化建设(共8篇)
管理文化建设 篇1
企业文化和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与管理文化模式
先与后取的经营模式
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付出某种经营代价来换企业的效益。先与之、后取之是一种成功的经营之道。
日本企业的公益经营就是先与后取的典型经营模式。他们跳出了纯商业思维定式,在公益服务中求得新的生机。公益经营是在提供公众服务过程中扩大企业影响、吸引消费者的,比单纯产品宣传与推销的效果更佳。企业能把服务扩大化,把为公众服务作为己任,从而会带来更加的经营效益。
从投入产出的规律看,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支付、给与是收入、取之的必然代价。不过,在许多情况下,支付与投入、给与和取之有着时间上的距离,更有一定比例的内在联系,一般支付与收入成正比。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先与后取的经营思想。
与之和取之使企业经营的辩证法。有人认为,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外,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事谋取最大利润。为此,不少企业采取多种方法,唯利是图,结果效益不佳。而成功的企业采用利益循环的辩证经营模式,有效的指导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市场大系统看,把消费者、经销商和企业生产者看成是一个整体,建立起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动态关系,使企业发展及利益良性循环,不仅源源不断的产生效益,还使企业利益真正最大化。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是直接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儒家、释家和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文化,至今是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它形成了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不同于西方个人至上而强调群体意识,强调把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
日本的管理类书籍把人事的管理列为企业管理分类之首,他们从“企业即人”出发,认定“人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项目”。在日本企业管理学家近藤次郎看来,人本管理就是一种依靠互相交心的方法,使每个人正确认识他在组织中应完成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同时必须使他们能最大的发挥他们的能力,使在组织中劳动的个人感到满意,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所有人的干劲。人管理人取得成功的状态是引导组织中所有的人都鼓足干劲,这方能说是高明的管理;被管理者不觉得自己是被人管理,每人都向自己的喜爱的方面奋发努力,这时自然能达到集体或组织的目标。
人本管理要把对人的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1、“自我管理”。应重视企业中的每个员工的个人自尊心,它可分为“健康的自我管理”和“作业(工作)的自我管理”。
“健康的自我管理”是指自我管理身体健康和自我管理精神健康,可通过读书以学习前人的教诲,或接受信仰(宗教)以改变心境,求得精神的宁静。它要求既把自己作为对象,又把自己当作管理者。
“工作的自我管理”主要指在企业中推行的“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它系车间的作业集体,为提高作业效率,防止次品和提高质量,自己用特性因果分析图等方法,通过讨论,自己进行改进的运动。这样就超越了组织和职务上的等级差别,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行控制全体成员的集体行为。
2、“集体管理”。即以集体为对象的管理。这里强调等级职务和服从,资本主义社会通常是给管理者以高薪,组织中的成员也就为有朝一日成为管理者而刻苦努力,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依靠竞争和上进心来维系这个组织以达到目标。在“集体管理”模式中,采取的方法首先是提高成员的自觉性,其中首先是自我批评。在集体管理中,如果害怕一部分成员管理其他成员的做法会恶化关系,那么,进行自我批评就不用担心这种情况。
人本管理相当集体管理中的“自我管理”,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事实上,这是集体管理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日本的有些企业废除了部、科长制,分成不同的功能集团,作为小组住家推行自我管理,还有因采用了这种模式参与经营活动而实现了劳资关系的协调,取得了成功。这种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急于求成,平时进行充分的教育和思想交流,最终实现这种关系。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二)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的得益于人本管理,在人力调配最优化、工作效能最优化、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人的积极性激励、参与管理最优化这5个方面贯穿人本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人力调配的最优化。日本的大企业近年来为获得富有新思想、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以便进可“抢人”,退可“留人”,对原来刻板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职位的平等竞争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利用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选拔的创新。日本许多大公司对于内部的职缺,或开拓新事业所需的人才,除照常录用大学生外,开市场是内部公开招考制,层次从中层干部一直到新事业的负责人。
为了防止业务分类过于繁杂、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病”,许多大企业相继撤出了组织间的壁垒,以使人员流动更为流动,这可使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工作效能最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智能科学的运用,为适应人类劳动结构及工作机能的重大变化,企业劳动工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劳动工作管理正向着灵活机动、宽松宜人的管理模式转变。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人的个性机能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果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够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最佳工作效能。因此,许多企业家都着手在企业内部开发部门试行自由时间制和谈性工作时间制。智能型的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上的一部分职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完全自由的安排工作时间,使一部分“宝贵人才”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最佳时间内发挥最佳创造效能和工作效能。
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永无止境,高智能的技术人才更是如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可分为两种,即主动性发挥和被动性发挥。前者是自觉自愿的,后者是被动的,受外部意志支配驱动的,非自觉的。显然,改革工作制度能使人们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义务、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变化、兼顾等途径相联系,并获得理想效果时,这种发挥往往能达到最佳境地和最大限度。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及其人生价值的发现。实现这种改革的管理制度,可给劳动者适当的空间调节,既可使劳动者科学安排劳动时间,提高岗位劳动效率,又可适量增加社会劳动时间,根据需要协调劳动过程,以提高综合劳动效能,也有益于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的保护。它有利于推动社会各种产业的发展,多方位的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价值是无限量的。人的才能只有在多方位的施展中才能得以释放。而传统的固守一岗一位,老死于一家单位一个岗位的工作制度,只能禁锢人的思维,抑制人的才能。许多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人才便是这种传统工作制度禁锢下的牺牲者。改革工作制度,允许人们兼职服务、交叉任职等,不仅有利于人才发挥多种智能优势,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多方位实现人的价值。
3、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采取满足各种人需求的产品和销售最优化策略,以反映各种人的需求。
4、人的积极性激励。世界许多大企业十分强调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法人持股大于私人持股是日本股份制企业区别于欧美企业的一大特点。企业的股票在法人手里,就是说,日本大部分股份制企业是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对此,日本采取了限制私人持股率、提高法人持股率的做法。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因为法人持股的目的不是买卖股票以获利或分享高额的股息和红利,而是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利益联系。因此,法人股东虽也参与和监督企业决策,但一般不干预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此外,法人持股还能促进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的合作关系。相互持股使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达到松散的联合,既能将企业之间的利益捆在一起,又不至于削弱某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淡化所有权后,企业的命运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而企业经营者又通过诸如从职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方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在员工中宣传“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经营者、员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5、参与管理最优化。人本管理文化模式强调让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关系,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企业鼓励员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全员参加管理,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从而形成企业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点的个性。这种全员参加的管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质量管理小组的选题也是广泛多样的,如效率、安全、质量、设备、节能等。重要的是企业家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讲求实效。目标规定要十分明确具体,措施也要得力,这样才会有成效。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代表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它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企业界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三种有效的经营模式
日本的走动式、欧美的和拢式、东南亚的抽屉式是80年代风靡世界的三种管理模式,它们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来说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走动式是指企业家身先士卒,深入到企业员工之中,体察民意,了解真情,沟通意见,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佳绩。这种模式在东方文化背景中更显其卓越性。走动式还意味着一种看得见的管理。企业主管经常走动于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是一种现场的管理。优秀的企业家总是深入员工之中,了解真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听一些好话,不仅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它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员工们就觉得企业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同心同德的努力和支持,自然就会兴旺发达。
和拢式是欧美盛行的管理模式。和拢是希腊语的“整体”和“个体”合成的词,用来表示一种新观念,即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性。它的具体特征是: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的每个员工对企业有使命感,“我就是企业”是和拢管理中一句响亮的口号。这种管理模式孕育了企业员工的自我组织性。企业是由每个人支撑着的,而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用更大。因此而放手让下属作决策,自己管理自己,尽情为企业贡献力量。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各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
和拢式发挥个体分散和整体协调相统一的优势。按和拢管理的特点,一个组织中的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性树立整体的形象。和拢管理促使整个企业与个人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抽屉式管理模式流行于东南亚,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对于他们每个人的职、责、权、利相统一。在管理中,既不能有职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结合。矢志称强——一种风险经营管理的文化模式
现代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始终贯穿着一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它的思想精髓就是称强和风险经营。这些企业善于将这种思想精髓演化成自己企业的一种管理文化模式,贯彻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风险经营的管理文化模式,使全体员工同心同德、化风险为战胜困难的具体措施和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风险经营。在风险经营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注意力集中到市场上。对于一家新风险企业未能达到它指望要达到的目标,或者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一个通常的解释是:在别人出来夺走我们的市场之前,我们干得不错。但这些人开始向我们从未听说过的顾客出售产品,突然间,他们便夺走了市场。凡是真正的新东西都能创造出人们以前从未想到过的市场。
新的风险企业必须一开始就假定,它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在设计这种产品或服务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的市场上找顾客,用于根本没有设想到的地方,并由新风险企业没有想到的、甚至根本不知道的顾客来购买。
如果新的风险企业不从一开始就这样把眼光盯着市场,它就可能为竞争者创造市场。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人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是厂长,同顾客和自己的推销人员呆在一起,研究情况和听取意见。新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一种产品和服务要由顾客而不是生产者来确定。在生产或服务给顾客带来的用途和价值方面,它必须不断的向自己提出挑战。
对新的风险企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在于自认为自己比顾客更了解产品或服务是什么样的或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去购置和有什么用途。首先,新的风险企业必须愿意把出乎意料的成功看作是机会,而不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冒犯。它必须接受营销术的一个基本原理,即企业的任务不是去改造顾客,而是使顾客得到满足。
2、金融上的远见。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上是刚创业的新风险企业的通病。这是新风险企业初创时期的最严重的病症,即使对那些生存下来的新风险企业来说,这种病症也可能成为妨碍企业发展的长期因素。
在新风险企业发展的狭义阶段,最大的威胁则是对金融方面注意不够和缺乏正确的金融政策。这首先是对迅速发展的新风险企业的威胁。新风险企业取得的成功越大,缺乏金融上的远见带来的危险也就越大。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克服起来极为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危险显然是可以防止的。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企业家是很不考虑金钱的,因此,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利润上。
3、建立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营业额上不去,盈利、质量或其他任何重要的方面都不起作用,其原因是缺乏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一两个人管理的规模。它现在需要一个高级管理班子。班子要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这种关系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企业文化模式的选择
为了研究分析不同文化制度下不同企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必要对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模式进行分析和选择。
1、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依据。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而企业文化模式则是社会和企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会直接、间接的通过企业文化反映出来。在通常情况下,企业选择文化模式的一般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国情和企业个性。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依据。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或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文化模式各不相同。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了企业文化模式的社会经济性质。
2、现阶段中国企业文化的模式。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模式可分为单一型和混合型两大类。单一型包括经营目标类、团结创新类、质量技术开发类、市场竞争类、文明服务类。经营目标类就是浓缩了企业的经营宗旨,“概略的反映出企业追求的精神境界或经营战略目标。”团结创新类就是凝结了企业团结奋斗等传统价值观和拚搏创新的群体意识。质量技术开发类就是立足于某一优质名牌,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开发新技术。市场竞争类就是注重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强调拓宽市场销路,争创第一流效益。文明服务类就是优化为顾客、用户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做到服务上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更多俄企业采用的是混合的企业文化模式,即把经营宗旨、经营战略、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
有人把中国企业文化模式归纳为风险型、竞争型、稳妥型、保护型四种。风险型文化模式所关注的不只是企业眼前的利益,而是关心企业的未来,他们为未来发展的拚搏精神和投资意识都是不同凡响的。这些企业的领导决策果断,态度坚决。由于风险型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能够减少风险,战胜风险,往往会取得比其他企业更大的回报。竞争型文化模式既重视同其他企业的竞争,也重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善于通过各种竞争去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效率。稳妥型文化模式较多的看到已经取得的企业业绩,多有戒备的心理和守业的心态,一切求稳渐进。由于他们行动迟缓而往往失去经营的良机。保护型文化模式重视已有的管理规范的程序化,习惯一切照章办事,不思创新,对如何随环境变化创企业新路缺乏动力。四种文化模式各有利弊,如何扬长避短,去迎接企业未来的竞争和挑战,是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
管理文化建设 篇2
1 从抓标牌文化建设入手, 努力构建“可视化”文化体系
文化理念标牌。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 各个班站立足岗位工作实际, 总结提炼出“管理油井就像呵护孩子一样”、“注汽先注热情”等贴合班站且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特色文化理念, 让其成为站上每一名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日积月累的文化熏陶, 让员工慢慢从思想上接受和认同, 潜移默化地规范员工的行为, 并逐渐形成班站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安全提示标牌。安全文化是班站文化建设的重点。连续四年开展“我爱我家·创意空间”班站原创作品征集活动, 并将“安全提示图标”作为征集内容, 共收到采油、热注、集输等基层班站的作品236件, 评选出40件优秀作品, 制成温馨提示牌发放到班站。围绕“一人安全, 全家幸福”开展“亲情助安全”活动, 将亲人的嘱咐制成小标牌, 放在员工的更衣室, 让员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到亲人的牵挂, 将安全铭记于心。
工作流程标牌。我们按照油田公司“行为规范”要求, 提出了“程序化”理念, 结合每个岗位特点, 把各项工作内容以图表的形式进行了规范, 如《开标准井工作流程图》、《单井效益分析流程图》等, 使企业的文化要求更具有操作性, 更为具体地落实到每个岗位, 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 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指导员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交标准班, 保证安全、准确、高效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规章制度标牌。规章制度标牌的作用就是要时刻告知、提醒员工的“紧箍咒”, 也是规范操作的指示牌。我们始终坚持班站管理规范化, 切实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 不断强化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营造班站员工人人尊重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 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2 建设基层班站执行文化, 认真落实“完善、落实和从严”
“完善”是指不断对基层承包机制、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操作规程等基础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 打破旧框框, 使其更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我们坚持把管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基层、强内功上, 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 从建立健全与新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要求相符合的各项制度出发, 对已有的生产、经营、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补充和发展, 对不符合实际者统统予以剔除, 据不完全统计, 该厂已累计完善和制定规章制度100余项。
“落实”就是对已有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手段贯彻执行下去。长期以来, 为落实岗位责任制, 始终坚持半年一次的安全大检查、岗位大检查, 以此督促基层单位认真执行岗位制度。检查人员从全厂的角度出发, 动态的为基层制度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也有效推动了各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从严”就是坚持严细管理, 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违章必纠。围绕制度的落实, 相应建立了完备的工作考核、奖惩机制, 以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在基层单位结合自身管理特点推出了“量化考核、三级夺标”管理体系, 并将其作为推进该厂基层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体系实施三年多来, 全厂上下形成了管理有标准、执行有尺度、评比有依据的良好氛围。
3 建设基层班站关爱文化, 增加员工对班站的归属感, 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
一是将关爱落到实处, 促进队伍和谐稳定。首先全面了解员工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通过调查问卷、在厂主页开通“民情直通车”专栏、开展“热点问题大家谈”等途径, 了解员工诉求。先后为班站员工解决菜价贵、通勤车站点少等问题33个, 受到了广大班站员工的欢迎。定期开展“送清凉”、“送温暖”及节假日慰问活动, 厂领导深入基层, 为班站员工送上慰问品, 并与他们亲切交谈, 切实将关爱带到员工的心中, 有效地提高了班站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让员工传递关爱, 营造温馨之家。班站就是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家, 只有员工之间相互关爱, 才能让家充满温馨。在享受企业关爱的同时, 各个班站纷纷建立自己的关爱机制, 组织员工相互传递关爱, 以“关爱”这根绳将员工紧紧的系结在一起, 凝聚强大的合力。
三是激发员工感恩意识, 实现人企双赢。人是感恩动物, 只要企业给员工三分的爱, 员工就会回报企业十分的情。企业、同事的关爱激发了班站员工的感恩意识, 在关爱文化的影响下, 积极进取, 努力工作, 纷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企业。该厂采油作业五区内残疾员工刘丽雯长期受到企业的帮扶和资助, 她对此非常感动, 在去年退休之际, 用一只手绣制“宝石花”十字绣, 在“康乃馨”爱心传递募捐文艺晚会现场送给采油厂, 一针一线表达了对企业的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李京辉.企业特色精品文化的探索与体会[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5) .
[2]宋芳芳.企业文化战略管理视角下的生产安全管理[J].价值工程, 2011 (35) .
管理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两者有着相互依赖和依存、相互作用和促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知和理清两者的关系,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统一在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使两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施行融合管理,提升管理建设水平,实现管理目的、管理效力和效果,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和现实需要,也是企业现代管理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否实现实现管理目的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管理是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决定的
1.两者管理对象和目的一致。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尽管分工不同,但其管理对象,管理目的具有一致性。即围绕人进行管理,通过有效管理,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
2.两者管理工作内容形成系统交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尽管分工不同,但其管理工作内容形成系统交叉,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企业文化的落地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生根的。如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和团队作风、团队意识等,都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的内容。
3.两者管理职能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影响甚至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模式和制度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落实和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企业文化支持,企业文化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落实、创新、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果和产物,是企业文化生成的源泉之源。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文化的生成、巩固和发展,倡导企业文化,需要企业文化滋润管理。而企业文化要把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及团队意识落实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变为职工具体行为和行动,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来落实,形成良性互动。
4.两者管理作用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塑造来激发职工,使职工具有共同认同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行动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则通过有形的培训和培养、具体的制度、措施来影响职工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约束职工的行为方式。柔性的企业文化与刚性的管理制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能使企业文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企业文化的有效贯彻落实,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效率和效果。当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形成相互协调、匹配的体系时,两者的管理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到达目的。
只有正确认知和理清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才能把握管理的实质,遵循企业管理规律,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施行科学管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从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效力的角度,还是现实管理的形态来看,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融合管理,是科学和必要的,可行和合理的,也是必须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管理是实现两者管理目的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是企业一个密不可分的完整的体系,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只有形成相互协调和匹配的体系时,才能正常运行,达到最佳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战略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和联系,那么,能否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施行融合管理,就成为实现管理目的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影响甚至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模式和制度的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落实和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管理,就是使两者建立形成相互协调和匹配的体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新兴的现代管理方法得以产生和广泛应用,并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地位,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偶然的,是人类社会进步,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与竞争,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结果,是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进步的体现,但同时也带来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最终是靠人来实现和体现的。但目前国内大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于传统的以事为中心、见事不见人,管人不管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协调控制的状态。而对企业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对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比较盲从和不得要领,企业文化大多停留于口号上,忽视人的作用,对人的文化培育,抑或说管理不到位,企业文化难以融入企业组织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中,不能落地生根。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各忙其事,不能有效地把这一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统一于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重点做好人的工作,失去有效的平台和载体,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大打折扣。之所以出现这这种状况,固然有其他原因,但没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融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根本的原因,这也是目前国内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差距所在。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管理的方法和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施行融合管理,就是使两者建立形成相互协调和匹配的体系,并使这一体系有效运行。
1.建立和形成融合管理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有效融合管理,除认知的原因外,主要症结在于现行企业组织管理体制致使改变各吹的各的号,缺乏系统管理的整体性,不能形成体系和管理合力。因此,只有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和保障运行机制,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运行中形成相互协调、匹配的体系。如建立党委与行政分管领导,企业文化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工作制度。企业文化管理部门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宣贯点放在组织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而组织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能和职责,强化其考核、监督和评价等。为实现紧密结合融合管理提供保障。
2.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文化融入管理落地生根的平台和载体。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体现和落实文化要求的主要平台,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有效融入管理落地生根,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认知和利用这个平台,没能抓住两者的工作重点是人这一有效载体。因此,利用和使用好这一平台和载体,不仅是两者能否紧密结合有效融合的问题,而是两者很难实现管理目的和效果的问题。
3.明确人力资源管理落实企业文化的内容和重点。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素质高”,仅靠物质条件是不够的,除了业务培训、知识技能提高外,要用企业文化滋润人力资源管理,用企业文化凝聚人才、激励人才、升华人才、约束人才、开发人才。把企业文化建设引入融入组织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招聘、选拔、培养、培训、考核和评价中,用企业文化育人,形成真正接受、体现和传承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的员工队伍,推动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管理文化建设 篇4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于年月日,同年月日正式对外营业,是我国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唯一一家有外资参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公司注册地为中国北京,总部设在深圳。年月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定公司名称为“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经营区域为全国及设有分支机构的海外地区和城市,可以直接经营开办一切险种含各种法字保险和国际再保险业务,同时涵盖证券业务、投资业务。
然而最初,平安不过是蛇口工业区内一家小小的区域性保险公司。保险行业是个特殊行业,经营的面败取决于能否独立地按本行业规律进行管理、运作。在平安创业发展的前三年,平安借鉴了国内外保险业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体制。而保险业是不可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生存的,保险业的经营必须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经过了数年的争取,直到年,平安才成为一家真正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从此确立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本发展态势。
经过年的探索和实践,公司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年月日,公司总资产亿元,同比增长,员工队伍万人,各专业系列分支机构多个,年度保险业务收入亿元,利润亿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优势地位。公司在注重保险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经营,成立了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平安信托投资公司,完善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在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稳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在香港成立了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有限公司,统筹管理美国,香港公司及伦敦和新加坡代表处;与世界上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友好往来,在个城市设立了理赔、检验和追偿代理。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以保险业为主,金融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多元、紧密、高效的集团架构。
平安管理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两个关联的概念,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机遇早已存在,并已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变化,而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艰巨的挑战也向来不及沾沾自喜的保险企业走来。面对外资保险企业进入国内市场,面对客户不断的需求变化,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选择恰当的竞争模式成了保险企业的重大课题。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模式主要是指市场竞争的目标、架构、基本原则、以及竞争主体的构成与行为规范。
平安是从主要做财产保险和少量团体寿险开始的,最初也和其它企业一样,在良好的机遇下,由于业务快速发展,分支机构剧增,内勤员工队伍急剧膨胀,管理的幅度和难度都增加不少,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稽核检查等方面都透露出一些重大隐患。⒎年这两年对平安寿险是一个转折点。年公司业务在下半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从表面上看业务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但各项绩效指标已显现危险信号。所幸的是,平安是一直没有停止最佳管理模式的探索,一直在寻找最适合平安的管理机制。针对市场变化,年,平安提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采用管理模式,“”成了平安公司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不仅公司高层讨论问题、制定决策少不了,总公司、专业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月度经营检讨会更是专门围绕来展开话题,已经深入到平安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所谓,就是指关键业绩指标,它是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系统的,体现“关键”二字,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平安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系统地设计,并且不断更新。一个公司内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指标的设计要根据客观情况和经营管理的不同需要来调置,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更新。例如,由于市场竞争的不规范、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代理人市场管理不严等因素的作用使得近年来保费应收率居高不下,给公司造成较大损失,而且也隐含了极大风险,因此,“保费应收率”就要列入目前产险指标体系,而在国外,这一矛盾并不突出,“保费应收率”就不列为指标了。
二、深入分析,力争对工作有指导性。不但要知道的状况,还要弄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去改善它。例如,其某一段时间产险的整体赔付率上升了,接下来就分析是哪几家机构的赔付率高、哪几个险种的赔付率高、哪类风险使赔付率升高等,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办法和改
善策略。
三、管理追求现代化。的监测管理十分重视时效性,这样,发生问题之后能够及时提出办法加以解决,减少损失。平安的分析基本是根据财务、统计报表数据、人工计算,往往在月后天左右才可拿出分析报告。这种时效性和分析手段显然是不足的,平安着力建立系统,逐步变滞后信息为即时信息:变完全依赖人工分析为主要指标的电脑自动计算显示;变完全由报告人讲解分析为听报告人分析与有关人员随时查询相结合;同时扩大分析结果的享用范围,使管理更有成效。
四、将管理方式推广到全系统。管理在分支机构有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各机构的状况好了总公司的状况才好,总公司的状况不好必须到各个机构查原因。
五、的考核结果与奖惩紧密挂钩。通过对的监测、分析,把形成各种状态的责任与有关人员的考核奖惩紧密挂钩,更有效地促进各级、各类人员真正关心状态,并想办法加以改善。管理的基础是“专业化分工”经营管理,建立以效益为主,运用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制胜为主的战略机制。其最核心的是财务核算与监管制度的建立巩固,不但建立起突出保险业务总收入、人均保费、百元保费利润率、业务费用率、资金运用收益率和承保理赔管理的量化考核体系,同时健全财务综合分析制度,突出财务对业务发展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愉快地服务我们的朋友
基于“效益中心”的经营理念,平安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实施细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客户至上。平安把客户看作赖以生存的土壤,把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其存在的目的,把“信誉第一,效率第一,客户至上,服务至上”作为平安的服务宗旨。作为一家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企业,平安把庆信服务看作生命,把向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作为天职。
虽然很多企业都声称客户是上帝,但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管理首位的也不多。随着保险市场的。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营销争夺转为服务的竞争,维持、留住现有客户成为保险人最主要的任务。平安是从做财产险开始的,最初业务发展占主流,客户服务不是非常重视。随着客户增多,保险业由粗放式经营转向服务竞争时代,必须从已有的客户保单引伸:继续交费。中国保险以―的速度递增,速度会越来越慢,机会越来越少,最大的问题,是维持现有客户,留住客户。外资进入之后,国内保险公司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是怎样利用服务来赢得客户,从而占领市场,可以大胆地预测,世纪保险业的竞争是服务的,而不是销售额的竞争。从产、寿险产品开始,平安服务逐步以为企业、为家庭、为个人提供风险管理和理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仅建立良好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力争成为最信赖的朋友,这是平安人的愿望。
平安的客户服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核心的服务,是指保单上承诺客户的服务,客户在一定的时候可以改变他的保额,可加保、减保、改变缴费的方式、期限,保单贷款等。这些是与保险保障密切相关的,在保单上明确规定的。二,附加价值服务,与保险保障没有密切关系的,作为附另东西提供给客户,包括几项:每年搞客户服务活动,联络交流,回访客户;海外质量援助卡,客户申请了该卡可以享有防疫咨询、法律咨询等七项服务;国内质量援助卡,年月开始和法国安顺援助公司联合推出,客户在国内出差旅行时遭遇到意外可拨打小时援助电话;联名卡,保险公司和银行联合推出,已有广发平安卡,牡丹平安卡,既是拥有各项功能的金融卡,还可以交保费,有的还有特殊功能。
新世纪伊始,平安还特别建立服务中心门店系统网络,把保险当作商品在专卖店形式的门店系统内出售并提供售后服务。即在各分公司建立一个统一设计、统一、统一标识、统一功能的服务中心,客户可以直接上门咨询、保全。现在已建立多家门店,××年将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门店网络,在全国省会城市保证有两个左右。中等城市,三四级机构,分公司都有一个。
寿险有长期性的特点,客户需要得到保障时可能是几十年,停保和换公司都有可能,留住客户最重要的是服务。平安把客户服务管理简称为服务网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途径,都可得到最好的服务。营销是心对心的服务,全国电话咨询系统,是线对线的服务,门店中心,是面对面的服务,金融服务网站是网对网的服务。四大体系立体化的服务功能已经基本建立,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建成亚洲最大的金融综合服务保险中心。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客户服务部门尤其是管理重中之重。电话中心,在苏州。网站由平安全资子公司电子商务公司负责。服务中心门店由二级公司的客户服务部操作,由总公司客户服务部整体规划。业务队伍由营销部门统一管理。年还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管理队伍,有多人,都是金融业的顶尖高手,他们肩负着令资产增值的重任。
生涯规划,安居乐业
个人价值的创造是公司价值的基础。员工个人价值实现所激发出的激情与潜力将为公司价值增长提供无限动力。平安在十几年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资产,致力于创建一套完整的竞争、激励、淘汰机制,为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因此,平安把“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当作对员工的责任,把员工作为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关心每位员工职业生涯的成长。
教育培训是平安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与举措。通过教育培训,使平安人树立起“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优良品质,使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得以提升,使公司人力资产得以增值。从年起,公司创建起国际一流的培训中心、多频道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与师资队伍,培养面向世纪的人才。
员工培训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平安员工大部分都具有较高学历,但平安仍给员工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培训土壤,传授最新的知识与理念,训练专业技术,培养工作习惯。入司教育帮助新员工了解平安、认同平安、热爱平安;礼仪培训帮助员工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展示平安风采;岗前培训使每位新员工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形成清晰的概念;各种业务、专业培训使员工获得各自领域里最新知识和提升工作能力的方法。岗位轮换有利于打破单一领域的局限,成为能胜任各种工作的多面手,有助于员工成长为综合性的现代金融服务人才。海外培训更是为员工发展为国际化人才提供了保证。
平安重视和关心员工的成长,实行“强制性休假”制度,高度投入工作的公司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员工能更好地休息,以更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中去。平安推广“人员发展计划”,实施员工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的系统工作。实行“指导人制度”,由各员工的高一级管理人员对其在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经营与管理技能等方面进行我方面指导和辅导,帮助员工更快成长。平安的人展计划促使各级经理人员都承担起人力资源经理角色,关心、培养员工,使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创造共同价值。平安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平安人的自我人生规划融入企业发展之中,为员工提供随职业进取的工作环境,随职业生涯改善的生活条件。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
一、培养员工“责任感”与尊重员工。平安要求员工对公司有责任感,同时公司对员工也有责任感,具体体现在公司尊重员工,推行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养老、医疗保障计划;实行职工持股计划,使员工既是平安的受薪者,又是平安利益共享者;推行以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为基石的企业文化,提倡重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培养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管理与鼓励发展二者并重。平安鼓励员工进取、成就,在公司内部实施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不仅注重监督和考核,更注重激励员工。平安对系统内优秀员工给与重奖,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业务员表彰大会,花上百万的钱来鼓励第一线的业务员做出最好的业绩,为客户做出最好的服务。年有位平员工参加美国百万圆桌会议,是全球做得最好的寿险营销员的年度盛会。年有一位深圳业务员蒋红,进入百万圆桌会议的顶尖级业务员的年度会。英文简称,有很多标准,除了业绩,还要求其有非常好的品质。蒋红自己拿万在湖北土家族地区建立了一所平安支援中学,贵州一个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自己给客户做体检,搞客户俱乐部,旅游,自己建客户服务网站,请了几个助手编会刊。这类隆重表彰的不是经理,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最隆重的是前线优秀员工。
企业文化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5
企业文化的西学东荐已经是二十余年前的事情了,但是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热潮方兴未艾,去年中国烟草协会对各地烟草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便是明证。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日益关注是一种好现象,起码说明中国的企业开始认真地进行自我思辨和总结。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时警惕中国企业文化热背后的一些误区和错误。
陷入误区的企业文化建设
现在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多有偏差,普遍的误区有二:
1.企业越显得有“文化”,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搞得越有声有色。
这其实是泛文化的想法在作祟。泛文化使得企业文化的外延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从而以社会文化的思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起码违背了企业文化定义中的第一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固有的属性,而不是通过策划和包装而成。
泛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把企业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依托,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倡导,从而让企业的文化体系既显得厚重有文,又体现了企业的与时俱进。比如某企业提出“和”文化,为了赋予其厚重内涵,从而寻章摘句于《易经》,引典溯源于《论语》。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觉得倒不如让企业的员工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来的快些。但是如果企业的员工一个个都能熟背四书五经了,中国企业或许真能进入世界500强!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自叹说“相声如果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笔者同样认为“企业如果太文化,就不是企业文化了”。
2.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文化体系(手册)和文化的宣传贯彻三个方面。
首先这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要比上一个误区有所进步,但是也仅限于此。很多的企业文化咨询公司为企业进行文化咨询,业务大致如此,不出其右。
就像判断管理的效度一样,企业文化有效的标准亦是“有用”,
以此标准判断,企业文化的建设离有用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对企业文化进行总结提炼,然后形成文化体系,进而宣传贯彻仅仅是文化发挥作用的第一步,企业文化的更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企业文化到底有什么用处?
文化之用在于管理
其实企业文化的作用,并不像那种普遍的认识那样是用来增加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尽管这是文化的一个很重要作用。但只局限于此的作用,则对企业文化的作用实在小看了。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到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魂魄所在和调子所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与此统一协调,这就是文化管理的实质所在。
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关系就像木梯的两端,其首要关键在于匹配,而在匹配前提下,文化的作用应该更大的发挥,即战略应为企业文化引领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的建设,一直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脱胎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说法是欠妥的,因为它忽略了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企业文化孤立起来,就文化而论文化,为了文化而文化。其实真正的企业文化应用应该称之为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它以价值观管理为核心,涉及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品牌等各方面,又与企业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关系紧密。该理论从探索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开始,从而分析定位企业固有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然后通过相关的行为准则,贯彻于企业的管理诸面,从而系统的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文化管理一经成功,则会迅速提升组织绩效,推动企业持续增长。
价值观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有原因的。虽然埃德加?沙因认为基本假设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其余则为衍生物,但是基本假设不易 作和测量,更谈不上管理。再者,就企业文化的层次理论而言,价值观影响企业的规范、模式,再影响人为饰物,因此价值观是人为饰物、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三层次的形成力量和能量来源,从而把它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无可厚非且可行的。
企业文化建设的闭环管理 篇6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职工在从事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容厂貌、内隐于职工心灵之中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主体,还包括全体职工共同的奋斗目标和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物质形态的外在表现。在思想道德方面,就是以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思想基础,对广大职工进行思想理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行为规范和生产方式。在科学文化方面,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加强其具体工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企业文化建设的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是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是对每一项工作的制定与执行实施过程控制,建立起制订→落实→完成→反馈的闭合程序。它能够准确地将各种信息及时作出反馈,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能够有效地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责任的有效传递。
企业文化建设实现闭环管理,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闭环管理主要由调查研究、广泛讨论、深度立案、确立思路、渗透教育、成效反馈等几个环节组成闭环系统。每个环节,都要有书面记录、反馈信息。
一、企业文化建设闭环管理的主要内涵.理念的塑造。包括管理文化、安全文化、制度(作业制度、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经营制度、党建制度等)、文件等几方面的建立和确定,形成一个涵盖各个方面的理念系统。.理念的渗透。通过班前会、党课教育、知识竞赛、“一问一答”、宣传专栏、简报、座谈谈心等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渗透教育,形成深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舆论氛围。3 .理念的成效。体现于职工的工作状态、心理态度、精神面貌等多个层面。反映在安全管理、工作管理、作业行为上。它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它将职工在思想状态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消灭在了初期。
二、企业文化闭环管理的主要步骤.培育企业价值观。企业发展取决于企业行为的正确,而企业行为的正确导向,又取决于企业根本指导思想的正确。这个根本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生存的思想基础和发展的精神指南,关系到企业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通过报纸、宣传栏等各种阵地,大力宣传、诠释企业价值观,使广大职工耳熟能详,牢记于心,并落实在行动上。.锤炼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导和精髓,抓好企业精神的锤炼、弘扬和实践既体现了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的根本
特征,又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建设企业道德。企业道德是职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中,一方面要制订规章制度、完善企业法规,加强硬性约束;另一方面要抓好正面灌输和说理教育,以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新风正气为目标,引导职工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在单位里做个好职工,在家庭中里做个好成员,以此升华职工的文明素养。.开展目标教育。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应借助目标的激励功能,开展好目标教育,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职工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三德教育”、“三学活动”和宣讲、考试、竞答等活动,增强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企业加快发展贡献力量。.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外部标志。优秀的企业形象代表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诞生优秀的企业形象。应着力塑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工队伍形象,塑造用户满意的产品形象,并通过媒介宣传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抓好休闲文化。休闲文化是培养职工文明的生活情趣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措施。抓好休闲文化,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科学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的精神得到充实,思想受到熏陶。通过文体娱乐中心、学习书屋、体育活动场所、健身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 篇7
(1)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僵化,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
(3)大学生心理素质弱化日益严重。据某杂志的问卷调查表明,3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一般,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较差,27%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自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块板”,平静的高职院校校园隐藏着不少危机,也爆发出了不小的杀伤力。
(4)大学生道德标准的混乱,个人价值至上。据上述调查的数字,认为个人主义也是道德的大学生占到了24.8%,认为不知道的占17.4%。受个人至上价值意识的影响日益蔓延,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也不再有象牙塔般的圣洁,正在表现出紧张、恐慌和猜疑的倾向。道德标准的混乱又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弱化了其善待他人的道德情怀,滋长了其好大喜功的恶习,降低道德的约束能力。越来越多缺乏道德意识约束的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滋生出了近乎本能的对抗和逆反心理,思想上表现出空前的焦躁和不安,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张狂。
(5)教师主体文化主导不力。由于教师在学识修养、社会阅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具有的职责,教师对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高职院校的师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了或“老”(离退休返聘人员多)或“少”(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多)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
(6)环境客体文化保障不够。从校园文化的客体即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来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指导理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清,制度建设松散;同时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表现为学校占地少、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师资不稳定等方面,这对学校的物质文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均不利。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高职院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校园文化的忽视,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规划不足,出现“校园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
2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教育意义理解校园文化应该是广义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因此,充分地建设和开发好校园文化的这三种基本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融洽的整体,以发挥出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增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减少内耗,消除阻力,创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一方面要对正在营造过程中所进行的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要对业已形成的文化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及时地给以总结、提高,而且要及时地推广到现实中去。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同时,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2)要充分发挥先进社团的引导作用。每个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中生活,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中,或潜移默化地受到社团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团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师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其次,要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如,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报告会、科技节、艺术节等社团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社团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社团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团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其次,把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
(3)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体现了一所学校管理的个性,并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效能。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就是要消除校园中不文明、不平衡、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重树师生自尊、自信和理想,建设发扬校园文化传统和树立校园正气的和谐文化。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首先体现在大学教师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工作环境。一个良好的高职院校必然是工作有绩效、生活有情趣、团结而有人情味的;其次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在大学生合作、活泼、进取的学习氛围。要使校园文化达到和谐,首先,管理者要淡化权力意识,从尊重、信任、理解、爱护出发,让教师自主地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并能经常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健全思想交流的方式与气氛。当前,建设和谐校园最主要和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关爱校园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充分认识到在经济上出现的城乡落差所造成的校园差别,是中国目前校园最大的不和谐因素。只要认识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紧迫性,高职院校才能未雨绸缪。
(4)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重视日常的学风管理,加强监督机制,并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通过奖学金等各种奖惩制度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扭转学习风气、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优良学风的形成也得益于优良的教风。高职院校在抓学风建设时还特别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把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作为良好学风形成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合理引进师资,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使其安心于教学科研;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开展各类“评教、促教”活动,同时提供有力的教师学术科研保障,保证学生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有好的领路人。
(5)以培育“校魂”为目标,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注重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与指导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在正确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和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使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对建设特色学校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高职院校要通过挖掘各类“活”的资源来不断充实精神内涵,积极培养民办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母校意识”。在“校魂”的塑造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育。
管理文化催生学校文化 篇8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个好学校。为什么有此之说?其原因是一个校长对待工作的方法、态度与价值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什么有如此深的影响?因为校长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方法和价值观下产生相应的管理观念、制度、行为等,这便形成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在学校工作中处于引领和决策的位置,自上而下地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在教师、学生中催生出相应的价值观、制度、行为等。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对校园文化的界定:校园文化就是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不难推测出:一所学校的管理文化催生出相应的校园文化。这也诠释了“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个好学校”的说法。
我校是一所具有82年建校历史,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学校,在学校建设中,历届校长都注重管理文化的建设,因而催生出了推进学校有序发展的校园文化,营造出了“道德、品位、智能”的精神文化气质。我校的管理文化是“尊重、沟通、激励”,现就我校管理文化催生校园文化做如下阐述:
一、“尊重”是态度,更是工作过程,催生道德
现代管理非常关注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是管理中非常时髦的话题。的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校管理文化之一便是“尊重”,这要求学校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第一要求便是具有尊重的意识和态度。要求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有足够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教师或合作者的所思、所想,在决策、建议、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体谅并关照到这一点。无论最终的结论是否与教师们的初衷保持一致,但这个体谅和关照的过程让教师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满足,消除学校管理中的不良人际关系,这种工作的态度让整个校园和谐。尊重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态度,更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现摘录我的一篇管理日记与大家共享。
新上任的辅导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工作积极性高,整天大着嗓门,风风火火在校园内巡查和指挥,一段时间下来学校的少先队常规工作变得有序、高效。今天,辅导员来诉苦了:“校长,这工作真难做呀!我们方阵队训练(参加市体育节160人的方阵表演训练)时,我觉得学生的动作不到位,主要原因是纪律不够严肃,找体育老师说,没说上几句,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无法交流……”。我笑笑说:“这是好事,说明你们的工作责任心强呀!这才会为工作争论呢?你是怕取不到好成绩吧?”辅导员老师激动了:“是啊是啊!校长,动作不整齐,难看死了,马上要比赛了,急死了!”辅导员的几句难看死了、急死了,让我感觉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效果的期望。我真诚地说:“你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我想问两个问题:1.你当时是在什么场景下采用什么方式和体育老师沟通的呢?”辅导员迟疑了一下:“在训练场,直接和体育老师说的。”“学生在场吗?”“在”。辅导员的迟疑便是一个反思的信息。我更轻松地问第二个问题:“当时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希望对方怎样做?”“我懂了,校长。”辅导员急急地打断我的话,这个急性子、脑子也活,多次的管理交流会已让“尊重”的概念植入辅导员和教师们的心中,但怎样让“尊重”的概念变成现实却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我语重心长地对辅导员说:“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素养和行动力,落实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之中,建议你们开个研讨会:①找出训练中的亮点,表扬一下自己;②研讨不足,提出整改方案。你的任务是用教师们自已制定的整改方案阶段性督查训练过程,确保效果。”辅导员带着工作任务,迈着坚定的步子快速离去,我知道他去“备会”了。
是啊!尊重是做文明人的态度,更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在尊重的态度下,体现尊重的工作过程之中,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高了,主人翁意识复苏了,这种态度、这种工作过程会复制到教师们日常的教学之中,催生出工作、学习的优良道德。
二、“沟通”是能力,更是工作氛围,催生品位
沟通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有效的沟通需要智慧和艺术。沟通能力是指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获得并传达信息的能力。“沟通”是我校管理文化,要求管理者具备较强沟通能力,为了具备沟通能力,听、说、读、写、传递信息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必修课,在必修课的学习过程中,传递的是积极、竞争、向上的信息:教师们都在暗较劲:谁会听?谁会说?谁会读?谁会写?谁会准确又艺术性传达信息?这种氛围是“沟通”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成为学校的一笔无形财富,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感知,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一种状态。正如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史密斯所说:“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有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正是管理文化“沟通”在提高师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营造出健康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这种能力的提升与氛围的营造,孕育出学校文化的高品位。我校有一位年轻教师,从一所乡镇学校通过招聘进入我校工作,三年来,在学校“沟通”氛围的督导下,围绕沟通能力不断学习,上出了多堂教学比武课,参加了各层次演讲,成绩是节节攀升。她在我们自己的网站上这样留言:到二小工作,不仅仅是
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感受到工作、学习氛围带来的压力与享受压力伴随的成长。
三、“激励”是手段,也是工作目标,催生智能
在我们学校,有各种评优、比赛积分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激励的手段。在采用这些激励手段的时候,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结果多体现为一种导向,而过程本身就是激励,激励师生向目标进军。激励的过程是我们工作重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目标,因而激励的相关制度必须是规范的、可操作的、有序的,这些激励手段体现的是高品位规划、科学性操作。这体现在学校各项奖项的设立都必须得到教师的认可、接纳,成为他们内心的渴求。在设立奖项的时候都经历了一个协商对话的过程,提出设奖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大家来讨论,这一协商对话的过程是尊重,是沟通,又是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更是大家学习、研讨的过程,在各种激励措施还没有实施的时候,其所需达到的目标已开始深入人心,这种激励的氛围和文化,自上而下的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催生的是竞争又合作氛围,孕育出的是朝目标不断努力的工作势头,因激励的措施多指向教师专业成长,在这些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提高的是教师的业务素养,教师的精业最终培育出学生的优良智能。
【管理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管理文化建设08-28
建设管理文化05-25
班级管理文化建设08-13
文化管理机制07-03
政府文化管理08-22
文化创新管理08-23
文化产业管理10-02
文化产业管理10-28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09-01
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