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实施办法

2024-08-11

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实施办法(精选5篇)

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实施办法 篇1

贺发[2011]17号

关于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办法 各村(居),乡直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委组织部、区监察局、区民政局《关于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贺疃乡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一、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村民自治水平为核心,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为重点,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推动全乡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2、工作目标:

一是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基层干部的素质普遍提高,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党对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得到有力贯彻;

二是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健全。事务分类科学、流程设置合理,措施便于实施,利于监督管理;

三是基层干部从政行为规范。违法违纪行为明显减少,严重危害农民利益的恶性事件基本杜绝,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四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农民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中,要围绕落实农民群众民主权利、维护群众切实利益,着力规范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三资”管理和其他村级重要事务等五大类18项内容的建设。

(一)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把完善和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机制作为开展村级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切实做到议事决策前广泛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议事决策后及时进行公开,议事过程主动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全方位的监督,确保村级重大事项科学决策,符合农民群众的意愿。

(二)科学规范重点村级事务流程。坚持把农民群众关注的经常性村级事务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主要内容,重点包括村务公开、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土地补偿费分配、集体固定

资产经营及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租赁发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木采伐、宅基地申请审批、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涉农补贴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发放、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其它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等重要事项。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村级事务的管理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每一具体事项的工作程序,保证村级事务管理按流程规范化运作。

四、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1、认真梳理村级事务目录。采取条块结合、上下结合、广泛调研等方式,对所有村级事务进行梳理,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村级一般事务目录和重大事务目录。

2、制定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工作任务目标、工作要求等,指导基层开展工作。

3、科学绘制流程图。依据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将村级事务的办理程序、主要环节进行梳理,细化操作程序,明确每个环节的要求,科学绘制出工作流程图。

4、统一制作张贴流程图公示板。乡村统一设计,根据张贴地方大小,制作出流程图公示板,在村部醒目位置或在村务监督委员会办公室挂牌公示。

三、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强抓工作落实。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乡党委、政府切实承担起对实施村级流程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推动、监督检查等职能,认真做好工作落实。乡纪委对村级流程化管理进

行监控。村党总支(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村落实流程化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流程化管理的行为,要及时提醒并督促纠正。村(居)“两委”成员要把落实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情况作为每年勤廉双述内容,接受群众监督。

2、健全工作机制。我乡成立了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指导。建立定期调度、汇报和督查制度,确保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强化工作考核,逐级落实责任。加强对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责任考核,列入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基层组织党建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基层干部政绩和基层组织评选“五个好”村党支部、“五个好”乡党委、村民自治模范村、模范乡村的重要依据。

4、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各村和有关单位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及时发现、培养和总结先进典型,树立一批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全乡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规范建设水平。

各村(居)要按照本办法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推进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不断完善,推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共贺疃乡委员会

贺疃乡人民政府

2011年3月27日

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实施办法 篇2

关键词:阳光村务工程,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

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 即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村级事务绘制成“流程图”并上墙公开, 使广大群众知晓每项事务决策程序, 便于跟踪监督, 同时也使村 (社区) 干部在研究确定村级事务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宿松县纳入流程化管理的农村重点工作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他村政事务等五大类, 共22项。具体包括:村级党支部换届选举、发展党员、村委会选举、罢免村委会成员、村务民主决策、农村集体组织财务收支、土地补偿费分配、集体固定资产处置、集体资源项目发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木采伐、村务公开、民主议政日、宅基地发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涉农补贴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发放、计划生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 以及其他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同时在全县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本文以安庆市宿松县罗汉山村为样本, 对宿松县“阳光村务工程”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重点调研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制度对“难点村”所起的主要作用。

一、农村村级事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罗汉山村位于北浴乡的西南角, 与湖北蕲春县毗邻。该村于2004年由原黄山村、赵岭村、八斗村合并而成, 全村共29个村民小组, 2903人, 山场面积14000余亩, 其中用材林5180亩, 公益林5400亩, 人均耕地0.4亩, 人均山场4.8亩, 是北浴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居住相对分散的一个行政村, 也是宿松县“难点村”之一。

在罗汉山村调研过程中, 主要采用与普通老百姓、党员代表、村干部面对面分别交谈的方式, 探究全县村级事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本结论是村务公开不规范,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 规范不到位

由于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未完全到位, 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怕群众上访, 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时公开, 或是只公开一些日常工作事项, 而对群众密切关注重点事项不及时公开或不公开、半公开, 避重就轻。在公开程序上, 少数村在公开部分事项上, 未严格按程序通过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评议、审核, 就直接公开, 将村 (社区) 事务陷入被动状态, 缺乏公信力。

2、监督不力, 机制不完善

截至目前, 少数村 (社区) 尚无一套完整的内部村务公开监督制约机制, 村民小组、村民议事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主体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导致部分村 (社区) 事务公开停留在表面形式, 无法深入群众底层, 加之村务公开没有必备制度做保障, 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意识淡薄, 从而导致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3、业务不精, 渠道不畅通

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干部和村集体的各种事项, 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 (社区) 村民, 然而从目前来看, 部分村干部自身对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法等了解甚微, 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从下手、不尽人意, 工作无从落实, 群众无法满意, 进而干群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互动, 使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4、忽视反馈, 效果不明显

当前, 村务公开方面存在只重视公开形式, 而忽视公开后群众的反馈意见, 纯粹为了公开而公开的现象。各个事项的公开是为了满足群众需要, 保障群众的知晓权、监督权, 提高群众参与村 (社区) 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需要村 (社区) 干部及时了解、收集和处理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 查看村 (社区) 事务的公开有无落实, 是否收到了公开的成效, 而我们的干部却很少考虑公开后去搜集乃至如何搜集和处理群众的反馈意见, 认为公开了就万事大吉。

二、宿松县农村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全面推行村级事务管理“流程图”

在村 (社区) 公开栏张贴群众最需要知道的“流程图”, 并通过横幅、展板等形式广泛宣传。各村 (社区) 可按照“流程图”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操作要求和操作时限。“流程图”简单明了, 广大群众对村级事务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信得过, 实实在在拥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通过张贴“流程图”, 广大村 (社区) 干部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

2、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

由于村级党组织在村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不突出;农民党员主体作用不明显;村务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针对这些问题, 宿松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 积极探索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 全面推行了以“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决议, 形成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

从2010年5月起, 宿松县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在全县22个乡镇和208个村 (社区) 全面推开。为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该县将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纳入到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 作为评选“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 (社区) 党组织的重要依据。各乡镇成立了由乡镇党委书记任组长, 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村级“四议两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与党建办合署办公。对应当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进行决策, 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深受农民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山场资源丰富是罗汉山村的优势, 3000亩油茶基地项目, 1000亩泡桐基地项目和1000亩高山蔬菜雨花菜基地项目, 共6000亩山场都是罗汉山村集体资源, 如何发包、怎样发包是罗汉山村两委碰到的一个大难题。2010年5—12月村两委利用《宿松县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资料汇编, 对照《宿松县农村集体资源项目发包程序》 (见图1) , 公开、公平、公正如期发包, 老百姓知道了办事流程, 无任何异议。

3、健全村级事务管理制度

一是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包括财务收入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财务公开制度等。二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包括资产清查制度、资产台帐制度、资产评估制度、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资产经营制度等。三是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包括资源登记制度、资源承包、租赁公开和招投标制度、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等。

三、推行农村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1、增强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宿松县罗汉山村实践证明, 村级党组织能否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之前, 原来的三个小村虽然合并了, 但村级事务实施各自为政, 村党组织不能有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之后干部行为规范, 事务公正操作, 结果公开透明。罗汉山村党支部一班人在发展党员、宅基地审批、重大资金审批等各项工作中, 坚持阳光操作, 认真按照流程化管理办事。

2、加强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以来, 宿松县以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取得明显成效, 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为真正让群众知情并参与村务管理, 罗汉山村推行“民主议政日”活动, 畅通了沟通的渠道。“民主议政日”活动一般半年召开一次, 内容主要是:村干部就半年来所做的重要工作和本村的重大事项向与会群众汇报, 并征求意见, 群众对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当场质询, 村干部当场解答和说明, 当场不能解答的限期予以答复。群众评价这项活动时说:以往是“公道不公道, 只有天知道”, 现在是“公道不公道, 一问就知道”。

据调研, 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已在宿松县全面实行。罗汉山村村民可直言不讳评议基层干部。2011年1月10日, 罗汉山村68名村民代表集中听取村干部的述职, 并进行评议。村干部们将一年来的思想建设、工作作风、工作业绩、廉洁自律及存在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向与会党员和村民代表述职。在宿松, 村务决策“书记主任碰碰头, 两委班子点点头, 群众不知哪一头”的现象已得到转变。

3、融洽了干群关系

实施流程化管理后, 宿松县各村在事务办理及办结后都能做到及时公示, 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各村在集体资源的发包、村民生工程变动、重大工程招标等事项中, 本着事前公示、细节透明、结果公开的原则, 严格办事程序, 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实施“阳光村务工程”以来, 全县村级财务做到每月10日逐笔公开, 村干部主动接受监督, 办事程序公开, 干群关系融洽, 一年来无一例信访事件发生。

4、提高了村级事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民主决策制度, 提高了村级事务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清晰的办事流程使工作人员及反映问题的群众有了可供查阅的参考依据, 促进了矛盾的化解。具体措施与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决策程序科学化。村务决策程序分为议题的提出、讨论、确定、表决、执行、监督等六个环节。重大村务决策方案由村两委会议研究提出, 提请村民代表会议通过;重要村务议题由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协商后提出方案, 并提交村两委会议研究。

(2) 议题讨论民主化。坚持走群众路线, 重大村务决策前要广泛征求村民、党员的意见, 集思广益, 集中民智, 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凡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决策项目, 就其内容合理性、合法性问题, 须向上级有关部门咨询。没有通过咨询或论证的, 不能进入下一个决策程序。

(3) 会议表决规范化。除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会议应到人数另有规定外, 其他各类会议, 规定实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 会议有效;得到的赞成意见 (票) 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 形成决议。

参考文献

[1]韩贺彬、汪国梁:安徽深入推进“阳光村务工程”[EB∕OL].人民网.

街道村级财务管理实施办法 篇3

总则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中纪发[]*和*纪发[*8文件精神,结合我街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我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

第二条在街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之下,各村只设报账员一名,负责办理村级财务日清月结的业务事项,任何其他村干部不得替代。

第三条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坚持内部制约机制,做到分工负责,职责分明。

资金收入管理制度

第四条加强收款收据和各项收入管理。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含组集体)收款收据分类登记管理,对集体经济组织各项收入只能使用《**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收款专用凭证》,收款收据由挂村记账会计负责保管、凭审批报告和收款依据到场开据,并负责将所收资金及时足额存入中心账户,财政所及各往来单位积极配合与监督,收款收据实行“用一换一”的方式领取、缴销。

规范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

第五条村级现金实行备用制度。为了加强现金库存限 1

额的管理,各村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报账员领取2000元备用金用于日常小额支付。超过限额的现金必须及时存入中心银行专户。

第六条街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在**行个一般账户,任何

个人不得进行公款私存,借支挪用,平调资金和白条抵库,严禁私设小金库或“账外账”。

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第七条控制非生产性开支,严格遵循勤俭节约的原

则。

第八条村级公务招待原则上不得在外进餐,确需在外

招待,必须事先与驻村工作组长打招呼,同意后励行勤俭节约的原则,每餐开支不得超过300元,并取得正规税票按审批报账程序入帐。

第九条村级招待以食堂招待为主,每次购物小票上必

须有经手人、证明人签字,标明事由,月末集中整理填写自制凭证,按审批报账程序入账,每村每年不得超过***元。

第十条村级交通费用。严禁公车私用,每次用车说明

事由,凭租车通知单用车,月末凭租车通知单、正规税票按审批报账程序入账,每村每年不得超过*元,超过部份不得入账。

第十一条通讯费用,各村在职主职干部(书记、主任)按每月100元,其他干部按每月50元年终一次性补贴。

第十二条村级在编干部的工资、补助及年终奖,按街

道工委、办事处目标考核后核算执行,村级聘用人员(街道核批人员)工资应低于在职一般干部的20%,其费用由各村

自行安排,小组组长工资报酬按街道统一标准拨款到村,村级按考核情况核算执行,各村不得截留克扣。

第十三条各村不得以考察名义组织旅游,确需组织考

察学习的要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办事处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外出,考察学习人平不得超过1000元,凭审批报告和规范票据报账。

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对规模较大的专项支出(如新添固定资产,水利设施,公路建设等),事前召开村民代表会,通过后报办事处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审批方可实施,所需资金必须以工程合同和工程验收单及正规税务纳税票据由中心按照大额资金拨付程序以转账形式拨付。

审批报账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各村日常开支单项一次性报销***元以内的,由财经主管审批签字,经专职审计人员审核后方可报销。

第十六条各村日常开支单项一次性报销300元至***

元以内的票据,通过村支两委和民主理财小组签字后方可审批签字经专职审计人员审核后报销。

第十七条各村日常开支单项一次性报销1000元至

5000元以内,必须由村支两委先研究和民主理财小组讨论通过,形成文字依据,经挂村工作组证实签字,并报街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报销。

第十八条单项报销5000元以上,以书面报告形式报

街道主要领导审批后方可报销。

第十九条财会人员在审核每张票据时,必须注重其真

实性、合法性、合理法,手续齐全完备规范,凭证必须金额、事由清楚,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民主理财小组签字盖章,并且每月日常性开支不得超过10000元,经审计后方可入账,否则会计服务中心财务人员不得报销入账。

第二十条对土地补偿金的管理,会计服务中心设立专

门结算账户,实行专户管理,各项补偿金以村为单位统一核算,补偿方案予以公示,群众无异议后,村级填写申请单,提供补偿金到户签字表并附土地流转合同,经会计服务中心审核,报街主管领导审批后,由中心以存折或现金形式直接发放给补偿农户。严禁以权谋私和侵占土地补偿金,严禁村级巧立名目,套取土地补偿费用作其他支出。

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村级成立3—5人的民主理财小组,由党

员代表,群众代表,组长代表组成,民主管理本村财务。

第二十二条民主理财小组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

下,按照量入为出留有余地,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参与制定村级年度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三条村级组织将经过审议的财务计划,收入支

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固定资产及债权债务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做到账实相符。对公用的固定资产,必须明确责任,实行专人保管,防止流失。

第二十五条债权债务的管理。对村级债权债务设立明

细账簿,以便按政策回收或支付,防止村级债务新增。

第二十六条对村级自购的产品物质指定专人验收入

库,建卡保管,健全出入库手续,防止流失。

财务报表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为了便于上级或职能部门检查,掌握情

况,村级报账人员必须在次月5日前与会计中心结账,会计服务中心每月10日前将各村报表报送分管领导及主管领导和各村领导,做到数据真实、准确。

建立会计档案,加强会计资料管理

第二十八条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财务人员要完整收

集资料,定期向档案室移交,全年财务处理完毕后,应于次年一季度将报表凭证等记账资料整理归档。

第二十九条 严格实行组账村管。村民小组财务设立单

独科目。纳入村级财务监督范围。

严格财务审计制度

第三十条对于有关人员违背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

一的,由街道工委、办事处根据审计结论情况予以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处理。

1、拒绝报送或提供财务计划、合同、账簿、会计凭证、文件资料和证明材料的。

2、阻挠审计人员依法行使审计职权、抗拒破坏审计监

督或检查的。

3、弄虚作假、隐瞒经济活动真相的。

4、拒不执行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

5、打击报复审计人员的。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十一条各村财务负责人及报账员不执行本办法的,视其情节轻重,由街道工委、街纪委给予相应处分,涉及违法的,交由法律部门处理,并追究村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审核会计、主管会计、记账会计严格执行

本办法,管理好村级财务,不执行本办法的,由街道工委、区经管局给予相应处分,涉及违法的,交由司法部门处理。

(1)因财经管理违法、违纪,造成群众集体上访,经查证属实,除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外,实行一票否决,该单位和党政一把手不得参与评先,并扣发村干部年终奖励工资。

(2)财会人员和财务负责人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索贿、受贿、挪用公款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由街工委、街纪委、区经管局给予相应处分,情况严重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第三十三条会计服务中心主任、总出纳,严格执行财

务管理制度及本办法,管好村级财务,严格执行资金审批程序。如有违反视其轻重,由街道工委、街纪委、区经管局给予相应处分,涉及违法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年3月1日开始执行。***

年5月1日制定的实施办法同时废止,本实施办法的解释权由街经管站负责。

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实施办法 篇4

渝司发[2001]19号

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重庆市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制度,规范律师执业机构,鼓励律师事务所向高层次、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司法部《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办法》,结合重庆市律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律师事务所是依法设立的律师执业机构。

本办法所指律师事务所包括合作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事务所等形式的律师事务所。

第三条 重庆市司法局是重庆市辖区内设立、变更、注册、年检律师事务所的审核登记机关。

第四条 设立律师事务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名称、章程。

(二)有规定的办公场所。

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场地不低于50平方米,并有专门的接待场所和符合要求的业务档案保管设备。市直属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场地不得低于100平方米。

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场所必须与登记住址一致。

(三)有10万元以上人民币的资产,其中流动资金不少于5万元。

(四)有必要的办公设备。

律师事务所应具备传真机、电脑、复印机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和文件处理设备及必要的专业图书、资料。

(五)有3名以上执业满三年(从领取律师执业证之日起计算)能够专职从事律师业务的执业律师,并在申请之日前三年的执业活动中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市直属律师事务所的发起人应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或三级律师以上职称。

未满64周岁、已正式办理离退手续的人员符合以上条件的,可以成为律师事务所的发起人,但不能超过发起人总数的三分之一。

(六)律师事务所因违反律师法规、执业纪律被吊销执业证书的,负有重大责任的合伙人(合作人),3年内不得作为发起人申请设立新的律师事务所,其他合伙人(合作人)1年内不得作为发起人申请设立新的律师事务所。

发起人在律师事务所合伙期未满退出合伙的,2年内不得作为其他律师事务所的发起人。

合伙人被除名的,3年内不得作为发起人申请设立新的律师事务所。

(七)律师事务所应当聘用具有专业资格或岗位证书的财务人员和必要的行政辅助人员。

第五条 申请设立律师事务所,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呈报材料目录;

(二)申请书;

(三)律师事务所章程;

(四)申请设立合伙律师事务所应提交合伙人协议;

(五)发起人资历证明材料;

(六)资产证明;

(七)办公场地的使用证明;

(八)拟聘用的财会人员的有效证件;

(九)规模发展保证书;

(十)备选名称五个;

(十一)登记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律师事务所章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律师事务所名称、执业场所;

(二)律师事务所的宗旨、任务、执业原则;

(三)律师事务所的组成形式和机构设置;

(四)律师会议的组成和职权或合伙人会议、合作人会议的组成和职权;

(五)聘用律师的程序规定,发起人变更程序规定;

(六)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职责及产生、变更程序;

(七)律师的权利和义务;

(八)开办资金的数额和来源;

(九)财务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和债务承担方式;

(十)律师事务所变更、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十一)律师事务所章程修改程序;

(十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律师事务所章程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章程自律师事务所被核准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七条 合伙协议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合伙人,包括姓名、居住地、执业证号码;

(二)律师事务所开办资金总额,合伙人出资方式及比例;

(三)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四)合伙人收益分配比例、方式以及债务的承担;

(五)合伙人入伙、退伙及除名的条件和程序;

(六)合伙协议的解释、修改;

(七)合伙人之间争议的解决方法和程序;

(八)违反合伙协议应承担的责任;

(九)合伙期限;

(十)合伙人认为应当载明的其他内容

合伙人应当在合伙协议上签名,合伙协议自律师事务所被核准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八条 发起人应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资历证明材料:

(一)个人简历;

(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律师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五)律师执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六)从事专职律师的保证书;

(七)原所在律师事务所出具的过去三年内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的鉴定;

(八)辞职证明或辞职保证书。第九条 申请设立区县(市)律师事务所,应当向主管司法局提交申请材料。区县(市)司法局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15日内初审完毕,将审查意见书和申报材料上报登记机关。

第十条 登记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和区县(市)司法局的审查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拟准予或不予登记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材料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登记机关应当退回补充。审查工作日从申请人补齐材料之日重新计算。

第十一条 律师事务所在设立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中止审核程序。已经核准登记的撤销准予登记的决定并收回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

对弄虚作假行为负有主要责任的发起人,3年内不得作为发起人申请设立律师事务所,其他发起人1年内不得作为发起人申请设立律师事务所。

第十二条 申请人对不予登记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审请行政复仪。

第十三条 发起人收到登记机关拟准予登记的通知书后,应在30日内办妥通知书要求有关事项,并接受登记机关的检查验收。

验收合格的,登记机关准子登记,并办理登记手续;

验收不合格的,登记机关应撤销拟准子登记通知书,原申请人在半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第十四条 办理登记后,登记机关应向律师事务所颁发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并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告。

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用于办公场所悬挂,副本用于查验。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凭登记机关同意设立的批文及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刻制公章、开立银行帐户、办理税务登记。

第十六条 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不得伪造、涂改、出借、抵押和转让。

第十七条 律师事务所申请设立分所,依据司法部《律师事务所分所登记管理办法》,并参照本办法办理。

第十八条 律师事务所主任必须是本所的专职执业律师。

合伙律师事务所的主任依合伙人协议和章程产生,报主管司法局及登记机关备案。

合作律师事务所的主任依律师事务所章程产生,报主管司法局及登记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 律师事务所变更名称、章程、住所、负责人时,应在15日内到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条 律师事务所变更合伙人时,须提交申请书、合伙人会议纪要和资历证明材料,报登记机关审查登记。

第二十一条 律师事务所因解散其他原因终止业务活动时,应提交注销登记申请报告,债权、债务清理完结的说明文件,并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二条 合秋律师事务所合伙期满,原合伙人愿意继续合伙的,应重新签订合伙协议,并将新的合伙协议报原登记机关审查备案。如原合伙人不愿意继续合伙,则该所应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原合伙人对原律师事务所名称的合作权未达成协议的,原合伙人任何一方申请设立新的律师事务所时均不得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 律师事务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应予注销:

(一)合伙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合作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人不足三人,且在三个月内未能补齐;

(二)律师事务所的财产不足10万元(流动资金少于5万元),且在三个月内未能补足;

(三)律师事务所领取执业证书后六个月内未开展业务活动或停止业务活动满一年;

(四)律师事务所在申请设立或变更合伙人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五)逾期不参加年检或未通过年检;

(六)律师事务所章程及合伙人协议中规定的终止事由出现;

(七)合伙人会议、合作人会议决定解散;

(八)律师事务所被处以吊销执业证书处罚;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予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律师事务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执业证书的处罚:

(一)年检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二)伪造、涂改、出借、抵押和转让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

(三)登记事项有重大变更,未按规定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四)有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违反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

(六)违反收费管理规定;

(七)合伙人、合作人长期不团结或管理混乱,无法正常开展业务;

(八)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律师事务所被注销后,登记机关应当收回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公章、财务专用章及所属的律师执业证。

第二十六条 登记机关每年对辖区内的律师事务所及分所进行年检。未通过年检的不得继续执业。

律师事务所及分所的年检时间为每年三月至五月。

第二十七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向主管司法局提交以下年检材料:

(一)律师事务所年度执业情况报告;

(二)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副本;

(三)经审计机构审计的律师事务所年度财务报表;

(四)律师事务所及律师的纳税凭证;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八条 主管司法局收到年检材料后应当进行审查,签署意见,并连同年检材料上报登记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有权要求律师事务所提交补充材料,要求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或有关人员说明情况,必要时可以到律师事务所进行检查。

第二十九条 因受停业整顿处罚未参加年检的律师事务所,可在恢复执业后30日内申请补办年检手续。

第三十条 办理申请设立律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变更登记及办理年检等,所呈报材料应当用标准A4纸打印、装订整齐,一式两份。

第三十一条 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工本费及设立、年检、变更、注销和吊销的公告费由律师事务所承担。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实施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宗教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实施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许可项目,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条件、范围、程序等办理。

第三条 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协调和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条 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实施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许可项目,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条 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行政许可违反法律法规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开展宗教教育培训审批

第六条 开展宗教教育培训的审批依据是《宗教事务条例》第十八条。

第七条 宗教团体、寺观教堂开展培养宗教教职人员、学习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宗教教育培训,应当由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提出申请。

第八条 申请开展宗教教育培训,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举办宗教教育培训的传统和正确的教育培训宗旨;

(二)有固定的能够满足教育培训要求的场地;

(三)有合格的授课人员;

(四)有必要的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合法;

(五)有管理组织和负责人,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第九条 申请开展宗教教育培训,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提出申请的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的情况介绍,开展宗教教育培训的传承、历史和宗旨,拟举办宗教教育培训的地点、教育培训计划;

(二)授课人员的简历、学历证书;

(三)教育培训大纲、课程设置情况和所用教材、讲义等;

(四)经费主要来源说明及有关证明文件;

(五)教育培训场地等基础设施和设备情况说明;

(六)管理组织成员和主要负责人情况,有关规章制度。第十条 开展宗教教育培训,由宗教团体、寺观教堂将申请材料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听取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意见,在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在批准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三章 在寺观教堂内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审批

第十一条 在寺观教堂内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审批依据是《宗教事务条例》第三十条。

第十二条 在寺观教堂内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应当由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申请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该宗教在当地有悠久的传播历史,信教公民众多;

(二)当地信教公民有强烈要求,并征得周围居民的同意;

(三)拟建造像符合宗教教义教规的要求;

(四)有必要的建设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合法;

(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文物保护、风景名胜区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且造像与寺观教堂及周边环境协调;

(六)布局合理。

第十四条 申请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提出申请的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的情况介绍,造像的初步设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该宗教在拟建造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内历史情况说明;

(三)拟建造像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域内信教公民情况说明;

(四)征求拟建造像所在地乡、镇(街道)范围内居民意见的情况说明;

(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文物保护、风景名胜区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说明;

(六)资金预算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

(七)全国性宗教团体出具的关于造像符合教义教规要求的意见书;

(八)保证所得收益用于符合该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宗旨的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承诺书。

第十五条 申请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由拟修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将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审批。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意见前,应当征求拟建造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及县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必要时,征求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建设、环保、文物、旅游等部门的意见。

第十六条 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提出意见。

国家宗教事务局应当自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送的材料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十七条 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是指单体的造像高度(含基座)或长度超过10米的露天宗教造像,或者群体造像数量超过10尊的露天宗教造像。第四章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审批

第十八条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审批的依据是《宗教事务条例》第三十三条。

第十九条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应当由宗教活动场所提出申请。

第二十条 申请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确有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需要,并经该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同意;

(二)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符合该宗教的建筑规制,与该场所的环境相协调;

(三)符合城乡规划和文物、风景名胜区、建设、消防、环保等方面的规定;

(四)有必要的建设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合法。第二十一条 申请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拟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项目说明及理由等;

(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集体研究同意的书面材料;

(三)拟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设计草图、位置图、效果图及可行性报告;

(四)有权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的相关材料;

(五)建设资金说明。

第二十二条 申请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由宗教活动场所将申请材料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不影响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布局和功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拟改建或者新建的建筑物改变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布局和功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意见,属于寺观教堂的,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属于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的,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取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许可后,还应当按照国家规划、建设、消防、环保、文物、风景名胜区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 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审批

第二十四条 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审批的依据是《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二条。

第二十五条 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由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提出申请。

第二十六条 申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活动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符合宗教仪轨和宗教传统习惯;

(二)活动不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三)确有举办大型宗教活动的需要,并具备组织大型宗教活动的能力和必要的条件;

(四)活动的场所建筑、设施、场地符合安全要求;

(五)有责任人和安全措施;

(六)3年内举办的大型宗教活动没有不良安全信息记录;

(七)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经政府有关部门事先批准的,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第二十七条 申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活动的目的、内容、地点(路线)、起止时间、责任人,参加活动的人数、参加活动的人员所在地域构成;

(二)安全工作方案,包括安全工作组织系统、安全工作人员数量和岗位职责,场所建筑、设施的消防安全措施,车辆停放、疏导措施,现场秩序维护、人员疏导措施,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突发事件和意外事故应急措施;

(三)符合宗教仪轨和宗教传统习惯的说明;

(四)责任人对第二十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说明和承诺书;

(五)第二十六条第(七)项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六)拟使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场所的,提交场所提供方同意使用的证明。

第二十八条 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由主办的宗教团体或者寺观教堂在拟举行日的30日前,将申请材料报活动举办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意见,在15日之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在批准之日起5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邀请境外宗教组织或者个人参加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章 编印、发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者

印刷其他宗教用品审批

第二十九条

编印、发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者印刷其他宗教用品审批的依据是《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五条及《印刷业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条 编印、发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者印刷其他宗教用品,由宗教团体、宗教院校或者寺观教堂提出申请。

第三十一条 申请编印、发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编印目的限于与申请人业务相一致的工作指导、信息交流;

(二)发送范围限于申请人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内部;

(三)符合《宗教事务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四)主要编写人员具有较高的宗教学识。

个人文集、个人画册等不属于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不予批准。

第三十二条 申请编印、发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编印目的、内容提要、字数、印刷数量、发送范围;

(二)拟编印的稿件清样;

(三)编写人员情况说明;

(四)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出具的审核意见书。

第三十三条 申请印刷其他宗教用品,应当符合《宗教事务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 申请印刷其他宗教用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印刷目的、内容介绍、印刷数量;

(二)拟印刷的宗教用品样品;

(三)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出具的审核意见书。

第三十五条 申请编印、发送宗教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或者印刷其他宗教用品,由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寺观教堂将申请材料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申请人持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批准决定书,到省级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办理准印证。

第七章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

接受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赠审批

第三十六条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接受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赠审批的依据是《宗教事务条例》第五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申请接受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赠,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捐赠不附带条件;

(二)捐赠用于与提出申请的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相符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申请接受境外组织和个人捐赠,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捐赠金额、捐赠目的;

(二)捐赠组织或者个人的相关信息材料;

(三)捐赠使用计划。

第三十九条 宗教团体申请接受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捐赠金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应当将申请材料报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第四十条 全国性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申请接受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捐赠金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应当将申请材料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举办的宗教院校申请接受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捐赠金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应当将申请材料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第四十一条 宗教活动场所申请接受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捐赠金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应当将申请材料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第四十二条 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八章 宗教院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审批

第四十三条 宗教院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审批依据是《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365项及《宗教事务条例》第十七条。

第四十四条 宗教院校申请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学制3年以上并已正式开办4年以上,且教学评估合格;

(二)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专门的外籍专业人员管理制度;

(三)有保障外籍专业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

(四)拟聘用人员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尊重中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五)拟聘用人员无违法犯罪记录,未参加过反华组织、未从事过反华活动、未发表过反华言论,不支持、宣扬和资助宗教极端主义;

(六)拟聘用人员无因违反法律、法规和师德规范被国内外教育机构解聘及处罚、处分的经历;

(七)拟聘用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者同等学力,在拟聘任的学科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

(八)拟聘用人员具有与拟聘岗位要求相一致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四十五条 申请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拟聘用人员名单、讲授课程、课时和任教期限等;

(二)拟与聘用人员签订的合同文本;

(三)拟聘用人员的个人简历,并附相关说明或证书;

(四)拟聘用人员的健康说明;

(五)相关专业人员的推荐材料。

第四十六条 全国性宗教团体设立的宗教院校申请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应当征得全国性宗教团体同意后,向国家宗教事务局提出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设立的宗教院校申请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应当征得该宗教团体同意后,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审批。

国家宗教事务局应当自收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送的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四十七条 申请聘用外籍专业人员的宗教院校取得国家宗教事务局行政许可决定书后,应当到所在地外国人工作管理部门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领取《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

受聘的外籍专业人员持《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及其他有效证件,向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外交部授权的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工作签证,入境后,还应当按照中国有关外国人工作管理规定办理在华工作和居留的相关手续。

第九章 我国五种宗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

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审批

第四十八条 我国五种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审批的依据是《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367项。

第四十九条 我国五种宗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由中方单位提出申请。

第五十条 我国五种宗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所在国(地区)有合法地位或者身份;

(二)无不良记录;

(三)尊重中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拟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交往活动不违反中国的法律法规;

(四)对中国友好。

第五十一条 我国五种宗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中方申请单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方单位的申请书,内容包括交往的事项、时间、地点、人数;

(二)中方单位及主要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

(三)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的基本情况。

第五十二条 我国五种宗教以外的外国宗教组织及其成员与我国政府部门或宗教界等交往,由中方单位将申请材料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决定。

第十章 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审批

第五十三条 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审批的依据是《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368项。

第五十四条 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由接收单位提出申请。

第五十五条 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所携带的宗教用品不含有危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内容;

(二)宗教用品接收单位是我国宗教团体、宗教院校或者宗教活动场所;

(三)经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

第五十六条 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该外国人以及宗教文化学术交流的情况介绍;

(二)所携带的宗教用品的目录、样品、数量及用途说明;

(三)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同意的书面材料。

第五十七条 外国人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接收单位应当将申请材料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接收单位为全国性宗教团体及其举办的宗教院校的,由全国性宗教团体将申请材料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审批。

国家宗教事务局和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五十八条 宗教印刷品和音像制品自用数量的范围指单行本发行的出版物每人每次10册(份)以下,成套发行的出版物每人每次3套以下。其他宗教用品自用数量的范围指每种3个基本单位以下。

第五十九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携带用于宗教文化学术交流(超出自用数量)的宗教用品入境,参照本章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邀请以其他身份入境的外国宗教教职人员

讲经、讲道审批

第六十条 邀请以其他身份入境的外国宗教教职人员讲经、讲道审批的依据是《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第369项。

第六十一条 邀请以其他身份入境的外国宗教教职人员讲经、讲道,由邀请单位提出申请。

第六十二条 邀请以其他身份入境的外国宗教教职人员讲经、讲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被邀请人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尊重中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二)被邀请人为宗教教职人员;

(三)拟安排讲经、讲道的场所是经依法登记的寺观教堂;

(四)邀请单位是全国性宗教团体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

第六十三条 邀请以其他身份入境的外国宗教教职人员讲经、讲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拟安排讲经、讲道的寺观教堂的情况、邀请理由;

(二)被邀请人的有关背景情况、宗教教职身份、入境身份说明及拟讲授的主要内容;

(三)拟安排讲经、讲道的寺观教堂民主管理组织同意的书面材料。

第六十四条 全国性宗教团体邀请的,应当将申请材料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邀请的,应当将申请材料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

国家宗教事务局和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第十二章 宗教团体成立、变更、注销前审批

第六十五条 宗教团体成立、变更、注销前审批的依据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第六十六条 申请成立宗教团体,由发起人提出申请。第六十七条 申请成立宗教团体,除应当具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成立宗教团体的需要;

(二)有可考证的、符合我国现存宗教历史沿革的、不违背本团体章程的经典、教义、教规;

(三)组成人员有广泛的代表性;

(四)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没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类似的宗教团体。

第六十八条 申请成立宗教团体,除应当提交《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成立宗教团体所在地本宗教的有关情况说明;

(二)本宗教的主要经典、教义、教规和历史沿革资料;

(三)拟成立的宗教团体组成人员的情况说明。第六十九条 申请变更宗教团体的登记事项,由该宗教团体提出申请。

第七十条 宗教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注销:

(一)完成宗教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七十一条 申请宗教团体成立、变更、注销的,由申请人将申请材料报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查意见。

取得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查同意的,申请人应当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上一篇:难忘的什么作文下一篇:七年级家长会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