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赏析

2024-05-22

题西林壁的赏析(共3篇)

题西林壁的赏析 篇1

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但苏轼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这样写哲理诗的人为数并不多。

经典赏析 题西林壁 篇2

不识④庐山⑤真面目⑥,只缘⑦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庐山的北边。西林壁指庐山西林寺的墙壁。题西林壁指(将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 横看:从正面看。

③ 侧:从侧面看。

④ 识:认识;清楚。

⑤ 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西省境内。

⑥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⑦ 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yì)。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高的大家之一。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不能清楚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我自己就站在这座山中。

【赏析】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中,他经过九江,第一次游览了庐山。刚入庐山的时候,他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题西林壁》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姿态万千的庐山景色。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什么不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游山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蕴含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既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使本诗读来亲切自然,令历代读者广泛传诵和回味。

《题西林壁》译文及赏析 篇3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上一篇:家风家训主题班会记录下一篇:伸伸手,伸出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