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共9篇)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1
引领教师走反思型成长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个工作十年的教师也许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 要积极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理念不断反思自我课堂, 通过反思让教师尽快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1.在教学中反思。全体教师每月必须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 完成一篇教学案例反思或教学实录评析, 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理性审视自己整个教学过程, 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并能运用反思的结果改进或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2.在学习中反思。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中青年教师每月必须做好一定量的学习笔记(不少于2000 字), 同时针对个人发展目标每月必须完成一次自我反思或写一次学习心得, 引导教师以摘抄、随感、反思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理论学习意识, 让教师在持续的理论学习中, 充分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不足和缺陷,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完善自我理论素养, 以此提高自我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2
一、从校长扮演的角色入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 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设计师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其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作为校长,首先应该当好教师专业成长的设计师,要把握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要围绕“促进教师怎么专业成长”“怎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设计好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1)以“校情”和“师情”为基础作好决策。作为校长,就应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确立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等。这样决策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行之有效。
(2)决策要有“宏观”和“微观”特点。(1)在宏观方面,首先是要能合理调整学校发展规划,建好校本研修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竞争氛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如,在教师培训上给予经费保障,解决了教师学习的后顾之忧,对专业提升快、教学绩效显著的教师给予优先晋升职称等政策倾斜。(2)在微观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教师自我成长的个性。如,学校可制定“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跟踪观察,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
2. 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头羊
西方有句谚语:一群由狮子率领的绵羊一定能战胜一群由绵羊率领的狮子。由此可见团队中领军人物的作用。
(1)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让教师明白校本研修的意义,并且确立自身专业成长目标。要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要引导教师树立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要重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2)引导教师转变学习和工作方式。“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要广泛涉猎学科内外的知识。在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教师学习氛围,并及时发现学习上的典型,以典型做引导。在工作上,引导教师要有创新能力,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3)引导教师走反思型教学之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可见,课后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4)引导教师走科研专业发展之路。校长在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上,同时要注重用科研带动,让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加“校本和课题”研究。如,扎实教研组内的研讨活动,并互助听课、上公开课等。
3. 校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伙伴
作为校长,和教师形成亲善的合作伙伴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用心交流,真诚合作。在合作中,校长要真诚谦和,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合作交流,才能以心换心。校长要亲身投入研修活动中,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并且谦虚地向教师学习,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课堂,深入一线。校长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入课堂,既能掌握教师成长的“第一手资料”,又能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能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加油助威”。
请进走出,扎实培训。校长要想办法将专家请进学校给教师们传经送宝、指点迷津;也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充电学习、开阔视野。
二、从校本教研入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 以校为本建立校本教研的制度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在学校中———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基于学校———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力行者,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校必须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起有效的校本教研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等各种力量,保证校本教研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在教学管理中,要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让责任点亮我们的青春》(《青春在责任里闪光》)课题,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也是加强教师责任心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2. 强化落实教研制度
要求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周摘抄一篇学习笔记,每学期上一节学科组以上的研讨课,每学年撰写一篇有质量的经验总结、课例研究或论文,每周教研组要进行一次教研组活动或集体备课活动。以此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3. 创设校本教研的氛围
校外专家、教师的纵向引领。走出去,请进来。聘请教研中心的专家、教研员对我校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指导,邀请名师、名家来校送教,展示课堂教学的艺术。营造教师学习的氛围。每周一次教师业务学习。各教研组利用电教设备,观看电教录像,了解新课改动态及课堂教学走向,要求教师互相交流。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教研服务教学的有机结合。
倡导教师自学理论。课程改革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弄清这些理论背景有助于教师理解课改,从而增强改进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欲望。从教师角度讲,自学理论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专业引领,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校长应鼓励教师每人坚持写学习摘记,每学期需交一篇以上专业论文,每月需交一篇自学心得,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自我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对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反省,其目的在于修整教学行为,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因此,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有力措施,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质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技艺。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以校为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4. 拓宽校本教研的途径
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任教师,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孤军作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学校要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盘活教师的集体智慧,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校本教研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要立足于课堂,服务于课堂。校本教研的生命在于课堂,活力在于课堂,关键也在于课堂。校本教研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剖析教学案例,促进反思与提高;其实效最终也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忌搞形式主义;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大学,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从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层次、理论层次三方面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它的重要职责是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其在组织形式和时间上有很大的随机性。校本教研使教研组的活动由被动到主动,由他觉到自觉,充分显示了主力军的作用。如,可以以教研组为载体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艺术比赛、教师高考中考题解题赛、学生竞赛等活动。
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研究。通过精心设计课题、注重过程研究、加强反思研究。学校要求年轻教师人人有课题,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题实验。在教研组活动时就以教科研为载体,用课题带动课改,课题又立足于一线教学,就可以围绕相应的课题进行教研。这为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改变教学方式,提升专业素质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能够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三、校长从自身魅力入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 校长人格素质引领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升华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的榜样,也是师生最信赖的朋友。一个具有强烈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校长,他的精神会感召他的教师勤奋工作;一个具有博爱胸怀的校长,他的教师一定会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一个遵纪守法、行为文明、严于律己的校长,他的教师一定会依法执教,礼貌待人;一个善于合作、尊重教师的校长,他的教师一定会尊重学生,乐于合作;一个勇于创新的校长,他的教师一定会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总之,有什么样的校长人格就会带出什么样的教师人格。校长只有努力塑造个人的高尚人格,才能带出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
2. 校长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
校长对教学的干预行为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校长对教学的干预行为受自身教育思想的左右,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等,都会通过其干预和管理行为反映到教师身上。校长不仅要带头学理论,而且要深入第一线,开展好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与教师同备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诊一节课、同探一节课,形成互动、开放的研究氛围。这样的校长能强有力地引领教师。
3. 校长的管理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快
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努力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针对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以促进学生最好的发展……这是校长的基本职责,也是校长必须加以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科技含量高、信息量大、艺术性强,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明显特点。校长没有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他的决策就可能滞后于学校的发展,滞后于教师成长的需要;校长不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就不能较好地调动教师的学习、工作积极性,教师的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不能得到较好的落实,更不可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型学校;校长不具备一定的反思研究能力,就没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及判断力,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更不可能引导教师去反思、研究教育教学;校长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个性就不能得到张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就不能充分体现。
4. 校长的专业素养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重心在课堂、在教研。仅靠管理只能管住人管不住心,甚至管住了心也无法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唯有引领,才能让教师理解教学、研究教学、爱上教学,才能让教师知道课如何上才能异彩纷呈,教研如何开展才能扎实有效。
一个在专业上没有很深造诣的校长,是无法承担教师的“教师”这一重任的,一个不能指导教师教学、不能引领教师教研的校长,是无法让教师信服的,也就无法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虽然,好教师也不一定能当上好校长,但是如果连教师都当不好,即使怎样专门“学习过做校长”,也肯定是不能成为好校长的。道理很简单:自己不懂得如何搞好教育教学,又怎么能够引领和指导别人去钻研业务、提高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呢?
5. 校长的服务意识引领教师的教育服务精神
校长应该是教师的“教师”,更应该是教师的“公仆”,前者重在“引领”,后者重在“服务”。
校长做“服务者”,就是要增强服务意识,确立管理就是“服务”,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校长不仅要把自身定位成一个“服务者”,还要把学校打造成面向社会的“优质教育服务的提供者”。
校长只有增强服务意识,才能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化服务。
四、从制度入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 教师付出和需要的和谐合理调控
教师在社会上一直是被人称颂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随着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和教师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持续下降,使得教师的社会地位严重受挫,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丧失。
不少教师为了更新生活或者为了迎合相应的社会普遍价值取向出现第二职业,这对教师的积极性无意是致命的打击。
教师的付出与教师的需要的不平衡随之拉大。
因此要激发教师的教学动机,达到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教育教学,就应该正确对待教师合理需要。因为只有掌握和处理好教师的合理需求,才能使教师的付出更具持续性,有效性。
2. 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策略
我国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使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相对其他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就要为学校创造条件,保证教师各项资金落到实处,避免教师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逐步把教育办成人人羡慕的职业。以此避免教师从事第二职业,使教师的经历最大程度地落在教育事业上。
3. 规范、公开、科学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
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是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也是对优秀教师从事教师事业的肯定,但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漏洞却成了偷肥肉的路径。“要职称,买职称”的现象也不是什么稀奇的话题,造成干得好的评不上等诸多问题。这类现象的产生对教师积极性的打击是致命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应该使教师职务评审制度更加具有规范性、公开性和科学性。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学校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已显现很多弊端,急需改进,规范和完善。
公开性就是要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职称评定流程的完全公开,为达到公开职称评定流程还应该配套建立相应的职称评定监督制度,从而确保职称评定不是在少数几个人手中操作,使职称评定更客观、合理。从根本上做到能者能上,能者必然能上的目的。
科学性就是要注意职称评定制度的各项评定内容是否科学的反应教师的工作,制度的内容就是要做到避免评审时张冠李戴,评关系不评工作的现象出现,因此应该主要其科学性。因为职称评定制度的科学性是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是否从评定中得到肯定与职称评定的取向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志。另外如果教师职务评定制度不科学是能者评不上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评定制度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必然趋势。
4. 教师幸福指数与工作积极性
教师没有了升学压力,没有了升学目标,我们现在怎么教,如何才能教好是教师迷惑的问题,因此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对学校具有引发作用、导向作用与激励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总目标,自上而下地设计一系列子目标,指导各方面的工作,目标的设置,要有恰当的适合本人的目标,使全体教师的工作有目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就有了相应的依据。教师的工作有了方向积极性也就会随之提高。
5. 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培训
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的相矛盾相冲突。在软化考试而素质教育却没有跟上的情况下,教师由于缺乏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造成不知道如何将素质教育正确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政府和教育局应该为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学习和培训创造有利条件,配套建立相应的素质教育学习和培训的长效机制以及导向机制;加强中小学各级各类校长和广大教师关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培训。因为只有使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才能避免产生形式化教育和表象化教育,才能使教师在素质教学上有清晰的思路,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应该把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质以达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作为重点来抓。
6. 良好的教学氛围与教学设施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积极性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师的工作具有督促作用,广大教师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增强教学的成才意识和自我在教育意识。因此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学氛围的营造提供支持和帮助,重视团结协作,密切关注教学发展进程引发的不和谐因素,积极协调化解。大量事实表明,宽松、和谐、愉快的人文环境容易令人快乐工作,因此善待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教职工快乐,能使广大教师获得一个充满快乐的人文工作环境,可谓利人又利教育事业。
五、从实用教学工作入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实行了教研组负责制和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从不同角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 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以前上课前自己也认真备课,但与集体备课相比,还是觉得通过集体备课后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
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提高了,就能让孩子学起来感觉轻松,而且觉得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却能学到很多,学生从学习中就能找到一种成就感,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主讲人。作为一名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那么每一位教师自己是主讲人时,他在集体备课前都会认真去背,常常是我们集体备课需要四十分钟左右,但他查各种资料准备时间要几小时,甚至更多。再有当你一个人课前备课时总觉得兴趣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如果有同事讲到你感兴趣的话题,可能你就会忘记了备课,而与同事聊天去了。当你的课到了,不管刚才备的怎样,你都要去上课了,这样也影响了你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在集体备课时,参与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时,那时你就会随着集体的氛围跟着积极地融入讨论的氛围中去。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讲,集体备课都能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4.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既然集体备课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这么有效,那怎么样才能使集体备课更好的行之有效呢?
在探究内容上争取新突破。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就无法有合适的形式。仅是地点的改变,无法突破原来的瓶颈困惑。新的内容有哪些?我以为我们可以就一篇课文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挖掘点甚至考试基本点进行讨论;可以就一种模式、一种教法、一个主题、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可能等进行讨论;可以让某一位教师,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说课,这样既可以锻炼说的教师,也可以让听课教师有所收获。
在讨论范围上争取新扩大。不要把集体备课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要想办法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的反思、教学环节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读等方面的讨论范围有所扩大。把讨论的范围扩大了,新鲜感就有了,话题也会多了。其实只要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讨论。有人曾戏言:校本教研怎样做才有效?做个石桌,放些茶水,围坐一起,互相叙说,就是最有效的校本教研。说穿了,这里强调的是讨论范围的问题。只要大家有兴趣,有话题,教研就会有效。
在座位安排上采取新方式。既然已经坐在了教室里,何不把桌子搬一下,形成一个圆形,大家不分主宾就座,这样有利于大家的交流,有利于产生一种谈论的效应。大家并排坐,或三三两两坐,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强化组织者的责任。讨论中,组织者很重要。没有组织者,就会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在集体备课中,备课组长要善于组织大家讨论,要及时调整谈话话题,时刻肩负起“引领者”“中心者”的作用。
六、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入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60年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1. 社会前缘化
教师是受一定社会委托从事教育活动,为一定的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教师的“社会代言人”的角色。作为社会代言人,教师要忠诚教育、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要坚守高尚情操、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要乐于奉献、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作为社会代言人,教师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感,始终明确自己的使命。尽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阅历、价值观、思想感情、个性特点、个人需求,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维护社会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当教师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以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作为社会代言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 教育角色化
其角色功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评定学业。这个角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这是教师自产生以来就具有的职责。“传授者”是教师角色的本体职能,人类的文化遗产依赖教师而被一代代地传播和继承。教师的这一角色职能虽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而丧失其原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这个职能是不能丧失的。教师在人类文化的传递方面自有机器所不可能替代的作用,关键是怎样发挥作用。
3. 心灵纯净化
人们之所以对教师尊重,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是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和品格,教师的伟大也就显示不出来了。人们常说教师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这也正是广大教师经受得住考验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时期,同时也是身体发育、知识增长、智能发展的“关键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做心灵和人格的培植工作,需要教师依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不同个性,进行人格教育的整体设计。
4. 学生设计化
现代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希望自己的能力被他人、集体或社会所认可。作为教师应努力挖掘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找到人生的坐标。同时,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竞争上岗、班干部轮换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班级中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引导他们在自我管理中,实践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幸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同样是实施教育的良好契机。
5. 心理矫正化
在教师眼里,学生是除了具有血肉之躯,还应该具有思想感情的“社会人”。学校教育,既要考虑给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也要重视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心灵。教师作为一个心理医疗者,重要的、日常的、大量的心理工作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情绪气氛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心理环境,是集体心理气氛的表现。课堂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气氛,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对班集体组织理论是不重视的,因此也就忽视了班集体成员间以及学生集体和教师之间彼此的了解和相容。再者,教师还应是学生个体的心理医生。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医疗也要及时到位。主要表现是教师要提供一个能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或紧张,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需要,给学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教师在扮演多种角色时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效应。教师不该给学生制造恐怖,而应把他的学生从恐惧、胆怯、缺乏自尊心以及卑微之感中解放出来。
6. 教学研究化
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与桥梁。在教育素养和教育效果之间,存在着一个加工处与转化的复杂过程,这个复杂过程就是教育研究活动。
7. 教师领导化
“领导者”是从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角度提出的教师的新职能。这是创造学习社会的需要。由于学校=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这样一种观念,变革的焦点必然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而教育的责任就是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起到领路的作用。这样,教师就有了新的使命,领导人的责任。
8.“榜样”熏陶化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3
一、特色多样化发展是当下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显然,要走“特色发展”之路,需要鼓励高中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这样的教育发展大背景下,学校特色多样发展已经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实现学校特色多样发展?我们应基于以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应正确认识学校的特色多样发展
首先,“特色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学校有了“发展特色”也并不代表学生就会有“特色发展”或“个性化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目的只是学校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避免“千校一面”的“高中同质化发展”倾向。
其次,学校的特色不指某方面单一的东西,学校的特色也不是没生命力的过程,相反,它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充满了生命力,是过去和未来的沟通与连接。学校特色其构成多元性的要素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内在丰富性。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内在丰富性,自然也体现出各自特点的发展轨迹,它不可能只以单一的活动或项目来展示,而是以多元的面貌出现,这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应有之路。
(二)应正确理解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
首先,学校的特色多样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多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对事物,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如果把学校发展看成是一棵树,那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根,学校的发展犹如枝叶和果实,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新时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特色多样发展这对关系,学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持续发展。
其次,学校的特色多样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于鲜活的教育现实之中。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与教师获得发展动力的首要条件。
二、学校特色多样发展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的专业成长能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丰富学校的内涵。一所学校的发展靠的是人,是每个人的潜能、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带动一批教师,影响一代师生。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团队”,是实现学校特色多样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倡导教师的文化自觉,回归教育本源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事业。站在社会的转型期,从文化层面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追寻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其精神的成长,学校特色发展的精髓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承,因为学校文化具有通过教育和环境塑造人格力量的独特作用,当下,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以其所领悟与感受到的文化智慧与知识能量去启迪学习者的心智。教育正是通过文化传承来造就人性、传播知识、培育新人的,教育的本源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教师发展
1.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意识
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是专业成长的主体。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也在发生着变化,“自觉”与“自主”已经成为当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教师角色已经从以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应该是学校中的学习者,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学习与研究。如果一个教师能边工作边搞学习研究,其研究意识、主体意识就会得到极大激发。
2.创新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
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改进教研组原有的特性。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目前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借助于跨学科的、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还要与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因而,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应该是专家和名师引领下的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式研讨与研究,形式可以是优秀教师经验介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等,以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教研组应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要求教师加强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达到“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成长即成果”的境界。
3.重视校本研修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一要善于读书,主动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能与人进行交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要勤于思考,思考会使教师反思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优点,纵联横系,学以致用。三要取长补短,做到虚心采纳他人先进的东西,学习他人长处。有优点就亮,有缺点就晒,优点与他人共享,在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提高;缺点与他人共享,在批评中得到弥补与改进。
4.努力打造名师团队
名校因名师而知名。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发展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名师团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成立名师培养领导小组,制订方案,让教学业绩突出、有上进心的教师勇挑重担,大胆实践与创新,不断自我加压,反思总结提升。花大力气精心培育,使他们能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和文化修养诸方面打下更深厚的功底,并在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探索成果;有主持和指导教育科研的能力,并做出显著的教育业绩,成为公认的“学者型”“科研型”名优教师。
5.培育“一专多能”型教师
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也必须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要由一专变为多能,既会上课自己的专业课,又能在此之外,开设一门或几门选修课(知识类、技能拓展类等)。我们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导向、教师的专业拓展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的拓展提升。
6.科学动态地评价教师
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有成就感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教师乐于不断地改造生活,而不是简单重复教学工作。对教师进行动态的人性化评价,既能促进教师参与研究,更能使教师在追求“新生活”中去自主发展、积极探索。要让教师有一个专业化的“状态”,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教师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和一种文化,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发展,进而不断推动学校的变革发展。
(三)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被赏识”是人类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共同渴望。赏识是促发生命个体内在能量充分发挥的最好催化剂。准确、及时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优点、亮点和闪光点,不吝赞赏、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发鼓励,以促发其特点、优点、亮点和闪光点不断放大,让教师的光彩不断闪现于校园,从而不断催化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是道德的事业。要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让教师乐业,乐业意味着教师对这个职业的认同,发自内心地将爱与智慧投入到教育中,并享受教师职业带来的欢乐与意义,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4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有别于其它行业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所以这一职业,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每一位教师要成为高素质的,真正合格的教师,就需要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这种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1)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2)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习能力。(3)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4)与其他教师进行专业合作,扩展自己的专业内涵。(5)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第五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已经走进我们的教学生活。“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法,并通过网络不断地吸
收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资源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体会我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篇5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进修学校
羿翠艳
通过这十来天的学习,我感触很深,我是一名进修学校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前也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走近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我想光靠进修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一批批骨干教师和名师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先培训他们,再用这些骨干教师、名师与特岗教师、年老的教师结对子(包括校际之间),来带动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也懂得应该从重视教师教研活动开始,教与研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但教研活动主要限于校内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囿于同等水平的反复,有时也从校外聘请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带领本校教师共同搞教研。但是,由于这些教师或教研员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经常参与具体的教研活动,因此学校的教研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我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校本教研的探讨过程中,逐步明确:教师要想成长,就必须成为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课程实践者,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如何在简单的教学中体会教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朴素的数学思想用最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平凡的课具有厚度,而把复杂的知识教得简单易懂。而名师(主要是通过光盘实录)与学校骨干教师的课例研究正是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课例研究确实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课程改革实施的这几年来,给教师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挑战,受以往按部就班的经验、提高途径缺乏、自身缺乏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够用,没有必要在学习了。其实,这次课程改革的数学教材设置、课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在某个层面上也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课改初期,学校以及教学管理者也都在摸索和探讨中,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成为一个摆在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主要通过名师课例研讨——骨干教师课堂研讨——常态课课堂研讨这三个步骤,一步步引领教师在一种不刻意雕琢的氛围中成长。下面主要从名师课例研讨这方面说说我们的做法。
一、名师课例研讨
课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之所以在校本教研中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是一个专业引领、知行统一、实践反思的过程。如何让名师的课例研讨不再是个走过场、应付任务的教研呢?我们的教师不缺工作热情,不缺工作能力,也不缺乏教研能力,缺乏的只是一个切入点,一个学习的突破口。教研不是针对一个教师的活动,而是一个教师始终参与的活动;不是一个教师完成的活动,而是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不是依靠校外专家引领的活动,而是同伴互助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研讨中提出:名师课例要做到“一课三听”。也就是说,一个名师范例,通过三次不同时间、不同目的的观看,达到真正利用好名师的课例,让大家体会到名师在“教材处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这三个方面的魅力。
1、一听教材处理——从读教材到懂教材,再到运用教材
运用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要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解读教材。很多教师愿意将现在使用的教材与原来的教材对比去读,这不是坏事,但是新教材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去读。教师通过自我在课前仔细研讨揣摩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总会凭着自我的经验在心中已有一定的粗略理解,而在观看课例的过程中,我们则带着这样的问题:
(1)目标是怎么预设的?是否符合该班学生实际?
(2)创设的情景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3)本节课中是否生成了新的教学目标?
带着目的性观看课例,能让教师有事可做,有思考的切入点,并带着后续评价的任务观看,教师可以从自己对不同维度的理解去领悟,去反思:一个简简单单的教材,如何在名师的手中变得如此有厚度?在评价中,让教师共同探讨,摒弃一言堂,因为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这是人的知识背景、专业底蕴、思维方式、读书方法都不同的缘故。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丰富,也会读出不同的心得。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名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进行比对,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教材处理方式。
2、二听教师教学——理解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研讨中,我们有意分离出专门听教师教学的环节,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在对比、领悟中反思自我,扎实自身驾驭课堂的基础。从细节上做起,更能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而我们是带着下面的问题走进第二次观看的: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表达教学目标的?
(2)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做了哪些努力?
(3)教师是如何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的?
(4)教师如何获得目标达成的证据?
(5)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情?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第一次研讨中,教师虽然对这些方面没有带着任务去听,但也有一些相应的感性认识,这次带着目的观看,重点是在后续的评价过程中,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把握,体会自我课堂中如何做到这几个方面的要求,从细节处打磨自己的思想,打磨自我的课堂,明确每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切勿出现活动与目标分离,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3、三听学生学习——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一遍遍地观看同一个课例,每次看都能得到不同的东西,而把学生的学习放到最后进行研讨,则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真正研读好教材,掌握如何掌控课堂之后,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对比、反思是这个环节评价的重点,如何关注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学习名师的教学艺术,并不是模仿,而是对照,在对照的过程中修正自身。
二、骨干教师课堂研讨、走进常态课
通过一阶段的对名师课例的学习与探讨,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与发展潜能,重视本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阶段的课堂研讨,课例由备课组集体备课,对课堂全程进行录像。
备课组在备课的过程中紧扣研讨的专题(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方面的研讨),从教材的研读——教师风格——了解学生这几个方面做起,从简单的知识中设计出富含思维训练、有内涵的训练过程,摒弃教学环节的花哨与浮华。在听课、评课研讨过程中,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特点,用观看名师课例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评价,大家在课堂评价与讨论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追问、探究、反思。群策群力的研修氛围,将教师的个体经验汇聚成群体资源,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融为一体,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如此反复几次,原 来的问题得以解决,又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研究在资源互补、共同分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向深入。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6
本网通讯员乌苏市第五小学黄向丽报道:
乌苏市第五小学自2012年引进国家级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以来,为促进课题实验工作的深入长足发展,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优势,辐射和带动全校教师逐步成为专业化的教师,成立了“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三级梯队和语文、数学两个名师工作室,认定了首批校内教坛新秀7人,学科带头人12人,名师9人。
五小教师李景凤作为学校数学名师工作室培养的一名青年骨干教师,今年先后从市级和地区级的数学课堂教学选拔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7月31日,李景凤老师代表塔城地区参加了自治区第十一届学数学课堂教学暨研讨会活动,她所执教的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现场课,荣获一等奖。
教师应该怎样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成长
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由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为此, 整个教育领域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这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更是一个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更新观念, 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民教师。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新型教师必须具备新型专业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专业智慧, 这是教师必须经常修习涵养的内容, 也是当代教师素质和风貌的集中体现。我国心理学家曾就“你喜欢怎样的老师”做过问卷调查, 归纳出学生喜欢的老师特征是:知识广博、教学方法得当、富有耐心、容易接近、有幽默感和宽容大度等。
那么, 我们怎样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使自己成为新型人民教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荡涤灵魂, 成就人格之师。
何谓人格, 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心态、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对教师而言, 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光辉职业, 一个教师倘若本身不具备高尚的人格, 那么他培养出来的下一代素质就不言而喻了。真正的教师应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应有一个满浸人间大爱的灵魂, 这样的教师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 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 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当然, 人格魅力不是片面追求完美, 重要的是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务实求真的决心和表现真实自我的勇气。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个性独具的人才, 我们自己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个性, 而且这种个性越突出、越鲜明, 就越有魅力。
二.塑造自我, 学会爱和宽容。
一个智慧的教师必然是有爱心和宽容心的人, 对学生如果缺乏爱心, 是不可能从容面对让人难堪的局面而宽容处之的。爱因斯坦说过:善于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 宽容中蕴含理解、信任、平等, 表现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 也浸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和热爱。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于体察他们细致的心理活动及外在表现, 要明白学生的出格之举往往并没有恶意, 许多情况下反而是一种求真的幼稚、纯朴之心的流露, 一种单纯的诚实和试探之心的表达。其实, 即使学生真的有什么恶意, 我们也不应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不如冷静地自我反思, 探寻根本原因, 真诚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 相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夯实基础, 加强自我修养。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在今天看来虽然不很全面, 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那就是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必须加强自我修养, 学习专业知识, 汲取先进理论, 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唯其如此, 我们才能正确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更高更远的目标, 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自我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它是教师内在素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 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 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可见, 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 是保证教师走向成熟与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在反思。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如果只知道重复, 一味照搬, 那么, 教学工作只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 哪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古人说得好:“思广则能活, 思活则能深, 思深则能透, 思透则能明。”反思要有“绝知此事能躬行”的觉悟, 反思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执著。如果在漫长的教学生活中能始终坚持反思, 那么你将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轨, 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值得强调的是, 反思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都应进行反思。教师既可对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反思, 也可以对教学中的教训进行反思, 其目的均在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成长。
五.学会沟通, 走进学生心灵。
一个教师, 如果让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愉快开心, 那么, 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反之, 你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师者父母心”,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 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人成才,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去做。教育的前提是心与心的沟通。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缘于师生不“通”———言语上的拒斥, 情感上的疏离。我们老师也许都经历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实习的大学生离校时, 许多学生难舍难分, 哭得如泪人, 究其原因, 不是因为实习大学生与学生们相处的时间长, 而是因为实习大学生没有老师的架子, 乐于聆听学生们的心声, 与学生们之间没有压抑感、没有距离感, 有的是民主、自由与平等, 有的是相互的理解、尊重与包容。
如此看来, 作为教师应当亲近学生, 学会沟通, 从而走进学生心灵,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当说如果有一天学生不把你仅仅当作老师, 你也不把学生仅仅当作学生, 那么, 你就达到了教师的一种全新的境界, 一种无为教育的境界。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8
1. 完善网络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科研网络体系,建立以校长室为龙头、教科室为主导、教研组和课题组为主体的组织体系,开展科学研究,负责整体实验计划的实施、监控等工作。学校领导成员人人参与研究,每人分抓一个课题,分担一个课题组长,教科室负责各实验课题的监控,组织论证,指导评估。
2. 规范研究管理。
按照国省市县四级课题建立研究网络,抓好对新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同时,在实验课题的研讨中,为确保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做好两项工作:a.是实验过程的控制,保证实验过程按实验设计要求分步、有序、定时进行;b.是有重点地、客观地收集实验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数据。为了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一方面要重点完善并落实实验各项制度,一方面要重点建立课改激励机制,设立科研、课改专项奖励基金,对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强化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1. 校本教研,着力打造科研型教师群体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学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开展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着力打造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奋发有为的科研型教师群体。
(1) 走进书刊。学校倡导各年级组、教研组争创学习型组织,教师争做学习型人才。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订一种业务报刊,每学期至少读1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周至少进一次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不断学习,汲取营养。人人备有业务摘抄笔记本,每学期完成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广取它山之石,用以攻玉。 (2) 专家引领。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名教师,市、县教研员来学校讲学、讲课。几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去杭州、上海、徐州等地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的课堂教学,特邀特级教师高万同、杨新富等来校讲课讲学……教师们在亲近大师中感悟了教育教学的艺术、教育书人的真谛。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现场指导,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3) 协同作战。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组建教研科研群体,常年开展“每周一课”活动,集体备课、轮流上课、共同听课、集体评课,既融入个人学习、实践与反思,又融入了集体的智慧,促进了课堂质量的整体提高。 (4沙龙反思。每月举办一次教学沙龙,教学反思活动,老师们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说困惑、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释疑解惑,畅所欲言。 (5) 开展赛课。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从严要求,率先垂范;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展示自我,不断进步:全体教师一人一课,人人达标,力争优质。
2.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1) 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新课程中的新理念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去诠释。我们一是狠抓集体备课,深钻教材,研究教法,探索学法,对课题研究提供论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狠抓“每周一课”的研究活动,让教师立足课堂,互听互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三是每周四为“课改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指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共同切磋,让实验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话反思,解困惑,感受课改的实验价值。这样的活动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群体科研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课堂教学正向研究化发展,教师正向科研型转化,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注重情趣化、情境化,课堂更开放,更具有活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承担了各级各类公开教学百余节,涉及语文、数学、思品、英语、艺术、体育、科学等各学科,有数百篇课改论文在省级以上范围发表、获奖。 (2) 推广实验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积极、有效推广课改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校在推广应用课改成果的工作上,注重抓住科研成果中最有效,实践中最需要的成份学习与研究,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推广应用。如每月一次的“课改论坛”、“读书沙龙”、“课改专辑”,每学期的“一次学术交流”、“一次汇报观摩”、“一次论文汇编”,通过写经验总结、检测报告、论文等情报载体进行推广,提高教师自身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b.放大课题研究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自“十五”以来,学校先后在县级以上正式立项15个课题及子课题。各课题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老师人人参与研究,学校从人、财、物上给予全力支持,每学期颁发一次教科研成果奖,每学年表彰一批教科研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成绩喜人。2003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6期《成才导报》对学校科研推动课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评价,老师围绕课题研究专项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国家级18篇、省级56篇、市级6篇,论文获奖省级以上数百篇。2005年张俊老师主持的“自主阅读”课题获市“十五”课题成果三等奖。“十一五”期间学校被确立为市、县教科研实验基地、教科研样本校,被评为“十五”教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度县课改实验示范校、2006年度县课改特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教育科研样本校”。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 篇9
所谓微课题研究, 是一线教师运用相对简单的科学方法, 对自身教育实践中具体入微的问题、有意义的事件和有价值的困惑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 从而发掘和把握日常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微课题研究就其性质而言, 是群众性的、大众化的、田园式的教育科学研究。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校本、扎根课堂、贴近实际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 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在这种状态下, 教师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书斋里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是一个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 使教育研究回归教师的生活、回归到常态, 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形成教育教学个性化风格。
如何让微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的途径, 促使每个农村一线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状态, 即“教师是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 是我校科研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一句话, 我们倡导的研究务必始终求真。
一、直面困惑, 使课题成为“真问题”
微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和教学事件, 更强调在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细心的品质和敏锐的眼光关注我们鲜活的教育过程: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 一句有意无意的话, 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 一幕淡而有味的情景重现……并从中提炼教学中有价值的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定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而且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只有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 才会得到教师们的真正认同, 才是真问题, 才能真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化。
当然我们要摒弃那些为名为利的“伪研究” (研而无益) 或“他研究” (研而无效) , 真正带领教师去直面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 确立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课题的观点。如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小学低段不留课外书面作业。这既涉及严格执行教育政策, 也事关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那该怎么办?目前, 小学低段教学就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于是就有老师开展“低段语文作业随堂化的研究”, 这样一种以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为指向的微课题研究,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第一选择。
关注真问题很重要, 但问题的关键是真问题从哪里来?能不能发现并确定一个合理的问题取决于一线教师的境界和眼力。一位来自城区支教的音乐老师, 当她在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 总是发觉农村的孩子表现欲望不强, 害羞、自卑、紧张、焦虑等情绪频频出现。于是这位音乐老师根据这种现象, 开展了“增强7—8岁农村儿童在歌唱中表现力的实践研究”的微课题研究, 该课题不仅区级立项, 而且也在市级立项。这样的研究课题是教学中的真问题, 以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为目标, 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为落脚点, 真正将课题研究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有没有问题事关做事的效果, 而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值得研究, 则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观点、学科素养、研究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 一个教师进行解决真问题的研究不仅体现了他现有的工作状态与水平, 同时也积极培育着他的专业精神, 发展着他的专业能力。
二、持续把握, 使研究变为“真行动”
微课题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每一个课题都有其特殊的定位, 每一个研究者要善于从自己选题的原始冲动中梳理出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最后要得到什么结果, 分析问题在其所涉及的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研究取向, 从特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改造, 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让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与一般以展示为目的的教研活动不同, 当微课题一旦确立并实施, 真科研就必须持续而深入地对问题进行追踪分析。往往这个时候会出现与“真”相背离的研究状态:第一种对问题描述片面, 对矛盾的主要构成认识不清;第二种对问题的分析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第三种分析问题时眉毛胡子一把抓, 主次不分, 真伪难辨。这些都将导致无法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 这种“真行为”需要教师沉下心来, 耐得住寂寞, 做好持久战的研究准备, 报有守着花开守到落花无数的心态。任何广种薄收的心态, 浮光掠影的做法不但与“真”的追求格格不入, 也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微课题的持续把握, 让每一位教师都有研究任务, 使每一天的日常教学工作都成为研究的过程, 不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变化。为此, 我们不定期地举办“微课题习得论坛”。有时以镇级教研组研讨的形式, 有时以校本教研的方式, 有时以同组研究者沙龙的形式, 有时以相同兴趣的爱好者研究方式等进行, 在活动中让每位教师轮流担当课题研究的实录者, 在习得中相互反思、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掌握研究方法, 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一年多的研究, 仅教师们撰写的教学案例及反思就达几百余篇。不少教师在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之后, 又投身新一个问题的研究中。
我们认为, 教师有了具体的任务, 其研究过程才能与日常教学同步, 才能使研究转变为真正的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通过点的深入研究, 带动整体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行为跟进, 使理念落脚“真策略”
微课题研究必须树立全程的实践意识, 以实践引领研究, 以实践展示研究, 是对微课题研究的一个客观要求。如果脱离了实践, 微课题研究就失去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意义。行为跟进, 其目的就是将微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付诸于教学行动中, 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体现, 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这样在研究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真正成长。
真正意义上的行为跟进, 需要恰当的操作性模式的规范和引领, 进而使教师的行为跟在点上, 使研究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过程。如我们提出了“明辨创新”的教学思想, 把“以学促教”融入课堂教学中, 要求教师不断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 完成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取得充实丰盈的课堂教学效果, 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切实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目的。为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我们调整了课堂教学评价表, 明确了七项评价指标, 即学生层面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与教师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特色, 评价指标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达到60%。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学策略”, 即铺垫助学、诱趣激学、顺思导学、应用促学、疏理评学和实践延学, 更加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达到了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自主地学呢?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三梳善问”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三次梳理环节:课始梳理目标 (完成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化) 、课中梳理重点 (指导阅读教材, 完成书面语言到感悟理解的转化) 、课尾梳理结构 (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 , 要求三次梳理都让学生走上讲台, 陈述观点、质疑释疑, 在教师的点拨、同伴的互助下, 对学习目标、问题、知识结构进行疏通和整理, 进而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 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暴露出来, 进而实现教学交往中的双向问答。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通过构建“六学策略”和“三梳善问”课堂教学模式, 为教师有效地落实“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搭建了平台, 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 不管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 还是美术、科学学科, 都在学校教学思想的引领下, 一个个有价值的微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研究”“先学后导在农村小学中高段略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小学科学分组实验中实验器材呈现策略的探索”“学习策略在农村小学高段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优化小学高段美术作业管理的探索”等孕育而生, 并在理念的指引下, 对所直面的问题持续观察, 分析比较, 静心探究, 不断实践。当然运用一定的科研技术, 逼近事实, 认识真相, 把握住问题的本质, 在不断研究中改变着教师的职业感受, 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和成功。
我们认为, 在微课题研究中有效的行为跟进, 需要恰当的操作模式引领, 促使教师在具体操作模式中体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行为, 不断开拓研究思路, 完善研究设计与实践, 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四、多校联动, 使活动体现“真效益”
随着教育均衡及课改工作的深入, 多校联动已成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也就是多所学校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研讨活动, 同课异构, 异中求同, 不仅丰富了教学研究方式, 而且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课题研究中引进多校联动的机制, 同样是促进研究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学校, 不仅应与城区学校结对互学交流, 与其所属完小助学完善, 同时还应组成不同类型学校研究共同体。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下, 开展联合研究活动, 推进微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我们认为, 通过多校联动, 不仅可以使研究更具普适性, 而且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 进一步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研究效率。在近几次的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比赛中, 学校、参与比赛的指导老师、操作的学生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教师研究的真效益体现在教学进步、专业发展和学术贡献这三个方面。
实践表明, 微课题研究在皋埠, 已成为教师个人自发的研究行为, 它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 把解决现实的真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引领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扎实。尽管目前学校的微课题研究还不够成熟, 有待规范和完善, 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
【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的道路】推荐阅读:
“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05-16
引领新教师成长06-18
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10-09
多维教研引领教师成长10-28
磨课引领教师成长05-18
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08-10
开展课堂观察 引领教师成长05-29
“国培计划”引领我专业成长10-06
教师示范引领工作总结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