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案例分析

2024-10-21

城市社会学案例分析(精选8篇)

城市社会学案例分析 篇1

巅峰智业——城市设计与城市发展案例分析

所谓城市设计,是指规划工作者通过对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风貌、地区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建筑功能和形态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实现最优化,为市民塑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和谐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和城市规划相比,城市设计更直观也更具体。和建筑设计相比,城市设计则更综合,以城市品质主导城市发展是国际国内城市现代化大趋势,而城市设计水平如何则决定着城市品质的高下,强调城市设计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就是要确保城市设计始终走在城市发展前面,引领“美丽中国的标志性城市和人民满意的美丽南京”建设。

城市设计要引领城市发展方向,要把规划设计国际性上升为刚性要求,真正做到重要规划设计一律面向国际招标。城市规划设计是百年大计,然而国内不少城市规划设计连10年都管不住。有些规划设计还没执行,现实已经跑到前面去了。城市设计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不仅引领不了未来方向,还会制造很多麻烦,带来巨大损失。而规划设计水平不高,又往往都能从“闭门造车”中找到原因。

有些规划设计甚至是为了“应付领导要求”,又怎么可能担负起引领城市发展方向重任?因此,开放规划设计市场,把规划设计国际性上升为刚性约束,务必不折不扣细化落实。实践证明,高水平城市设计是世界众多知名城市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新兴城市健步走向世界的成功所在。要“不留遗憾,多留赞叹”,就要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水平做好城市设计。不过,“国际性”并不是随便找几个外国人来做就行,而是指设计水平要有国际性。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水平“国际一流”,符合南京资源禀赋条件,就可为我所用。

城市社会学案例分析 篇2

聚鑫峰通过统一标准化车辆, 利用信息技术调度手段, 采取非常方便的随叫随到“门到门”便民服务, 进军广泛的城市配送“蓝海”, 当地市政府及各部门也给予政策的“绿色通道”, 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沈阳“城市货的”公司的成立, 填补了沈阳乃至国内城市货运模式和业态的空白。“城市货的”实行门对门服务, 完成城区“最后一公里”配送, 满足了不同层次社会群体对城市货运的需求,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货运效率, 发展到一定程度, 相当于再造了一条“城市内环路”。

截至目前, 聚鑫峰“城市货的”已完成24小时配送服务热线、GPS调度呼叫信息平台的建设, 全部车辆采用欧III标准, 实现了车型、标识、管理、GPS安装、价格、规范服务的“六统一”;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完善城区内布局。

经过试运营, 公司已与京东商城、雄州食品、嘉里大通、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桃李食品、吉野家、中外运、联强国际、神州数码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区各大农贸市场以及大型商超通过与“城市货的”结盟, 选择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服务水准的配送新模式和新手段。

以2012年为例, 聚鑫峰“城市货的”累计完成货运量120万立方米, 年均增长11%, 平均运距达到150公里/天, 客户表扬电话平均约120人次/月, 客户满意度达100%。“城市货的”在城市配送市场上经过试运行已初见成效, 得到了社会众多企事业单位及客户的认可。

夯实基础振翅飞

聚鑫峰董事长孙京学介绍, 该公司获得沈阳市政府通行“绿色通道”, 除个别线路外, 享有与城市客运的士同等的通行条件。

根据沈政办发【2008】62号《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第五条第二点规定:沈阳聚鑫峰货运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城市货的”享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货运出租汽车车辆实行的货运出租汽车专段车辆牌照号牌, 同时享有货运出租汽车市内通行“绿色通道”, 除青年大街、北京街、北陵大街和浑河大街一线及一环路内 (含一环路) 早高峰时段 (早6时至9时) 禁止通行外, 其他街路、时段享受与客运出租汽车一样的通行条件。

孙京学介绍, 聚鑫峰“城市货的”辽宁省、沈阳市等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并且“城市货的”车辆的优点非常明显, 以沈阳聚鑫峰为例, 就有至少七大优点。车辆环保化、厢式化, 装有GPS终端、计价器, 车辆有统一标识;对外公开服务电话、价格、服务承诺;用户通过电话、网络约车, 24小时服务;费用结算使用计价器、按里程或时间计费;“城市货的”设立了自己的GPS调度呼叫中心, 对车辆统一调度管理;“城市货的”车牌号牌使用专用号段, 以辽AEZ001依次排序;体现“六统一”;规范化、标准化服务。

而且, 聚鑫峰“城市货的”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为城市配送服务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 (ITIS) 平台。该系统由一个核心即交通信息中心, 八个子系统即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以及两个数据库即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所构成。

聚鑫峰“城市货的”智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主要由GSM网络、GPS调度中心、呼叫中心、智能人机接口和GPS车载终端等系统组成, 采用统一的厢式小型货运车辆, 综合应用GPS、GIS等技术和现代信息指挥系统进行统一调度, 为托运人提供城市物流配送及市内零散货物运输服务, 市民通过电话就能就近“叫车”, 既省时又方便。

通过这套“电叫”系统, “城市货的”调度中心不但能实时监控“货的”的运行状况、运营效果, 实施车辆的动态化管理, 还能利用这个信息平台, 准确“定位”车辆所处方位、现车载货等情况, 进行快速配货、“派单”。除此之外, 该平台还可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时为政府及社会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受灾民众无偿提供应急服务。

聚鑫峰“城市货的”还与客运出租车一样, 计价服务, 按里程和时间收费, 用户只要坐在家里, 就可拨打电话“968111”, 在任何时段, 都可预约“城市货的”上门服务, 真正实现“人在家中坐, 货送达四方”。

接到用车电话后, “城市货的”工作人员将编制货单, 并在图上定准货物位置、货物品类及派车, 并把车辆具体信息反馈给用户, 一般在5—10分钟内, 车辆就会及时准确到达取货地点。车辆到达指定地点, 成功接到货物后按下计价器, 调度中心就会接到信息, 系统自动提示装车完成。

配送的货物保证无错送、无拖延;车载计价器按乘客要求结算运费, 即可打印出发票, GPS系统将跟踪车辆运行轨迹直至配送完成。如果配送的货物有损失, 聚鑫峰“城市货的”司机违反了上述任何一条, 用户均可以拒付车费。如果用户对驾驶员的服务不满意, 可拨打电话进行投诉。“城市货的”真正做到便民、利民、服务于民。

随着沈阳城市布局和功能的调整、城区的扩大和产业升级, 企业搬迁、工业原料和成品商品的运输等货源结构的变化, 形成沈阳市货源分布范围广, 产销地和储销地行程长的特点, 各类大宗货源也呈现出了区域性分布的特点。

如沈河区以服装类货物为主;铁西区为啤酒、调味品类;和平区为蔬菜和小食品类;皇姑区为肉类;大东区为水果、装饰材料、日常百货类;蒲河地区为乳制品和食品类。东陵区为鞋及日杂类, 浑南及张士开发区为高附加值类, 还有大量的超市、商场配送, 这些类别的货物对城市配送有着广泛的需求, 为聚鑫峰“城市货的”进行城市物流配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共赢“蓝海”广阔

由于沈阳货运市场高度开放, 市场主体集约化、组织化较低, 社会运力盲目增长, 导致货物运输市场出现恶性竞争等现象。车型结构不合理, 车辆尾气排放超标, 货损货差时有发生, 造成生产企业难以对社会运力产生信任, 纷纷自购车辆运输, 加大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局面的生成, 增大交通压力的同时造成大量能源浪费。

聚鑫峰“城市货的”作为城市配送体系的组成部分, 采用环保型车辆, 采取电话预约和GPS调度方式, 实行规范化服务, 标准化管理, 价格透明, 24小时配送, 最大程度地方便市民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同时由于“城市货的”实行公司化管理, 集约化经营, 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车辆利用率, 有效减少社会运力盲目增长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而沈阳市目前城市人口约达1050万, 市管辖九个区、三个县, 一个县级市, 国家及辽宁省明确指出, 建立以沈阳为腹地, 以大连、锦州、盘锦、营口、葫芦岛、鞍山、辽阳为辐射的沿海经济发展圈, 这为“城市货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聚鑫峰“城市货的”2014年计划发展完成政府下达2000辆指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及配送的需求, 随时增加车辆。2014年计划年配送量完成2000万立方米, 年收入为2000万元—2500万元之间, 年创利税300万元左右, 直接或间接安排就业人数达2000余人, 市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而聚鑫峰“城市货的”相比普通城市配送车辆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当有运输任务发生时, 从GPS地图显示, A点、B点和C点均有运输货物, 而B点和C点相距较近, 这样通过GPS系统就可以实现就近派车, 直接让B点车辆到C点提货, 大大节约了运输里程和运输车辆, 方便了百姓, 减少了尾气排放, 提高了车辆运输实载率。

据测算, 如果完成政府下达2000辆指标后, “城市货的”可每年为沈城减少1000辆普通货车通行, 节省燃油约335万升, 节省燃油资金约2345万元, 提高配送效率约20%—25%。, 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率约50%。

由于“城市货的”实行GPS系统监控, 车辆排放全部达到欧III标准, 因具有“绿色通行证”, 平均每天启用一台“城市货的”, 相当于减少一台普通货车运距的50%约35公里, 按普通货车百公里油耗14L计算, 则每天节约油耗约5L, 则一台“城市货的”一年 (按335天工作日计算) 可以节约汽油约1675L, 减排二氧化碳 (CO2) 约25.3万升。

保障措施分外到位

孙京学介绍, 自聚鑫峰“城市货的”成立以来, 辽宁省、沈阳市各级领导及政府部门对“城市货的”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比如沈阳市交通局负责协调省交通厅减免货运出租汽车车辆的相关费用。沈阳市公安局负责对货运出租汽车实行专用号段管理, 核发货运出租汽车专断车辆牌照号牌。同时要开辟货运出租汽车市内通行“绿色通道”, 除青年大街、北京街、北陵大街和浑河大街一线及一环路内 (含一环路) 早高峰时段 (早7时至9时) 禁止通行外, 其他街路、时段享受与客运出租汽车一样的通行条件。

沈阳市工商局负责为货运出租汽车的车体广告办理提供时限、内容等方面的便利。沈阳市地税局对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要给予政策优惠。沈阳市物价局负责制定货运出租汽车的相关收费政策, 并做好监督、检查和明码标价工作。

沈阳市交通局、公安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对全市货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严厉打击无证经营、恶意扰乱市场经营秩序等行为, 改变商品集散市场配送车辆的脏、乱、差局面。沈阳市公安局、商业局要在全市各大集贸市场和大型商场等处规划和设置货运出租汽车专用装卸、停靠点, 支持货运出租汽车经营。

根据沈阳市政府要求, 聚鑫峰“城市货的”拟将在2012年—2014年针对菜篮子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冷链工程、全运会配送、专业品牌配送及零散货物运输上发展完成政府下达的2000辆规划指标, 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车辆。

进一步完成呼叫信息平台到客服信息平台的升级, 并将“城市货的”服务覆盖率在城市物流配送方面提升至20%—30%, 服务范围以沈阳为中心辐射沿海经济圈, 逐步扩散至辽宁省14个城市区域。

城市社会学案例分析 篇3

(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872;2.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上海 201702)

摘 要:在当下的研究中,围绕经济、文化、体育诸角度的奥运会研究都未将城市本身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认为,在后奥运时期,城市本身特别是城市社会空间应该逐步成为研究和实践关注的主要论题,北京应该取代奥运成为研究的主体,从城市本身出发,以全球化、国家治理和市民社会空间的优化多个层面的出发来思考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形塑的历史效应,从深层次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价值,扩大城市公共物品的阶层交流与共享,促动社会结构的优化,实现社会建设和谐的重要目标,从此种意义上讲,公共空间与社会空间必将成为后奥运时期的北京城市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城市空间;北京奥运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598-04

The Emergence of Urban Social Space: Urban Sociology Analysi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JIAO Ruo瞫hui1, HU Hao2

(1.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2, China)

Abstract:Most of research of 2008 Olympic Games focuses on economic and culture study. The paper based on urban sociology especially from transition to space in neo瞮rban sociology, and analyzes Olympic Games' social effect to Beijing urban space, it's important to highlight historical effect globalization, state governance and social space of Olympic Games, and introduced Manuel Castells's viewpoint that regard city as collective consume.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perceptive of social space is helpful to expand our study optimization of urban social space of Beijing city from culture, market and society, so we can realize humanistic Olympic spirit at deeper level, expand range of urban public goods co瞫hare and communication, and give an impetus to optimiz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hence helpful to develop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urban spac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harmony

对于城市的研究,素来有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三驾马车的说法,相较于前面二者,城市社会学更加注重于对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从而发现物理空间的社会意义。从这样一种角度来审视北京奥运会对于整个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就可以发现当前关于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但是如何发挥奥运会对于城市社会空间的优化,特别是在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合理利用奥运场馆建设对于北京城市深层发展的研究还相当的初步。换言之,北京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将恢复其城市社会生活的常态,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应该回归到城市本身的社会空间之上,我们只有将关注点回置到城市社会空间本身的逻辑之上,从城市自身的整体逻辑来思考奥运对于北京的发展,强调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与建筑互动的社会空间的价值,发现城市如何更好的为居住其中的市民服务,唯有如此,北京奥运所倡导的人文奥运理念才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留下应有的影响。

1 奥运对北京城市空间的改造

北京是一座先有规划尔后营建的城市,北京的传统建筑格局真正体现了建筑是对文化最为生动的反映这样一种认知,在长久的封建社会和城池建设历史上,历朝都城大都一般因为沿用前朝旧址,城市格局难以刷新,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完全以《周礼》为范本,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格局,明、清两朝又仿照《周礼》,增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格局。[1]北京旧城城市中轴线很有特点,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举世无双,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的脊梁,是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也是北京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梁思成先生是这样赞美中轴线的:“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形体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2]

建国后,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北京的城市传统空间遭到了巨大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城市虽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城市空间本身的不合理扩张也是饱受批评,而北京的城市发展又是发生在中国社会转型最为迅速的背景之下,所有发达国家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集中的压缩式出现在北京的城市空间生产之中,2008年奥运会是影响北京城市空间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北京的城市空间生产藉此更多的被纳入到“国际大都会”或者萨森所说的“全球城市”(Saskia Sassen,2005)当中去。因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年进行奥运会场馆设计时设计评审委员会提出,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应注重的内容包括:功能布局应充分满足奥运会的要求,并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要体现生态、环保的概念;交通系统及交通组织规划应有利于赛时和赛后的使用,重视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空间形态应体现北京城市特色,强调中轴线的特殊意义;应具有较强的分期建设与市场化融资运作的可操作性。客观而言,最终实施的称之为“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 2008年奥运会建筑设计相当完备而精细的呼应了北京城固有的建筑精神,被认为是:以环境为导向,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人文理念和恢弘气势,寻求了城市建筑的秩序和平衡。这一设计方案还被认为是“激活北京城市建设”的创新之举,是北京继承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古都风貌与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3]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奥运场馆建成之后,建筑本身已然退到历史的帷幕之后,如何在实践中使建筑能更好的为社会生活服务将成为最为主要的问题,因为空间的产生、发展和形变都是人类作用的产物,尤其是对于城市这样一个高度人工化的非自然空间,“空间乃是社会的一个切面,跨越社会的所有领域,是社会存在与运作的展现和结果,以及凭借和中介,我们无可想象一个没有空间而能存在的社会,空间一开始已然是社会空间”。[4]我们着力去发现奥运建筑之后城市的社会空间显得非常重要。费孝通先生就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问题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化自觉的要义在于它是为人的,而不应该舍人救所谓的文化,文化是要来保存人的,而不是让人来保存它。”[5]对于城市来讲,文化上的关照最终同样要在城市空间的主体——人的价值的实现上得以达致。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在北京城市空间分布于相当大的范围,由于场馆的建设是一个固定化的过程,对于整个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筑的社会意义将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来。从任何意义上讲,奥运会在北京城市建筑布局和城市空间上的影响在整个北京城市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北京的城市空间在经过建国后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种种变形之后,在奥运会的设计中再一次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奥运会实际上对北京城市空间进行了某种全新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赋予了多重的意义,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公共空间,但我们以往的解读仅仅是停留在文字的或者想象的公共空间,其实,在短暂的奥运会结束之后,真正赋予其公共空间品质的恰恰是我们极大忽视了的市民对于这一空间的利用。

2 社会空间:奥运空间形变的社会学视角

北京奥运会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甚至连挑剔的西方媒体也赞誉颇多,成功的背后不但有我们对奥运会巨大的资金投入,全民支持和我们社会管理体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延续或者扩大奥运会的后续效应就需要我们将这样一个投入巨大的经济项目有机的融入到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根据北京市的城市社会区定量数据分析,北京土地利用高强度区主要在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宣武和崇文4区,人口和家庭户密集,居住小区价格最高,房地产业发达,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高度集中,商业服务业网络繁华,同时老龄人多被抚养人比例高,就业率相对低。在二环到四环之间,由于近期居住小区的修建和旧城居民的搬迁,出现人口聚集的趋势,尤其在北三环和北四环之间及东四环和东三环之间,人口比较稠密;在北四环、西四环、东四环及南三环的外围区域人口则相对稀疏。从土地利用强度因了得分空间分布看,以东城为中心,向西北、北和东北方向发散,呈同心圆分布模式。同时这种同心圆结构又具有不对称的特征。[6]整个奥运会的场馆分布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散特征,而且部分场馆建设在了大学等这样一些利用率比较高的区域之内,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场馆的分布依然相当的紧密,这样一种专门化的空间分配,有其优越之处,但同时在社会公众的利用上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奥运会的场馆设计功能分区与公众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相对于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我国城市中公共领域的发育状况还非常的初步,2008年奥运会本来是加大以体育运动类公共设施来发展公共领域的一个良好契机,如果我们不能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利用,忽略城市空间中深刻蕴含的社会意义,不能不说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人文奥运精神深层阐释的一个缺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使奥运会成为优化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而不是成为城市发展的包袱,应该是整个奥运规划中最为核心和关键所在,说到底,城市空间最后必然是社会关系的外在体现。

社会生活的空间轮廓对社会中的生产性质、治理、认同和群体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反过来,这些方面对社会生活的空间轮廓也有很大的影响。[7]正因为如此,城市地理学从社会学功能学派那里吸收规范,将社会经济阶层、阶层竞争群体和城市土地空间分配达成一致,赛克和威廉姆于1949年在《洛杉矶的社会区》首次提出城市社会区的概念,将人口普查区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状况(城市化)和分隔(少数民族状况)三个基本框架下划分出社会区的类型。而社会学的研究则经由列斐伏尔,直接而深入的以社会空间为主题展开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的研究,1974年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详细论述了“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展开过程,“我所概括的理论……并不是想要提出一种(或某种)空间话语,而是要把各种不同的空间及其生成样式全都统一到一种理论之中,从而揭示出实际的空间生产过程”。以往人类考察的只是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而现在应该转向考察空间自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这种空间的生产在当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济生产如果将重心置于空间生产的话,那么,空间,包括与它相关的一切,都会成为剩余价值的中介和手段。空间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被生产出来的,是一个产品,空间生产就如任何商品生产一样,是被策略性和政治性地生产出来的。因而,空间不是自然性的,而是人造的,是政治性的,是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浇铸而成的,它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品。[8]列斐伏尔对当代城市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代所谓的“新都市社会学”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由列斐伏尔、卡斯泰尔和后继者哈维、索雅的推动下强劲复苏,并波及到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中。高特第纳和亨切森在1995年出版的《新城市社会学》一书提出城市研究的“社会空间视角”(Social Spatial),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将“社会空间视角”具体表述为:(1)空间与社会因素(阶级、教育、权力、性别、种族等)的关系;(2)空间与行为因素的关系,强调空间与行为的互动;(3)空间与文化、心理因素的关系,特定的社会文化是空间意义的基础与渊源所在。[9]

3 空间、人文与城市互动的建构

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空间改造运动,被创造的空间(created space)替代实在的空间(effective space)是工业化城市的发展轨迹。[10]在这样一种视角下来看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就需要进一步的来分析人文奥运所具有的深层价值,人文奥运绝对不是简单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简单对接,其终极价值在于对人的重视,始终将人放置在中心的位置。在这样的视角下来审视奥运会场馆在城市空间中的定位,重新回顾雅各布斯的观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雅各布斯看来,现有的、为人们所坚信不移的城市规划理论根本就是伪科学,“经年之学和数不胜数微妙复杂的教条原来建于一派胡言之上”。霍华德的“花园城市”不过是一笔购销了大都市复杂的、互相关联的、多方位的文化生活,处理城市功能的方法仅仅是分离或分类,认为好的规划就是一系列静态的行为。而声名卓著的柯布西埃则是“最知道怎样把反城市的规划融进罪恶堡垒的建筑师”,他的梦幻之城不过是一个“垂直的花园城市”,而对于城市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在这样一些著名而宏大的规划中除了谎言,什么也没有说。[11]

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奥运会使北京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动到达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而处于发展上升期和民族主义逐渐复苏背景下的社会也相当主动的融入到这样一种动员当中来,奥运会的举办因而被赋予了诸多体育之外或者说奥运之外的社会文化意义。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始终交织着两种强烈的深层意识,一方面,中国在近现代以来的种种波折,现代化成为社会意识的一个深层动力,渗透到体育运动之中,奥运会成为一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一种集体表演,中国的奥运会举办有着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举国体制和表现,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利益,以国家目标为最高目标,“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国内练兵、一致对外”,从为国家整体竞技体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等等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对于奥运会的宣传和解读;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奥运会又深深的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消费主义大潮的席卷之下,连奥运会本身也被商业化了,这与奥运会本身的精神相违背,却好像又是一个无法逆转的悖论。

奥运场馆的建设本身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的特性,对于普通的房地产开发如果说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还能得到一定的认可的话,那么对于举国体制下奥运会公共产品的利用则有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围绕着奥运会之后的集体欢腾之后则有可能产生一种对于公共物品区隔的集体不满。因为一方面奥运会设施的后期利用面临着金融上的压力,从一开始奥运的经济帐和文化帐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前面所分析的巨大财政压力之下,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如果体现出过多的经济考虑,将不但会被批评为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为普通的民众所诟病,而且在社会空间上造成城市各阶层住区隔离和城市公共物品区隔化。文学对于社会的变迁总有着最为敏感的反映,从此种角度来看,奥运会的纪录片《筑梦2008》选择以原奥林匹克公园搬迁户一家展开的叙述可以说相当恰切的把握了奥运会与基层民间社会之间的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在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分析中,有学者认为:“在这个空间架构下,公共二字意蕴,被阅读为公家的(权威性)、大家的(商业化)、非私有的(排他性)的性格,它推动了类同中世纪以实质生活社会网络为取向的城镇纹理和公共空间中的市民性的内涵;事实上,公共的字源本身就含有聚集的意思,是一种氏族、社区聚集的意思;所谓公共空间,应该就是类似我们传统社会中的庙隍活动本质和社会性的象征意义。……公共空间在我们的社会里,被挤压退缩在社区的边缘苟活着,是底层的、甚至是违章的”。[12]这样一种对空间生产的逻辑进入到对于奥运会场馆的利用之后,对奥运会的解读就必然出现某种片面化的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在奥运场馆的定位上存在着被各种利益所遮盖的盲区和误区,从根本上来讲,奥运会是应对于整个世界日益一体化和碎片化下对于人类共通的一种精神和文化凝聚的一种努力,由顾拜旦亲自起草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又深入地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是将(人)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在新的世纪北京承办的奥运会同时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文明的意义,中国对于这样一种普世性的文明应该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因此,如何真正的在深层次上以奥运会为契机对北京城市空间、人文与城市互动的建构发展一种良性的关系,成为一个深层次的挑战。

4 奥运:北京城市空间优化的历史契机

由于奥运经济前期的场馆建设是一种非生产性投资,近五届以来奥运会的投资的直线上升为举办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体育场馆闲置、奥运村楼宇销售困难、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等使奥运会举办城市背上了的沉重负担,[13]因而,对于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利用从一开始主要集中在了对于经济效应的考虑上,甚至到了现在,也鲜有论及作为城市公共物品在整个城市空间布局对于城市社会经济更为深层的影响,特别是固定化的建筑如何为整个城市不同阶层的人来共享的问题更是被极大的屏蔽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反观关于奥运会如何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倡导和号召公众对奥运会深度参与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实际上,如果说19世纪的社会科学为时间说纠缠的话,那么在20世纪空间将取代时间成为了社会科学分析的有力工具,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我们对空间的分析还应该有着更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尤其是要特别的注重对于社会空间优化的重视,将文化精神与功能分区二者统筹到社会空间的建设之中,因为,对于北京奥运会来说,没有什么比让最多的民众来在长周期中共享奥运会优化后的更健康更和谐的城市空间,更能体现“人文奥运”这一理念。

历史的实践证明,奥运会是“发展激素”,既能增进经济中的良性因素,又能放大经济中的负面因素,如何从更为全面的视角出发,从社会空间的视角加强对后奥运北京城市空间的优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中某些结构性因素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大卫•哈维说过,西方后工业都市中长期的居住区隔强化了社区意识,从而取代了阶级意识。在西方左派的眼中,阶级意识的销蚀,置换为中性的社区意识,意味着历史变革的动力被空间规划所阻隔。[14]由于历史的原因,北京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单中心城市格局,由于只有一个中心、旺地紧缺,房价难以控制,而且在内城和文化区的住区隔离现象日渐严重。目前,北京在单中心格局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奥运会正是一个推动城市深层结构调整的绝佳机会,以更为完整与长远的视角来探求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空间的影响,则可借奥运会之力,既有效的优化城市本身物理空间,极大的增强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竞争力和核心地位,对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又能有效促进城市社会空间的和谐,扩大城市公共物品在阶层交流,从深层次上促动社会结构的优化,实现社会建设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国的礼仪文化素有“三礼”之说,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2] 梁思成.伟大的中轴线,新观察[J],1951年4月,转引自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教材.

[3] 李建平.“人文奥运”与当代北京城市建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5):69-75,127.

[4] 王志弘.流动、空间与社会[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5]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 顾朝林,等.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2003(6):917-926.

[7] Jan Aart Scholte, Globalization: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2000:46.

[8] H.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lackwell,1991:30.

[9] M.Gottdiener, R. Hutchison, The New Urban Sociology,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

[10] 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Edward Arnold:London,1973:310.

[11] [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2] Jan Gehl,陈秋伶译,户外空间的场所行为—公共空间使用之研究[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13] 金汕.重视后奥运体育场馆的利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6(4):86-91.

[14] David Harvey,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Edward Arnold:London,1973:310.

社会学概论案例分析 篇4

上海市的一位陶姓女工被闸北区检察院以诈骗罪批准逮捕。据报道,这位女工前一段时间假冒企业名义在社会上集资,以到期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得一些市民共计两万余元的钱款。根据报纸上的介绍,这位女工之所以进行金钱诈骗,既不是为了自己挥霍,也不是用于自己的正常消费,而是为了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提供赞助。其目的是为了儿子在学校中可以得到老师的热心照料和重点辅导。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分析陶姓女工诈骗这一事件。

答案: 首先,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社会角色总是与其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相联系的。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其次,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经过人和某种规范的认可才能扮演。也就是说,要进行角色确定,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来确定自己的实际地位、与别人的关系,从而充当该角色。第三,陶姓女工在确定自己是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上不存在问题。但是在非法集资这一问题上,陶姓女工没有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即出现了角色确定不当。从而出现了违法事件。第四,陶姓女工在扮演社会角色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失调现象,犯了角色不清的错误。即陶姓女工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从而导致了角色失败。

材料一: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只有计算机、网络专家,而没有哲学家、艺术家、伦理学家。对工具理性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思想、人文情感、终极关切同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材料二: 在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尤其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这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标准。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集体自杀”现象:某学校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六个人成绩不好,竟相约在一起吃毒药!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试分析材料二说明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社会化困境和无效文化传递的问题。早期社会化困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有用,且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导致青少年在内化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时往往无所适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佩服的社会权威形象。无效文化传递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导致对传统文化知识涉猎较少,因此上一代的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形成了无效文化传递。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对青少年上网和学习知识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对其上网内容进行适当地控制。

(2)材料二说明的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化偏差和失败,主要表现为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这主要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很多学校将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区别对待,而学习成绩成为这种判断的标准。这样一种社会化模式对“差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容易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应该适当加以引导,改变社会的这种观念。

在中国,家庭养老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父母在,不远游”。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是合二为一的。据中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国城乡老年人口家庭类型均以三代户所占比例最大,大约占全部老年人口家庭的50%。1987年的调查还表明,老年人与子女共居的比例高达80%。而据90年代初中国年龄科研中心有关“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中国约有70%的老年人与子女及配偶或其他亲属同住。

1990年四普时城乡合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生活在单身户和一代户中所占比例为25.6%。据1992年中国老龄

科研中心对全国12个省市的一份调查,老人中一代户的比例,城市达到41%,农村达到43%。

另外,中国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之间,家庭户规模从4.3人/户降到3.97人/户,到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家庭户规模降到3.9人/户。1990年核心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7.31%,其中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完全核心家庭占57.81%,比1982年增长4.92个百分点。1982-1990年核心家庭的主要变化趋势就是向父母双亲核心家庭靠拢。三代与三代以上的直系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是仅次于核心家庭的重要家庭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还出现了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许多家庭有人口外流或外迁现象,子女不在身边,出现了空巢家庭;二是大多数家庭子女婚后不与父母同住。对我国14省市的一项调查表明,2/3的农村青年婚后一二年都要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生育率下降使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什么是家庭?(2)简述家庭的功能,并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目前家庭功能的变化。答案:(1)家庭(family)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典型的首属群体,同时也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场所。所谓家庭,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联系起来的、有共同经济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简言之,“家庭=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基登斯则将家庭定义为“直接由亲属关系联结起来的一群人,其成年成员负责照料孩子。”

(2)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是指家庭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和社会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功能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等。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家庭所具有的功能也往往不同,也就是说,家庭功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的。不过,从家庭所具有的众多功能来看,如下几种功能是最主要的: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和抚养功能、赡养功能和精神慰藉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的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从而家庭的功能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生育和消费功能仍然是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广泛化,家庭的生产功能正在被企业组织所取代。家庭的生产功能呈逐渐弱化甚至灭亡之势。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及学校正规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功能已呈弱化之势。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城市的家庭养老方式逐渐弱化;而在家村,家庭养老仍将是重要的养老方式。最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家庭所具有的精神慰藉职能应越来越被有所看重。但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居住分离现象,使得部分老人的精神得不到应有的慰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英特尔公司 与IBM、微软和苹果公司齐名的英特尔公司,是当今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主要角逐者之一。英特尔公司发明了个人计算机的大脑——微处理器,目前,它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为75%。这项发明及其精心的设计,使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1996年,该公司的销售额是280亿美元,营业收益是52亿美元。

然而,如果没有干劲十足、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员工,就不会有英特尔公司的今天。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认为:“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使组织上下达成共识。不论身处何种地位,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坦诚交流是我们的一贯政策。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问,我们以这种方式已经淘汰了很多不合理的想法。”格罗夫称之为坦诚交流的政策,无需担心后果,员工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也可以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上级。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当人们在交流中遇到某种障碍时,公司就鼓励他们越过障碍进行真正畅通的交流,这种交流通常是好主意产生的方式。格罗夫每年要在英特尔公司的不同地点举办大约六次开放式样座谈会。他回忆说:“我去参加会议,会议厅坐满后,先放几张幻灯片,以此开始整个会议。然后,人们举手发言或提问。我发现,在所讨论问题的多样性和尖锐性方面,这些开放式的员工座谈会远比那些安全分析会议更能激励员工,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加州阳光谷的英特尔公司总部,另一个更新颖的做法:把几张写有公司目标的纸条包在幸运的甜饼里,然后把小甜饼发给员工。甜饼的纸条包括这样两条启示: 1.工作第一; 2.个人电脑只是个工具。

英特尔公司废除了传统的封闭式办公室以支持坦诚交流的政策,促进员工交流和鼓励正在进行的员工参与活动。在英特尔公司,全体员工,从董事长戈登。穆尔往下,都在开放的隔板式样办公室中工作。只要格罗夫在,他欢迎任何员工同他交谈。人们发现,采用隔板式办公,扫除了经理和员工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工作单位之间的交流障碍。

格罗夫有9项管理启示,阐释了他对员工参与的承诺: 1.动力发自人的内心。管理人员最大的职责,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使目的明确的员工在此环境下人尽其才,获得成功。2.出色的教练员不是依靠个人的威望使团体获得成功,而是依靠运用熟练的管理艺术,激发队员的拼搏精神,创造团队的佳绩。3.想一下,为解决和避免明天的问题,你今天必须要做些什么?4.尽力为同事提供最好的服务5.时间是你有限的资源。记住:当你答应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拒绝做另一件事。6.每天抽出一小时的时间,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不可避免的干扰事件。7.对工作的评价是绝对必要的。8.为了解公司各个部门的真实情况,不事先通知地走访他们,观察那里所发生的事情 9.如果员工不在干活,对此只有两种解释,那就是:他做不了这项工作,或者不愿意做。要判断属于何种情况,可采用下列测试方式:如果完全靠这项工作谋生,是做还是不做?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就是出在人的动机上;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问题就出在缺乏能力上。

问题:(1)什么是社会组织?根据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对组织所做的分类,英特尔公司属于什么组织?

(2)英特尔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什么?(3)格罗夫的管理理念是什么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这种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1)社会组织也简称组织。关于社会组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家族、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则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根据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对组织所做的分类,英特尔公司属于集约组织。(2)英特尔公司的组织结构属于矩阵式结构。(3)格罗夫的管理理念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组织形态上要重视民主的、非集权的且少等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强调权力均等,反对非人格化的科层组织。

材料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个体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抓住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一跃成为当今社会的富裕阶层。他们现在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高级社交场合。但是,我们有时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等。这个人的行为会使其他在场的人心里十分不悦。

材料二: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足球文化十分盛行。人们都热衷于足球运动。足球作为一个行业和职业,也是大多数青少年所向往的。他们举行的职业联赛经常是座无虚席。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现象,即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不同队的球员间发生争执,假摔等犯规现象也时有发生,而且还有辱骂和殴打裁判以及足球骚乱的现象。这些使得足球这项文明的运动项目蒙上了阴影。

试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这两种现象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堕距现象。文化堕距是由于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此,是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即产生了文化堕距。

191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在其首航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途中沉没。

一丝安慰:人们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其中: 头等舱:有钱人——60%生还。二等舱: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44%生还。三等舱(及更低):贫穷移民——26%生还。头等舱中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儿童的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确切说:头等舱和二等舱的妇女和儿童优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上述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2)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案:(1)上述材料揭示了由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2)由于穷人和富人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同,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社会分层。这种由社会地位带来的社会分层意味着不同阶层的人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在同样的条件下,社会地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权利。这种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这种分层应该有个适度的界限,即应该倡导现代社会的自致性的社会分层制度,而不是那种建立在出身等先赋地位上的地位获得或社会分层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建立一种机会平等的制度。不合理的、过分的不平等蕴含着社会冲突。社会分层中应保持适度不平等。另外,社会还应有一种平衡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最后,社会还应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模,同时扩大中、上层社会的规模,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

有一个人他父母亲都是农民,他本人是农民。改革开放后,他进城打工,后来勤劳致富,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1)这里有哪几种社会流动类型?(2)影响一个人职业流动(社会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这里有哪几种社会流动类型?所谓社会流动,就是从一种阶层转换为另一种阶层(比如原来是穷人、现在是富人,还比如说原来是打工仔,现在是老板)。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这个案例包含了以下几种社会流动类型:

a.垂直流动:从个人的角度看,个人所占据的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一般认为,职业地位是无论对社会或个人都具有特殊意义,是个人地位结构中起主要作用,当一个从低的职位层次转向一个较高的层次的时候,尽管是个人行为,但它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例如案件当中的他这个出生于农民的家庭里面,是因为社会科技的发展他进城打工后,不断努力进取,自我值增,累积工作经验,后来才能成为建筑公司的总经理.虽然一个人的职业地位转向不能宏观地使社会流动有好大的地位结构改变,但是从案件当中可以体现到社会流动的速度及社会运行状态。

b.代际流动,是指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母所在的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例如:他父母亲都是农民,他本人是农民。后来他进城打工,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代际流动又可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自由流动是指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变化,又称非结构性流动。例如:改革开放后,他进城打工,后来勤劳致富,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答(2):影响一个人职业地位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

1、个人条件,又分为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先赋条件指个人与生俱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例如:家庭出身、性别、种族、年龄等等。自获条件是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一些属性,例如(案例当中的农民,他就在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进步下不断学习知识,学好更多的才能,才能有今日的成就,当上一个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2、社会条件。主要有:就业制度、就业机会和文化观念。就业制度直接规定了人的就业方式,过去国家分配,不管你是否愿意,专业是否对口,管的过死,不利于人才的利用和发挥。现在双向选择,自由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流动、选拔和使用。就业机会的平等是以机会存在为前提的,能否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机会的大小。文化价值观念中与人们获得职业有关的主要是:职业声望观和社会流动观。职业声望是人们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职业的一种比较一致的价值评价体系。有高低顺序之分,这个顺序决定了人们的职业选择,趋高是必然的。社会流动观是人们对空间迁徙和社会地位变化所持的基本态度。社会流动观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材料一: 下面是一段对话:(S):嘿,雷,你的女朋友感觉怎么样?(E):“她感觉怎么样?”你是什么意思?指身体还是精神?(S):我是问她感觉怎么样。你怎么了?(E):没什么。只是请你解释清楚一些。(S):算了吧,别谈这个了。你向医学院的申请怎么样?(E):“什么怎么样?”你是什么意思?(S):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E):我真的不知道。(S):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病了?

材料二: 一个人觉得他现在自己的左手都不相信右手,“左手帮右手挠痒痒,右手想,挠得那么舒服,不知用心何在。右手帮左手擦肥皂,左手想,搓得那么起劲,然后要干甚么?两只手端一碗热汤,左手想,我得自己端住,别指望右手;右手也同样这么寻思。结果,害得他多花了一倍的劲。

材料三: 许多人挑选服装,总会考虑到穿这样的衣服在他活动的群体中是否适宜。然而什么是适宜?并不完全是由他个人的舒适感决定,而是来自群体形成的评价。也有人追求与众不同。这看起来似乎是我行我素,与他人无关,但是,不同恰恰是在与他人比较、区隔中体现的,可以说是对他人影响的一种逆反应。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社会互动?试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两个好朋友之间的互动出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的结果是由什么所导致的?(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

答案:(1)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以信息传播和感情交流为基础的。互动中往往伴随着信息交流或思想、情感的交流,材料一中因为第二个人的积极性不高,使双方交流出现障碍,互动难以持续。(2)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合作,个体就难以生存;没有合作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材料二由于左手和右手之间缺乏信任,导致合作行为难以发生,因此造成多花了一倍的劲。

城市社会学案例分析 篇5

来源:资源网作者:李争发布时间:2008.06.2

4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低于郊区,形成相对中心区而言的离心化现象。其实质是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域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逐步向城市性因素和农村性因素相互混杂的过渡地域变化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的外延扩张,位于城市边缘的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也提出了我国的郊区城市化问题,并指出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等。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在郊区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进行分析。

一、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实质

目前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的理解还存在着误区,产生了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正确理解郊区城市化的形式和本质有助于我们对我国的郊区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

1.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

“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广阔的郊区甚至小城镇或乡村迁移,引起城市郊区迅速发展成为新型城区,而老的中心城区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郊区城市化首先出现在欧美等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以美国尤为突出。与郊区城市化现象相联系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原有的中心城市功能衰退,环境恶劣,导致中心城区向郊区发展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如城市中心区企业外迁,郊区大型企业设施及住宅区与别墅区的建设等。目前我国城市郊区化主要是城市人口与工业及部分商业的郊区化,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仍在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2.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外部因素有:

(1)技术进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繁荣是城市郊区化必要的经济条件。交通网络的完善、通讯技术的发达以及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对生活质量的需求都是导致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交通的进步减少了人们从郊区到城市中心的成本,通讯技术的发达可以实现在郊区对城市中心业务的控制,这些为人们迁往郊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为城市郊区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直接向郊区投资建设工业园区,不断改善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并且城市郊区的地层建筑具有较低的建设成本,吸引了众多的建设资金,使郊区的建设日益完善,并吸引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不断转移,导致了郊区城市化的形成。

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内部因素有:

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所导致的城市内部凝聚力的逐渐丧失。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核心,在形成初期具有极强的内部凝聚力,进而产生集聚一规模效应,但这种集聚是有限度的,当达到某一限度时,许多城市问题相继产生,如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资源短缺、犯罪率上升、环境恶化等,称之为“规模不经济”现象。这时,城市增长开始由原来以集聚力为主导的极化阶段转向以扩散力为主导的扩散阶段。一战后,西方国家快速的城市化导致社会变迁失控和城市问题层出不穷,使城市固有的向心力逐渐丧失,严重抑制着中心城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促使富人阶层、工厂各种机构纷纷向郊区迁移的内部动因。

3.郊区城市化的实质

有学者在较早的时候指出,这种城市化由集中走向分散的现象,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形式。(杨重光,刘维新。1986)根据城市倒“S”型曲线发展规律,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历程的一个必然阶段。在城市化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达到70%~90%),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即不是向城市的一个点聚集,而是向一群相互紧密联系的城市点聚集,同时伴随着老点向新点的扩散,城市数量仍在增加,城市质量也在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将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导致城市中心区域原有的功能开始倒退,据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的人均GDP达到4000美圆时,郊区城市化速度会大大加快。城市郊区化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需要,是一种主动形成的过程。

二、我国郊区城市化的特征及问题

(一)我国郊区城市化的特征

中外城市郊区化都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出现为改善居住条件而离心迁移的要求,而城市交通改善、政府政策导向又拉动了这一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中国城市郊区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基础差、双向性和步伐快等方面。

1.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基础差

我国郊区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之上的郊区化。虽然郊区化的发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我国郊区化的社会经济基础远不及西方。西方开始郊区化的时候,城市化水平就己经很高,经济己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市场经济日臻成熟。而我国的城市底子薄、基础差,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26.2%,2001年为37.7%,至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达到54.6%、40.4%和35.7%,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上海才达到88%,而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2001年达90%以上。

2.产业与人口发展的双向性

从宏观上看,我国日前大多数城市仍然处于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排除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国内特大城市郊区化现象的产生,只不过这些城市的郊区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表现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及扩散效应同时并存。中心区不但没有“空心化”,反而

更加繁荣。由于我国城市发展处在集聚发展阶段中心区仍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依然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原有的中心区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污染较重的工业迁至郊区,而向心性很强的商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集聚中心区,加强了中心区的城市现代化功能。同时,大量资金投入旧城改造,且推行上地有偿使用制度,城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各项建设获得了生机。而由于产业的外迁,以及开发区等方而的建设,我国城郊地区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带。

随着我国对人口迁移政策的放松,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富裕起来的私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从业人员从乡镇和农村迁往大城市,在城区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为了方便就业和子女上学等原因,一些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甚至迁往中心城区,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人口双向流动现象。

(二)我国郊区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郊区城市化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地区。但是目前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郊区被动的城市化

从前面郊区城市化的实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常的郊区城市化是一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是一种因为中心城区和整个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的主动的发展。在我国,郊区城市化却是一种为了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一种“圈地运动”,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城市蔓延引发城郊土地利用矛盾。城市郊区是各类用地矛盾的集中之地,因为城市蔓延不但要占用用大量的耕地,使生产城市必需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空问减少,而且工业区、住宅区往往在郊区建设,布局不合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投资。

(2)土地级差效益与盲目开发不和谐。城郊是城市到农村的动态过渡带,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以及城市扩张引起土地级差收益的变化,而此时往往由于没有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管理制度作指导,土地朝暂时级差收益较高的方向盲目开发利用,使得土地不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杨灵珍,王舟,2006)。

(3)破坏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郊区生态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优化整个城市生态的重要囚素,但城市的发展和郊区工业的繁荣,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郊区土地非农开发给郊区生态带来的影响,肆意占用耕地和不合理的非农用地使得城市污染蔓延,郊区污染增多,城市和郊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恶化。

根据郊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质来看,郊区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要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就上面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不是一种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而是一种变态的,由于经济发展的一种盲目需要带来的不良后果。

2.制度改革不能与郊区城市化的发展配套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城市郊区农村不断发展成为城市,其途径是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征收,转为城市土地。在此过程中,然而,城郊农村在土地被征用后,管理上仍然普遍保留了原村镇集体管理的模式,未能纳入城市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由于农村组织自身的局限性,不仅在规

划建设、环境管理、设施配置、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捉襟见肘,在就业培训、社区生活等其它方面的工作也远远不能胜任。使这些地带保持着村落的物质环境、文化观念、社会网络和生活方式,居民就业困难、或靠出租房屋与集体股分红为生,“是城而非城”,成了城市里的村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空心村”。同时这些“非农非城”的阶层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欠帐”式空间扩展还扭曲了土地供应的市场机制,一方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政府竞相压低地价招商、开发商在郊区大量圈地、郊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利益分配机制向开发商倾斜,使城市收益外流、农民不能获得转变为市民的成本,不能成为有贡献的市场主体,而成为社会的负担,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张颖,2003)。

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与我国的制度改革未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农地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征地之后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譬如农民生活失去保障等。而我国政府财税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地方政府盲目圈地,盲目的经营城市,致使城市无规律的扩张,城市郊区环境受到破坏,郊区城市化轨迹被严重歪曲。

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国在所谓的“郊区城市化”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郊区并没有变成城市,而是仍然是城市的边缘,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活和社会环境落后于城市中心地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郊区城市化并不符合真正的郊区城市化的轨迹。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状况还没有达到发展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只有当一个城市经济发展超过了城市现有功能承载力的时候,才会主动的向郊区城市化发展。

就我国目前的各种政策体系来看,要想实现真正的郊区城市化,还需要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和财税体制。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的不确定,导致的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将会对郊区城市化过程产生巨大的阻力。目前很多学者就农地制度改革与征地制度改革做了较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物权法》第四十二条对土地征收补偿的依据、原则、内容及责任作了规定,体现了征地补偿安置必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为农地非农化收益分配提供了法律依据,有效的保证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另外,在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紧张,并且对土地收益依赖过重,会造成城市郊区土地的粗放利用,形成新的“圈地运动”,新的城区不能合理的开发,旧的城区不能被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城市结构的失调以及城市发展路径的变形,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因此有学者建议将一次性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制度改为年租制,保证地方政府的可持续性土地收益,以降低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的程度,提高城市用地效率,为主动的郊区城市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实现城郊共同繁荣积极调整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中心城区用地“退二进三”的调整,继续发挥中心城区在城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提高其现代化功能。按照城市郊区化的客观要求,推进郊区三大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及产业布局空间3个方面结构的调整。以产业为依托,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承接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在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加速实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区与郊区的协

城市设计案例 篇6

北京是我国首都,又是著名的古都。北京的城市设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城市设计实例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北京的古城基本上是明代建成的,她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就是按《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模式设计的。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重要批复中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首都的独特风貌。对珍贵的革命史迹、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建筑遗址,要妥善保护。在其周围地区内,建筑物的体量、风格必须与之相协调”。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北京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传统。

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分析 篇7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商务成本,要素成本,营运成本

一、引言

皖江城市带是国务院2010年1月正式批准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 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这是国务院自2005年以来批准的17个省 (市) 区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中, 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是建国以来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安徽省做出的重大战略规划, 意味着带给安徽沿江城市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商务成本是近年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频繁出现的新概念, 曾作为考察企业交易费用和商务活动支出的管理概念而使用, 随着发展区域经济和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各地政府也开始重视商务成本问题, 并将它作为评价区域经济形势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安徽沿江城市能否充分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实现安徽经济腾飞, 商务成本构成特点及其结构优化是其中的关键, 反映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状况。因此, 本研究试图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构成特点加以分析, 以期利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经济发展政策来优化其商务成本结构, 从而成功实现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安徽经济崛起。

二、商务成本的构成要素

商务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区域经济规划、产业政策制定等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解和归纳商务成本的构成要素既是商务成本外延研究的前提, 又是商务成本区域间横向比较的基础。近年来, 商务成本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但关于商务成本的界定和构成要素等并不明确。傅钧文等 (2003) 界定商务成本为绝大多数企业为维持生产而发生的最小范围的费用。具体所涉及的商务成本指劳动力成本、财产购置成本 (买房或租房成本、汽车购置成本) 、通讯 (包括交通) 成本、公用事业费支出成本和管理成本 (主要指税费) , 通常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前者为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支出, 后者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耗费, 如政策、法律、交通、政府服务等[1]。陈珂 (2005) 把商务成本理解为企业在开办期或经营期, 在经营活动中用以支付生产要素的费用、享受专业化服务所支付的费用和用以维持经营发生的其他费用之和。认为商务成本包括硬成本和软成本两种, 硬成本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孙明贵和王春彦 (2007、2008) 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商务成本, 其中广义商务成本是投资者、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发生的外部交易成本总额, 狭义商务成本专指区域商务成本, 包括要素成本、营业成本、制度成本以及其他成本[3]。通常分析的是狭义商务成本。尽管商务成本概念不一致, 但也存在普遍的共识, 商务成本的承担主体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企业, 因而它是企业投资及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追逐成本最小化的意识使企业存有规避较高商务成本或将商务成本转嫁出去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 商务成本必然影响到区域投资、经济增长等经济变量的变化;商务成本的发生与企业的商务活动息息相关, 是企业完成经济交易所需支付的货币与时间耗费。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认为, 商务成本是企业在一定的城市或地区, 进行投资和维持经营所发生的与经营所在地相关的各种特定耗费。这里的各种特定耗费就是商务成本的构成要素。

由于对商务成本界定不一致, 学者们关于商务成本的构成要素的分析也不尽相同。安礼伟 (2004) 认为商务成本由要素投入成本、交易成本和其他成本构成, 要素成本又包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水电费用等, 交易成本包括基础设施、投资信息获得成本等。陈建军 (2005) 指出商务成本可以通体上分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类, 在这两类指标之下又可细分出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和社会发展状况、工人工资、能源成本和市民对外开放度等构成要素;孙明贵等 (2007) 用要素成本、营业成本、制度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分析商务成本的构成, 其中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能源成本;营业成本包括交通费用、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税费负担和培训费用;制度成本则包含政府审批和管制能力、政府服务能力、法制健全程度以及市场发育程度;其他成本主要涉及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这里的运营成本与交易成本研究内容大体一致。可见, 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或运营成本是商务成本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本研究对皖江城市带商务成本构成分析, 主要针对要素成本和运营成本加以分析。

皖江城市带商务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是要素成本和运营成本, 结合学者们对要素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内容研究, 本研究确定的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价格等具体要素指标加以体现;运营成本包括税费负担、信息成本、交通运输成本等具体要素指标加以体现, 信息成本又通过通讯费用加以体现。由于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的部分商务成本构成要素指标数据不易获得, 因此本研究使用六安市数据指标, 不单独统计分析金安区和舒城县商务成本。

三、皖江城市带商务成本构成要素数据分析

(一) 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成本最本质的体现。虽然企业对确定本公司的职工工资标准拥有一定的制定权, 但职工工资水平同样受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物价以及消费水平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 不同区域的工资水平必将有所不同。因此, 选择职工年平均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的衡量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采用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来衡量劳动力成本, 安徽统计年鉴显示, 近十年来安徽省劳动力平均价格水平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年均增长率在7%-23%之间, 2009年安徽省劳动力平均价格水平为28861.59元。表1数据表明, 2009年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的劳动力平均价格水平为29239.3元, 明显高于安徽省劳动力平均价格水平, 马鞍山、合肥和芜湖三市劳动力成本位列三甲, 而滁州、安庆以及六安三市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则相对最低, 但与产业转移的主要移出地上海相比, 2009年上海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5114元, 皖江城市带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二) 土地成本

土地是企业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企业来讲, 厂房、写字楼、商铺等的出售价格或租金水平都直接关系到土地成本的高低, 本文选取商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作为土地成本的衡量指标, 以商业用房空置率进一步说明该项商务成本构成要素的状况。图1显示合肥、滁州和巢湖三市的土地价格相对较高, 皖江城市带商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水平为5535.9元/平方米, 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和安庆分别低于皖江城市带商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水平, 但与主要产业转出地如上海、江苏、浙江相比, 土地成本优势非常明显。而且表2的数据显示, 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业营业用房空置率很高, 空置比重在17%-55%之间, 进一步说明了在土地成本要素方面作为投资环境的优势。

(三) 能源价格

水、电、天然气等能源资料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生产要素, 其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尤其是高能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小。因此本文选择工业用电价格、工业用水价格以及工业用户用气价格三个指标来衡量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的能源成本状况。由图2可知: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工业用电价格趋于一致, 皆在0.6元/千瓦时左右;工业用水价格围绕2元/立方米进行小幅波动;对于工业用户用气价格而言, 不同城市之间差距相对较大, 合肥市最低, 为2.48元/立方米, 池州市工业用户用气价格为3.6元/立方米, 位列皖江城市之首。总体而言, 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能源价格不是很高, 鉴于国家能源政策导向及安徽省能源本身条件, 在产业承接过程中, 可能会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拒之门外。

(四) 税费负担

税费负担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各种税收和规费。一般而言, 各地政府都执行国家税收标准, 税费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各地区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而对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本文用各城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测量皖江城市的税费负担。由图3可知, 各城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5%-10%之间, 池州、马鞍山和铜陵三市税费水平相对较高, 接近10%, 安庆市则最低, 为5.22%。更重要的是, 皖江城市带各主要城市都制定了吸引投资和税费优惠的政策, 如实行行政事业性减免收费, 对于符合供地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等享受多种费用优惠等, 通过减轻税费负担吸引投资。

(五) 信息费用

在信息化的今天, 信息费用同样对商务成本有着重大影响, 以通讯费用衡量的信息费用直接决定企业沟通成本的高低, 具体可通过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和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作为衡量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通讯费用的指标。由图4和图5可知, 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人均邮政业务总量在30元到120元之间, 人均电信业务总量则超过500元, 其中合肥最高人均达到2233.75元, 六安最低为551元。由此可见, 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通讯费用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根据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构成要素的数据分析, 一方面, 皖江城市带商务成本总体上有利于吸引企业投资, 从商务成本角度看是较佳的承接产业转移地。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与上海等主要的产业移出地相比存在明显优势, 税费负担等方面也很利于企业投资;另一方面, 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间商务成本构成要素存在差距, 有些城市间差异显著, 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可采取可行措施优化商务成本结构,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的要素成本相对高于其他六个城市, 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较高。以土地成本而言, 2009年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4228元/平方米、3852元/平方米、3973元/平方米、3725元/平方米, 同样高于皖江城市平均水平3287.9元/平方米, 而池州、安庆和铜陵市2009年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2423元/平方米、2086元/平方米、3124元/平方米, 低于各市平均价格。皖江城市带的十个城市中, 安庆、巢湖和滁州三市的营运成本较低, 马鞍山、合肥、铜陵三市运营成本相对略高。当然, 要素成本的高低是由市场决定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要素成本的上升, 因此违背市场规律、价值规律而人为降低要素成本价格不是调控商务成本的理想措施。但各地政府可以合理调控与优化要素成本, 重点调控土地价格, 控制土地价格的飞涨;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 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水平。另外,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 劳动、教育等政府部门可加强对企业合理有效使用人力资源的指导, 以此来降低由于人才过度消费带来的成本攀升。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原材料、资金和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从而逐步降低商务成本或减缓商务成本的增加幅度。

参考文献

[1]、傅钧文, 金芳, 屠启字.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商务成本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 2003, (5)

[2]、陈珂, 陈炜.商务成本的构成及其评价问题的研究[J].价值工程, 2005 (5)

[3]、王春彦, 居新平, 孙明贵.上海市商务成本构成因素及趋势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21 (6)

[4]、安礼伟, 李锋, 赵曙东.长三角5城市商务成本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 2004 (8)

城市社会学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筑设计;条件;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建筑发展所必备的条件

1.1 高新技术对城市建筑的有力支持

追求舒适、便捷的生活是人们长期的追求目标,城市建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及其表现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居住和生活,还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是城市建筑必不可少的技术,各种高新技术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传递系统。这些高新技术不仅对城市建筑的构造、材料、设备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智能系统融入现代建筑当中,成了城市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1.2 建筑师对城市建筑的大力推动

建筑师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没有了建筑师的标新立异和共同努力,城市建筑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因此,建筑师在推动城市建筑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展现建筑师的作用,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巧妙融入智慧城市理念,建筑师们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一方面,建筑师们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智慧城市理念,将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城市建筑有效融合,以实现城市建筑的智能化,完成传统式设计向现代化设计的转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理念涉及的知识面和领域较为宽广,建筑师们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好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智能系统等新知识至关重要。

2 智慧城市理念下城市建筑设计

2.1 增强安全性,让城市建筑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安全需求既包括對身边人物的安全感需求,也包括对身边事物的安全感需求。可以说,安全需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高新技术在为城市建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一些建材和设备含有有害物质,容易引起胸闷、头晕和呼吸道疾病,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上,应当增强城市建筑的安全性,为人们构筑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而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城市建筑的外部,一个是城市建筑的内部。外部建筑是指建筑的形状、色彩,以及公众环境中的娱乐设施、基础公共设施等。外部建筑要选择吸光性强的建筑材质,扩大建筑之间的间隔,设计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形状,这样不仅能防止建筑带来的光污染,也能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舒适度。内部建筑是指建筑内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主要是室内空间。内部建筑要采用无污染、无添加的建筑材料,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另外,刚竣工的建筑应当空置一段时间,让装修遗留的气味彻底散去才能使用。

2.2 增强环保性,让城市建筑为引领绿色生活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现代建筑满足了更多人的生活需求,但伴随而来的是自然界加速消耗的能源。据统计,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占社会总能耗的42%左右,其中,空调、照明、家电等高档家居设备占27.45%,其他能耗占13%。因此,节能和减排就成了建筑行业迫切追求的目标,也是打造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未来的城市建筑将会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绿色建筑与智能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促进能源的科学转型。例如,建筑师在设计时可以将空调管理系统与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在建筑的内部设计中,通过对人流量的检测,智能系统自动系统,自主开启或关闭空调,大大节省室内的空调用电量。这些与建筑节能相结合的新兴技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建筑节能的方法与手段,自动化的可视监控,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能进行精细化调节,有效解决我国的能源消耗问题,使得未来的智能建筑节能发展更具潜力,有更加明显的积极作用。

2.3 增强多样性,让城市建筑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让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服务设施。但城市建筑中单一化和格式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明显,不同的地区采用同样的设计方式,城市建筑趋同性强烈,未能达到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由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智能技术,充分展现智慧城市的智慧性,在城市建筑中使设计最优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例如,有条件的屋主可以在屋内装置一个智能系统,在屋主不在家时适逢有人前来造访,只要按一下门铃就能够把来访信息发送到屋主的手机或电脑上,而屋主更可以通过门铃的摄像头看到造访者的影像,还可以通过通话功能进行对话。

2.4 增强情感性,让城市建筑产生更好的设计感染力

“每一个建筑都是建筑师情感的体现”。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与自身的情感有着高度密切的联系,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蓝图时,会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积淀融入该建筑当中,创设出具有自己独特品位的建筑作品。但有些建筑师缺乏积累的生活素材,一味模仿和照搬别人的设计,这样的建筑不符合人们对时尚的追求,甚至会因缺乏个性而遭到人们的怀疑。因此,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建筑师们应当学习各种高新技术,重视科技的运用,同时注重设计作品中的“人情味”,不断创新设计风格,在设计道路上不断积累。当建筑师在为某一个地方设计作品时,可以利用一段时间收集所需的素材,吸收和整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身体力行,积累素材,才能在设计当中体现出当地的人文性,并创设出超越历史的建筑物。虽然积累素材可能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但这种“浪费”是值得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在建筑设计中灌注情感性、人文性和创新性,这种无声的表达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也才能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前进。

3 结语

随着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城市建筑设计与智慧城市理念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合理、科学地把高新技术融入城市建筑设计当中,使城市建筑设计深入贯彻智慧城市理念,朝着智能化、环保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当前智慧城市理念才处于萌芽的状态,如何在智慧城市理念下促进城市建筑的大发展还需要建筑师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发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将会更高端、更便捷和更舒适。

参考文献:

[1] 赵蕾.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J].河南建材,2015(04):34-36.

[2] 叶子易,胡永红.城市建筑特殊生境的绿化技术及其模式[J].绿色科技,2011(11):10-12.

[3] 姚冰,吕宪刚.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工程管理前沿,2015(04):25.

上一篇:党的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题下一篇:致交通局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