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考察心得体会

2024-11-06

德国考察心得体会(通用8篇)

德国考察心得体会 篇1

这次到德国,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一共去了8个城市,从法兰克福到柏林、从东德到西德,几近天天都在搬家和赶路。但每到一处都能感遭到德国人的真诚、热情、细致、周到和自觉,清晨电梯里陌生人主动给予的微笑,因我们一行人晚登机而照成航班延误但仍耐心等候并给予微笑的机长和乘客,参观学校实验室时学生们的主动问候和拍照、因公事迟到两分钟的市长而真诚的道歉每个人、每个地方都让人感遭到暖和、安闲和随和。

我在Berufschulzentrum职业教育中心的两所职业学校和安哈尔特利用技术大学、北黑森利用技术大学、埃森利用技术大学都通过不同方式问过一个题目,学校是否是展开学生活动,比如运动会、新年晚会等,得到的答案几近都是没有展开。缘由很简单,由于学生们都不住校,天天放学后不是回家就是回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出租屋里,没有时间和条件展开学生活动。

但是我所遇见的德国人及德国学生为甚么都那末阳光、自信、自觉和讨人喜欢呢?所以,我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的完满教育实质上就是在给学生补课。

一、补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课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弊端和薄弱环节我们已不再赘述,学习知识本是一件非常快乐并且很有乐趣的事情,但是高考完后抛掉所有温习资料、扔掉所有书本的高中生不在少数,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了,我们的学生对知识不感爱好了?我们要反思。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一下摆脱了一切以分数作为评价导向的成长环境,忽然就觉得自由和放松了。在我们两所学校通过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度的选择与自我实现,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成上进程中的好奇心、创造力、发散性思惟等的缺失。

记忆最深的是11月30日上午,我们走进有着现代大学之父美誉的洪堡大学参观,这个成绩惊人的高等学府正好座落在柏林的市中心,古朴的建筑、厚重的主楼大门、院子里参天的银杏树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到畏敬。当我们沿着主楼拾级而上时,一位学生家长样子的中年人兴奋的告知我们,二楼有围棋比赛。迎着这位家长的视野,我信步走进一间教室,发现数十名少年儿童端坐在桌旁,聚精会神的下着围棋。大学的厚重感与小学生悄然相遇,一切显得那末自然和贴切。

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具体的实践进程中还是多以分数定胜败,考试几近决定了学生的选择与命运。完满教育践行的育人理念、修建的成长氛围、构建的活动体系,正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选择与实践的机会、都有朋辈成长与进步的可能,因此,我说完满教育是在补中小学教育的课,是必定的。

二、补传统课堂教学的课

依照智仁勇的育人思路,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实现智者不惑、仁着不忧、勇者不惧,以期成为完全的人。从理论上讲,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智及一定的仁和勇,但这远远是不够的,由于,仁和勇需要更多的体验和实践才能得来,这也是完满教育为甚么大量构建学生活动体系和平台的缘由。

德国考察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德国,中国,艾滋病,防治

2011年6月18-25日, 应德国外交部新闻处的邀请, 笔者参加了赴德国艾滋病访问考察代表团。考察期间, 我们先后参观了维万特斯健康网络有限公司奥古斯特-维多利亚医院传染病与艾滋病病毒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德国外交部、九头蛇协会、德国艾滋病基金会、德国联邦健康教育中心、德国联邦反歧视署、柏林皇帝大街诊所中心等8个单位。考察团与德方20多位卫生界艾滋病专家及相关人员就艾滋病病毒预防的政治应对方式、艾滋病的医学与伦理问题、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调查与流行病学评估、公民自愿结成的组织所从事的自我救助和预防工作、面向妓女的地方性艾滋病病毒咨询、艾滋病基金会的救助项目、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预防及宣传教育措施、如何落实反歧视立法的有效性、在涉及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时媒体面对的挑战及艾滋病的治疗等方面开展了交流。以下介绍我们的考察见闻与体会。

1 德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治目标

1990年代中期, 德国每年艾滋病病毒 (HIV) 新发感染者平稳下降, 2011年最少, 为1 443例。然而, 2001年到2006年5年间, 每年HIV新发感染者呈增长趋势, 2005年新发感染者比2004年增长了13%, 到2006年HIV新发感染者已达到2 638例, 比2001年新发感染者增长了82.8%[1,2,3] , 2007年已达到3 000例[4]。公共卫生专家认为这种增长可能是由于男男同性恋人群早期开展HIV检测, 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改善以及在艾滋病宣传教育投入的减少[5]。其中在男男同性恋人群通过口交传播的比例被估计至少已达到3.9%,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了解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能传播HIV, 对口交传播HIV的风险可能是知之甚少[6,7,8]。截止2010年底, 据德国Robert Koch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的估计, 联邦德国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AIDS) 累计为7万例。2010年新感染者为3 000人, 其中男性同性恋约占73%, 注射毒品者约占5%, 异性性接触者约占19%, 母婴传播约占1%。预计在今后几年, 每年新增的艾滋病病例数不会明显上升, 并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 免疫力缺损的初始症状将得到延缓, 患者的生存时间将得到延长, 从而艾滋病人的就医人数会继续增加。

德国联邦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于1987年制定了艾滋病防治计划, 其目标是: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减少到最低限度;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和治疗;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2011-2015年新的五年计划的工作目标中, 要求在2016年在德国不会再有母婴传播新发感染HIV, 性途径传播HIV的比例下降到50%以下。

2 德国主要的艾滋病防治相关机构

2.1 联邦卫生部

联邦卫生部组建了艾滋病协调机构、国际艾滋病咨询机构以及艾滋病调查委员会;并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有关艾滋病防治、情报、咨询以及不同人群调查等题目的研究工作。1987年, 联邦卫生部成立了“艾滋病协调班子”, 负责实施联邦政府艾滋病防治的各项措施, 并协调联邦、州和地区之间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国家艾滋病顾问委员会通过召开全会或常务会议, 对一些公众深为关切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表决, 并将决定公布于众。1987年5月, 联邦议会所有党派一致同意成立艾滋病调查委员会, 立项调查“艾滋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的有效手段”。

2.2 Robert Koch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 (RKI) 是联邦卫生部下属的一个联邦机构。它是联邦政府在疾病监控和预防领域的核心机构, 从而也是以应用和应对措施为主导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联邦核心机构。研究所艾滋病研究中心成立于1987年, 其主要任务是:积累、评估和补充有关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疾病及有关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承担联邦卫生部“艾滋病临床研究”课题;从事与艾滋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承担教研部资助的研究项目。

2.3 联邦健康教育中心 (BzgA)

位于科隆的国家联邦健康教育中心 (BzgA) 的目标是预防健康风险并促进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艾滋病教育方面主要从事普通人群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实施。向公众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促进公众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提倡不歧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良好社会风尚。BzgA又资助德国艾滋病互助协会以及其它州级艾滋病防治部门从事对同性恋或异性恋男性、静脉吸毒者、女性或男性卖淫者以及监狱中犯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在联邦德国大约有130个由地方卫生部门组建的艾滋病互助协会以及在公共医疗机构中所建立的相应单位, 这些机构和单位主要从事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在社会心理方面的咨询与照料工作。在BzgA, 联邦德国以及各州间艾滋病防治工作是通过协调员间的工作会晤来决定和调整的, 关于性宣传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个专家委员会来进一步调整决定。

2.4 艾滋病救助组织

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是德国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工作领域各种民间社团联结成的伞状组织, 旨在支持和协调面向高危人群、感染者及所有感兴趣者的地方性咨询服务和救助点。这是一个公益性的民间机构, 成立于1983年, 总部 (艾滋病救助组织联邦办事处) 位于柏林, 下属有120个地方救助组织, 共有义务工作人员6 000余名, 专职工作人员400名。每年经费的85%来自联邦政府的预算, 15%来自社会的捐赠。总部的主要任务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信息和预防宣传;编制和分发信息资料;组织地方艾滋病救助组织之间的信息和经验交流活动;培训地方艾滋病援助组织义务和专职工作人员;在各行业组织专题讨论会;建立和发展与国际官方和非官方卫生组织、国外艾滋病救助组织及国内外有关协会、研究机构的联系。BZgA和柏林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间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收获, 是德国艾滋病救助组织在对重点观察组的规划以及对多个性伙伴和异性恋、静脉吸毒者、男性或女性卖淫者和犯人的观察过程中, 所受到的限制要比官方机构以及其它组织小得多。

2.5 艾滋病基金会

目前, 德国有4家艾滋病基金会, 即“德意志艾滋病基金会”、“巴伐利亚艾滋病基金会”、“萨克森艾滋病基金会”和“图林根艾滋病基金会”。德国艾滋病基金会是德国最大的艾滋病救助组织, 为病患人士提供物质支持。20多年来, 它为需要帮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个别救助, 或为有关项目提供支持, 例如居家护理项目。此外, 基金会也活跃在研究领域, 资助模范性的国际救助项目, 如在非洲开展的艾滋病救助项目。

3 德国艾滋病防治措施

3.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联邦政府把宣传教育视为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教育主要是面对大众, 提高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结合各种途径开展宣传, 如在明信片、包装纸、小册子、手提袋、运动衫、广告牌上宣传;设计讲究简洁通俗, 把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广告和禁止司机酒后开车的广告并列矗立在明显的交通路口上;每年发放印刷品和宣传画, 政府免费提供张贴地点;拍摄有关预防艾滋病和性教育的短片, 免费在电视等媒体上播放;通过教师、社区工作者、电话咨询以及爱情生活“动手工作站”的巡回展等多种形式, 开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提高宣教效率。近年来也开展了电影名星在肥皂剧中宣传艾滋病知识活动。此外加强与非政府组织机构如德国公共卫生协会、德国卫生技术和公共卫生协会等合作, 重点对移民、吸毒者、同性恋者等高危人群开展教育和监控[9]。

3.2 加强艾滋病研究

德国艾滋病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三个方面。1983年, 联邦研技部在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成立了一系列权威性的工作小组从事艾滋病基础研究, 如艾滋病病毒、免疫系统功能和艾滋病形成机理等。到1980年代末, 资助重点集中在艾滋病疗法的研究和新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1995年初, 联邦教研部按重点领域成立了6个学科间的联合研发中心,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紧密合作, 以形成德国艾滋病研究的中坚力量。艾滋病临床研究的主要资助来自于联邦卫生部, 1987年联邦卫生部启动了“加强艾滋病临床研究”项目, 1998年共有22所医院参与了此项目, 共同研究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以及伴随感染其它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在这一研究基础上,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 (RKI) 于1993年编辑出版了《德国AIDS/HIV疗法研究索引》, 这非常有助于各医院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采取统一标准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此外, 联邦卫生部还资助与艾滋病有关的社会科学研究。

3.3 艾滋病病毒检测与咨询服务

在德国, 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大都是免费的, 而且工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根据个人志愿, 并视被检测者的愿望, 对其隐私进行保密。咨询服务是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的重要补充。从事咨询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联邦健康教育中心、地方卫生局、地方艾滋病救助组织、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咨询服务机构、戒毒机构、自由福利事业联合会和社会福利工作部门等。咨询服务工作的依据咨询者的不同需求机而开展。咨询者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大多是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和艾滋病病程方面的医学问题、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方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的怀孕以及有关完全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 如性生活和性伙伴等等。通过当面交谈, 可传播重要信息, 消除人们的错误观念, 从而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同时也培训医生、护理人员和咨询工作人员, 为艾滋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条件和人道上的帮助。

3.4 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

德国政府坚决要求卫生系统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政府对所有卫生服务部门, 对从事纹身、针灸、穿耳环孔、修剪指甲、修脚和剃除毛发等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的行业以及对学校、幼儿园、体育馆、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制定有严格的卫生规定条例。对不听劝告和毫无顾忌地危害他人健康者, 国家按联邦流行病法和公民保护法采取干预措施。

4 体会

中德两国间加强互访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 (NGO) 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作用。开辟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园地, 通过互相交流, 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 增强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实现双赢。

在德国, 很多社会组织 (NGO) 采用行为干预中结构性预防策略, 其核心理念就是结构性预防不是改变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的行为与文化, 而是改变造成不改变行为的环境, 包括在政策层面要重视人权等主张;同时要求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参与进来;在法律环境上保障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的合法权益;增强重点人群 (包含HIV/AIDS) 的生活自信。在艾滋病宣传教育方面不断更新宣传观念, 拓展宣传形式。不仅告诫人们艾滋病病毒是怎样传染的, 同时告诉人们在怎样的情况下不会传染, 以避免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慌和害怕;艾滋病知识大众宣传的核心信息如预防AIDS有效途径之一是使用安全套。同时联邦政府对有关部门大力扶持, 传媒机构提供各种免费服务, 包括提供张贴广告场所, 编辑通俗易懂的有关性教育、性健康的宣传小册子等, 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 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同时相关部门利用网络开展宣传与咨询和培训工作。相比而言, 在我国艾滋病知识大众宣传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形式还需要更多元化。

在德国, 与艾滋病相关的NGO发展也相当成熟与完善, 在这方面应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在德国, 有关艾滋病防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政府和非政府的组织很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这些不同的组织也定期地进行协商和讨论, 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 HIV/AIDS做出了共同努力。通过国家与地方艾滋病预防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 获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高危人群 (如同性恋和吸毒人群) 的信任, 以使艾滋病预防工作取得成效。利用NGO资源防治艾滋病会更加深入, 政府与NGO密切合作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因为NGO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大力的支持, 而防控艾滋病也离不开NGO的协助, 因为NGO能更深入高危人群当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相关活动, 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德国艾滋病的歧视仍然存在。相对于其他国家, 德国面对艾滋病歧视是比较公正的, 一旦发现HIV感染, 就开始用药, 感染别人就会减少。与我国近期提出的以治疗为预防的策略是一致的。在德国艾滋病HIV和患者的医疗费用一般由医疗保险公司来支付, 生活上的一些帮助由NGO来协助的。我国自2003年以来, 实行的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医疗救助。但在德国HIV感染者在就业方面仍有受到歧视的报道, 如一名外科医生在为艾滋病病人做手术时感染了HIV, 出于工作环境的压力, 他就想自己开业一家诊所, 由于银行贷款、人寿保险要健康证明等, 这些机构了解他是HIV感染者后都拒绝了他, 因此现实中他没有实现他的愿望, 于是为了生存而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虽然我国在法律层面有《传染病防治法》及《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不得歧视传染病感染者和病人, 但对艾滋病的歧视仍然是存在的。特别是当HIV/AIDS在分娩或需要手术时他们往往会被医务人员拒绝治疗, 在我国目前及过去这种现象是常常发生的。HIV/AIDS就业歧视在我国也不例外。消除歧视这或许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在德国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 (VCT) 的过程较为完善, 而在我国可能大多工作在于检测工作, 咨询工作特别是心理咨询是比较薄弱的。

在联邦德国一种所谓的“社会教育政策”被实施并获得可喜的成果, 而这一政策在开始时受到强烈地反对。25年前联邦德国关于艾滋病问题有两个对立观点:即提倡强制性和隔离性教育, 也既是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实行强制性检测, 甚至将其与社会实行强制性隔离。与此相反的政策是倡导一种社会教育模式, 即是提倡自由、自愿、无记名以及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影响的艾滋病人群以及普通人群抗艾滋病活动或教育。在政府宣传中强调艾滋病仅仅是一种疾病, 从医学角度对公众宣传, 提高公众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事实已经证实该教育形式适合于各组不同人群并且已取得乐观的效果, 所以说这种教育形式是联邦德国近年来防治艾滋病的关键。由于联邦政府投入较大, 公众对HIV恐惧减少了, 人们对HIV的关注也减少了, 德国肥皂剧中很多角色是HIV感染者或是艾滋病病人, 这样就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 人们对HIV感染的担心也下降了, 预防措施也就减少了, 反过来在这种环境下HIV感染的风险有上升的趋势。同时近年来在德国, 高危人群也越来越不重视自身预防, 这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一定要引起重视与关注, 否则艾滋病流行会在一定范围内加速传播。这种现象也需要引起我国艾滋病防控决策的关注。当然, 艾滋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基于这个事实, 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社会体制文化背景是不同的, 对艾滋病防治所采取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 而是要根据国情而定。

参考文献

[1]Robert Koch Institute, Epidem Bulletin, Sonderausgabe A/2006. (accessed December, 12, 2007at http://www.wel-taidstag.com/data/weltaidstag/media/doc/Zahlen_0306.pdf) .

[2]HIV infections and AIDS disease in Germany.Epidemiologi-cal update〗.Halbjahresbericht II/2006aus dem Robert Koch Institute.Epidemiologisches Bulletin, Berlin, 29Mai 2007;Sonderausgabe A.2007.

[3]HIV infections and AIDS diseases in Germany.Epidemio-logical update.Halbjahresbericht I/2007aus dem Robert Koch Institut.Epidemiologisches Bulletin, Berlin, 3Oktober 2007;Sonderausgabe B.2007.

[4]Robert Koch Institute, Epidem Bulletin, 47/2008 (accessed December, 16, 2008at http://www.rki.de/cln_091/nn_205772/DE/Content/Infekt/EpidBull/Archiv/2008/4708, templateId=raw, property=publicationFile.pdf/4708.pdf) .

[5]Increasing of HIV infections:AIDS prevention in Germany must be urgent intensified-it needs a strong partner.Press report, German Federal Centre for Health Education, 2005. (accessed December, 20, 2007at http://www.gzba.de/bot-presse_306.html) .

[6]Keet IP, Albrecht van Lent N, Sandfort TG, Coutinho RA, van Griensven GJ.Orogenital sex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HIV among homosexual men.AIDS1992 (6) :223-226.

[7]Kalichman SC, Di Berto G, Eaton L.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 viral load in blood plasma and semen:review and implications of empirical indings.Sex Transm Dis 2008;35:55-60.

[8]Uvin SC, Caliendo AM.Cervicovaginal 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 secretion and plasma viral load in 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 seropositive women.Obstet Gynecol 1997;90:739-43.

德国小学教育考察记 篇3

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是一个有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家。良好的教育传统使这个国家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也使国民普遍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歌德、海涅、爱因斯坦、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这些德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名人,不管提到哪一个,都能让我们肃然起敬。德国国民的高素质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当中,如不乱扔纸屑、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上楼梯右行等。德国国民高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

在德国现行的体制中,教师属于公务员,职业稳定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们在走访洪堡大学教育学院时,从学院招生情况来看,每年70个学额就有1 750个中学毕业生来申请,优秀学生也把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方向之一。在德国,教师职业比较稳定,一旦入职几乎没有主动放弃工作而选择其他职业的,也基本不会发生被辞退的现象。在中国,教师地位虽然已有所提高,相当于公务员,但是收入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2007年中国社科院广东分院的调查报告,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仅高于一些非洲国家;而德国教师的收入位居世界第三。德国教师的工资分为15个档次,最低档次为每月2 400欧元,最高档次为每月6 000-7 000欧元。

德国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是规范而严格的。科学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师范毕业生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入职的起点高、质量优,为优质义务教育奠基。柏林地区的师范生主要来源于洪堡大学小学教育学院,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该学院学制为5年,采用专业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需要修足180个学分,其中90个学分为基础专业分;60个学分为其他专业与技能分,考查体育、艺术等;30个学分为实习分,实习的时间为1至2年。德国的师范生在实习期过后还要经历一次考试,才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成为正式教师。这样的教师培养和考核制度使德国教师具备了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也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保证德国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具备了较高的水平。

在德国,教师的幸福感较强。在访谈期间,我们多次向校长和教育局官員提问:“如何评价教师?”得到的答案是:不能用某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特别是用分数情况去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在德国,教师很少接受检查与打分。在这里,教师不用评定职称,也无需参加评选各级优秀教师的活动,每个教师只是用心地教书育人。

此外,德国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也不多,这充分保证了德国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常规的培训方式主要由教育局下设的专业机构承担,一般每年3到5次,教师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培训。

在德国,教师间的关系很单纯,教师普遍能愉快地合作教学。合作教学在这里不光是理念,更是行动。我们在安娜林特小学的六年级音乐课上就发现有4名教师一起教学,课堂上教师们按各自的音乐特长分工合作。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也有两位教师共同执教的情况,而且两位教师没有主次之别,教师以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学校管理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大同小异。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各阶段教育均为免费。只有柏林州的小学学制为6年,其余各州均为4年。4年小学过后,经过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过滤阶段”,德国学生方可进入所谓的“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小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有初级中学(包括五年级至九年级)、实科中学(五年级至十年级)、文理中学(五年级至十三年级)或综合学校(包括上述几类学校)4个选项。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主权在各州,州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通常分为三级,即州教育局、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德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学校管理工作充分的自主权。每隔5—6年,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督查一次,督查内容包括听课以及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等。督导部门给规定的每个项目打分,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教师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律性、学生之间的合作等,最后按A、B、C、D四档给学校作出综合评价。如果学校在督查中不合格,城区督导就会年年到学校督查,合格学校则不用每年接受督查。这样的管理模式既给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又充分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德国实行公开招聘校长的制度,有志于担任校长的老师要参加相应的培训。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对有志于成为校长的教师的定位阶段。参加这一阶段培训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考试、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第二个阶段,准校长要接受为期三周的校长培训。第三阶段,着重针对校长日常工作所遇到的一些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案例讨论等。

德国学生按学区就近入学,学生如想到学区外小学就读,需提前提交申请。原则上学校对学区内学生都要接纳,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如果学校对其进行说服教育不奏效,可建议该生转换班级或转学。学校有权开除学生,但开除学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德国对天才儿童的培养有一系列的科学跟踪和辅导,和美国提倡的精英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各州、市通过立法出台政策予以保障。天才学生在柏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政府给予学校补助资金。天才学生坐车到较远的学校上学也会得到政府的交通补贴。一些有艺术、体育、科学等方面兴趣且天赋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兴趣班、大学、工厂等社会有关机构接受学习指导。在柏林的居民区,你会看到向学生免费开放的标准足球场;社会上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画廊、歌剧院等,也是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这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场所,大大促进了这部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nlc202309040517

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小学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德国在关注均衡教育的同时,也对天才学生进行系统的追踪和辅导。“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們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德国教育对天才学生的追踪和辅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天才学生给予特别的辅导,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政策促进天才学生成长。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可建立天才学生档案,并因材施教,为中国培养杰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让优秀人才加盟到教师队伍之中,让所有教师感受到职业的使命、尊严与幸福,是德国乃至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追求。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落后,师范生素质较差,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社会对教育者的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搭建各种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评价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显示系统。只有让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使教师感到幸福,教师才能真正潜心于研究,才能走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淡化升学考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德国,不存在所谓的“中考热”“高考热”“学历热”。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校学习,上职校是德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职校生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国内,家长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寄望过高,这很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辅导、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建设校园文明。德国的学校一般只是一栋或几栋三层左右高的楼房,很少有室外活动场地,但其校园却让人心旷神怡。地面上没有垃圾,墙上和课桌上也没有涂鸦,学生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在上下楼梯时都让道右行。有一次,我们在一所学校听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师要用投影机,马上就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有帮着放下幕布的,有帮着接通投影机电源的,有关上教室电灯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上完课,学生会自觉地把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摆放整齐。就是在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一丝不苟,感受到了他们良好的素养。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通过考察德国教育,笔者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回校之后,笔者将德国教育重视细节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在学校实施了“美的教育”,赋予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以此来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责编 秦越霞)

赴德国培训考察报告 篇4

一、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的超前性情况

(一)办学体制与模式的超前

在办学体制上,德国的超前做法是创办了双元制大学。以前,双元制的办学模式只限于一般职业学校,但自1972年以来,大学也开始有了双元制的模式。本次考察表明:双元制大学的学生不但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还可通过在校企交替学习的方式,完成本科学士学位的学习。在双元制大学体制中,高中毕业学生首先接受企业的考核、面试,与企业签订合同,而这个企业是与该双元制大学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换言之,该企业得到双元制大学的认可。只有企业认同的高中毕业生,才能够进入双元制大学就读。也可以这样认为:企业的认可实际上是一种入学考试,通过企业考试(包括口试)的学生才能进入双元制大学的校门。作为试验,有的学校整个都是双元制大学,如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有多间分校),也有一些学校实行部分双元制,如在应用技术大学内开设双元制大学专业。与学生签订合同的企业在学生入学期间,必须支付学生的工资,第一年500~800欧元/月,到第三年可获得800~1300欧元/月,若在大公司或一些比较好的公司,甚至可拿到1200~1500欧元/月。双元制大学毕业生的薪酬通常也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要高。

双元制大学有下列优势:

(1)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大约30人/班,属于小班教学,效果好。

(3)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校老师上40%的课,而外聘的有经验的教师上60%的课,这使得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得到实际经验的传授。

(4)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实用性强。

(5)在学习职业技术的同时还取得了较高层次的学历。

(6)校内所有的硬件都由州政府负责。外聘的教师根据工作量支付酬金,学校无需为学费等收入伤脑筋。

(7)所有的学生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不存在学校资助的问题。学校也无需花费精力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可将全部精力用于教学。

(二)专业设置的超前

在安倍格·魏登科技大学,我们看到了超前设置专业的做法。这所高校设置了医药技术、专利工程、人工材料等新的专业。据其副校长介绍,有些专业可能现在不怎么受企业的欢迎,但以后受企业需求的潜力很大,学生将会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如人工材料、环保、媒体技术与生产等专业。他们认为设置面向未来的专业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校方认为,他们能与其他企业单位紧密合作,其信息交流沟通是十分频繁的,是非常有成效的学校。

在开发这类超前的新专业时,学校是如何做到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答案是:学校要与企业界商讨。

开发新专业信息的获得,主要得益于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从合作中获得启示,从而开发新的专业。一般情况下,由院长、系主任收集信息,经讨论有新的设想,然后进行评估,将相关报告提交给校长,校长将其提交给高校委员会讨论。委员会由16人组成,其中一半即8人来自企业,报告在高校委员会通过后还要找相应的企业讨论、评估这个新专业的学生将来是否会受企业的欢迎。此外还要做问卷调查之类的各种调查,看这个新的专业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一旦课程设置定下来后,再提交给高校委员会决定颁布实施,这时若高校委员会不能通过,会提醒再进行加工、细化、补充再提交。若通过,就报到州科学文化部让其颁发许可证。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若通过,还可获得州政府给予的教授编制。

学校为什么要强调开设新的专业,而且是超前专业呢?这主要考虑到德国的国情:今后德国老年人越来越多,年青人越来越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虽然巴州人口到2020年还是呈增长态势,但之后便会下降。因此巴州的学校既要考虑现在的专业是否还能办得下去,会不会被砍掉,又要考虑今后10年的竞争,要不断改革,有可能会合并一些专业,才能保持学校的长久优势,作为学校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思考。因此,必须改革,创办超前的专业会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并且能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三)以科研带动教学

1.在考察德国马格德堡应用科学大学时,发现该校的摩擦焊接是一项正在完成的研究。据校方介绍,这是一项源于学生设想、教师帮助将其实现的研究。该

项研究不但教师参与,学生也参与,到目前为止,至少已生产了三台机器(每台售价700万欧元),他们希望将新机器卖到国外去。这项研究表明,该校在摩擦焊接方面的研究是走在企业的前面的。

2.在组织学生实习的环节中,也有超前的做法,就是将学生送到海外,在其他国家进行实习。如与中国的江苏合作,将学生送到中国,与当地的德国企业合作,开发一种用一般柴油机使用植物油的技术。目前这种到海外实习的做法已有很多,学生可到很多国家去。到海外国家实习,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从多方面获得信息。

在雷根斯堡科技大学,其学生的实习已超越国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超过50个国家实习。学生不但能了解到德国的技术,更能通过海外实习了解甚至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

这所大学虽然以教学为主,但也鼓励教授进行科研,并提供很好的环境让教师进行研究,不但研究生可以参与研究,连本科生都可以参与研究。学校认为,让教师参与科研可让教师的水平获得提高。一个阶段之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束,回到教学岗位上,其专业水平将会更高。但该校认为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一定要搞科研。

这所学校在招聘教授时,开出的条件是:博士;五年的企业从业经历。当然还有其它条件。这意味着该校的师资结构将会得到优化,使其“双师”型落到实处。在安贝格·魏登科技大学招聘教授时也有同样的要求。后来的考察发现,几乎所有这类大学招聘的教授都要求有五年的企业工作经验。

3.在埃克特职业学校,在大师傅层次的培养中,有一些做法也比较超前:如像培养研究生一样让学生来做一个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涉及专业领域方面的内容;二是企业组织的内容;三是专业全面的引导。这些项目通过到企业考察后获得,通过长达一年左右的项目实践,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之后还要求学生返校后写出一篇详细的报告。

4.在教学改革中,强调教授从事科研项目。首先,教授从企业中来,带来企业的技术与观念,再将其输送到教学中。在合作中,企业会提供项目经费,例如一个针对减少汽车发动机耗能的项目,奥迪汽车公司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经费,甚至提供设备。这种做法有利于学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职业教育教学手段超前与训练方式超前的一个案例是,在马格德堡VDTC(虚拟开发培训中心),我们看到了以三维技术建模的最新多媒体展示技术:一个6米高、直径达16米的环形大屏幕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体验。它不但以三维建模的全新动态展示,还能以互动的形式进行训练。高成本开发,低成本运行,是该系统的特点。本次考察中,看到三个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的案例:一是空客380飞机的虚拟维护展示;二是老式火车的虚拟运行;三是机床加工金属的虚拟运行。三个例子充分说明虚拟的环境设计得当,可作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手段与超前性的实训方式。此外还展示了不少其他的设计运行案例。

德国马格德堡虚拟开发培训中心的思维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教学。这种模拟的超前性训练手段能满足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具有生动性、交联性和透明性的特点,允许操作出错,能降低对时间与空间的依赖性,能自主掌握学习,更好地安排时间与地点。这类开发的成本高,但使用成本低。这给相关的政府部门与学校、企业以启示,要开发这类系统时需协同操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此外,在一些学校远程教学的课件设计方面,运用了三维动画技术(将难以观察的细节用三维动画技术进行展示)、互动技术、实时可视技术等,是教学手段超前的一部分。

3.西门子公司的整体战略之一是通过教育扩展市场,即销售产品,还搭配使用产品的人才,其中一种做法是向学校提供模拟加工软件、提供师资培训、合作开发教材、提供英文版教材、提供设备等。模拟加工软件主要是一种在数控设备上做编程的软件,而使该软件,可让学生在犯错误的情况下避免损坏工件与设备,并且以对话式编程,用图像说明的形式使原来用G代码编程这一枯燥的过程变得非常直观。另外在公司的网站上,任何人都可下载这一软件,并可免费使用14天。

(五)管理超前

1.在管理方面,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慕尼黑国家教育质量与教学研究所介绍,我们了解到,地方政府(如拜恩州)官员会定期派人来校听课,以便监控学校教学质量。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管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是宏观的,但也要掌握学校的一些运行关键,以小见大,直指要害。

2.在细节方面,我们在考察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时,发现该校图书馆所借出的书并不需要人工还书,学生只要将书放在自动通道上,机器就会自动办好相关手续并进行分类,这是图书馆减少人员提高效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管理超前的一个具体案例。

3.在安贝格·魏登科技大学,学校将与合作企业的信息汇编成册,让学生自由索取。上面刊登的是企业的一般情况,用人情况,有什么要求,学生一看就明白,这样既是为企业做广告,也是对学生将来就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导向。诸如像大众汽车、博世汽车等著名企业的用人信息也刊登在上面。

(六)新技术的传播与推广

1.在德国,位于马格德堡的Technologie und Beru-fsbildungszentrum Magdeburg培训学校负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将大学、研究机构最新的技术提供给中小企业,为研究型大学与中小企业建立起一座桥梁。这是职业教育具有超前性的一个佐证。但作为一项商业机密,这所培训学校不愿意提供如何组织这类行为的过程介绍。据推测,这里面包含三方利益的驱动,这种三赢局面,客观上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我们借鉴。这里引出一个新概念:学校要充当高新技术的传递手。

2.科技不断进步,职业教育如何与之适应?在德国职业学校中,因为昂贵,最新的设备仍然不可能立即购置。反倒是基本的设备,甚至较老的设备,只要是能讲清原理的设备,仍旧保留。在讲清原理的基础上,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学校在教学中会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到企业参观,或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增加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作用与应用。这也是职业教育在新技术方面超前的以点的形式出现的一方面。

(七)校企合作

1.在CYMACON公司,他们通常会有如下要求:企业要求学校送学生来实习,安排他们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在市场上收集产品并进行对比,参与设计,并进行部分产品的设计,对机器人进行编程等工作。上述这些工作都可以由实习学生来做。

2.西门子公司有一种前瞻的做法,就是向职业院校或高校免费提供软件甚至设备,帮助这些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是一种长远的颇有超前性的战略考虑。西门

子公司的主要产品之一是机床的电器与控制部件,主要面向数控机床的制造商,但其中70%的业务需要通过经销商,这些经销商面向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西门子的口号是,公司不但面向生产商,还支持经销商和最终用户。他们研发的新产品在向市场推销时,必然要找会操作的人,若人才不能超前培养,则产品出来以后便会出现有设备无人用的情况(有企业出现买了机器后找不到会操作的人),尽管机器很先进,但仍然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因此公司全力关注学校,积极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学校推介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公司力求以这一战略达到双赢目的。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种模式:销售产品的同时搭配使用产品的人。

3.在拜恩州的雷根斯陶夫·埃克特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通常会有公司来咨询机器人技术,学校就会与其合作,培训相关人才。这样,学校可以与时俱进,并可按企业的要求来组织教学。

二、学以致用,不甘人后———借鉴成功经验的计划

(一)办学体制和模式的借鉴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德国那样设置双元制大学,但可借鉴其模式,努力影响企业,使企业具备职业教育的功能,要逐渐让企业负起部分培养责任,要通过各种形式、场合与媒体,通过我们持久的行动,改变观念,让企业也参与培养人才的理念在中国企业中获得认同,让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弘扬。

(二)专业的同步与超前设置

在专业设置方面,我们将根据广东经济的发展,探讨在下列领域中设置面向未来专业的可能性:新能源与新光源、精密机械制造、机器人机械手、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要将传统专业进行优化,要将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的减碳目标和中国下一轮发展的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挂钩。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部分专业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与企业合作,将开发虚拟现实的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之中,更大力度地开发三维动画技术、互动、仿真软件。

(四)教学内容要适度超前

教学中要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工艺等向学生介绍。在学生掌握企业正在使用的技术的同时,注意及时向学生介绍先进技术,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学习过时技术,使其了解技术前沿,对即将转为生产力的研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与预测能力。

(五)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要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创新方法并学以致用。

(六)部分专业要定位为能引领企业

部分专业要重新定位,尤其是工业设计类的专业一定要引领企业。其他的专业要进行广泛的调研,不但要有与企业同步的意识与做法,在不同的领域要有超前的预测与实践,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程度的引领,同时善于将新技术向企业转移。学校要强调科研与技术服务,要将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的部分成果通过高职进行转化并做好新技术传递手的工作。

(七)部分专业要超前装备

基于部分专业要引领企业的需要,必须使这些专业的装备超前。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最新资源以用于装备这些专业,让这些专业走在企业的前面,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

(八)使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

在教学管理方面,要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使质量的监控、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能真正落实到实处。这将包括消灭信息孤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使用直观的管理仪表盘等管理方式。

(九)招生工作要取得企业更多订单

要赶在企业的前面,将招生工作做到与企业相对应。例如获取更多要求采用订单式教育培养人才的企业的认可,扩大订单。还要影响企业,希望企业有民族责任感,将培养人才作为企业的一项任务,既出产品,也出人才。在获取订单的同时,也获取企业的资源办学。

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报告 篇5

应瑞士、德国农业部的邀请,以部科技教育司魏百刚副司长为团长,部国际合作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上海市农委、山东省农业厅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生态农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1年8月19日至9月3日对瑞士和德国的生态农业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在当地农业官员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有关生态农业科研、教育、生产、加工、流通等60多个单位,并与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的官员进行了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瑞士是一个中立国家,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占25%,牧场占25%,森林占25%,高山、湖泊、河流占25%。总人口约700万,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古罗马语4个语区。劳动力384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占4.7%,工业占26.0%,服务业占69.3%。1999年GDp3770亿瑞郎,其中农业40亿瑞郎,占1.1%。瑞士有7.8万个农业生产单位,其中5.5万个纯农业生产单位,每个农场平均种植面积18公顷。目前生态农场已发展到5000多个,包括种植、养殖等,有机农产品的面积占8%左右,有机农产品比例居世界各国之首。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0万公顷,森林1039万公顷,草场560万公顷。人口810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1.5%。农业人口人均占用耕地10公顷。德国的生态农业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德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注册生态农场8400多家,面积40多万公顷,占农用土地面积的2.5%,有机农产品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

二、瑞士、德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改革促进了瑞士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发展。1992年,瑞士联邦政府农业局针对农业发展存在的政府支出增长过快、国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农业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面临加入WTO等问题,颁布了第7个农业发展报告,决定对农业进行重大改革。政府制定了四项改革目标,即增强瑞士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更有效的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分两步推进,第一步从1992年开始,主要是把价格政策和收入政策分开,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同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第二步从1995年开始,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直接支付制度。通过改革取得了五大成果,即农民收入趋于稳定;政府取消了农产品保护价;政府对生产的干预减少;政府支出趋于稳定;有效地履行了国际组织的义务和承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直接支付有关,而直接支付最核心的标准是生态农业。直接支付包括一般直接支付和生态直接支付,一般直接支付必须达到以下六条标准,①养畜要给生畜创照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如猪舍要有独立的进食间、睡觉间和活动间,我们形象地称其为“三居室”。②种植业必须进行平衡施肥。③要有相当比例的生态补偿。④必须实行定期轮作休耕。⑤必须进行土壤保护。⑥选择、定量、科学施用农药。生态支付必须农民自愿,选择生产有机产品,并达到有机产品的标准,才能得到。生态支付的标准要高于一般支付。德国也同样实施了生态农业的激励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农民的环保意识极强。92年以前,瑞士农产品自给率很低,92年之后,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如畜牧业及其加工业,尤其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使瑞士农产品的自给率大幅度提高。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首先考虑的是环境问题,通过农业改革,增加生态农业的补贴数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而且促进了环境的改善。国民的环境意识很强,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所到之处农民普遍反映,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在我们考察的30多个农户中,已经进行有机农业种植的,多数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而没有达到有机农业标准的,也要采取措施争取尽快达到有机农业标准。同时,消费者也非常认同有机食品,尽管市场上有机食品的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以上,但销路仍然很好,而且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不断壮大。我们看到有的消费者宁愿驱车近百公里专程到有机农场去购买有机蔬菜、水果和牛奶等。德国政府对生态农业也有较高的补贴。

(三)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职业教育,有高度发达和健全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咨询机构。瑞士的农民教育分工比较明确。农业教育分三个层次,即高等教育、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这些任务由不同的机构承担。瑞士有两个联邦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农业高等人才教育和基础研究;有六个研究站(实用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实用技术研究;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学校,都有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理论,职业学校侧重实际操作。如葡萄酿酒专业,有葡萄园、小型酿酒厂及各种化验检测设备,并配有各种世界名牌葡萄酒供学生品尝、鉴别。瑞士的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凡是在生产中需要的技能学校都教,学生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直接应用。如农业实用技术学院规定,招收的学员必须具有两年农场工作经验,并经技能考试合格者方可入学。教学内容除了品种和栽培技术外,还有农机修理、农机驾驶、木工制作等。在瑞士要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拿到培训学校的毕业证书。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各种服务组织比较发达。瑞士的农业产业化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较大的农场都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如乳奶制品加工厂、果汁厂、气调库、蔬菜加工保鲜等,农产品要经过加工后才能出售,有的加工企业除了加工自己的产品外,还带动周围比较小的农户来发展生产。如我们这次参观的Bischfszell食品加工厂,该厂生产1134种产品,年产量17万吨,产值4亿瑞郎,其生产原料由周围60公里内的农户提供,从而带动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同时,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等各种服务,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按订单收购,对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实行分类加工和销售。二是市场带动型。瑞士的农产品市场有连锁店、批发市场和小型农贸市场,其中超市是主要的零售渠道。我们参观的Migros超市是瑞士两个最大的超市之一,其年零售额在150亿瑞郎以上,占社会总零售额的40%左右。瑞士成立了全国农产品销售协会,各地区设有分会,会员由生产者、销售者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协商近期农产品价格并公开发布,生产者可以根据其发布的价格来确定生产。瑞士和德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有明显的标识,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分开销售。三是合作社(行业协会)。据我们在德国波登湖地区考察,该地区有两个蔬菜、水果协会(MABOWLZ),当地农民都是协会会员,协会的资金由农民按产值的2%上交,协会为农民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年终有利润再返还给农民。当地的蔬菜、水果90%是由农业合作社销售的。

(五)政策法规健全,措施落实到位。瑞士、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对环境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如为治理冬季农田施用厩肥引起硝酸盐的淋溶而导致地下水污染,德国于1989年正式立法,禁止农民于每年11月15日至来年1月15日在农田施用厩肥。为了保障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地力,防治病虫害,瑞士规定农场必须实行定期轮作,奶牛每年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必须在50天以上,猪舍必须具备“三居室”等。同时在政府补贴上向生态农业倾斜。如2000年度德国农业部的财政预算为110.2亿马克,其中用于生态农业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占总经费的66%。农民生产有机产品(Bioland等),政府每公顷补贴1000马克,生产综合防治产品政府每公顷补贴300马克。瑞士、德国政府注重法规的制定,更注重法规的监督实施。如瑞士政府委托联邦试验站对波登湖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水质的变化了解环境状况。对农场每年至少进行5次检测,两次全面检测,三次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收获和体会

在为期两周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结合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瑞士、德国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主要的收获和体会有: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农业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产地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产量、质量和食物安全,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成效巨大,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农业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临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亟待改善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当看到,我国现在的状况与瑞士、德国20年前相似,我们应该汲取“发展-污染-治理-发展”的教训,本着对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精神,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业环境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发展生态农业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瑞士、德国的生态农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其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分不开的,两国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涉及水、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但与瑞士、德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质量标准不统一、执法队伍不健全等。因此,要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执法队伍。

(三)发展生态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基础研究、实用技术、科技推广相配套。我们在瑞士、德国考察中看到,两国的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十分健全,仪器设备比较先进,部门分工比较明确。我们参观的有机农场各种机械设备十分齐全,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物轮作、生物防治、草药防治、微滴灌溉等多种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在这方面我国还有一定差距,应该加快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与发展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科研、教育体系,加强对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视对学生和农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是瑞士、德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走产业化的路子,一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要拓宽流通渠道,通过建立有机食品专卖店、有机食品专卖区(专卖柜)、直销店等,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种专业协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物资、信息、技术、销售等各方面的服务,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五)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尤其要提高农民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农业生态环境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增强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这方面瑞士、德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民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体,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和综合部门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加强对生产者、消费者的宣传,提高他们生产、消费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的自觉性。

(二)加强部门配合与协调,形成抓生态建设的合力。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农业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有关综合部门的支持,组织有关活动,加强沟通,协调一致,在安排有关计划时向生态农业建设倾斜。农业部有关司局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三)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有关部门要尽快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建设指标、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颁布实施。

(四)增加投入,健全执法队伍。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满足检测工作需要。要有计划、分步骤、分区域地进一步加大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健全执法队伍,加强技术和管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赴瑞士、德国生态农业考察团

魏百刚科教司副司长

刘中蔚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副处长

高尚宾科教司生态环境处处长

王小兵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副处长

昂金莲上海市农委外经处副处长

蒋石宝山东省农业厅生产处副处长

德国沼气工程技术考察及思考 篇6

根据对德国沼气技术的考察情况,分析总结了德国沼气工程技术的特点、发展驱动力与发展趋势,借鉴德国沼气发展的经验并结合中国沼气工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政策、治理和技术角度对如何发展中国的沼气工程提出了几条建议。

1德国沼气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参加CIGR2006会议期间,以及2005年在中国和荷兰政府合作项目“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的资助下,作者先后两次对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过程中,德国的沼气工程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德国位于中欧,国土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8226.4万人,人口密度230人/平方公里。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德国的地形异常多样,从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辽阔宽广的平原。从北到南划为5大地形区:北德高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以及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德国处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平稳暖和是德国气候的总体特征,冬季平均温度在1.5℃(低地)和-6℃(山区)之间。7月份平原来地区的平均温度为18℃,在南方山谷地区为20℃左右。这种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沼气的发展。近年来,沼气工程在德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凡是在2000年其可再生能源法(RenewableEnergyAct,EEG)出台以后。2000年之前的10年间德国沼气工程的数量增加了不到1000处,而从2000到2004的4年间就增加了1450处。德国沼气工程总量历年的变化情况见图1。而且其发展潜力很大,据估计,其原料的理论利用量能满足220000个沼气工程的需要(包括农场小型沼气工程On-FarmAD和大型沼气工程CentralizedAD)[1]。2德国沼气工程发展的特点

1)主要采用全混合发酵工艺在德国,建设沼气工程以获取能源为主要目的,因此追求最大原料产气率是这些工程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从原料产气率角度分析,一些作物,如玉米、甜菜、甜高粱及大麦的干物质产气率可高达600-1000m3/t,远远高于动物粪便的产气率,而动物粪便与这些原料掺在一起进行混合发酵,可以弥补这些原料氮源不足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沼气的生产。此外,这些作物的单位产量也很高,比如种植1ha甜菜可以收获100t甜菜和26t甜菜叶,而1t新鲜甜菜可生产100m3沼气。同时采用这两种原料有充足的资源保证。德国每年的秸秆产量大约为4800万t,目前的畜牧业养殖规模大约为牛1600万头,猪2600万头,马400万头,家禽1.14亿只,这些家畜和家禽天天产生的粪便所含干物

质可达57500t[1]。因此,这种采用作物和粪便两种原料进行混合发酵的沼气工程在德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由于混合发酵原料SS含量和TS浓度都比较高,适合采用全混合厌氧反应器。从采用的反应器类型看,约90%为立式全混合反应器,少数采用卧式反应器,主要用于含沙和纤维量高的原料,而且受结构限制此类反应器的容积一般低于300m3,还有不到10%的工程采用两种反应器联合应用的方式。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一些工程采用了将发酵罐和储气柜一体化的设计,即在反应器的上部安装双层膜用以储存沼气,见图2和图3。

许多农场建的沼气工程多采用2个发酵罐串联发酵,其中第一个发酵罐采用连续进出料方式,其排出的料液进入第二个发酵罐储存并在其中继续产气,同时该罐还兼作沼气储气装置。储存在第二个发酵罐的料液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排放出来,然后作为有机肥喷施到农田里,所以不存在废液二次污染问题。2)沼气主要用于发电和供热德国的沼气工程所产生的沼气主要用来发电,同时多数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热用于供热,即热电联产工艺。这也是“RenewableEnergyAct”所鼓励的。沼气发电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内燃机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所采用的内燃机以双燃料内燃机为主,占72%,其余28%为单燃料内燃机。图6所示为一小型沼气发电设备。

3)沼气生物脱硫技术的应用在德国一些沼气工程采取有控制的向沼气反应器内充空气的方法来脱硫。这种脱硫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微量氧气(<0.1mg/L)存在的情况下,将硫化物氧化为单质硫[4]。这类细菌属于无色硫细菌,其中硫杆菌Thiobacillus就是一种典型的脱硫细菌,它属于自养细菌,以无机硫化物为电子供体,以CO2为碳源。这种生物脱硫方法的关键在于氧含量的控制,控制不好就会破坏反应器的厌氧环境,导致沼气发酵效果下降或停止产气。目前较为可靠的控制方法是采用氧化还原电位OPR在线监测的方法控制料液的充氧浓度[3]。3德国沼气工程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德国沼气工程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2个方面。1)强有力的政策推动近年来德国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了促进包括沼气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制订了“RenewableEnergyAct”,该法于2000年开始实施,并在2004年进行了重新修订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该法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能要占德国总电能消耗的12.5%,到2020年至少达到20%。为实现该目标,该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措施,其中对生物质能发电的补贴方法见表1。根据发电设备装机容量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上网电价补偿标准。此外,对利用能源植物做原料的电厂,或者采用热电联产工艺的电厂在上网电价基本补偿标准的基础上再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进而,假如新建的热电联产工厂在生物质转换利用环节采用热化学气化技术、燃料电池等新技术,可以再增获得奖励。上述规定适用于2004年1月1日以后运

行的沼气发电工程,保持20年不变,但在2005年1月1日后建设的电站其基本补偿价格每年递减5%。电网运营商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增加的费用由全国分摊。

同时,该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2003年在德国可再生能源对温室气体CO2的减排量贡献已达到5300万t,而其中的2300万t应归功于该法的推动作用。除了可再生能源法外,其它一些法规,如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法

(RecyclingandTreatmentofWastesAct),生物废弃物条例(BiowasteOrdinance)等都对沼气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在解决沼气工程建设资金方面,政府可以为企业或农场主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表1德国新的可再生能源法对生物质能发电的补偿标准

Table1PaymentsforpowerfrombiomassaccordingtonewEEG(单位:欧分/kW•h)装机容量150kM500kM5MW>5MW基本补偿额11.59.98.98.4基本补偿额1664-基本补偿额22222基本补偿额3222-*注:能享受额外增加偿付额1、2、3的对象依次为:利用能源植物做原料的发电厂,新建热电联产工程,采用热电联产新工艺的新建工程。

2)完善的质检控制体系保证在德国有一套完善的沼气工程质量控制法规和标准。如安全操作规程(OperationalSafetyRegulations),农业贸易协会安全规程

(AgriculturalTradeAssociationSafetyRegulations),欧盟机械指南

(EUMachineryDirective),德国工业标准(DINStandards)等都对沼气工程适用。由于沼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所以,根据OperationalSafetyRegulations的要求,需要对沼气工程进行防爆监控。需要监控的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正式投入生产之前以及进行大的改造之后必须对系统进行检查;②至少每3年重复检查1次;③制订防爆文件;④每年对员工开展培训;⑤在爆炸危险区使用的设备必须获得许可。而防爆文件的制定必须包含以下内容:①易爆位置地图;②设备正常情况下的操作与开关程序;③非正常情况下的操作和故障处理程序;④自动操作系统发生故障时手动操作程序;⑤检查和维护方法说明;⑥沼气发生泄漏和存在爆炸危险时紧急处理预案及通知;⑦操作步骤或流程图;⑧维护记录及检查清单;⑨防爆措施说明;⑩事故检查报告备案。对在易爆地点使用的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设备是否是防爆设备,检查时只需看该设备是否贴有Ex标志,即防爆标志。根据ATEXGudielines要求只有通过ATEX认证的设备才答应贴Ex标志。对机械设备,根据

德国高等教育考察浅思 篇7

此次考考察和调研了7所大学, 分别是纽伦堡大学、洪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波鸿大学、克里菲尔德技术应用大学、科隆大学、波恩大学, 并在克利菲尔德的应用技术大学等大学进行了交流。

参观考察了1家企业是德国海瑞克股份公司 (盾构机生产商) 。

考察培训期间共参加专题培训会及座谈会5次。

二、考察成果

通过本次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培训考察, 围绕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高等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 主要从高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三个层次进行浅思。

1. 高校行政管理。

通过对德国高等学校的考察, 了解到其高校管理的一些特点。第一, 管理模式的系统化和流程化。政府不再直接干涉德国大学内部的学术和行政权力, 而是通过监理会参与大学的经济管理和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自身发展的一个流程, 避免了行政对高校发展的过度干预, 保证高校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有秩序的进行。第二, 高校经费来源的主体化和使用的严格化。高等院校是按照州法律设立的, 基本的经费拨款来自于州财政, 学校通过与部分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取得很少一部分收入外, 还有少部分学费。这就是说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主要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支出, 这就为高校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 保证高校真正的发挥其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职能。在经费的使用方面, 学校的自主权很小。政府对教育单位的预算方案事先严格审核, 按具体项目批准下达, 事中不随意干预;学校必须严格按批准的分项预算使用, 相互之间不能挪用。

2. 教育教学管理。

在德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基于专业需要的基础课的基础化设置;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化倾向;注重文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 开设交叉学科。这种注重把用人单位的需要融入学校课程设置模式, 可以更好的将学校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第二, 教学的组织与课程教学。德国大学全日制高校每年分为两个学期, 即冬季和夏季学期。课程一般没有固定教材, 只有参考书目, 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有三种基本授课形式:讲座课、讨论课和练习课。第三, 实践教学与实习。在德国的学习计划制订过程中, 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训练和实践的机会, 要求在企业做毕业论文。这种模式非常注重实践中的教与学, 能将理论有效的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工作的实际能力。

3. 学生教育管理。

第一, 在德国的学生教育管理中, 主要从环境、法律和信仰三个方面进行育人。第二, 在学生事务管理中, 学生事务学生自己管, 校方主要管录取、注册、考试、发毕业证或开除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三, 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贫困生工作中, 如果父母收入低, 可以领取助学金,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政府担保进行贷款, 由政府作为担保人保证贷款学生毕业后赚钱还款, 如果学生没能力还贷, 政府负责还款, 这样就充分解除了银行贷款后的后顾之忧。第四, 在学生就业方面。德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依靠自身力量, 政府的直接干预较少。对于那些需要较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技术企业来说, 企业通常会选择与相关大学建立联系, 并通过老师的推荐来挑选合适的人才。

三、考察成效

1. 行政管理成效。

第一, 结合在德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经验, 高校在基层院 (系) 的发展过程中, 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 逐步保证基层院 (系) 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独立、自主的管理, 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 提倡求是精神。第二,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责任教育。充分尊重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是学校主体这一概念,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鼓励和培养师生员工爱校、护校、强校的责任意识。第三, 加大了对学校经费支出的控制力度, 实行更加严格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 提倡和实行节约办学, 真心实意的为广大教职工谋福利。第四, 引入以绩效为基础的政府拨款模式。在不改变其基本模式框架的情况下引入竞争机制, 逐步实行拨款与教学科研实绩挂钩, 以增加拨款的弹性。

2. 教学管理成效。

第一, 开展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 加大学生参与学校教授和教学质量的评估, 更加注重学校教学督导团在教学管理中的督导作用。第二, 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 在实验班开展教学方法研究试点, 本学期实行每月一次试点班教学例会, 及时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以观摩教学、示范教学的形式逐步推广。第三, 实行“宽进严出”的入学制度以及完全学分制和淘汰制, 每学期淘汰率在2%~3%;毕业设计末位淘汰制,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第四, 加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基层院 (系) 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色,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 鼓励更多的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 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 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思维, 扩大国际交流规模。

3. 学生教育管理成效。

第一, 深入基层院 (系) , 到学生中去进行宣讲, 力争使学生对德国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得到更加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第二,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召开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 大力宣传依法办学, 依法做人的理念, 提升学生各种行为的规范性,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三,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自主能力比较差, 要逐步打破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性。第四,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引入德国学生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让学生早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考察思考

1. 开拓之行。

学校的中层干部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如何使学校的中层干部适应学校发展和教育形势发展需要, 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提升学校形象, 这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希望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 加强对外国际交流, 将高校干部赴境外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持续下去。

2. 坚持和发展之行。

学校是汇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基地, 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 高校组织处级干部赴德国培训, 目的是为了学校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取其精髓, 为我所用, 从而更好的促进我校科学、和谐发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武装高校干部师生。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高水平的学科及学科带头人支撑高水平大学发展;在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同时, 注重特色优势建设, 立足实际, 扬长避短, 办出特色、风格、品牌;在重视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 面向经济、社会建设, 实现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

摘要: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满足学校国际化办学层次提高的需求, 开阔中层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视野, 主要从德国高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三个层次进行浅思, 得出考察成效形之思考。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管理,德国

参考文献

[1]潘迎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9, (8) .

[2]卢庆武.浅谈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3, (3) .

[3]曾宁波.试论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 1993, (6) .

德国考察心得体会 篇8

一、基本情况

按照部署和安排,研究班在德国期间,共计完成了32个单元的培训任务。我们系统学习了德国社会和经济体系概况,德国的教育体制概况及其法律背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培训教师的培养,德国品牌声誉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高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模式等,专题讲座共64个课时;研究班一行先后访问了柏林州政府教育、青年与科技部,柏林职业教育新科目鉴定机构(ASIIN),杜塞尔多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等3个政府部门,以及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ZWH)和杜塞尔多夫-勒沃库森工商会等2个行业协会;先后实地考察了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柏林经济和法律应用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职业学校、德国铁路(DB)培训学院、柏林工程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以及德国技术信息、工业电子和能源管理能力培养中心,柏林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德国供暖空调手工业联合会(SHK)柏林分会培训中心等3个培训中心;同时,研究班学员还与德国的官方代表及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班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学习扎实,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组织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40~50%。德国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在德国,从总理到一般百姓,无不重视职业教育,能工巧匠备受尊重。据了解,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都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熟悉了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特征,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类学校也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类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德国的各类教育之间可灵活互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都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3.了解了德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德国的政府、企业与行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和政府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中等义务教育范畴,在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二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职业教育的招生到受教育者的培训,从职业培训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直至培训的物质设备的配备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企业直接决定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行会负责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为教育企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对企业和企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监督企业开展教育,为企业招收受教育者提供支持,组织中期考试和最终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调解受教育者与企业间的纠纷等。

4.认识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德国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主要行会机构有300多家,各个行会基本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协会辖区范围内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以此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的:企业依据教育合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实践训练,并支付给学生生活津贴;职业学校依据《义务教育法》,为学生免费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州政府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5.体会到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与其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遴选、入职、晋升、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德国很重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应聘教师经过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6.认识到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当完善,在立法体制方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在为学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德国通过实施严格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国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类行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共涉及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培训工种。四是建立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实践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7.感受到了德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纪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很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企业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学校既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教育,也开展职业意识和素养教育,并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中德不同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不能不经选择地移植,而是应取其精华。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期盼,更是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特别是对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职业教育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真正解决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健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工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办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议省政府出台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应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3.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议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等得力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

4.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5.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建议加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在经费投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要调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招生计划。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6.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议修订《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三是加快推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四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7.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实施办学项目。三是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培训。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到我省任教。

上一篇:创意月饼作文650字下一篇:科教文卫体委2010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