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

2024-10-20

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精选8篇)

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 篇1

为进一步创新劳动保障工作环境,规范和完善政务公开工作,促进依法行政,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政务公开主要内容

(一)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及其改革总体方案;编制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宏观调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2、起草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规范性文件和制定基本标准,并实施监督和检查;制定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服务咨询机构和管理规则;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监督检查,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监督检查规划并监督执行。

3、拟定全区促进城乡就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统筹城乡就业,合理开发劳动力资源;规划、指导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组织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拟定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和跨地区有序流动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4、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拟定具体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本区职业技能鉴定办法,对全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种(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在国家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全区技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负责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制定全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表彰、奖励和职业技能竞赛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实施全区劳动预备制度;指导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技工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

5、制定本区劳动关系调整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组织实施全区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规范;负责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制度和女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政策;参与评定国家、省、市级企业劳动模范;负责政策性安置和调配工作。

6、负责全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和组织实施;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定本区企业工资指导线;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工资分配机制。

7、制定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仲裁的规范、规则和劳动保障信访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区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仲裁和信访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处理与劳动争议有关的集体上访、罢工和突发事件。

8、贯彻执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政策、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工作。

9、贯彻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政策和办法;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提出审核意见;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施行政监督;对全区参加社会保险单位的参保、缴费情况进行稽核。

10、承担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统计和信息工作,组织建设全区劳动和保障信息网络,定期发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信息资料及发展预测报告。

11、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公开的审批和办理事项

(三)公开的其他事项

(1)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2)局系统财务预决算及收支情况、职工奖惩、干部人事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

(3)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让群众清楚明白的事项及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事项。

二、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1、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政务公开栏、政策查询电子触摸屏,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时效。

劳动保障政务服务大厅地址:206国道东侧人力资源市场大厅。

2、行政审批项目进大厅。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内设立了一个窗口,除涉密的以外,将劳动保障应进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的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内容、条件、程序、时限等在大厅进行公开办理,实行服务承诺制,使审批行为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暗箱操作”。

3、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劳动保障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以及监督投诉网站。

4、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劳动保障各项新的政策法规。

5、印制劳动保障政务公开手册和办事指南宣传彩页,发放给前来办事的职工群众。

6、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

7、通过民主评议会、征求意见会公开。

8、公开工作人员身份,实行挂牌上岗,规范服务。

三、主要措施

1、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巨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的政务公开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情况综合等日常工作。

2、健全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服务制”、“一站式服务”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承诺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劳动行政处罚案件审查备案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处罚审核制度,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杜绝向企事业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

3、严格公开程序。建立政务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常工作机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属于政府公开的内容,但应由部门提供的政务信息,有关部门应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地向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传递信息,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4、加大政务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力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明确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政务公开工作负直接责任,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考核范围,作为考核干部职工的重要内容,与整体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对各责任单位的政务公开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对思想上不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滞后的科室要提出通报批评;对在政务公开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题严重的,还要追究领导责任。同时,把政务公开工作与各单位的工作成绩挂钩,与衡量党支部建设成绩挂钩、与一把手的奖励进步挂钩。凡政务公开工作开展不好的科室不能评先,一把手不能评为先进工作者。

四、政务公开监督投诉

1、工作职责:受理政务公开情况、服务承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廉洁行为等投诉举报,并负责督促整改和查处。凡署名投诉的,一般事件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向当事人反馈,问题复杂,需要立案调查的,按案件处理的程序和规定时限办理。

2、投诉举报的途径和方式:

公开投诉举报电话,电话:

3、受理科室:副局长办公室、局办公室

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 篇2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状况

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使公众对政府活动的了解, 它通过政府管理表现形式的公开性, 将国家政治权力的公开、公正、透明、规范行使和公民政治参与权、知情权的实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即通过制度正义和程序正义, 将“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相结合, 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然而, 由于长期受到“刑不可知, 则威”和“官本位”等封建传统的影响, 许多官员们早已把政府信息看成是权力附属品, 甚至直接就是某种权力, 把“提供政府信息给老百姓”看作了一种“赏赐”, 而并非他们的义务。因此, 一直到本世纪初,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一直举步维艰, 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阻碍,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本世纪初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从1998年的“特大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事件”, 再到2008年的“特大雪灾”, 让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上都看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开始, 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系列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相继出台。2003年1月1日, 《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正式开始实施, 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立法的城市[2]。2004年2月, 深圳开始实行《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 成为全国第一个网上公开政府信息的城市。2004年4月, 广东佛山市现行文件查询中心宣布开通, 这是中国首个开通的政府现行文件查询网站。2004年5月1日, 上海市政府公布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始施行。2004年9月, 北京市政府法制办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在此前后, 杭州、成都、武汉、重庆、南京、宁波等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

更让全国人民瞩目的是, 2004年6月, 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规划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草案起草完成, 进入了审议阶段。2007年1月17日, 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同年4月24日, 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492号国务院令予以公布, 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也是我国信息立法中的一个里程碑, 为公民的信息获取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

1. 改变政府机构信息公开的“权力意识”, 实现公民的信息获取权。

政府信息又称为公共信息, 是指政府机关或其授权、委托的组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政府信息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以外, 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公开。然而, 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是相当严重的。由于政府是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 使得80%的社会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3]。由于各种利益因素, 这些信息资源往往被封锁在政府部门内, 广大老百姓很难得到。况且, 我们的行政机关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封锁信息、阻碍信息公开甚至已经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对他们来说, “信息的垄断意味着权力的垄断, 信息共享常常意味着一些权力的丧失, 随之失去的是权力带来的租金或‘灰色收入’”[4]。这就使得许多政府官员都把政府信息公开看作了一种权力, 把“提供政府信息给老百姓”看作了一种“赏赐”, 而不是他们的义务。因此, 必须大力改变政府官员们的信息公开“权力意识”, 把为老百姓提供政府信息当成是他们的应尽职责。只有这样, 老百姓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他们的信息获取权才能够实现。

2. 建立规范化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切实保障公民信息获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条就明确规定,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制定本条例。这说明该条例的首要宗旨就是保护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力, 该条款也因此是公民信息获取权的法律依据, 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开了一个好头。

为了公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政府信息, 该《条例》在设定具体制度时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平等获取政府信息的需求, 要求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公开政府信息。例如, 第6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 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第7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 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 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此外, 第15条—28条还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初步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但还不完善, 如法规的效力层次不够, 若与《保密法》相冲突时, 其制度则形同虚设。因此, 立法机关应考虑设立更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使得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得到更好的保护。

3.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 加强公民信息获取保障权。

要想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及保障机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已多次表明, 如果没有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很难真正施行,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也就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监督保障制度作了一些规定, 如第33条规定:“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5]该条款也为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 以上监督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主要存在“法规层次较低”[6]和“决定过程缺乏公众参与”两大缺陷。由此,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大措施:第一, 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层次, 考虑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这样, 才不会出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它的上位法《保密法》相冲突时的难堪局面。第二, 引入信息公开听证制度。缺乏公众参与的处罚结果之公信力是不够的。而如果在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过程中, 通过实行听证制度, 给信息公开利益相关人陈述、申辩的机会和权利, 既能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 又有利于政府机关与利益相关人的沟通, 确保决定结果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制建设虽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社会各界应继续努力, 积极献言献策, 让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更加完善。只有这样, 政府所拥有的庞大信息资源面向公众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多, 公民的信息获取权才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他们获得的信息也将因此会越来越多, 并会极大改善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最终促进社会的信息公平和社会和谐。

摘要:本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民信息获取权的影响及完善措施均进行了论述, 以期能更好保护公民信息获取权, 改善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促进社会的信息公平。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信息获取权

参考文献

[1]章剑生.知情权及其保障[J].中国法学, 2008 (4) .

[2]汪俊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成就、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9 (1) .

[3]张新民.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发展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6) .

[4]王芳.阳光下的政府[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 篇3

一、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政府网站是各级政府机关为履行职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而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官方网站,是新时期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和法定网络平台。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网站将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第一手段和主要平台。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政府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手段,这种形式符合条例对信息公开工作形式的要求,也符合目前政府机关工作的实际。从现实看,一般省市区级政府开办有政府公报,而省市区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大都未开办公报,而新闻发布会和报刊、广播、电视只能作为应急和临时而不是平时长期的政府信息公开手段,所以县级以上政府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只能选择政府网站作为日常和长期的主要手段;

二是网上信息公开的时效更好,覆盖面更广。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快速最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各级政府网站进行信息公开工作比采用其它任何方式信息传播更快、时效更高,反映更敏捷。同时互联网联接全世界,通过政府网站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全世界各地的网民都可受益,这就大大地拓展了信息公开的覆盖面。许多政府网站设立的繁体中文版和英文等外文版页面,可直接面向港澳台和国外大众提供政府信息和咨询、求助、办事及投资、旅游方面的信息服务,服务面广层次更高;

三是网上信息公开的成本相对较低。传统的信息公开一般采用黑板、报纸期刊、电视广播以及政府公报等方式开展。但社会媒体不能专为政府发布信息,若要利用报纸等社会媒体专门为政府订发信息,成本将会很高。政府公报可专为政府进行信息公开工作,但公报目前主要是以赠阅方式发行,发行面受费用限制,若要扩大服务覆盖面,就要大大增加发行赠送量,成本就会不断提高。但政府网站投资建设运行后,持续发布信息的成本很低,大量信息的发布不会带来费用的大大增加,对于政府机关降低行政成本、有效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十分有利。而对于具备上网条件的社会公众,目前在家中在网吧都可以很低廉的成本上网享用政府的网上服务;

四是网上信息公开的有效率更高。无论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或政府公报等方式发布政府信息都存在着受众不便对信息进行有效记忆(收存、保存),发布时可能用不着,用时又很难再找着的问题。但利用网站发布政府信息,所有信息以电子数据方式存放在计算机存贮介质上,可长期保存,随时利用,极大地方便社会公众。

综上所述,利用政府网站开展信息公开,其具有的一些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是其它公开手段所不具有或不可替代的。在新形势下,政府网站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将是一个主要的平台和手段,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将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坚实的手段和平台保障。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契机。

1、资源整合是电子政务提升效益继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子政务的基础网络、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已完成基本建设,目前,应该是电子政务效益全面发挥从而进一步全面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现实是,由于行政关系导致的电子政务系统和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现状严重地制约了电子政务效益的全面发挥,更使得推进电子政务向以业务协同、网上审批为特征的高级阶段发展的努力举步维坚。

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观点看,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应该是,通过资源的整合以充分发挥网络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共用的巨大潜力,来推进电子政务效益的全面发挥,即挖潜增效,促进发展。

资源的整合应该包括硬件网络、软件系统及信息资源的整合。我认为,当前,政府应急平台建设是实现硬件网络和软件系统整合的突破口,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抓手。

资源整合的理念提出和实践已有年头,但过去那种为整合而整合的作法始终未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效。而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应急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从围绕行政业务而整合的方向上为资源整合提供新的生机。

2、为公开而对政府信息进行的梳理和规范工作是推进信息资源整合的抓手

根据《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非涉密的信息大都属于主动公开或依申请公开范围。如此浩大的政府信息如果不进行梳理和规范而直接在政府网站上发布,将不利于公众准确地查询检索,容易造成信息重复或缺失,不利于信息的分类调整和建立跨网站的查询系统,总之不利于政府公开信息对公众的服务。因此,《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内容。

为贯彻落实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下达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试行)》,就公开信息的分类和目录编制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这个要求,我们就必须对准备公开的和已公开的所有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和标注,这个过程也将是对政府及部门主要办公流程的梳理和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将全面熟悉和掌握行政办公流程及信息资源分布的情况,为我们优化办公流程开展协同办公和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高级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方便公众利用政府公开信息,还必须要规划实现同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的统一规范和分类标注等标准化工作,这将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互访提供必要的基础。而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属于法宝的行政工作,按条例建立的由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和监察机构牵头的监督考核机制将更有效地保障上述工作的推进,从而为进一步全面实现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提供更为切实的保障。

三、积极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电子政务不断发展。

在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和电子政务工作的关系有了充分认识后,我们通过主动向领导申报、积极开展工作等方式推进和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和我区的实际,从方便工作、有效推进的角度出发,确定自治区各级电子政务工作部门为各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并承担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职责。

从2008年5月起,我们结合自治区实际,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践,全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显著进步,建设法制性服务性透明性政府的形象得到良好体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受到社会和群众的广泛欢迎,达到了《条例》规定的基本要求,电子政务工作特别是政府网站的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我们应该努力通过抓好电子政务工作来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通过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来带动电子政务工作的发展,还要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开展,逐步规范和完善电子政务机构职责,强化行政职能,充实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促进电子政务工作向新阶段发展。

劳动人事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篇4

劳动人事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劳动人事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我县县政府机关及社会服务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工作步骤,大力推进,不断深化,特别是年此项工作移交劳动人事部门以后,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于月初以县委、县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了《实施方案》,月日市政务公开工作会议以后,又印发了《关于政务公开几个问题的通知》,对原有方案按市会议精神进行了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狠抓落实,到月底全县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的个单位全部建立了推行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

作。出台了政务公开实施意见,设置了公开栏。为使政务公开工作收到实效,我们建立了政务公开工作档案,印发了《政务公信息卡》,各单位每季向县政务公开办公室进行反馈公开内容的落实情况、群众意见及答复处理结果等,有效地

促进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到目前为止,纳入公开范围的个县政府部门及社会服务单位全部实行政务公开,公开率达%,规范率达%,公开栏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多件,其中影响较大的件。我县把政务公开与社会服务承诺以及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做法受到市政务公开办公室的肯定。总结我县县政府部门及社会服务单位政务公开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

为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领导

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任主任,劳动人事局副局长、纪委廉政建设科科长、县直机关党委副书记任副主任。办公室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劳动人事局主抓,监察局监督并对政务公开过程中发生和暴露的问题进行查处。政务公开办公室设在劳动人事局,配备名同志负责具体工作。与此同时,列入政务公开的各单位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了政务公开工作的网络,为搞好此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考核

为确保全县政务公开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考核实施办法,明确了考核的指导思想,考核的内容及标准,以及具体的考核办法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根据不同内容,采取多种形式

实行政务公开

在公开的形式上,重点是注重效果。对于办事依据,办事程序等相对固定的内容通过固定的公开栏长期公开;属于经常性事项通过文件会议及时公开;临时性事项通过新闻媒体随时公开。增强了公开的效果,提高了县政府部门及社会服务单位工作的透明度。

四、建立制度,规范管理,使政务公开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

为确保此项工作的开展建立了三项制度。一是会议制度;二是信息反馈制度;三是定期评议制度。会议制度即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每半年听取一次政务公开办公室工作汇报,政务公开办公室每季听取一次各单位汇报,各单位每月研究部署工作都要把政务公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就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信息反馈制度,政务公开办公室的同志,在经常深入各单位了解情况,督导检查的同时,注意抓

典型,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各单位遇有政务公开方面重大情况要随时向县政务公开办公室反馈,除此之外,县政务公开办公室每季通过《政务公开信息卡》掌握全面情况,为县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定期评议制度,每半年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在听取县政务公开办公室汇报的同时,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取政务公开工作汇报,看单位的公开栏和政务公开档案及各项制度建设情况,重点是看效果,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回顾一年来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使我们看到通过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强化了机关内部管理,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廉政建设,进一步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仆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县公安局通过推行警务公开,组织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抓住热点,造准载体,采取一栏、一箱、一话、一卡、一台、一会

全方位公开,共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条,采纳合理化建议条,制定整改措施项,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件,收到表扬信封,锦旗、镜匾面,劳动人事局在抓好全县政府部门及社会服务单位政务公开日常工作的同时,率先垂范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及难点问题及时公开,不论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还是“两个确保”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等工作都能通过公开栏、会议或文件等形式及时公开政务,确保了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军转干部的安置工作,打破惯例,采取按军龄职务及奖惩情况赋分排队竞争上岗的办法,做到了地方、军队、转业军官本人、接收单位四满意,受到上级好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衡,个别单位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满足于一年两次的定期公开,招呼动动,不招呼不动,没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偏重于抓公开的形式,注重效果方面还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有些单位的政务公开档案不完备,资料收集不全,这些都需要在新的一年

里加以解决。

六、年政务公开工作的打算

在新的一年里,政务公开工作要在现有基础上,由重点抓公开内容、形式上向抓落实、重实效上转移,巩固现有的公开栏,完善各项基础工作,并经常深入各单位督导检查,确保此项工作卓有成效开展,具体措施如下:

1、抓好年初公开旬的定期公开,抓好公开内容审核关,及时公开。

2、深入各单位督导检查公开内容落实情况,注重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以推动此项工作开展。

公开课教案 幼儿劳动 篇5

第七章 幼儿劳动

授课人:陈海锋 时间:2013.4.9 班级:连城职业中专10级学前班

教学目的:

1、识记并理解幼儿园劳动活动的特点、内容、教育作用和组织形式;掌握组织与指导幼儿园劳动的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2、会科学合理地制定幼儿劳动的活动计划。教学重点: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内容、教育作用和组织形式;组织和指导幼儿劳动的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组织和指导幼儿劳动的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幼儿劳动计划的科学制定 教学准备:幼儿劳动的案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操作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人应从哪一个年龄段开始参加劳动呢?(幼儿阶段)。幼儿可以参加哪些劳动?(力所能及)。

一、幼儿劳动的特点

【案例讨论】:为了迎接卫生检查,某大班幼儿教师就安排几位幼儿与教师一起打扫卫生,其中安排两位幼儿拖地,三位幼儿擦窗户,你认为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幼儿的劳动有什么特点?

分析要点:

不合理。幼儿劳动不同于成人劳动,它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骨骼尚未发育完善,不适合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拖地活动,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动作发展不够协调灵活,不适合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擦窗活动。

幼儿的劳动特点:

(一)游戏性

幼儿喜欢自己动手参与劳动,但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是从兴趣出发,以游戏的方式模仿成人劳动,边玩边做,满足于劳动过程中自己的动作,喜爱的是用来劳动的材料和工具。

(二)生活性

幼儿劳动的内容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性劳动。

二、幼儿劳动的教育意义

【问题讨论】:有的家长听说孩子在幼儿园要做值日生的劳动,于是对教师说:“孩子那么小,身体的发育还远未完善,是不宜参加任何劳动的,有什么需要孩子做的事情就告诉我,我来帮他(她)做”。你认为这位家长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分析要点:不正确。幼儿完全可以从事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不重视幼儿的劳动,甚至包办代替幼儿应该自己做的事情,使幼儿不愿自己动手,更不愿参加为集体的劳动,将会养成幼儿懒惰、依赖、自私的不良品质,幼儿的个性就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

【理论讲解】:幼儿劳动的教育意义

1、幼儿劳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1)劳动能增强幼儿的体力,发展幼儿的动作。(2)劳动是幼儿智育的手段。(3)劳动中渗透着美育和德育。

2、劳动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1)劳动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建立起自信,从而激发了学习和探索的愿望以及自立、自主的精神。

(2)在劳动中还能培养幼儿坚持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和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爱劳动的习惯。

三、幼儿劳动的内容、形式和指导 【案例分析】

某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劳动计划(1年)

培养目标:

1、学习一些种植方法,主动关心照料动植物。

2、参与田间劳动,在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3、尝试做些家务事,学习清洁、整理物品的方法。

4、根据田间各种材料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小制作。

具体操作:

1、外出参观:农村中的许多美好景色和人文现象也能激起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带领幼儿外出参观。如观看农民伯伯收割麦子、插秧等。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劳动人民勤劳的形象。

2、带领幼儿到实验基地进行田间劳动,指导幼儿挖芋艿、挖蕃薯、剥毛豆、拔花生、拾稻穗、摘棉花等,让幼儿在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

3、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之感性认识与实践锻炼同步发展。

⑴在区角活动中,利用农村中的一些废旧材料,让幼儿展开充分的想象,进行小制作。指导幼儿用麦管拼成房子、救生圈;用稻草扎成形状不一的稻草人、扫帚;用蚕豆做成各种小动物等。

⑵通过“玩家家”的游戏,指导幼儿进行面粉小制作,如园子、面条、面饼、包馄饨等,学做小厨师进行蔬菜、水果拼盘等。

⑶利用生活区,给幼儿创设与家庭相应的温馨环境,让孩子在“家”中洗手帕,洗围兜和衣服,打扫卫生,擦皮鞋和整理房间等,让孩子体验做家务事的快乐,为提高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打好基础。

(二)案例讨论: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劳动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

(三)归纳小结:

1、自我服务劳动:教师要创设自我服务劳动的环境条件,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充分发挥自我服务劳动的教育作用。

2、为集体服务的劳动

(1)集体劳动:劳动开始时,向幼儿说明劳动的内容和要求,在劳动过程中,要观察了解幼儿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劳动结束前,并作简单的评价或总结。

(2)个别委托劳动:注重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3)值日生劳动:讲解具体的劳动任务和进行的程序,教会幼儿担任值日生的方法和技能,鼓励幼儿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4)家务劳动:要靠家长进行指导,教师的任务是要与家长取得共识并积极督促家长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3、种植、饲养劳动

引导幼儿掌握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的方法,学会一些管理动植物的技能。

4、手工劳动

(1)自制玩具:重视幼儿制作玩具的过程,把实践的机会留给幼儿,让幼儿得到自制玩具的快乐(2)其他手工劳作:注意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让幼儿在制作中运用生活经验和制作技能,主动地积极地构思和尝试,完成制作品。

四、组织幼儿劳动应注意的问题

【理论研讨】

1、明确幼儿劳动的目的要求

教师要对幼儿的劳动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计划安排好组织劳动的各个步骤,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劳动习惯的培养。

2、为幼儿劳动创设适宜的条件

室外要为种植劳动饲养小动物的场地目的地收集自然材料和可供利用的废旧物品,3、科学安排幼儿劳动内容

劳动内容应该首先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但又是需要幼儿付出一些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完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的要求也随之逐步提高。

4、劳动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

在幼儿自我服务劳动中,可通过儿歌、故事、歌舞表演、幻灯以及游戏等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实际操作,进行反复练习。

2、重视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完善,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知识经验,幼儿劳动应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进行。【课后作业】

操作练习:(设计幼儿劳动活动的计划)

1、操作内容:以“小小能人”为主题,设计一个中班幼儿劳动活动的计划

2、设计要求

(1)计划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三个部分,计划应详细。

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 篇6

一、坚持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局党组把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与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进程相一致,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衔接,把行政权力运行最大限度地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围绕建设和谐承德这一主线,在总结近几年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实施政务公开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创新管理、争先超越、换位为民”的机关文化理念,进一步加大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力度,提高劳动保障行政效能和社会公信程度,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任务是,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劳动保障局内部建立起公开透明、便于监督、服务群众、运转高效的行政事业权力制衡和运行机制,努力达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要求。

二、坚持实事求是、便民利民,遵循五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依法实施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公开;二是遵循全面真实原则,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法律、法规不允许公开的以外,都要真实公开;三是遵循注重实效原则,从实际出发,简便易行,避免搞形式主义,体现实际效果;四是遵循方便群众原则,按照为民、便民、惠民、利民的要求,所有劳动保障业务都要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向社会、局内进行公开,为百姓提供最大方便;五是遵循便于监督原则,畅通民意反映渠道,保障各方面监督权力的实现,让服务对象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

三、坚持科学规范、简易明了,初步确定三十项公开内容。一是按公开范围,分为向社会公开事项和向机关内部公开事项。向社会公开的内容,重点围绕审批、承办各类专项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各类基金的收取和管理,收罚项目以及其他重要方面的权力运行进行公开,共有21项;向机关内部和所属单位公开的内容,重点围绕人员的调动、任免、奖惩权,财务支配权,物资采购决策、分配权,以及其他重要权力的行使进行公开,共有9项。二是按权力运行环节,分为决策方面的公开和执行方面的公开。决策方面,建立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和决策公开发布等制度,依法公开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便于群众知情监督。执行方面,在履行职责或办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项,特别是在行使审批、收费、处罚等权力时,必须一次性全部向当事人告知有关情况,包括依据、标准、投诉方法等。执行结果必须及时告知当事人。三是每一事项公开的内容,包括11个方面,即事项名称、政策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权限、办结时限、承办科室、联系电话、办公地址等内容。

四、坚持积极稳妥、确保实效,划分三个步骤精心组织实施。第一阶段是全面清理阶段(2005年3月)。根据党和国家政策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局属各科室、单位所行使的对内对外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对于职责到位的,立即建立公开规则;职责不到位的,必须补上,建立规则;职责越位的,立即停止。在清理的基础上,编制职权目录和流程图。第二阶段是审核阶段(2005年3月16—3月31日)。对各单位上报的行政权力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总初审,由局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市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备案。第三阶段是公开落实阶段(2005年4月)。凡是应公开的职权目录和流程图,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在全局范围内分期、分批逐步全面公开,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最广范地接受内外监督。公开形式根据行政权力、项目特点,采取科室内部上墙公开、局内公开栏公开、印制明白卡和办事指南以及网络公开、报刊宣传、对外发布公告等,确保社

会及服务对象及时知晓。

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 篇7

一、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演变

1.启萌发展阶段。保密制度在英国有着悠久的政治文化渊源,早在1889年就实施了《政务保密法》,1911年又生效了《公务员保密法》。强硬的保密制度不仅与国际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背,而且造成了其国内舆论的不满。于是,1972年英国政府发布《弗兰克报告》,建议缩小国家秘密的范围,废除《公务员保密法》第二部分内容。1977年,英国政府职能部门引入要求公开政策决定背景资料的“Cronam训令”,但最终这项制度没有实施。1978年、1981年,英国下院议员Clement Freud和Frank Hooley分别提交了信息公开法议案,却未获通过。这一时期为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作了思想、理论和舆论上的准备,对绝对保密的顽固行政理念产生了冲击。

2.初创起步阶段。1982年,“部长管理信息系统”在英国政府部门得到推广,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次实践,但并没有为立法提供翔实的依据。1984年,英国信息公开运动组织起草了“信息公开法案”。同年,《数据保护法案》、《地方政府法》得以颁布,其中包含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部分权利。随后,英国颁布实施了《个人资料获得法案》、《医疗报告获得法案》等法律法规。1989年,英国对《公务员保密法》第二部分作了修订,将国家秘密范围限定在安全、国防、外交和法律公务领域。修订后的《公务员保密法》还规定“信息保密的依据是披露该信息可能产生损害”,表明对政府信息管理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立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3.迅速推进阶段。1991年,英国政府颁布《公民宪章》,其中包含了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扩大公众参与、向公众提供必要政府信息的政策,因此触及到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1993年,英国政府出版了《开放政府》(白皮书),明确提出建设开放政府是信息公开的目标。1994年,《获得政府信息实用守则》在英国政府部门生效,要求政府部门在特定申请的情况下公开各自负责领域的事实和信息,并详细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内容,具备了信息公开法的雏形。1997年,英国政府出版《你的知情权》(白皮书),内容涉及信息公开的更广泛领域。同年,英国政府还承诺,将《信息公开法》作为国会下一年度重要的立法议程。在这一阶段,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关文件已经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范围、方法、程序、救济等。

4.全面立法阶段。1997年12月,英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公开立法为契机,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途径全面实施政务公开。1998年5月,英国公共行政高级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再次呼吁加快信息公开立法进程。同年,CFI提交了由该组织起草的信息公开法案。1999年12月,英国政府发布“信息公开法草案”征询意见,2000年11月《信息公开法》获得通过。2001年12月,英国大法官宣布该法自2002年起分步实施,2005年1月1日起全面生效。UK FOIA作为英国宪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国家管理的新方式,其取代了之前的行政法规层面的信息公开政策,丰富了相关法律的内容,成为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统一的法律基础。

二、英国信息公开法的主要内容

1.信息公开的范围。“信息范围”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基本问题之一,UK FOIA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按照规定,UK FOIA适用于一切“官方信息”,只要该信息在2005年1月1日后仍然由官方持有。“信息”是指以任何形式记录之信息。“官方信息”是指政府部门持有的信息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录音录像、数字记录等,政府工作人员口头陈述不属于官方信息。按照规定,UK FOIA适用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教育组织、医院、立法、司法、警察机构,以及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公营公司。UK FOIA赋予公民“依法查询信息是否存在”和“如果存在,依法获得这些信息”的权利,这些权利适用于任何人和法人组织。

2.信息公开的例外。“公开是常规,不公开是例外”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原则。因此,“信息公开例外”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核心内容。UK FOIA对信息公开作了“绝对例外”和“有条件例外”两种规定。属于绝对例外的信息有八种,对这些信息是否公开不需要经过公共利益评估,一概不予公开。比如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合理获得的信息;国家安全信息;司法侦察和与诉讼有关的信息;在机密状态下提供给政府的信息等。属于有条件例外的信息有17种,这些信息是否公开,政府部门需要权衡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在不公开之公益大于公开之公益时,不得公开。这类信息包括:准备在未来出版的信息;国防、国际关系信息;政府制订政策的有关信息;议会特权信息;国王、王室家族通讯信息;构成商业秘密的信息;属于法定的职业特权信息;公开将可能妨碍公众健康、安全的信息等。

3.信息公开的方式。UK FOIA把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分成“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两种类型。主动公开由政府部门自行拟定“公开计划”实施,计划应详细说明公开信息的种类、公开方式、取得信息的费用等问题。未列入公开计划的政府信息,公众需要通过书面申请的方式公开。对于口头申请,政府部门可以拒绝公开。因各种原由无法提出书面申请的公众,政府部门应予以帮助,或告之能为其提供帮助的政府部门。对于公众的“信息公开请求权”,政府部门有两项义务:其一,肯定/否定义务,即告知申请人本部门是否持有该信息;其二,提供义务,即如果本部门持有该信息,应向申请人提供。政府部门应在收到申请书20个工作日内,履行上述义务。特殊情况下,最多不超过60个工作日。

4.信息公开的救济。UK FOIA规定,如果政府部门拒绝公众的信息公开申请,该申请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援助途径包括信息专员、信息裁判所、法院等。其中信息专员在接到申请人的申诉后,要作出三种通知决定:认定通知,即认定政府部门拒绝公开信息的做法是否违法;执法通知,命令政府部门向申请人公开信息;信息通知,命令政府部门向信息专员说明其作出不公开信息的理由。如果政府部门不执行上述任何一项“通知”,亦未申诉,信息专员可以认定该政府部门行为违法,移送相关机构以“藐视法庭罪”论处。

三、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保障

1.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英国长期处于王权统治之下,在传统观念上政府对信息公开持消极和抵制态度。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大趋势的影响,英国政府采取了支持信息公开的学术研究、鼓励民间信息公开运动、在立法中吸收公众意见等措施,调动了全社会参与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热情。从“弗兰克斯报告”到UK FOIA历经三十余年,曲折坎坷,最终结出了民主政治的硕果。英国的实践表明,公众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可以提高政府良性运作的效能,促进信息公开理念下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让利于民的做法,反过来又将惠及政府本身,不仅有利于法律制度的贯彻执行,而且有利于政府统治地位的巩固。

2.加强对信息公开的管理。英国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体系由内务大巨、上院议长、大法官、信息专员、信息法庭、公共部门信息办公室、司法部等组成,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信息专员制度。按照UK FOIA的规定,信息专员是为政府信息公开专门设立的独立职位,直接向议会负责。信息专员的执行机构是信息委员办公室,其职责是保证政府部门遵守UK FOIA的规定以及由内务大臣、大法官制订的行为规范、指导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解答公众疑问,同时对政府部门违反UK FOIA的做法行使执法权。信息专员还负有监督《数据保护法》、《环境信息条例》等法规施行的责任。按照规定,信息专员每年要向议会两院汇报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并提交报告。

3.配套和细化可操作规则。为了对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英国在贯彻UK FOIA的同时,完善了配套法规,细化了实施规则。比如,英国《版权、设计和专利法》规定政府信息为国有资产,受法律保护,由政府文书部统一管理政府信息,包括出版、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政府信息。这就防止了政府信息的私有化和小集团化,减小了版权对信息公开的制约性。又比如,按照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指令》(2003/98/EC)的要求,英国于2005年7月颁布了《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规则》,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从政府部门扩大到其他公共部门,该规则对公共信息利用的概念、范围、申请条件、获取程序、排他性协议、收费原则和方法,以及法律援助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摘要:在国际上,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富有特色。本文回顾了英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轨迹,介绍了其《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内容,就该部法律的实施保障措施作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扬,何一乐、王筱纶等.英国政府信息化战略变化分析.北京档案,2010(6).

[2]王涛,张诺.信息公开的七条国际经验.科技智囊,2008(7).

[3]王正兴,刘闯.英国信息自由法与政府信息共享.科学学研究,2006(5).

劳动保障政务公开计划 篇8

关键词: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规范依据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5)05-0056-62收稿日期:2015-04-22

1 引言

住房保障制度具有社会保障性的一般属性,是“在住房领域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确保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避免“市场失灵”影响社会成员居住权利实现。落实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体现,因为“即使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也没有哪一个完全靠价格机制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因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主要由政府主导筹建、分配和管理运行。

推动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保障社会成员居住权利,维护城市中低收入者居住权公平,需要多种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在住房保障组织实施、分配、退出等环节,如果不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就会导致保障房建设、实施、分配等领域的“暗箱操作”,以及社会公众对住房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质疑,健全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则能有效避免这种不利状况。

我国主要由政府推动落实住房保障制度,本文以政府信息公开为视角,以江苏省省辖市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实践为例,研究探讨信息公开在住房保障制度落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举措建议,以期在推动住房保障制度更好落实的同时,维护住房保障对象等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进一步实现住房保障领域的公平正义。

2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性依据

政府的信息资源,需要社会共享、自由流动、依法规范,这样才有助于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力,有助于使政府信息公开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为此,国家不断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提供了基础依据。

2.1 信息公开规范依据

国务院2007年4月5日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行政法规,该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能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以及监督和保障等作了全面规定,正式在国家层面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成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基础性规范依据,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必须遵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

2.2 住房保障规范依据

目前,我国及江苏省最主要的住房保障规范依据主要有:

①《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建设部等7部门颁布,自2007年11月19日起施行,明确经济适用住房资格申请应当逐级审核并经公示后认定,并将公开、公开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加以明确。

②《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该办法由建设部等9部门颁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明确廉租住房保障申请家庭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开,被保障对象的保障方式和轮候顺序等也应当向社会公开。

③《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由财政部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明确申请租赁补贴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必须经公示后才能获得保障。

④《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自2012年7月15日起施行,明确对于符合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的申请人,应当予以公示,经公示后被登记为公共租赁住房轮候对象的,也应当向社会公开。廉租住房轮候管理过程中的综合评分办法、摇号方式以及评分、摇号的过程和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廉租住房的配租结果也应当向社会公开。

⑤《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将公示制度作为经济适用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明确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的购买资格等必须向社会公开公示。

⑥《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该办法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廉租住房保障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人口状况、住房状况、财产状况等必须经公示;申请人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再次向社会公示;申请人被确定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的,要向社会公布登记结果。

⑦《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该办法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将公示制度作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要求对申请对象的初审、审核以及登记结果等进行公开、公示。

2.3 专项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规范依据

我国及江苏省主要有:

①《关于做好2012年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于2012年5月28日印发,进一步明确了住房保障领域应当公开的信息内容,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和退出信息等,要求公开的信息内容十分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②《江苏省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实施意见》。该意见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8月1日印发,进一步明确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要求加快推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公开住房保障法规政策信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本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保障性住房退出信息等。

③《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 “五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该意见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监察厅于2013年6月14日联合印发,要求在保障性住房分配领域全面公开保障政策、保障房房源、保障对象、审批流程以及分配结果等信息。

④《关于加强住房保障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0月28日印发,特别强调做好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制度,实行住房保障业务信息公开和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发挥政府部门网站公开住房保障信息的主渠道作用,设置信息公开专栏,完善信息公开内容,规范信息公开形式,方便社会公众查阅,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主管部门,一直以来极为重视部门内部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管理工作,2009年8月31日专门印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建办〔2009〕145号),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机关及其授权或者委托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履行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专门规范,自觉在国务院部委层面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建设。

3 江苏省住房保障信息网上公开实践

《中国政府网站发展数据报告(2013)》显示,政府网站是广大网民了解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重要途径,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是网民最为关注的栏目。鉴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重点关注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并对其中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均开设有官方网站,各网站上均设有“住房保障”专栏,绝大多数网站都对各类住房保障的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分配、申请住房保障家庭名单情况、住房保障退出情况、住房保障批次等信息进行了公开公示,同时设有咨询栏和服务电话,并随时发布住房保障类通知公告和工作动态。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虽然总体上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都设置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专栏,但各网站对住房保障信息的公示情况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内容分类上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内容分类详实,如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网站,网站上全面公示了住房保障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情况、住房保障工作计划、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流程、分配过程、分配批次、退出信息等不同类别的信息;有的部门网站并未对公示的住房保障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徐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网站,其住房保障信息并未进行分类,而是与其他政府信息归为一类,统一在“政府公开”栏中进行公开。

3.2 公开数量上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公开的住房保障信息数量较大,例如南京、盐城、无锡等城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的网站,较为全面地公示了住房保障工作动态、项目情况、政策法规、申报流程、公示公告、政策解读等信息,内容量比较大;而有的部门网站公示的信息量则较少,例如淮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站,该网站的“住房保障公示”栏中,只包括了2014年和2015年的部分住房保障信息,之前的住房保障信息处于无法查询的状态。

3.3 信息发布及时性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能够及时公开相关住房保障信息,有的部门网站则公开不够及时,住房保障信息内容比较陈旧,信息更新频率较低。

3.4 获取信息便捷性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上设置的住房保障信息公示专栏较为醒目,版面整洁,内容充实,可获得性强;有的网站住房保障信息公示栏设置并不醒目,公众查询起来较为不便,信息可获得性较差。

3.5 信息公开范围的差异

有的部门网站能够按照相关政府信息、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规范要求较为完整全面地公示住房保障信息,包括较为完整全面的住房保障政策信息、保障性住房房源信息、住房保障对象信息、住房保障审批流程信息以及住房保障分配结果信息等,公示的范围广且全面,而有的部门网站则只公示了部分信息,公示范围较窄,不能完全符合相关管理规定。

4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前文分析,当前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尚不到位

虽然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公开的内容及数量还不够全面完整、公开的分类还不够明确、公开的及时性还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信息的可获得性较差以及公开的范围尚不能完全符合相关法规、规章要求等方面。

4.2 缺乏统一的信息公开指导规范

各类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规范依据只明确了应当公开的住房保障信息内容,但并没有统一的公示规范形式要求,在国家、省级层面也未专门出台相应的指导规范,导致各省辖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公示住房保障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缺乏统一规范。

4.3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监督考评机制尚不健全

信息公开工作已经被国家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对照“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行政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在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同时,也应当严格监督考评机制。当前,虽然政府信息公开监督考评制度已经较为完善,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已通过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方式,向社会公布政府信息工作落实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但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领域,还缺乏专门的监督考评机制。

4.4 依申请公开住房保障信息的通道尚不通畅

在主动公开方面,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网站大都能主动公开住房保障信息,但在已申请公开方面,有的网站提供依申请公开服务情况较好,提供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供公众下载使用,并提供了邮寄地址和联系电话;而有的网站提供的依申请公开服务还不到位,致使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申请通道不通畅。

4.5 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效果尚未经过司法考验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江苏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江苏全省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行政复议达1517件,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行政诉讼1032件,败诉情况占一定比例。以南通市为例,自2013年6月南通市成为江苏全省行政案件集中管辖首批试点地区后,当年受理信息公开申请就为2012年的2.7倍,达2145件,而后年均保持增长超过200%。相对而言,因住房保障信息公开而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相对较少。可以预见,随着住房保障工作的继续推进、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类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将会不断增多,应当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5 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议

5.1 进一步提高对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视程度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15〕15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通知》(苏政传发〔2015〕22号),部分江苏省省辖市也着手开展政府网站信息内容整治工作,如南通市印发了《南通市政府网站信息内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政府网站进行全面排查,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应当对包括住房保障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的有关要求,对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以普查整改为契机,举一反三,积极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在政府网站上公开相关住房保障信息。

5.2 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人财物保障

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应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需经费。

在人员设置方面,应配备专人专事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水平;鉴于住房保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的重要性,一定数量的网络技术人员必不可少;在物力保障方面,应当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配置专门的物质基础条件,如住房保障基础信息资料提供、设备、场所提供等;在财力保障方面,专门留出专项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资金。

5.3 依靠制度推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

当前,应该说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领域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管理规定已比较健全,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各级政府、政府部门还应制定出台落实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专项具体制度,切实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制度管理轨道。

5.4 进一步强化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监督管理

严格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信息数据采集、信息内容审核、信息内容发布、公开结果评估等各个环节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管理,探索实行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定期考核通报制度,将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和政府部门考核范围。推动落实住房保障信息网上公开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监测结果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加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问责力度,对违反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管理规定的行为坚决予以问责。

5.5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当前,各级政府、政府部门网站已经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各类住房保障信息也大都在网上进行公开。但总体而言,江苏省各省辖市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步调并不统一,一些城市在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计,进一步建设更高层次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将会成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点,通过不断优化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进而全面公开住房保障信息,将会极大拓展住房保障信息的社会知晓面。

5.6 统一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标准和形式

目前,虽然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应当公示的住房保障信息内容进行了明确,但在形式上应以何种标准和形式公开住房保障信息,各地的操作实践并不统一,应逐步统一住房保障信息公开的标准和形式,避免标准和形式不统一的弊端,从而实现住房保障信息的统一公开、统一管理、统一监督。例如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售监管的通知》(苏建房管〔2013〕432号),该通知发布了江苏省商品房销售现场规范化标准,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领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统一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标准,使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更具操作性。

6 结语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也极大丰富,然而市场却不能完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从而需要政府主导实施住房保障制度维护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权益。当前,社会公众的住房保障信息需求和政府住房保障信息供给之间形成博弈关系,妥善落实好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工作,能够充分保障社会公众住房保障信息知情权实现,使其对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落实形成有效监督,也能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做到这一点,在住房保障领域,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零和”,而是“双赢”。

参考文献:

1.符启林.房地产法.法律出版社.2009

2.韩康 张孝德.保障房建设的战略意义——兼论关于房地产的几个错误认识.学习时报.2011.12.5

3.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5-03/02/content_5984271.htm?node=5955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三岔学区营养餐汇报材料下一篇:依恋的高中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