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共10篇)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篇1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习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 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知道一些成语的出处、了解它们的内涵,很多历史故事还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镜”,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古代汉语的网络学习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98-01
摘 要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在古代汉语领域也渐渐呈现出发展的势头。但是,传统教学依然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那么,为什么网络学习在大学教育里难以广泛普及?数字化、信息化的古代汉语教学何时到来?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 古代汉语;网络学习;普及;教育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谈及教育时说过:“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进步,从而不自觉地按传统思维模式来对待科技的进步。”在做了相应的调查问卷之后,让我由衷感觉到这段话所反应出的现实问题。在古汉语知识最主要的来源这一调查问卷里,课堂教学占了73.97%,课外自主学习占了21.56%,而网络仅仅占了4.51%。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为数字化教育所做的努力,其中包括BB平台、网上图书馆等等的建设工作,为我们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是,网络教育的影响却是十分有限,就调查问卷反应的情况看,在第四项里“你平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过古汉语”中,“经常”仅占了2.86%,“有时”占了60.06%,“从来没有”竟占了37.07%。
为什么网络学习在大学教育里难以广泛普及?第一,尽管学校已经逐渐建立起网络学习资源,但是仅仅只靠学校的资源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宣传力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仍有缺陷。有句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当今社会下,没有有力的宣传力度,好的资源未必能为大众所了解;另外,网络资源往往呈现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所以用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网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第二,网络学习势必与自愿学习、自主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被动学习方式,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必然对传统教学具有颠覆性,其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手段和心态的变化。如何突破教学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自愿、自主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变化,任务非常艰巨。第三,一种新兴教育方式从出现、发展到完善必然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传统教学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以及丰富,教师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教与学。不过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正如电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是个新鲜事物,而如今已经屡见不鲜而且系统更加完善先进,网络学习能否发展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主流学习方式同样尚无定论。“并非始于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概念,已经已十分醒目的笔墨实实在在地写在了人类社会二十一世纪的第一页上。它不仅成为人类进入新世纪所必须面对的标志性观念,而且已作为一种实存力量,构成当今人类活动领域,产生冲击式的和渗透弥漫式的广泛影响。”
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这个观点相信在中国大多数地方能得到认同,特别是在大学里,学生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已是事实,这无疑为网络教育的扩散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调查问卷的第九项 “你阅读古诗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问题经常怎么办”的调查结果是:查阅工具书占总数的38.31%,上网查询占23.59%,请教别人和猜读、凭感觉理解占了同样的比重16.73%,跳过去不读占了4.64%。而据调查我们发现,每个人有一本查询古汉语知识的工具书的比例占58.58%,二本查询古汉语知识的工具书的比例占15.06%,三本查询古汉语知识的工具书的比例占1.67%,四本查询古汉语知识的工具书的比例占0.84%,而有23.85%的同学没有可供查询的古汉语知识的工具书。试想,每个人最多有4本可够查询的工具书,查阅的资料其实相当有限,但如果能对字词的各出处、意义进行整合,建立全面的网上查阅系统(模仿在线汉英字典之类),查阅字词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象形字典这类实践的先驱者应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值得欣喜的是,上网查询在总数里已占了第二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良好的势头,只是,我们的网络查询仅仅停留在上谷歌百度,而网上资源参差不齐,往往是以个人形式上传资源,所以,查找资源的不便也为网络学习的普及带来弊端。
数字化、信息化的古代汉语教学何时到来?就目前情形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网络系统已经建立。但仅仅有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多数高校着重于看得见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软件设施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古籍数字化发展的30年历程上,有这样几个标志性的成果,理论表述方面:2002年的《文津流觞》第8期数字化专辑和《西夏文字数字化方法及其应用》,2006、2007、2008年完成的4部博士论文,2009年出版的《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单机或网络文史软件方面:1999年完成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1999年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2002年完成的《永川二十五史检索系统》,2005年完成的开放式中华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国学宝典》,2005年建成的《中國基本古籍库》等是为翘楚;在古籍书目库和基本标准建设方面:《古籍著录规则》(GB3792·7-87),《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文献书目总库,上海图书馆家谱书目数据库,海内外图书馆合作编制收藏中文古籍书目资料45万条的“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2004年开始发布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等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这也从另一个 方面说明了专业的软件设施正在日趋发展,这样的发展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学习。
古代汉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使古代汉语与信息化社会接轨,得到长远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应专心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智慧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行业专家采访录》,尹伟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古代汉语学习笔记 篇3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现代汉语中有不少成语,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其次,古代汉语句法的独特性也值得推敲一番,诸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等等,如果你不把它们理顺,就很难理解这段古文的大意,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意思。古文尚简洁,基本上是一字一意。例如“虽然”,这个词在汉代汉语中表示转折,但在古代汉语中则表示让步,翻译为“即使这样”。因而,学习古代汉语必须
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繁体字,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 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古代汉语的字义多与造字结构有关,由此产生了一个字的原义,但许多字的原义现在已不用,仅用它的引申义,然而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许多字还使用它的原义,引申义反而比较少。
汉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古代汉语,它是通向中国文化的桥梁,作为学习教育的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这一门课的学习,只有有了较深的古代汉语文化底蕴,我们才能更好的吸收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才会让我们拥有更强的专业技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许多数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会是枯燥的课程,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和学习的深入,发现学习古汉语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汉字被创造时都有它最初的意义,而历经岁月的变迁,它的样子会变,也许你依然可以认出它,但却读不懂它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学习的是简体字,简体字虽然使用简单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和造型原则。张教授在讲解繁体字时,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使我们清晰的记住汉字的原有意义和创造由来。同时老师在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实的事例,来讲解枯燥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的确应该感谢张教授。
苏轼曾有言“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尽力去读书,去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学习古汉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是专门去搞古汉语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单纯的语言知识,还有阅历和能力。
《古代汉语》学习方法介绍 篇4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该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要求自学者结合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阅读和背诵,通过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了解该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基础知识包括绪论、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诗词格律、古注、工具书使用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包括古文阅读背诵、古文句读、古文今译等部分。其中,凡要求“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凡要求“一般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一般不直接作为考核时的命题的内容,但由于这些内容对于其他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及古书阅读能力的考核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要有所了解,而不应忽略。此外,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职官名),虽未列入考核目标,但仍属于古文阅读的有关常识,也要求应考者予以注意。
北京自考热线
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5
第一,学习汉语没有秘诀。如果你想要学好汉语,那么你就必需付出很大的努力。学习汉语的方法是很多的,但是我敢肯定没有一个方法让你一下子提高你的汉语水平。也就是说学习汉语没有捷径。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你只能靠一天一天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刚开始学的时候你一定是什么话都听不懂,说不出来,这大家都是一样的。不过经过一翻努力,有一天你会突然感觉到以前觉得非常神秘的汉语现在不那么神秘了。你能够感觉到这种语言的飞跃感,就说明你的汉语水平已经过了第一个难关了。
第二,一定要坚持下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语言这个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如果不用它,它不仅不会长进而且还会退步。况且如果你长期不用它,你就会彻底忘掉它,忘得干干净净。所以你要是不希望前功尽弃的话千万不能停下来,就算前面的路再难走你也要继续往前走。学到一定的程度后你会感到很难再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也许你已经会把你想说的话用汉语说出来,但是不能像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那样说得自然,流利。这大概就是第二个难关了。怎样才能过这一关呢?还不是一样,只能继续努力下去。能够继续走这条路的人,会有一天跟第一次见面的中国人聊天的时候,那个中国人没有发现其实你是日本人。
第三,学习汉语没有止境。汉语这门学问博大精深,虽然所谓汉语的普通话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中国本身有5020xx年的历史文化,中国人所讲的汉语就是这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精髓之一。再说语言是活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一些新的词语和以往不同的表现出现。就算你学了十年八载,也不可能把它全部学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让古代汉语不“古” 篇6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方言
谈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人们一般是站在与现代汉语差异性的角度来讲的,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谈到:“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就不必再去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是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的。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这两类词语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这是说得很对的。……所以,对后一类词语要更加重视,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义的区别。”[1](P562~563)诚然,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今天的人来说,的确是要注意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如果了解并掌握了古今汉语的差异,学习上就顺畅多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味地强调古今汉语的不同,容易使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讲授古今汉语差异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重讲解二者的一些联系性,目的是为了拉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词汇部分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初学者觉得很特别,在古代汉语中找同类现象也的确不多,显得另类。如合音词“诸”(《郑伯克段于鄢》“公伐诸鄢”),学生在接触这个词时普遍感觉这个词很特别,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对其不解。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要重点掌握的词,它的确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讲授时假如只简单地强调该词的特殊性而要求学生注意的话,那学生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结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去解说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合音词现象,如:“甭”是“不用”的合音,“居心叵测”中“叵”是“不可”的合音。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合音词现象,如吴方言“覅”是“勿要”的合音①,据温昌衍(2003)客家话中“口盲”是“唔省”(义为“暂时还不……”或“暂时还没……”)的合音[2]。笔者的母语江西赣语中表示指示词“这样”意义的“个样”有合音词,一般写作“港”。这些合音词都有对应的字形,假如再去寻找今天现代汉语中没有产生相对应的字形记录语言中的合音词现象,那就更多了。例如(词下短横表示两词形成了合音词):无会(厦门)、毛会(福州)、冒有(武汉)、勿曾(苏州)、唔有(温州)、唔好(潮州、广州)、唔爱(潮州)、否要(温州)、不要(西安)。[3](P607~608)徐睿渊(2013)详细描述和分析了厦门方言里丰富的合音词现象[4]。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古代汉语合音词“诸”的形成原因。首先,合音词现象一般出现在口语中,是口语中语音上容易结合的词才出现合音现象。再来反观古代汉语,由于我们接触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古代的书面语,古代的口语我们已无从听到,但完全可以想象今天现代汉语中会出现某些口语词进入书面语一样,古代汉语也应有此现象,而这个合音词“诸”完全有可能是古代口语渗透进入古代书面语的。其次,“诸”的字形也有可能是“之於”合音的记音字,正如笔者的母语赣语中“个样”合音写作“港”一样。所以,在句中理解合音词“诸”的时候要还原成“之於”,而与“诸”字的字义无关。这样,通过从现代汉语同类语言现象的分析入手,学生不但理解了“诸”这个合音词,而且也认识到了古今汉语存在着一些共性,从而也感觉到古代汉语并没有脱离今天的语言。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在今天看来已是死去的古语词,假如硬性地要求学生强记强背,这样的要求多了的话,自然也会增加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厌恶感。实际上我们经常说“死去的古语词”一般是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讲的,假如扩大到现代汉语方言来看,“死去的古语词”实际并没死去。笔者执教于客家方言区,经常从客家方言中寻找与古代汉语有联系的词汇。如:《左传·成公六年》:“民愁则执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预注:“重膇,足肿。”句中“膇”是浮肿的意思,今梅县客家方言腿脚浮肿说“脚膇”,脸肿说“面膇”,手肿说“手膇”,即是此词。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李善注:“睐,旁视。”今梅县客家方言斜眼看一下说“睐一下”,斜眼偷看说“偷睐”,承此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绹,绞也。”②今梅县客家方言拴牛说“绹牛”,绑被子说“绹被”,沿用此词。《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称还未破的水泡或血泡为“瘭”,虽没有脓疮严重(表义程度已减轻),但也是沿用了此古语词。
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今天是常见字,其古代的词义在普通话中已不用,但却保留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同样以客家方言为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云:“治,宰也。”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两句中的“治”都是宰杀之义,今梅县客家方言杀鸡说“治鸡”,杀鱼说“治鱼”,即保留了该词的古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句中“经”与“织”同义,今梅县客家方言用手工织布即说“经布”,手工织席即说“经席”。还有一些客家方言词义虽然不是古代词义的完全延用,但其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显而易见,也可援用。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朱熹集注:“陈谓军师行伍之列。”此句中的“陈”字后来写作“阵”。今梅县客家方言邀伙伴说“邀阵”,结伴说“同阵”,本伙人说“本阵”,而散伙或分手则说“拆阵”。梅县方言“阵”指同伴、伙伴义当从古义“军队行列人多、成群结队”义演变而来。《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赵岐注:“掌,主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看管房子或看家说“掌屋”,看门说“掌门”,看管山林说“掌山”,放牛、放羊分别说“掌牛”“掌羊”。梅县方言“掌”的“看守”和“放牧”[5]义当从古代的“职掌、主管”义引申而来。
以上多从当今汉语方言的角度关注古今词语的联系,实际上从普通话的角度也可以谈此问题。如《郑伯克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及“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鄙”(指边疆)和“封”(指疆界),二者的表面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如果从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鄙视”“鄙夷”“密封”“封锁”“封建”“一封信”[6]等这样的词语开始发问,以及这些词语与该文选中的“鄙”和“封”有什么关系,那么就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联系起来了。另外,古代词义存留在现代汉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 “就职”“就业”中的“就”是古义“接近、靠近”的保留,“谢罪”的“谢”是古义“道歉”的保留,“长城”的“城”是古义“城墙”的保留。至于今天的成语,那就是更多古语古义的表现了,此处不赘。
总而言之,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时,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是当今的学生。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和区域环境),从与现代汉语有联系的角度来讲授古代汉语,能使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遥远和古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
注释:
①该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曾收录,2005年第5版及
2012年第6版已删。
②另还一说,指绳索。陈奂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
索绹犹言纠绳。”
参考文献:
[1]王力、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温昌衍.客家话否定词“口盲”小考——从香港新界客家话说起
[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
版社,1995.
[4]徐睿渊.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J].方言,2013,(4).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6]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词序 篇7
汉语词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也比较小,“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是一致的。古汉语中有时谓语放在主语前,“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贤哉,回也。”
这种倒装是强调谓语,这种倒装句大体上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些特殊的词序实际上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到汉代就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但由于一些写文章的人习惯于做古,因此在历史古文中也常常出现,了解这些特殊词序,对阅读古书有一定的帮助。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词序是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到动词前面,这种宾语前置并不是表达一定语气的一般的倒装句,而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遇有以下三种条件,宾语都要放到动词前面。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何”“奚”“安”“孰”“恶”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2、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
3、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
4、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
5、方此之时,尧安在?《韩非子·难一》
6、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7、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史记》
8、圣五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9、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
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如第一例,“谁”放在“敢”前面。前置宾语放在助动词前,副词和动词之间。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1、子归,何以报我?《左传》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
3、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4、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
6、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蜀道艰险到这个地步,嗟叹你们远路的人为什么要来啊)
7、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学习从什么开始,又到哪儿终结)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只有“何如” 也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格式在先秦就已经是凝固形式,意思已经不是“象什么”而是“怎么样”或“怎样”了。例如: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2、与不彀同好,如何?《左传》
古书上“如何”又可以说成“若何”“奈何”
3、先生助之奈何?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适寡君之志若何?《左传》 “如何”“若何”“奈何”当中还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它词语,成为“如„„何”等格式,意思是“对„„怎样”。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
6、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
7、巫妪,三老不求还,若之何?《史记》
二、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未”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从有书籍记载以来,还没有过地动仪这种东西。)
4、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5、以国之多难,[未]汝恤也。《左传》
6、[毋]是剪弃。《左传》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 许行》
8、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9、莫余毒也已!《左传》
(楚国统帅令尹子玉自杀身死,晋公高兴地说:“再没有人危害我们了”)
10、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发也。《商君书》(这条道路被堵塞已经很久了,而当代君主没有谁能打通它。)用否定词“弗”“勿”表否定的否定句,一般不带宾语,偶尔有带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前。如:
11、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12、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战国策》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例子,例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所谓“宾语用代词复指”是说动词的宾语前置,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是”或“之”字,这个“是”或“之”仍然是代词,作用复指提前的宾语。有的语法书把这种“是”字或“之”字叫做助词。例如:
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八年》
2、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3、谚所谓“辅(颊骨)车(齿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4、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
([晋大夫说]我们的君王正担心着他自己的罪过,还敢过问鲁国的危难吗?)
有时还用“实”复指,如:
5、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辅。《左传》
前两个例句用“是”复指,后两 个例句用“之”复指,这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特殊句式,同上面所讲的两 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是不同的。它的宾语不限于疑问代词或代词,往往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试比较:
宋(何)罪之有?《墨子》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更法》
(古代的政教各不相同,[我们]效哪一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遵循谁的礼制)
这种格式,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宾语,试对比“今吴是惧”和“今惧吴”、“其虞虢之谓”和“其谓虞虢”,复指宾语前置的句式比一般的动宾式语气要强得多。
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的句式。我们需要注意,不要把这种前置宾语误认是全句的主语,把“是”或“之”看成另有所代。这样就会同另一句式混淆起来。试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 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都是名词+“是”+动词,一个是主+宾+动,一个是宾+“是”+动,这种情况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认真辨别。会产生这种情况,是由于“是”字既可以作前置宾语,又可以复指前置的宾语,因此两种句式有时候在形式上就发生了重叠。
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还可以在宾语前面加上语气词“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
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7、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二年》
8、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9、[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只是确守仁,只是实行义
唯„„之为)
这种“唯„„是(之)„„”式,语气很强烈,不仅突出了宾语,而且还表示动作对象(即宾语)的单一性、排它性。“唯利是视”就是只考虑利,而不考虑别的。现代汉语中还保存了一些 这种格式的成语:“唯利是图”。
这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格式,宾语本身也可以是代词,遇到这种情况,复指代词只用“之”而没有用“是”的。如:
10、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11、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由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再加复指的格式形成的是“是之谓”“此之谓”的的结构,已经是一种凝固结构。例如:
12、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叫它)
13、此之谓不朽。《左传》
这种结构虽然可以译作“这就叫做”,但古今的结构却不同。现代汉语的“这”是主语,而“是”、“此”是宾语,“谓是”、“谓此”,直译“叫它作„„”。又如: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四、古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时的词序问题
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同现代汉语有两点不同的地方: 1)现代汉语表示行为的数量,一般都要用动量词,古汉语不用。2)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而古汉语是把数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例如:
1、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九距之。《墨子》 “七遇”是接战七次,“九设”是“设置了九回”,“九距”是“抵挡了九回”。又如:
3、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方式,即把数词用作谓语。例如:
4、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战国策·赵策》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 篇8
外国语学院翻译二班严利20134200203
高等学校《现代汉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外国语学院学生所接触的由高中语文所演变的一门学科。大学以来,作为一名翻译专业的学生,我不仅得学习各种与英语相关的专业课,现代汉语也是我所必修的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现代汉语》广泛涉及汉语的社会运用,直接面对生动丰富的当代语言文字生活实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深刻揭示语言的社会性,是学生强烈感受到语言是我们观察社会现象的一面清晰的镜子,一个犀利的视角。
在这个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讲解结合,实践讲练来锻炼我们的讲课能力,同时也更好的加深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知识的理解。首先,通过自己亲身讲练,迫使我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讲课,更好地展示我们的风采。其次,讲课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口才,让我们的演讲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讲课要求我们制作PPT文档,这让我们更加熟练的操作office软件,让我们的技能得以提高。最后,通过学习其他人的讲课方式、PPT展示,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尽管在两次讲课后,自身的讲课水平仍有待提高,但却较最初有了极大的收获,对此十分高兴。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同学自身讲课虽然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毕竟有限,肯定不如老师讲解的有深度、有内涵。其次,学生独立的讲解必定会存在一定的盲区,也有可能望文生义从而影响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同时,《现代汉语》应该深入阐释汉语的文化内涵,而我们学生是远达不到这种程度的。为了把这门单纯的语言知识课,改造为从语言文字的视角观察中国文化特征、理解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贯通人文科学各领域研究的课程,应当适当减少学生的讲课时长,而增加老师的讲课的时长,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这门课程。
《现代汉语》论述的汉语,是我们大学生每天都在创造性运用的母语,她凝聚着同学们的嬉笑怒骂、喜乐哀愁,从最廓大的志向到最细腻的感情。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熟练地掌握一到两门外语,我们对汉语的学习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外语知识和语感,在对比中认识不同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让学生在多语言背景中融会贯通语言知识,体验人类语言文化的丰富性。就此,我对如何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现代汉语教材,要最大限度地亲近大学生的语言和语言生活,让同学们从身边最熟悉的语言中发现母语的奥妙,认识自己的语言存在,洞察自己的生存环境。其次,我们应认识到我们的教材讲授的是汉民族的标准音——普通话的原理,但普通话的血液和营养来自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因而,我们应传承好家乡的方言,要尊重和热爱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要尊重和理解社会语言的多样性,要对普通话和家乡话有强烈的文化身份的归属感。最后,大学《现代汉语》教学与高中语文重叠的部分点到为止,而将更多的空间让给拓开学生社会文化观察的思路,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既有生动的抽象,又有充满生活气息的感性。
古代汉语谦敬副词研究 篇9
[关键词]:谦敬副词表谦副词表敬副词
中图分类号:13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66-02
引言
谦敬副词主要是表示对人尊敬的态度,对自己用表谦副词,对别人用表敬副词。谦敬副词常用于下级对上级、臣属对皇帝、晚辈对长辈、或者同辈之间表尊敬的语言中。表谦副词和表敬副词有时很难分开,因为对别人表敬,同时也就含有自己的谦逊,自己的谦逊,同时也就是对对方的尊敬。谦敬副词很难准确译出,在某种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译,也可不译。下面将对谦敬副词做具体的分析。
一、表谦副词
表谦副词主要是表示自己谦卑的词,主要有“辱、敢、窃、伏(伏惟)、猥、叨、忝、愚、备、谬、”等。
(一)辱
“辱”,是指使对方受屈辱,用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的自谦,也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可译为“屈尊”、“屈驾”、“承蒙”等,也可不译。例如:
1.君辱举玉趾以在寡君之军,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左传·哀公二十一年》)
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汉书·司马迁传》)
(二)敢
“敢”,是指地位底下的人向尊贵的人进言,也就是说“敢”字常用于表示谦虚、有所请求的场合。可译为“冒昧地”,也可不译。例如:
1.赤也惑,敢问。(《论语·先进》)
2.敢犒从者。(《左传·骰之战》)
“敢”在现在汉语中将它的谦辞之意延续了下来,用来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例如“敢问”、“敢请”、“敢烦”等,但多用在书面语中。
(三)窃
“窃”,含有“自己说的话或行为不一定对”的意思,是古人自谦之辞,用于表示精神活动的动词前,常见于下对上的言辞中。可译为“私下里”、“私自”等,也可不译。例如: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2.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汉书·司马相如列传》)
(四)伏(伏惟)
“伏”,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多用于奏章书信中,臣子对皇帝上书就是用“伏(伏惟)”来表示对皇帝的敬意的。可以随文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伏闻康叔亲属有十。(《史记·三王世家》)
2.伏惟启阿母。(《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五)猥
“猥”,有时是说话人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才德低下,不该承受之意,有时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对自己的行为是不合常情的,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猥”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对译,也可不译。例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文选·诸葛亮:出师表》)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
(六)叨
“叨”,表示忝辱得到某种待遇,在古代汉语中不常见,在现代汉语中也已失去了表谦的之意,所以,有时对“叨”的理解不是很准确。例如:
“叨逢慈奖。”(梁简文帝:拜皇太子临轩意谢表)
(七)忝
“忝”,用在动词前,表示自己承担某任务或居某位置不称职感到愧疚。可以根据上下文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后汉书·史弼列传》)
2.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只能在书面语中略见一二。“忝”,有“玷辱、惭愧”之意,往往都是自己说自己,如“忝列门墙”,表谦虚,“忝”字用在别人身上,就是对别人的不尊敬,所以“忝”字的运用是比较巧妙的。
(八)愚
“愚”,表示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长幼或尊卑关系,多用于年幼者对年长者,晚辈对长辈,婢仆对主人,下级对上级,臣下对君主等。可以根据上下文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2.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九)备
“备”,用在动词前,表示自谦,如担任某职,意思是说自己没有才德,只是充数而已。译为“不称职地”、“勉强地”,也可不译。例如:
1.吾尝备位将相。(《汉书·萧望之传》)
2.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佐传·哀公二年》)
(十)谬
“谬”,表示说话人的自谦。可以根据上下文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敬德辞曰:“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九年》)
2.谬承知遇,欣荷实深。(《韩昌黎全集·答魏博田仆射书》)
二、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主要是表示对对方尊敬的词,主要有“请、敬、谨、幸、惠(惠然)、试、蒙、垂、恭、钧(均)”。
(一)请
“请”,表示一种尊敬或谦让的态度。可仍译为“请”字,也可不译。例如:
1.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私语矣。”(《论语·颜渊》)
2.城人赵而璧留秦;成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
“请”在现代汉语中的位置和修饰对象与古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是放在自己的行为之前(表达对对方的敬意),现代汉语是放在敬意承受方的行为动作之前。
(二)敬
“敬”,表示对“天”、“神”、“尊长者”的尊敬,或者是表示礼节上的尊敬。译为“恭敬地”,还可根据文意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2.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赵策》)
“敬”在现代汉语中大多用作动词,表示很礼貌地送上(饮食或食品),如“敬茶”、“敬酒”等。
(三)谨
“谨”,多用于下对上的言辞中。译为“认真地”,还可根据文意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于左。(诸葛亮《后出师表》)
2.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战国策·魏策四》)
(四)幸
“幸”,常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很幸运,从而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可用在表自己行为动作的动词前,在表谦卑的同时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可译为“侥幸”、“幸运”之意,或不译出。例如:
1.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惠(惠然)
“惠”,用于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是“说话人认为动作的施行是施事者的恩赐或美好的情意,有时还表示感情的亲近。”“惠”可根据文意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郑风·褰裳》)
2.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惠”在现代汉语中沿用了表敬之意,例如“惠赠”,意为赠送,带有一种赠送方给予受赠方恩惠的意思。
(六)试
“试”,用于上对下或朋友之间提出某一请求的句子中,表示尊敬。可译为“试着”,可不译。例如:
1.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史记·周本纪》)
2.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白氏长庆集·与元九书》)
(七)蒙
“蒙”,用在动词前,表示承受某种动作,进而表达谦敬之意。可译为“承蒙”,也可不译。
1.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劲踰望,三年於今,未蒙省录。(《后汉书·班超传》)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八)垂
“垂”,用在动词前,表示对高于自己的人的尊敬,多见于下对上的言辞中。“垂”可根据文意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请诉之,愿丈人垂听。(马中锡《中山狼传》)
2.垂问以鄙况。(《自居易集·答户部催侍郎书》)
(九)恭
“恭”,用在动词前,表示恭敬地施行某种动作,谦逊有礼。译为“恭敬地”、“恭谨地”。
1.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
2.相国年老,素恭谨。(《史记·萧相国世家》)
“恭”在现代汉语中也沿用古汉语之意,表示“恭敬地”。“恭”和“敬”是同义词,要做区分,“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内心方面。
(十)钧(均)
“钧”,在古代汉语中与“均”为通假字,用在动词前,表示敬意。可根据文意灵活译出,也可不译。例如:
1.倘略赐钧览,不胜幸甚。(《陈亮集·与周丞相书》)
2.到彼读书之暇,当往访故贾平章钧眷刑国莫夫人,以此呈之。(《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
结语
在古代汉语中,谦敬副词用得非常普遍,不仅可以看到它们与中国古代伦理的密切关系,还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尊敬和谦卑。在现代汉语中,大多谦敬副词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而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表谦和表敬的词语来代替它们,我们可以知道语言是不断变换的,一定要遵守它们的发展规律,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邓明《“请”字异释》叨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2]范天成《对郭编<古代汉语>的几点质疑》[J]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21卷
[3]康瑞宗《古代汉语语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
[4]凌霄《浅谈古代汉语学习中副词的辨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
[5]刘超班《古代汉语表敬语素的特点及其类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3期第19卷
[6]李春玲《中国语文》[J]1996年第3期
[7]钱大群秦至沛《文言常用八百字通释》[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
古代汉语课程总结 篇10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的历史和《春秋》大致相同,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书中比较详细的记录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或侵略的斗争及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以及神权观念有一定的否定。但在宣扬和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措施,道德观念等方面还是极尽其力的。书中的记载,有较大的历史真实性,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有很大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语言价值。通行地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的旧注本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注殊》,今注本有当代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
课文中选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郑庄公和弟弟公叔段以及母亲的事情,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然而,叔段却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予以回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郑伯耍着欲擒故纵的手段,共叔段有勇无谋,贪婪无度,不顾兄弟之情,更加肆无忌惮的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企图谋反。郑伯在等待时机回击公叔段,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除去共叔段。从一方面看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他本来可以及时的制止弟弟的行为,但是却让其自由发展,没有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与义务,后来与母亲和好,而他们的母亲姜氏,偏袒公叔段,讨厌郑伯,企图里应外合,一心想让公叔段谋反,作为母亲,没有让兄弟俩和睦相处,反而添油加醋的助长想兄弟反目成仇,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齐桓公伐楚》文中叙述了齐楚两个国家在春秋时的一场斗争,齐桓公侵略蔡国之后又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其实力为后盾,同齐国展开了一场尖锐的外交斗争,最后达成妥协齐国退兵。齐国以楚国不纳贡祭祀用品为由,对齐展开讨伐,楚国派遣使者不卑不亢的与齐国进行谈判,先恭维了齐王一番,巧妙的表达自己不愿意归属于齐国,再得到齐国强硬态度时,分析了自己有利的条件,方城做城墙,用汉水做护城河,即使是强大的齐国与之对抗,也占不了多少便宜,两败俱伤罢了,齐国最终退兵。两国订立盟约,避免了一场战争,强大的外交辞令,令人惊叹。
《晋灵公不君》文中描写一个骄奢淫逸的暴君,滥杀无辜,不务正业的昏君,晋国大夫赵盾等人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觐见,但是晋灵公不听从忠臣的意见,反而变本加厉的想加害赵盾,幸运的是晋灵君派去的武士曾得到赵盾的恩惠,没有杀害他,后来晋灵公设宴企图杀害他,因为有护卫提弥明拼死保护才逃脱厄运,赵盾逃亡,后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返回国都,被扣上了弑君的罪名,理由1找顿时宰相逃亡没有越过国境,返回都城没有将凶手正法,假设他越过国境或者是将杀害晋灵公的凶手缉拿归案,也许就能摆脱弑君的罪名了吧。
《论语》一书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论和行事,是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学说的基本资料,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仁义,礼乐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的说明和阐释,被视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为语录体,语言通俗简练,含义深远,富有哲理,许多语句成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礼”思想----为国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文中选取了十则进行学习,《吾日三省吾身》通过曾子的口述,每日经常反省,查看自己有无过失,可以看出孔子弟子在进德修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概括他一生的成长,成熟的过程,以十年作为一个人生阶段,要想达到预定的目标需要经过艰苦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不会感到人生迷茫一无所获,到了古稀之年老脸成熟,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符合社会规范。《见贤思齐焉》孔子激励人们向有德才的人看齐,看见没有的人德才的人应当远离,并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们一样的缺点。《饭疏食》《叶公文孔子与子路》则分别讲述了孔子安贫乐道,清廉无愧于心的做人,对那些歪门邪道的得来的富贵,孔子视之为浮云,鄙夷不慕。和刻苦学习,发奋学习乐以忘忧的态度,不懈追求却不知道老期将至。以及其他的表现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目的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还有抨击统治阶级奢侈无度,不顾百姓死活,《哀公问于有若》选段即使在灾荒之前仍然不减赋税反而变本加厉层层盘剥的行径,借有若的对话,进行有力的抨击,反映了孔子民本的思想。《季氏将伐颛臾》则反映孔子维护周礼,政治上保守,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大国吞并小国并不意
外,体现孔子思想局限性,但是孔子提出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子路从而后》描述了一个隐者对孔子的误解,隐者鄙视那些一心谋求仕途的游着,通过子路之口,道出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批评隐者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出事思想。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07-11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08-01
古代汉语知识要点10-17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12-08
古代汉语教学改革09-01
陈祥辉古代汉语作业05-21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习题06-18
古代汉语考试题07-02
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08-02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自整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