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的衡量标准(精选8篇)
执行力的衡量标准 篇1
执行力是衡量干部履职尽责能力的重要标尺 作者:吴文山来源: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点击数:316
“执行力”的概念源于美国人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于2003年合著的《执行力》一书。顾名思义,执行力就是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是把美好的梦想希望、宏伟的蓝图规划、重大的决策部署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计划,并付诸实践,变成现实的能力。简单说,执行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
学校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决策、执行和操作三个层面。中层干部是学校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是实际意义上的管理和执行主体,虽然中层干部也会参与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但按层级划分,中层属于执行层面,是学校决策的执行者。推动学校的事业发展,既要有上层科学正确的决策,更要有中层坚强有力的执行。管理学中的格瑞斯特定律指出:“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荀子·修身》中有句话讲得好:“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同样,没有执行和落实作保证,再好的战略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再好的制度也只是一种摆设,再好的目标也只是一个理想。邓小平强调:“这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无从谈起。
努力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是学校事业发展对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干部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领导干部执行力强不强,是衡量其履职尽责能力的重要标尺。每位干部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都渴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都希望顺利高效地推进自己所分管负责的工作。推动工作,必须强化执行力,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工作就无法有效推进,干部自身成长发展也就失去了内在的根本支撑。
提升执行力,必须克服畏难情绪。党委书记刘珂同志指出:“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
要怕有矛盾、有困难,要勇于正视矛盾和困难,不要绕开矛盾和困难走,而要和师生一道千方百计地去解决它,这是我们提升执行力、抓工作落实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根本态度。有些部门和单位,积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多种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与这些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遇到矛盾有畏难情绪、解决问题不得力有直接关系。”为此,我们必须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成绩,在破解一个个发展难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提升执行力,必须克服本位主义。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着眼于有机整体。在实际工作中,要主动增强大局观念,自觉把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放到学校全局的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要坚决防止把小集体利益凌驾于学校整体利益之上,对决策采取选择性执行,即对本部门、本单位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执行政策要不走样不变形不打折扣,但又不是机械教条、照抄照搬。
提升执行力,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比尔·盖茨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执行力是一种能力,也体现为一种作风。中层干部最必不可少的素质就是责任心。想干事、敢担当是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对工作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没有一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绝不会有好的执行力。要坚决防止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等虚假敷衍的执行行为,以饱满的工作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把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提升执行力,必须在结合上下功夫。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只有吃透“上情”,摸透“下情”,充分领悟上级决策部署的目的和精神实质,把握本单位、本部门的优势和不足,找准上级决策精神与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的结合点,把实施决策的原则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思路和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提升执行力,必须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矢不激不远,人不励不奋”。提升执行力只靠喊口号无济于事,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机制作保障。一是要明确执行主体,划清责任边界,权责统一,防止“推诿扯皮”现象。二是要实施项目化管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把执行力强弱
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要加强要工作督查督办,建立健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问责制和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跟踪评估执行结果,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
执行力的衡量标准 篇2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能力、情感和潜质,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且人生是一个不断臻于完美和成熟的过程,而学生时代只不过是漫长人生旅途中,向成熟过渡的一小步,各种美好的潜质还都处于青涩阶段。而区区几门文化课,怎能成为评判一个孩子优劣的标准呢?这不是以偏概全、鼠目寸光吗?
一个在美国上学的中国学生说,他们不管成绩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夸奖。有人说美国老师不负责任。其实,这些老师是真诚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学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潜质,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都是值得珍惜的。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
如果分数能代表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看看有多少“无能”的孩子吧———毕加索,上课时他的父亲坐在身边,才能勉强完成学业;爱迪生物理成绩勉强及格;爱恩斯坦被老师称为反应迟钝的孩子;大文豪林青玄是全校有名的差等生;丘吉尔曾经是个拙劣的学生,他的父亲曾失望地说,他可能堕落成社会废物……
大千世界,万象纷呈。美,在山是壮丽,在云是飘逸,在树是葱郁,在花是艳丽。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和大千世界一样的丰富多彩,怎能只用一个标准衡量、等同划一呢!
不顾先天素质和能力水平,只认分数,这种变相的心灵施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也使社会需要的多种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学习能力差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独特的优势,丧失自信,悲观懊恼,跌入痛苦的深渊,甚至走上自杀绝路。而学习好的孩子,被蛊惑着走上追求高分的独木桥,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人格的不健全,他们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完善自己真正的潜能。
为了得高分,家长和孩子都在全力奔赴这场考试的战役,个中滋味,苦不堪言。可是,如果我们站在人生的高度,就会发现,分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重要———分数不能预示人的未来。比如,单位里有两个同时参加工作的人,一个毕业于一本学校,一个毕业于三本学校,他俩当年的高考成绩相差一百五十分。可几年过去后,当年的差生成了业务骨干和领导,而优秀生却仍是普通员工。在社会这所永不结业的大学中,倒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占了优势。
生命需要尊严。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使一些仅仅是功课不好的学生,遭遇白眼和指责。他们的尊严被无情的撕扯,幼小的心灵遮上终身难以抹掉的阴影,性格在否定中扭曲、异化。教育,应当还生命一份尊严。
生命需要公正。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只有文化课的学习能力被社会承认,综合素质和潜能都无立足之地,这显然有失公正。教育,应当还生命一个公正。
生命需要成长的时间。仅仅凭分数差就“封杀”一个学生,无异于在冬天里砍掉一棵枯萎的树,无异于打掉正在化蝶的蛹、正在孕育珍珠的蚌。教育,应给生命以耐心的等待。
北师大肖川博士说:“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体重并非衡量肥胖的标准 篇3
肥胖自然有碍观瞻,但更为严重的,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元凶。脂肪细胞能分泌多种活性物质,有的使小动脉收缩造成高血压病,有的降低胰岛素受体的灵敏度导致糖尿病,有的阻碍血栓溶解引起心脑梗死。此外,肥胖还可引发白内障、痛风、骨关节病、结石病,以及某些癌症如结肠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肾癌、乳腺癌、子宫癌、卵巢输卵管癌、胰腺癌等。肥胖已成为蔓延全球的健康问题,欧洲国家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胖子,美国则将面临举国肥胖的威胁。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些大城市的中老年人超重者达20%以上。
随着肥胖的蔓延,人们对自身体重的关注也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境界,很多老年人在家中添置了体重秤,也有的定期到药房等处称体重。“还好,不算重!”一些老年人称后感觉良好,尽管他们的体态已明显发胖。用体重作为衡量肥胖的标准,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肥胖从根本上说,是体内贮存的脂肪增多,而不是仅仅表现为体重增加。
举重、摔跤、投掷及拳击等运动员,肌肉发达丰满,身强体壮,与身高相等的非运动员的同龄者相比,体重明显高于后者,但绝不能视为肥胖,因为重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骨骼。反之,步入老年,由于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体重也可能随着增龄而递减,但此时体内脂肪的积存趋增,由于积存的脂肪重量远抵不上减少的骨骼肌重量,所以体重可能低于年轻时,但实质上已属于肥胖。因此,要判断肥胖与否,应引入体脂的百分比——体脂率(脂肪量占体重的百分数)的概念,依此可以鉴别体重超重的非肥胖者和体重尚轻的隐性肥胖者。
因为体脂率的检测,需用皮脂厚度计测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的毫米数,代入计算公式得出体脂率值,较难被人们掌握。所以,有关专家提出了简易的体质指数(或称体脂指数)来判断肥胖,即18岁以上的成人,用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值在20~25之间属于正常。还有自我检测法:以腰围的厘米数除以臀围的厘米数,以男性不超过“1”,女性不超过“0.8”为正常。
笔者曾对不同人群体脂率进行了对比,结果不锻炼者为19.18%,健身长跑者为12.38%(平均跑龄为12年),游泳者为11.40%(平均泳龄为13年),乡村邮递员为12.39%(骑自行车投递平均36年),而平均练龄26年的多项锻炼者为10.14%。由此可见,要维持身高与年龄相称的体脂率,防止肥胖及其并发症称健康造成的威胁,关键不是增氧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而在于时间上的持恒。
和谐警民关系的衡量标准 篇4
陕西省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李祖华
新时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警民关系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是构建和谐社会诸种关系中居于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关系之一。只有警民关系和谐了,才能够将有限的警力与无穷的民力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公安职能作用。警民关系是否和谐警要通过以下十条标准来衡量。
一、社会治安是否稳定。驾驭社会治安能力是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安全感是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与满意,主要来自于违法犯罪是否得到强有力的遏制与打击,工作、生活的地方是否平安稳定,自身的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所以,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是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履行好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保障一方平安稳定。要坚持严打方针,在破案理念上努力实现由“重案要破”向“有案就破”转变,在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活动的同时,把打击的锋芒集中指向那些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上,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破案率。要以少发案、零发案为目标,实施“积极治安,超前防控”,完备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织牢织密防控网络,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的时间和空间。要建立人民群众最广泛参与治安的警民结合机制,激发各阶层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发动和组织各种群防群治组织,作为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纽带。
二、警民关系是否平等。平等权是警民之间和解共识的基础。历史经验证明,群体间严重的隔阂与对立,总是源于权利上和法律上的不平等。为了避免警民这种对立,我们就要寻求与民众达成一种和解共识的基础。警察求得民众和解的前提是致力于每个人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构建新型警民关系,警察必先树立平等人权的观念。对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中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视角,必须予以破除障碍,重视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平等的服务,通过平等服务来赢得群众对警察的尊重和信任。警察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平等保护所有人的自由、政治权利和财产权,据此搭建起公道的平台,这才是警民之间寻求和解的基础。当前,公安机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指引下,正在实现警务职能的全面转型,正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进入21世纪,警察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始显现,这是良性警务机制重建的关键。三十条便民利民措施的出台,反映着公安机关对自身定位的深刻认识,标志着公共服务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循着人本主义的思维,公安机关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管理也在向着市民化、人性化、亲情化服务转变。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多元人性化管理,优质高效地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的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在与民众打交道时不用职业的眼光预设恶意,将消除警察与民众的隔阂,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赢得治安回报。警察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迫切希望全社会对特殊背景下的警察群体提供一种现实关照和理解,期盼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肯定,希望社会公众关注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关注公安队伍付出的巨大牺牲,充分认识到支持警察执法、维护法律尊严就是保护公众自己。
三、人民警察是否具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和谐警民关系的条件。把做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全警的一项基础工作和基层民警的一项基本功来抓,按照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方针,千方百计提高广大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四懂四会”,即:懂政策法律、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要继续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推动警务前移、警力下沉,让更多的民警走进社区、农村,融入群众,扎根基层,真正学会能过普通人的生活,能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能反映群众的要求,能让人民群众信任。
四、警察权力行使是否公正。警察权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力量。占到公务员队伍四分之一的近190万的警察(包括公安现役),由于其特殊地位处于与群众打交道的最前沿,代表政府行使广泛的权力,其权力行使公正与否至关重要。警察权在一个社会中的实际运作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人身自由、财产等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警察权力的滥用又可能使人民警察成为侵犯人权的主体,而且对于人权的侵犯是别的部门所不及的。因为警察的行为更容易、更直接地关系到社会中人们的人权状况,对警察职能的监督比对只监督警察的行为更重要。在向法治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趋势是,警察一度膨胀的权力在后退,公民权利在更多地受到保护,最终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因此,警务政策要注重突出警察在促进社会民主、文明和正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提高警察对社会义务的使命感。在现代民主社会中,警察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执法保护人权,捍卫人民的根本自由,维护民主社会的改革秩序和公众的福利。警察手中的权力应该奉献给民众的是关怀的福祉,是对社会“润物细无声”式的温暖。警察推进社会公正的角色意识,应在警察执法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实务层面得到充分的贯彻和实践。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而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同命不同价”的不同理赔标准,封闭式的户籍制度,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警务政策必须与社会政策相协调,政策的指向要关注社会底层。公安机关要适应社会各阶层多元化的需求,要抓紧提供相关领域的公共安全服务。
五、人民警察执法是否具有公信力。执法公信力是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本。人民警察作为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维护者,必须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广大公安民警要坚持依法办案办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该打击的要坚决依法打击,杜绝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发生。要科学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必须相当,同样情形必须同样处理,不同样情形不得同样处理。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通过执法来弘扬法治、净化心智,实现公平正义,提高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公信力。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对公安执法的内外监督,把执法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促进和彰显执法公正。要牢固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做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竭尽所能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六、公民人格权是否得到尊重。人格权现代警察养成教育的起点。人格权是人权当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人格权的尊重应成为做警察最起始的条件。美国纽约的约翰·杰伊刑事司法学院开设了一门叫做“人的尊严和警察”的短期培训课程,目的是让警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必要性,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职业良知和责任感,切实承担起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21世纪,警察要实现与民众间的真正和谐,已无法再依赖传统所谓权威正义惯性,而一定首先是建立一种宪政性、普世性的公民社会权利框架,并且是以执行公权力的,处于公共生活强势地位的警察及警察机关的普遍知权、尊权、维权及减少侵权为最基本契约。如果说现在警察在职业素质方面欠缺一些要素的话,首当其冲缺乏的基本素质是对公民人格权的尊重。当代世界对狭义的人格尊严的保护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人格尊严不受限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一般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只有人格尊严不受任何限制,包括犯罪的人,被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甚至在执行死刑时,人格尊严仍然应该受到尊重。法律之所以对人格尊严如此无条件地加以保护,是因为对人格尊严的尊重程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未来将更加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警察的伦理观中首先要具备尊重公民人格权的要素。要将如何尊重人,尊重所有公民的平等人格(包括犯了罪的人),作为从警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并在警察终生职业培训中不断强化这一理念。法律规定警察应该无歧视地对待所有人,解决了警察对公民人格权的尊重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了警察对民众的态度问题。
七、人民警察是否具有亲和力。公安队伍亲和力是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要在公安机关广泛开展“走进千家万户,了解民情民意”活动,从机关到基层,从局长到民警,都要分包到户、落实到人,体察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要把公安信访作为“民心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公安局长接访制度,真心实意解决信访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坚决克服“冷硬横推”和“四难”现象,尽力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兴利除弊,不断推出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新举措,做到主动热情、及时周到、优质高效为民服务。
八、公众话语权是否有效表达。话语权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良好媒介。警民关系和谐的前提是交流和理解,警务对接民众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沟通。警察与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是新形势下重建警民关系,强化公安职能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落实“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承载的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公安机关只有坚持警务公开,只有坚持多倾听、多沟通,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改进工作,坚持公平正义,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公安机关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治安,将良好警察公共关系作为现代警务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警察在协调各类社会关系中的技巧和能力,在执法过程中贯串良性沟通,只要警察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民众沟通,就一定能赢得民众的支持。一个真实的、具有公信力的警察形象,是求得民众理解和支持的沟通基础。社会稳定的根本因素在于社会公平,良好的服务需要广纳善言。公安机关要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话语权,建立与民众以及法学家良好的对话机制。不要出于“维护形象”的考虑而让自己的形象及权益顿失,可通过听证程序、传媒交流、学界沟通、警民恳谈等不同形式的对话渠道,保障沟通与时俱进。
九、社区警务机制是否健全。社区警务是和谐警民关的社会根基。当前的警民关系对抗,暗含了我们社会一定程度的危机,我们切不可让身负公共安全使命的警察群体失去民众的信赖基础。警察承载的矛盾是全社会的,非警察自身可以解决,它涉及到社会大系统的协调问题。改善警民关系,必先要提高警察的公信力,打造警察的亲和力,警察要有真正的中国问题意识,必须树立民本观。多年来,公安机关的工作运转几乎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耗费高的反应型警务,先发型的反应机制并没有确立。如何转化为以目标为导向的警务模式,我们要着力构建可以支撑制度运作的基础——社区警务。警务应该对接民众的需求,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安全产品是公安机关的职能之本。社区警务扎根于民众之中,强调在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综合性的治安产出,必须要有源头治理的理念。预防重在治本,需在警务干预的每一个环节都贯彻预防意识。诸如注重在警务工作中调解和化解矛盾;发案后,由过去只关注“谁干的”转而注重“怎么防”;将服务性工作指标纳入警务考核体系,教育民警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要促进警民互动,提高民众的治安参与度,尽可能地延伸警务的管理触角,提升公共安全产品的品质。政府要将派出所以及社区警务室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来建设,只有不断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构筑完善的平安环境,和谐警民关系才会有根基。
十、公安工作是否具有影响力。公安工作影响力是和谐警民关系的保证。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努力在警察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的桥梁,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保障。公安机关要大力实行警务公开,不断增强警务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和亲和度,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认同感。要积极开展爱民实践、警民共建、警营开放日等社会活动,建立和完善民警向群众定期述职制度,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不断增进信任与合作,避免对抗和冲突;增进理解与支持,避免误会和摩擦,让全部公安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抢险救灾等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扩大和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影响、社会声誉。【参考书目】
1.公安部政治部著,《警察公共关系教程》,人民公安出版社,2006年版
2、孙娟、马志斌著,《警察公共关系案例精解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徐海晋著,《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人民公安出版社,2007年版
4、肖金军著,《警察公共关系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娴、曲谏著,《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6、陈娴著,《警察公共关系传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叶氢,李庆华,曹礼海著,《警察公共关系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广东省公安厅 广东警官学院著,《 警察公共关系实务
》,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注:此文被《全国公安机关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网》(http://hx.xc.ga/tag/T05/21.html)2011年6月28日登载
金钱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篇5
首先,我认为金钱只是一种获得一种或某种商品的工具,而并不是可以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是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生价值评价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评价,是对人生实践活动及其是非功过所作的结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同时存在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才能在追求自我满足的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致起来。
金钱并不是衡量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前瞻性的思维,成功的人生轨迹,甚至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人价值的体现.一个人生价值不只是金钱这么单一就能衡量的!一个人在一生中有许多许多的经历与收获,不只是金钱最为重要,重要的就是做人成什么样!做成一个生活着快快乐乐,幸福才是福,金钱有时带来的就是伤害!
幸福和快乐是生活的馈赠,烦恼和辛劳是生活的代价。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所谓的完美人生,只有为了完美人生而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心锲而不舍追求的过程。精彩与平凡相依,快乐与烦恼相伴,那些想象中的浪漫和完美将随着日子的消磨而归于一种淡然。一定意义上的完美人生是以自己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为前提,能在千头万绪活的真正要义,更能在细枝末节里不耿耿于怀;能在纷至沓来的荣耀从容淡定,更能在痛苦和绝望的日子里愈挫愈坚。自己心中追求完美的毅力能坚持多久,这个追求完美的过程就能延续多久,而这一过程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人生。
任何问题的存在,都有着有趣的前因。咱们不妨来想一想,为什么中国的反腐败斗争越来越深入,落网官员一个接着一个,腐败却仍无处不在,仍有无数人前仆后继想升官发财?第一,有钱拥有着具大的号召力是不容置疑的;第二,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在位时捞了成百数千万,即使失足入狱,差的蹲上十年八年,好的用关系金钱买个户外就医,从监狱后门转一圈出来后,仗着未被查出的百万家产,一定不乏一帮前呼后拥的死党,在消费场上,一定也仍风光十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有着这么大的魔力,只要吏治制度存在机会,就怪不得有那么多不怕死的人。我看过《国家干部》这本书,副市长夏中民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有着实实在在却是崇高的道德追求,由于他有着崇高的人格力量,使他不但拥有具大的号召力,也使他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既得利益联盟。然而,有着这么高人格力量的人为数不多,想模仿也着实不容易,更普遍的情况是,我们很少听说“好人能使鬼推磨”。钱,做为人生价值评价标准,除了能使鬼推磨转,究竟还在推着这个世界的什么在转?
第一,人们的价值观要受利益立场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还要受阶级立场的制约,不同的阶级因其利益和需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立场,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原则和标准也就不同。第二,人们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和文化水平不同,从而对人生意义的领略和评价的标准也不一样。这就是说,人生价值的评价还要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
新生儿各项发育的衡量标准 篇6
体格发育
体重 足月的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体重约为3000克左右,男婴比女婴略重一些,出生后一周常会有体重减轻的现象,这是暂时的,10天内即可恢复,称之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身长平均约为49-50厘米,男婴比女婴略长。
头围 男婴约为34.4厘米,女婴约为34.01厘米。
胸围 男婴约为32.65厘米,女婴约为32.57厘米。
头部 新生儿的头顶前中央的囟门呈长菱形,开放而平坦,有时可见搏动。父母注意保护囟门,不要让它受到碰撞。大约1岁以后它会慢慢闭合。
腹部 腹部柔软,较膨隆。
皮肤 全身皮肤柔软、红润,表面有少量胎脂,皮下脂肪已较丰满。
四肢 双手握拳,四肢短小,并向体内弯曲。有些婴儿出生后会有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等现象,这是正常的,大多满月后缓解,双足内翻大约3个月后就会缓解。
呼吸 新生儿的呼吸浅表且不规律,以腹式呼吸为主。约每分钟40-45次,有时会有片刻暂停。
循环 心率比成人快,每分钟为90-160次。
排泄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粘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转成黄色。吃牛奶的孩子每天1-2次大便,吃母奶的孩子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
资料
若孩子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 等器官畸形。
尿量 初生儿第一天的尿量很少,约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孩子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孩子尿的次数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孩子老尿,就减少给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温又高,孩子会出现脱水热。
体温 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在36-37℃之间,但新生儿的体温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体温不易稳定,受外界温度环境的影响体温变化较大。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因此,对新生儿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8-22℃,如果室温过低容易引起硬肿症。
感觉发育 新生儿生后,即有吸吮、吞咽的本能,别看人小,味觉也很灵敏。新生儿由于味觉神经发育较完善,因此对酸、咸、苦、甜都能引起反应,如吃到甜味,可引起孩子的吸吮动作;对于苦、咸、酸等味,则可引起不快的感觉,甚至停止吸吮。新生儿的视觉发育较弱,视物不清楚,但对光是有反应的,眼球的转动无目的.。半个月以后,孩子对距离50厘米的光亮可以看到,眼球会追随转动。
金牌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篇7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高志丹曾说:“没拿第一就没有发言权。”这种金牌至上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运动员向着金牌奋斗,这也使得中国国家队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在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取得巨大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得到金牌的终归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无缘于金牌的所谓失败者。他们真的失败了吗?
在过去十几年里,人们大都认为他们是失败的。就像李宁,在1988年奥运会不慎摔倒,失去了夺金机会,回国以后得到的是国人的责骂以及绳子和刀子。这时的国人,需要的是金牌来证明自己,证明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
但是,时至今日,这一观点早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未得到金牌的傅园慧,一句“洪荒之力”使其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未得到金牌的秦凯,领奖台上的求婚使他与何姿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祝福。
由此观之,奥运会不仅仅只有金牌,还有运动员拼搏的过程。诚然,我们不能否定金牌的重要性,它在过去是成功的代名词,在现在也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但它不是唯一标准。一味地强调金牌至上是极其有害的,只要运动员真正拼尽了全力,给人民带来了快乐,即使得不到金牌又有什么呢?
值得欣慰的是,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次奥运会,对于未能得到金牌的运动员,人们并不是责骂,而是理解和尊重。孙杨失利时的哭泣,带来的是国人的同情,而不是指责,还有网友以“喜获银牌”取代“痛失金牌”,来表达对孙杨的尊重。人们并不再过分看重金牌的数量,而更多地看重比赛的过程和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摒弃金牌至上,让运动员可以轻装上阵,不将金牌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当“洪荒之力”最终取代“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道歉,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奥运的过程。尽力就是成功,何必非要是金牌呢?
技法并非衡量画作的唯一标准 篇8
时常有客户与我讨论投资油画的事,其中有一位的经历颇有代表性。这些年,他花了上百万元买了不少油画,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知名美院教授们的作品。他告诉我,他是个很谨慎的人,虽然喜欢油画,但并不懂油画,所以每次买画时总要请熟悉的画家朋友把关,总要这些行家点头认可后他才会出手。他的画大多是直接从画家们手中购得,因为他认为如果让画廊从中过一手,价格会高很多。但是从去年起他开始困惑,因为他想通过拍卖公司卖出时,却发现有的画哪怕是以买进价作标底都没法卖出,有的拍卖公司给他的建议价甚至还不到他进价的一半。这使他非常恼火,怀疑拍卖公司做局坑他,可拍卖公司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让他无话可说,拍得越高佣金越多嘛!然后他开始怀疑为他“把关”的那些画家朋友们眼光有问题,私下又找了一些画家鉴定,然而他们都告诉他这些画真的画得很好,技法非常专业非常“学院派”。这使他陷入了更深的苦恼之中,他希望我能帮他分析一下原因。
市场不仅仅看技法的高低
我觉得他遇到的问题在喜欢投资收藏油画的人们中很有普遍意义。这种行家认可市场冷淡、市场热卖行家冷淡的现象,其核心问题还是怎样认定一幅画的“好”。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市场代表着买家的态度,所以它更重要。我不是唯市场论者,但是我认同村上隆的观点:既然你的画是要卖的,是好是坏就是市场说了算。由此可见,画家们认为的“好”与市场认为的“好”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以陈逸飞的作品为例,在中国,能把古典主义作品画得比陈逸飞还要好,技法比陈逸飞还要纯熟的艺术家至少不下10人,但他们作品的价格却都无法与陈逸飞作品的价格相比。这说明市场并不是以作品技法的高低为销售依据的,它更注重作品的完整统一。
毕加索少年时崇拜拉斐尔,然而他20岁后却迷上了塞尚,这一迷就是一辈子,后半辈子居然把家都搬到圣维克托山上,只因为塞尚后半辈子几乎就是在画这座山。毕加索为此着迷,但他最终终于弄懂了塞尚这样做的意义。很明显,塞尚是在不断重复的绘画中寻找着什么,而且他找到了。作为现代绘画艺术的承上启下者,塞尚的伟大在于他拆除了传统艺术的樊篱,丰富完善了现代绘画语言。是他真正让绘画摆脱了对文学的依赖,他发现了绘画可以没有主题,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甚至不用客观地再现景象,仅凭造型和色彩就能独立地表述思想情感,甚至独立地展现绘画艺术自身的美。这对毕加索启发非常大,因此毕加索毫不掩饰地宣称自己从塞尚那儿学到很多东西。
但如果仅仅是这一点,塞尚虽然已能使毕加索叹服,但却无法让老毕搬到圣维克托山上去。真正让毕加索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拜倒在塞尚面前的原因是,他发现了塞尚发现的秘密。他在塞尚那年复一年看似平淡乏味的不懈追求中看到了现代绘画艺术的真谛——返朴归真,内在精神和形式的完整统一。他知道,现代绘画在告别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因为失去了文学的支持和注解,在绘画语言的表述上就更需要率性纯真,而不能画蛇添足地追求古典主义的技法重现。
作品率性纯真容易打动人
所以毕加索在晚年时总结道:“我十几岁时就能把画画得像拉斐尔(画的),但是我画了一辈子才能把画画得像儿童(画的)。”毕加索的这段话绝没有半点对拉斐尔的不敬,他只是想说明:在现代绘画中,追求技法并不是很难的事。而像儿童那样率性纯真才是难得的,这才是现代绘画的艺术支点。毕加索很清楚:当绘画技法已成为艺术家的一种本能行为时,技法在画作的价值中已不具备重要的评判意义。人们更看重的是画作所传达的精神,或者是它所创造的意境,以及绘画语言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艺术感染力,正是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构成了当代绘画艺术的完整主体。
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绘画中,技法的再现能力决定了作品的感染能力,而在印象主义以后的当代绘画中,这一点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塞尚已告诉后人,有很多种简洁朴素的技法可以用于当代绘画,问题是你必须用一颗儿童般纯朴的心来驱动它,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众多画家们很难体会到的。毕加索想把画画得像儿童画的,是因为他知道儿童们画画是率性直抒的,他们想表述什么就表述什么,他们不知道不讲究也不追求什么技法。因此,与其说他们的画是画出来的,不如说是从心底“自然流露出来”的。而成年的艺术家们大多是绞尽脑汁绘画创作的,他们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作品构画着场景,创造着意境,尽可能详细地用自己掌握的绘画语言解释着自己的作品,如此这般,他们便为自己的绞尽脑汁赋予了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很自然地以此作为评价画作质量的标准,这就形成了很多画家眼中的“好”。而市场上的买家们却没有几人读得懂艺术家们的那些技法,真正打动他们的是画作的精神,越是率性纯真的作品越容易打动人。尽管很多这类作品技法并不那么规范纯熟。但它的确构成了市场上认为的“好”,于是,本文开头那位投资者遇到的事情就出现了。
西方艺术界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艺术家大多都是憋死在自己挖的洞里,洞挖得越深,他们以为自己的造诣越深。”这话很幽默也很有道理。大多数画家画龄越长,越在意自己的一笔一划是否规范,是否合乎章法,如此一来,他们眼中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