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2024-06-05

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精选9篇)

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1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分析行政管理专业就业前景行政管理专业分析

行政管理通常是指政府(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获授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在法律原则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行政裁量权,以行政效率和社会效益为基本衡量标准,处理公共行政事务的进程和活动。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行政管理的生命线就是权力,行政权力是一切行政现象的基础。归根到底,行政研究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寻求保证公共行政权力有效运用的途径和方法。政府是公共行政管理行为和过程的主体,政府从合法合理的权力地位出发通过履行特定的职能,实现国家对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有效管理。“合法性与有效性”,构成了政府一切行政管理思想和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为此,现代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 ,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主动进取、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等现代行政精神。政府必须能够不断地提升公共政策质量和公共行政管理水准,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地提升政府自律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

中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它强调要肩负国家管理大任需从个性修养开始,并从治理好一个家庭入手。后来由于科举考试在中国很是盛行,中国便更重视“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教育,甚至各种教育都以此为核心。我国的公共管理学最早主要是从行政管理学科中发展而来的。

就业方向

根据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众多高校将专业进一步细分,仅在管理学下就细分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等。业内人士指出,市场对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必然导致各高校争相设立相关专业来满足需求。行政管理虽带管理二字但有政治背景,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就业本身就有先天不足,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对于一个国家是必须有人研究的,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前途的问题。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学生头上,专业针对性不强,用人单位可供替代的专业选择面就窄,行政管理专业能做的很多别的专业都能适合甚至更合适,而适合别的专业的很多工作却未必适合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因为具备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适用的岗位主要是:各级各类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的政策法规研究部门、综合计划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事务管理部门、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各种企业、事业单位的党、政、青组织、计划调配、咨询服务等综合管理机构等。学生要在学校期间就按照志向分成“考研”、“报考公务员”、“直接进入就业市场”三类,然后有的放矢,因人施教。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要特别注重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不断更新课程、推行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迅速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实践教育是专业学习的“重头戏”,为此该专业学生应将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四年学习过程。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检验,对需要掌握哪些专业技能有了切身的体会,教师们不失时机地征求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意见,然后进行调整、改革。

就业方向主要有:第一,去高校工作现在看来是行政管理专业最佳的去处,高校工作舒适,待遇稳定,不过高校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现在一流大学基本上只要博士,二流大学只要硕士以上,三流以下大学力争研究生。而且现在985院校是不留本校学生任教的。这一就业方向也有饱和的趋势。第二,选调和公务员工作是行政管理专业第二大就业方向,选调是个比较有前途的方向,但是选调要求报名资格高,名额少,同时选调一般都有专业规定,而且基本上都没有表明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至于公务员考试很多人都认为是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的正宗领域。行政管理专业的确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研究公务员,研究如何做好

一个公务员,但是在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考试的科目也没有什么太强的行政管理专业色彩。复试很多单位的招聘职务都有很强的专业要求,因为公务员考试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对你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一般都需要中文系、计算机系、法律系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定位如何管理好社会事物,如何领导好行政机关的,这样的专业的学生显然是不适应非领导职务的具体要求的。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务员考试复试中要显示出你有特别的资质。例如你是党员学生干部,或者你的文笔非凡或计算机能力突出等胜出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由于公务员招考是“因岗择人”,即按照职位来招考,所以每个岗位的招考条件并不相同,但有一些通用的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基础理论扎实,学习(工作)成绩优良。

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5、除个别经批准的特殊岗位外,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

6、身体健康。

行业薪资

根据《清理整顿机关津贴、补贴、奖金,规范公务员收入的通知》,行政级别和工龄资历等成了核定工资标准的最重要依据。所谓3581工程,即通过改革,使科级、处级、厅级和部级人员的月收入分别达到3000 元、5000 元、8000 元和1万元。全国平均15487元,地域差距2.8倍,职务差距6.6倍。

到企业单位,一般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文秘、行政后勤等职位,工资属于较为稳定但不会有很高升幅。工资从1000 多到3000 元左右,做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平均10万元。由于行政管理学得广泛,几乎文科、经济、法律、财会都有涉猎,就业选择面广,但是由于学得都不深入,因此发展的空间需要自己付出较大努力去开拓,例如继续进修不同领域的专业。

考研建议

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樊钉提出“针对行政管理学的考研,最好找相近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方向,现在管理学的就业更趋向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国很多高校的管理学院都存在着两种招生,一种是参考国家统考的正规研究生,有学历和学位证书;一种是在职的不需要考试的函授或进修研究生,有学位或只有结业或修业证书。研究生院综合等级行政管理专业等级:(数据来源:行政管理硕士全国招生学校目录)

1.北京大学(北京)A++ A++

2.复旦大学(上海)A++ A++

3.中山大学(广东)A+ A++

4.中国人民大学(北京)A A++

5.清华大学(北京)A++ A+

6.浙江大学(浙江)A++ A+

7.南京大学(江苏)A++ A+

8.西安交通大学(陕西)A+ A+

9.华中科技大学(湖北)A++ A

10.武汉大学(湖北)A+ A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A+ A

1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A A

13.天津大学(天津)A A

14.厦门大学(福建)A A

相关资格认证:

作为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在我国仅仅是从1997年研究生培养专业调整后才正式设立的,所以它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如今它下辖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等5大二级学科。为了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于1999年5月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当然,目前全国仅有少数院校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学院或公共管理系。

MPA 是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Public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缩写。MPA 学位教育培养的是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为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关和非盈利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政策、公共事务或公共管理理论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MPA属职业背景教育,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强调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教学目的在于公共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与实际的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相结合,有目的、按系统合作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是MPA 教育的根本特点。MPA 教育起点不是从高校的教科书开始,也不是从教授们创立学说、体系的动机开始,而是从公共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开始,着力解决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MPA学习的不足:如学习的时间、费用等。MPA 专业学位以在职学习为主。MPA 的学费普遍在3 万-3.5万之间,加上学习期间的差旅、食宿等费用,2 - 3年的学习一般需花费5万元,这样的费用在进修中还是比较贵的。■

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2

一、专业及课程建设

(一)专业及专业群含义

专业群建设的意义:一是建设专业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形成群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建成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的相互补充和支撑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可形成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扩大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目标要明确

建设一个专业或专业群,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1)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2)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3)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三)专业及课程建设内容要翔实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内涵发展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群为例。“平台”是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建设思路:多管齐下,强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灵活制订教学计划,做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范,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针对酒店企业人才能力要求,重视技能培养,增强学生专业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建设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引导,让学生到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接受教育,并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意识;通过党团、社团、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每个专业每学期开展一轮这样的活动。二是各专业继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酒店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并将校企合作层面从目前的企业支持高校办学为主,扩展到学校支持企业发展的高度,实现校企双赢。每个专业建设1~2个甚至更多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三是各专业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使专业建设在产业主流技术变化中进退有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四是加大校企订单、定向等方式联合培养的实践力度,实现全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五是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继续施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其选拔标准,一般从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加以评判。教师团队建设的另一项任务是“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

建设思路: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措施: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在各专业构建培养梯队;教师培训继续向“双师型”努力,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获得“双师”认证;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确保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实际;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聘请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交流、讲学、合作科研或兼职工作,以带动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教师面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服务工作,聘请旅游、酒店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管担任顾问,指导学生创新和毕业设计;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师团队。

3. 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建设思路:根据“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从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同时推进。

建设措施: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每年一次的专业(群)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划分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酒店业各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星级酒店认证的资格标准,建立各专业课程评估办法,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抓好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建设,每个专业建设4~5门核心课程。全部核心课程均按照工学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

每年定期完善和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

在重构行动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产实际,建设可供旅游、酒店类专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训练(项目再现),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一体化实训环境。

4. 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使培训和社会服务达到新层次

建设思路:利用“宗科”集团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契机,发挥整个专业群的优势,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酒店人才培训,配合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努力成为本地域酒店高级人才培训认证基地;成为立足成都、辐射四川乃至全国的服务基地;加大对社会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业群对社会的贡献。

建设措施:坚持“双证制”培养方案,专业认证的推广力度,扩大现有初中级培训的规模,形成初中高多层次、全考培训体系。

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1)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2)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3)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5. 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建设思路: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

建设措施: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整合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外向合作企业甚至全社会开放。

二、专业管理创新

1.专业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自主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专业体系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

2.专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应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院级严格审查专业设置条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系部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教务处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指导协调与监督,以保证专业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贴近职业岗位群,贴近技术领域,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3.专业管理队伍的开放建设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形成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使专业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市场经济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特色专业的创建是专业管理创新的中心任务。形成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不懈追求。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以特色专业的发展带动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专业的整合分流与结构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1)专业的分类整理。当前,要对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高[2004]4号),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师资等条件,对学校现有高职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专业的结构优化。要在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与劳动力流向相一致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经济,以创办优势专业。

高职教育始终要面对两个市场: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满足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是目前最典型、最切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实际的专业建设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7, (1) .

[2]李洛, 廖永红, 陈建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

[3]卢致俊, 曾华, 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6, (33) .

[4]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

[5]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6]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

[7]陈家颐.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J].职教通讯, 2003, (4) .

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安全事务管理专业 就业前景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随着近几年各高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相较于计算机而言,情况不容乐观:首先,计算机专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其就业竞争趋向白热化;其次,高校对其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滞后,最终造成很多计算机专业同学就业困难;最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求职技能等应用能力的欠缺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现在毕业生心理存在偏差,没有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对自身没有准确定位,导致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同时,有的很不自信,认为所学技能不一定能适应市场。诸如以上原因分析,这些都将成为加剧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的因素。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代社会,针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在各个领域的职业需求

近几年,随着专业职能的不断扩展且日益专门化,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在全国各高校开始纷纷成立。现今,全国各高校的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已不少于20所,像其他专业一样,安全事务与管理专业也开始进行管理和运行。在美国,长期摸索实践和调整改进的进行,使得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在美国高校中已渐渐具备了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对于这一专业的管理人员,也获得了较高的专业职位和职业声望。在我国,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仍是一门新兴专业。其特殊的专业背景决定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对其的职业需求不断扩大: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公共安全管理及预防、处置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等。同时,公共服务领域,机场、地铁等交通领域,银行、金融等领域,都需要安全事务与管理服务。尤其在近几年大型活动中,安保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举办,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服务这一行业,对安保工作的需求更是缺之不可,促使奥运尽善尽美。对于即将到来的青奥会,服务与安保方面的工作更是不可或缺,我们相信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协助青奥会成功举办。由此可以看出,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在各领域的职业需求是相对比较大的。

三、高职院校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

完善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专业标准、丰富的专业内容和众多的专业协会等构成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充分认识了了解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概况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安全事务管理工作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借鉴美国高校经验,高职院校对此专业的人才开始了针对性培养,形成了一条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渠道,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

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公共安全管理相关法律,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以胜任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及预防、处置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高校还重在培养具备社会信息调研、沟通协调、公共策划和文案处理的能力,以及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现在更多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树立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高校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为以后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安全事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由于其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例如:专业方向杂,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体系设置杂乱,以及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都难以保证专业教学,必然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就这一现象,高校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进行及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调整,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1.职业素质课程

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理论、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开阔视野,促进综合素质提高,使学生提前对职业有设计和定位,以便以后更好地了解基本就业、创业程序知识。

2.专业核心课程

有解剖学、宪法、刑法、社会工作理论学、管理学、体育科研与方法和体育专项课等,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学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社会人文关怀和专业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以后可能要从事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职业定向课程

主要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安全保卫方向课程,有擒拿格斗课、安全保卫概论、消防和危险物品管理、体育保健学等,意义在于做好防范保卫工作,了解危险物品管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运用于体育实践当中。二是安全管理方向课程。有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安全管理、群体性实践预防与处置、证据调查和公共事业管理等。

4.职业拓展课程

主要涉及现场急救实训、安全保卫实训和综合演练实训、学末的毕业教育、毕业和顶岗实习。掌握急救知识、技能,了解安全保卫工作方案的具体内容,通过毕业教育学习,树立自我完善意识,进而步入社会,适应现实的社会职场,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只有尽力做好以上课程之間的衔接,才能更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出具有全面知识的人才。

对于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现代管理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并开设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等。

(三)所具备的职业能力

高校培养人才不仅是树立目标、方向、改善专业课程,更看重的是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提高。首先,培养职业通用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中英文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其次,专业能力,有治安管理基本技能、消防管理基本技能、交通管理基本技能。最后,求职能力,即计算机、英语应用证书、观察分析判断决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高职院校如果做好职业能力培养,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就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企事业单位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一)企事业单位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作用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可以说,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命脉和希望,是最有竞争性的资源。一个企业如果与人才无缘,只会一步步走向衰败;如果与人才携手,便可以昂然屹立于强者之林。因此,用人单位要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企业的根本为立足点,选择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的可用之才。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校际合并、院系调整、专业课程改革,过去学校间的等级差异发生了新的变化。用人单位自主权与学生择业权的扩大,使得企事业的用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更多的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技能需求情况选择人才。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企事业单位对其人才的需求状况。

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着重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并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公共安全管理相关法律,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以胜任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及预防、处置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想成为这样的人才,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做到以下几点是必不可缺的:

首先,没有哪个企业会聘用没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要想更好地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必不可缺的。因此,我们学好学校安排的专业课程,汲取专业知识(如安全技术防范、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等)的同时,还应掌握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培养多方面职业技能,尊重知识,重视技术和信息,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职场。其次,企业聘用人才的时候,通常优先选择有一定专业对口实习经验的毕业生,这也是企业单位用人的需求标准之一。顶岗实习是一个很好的积累经验的机会,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巧知识的能力和从事本专业的初步能力,并较深入地了解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技巧,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随时做好安全事务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三,现代企业用人单位更看重人才的实用性和多面性,即具有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学习安全管理这一专业,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忽略自身实践能力。企业需要的人才,不是那些光靠嘴说出来的“知识”,他们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能否给企业带来实用性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工作中。同时,所谓“技多不压身”,我们要不断开阔视野,做到一技多长,了解其他有关本专业的知识。对于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我们了解到,一个企业在很多方面、很多部门都需要事务管理这方面的管理人员。就如本身的实习单位,在安保、监控、公共管理等职位,都大量需求事务管理人员。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上几点,再接再厉,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此达到企事业单位针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用人的需求标准,从而促进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

(二)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就业优势和劣势分析

通过以上高职院校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两者的分析,不难看出,现在高校对人才培养越来越有目标性和实用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高校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拓新、改善,设置专门的专业课程,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实习单位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现实职场,促进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在企业中的就业发展。

1.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就业优势

近几年,我国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专业竞争力日趋激烈。现代社会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不容乐观。计算机专业人数的快速增长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趋向白热化,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残酷现实。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滞后,直接导致应用型人才无法得到培养,出现计算机毕业生应用能力有所欠缺,无法达到企业用人需求标准的情况。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在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方面也在不断加以改善,力求达到企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推进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从而使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2.安全事务管理就业劣势

凡事皆有正反两面,有利就有弊,有优势就会有劣势。因此,劣势不容忽视。虽说高校对于这门专业设置已做了很多改善和提高,努力培养本专业人才,力争使其与社会对它需求的标准相一致。但是,安全事务管理专业毕竟还是一门新兴专业,还不够完善,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办学规模较小、专业方向杂、专业特色不突出、师资力量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以及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的质量还难以满足和保证专业教学,这些都显示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存在相对劣势,必将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阻碍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

五、结语

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它的职业需求,在将来各个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

安全事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特殊的专业,特殊的背景,以及不断改善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等,是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在目前严峻就业形势下不可忽略的就业优势,是推动这一专业就业前景发展的动力。

当然,发展中相对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办学规模较大、专业方向杂、专业特色不突出、师资力量相對而言还比较薄弱、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的质量难以满足和保证专业教学,这些都显示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存在相对劣势,将阻碍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

综上所述,安全事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其特殊的专业背景,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使得本专业在发展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看到安全事务管理专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对此需要更进一步改进。对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完善自己,达到企事业单位对安全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推进安全事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静.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神话,2010,14.

[2]钱凤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12):30-32.

[3]翟振元.中国高等学校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邸鸿勋.人才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J].2002,7.

[5]吴良平.管人用人有心计[J].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10.

行政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4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行政管理的协调功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二是协调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行政管理对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的协调,是以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为基础的。在执行计划控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进行协调,以调整好企业的整体计划的实施。同时,还应该对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在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团结和协调一致,维持企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行政管理的另一项协调任务,是协调企业同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是非业务的,是因为企业的运行是在各部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才得以健康而稳定地进行的。

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并不能超越企业的内部分工。明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插手业务,从而避免在业务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造成矛盾冲突,避免使企业的运转陷于混乱。行政管理对企业与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的协调,其主要内容是在维护企业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发展同社会各有关单位的友好交往,缓解矛盾冲突,从而为企业争取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对于行政助理的工作职责,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职责是不一样的,但是主要的工作职责还是有共同点如下:

1、准备有关行政问题解决方案、报告等文件;

2、管理公司内部相关的文件;固定资产管理、办公用品采购等行政工作。

3、分析运营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新的工作流程或就原有的流程进行改进;

4、向员工传达相关制度;

5、优化工作流程,简化汇报程序,降低成本;

6、会务安排。

7.人事档案,文件管理,社保,医保,考核,传达文件,会议记录

8.配合人事招聘,录用,评估,辞退等相关事宜.9.协助办公室事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5

2、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选择这条路的话大学期间注会考出几门。

3、进银行业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个有关系。

4、进专门的金融,货币,经济,调研机构;不过概率比较小。

5、自己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会计事务所不会面对像做兼职会计的交际压力,且收入十分可观,但对专业所需水平要求很高。成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大多具备注册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级的人。

6、进大学任教(不过现如今能进入本科大学任教的学历要求为博士,有海归背景)。

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6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物流人才市场上大量物流一线岗位虚拟以待, 求贤若渴。成千上万的应聘者渴望就业, 积极应聘, 奇怪的是经常会出现谈不拢, 留不下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平均工资较低的现象, 有的甚至选择了其他行业, 导致物流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很低。许多学生误以为, 现在物流企业众多, 专业物流人才又紧缺, 自己毕业后到物流企业去当个部门经理不成问题, 所以对市场上提供的1000-1500元左右的月薪和艰苦的就业环境就有点接受不了, 再加上市场上还有不少对待物流人才的浮躁心理, 大多数公司都是希望吸纳理论和实践经验兼备的人才。这种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导致了我国物流高级人才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

为了科学预测就业市场,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客观反映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 及时发现我们在专业设置,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较高, 对口就业情况较好。毕业生绝大多数能胜任本职工作, 在单位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 了解到毕业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并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毕业生流动性很大。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真正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跟综调查:一是用人单位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二是物流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性质;三是对所学课程的意见;四是就业专业对口情况。发出调查表180份, 收回180份, 现将跟踪调查表的信息汇总如下: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 毕业生从事管理工作和技术服务占多数;所学课程基本够用;能够达到专业对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单一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 就业前景良好。今后一段时期, 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 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据了解, 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 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 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我们对物流学生的培养, 只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也只是物流公司。

(二)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适应期较长, 市场需求与人才岗位适应能力错位

由于受资金及场所的局限, 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使得物流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岗位实践与实际上岗应用能力不足, 往往需要一个过渡期来适应刚刚发展起来又更新很快的新行业, 社会认可和评价尚不充分, 造成市场需求不能满足, 使得毕业生就业评价不太高。

(三)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前, 学校里也出现了本应在社会中才能看到的现象, 如攀比现象, 学生间互相攀比穿着和消费水平。学生心理普遍轻浮, 不够踏实, 尤其是正在实习就业的学生, 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客观的评价, 在参加企业面试时, 仅是从自身出发, “讲条件、谈待遇、好享受、恶工作”, 认为自己经过在学校几年的学习能够胜任任何同行业的工作。

(四) 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主要表现面试时对自己所学专业只停留表面, 没有更深层次的探索及缺少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与平时教师授课的形式与内容分不开的, 主要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 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 学生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 而不能“做人”。学校应注重学习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并不一定非要专业对口, 只要学生掌握了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 就能通过自身的奋斗, 到达光辉的彼岸。

三、正确引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 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较差、就业过程中缺少灵活性与主动性, 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 能力有限这几个方面, 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就业, 同时也应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一) 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 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可使学生对自身准确定位, 客观地评价自己;对现实的社会和就业政策有及时的了解, 能有的放矢;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 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应设置目标明确的就业教育, 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与专业选择方面应该对自己准确定位。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 大学生要首先知道自己都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上, 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生存、学习和就业能力, 与他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应该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

(二) 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职业定向性及“宽”和“广”

在课程设置上, 应突出职业教育专业性的特点, 保证学生具备至少一门专门技术。特别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管理方面加强力度, 帮助、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培训拿到初级物流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叉车证书、条码技术与应用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满足现代物流专业化、国际化及信息化的需求;同时物流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学科, 学校开设的课程要涉及经济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和交通运输工程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技能, 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 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 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 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

(三)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双证书”制度

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逐渐转变教师角色。一方面, 学校可以鼓励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习, 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同时聘请一定比例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 企业应通过举办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 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 转变工作角色, 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 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 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 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等。对物流专业学生实施“双证书”制度, 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我国高职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 最近国家也在落实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更新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机制, 建立起适应社会需要的与行业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物流高职教育体系, 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摘要:随着物流行业发展, 许多物流企业求贤若渴。而我们培养成千上万的物流人才积极应聘, 奇怪的是经常会出现谈不拢、留不下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选择了其他行业, 导致物流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很低。为此, 要科学预测就业市场,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客观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 及时发现我们在专业设置,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问题,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 2008-01-01.

[2]李荣生.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5) .

[3]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职业教育, 2007 (16) .

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7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生;就业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乐观

公共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受到社会、民众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事业尤其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管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当前,我国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卫生系统有诸多不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必须提高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有专业化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高等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的新专业,从1998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13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人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根据有关统计机构统计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为:79.53%。

二、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认知度低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时间短、社会认知度较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中遇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其专业培养的方向,提到“公管”专业,用人单位更多理解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发展时间长、社会认知度高的专业,在求职竞争中,首先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2.专业设置不合理

(1)从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设置情况看,主要是医学院校,包括一些综合类院校。各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各有其特点,但基本方向都是培养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从就业渠道来看,当前,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本专业尤其是本科层次学生的需求极其有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也不高,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中:录取研究生:l8.41%、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机关、其它事业单位:14.5%、国有企业、民营及私营企业:12.05%、三资企业:0.87%、医疗卫生单位:5.71%、科研设计单位:2.73%、金融单位:1.51%、高等学校:7.65%、出国:0.17%、部队:2.22%。而各大院校争相开办该专业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供给越来越超过需求,必然造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2)相对于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其他专业例如医学类专业而言,作为社会科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在专业培养上,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评价最为重视,而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评价更是流于形式,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很多学生所忽视。

3.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存在不合理之处

首先是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专科生能从事的工作,非本科生不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非研究生不用。这种用人观念给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对口就业单位,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认同度不高。从我国医疗机构管理的传统来看,医院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临床工作的或者有过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负责,对于拿管理学学位、仅接受过粗略的医学知识学习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认为无法胜任医院管理的相关工作。这种用人观念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而实际上,作为临床上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化的管理学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医院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管理,因个人经验不同可能使管理工作显得随意而缺乏规范性、效率不高;而作为医院管理人员,扮演的是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并不在临床一线为病人诊治疾病,不需要具备系统、高深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胜任。

4.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有待提升

本专业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欠缺的原因。如前所述,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主动性不够,对于工作、职业的了解很少。在参加就业招聘前,很多学生几乎未参加过一次用人单位的面试,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信息准备和实际经验的积累,而这些是提高就业成功几率的必要条件。

三、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有一个过程,各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开展专业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首先应该让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了解其专业设置的目的。同时,可以在宣传中,介绍国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通过对国外先进意识和经验的引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加强专业建设

首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是可以胜任工作的人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大实践课时的设置,多给学生提供进行专业见习、实习的机会,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使学生对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并有所提升。

其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的所占比例不高。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本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不足以消化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渠道较为狭窄。而从学历层次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本科毕业生,已经属于社会主要的一般性人才,相对于研究生来说,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高。尤其相比工科、医科等专业,社会科学类专业间的替代性较强。在专业设置中,应注意拓宽基础,改革单一就业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使本专业学生既可以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就业,从事公共事業相关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甚至是管理大类的工作。

3.引导用人单位形成合理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制度

用人单位不合理的用人观念的转变和合理用人制度的建立要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制定适宜政策,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的聘任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通过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任用比例等方式,转变我国传统依靠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经验性管理的不恰当做法。

4.提升学生就业择业能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就业择业意识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给学生传达有关就业的信息和知识。其次,开展就业知识的教学和交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也可以采取与往届学生座谈、邀成功人士开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一些就业经验。第三,就业能力提高关键在于实践,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开展相关比赛和模拟面试等锻炼学生;利用实习、见习机会,例如组织实习面试选拔决定实习单位分配;在求职招聘季,学校就业部门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应及时组织学生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已参加过面试的学生反思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新伟.“211”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考——基于本土化的视角[J].经济师,2011(11):124-125.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专业发展的困境与挑战[J].焦作大学学报,2010(1):118—120.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3-)吉林松原人,硕士,讲师,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航道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8

航道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船舶检验、船舶制造与维修企业,从事船舶机电设备检验、安装、使用、调试和维修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或者修造船厂的船机维修工作,船舶设备制造厂的船机制造工作,港、航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港口设备管理、船舶机务管理及船舶检验工作。 航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在船舶修造企业、船舶配套企业及航运企业从事现代船舶轮机设备的制造、维修、检验及其工程管理,从事船舶机电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安装与调试等生产与管理工作。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船舶企业、船舶机械设备企业、船舶航运企业、船检行业的船舶机械零件制造、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船舶动力装置使用、维护、修理以及故障排除、船机工程修造的质量管理员、设备管理员、验船师、生产设计师、船机工艺员、生产现场监理、生产现场基层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9

应该还是不错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出来就直接找人资的职位呗,我是在一家房地产里做人事工作,总的来说,人资的待遇还不错,而且每年都会涨,做人资的基本上就是玩心理的这么一个职位,你玩的好,升的就快,玩不好,就被别人玩了追问为什么跟楼下的的回答截然不同

回答不知道楼下的做过人力资源没有,不要感觉,我不是学人力资源专业出身的,我是学工商管理的,最后做在了HR的位置上,如果你做的好,真的是很不错的,现在什么名牌大学里都有学习不好的,什么垃圾大学里都有高才生,关键看自己的本事,如果你英语够好的哈,去外企做人资,工资很高,起码都是4000起薪,以后也会涨的很快,但是国企和私企一开始都是1800-2300左右,但是做好了,做到了人力资源总监的职位的时候,你就牛叉了,拿的是年薪,我的一个阿姨就在一个国企里做人力资源总监,年薪40万。所以看你自己的发展。

还有一个,现在的人资管理要求很高,下面所说的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跟我说的有没有关系,那就是,现在企业都要求你的形象,你的气质和才艺,尤其是人力资源,不但要做好招聘、培训、绩效、薪资、劳动合同及档案,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员工关系,企业经常会让人资部门的人去搞一些年会呀,晚会呀等活动,我在公司时就是经常组织大型活动和策划晚会,所以领导很重视我的发展,所以人资是一个要求很全面的工作。我接触了很多HR他们都长的很不错,而且有玩人心里的品质,还有能与员工搞好关系的能力,以及有很高的气质和才艺!

追问做这类工作是性格外向比较好,还是性格内向好?(你是属于性格外向的吧)需要口才很好吗?

回答这个就比较微妙了,这个不在于性格,而在于你的能力和态度,性格内向的可能一开始会让去做员工的薪酬和绩效,兢兢业业好几年,最后也有升上去的,性格外向的做招聘呀,员工关系,培训呀,做得好的也有升上去的,但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和能力!

2011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

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三.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招生范围等也有所不同。目前,全国30多所列入“985工程”的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也有百余所。

另外,还可查询一下高校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数据。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大师级人物有多少;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有多少;博士生导师有多少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严格评审,在各个高校相同学科中排名前

一、前二名的某些学科。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越多,其周边也必然聚集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

上一篇:三年级期中班主任评语下一篇:春天细腻的祝福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