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 篇1
关于提升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
0
目录
一、当前我市科技和人才发挥支撑能力的情况...........................................1
(一)当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1 1.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1 2.科技项目的基本情况.......................................................................1 3.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3 4.当前我市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及成果.......................................4
(二)当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8 1.全市各类人才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分析...........................................8 2.我市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10
二、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制约因素.................................................15
(一)科技型企业与科研机构总量偏少、力量薄弱、管理欠缺.......15
(二)全市R&D投入力度不足,科技创新经费不够.........................16
(三)我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16
(四)现有企业自主创新力不足...........................................................17
(五)我市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17
(六)创新型领军人才紧缺...................................................................17
(七)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有待改善.......................18
三、进一步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意见建议.....................................18
(一)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18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19
(四)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21
(五)完善促进提升人才能力的政策措施...........................................22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有人才队伍建设.......................................23
(七)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24
(八)进一步优化促进人才创新的服务环境.......................................26
关于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市科技和人才发挥支撑能力的情况
(一)当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
近年来,我市一直以人才为根本,以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为平台,以科技项目为引导,以资金投入为支撑,大力推进全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
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发展的创新资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科技发展总量与潜力。在创新资源要素放,我市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全市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列入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技术创新中心8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院士工作站2家,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10家,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7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家;建立市级研究院所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科技特派员创业企业112家。上述企业是中卫市科技发展的顶梁柱,其机构设臵、人员配备、条件设臵及经费保障情况更是影响着全市的科技发展情况。
2.科技项目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一直积极组织企业有针对性地申报科技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并大力督促、全力指导项目落地实施。
(1)积极争取上级项目。2014年我市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科技发展计划以及市本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共108个,到位资金共计3448.99万元(其中:市本级2158.59万元),2015年上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8类59项涉及资金17655.54万元。到目前,已立项14个,到位资金592.4万元。
(2)认真实施重大项目。先后实施了由中卫市现代飞翔大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宁夏南山阳光果业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单位)承担实施的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宁夏中卫绿洲边缘植被恢复与生态资源开发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中卫市压砂瓜研究所实施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宁夏沙漠化防治和民生改善”项目。在中宁县实施“中宁枸杞现代生产技术与推广”项目和“枸杞根灌技术及设备应用与示范”项目,在海原县实施“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和“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通过实施这些国家级科技项目,有效开展了防沙治沙植被恢复、防风固沙优良苗木繁育、草畜循环技术、经果林提质增效等技术集成示范,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生态环境,带动了硒砂瓜、枸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双赢。
(3)加快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是企业加速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是实现科技资
源优势向科技经济优势升级的有力保障,我市一直大力促进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得到了推广,硒砂瓜、枸杞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广泛应用,利用有机枸杞生产的液态枸杞、保健酒、浓缩原汁、奶茶、芽茶等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引进示范的设施蔬菜、园艺花卉、沙生植物等品种效益倍增。每年由科技特派员引进的新品种达100多种,示范推广的新技术达50多项,全市共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工业先进技术276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185个。到目前,取得自治区级科技成果24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4项。由宁夏大学与宁夏盛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实施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沙漠光伏电站温室高效利用及产业化示范”,创新性地将设施农业、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种植、光伏太阳能发电有机结合,将打造成我国西部干旱区新能源与高效农业集成开发的新模式。
3.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R&D连同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均是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去年以来,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力资源总规模已处于建市以来最高峰值,科技工作也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0.9%。其中:2014R&D经费内部支出中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总计13510万元。
(2)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情况: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865人。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2.3人年;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831人,占96%;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445.3人/年。
(3)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为1130件。其中:发明专利362件、实用新型373件、外观设计395件,分别占专利申请量的32%、33%、35%;专利授权量累计为672件。其中:发明专利71件、实用新型290件、外观设计311件,分别占专利授权量的10.5%、43.2%和46.3%;商标注册227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49件。
4.当前我市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及成果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技术产品改造,先后制定了《中卫市科技创新后补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卫市专利资助管理暂行办法》、《中卫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指导中小微企业做好项目申报、平台认定等工作,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落实各项政策。我们认真
落实国家、自治区鼓励扶持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工作。2015年,鉴定利安隆(中卫)新材料有限公司紫外线吸收剂THASORB 326A粗品生产新工艺技术开发”等4个项目和宁夏乙征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普鲁兰多糖产生菌的基因改造研究”项目,共计5个项目涉及研发费用470万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为宁夏海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争取到国家科技部374万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
(2)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不断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企业,逐步形成集群创业团体。截止目前,全市共特派员有科技434名,科技特派员创办实体193家,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家。市科特办和中宁县科特办获得“全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云南玉溪、河南濮阳、内蒙古呼和浩特等省区市政府先后到我市考察学习科技特派员创业经验。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我市科技特派员万立军的创业事迹。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等到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进行了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
(3)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去年以来,经过积极争取,我市顺利被确定为“全区首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试点市”,已获得首批6000万元授信贷款,目前已为4家企业发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近1000万元。同时,为进一步解
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我局积极争取将我市21家企业列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贴息项目库,已有13家企业获得249万元的科技金融贷款贴息资金支持。创新实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和融资贷款贴息,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加快了我市科技产业化进程。
(4)狠抓知识产权提质增效工作。一是出台资助政策。制定出台《中卫市专利资助管理办法》,设立了中卫市专利资助专项资金,鼓励发明创造,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创新的积极性。二是提升专利资助质量。将专利资助政策向发明专利倾斜,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大的企业给予奖励,调动重点企事业单位发明专利申请的积极性。三是培育专利优势企业。重点推进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7家自治区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水平。宁夏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全市已有28名企业人员被确定为宁夏企业专利专员,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发明专利“枸杞酒的生产方法”荣获第十届国家专利金奖。
(5)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一是引导和深化校(院)企合作。经初步统计,全市共有550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大院大所科研机构签订技术合作协议830份。中宁县成立了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建成了兰州大学中卫高
新技术研究院。我市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共建的中宁枸杞研发中心、与北京中关村建设的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与宁夏大学共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与亚马逊共建的云计算学院顺利推进。二是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合作。积极搭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平台,通过沟通与协调,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签订了《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与2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签订了专利代理委托协议。邀请上海中志经华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团队编制中卫市“十三五”科技事业发展规划。
(6)落实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以培育发展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我市农业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依托中小微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实施项目,壮大经济实力,提升科技含量。宁夏万齐农业发展集团和宁夏大地生态公司2个基地已培育为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市建立了50个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站点。中宁县建立的GAP枸杞基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取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证验收,是全国第一个GAP认证的枸杞生产基地;海原县在西安镇建成1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同时,大胆探索建设沙漠光伏生态旅游科技示范园,在单位面积的沙漠上实现光伏发电、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大幅
提升,现已形成了产、学、研、观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产业治沙”和“生态旅游”探索了新路径。
(7)加强科技创新宣传工作。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开展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增强广大市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中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开展科技知识培训活动。邀请国家科技部、自治区有关专家来我市开设知识产权培训班、科技项目培训班,解读国家、区、市各级科技发展政策,介绍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要求,宣传专利申报知识、科技成果鉴定程序和要求等,着力提高我市中小微企业科技人才的科技水平。三是开展科技成果展示与宣传。组织一批中小微企业赴区内外参加各类科技招商会,广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宣传,扩大了中小微企业的知名度。
(二)当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 1.全市各类人才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1)我市人才队伍总量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市人力资源总量为69.7万人,其中党政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共计31958人,具体分布如下图1-1所示。
图1-1 中卫市人才队伍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以看出,人才队伍中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0.7%,而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占比例最低,均占人才队伍总量的4.7%。
(2)我市人才队伍结构方面:截至2014年底,中卫市人力资源总量为69.7万人,党政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共计31958人,其中:党政人才3977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92人,专业技术人才16193人,高技能人才1514人,农村实用人才8782人。按地区分布看,市直及沙坡头区共有11171人,占全市人才的34.96%;中宁县10110人,占31.64%;海原县10677人,占33.41% ;地区分布基本均衡。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8808人,占27.56%;35-44岁10641人,占33.30%;45-54岁9760人,占30.54%;55岁以上2749人,占8.60%;其中:44岁以下中青年人才占60.86%,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从学历结构分析,研究生以上学历198人,占0.62%;大学以上学历10334人,占32.34%;大专学历8897人,占27.84%;高中及中专学历4539人,占14.20%;初中
及以下学历7990人,占25.00%,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不足。
2.我市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卫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卫市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十年规划(2013—2022年)》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等5支队伍专项规划和装备制造等8个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了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健全完善了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审、人才工作联席会议、人才工作信息收集反馈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等制度,在重点企事业单位设立了人才工作站,构建了上下覆盖、结构完整的“市、县、乡、用人单位”四级人才工作机构网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将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单位),并纳入党建考核之中,确保了人才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2)紧扣产业发展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随着全市重大战略调整部署和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在坚持公开招考、招聘等传统方式引才的同时,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努力为中卫经济社会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通过组团外出聘任、委托聘任
等方式,首次面向全国为市政府专业部门引进了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赴区外高等院校招聘,先后引进了1名博士研究生到市网信办工作,招聘了66名硕士研究生补充到我市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等行业,2014年,依托自治区“百名专家基层服务行”和“中国博士后西部服务团”宁夏行活动,邀请72名专家和3名博士后来卫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通过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用人单位联动,围绕旅游、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以及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先后引进2000多名经营管理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邀请国家高科技人才来卫为我市经济发展把脉会诊,先后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等29批310人次来我市考察调研,先后聘请了包括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内的17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我市重点项目工程的规划设计、论证评审和建设运行。特别是,针对科技创新人才,制定科技人才需求目录,建立科技专家库,今年有4家企业通过了自治区第五批科技创新团队初评,全市中小微企业共引进化工、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各类科技人才119名。为中宁县打造全国枸杞人才培养中心,引进了10名枸杞专家,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10余项“院地合作”项目。近日,中宁县被自治区授予“自治区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工作站”。
(3)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通过严把事业单位入口关,坚持高标准和凡进必考原则,积极开展了2015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283名教师招聘工作。加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对基层的倾斜
力度,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免试计算机及外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根据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有效实施人才助农计划,先后选派了290名农村实用人才赴浙江、山东、陕西及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进一步提升乡土“田秀才”、“土专家”的实用技能。落实特岗教师各项政策,对沙坡头区38名2012年招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在服务期实行事业单位转正定级人员工资待遇,三年服务期满及时予以考核聘用,进一步改善了基层人才队伍结构。
(4)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升本土人才素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先后培训各类人才10万多人次,为人才成长、知识更新奠定基础。依托国家、自治区重大人才工程,每年选派1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国家级高级研修班、“西部之光”“牵手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开展“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各县(区)农林水牧、教育、卫生等领域选派20名以上具有培养潜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区、市对口单位进行研修学习,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业务过硬、扎根基层的骨干人才。加大中小微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今年上半年,共举办和参加各类创新培训班11期910人次。通过送出去培训等方式,安排15次外出培训,共有125家科技型企业200余人次接受了包括创新基金项目、科技创新后补助资金、税前加计扣除研究开发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培训。启
动实施了领军人才支撑计划、优秀人才建功行动等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积极与暨南大学合作,每年定向为中卫市培养若干名少数民族硕士人才,涉及旅游管理、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扎实开展 “名医工程”“名师工程” “妇女素质提升工程”“田秀才、土专家培养工程”,积极构建“人才+项目” “人才+产业”的培养开发模式,不断激发本土人才的活力。近年来,我市先后有1人荣获自治区首批“塞上英才”称号,有10多人入选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重点人才培养工程。
(5)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增强人才工作实效。坚持把人才平台建设作为引才、用才、育才的有效载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凝聚人才创新创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专家服务基地3个。与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与兰州大学共建兰州大学中卫高新技术研究院。实施区域特色人才项目建设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集科研、示范、推广及培训为一体的中卫东园设施农业人才高地、中宁枸杞产业人才高地。依托宁夏大学中卫校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部云基地、市职业技术学校,积极筹建7个优势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各类优秀人
才施展才华以及培育尖端人才搭建更宽、更广的平台。
(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惜才爱才氛围。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制定了《中卫市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发放最高50万元绩效薪酬、配备最大150平方米周转房、发放最高20万元安家补助费等优惠政策。加大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表彰奖励力度,先后将30多名业绩突出的农技人才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卫市建市十周年之际,对50名为中卫市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进行了表彰奖励。逐步完善人才关爱激励保障措施,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人才工作联系点和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每位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确定1个单位作为人才工作联系点,确定1-2名优秀人才作为联系对象,重点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依托建设市委新党校,建立专家公寓,为高层次人才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市人社、教育、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积极为各类人才在人事关系管理、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就医疗养、生活保障、户籍转接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通过在中卫日报、中卫电视台等媒体上设立 “天南地北中卫人”等专栏,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创业事迹,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全社会营造出了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浓厚氛围。
(7)加强了人才基础信息库建设。为夯实人才工作基础为突破口,以中卫籍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博士、出国留学人员等人才为重点,建立起“中卫在外人才信息库”,为深入挖掘我市潜
在的人才资源提供信息支持。截止目前入库人才162名。以中层及以上经营管理人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为主要对象,建立招商引智及规模以上企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将全面提升我市人才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入库人才217名。通过人才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人才智库,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中卫市科技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人才队伍在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力量。科技与人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中卫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作用,但是当前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的发挥与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市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今后支撑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型企业与科研机构总量偏少、力量薄弱、管理欠缺
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企业6754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总共302家,仅占全市企业总量的4.5%。全区共有科技类企业 家,区内其他市县分别有 家?相比我市科技型企业占全区总量的 %,其他市分别占全区总量的 %、%、%、%;相比之
下,我市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少,科技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我市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不利于企业技术资源相对集中和企业技术进步,严重制约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二)全市R&D投入力度不足,科技创新经费不够 从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条件保障。尽管近年来市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幅增长,但投入总量仍然较少。201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1.1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0.39%,2014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0.9%,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难于保障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个别县区没有将企业科技创新后补助资金列入专项预算安排。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经费投入不够,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大部分都不足销售收入的2%,远低于全国、全区的平均水平,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
(三)我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
中卫设市较晚,经济总量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单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科技支撑带动缺乏基础和后劲。此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软件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信息、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四)现有企业自主创新力不足
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薄弱,产业发展中重规模、轻科技的现象仍广泛存在,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创新主体数量少直接影响着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开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外,自主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科技实力不均衡。中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活动相对集中在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资金有优势的县(区)。企业创新投入向优势行业、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聚的态势正逐步形成,地区间分布有明显的集中度差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和海兴开发区的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以致于地区间的科技实力不均,阻碍全市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我市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我市五支人才队伍总量仅占全市人口总量的4.59%,人才总量不足。此外,在五支队伍中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占比例最低,均占人才队伍总量的4.7%;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0.62%。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整体学历水平、能级结构偏低,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均,新兴产业人才缺口较大。
(六)创新型领军人才紧缺
高层次人才不仅总量太少,而且具有研究能力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技术职称的人才比重明显偏低。高层次人才不足,带动全市科技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尤其
是现有企业人才中自主创新意识薄弱,能力欠缺,不足以支撑并带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阻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七)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有待改善
在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上,由于在人才待遇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使我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引进难度较大,本土优秀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同时,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人才的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师资力量较弱、设施不足、经费不够。在人才服务上,政府部门的人才工作力量薄弱,作为市人社局,仅有一名工作人员兼职负责具体人才工作,难以满足人才服务的需要。
三、进一步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意见建议
(一)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
一是立足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创新企业调查。组织开展区域特色产业和工业项目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科技创新企业的优势劣势,开展科技创新SWOT分析,把培育发展中小企业作为提升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的中心任务,依靠规模以上企业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技术交易、小微企业等激励政策的落实力度,实行“非禁即入”准入、注册资本“零首付”优惠政策,鼓励海外留学人员、高校师生、科技人员等创
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大型优势企业进行技术扩散,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承接产业、资金、技术转移。三是依托延伸产业链做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围绕产业链的细分、延伸和拓展,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培育引进一大批在各产业环节从事专业化生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组织产业链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推进中小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升级,科技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升级。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并落实《中卫市申请专利奖励办法》、《中卫市科技创新企业考核奖励暂行办法》、《中卫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科技孵化器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技术更新改造等科技创新各环节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鼓励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品牌建设等。鼓励科技成果持有者直接离开母体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促进民营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现有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发挥政府项目引导作用,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确保财政用于科技创新资金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发挥政府项目引导作用,将更多关注
力投向研发活动。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与金融机构达成科技创新融资协议,建立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为高级技术企业融资和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开辟绿色融资通道,解决科技创新中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全程化服务链条,以加速技术转移和企业成长为目标,构建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中试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专业咨询的全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强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投融资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能力建设,引导其逐步实现服务领域及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合理分工。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鼓励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围绕不同创新领域、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创新支撑服务;立足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以培养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目标,探索股权并购、资本联盟、商业模式创新等新兴服务功能,开发个性化服务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
(三)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作为全社会研发活动的主体,在促进全市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重视研发活动。一是在企业构建自主研发机构。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固定的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
和购入技术的使用、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对企业自主建立的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试验室等,给予扶持。对其开展的研发成果有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的,按实现经济效益比例给予奖励。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规模型企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促进全市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加速构筑科技研发平台。着力抓好现有技术研发平台、检测检验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孵育孵化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努力增加我市发明专利、驰名商标、名牌产品数量。三是建立有效的资金追踪机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开,对使用效益进行评估,保障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支出投入到R&D项目中去,有效地推动R&D活动的开展。
(四)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
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合作。建立合作实验室或者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技术培训基地以及产业知识库、数据信息库等。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有指向性的确立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攻关。二是打通校企研产转化通道。鼓励高校科技成果持者直接离开科研院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定期举办校企科技成果交易展览会,促进企业与高校直接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洽谈。对达成合作意向并实际签订合作合同的,减免相关的交易费用或给予一定的资
金奖励。三是加强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交流。选聘优秀企业家、企业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担任“产业教授”。支持企业在高等院校设臵“冠名教授”,由企业出资支持“冠名教授”或“兼职教授”开展科技创新,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支持企业与高校创办校企融合的特色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五)完善促进提升人才能力的政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管理等政策措施。按照“人才计划+引才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邀请院士、专家来卫开展学术交流、项目合作、课题研究、智力服务等。对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按照《中卫市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给予绩效薪酬和安家补助费,建立起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浮动机制。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专家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增加专利、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等人才评价要素的权重,对引进人才的技术成果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的,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给予申请费补助和奖励。加强宏观调控,对跨区域人力资源的流量、速度、流向开展预测工作,运用工资、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疏导。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制度,进一步消除流动中存在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限制,促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类人才之间的有序流动,努力形成合理的
地域和产业分流,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基层和困难企业集聚。二是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以业绩为导向,对科研人员重点看实际贡献和经济社会效应,对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海外归国人员可根据其业绩直接申报相应系列的职称评审,为人才成长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落实职务聘任制度,在产业和民生等重点领域实行“凡晋必下”的制度。从规范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与能力水平、业绩贡献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畅通非公企业人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绿色通道”。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与陕西、甘肃、内蒙等相邻省区的职称和职业资格互认制度,逐步建立起区域性的优秀人才互派、互访、互学的合作协议,吸引周边省区优秀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三是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充实人才工作的力量,提高人才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完善企业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的主力军和主渠道的作用。四是创新人才工作资金投入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将人才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施人才项目化管理,以人才项目为抓手,围绕建设“宁夏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发展服务实验区”、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项目申报,落实引进、培训和培养各项措施,确保人才工作资金使用取得实效。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有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扩充人才总量。有计划地选聘高校毕业生充实科技第一线,有重点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健全和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摸清全市人才需求,建立比发达地区“更优、更活、更宽”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到外地科技人才为我所用;建立比发达地区“更优、更活、更宽”的优惠政策留住人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用体制留人、用事业引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二是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丰富人才工作办法,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的界限,落实与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等知名院校人才协议,推进干部挂职锻炼,提升挂职内容和途径,结合挂职干部经历特点、能力专长,更有针对性地为干部安排挂职岗位,增强挂职工作实效。结合选招、聘用、调整等其他方式,逐步改善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三是通过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立足本领域,制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发挥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在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施教”的原则下,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创新型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到区外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进行委派学习、挂职培训。同时,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我市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使我市各类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获得显著提高。
(七)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能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
一是改善初等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幼儿园、九年义务学校、普通高中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了“学习化、研究性、开放式”的校园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通过办好优质初等教育,吸引高层次人才因入托、求学来我市安家落户、创业发展。二是强化人才创业培训。各地要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建设创业培训教研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示范教学、现场观摩等方式,不断提升创业培训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反馈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通过电话回访、暗访和走访等形式,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抽查,核实有关情况,了解培训效果,改进和提升创业培训质量。三是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能力,培育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形成中卫市职业教育品牌。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畅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与评估的渠道,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技能实训室或在相关企业独立建成示范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职业教育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良性互动机制。四是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积极支持宁夏大学中卫校区建设,发挥大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生力军的作用。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建设,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宁夏大学中卫校区设立亚马逊AWS宁夏大学亚马逊云计算学院等特色学
院。与兰州大学共同实施“在职化学工程硕士(GCT)”人才培养项目。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校企互动,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八)进一步优化促进人才创新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人才法治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对专利、商标、技术创新的保护,切实维护科技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创新。二是建立人才信用查询平台。建立人才信用查询平台,通过电子流通、实时查询、动态维护,并逐步实现与劳动社保、人力资源管理联动,加强了人才择业的公平性,通过建立多层次人才信用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创业、科技创新融资等方面提供快捷服务。三是健全各类人才保障服务。制定高层次人才带薪休假、体检疗养等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公寓、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和措施,加强与优秀人才的联系、走访和慰问。强人才招聘、技能培训、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服务,为各类人才在户籍办理、社保医疗、档案托管、配偶随迁、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提升科技与人才支撑能力的调研报告0921稿】推荐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07-11
应急科技支撑能力08-12
海大铝材以质量提升品牌 以科技铸就未来10-19
银行员工执行能力的塑造与提升09-02
教学艺术与学生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05-08
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的调查与思考08-31
企业培训管理能力提升与操作实务的通知08-31
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论文09-18
科技支撑经济09-06
革新内容与方法提升效果和能力论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