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谈小说》教案(共8篇)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情节
3、阅读《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4、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作者的观点,选取一个角度来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学习过程:
我们刚刚聆听完散文家娓娓谈散文,正陶醉于《白鹭》那精巧的诗篇之中。“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的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而孤独的守望,优美而轻盈的低飞”,宛如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玩味,我们欣赏,我们陶醉。正在此时,我们耳边却又传来了小说家朗谈小说的声音。这是文学泰斗茅盾先生的声音。现在让我们跟随他老人家的脚步来步入《百合花》的文学殿堂,来共同欣赏“这一朵纯洁秀丽、色彩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的鲜花”(欧阳文彬),来共同体会她那清新俊逸的风格(茅盾)和传神动人的细节描写吧!
一、阅读小说《百合花》
1、运用工具书略读《百合花》,初步弄懂生字词:
撂()半晌()哔哔()讷()忸怩()憨()抱歉()执拗()尴尬()讪讪()熬夜()裸露(luǒ)虔诚(qián)跌宕()珠烁()点缀(zhuì)稚气(zhì)踌躇()挪步(nuó)掂量(diān)憎恶(zēngwù)皎洁(jiǎo)耽搁(dānge)
2、了解《百合花》的大致情节,并复述故事大意
第一部分(1—23)
第二部分(24—45)
第三部分(46—62)
3、选出你认为小说中写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或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并简述理由:这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叙说,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茅盾的评论《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1、这样一篇优秀的小说在写好之后,却先后多次被退稿,后来虽说在《延河》上发表,却可以说是“生(发表)不逢时”,历经许多曲折坎坷,“左派”要当做“毒草”来批判,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一些左派老手甚至指出“已经走到了反党危险边缘”,在危难之中,将遭不幸的《百合花》,有幸被大文豪茅盾先生所赏识,他在1958年6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近一万多字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其中用两千多字的篇幅分析、欣赏并高度评价了茹志鹃的《百合花》,从此,“百合花”开始在文坛绽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茅盾先生眼中《百合花》到底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地方呢?仔细研读《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一文
2、全文的结构初析:
(一)1—2节:
(二)3—5节:
(三)6节:
3、从茅盾先生的评论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4。回头再看《百合花》这篇小说,能不能自己也选个角度来对文章进行评析?
倡导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例如可以从语言特色上、谋篇布局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比手法的使用上等方面着手)。
三、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四、走近作家: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代表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中篇小说〈〈虹〉〉;长篇小说〈〈子夜〉〉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作品《白杨礼赞》。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阿旭。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
五、学习反思;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篇2
下面以《故乡》为例,谈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方法。在《故乡》中,作者主要塑造了闰土(农民)、“我”(知识分子)、杨二嫂(妇女)三个人物形象,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
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在《故乡》中,作者着力刻画了闰土这个艺术形象。英姿勃发的少年闰土,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少年的集合体,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是捕鸟的能手,刺猹的勇士,有许许多多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我”羡慕向往的小英雄。中年闰土在“多子,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重压下,“像个木偶人了”。闰土的形象,在近代中国农村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性,他淳朴、勤劳,像大地一样沉默、厚实,承受着一切艰辛、痛苦。过多的艰辛、痛苦使他变得麻木,面对种种苦难,他只有向神祈求,挑拣东西时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把改变生活的期望,寄托于冥冥之中的神。这正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军阀的统治和地主的盘剥下,近代中国苦难深重的农民的真实写照。自从闰土的形象诞生后,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便出现了性格上与他有血亲关系的同一类型的农民形象系列,如茅盾的作品《春蚕》中的老通宝,王任叔(笔名巴人)的作品《疲惫者》中的运秧驼背等,说明了这个形象所具有的巨大概括性。这种方法,在稍后发表的《阿Q正传》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深深挖掘了中国人民身上愚昧落后的因素,并将其作为愚弱国民性的典型,给予重重的鞭挞。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这就是他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的根源,简言之,就是他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 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是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以为自己胜利了。但这种“精神胜利法”病并非农民独有,在半殖民地社会,它严重地弥漫于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众中。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阿Q正传》在《晨报副镌》上连载后,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慌, 那些人以为“阿Q”是在影射自己。鲁迅自己说,“我的方法是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赋予“阿Q”一个农民流浪汉的形象,则表明鲁迅特别关注农民问题。
二、“画眼睛”和勾灵魂
鲁迅主张艺术形象应做到形神俱似。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故乡》中,“闰土的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是一个终日在海边劳作,吹着海风,但仍无以养家糊口的贫困农民的眼睛。在他的眼中,再也看不到往日那个曾给“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引“我”的心灵从“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飞向广阔世界翱翔的英气少年的影子,在封建迷信思想、等级观念、宗法思想的影响之下,“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在《祝福》中,祥林嫂眼神的数番变化,凝聚着她身世的悲惨和不幸,鲁迅以寥寥数笔的刻画,使对象形神凸现。 鲁迅艺术力之深厚,手法之高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鲁迅深得“画眼睛”手法的精髓,“画眼睛”并不限于眼神的描写,不限于肖像的刻画, 而是选取、捕捉形象的富有个性表现力的特征,加以简洁、集中、凝练、有力的描绘,寥寥几笔,既写出人物的面目和身型,也写出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他重视向人物的心灵世界掘进,把人们心理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勾画出人物的灵魂。
在《故乡》中,闰土见到儿时的好友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见到儿时好友,闰土打心眼里高兴,但欢喜的感情稍纵即逝,更多的是感到“凄凉”,生活的艰难,世态的炎凉,都写在了他“凄凉”的脸上,“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纵有千言万语,该如何开口?“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一声“老爷”,更是活脱脱地勾画出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的闰土的形象。
在《故乡》中,如果说作者对闰土是带着同情的眼光的话,那对杨二嫂这个妇女的刻画,则是采取了讽刺、批评的态度,从她的语言、动作、外貌到各方面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受尽生活凌辱,变得自私、放肆、刻薄的城镇小市民的灵魂:一出场,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这放诞无礼的出场,便使人对她刮目相看。再看她的外貌:“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完全是一副泼辣的乡村女人的神气,一出场,便是一副随时准备和人决斗的姿势。再来看看她的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这样, 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便凸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出色的对比艺术
《故乡》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尤其是在刻画闰土这个人物时,作者不时插入抒情色彩浓郁的回忆,处处使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1. 外貌对比。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中年闰土:脸“已经变作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 动作、语态对比。少年闰土:巧于雪地捕鸟,勇于月下刺猹,说话滔滔不绝;中年闰土:“只是摇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动作迟缓,说话吞吞吐吐。
3. 对“我”的态度及思想对比。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称“我”为“老爷”,认为少年时称“迅哥儿”是“不成规矩”,要“水生,给老爷磕头”,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这一少一老,一快一慢,一热一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四、精细微妙的心理刻画
在鲁迅的小说里,最常用的是“归乡”的模式。如《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当然还有《故乡》。
这种结构模式有其特定的内容:叙述者远离故乡,是一个具有新思想,追求新生活的探索者。远离故乡又回到故乡,最终又离开故乡,讲述自己回故乡的所见所闻,又剖析自己对人生的探求。在这类小说中“,我”的形象,就是通过精细微妙的心理刻画表现出来的。
在《故乡》中,当听到儿时的好友叫了“我”一声“老爷”后,“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的“寒噤”是因为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等级观念对儿时好友的毒害,“可悲的厚障壁”,使“我”这个已经接受了民主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感到深深的悲哀,不仅如此,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用大段的意识流来对 “我”进行剖析:“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想到“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真是怅然若失,但也想到“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里的“新的生活”,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 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并不明确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新生活”,但“我”坚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如此细腻生动而又深刻的心理描写,使“我”这个苦闷、彷徨而又不懈追求的探索者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选自2012年第5期《广西教育》,本刊有删改)
本文以小说《故乡》为例,重点探究鲁迅小说中人物刻画的一般方法,通过具体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以点带面”“描摹眼睛”“对比手法”“心理描写”等人物刻画的方法。行文中有例有析,有理有据,为读者阅读鲁迅小说、解读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铺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而茅盾先生对《百合花》的赏析,主要是从小说精致的情节角度入手,将作品内容的自然、巧妙、严谨展现在读者面前。细细品读这两篇小说评论,对我们今后阅读小说,把握情节、剖析形象、 理解主题都大有裨益。
[读有所思]
谈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篇3
不算清朝的,只作为现代的东西,不管那些《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以及《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之类,只从五四运动前几年算起。我略略回忆一下,值得提出而确实流行过的,“武侠”类可举出陆士谔、不肖生(向恺然)、还珠楼主(李寿民)以及香港的梁羽生。金庸的,内地见不到,可不算。至于《荒江女侠》虽拍过电影,也可不提,那是没有特色一闪而过的。“侦探”类有写福尔摩斯和亚森罗频的,近年才译出的克里斯蒂和松本清张的。还有些某某侦探案之类算不上流行,连亚森罗频的名声也比不上福尔摩斯。这个英国侦探的案子先译成文言,后改译为白话,解放后又有新译本,最近还加上电视连续剧,真是至今不衰。此外还有一些反间谍小说。
一排名次就可看出这两类小说虽都流行,却有一点大不相同:“武侠”是国货而“侦探”是舶来品。解放后出版过“反特”小说,也是从苏联译过来的。自己创作的始终打不响。“武侠”却象中国的武术一样“独步全球”。现在的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出于香港,不大地道,也还是国货。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公案”为什么不能发展成为侦探小说?这个问题先让大家考虑吧。
一提到武侠小说,为什么我立刻想到这几个作者?可以查看一下。
陆士谔是上海的中医,写小说并不是他的专业,但他可以作为那一时期的同类作者的代表。他的小说题目我记不起来,内容特点却很明白。一是正当民国初年,他突出了满汉矛盾,着重写雍正时期的剑侠。雍正夺嫡,组织“血滴子”暗杀集团;由文字狱而全家被害的吕晚村的女儿吕四娘成为刺杀雍正的剑侠。二是他宣传了内功和所谓武当派。传说确有其人的甘凤池(《儒林外史》的凤四老爹)屈居雍正八侠之末,而“不见经传”的虚构人物却高居前列,显然是为了便于对内功作神奇的描写。这两个特点不但风行一时,而且到梁羽生的《武当一剑》、《七剑下天山》还写明末清初和内功剑法。因此我不能不提起开这个头的陆士谔。
向恺然曾去日本,早年署名“不肖生”写过《留东外史》,书不好却出了名。以后他写起武侠小说,大出风头。《江湖奇侠传》中的一部分故事演成电影《火烧红莲寺》,成为一种典型。另一部《近代侠义英雄传》宣传了霍元甲。这两部都是一集又一集,没有写完。这也开了写不完的连续小说之风。他写的和前人有所不同。一是他是湖南人,把湘西的“辰州符”写得神乎其神,不仅是“祝由十三科”的巫术,而且加上了神怪的成分。二是他本人和精武体育会有关系,懂武术,内功外功都写的偏于内功,写了霍元甲时期的真实加虚构的英雄侠客。他写的不是满汉的种族矛盾而是提到对外的国家矛盾了。这一点在近来的香港电视剧中还可见到。此外,他的文笔和构思也超过前人。他写的放木排的辰州“排客”和人斗法,吴大屠夫访师学艺,罗某为师报仇,“窑师傅两斗凤阳女”等故事很能吸引那时的好奇的青少年。解放初报载他进了湖南文史馆,还在讲精武体育会。
“平江不肖生”搁笔多年,张恨水占了通俗小说的头把交椅,但不写武侠。抗战结束后出现了署名“还珠楼主”的李寿民,轰动一时。他的《蜀山剑侠传》写了五十多集还未完,在上海曾编成连台戏上演。他没有继承不肖生的武术宣传,而发展了不肖生的神怪故事。他写的“蜀山剑侠”,开头并无足奇,几回以后忽然出现“绿袍怪”,从此愈出愈奇,编造了幻波池和峨嵋“开府”的大故事,再套进小情节。他同时写几部永远“未完”的长篇小说,《青城十九侠》、《长眉真人传》等。除人物繁多和情节离奇之外,他也有不同于前人的特点。一是他是四川人,延伸了不肖生的湘西巫术而大写西南少数民族巫术。二是他把“法术”现代化了。什么“空谷传声”,分明是无线电话。所写的法宝仿佛原子弹爆炸。他的有些希奇想象物可以看出是在二次大战以前想象不出的。“剑”已经不是“一道白光”了,脱离了荆轲、聂隐娘等的传统。他写的两派斗争也明显不是传统的世袭宗派斗争,有了现代的影子。解放初他还出了一本小说,写西南民族。在序中说,他听了领导文化的同志对他谈话,有所觉悟,作了自我批评。以后他便销声匿迹了。
“武侠”在大陆绝迹以后,在香港仍连绵不断。梁羽生参加了一九八五年的作协代表大会,写“武侠”的作家也得到承认了。从我所见到的他的几本小说看来,他继承了以前的一些特点而抹去了“神怪”色彩,改写成“神奇”。他注意了小说作法,企图加一些“艺术性”。他继续发挥内功胜过外功的近代传统观点。他的小说也有改为电影的,和流行的武打片中硬碰硬的“功夫”有所不同。他想突破传统的为消遣娱乐而写的束缚,但仍未能解脱出来。
从以上的约略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小说和古代的侠客描写貌似而神非,明显是随社会文化推移而有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从古到今对于武术有两种想法:一是武打,以力和术取胜;一是超出武打,以内功不战而胜,甚至由神奇到神怪。古时虽有“妙手空空儿”的故事,但到现代才大发展。这是一种趋向,也是我国的一个独特传统,讲究以柔克刚,以弱敌强,以内胜外,仿佛是精神力量超过物质力量,和外国的击剑不同。目前电影和电视中表现的是硬碰硬,不是小说中的软碰硬了。是不是又要有变化?还是退了回去?
中国的“武侠”和外国的不同。欧洲有过中世纪骑士(唐吉诃德所摹仿的),印度有过刹帝利(武士),日本也有过武士。中国始终没有形成这样的稳定的社会阶层或集团。从司马迁写《游侠列传》以后就不见有史家再写,只唐代传奇中还有一点。社会上没有职业性的武士,却有打斗的宗派和帮伙。文人、武官、盗贼、乞丐、和尚、道士、尼姑、妇女、工、农、商、庄主以至贵族、皇帝(雍正)都可以参加在内,作为侠客。专业的只有受雇于统治者或豪门的打手、保镖,那也往往出身于绿林而为侠客所鄙视。黄天霸毕竟不如窦二墩。特别的是侠女,自唐代以来有过不少,最为人所喜爱而流传。《聊斋》中也写《侠女》。《十三妹》编成戏曲。这好象是外国没有的。可以说“武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外国的“行侠仗义”不同,若有类似的便会受到欢迎。例如司各特的书,林琴南(纾)译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而流行。大仲马的书伍光建也译为《侠隐记》,后来又叫《三剑客》,其实是《三个火枪手》。中国人历来心目中的英雄和外国的不同,总带些侠客之风。从前拜伦的诗为青年人读英文时所爱好,恐怕也是因为他有点侠气。不少人喜欢他的武装肖像。奇怪的是,为什么这一特点现代只存在于通俗小说之中?为什么现在武打片中只见宗派少见侠义呢?就过去的小说而论,写打架和打仗的似乎无论西方或东方都没有超过中国的,正象《孙子》巍然为世界战略书最高峰一样。怎么现在不行了呢?青少年从这些既不“侠”又不“武”的“武侠”能学到什么呢?
侦探小说仅靠进口,不能自己制造,那就更加奇怪。法国人编造亚森罗频也抵制不住福尔摩斯,这不是一国情况。但各国毕竟有自己的同类型小说。苏联自有其反间谍小说。日本人更发展出独具一格的推理小说,现在又出现所谓“企业悬念小说”。英、美也自有其犯罪小说,克里斯蒂的封闭式推理风靡世界。为什么中国出不来呢?翻译的侦探小说有人看,可见不是销的问题而是产的问题。也许是我们的罪案较少,难以取材;也许可以试比一比审案的不同。外国这些小说中主要写靠求证和推理去侦破罪案,着重的不是判案。中国自从汉、唐的酷吏直到清末《老残游记》写的“清官”,都是判案靠刑具和口供。包公也不过是先做点私访,判案时照旧。所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和“请君入瓮”就是古代的传统。好象是欧洲重过程,中国重结果。有证,有供词,即作判断,无须推理、考核。中国哲学思想史中逻辑也自有一套,欧洲式或印度式的《墨辩》、“名家”、“因明”并不发展。流传的是判断式。判断充满了经史子集,很少追究“为什么”,着重“是什么”。印度传来的神秘主义的《金刚经》还要再三问“何以故(那是由于什么原因)?”然而“天命之谓性”,“道可道,非常道”,“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一类都是不讲道理,不查证据,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口供画押就算定案,何必费事伤脑筋去查核证据推索理由?是不是这个思想习惯传统压在身上,以致五四运动以来几十年还没有彻底决裂,竟影响到侦探小说不发达?
缩写小说作文教案 篇4
沈阳市的第四十七中学
八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的: 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3 学会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教学重点: 通过缩写小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教学难点: 把握“缩写”的方法,原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句幽默的小品语言“浓缩的都是精品”,今天课前我们就来谈谈这句话。(引导学生谈谈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举例子;并且说说怎样“浓缩”)其实文章也一样能够浓缩,这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把这些文学大餐“浓缩一下”,来进行今天的作文训练“缩写小说”。二 写作准备
主要针对“缩写”与“小说”的特点分别来进行。缩写:找同学就小学学过的知识中说说缩写的要求等。概括大意,不改原意 小说:三要素及情节发展的结构 三 写作训练
(一)回到原文分小组活动,每小组以本单元的一篇课文为例 1 分别概括“三要素,情节结构,主题”; 2 复述每篇课文; 肯定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缩写的主要原则及方法(教材148页写作训练)
(二)分项练习
1人物:围绕人物让学生从原文中概括出相关的内容,例如人物特点,事件等; 情节发展:小组内分工,分别缩写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老师到小组内进行指导; 念学生的范文,互相交流。四 谈体会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收获。五 作业:
连段成篇 学生动笔进行小说缩写
;十二岁的叙利奥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与在铁路工作的父亲和几个弟妹一起过着清苦的生活。
;;;父亲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天晚上都抄写签条,知道深夜才睡。叙利奥知道后瞒着父亲在夜间悄悄抄写签条。;;;;由于他常睡不好,所以睡眠不足,精神不振,导致成绩下降。父亲看见这种情形,责骂叙利奥,还对他越来越冷淡。叙利奥很伤心,多次决定终止这项工作但就是忍不住。;;;;一天晚上,父亲发现了真相,胸中冲满懊悔与慈爱。
《我发现了„„》教学设计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作文:《小抄写员》缩写教学设计
习作内容
读了《 小抄写员》你一定很感动,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地介绍给别人,可以缩写。缩写的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几句,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第二语言要简练。这次缩写不要超过三百字。
设计理念
本设计抓住“ 感动”,让学生融情读文,抓住重点缩写,进行对文本的概括训练,既巩固运用文本的语言,又不囿于文本语言,超越文本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简练性及概括通顺连贯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写清一件事,也是小学生很重要的一项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缩写的意义和注意事项;通过缩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并从中教给学生基本的缩写技巧。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明确内容
1、教师谈话引入:进入21世纪后,人的信息接受量大大增加,时间节奏加快,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地向别人介绍情况,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2、明确写作内容:缩写《小抄写员》,要求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三百字。
二、复习课文,确定重点
1、复习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梗概。回忆文中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2、确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小抄写员》的重点部分,并回忆重点部分的内容及父子俩的表现。
三、明确要求,教给方法
1、提出缩写要求:a、要忠于原文,内容完整。即缩写不能改变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内容,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和结构。b、要重点突出,语言简练。重要的内容可多写几句,次要的内容一笔带过。c、要前后连贯,语言通顺。缩写后的文章,句与句之间要注意连贯通顺。
2、教给缩写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示范,让学生明白缩写中的并、删、改、换、留等方法。
四、运用方法,自主尝试
1、合作讨论,缩写事情起因。
a、出示1~4节内容,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运用哪种方法进行缩写,缩写结果怎样。
b、相互交流,教师提示:明确事物起因并不是重点,只要写明白即可,可采用合并每小节意思的方法来进行。
2、自主尝试,缩写事情经过。
a、对照上面表格,让学生自主尝试,动手缩写事情的经过。
b、相互交流补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提高。
重点解决:
a、从“ 叙利奥知道父亲的脾气”到“ 就这样做下去吧”,这是叙利奥第一次代写,没有被父亲觉察。父亲因签条抄得多,很高兴。叙利奥心里也很快活,决定继续做下去。(运用合并小节意思方法)
b、父亲四次责怪,叙利奥总是忍着的情形。要让学生写清父亲为什么责怪叙利奥,而叙利奥又是怎么做的。(一是运用改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缩成概括叙述式;二是运用删的方法把细节部分删去,如叙利奥的疲倦样子、父母的一些言行等;三是运用留的方法,留下一些描写的重点词句,像表格中一些词语。)
3、大胆放手,让学生缩写事情结果
五、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对照缩写要求
1.缩写要忠实原文的基本情节和故事原貌。要做到“五不受”。一是原文的体裁不变。二是原文的中心思想,基本内容不变,三是原文的情节和主要人物不变。四是原文的层次结构不变,五是原文中有代表意义的话,描述主要人物言谈举止的话,概括主 要事件的话不变。
2.重点突出。对原文的重点部分多写一些,其他部分要略写,能合并的要合并。如叙利奥的心理活动要 适当详写。
3.缩写要严格按缩写文题的要求去做。字数限制在三百字以内。
缩写常用的方法有“删、留、缩、合、改”五种。
“删”:即删掉一些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
“留”:即原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要情节或关键词句留下。
“缩”:指原文中不必要的修饰词,限制词删掉,把句子缩短。
“合”:即把原文中有关的语段进行合并。
“改”:把原文中不是重要内容的地方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
二、反复修改
对照是否内容完整、是否重点突出、是否语言简练、是否前后连贯通顺等要求,进行以下三轮修改:
1、自主修改:认真对照原文,读一读自己缩写的文章,按习作内容要求修改。2、小组修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文章,同学之间相互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是大家所欣赏的,哪个地方大家认为还要进一步修改。
3、集体修改: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抽典型文章,进行集体修改点评。师生合作,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每位学生再进行修改。
三、范文赏析
缩写《小抄写员》 叙利奥是个读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他有一个温暖的家,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除了白天去工作外,每天晚上都不辞劳苦地给别人抄写文件,叙利奥想帮父亲写,可父亲丝毫不愿耽误他的学习时间。
于是,在每晚父亲入睡后,叙利奥都瞒着父亲,偷偷起床帮父亲抄写签条。天天如此,致使叙利奥白天学习时总想睡觉,不能用心,时间久了。父亲以为叙利奥不再认真学习了,渐渐开始责骂他,甚至不管他了。叙利奥非常难过,他经几次思想斗争后,他仍然决定干下去。
就这样干了四个月,直到一天夜里,叙利奥的所作所为最终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非常懊悔,对孩子的误解终于消除了。叙利奥睡了四个月以来的第一个好觉。评析:在缩写时,作者能忠于原文的体裁。按照原文记叙的顺序,保留主要内容,略去次要。把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叙述得十分明白。缩写后语句通顺,结构完整,段落衔接自然。
小说阅读教案 篇5
tushuguan201 修改 收藏于 2012-01-04
如何标记批注?
原文来源 阅读数:
1被转藏:17 公众公开
小说阅读教案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方法点拨:
(一)分点解说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 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可借鉴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分类解说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小说的情节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
(三)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五、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 以特定环境为题(2)鉴赏二:人称
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小小说教学教案 篇6
1、了解小小说的写作知识
2、学习写作小小说
教学重点: 小小说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小小说?
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和事件都不做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小说体裁。
二、小小说的特点
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小、新、巧。奇。
小。指篇幅短小、取材小、人题角度小。正因为。小”,选材务必精粹,语言必须凝练。美国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篇小小说:“地球上最后、个人独自坐在房问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全篇仅25字,却非常别致、有味,被誉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最好每~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巧。指结构精巧、严密。创作小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 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奇,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常常在结尾处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三、小小说导写
基于小小说的上述特点,学习写作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人物形象要典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例如小小说《清水》,情节很简单:寿春县令时天土清廉如水,三年任职期满之际,不愿惊动百姓,趁天还没亮,就骑牛出了县城。走上官道,却见“黑压压的人站满官道”,原来百姓都自发前来送行。有一老汉捧个杯子走到他面前,请他饮了杯中的清水,因为“它是寿春百姓的心”。“叶天士恭恭敬敬接过杯,然后慢慢倾洒在脚下的黄土上,说,这是寿春的水,我不能带走,就以水代酒敬了寿春的土地吧。叶天士说完,就骑上牛走了,把纷纷乱乱的呜咽之声留在了身后。这篇小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巧借叶天上离任时对往事的追忆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特写镜头,在有限的篇幅内.就把一位廉洁刚正、两袖清风、爱民若干的清官,塑造得形象生动,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肺腑。
2、选材要以小见大。小小说要想用最少的信息展示丰富的内容,构思时须选准角度,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作家奥莱尔的名篇《在柏郴,描述了火车车厢里的一个场面:一位战时后备役老兵,身旁坐着个身体虚弱的老妇人,她神志不清,反复地数着“一、二、三”。这种奇特的举动,引起了车厢里两个小 姑娘的嗤笑。于是老兵开口了:“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顿时,“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篇小说篇幅甚短,出场的人物连姓名也未交代,但通过这车厢一角的片段,却相当集中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蕴涵何等深刻!
3、情节要有吸引力。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才能增添作品的魁力。
比如李阳波的小小说《水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捡破烂的妇女,宁可被歹徒掰断手指也决不松手放掉钱袋子。民警打开那个包着钞票的塑料袋;结果那袋子里总共只有8块5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作品接下来叙述道: 民警迷们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块5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竞。所以,将妇女送进医院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
但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在一个水果摊儿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认真。她用8块5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枚草签,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一个,直到将8块5毛钱花得一分不剩。
民警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难道不惜牺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块5毛钱,竟是复了买一点水果尝尝?
妇女提了一袋子水果,径直出了城,来到郊外的公墓。民警发现,妇女走到一人僻静处,那里有一座新墓。妇女在新墓前性立良久,脸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她将袋子倚着墓碑,响响自语:“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免让你刚13岁时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说:我从来没吃过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该多好呀。妈愧对你呀,竞连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可是,孩子,到昨天,妈妈终于将为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今天又挣了8块5毛钱,孩子,妈可以买到水果了,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苹果,还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妈花钱给你买的完好的水果,一点都没烂,妈一个一个仔细挑过的你吃。巴,孩子,你尝尝。巴…·”
文章在千字的篇幅内,悬念丛生、波澜迭起,真正吊足了读者的胃日,更有效地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令我们深切体会到母爱是何等的炽烈、纯真而博大。
4、结尾要含蓄隽永。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结尾的精髓在于盲有尽而意无穷。在学写小小说时,对结尾一定要慎重考虑。这里提示两种方法:一是借助神态描写、环境描写,从侧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突出作品的主题。二是以解决矛盾、解开悬念来收篇。比如小小说《签字》,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局长犯罪事实暴露后,检察院干警赶来逮捕他,他却怎么也不肯在逮捕证上签字。王局长的老婆赶紧关上门窗,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鼓鼓的红包,塞到丈夫手里,恳求他接受“这点小意思”,把字“签了吧”。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王局长捏了捏红包的厚度后,还真的在刚才坚决不签的逮捕证上签了字。原来他早已养成了不见“好处”不签字的习惯了!这一结尾真是写绝了。通过艺术夸张、变形,人木三分地为一个贪婪成代中毒极深的贪官画了像。
布置作业:阅读《与名师对话》P346—P349并做课后练习一、二题。附:板书设计:
小:篇幅短小,取材小,入题角度小
新:立意新,风格新;
特点 巧:结构精巧,严密;
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小小说
人物形象要典型 选材要以小见大
小说肖像描写功能谈 篇7
一、交代人物身份地位
《变色龙》里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肖像描写是这样的:“奥楚蔑洛夫穿着绿色的军大衣, 提着小包, 穿过市场的广场。”这里的肖像描写只是起到交代人物身份的作用, 看不出他的思想性格。有人说这个肖像描写揭示了他官不大, 却装腔作势的性格特点。我认为他的穿着, 手里提着小包, 以及下文的他一听到有人报警, 就去抓获罪犯———小狗, 这些都是一个警察的本分, 而且他追捕逃犯时很努力、很卖命, 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警察, 应该歌颂。他的虚荣变色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 我们不能把后来的变化强加给前面的肖像描写。
二、烘托人物的心情
《陈奂生上城》里写陈奂生的肖像是这样的:“陈奂生肚子吃得饱, 身上穿得新, 手里提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这里的肖像描写是表现陈奂生能够吃得饱了, 生活条件改善了要上城的愉快心情。
三、交代时代背景, 反映时代潮流
《药》里写到夏瑜被杀的场面是:“没多久, 又见几个兵, 在那边走动;衣服前面的一个大白圆圈, 远地里也看得清楚, 走过前面的, 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这里对杀场士兵肖像的描写, 在当时是写实, 对于后人来说, 有交代清朝末年时代背景和军服款式潮流的作用。
四、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征, 表达作家思想感情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是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目的。对于孔乙己, 鲁迅先生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人。”他的地位只配与短衣帮站着喝酒, 可是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 穿的是长衫, 而且唯一。所以, 他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人。爱面子、迂腐、深受封建教育毒害既穷又酸的思想性格在肖像中表现出来。作家描写他的外貌, 批判了封建科举制的罪恶, 表达出作家对旧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这样描写:“我的同事希腊文教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你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 也穿上雨鞋, 带着雨伞, 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 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小套子里的……”这个肖像描写揭示了别里科夫是一个循规蹈矩、思想保守、顽固不化、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所以作家用大胆的夸张手法, 予以辛辣的讽刺。
五、表现人物思想、文化等综合作用
小说人物肖像描写也可能是表达作家对人物的爱憎感情。人的衣着服饰因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 所以肖像描写可以让读者了解不同的社会背景、民族文化等信息。小说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有时单一, 有时复杂。
张爱玲小说谈片 篇8
1943年8月《紫罗兰》第五期发表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编者周瘦鹃说:“张女士因为要出单行本,本来要求我一期登完的;可是篇幅实在太长了,不能如命,抱歉得很!”(《写在(紫罗兰)前头》)对照同月《杂志》载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所说:“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沉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可知她已有出版小说集的计划,大概即以“传奇”作为书名。然而此时才发表了所提到的前三篇,《心经》登了一半,而《封锁》写于1943年8月,《倾城之恋》写于9月,《琉璃瓦》写于10月,都还只是腹稿。七篇小说中,前三篇确为“香港传奇”,《倾城之恋》亦以香港为主,其余三篇则将背景移至上海,与起初构思有所不同。
柯灵《遥寄张爱玲》一文有云:“据说平襟亚愿意给她出一本小说集,承她信赖,向我征询意见。……我恳切陈词:以她的才华,不愁不见知于世,希望她静待时机,不要急于求成。她的回信很坦率,说她的主张是‘趁热打铁’。她第一部创作随即诞生了,那就是《传奇》初版本,出版者是杂志社。我有点暗自失悔:早知如此,倒不如成全了中央书店。”不知中央书店拟出之张爱玲小说集,是否即前述七篇。1944年8月上海杂志社出版的《传奇》,增加了作者继《琉璃瓦》之后所作《金锁记》、《年轻的时候》和《花凋》。末一篇写于1944年2月,而同年5月作《鸿鸾禧》未收,以此推想,书稿当在此期间编成。书前印有作者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1944年9月《杂志》第十三卷第六期所载《<传奇)集评茶会记》,转述张爱玲的意见:“她又说人家欢喜她的《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可是她自己最欢喜的倒是《年青的时候》,可是很少人欢喜它。她自己最不惬意的是《琉璃瓦》和《心经》,前者有点浅薄,后者则是晦涩。”
《传奇》出版时,书脊标明“张爱玲小说集之一”,但嗣后并无“之二”面世。1946年11月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传奇》增订本,卷首《有几句话同读者说》云:“《传奇》里面新收进的五篇,《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初发表的时候有许多草率的地方,实在对读者感到抱歉,这次付印之前大部分都经过增删。还有两篇改也无从改起的,只好不要了。”——《传奇》出版后所作小说,其实共有四篇未予收录:“自动腰斩”的《连环套》,近似小品的《散戏》,“改都无从改起”的《殷宝滟送花楼会》和“也腰斩了”的《创世纪》。
1954年7月香港天风出版社出版《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云:“《传奇》出版后,在1947年又添上几篇新的,把我所有的短篇小说都收在里面,成为《传奇》增订本。这次出版的,也就是根据那本‘增订本’,不过书名和封面都换过了。”自此不再使用“传奇”这个书名。1968年起皇冠出版社出版张爱玲作品系列,《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列第四种。1991年起出版《张爱玲全集》,先是分为《回顾展Ⅰ——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和《回顾展Ⅱ——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后又改题《倾城之恋——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和《第一炉香——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列第五、六卷。
二
抗战胜利至1952年张爱玲前往香港,七年间她虽有短篇小说《华丽缘》、《多少恨》、《郁金香》,长篇小说《十八春》和中篇小说《小艾》问世,但影响远不如前,水准亦有下降。这与其所处环境条件不无关系——她的作品后来只能登在小报上了,《十八春》和《小艾》更用了“梁京”的笔名,尽管前一种曾出过单行本。作者谈到根据自己的电影剧本《不了情》改写的《多少恨》时说:“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说的了。”《十八春》和《小艾》同样近乎“通俗小说”。
1954年,张爱玲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分别由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和天风出版社出版。——关于这两本书,论家多沿袭柯灵20多年前《遥寄张爱玲》中所说:“对她的《秧歌》和《赤地之恋》,我坦率地认为是坏作品,……并不因为这两部小说的政治倾向,我近年来有一种越来越固执(也许可以说坚定)的信念:像政治、宗教这一类有关信仰的问题,应当彼此尊重,各听自便,不要强求,也决不能强求。”撇开前面的断言,所论迄今仍不失清明;但是他说的“《秧歌》和《赤地之恋》的致命伤在于虚假,描写的人、事、情、境,全都似是而非,文字也失去作者原有的美”,尤其是“在国内读者看来,只觉得好笑”的判断,却容我们有新的认识。而且,将《秧歌》和《赤地之恋》相提并论亦欠准确。1971年水晶采访张爱玲,“她主动告诉我:《赤地之恋》是在‘授权’(Commissioned)的情形下写成的,所以非常不满意,因为故事大纲已经固定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供作者发挥的呢?”(《蝉——夜访张爱玲》)关于《秧歌》,作者从未有过类似说法。
三
《秧歌》和《赤地之恋》作者另写有英文本,一名The Rico Sprout Song,一名The Naked Earth。前一部得以在美国出版(New York:Charles Sefibner's Sons,1955)。1955年张爱玲移居美国后,拟趁势改以英文从事创作。然而只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Stale Mates(The Reporter,Sep.,1956),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The Rouge of the North(London:Cassell andCompany,1967),并分别改写为中文小说《五四遗事》和《怨女》,余皆无人问津,埋没至今。
张爱玲的英文小说,除The Rouge of the North的前身Pink Tears和未完成的Young Marshal外,据2007年10月9日《苹果日报》报道,宋淇之子宋以朗介绍,保存下来的还有“几本从来没有曝光的英文小说:三百八十七页的The Book of Change、超过四百二十页的The Fall of Pago-da,以及短篇The Long River。书稿用五六十年代机械打字机打出来,稿面写Eileen Chang张爱玲的英文名字,没有完稿日期,但有两个出版中介人名称及纽约地址”。(《张爱玲在我家住过几个月》)
张爱玲赴美后,中文作品数量无多,论家辄言其“创作力衰退”。如果考虑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并未主要用
心于此——《五四遗事》和《怨女》只是“副产品”——恐怕说“不成功”更其恰切。衰退无可救药,不成功则可能因重获发现而有所改变,这有赖于将她的英文作品译成中文出版,尽管作者已不及见。1992年3月12日张爱玲致信——类似遗嘱性质——宋淇夫妇,也曾提到她身后“还有钱剩下的话,我想(一)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
四
张爱玲的后半生,很大精力用于“收拾”旧作。大概只有将《十八春》改写为《半生缘》系其主动所为。有如署名“皇冠出版社编辑部”的《余韵·代序》所说,《十八春》“这本书张爱玲带了出来,到美国定居后,认为和原来的构想有别,将全书修润并重写下半部”,先以《惘然记》为题连载,最后定名《半生缘》。——据宋淇《私语张爱玲》一文说:“《半生缘》这书名是张爱玲考虑了许久才决定采用的。1966年12月她来信说:《十八春》本想改名《浮世绘》,似乎不切题;《悲欢离合》又太直;《相见欢》又偏重了‘欢’;《急管哀弦》又调子太快。次年五月旧事重提,说正在考虑用《惘然记》,拿不定主意。我站在读者的立场表示反对,因为《惘然记》固然别致,但不像小说名字,至少电影版权是很难卖掉的。《半生缘》俗气得多,可是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爱玲终于采纳了这客观的意见。”关于这部作品,宋淇又说:“她告诉我们,故事的结构采自J.P.Marquand的H.M.Pulham,Esq,.”按,John Phillips Marquand通译约翰·菲利普·马昆德,美国作家,生于1893年,卒于1960年;H.M.Pulham,Esquire通译《普尔哈姆先生》,1941年出版。
其他如《连环套》、《散戏》、《创世纪》、《殷宝滟送花楼会》、《华丽缘》、《多少恨》、《小艾》等,都是研究者们陆续从旧期刊上发现的。正如张爱玲《张看·自序》所说,“这等于古墓里掘出的东西,一经出土,迟早会面世”;而“重新出现后,本来绝对不想收入集子,听见说盗印在即,不得已还是自己出书”。她自嘲为“抢救破烂”,表示“实在啼笑皆非”。对于其中多数篇章,作者自我评价很低,如说《连环套》“怎么写得那么糟”,《创世纪》“只记得比《连环套》更坏”,《殷宝滟送花楼会》“实在太坏”。《多少恨》“写得差”,《小艾》则“非常不喜欢”。在分别收入《张看》、《惘然记》和《余韵》时,她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于各篇做了修改。
五
20世纪70至80年代,张爱玲发表新作《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均收入《惘然记》。作者说:“这小说集里的三篇近作其实都是一九五〇年间写的,不过此后屡经彻底改写,《相见欢》与《色,戒》发表后又还添改多处。《浮花浪蕊》最后一次大改,才参用社会小说做法,题材比近代短篇小说散漫,是一个实验。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惘然记》。”论家引述这段话时,常将“一九五〇年间”当成“一九五〇年”,将“三篇近作”、“三个小故事”误作专指《色,戒》了。
《同学少年都不贱》与上述三篇实为同期之作,但在作者死后十年才得面世。1978年8月20日张爱玲致信夏志清:“《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与宋淇1976年在《私语张爱玲》中所说当为一回事:“她最近写完了一篇短篇小说,其中有些细节与当时上海的实际情形不尽相符,经我指出,她嫌重写太麻烦,暂搁一旁,先写《二详(红楼梦)》和一个新的中篇小说:《小团圆》。现在《二详》已发表,《小团圆》正在润饰中。”《同学少年都不贱》在1976年应已完成。
六
宋淇文中提到的《小团圆》,系张爱玲最后所著小说。看她给夏志清的信,可知大致创作经过。如1974年6月9日:“前些时写了两个短篇小说,都需要添改,搁下来让它多marinate些时,先写一个很长的中篇或是短的长篇。”1975年7月19日:“我这一向一直在忙着写个长篇小说《小团圆》,写了一半。”1976年3月15日致夏志清信云:“那篇小说就是《小团圆》,而且长达十八万字。”1976年7月4日:“我在euphoria过去之后发现《小团圆》牵涉太广,许多地方有妨碍,需要加工,活用事实。”而据2007年11月10日《大公报》报道,宋以朗介绍:“一九七(按原文为‘六’,疑为‘七’字之误)七年,张爱玲寄《小团圆》初稿来,当时宋淇写了六页纸的覆信,认为这作品不能公开,其中一点理由就是读者看了,不会注意其文学价值,只会认为作者是在写自己的经历,并可能引起非议。”(《鱼雁往还满载四十年情谊》)1977年11月11日,张爱玲致信夏志清说:“《小团圆》搁下了,先写短篇小说。”及至1992年3月12日,她在前述那封类似遗嘱的信中交代宋淇夫妇:“《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1991年起皇冠出版社印行《张爱玲全集》,各册前勒口“张爱玲的作品”项下《小团圆》赫然在列,为第十五卷,显然作者又有意让它“起死回生”。她在给平鑫涛的信中亦谈到此事。如1993年7月30日:“《对照记》加《小团圆》书太厚,书价太高,《小团圆》恐怕年内也还没写完。还是先出《对照记》。”同年lO月8日:“欣闻《对照记》将在十一月后发表。……《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12月10日:“《小团圆》明年初绝对没有,等写得有点眉目了会提早来信告知。不过您不能拿它当桩事,内容同《对照记》与《私语》而较深入,有些读者会视为炒冷饭。”可知预定《小团圆》与《对照记》合订一册,结果前者未及完成。1994年7月《对照记》作为《张爱玲全集》第十五卷出版,而前勒口“张爱玲的作品”项下第十六卷为《爱默森选集》,《小团圆》已不见踪影。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推荐阅读:
高三小说阅读教案09-27
鲁迅的小说教案11-17
明清小说简介教案11-22
人间的延伸谈动物小说阅读答案01-07
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05-25
(清小说部分授课教案)10-07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08-28
小说形象赏析题复习教案12-21
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09-20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