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说部分授课教案)

2024-10-07

(清小说部分授课教案)

(清小说部分授课教案) 篇1

(清小说部分授课教案)

第一章、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与小说的早期形态 

(一)小说观念的演变过程:

 《庄子·外物》,《汉书·艺文志》,《论语》 

(二)小说鉴别的要素  人物,故事,艺术化的提炼 

(三)影响小说形成的文学形式 

1、神话 

2、寓言故事 

3、史传文学 

4、方书教记

 第二节、中国古典小说从雏形走向成熟

 古典小说作品的雏形期——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崇尚“实录”,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鲜明但缺乏性格)“粗陈梗概”(《世说新语》、《搜神记》《笑林》)

 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唐代传奇小说  传奇小说的内涵

 唐传奇小说与魏晋小说的区别: 

1、由神怪走向现实 

2、“叙事婉转,文辞华艳”,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题材扩大

 唐传奇小说的作品分类: 

1、描写爱情题材的作品

2、歌颂侠义精神和豪侠英雄的作品

3、描写梦幻的作品(以特殊形式表现现实生活的政治小说)

4、描写鬼怪的作品。

 第三节、说话艺术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开拓

 文言小说,市人小说(“说话”),变文,通俗的白话小说(萌芽于唐而繁荣于宋)

 话本小说(白话小说)的特点  话本小说的题材:

 爱情故事,公案故事,英雄好汉故事(代表作品) 宋元话本小说集:

 《清平山堂话本》,《三言》,《京本通俗小说》  讲史话本,“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四节、明清小说的繁荣与转型 

(一)繁荣的标志:

1、中国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

2、作家辈出,名作如林

3、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 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与特点:

1、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的独立创作。

2、由写历史题材发展为写现实题材,特别是通过对日常家庭生活现象的细致描绘来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金瓶梅》)

3、从重情节发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人物描写上,又从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传奇式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写实,即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表现生活。

4、长篇小说从题材上划分,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

5、出现了两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与《聊斋志异》

近代小说产生的原因及代表作品。 第五节、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  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

1、源自民间,与民间文学始终有密切的关联,总是直接或间接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

2、有训诫的传统,但同时又强调要寓教于乐,即强调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3、古典小说作家有“发愤著书”的传统。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

1、重视写人,尤其是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

2、收到中国古典散文的影响,早期文言小说创作在追求表现艺术上与写作散文无异。(影响及于后世长篇小说的精于构思)

3、讲究语言的精练,追求简约美。

4、与民间传说的血缘关系,形成讲故事的传统。

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史传的体例,史传的“实录”精神)

6、受古典诗歌的影响,叙事中穿插进诗词韵语。

7、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  物创作中追求神似。

第二章、《三国演义》

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过程和版本  《三国演义》的素材来源:

1、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民间传说和野史笔记中的记载、民间说唱艺术和戏曲艺人的创造。

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明

 嘉靖壬午本(152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毛宗岗父子《三国志演义》评点本(强化“拥刘反曹”倾向与封建正统思想,小说理论上的贡献)

 第二节、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 “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内涵:

1、是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2、是民族思想的反映。

3、是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 “义”的多重蕴含:

 主客之间的“恩义”,乡曲之中的“侠义”,民间的“信义”,君臣之间的“忠义”

 关羽之“勇”与“忠义”,诸葛亮之“智”与“忠义”  《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义”是从属于“忠”的,而“忠”,当其与“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向结合时,是强调对汉室的态度;但也常常超出于特定的政治集团利益而上升到一种抽象的理论,强调事主要忠心,而不必考虑其是否值得效忠。

 第四节、曹操和刘备形象的塑造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1、奸诈、残忍、自私自利(奸)

2、雄才大略与政治上的远见(雄)

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唯才是举”和“得供者赏”的用人政策及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与处理问题的心胸。

 既“兵不厌诈”,又能虚己以从人。 战争中注意发扬军事民主,兼听广纳。

(全面而历史地评价曹操其人,善不隐恶,恶不障善)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  刘备虚伪的种种表现。

 第五节、《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 丰富、深刻、生动三大特征

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大战役  三次战争的相同与相异处:

 官渡之战以粮草为中心组织矛盾与双方利害的转化(深度的战争谋略与规律的揭示)

 彝陵之战以中心战略线路(联吴抗魏)为纲组织矛盾(忠与义的矛盾)(军事民主与战略方案的失策)

 赤壁之战以外交与水战为中心组织矛盾与双  方利害的转化。

1、联吴抗曹的中心路线(外交斗争,“敌我矛盾”、“内部矛盾”)

2、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中心矛盾,突破口)

3、兵法的灵活运用 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情节组织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及人物描写的鲜明突出。

 丰富性体现在它战争描写的各具面目,纷繁多彩上(三大战役)

 深刻体现在对战争规律与成败关键的解释上。

第三章、《水浒传》

 第一节、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和《水浒传》的成书  《宋史纲》:淮南盗宋江掠京东诸郡,知海州张叔夜击降之。

 《宋史目》: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宋江才必有大过人者,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张叔夜知海州。江将至海州,叔夜使间者觇(chan)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

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七十回本)(《离骚》、《南华经》、《史记》、《杜诗》、《西厢记》

 第二节、农民革命的兴亡史

(一)《水浒传》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和“乱由上作”,从而真实地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热情地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 范成大:“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二)《水浒传》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

(三)《水浒传》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而聚合,由盲目行动而变为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严明纪律的革命大军,以及受招安,以致最后失败的全过程。(史料性价值与借鉴意义)

(四)《水浒传》由于忠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革命斗争的生活,因而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

 《水浒传》独特的成就:

(一)将封建压迫,揭示成一个从上到下的

 封建统治网,是整个的封建官府,是互相勾结、及其凶残的封建势力。(以前作品多归恶于个别人的罪行)

(二)描写和歌颂集体的反抗和正义而正面式的斗争。(前多个人反抗)

(三)有个人被逼后的反抗,也有打抱不平的主动的反抗。 第三节、怎样认识《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

 肯定招安而又不得不结之以悲剧结局的矛盾心态(可与《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相参看)

 深刻思想矛盾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 

1、农民阶级本身的认识局限。

2、忠君思想的影响(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3、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

4、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英雄群像和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 “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

 阔大。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束,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 李逵是上上人物,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熳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

 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  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其意思自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

 任是真正大豪杰好汉子,也还有时将银子买得他心肯。独有李逵,便银子也买他不得,须要等他自肯。真又一样人。„„

 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写得另是一样气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作第一个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都销尽。”

 李逵、阮氏三雄、鲁智深、武松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人物塑造较《三国演义》的发展与提高: 

1、《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艺术的想象、夸张与符合生活逻辑的推理)

2、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

 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因而他不仅能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环境遭遇,不同的生活条件,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还能在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 林冲示例,杨志,鲁智深,武松  第五节、《水浒传》的细节描写

第四章、《西游记》

 第一节、玄奘取经和《西游记》故事的演变

 《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人笔记→(西夏初年,唐僧、猴行者、白马)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猴行者、深沙神)→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人物齐)、《朴通事谚解》

 吴承恩其人:

 《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序》  吴承恩的生活时代

 现实中的崇道与《西游记》中的斥道(现实中道士,非上天之仙类)

 对英雄的渴盼,源于新思想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托文以谏传统的继承。

 主版本:世德堂本

 第二节、孙悟空的形象和《西游记》的时代精神  全书的分节与各节实际地位

 最可宝贵的性格特征:乐观精神和不懈的斗争精神  聚讼纷纭的主题思想  解题思路:

1、明中叶以后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的兴起

2、作者所处的接近下层的社会地位和不得志的生活遭遇,使他对已经走下坡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种种弊端,都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相当清醒的认识。

 借神幻以映射现实,针砭时弊,抒发愤懑

 取经主角由唐僧到孙悟空的转换,是取经故事演变中最重要的转换,是小说由宗教主题到社会主题的根本转换。

 孙悟空的形象:

1、他是一个来历不凡、聪明机智、神通广大的人物。

2、他是一个蔑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反抗性极强的人物。

3、他还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

4、他又是一个善恶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

(外表虽则奇幻,实来源于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在他身上概括了相对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思想文化意蕴。

 孙悟空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1、“强者为尊”的思想。(与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是天命论和血统论为基础的君权神授思想的对立)

2、不能忍受屈辱,要求对人和对人的才能的尊重。(对个人价值和人格的肯定)

3、与封建时代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的反抗精神也有灵犀相通处。平等的观念,自由的追求,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第三节、《西游记》的现实性——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 虚中见实,在神异世界中曲现世态人情,表现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具体体现:

1、写人物超凡入圣的同时,注意突出他们身上的社会品行和世俗思想,写出现实中的

 乐于为读者所接受和喜爱的人情味关系。

2、通过幻想的形式,曲折地映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和腐朽(明代的社会现实)。

3、在孙悟空斩妖除怪的斗争中,《西游记》还形象化地概括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斗争智慧和斗争经验。

 第四节、《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奇幻与奇趣  奇幻:

1、奇幻的描写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特别  是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2、奇幻的想象与描写并非异想天开、胡斯乱想,而是有着现实生活的依据,能从其中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奇趣:

1、奇趣首先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孙悟空的乐观,猪八戒的憨厚、自私懒惰、贪吃好色,唐僧的无原则的慈悲、无识见)

2、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形象的幻想性,形象的社会性,形象的动物属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3、童贞、童趣(明代的思想解放思潮,“童心”说)

上一篇:围术期病人的护理教案下一篇:时间流逝一切在变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