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处人才办年工作总结

2024-07-18

人事处人才办年工作总结(精选8篇)

人事处人才办年工作总结 篇1

一、人事处、人才办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对人才引进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带领大家以时不我待的风貌千方百计挖掘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建设项目。全年共接收毕业生89人,具有海外经历的博士8人,引进教授6人,1个团队组建了化工机械研究院,选聘了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来校工作;申报了“千人计划”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推选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名。

筹备并召开了2009年人才工作会议,达到“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政策体系、落实工作责任”的目的。全面修订了有关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近20项),为以后人才引进和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深化“院为基点、重心下移、目标管理、经费包干”管理改革。在总结2008年管理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学院的目标管理工作,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制定了各单位2009年的目标任务,年终开展 “深化目标管理、推进重心下移、严格个人考核、强化业绩导向”的考核,进一步夯实学院的办学基础,建立健全“竞争、激励与约束”并行的机制。

三、为推进我校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启动了“三定”工作。人事处牵头组织教务处、研究生培养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实验室与条件装备处和组织部等单位启动了以“定编、定岗、定责”为主要内容的“三定” 工作,为下一步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各单位的绩效评价打下基础。

四、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牵头修订了学校《2010年—2020年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人事处联合学位与学科建设处对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的中长期规划进行了修订,并在学校七届教代会上顺利通过。

五、启动了校内管理岗位的职员制改革,开展了首聘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管理岗位的实际,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职员岗位聘任与设置暂行办法》和《合肥工业大学职员岗位首次聘任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年底实施职员岗位的直聘工作。

六、加强了内部管理,推进日常工作,提高了服务质量。带领人事处全体人员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全年完成高职、中职评审和引进人才评审10批次500多人次;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企业开展“三种经历”培养80多人次,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500多人,举办2009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800多名教师参与;完成各类人员津补贴调整、兑现达8000多人次,为全校教职工办理医保、劳保等社会保障5000多人次;进一步规范了干部档案的管理,提高了干部档案的管理水平。

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着手整理历史遗留问题,依法对长期不在岗工作的职工进行清理,为学校消除各种隐患。应对各种上访事件,妥善解决上访人员的问题,为学校的稳定和改革服务。

人事处人才办年工作总结 篇2

一、创新人事管理体制, 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

我们知道, 人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艺术地使用人才去达到最大的效益。企业是独立从事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经济单位, 企业之间的竟争, 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谁拥有人才, 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的潮流中挺立潮头。作为企业的领导者, 首要的才能在于具有用人的艺术。也就是说, 最大的浪费, 莫过于人力资源的浪费, 特别是员工潜在能力和工作欲望的浪费。只有高度重视人事管理, 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 企业才能永保创新的活力。只有发展生产力, 提高经济效益, 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所以, 在人才培养上, 要改变人事管理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 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培养途径、手段等方面, 改进方式, 创新形式, 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 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在人才引进上, 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 加强人才需求的分析研究;要推进用人主体的转变, 放权于基层, 让企业独立自主地到人才市场上招收聘用人才;要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打破“用才必养”的传统人才观念, 建立起引进人才智力的有效运作系统。在人才管理上, 要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 探索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要求, 反映人才价值的多种激励方式并存的分配体系, 做到一流人才, 一流业绩, 一流报酬;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素质、能力、业绩、成果为取向, 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内容和标准, 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 做到奖惩兑现, 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和压力感。

二、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竞争, 企业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 就是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只有让那些思想保守, 不善经营, 不懂管理的“南郭先生”不断被新人取代, 企业才能充满活力, 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只有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拓宽人才视野,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用人观念和标准。因此, 我们要积极推动人事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人事制度的进程。要改进和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岗位职务化管理, 积极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德才兼备是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德——就是忠诚党的事业, 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及为企业奉献的精神。才是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选拔和使用人才, 必须考虑到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计划和组织能力等等。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 选拔不同智能的人才, 所谓适才所适。而且必须身先士卒, 勇于开创, 有胆有识, 处事果敢, 严于律已, 赏罚严明。要完善人才考察考核制度, 分别建立素质测评、业绩评估、群众评价体系, 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组织考核和群众评价相结合, 工作过程考核与工作结果考核相结合, 形成全面、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 为人才奖惩提供客观依据。

三、加强自身建设, 建设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人事干部队伍

过去, 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 只是放在政治学习和档案记录等上面, 这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讲求实效相互竞争的今天, 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提供合适可用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事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做到坚持学习, 政治坚定, 作风优良, 业务精通, 从严要求, 清正廉洁。要敢于反映真实情况, 自觉抵制违反党的干部人事工作原则的行为, 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把好用人关。人事管理部门要建立好人才档案, 搞活用人机制, 为选拔贤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 使员工无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在考察选拔聘用干部的时候, 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入, 即要看工作实绩, 也要看品德作风;即要了解在单位的表现, 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 选好作风的人, 用好作风的人, 改变过去那种由少数人选人, 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 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 通过竞争上岗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选拔的视野。要制定干部“能下”的各项制度, 主要是中层干部的试用期制、任期制、谈话戒勉制、末位淘汰制, 使中层干部的“上”与“下”成为一种正常现象。通过深化改革, 有效地激活用人机制, 使大批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茁壮成长, 以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率的工作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摘要:企业兴衰, 关键在人。企业人事部门要通过创新人事管理体制, 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 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 加强自身建设, 建设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人事干部队伍等途径, 以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率的工作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人事处人才办年工作总结 篇3

2010年上半年,我局服从和服务于“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明确新任务,抢抓新机遇,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和谐人事关系,统筹做好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上半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依法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开展公务员登记管理工作,重点实施政府机关新录用、调动、调任公务员的登记工作;指导新参公单位开展单位职位内设和工作人员的职务任免、参照登记;依法开展公务员公开招录,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了有141名村干部参加的从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笔试。二是稳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对全市事业单位初次岗位设置方案进行了预审;全面推进人员聘任制,完成北海市2009年事业单位考试聘用工作人员收尾工作;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三是积极牵头起草人才工作政策。牵头起草了《关于服务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北海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初步制定了有关人才小高地各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四是扎实开展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人才招聘,组织500多家(次)单位,举行大型招聘会6场,提供岗位9000多个;同时组织250多家(次)单位开展了网上招聘。启动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见习工作,开展 “三支一扶”毕业生报名、筛选工作。认真做好干部调配工作;开展人事代理服务;努力开拓人才派遣业务等。五是高效实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实施引智项目5个,共引进德国、美国、韩国、丹麦等国的优秀专家10人;同时,坚持“走出去”方针,推荐1名处级干部参加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赴美培训。六是系统开展工资福利审核与退休人员服务工作。审核晋升级别(薪级)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变动,以及各类津补贴3万人次;严格把好“出口”关,审核市直政府系统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到龄退休、提前退休93人;认真执行联络员工作制度,统筹抓好退休干部“两个待遇”的落实。七是扎实开展军转干部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靠前开展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牵头实施了包括钦州市、防城港市2010年接收的军转干部在内的军转干部适应性培训。八是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对938名报考各类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进行了资格审查;严密实施有1704人参加的职称外语考试;完成大量应届毕业生定职和各类职称证书的注册验审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七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人事系统自身建设;二是进一步抓好公务员管理有关工作;三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五是加强人才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七是稳步推进军转干部工作。

总监办年6月份安全工作报告 篇4

为继续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秩序,规范公民交通行为,提高全社会交通法制和交通安全意识,着力解决影响城市道路安全畅通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按照盛市建设主管部门要求,现将我局参与配合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宣传月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我局组织召开局班子会,专门对参与配合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宣传月活动工作进行了布置,会上传达了关于配合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制定了活动计划、明确职责、落实分工。

二、大力开展自查摸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多方开拓渠道,积极落实资金,搞好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紧紧围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交通法制和安全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齐抓共管,大力参与配合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宣传月活动,解决突出问题。

四、我局积极参与配合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宣传月活动,对城市交通情况和违章情况进行整治,加强对道路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对存在的违法占道设摊、设亭或设置广告牌进行清理,杜绝违法占用、挖掘道路以及乱设摊、乱堆放、乱设广告和占道擦洗车辆等违章行为。

五、以规划为龙头、建设为基储管理为保障,认真参与建成区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对公共交通线网、停车场进行认真规划。

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基础设施。扩大建设规模,保证建设质量,提高路网密度,完善路网结构。坚持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投入使用。改建人行横道灯、人行过街设施,以及各类公共设施。

七、加快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尽快启动停车场建设。

市人事局人事人才的工作总结 篇5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人才战略写入党代大会报告和党章,赋予了人事人才和编制工作新的任务和使命。全市人事编制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人事厅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的理念,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才工作上来,确立“以人才工作引领人事工作,以人事工作服务人才工作”的新思路,工作目标围绕人才战略确定,制度措施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积极谋划从 “以事为主”到“以人为主”、从“重人事”到“重人才”、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三个转向。加快推进创新人事、服务人事、阳光人事、和谐人事建设。强化人才开发服务的组织协调,建立全市人才开发专门机构,形成有效工作网络。建立局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面向重点骨干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宣传人事人才政策,调研企业人才开发,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技术难题。XX市开展人才服务进百企活动,形成“人才+项目+引智成果”、“企业+高校+ 项目研发”、“协会+实用人才+基地”三型并举新格局。XX市打造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基层和企业“送政策、送人才、送服务”。XX区加强街道、社区人事管理,用扎实的人事工作服务人才工作。镇江新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增设招商机构,成立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扶持力度。我们积极推进人事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设,实现人事人才网络的整体运行,开设了宣传人才、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崭新平台。

二、服务发展,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工作创新

(一)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全市接收本科以上毕业生5200余人,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538人,超额完成全年人才引进任务。实施“双百两会”(即百所高校镇江行、百家企业高校行、20**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2008中国镇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智力洽谈会)专项活动。4月 26日,举办“2008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面向太阳能光伏、功能纤维、半导体照明等三大新兴产业项目,促进产业、人才与项目的互动对接,194名硕士以上研究生(其中博士26名)与我市企业达成人才引进、技术合作意向,46名硕士以上研究生(其中11名博士)正式签订引进协议,35所高校在我市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XX区引进上海交大阮雪榆院士为首的博士创业团队,建立国家cad模具工程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先后拜访并聘请19名镇江籍院士担任市政府高级顾问,搭起我市与镇江籍院士联系沟通的桥梁。中秋节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照煌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魏红军带领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在北京集中拜望在京镇江籍院士。7-10月“海外智力服务镇江月”活动,先后引进32名外国专家执行17个引智项目。10月28日,举办百名博士江苏行镇江对接活动,68个项目达成意向,3个项目正式签约,许津荣书记、张庆生副书记、陈照煌副市长、魏红军部长会见博士团队。11月9日,组织镇江近年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组团赴外招聘活动--招才引智武汉洽谈会,并获得圆满成功,我市96家用人单位带去1600多个岗位需求参加招聘,达成366项人才引进、5项技术项目和成果转让意向;15家企业在华中科技大学等3所大学联动开展产业对接;邀请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参加引进领军人才政策推介会,魏红军部长参会并致辞,市领军办、市人事局与有关高校签订了《产学研项目合作协议》、《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合作协议》。积极申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人事部门选送的6个人才项目榜上有名,获得省政府600万元资助,该项工作实现零的突破。参与起草《XX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三年行动计划》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实施细则》,发布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公告,开发并开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网上申报系统,申报工作顺利开展。XX市实施“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举办“海外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在丹阳建立全国第二个创业基地。XX区积极参与全市人才引进活动,引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光电实验室网络研究部主任、信息产业部通信技术专家组成员朱光喜带领的博士团队来镇江畅联通信公司创业。服务发展,人事人才工作的天地更宽,服务的内容更丰富,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

(二)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获得新发展。新增江苏恒宝股份、江苏绿扬电子2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全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10家。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服务,召开全市首次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推进会,企业博士后工作稳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吸纳功能,吸引11名海外博士、2个海外博士团队,创办13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企业。帮助创业园留美博士史方成功申报“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获得10万元资助。积极扶持创建引智示范基地,全市新增江苏宏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省级引智示范基地”和丹阳迈村首家“省级引智示范村”;扩大丹阳稻鸭共作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的辐射和影响,举办第二期全国稻鸭共作技术引智成果培训班,七省市 80余名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柔性引进15名清华博士到唐桥微电子等6家企业开展社会实践。XX市、XX区、XX区分别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镇江新区全力打造省级大学科技园。各辖市区大力发挥园区优势,集聚吸纳高层次领军人才,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三)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提升新水平。加快有形市场建设,举办人才集市281场(其中8场综合性招聘会和10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3万个次,组织赴外地专场招聘55场。推进综合人事外包服务,市人才市场与115家单位签订人才派遣合作协议,净增派遣1200人,为68家单位成功猎头287人,新增人事代理 4328人。拓展社会化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40个,培训3.98万人次,围绕镇江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战略,组织近20家服务外包企业的负责人赴欧洲开展国际服务外包培训。XX市实施企业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先后邀请2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为200多家企业的1500多名管理人员提供了管理能力培训。积极拓展服务项目,促成远程对接,开展联动招聘,网上人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推进公益性服务,4月1日起实行人才市场免门票服务,举办7场纯公益性招聘会。进一步健全市场招聘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招聘环境。启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351”工程,围绕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领域,3年内重点培训1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拓展社会化职称评价服务,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的评价工作,全年评定初级职称1200人、中级职称2200人、高级职称1100人。选拔40名XX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组织 34个项目申报省第五批“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人事考试服务不断拓展,顺利实施1.5万余人次、3万余科次人事考试,为市内外 20家单位提供30余次人事考试命题服务。加快筹建人才市场新大楼,搭建立足镇江、面向苏南、辐射长三角、影响全国的市场平台,3月底,省厅批复同意组建 “江苏省苏南人力资源市场”,9月5日,“江苏省苏南人力资源市场”开工奠基,目前基建工程正有序推进。

三、强化管理,在克服困难中完成重点工作

(一)公务员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公务员管理,严把“进、管、转、出”四个环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招录普通公务员149名,招录农村交巡警99名,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275名公务员的登记工作;进一步健全公务员招录、挂职锻炼、绩效考核和奖励惩戒等管理制度,强化公务员职位职数管理,规范政府奖励表彰;大力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组织实施了公务员初任培训、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公文写作与处理培训和预防处置公共事件能力培训,会同组织部门选派108名年轻公务员到基层挂职锻炼,组织开展公务员交流轮岗;完成苏南苏北公务员对口培训任务,为连云港40多名乡镇干部提供了为期10天专题培训;成功承办全国远程培训工作研讨会,全国人事培训部门和专业培训机构100多人来镇交流研讨,市人事局作重点发言,经验材料被《中国人才》杂志刊用;依托“两星一网”培训品牌(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卫星远程培训学院镇江分院、国家建设部卫星远程培训镇江工作站、北京“环球职业教育在线”网),在全省率先完成“5+x”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培训公务员1.2万人次;大力弘扬公务员精神,开展了评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活动;会同市财政局修定我市机关津贴补贴标准,制定实施细则,精心组织,稳步实施,顺利完成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加强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健全工作网络,创办工作简讯,开展“重唱经典――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广场文艺汇演、征文棋类比赛、书画摄影展,展示了退休干部的精神风貌。

(二)人事机构编制改革有了新推进。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完成XX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做好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准备工作;理顺镇江新区管理体制,制定加强开发区人事编制管理的意见,推进开发区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的改革创新;调整城管执法体制,完成乡镇纪检资源重组试点工作;深化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起草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市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的意见》,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础工作;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制度,出台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实施办法,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407人;收回47家单位1015个事业编制,事业编制压缩5.5%;开展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培训工作,分四期培训市直400多家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实行机构编制和人员实名制管理,镇江经验在全省推广并作为全省唯一省辖市上报中央编办;清理政府部门职能,促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从紧控制行政机构设立,基本冻结全额拨款编制审批,加强用编管理和清理“吃空饷”等专项督查。

(三)军转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接收安置军转干部178名,其中副师职1名,团职35名,营职以下(含技术干部)138名,自主择业4名。接收安置随调随迁和随军家属46名。坚持双指令(指令性计划、指令性安排)、三结合(结合部队表现、结合军转干部个人专长、结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安置办法,继续做到“两个率先”,即在全省率先发出报到通知、率先完成安置任务,基本实现军转干部、接收单位和部队“三满意”。

四、关注民生,在维护大局中促进社会和谐

(一)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新理念。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启动运作我市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54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南自通华等三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上岗见习。开展第二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百日行动”,推出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人事代理进校园等促进毕业生就业系列举措。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举办XX市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巡回报告会,继续开展免费提供就业信息、进场求职、人事代理、岗位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五免”服务,市直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36人。在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人才市场分市场,促进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市场的贯通。组织实施农村村级组织选聘优秀大学生工作,100名大学生赴村任职。

(二)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有新举措。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认真“抓苗头、抓基层、抓基础”,及时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新政策,加强对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好“重点工作对象”的教育转化和稳定控制,严格落实 “五包”责任制(包掌握情况、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加强对落实安置解困政策的督促检查,完善应急预案,保持政令和信息畅通,建立健全维稳的长效机制,上下联动,积极作为,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保证了全市在重大节日和政治敏感时期无人赴省进京上访。

(三)人事信访和纠偏工作有新作为。全年接待群众来访960余人次,处理答复群众来信42件,办理网上信访16件。健全和完善信访接待、“书记信箱”和“市长信箱”督办、重大节假日专人值班、首问责任、服务限时、办理反馈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实现了初信、初访反映的一般问题在一个月内办结,办结率达到 100%,上级交办的人事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符合按期办结、优质办结要求的达100%。

五、争创一流,在强化自身建设中提升队伍素质

(一)深化主题教育,人事干部队伍树立新形象。积极创建“诚信待人、公正办事”的人事服务品牌,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教育和引导人事编制干部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着力提升人事干部的政治坚定性、品德纯洁性、行为先进性、工作创新性、作风务实性和廉洁自律性,相继开展了人事工作与改善民生征文活动、七一党课教育、歌咏比赛、新知识讲堂、主题演讲、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四个解放”等系列活动,开展“镇江人事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评选和“镇江人事人才与改革开放同行”征文活动。教育活动紧贴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紧贴人事编制中心工作,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二)强化内部管理,人事编制工作营造新环境。以争创“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形象”为目标,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修订新订25项内部管理制度,促进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推行重点目标项目化管理,适时抓好目标的督促检查和推进落实,确保了全市人事编制事业上下联动、整体协调、稳步发展。

(三)弘扬勤政廉政,人事编制部门提升新地位。积极建立人事编制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分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持反腐倡廉教育,积极创建廉政文化,改版网上“党的生活”栏目,认真开展经常性的党性党风党纪、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人事纪律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和法纪意识,筑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制定并执行《关于违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规定的处理办法》,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提升,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此外,在人事信息宣传、人事法制建设、人员编制计划管理、党务政务公开、社区结对帮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一年来,市人事编制部门先后荣获全省人事系统先进集体、“XX市文明机关”等荣誉称号,展示了人事编制部门的良好形象。

20**年工作意见

20** 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力推进镇江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之年,也将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既给人才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积极应对,迎难奋进。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人才工作引领人事工作,人事工作服务人才工作”为主线,力求在“理念创新、人才战略、深化改革、公务员管理、关注民生、自身建设”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实现镇江发展新跨越提供人才支撑和人事编制保障。工作目标:实施“人事人才进千企服务工程”,举办“第二届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中国镇江·‘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交流会”、“海外引智”等系列活动;会同有关部门组建6-8个海外引才联络点,引进领军人才30名,领军人才团队10个;接收本科毕业生6000人以上,引进硕士以上人才800人;举办人才集市300场,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次;组织赴外地专场人才招聘会60场;举办各类培训班140个(其中出国境培训项目2个),培训3.3万人次(其中公务员1.2万人次);组织实施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15项以上,柔性引进外国专家25名以上;争取新增省级和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各2家;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市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任务。

工作重点是:

一、解放思想,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上求突破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共铸科学发展的共识。根据市委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好学习实践活动,把学习的过程作为检验工作的过程、提升本领的过程、促进发展的过程,全面提升人事编制部门的科学发展水平。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加深人事编制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人事编制工作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在思想解放中统一思想,在学习实践中铸成共识。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难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人事编制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重点解决好人事编制工作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坚持从传统向现代、经验向法治、微观向宏观的三个转型,推进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重管理向重服务、重人事向重人才的三个转变,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培育、使用、评价、激励的各项政策,构建一流机制,吸引一流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大力加强人事编制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对危机、克服困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打造一支懂科学发展、会科学发展、实践科学发展的人事编制队伍,发挥人事部门保障科学发展的表率作用。

二、服务发展,在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上求突破

(一)加大引进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领军人才集聚工程,落实“331计划”,建立海外人才联络点,组织实施赴美加、日韩、欧洲、澳洲等地海外领军人才招聘洽谈活动,吸引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来镇江投资创业。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创业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层次人才载体的集聚吸纳作用,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通过产业聚才、项目引才、赴外招才等灵活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实施“人事人才进千企服务工程”,举办“第二届中国镇江发展新兴产业项目与人才对接洽谈会”、“中国镇江·‘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交流会”系列活动。举办“两院院士镇江行”活动,邀请院士考察镇江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举荐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项目和人才。积极开展“海外引智活动”,扩大引智示范基地辐射力,培育新的引智成果,提升我市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二)协调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围绕产业发展导向,按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积极服务工业经济“千百亿工程”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专场招聘、猎头引进、人才派遣、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引进培养装备制造、绿色化工、造纸、新材料、特种金属等五大优势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引进出版发行、文艺会展、创意设计等文化核心层产业以及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紧缺急需人才。进一步健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经纪人。加大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选拔、评价、培训等人才服务,引导各类人才到民营经济组织就业和创业。

(三)提升人事人才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人才服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切实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人才、技术难题。加快发展现代人才服务业,拓展人才工作合作领域,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市场贯通,积极构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综合人事外包服务单位达到1000家。按序时进度推进苏南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市场定位相配套的服务功能。深化职称社会化评价,建立资格申报代理制度。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人事考试社会化,拓展人事考试服务领域,完善人事考试应急机制,确保人事考试安全。组织开展20**XX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继续开展“优秀人才一卡通”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充分发挥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三、创新机制,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全省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审慎地开展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总结推广丹徒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经验,适时规范、平稳、有序推进。

(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属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的意见》,按序时进行事业单位分类定位,清理规范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职能,推动公益类事业单位的重组整合,实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转企与改制工作。调整事业单位布局与职能,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规范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三)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力度,探索有效监管形式。

四、依法管理,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一)加强公务员管理。中央和省的配套政策,完善公务员调任考核、科级公务员职务任免、公务员辞职辞退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公务员日常管理机制,规范公务员招录和登记工作,严格执行公务员调任规定,逐步推行公务员调任考察考核制度;强化科级职位职数管理,严格控制超职数任用科级领导和非领导职务人员,坚决纠正任职违规行为;依法实施公务员考核、奖惩,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考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按全省统一部署,严格参照管理单位的审批,依法开展人员登记。

(二)提升公务员素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录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加强招录工作研究,完善从基层选拔优秀公务员的机制。认真实施“十一五”公务员培训规划,通过新任培训、集中轮训、挂职锻炼、交流轮岗等形式,深入推进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提升公务员的依法行政、开拓创新、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能力。

(三)弘扬公务员精神。继续开展评选“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活动。认真组织实施综合表彰奖励工作,坚持依法奖惩,强化正、负激励导向,增强公务员荣誉感,激发依法办事、依程序办事和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责任感。积极探索公务员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五、关注民生,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求突破

(一)改革军转安置方式。认真落实《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及有关政策,精心谋划,平稳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方式改革,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创新军转干部岗前培训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择业培训方式。

(二)切实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结合市属企业组织关系管理下移,进一步健全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地方党委、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领导的“三级责任制”,认真落实解困政策,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沟通,完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和企业军转干部数据库。坚持“抓苗头、抓骨干、抓基层”,全力做好重点对象的思想教育和稳控工作,确保在重大节日和政治敏感时期无人赴省进京非法上访。

(三)努力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帮助就业困难群体落实就业岗位,确保特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在全市建立10个研究生见习基地。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建立江苏校园招聘网镇江分站,开通远程面试系统。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继续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

(四)认真做好人事编制信访和人事纠偏工作。构建人事权益保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人事编制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努力寻找解决对策。进一步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严格执行信访条例和信访工作制度,落实信访接待日和责任追究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做好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积极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六、提升素质,在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上求突破

(一)改进工作作风。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深入打造“诚信待人、公正办事”的人事服务品牌,争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努力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探索建立人事权力关节点监控机制,严肃人事工作纪律,营造风清气顺、干干净净的人事工作环境,进一步树立人事编制部门和人事干部公道正派形象。结合庆祝建国60周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机关文化建设活动。

(二)注重能力培养。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提升依法行政、调查研究、开拓创新、服务发展、应急处理等五项能力,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群众意识,不断开拓思维、开阔眼界,立足全局干好本职工作,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事人才和编制工作,立足长远发展规划落实近期工作目标。

年终人事与人才工作总结 篇6

一、严格国家公务员制度,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强化考核,促进作风转变。全面完成了2006年度1569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685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评奖工作,共评出优秀1266人、称职7973人、基本称职3人、不称职10人、不定等次2人,报市政府审批记二等功20人,县政府审批记三等功164人,受嘉奖奖励1074人。二是围绕重点工作,实行奖优罚劣。组织完成了经济工作会议大会表彰工作,对评选出的全县60个计育、综治、重点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单位,评选出的21名招商引资、种养大户等方面的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通过表彰对发挥考核奖惩机制,促进作风转变,推进全县重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强化公务员综合管理。完成了2006年度选拨的5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煅炼的工作安排,44名依(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中工人考试录用公务员的转正定级工作,1名军转干部家属安置任务,24名公安“两校”生的录用审批、转正报批、档案整理移交等工作。四是认真按照桑发(2006)10号文件规定,严把人员调配关。配合县财政、计生部门完成了乡镇站所人员的调整工作,共办理106人次的人员调配,5批次县人民政府任免干部和县人民政府提交县人大任免议案的行文工作,完成了35名退伍军人和1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五是认真梳理情况,积极推进改革。我们把处理好上轮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分流工作遗留问题作为推进机构改革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全县学历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的清理,积极处理好上轮机构改革遗留问题。同时还积极围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做好人员定岗工作,既保持了新机构运行的稳定,又进一步理顺了工作关系。六是大张旗鼓营造氛围,开展《公务员法》学习宣传。《公务员法》已颁布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对此我们围绕贯彻落实该法狠抓学习宣传。通过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形式,认真组织全县2132名国家公务员开展了《公务员法》培训考试工作;通过网站、媒体等渠道对《公务员法》的核心条款进行了解疑释惑,为明年1月1日实施《公务员法》打好了基础。

二、强化综合管理,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狠抓考试培训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推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制度,组织开展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共完成17人的经济系列任职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加强能力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共完成了120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培训考试工作。根据湘人发(2006)40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县4862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两门公共知识的培训考试工作。二是强化岗位设置,推行合同管理。积极推行评聘分开,认真开展了中小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数清理工作,完成了121人次的聘任合同鉴证工作。三是积极推进职称改革。行文转发了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省人事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职称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的文件,组织召开了战线政工人事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了省、市有关职称改革工作的精神。四是坚持证书制度,强化资格管理。我们坚持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完成了2006年度、2006年度评审通过的496人的资格证书发证工作。五是认真实施“科技平台规划”项目。积极开展实用人才工程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需要共推荐我县4名人员参加了2期省人事厅、省扶贫办组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农业新技术培训班。六是认真做好2006年度职称评审工作。通过审核,共推荐上报参评高级职称51人,参评中级职称150人,评审通过初级职称73人,初定任职78人。

三、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各项待遇落实

一是认真落实退休干部职工生活补和误餐费待遇。完成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2310名退休干部职工生活补和误餐费纳入财政统发的审批工作,全县财政月增资525502元,其中全额拨款单位2076人,月增资428012元,差额拨款单位234人,月增资48745元。二是继续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维稳工作。完成了全县72名企业军转干部的信息采集工作,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待遇,先后通过县财政解决349062元用于解困工作,其中用于解决医疗保险116880元;用于解决各项补助160600元,其中生活困

难补助65人、达不到本市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标准的6人,53年12月以前入伍养老金不足700元的16人;用于支付企业军转干部医药费7人18885元;用于补缴养老保险费6人8969元;用于补发工资7人43728元。在工作中,我们热情接待来访的企业军转干部,认真做好政策解答和待遇落实,突出集体问题和个案问题的解决,先后5次参加答复企业军

转干部问题的专题会议,我县企业军转干部工作比较稳定。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完成了47名工人报考技师的报名和理论考试工作,143名机关事业单位新聘用的工人技术等级定级考试工作。四是做好工资日常管理。共完成了332人的级别工资调整,162人的工资转移审核,113人的工资定级审批,8020人的职务工资晋档审批,2314名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134人的浮动工资审批工作。五是认真开展津补贴的清理工作。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会同县财政局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津补贴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并完成了汇总上报工作。六是认真做好其他工资福利工作。共办理了正常退休手续167人次,死亡抚恤补助手续65人次,2100户行政机关家财保险手续。

四、完善争议仲裁工作,完善人才市场建设

一是认真围绕人事人才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仲裁员政策法规学习。同时做好来访人员的政策解释工作,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年来共接待、回复来信来访20余人次。二是完成了2006年度全县人事统计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积极配合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和推行人事代理工作,为新聘用的29人实行了人事代理。四是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接管学生档案400余份,累计共接管档案1100余份。

五、强化督促考核,整体推进8件实事

人事处人才办年工作总结 篇7

1 薪酬激励机制在国有煤炭企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无论从需求、产量上讲, 还是从价格上看, 中国煤炭工业都在处于一个繁荣时代。但是, 当前煤炭工业的体制、生产效率、激励政策并不能保障完善煤炭市场经济体系, 增强国有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为了迎接现实和将来的挑战, 我国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在改革中, 人们往往把改制和重组视为关键, 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设上关注甚少。然而,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企业的所有运营都离不开人, 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 在当今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成败关键的人本管理新时代, 只有不断完善“薪酬”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该行业的薪酬体系进行探讨, 促进薪酬激励机制在国有煤炭企业的应用, 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2 国有煤炭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水平与其从事的复杂脑力劳动、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相比, 缺乏激励力度, 使得经营者报酬机制不能真正达到激励效果。其结果:一是会导致经营者消极怠工, 热衷于短期行为, 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 从而限制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二是会导致经营者追求过度职务消费, 通过各种隐性收入或灰色收入来寻求平衡, 以弥补合法收入的不足。三是会导致大量国企经营者人才的流失。可见, 对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国企改革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2.1 月薪

国企经营者月薪的薪酬制度主要有两种模式: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是国有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普遍实行的一种工资制度, 它克服了传统的等级工资制度下企业职工工资与技术等级脱节、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脱节、工资差距不大的弊端。岗位技能工资和岗位绩效工资是适用范围比较广的工资制度, 适合于企业各类职工, 但对企业经营者而言, 可以借鉴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的评价标准, 但不能把它作为经营者的薪酬制度。首先, 在新酬组合方面, 经营者的薪酬组合体现了风险性和激励性的统一, 但不管是岗位技能工资制还是岗位绩效工资制, 其薪酬单元的组成都是以固定工资为主, 不能有效激励高管。其次, 在薪酬水平方面, 经营者的薪酬水平通常较高, 是普通职工工资水平的若干倍。在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下, 未能拉开经营者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 薪酬水平的激励效果很差。所以, 岗位技能工资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不符合经营者薪酬的内在要求, 不是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模式的最佳选择。

2.2 股权薪酬制度

股权薪酬制度是一种激励力度较大的薪酬制度, 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 股权薪酬制度是国资委激励高管努力工作,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但影响股权薪酬制度运行效率的因素很多, 大部分的影响因素是国资委难以控制的。股权薪酬制度有效运行的最基本条件是高管的工作绩效与企业盈利能力挂钩, 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可能通过在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的上升或下降来反映, 即股权薪酬制度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而我国尚处于弱有效资本市场阶段, 投资者主要由散户组成, 机构投资者很少, 资本市场的成熟完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3 年薪制

经营者年薪制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经理人阶层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目前,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这一制度。年薪制基本上可以分为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基薪是经营者基本生活需求的保证, 主要根据企业规模和效益水平, 并参照本地区和本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加以确定;风险收入是对经营者提高工作绩效的激励, 主要根据经营业绩、贡献、主要经济指标, 经年未财务审计和综合考核后予以确定。

据调查, 经营者普遍认为, 影响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包括:激励不足, 收入太低;预期不好, 退休后养老金非常低;地位不稳等, 再加上对有形报酬的其它部分, 如附加福利、特别待遇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规范, 从而形成国有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经营者“在职消费”膨胀的状况, “花钱合法, 拿钱犯法”, 大量的公款“吃喝风”问题由此产生。这些问题的本质是经营者人力资本没有得到认可,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经营者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 让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既可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工作绩效, 又可以避免经营者的腐败行为。

目前, 我国的年薪制在推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国煤炭企业的产权问题。首先, 我国煤炭企业资源资产的产权形式多为国有产权, 产权的转移变化主要是经营权的变更, 产权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所采取提委托管理模式, 即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委托投资主管部门, 各投资主管部门再委托企业, 在这种委托代理中, 使得受托人或委托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关心, 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监督也不够有效。其次, 产权不清晰。煤炭作为一种资源, 本应属于国家所有, 但由于各方面的, 煤炭资源的产权有的属于国家, 有的属于当地政府, 有的属于个人, 这样使作为一个社会单位的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小于国家的生产成本, 导致过度开发利用, 回采率低。二是薪酬结构的确定问题。有些国有企业中的企业家年薪制方案仍由主管部门制定, 这仍属一种行政定价, 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应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三是企业家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使得企业家薪酬结构中的风险收入部分的发放不够合理。四是经营者薪酬制中的奖励部分的发放随意性过大, 包括奖励的来源、发放对象、发放办法等方面缺乏规范性。五是年薪制方案设计中人为地、片面地将企业家薪酬水平与员工薪酬水平简单地比较, 甚至强行规定一个不科学的倍数关系, 而忽视了经营者人力资本与其他人力资本的不同性质, 从而削弱了年薪制的激励作用。六是年薪制改革方案所需制度环境不够完善, 特别是与年薪制改革相配套的改革措施未能有效跟上年薪制改革的步伐。七是思想观念问题, 年薪制的实行使企业家的收入大大超过一般的员工, 使部份尚未摆脱“平均主义”思想的人群难以接受, 因而目前在推行过程中受到了相当的阻力。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正是我们在推行年薪制定价方式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主要问题。

3 结论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一方面, 必须尽快普及国有煤炭企业经营者的年薪制, 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对现有实施方案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以期促进年薪制的不断完善, 深化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宏, 廖晓慧.美、日、德三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概览[J].价格月刊, 2005 (9) .

[2]胡锦涛.《论科学发展观》[N]

人事处人才办年工作总结 篇8

一、当前小微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员工人事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小微企业管理者对社会人才人事档案管理认识不深甚至毫无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用工时根本不关心受聘人员的人事档案。他们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基本忽略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愿对员工人事档案管理进行过多的成本投入;引进人才时,只重视人才的接纳,而忽视人事档案的管理,造成有人无档和无人有档。据统计,广西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共有12.4 万家,而统一委托广西人才服务办公室办理单位代理的小微企业只有497 家,占比0.4%。这一数据说明极少有小微企业对员工人事档案有管理意识。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雇员较少,虽然有些企业在人才服务机构办理了单位人事代理,但是,日常也很少进行主动维护,缺乏统一、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据专项统计,在广西人才服务办公室管理的987家10人以下代理单位中,只有 156 家代理单位每年定期统一补充完善员工的人事档案,其余单位员工的档案补充材料均由个人自行前往提交。

(三)人事档案材料管理分散、不完整

小微企业管理人事档案时随意性较大,没有对员工的人事档案材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归档。在企业就职的员工中,多数员工缺乏档案管理意识,不知道什么是涉及自身档案的材料,不注重个人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对于应归档的材料随意丢弃,因此,在小微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了人为的“断档”现象。

(四)违规管理、自行建库

经调查,有些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了解,自行在本单位为员工建立了新的“人事档案”。有的单位只是在本单位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把员工的工作档案建立起来;有的则创建自己的员工档案库房,自己设立本企业的员工档案管理条例,把员工在工作期间的个人材料归类保存;还有些企业虽然已经在人才服务机构办理单位人事代理,但仍自行为员工建立另外的“工作档案”,导致在人事档案之外形成了“第二人事档案”。企业自行保管员工的档案材料,存在存档不完整、管理不系统、分类不准确等问题,并且在材料收集、整理、转递、利用等环节上随意性很大。员工一旦离开企业,这些人事档案材料就变成“死档”。

二、人才服务机构人事代理平台在小微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优势

首先,小微企业较分散,企业规模小,通常没有足够的人力对员工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人才服务机构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人事代理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收集、整理代理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产生的各类业绩、奖惩材料,为企业员工建立业绩档案,协助企业有效管理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让人事工作者专注于选人用人、绩效考核、薪酬确定等人事管理的核心职能工作。

其次,小微企业经营比较注重资本的快速回收,往往忽略了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计划性培养。人才服务机构除了统一管理小微企业员工人事档案及人事关系外,还为其提供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办、职业资格考试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稳定人才队伍,减少人才流动。

再者,小微企业很难获知一些有关人事管理的政策信息。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企业员工人事档案,通过人事代理服务平台,向企业及时传达有关人事权益政策、劳动法规等各方面信息,明晰相关政策误区,及时解决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问,帮助企业有效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三、基于人才服务机构人事代理平台的小微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方法

(一)人才服务机构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能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众认识。要提高社会大众对人事档案的认识,必须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将人事档案的意义作用、相关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经验成果等内容向社会进行推介。首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对人事档案及其收集归档的范围、作用的宣传,使全社会关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形成社会档案意识。其次,充分利用人才服务机构活动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这一有利的平台,借以人才交流大会等大型活动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在人才服务机构内部设立咨询台、广告版等进行长期宣传。第三,深入企业及高校开展宣讲活动,宣传人事权益政策及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对人事档案的认识。第四,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把服务对象拓展到各行各业,拓宽到社会一切有需求的人群中。

2.加强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人才服务机构作为履行政府行政职能的部门,针对已经委托代理员工人事档案的小微企业开展一些有利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培训活动和专业交流活动。一方面,通过培训向小微企业普及人事权益相关政策知识,给予人事方面的工作建议及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专项业务交流平台,以便提高企业对员工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做到为企业排忧解难。

3.加大管理力度及支持。在日常工作中,人才服务机构应加强对小微企业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多关注小微企业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将人事权益政策转达到位,帮助小微企业及时完善员工人事档案,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率,为企业提供专业、完善、有效的人才服务,充分发挥人才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二)小微企业建立独具特色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

1.主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外包。小微企业基本属于非公单位,按规定是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在企业成立初期,应把员工人事档案管理视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委托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人事代理,统一管理员工人事档案及人事关系。

2.加强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小微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鉴别、整理员工有关业绩、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可存入人事档案的材料。应依照一定的原则及规定,在材料归档前进行严格的甄别和价值鉴定,根据其真伪和价值进行取舍,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归档,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3.完善制度,明确责任人及工作内容。小微企业应明确专人负责, 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提高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莫可扬. 当前广西“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 广西经济,2012,01:41-43.

[2]张丽娟. 电力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J]. 陕西档案,2012,05:43.

上一篇:《守信用的小蝌蚪》大班社会活动教学反思下一篇:种地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