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评语

2024-09-28

书法家评语(精选9篇)

书法家评语 篇1

字迹略带小个性,属于豪放派,各方面有待改进。

排版整齐,字体大小均匀,主笔突出、点画呼应,值得借鉴学习笔法基础很扎实,形态规范、大方,用笔有轻重之分,书写大气,笔画强劲有力兼大方,但不够平稳

功架十足,字体重心平稳,笔画舒展到位,比例适当、大小均匀,讲究字形美观

章法布局合理,行列整齐,风格统一,字体犹如铁画银钩、点画流畅,可以说新一代现代常规板的字帖。态度认真,属于清秀派,字迹清秀脱俗,大小一致 潇洒大气,字迹清晰可见,主笔,但主笔不够突出

给学生的评语写成书法体的七言诗 篇2

性格麻辣敢说话,雷厉风行不拖沓。学习踏实有见地,做事负责不浮夸。昨天上午,知春里小学五(1)班学生李砚涛读着班主任杨华老师给自己写的评语笑了,我感到非常意外也很喜欢,用书法和印章以及诗写评语,觉得特别新颖。记者采访发现,最少28字、最多56字的诗评语,很快在学生之间流传起来。男生袁明欢不仅说出了老师给自己的诗评语,而且还能说出老师给同桌王嵩的诗评语武术乃是中华魂,一招一式皆学问。

班主任杨华为班里的30多个学生都用七言诗写出了期末评语。这种简洁的方式学生愿意看,如果学生都不看老师给写的评语就失去了评语原本的意义。杨华说,看起来30多个学生的诗评语写起来很难,实际上很容易,作为班主任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平常都有了解,用诗的方式也是在渗透语文知识,告诉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学生的缺点更要委婉地表达,比如对一个有潜力的学生这样写:聪明脑瓜智慧多,只是遗憾用得少等。

书法家协会 篇3

该会原名合阳县书法学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第一个社团组织。1991年,主席党文兴,会员25人。1994年8月,李健龙接替主席职务。1997年8月,合阳县书法学会更名合阳县书画协会,会员由30人增加到62人。2004年,李砚沧主持协会工作。2005年协会换届,选举李健龙为主席,副主席魏红果、王继祖、李振阳,秘书长李伟勋,理事9人,会员115人。自建会始,先后举办了喜迎香港回归、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庆祝书法学会成立10周年等大型书画作品展,组织了城区文艺工作者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王德荣书法研讨会、中秋茶话笔会等活动。每年春节动员骨干会员,上街摆摊,义写对联,深受群众好评。会员李健龙、田东海、李砚沧、李振阳、王继祖等人,自等资金,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至2005年,累计举行大型书画作品展42次,其中书法作品2100幅,绘画作品168幅,获市级以上大奖13幅,会员王德荣入选中国书法协会编纂的《中国古今书家辞典》一书。

裕顺东药店

1943年1月,山西新绛人王子玉、张俊祥、孔建荣等人,在合阳县城西大街创建,著名学者、原省政协副主席党晴梵题写店名,店铺3间,店员7人,主要经营中药,业务包括选料、切炒炮制、丸散膏丹加工和销售及其服务。1944年迁南大街现址。1956年公私合营中,划归合阳县药材公司,人、财、物整体过渡,为城关药店第一零售门市部。1984年8月,恢复“裕顺东”老字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题写店名。1992年在全省中药质量评比中,山药、枳壳、泽泻、腹毛、玉片、炙黄芪、淫羊藿等饮片,在268家参评单位中获总分第二名。1993年6月,被省医药管理局推荐,出席全国医药系统中药质量发布会。1998年5月,组建以裕顺东为龙头的医药连锁店,把城区的国有零售企业合阳大药房、半仙堂、阜财门、雨粟门、归极门等13家药店联成一体,实行统一店名、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管理六统一运营机制。随后,将21家乡镇药店统一连锁,使裕顺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遍及全县城乡。投资160万元,对店铺进行基础设施改造,OTC分类管理工作一举达标。裕顺东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宗旨,实施名店名药名医战略,执行“四把关”、“五不入斗”的中药饮片工艺流程,“四把关”一是把好药材购进关,抓源头,实行质量否决权;二是把好入库验收关,把伪劣药材拒之门外,杜绝进入流通领域;三是把好炮制切片关,坚持国标,遵法炮制,规范操作,发挥中药饮片效能;四是把好调剂复核关,签署姓名,明确责任,避免差错,力求万无一失。“五不入斗”即生药、未切片不入;不过箩筛不入;虫蛀、鼠咬、霉变不入;混淆中药饮片不入;假伪劣药不入。与北京同仁堂、广州陈李济、湖南九芝堂、哈药集团等39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设立名、优、特专柜,占经营品规的36.9%。采取定期、长期、巡回方式,特邀陕西中医学院张健夫、陕西中医研究院雷忠义、第四军医大学王三虎等专家教授,在裕顺东及其连锁店坐堂应诊,接待病原29万人次,治愈率69.6%。2002年8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注册“裕顺东”商标,10月,陕西省商业联合会认定为“中华老字号”,12月,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全省县级唯一医药连锁店,全市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合阳召开,裕顺东药店作经验介绍。2004年4月,中国药店发布裕顺东为中国连锁药店100强,《人民日报》、《中国医药报》、《陕西日报》、《渭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予以报道。2005年,全县裕顺东医药连锁店34个,员工128人,老药工9人,初中级以上技术职称98人,占全员的78.6%,经营西药、中药、中成药、保健品、医疗器材等12类4963个品规,销售额350万元,较1985年增长29倍。

新华书店

民国初期,合阳无书店,书籍多托人从外地购买。1936年,中共地下党员管建勋等人,在县城东街关帝庙巷开办大众书店,经营进步书报和学生课本,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48年3月合阳解放,县委宣传部决定成立合阳书店,遂派寇云峰、杨光时赴韩城学习业务。1949年,宣传部长刘钢民筹资18块银元,开设合阳书店,店员5人,派寇云峰负责,归宣传部领导。1950年5月,新华书店西北总分店接收合阳书店,任命杨光时为经理。1951年1月,新华书店陕西分店成立,改合阳书店为其支店。当年店面3间,经营品种较单一,有课本、字典、剧本、小说等,销售书籍30万册,销售额4万元。1958年11月,文化部关于新华书店各分支机构管理体制下放地方的指示下达,合阳支店交县人民委员会教育科管理,店址迁南大街现址。1968年投资1万元,新建门市部5间,经营品种增多,销售书籍87.6万册,销售额12.7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音像事业发展迅速,门市部年久失修,设施简陋,面积窄小,很难适应发行工作需要。1980年投资15万元,建成门市部大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随后,相继设立路井、王村、百良门市部,坊镇、黑池、甘井发行点。至1995年,职工由1979年的16人增加到38人,营业面积由

平方米增加到

平方米,图书种类由6类300余种增加到17类4200余种,发行图书由138万册增加到248万册,销售额由42万元增加到54万元。1999年5月,上划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人、财、物垂直管理。同年9月,投资200万元,在金水南路建成教材发行楼,建筑面积1816平方米。2005年,有图书音像超市1个,门市部3个,发行点3个,职工

人,销售图书

万册,销售额

万元。百货大楼

1953年8月,合阳商店成立,地址县城西大街,店铺 间,面积平方米,经理周振江,职工12人,是一家集百货、棉布、山货、烟酒为一体的综合商店,隶属朝邑贸易支公司,此为百货大楼前身。因地处偏僻,有场无市,1955年迁南大街拐角。1958年,与新民、利民等公私合营商店合并,迁百货大楼现址,归百货公司管理,其时门店 间,职工 人。1975年,店面年久失修,设施陈旧,场地狭窄,商品单一,营业额较小,遂由商业局投资16万元,建成钢筋框架结构大楼,命名百货大楼,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商品有百货、纺织、针织、文化4大类

余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经营状况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大楼的决策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微笑服务,顾客至上”的宗旨,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行优化组合,量化考核,柜组承包,柜台租货等改革举措,开展文明柜组、优秀营业员、创佳评差、三优一满意等活动,拓展营业场所,增加商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基础设施,营业面积扩大到2200平方米,柜组增至20个,营业员达到50人,营业商品有大百货、小百货、棉布、丝绸、化纤、服装、鞋帽、文化体育用品8大类

余种,营业额

万元。1985年元月被省商业厅命名为先进企业,1990年10月何民茹被商业厅授予优秀营业员称号。至2005年有营业员

人,销售额

万元,是1979年的倍。

县政府招待所

1986年由县政府投资兴建,1987年开张营业,建筑面积

平方米,员工100余人,服务项目包括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是全县较早建立的大型酒店之一。有套间11个,标准间43个,普通间28个,可供260人入住,有大餐厅1个,中餐厅2个,雅间7个,可供500人同时用餐,有大小会议室7个,附设茶社、舞厅、小卖部、停车场,是县上举办大型会议、公务活动和来客接待的主要场所。2005年,承办各类会议

次,接待旅客

人,营业收入

元。

白云大厦

1994年,由棉花公司投资

万元建成营业,建筑面积

平方米,员工60人,经营餐饮和住宿。餐饮以地方风味小吃为主,有页面、饸、蒸饺、菜盒、油酥饼、辣子豆腐、八宝锅盔等13类60余种,同时承接大型会议、儿女婚礼、亲朋聚会等宴席。有小吃城、宴会厅、豪华雅间,可供500人用餐。住宿有豪华套房4间,标准房38间,配有电视、电话、空调、暖气、淋浴、席梦思床,可供100人入住。附助设施有会议室、美容美发厅、卡拉ok歌舞厅、大型停车场。2005年,承办大型会议

次,接待旅客

人,营业额

万元。

北方商贸大厦 1992年11月,由县供销联社投资兴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600万元。1997年7月正式营业,经营户144人,营业员209人,管理人员17人。主营百货、服装、鞋帽、烟酒、纺织品、化妆品、工艺花卉、金银饰品、五金家电,兼营农副产品购销和电信业务代办。2003年被省消费者协会授予“诚信单位”。2005年,完成销售额2000万元,税费30万元。

天然居餐馆

书法家张国瑞先生书法作品品评 篇4

对于喜爱书法的人来说,书法作品自完成之日起,便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之物,展示出来,对书法作品的评论也就从书者的作品本身展开,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途径。书法并非对自然之象的具体描摹,也非社会文化及道德,修养、学识的具体表现,作为一个文化艺术评论者,但在对书法作品的评论过程中,又确实能感觉到上述因素的存在,把上述信息用文字的形式更加直观传达给欣赏者。书法家张国瑞先生的作品我以为就是书者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写照,是他灵性意识和气质的完美结合。观张国瑞老师的书法作品,过硬的传统笔墨造型能力,丰富的艺术含量,浓郁的时代精神,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良好的文化修养,是他的书法艺术给人的直观感受。

展读张国瑞先生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行草、篆隶以及魏碑;那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总会让人得到一种清泉洗心般的舒畅与快慰。他的书法方折峻秀、笔法劲健、线条灵活、节奏感强,在沉稳刚健、奔放洒脱的阳刚之气中,洋溢着轻歌曼舞、仪态万千的柔情。给人一种阳刚之美的享受。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张国瑞,号豫龙斋主,河南洛阳偃师人,现居地西安。高级美术教师,自幼喜爱琴棋书画。初学汉隶、魏碑,后临唐楷等诸家法帖,得其精魄。在长期精深研习先贤元典,在吸纳融会之后,他深挖传统,回归经典,写出一己之意,写出时代特征,入古出新的局面。使他具备了走向书法大化之境的必要条件,逐渐形成自家面目。这种与生俱来的书法情结,记录了他做为一名书法家的心路历程。

张国瑞先生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篆、隶、楷、草、行五体兼擅,诸体之中,他随心游弋而不逾矩,体现出与生俱来的才情。为他所及的诸体之中如草书的恣肆,隶书的浑厚,篆书的沉雄等虽各有特点,但又都统一于朴厚典雅、雄强醇酣的风格之中。从而形成了笔底的开阔、刚健且奇绝的力道美。他的字是力量与线条运动格局的象征,准确苍浑的笔意与气势,一种刚劲森严的风骨。

张国瑞先生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常以笔墨为伍、碑帖作伴,孜孜以求,不辍临池之志。张国瑞先生在书法上逐年取得不俗的成绩,既得益于他对书法真谛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也得益于一些名家大师的指点。1985年在西安书院,得到著名书法大家刘自犊、宫葆诚、钟明善等名家的点拨,使他获益匪浅,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于是,他从传统人手,广泛涉猎,在遍临诸多碑帖的交换中夯实自己的笔墨根基,在恪守传统的前提下,敢于突破前人藩篱,有选择,有取舍,大胆塑造自我。他在学习前人、继承传统、锻造自己浓厚艺术功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从现代书法家作品中汲取营养,从中寻找时代与自我性情的契合点,并大胆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狂怪浮躁之气,看不见随波逐流的功利之风,昭然可见的是他那强烈的个性,每一笔都直气冲盈,每一画都精力弥漫。

赏张国瑞先生的书法作品,如《松风梅骨》你觉得是用一把利斧一下一下精准地劈出来的,每一笔毫不犹豫,不凝滞,给人以力劈华山般的力道和霹雳闪电般豁然一亮的美感。他的字在运行的过程中,显得峭劲遒苍,稳重而又自然,每一笔的功夫和气息都清晰可辨,完全是一种雄壮阳刚风清气正的精神和体现。他的字似乎不喜欢欹侧取姿,看不到妍媚与华丽之气,这就使他的字显得极其硬气。如果把他的字比作一一头勤恳躬耕的黄牛,你能看到这头黄牛的骨头明晰可鉴。骨头是一个艺术家的底色,是他的气质和魂魄,魂不能散。所以张国瑞先生的字大体上是朴拙、峻拔和硬朗的。他的字,一个个看下来,就觉得骨骼清奇独异,苍雄硬气,有如松柏屹立于山崖或巨石之上。一笔一画,犹有一种破石开木的气势,在这气势里却又能找到自然雅静的淡定风范。

张国瑞先生的书法作品《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细看上去都坚劲雄健,十分凝重,无论伸缩、动静、疏密,均风骨高韬,笔画巨细都融入了天然古朴的感情。每一个字就像临风参天的古木,字和字排列成一整篇,就像是一片原始古朴的森林,而每棵大树的枝干,都坚硬、蓬勃,不可摇撼,精神与光彩四射,骨节直展,吐气舒胸。

张国瑞先生的行草作品《三国演义》开篇词,整幅作品点画遒劲厚重,结体拙朴敦厚,横身取势、纵向取韵、气息高古、用笔率意天真、线条遒美韧健、体势峭劲华丽,不经意中而匠心独具。给人一种跌宕之势和雄豪激越之情。一是行气,布白虚实分明,自然顺畅,抒情达意,正如刘熙载所云“行草意多于法”,一幅作品从点画到布白是通过笔姿和势态来体现的,观张国瑞先生的书法,点画、行气互动、互掺中照应,作品神气贯通且时出新趣。二是线条要有动感,动静结合,以动取胜,正所谓“忽作风马及电挚,更点飞花兼散雪”,观张国瑞先生书法,字忽正忽侧、奔腾直泻,整幅作品飞凤舞龙,令人回味、联想。三是多变,行草书的笔画,结体和章法都讲求变化,以显作品的表现力度,观张国瑞先生书法,线条的多变是他取胜的关键,线条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妙用,字的轻重、正欹、聚散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四是节奏、行草书写起来比其他书体快捷、结字、章法,墨色要一挥而就,这不是易事,它是艺术成熟的结果,观张国瑞先生的书法,疾迟交替,提按相间,如行云流水,让观者赏心悦目。五是神采,神采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古人云:“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形质是产生神采的前提和基础,观张国瑞先生书法,作品形神兼备,这是他用眼感受美,用临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表现美,从而达到书法对时代精神的把握。笔者认为:书法立意比立形更重要,立不好意,精神何来?书法是意象结合的抒情艺术,只有先激励自己,才能感染鼓舞他人,从而引起共鸣。

总体上说,张国瑞先生的字有“颜筋柳骨”之风和洗净了妍丽之气的自然美。一如古柏和苍松,它们似在悬崖上迎风而立,雄豪、老到、遒迈、清刚、圆厚。尤其是他退休后的作品,满篇看来神采照人,省灵开目,有着独特的匠心和意深工拙而玩味不尽的艺术价值,同时有着丰厚博大的人文情怀和崇高向上的思想感情

张国瑞先生一脚深深地踏入传统、一脚牢牢地立足现代,双脚灵活地挪动交替成他坚实的艺术步履,这是张国瑞先生艺术探索的重要标志。他热爱传统而不沉溺于传统,时时萌动着一种创新意识。

孙过庭《书谱序》中关于此事有一段论述:“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及台,必能傍道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溶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好的书法应是法无法之法,这便是“感会无方”之意,一首八音交融的音乐,听者听到的只是生动感人的乐曲,你哪里分辨出某一音为琵琶某一音为笛箫呢?张国瑞先生的一些佳作已达到了“八音迭起,感会无方”的境界,因此其作品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张国瑞先生虽年逾花甲,但视其作品可窥知其有厚积薄发之后劲,其精力正十分充沛,其创造力正不可限量,他的如椽大笔应能写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横扫千军,挥斥方道!

释一尘

癸巳年春作於长安惜韵轩

书法家的故事 篇5

1.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1 2.入木三分„„„„„„„„„„„„„„„„„„„ 1 3.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2 4.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2 5.“草圣”张旭„„„„„„„„„„„„„„„„„„ 3 6.皇 帝 练 字„„„„„„„„„„„„„„„„„ 4 7.戒 珠„„„„„„„„„„„„„„„„„„„„„5 8.王羲之的故事„„„„„„„„„„„„„„„„„ 6 9颜真卿小故事„„„„„„„„„„„„„„„„„ 8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一天,王献之想写一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从那时候开始,王献之练字就更认真了。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草圣”张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皇 帝 练 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戒 珠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

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王羲之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了。

颜真卿小故事

黄泥习字(1)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

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

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

“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 “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

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

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颜真卿学书法(2)颜真卿二十六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两年以后,他在朝廷里做了校书郎(负责写碑文、祭文的官)。后来朝廷又让他到礼泉县(在现在陕西省)去当专门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尉。

县衙里公事很多,可颜真卿还是不忘练字。虽然大家都夸赞他的字写得很有功夫,他却想,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写字的功夫还不到家,还要拜高明的人为师才行。不久,他就辞去了官职,拿着自己写的一些字,赶到洛阳去拜大书法家张旭为师。

张旭听颜真卿说完来意,仔细地看了颜真卿写的字以后对他说: ‚你的字写得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哪能在写字上花那么多功夫呢?你只要勤练,字就能有长进,就不必拜我为师了。‛

听了张旭的这番话,颜真卿觉得有道理,见张旭执意不肯收自己做学生,就告辞回长安了。

颜真卿回家以后又在朝廷里做了官,可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向张旭学书法的事。过了不久,他又一次辞去官职,来洛阳找张旭。

张旭见颜真卿第二次辞官学书法,被他的一片诚心感动,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徒弟。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后,书法大有长进,张旭对收了这么一个好学生十分的满意。

一天,张旭和颜真卿一起谈论书法,张旭问:‚三国时候的钟繇,把写字的方法归结了十二个字,你知道是哪十二个字吗?‛

‚是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还有损、巧、称。先生您看我说得对吗?‛ 颜真卿回答说。

‚对!不过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我说不大好,还请先生指教!‛

‚好!这十二个字是书法的精髓。现在,我把我多年的体会传给你。这‘平’字是说,横的笔画要写得平,但是,不能太平,要有气势,不呆板;‘直’是说,竖划要从不直中求直,下笔要放纵开来,不能歪斜变曲;‘均’指的是字的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隙,要均匀自然,不能过远过近;‘密’是说,笔画相连处要不露痕迹;‘锋’是每一笔的收处都要写好笔锋,使它挺健有力;‘力’字很容易懂,是说字要写得有骨力;‘轻’是说笔画在转折的地方,要轻轻带过;‘决’的意思是说,下笔的时候,一定要果敢坚决,不能胆怯犹豫;‘补’是头几笔没有安排好,就要设法用下面的笔画来补救;‘损’字很重要,是说在一点一画的书写上,要让人感到还有余意没有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想象;最后是‘巧’和‘称’,‘巧’是要把字的形体结构布置得富于变化;‘称’不但是说字的笔划结构要匀称,在一篇字的布局上,也要大小疏密得当。这样字看起来才能匀称。写字的时候,只要注意按这十二个字的要求去写,字是一定能够写好的。‛

‚先生,您讲得太好了,我明白了写字的门径和精要。‛颜真卿高兴地说。

原来,对这十二字的解释,张旭从来没有向别人讲过,今天他传给了颜真卿,从此,颜真卿的字写得更好了。后来,他融汇了前代书法家的特长,自己创制了一种新字体。这种字体精神饱满,厚重朴实,刚健雄壮,很受大家的喜爱,人们叫它‚颜体‛。由于学写颜体字,可以使人少犯缺乏骨力的毛病,所以初学书法的人都爱习写颜体字。

御史雨(3)

颜真卿的书法学成以后,告别了张旭,回到了长安。过了没多久,朝廷就让他做了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员的官)。

一次,颜真卿来到陇右(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去巡查,发现五原(现在宁夏盐池县)有一件案子牵连了许多人,是一件冤案。虽然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一再向官府申诉冤情,可办案的官员一直不认真察访审理,结果,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平反。

说来也怪,自打五原出了这桩冤案以后,天就一直大旱,没落一点雨星儿。水井干涸了,小溪断流了,田里的庄稼枯萎了。人祸加上天灾,五原的百姓日子过得苦极了。

颜真卿决心为这起冤案平反,他经过一番明查暗访,终于弄清案情真象,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最后解救了蒙冤受屈的人,惩治了失职的官员。五原的百姓人心大快,都说:“颜御史真是为百姓作主的好官啊!”

据说,就在颜真卿为蒙冤的人平反那天,好几个月不下雨的五原,一下子就下了场透雨,枯黄的庄稼没几天就变得一片青绿了。五原的百姓又把这场雨和颜真卿平反冤狱的事连起来,四处传扬说:“准是冤情惹怒了上天,给五原带来这场旱灾,如今颜御史为受难的人伸了冤,感动了老天爷,才有这场大雨呀!这场雨就叫‘御史雨’吧!”

誓师起兵(4)

过了几年,颜真卿被派到平原郡(现在山东德州)去当太守。平原郡归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安禄山早有野心,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时机一到就发动叛乱,好自己做皇帝。颜真卿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就假装要预防洪水,加高加固了平原城的城墙,屯积了许多粮草,还趁机把能够打仗的青壮年人登记起来,做好了守城准备。公元755年,安禄山果真发动了叛乱,消息传来,颜真卿立即招集起队伍,流着泪对将士们说: “叛贼安禄山的军队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为了保住我们的家园,保住大唐的江山,使我们的妻儿老小不受叛贼的残害,现在我决定立即起兵,讨伐叛军!”说完,他举起酒杯,把酒一饮而尽。

将士们感动得都流下了热泪,齐声说:“我们要和叛军打到底!” 安禄山的军队攻打平原城,好久攻不下来,他又气又急。正在这时候,叛军攻陷了洛阳,杀死了守城的唐朝官员李×等人。安禄山就叫来一个名叫段子光的人,对他说:“你带上李×的脑袋去见那个颜真卿,告诉他,不投降,就是这样的下场!”段子光神气十足地来见颜真卿。可他一走进大厅,见颜真卿威严地坐在中央,两旁的将士们手握着寒光闪闪的刀枪,便吓得浑身冒出冷汗,再也不敢神气了。他强装出镇静的样子,对颜真卿说:“安将军的军队已经打下了洛阳,守城的李×也被杀死。现在远近各县的人都归顺了安将军,他叫我带了李×的人头来劝导你!”说完,段子光把带来的人头“咚”地一声扔到地上。

颜真卿看到李×血肉模糊的人头,不由得怒火冲天,他猛地一拍书案,厉声喝道:“来人!把这个叛贼给我砍了!”段子光吓得浑身发抖,连声喊:你要是杀了我,将来要后悔呀!”“为了国家安宁,我没什么可后悔的!”颜真卿铁青着脸说完,毫不犹豫地让手下人把段子光杀了。这件事传出以后,人们纷纷赶来投奔他,队伍很快就扩大到了十几万人。

颜真卿坚守平原城,抗击了安禄山的大批军队,牵制了叛军的力量,为唐朝军队最后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

写《争位帖》(5)闹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颜真卿作为有功之臣,当了唐朝刑部尚书(主管司法的官)。

一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大功的名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见本全书军事家卷)来长安朝见皇帝唐代宗,唐代宗设宴欢迎他。本来,按照朝廷规定的礼法,宴会上文武官员的座位的前后顺序,应该按照官职大小的顺序排列。可是,负责安排座次的官员郭英义,为了讨好唐代宗宠信的太监鱼朝恩,竟把官职地位比他高的尚书们的座位排到了他的后面。宴会上鱼朝恩十分得意地坐在前边,颜真卿见了十分气愤,等到宴会结束,他对大家说:“鱼朝恩不过是个善于拍马屁的小人,没有什么功劳,他的座位凭什么排在前边!”“他是皇上的红人儿,谁惹得起?还是算了吧!”几位怕事的尚书劝他。“不!这有关国家的尊严,不是件小事。这个座次我一定要争!”颜真卿坚定地说。

回到家,颜真卿怒气难平,马上提笔奋力疾书,不一会儿,一封责问郭英义的信就写出来了。

这封题名为《与郭仆射论座位书》的信,写得义正辞严,历数了鱼朝恩的种种罪恶,痛斥了郭英义溜须拍马的无耻行为。尤其珍贵的是这封信里的字,颜真卿写得笔力雄健,气势夺人,把他愤恨难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从这些字里就能看出颜真卿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来。后来,这封被称为《争座位帖》的信留传下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写《祭侄稿》(6)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件更有名气的,是《祭侄稿》。这里面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在抗击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和他一起发兵讨伐叛军。颜杲卿是常山郡(现在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太守,他率军和叛军苦战了好几天,可是因为寡不敌众被叛军俘获了。

安禄山叫手下人把颜杲卿和他的小儿子季明押到自己面前,问:“你为什么要反叛我?”颜杲卿瞪着双眼,连声大骂道:“呸!我是唐朝的臣子,我为国家讨伐叛贼这叫什么反叛?”禄山又气又恨,叫人用铁钩钩断了颜杲卿的舌头,可是颜杲卿还是骂不绝口。最后残暴的安禄山竟下令把颜杲卿父子活活地剐(古代一种用刀把人慢慢割死的酷刑)死了。

颜杲卿父子遇害的消息传到了平原,颜真卿悲愤极了。他想到颜杲卿一家满门忠烈,全家三十多口人为国捐躯,就连少年英俊的小侄子季明也惨死在叛军的屠刀下,不由得泪流满面。

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颜真卿决定为侄子季明写一篇祭文。他快步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了起来。他越写越快,越写越悲愤,国恨家仇全部凝聚在笔端,一篇文字苍凉悲壮、用行书写成的祭文一气呵成了。这篇手稿是颜真卿含着泪写成的。文中有好几处因为笔写干又顾不上蘸墨而形成的枯笔,使人感到他的心情是多么地悲愤啊!

这篇《祭侄稿》不但文词好,书写妙,还饱含作者的爱国热情。只有像颜真卿这样又是英雄又是书法高手的人才写得出来。

后来,这篇《祭侄稿》成为他最杰出的行书作品。历代书法家把它称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样,受到了人们的珍爱。

为国家死也甘心(7)公元782年,唐朝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发动了叛乱。这时候,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是个德高望重的老臣,在朝里做吏部尚书。一天宰相卢杞给皇帝唐德宗出主意说: “陛下,如果派一位有声望的大臣去劝说李希烈,他一定会悔过的。这样,您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叛乱平息了。”“派谁去合适呢?”唐德宗问。“我看让颜真卿去最好。他是我朝的老臣嘛!”卢杞说。唐德宗听了卢杞的话,就派颜真卿去淮西劝降。满朝的文武大臣听说这件事都吃了一惊,暗暗替颜真卿捏了一把汗。因为大家知道,李希烈是个反复无常、凶狠残暴的人。谁去劝降都是凶多吉少,他们也知道卢杞早就恨颜真卿说话太直,他出这个主意一定是不安好心。于是一些人就劝颜真卿,以年大体弱为理由推辞不去。颜真卿明知去了很危险,可他不害怕,对大家说:“我已经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还有什么可怕的?要是能够说服李希烈投降,国家和百姓就可以免受更大的灾祸。哪怕是只有一线希望我也要去,我就是死也甘心!”

说完,颜真卿连家也没有回,只带了一个家童,骑上快马就向淮西进发了。

壮烈的死(8)颜真卿见到了李希烈,当他正准备宣读唐德宗劝降诏书的时候,突然从两旁拥出一千多名杀气腾腾的武士来。他们把颜真卿紧紧地围

在中央,一边用匕首在颜真卿眼前比比划划,一边大声地叫骂着: “杀死他!杀死他!”“杀了他!割他的肉吃!”面对着这群凶狠的武士,颜真卿的两脚站得稳稳的,脸上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李希烈见这手不灵,就假意喝退了武士,陪着笑脸对颜真卿说:

“颜大人,手下人无理,不要见怪。还得请您在皇上面前替我说几句好话呢!”颜真卿严肃地说:“别的话少讲,你只要归顺朝廷,自然不会获罪。”可是李希烈根本听不进劝告。他把颜真卿扣押下来,想借颜真卿的威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一天,李希烈设宴把颜真卿“请了去”,一个叛军将领见他走进来,连忙站起身来说:“久仰颜大人的名望,现在李元帅正要商议建国大计,您来了,这真是上天把一个宰相赐给了李元帅呀!”听了这句话,颜真卿气得脸都变了色,他厉声斥责说:

“谁会当你们的宰相!你们知道颜杲卿吗?他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起兵讨伐,不幸被安禄山抓住,临死前,舌头被铁钩钩断,还痛骂叛贼不止。我今年七十五岁了,只知道和哥哥一样去死,怎么能帮助你们这些叛贼呢!”

李希烈见软办法不行,就想用死使颜真卿屈服。他让兵士在院里挖好了一个大坑,然后把颜真卿带到坑前,威胁说:“颜大人,你到底答应不答应?你再不答应就把你活埋掉!”“别耍花招了,给我一把剑,我马上就死在你的面前!”颜真卿毫不畏惧地说。

李希烈见颜真卿不屈服,只好又把他关了起来。李希烈不死心,过了些天,又叫人架起一堆干柴,点起熊熊烈火,然后把颜真卿带到火堆前。一个叛将对他说:“再不归顺李元帅,就活活烧死你!”

颜真卿轻蔑地看了看那个叛贼,一句话也不说,纵身向火堆扑去。叛将不敢真把颜真卿烧死,连忙上前把他拉了回来。

李希烈不能使颜真卿屈服,又不肯放他回去,就下了毒手。公元785年的一天,他派人把颜真卿用绳子勒死了。

“小小书法家”课程总结 篇6

“小小书法家”课程总结

级:四年一班

辅 导 员:杨艳娣

“小小书法家”课程总结

书法可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巩固识字与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写字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其作用远远超过写字本身,为了切实打好写字基础,求得写字和育人的整体效果,学校进行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今后的工作能有进一步的提高,特对本学期教学作一小结。

一、教学方法:

1、开学初拟订学期书法教学计划,明确书法教学的意义。

2、书写重要,认识提高写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字能写好的人则等于多了一张文化名片,书写过关则终生受益。所以,我们首先从书写的重要性来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先带学生到欣赏作品,往届书法班(包括我以前学生)的作品、成绩和荣耀,提高对书法学习的认识,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3、鼓励学生广泛临帖,根据他们书法的不同基础和爱好,确定临帖的基本范围。

4、广泛灌输知识,尽量灌输一些与书法紧密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练好书法之外的“辅助功”,培养浓厚兴趣,奠定理论基础。求得理论、实践的真正结合和统一。

5、写字训练过程中,坚持两全、三结合,即书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训练与习作相结合。

6、加强书法教学环境的布置,开展书法竞赛,激发师生书法兴趣,形成勤于习字的风气和竞争局面。

二、教学效果:

学生写字态度认真,写字坐姿和执笔姿势都有很大改观,身体不正,姿势不良,握笔错误的现象得到纠正。字的书写正确规范,字迹工整,部分学生书写水平有大副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总体写字水平发展良好,与教学的合理安排、教学大纲目的明确、教师授课质量高、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低、学习态度、纪律好等方面的原因有关系。对于学生学习书法兴趣不浓,自学能力较差的现象,初步分析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书写效果,而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关,在今后我们将努力修正教育观念,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本学期书法教学经验汇总:

1、给学生讲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或教师将自己练书法的方法、感受、过程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练字的意义,并坚定学生持之以恒练字的信心。

2、采取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学校指导与家庭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3、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从基本笔画入手,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4、一般采取先在田字格示范、讲解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再让学生观察,然后进行练写、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

5、对学生难写笔画采取优与劣、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6、引导学生把同类偏旁或书写要领相似的字进行整理,找出共性。

7、对两姿正确姿势的培养,采取编顺口溜、写字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

8、对抽象、枯燥的书写要领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句进行描绘。

9、通过营造书香氛围、开辟书法园地、请学生当小教师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关于书法家的名言 篇7

2)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书画题跋》

3)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4)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5)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6)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7)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8) 四.笔墨技法熟而后巧

9)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10) 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11) 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12) 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13)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14) 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15)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16) 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17)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8)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19)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乞丐书法家中学作文 篇8

我和爸爸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回来时,我们经过了五马街,我看到了一个乞丐。乞丐在五马街本来就很多,没什么好奇怪的,但这个乞丐似乎有些不同。

我离他十米远处,先看见的不是他的矮小的.身躯,而是在地上一行行粉笔字,写着“祝愿天下好心人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总之是一些感谢好心人的话)走近一瞧,这个粉笔字写得真好啊!我不禁感叹,这种人怎么不去读书呢?我无意中瞧了一下他的手,我惊呆了。

他的手,我几乎看不见他的手指,他的手指只有一节,十分短小,就象脚指头一样;而且他还是个六指人,两只手都有六个指头。他写字时,只能用两个手指夹着粉笔,他写得十分费劲,但写出来的字,比我这个手指完整的人写得好看的多,就像是打印出来一般。他的外表还十分斯文,虽然身上很脏,但整个人似乎散发着“书法家”的气质。看他的样子好像不只是乞讨还有点卖艺的意思。

这时爸爸说:“你看看这个乞丐,没怎么上过学,字却写得这样端正。你再看看你上了8年学了,写出来的字是如此潦草。我看你的学都算白上了。”我说:“也许吧,不过我的字确实太难看了,我尽量改吧。”爸爸又说:“你看看你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很多连书都没的读,你现在有这个条件还不用功去读书啊!”

米蒂书法家的故事 篇9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米芾爱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并著有《砚史》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米蒂书法家的故事]

上一篇:发改局“四民”活动总结下一篇:同学聚会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