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2024-06-23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共8篇)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1

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井喷期 高校成为新型智库排头兵

王斯敏《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9日01版)

高校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以研究成果正确引导舆论。图为由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的“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展览。资料照片

在全球6826家智库中,中国拥有426家,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吹响高校智库建设集结号。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记者王斯敏)7月18日,在山西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2014工作会议”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焦点。依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部署,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井喷期。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2014年初发布的《2013年全球智库发展报告》显示,在全球6826家智库中,中国拥有426家,排名世界第二。

“智库时代”正在中国开启,高校一马当先。2011年,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启动实施。2014年新春伊始,教育部出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迈开了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新步伐。

高校发挥智库作用的排头兵,是分布在70余所高校的15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2013年以来,全国高校挂牌成立了40多个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科研的“问题导向”更加鲜明。

一个个立足高校的“思想库”“智囊团”,正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电信业市场改革、医疗改革等建言献策,“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先后参加了我国三大诉讼法等20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并围绕法治中国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对策;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为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保护、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等提供对策建议,助推了一批政策的修改与出台„„

据教育部社科司统计,近3年来,我国高校社科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2.4万份,其中1.3万份被采纳,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5.6万多项。

成果背后,是体制机制的支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在凝聚高端智库人才、建设中外高校智库交流平台、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改进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与之相应,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体系立项导向也对瞄准国家急需的应用型项目及咨询报告予以倾斜。

“当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水平的意见》。我们将以更大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逐步形成以学者为核心、以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介绍。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见4版)“象牙塔”走出“智囊团”——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

——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

王斯敏 《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9日

04 版)

对中国高教界而言,这个夏天,热的不只是天气。

一个千呼万唤的“智库时代”,在中国面前轰然开启。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部署,到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启动,再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发布,一项项政策急管繁弦。随之激荡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学人的家国情怀。

以全国15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主阵地,众多学者正奔走在“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国家级智库的路上。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为社会文明传承创新,为国家富强运筹韬略、怀珠抱玉的他们,从未袖手于国家发展的隆隆足音之外。

“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

4月暮春,山朗水润。地处北京大学朗润园的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迎来二十周岁之喜。

从蹒跚学步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再到大幅扩容的科研教学综合体,由林毅夫等“经济学六君子”联手打造的这块科研高地,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国家级智库的典型代表。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国家”“发展”,盛载着林毅夫和众学者“书生报国”的热望与行动。

“建立一个为中国改革出谋划策的咨询机构,这是林老师回国之初就有的梦想。可以说,在他们那代人的带领下,国发院这二十年来几乎参与了中国改革的每一次决策讨论。”现任院长姚洋告诉记者。

从林毅夫持续建言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周其仁力主电信业市场改革成为现实,到今天学者李玲参与医疗改革首次提出“顶层设计”概念,姚洋领衔撰写的咨政报告《未来十年的中国》备受中央重视,国发院的很多建议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他们的视线已超越经济学一门学术,瞄准了“国富民强”的终极目标。

在84岁高龄的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心里,也深藏着一个“国富民强”的法治中国梦。

刑事诉讼法是陈光中着力最多的领域。在1996年、2012年我国刑诉法的两次修改工作中,他带领团队积极投身、广泛调研,拿出了极具分量的修改方案。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吸收了他们65%的建议。

“不能满足于做关门苦读的‘书斋学者’,要以利国利民为自我要求。”陈光中说。这是他毕生科研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的精神传统。从1999年成立至今,研究院的学者们先后参加了三大诉讼法等20多部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并围绕法治中国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对策。今天,他们服务社会的心愿有了更大的平台——2013年初,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联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及30余个司法机关、行业组织、国际创新力量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转,使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科研的“问题导向”更加鲜明。

国力民生的点滴提升背后,总有高校社科学人的默默支撑——

2013年末,“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新政落地。在延续数年的调查研究中,取消二胎生育间隔限制,改革再婚、未婚生育政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们的心血变成现实,一步步推动着中国人口政策走向健全;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心神系之。他们为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保护、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等提供对策建议,助推了一批政策的修改与出台;

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何回击个别国家的挑衅,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周边和平发展环境?由南京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南海数据库建设、证据链搜集整理、话语权建设、综合情势推演和高端人才培养五大工程,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高校社科界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研究项目5.6万多项,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2.4万份,其中,得到采纳的1.3万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逐渐凸显。

“高校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天然优势:人力资源集中,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学科门类齐全,能够迅速整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对外学术交流广泛深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网络。”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一一盘点。

“愿意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发展‘治病’”

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一位清癯老人就着舷窗外的微光摊开资料,陷入沉思。

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原所长、71岁的朱威烈教授。今年适逢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十周年,朱威烈和学者们几乎是夜以继日地调研分析、撰写报告,还要参加会议、接受访谈,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认知。

不久前,他因翻译推介阿拉伯文化而获得了“阿卜杜拉国王世界翻译奖”,这令他颇为感慨:“我们做资政研究,很多‘成果’无法具名,更没有奖励可言。但能把自己的兴趣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就是幸福的。”

和朱威烈一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也体会着这种幸福。令他感动的是青年学者们的担当精神:“他们牺牲发论文的时间来做调研、写报告,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难能可贵。”

人口问题治理,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以想见。为准确把握农村生育状况,多年来,研究团队联合全国20所高校,培训了数千名农村学生联合调研,足迹遍布2100个村庄、10多万户家庭;为论证社会抚养费存废问题,在2003年“非典”最严重的日子里,他们和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围坐在户外空地上开会商议。其后,学者们用两年多时间深入各省农村调研,形成了高水准的系列研究报告。

很多新问题、新领域,正是在调研中闯入了学者们的视野,进而影响决策。

2002年,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在北京丰台开展流动儿童调研。有位旁观妇女一脸羡慕地插话:“真好,我的娃儿还待在老家,你们能不能也关心一下?”段成荣被触动了。很快,他带领团队展开调查,并于2003年提出“留守儿童”概念。四年后,他向教育部提交了相关建议,当年9月,国家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中便增设了有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统计指标。

要成为国之智囊,“接地气”的实践必不可少,学术水平的自我提升也不容放松。

“关键在于跨学科。做对策性研究,只‘专而精’不行,还得‘多而通’。”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沈固朝深有感触。本是信息情报学专家的他,自从1991年开始南海问题研究后,一脚踏进了新天地。“南海资料涉及各种文字,你还要研究法律、海洋学、测绘等相关学科,要查阅海量资料。我到今天还在不断学习。” 在姚洋看来,“智库不能只做政策阐释,更要走在政策前面”,“这就要求我们有底气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甚至领跑。”

有底气,也要有勇气。令姚洋感佩的是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2001年初挺身揭露股市“老鼠仓”、维护股市健康秩序的义举。这也是林毅夫、周其仁等学者共有的风骨——“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为发展‘治病’。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比改造世界、推动发展更重要。”

制度建设为高校新型智库发展护航

一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成了沈固朝的案头必备。他还记得几个月前这份计划出台所带来的喜悦:“它既明确了智库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也回应了探索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最大的“定心丸”,莫过于对评价机制改革的明确阐述——“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科研评价的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在沈固朝看来,这意味着困扰高校已久的“评价标准重基础轻应用”问题有望获得实质性突破。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对《推进计划》中“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发布平台”的做法深以为然。令他振奋的,还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系立项导向的转变。近年每次立项前,他都会收到教育部发给专家们的征求意见函,在备选题目中,“纯粹的基础研究相对少了,应用性、针对性、跨学科的研究题目多起来了,都是瞄准国家急需。”教育部还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增加了应用研究招标课题的比例,专设发展报告项目;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专设研究咨询报告类别。

从1999年着手建设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到今天集中力量打造2011协同创新中心,我国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两个重要抓手已初步形成。当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水平的意见》,一场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就在眼前。

在利好政策鼓舞下,各高校自己的智库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2012年,武汉大学提交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与咨询报告371篇,其中298篇被采纳,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一。2013年,他们关于“长江经济带”“质量网络监测平台”等的科研成果屡获上级部门好评。这背后,是武汉大学“顶天立地”的社科发展理念。

“‘顶天’,就是要积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立地’,就是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当地科学发展。这不仅是大学的职责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扎根实践、深化发展的自身要求。”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介绍。

形成一整套智库建设的标准体系,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求智库建设抓好‘五实’:贴实情、发实问、务实理、出实招、求实效,为党和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咨询建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说。

浙江大学构建“研究中心—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智库网络,实施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加强智库人才引进工作,探索“旋转门”机制;清华大学积极推进与国际知名智库的合作,“把智库建设到海外”„„

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我们正着力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研究导向转型,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逐步形成以学者为核心,以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支持高校学者做改革发展决策方案的建言者、政策效果的评估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张东刚满怀期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2

《意见》出台的意义以及背景

这份《意见》的出台, 指明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前进方向, 可以理解为是中央对于智库建设发出的动员令, 下达的任务书, 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出台这样一份《意见》呢?从两个大方面来判断:首先, 这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 我们按照党中央的整体部署,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 正在贯彻实施三大战略举措。一是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是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全面从严治党, 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贯彻实施这三大战略举措, 我们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困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社会利益的变化出现了新趋势, 人民群众表达了新诉求。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我们面对着若干重大的战略问题, 需要深入地研究;面对一系列的公共政策, 需要破题、破解。在这样的形势下, 作出正确决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风险都是前所未有的。党和政府如此强烈地决策需求, 对于智库来讲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所以, 智库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地加强建设、加强发展, 建立起决策的支撑体系, 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其次, 这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力量对比都在发生着深刻的重大变化, 大国关系错综复杂,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应该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 也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 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 我们要有话语权, 这就要求加强智库建设, 通过智库的研究、交流、传播、阐释, 向世界来推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经验,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树立中国形象。

从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来看, 中央出台这份《意见》, 是恰逢其时。这份《意见》把智库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智库的建设、发展, 迎来了一个应该大有作为, 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智库人要趁势而为、顺势而上, 努力跟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

现在新常态、新趋势、新诉求、转方式、调结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 站在这个十字路口的确需要智库来提供这样的一臂之力, 来让我们拨开迷雾, 看到真正的方向和道路。

把握建设智库的总体思路

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 这是管方向、管宗旨的。也就是说智库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智库的模式。在智库建设当中,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 聚焦凝神于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 全力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 以人民的福祉为本,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智库绝不能够为某个利益集团所左右, 更不能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附属品、代言人。

第二个关键词是新型。也就是说建设的智库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研究机构, 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包括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 要打造一个完全新型的智库。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智库。这个词是管功能、管职责的。既然我们建设的是智库, 它也要遵循智库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充分发挥智库建言、资政、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这几个方面的功能。

抓住这三个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应该是就把握了智库建设的方向、宗旨、体制机制以及它的功能、职责。按照这样一个总体的思路, 《意见》提出来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20年要统筹推进党政机关, 也包括人大、政协、公检法的政策研究机构, 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的发展, 形成一个职责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智库体系。同时, 还要着力打造一批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 要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掌握政策、熟悉情况、联系实际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还要建立一套治理完善、运转有效、监督有力的智库管理模式。

我国智库发展瓶颈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发布的智库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美国是全球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紧居其后排名第二, 这样看来我国智库数量还是较多, 但是顶级智库数量则比较少, 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质量方面还是有待于提高的。

智库发展的瓶颈,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 从需求方, 也就是决策者的角度来分析。这几年0智库建设发展得很快, 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情况, 还是比较突出的。从需求方, 也就是决策方来说, 存在这样几个主要问题。首先, 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决策部门看来, 认为智库是务虚的, 研究人员不了解实际情况, 不熟悉政策, 认为智库专家提供的方案对于实际工作没什么帮助, 甚至反感、拒绝智库的专家学者, 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另外, 虽然逐步建立了决策咨询制度, 但是这个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 这种听取意见还应该说没有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智库真正参与决策的实质过程, 这种情况还不是很多。政府发挥智库作用, 有时候也有些随意性的情况存在, 比如说遇到一些临时性的、紧急的、突击的、救火式的任务交办给研究机构、智库部门去承担, 但是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这方面的部署、关照欠缺。

其次, 决策方对于智库的管理, 如法律法规的缺失、经费保障的不到位, 比如说信息的发布、传递不够公开。要让智库为你服务, 要给他提供足够的信息, 互通, 要把你的需求告诉他, 这方面做得也不够。这是从决策方, 也就是从需求方来看。

从供给方, 也就是智库这一面来看, 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就智库提供的产品可能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般产品多, 拳头产品少;现实研究多, 超前研究少;政策解读多, 提供思路少;关门研究多, 开门研究少。从体制机制上来分析, 有这样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成果的评价, 智库许多就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党政部门所属的研究室、研究中心, 还有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这些机构里面。究竟怎么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说我们的导向。在许多单位当中, 这个导向不是很清晰, 比如说评职称, 对论文、专著的要求很高, 特别是数量上的要求很高, 一定要发表过多少篇论文, 发表过几本专著, 当然这都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对质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独到的学术见解, 这种原始性的思想创新, 这方面的要求不够。这是一个评价机制, 一个导向问题。

另外, 分配机制还存在不能够充分地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我们的成果转化机制也存在问题。就是说, 智库很多研究成果还不能够有效及时地传递到决策部门, 渠道不够畅通。另外在用人体制机制上也有比较大的问题。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人才的交流、流动, 特别是在智库与党政部门之间, 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旋转门”、联系渠道没有建立起来。大锅饭体制, 研究人员缺乏竞争, 进到体制内, 有时候干好干坏一个样, 都能生存下去等这几个方面。

如何应对问题

这一次《意见》对于加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总体上, 要推进综合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释放改革红利, 激发研究潜能。具体来说, 包括三个大的方面:首先,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包括深化智库的管理体制改革, 也就是要按照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设计和要求, 来分类地指导、推进智库的体制改革。还要进行研究体制的改革。也就是要鼓励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 从而增强我们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化资金管理制度的改革, 还要深化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国际合作机制的改革, 鼓励我们的智库更多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甚至可以到国外去办分支研究机构。这是第一个大的方面, 也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其次, 创造一个完善的政策环境的体制和保障。这里面也包括几个大的方面:要完善政府信息的公开制度。这方面, 国务院已经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征求意见制度。虽然现在也有这样的制度, 但是不够规范、不够常态, 还要建立政策评估制度, 对于政策的效应, 执行带来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还要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制度, 这是一个创新。还要完善我们的舆论引导机制, 这是第二个大的方面, 是从智库发展的外部环境, 制度保障方面提出的改革措施。

再次, 加强领导。《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现在中央已经把智库建设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 必须不折不扣地把思想统一到《意见》的基础上来, 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重视智库的建设。同时还要为智库的发展加强管理、加强引导。第三个方面, 要加大资金投入。接下来, 还有一些其他的改革措施。还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智库最终是出思想, 它提供的产品是思想产品、文化产品, 最终要靠人的思考、人的创造, 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做保障。

西方智库发展借鉴

西方的智库发展历史比较长, 我国在古代就有一个门客、谋士、军师这样一类人存在, 实际上就是为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出谋划策。现代智库的起源, 有一种研究认为是在欧洲, 但是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在美国, 是在二战期间, 它最早是用于军事目的, 就是有一批参谋、一批研究人员关起门来策划军事计划、军事行动、军事部署, 对外是保密的。他们用的英文词“Think tank”, 也就是“思想坦克”。战后以后逐渐地发展、逐渐地完善。确实美国有一批尖端的智库。当然美国的智库也有不同状态, 有一些规模很小, 经营也很困难的智库也存在, 高端的智库也不过几十家。

借鉴西方智库的发展模式就是, 它的智库研究的问题导向很清晰的。因为它要从美国的利益出发, 提出军事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 这个问题导向还是比较清晰的。另外, 内部的组织形式运转有效。从一些研究报告当中看到, 一般智库内部的组织运行是采取项目制。一般由一位领军人物做课题组长, 给他配备一部分助手, 他组织这个团队开展研究, 以项目团队这种形式来开展研究。组织形式比较有效。另外, “旋转门”这个经验可以研究借鉴。在美国智库当中, 旋转门是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它的智库平时可以储备一批人才, 根据轮流执政的制度, 换了一个执政党, 可能就要把智库里的一批人才带到华盛顿去, 作为他的高参, 作为他的顾问。大选之后, 一个党下台了, 另一个党又上台了, 这批人员可能又回到智库来, 继续做他的研究工作。所以这个“旋转门”运行的比较完善。

还有一点, 根据专家报告显示, 美国智库研究实际上最核心的技术是它的分析方法、它的研究方法。我们社科院这一类的研究所和美国这一类的智库之间在技术上、方法上的差距。我们的研究用的比较多的还是传统方法, 包括分析法、归纳法、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这样一些方法。像美国研究同类问题的智库, 他们所运用的一些方法, 就有判析法、行为分析法, 就是技术方法上面比较超前, 这是它的核心技术。它的研究成果质量也比较高。研究方法上我们也可以研究借鉴。

利用公众提升影响力

智库并非“只有国家队, 没有民间队”。但是国家队力量雄厚、规模大, 发展得比较好, 而民间队规模小, 力量单薄, 发展比较滞后。在现代信息社会, 我们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充分发展的阶段, 确实我们的智库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我觉得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们的智库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比如说, 我们的一些智库没有自己的网站。在公众媒体上没有自己的公共账号, 不太注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推介、传播, 美国宾大麦甘教授的研究报告说我们中国智库有400多家, 我们的专家说不对, 你这个数字说小了。但是, 麦甘上次到北京来开会, 他说我也想了解你们中国的智库, 没有渠道, 我在网上查不到, 或者查到了只有中文的页面, 我看不懂。所以, 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了我们智库对于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传播自己的成果, 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方面重视不够。

如何与公众更多地互动,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智库一般被认为是决策者与社会、与公民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 一个纽带。就是说, 在政府决策之前, 智库在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的时候, 你必然要做广泛的调研。你们对社会、对民众的诉求、他们的意见, 有更多的了解, 要把这个意见融入到你的研究成果当中, 要充分地向决策部门反映。这是一个角度。另外, 政府在作出了决策之后, 智库也该有义务、有责任积极地宣传、阐释、解读政府的政策。这样就是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 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我们的智库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在阐释政策、引导舆论、分析社会舆情、疏解社会情绪、引导理性表达诉求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智库的几大功能之一就有舆论引导, 有社会服务, 所以, 我们要有效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这次《意见》囊括了所有的这些内容, 提出了原则的要求。下一步, 有关管理部门还会制定一些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作为智库来讲, 自己也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意见》所提出的方向、提出的原则要求, 来研究自己的。

提升智库创新能力

智库要开展一些战略研究、超前研究和储备研究, 这些都离不开创新。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是, 这次《意见》当中, 中央明确提出来, 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科学精神, 鼓励大胆探索。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 不同的政策建议之间, 开展磋商、争鸣, 开展平等的深入的研讨。《意见》提出的这些大原则, 为智库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舆论环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从智库自身来看, 要增强自己的创新性, 还是要苦练内功。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 智库要自觉地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说, 智库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重大战略问题, 围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要站稳国家立场, 站稳人民立场。不能唯上、唯书、要唯实;不能人云亦云, 脱离实际、哗众取宠;更不能食洋不化, 立场摇摆。这是首先的一点, 就是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第二, 要有问题意识。就是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有开阔的视野, 要有敏锐的眼光, 善于发现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 要分析研判, 对可能给发展过程带来的结果, 作出一些超前研究。第三, 应该有调研意识, 就是要出创新成果, 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 这就是说要联系实际, 要接地气, 要深入实际。第四, 要有创新意识, 不能墨守成规。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第五, 应该有合作意识, 因为智库的一个特点, 就是它的成果是以机构的名义提供的, 不是个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这里就要有一个集思广益, 既有分工合作又有协同创新。智库内部团队之间的合作, 不同智库之间的合作, 甚至我们中国智库与外国智库之间的合作。总之, 要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再一点就是时效意识。因为智库的研究, 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它的政策建议要有一定的储备功能, 就是说, 你什么时间向决策部门提出你的政策建议, 这个意识也要非常强。如果提的时机不合适, 不能够引起重视, 达成共识, 提得早, 也许还没有这样的决策需求, 提得晚了, 时过境迁, 也不发挥作用, 所以这个时效意识也很重要, 这也是一门工作艺术。

智库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单兵突进某一方面的改革能够带来成效, 它一定是综合性的、配套的。

如何建设新型智库

经过20年的努力和探索, 要建设一个新型智库, 大体可以归纳这样几个方面:做好决策咨询工作, 建设新型智库首先还是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 甚至还要想领导忙而未想、想而未议、议而未决、决而未行的问题, 开展这样的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做这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点任务工作大局, 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开展研究, 开展决策咨询建议, 这是第一点最主要的。

第二点, 打造自己的优势特色。行政学院是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 其特点与其他一些机构相比较, 更加贴近政府工作, 更加贴近实际。行政学院的决策咨询当中主要是围绕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府管理创新、法治政府建设这几个大的方面来打造的特色。

第三点, 完善内部的体制机制。行政学院有专门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和管理的部门。行政学院也有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中心。同时各个教研部门也成立了一大批研究中心。比如说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政府法治、公共外交、社会治理等等。在内部要把这个力量组织好、整合好, 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同时, 又开展协同创新。现在在实践当中发现, 有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靠一个部门、一个研究中心、一个学科支撑不了, 一定要打通, 要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交流、协同创新。比如说研究土地问题, 如果仅仅由我们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来研究,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土地问题很复杂, 它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 还涉及到一些生态问题等等。

坚持三位一体。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 这是行政学院的一个特色。如何把这一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也是我们一条体会和经验。比如说我们围绕政府工作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我们的培训专题。培训专题确定以后, 就要认真地开展调研, 组织备课, 这就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在培训过程当中, 把科研成果、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传播给学员, 组织学员互动研讨。在互动研讨当中, 有一个特点, 因为我们的学员都是高中级公务员, 他们来自于政府工作的一线, 他们有很高的政策水平, 也有很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研讨当中, 他们又可以给我们一种反馈、一种互动、一种交流。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行政学院开展决策咨询的金山银矿, 就是我们宝贵的学员资源。他们这些意见、建议反馈回来以后, 对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又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同时,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炼, 加以归纳, 有可能又产生了一份咨询报告。所以这三者之间是有机的整体, 所以必须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一条体会。

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就是前面所提到过的, 因为智库最终的优势还是在于人才上的优势。所以, 我们学院也提出了人才强院的战略。我们一方面通过我们平常给我们的老师创造机会, 让他们到地方党委政府挂职锻炼, 到企业挂职锻炼, 我们现在有这个措施, 到一线去, 他们一定要了解政府是怎么运转的, 实际工作是一个什么状态。

完善体制机制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3

郑州市政府研究室成立十多年来,克服任务重、人员少等诸多困难,在推进本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高质量完成市级立项重点研究课题近350项,高质量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1项。一大批研究成果进入本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多次参与或承担国务院有关部门、河南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大课题研究;常年承担省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情况反馈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参与了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谋划建设郑州国际商都、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郑州国际陆港、郑州跨境E贸易试点建设、申建郑州跨境E贸易综合实验区、推进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新型城镇化建设、郑州市申建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决策的前期研究。近5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承担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提议案(提案)和建议参考要点的研究拟定工作。

加强河南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党中央和河南省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切实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决策咨询和风险评估工作,迫切需要明确全省政府系统决策研究机构(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府研究室)规格、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工作人员编制,解决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严重匮乏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更好的服务配合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重大问题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建议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会同省政府研究室尽快组成课题组,开展“全省政府系统决策研究机构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情况调查”,重新研究确定“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决策研究机制、进一步整合决策研究资源、加强对政府决策研究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4

来源:泊里镇时间:2009/3/2点击:1719

泊发[2009]4号

中共泊里镇委员会

泊里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服务保障董家口深水港和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泊里,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导思想。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在农村的延伸,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通过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更好地服务保障董家口深水港和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泊里建设步伐。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目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快转变镇村干部作风,不断完善提升各项服务水平,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各类组织、社会保障体系、文化教育和平安村庄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村庄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根据目前泊里的发展形势,结合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特点,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今年重点培育八大中心社区,同时辐射带动八个中心小社区发展,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镇70%的村基本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二、科学规划设置新型农村社区

3、设置八大中心社区。(1)以服务保障董家口深水港开发建设为重点的尧头中心社区(以尧头四个村为中心,同时辐射小庄村);(2)以服务董家口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为重点的沙岭子中心社区(以沙岭子为中心);(3)以文明家园建设为重点的西封中心社区(以西封村为中心);(4)以方便原信阳区域群众为重点的信阳驻地中心社区(以信阳三村为中心);(5)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菜园里中心社区(以菜园村为中心);(6)以新型党组织设置为重点的常河店中心社区(以常河店村为中心);(7)以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为重点的马家庄中心社区(以马家庄村为中心);(8)以丰富提升新型城镇内涵为重点的镇驻地中心社区(以泊里河北村为中心)。

4、设置八个小社区。通过培植八大中心社区,进一步辐射带动八个小社区建设,初步形成大-中-小社区齐头并进的格局。规划的八个小社区为:西红石社区、尹家村社区、海岱庄社区、柳树底社区、耿家岚社区、石崖社区、麦墩社区、管家庄社区。

对今年规划的八大中心社区和八个小社区均实行动态管理,随着各村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可随时调整社区发展重点,以此推动全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职能

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各项服务站点,要把方便群众放在首位,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体现村庄特色,基本达到功能齐全、实用便民的要求。

5、设立便民服务站。依托镇“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在每个农村中心社区设立“驻村干

部工作室”和便民服务工作站,规划建设集连锁超市、卫生室、中介服务、农民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党员活动、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群众办理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公共服务项目,力争在中心社区实现“一站式”集中受理,变“群众上跑”为“服务进村”,使村民能够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

6、设立卫生服务站。负责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搞好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负责传染病的防治、疫情报告和消毒、隔离等工作;开展爱国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协调市人民医院泊里分院定期到各中心社区健康查体,开展“送医下乡”活动。

7、设立环卫服务站。结合开展“文明村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以“五化”建设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帮助社区各村整治好环境卫生,建立保持村庄环境整洁的长效机制。完成村内生活垃圾的定期收集和清运,逐步建立起社区村居民生活垃圾的“村收镇运”机制,全面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水平。

8、设立文体服务站。组织居民积极开展“文明家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村文化大院的综合服务功能,免费为村民提供读书阅览、文体活动、教育培训、科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树科学文明新风,全面提升村庄文明水平。

9、人口计生服务站。协助镇计生服务站每季度一次到社区村为育龄妇女健康查体,提供孕育方面的医学、生殖、保健等服务。根据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要求,积极做好动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落实节育措施等工作,及时采集上报群众在生育方面的需求和建议等信息,为育龄群众搞好各项个性化服务;做好计划生育档案资料的登记、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和保管工作;协助落实上级对实行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

10、社会保障服务站。免费为村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积极为居民提供各类劳动就业信息,帮助返乡农民搞好劳动再就业等工作。协助民政部门做好社会救济救助工作,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抚对象的调查核实和初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11、设立社区警务室。加强村内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不发生民转刑案件。积极做好辖区治安和调解矫正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单位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组织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做好来访群众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基层矛盾;为居民办理户籍等相关服务。

12、设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从有一定威望的村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致富能手、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中招募热心奉献的志愿者,参与社区的相关便民服务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义务管理村容环境等。

13、加强社区协会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成立志愿者、老年人、妇女、关心下一代、计划生育协会等民间组织,引导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各项服务。加强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保障机制

14、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新型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要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同部署、一体推进”,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为加强对新型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镇党委决定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和社区主任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指导监督落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各村、各部门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镇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新型社区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15、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镇财政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村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等方式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以村集体投入为主体,以单位自愿帮扶为辅助,以社会捐助为补充,以上级涉农资金奖励为补助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入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5

摘要:高校党组织坚强有力,就能推动学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校在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体制机制,逐步探索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工作的规律,提出了高校党的建设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习型 服务型 创新型 党组织

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坚强保证。高校党组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现有在校生9153人,教职工651人,其中学生党员230人、教工党员353人;有11个基层党总支、11个直属党支部,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学校党委始终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以服务大局为根本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全制度为根本保障,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连续多年学校党委获得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教科系统先进党委等称号。

一、我校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第二十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党组织的建设思路是:把握一个主题,明确一条主线,锻造三种能力,追求一个目标,明确一个价值诉求。即: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主题,以推进党的办学兴校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学习能力、服务能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能力为基本要求,以确保党始终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目标,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价值诉求。

二、找准着力点、凝聚奋斗力量,以党的建设创新实践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一)准确定位、认真谋划、在科学制定和落实学校发展战略上凝聚学习力

理想是彼岸、现实是此岸,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明确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激发党员学习的动力,帮助党员找到学习的方向,使党员养成学习的习惯,确保党组织建设永远保持蓬勃发展的朝气。开展理论武装工程,做好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针对党的理论创新、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以及高职教育理论的新观点、新论断,党委中心组经常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学习研讨,进一步明晰了国家发展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为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学习保证。为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落实学校发展战略的本领,大兴学习之风,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以推进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创建特色鲜明高职名校为目标,围绕转变发展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完善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深入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内涵建设,创建特色鲜明高职名校”学习实践活动。

(二)以人为本、密切联系群众,在服务全校师生员工上彰显纯洁性

开展“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党性纯洁”主题教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对共产党员来说尤其如此。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决定着党的理想和目标能否最终实现。高校党组织对学校科学发展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而理想信念坚定是实现思想领导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实现高校党的领导,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性纯洁作为重要保证。学校以主题教育的形式,运用正反典型事例,对党员干部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等三个方面加强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保证党性纯洁。

关注弱势学生群体,开展“三二一”帮扶特困生活动。针对学校农村生源较多、贫困学生的比例较高的现状,学校党委开展了“三二一”帮扶特困生活动。即学校领导帮扶3名特困学生,党员干部帮扶2名特困生,普通党员帮扶1名特困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信心取得学习进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特困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与困惑,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帮助就业困难的特困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开展以“勤勉践行、为民务实”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就是与群众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高校党组织要紧紧依靠师生员工,保持与师生员工的血肉联系,在全校师生中凝聚起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学校党委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主线,突出“勤勉践行、为民务实”这个主题,以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方向,以解决师生员工实际问题作为重点,以提高服务师生员工能力作为要求,以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作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校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和校领导接待日活动。学校党委要求校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到系部、课堂、实验室、食堂、宿舍走访师生员工,调研系部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立足实际,制定详细计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畅通同师生员工沟通交流的渠道,诚心诚意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切实关心和解决广大教职员工的生活困难,着力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在推进学校中心工作上体现先进性

一是提出了职业教育梦的理念,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在全校上下深入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中,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了“中国梦?职业教育梦”的概念。实现中国梦,教育梦应该是基石、是战略支撑。学校党委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学校的职业教育梦想,即:学校发展有特色、提升有质量、教职工有归宿、学生有成就。在特色发展、质量提升、教职工幸福指数、学生成长附加值等方面指出了学校发展的价值诉求,明确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学校改革攻坚、创建特色鲜明高职名校的关键时期,学校党委提出职业教育梦的理念,树起了一面旗帜,指引了方向,凝聚了全校师生员工共谋发展的坚强意志和力量,为学校创建特色鲜明高职名校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党组织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建设水平,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高校教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我校党委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紧紧抓住师德建设这一根本,深入开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三育人”及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全面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三是统筹校园文化建设,保持校园和谐稳定。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和历史传统。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注重职业特色、体现人文精神、彰显校企文化融合魅力”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系统化运作程序以及整体评价体系,务求校园文化建设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狠抓考风,努力实现严格考风、促进学风、端正学风、促进考风的良性互动,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四是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确定之后,必须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去执行、去落实,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党员干部去组织广大教职工去落实,可以说党员干部是学校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采用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实行党员领导干部竞聘上岗,聘期三年。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把那些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努力造就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骨干队伍。同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出台了《部门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进一步健全了干部管理体制,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五是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学校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校党委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人才在事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三、高校党的建设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加强学习,坚持科学理论武装,深刻理解高校党的建设的本质和内涵

高校党组织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党坚强有力,高校就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出各类优秀的人才。高校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聚集推动事业发展的正能量,确保党始终成为高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找准载体,促进各项成果转化,提高党在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上的贡献力

只有结合实际,创新方法和载体,将党建工作的成效转化为促进高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果的实际行动,才能使党的建设在高校中具有生命力。高校党组织要通过搭建平台、构建载体等方式,始终把提升办学水平和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工作的主线,围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勤于认真学习,善于总结经验,精于掌握规律,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为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在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长效机制

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高校党的建设,要始终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满不满意、支不支持、拥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服务群众贯彻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只有根植于师生员工、造福于师生员工,始终保持同师生员工的血肉联系,高校党组织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要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努力探索党建科学化长效机制,巩固高校党组织的执政基础。

(四)要把坚持与时俱进、促进人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形成组织整体与成员个体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有利局面。一方面,推动事业不断前进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对高校而言,唯有在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与师生员工全面发展的个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持续有效地推动学校发展事业的不断进步。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4〕1号)精神,进一步提升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服务政府和社会需要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任务,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的战略需求,聚焦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增强吉林省高校在国家或区域发展中的贡献度。

二、建设目标和定位

新型智库依托高校各方面高层次人才集中、各学科协同创新思想集聚及对国情和世界理解视域广阔等丰厚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各类研究机构、中心和基地的功能作用,以人才建设为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围绕国家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职责,为政府提供专业客观、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高校新型智库是对人文社科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相辅相成。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自2015年开始启动,结合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完善总体布局,提升人文社科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首批计划遴选10个左右高校智库进行支持。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

(一)建成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型智库。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吉林风格的高校新型智库,使之成为改革发展决策的建言者、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引导者,成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思想库和创新源。

(二)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平台国际化进程,打造省属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支撑党委政府决策的咨政平台和决策咨询制度。

完善咨询研究成果传播推广机制,着力构建咨询研究成果的生产、发布和应用转化机制,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可信任可依赖的咨政服务平台。

(四)建成高端应用型人才集聚的高地。

通过建立以服务国家或区域发展为导向、以实质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优秀人才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活力,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集聚,打造高校一流人才集聚的高地。

三、申报和遴选

(一)申报条件

现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均可申报智库。鼓励高校牵头,协同相关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共同联合组建智库,广泛聚集各类智慧要素和创新要素,提升智库建设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二)遴选程序

1.符合条件高校按照申请条件组织申报,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填写《吉林省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申报书》报送省教育厅。

2.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依据专家建议,比照学校申报智库的建设任务和预期绩效,择优支持。

四、建设任务

(一)学校要为智库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实体化管理体制,负责智库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为参与智库研究的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保障和服务支撑系统。

(二)探索建立围绕任务和项目要求的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的有序流动。

鼓励高校教师到政府挂职或各类研究机构全职从事咨询研究工作。加强智库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建立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吸引高层次专家“驻库”研究。

(三)强化数据库、资料库和网站的建设,鼓励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分享数据资料,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咨询能力。

(四)通过定期举办有影响的高端论坛,帮助研究人员培养问题敏感性,建立与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会精英等良好沟通的渠道。

(五)定期通过论坛、论文、出版物、权威性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方式来公布成果,并加强对外宣传;

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话语权”。

(六)建立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多方投入的模式,鼓励社会资金以公益方式投入。

(七)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

建立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智库咨询工作,保证高校智库咨询工作发展的可持续。

(八)吸引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加强与国外相关智库的实质性合作,形成国际研究和交流网络,加快智库建设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九)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依托学科、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

五、建设周期和经费

立项支持的智库建设周期为三年。建设经费由多方投入,主要争取省财政予以建设经费支持,同时由智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智库依托高校要求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

六、考核评估验收

高校新型智库实行绩效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建设。主要考核评估指标围绕成果发表水平、咨询报告采纳件数、成果转化率及队伍建设、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侧重考察研究成果对实际决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特别突出质量和绩效导向,切实激励学者潜心于决策研究。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7

一、瞄准重点、站稳立场、服务国家和民族利益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教社科[2014]1号) 明确要求高校智库开展研究要聚焦国家急需, 力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及外交与国际问题等八大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这就指明高校智库开展研究所瞄准的重点是立足国内问题研究为主, 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热点问题的研究。

就国内而言, 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开展务实研究, 为政府决策部门适时提供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对策、途径和思路,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判大势、资政启民、服务社会、助力发展改革的作用。

就国际而言, 重在适时跟进对国际热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研究, 客观、公正、理性地向世界阐明我国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 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进而提升我国外交形象和话语权。

站稳立场是正确解决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独立性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开展研究离不开独立性, 但是这种独立绝不是刻意和国家或政府的立场观点对着干, 唱对台戏, 靠单纯的标新立异或情绪化的批评态度来刻意展示自身的独立性。当然, 我们也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国家和政府的决策需要, 光做决策后的弥补性论证研究。

正确的做法应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于实事求是,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研究, 以对国家、社会、公民乃至全民族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研究, 积极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智, 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参考, 这才是真正站稳立场, 也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职能所在, 更是筹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初衷。

二、发挥优势、用好平台、多出高质量思想产品

当前,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 决策依据的信息量要求极大, 涵盖方方面面的学科专业知识, 不是单个学科或者某个学者的知识能力所能解决的, 需要多学科跨界合作研究才能解决, 通过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来开展论证研究, 以此满足党政企业部门科学决策的需要。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专业设置齐全, 且吸纳了各方面高端的学科专业人才, 恰好可以克服单个学者和单个学科知识结构的缺陷, 能提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和资源, 开展学科专业跨界合作研究, 推动协同创新, 确保多出高质量的创新思想成果。

中国很多大学在国内、国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它们一直都处在中国教育的顶端, 长期占据着国内科学研究的制高点, 它们是可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依托的一个平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如果利用好这个平台, 就会畅通自身为党政企业部门服务的渠道, 使这一平台成为自身与其加强合作的重要载体, 提升自身研究成果被党政和企业部门作为决策依据的概率, 也促使自身通过这种间接影响决策走向的方式, 逐渐提高社会影响力, 最终使自身成为党政企事业部门“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影子内阁”。

同时, 高校还为高校智库提供了一个与国外知名智库开展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世界其他高校和社会机构的频繁交流, 不断扩大自身在全球智库届的社会影响力。

三、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打造职业化智库团队

中国高校智库多年来一直受高校自身职能的制约和影响, 重视理论论证研究, 轻视成果的应用转化, 主要原因是高校智库和各类部门缺乏交流。一是和党政企业等社会实践职能部门联系不紧密, 缺乏深度交流, 导致高校智库对实践职能部门的实践需求不了解, 所以, 提供的思想产品与实践部门的要求不匹配, 促使党政企业部门有时候对高校智库提供的理论论证依据缺乏必要的信任, 不利于双方的合作。二是高校智库同行内部缺乏交流。高校智库虽分布全国各地, 但研究和关注的领域却有很多共同点, 当然, 各自研究论证领域也都有侧重点, 彼此之间因竞争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往往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缺乏交流, 资源和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不能做到互通有无, 缺乏必要的协作和整合, 研究论证成果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三是高校与国外高校智库之间的交流不充分, 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 自身研究工作较为封闭, 严重制约了国内外高校智库人才的往来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要多加强与党政企业部门之间的纵向联系,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更要注重与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横向联系。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加强与党政企业单位及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合作, 不仅能促进自身理论论证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而且也能提升自身研究论证成果被具体实践部门作为决策理论依据的概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开展理论研究不纯粹是为了理论创新和搭建新的理论体系, 而是为了给实践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解决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现实难题。

具体而言,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作为理论研究的主体和党政企业部门作为实践的主体, 二者虽分工不同, 需求也不同, 但却有较强的互补性, 只有通过合作, 才能助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双向同步深入开展。另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只有通过与国外智库的合作, 才能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在具体问题上赢得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这种合作也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需要。因为“建立全球一流智库, 拓展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目标, 为达成此目标,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打造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对话平台, 坚持进行开放性研究, 积极主动谋求与国际知名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和打造高质量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智库研究团队, 是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 中国高校智库专业研究论证工作重合度高, 研究团队存在较多机械组合现象, 专业细分不够, 智库人员管理较为封闭, 流动不充分, 缺少必要同质优化整合过程。因此,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必须以专业整合为切入点, 不断提升高校智库包容性为突破口, 强调研究团队专业分工, 促进高校智库人员因专业研究的需要在系统内外的适时流动, 形成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正常流动的旋转门机制, 通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进出机制, 逐渐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四、创新管理、健全机制、提升智库社会影响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下, 独立自主地开展调查、论证和研究工作, 这是政治底线, 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不可动摇。但在此前提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通过创新人事、财务及科研管理等途径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人事上要大胆放权。人才是高校智库的核心和灵魂, 没有人智库发展无从谈起,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编制, 进出都不容易, 人事管理缺乏活力, 容易形成惰性, 导致研究人员缺乏竞争意识, 直接制约高校智库健康可持续发展;财务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要继续加大支持高校智库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 二要积极鼓励高校智库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引导和培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生存理念,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市场服务争取社会资金智库研究工作的支持;科研上要逐渐摆脱为政府决策作阐述性解释工作的被动地位, 要针对实践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多做些前瞻性的专题调研和立项论证,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理论研究, 掌握一定的科研立项自主权。

健全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运行的保障制度, 主要涉及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结项机制, 研究成果交流、发布和评价的机制和参与决策的制度化建设等。首先, 立项要宽领域, 结项要严要求。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在站稳国家立场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立足国内, 放眼国际, 围绕国内外热点和焦点问题, 开展广泛的前瞻性立项研究;结项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科学化, 要打破单一的结项评估机制, 结项评估除了注重对理论研究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进行测评外, 更要结合实践部门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际成效来决定是否能结项。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智库研究论证成果的交流、发布和评价机制。为激励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积极参与各类智库之间的竞争,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数字系统平台, 一方面供各类智库相互交流、发布和评价 (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类的研究报告) ,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对智库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平台和机制, 打破原来由圈内少数几个人来评定研究报告并给出具体等级的科研评价体制, 改由各类智库专家广泛参与评定等级。最后, 使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参与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决策成为工作的新常态, 并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机制, 使高校智库建设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篇8

智库(Think Tank),即智囊机构、智囊团,也称“思想库”,一般指由各类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学科的、为政府和社会出谋划策,提供最佳思想、理论、策略等咨询服务的公共研究机构,是集中产生知识、观点和思想的地方。自2009年郑新立发起全球智库合作交流倡议以来,我国智库研究热度逐年上升(图1、2),大学智库的研究基本上和智库研究同时起步,其研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3.9%。

当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智库发展快速升温时期,也是全球智库处于转型发展的时期[2]。自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并于15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新型智库既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中国各类智库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的同时,大学教育智库(以下简称大学智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各学科研究人员的关注。

国内外大学智库发展现状及我国大学智库建设问题所在

国内外大学智库发展现状。我国古代一直有类似“策”、“智囊”或“谋略”的词汇,其实与智库的涵义很相近,所以现代智库的内涵及功能,早就在古代中国扎根。现代智库一般分为独立智库、官方智库和大学智库(也称“高校智库”)三种类型。大学智库作为现代智库的重要类型,承担着作为教育机构应有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职能;大学智库虽然不具有机构上的独立性(依托大学母体而存在),但更强调政策研究与学术观点上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且一般侧重于周期较长、思想性和理论性强的政策研究,这与专注于紧迫性政策研究的独立智库反差较大。这些独特性使大学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优势互补,在现代智库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智库的综合化发展趋势较明显,如:从事教育研究的智库性质综合化、教育研究手段跨学科性、教育研究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教育研究活动和人员多样性等。全球教育政策顶级智库前10强中,专业类智库约占40%,综合类智库约占60%,且研究型大学是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集中地。此外,国外大学智库尤其注重人才培养,确保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正常运转;且高度重视国际协同合作,其路径主要包括设立海外机构、聘用国际人才、承办国际项目和国际会议等。

我国大学智库建设问题所在。全球扩张和国际介入已成为国外一流大学智库重要的发展动向。侯定凯[2]指出,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占據统治地位。智库影响力与其所在大学的类型高度相关,世界一流的智库往往诞生于国际一流的大学。目前,我国大学智库存在影响力较低、研究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实际成果转换的渠道和机制等问题,要想提升本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必须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指出,2015年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美国依然排名第一(1835家),其综合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蝉联榜单首位;中国智库以总数435家排名第二,相比于2014年的429家增加了6家智库,可以看出我国智库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在综合排名榜单175强中,仅有9家中国智库入选,这与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落差很大,且与我国智库总数不能相提并论。其中,大学智库也仅有两家上榜: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究研院(第64名)、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第150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智库建设亟待加快步伐。面对国际一流大学智库的全球扩展态势和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我国的大学智库有必要将全球化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目标。

未来新型大学智库建设的策略思考

发挥大学智库与众不同的优势和潜力。纵观全球,美国是世界上智库最发达的国家,例如大家众所周知的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基金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兰德公司、对外关系理事会等等,于铁军认为美国智库之所以发达,其根基在大学,只有大学中扎实的基础研究和鼓励创新的研究体制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上各种智库制造和输送人才,大学智库的地位和潜力可见一斑。

大学智库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前文已经提到,国外大学及教育智库的综合化发展趋势较明显,这与当今全球化竞争中一个国家面临的往往都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有什么样的问题产生就有什么样的策略应对。这种需求使大学内的多学科优势得以体现。大学智库隶属于大学,从大学本身来看,它聚集了各种学科的研究力量及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其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齐全,在研究的长期性和基础性方面拥有独特优势,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对研究政策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为政府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全民树立全球化意识。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智库全球扩张,扩大影响力的发展动向,我国大学智库也应该树立全球化意识。当今的中国正全面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与国际的合作交流正在不断深入,涉及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用全球化战略眼光的智力支持去迎接巨大挑战,而大学恰恰是这些人才的聚集地。

大学智库建设离不开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一有效载体的依托。不仅是大学智库,所有智库服务的主要形式都是信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分析与调查以及信息资料的推送,且这一过程无一不是通过科研人员来实现。大学图书馆的整个服务体系与此又是不谋而合的,大学图书馆是整个大学的心脏,是维系大学智库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文献情报服务机构,当今倡导的新型智库建设战略对大学图书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图书馆理应把握这个机遇,实现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转型。首先,智库在出思想、出对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用以支撑智库的科学研究。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和数据库资源,而图书馆馆员的职责就是本着“主动服务,用户至上”的原则将有效资源第一时间传给用户。其次,图书馆在智库建设下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图书馆员有着熟练的信息检索、情报分析和文献计量专业技能,如分类标引、情报监测、情报计量和可视化、舆情分析等,一方面可以为智库的禾斗学研究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项目的后期评价做出高质量的评价报告。再次,图书馆是一个与广大用户和读者接触最广泛的平台,在长期的服务中早已建立起一套用户服务机制,适用于所有自然人,在智库建设中服务科研工作者们得心应手,且图书馆界已经建立各式各样的专家数据库,这一天然的平台优势使智库可以将活跃的思想成果迅速传递给广大读者,也可以使智库在科研项目中更加快速地找到合适的专家。在这个辅助大学智库建设的过程中,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和创新能力得以充分体现,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推动了大学图书馆智库建设的进程。

上一篇:申请转专业自荐书下一篇: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