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通用8篇)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1
201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013高考的语文科目考试已落下帷幕,又到了写作试卷评析的时候。今年的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因《考试说明》在1月份时的明显改动而尤其引人关注,因此,本文也将主要把语文真题与《考试说明》的变化一一印证,力图为下一届考生梳理出明确的备战方向。
如果缺乏必要的阅读基础,关于《考试说明》等的前情提要可以参看拙作两篇:《2013年北京新版高考考试说明解读——语文》、《2013北京市各区一模试卷概述——语文学科》。
语文基础:成语题虚晃一枪,新题型横空出世
《考试说明》在语基部分最大的变动是成语题的重新出现,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都觉得成语题是今年必考选项,然则结果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但成语题没了,连文学常识都没有了。本次五道题目为:字音字形、病句、近义词辨析、语义衔接以及„„另一个全新题型。
这个新题型的出现可说是毫无征兆,其题干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加点字均为单字动词,考点在于修辞手法。这个考点本身并不难,然则考生们在临场乍然遇到难免出现心态波动。其实语文考试就是如此,知识掌握也需要临场应用。这个虚晃一枪出现的新题型,不知道是否会固定在今后的考试中。
此外,字音字形题中A选项出现了两个错别字,打破了以往“一个字错一个音错”的规律,这一点在今年一二模中已有征兆。
文言阅读:传记文重回视野,主观题概括大意
文言选篇部分,并没有出现今年一模二模时文章体裁“百花齐放”的特色,回归相当传统的《宋史·曹彬传》,虽然本文以前曾经在广东省其他试卷中出现过,不过并不完全一致。
文言部分最受关注的是之前提过的“主观翻译题”,《考试说明》在此给出两种题型:一为逐字精译,一为概括大意,其中后者更像是“半道阅读延伸题”。今年高考真题中命题人选择了相对较为简单的后者,对考生逐字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并未强调。毕竟今年公布《考试说明》时间已经是1月,立即对应届生提升考试要求较为仓促。但明年的考生务必在意,你们面对的可能就是较难的“逐字精译”了。
诗歌鉴赏:李太白古风再现,鲁仲连典故放水
诗歌鉴赏是李白《古风·齐有倜傥生》,在选篇上重复了10年北京卷《古风五十九首》的文篇出处,而题目的难度甚至还颇有不如。10年真题选择了一个“非典型”的怀才不遇愤懑消沉的李白,而今年则干脆在第二题主观题中安排了“结合诗中的鲁仲连典故分析李白的人生理想”这样直白的主旨分析题。本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李白的人生理想高中生人尽皆知,鲁仲连的典故在注解中已经说明,这道题简直堪称零难度。此外,2012年诗歌鉴赏题的考试方式被全盘抛弃,这个模块充分达到了“在复古中放水”的目的。
散文阅读:社科文题型调整,延伸题考点平常
根据《考试说明》的变化情形,之前我曾经预言过今年社科文会走上“2选择+1简答”的路线,真题果然已经出现了此类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社科文简答题的出题方式,在本题中,命题人并未仅仅围绕选篇来出题,而是再次引入了一段“新材料”: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时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考生需要对原文“苍蝇飞行”和这段材料综合分析对比来回答问题,这种“理解原文——引入材料——综合分析”思路,堪称命题亮点。
在散文部分则并无太大新意。在今年《考试说明》中仅剩一道的阅读延伸题无悬念地出现在这个模块。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需要考生延伸理解的内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本是文学写作中的常见概念,考生的回答也需要“结合本文具体阐述”,这道题本质上是一道变相的“艺术鉴赏题”,算是部分继承了去年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的命题方式。
作文:再回首北大时事,双升华科技人文
09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10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北京高考作文题曾经连续两年与发生在北大的热点事件相关。今年的“科学家与文学家谈手机”材料出自是莫言、范曾、杨振宁在北大三人对话时提到的真实问题和真实回答,时隔三年后再次走回了“北大时事”的出题源泉。从题目本身来说,是典型的“科技如何影响时代”的命题,科学家着眼于技术进步,文学家则更关心社会人文领域,这个题目有去年湖北卷“书信在现代社会消失”的气象,令人欣慰,堪称是新课改以来北京卷出得最好的一道作文题,也展现了高考作文改革的良好信号。(详细内容可参看刘纯老师的文章)
相对而言,对唯科技论的反思、对人文思潮生活方式因科技而改变的思考、对时代日新月异的歌颂、对一个又一个时代更迭的亲身体会,都能写出典型一类文立意。语文老师肯定更喜欢贴近人文关怀的破题和升华角度,只是担心北京学生缺乏类似的思维眼界和日常训练。这个题有深度但不容易。
结语:当我们分析高考真题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其实,对于应届考生来说,本文已经是典型的“马后炮”,这篇文章的真正读者,应该是那些正在围观本届高考的高二学生们。一年又一年真题评析,只是在试图为明年的考生,指引出一条相对明晰的备考之路。
比如说,明年的考生们,你们是否已经开始关注每一年《考试说明》中所传达的新题型和新思路?《考试说明》更改每三年为一个轮回,你们是否已经开始研读2013年这本书中所传达出的一切?又是否懂得利用今年的语文考试真题来修正自己明年的备战目标?
再比如说,在每年的考情变化中,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些永恒的“不变”?比如新课改以来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善思考、多积累、阅历广、眼界宽、格局大的考生都会占据优势,因为不论什么作文题目,能够选拔出来的一类作文都具备相似的特征,是同一个阅卷标准的产物。
所以,未来的所有考生们,你们是否知道在未来一年中,请切记在作文练习中坚持联系现实的眼光。你的立意该当是出自你对生活的点滴发现和深入思索。这些功夫都要在平时一点一滴的有意识的积累和发掘中获得。
如果你们已经懂得归纳方法、梳理知识、揣摩题型、积累素材,那么本文的目的,也算是部分达到了吧。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2
第12题:本题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古文材料, 掌握孔子维护周“礼”、管仲改革及齐桓公称霸的措施,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13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为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当然, 如果掌握了郦道元、沈括、徐霞客的相关知识, 就更容易作答了, 如郦道元作《水经注》;沈括著《梦溪笔谈》, 其主要贡献在天文方面;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本题虽然引用了李约瑟的话作为题干, 但实际考查的是识记内容, 学生如果熟悉了教材, 就比较容易作答。
第14题:以古诗作为题干, 考查唐朝女装流行袒胸窄袖的知识内容, 以对教材的识记为主。
第15题:考查宋夏和议, 即元昊取消帝号, 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夏对宋称臣;重开边境贸易。虽然要求对材料有一定理解, 但仍以考查识记内容为主。
第16题:这是一道识记类题目, 要求学生掌握使用“纱绸机”这一史实。如果学生掌握了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 隋唐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织法等知识, 本题就更好解答了。
第17题: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有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 特别是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知识点。所考查的以识记内容为主。
第18题: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作答, 首先要读懂选项材料, 其次要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考查的是比较浅显的识记理解能力。
第19题:要求学生掌握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是一个学生比较容易忽略的知识点,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题干中虽提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但实际考查的是中国革命史, 虽显牵强, 但显示出命题人想把时政与高考相结合的意图, 时政与高考结合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导向。
第20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军民所采取的作战方法———运动战, 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识记内容, 但由于不是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在高三后期的复习往往容易忽略。
第21题:要求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 能够理解工业革命是一系列发明应用于社会生产的过程, 是一道比较容易作答的识记类题目, 但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 也可能导致失分。
第22题:19世纪早期,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 他认为动物器官的构造和机能由于环境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只要掌握了这一内容就可以轻松地回答此题, 题目看似是中外史比较, 其实难度不大。
第23题:教材叙述:“恐怖主义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恐怖主义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 恐怖组织所能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巨大。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 都已经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大规模杀害平民的恐怖主义活动。”题目选项根据本段文字编撰。因此学生只要熟悉这段文字就能解答此题, 当然也可理解作答, 题目难度不大。
第37题:第 (1) 问第一小问:虽然教材有此相关内容, 但参考答案主要根据材料得出。第二小问:本可理解作答, 答案本无固定模式, 但参考答案却完全依据教材得出。第 (2) 问第一小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作答。参考答案就是对材料的简单归纳。第二小问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考查。第 (3) 问第一小问:参考答案完全出自材料。第二小问:参考答案绝大部分要点源于材料。有两个答案要点出自教材原文。
第39题:第 (1) 问, 解答此问要仔细阅读材料, 将隐藏在材料中的答案要点找全。其中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难度较大。第 (2) 问, 直接原因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第二小问的参考答案几乎是由材料原文构成。
二、试题设计
1.试卷结构。自重庆实行3+综合以来, 试卷结构没有变化, 在文科综合卷中历史试题为12-23题, 第37题和第39题的部分小题, 历史学科分值为100分。不过2011年有一点细小的变化, 第36题的第 (1) 题的龙门石窟也可归入历史。那么2011年历史在文科综合卷中的总分就占了102分。
2.试卷内容。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2011年重庆高考历史各部分的分值为:中国古代史3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2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8分, 世界近代史8分, 世界现代史20分。其中选择题:中国古代史20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8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8分, 世界近代史8分, 世界现代史4分。主观题:中国古代史1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14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0分, 世界现代史16分。
从专题的角度看,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均进行了考查, 其中第37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史。
三、试题特点
1.立足课本, 注重基础。本套试题的选择题几乎全是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 主观题也有相当部分内容是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成为全卷的重中之重, 这是本套历史试题最显著的特点。
2.选择题主要以材料呈现, 有重庆地方史素材, 体现了重庆命题的地域特色。主观题的参考答案有相当部分来自材料, 第39题第 (2) 问的参考答案几乎是摘抄了材料原文。
3.适当考查了时政热点, 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建党90周年”“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恐怖主义”等。
4.试题中涉及不少细小的知识点。如唐朝女装形式、宋夏重开边境贸易、明代丝织使用“纱绸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解放战争初期的运动战等。
5.少数主观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如归纳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要求学生具备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才能得高分, 具有较强的选拔性。
6.总体来看, 历史全卷严谨、细致、基础, 但形式较为单一, 创新和能力要求较弱。
四、教学启示
1.要求学生完整、细致、准确地掌握教材知识, 这是高三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前高考对时间的考查较少, 不少学生忽视对时间的准确记忆, 所以对时间的掌握要引起重视。由于2011年过于偏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 估计2012年会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2.强化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国古代史内容较少, 但分值偏高。
3.关注时政热点, 把热点和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3
2012年是湖北省实施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九年,同时又是告别传统高考、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作为湖北省第一份新高考试卷,大家对今年的湖北语文卷有着更多的期待。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旧”高考之间的顺利对接,早在2012年3月下旬,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举行了语、数、英三科新高考的适应性测试。这次测试可以说提前缓缓拉开了新高考语文试卷的神秘面纱。有了这样的铺垫,人们对于我省第一份新高考语文试卷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心里已经有了底。因此,当6月7日湖北语文卷面世后,大家能够更为理性和平和地看待这份试卷。试卷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顺利完成了我省“新”“旧”高考语文试卷的平稳过渡。与此同时,试卷贴近我省的课改实际命题,理性回归学科测试本体,全面反映我省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试题朴实、灵动、大气,既符合我省第一轮语文新课改的整体要求,又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甄别选拔的测试功能,对稳步推进我省新课程改革和中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具体来看,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坚持变中求稳,实现平稳过渡
2012年高考是我省首届新课程高考,今年的高考湖北语文卷顺利实现了由传统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
作为我省第一份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必须站在新课程、新高考的高度,以新课程理念为命题支撑,贴近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全面反映我省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变”是必须的。但如何变、变的幅度多大,这是广大高三师生特别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了解除疑问,稳定人心,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正式发布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之后,于2012年3月举行适应性测试,解除了一线师生备考中的种种疑虑。适应性训练试卷实际上起到了备考向导的作用,自然也成为2012年湖北语文卷命题的重要参照。
从“变”的角度看。2012年湖北语文卷在守正中继承,在继承中出新。与2011年湖北语文卷(大纲卷模式)相比,今年试卷的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考试大纲》变了。今年命题遵循的是2012年新课标《考试大纲》。(2)《考试说明》变了。今年我省根据高中语文课改的实际,制定了与本省语文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考试说明。今年的湖北语文卷严格遵循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规定命题,试卷对板块分类进行了整合,将原来的语言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名著阅读整合为“语文基础知识”;将文言文阅读(含翻译)、文言断句、古诗鉴赏、名句填空统一归并为“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将“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明确地标示在试卷上,概念的表述更为准确,板块分类和考试指向更加明确。(3)考核目标与要求有所调整,增加了探究能力(F层级)的考查。(4)考试范围与要求变了。考试范围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课程教材由人教社大纲版高中6册教材变为人教社课标版“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教材为选修ⅠA中的两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必修加选修共7本教材。增加了识记“中外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考查,同时渗透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第5题)。在名句名篇填空部分设置了选考题(第15题,8选5)。(5)试题类型有变化。增加了古文断句题(第13题)和多项选择题(第16题)。(6)古诗文背诵篇目有变化。今年根据新考纲及新考试说明,调整了相关篇目,做到了“三个兼顾”:兼顾学段(初高中)、兼顾体裁(诗歌散文)、兼顾必修选修。
从“稳”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2012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从学科内容的测试要求、教育测量的技术规范以及考生作答的适应性等方面考虑,只是在2011年湖北语文卷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湖北语文卷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保持了稳定,试卷的总体结构、考点覆盖、主干题型和赋分比例等方面与2011年湖北卷是一脉相承的,湖北语文卷多年形成的传统特色在传承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其二,2012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与2012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在结构、赋分、内容、题型等方面保持一致。同时,还以适应性训练的反映和数据分析为参照来调控和校正高考试卷的难度,确保高考试卷的难度合理、适当。
这些“变”与“不变”,全部在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控制范围之内,考前的预设在试卷中一一兑现。这对于维护我省《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实现“新”“旧”高考的顺利对接以及深入推进我省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改革,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回归学科本体,丰富人文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本质属性。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繁杂而又缺乏像数理化那样的严密体系,因此有些人称语文为“小百科”。语文教学也曾经陷入到“重知识传授,轻审美感悟”的误区。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本体和学科文化被异化和误读的局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偏。在这个过程中,湖北语文卷也自觉地承担起了回归学科测试本体的责任,在命制过程中不断丰富试卷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八年来,湖北语文卷在总结与扬弃中形成了“强调基础,突出能力,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相融合”的传统特色,这一特色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例如字音、字形题,两题中的四组词语材料均为二二/四四结构,排列整齐匀称,读起来具有节奏和韵律上的和谐美。第3题(词语运用)、第4题(病句辨析),试题材料极具文学性,很多句子非常典雅。论述类阅读材料选用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文本哲理蕴含深厚,文化思辨缜密。试题的编制十分考究,每个题都有明确的阅读区间,既有利于考生阅读操作,也体现了试题设计的层次感。每个小题中的四个选项,不仅表述的角度紧扣题干,且字数相当,整齐对称,呈现出一种建筑美。文言文阅读文本由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选段和刘孝标的相关注解组合而成。《世说新语》为古代笔记小说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其语言简约传神,辞意隽永;所写人物性格独特,气韵生动。刘孝标的注解同为传世之作。命题文本选取二者组合为一,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上相得益彰,融通成趣,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拓展了命题的空间。文言文断句是今年新增的题型,命题选择了一段与前面文言文阅读选文有关联的材料,叙述的是与王湛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士魏舒的故事,保持了文言文阅读风格的一致,也进一步丰富了选材的内涵。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分别是名篇、美文;语用三题,20题凸显全民读书的主题,21题考查名著阅读,22题要求题诗或配文;作文材料以杜甫《春望》中的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为议论的触发点。这些试题文化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有利于引导考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审美能力。
nlc202309011158
(三)立足课改前沿,引导中学教学
高考试卷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要有利于中学教学。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后的第一份高考试卷,必须立足课改前沿,给中学教学以积极引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与教材的联系,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
湖北语文卷重视观照教学过程,强调课内外衔接,一贯致力于引导中学教学及备考复习依纲据本,远离题海,回归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一命题特色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很多道试题的考查材料,要么直接选自教材,要么与教材关联密切,教材内容所占分值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例如第一大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尤其是第2题,四个选项中的所有词语材料全部出自必修教材,每个选项的四个词语都选自同一篇课文,可谓用心良苦。第5题,四个选项的考查内容基本出自《考试说明》规定的必修和必选教材以及名著阅读篇目。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的词语和句式,大多是教材中的“旧时相识”,均在高中语文积累范围之内。第14题诗歌鉴赏题干中的“贾岛注重用字推敲”,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8课《咬文嚼字》课后(第44页)的一段补白《“推敲”的来历》互相应和。第15题要求填入的名句全部出自《考试说明》规定的教材篇目。第21题直接勾连课文,试题材料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宝黛初会”片段。就连作文材料也设置了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杜甫诗《春望》。凡此种种,都是要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明确的导向:立足教材,抓纲务本,优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实现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健康对接。这一导向应该会在未来的湖北语文卷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关注“三维目标”,引导中学教学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规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今年湖北卷同样关注了“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检测。
首先是注重基础考查,扩大知识的覆盖面。试卷中基础知识的考查涉及到必修本、选修本、读本;必修本的考查不仅考“阅读鉴赏”,也涉及到“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和“附录”。例如第15题名篇名句默写,八个名句就兼及初中、高中,诗词、散文,必修本、选修本,覆盖面是十分广阔的。
其次是在“三维目标”的交叉点上命题。例如14题诗歌鉴赏,选材难易适度,拟题精思巧构。两个小题落实了三个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2)题要求考生结合贾岛用字注重“推敲”的特点来赏析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的表达效果。考查的角度既独具匠心,又十分合理,非常自然地将文学鉴赏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于一题,综合考查。“一石而三鸟”的效应无形之中优化了试题的测试功能。
第三,注重语言运用,引导中学语文学以致用。
经过多年的积淀,“语言运用”板块已成为湖北语文卷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年语用部分三道试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非常合理地检测了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第20题以湖北省今年的“全民读书月”为背景,要求为《楚辞》或《史记》写一则阅读宣传语。取材于现实生活,彰显新课程阅读理念。设题情境传达了时代文化风貌,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生在答题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的时代新风。第21题要求用对偶句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命题勾连课内外,融名著阅读、分析理解、鉴赏评价、修辞运用、语言表达应用等多考点、多能级于一题,多管齐下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第22题是今年的创新试题。湖北语文卷以及其它省市语文卷语用部分以前虽然考过漫画材料,但为漫画“题诗或配文”的题干设计还是首创,画面上那只笑容可掬的小猫会让你忍俊不禁,从而灵感闪现,欣然命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今年语用部分的三道试题创意迭出,使湖北卷的“语用品牌”再放异彩。
(四)突出能力立意,彰显课改理念
新高考如何彰显课改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尤其是突出探究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查,是今年湖北卷命题彰显课改理念的重要着力点。
探究能力是今年新设置的考查点,自然成为今年命题的重点。《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探究能力考查的要求之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为了落实这一重要考点,今年的湖北卷设置了一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第19题)。散文《耳边杜鹃啼》人文蕴涵深厚,探究点较为密集。命题时首先力求选好探究的切入点。探究题不是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而是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对文本内涵和意蕴进行深入的发掘和多向拓展。试题选定文末“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作为切入点,切口虽小但可以洞察全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是确定命题指向。题干不是笼统地问“为什么被美化了几千年”,而是要求“选取一个角度探究原因”。考生只要细读全文,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杜鹃被美化的原因。但这“原因”在文中若隐若现,或浅或深,呈现出多维的向度。考生只需“选取一个角度”,找到自己感悟最深的那一个“原因”,便能得心应手,一探究竟。这样的设计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便于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定探究视角:或是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或是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符号,或是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等等。各种有创意的解读,有个性的见解,让广阔的探究空间异彩纷呈。而这正是探究能力考查的要义。
作文试题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是命题精心设计、建构的亮点工程。新课程理念为作文教学搭建的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彰显新课程理念,今年的作文试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有较大的变化。作文材料是一段讨论型材料。这一段关于“书信”的试题材料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片段的形式呈现,与考生的生活实际及语文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以真实的课堂情境作为写作支撑。90后考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现代科技进步的加速、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明的丰富性以及因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时空无限性的现实,必然会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情感依托、责任意识、社会交往、个性展示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针对这一特点,试题的命意指向直击考生的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对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从理性的高度辨析“变”与“不变”中所蕴含的意义、哲理和价值观,激发考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试题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内容具体,内涵丰富,蕴含多向,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便于考生写作思维的发散。
nlc202309011158
二、统计数据分析
2012年湖北卷全卷共23题,总字数约为7409字,阅读材料总字数约3460字。由于今年新高考试卷考查的内容和题型有所调整(增加了文言文断句、多项选择题和探究题),全卷篇幅较去年湖北卷6761字相比有所增加,阅读材料篇幅较去年湖北卷3337字相比略长;考生最低书写量约为1760余字,与去年1700余字的书写量相比基本持平。由此看来,尽管试卷总体篇幅有所增加,但是试卷的书写量控制较好,绝大部分考生能够在规定的150分钟内完成试卷。
从全省试卷的指标看:2012年全省语文试卷难度0.67,是近五年来命题难度偏易的一年(仅难于2011年,与2010年难度持平),考虑到今年是新高考开局之年,命题预期的难度是既要与2011年相比有所回调、不能太容易,又要有利于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不能太难,因此实测0.67的难度尽管略微偏易,但应该说还是实现了命题预期;差异系数为12.37%,试卷对考生的区分程度与2011年较为接近;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为0.67,处于自主命题九年来的中间水平。今年是湖北省自行命题的第九年,也是湖北新高考的开局之年,尽管语文成绩得分较好,受到中学语文教学界广泛欢迎和认可,但是从教育测量和招生选拔来讲,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组在试卷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从两科试卷的指标看:2012年湖北卷难度,文科(P文=0.67)与理科(P理=0.68)基本相当,其平均分两科相差1.68分。2012年湖北卷总分差异系数,文科(CV文=13.55%)相对高于理科(CV理=11.77%),这与往年反映一致,即文科考生试卷总分的差异程度仍然相对强于理科。2012年湖北卷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文科(α文=0.71)相对高于理科(α理=0.64)。
从试题难度分布曲线的走向情况看,卷首第一大题5个小题由浅入深导入,有利于考生迅速稳定紧张情绪,顺利作答;从客观题部分即单项选择题来看,难度设置总体上呈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除了第11题难度过高(文、理科均仅为0.05)外,难度梯度设置尚可。但从主观题部分即简答题、翻译题、填空题和写作题等来看,难度明显降低,卷末第23题作文题也偏低,整个主观题部分难度低于客观题部分,在全卷难度编排上体现“由易到难的规律”还不够明显,整体上未形成理想的难度梯度。全卷23道题目的难度取值,文科在0.05~0.82范围,理科在0.05~0.86范围。从全卷题目难度等级构成情况看,两科都有高、中、低三个难度等级的试题,但难度等级分布反映不完全一致:文科高难度试题有2题6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4题59分,低难度试题有7题85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2:14:7、分值构成比为4.00%:39.33%:56.67%;理科高难度试题有2题6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3题54分,低难度试题有8题90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2:13:8、分值构成比为4.00%:36.00%:60.00%。由此可见,两科的低难度题分值偏多(均超过50%),中等难度题分值偏少(均不到50%),卷中第11题文、理科难度均高达0.05——自主命题九年以来最难的试题,卷末第23题60分的作文题两科难度均为0.75,显得相对偏易,这说明全卷难度结构分布和难度梯度形成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从题型、内容和能力结构的差异特征表现看,在5种题型、6项内容和5种能力的测试中,测试差异系数基本以文科相对较高,这与往年的测试反应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文科考生试卷的差异程度较之理科考生的试卷要强,这一方面与文科考生人数较理科考生人数少有关,另一方面与文科考生的水平差异大、而理科考生的水平差异相对较小也有关。全卷23道计150分题目的测试区分度,其优、良、可、差等级的构成比例,题量相对比为,文科10∶7∶3∶3,理科为7∶9∶3∶4;分值构成比为,文科72.67%∶14.67%∶6.00%∶6.67%,理科为65.33%∶20.00%∶6.00%∶8.67%。从试题区分度的优良率看,文科为87.34%,理科为85.33%;从试题区分度的差等率看,文科为6.67%,理科为8.67%。
从2012年全省考生试卷总分频率分布图看,文、理科基本呈正态分布。从文、理科各分数段试卷总分频率分布表看,文、理科均在100~110分数段发生人数最多,文、理科频率分别达33.86%、37.87%;在90~100分数段发生人数次多,文、理科频率分别达24.22%、24.20%;文、理科100分以上考生人数的累计频率分别达57.21%、62.45%。按照题目难度曲线形态特征和题目选拔功能进行考察,两科全卷23道试题,属于Ⅰ型(优等)、Ⅱ型(优等)、Ⅲ型(良等)和Ⅳ型(尚可),选拔功能的优良率均为95.34%,说明本年度语文科考试结果实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目标,较好体现了高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4
作者:李炳璋(高考研究专家﹑高考辅导名师﹑壹课网王牌名师)2014年高考第一科语文试题顺利结束,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大家都在热议今年高考的作文试题是什么,我想大家每年都乐此不疲的热议语文作文考了什么,不仅仅是因为作文分值巨大,更多的是因为其社会价值---因为作文题目往往包含着重要社会现象、人们思想态度的一种反思等。
【真题回放】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建议从批判辩证的角度去写为最佳,以下立意仅供参考:
(1)娇生惯养的人会/容易失去自力更生的能力(或人生需要通过磨练才能成长,溺爱只能让你失去独立的能力)。【PS:当今是独生子女的社会,父母以及老人的溺爱,使一些孩子失去了自我适应能力。】
(2)放开您的手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5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余音绕粱牵掣(zhi)揆情度(duo)理 B.观瞻激浊扬清商贾(gu)良莠不齐
C.棉薄两袖清风迄(qi)今矫(jiao)揉造作 D.斧正闻过饰非聒(guo)噪若即(ji)若离 命题思路点拨 选择B 预计难度0.6 命题意图
希望考生能够在试卷开头能够已最佳状态进入答卷过程,所以不宜采用难度较高的题目。题型设置上本题的出题模式即考察学生的语音基础,同时又能够兼顾对学生字形掌握的程度,并需要考生有基本的思辨能力。
题目精解
A选项“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非干扰性选项。C选项故意设置两项错误,一个是“棉薄”应为“绵薄”;二是读音错误“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可以
采用抽字另组词的方法,也就是当你不确定“矫”的在“矫揉造作”的读音是什么的时候,可以将“矫”字抽出来组一个其他的词汇,比如“矫正”,马上就可以判断出问题来。B答案的设置是很有水平的,故意设置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错误选项,是比较好的干扰性选项。
D也是干扰性选项,但比较容易被学生看出错误来。“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按照成语对应原则,“是”、“非”对应,因此,与“饰“对应的应该是“文”,也就是文饰。读音方面,“聒噪”中“聒”的读音应该是guo,一声。
经验积累
本题命制有意绕开北京目前的常考题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准备此类题型的时候能够注意题目创新性,事实上,此类字音字形题目的考法多样,考生一定在考前努力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问法。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参照新东方官方网站上国老师给大家详细总结的必备字音字形,但需要注意背诵方法。首先抽取一天时间,从头至尾看下面的所有资料(包括字音字形),一天就足够。准备一只红笔,一个本子。只要碰到你不认识的字音字形或搞不准的字音字形就用红笔划线,你会发现其中有80%左右是你能够理解和认识的,那么剩余的20%左右就是你需要记诵的,将那个字音字形抄在本子上,之后不断看本子上的那些字音字形,看第二次的时候仍然用红笔在看了第二次仍然记不住的意思的字音字形下划线,这是你最需要记的,第三次则是将第二次划红线的字音字形再看一次,再次划下那些仍然记不住的字音字形,以此类推,你会发现你需要记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完成拿下这部分的背诵。静心给自己一点时间,你可以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之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3 选择B 命题意图
一般试卷中语文选择题要求第二、第三道题目在难度上要加大。成语题目考查应该由单纯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考察。所以要求命题者在选择成语抽查时,尽量选择那些难度适中且在日常生活中较常用者,好的命题者尤其反对在命题时选择那些偏怪的成语,这实际上是命题水平低的表现。因此,成语的命题应该从为题目设置合理的语境(文本环静)着手。增加难度的干扰方式有:
1、加长考生的阅读时间,拉长句子长度,比如,“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这既带来了人们交流个体思想的便利;同时也为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伤害别人提供了某些便利。”这个大长句子,“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
”已经完全足够学生解题,无需再读后者;
2、有意将干扰性选项设置成与成语本身含义和语境同时密切相关的不宜识别的干扰项。比如“听了那位老师关于‘大爱’的深刻解释后,面对街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学生们中置若罔闻的旁观者少了,慷慨解囊的多了”这个大长句子,“置若罔闻实际上是说听了以后仍然不给予理睬,但命题者有意将题目核心放在这个成语后面的“旁观者”上,因此该句的错误是置若罔闻本身不能与旁观者这个发出视觉动作的内容搭配的问题。
3、另外,传统考察成语的方法如本身含义的过度推断、使用对象和褒贬等问题也还会作为一些错误项出现,比如这次考试的错误选项B就是对象问题。
题目精解
本题错误选项为B,命题者有意给考生设置了一个圈套,“几千年的文明积”看上去好像与后面的“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有着某种呼应的关系,让人觉得这个选项不可能出现错误;但实际上,考生忽视了“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有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经验积累
关于成语的具体背诵方法,参见国老师在新东方官网发布的一天搞定成语背诵。但同学们仍然需要参照前面老师说的命题人设题方式。传统考察成语的方式一般为成语褒贬、成语使用对象、成语本身含义等,我本人之前命题也一般让三个错误选项分别错在成语褒贬、使用对象以及本身含义等三方面。但现在命题老师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关注加点成语的上下文语境就成为更加重要的解题方法,建议考生在做题时适当结合病句的基本错误去重新审视成语题目,这样可能很多之前并不真正理解的成语题就可以一下子解决掉了;尤其注意的是成语与其上下文的搭配不当,这是现在命题的一个趋势。考生还要同时注意成语使用对象的问题,这是增加题目难度的方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的了解海外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六小时,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观众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文物局提出针对当前首都城市的发展与古都名城的保护,相关单位应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D.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销售过期食品,国家食品监管安全司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4 选择D 命题意图病句题的难度一般在0.35—0.45之间较为合适,并且需要有较好的区分度,这是保证基础知识部分前五道题整体命题质量的关键。在设置干扰选项的时
侯,尽量避免那些特别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出现,比如一般来说多重定语、多重状语、数量词用法、双重否定等学生经过多年训练已经烂熟于心或凭借语言感觉即可直接判断出的病句是不宜出题的。比较容易的加强题目难度的方法是:
1、通过添加关联词将句子拉长,并在拉长后句子的后半部分设置语病;
2、在设置搭配不当的时候,尽量拉长两个互相搭配的词语之间的距离,让那些仅仅凭借语感的学生无法一次性判断出答案,比如“3·15晚会上的这段视频再现了三里屯附近一家麦当劳餐厅的工作人员是如何将掉在地上的牛肉饼重新捡起来并最终做成汉堡卖给消费者的。”这个病句,其中“这段视频再现”关键词是“再现”,与之搭配的应该是再现某某情景,但命题人有意将再现某某情景之间加入大量内容,并进而将情景删掉,这容易让学生无法迅速判断出答案。
3、句式杂糅在题目质量较好时容易成为最具干扰性的选项,比如“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这个病句,表面上看是“做”和“行为”不搭配,实际上是句式的混乱杂糅,可以表述为: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有违公众利益。或:否则他就有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
4、必须有一个容易看出错误的非干扰性选项,否则题目可能过难,比如“李雷和韩梅梅”这两个名字,对80后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他们青春岁月所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这样的句子我们需要知道,汉语介词一般出现在句子(或分句)的开头部分时,容易出现取消主语等问题。
5、增加题目难度的另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故意将正确的句子拉长,这样也容易让那些投机取巧的学生误认为这样的句子肯定有问题。
题目精解
A选项不是干扰性,问题处在搭配不当上,这是高考作为简单的病句出发,“防止”的是“风险”显然错误,但按照上面的出题原则,命题者有意将本句拉长并在后半部分让句子出现问题,有效干扰了学生迅速判断出答案的几率。
B中“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句式杂糅。这个问题与上面的“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 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在错法上类似。虽然错误类型很难,但学生通过语感可以进行判断,说俗话就是读这个句子觉得别扭,所以其不成为一个干扰性选项。
C选项中的错误又是一个介词打头的错误,与前面谈到过的“汉语介词一般出现在句子(或分句)的开头部分时”如出一辙。我们反复强调,是西方语言才愿意将介词或介词短语放在一个句子的最前面,比如学生学习英语见到最多的“IN ORDERTO”、“INTERMS OF”。从本质上说,中国人说话是不这样的。本题中“针对”后面的那些话与针对本身完全无法搭配在一起,问题又是介词。看过国家玮《一套卷子读懂做会高考语文卷》的学生会非常惊讶的发现,之前我命制的那套题在错法上与海淀模拟几乎完全一致,这是所有命题者都共同关心的,不足为奇。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后人称赞它“不虚美,不隐恶”,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B.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孝传统,这两篇文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C.巴金的《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化与没落,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上的巨匠地位。
D.莎士比亚的《高老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是《人间喜剧》的序幕,年轻的大学生拉斯蒂涅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之一。
命题思路点拨 选择D 预计难度0.7 命题意图
一般文学常识题目的命题方法是三个中国文学常识和一个西方文学常识搭配比较合适,但本题有意将B选项也变成西方文学内容,加大了题目的区分度。文学常识的干扰性选项设置方法从易到难有
1、作家国籍错误,比如欧亨利的国籍被改变成俄国,但难度较低;
2、作家代表作品按照相似性原则推写一至两个,好像应该是作者写的,但实际不然,具有较大迷惑性,比如将曹植的《白马篇》混入到曹操的代表作之中,看似合情合理,实则考察学生对知识细节的掌握程度。
3、有意在答案选项中加入较多带有数字性的信息,因为具体年代和时间段的记忆是个人记忆最薄弱的部分,加入这些干扰性因素会使题目迷惑性增大。比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样的选项,但一般来说,这些涉及到具体时间的文学常识不应作为错误选项,仅作为考察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干扰性选项,除非考察的时间非常重要。
题目精解
很多同学会神奇地发现,国家玮《一套卷读懂做会高考语文卷》中基础知识 部分文学常识题竟然与这次海淀一摸在错误内容上完全一致,仍然不足为奇,英雄所见略同。之前我命制的题目是 A.曹操,诗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白马篇》等,人称“幽燕老将,气韵沉雄”。B.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C.老舍,其小说《骆驼祥子》以及话剧《茶馆》《龙须沟》等,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D.巴尔扎克,其作品《人间喜剧》系列,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道题稍微将D选项一改,把巴尔扎克变成莎士比亚,就成为了错误选项了。一般容易出现的设题点出了在上面命题意图中提到的之外,对于学生来说,西方作家的国籍问题;中国古代作家的代表作问题都是容易设置错误点的地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一般涉及考察文学常识中的时间类型题目都不大可能出现错误,除非是常识性时间,考生在作答时不要被大量出现的时间吓住。
5.下列一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的是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人们称之为“半印半画”。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然后——,再——最后——。没衣服画都是由画师手工制作的。它将版画中的刀法版和手画的笔触感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风格。
1印出图画2装裱成画3用手工将纸上的轮廓描绘涂彩4刻出木刻图案样板 A1342B3421C4132D1423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72 选择C 命题意图
本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基础知识选择题中的第五道,题目难度应控制在0.7左右,让学生以较轻松的答题心态进入到下面第二大题文言文的作答。从本质上看,此类题目考察目的有二。第一,考察学生心理素质,因此有必要在命题时将文段长度拉长,给人以繁杂之感,但选文内容不宜选择如社科类阅读题一样离学生生活较有距离的文段,以常见和使用为标准即可;第二,突出考察学生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对语段的重新组织实际上从反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正常表述时的状态;能够在平时按照正常逻辑较可靠地讲清楚一段话的学生应区别于那些在言语表达时基本逻辑混乱的学生,这样的命题思路可以较好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原则。因此,命题此类题目时,除了有意加大文段长度制造阅读障碍的同时,可以考虑在每个被打乱顺序的小分句的设置上使用提示性较强的词汇,给学生最大的逻辑提示这有些类似于数学题目中的“巧解”。这样本套题目就有了更大的区分度,将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逻辑能力差,需要逐句阅读被打乱的小句子并花费大量时间思考整合者;第二类,有基本逻辑能力,但仍需要逐个句子阅读后才可能做出判断者,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第三类,有较好逻辑能力,并能够通过观察选项组合特点迅速推知答案者,如果用巧解本题作答时间应该不超过45秒。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兄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帮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案。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
B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花,又为之徘徊花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1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2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行交者
3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
4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5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134B124C234D235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第6题0.2第7题0.5第8题0.68第9题0.58 选择第6题C第7题B第8题B第9题A 命题意图
文言文选文出处比较广泛,按照常规要求以史传类作品居多,少数时候可以出现先秦诸子文及其他如墓志铭、。选择史传类作品时,一般出处可以考虑《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但从语言上讲,《史记》和前后《汉书》等因时代原因稍显古奥;明史又稍显浅易,因此南北史、新旧唐书、五代史以及宋史成为命题首选,难度适中,尤其写人物的传记常有正气;而宋齐梁陈则阴气偏重,很让人想起鲁迅关于中国历史吃人的论断。命题人在选择材料上不可不仔细查考并应具有相当的古文功底,但同时必须对整个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包括古代政治生态及历朝历代文气)有所了解,不必读全《二十四史》,但可以参考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等人著作(比如《廿二史考异》)或选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都可对每个朝代文气以及士人风貌有自己的判断,文言文选材不当可能出现误人子弟、贻害无穷的结果。另,为了增强命题人基本文化素养,可以选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论》对中国基本文化问题的转换有大致了解,进一步希望有更深入研究者应再阅读汪晖《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等书目。
考虑到目前中学生古文水平整体偏低,命题既要起到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不宜在本部分考察过难的题目,应在命题时着重考察学生基本古文能力(主要是词语积累与语法),着重强调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第6小题一般是词语解释,不宜出现偏怪词,尽量结合学生语法考察词义是比较好的命题思路,比如本题实际上是考察名词活用问题,偏重学生基础能力,难度不大,但考得很扎实;第7题一般设置一道虚词意义用法考察题,将选文与课本中的某些句子进行对比,最好体现知识迁移能力,还是强调对考生语法能力的考察。平时训练时,应打破对语法教学的不屑,不能为了求得所谓的素质教育或新课标,让学生连最基本的古文语法都不甚了解,传统的文言虚词教学应该以比较扎实的方式进行,这十几个虚词,学生既应该掌握其义项,同时又应该了解其每个义项的例子并进行背诵,实际上文言实词可以采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在阅读中这往往并不是真正的障碍,而文言虚词实际上对一个人能否读懂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言背后的思维问题也就是语言哲学问题十分关键,因此考生应该在虚词学习上更花些功夫,努力将文言语法(其实很多情况下与学生英语语法教学内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学好,这样才能应对此类试题。
8、9两题的命题方法和做题思路也可以参考下面社科文选择题的命题方法。
题目精解
6、C 本题具有极好区分度,充分体现出命题的选拔性。干扰性选项为A,一般学生在做题时候会习惯性地将不齿与他们熟悉的“不耻”联系在一起,更关键的是,本题这个位置按照“不耻”的意思解释还能解释的通。大部分学生容易将其理解成看不起、看不上、不愿与之交流等意思;而实际上,齿的本意就是像牙齿一样排列,这里就是指并列。本题错误选项为C;按照汉语语言的对应原则,相错应该与前面的相磋对应,而考生容易知道切磋的意思,切磋之意肯定与所谓的“批评”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容易看出C是错误的。本题预计难度为0.2左右。
7、B A项明显“贤之”是名词动用,与第一个贤的名词属性在用法上不一样;C项第一句“且”表示并列,而后面的“且”则表示递进;D项较有迷惑性,表面看两个“所”字都有名词性,不过第二个句子中所字本身就是名词;而第一个句字中,不是“所”有名词性,而是它后面的那个动词“爱”因为被放在了所字短语中才具有了名词性,所字本身就是“所字短语”中的构成部分,它不是名词。
8.B 9.A 【参考译文】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不高兴地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看见菊花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即便是)长于泥土,(也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自我坚守,让君子敬仰,让小人畏惧;看见菊花早上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举止谦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待时而发,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
菊花只是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唉!菊花不能把自己当做贤能之士,只有先生认为它贤能;士人不能知道自己不贤能,只有先生能知道他不贤能。贤能之人我就爱它,不贤能的人我就远离他。唉!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陶潜”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55 预计区分度0.68 命题意图
本题有意将区分度也做了预计,意思是强调该类题目虽然整体难度并不大,在设问上也非常清楚,但却可以因为学生在作答时的表述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答案内容,评卷人依据学生的不同答案即可较好区分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所以虽然难度并不算大,却应该有着较好的区分度。很多命题人对“阅读延伸”这几个字理解不妥当。应注意,在满分10分的题目中,应有2分左右分配给“阅读延伸”中的“阅读”,即根据文章本来内容或文章主题作答,这部分学生是不能谈个人观点的;之后的8分分配给“阅读延伸”中的“延伸”,此时学生必须根据原文内容向更深入一步的观点进发,否则如果仍然仅仅依据原文回答而没有个人“延伸”出的观点,也不应视作高分答案。给定答案说明时,命题人一般应明确指出考生答案特别是对论点的分析一定不能是对论点简单的重复,特别是对论点翻来覆去的正反论证,这样有凑字之嫌,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令人遗憾的能力缺陷。正如作文命题与阅卷中我们极力反对学生套作一样;阅读延伸题目我们极力反对学生为了写满200字而拼凑答案,我们要求学生在对论点的论述过程中能够在逻辑思维上做到层层递进,将论点从不同侧面详细论证,而不是反复强调论点,这是阅读延伸题目的基本要求。另外在答案设置上,举例部分一般占到2—3分比较合适,很多学生不会论证,直接以举例方式开始“延伸”,这是基本说话能力的缺失,不懂得将一个观点完整的说完需要论点—论证—论据—结论这个过程,而仅仅只有论据,这样的答案一般给分2—3分比较合适。总是,随着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目的逐渐成熟,我希望命题者在给定答案的时候能够进一步详细起来,不要将对考生答案的最终裁决都压在阅卷人那里,让考试信度最大程度得到保证。
题目精解
要点:从文中举例恰当(1分),概括说明骆先生的处世之道(2分);谈看法观点鲜明(可正可反或正反结合)(2分),分析言之成理(可举例分析,也可说理分析;以例代析、说理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3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6 命题意图此类题目易出,需注意这类文段尽量增强难度,最好选择先秦时间段前后的文段。
题目精解
5分“/”为必断处,对2处得1分,9个全对得5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对不得分,断错也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两处扣1分
九里松者/仅见一株两株/如飞龙劈空/雄古奇伟/想当年//万绿参天/松风声壮于钱塘潮/今已化为乌有/更千百岁/桑田沧海/恐北高峰头有螺蚌壳矣/安问树有无哉?
译文:(被称为)九里松(的名胜),现在只能见到一两棵松树,像飞龙劈开天空一样,显得苍劲而雄伟。遥想当年,万松苍绿,直插云天,松涛声比钱塘江的潮水还要雄壮,而今已经化为乌有了;再过千百年以后,沧海变桑田,恐怕连北高峰顶都会出现螺蚌壳呢,还用问松树有无吗?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本题略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馀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65 答案第一小题选C 第二小题
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命题意图一般要求古诗文选择题目无需特别难,考生可以借助选项中的正确内容适当理解诗歌,也实际上也是命题人对考生变相给出的福利。注意古诗文中的“反命题”策略很重要,像山水、田园、一般战争(边塞)诗歌尽量少在高考类题目中出现,因为此类诗歌是从小学语文到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核心所在,大部分学生对此谙熟,实在不具备好的区分度,也不利于高考指挥棒对学生古诗更高能力的指挥作用。汉语言文学之美,可能正是在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这部分,选诗中有意用典的目的在于希望唤起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元典的重视,真正让语文回归文气。语文功底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实用性;
二、文学性,前者在基础知识有很好体现,而文学性则必须在阅读部分体现出来。因此,反命题的意义重大,同样着眼于战争,可能更为深入的考察具体战争时代的题目会更多一些比如南宋金、南宋元、金元、明清、唐吐蕃、西汉匈奴等设定具体历史情境的考察形式会更多。同样着眼于诗人个体情感,可能伤春悲秋、孤寂愁闷要比仕途失意更多。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策略性的命题方式。还有一种可资参考的命题方式则是选择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诗人、词人,但有意绕开其常见的写诗、作词套路,比如李白,有意在考察中出现山水、思乡之外的李白的诗歌(参见2010年北京、山东考卷,2009年江苏考卷),让李白的象征诗出现在考试中。最后,还可以在诗歌体式上进行反命题,比如北京卷在考试中曾出现过考察《诗经》中诗歌的情况(2007)也曾出现过考察不太常见的叙事诗(2011)等情况,这都是很好的命题思路。
经验积累 在作答上,学生应该从对诗句的翻译、加入诗歌风格或手法、加入诗歌情感等角度全面作答。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学生知道要从上述三个角度答卷,仍常常出现失分问题,原因是具体细节掌握不够扎实。比如关于手法问题,很多学生比较谙熟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常规手法,但实际上按照考察频率来看,这些年对古诗手法要求是逐渐提高的,出现最高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描、正侧面描写结合等手法,而这些内容很多考生是不清楚的。尤其是对比作为答案,历年大量试卷都作为标准答案出现,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而对比在给定答案时,为了照顾考生,一般会写成对比(反衬、衬托)。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14题0.6515题0.5 答案14题D 15题
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
命题意图
此类题目在现代文考察中呈现越来越注重考生真正阅读能力的趋势。也是就说在命题时,一定要注意部分考生可能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用他们在英语阅读中已经习惯性了的定位答案区间的方式找到所谓的上下文等方法,在读不透彻的前提下也能够大致作出题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高考题目绝无什么信度可言,选拔出的学生一定是高分低能的。所以命题时最好是避免出现让考生看到上下文之后就可以直接照抄得出答案的情况。要给考生这样的印象,整个社科类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论点明确,并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论证即是围绕着中心思考又是层层递进的,不能仅仅靠抓住所谓的关键句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才能够逐渐培养出来。
题目精解
如果考生能很好理解上面命题意图中的解读,就会发现,15题就是这样。题目设问来源于原文的最后部分,但是答案的分布是在整个文章中的,考生不可能仅仅依据看问题句的上下文来得出答案。并且本题被赋予高分值,共5分,命题人希望考生能够非常详细地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尽量依据原文并适当删减后得出结论,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段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考察了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五个答案分别来自于文章五句话的整理删改:
第一,将“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就成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将“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进行删改整理成为“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
第三,将“人们还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等内容进行整理成为“人能够经过思考,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等内容。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向以盛产小麦著称。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那儿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不再是绿毡了,而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纷纷成了贵妇人的床上之物,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高度,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有那么一天,麦稍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强有力地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丽的心。
婆娘是关中农村特有的名词,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有人情味和人性美,是一种极致。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去看望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也理解她们,公婆也理解她们:要置办什么,就让她们置办去吧;要什么时候走,就让她们什么时候走吧。咱关中不是有这样的俗话吗:“麦梢黄,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如此,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所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秦腔。就是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他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的急切的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她们的这些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千姿百态都是情,都是爱,情和爱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不能不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竞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的满口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了。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爹性子急,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啊。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他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理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最古老又最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动着,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作者解词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们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16题0.817题0.3518题0.3519题0.519题区分度0.75 答案 16题BD 17题
作者反复描写麦熟景象,突出了关中大地丰收的景象(1分),表现出关中大地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1分),充分展现了她们身上的人情美、人性美(1分,如答出孝敬善良、纯朴勤劳、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等其中的两点,便可得分);麦熟景象与婆娘的美好形象交相辉映(1分),饱含作者对我们民族勤劳纯朴本色的赞美之情(1分)。
18题
婆娘们身上所具有的孝敬善良、勤劳质朴等美德(1分,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分),在“看麦熟”的过程中充分彰显(1分),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人情美、人性美)的传承、弘扬(1分),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婆娘的赞美之意,也蕴含了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讴歌之情(2分)。
19题
参加前面文言文阅读延伸分析即可。评分要点:①特点:古老而鲜活(传统与现实结合),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意思对即可(2分)。②观点明确(2分),③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恰当、具体(2分),④分析具体合理(2分),⑤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命题意图
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20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08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08全国二《马樱花》;2008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象征的好处在本套题目中是以如何理解题目的形式出现的,问法是题目有什么意图,实际上意图就是好处、目的、作用等等表述,都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而已,象征的作用为:
一、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更有艺术感染力;
二、象征物构成文章的行文线索;
三、通过写了象征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这里需要注意,一定不能冒着省事的风险只作答上述纲要,而是结合原文内容,比如象征物在这篇文章中是指什么,表达了什么,都必须说清楚,否则得分仍然会偏低。
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最终达成一定与考题标准化密切相关,考题一旦标准化,题目类型就比如走向趋同化,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标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自主命题;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标,在现代文命题思路上不是呈开放化,反而渐次走向趋同。倘若非要点破其中玄机,只能说,就语文考试学来说,现代文阅读可能设置的题目类型实在也仅此四类——词句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观点评价。我们不妨说得更细致绵密,彻底揭开命题背后的潜规则。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其题目难度依然是0.7左右。这意味着,考生只要在文中将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定位,并依据文本提示判断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还是下文的两至三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从语文考试学的角度来看,难度控制在0.7上下的题目绝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为单位确定答案,而只能以独立存在的句群为单位。如果想得满分,考生所要做的亦仅仅是将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两三句中的关键词(一般就是名词或形容词)找到,并重新使用它们造句。这样的思路对付一般的词句理解题绰绰有余,再次强调一次,因为难度决定答案范围,这是语文考试学中必然的出题规律。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题目是考试必出的,无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本套题第二道现代文题目是一个内容分析类型,照我的说法,考了二十年,几乎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第二类,特点;第三类,两段关系。从语文考试学上来看,难度普遍维持在0.5左右,且提问方式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上述三种。有意思的是,在标准化考试重压下,出题渐趋保守的今天,命题人似乎越来越不愿变化这些花样。随便举些例子,我们经常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如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请分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特点等等,等等。如果说,解题的过程是反命题,那么命题人在出这类题目时,不过是将文章划分为若干层次,依照这个层次分别给出答案点数。一般意义上,规律是5分以下的时候,一点一分;5分以上的时候,一点两分,照此,学生直接划段,并按要求从各段特殊位置句中找到答案并依据题目分值答点即可。难度是0.5,不上不下,扣分一般就是因为漏点,明了给分原则,也就不难了。
题目精解 17、18题解题的关键问题,在于考察内容究竟是着眼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还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在之前的命题交流会上,我们听到了太多教师的抱怨,很多所谓培训机构的老师在讲授现代文阅读题目的时候,通常告诉学生们一些快速突破的“大法”。比如所谓“不用看懂文章,就能做对题目”。针对此,我们特别希望有识之士能够思考一个问题,阅读教学的本质究竟是让学生通过所谓的大法,背诵诸如什么“承上启下”、“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现成答案还是让学生在两三道题目中向阅卷者展示出自己基本的语文能力。当语文最终沦落成为得分工具时,当那些通过记诵答题模板的学生得分竟然比真正读懂文章的学生还高的时候,显示出的一定是命题人的失败,是我们选拔机制的根本错误。考生通过本题的答案给定方式可以明显看出,在传统的作用(鉴赏)题答案中,一般老师会给出结构、内容等作用,但本题有意避开这些常规的答案,仅仅给定三条主旨(或情感),原因就在于让考试结合原文,考察是否真正看懂文章。换句话说,之前大家背诵的“通过写——表达了”这个模板还是有用的,但老师关键要在你的答案中看到你是否能够通过读懂文章答出表达了之后的东西。
说到底,本题是不折不扣的反命题。但是需要注意,本题意在纠偏,诸如“构成全文行文线索”等字眼有意在给定答案时被命题者略去,换成了一个新说法——贯穿起婆娘们“看麦熟”的过程,后面的另外一份,是对这个说法的分析。就是说,答题可以有框架,但现在对这个框架的说明是要求非常细致的,必须结合原文的。
面对今天的这些如此详细的答案,很多学校教师一定会觉得非常诧异,我们有意在给定答案时候规避了所谓的“采分点”式方法不代表今天北京卷高考也会如此,我们只是想提醒广大考生,一定先充分展现出你对文章的真正理解,然后才是其他,这也是这样给答案的良苦用意所在,虽然这样做在阅卷时会带来一些困难,但仍然要坚持,因为这是唯一保证考试信度的下策。
六、本大题共1题,共60分。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诗人说,“白的花生死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预计区分度0.58 命题思路点拨
介入学生作文教学的维度很多,但必须具备可靠的突破口。高考作文特别怕的就是套作,与套作相类似的就是毫无意义的作文套路式教学,甚至夸张地将800字中每个句子写什么都给学生规划好。阅卷人不傻,一眼就能够看出这样的所谓行文套路,一定不会给出高分成绩。另外,考生不能只擅长一种材料的写作,而应同时应对考试的多种情况,一般来说,在真正考试中个人经历、时事评论、文化文气三类文章都有可能出现;尤其是后两类,比如之前考过的2011北京作文的时事评论类文章,就另当年很多按照07、08年准备隐形翅膀的同学吃亏不少,要时刻记住考试的反命题。另一类反命题是文化、文气类,主要针对现在作文教学和考试中的偏向,学生作文越来越像政治评论;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感动中国、奥巴马、乔布斯比比皆是,但就是没有像样的文人文气,针对这样的情况,也会非常有针对性的命题,考生必须做好准备。首先,必须认清,考试作文材料或题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时事时评类和泛文化哲理类两大块。前者如今年的全国二由代买彩票引发的调查、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等;后者如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回到原点、这世界需要你、旧书等等。审题立意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时事时评类题目,在正面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反向思维进行立意是考试取得高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精讲一道题目,如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实际上,就完全可以在正面立意个性重要的基础上把论题进一步推向深入,“拒绝平庸”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主语,考试完全可以由此自问“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通向成功的通途么?“拒绝平庸”在另一层的维度可能是忽略生活中的平淡之美,因此完全可以在“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吗,这样一个反思的维度深化自己的文章,在发展等级的深刻、新颖等角度切中给分点。另外,一定在平时阅读和积累一些充满文气的、言说精美的片段记诵,语文作文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学问题,从阅卷者的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那些充满文学气息的文章必然受到追捧,学生可以绕开常规例子如李白、苏轼、司马迁;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选择如老舍、沈从文、柳永、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等文学、哲学家的故事润饰自己的文字,只要根据不同题目具体做些调整既能够得到高分。
试题精解
本题直击学生弱点,要求学生作出带有文气的文章,关键看积累。下面是命题者自己根据题目要求所写的“下水文”,供考生参考。
“美的极致是令人陶醉的圣境”(川端康成)——题记 恬淡中的浓烈
“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品读这样的诗句,一种难于言表的娴静之心渐渐浮上。然而,表恬淡的境界并不真正意味着消沉,在恬淡如茶的环境中,那些对生活和世界充满了爱的人仍然在内心最深处秉有着如浓酒一般的人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三变之词,总是颇为感慨。我总以为,那些潜藏恬淡的人生境遇,往往能够激发内心如烈酒般创造的强烈欲望,柳永身负才华,却始终不为人知,这种恬淡的境界正如是茶一般的。读前人的词,无论是温韦的花间派,还是欧阳修、范仲淹的那些写景之词,似都还未脱词刚刚兴起时的稚气,词调殊为平缓、短促。也许是因为内心过于的忧伤,长久地处于被人无视的境地,柳永之词则全用长调,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时代的美,这样的美是极致的。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的特点归结为“以身世之感打并入艳科”,在那些浮华背后,我见到的是一颗处处不为人知,但却依旧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世间之美的高贵灵魂。人言“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我揣想,若不是生活中如斯的磨砺,如斯的苦痛,怎能最终成就柳词的极致之美呢?理解柳永的关键,想必必须要透过他那淡如茶的人生境遇中见到他内心深处那些浓烈如酒般的真情。
最爱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总为那湘西的山山水水感动,似乎灵魂都被涤荡了。从湘西到北平,异地求学常常带来的是苦涩,看《从文自传》,知道刚来北平的沈先生,只能一个人租住在北大附近的小小公寓中,他甚至自嘲地为那里取名“窄而霉小斋”,我确信一个文学青年此时应该是无人知晓——这确乎是那种人生中如茶般半苦半涩的恬淡期。但文学的信仰一旦在心涧中勃发,便注定在恬淡中种下了浓烈如酒的情感。就是在这间小小的“窄而霉小斋”里,就是在这样被人看不见听无声的境地中,我们熟知的太多关乎湘西的传说、湘西的美流淌出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绚烂的神话。当“窄而霉小斋”中飘出阵阵书香的时候,我深信着看不见听无声,却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创造出美的极致。
此时,心中默念着川端康成的那句话。至极的美从来都无一个人的处境无关。哪怕人生处在如茶般的淡然之处,人们因着心中对美的追求,仍旧可以创造出那些撼人心魄的极致的美丽,那是如浓酒般醇厚的。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6
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说“安”
北京考生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和”之关键在于“安”。“安”者,安定和谐也。家之安,则户纳千祥;国之安,则国运昌盛;宇之安,则万物和谐。安者,和之本也;故曰:以安为本,以和为贵。
纵观古今中外,凡国泰民安者,无不安之善也。古有西汉休养生息,以安其民,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开明之治”使社会安定,然后成就“贞观盛世”;唐玄宗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安稳统治天下,成就开元时的辉煌;康乾励精图治,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社会安定和谐而成就康乾胜景,纵览历来国与家,成由安者、败于乱。春秋战国年年战乱,民不聊生,民心泛散;三国鼎立,争战不休,人民受苦,宋元之时,民族烽火不断,边疆不安,国人遭殃,此所谓:乱者,祸之源也。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古时分散离合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以此为镜,台湾与大陆分离数十年之久,国人关注,然而台独分子一意孤行,台独行径有增无减,这不仅影响祖国的统一,还会波及亚太地区的和平,甚至于世界的安定,中国政府站在利民利世的高度,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安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平安定乃大势所趋。前不久,国民党主席连战大陆之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安定发展推波助澜,祖国繁荣富强需要安定,社会安定需要统一,而统一大业的完成最佳途径是和平谈判,共创辉煌前锦!
不论是祖国的统一,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共建和谐社会方兴未艾。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营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国人倍受鼓舞;科技发展观的落实,广得民心。
古人有云: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中国要以“安”为发展背景,万事以和为贵,贵在安定。全心全意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全面展开,安定和谐也变得日益重要。只有安定,中国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在前进道路上引亢高歌。
以和为贵,贵在安定。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7
今年历史高考第31题, 以图表的形式再现了伊拉克战争的前因后果, 考查学生比较伊拉克战争和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可谓视角新颖, 独具匠心, 既考查了学科基础知识, 又考查了学生学习能力。但有老师说, 这道题是对海南省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极大挑战, 虽然这个说法过了一些, 却也不无道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海南省高考, 属于委托国家考试中心自主命题, 《海南省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是老师和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之一, 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不属于考试范围, 而在试卷中出现这样考查内容, 也难怪老师和学生有想法了。
19世纪中期, 世界历史发展有三大潮流, 即社会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第12题和14题分别考查了“美国内战”和“玻利瓦尔”, 其中就涉及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两大历史发展潮流。毋容置疑, 其题目本身没有多少难度, 且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题也以新材料的形式呈现, 彰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问题在于无论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 还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范围中, 都没有相关的内容。记得在今年高考备考中, 我们也注意到了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中, 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 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果真如此, 在高三备考时, 还要将初中的知识拿来复习一遍, 真的让老师和学生勉为其难。
新课程强调以新情境、新材料来考查学生, 客观地说, 今年的高考试题, 不管是选择题, 还是非选择题, 基本上都以新情境、新材料的方式呈现。如, 第8题,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 纽带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 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 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 那么只能说, 别了, 君主统治!第13题, 2009年2月, 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第18题, “万里长征, 辞却了, 五朝宫阙, 暂驻足, 衡水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 复神京, 还燕碣。”这类试题材料生动, 情境鲜活, 令人耳目一新。但是, 旧高考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 题干呆板, 9道非选择题, 虽是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 然而, 问法用词单调, 仅“概括指出”在整套试题中就用了8次, 缺乏新意。如, 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考试大纲》规定, 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今年的高考试题, 在考查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面做得相当好, 同时也给日常历史教学和高三历史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以材料带问题”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比较和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而如第9题, 《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 《独立宣言》还提出: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历史新课程中已经很少涉及《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内容, 此题明显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 确实让老师与学生无所适从。
2014年浙江高考化学试题评析 篇8
一、注重基础,注重能力
试卷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础实验,从多角度考查了化学学科素养、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原子结构、有机物性质、电化学、溶液化学等内容。如第10题考查了常见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简单题型。考生知道淀粉与纤维素属于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均可以水解,最后得到葡萄糖,考查的知识比较基础。
试题不仅客观题难度系数有梯度,而且主观题更是考查了考生“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三个层次的思维水平。例如第26题通过设计相关框图,考查考生读图并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将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思维容量较大,对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较好地实现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深度考查。
二、稳中有新,新中有变
试题在保持稳定基础上积极创新,一方面试题形式与往年基本一致,命题知识和能力主线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命题人在试题立意、内容选材、思维角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使今年的化学试题有了新的突破。例如,第12题以生活中饮用水消毒为背景考查溶液化学平衡问题,选材新颖,立意简单,但综合性很强。题目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图像,灵活应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如A选项中平衡常数的计算,考查了两个知识点:HClO电离常数的计算,总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试题要求计算HClO的电离常数难度已经不小了,再要计算总方程式中的平衡常数,显然突破了常规的考法。
三、突出主干,体现应用
试题内容的选取始终围绕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但试题背景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时代性及实际应用价值。如光解水与电解水的经济性比较、用氨氮废水的处理考氧化还原与电解的基本知识、用储氢电池考查电化学基本原理、以饮用水消毒为背景考查溶液化学平衡问题、通过燃煤固硫效果的讨论考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以葡萄糖酸钙的制备和药品普鲁卡因的合成为背景,分别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有机物的性质与相互转化关系。
总体来看,今年浙江省的高考风格、命题基本与往年相同。区分度高,满足高水平学生的挑战欲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继续重视理论基础、化学实验,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
【2023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推荐阅读:
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完整版07-06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12-10
北京语文高考作文09-29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09-11
202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09-08
北京高考语文微写作范文06-27
语文于我(北京高考语文状元孙婧妍)12-21
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高考分数线统计09-15
2023年政治生活高考试题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