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4-12-10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精选9篇)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1

20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40万考生走进考场。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年高考改革全面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达到27个。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共有9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3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套。

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功能指向,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在“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三个关键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既放眼时代主潮,又贴近民生现实与考生实际,全方位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2

第12题:本题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古文材料, 掌握孔子维护周“礼”、管仲改革及齐桓公称霸的措施,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13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为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 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当然, 如果掌握了郦道元、沈括、徐霞客的相关知识, 就更容易作答了, 如郦道元作《水经注》;沈括著《梦溪笔谈》, 其主要贡献在天文方面;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本题虽然引用了李约瑟的话作为题干, 但实际考查的是识记内容, 学生如果熟悉了教材, 就比较容易作答。

第14题:以古诗作为题干, 考查唐朝女装流行袒胸窄袖的知识内容, 以对教材的识记为主。

第15题:考查宋夏和议, 即元昊取消帝号, 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 夏对宋称臣;重开边境贸易。虽然要求对材料有一定理解, 但仍以考查识记内容为主。

第16题:这是一道识记类题目, 要求学生掌握使用“纱绸机”这一史实。如果学生掌握了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 隋唐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织法等知识, 本题就更好解答了。

第17题: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有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 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 特别是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知识点。所考查的以识记内容为主。

第18题:要求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作答, 首先要读懂选项材料, 其次要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考查的是比较浅显的识记理解能力。

第19题:要求学生掌握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是一个学生比较容易忽略的知识点,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题干中虽提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但实际考查的是中国革命史, 虽显牵强, 但显示出命题人想把时政与高考相结合的意图, 时政与高考结合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导向。

第20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军民所采取的作战方法———运动战, 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识记内容, 但由于不是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在高三后期的复习往往容易忽略。

第21题:要求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 能够理解工业革命是一系列发明应用于社会生产的过程, 是一道比较容易作答的识记类题目, 但部分学生对时间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 也可能导致失分。

第22题:19世纪早期,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 他认为动物器官的构造和机能由于环境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只要掌握了这一内容就可以轻松地回答此题, 题目看似是中外史比较, 其实难度不大。

第23题:教材叙述:“恐怖主义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恐怖主义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 恐怖组织所能造成的伤害已经非常巨大。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 都已经发表声明, 强烈谴责大规模杀害平民的恐怖主义活动。”题目选项根据本段文字编撰。因此学生只要熟悉这段文字就能解答此题, 当然也可理解作答, 题目难度不大。

第37题:第 (1) 问第一小问:虽然教材有此相关内容, 但参考答案主要根据材料得出。第二小问:本可理解作答, 答案本无固定模式, 但参考答案却完全依据教材得出。第 (2) 问第一小问: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作答。参考答案就是对材料的简单归纳。第二小问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考查。第 (3) 问第一小问:参考答案完全出自材料。第二小问:参考答案绝大部分要点源于材料。有两个答案要点出自教材原文。

第39题:第 (1) 问, 解答此问要仔细阅读材料, 将隐藏在材料中的答案要点找全。其中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难度较大。第 (2) 问, 直接原因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第二小问的参考答案几乎是由材料原文构成。

二、试题设计

1.试卷结构。自重庆实行3+综合以来, 试卷结构没有变化, 在文科综合卷中历史试题为12-23题, 第37题和第39题的部分小题, 历史学科分值为100分。不过2011年有一点细小的变化, 第36题的第 (1) 题的龙门石窟也可归入历史。那么2011年历史在文科综合卷中的总分就占了102分。

2.试卷内容。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2011年重庆高考历史各部分的分值为:中国古代史3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2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8分, 世界近代史8分, 世界现代史20分。其中选择题:中国古代史20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8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8分, 世界近代史8分, 世界现代史4分。主观题:中国古代史12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14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0分, 世界现代史16分。

从专题的角度看,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均进行了考查, 其中第37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史。

三、试题特点

1.立足课本, 注重基础。本套试题的选择题几乎全是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 主观题也有相当部分内容是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成为全卷的重中之重, 这是本套历史试题最显著的特点。

2.选择题主要以材料呈现, 有重庆地方史素材, 体现了重庆命题的地域特色。主观题的参考答案有相当部分来自材料, 第39题第 (2) 问的参考答案几乎是摘抄了材料原文。

3.适当考查了时政热点, 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建党90周年”“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恐怖主义”等。

4.试题中涉及不少细小的知识点。如唐朝女装形式、宋夏重开边境贸易、明代丝织使用“纱绸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解放战争初期的运动战等。

5.少数主观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如归纳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要求学生具备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才能得高分, 具有较强的选拔性。

6.总体来看, 历史全卷严谨、细致、基础, 但形式较为单一, 创新和能力要求较弱。

四、教学启示

1.要求学生完整、细致、准确地掌握教材知识, 这是高三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以前高考对时间的考查较少, 不少学生忽视对时间的准确记忆, 所以对时间的掌握要引起重视。由于2011年过于偏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 估计2012年会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2.强化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国古代史内容较少, 但分值偏高。

3.关注时政热点, 把热点和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3

2012年是湖北省实施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九年,同时又是告别传统高考、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作为湖北省第一份新高考试卷,大家对今年的湖北语文卷有着更多的期待。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旧”高考之间的顺利对接,早在2012年3月下旬,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举行了语、数、英三科新高考的适应性测试。这次测试可以说提前缓缓拉开了新高考语文试卷的神秘面纱。有了这样的铺垫,人们对于我省第一份新高考语文试卷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心里已经有了底。因此,当6月7日湖北语文卷面世后,大家能够更为理性和平和地看待这份试卷。试卷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顺利完成了我省“新”“旧”高考语文试卷的平稳过渡。与此同时,试卷贴近我省的课改实际命题,理性回归学科测试本体,全面反映我省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试题朴实、灵动、大气,既符合我省第一轮语文新课改的整体要求,又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甄别选拔的测试功能,对稳步推进我省新课程改革和中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具体来看,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坚持变中求稳,实现平稳过渡

2012年高考是我省首届新课程高考,今年的高考湖北语文卷顺利实现了由传统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

作为我省第一份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必须站在新课程、新高考的高度,以新课程理念为命题支撑,贴近我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全面反映我省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变”是必须的。但如何变、变的幅度多大,这是广大高三师生特别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了解除疑问,稳定人心,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在正式发布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之后,于2012年3月举行适应性测试,解除了一线师生备考中的种种疑虑。适应性训练试卷实际上起到了备考向导的作用,自然也成为2012年湖北语文卷命题的重要参照。

从“变”的角度看。2012年湖北语文卷在守正中继承,在继承中出新。与2011年湖北语文卷(大纲卷模式)相比,今年试卷的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考试大纲》变了。今年命题遵循的是2012年新课标《考试大纲》。(2)《考试说明》变了。今年我省根据高中语文课改的实际,制定了与本省语文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考试说明。今年的湖北语文卷严格遵循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规定命题,试卷对板块分类进行了整合,将原来的语言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名著阅读整合为“语文基础知识”;将文言文阅读(含翻译)、文言断句、古诗鉴赏、名句填空统一归并为“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部分,将“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明确地标示在试卷上,概念的表述更为准确,板块分类和考试指向更加明确。(3)考核目标与要求有所调整,增加了探究能力(F层级)的考查。(4)考试范围与要求变了。考试范围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必修课程教材由人教社大纲版高中6册教材变为人教社课标版“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教材为选修ⅠA中的两个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必修加选修共7本教材。增加了识记“中外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考查,同时渗透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第5题)。在名句名篇填空部分设置了选考题(第15题,8选5)。(5)试题类型有变化。增加了古文断句题(第13题)和多项选择题(第16题)。(6)古诗文背诵篇目有变化。今年根据新考纲及新考试说明,调整了相关篇目,做到了“三个兼顾”:兼顾学段(初高中)、兼顾体裁(诗歌散文)、兼顾必修选修。

从“稳”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2012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从学科内容的测试要求、教育测量的技术规范以及考生作答的适应性等方面考虑,只是在2011年湖北语文卷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湖北语文卷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保持了稳定,试卷的总体结构、考点覆盖、主干题型和赋分比例等方面与2011年湖北卷是一脉相承的,湖北语文卷多年形成的传统特色在传承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其二,2012年高考湖北语文卷与2012年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在结构、赋分、内容、题型等方面保持一致。同时,还以适应性训练的反映和数据分析为参照来调控和校正高考试卷的难度,确保高考试卷的难度合理、适当。

这些“变”与“不变”,全部在2012年高考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控制范围之内,考前的预设在试卷中一一兑现。这对于维护我省《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实现“新”“旧”高考的顺利对接以及深入推进我省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改革,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二)回归学科本体,丰富人文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本质属性。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繁杂而又缺乏像数理化那样的严密体系,因此有些人称语文为“小百科”。语文教学也曾经陷入到“重知识传授,轻审美感悟”的误区。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本体和学科文化被异化和误读的局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偏。在这个过程中,湖北语文卷也自觉地承担起了回归学科测试本体的责任,在命制过程中不断丰富试卷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蕴。八年来,湖北语文卷在总结与扬弃中形成了“强调基础,突出能力,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相融合”的传统特色,这一特色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例如字音、字形题,两题中的四组词语材料均为二二/四四结构,排列整齐匀称,读起来具有节奏和韵律上的和谐美。第3题(词语运用)、第4题(病句辨析),试题材料极具文学性,很多句子非常典雅。论述类阅读材料选用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文本哲理蕴含深厚,文化思辨缜密。试题的编制十分考究,每个题都有明确的阅读区间,既有利于考生阅读操作,也体现了试题设计的层次感。每个小题中的四个选项,不仅表述的角度紧扣题干,且字数相当,整齐对称,呈现出一种建筑美。文言文阅读文本由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选段和刘孝标的相关注解组合而成。《世说新语》为古代笔记小说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其语言简约传神,辞意隽永;所写人物性格独特,气韵生动。刘孝标的注解同为传世之作。命题文本选取二者组合为一,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上相得益彰,融通成趣,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拓展了命题的空间。文言文断句是今年新增的题型,命题选择了一段与前面文言文阅读选文有关联的材料,叙述的是与王湛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士魏舒的故事,保持了文言文阅读风格的一致,也进一步丰富了选材的内涵。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分别是名篇、美文;语用三题,20题凸显全民读书的主题,21题考查名著阅读,22题要求题诗或配文;作文材料以杜甫《春望》中的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作为议论的触发点。这些试题文化意蕴深厚,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有利于引导考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审美能力。

nlc202309011158

(三)立足课改前沿,引导中学教学

高考试卷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要有利于中学教学。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后的第一份高考试卷,必须立足课改前沿,给中学教学以积极引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与教材的联系,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

湖北语文卷重视观照教学过程,强调课内外衔接,一贯致力于引导中学教学及备考复习依纲据本,远离题海,回归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一命题特色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很多道试题的考查材料,要么直接选自教材,要么与教材关联密切,教材内容所占分值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例如第一大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词语大都出自课文。尤其是第2题,四个选项中的所有词语材料全部出自必修教材,每个选项的四个词语都选自同一篇课文,可谓用心良苦。第5题,四个选项的考查内容基本出自《考试说明》规定的必修和必选教材以及名著阅读篇目。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的词语和句式,大多是教材中的“旧时相识”,均在高中语文积累范围之内。第14题诗歌鉴赏题干中的“贾岛注重用字推敲”,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8课《咬文嚼字》课后(第44页)的一段补白《“推敲”的来历》互相应和。第15题要求填入的名句全部出自《考试说明》规定的教材篇目。第21题直接勾连课文,试题材料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宝黛初会”片段。就连作文材料也设置了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杜甫诗《春望》。凡此种种,都是要给中学语文教学以明确的导向:立足教材,抓纲务本,优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实现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健康对接。这一导向应该会在未来的湖北语文卷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关注“三维目标”,引导中学教学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规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今年湖北卷同样关注了“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检测。

首先是注重基础考查,扩大知识的覆盖面。试卷中基础知识的考查涉及到必修本、选修本、读本;必修本的考查不仅考“阅读鉴赏”,也涉及到“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和“附录”。例如第15题名篇名句默写,八个名句就兼及初中、高中,诗词、散文,必修本、选修本,覆盖面是十分广阔的。

其次是在“三维目标”的交叉点上命题。例如14题诗歌鉴赏,选材难易适度,拟题精思巧构。两个小题落实了三个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2)题要求考生结合贾岛用字注重“推敲”的特点来赏析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的表达效果。考查的角度既独具匠心,又十分合理,非常自然地将文学鉴赏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于一题,综合考查。“一石而三鸟”的效应无形之中优化了试题的测试功能。

第三,注重语言运用,引导中学语文学以致用。

经过多年的积淀,“语言运用”板块已成为湖北语文卷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年语用部分三道试题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非常合理地检测了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第20题以湖北省今年的“全民读书月”为背景,要求为《楚辞》或《史记》写一则阅读宣传语。取材于现实生活,彰显新课程阅读理念。设题情境传达了时代文化风貌,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考生在答题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书香荆楚,文化湖北”的时代新风。第21题要求用对偶句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命题勾连课内外,融名著阅读、分析理解、鉴赏评价、修辞运用、语言表达应用等多考点、多能级于一题,多管齐下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第22题是今年的创新试题。湖北语文卷以及其它省市语文卷语用部分以前虽然考过漫画材料,但为漫画“题诗或配文”的题干设计还是首创,画面上那只笑容可掬的小猫会让你忍俊不禁,从而灵感闪现,欣然命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今年语用部分的三道试题创意迭出,使湖北卷的“语用品牌”再放异彩。

(四)突出能力立意,彰显课改理念

新高考如何彰显课改理念?突出能力立意,尤其是突出探究能力、写作能力的考查,是今年湖北卷命题彰显课改理念的重要着力点。

探究能力是今年新设置的考查点,自然成为今年命题的重点。《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探究能力考查的要求之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为了落实这一重要考点,今年的湖北卷设置了一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第19题)。散文《耳边杜鹃啼》人文蕴涵深厚,探究点较为密集。命题时首先力求选好探究的切入点。探究题不是脱离文本的天马行空,而是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对文本内涵和意蕴进行深入的发掘和多向拓展。试题选定文末“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作为切入点,切口虽小但可以洞察全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是确定命题指向。题干不是笼统地问“为什么被美化了几千年”,而是要求“选取一个角度探究原因”。考生只要细读全文,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杜鹃被美化的原因。但这“原因”在文中若隐若现,或浅或深,呈现出多维的向度。考生只需“选取一个角度”,找到自己感悟最深的那一个“原因”,便能得心应手,一探究竟。这样的设计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便于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定探究视角:或是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或是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符号,或是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等等。各种有创意的解读,有个性的见解,让广阔的探究空间异彩纷呈。而这正是探究能力考查的要义。

作文试题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是命题精心设计、建构的亮点工程。新课程理念为作文教学搭建的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而“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彰显新课程理念,今年的作文试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有较大的变化。作文材料是一段讨论型材料。这一段关于“书信”的试题材料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片段的形式呈现,与考生的生活实际及语文学习实际紧密联系,以真实的课堂情境作为写作支撑。90后考生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现代科技进步的加速、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明的丰富性以及因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时空无限性的现实,必然会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情感依托、责任意识、社会交往、个性展示等方面呈现出多元性的特征。针对这一特点,试题的命意指向直击考生的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对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从理性的高度辨析“变”与“不变”中所蕴含的意义、哲理和价值观,激发考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试题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内容具体,内涵丰富,蕴含多向,易于引发考生的联想,便于考生写作思维的发散。

nlc202309011158

二、统计数据分析

2012年湖北卷全卷共23题,总字数约为7409字,阅读材料总字数约3460字。由于今年新高考试卷考查的内容和题型有所调整(增加了文言文断句、多项选择题和探究题),全卷篇幅较去年湖北卷6761字相比有所增加,阅读材料篇幅较去年湖北卷3337字相比略长;考生最低书写量约为1760余字,与去年1700余字的书写量相比基本持平。由此看来,尽管试卷总体篇幅有所增加,但是试卷的书写量控制较好,绝大部分考生能够在规定的150分钟内完成试卷。

从全省试卷的指标看:2012年全省语文试卷难度0.67,是近五年来命题难度偏易的一年(仅难于2011年,与2010年难度持平),考虑到今年是新高考开局之年,命题预期的难度是既要与2011年相比有所回调、不能太容易,又要有利于新旧高考的平稳过渡、不能太难,因此实测0.67的难度尽管略微偏易,但应该说还是实现了命题预期;差异系数为12.37%,试卷对考生的区分程度与2011年较为接近;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为0.67,处于自主命题九年来的中间水平。今年是湖北省自行命题的第九年,也是湖北新高考的开局之年,尽管语文成绩得分较好,受到中学语文教学界广泛欢迎和认可,但是从教育测量和招生选拔来讲,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组在试卷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从两科试卷的指标看:2012年湖北卷难度,文科(P文=0.67)与理科(P理=0.68)基本相当,其平均分两科相差1.68分。2012年湖北卷总分差异系数,文科(CV文=13.55%)相对高于理科(CV理=11.77%),这与往年反映一致,即文科考生试卷总分的差异程度仍然相对强于理科。2012年湖北卷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文科(α文=0.71)相对高于理科(α理=0.64)。

从试题难度分布曲线的走向情况看,卷首第一大题5个小题由浅入深导入,有利于考生迅速稳定紧张情绪,顺利作答;从客观题部分即单项选择题来看,难度设置总体上呈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除了第11题难度过高(文、理科均仅为0.05)外,难度梯度设置尚可。但从主观题部分即简答题、翻译题、填空题和写作题等来看,难度明显降低,卷末第23题作文题也偏低,整个主观题部分难度低于客观题部分,在全卷难度编排上体现“由易到难的规律”还不够明显,整体上未形成理想的难度梯度。全卷23道题目的难度取值,文科在0.05~0.82范围,理科在0.05~0.86范围。从全卷题目难度等级构成情况看,两科都有高、中、低三个难度等级的试题,但难度等级分布反映不完全一致:文科高难度试题有2题6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4题59分,低难度试题有7题85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2:14:7、分值构成比为4.00%:39.33%:56.67%;理科高难度试题有2题6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3题54分,低难度试题有8题90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2:13:8、分值构成比为4.00%:36.00%:60.00%。由此可见,两科的低难度题分值偏多(均超过50%),中等难度题分值偏少(均不到50%),卷中第11题文、理科难度均高达0.05——自主命题九年以来最难的试题,卷末第23题60分的作文题两科难度均为0.75,显得相对偏易,这说明全卷难度结构分布和难度梯度形成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从题型、内容和能力结构的差异特征表现看,在5种题型、6项内容和5种能力的测试中,测试差异系数基本以文科相对较高,这与往年的测试反应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文科考生试卷的差异程度较之理科考生的试卷要强,这一方面与文科考生人数较理科考生人数少有关,另一方面与文科考生的水平差异大、而理科考生的水平差异相对较小也有关。全卷23道计150分题目的测试区分度,其优、良、可、差等级的构成比例,题量相对比为,文科10∶7∶3∶3,理科为7∶9∶3∶4;分值构成比为,文科72.67%∶14.67%∶6.00%∶6.67%,理科为65.33%∶20.00%∶6.00%∶8.67%。从试题区分度的优良率看,文科为87.34%,理科为85.33%;从试题区分度的差等率看,文科为6.67%,理科为8.67%。

从2012年全省考生试卷总分频率分布图看,文、理科基本呈正态分布。从文、理科各分数段试卷总分频率分布表看,文、理科均在100~110分数段发生人数最多,文、理科频率分别达33.86%、37.87%;在90~100分数段发生人数次多,文、理科频率分别达24.22%、24.20%;文、理科100分以上考生人数的累计频率分别达57.21%、62.45%。按照题目难度曲线形态特征和题目选拔功能进行考察,两科全卷23道试题,属于Ⅰ型(优等)、Ⅱ型(优等)、Ⅲ型(良等)和Ⅳ型(尚可),选拔功能的优良率均为95.34%,说明本年度语文科考试结果实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目标,较好体现了高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四川高考试题评析 篇4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试题,严格遵循《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坚持“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以能力立意和思想立意为主导,以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学科品质为根本,着力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各学科较好地把握了试卷色彩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能力考查和学科品质的有机结合,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的有机结合,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保持了相对稳定,在体现课改理念,突出学科品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一、注重试卷色彩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

基于“立德树人”的方向引领,四川卷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色彩,紧扣时代脉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融入其中,强化了学科教学和学科考试评价的社会属性,把育人功能融入考试评价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如政治试题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社区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强化考生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历史试题针对当今中国社会人文精神有待强化的现实,通过考查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试题选择了“继西汉文翁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虞溥,对于莘莘学子在“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方面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更是光照后人,润泽生命。作文试题“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把“立德树人,健康成长”放置在生命的天平上,让考生写出的是自己的人生答卷和生命价值。

二、注重能力考查和学科品质的有机结合。

在材料的选择上,突出材料的学科品质,注重材料的能力指向,深掘材料的功能意义。如语文试题选择文质皆美而富有审美内涵的阅读文章,让学生向美,尚美,向上;数学试题突出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英语试题在强调语言工具性特点的同时,融入了人文性和灵活性特点;生物试题直接选择“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或真实的科学研究课题作素材”,凸显了生物学科特色。

在试题的命制上,注重思维多样性和层次性的考查,注重知识层面和能力层级的立体交叉和体系建构的考查,体现学科品质。如地理试题设计选取了我国首位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航行――郭川的航行线路图,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物理试题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设置情境,考查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试题取材真实,涉及到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开发、药物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彰显了化学的学科价值。

三、注重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的有机结合。

各学科基于学科品质、学科特色和学科能力的全面考查,确保了素材选择的科学性和原创性。选材有根据,命题有依据,答案有凭据,科学,规范,合理,试题难度结构把握较好,既面向全体考生,又能把一些具有学科潜质和突出能力的考生区分出来,试卷的选拔性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试题命制有突破,有创新。一方面,内容上突破了选材的局限性,课内课外结合,选修必修兼顾,整体把握和局部渗透互补;形式上突破了命制的模式化,理论和实践结合,文化与生活结合,感性和理性结合,人文和自然结合。另一方面,命题视野和命题思维在路径上的创新,更多综合状态和融合状态的试题,考查了考生的多角度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命题思想和命题意图在理念上的创新,和谐共生,把为国选才和为国育才的功能有机结合,把成人成才教育渗透于具体的学科能力的考查之中。

从深度引领课程改革角度看,注重三维目标的考查,注重辩证思维和批判反思能力的考查,注重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的考查,导向一线教学抓纲务本,用实、用好、用活教材,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向教育资源的整合创新,让考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年高考四川卷,以“稳”为根基,以“进”为方向,既突出了“学科品质”,也彰显了“课改理念”。

语文

语文试题,具体体现了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涵蕴语文品质,凸显语文特色。注重语言,选材文质皆美,守正创新;注重审美,设问向美而思,质疑解难;注重文化,阅读以文化人,润育生命;注重思维,写作指向思辨,开启心智。

二是浸润人文修养,彰显育人色彩。选材立意上,从教材资源的激活走向教育资源的整合;理解思考上,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走向现实生活的对话。引领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中提高生命价值,实现自我。

综观全卷,语文色彩明朗、鲜活、尚美、向上,语文品质纯正、润泽、厚重、深致。简约中有深意,朴实中有创新,质朴无华别有深味,清丽淡然意蕴绵长。

数学

数学试题体现课改理念、特色鲜明。

一是重视教材与基础,突出核心内容。重视教材价值的挖掘,有的题目直接由教材的例题或习题改编,有的问题产生于教材背景。重视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重视支撑学科体系的内容考查,重视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二是注重能力与方法,强化数学思维。多角度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突出了对观察、联想、类比、猜想、估算等数学思维以及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想的全面考查。

三是关注探究与创新,体现课改理念。通过对探究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理念,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英语

英语试题整体稳定,突出语言运用能力考查。

试题内容严格遵循《考纲》要求,无偏题、怪题、陈旧试题。难度控制合理,易、中、难试题配置得当。答案和评分参考准确、合理、易于操作。

全卷注重基础、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结构效度高;题量适中、内容丰富、选材搭配合理、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文段原汁原味,语言鲜活地道,符合语言测试真实性的要求;信息量大,皆为原创;试题设计体现了高中英语新课程强调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体要求。试题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试题设计遵循了语言和语言学习规律,符合外语教学与外语测试的科学要求,对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物理

物理试题突出了物理学科主干知识和重要内容,注重考查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试卷整体难度适中、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给了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每个试题立意明确,设问准确,情境恰当,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特点,全面考查了物理学科要求的五种核心能力;试题注重在物理过程中考查考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灵活性强;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物理教学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的理解。

化学

化学试题遵循考试大纲,进一步突出新课程理念,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试题注重双基,突出主干知识考查,难度梯度设置合理;试题取材真实,涉及到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开发、药物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彰显了化学的学科价值;试题重视实验及科学探究考查,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对中学化学教学向重基础、重教材、重应用、重素养、重实验、重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生物

生物试题体现“基于真实情境、强化实验探究、考查综合能力”特色,突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数试题以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或真实的科学研究课题作素材,如第2题“精子在受精过程中的变化”、第5题“链球菌感染后的体液免疫过程”、第8题“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另外,试题还加强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第4题“森林中幼苗的生理指标分析”、第7题“石头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0题“豌豆顶芽影响侧芽生长的机制”、第11题“果蝇体色遗传的研究”。试题以实验为线索,充分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较易试题与中等难度试题比例恰当,具有较合理的梯度。既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

政治

政治试题平实厚重,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也探索创新,如第11题考查理论逻辑推演能力,第13题3问引入探究性情境和表格填空;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反映国内外重大时事,重视思想启迪,发挥了政治学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功能;坚持能力立意,充分体现政治学科课程改革“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三基于”(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精神,坚持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坚持“以纲为本”,“务本求实”,导航中学教学。

历史

历史试题在“能力与素养并重”立意的基础上,突出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考查。如第14题,以中国和美国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建设历程为考查点,以期认识不同制度文明发展的特殊性和内在连续性,尤其是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和潜在活力。

试题培养考生从长时段视角观察历史现象、历史叙事、“论从史出”等多元能力与思维,传承“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如第10题以英国工业革命和人文精神关系为例,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体现与时代互动的特色。

整套试题回归史学本真,关注时代热点;注重史学培养学生多元思维与塑造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地理

地理试题强调运用地理信息,注重对考生思维过程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内容涉及地图、地球运动、地形、气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环境、灾害、区域地理等。

突出主干知识,强调能力考查。如对“蓉欧快铁”沿线区域灾难的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认定环境条件、推断地理后果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对“一带一路”的时空理解。

关注社会生活,体现应用价值。考查了四川盆地秋、冬季节多雾的原因,问题设计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中学课程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北京高考理综试题评析 篇5

高考化学试题已经露面,笔者看到试卷的第一反应就是选择题考查的比较新颖,但实际选项比较明显,大题的难度也很平常,没有明显的坡度。试题的难度与和相比较基本持平,试题整体特点分析如下:

1.选择题仍然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但是考法新颖,例如:第9题考查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第10题考查缩聚反应及有机高分子材料。

2.主观题以考查能力为主要方向,同时在考查问题的方式上力求综合。例如:第25题仍然是有机推断题给出的信息有两个,第一个信息比较陌生,第二个信息是常见的羟醛缩合;26、27题主要考查无机原理综合,28题的实验探究考查背景为三价铁与碘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考查方向与一模、二模极为相似,学生得分并不算太难。

总体来说,这是一份有一定区分度的试卷,一份有利于考生发挥出自己正常水平的试卷。

北京高考生物试题短评:整体求稳,大气灵活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孙一夫

1、 命题难度 难度略降,难度分布与相似

难度略低于14年,中等难度题目为主,高难度题目集中在非选择题个别考点。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得到不错的分数,同时也能区分出特别优秀的学生。而从往年的生物高考分数段来看,30%以上的孩子集中在60-70分数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例如选择题方面,难度集中在第3、4题,第1题免疫学的基本知识、第2题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第5题基因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步骤,难度均比较低。

2、 考察核心 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不考察偏难怪,试卷大气灵活。近年来北京市命题的特点比较鲜明,内容的考察与考纲的要求相符,但命题灵活,综合性较强,死记硬背的孩子并不会得到很高的分数。命题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型题目占比重大。例如29题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以实验探究为背景,又贴近生产生活实践。

3、 考察灵魂 四大能力的考察

能力考察方面,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依旧是考察重点。14年的高考试卷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考察分数最多,但失分率最多的环节在获取信息能力,的高考命题延续了这一特点。

高考大改的前夕,整体追求的是平稳过渡,希望的考生能够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在16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物理短评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 赵玮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6

2009年上海市秋季卷高考作文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题的样式。这反映出了今年上海的文题由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8年的他们的命题作文转为材料作文。这给考生更多的审题和立意的自由,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自己写作的自由王国,而脱离了过去那种成人化、现实性的写作框框。(当然,那也是符合高考作文必须戴着镣铐跳舞的应试规则的)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读懂原材料的寓意。要写好新材料作文,最关键的就是正确理解材料中隐含的意义。只有明确了寓意,才能把握住作文的立意。那么,怎样来读这则材料的含义呢?我们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由实就虚的方法。材料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词是板桥体。什么是板桥体?命题者借此要考生作文中达到什么思维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推敲的地方。板桥体,表面上一读就知道,就是郑板桥(郑燮)个人创造的一种书体。顺便介绍一下,所谓的扬州八怪,即清康熙至嘉庆初活动于扬州地区的富于创新精神、作品具有崭新风格的画家群。郑燮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将隶书与行书相融合,创造了一种自称为六分半的书法体势,后人称之为板桥体。六分半书体飘洒错落,格调雄奇。郑氏的绘画作品往往以六分半书题以诗文,更加丰富和突出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从材料中我们完全可以提炼出创新的主旨和感点,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核心。

2.提炼原材料的感点。文题写作中的材料,给考生提供了至少这样三个基本的信息。按照内容的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可以作为广大考生提炼感点的思维方向和确立感点的角度。(1)板桥体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从这句话里隶书参以行楷形成板桥体的字体样式,联想到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考生既可以就书法谈书法,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2)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考生可以从单个字体歪歪斜斜与总体错落有致想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还可以联想到张扬个性与构建和谐的关系,甚至想到 和而不同的哲学道理。(3)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这句话字面理解为:①不可无一,说明只能够有一种出现于世,才能成其一类书法作品的风格,其他事物也是如此;②不可有二,说明让其独立于世,绝对不能够因袭模仿而成其赝品、复制。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物以稀为贵,创新要有个性,真理只有一个。

当然,从材料的整体上考虑,立意的角度可以为只有创新的事物,才有永恒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审题、立意,构思成文时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与想象,从板桥体的书法谈开去,只可以将其作为作文的引子材料,不能纠缠在书法上,要与社会实际、学校的生活实际结合。即使花重笔谈论了书法,也要在文章的后半部体现出由此生发出的自己的创新的观点,做到卒章显志。

总之,广大考生在作文立意时,一定只能将板桥体作为一个开拓、创新的哲学符号而已,要真正写出自己立意所形成的板桥体创新的事物,就必须选择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描述和议论,揭示出新的属于你写的板桥体的新意和主题。(朱庆和)回到目录:2009高考作文试题评析(7省市)

编辑推荐:

2009年高考作文病文诊断(18省市)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13省市)2009年高考全国18套考卷作文题特点分析 相关链接: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7

今年历史高考第31题, 以图表的形式再现了伊拉克战争的前因后果, 考查学生比较伊拉克战争和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可谓视角新颖, 独具匠心, 既考查了学科基础知识, 又考查了学生学习能力。但有老师说, 这道题是对海南省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极大挑战, 虽然这个说法过了一些, 却也不无道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海南省高考, 属于委托国家考试中心自主命题, 《海南省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是老师和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之一, 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不属于考试范围, 而在试卷中出现这样考查内容, 也难怪老师和学生有想法了。

19世纪中期, 世界历史发展有三大潮流, 即社会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第12题和14题分别考查了“美国内战”和“玻利瓦尔”, 其中就涉及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两大历史发展潮流。毋容置疑, 其题目本身没有多少难度, 且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试题也以新材料的形式呈现, 彰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理念。问题在于无论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 还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范围中, 都没有相关的内容。记得在今年高考备考中, 我们也注意到了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中, 增加了这样一句话:“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 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果真如此, 在高三备考时, 还要将初中的知识拿来复习一遍, 真的让老师和学生勉为其难。

新课程强调以新情境、新材料来考查学生, 客观地说, 今年的高考试题, 不管是选择题, 还是非选择题, 基本上都以新情境、新材料的方式呈现。如, 第8题, 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 纽带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 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 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 那么只能说, 别了, 君主统治!第13题, 2009年2月, 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第18题, “万里长征, 辞却了, 五朝宫阙, 暂驻足, 衡水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 复神京, 还燕碣。”这类试题材料生动, 情境鲜活, 令人耳目一新。但是, 旧高考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 题干呆板, 9道非选择题, 虽是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 然而, 问法用词单调, 仅“概括指出”在整套试题中就用了8次, 缺乏新意。如, 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考试大纲》规定, 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今年的高考试题, 在考查学生学习历史能力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面做得相当好, 同时也给日常历史教学和高三历史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 这个方向就是“以材料带问题”进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比较和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而如第9题, 《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 《独立宣言》还提出: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历史新课程中已经很少涉及《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内容, 此题明显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 确实让老师与学生无所适从。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8

2012年是湖北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英语试卷的突出特点是“平稳平和”,严格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湖北省颁布的《考试说明》命题,顺利实现了2012年我省“新高考”的平稳过渡。试卷设计科学严谨,题型和题量与以往湖北卷保持一致,仅主客观题的分值比例作了适当调整;考点覆盖面广,设计有层次,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较强的教学导向作用。试题命制规范公平,试题的命制和选材都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所选语言材料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具体而言,今年的高考英语科试卷有以下几大特色。

1.依“纲”据“本”,考查全面

试卷注重对考生的听、读、写能力的全面考查。全卷总词量为4395个,有效词数为1101个,约占我省《考试说明》词汇表的31.3%,同时我们建立了以教材(人教版和外研版)为核心的语料库,命题时随时备查,保证了所考词汇都是学生真正学过的;试卷注重对教材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覆盖,“词汇知识运用”部分的考点涵盖名词、形容词、动词(词组)、副词、介词(词组)等;“完成句子”部分涉及了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倒装、虚拟语气、表语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型以及代词。“听力”、“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不仅要求考生听懂、读懂材料,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联系相应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答题,能力考查涵盖了《考试说明》中的“理解材料的主旨和要义,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对说话者或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推断,根据上下文正确使用词语,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等多种能力。

2.语料真实,贴近生活

试卷各部分的选材都体现了以下特点:语言环境真实、新颖,语言地道,表达准确、规范,素材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是中学生认知水平所能接受的,如“听力”材料涉及到国际交换生、电视采访、某大学图书馆迎新解说词等内容,“完形填空”所选故事是讲述的一次消费经历,“阅读理解”选材则涵盖了有关家乡变化、探索世界的多维方式、女子高等教育、兄弟姐妹关系研究、工作中怎样创新等诸多时代话题,内容丰富,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有的篇章内容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考生仅凭常识是无法正确答题,必须通过读懂全文。所有语料均来自英美国家最新的报刊杂志,改写原则必须是命题人员从长篇改短,既保证了素材的原汁原味,又防止与复习资料“撞车”,保证了素材的公平。

3.稳中有变,精益求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今年的英语试卷在赋分方面稍有变化:“词汇知识运用”中的“完形填空”从语篇层面考查词汇,是传统题型,同时“多项选择”部分是从句子层面考查词汇,二者有部分重叠,为了平衡全卷分值比例,适当降低了此部分的权重,“完形填空”每小题由1.5分降为每小题1分,题量不变;“书面表达”中的“完成句子”主要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灵活运用英语语法、词汇知识,准确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增加这部分的权重,从每小题1.5分提高为每小题2分,有利于反拨中学英语教学从被动记忆转向主动应用,降低考生猜测答案的机率,同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的实际应用方面,另外提供完整的汉语提示则可以给学生一个相对清晰的语境;“短文写作”由25分提高到30分,且词数要求由100词增至120词左右,也体现了新课改对考生写作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主观题的权重由原来的26.67%(40分)增至33.33%(50分),是为坚持理解与表达并进、输入与输出并重,着重体现新课标“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助于学生思维表达的主观题”的要求,突出英语测试的选拔功能,增加试题的效度,符合当今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趋势。

二、统计数据分析

与2011年相比,2012年高考英语湖北卷在试卷难度上做了一定调整,具有较高的质量和良好的区分功能。经对试卷及试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从全省英语科测试总分频率分布图看,文、理科总分分布都出现了双峰,文科分布曲线略呈正偏态,理科呈负偏态,文科平均分为71.51分,难度为0.48,理科平均分为80.75分,难度为0.54,说明本年度高考试题总体上对文科考生稍难,对理科考生难度相对较易;与去年相比,文、理科的平均分变化不大,难度略有提高。

考生得分的离散程度(CV文=46.88%,CV理=40.31%)比去年(CV文=40.60%,CV理=36.13%)略高,试卷对考生的区分力度较大。

试卷内容同质性信度(α文=0.91,α理=0.92)与去年(α=0.93)基本一致,说明测试分数偏离真分数值的幅度较小,测量误差得到较好控制。

从题目的测试选拔功能来看,达到优等的文、理科分别为55、60题,其分值分别占全卷总分的71.67%和78.33%,说明作为以选拔为主要功能的常模参照性考试,本年度英语卷总体上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与要求,实现了“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目标,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从该卷题类难度及其分布看,“阅读理解”、“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三个大题难度没有出现太大波动,“多项选择”和“完形填空”难度有所提升,“听力”难度略为降低,各部分实测难度有降有升,但与我省经过课改后的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符合(听、说、写能力较强、基础词汇语法能力稍差),对中学教学应能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

从题目难度等级分布情况看,文、理科分别有58、59道各计115.5、119分(占77.00%、79.33%)的试题在中等难度范围,两科的中等难度题比例文科略低,理科略高(2011年两科分别为84.00%、75.67%),而高难题比重略有上升(今年两科分别为13.67%和5.33%,2011年分别为7.33%和3.00%),主要与“多项选择”和“完形填空”题的难度调整有关。

有关2012年文、理科试卷各项统计数据对比详见所附各相关表、图。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篇9

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遵循新课程理念,科学公正、准确规范、全面高效,符合山东省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集中展现了山东省高考试题的特色。

一、试题在理念稳定、结构稳定、风格稳定基础上,适度创新

试题在命题 理念、考核风格、整体结构上保持稳定,试卷的模块结构、内容比例、阅读量、难度、题型、赋分等方面平稳继承,确保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使考生可以在相对熟悉亲切的试题环境中以平稳的心态正常发挥。

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力求实现适度、科学的创新。试题在主题集中性、材料逻辑性、设问逻辑性等方面进行符合学科规律的创新,实现了可喜的突破。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的选择题和主观题的主题更加集中,材料之间、知识和材料、设问与材料之间的逻辑性加强,主观题各个小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密。例如,充分体现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综合性的 28、29 题,与往年相比,均有质的飞跃。学 科内综合题(28 题)选择一个具体、典型、集中的主题“转方式调结构”,材料一、二、三按照“调查与研究---现状与目标---发展措施”的逻辑思路进行组织;政治、哲学、经济模块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主题进行设问,并且根据材料的内在逻辑和设问的结构需要,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治---哲学”模块顺序的排列方式,而是按照材料的逻辑思路,将经济题放置在最后;第(1)小题从政治生活角度考查学生对山东省委调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认识,第(2)小题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考查学生对调研合理性的论证能力,从而说明“十二五”发展目标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认识,第(3)小题从经济生活角度考查山东省政府各项措施的经济学依据,三个小题环环相扣、逐层设问,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社会现象自身的发展逻辑,三个设问的排序从易到难也有利于学生答题,实现了学科内综合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学科间综合题(29 题)的材料和设问紧紧围绕汉阳铁厂这一主题,按照“汉阳铁厂的兴衰”来组织材料、设置问题,从哲学角度考查了用矛盾的知识权衡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从文化角度考查了汉阳铁厂遗址进行保护性改造的原因,主题突出、设问脉络清晰,是文科综合试题的典型代表。

试题恰当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稳中求新,试题从选择题到主观题都深刻 挖掘选题的内涵,突出主题;同时遵循知识和时政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整体把握材料、知识、设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确保学生在合理的思维逻辑中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

二、试题坚持基础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统一

试题对基础知识考查坚持思维深度考查和知识广度考查相统一。试题尊重考生的刻苦学习,既注重考查思想政治各个模块的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深入考查知识的内涵、知识的内部结构;又同时合理覆盖基础知识,突出知识的相互关系,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综合比较、分析判断能力。既尊重了学生,又确保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例如,《经济生活》考查了效率与公平、市场与计划、纸币、价值与价格、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劳动者、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考点。《政治生活》考查了我国政府职能和责任、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地位、党的执政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等考点。《文化生活》考查了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灿烂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考点。《生活与哲学》考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等考点。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时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察学生运用思想政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科能力基础上,注重对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考生分析、概括、综合、推测、评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多个模块、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考查,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选择题 18 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价格、供求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学科能力,首先需要正确分析每个图表所反映的经济道理,从而进一步正确推导出四个图表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思路独特新颖,全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第 28 题的第(3)小题利用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图,综合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透过产业现状抓住产业结构优化的本质和规律。学科间综合题 29 题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历史学科知识概括影响选址的因素,运用哲学矛盾分析法权衡诸多因素,体现了综合运用人文和自然知识发现问题、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统一,从材料信息的解读到设问之间的逻辑关系都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发现问题、论证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相关规定,试题考查内容严格从规定的考试范围中选取,并且选取各个模块具有代表性的主干知识,将基础知识考查、主干知识考查、能力考查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尊重了中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又全面、深入、准确考查了学生,保证了高考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三、试题坚持选拔功能与导向功能相统一

试题结构合理,整个试卷题目难、中、易合理分布,知识考查宏观、中观、微观比例恰当,设问类型丰富,保证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又有利于为高等学校区分和选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选择题第 20 题中选项 D 是对传统习俗的深度考查,B、C 选项是对“好客山东贺年会”的作用和传播方式的综合认知,既考查考生对具体知识的深度理解,又考查考生对“好客山东贺年会”的综合思维能力;第 28 题的第(1)小题考查了党的地位、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等考点,第(2)问集中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3)问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题目整体上难、中、易结合,知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助于鉴别和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

试题遵循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引导高中学校在完成基础教育目标的同时,推进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第 36 题的第(1)问考查了学生对国家形式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第(2)问则需要考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论证我国国家管理形式的优越性,进一步考查了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学科间综合题 29 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等知识和相关学科技能解决问题,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试题统筹考虑多种因素,保证了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有利于鉴别区分和选拔符合高校要求的学生;又通过设置综合性强、跨模块和跨学科的试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中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试题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突出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普通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色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试题在立意、知识、材料、设问上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试题立意积极而深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参与社会现实的思考。试题以丰富的材料和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设问来引领和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第 17 题展现了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第 20 题展示了 “好客山东贺年会”的成绩,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第 21 题说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需要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第 22 题陈述了山东省建设新的山东省艺术馆和 11000 个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引导学生关注山东发展 ;第 23、24 题引导学生关注飙车、醉驾等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第 29 题展现民族工业的兴衰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考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 37 题选取侯海燕的先进事迹为情境材料,考查学生 “ 怎样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通过材料的积极引导和设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来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推动学生学习乐于助人的社会公德、奉献社会,等等。

试题的立意、知识、材料、设问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从多角度和不同层面,弘扬主旋律,反映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展现社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试题在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公平性前提下,展现了时代风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 以 真实、内涵丰富、鲜活的时政材料作为素材,创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新情境,承载知识。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试题在必要、准确、严密的前提下,情境创设简洁,从阅读量、思维量等方面考虑考生的承受能力,有利于保障学生正常发挥。

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性,以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热点问题为素材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感受各个模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第 19 题 选取 2011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作为素材,第 25 题选取“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为素材,第 28 题 选取 “十一五”成就、“十二五”规划作为素材,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题,考查经济模块、政治模块、哲学模块的相关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等等。

试题同时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卷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材料,也选用了部分具有山东省特色的材料,增加试题的亲近感。例如,第 20 题选取“好客山东贺年会”作为素材,第 21 题选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素材,第 22 题选取 2011 年山东省将开工建设新的山东省艺术馆和 11000 个文化大院作为素材,第 23、24 题选取刑法修正案

(八)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作为素材,第 28 题选取山东省富民强省的实践作为素材,第 37 题 选取 全国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的先进事迹作为素材,这些试题的选材和情境都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上一篇:会计职业道德继续教育下一篇:自荐书的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