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2024-12-03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精选6篇)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篇1

脑室引流管护理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②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①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②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平衡。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④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⑥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闪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为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1、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引流瓶有无破损,各衔接处是否密闭。保持管道衔接处牢固。水封瓶长玻璃管没入水中3-4厘米,并始终保持直立。胸壁伤口引流周围用用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务必先夹闭引流管,以防气体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有效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取半卧位,此体位有利于患者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咳嗽,深呼吸运动,有利于痰液排出,恢复胸腔负压,是非充分扩张。

3、保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引流瓶液面要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厘米。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逆行感染。注意水柱波动(正常在4-6CM),波动过高,可能肺不张;无波动则示引流不畅或肺已复张。每30--60分钟挤压一次引流管,防止其受压、折曲、阻塞。

4、妥善固定

引流管长度约100厘米,应妥善固定于床旁。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水封瓶置于床上患者双下肢之间,防止滑脱。若引流管滑脱,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破损,应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5、观察、记录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水柱波动的范围,并准确记录。如术后每小时引流量超过200毫升,连续4小时不减或每小时超过100毫升,连续5小时不减,应及时通知医生,定时更换引流瓶,严守无菌操作规程,鼓励患者作咳嗽,深呼吸运动。引流瓶每日以无菌的生理盐水更换引流液,并做好标记,便于观察引流量。6、48~72小时后,若肺已复张,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小时内引流液少于50ML,脓液少于10ML,X线胸片示肺完全复张,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7、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气胸和皮下气肿。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实施脑室外引流患者80例,按照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80岁,平均(68.7±6.7)岁,入院时间1~12 h,平均(6.4±2.1)h;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0~80岁,平均(68.8±6.8)岁,入院时间1~12 h,平均(6.5±2.0)h,两组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手术,选择侧脑室的额角入路穿刺并置入脑室引流管,连接引流袋,其中引流管部分从皮下潜行,尽量减少从穿刺点引出,并连接三通与脑室引流装置进行连接。术后全身使用抗菌药物。通过脑室引流管进行逆行脑室内给药,如庆大霉素等。引流管拔除标准:注意观察术后引流管量,一般在三、四脑室持续引流无出血,且通过CT检查,侧脑室内无出血或者血肿大部分消失即可夹闭引流管,持续观察24 h后复查CT,如无脑积水则可考虑拔除。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 逆行给药及冲洗的护理:

护理上为避免逆行给药或冲洗引起的颅内感染,应该严格控制冲洗速度及冲洗量,尽量避免因为逆行冲洗速度过快而导致的颅内压急性升高,引发再次的颅内出血甚至脑疝形成。我院经验是,使用含有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250 m L连接单侧的脑室引流管进行持续的慢速冲洗,可以使用静脉输液泵控制冲洗速度,一般以10~20 m L/h为宜,在进行冲洗过程中,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其引流量、引流液颜色等。控制引流量与冲洗量的相等性,切忌冲洗量超过引流量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因素。

1.3.2 引流管通畅度护理:

护理上如果做好脑室外引流管通畅是重点,首先可将脑室引流瓶或引流袋悬挂于患者床头,注意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避免其受压、扭曲以及成角等,保持患者平卧位,并将引流瓶或引流袋与脑室穿刺连接处最高点高于脑室水平约10~15 cm,根据引流量调节引流袋或引流瓶的高度,以保持有效的引流速度。同时避免引流速度过快而导致的颅内压骤降撕裂脑桥静脉而出现硬膜下出血。注意观察引流液性质,一旦出现引流液的浑浊甚至出现有絮状物、碎屑等,应及时进行逆行冲洗,避免堵管,同时需向医师汇报,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感染。同时对于引流管内液体波动情况,排除因呼吸的影响,在脑室外引流管完全通畅的情况下,其引流液面波动情况可随呼吸上下进行波动,一般幅度为10 mm左右,出现波动幅度减小,则应考虑出现管道部分堵塞情况,一旦波动完全消失,则有可能管道完全堵塞,应尽快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1.3.3 严格无菌操作,减少颅内感染:

护理操作上需要严格无菌操作,进行脑脊液逆行置换治疗可有效的减少已经感染的脑脊液内的细菌及炎性因子水平,同时逆行给予抗菌药物,相对于静脉给药其靶向性更强,其局部药物有效浓度显著增高。对于引流管的无菌操作进行护理,定期更换敷料,针对引流管的连接处,均要使用无菌方纱进行包扎,且每天更换2次,对于引流瓶或引流袋,在注意引流量的同时,每天更换一次,注意引流管伤口敷料的干燥性,避免潮湿现象出现。同时在更换引流袋或引流瓶时,注意将排气管置于高出,而将引流出口置于低处,以避免脑脊液及气体的逆行灌入而导致的感染增加。

1.3.4 引流管的固定护理:

脑室外引流管的意外脱出是引起颅内感染原因之一,其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上应该做好,脑室外引流管的妥善固定,首先要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引流管固定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针对躁动患者,应该给与适当约束。一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应结合患者的意识、瞳孔以及是否存在有严重头痛和呕吐等,针对引流管应该避免因引流不畅导致的颅内压骤升,出现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形成。同时注意患者体温变化,一旦出现高热等,应积极进行物理和化学降温。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与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观察组采用本研究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如一般护理,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护理,而未针对引流管进行预防感染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引流管堵塞、脱出及打折情况,并统计两组引流管留置时间、颅内感染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引流管情况比较:

观察组引流管堵塞、引流管脱出及引流管打折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引流管留置时间、颅内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颅内感染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室内出血使用脑室外引流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方法,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者显著增多[3]。而脑室内出血其病情急骤,通过脑室穿刺进行脑脊液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临床效果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其主要因为易并发术后颅内逆行感染而影响其临床推广[4]。一旦发生感染,加之血脑屏障的存在,其感染难以控制,而导致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增高[5]。所以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以往研究提示[6],颅内感染主要与脑室引流的持续时间有关外,还与术前是否备皮、备皮效果、术中无菌操作、是否合并开放性损伤以及术后不恰当的脑室内逆行给药等因素有关,以上因素均与护理操作有一定关系。

本研究观察组注重患者引流管护理,中的避免因引流管导致的颅内感染,发现观察组引流管堵塞、引流管脱出及引流管打折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效减少了观察组患者引流管堵塞、脱出及打折的比率,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引流时间,减少了颅内感染发生率。本研究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颅内感染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结果与预期相符合。通过本组研究我们认为:对于进行脑室外引流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引流管原因导致的逆行颅内感染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桂玲.侧脑室间断引流法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3):620-621.

[2]陈艳,迟巍,张建平,等.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侧脑室引流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C):197-198.

[3]李秀华.持续腹腔引流治疗脑室外引流术后脑脊液漏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266.

[4]徐琳,黄燕梅,罗利娟.间断脑室冲洗治疗颅内感染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3):46-47.

[5]刘宁,于学文.ICU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感染的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242-243.

肝胆外科手术82例引流管护理 篇3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引流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31-02

肝胆手术是普外科一种常见的手术,也是普外科中比较复杂的手术。术后患者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需留置引流管,对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防止胆管狭窄以及梗阻等症状的发生[1]。选择合适的引流管与护理措施是肝胆外科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2]。为进一步分析肝胆外科手术中引流管护理方法与效果, 收集2014 年 1 月 - 2014 年 12月期间 82例施行肝胆外科手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做出分析,现报告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肝胆手术患者共82例,男49例,女33例;年龄在16~85岁之间,其中包括胆道腔内引流患者26例,腔外引流患者有15例,腔内引流患者有12例;烟卷引流条引流有10例, T管引流 8例,双套管引流者 10例。

2.结果

本组82例患者均完全康复,并且无引流管脱落以及堵塞等现象发生,术后出现感染以及渗血各1例,经过非手术方法都治愈,且患者恢复良好。

3.引流管的类型、适应范围及特点

2.1.1 引流管类型 双套管与三套管是将引流管跟外界吸引装置连接,通过其外层乳胶薄膜从而阻隔大网膜等组织,避免引流管堵塞,为便于引流液持续的渗入套管内,外层乳胶薄膜管可形成类似多皱形的波纹脊。在双套管的基础改良制得三套路,通过空气气流的流动来解决引流管的阻塞问题,使得引流更为通畅,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

2.1.2 适应范围:(1)胆汁、引流液黏稠或肠液漏出较多的手术;(2)术后预测可能会发生感染的手术;(3)各种吻合口有可能发生感染或漏者;(4)操作复杂且时间较长的手术[4]。

2.1.3 特点 T管的特点 T管由形状而得名,它主要应用于引流胆管内胆汁,与无菌引流袋连接,3周左右即可拔管,对于老年人以及体质差的患者需适当延长至4周左右再进行拔管。T管适应证:胆肠吻合术等手术,均需在胆总管留置T管, 并进行引流[5]。

烟卷引流条:主要适用于血液和体液比较少的患者。其缺点是纱布 容易被血浆蛋白 堵塞,引流效果 随着置管 时间的延长 而 降低。因此应 常观察引流条 的情况,并且缩短置管时间,一旦发现堵塞需立即 清洗或者更换。

4.护理方法

4.1 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多同患者交流,并加强鼓励、安慰患者,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此外,应向患者已及家属说明留置引流管的重要性,告诉患者翻身或下床活动时注意防止引流管脱出。

4.2 引流管的护理

(1)注意观察引流物 注意观察胆道引流管内引流物的 颜色、性质、流量 以及气味等, 并准确记录。正常胆汁颜色 为黑绿色,白色胆汁表明 胆道堵塞,血样或者红色胆汁表明 胆道活动性出血,淡黄色 表示有腹水。正常胆汁黏稠 并且清亮,胆汁表现为稀薄、无黏液时 表示肝功能差,出现脓的絮状物表示 有胆管感染。正常情况下引流术后胆肠内胆汁的量 约为250-300ml/d,T管引流胆汁 为300ml/d。对于肥胖病人,要防止手术后腹壁皮肤松弛、迅速消耗后腹壁 脂肪、,在引流管处皮肤也会随着降低,致使引流管脱落。

(2)防止引流管的脱落与堵塞 医护人员要经常检查 引流管的固定情况,叮嘱患者家属加强注意引流管,确保引流袋始终低于引流管口,并注意观察管道,以防扭曲、打折及逆行反流。严格监管并约束重点患者,严防全麻手术后还未清醒患者自行拔管。由于引流物往往都比较多而杂,胆液以及 坏死的组织等常堵塞引流管[6],因此引流管需隔一段时间挤压一次或者用稀释的抗生素溶液进行清洗疏通,切忌使用容易形成 凝血块的药物。在患者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稍稍抬高床头,使引流管低于病人的体位,以便于清洗和疏通。操作时要保持动作轻柔。

(3)引流的控制及调整 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对引流的时间以及吸引器中心泵的负压及时作出调整,如引流量较多时进行连续吸引,而引流量较少时需酌情 间歇吸引。采用烟卷引流条时,若引流物较多,且呈现为胆汁样,可顺着管道放置一根软的橡皮管,并将其与消毒瓶连接,切记隔一段时间更换引流管。

(4)并发症的护理 护理过程中,严格做到无菌操作,术后预防性使用广谱维生素,接头处用0.5%碘伏擦拭。要注意观察:注意引流口的周围是否有引流液外漏, 皮肤是否有红肿 及破损现象,拔管后注意 腹部体征, 是否有发热的现象;拔除T形管后,用凡士林纱布阻塞局部的创口,注意观察拔管后引流口是否有渗血或渗液现象。如发现异常现象,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作出处理。

5.疗效判断标准

非常满意:术后患者完全康复,并且无并发症发生。满意:术后患者完全康复,但有轻微感染以及并发症发生。不满意:患者未顺利康复。本组所有患者都比较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6.讨论

在肝胆外科手术中 引流管的应用比较广泛,对肝胆手术后的治疗 以及恢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能及时发现术后患者有无渗血以及胆漏等症状,并且能快速引流出 残留在腹腔内的少量积血以及积液,加快 患者康复。然而因引流管的护理不及时、 刺激或者操作不当等因素,将导致严重反应,甚至可能需进行二次手术。证明加强对 引流管的观察护理,可减少 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由此表明,在肝胆外科的 手术过程中, 加强对患者 引流管的护理, 有利于降低 并发症的发生率率, 使病人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何琴, 李德衛.切口愈合障碍患者肝胆外科术后皮下放置引流管的临床价值.重庆医学,2011,40(17): 1712-1713.

[2] 李学兰.经皮经肝胆道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48例的护理.中国基层医药,2013,20(3):463-464.

[3] 何莹,钱桂平. 对61例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及并发症防治的探讨.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 6, 168.

[4] 梅向芳. 肝胆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求医问药,2011, 12, 314.

[5] 卜喜元,肝胆外科引流管的护理以及并发症防治,中外护理,2011,8,128.

[4] 汪思思. 肝胆外科手术引流管的护理体会. 中外医学研究,2013, 21, 88.

[5] 鲁建平. 肝胆外科手术146例引流管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2012,23:108-109.

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 篇4

外三科 季晓燕

2014.05.16

一、外科引流技术

1.概念:将器官、体腔或组织间液排出体外或引离原处的方法 2.引流的目的:

(1)排除脓肿或其它化脓性病变的脓液或坏死组织;

(2)预防血液、渗出液或消化液在体腔内蓄积,预防继发感染、组织损害;

(3)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4)解除胆道、消化道的梗阻症状

3.外科引流的作用原理:吸附作用;导流作用;虹吸作用;消化道的蠕动作用

4.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通畅;彻底;低组织损伤;顺应解剖和生理要求;确定病原菌

5.外科常见引流管

胃肠减压管、导尿管、T型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

6.引流管的护理要点(1)作好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相应指导

(2)妥善固定导管

指导病人在翻身及下床活动时,勿使其脱出;注意管道密封情况,仔细检查引流管及接头处有无松动漏气

(3)保持引流通畅

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打折、扭曲、受压;经常挤捏引流管,避免阻塞;酌情给予半卧位,可维持良好引流功能。

(4)加强无菌管理 及时更换引流管周围敷料;保持局部皮肤干燥,防止破溃;定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

(5)注意观察记录

观察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于体温单上。

二、胃肠减压管

1.概念:腹部手术或胃肠道手术前放臵胃管,术中持续负压吸引,保证胃肠道空虚,防止误吸,使胃肠吻合口愈合良好,减少并发症。

2.护理要点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臵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3)保持胃管通畅:维持有效负压,每隔2~4小时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畅。

(4)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液总量。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减少。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并通知医生。引流装臵每日应更换一次。

(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6)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12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7)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臵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以减少刺激,防止病人误吸。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臵。

三、注意事项

(1)应用前应了解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发生损伤。

(2)插管时应注意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插入过长胃管在胃内盘曲,过短不能接触胃内液体,均会影响减压效果。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45~55 cm,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为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要使导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对以往插管回顾,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虽证明胃管在胃内,但术后减压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腹胀,胃蠕动恢复慢,使臵管时间延长。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 cm,达到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效果明显。

(3)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张力而并发吻合瘘。胃管脱出后应严密观察病情,不应再盲目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

(4)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避免受压、扭曲,留有一定的长管,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负压引流器应低于头部。

(5)观察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如引流出胃肠液过多应注意有无体液不足和电解质的平衡,结合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一般胃肠术后6~12h内可由胃管引流出少量血液或咖啡样液体,以后引流液颜色将逐渐变浅。若引流出大量鲜血,病人出现烦躁、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尿量减少等,应警惕有吻合口出血。对肠梗阻病人,密切观察腹胀等症状有无好转,若引流出血性液体,应考虑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对有消化道出血史的病人,出现有鲜血引出时,应立即停止吸引并积极处理出血。

(6)每日给予雾化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腊油,以帮助痰液咳出和减少胃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减轻病人咽喉部疼痛。鼓励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预防肺部并发症。

(7)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腮腺炎。口腔不洁可能成为术后吻合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后因禁食等因素,细菌容易在口腔内滋生繁殖,易引起吻合口感染,所以做好口腔护理至关重要。

(8)当病情好转,无明显腹胀,肠蠕动恢复和肛门排气后应及时停止胃肠减压。拔管时,应先将吸引装臵与减压管分离,钳闭减压管,嘱病人屏气,迅速拔除减压管。若为肠内减压,使用双腔管者,腹胀消除后,将双腔气囊内空气抽尽,双腔管仍留在肠内1~2d,待肠梗阻解除后再拔出。

三、导尿管 1.种类及用途

三腔单囊导尿管应用于膀胱造瘘、尿道、前列腺、膀胱手术。二腔单囊导尿管应用于导尿,尿道手术。蘑菇头导尿管应用于膀胱造瘘。

2.护理要点

(1)固定:各种导管引出体应妥善固定,外接的引流皮应固定于床旁,翻身或搬动病人时,应防止它脱出。导管与引流接管的接口处也需固定,应在巡视病人中随时注意检查固定情况。

(2)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保持引流管的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导管如需冲洗,应严格无菌操作,敷料污染需及时更换,引流口周围的皮肤应加保护,引流袋的水平不要高于导管出口的水平,以免引流液倒流。

(3)随时检查导管引流液是否通畅。导管及引流管的通路必须保持通畅,避免堵塞,必要时作间隙或持续冲洗,引流管不宜过长,避免扭曲、折叠阻碍引流,对平卧的病人引流管的高度不要高于引流出口的皮肤。如发现引流不畅或完全无尿液流出,应仔细检查,及时处理。要注意导尿管有无滑脱,连接管有无滑脱,导管有无阻塞(身体压迫导管、导管扭曲、管腔内组织碎屑,血块等梗阻)。

(4)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状、色泽,并及时记录,如有异常,随时与医师联系,及时处理。具体操作如下:手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床头交接,观察术后注明标记接上引流袋,妥善固 定位臵不得高于切口平面。加强巡视病房,行膀胱冲洗时严密观察速度不可过慢,防止血块阻塞尿管、如有阻塞不畅,挤捏无效应使用50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推注,反复抽吸通畅为止。观察切口敷料也十分重要,一旦湿润应提示有引流管阻塞的可能应及时处理,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为医生提供准确数据,便于决定拔管的时间。在护理中还加强基础护理,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尿道口应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1~2次,引流袋应每日更换一次。严密监测T、P、R的变化。

四、T型引流管

1.应用: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常规放臵T型管引流。2.目的:(1)引流胆汁(2)引流残余结石(3)支撑胆道。3.固定方法:术后除用缝线将T型管固定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但不可固定于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动,搬动时受到牵拉而拖出。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4.保持有效引流 :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若引流袋的位臵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避免T型管受压,扭曲,折叠,经常给予挤捏,保持引流通畅。若术后一周内发现阻塞,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严格无菌下低压冲洗。

5.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较少,常呈淡红色血性或褐色,深绿色,有时可含有少量细小结石和絮状物;以后引流量逐渐增加。呈淡黄色,渐加深呈橘黄色,清亮;随胆道末端通畅引流量逐渐减少。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应立即检查,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若引流量较多,常提示胆道下端引流不畅或阻塞。

6.胆汁的量太多或太少应如何解释?

多:肝细胞功能差;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者;胆肠吻合术后十二指肠液倒流;胆总管下端梗阻。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全身血容量低,导致肝血流量减少,胆汁分泌相对减少

7.胆汁颜色异常应如何解释?

草绿色: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白色:由于长期梗阻,胆色素和胆盐被吸收,由胆囊黏膜、胆管黏膜所分泌的黏性物质所代替

红色:胆道内有出血

脓性及泥沙样混浊:胆道内感染严重及泥沙样残余结石 8.预防感染;长期臵管者,每周更换无菌引流袋1-2次。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用75%酒精消毒,管周垫无菌纱布,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红肿,糜烂。行T型管造影后,应立即接好引流袋进行引流,以减少造影剂对胆道的刺激和继发弹道感染。

9.拔管指征:

(1)无腹痛、发热,黄疸消失,血象正常;

(2)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日、清亮无脓液、结石、沉渣、异物等;

(3)T管造影显示胆道通畅;

(4)夹管试验无不适;

10.夹管试验:

开始时每日2~3小时,逐步延长时间至全天。T管造影后应开放引流2日,使造影剂完全排出,避免逆行感染

11.健康教育

(1)选择低脂,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餐前,便后洗手,水果等彻底清洗后再食用。

(3)带T形管出院的病人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妥善固定引流管,按时更换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五、腹腔引流管

1.应用:普外科手术后,在切口内和腹腔内,常常要放臵引流管,以引流出切口内、腹腔内积液,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及切口的愈合。

2.护理要定

(1)妥善固定

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应妥善固定各引流管所接引流袋或负压吸引器。临床上我们通常将胃肠减压管的负压吸引器放臵于一无色透明塑料袋里,将袋子系于枕头口的绳子上,或者系于上衣纽扣上,这样可以防止半卧位的患者胃管自行脱落。医嘱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起身时松开袋口,取出负压吸引器,防止脱落,翻身时亦应注意;一般的切口负压吸引球,理顺引流管,将引流球放臵于切口旁;对于腹腔引流管所接引流袋我们通常用小别针将引流袋别于床单边沿或用绳子系于床边的小孔上,接负压吸引器的直接将其放于引流口旁。带有多根引流管者,应用胶布注明引流管名称并贴于引流管上以利辨认。

(2)保持通畅

各引流管妥善固定后应定期检查有无受压、扭曲或堵塞,以保持引流通畅。受压和扭曲者予解除,堵塞者可由上至下挤压引流管,如仍不通畅应视病情并遵医嘱予生理盐水冲洗。

(3)观察

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并记录。发现异常应通知医生。如大量血性液体引流出为出血;引流出混浊伴脓栓为感染;引流液逐日减少为好转,逐日增多应查明原因;失血的患者留臵尿管引流尿液少,提示失血严重致肾血管灌注不足,可协助判断是否发生休克及其严重程度。

(4)更换 每日更换引流袋或负压吸引器,以便辨认每日引流液颜色、性状和准确计量,防止连接处血块等堵塞。

(5)无菌

更换引流袋或负压吸引器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行走时引流袋应低臵于引流管口出口。

六、胸腔闭式引流管

1.主要目的是排出胸膜腔内的气体、渗液、血液;重建胸内负压,保持纵膈的正常位臵;促进肺复张。

2.护理要点

(1)保持管道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检查管道装臵的密闭性,胸壁伤口引流,用无菌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应用双重 钳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若引流管从胸腔脱出,应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覆盖凡士林纱布,并通知医生处理。

(2)保持引流通畅:随病人呼吸,水封瓶中引流管内的水柱液面会上下波动,平静呼吸时在4-6厘米水柱左右。注意观察水柱的波动幅度,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经常由近及远挤压引流管。若水柱突然不动则提示有阻塞物。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通过观察,有助于了解和判断胸腔内脏器的病理改变和治疗效果。一般开胸术后24小时内胸腔引流的血性液不超过500毫升,以后引流液递减、色泽变淡。若引流量持续或进行性过多且色泽鲜红,要警惕活动性出血,应严密观察并及时通知医生。

(4)防止逆行感染:保持水封瓶应臵于胸腔水平以下60厘米左右,病人活动时避免提高引流瓶使引流液逆流。定时倾倒引流瓶中的液体并更换生理盐水为底液,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5)观察并记录引流气体的情况:气胸病人臵管后胸膜腔内的气体逐渐引出,积气较多时平静呼吸水封瓶中即有气泡溢出,以后逐渐减少,仅在深呼吸甚至咳嗽时才有气泡溢出。

留置尿管护理常规 篇5

一般护理常规

妥善固定

1、气囊注水10~15ml可起到固定作用。

2、固导尿管及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翻身及外出过程中防止牵拉和滑脱。

3、烦躁、欠合作病员,遵医嘱予以约束带约束双上肢,松紧适宜。

专科护理

定时观察

1、观察尿流情况。检查衔接部位是否紧密,尿道口有无溢尿。尿袋的位置,尿管有无曲折、压迫、闭塞、脱出。

2、根据病情定时观察尿的颜色、性状,记录每小时尿量,结算12小时及24小时尿量。

保持引流通畅

1、避免导尿管及引流管扭曲、受压。

2、引流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尿袋开放活塞接触未灭菌的集尿容器

预防感染

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尿道口、导尿管与尿袋的衔接部位、尿袋的排尿口。

1、安置及更换导尿管必须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保持外阴及床单元清洁,每天2次外阴清洗。

3、定期更换尿管及尿袋,3天一次更换尿袋,14天更换导硅胶尿管。

4、防止尿液潴留、逆流,放置储尿袋时应低于膀胱,并及早发现导尿管扭曲阻塞等异常情况。

5、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适当多饮水,每天2000ml到3000ml以稀释尿液。

6、尽可能减少导尿管与储尿袋接口的安装次数。因此在尿液清亮和无尿路感染时,避免冲洗膀胱,也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留取尿标本

采集标本时应执行无菌原则。

1、如果只需要少量的标本行尿液检测(尿常规、尿培养),应在使用消毒剂清洁导尿管接头后,用去针头的注射器从导尿管接头处抽吸尿液。

2、如需大量尿液标本,则从尿袋中抽取尿液。

拔管

导尿管拔除时间根据病种、病情而定;

1、危重患者病情平稳后;

2、肾损伤病情稳定后即可拔除,恢复自行排尿;

3、膀胱破裂修补术后8~10日拔除;

4、前尿道吻合术后2~3周,后尿道会阴复位术后3~4周拔除 健康宣教

1、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留置导尿管的目的和护理方法,使其认识到预防泌尿道感染的重要性。

2、告知家属在外出检查时注意不要牵拉,使尿管脱出。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5例;年龄24~52岁, 平均37.5岁。均为外伤性血气胸患者, 经胸腔闭式引流而康复。其中2例外伤性血气胸患者出血量大, 每小时超过200 ml, 连续3 h且持续增多, 血色鲜红, 出现血压持续下降、脉速等失血性休克表现, 立即开胸手术止血。

1.2 操作方法

准备好引流管及消毒水封瓶一套。术前先做普鲁卡因皮肤过敏试验 (如用利多卡因, 可免做皮试) , 并给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患者取半卧位 (生命体征未稳定者, 取平卧位) , 一般在患侧胸壁锁骨中线第2~3肋间进行插管。确定部位后, 常规局部消毒。局麻后, 用2~3 mm带针芯的套管针刺入胸腔, 拔出针芯, 确保引流管前端的侧孔在胸腔内。引流管伸入胸腔深度不宜超过4~5 cm, 远端连接消毒水封瓶。见有气泡逸出, 引流通畅, 固定引流管, 敷盖无菌纱布;纱布外再以长胶布环绕引流管后粘贴于胸壁。引流瓶置于病床下不易被碰倒的地方, 瓶内玻璃管插入水面以下2~3 cm, 避免外界空气进入胸腔。

2护理体会

2.1 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由胸腔引流管和引流瓶两部分组成。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在有效期内, 引流瓶有无裂缝、漏气, 是否密封等。应每24 h更换引流瓶, 更换时, 必须用双钳双向夹管, 临床中我们一般用钳子末端, 防止管子夹破。引流瓶内应装一定量无菌生理盐水做基础, 并用胶布做标记, 整个操作过程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防止感染。

2.2 保持引流通畅

(1) 术后患者血压平稳, 无其他半卧位禁忌证, 均采取床头抬高30°~45°半卧位, 以利呼吸与引流。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折、扭曲、受压、阻塞、脱出等原因造成引流不畅; (2) 术后早期, 如出血量多, 为避免凝血块阻塞胸管, 要随时挤捏, 一般每30~60 min挤压引流管。方法是捏紧引流管的远端, 向胸腔的方向挤压, 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 防止倒吸引流瓶中液体。 (3) 鼓励患者咳嗽及深呼吸运动, 促使胸膜腔内气体及液体排出, 使肺复张。对于胸部疼痛不明显时, 指导患者吹气球锻炼肺功能, 促进气血排出, 恢复肺膨胀。

2.3 观察玻璃管水柱随呼吸波动的情况

水柱波动有两种情况: (1) 正常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约4~6 cm, 表示引流管通畅。 (2) 水柱无波动, 患者无出现异常症状, 说明肺膨胀, 已无残腔;若水柱无波动, 患者出现胸闷气促, 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 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阻塞, 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 促使其通畅, 并通知医生。

2.4 液体排出观察

观察指标为量、色、性质。这些指标能反映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2]。引流早期, 如引流管内有少量的新鲜血液, 可为经胸壁置管时胸壁创伤所致。术后24 h内引流量一般为150~700 ml。24 h后引流量将逐渐减少;血性液逐渐变为淡红色乃至血清样, 则为正常。如果每小时出血150~200 ml, 连续出血3 h以上者, 血色鲜红或暗红, 性质较黏稠, 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症状, 说明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应及早报告医生。

2.5 气体排出观察

引流瓶中如有气体逸出, 须观察引流瓶内气泡逸出的程序。咳嗽时有少量气体逸出为Ⅰ度, 说话时有气泡逸出为Ⅱ度, 平静呼吸时有气泡逸出为Ⅲ度。如有中小气泡逸出, 提示肺脏层胸膜有破裂, 破裂口不大, 通常24~48 h引流可望排气停止。如有大气泡逸出, 提示肺脏层胸膜破裂口较大, 或肺有较严重裂伤[3], 须密切观察,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排气停止, 引流管无阻塞, 提示肺漏气已修复。

2.6 引流管的固定

将留有足够长的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上, 以免因翻身、牵拉而发生引流口疼痛或引流管脱出。在搬运患者时, 须将引流管用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 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 保持密封。引流瓶不可倒置, 也不可高于胸部, 应安放在低于胸膜腔60 cm的位置, 以免液体逆流入胸膜腔。

2.7 拔管

术后48~72 h, 肺功能良好, 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 引流量在50 ml/24 h以下, 水柱波动小或固定不动, 听诊肺部呼吸音清晰, 拍片检查肺膨胀良好者, 即可拔除引流管。拔管时, 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气, 即迅速拔除引流管, 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引流伤口, 再用胶布固定。拔管后24 h内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 有无胸闷、气促, 局部有无渗液、出血、漏气、皮下气肿等。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顾恺时, 李颖则, 陈文虎, 等.胸外科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33.

[2]陈敏.血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的观察.护士杂志, 1994, 9 (2) :43.

上一篇:社区自查自纠总结下一篇:绿色的春天小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