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模型的启示

2024-10-23

冰山模型的启示(精选11篇)

冰山模型的启示 篇1

这里是对一座冰山的描写,“在湛蓝的天幕下,在浩渺的海洋上,在阳光的照射中,冰山宛若一座巨型的汉白玉雕成的海上宫殿,晶莹剔透,绚丽多姿,它动人心魂,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憧憬,那迷幻般的色彩和造型,如诗、如画,它是大自然最杰出的艺术品之一。”

然而,让人惊异的是,我们看到的这美丽的景色,却不是冰山的全部,潜水人员经过详细的海底调查,得到了一座冰山的全幅画面,看下图:

冰山的这一特征被心理学家用来比拟人心,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看来千差万别,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正如南极洲海面上形态各异的冰山。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我们观察到的这些其实只是冰山之上的东西,即外显的知识和技能。而看不到的冰山之下的东西却更加丰富和强大,那是一个人的动机、个性特点、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前者受到后者的制约,而决定人的本质的也正是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冰山之上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技能考试,知道每个人的优劣;而要想了解冰山之下的东西,则不太容易,因为它是深藏的,内隐的,需要借助心理学家研究开发的心理测评工具和科学的人才测评技术。

拿银行柜员招聘来说,某营业部采用业务知识考试的方法,招聘了两位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银行柜员,

在后续跟踪调查过程中发现,甲银行柜员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乙柜员却差强人意。我们问主管在他看来是什么原因。他说甲掌握银行政策比较全面,在为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临时查阅资料而耽误客户的时间。其个人对学习银行业务有兴趣,他们愿意学习新东西,进取的动力很高。而乙柜员则与之不同,只是按照既定的要求做好应该完成的工作。专业知识考试表明两个人在知识上没有差别,也就是冰山之上的部分看来差不多。而这两个人个性和动机特点不同,所以在后来的工作中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银行在人才选拔与招聘过程中,为了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往往采取我们常说的“考试”的方式。这倒是一种公平的选人方式,但考试应该考什么?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冰山模型,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人,除了进行银行知识考试之外,应进一步测评每个人更深层次的素质特点,如动机特点、个性特征等,这些特点更大程度决定每个人的发展潜力。

冰山模型还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一个全方面的深度修炼。修炼的路线可能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冰山模型的启示 篇2

一、麦克利兰“冰山模型”的隐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 就是根据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将它们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1]“冰山以上部分”占整个冰山的八分之一, 易于考察与培养, 而“冰山以下部分”占整个冰山的八分之七, 深埋于冰山底层相对来说不易挖掘。“冰山模型”通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素质分析、测评等方面和用来构建胜任力特征模型。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冰山以下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 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是“冰山模型”的核心部分, 是区分表现优异者和表现普通者的关键, 也是教师素质结构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

二、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

教师素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教师素质结构, 首先要明确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 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师素质的冰山模型。

1.教师素质构成要素的划分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教师素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国内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教育大辞典》中指出, 教师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2]谢安邦认为, 教师素质应该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文化修养、能力结构、身心素质四个方面。[3]洪早清、吴伦敦将教师职业素质分为教师职业信念、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五个部分。[4]朱仁宝认为现代教师素质应该从师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人格追求这五个方面建构。[5]孟万金将教师素质分为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四个方面。[6]

综上所述, 虽然每个学者对教师素质有自己的理解和划分, 但大致上的认识还是趋同的, 所以, 笔者将教师素质总结归于五个方面:知识、技能、教育理念、道德修养、人格特质。

2.教师素质冰山模型的建立

一座冰山漂浮在水面, 人们所能看见的部分只有水面之上浮现的1/8, 而另外的7/8则深埋在水面之下。所以, 研究教师素质结构时, 除了关注最基本的易于外显的知识、技能外, 更应重点关注埋藏在表面行为之下的部分, 关注内在驱动力。笔者从五个方面来研究教师素质:知识、技能、人格特质、教育理念、道德修养。其中, 知识、技能又分为外显知识、技能和内隐知识、技能, 外显部分属于冰山上层, 相对来说容易察觉和培养, 内隐部分属于冰山下层, 同人格特质、教育理念、道德修养一样需要深入挖掘。

第一, 教师的知识素养。丰富的知识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只有自身拥有了扎实的学识, 才能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知识分为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通常呈外显状态, 可以为教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所共享, 是教师知识冰山以上的部分, 包括述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知识等原理类知识。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桶水指的就是教师要有充足的学科背景知识, 这样才能将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 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知识, 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 深藏在知识冰山的下部, 包括情境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原则等。理论性知识因其外显性、系统性、可表述性, 比较容易被把握, 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研究, 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师知识素养。而实践性知识因其隐蔽性、非系统性、缄默性, 很难把握与测量, 相关研究也较少。

第二, 教师的技能素养。仿照陈向明教授对于教师知识素养的分类, 根据技能的相对外显和内隐程度, 笔者将教师的技能素质分为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两部分。外显技能相对易于察觉和把握, 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技能素养, 主要包括板书与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组织与设计能力、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 这些素养也常常被提及以及强化。内隐技能主要包括教学反思能力、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相对难以把握, 却是更重要的部分, 需要深入挖掘与培养, 这一部分也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技能素养所忽视的一部分。

第三, 教师的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质, 包括人的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 这些埋藏在教师素质冰山结构的下层, 深深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例如, 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就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人格特质影响着个体的具体行为方式。每种性格没有对与错之分, 不同的性格特质会带来不一样的教育效果, 但一些共同的品质则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 比如善良、公正、有耐心、充分理解、关爱学生等品质, 这也是众多学生所期望教师具有的。

第四, 教师的教育理念。如果理想是天堂, 那么信念就是通往天堂的阶梯, 只有坚定自己的追求, 才能扬帆起航, 保持航向, 驶向成功的彼岸。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这种理想信念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是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爱, 是基于对自己教师行业本质工作的热爱。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 作为一名教育者, 理想信念本应是每个教师都拥有的, 但在当下看来却显得那么匮乏。同样, 这种理想信念也应受到时代风气的召唤、应跟随时代步伐, 在中国梦畅想时代主旋律的当下, 教师应该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梦”理想, 坚定追求卓越创新的信念, 用自己的行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将这些价值观的核心思想贯彻到教书育人的日常工作中去, 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第五, 教师的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素质也属于冰山之下埋藏的部分, 属于内隐的教师素质结构要素, 同样需要深度挖掘, 这一部分将在下文详细论述。

三、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1.师德的内隐性:深埋底层、较难把握

教师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教师素质冰山模型中, 师德深埋于冰山底层, 较难把握和测量。首先, 从师德本身的特性来看, 师德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具有内隐性, 不易被把握。究其根本, 师德是人的一种内在情意, 通过外在表现反映出来, 但知、情、意、行并不一定会完全统一, 比如一些教师的外在表现良好, 但这种外在行为却不是内心深处的真正意愿而是被迫无奈。其次, 从师德的考评方式来看, 难以用量化方法进行准确测评。当前, 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仅在纸笔测验这一环节明确规定了关于职业道德规范的考评,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背诵来获得分数的, 纸笔测验的考评方式难以真正反映应试者的情意, 当然师德本身的特点也使其难以用量化方式考核。最后,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教师素质的其它要素密切相关。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是教师职业理性的腾飞翅膀;是教师外显行为的内在驱动。因此, 教师的道德素质属于教师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下的部分”,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

2.师德的独特性:作用于人、不可替代

教师的道德素质, 虽然归根结底和其他行业的道德素质一样, 都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师德还是有其特殊的不可替代性。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 其一切行为都有可能塑造青少年一代的性格。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作为教师, 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 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3.师德的可塑性:持续调控、提升境界

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素质境界亦有高低之分。第一种境界, 是最基础的境界:遵守道德规范。这是对教师道德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是教师的入职门槛, 也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基本条件, 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并积极实践。第二种境界是基于良心的道德境界。如果说第一种境界还需要外部监督执行的话, 那么第二种境界就更多地基于自身的主动性。这是在第一种境界的基础之上, 即践行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 由外在规定转化为内在生成、由外在奖罚转化为内在自觉的一个过程。俗话说:“世界上最仁慈的职业有两种, 一种是医生, 一种是教师”, 这里描述的就是第二种境界。最后一种境界, 即第三种境界:体验道德幸福。无论是何种道德, 常给人们以这样的印象:践行道德的人都是在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所以有道德的人才会受到人们的褒奖。此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 践行道德的过程, 也许在客观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或欲望, 但更多的人在践行道德中体会到了幸福。能体验道德幸福的人, 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 是真正利他的人, 也是真正幸福的人。

综上, 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不论是在入职前还是在就职后, 都应该更加关注师德、提高自我;更加注意挖掘其它冰山下层的素质,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冰山上层。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建构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促进整个教育活动的发展。

摘要:教师素质对教师个人发展及学生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教师素质结构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参考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来建立教师素质结构模型, 可以将教师素质分为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两部分。冰山之上的素质是对教师素质的基础要求, 而冰山之下的素质则是更重要的, 这些素质对教师及教育的影响更大, 尤其是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应予以更多关注。

关键词:冰山模型,教师素质,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赛男, 颜士刚.基于冰山模型的知能课程目标确定[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1) .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 (卷2) [Z].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16.

[3]谢安邦.师范教育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7:4.

[4]洪早清, 吴伦敦.教师职业素养导论——师范生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161.

[5]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导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79.

冰山模型的启示 篇3

可惜当前水墨的几种形态与自然没有关系:那些还在传统之内进行程式化继承的生产,已经不再与自然性发生关系,仅仅是复制而已;那些以西方现代艺术中各种手法对水墨施行暴力制作的水墨,当然与水墨的自然品格更没有关系,仅仅是外在强力的强加;那些以表现性与现代情绪来改造水墨的努力,不是过于浮躁就是图片效果而已,与自然性以及生命气质转化也没有关系;那些抽象水墨,在继承所谓禅宗或者中国极多主义的重复劳作中,恰好失去了自然性的滋养;因此,要进一步展开水墨的可能性,必须重新把水墨与自然内在地关联起来。

我看到了邢罡的当代水墨《冰山》系列作品,重新理解了水墨与自然的关系,面对这个时代自然生态的破坏,面对水墨内在品行的必然变异,试图重新打开水墨绘画之新的可能性。

传统水墨尽管一直以柔软的手法,比如所谓南宗的披麻皴为主导,以冲淡平和为最高意境,以气势的营造为主要构图,但是面对现代性的灾变,尤其是整体生态的破坏,哪里还有自然?哪里还有山水?一切成为了景观,成为了屏幕化的图像,如何打破景观的政治观看方式?这就必须更加彻底回到自然,回到自然,乃是回到自然的灾变,回到元素性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与征用,自然性已经荡然无存,因此,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水墨必须面对此自然的灾变,自然已经成为废墟,这废墟可以带来本雅明所渴望的那种拯救的暗示吗?必须以冷静的方式来面对自然,以更加明确而且彻底方式唤醒我们对自然的关注。

邢罡以两极冰山的一次次崩裂的形式来昭示这个自然破坏的朕兆。在长达25米的巨幅作品上,那些如同金字塔一般看起来最为稳固的冰山形体,处于潜在的碎裂之中,而那些碎裂的冰川仅仅被抽象为尖锐而硬朗的轮廓,把水墨变得如此尖锐硬朗,这是试图重塑水墨的另一种品格,不再仅仅是柔软,而是体现出了力度。从刘国松开始,水墨试图被加入一种内在的硬度与硬边,到仇德树,这个裂变更加明确,整个山形被割裂为肌理一般的碎裂形状,可惜走向了装饰性,没有从自然内在的裂变上深化,而邢罡则把裂变与硬边,与西方抽象画的三角形,以及硬朗的轮廓结合起来,尤其是回到了冰山这个自然形体上,因此,在抽象形式、自然之物以及画面构图,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内在一致。

那些冰山尖角的撞击,带来一种刺痛,而且裂痕在裂谷之间,有着形体,有的还有着性的暴力暗示,这是对人性欲望的夸张,而且使之处于冷却之中,既是反讽也是治疗,以水墨描绘冰山,这是传统山水画几乎没有碰触的自然,尽管传统有着雪景图,当代很多水墨画家试图强化冰冷的寒意,但是,都没有面对自然灾变的可怕性,邢罡的巨作具有一种现代启示录的庄严,看到冰山的不断断裂,那些还在渐渐断裂的裂纹,似乎我们听到了画面空白之处回响着的碎裂的声音。更为富有想象力的是,画家还巧妙地把中国地图的形状至于裂谷之中,这是来自艺术的巨大警告,也是自然对于我们的隐秘告诫。

中国文化,自从2008年以来,进入崇高之中,对巨大的渴望也伴随着灾变的来临。无论是2008年的汶川还是2011年的日本,自然元素性的不和谐,导致了大地的元素性震动。艺术不过是对这些震动的地震仪一般的敏感,邢罡冰山上的裂纹就是如此元素性震动的记录。

当然,画家也在寻求对这些碎裂之物的拯救,这就是他再次回到了水的柔软与冰山的硬度之间的张力之中,我们就看到《漂浮的冰山》和《浪花托起的冰山》系列上,那些搅动的水波,被画家处理得异常微妙,既有着漩涡的卷动,推动着一块块碎裂的冰山,试图消融它,在撞击中产生出很多美丽的浪花。这之前的巨作《冰山》上,天空的云彩与冰山的尖锐之间有着对比,现在,柔和的云彩与水纹结合起来,这种内在卷动,有着波折的水纹,既要推动冰山,又以内在柔和的气力消融冰山,是水墨以柔克刚的再次恢复。

邢罡以其迷人的绘画技术,让我们看到了水波的柔和之力与冰山硬朗的强力之间如何形成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这种刚柔相济,带来了画面上巨大的张力。

画面构图有着日本北海道的某种风光,但是并没有走向装饰,而是保持自然灾变的预觉,唤醒水墨自身内在柔和的绵绵之力,来克服尖锐的伤害,水墨潜在地表现出一种对现代性灾害的治疗,而且画面的内在冷静,也是对时代喧嚣骚乱的某种安抚。

这种旷古的寒意,是唤醒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所思考的冷记忆(见其《冷记忆之二》):“生态拯救的唯一希望:寒冷。新的冰冻期:梦想。种群将在广阔的冰川、无边的沙漠、无人烟的条件下,重新找到人类的意义——这是替代这个星球上家园气候调节的唯一办法。”我在邢罡的作品上看到了这种对寒冷的巨大想象,唤醒了我们生命最为内在自然本能之中的冷记忆,只有此冷记忆可以拯救我们,这是让自然来拯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哲学家、艺术批评家)

冰山模型的启示 篇4

李为争,郭线茹,游秀峰,胡晶晶,原国辉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大学教育最突出的矛盾在于知识传播的无限性与个体继承能力的有限性。将生态学功能反应模型与学习类比,可以弄清影响学习表现的因素。笔者首先解释了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各参数的意义,然后从信息源、时间规划和知识消化方面讨论对大学教育的启示。在知识大爆炸时代,课堂教学是知识资源最密集的传授方式,学生应尽可能将完整的学习任务单元排放在完整的时间块中集中学习。学习应具有选择性,以巩固的基础科学教育辅以情境教学,缩短信息处理时间。

关键词:教学改革;大学教育;功能反应;数学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龟甲偏爱选择非寄主植物蓖麻的中毒冒险与求偶补偿的权衡机理(项目编号:31471772);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寄主次生代谢物叠加对不同食性蛾类幼虫的取食调控机理(项目编号:12A210012)

作者简介:李为争(1978-),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现任教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方向为昆虫生态学。

通讯作者:原国辉(1959-),男,河南焦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标本馆馆长,研究方向为害虫综合治理。

人类可以通过交流和前期经历纠正认识偏差,这种社会化学习形成的最优化路线多是稳健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源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多媒体的引入和社会产业链的转移等。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包括打破原有教学体系和创立顺应发展的新体系。判断一个教学系统是否需要改革的基本标志是“自洽”和“实用”,前者指的是原有教学体系是和谐统一的,不包含冲突和悖论;后者指的是原有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现阶段的需求。大学教育最突出的矛盾是知识社会化传播的无限性与个体继承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环节,可以大大加速知识传播速度[1]。但大学生受教育时间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多少并不与知识传播速度和传播量呈正比。因此,科学分析影响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因素,如何使学生迅速接受专业必备的庞大信息量而又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成为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问题[2]。生态学中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模型可以与学习知识进行类比,对教学改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解释了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从知识信息源、时间规划和知识同化速度三方面讨论功能反应模式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一、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

为了探讨害虫生物防治中天敌捕食效率与哪些属性有关,加拿大昆虫学家Holling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由两个人员配合完成。其中一人模拟“捕食者”,另一人负责计时和数据记录,“猎物”是由一些小纸碟模拟的。每次实验开始时,“捕食者”被蒙上双眼,由另一个人将一定数量的纸碟随机地放在1m2的桌面上,然后通知捕食者开始“捕食”(即用手指点触桌面,碰到纸碟后将其移放在一边,算作一次成功的捕食),并开始计时。1分钟后,记录被移走纸碟的数量,更换纸碟投放密度进行下一轮测试。以猎物密度梯度为横坐标,1分钟内的捕食量作为纵坐标作图,得到功能反应曲线,即一个捕食者在不同猎物投放密度下捕食量的变化曲线[3]。

每次测试的总时间T(1分钟)可以分解为搜索时间Ts和处置时间Th两部分,后者指的是将触摸到的一个纸碟移走所用的时间。设每次测试的猎物捕获量为y,则有:

T=Ts+Th×y (1)

假设只要捕食者和猎物相遇就会发生一次成功的捕食,不考虑被搜索到并被捕获的猎物重新逃走的可能性,则捕食量y取决于用于搜索的时间Ts、猎物投放密度x和捕食者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面积(瞬时发现率a)。则有:

上式即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方程,其中的两个重要参数瞬时攻击率a和处置时间Th是评价生物防治工程中备选天敌的重要依据[4],前者与捕食者的感觉能力和运动能力有关,后者取决于捕食者与猎物相遇后的猎杀效率、食物消化速率、食物代谢速率和饥饿耐受力等。一组假想的功能反应曲线如图1所示,猎物密度较低时曲线斜率较大,随着猎物密度的继续增加,捕食量尽管仍然处于增长趋势,但增长率却逐渐下降,最后由于捕食者达到饱享水平或达到食物的同化―代谢平衡状态,而不再继续增长。

知识学习可以与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模型类比。

参数T在这里是对每个学生都相同的恒值(本科4年制或专科3年制),要在该时间段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量y,可以通过增大x、a的值或者减小Th的值等3种基本途径来实现。食物存储容量较大、饥饿耐受力较差或对已经同化的食物代谢速度较快的捕食者,达到饱享水平时纵轴对应的捕食量更大,这对应于一个人的大脑知识容量较大,对知识具有如饥似渴的追求和探索欲望。

二、寻找知识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地方

现在多用“大爆炸”来形容全球知识信息产出及社会化传播速度,网络、期刊、手机、报纸等知识资源比比皆是,大学生似乎不必“处处留心”就可以“百度一下”、“Google一下”,获得大量知识。这些途径能否取代大学课堂的知识传授呢?答案是否定的。知识大爆炸仅意味着知识总量膨胀或传播速度提升,知识接受渠道多了,但有用的部分却被高度稀释。根据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方程,大学生需要到含金量大的知识信息库,如教学课堂、图书馆、文献库等中去,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如果畅游于网络、报纸、聊天室等,或者到各行各业去“增加阅历”,则与培养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背道而驰。尽管后一类学生中不乏“创业之星”和“五四青年奖章”等佼佼者,但从概率角度看,大学理论课成绩差而成为“大腕”的比例远小于品学兼优而后来成为精英阶层的学生比例。单纯要求学生按教学计划安排上课是不够的,也要求教师创造知识集约化传授的课堂,避免频繁出现大量的口头禅,避免“填鸭式教学”,这对许多教师尤其是基础课教师是巨大的挑战。有人认为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幽默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5],事实上针对一两节课而言,确实会改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但这些插播的“小佐料”可能会转移注意力,加上讲故事花费的时间比口头禅多,就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一般会大大减缓。教师应当整合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课堂上仅讲授对未来应用有价值的精要知识,从这些精要知识本身的推演和应用上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解。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imons的“信息块”(chunks)理论,一门专业课程以这样的方式讲授,给予30学时的时间是足够的[6]。教师的思想和讲演是熟练的、主动的,学生的听讲则是陌生的、被动的,和娱乐性的节目不同,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学生能迅速跟上“口若悬河”的教师的讲课进度,语声传递、字面信息阅读和中枢信息处理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讲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设问之后戛然而止,沉默一段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更广泛的方面讲,一个专业的全体大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的课程需要学校教务部门优化整合,以提高整体含金量,而专业的设置需要更高级别的教育部门考察社会需求进行宏观调控,以便面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含金量更高的人才。

三、时间规划与任务分解

和捕食者不同的是,学年制尽管对某些班级的所有成员是相同的,但除了搜索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之外,还有大量的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相当于延长了学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对比较容易的、积累性的学习任务固然是正确的,但针对困难的任务,则应认识到“勉强挤出来的时间,往往也是不能有效利用的”。如应对考试需要系统复习,而不是“临阵磨枪”,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等最好抽出整块的时间而不是挤香肠式的做法。人类都有一种在一个时间模块中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单位的心理学倾向[6]。例如,银行出纳员在数钱的过程中被外界干扰后往往会忘记已经数过的数目,为了克服这一点,他们一般会忽视这些干扰直到数钱时凑够整千、整万元时才停下来,应对其他事务。应充分利用上述心理学效应,在整块时间中安排困难的、关键的学习任务,在零散时间安排零散的学习任务,尽可能地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单元排放在一个完整的时间块中集中完成。所谓规划时间,一是要完整地列出目前所有学习任务及其预期难易程度和需要的时间;二是列出各种刚性任务起至时间;三是将自学安排在上述空档中,严格按计划执行。需要注意:(1)学习任务的序贯性;(2 )学习任务之间应是独立的,而不是包含关系;(3 )长期积累性的或需要大量前期准备的任务应分解为更小单元;(4)任务之间需要一定的缓冲,不能挤占吃饭、睡觉、锻炼等时间。教师的教学、实习任务时间表应当事先告诉学生,避免未来不必要的时间冲突,但制定之后除非特殊的情况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会打乱学生的计划,学生更不能以自己的私事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安排。另外,课程的安排需要符合自然规律,将重要课程安排在学生一日之中精神状态最佳的时辰、一个学期中外界干扰最少的季节,增加学习专注程度,从而缩短对知识的“处置时间”,避开考研复习阶段、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等学生思想不易集中的学年或学期。

四、提高知识检索、筛选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应当在日常自学中,掌握检索、筛选对自己有用知识的能力。捕食者的瞬时发现率取决于敏锐的感觉能力和活泼的运动,对于学生而言,前者强调筛选知识的专注,后者强调广泛涉猎知识的勤奋。如果对有用的知识视而不见,或者不广泛涉猎以便强化对知识类别的整体印象,或者自满于已经获得的知识而不探索更广阔的领域,那么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也会有相当多的学生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

1.强化学习驱力。尽管功能反应方程揭示出感觉能力在评价备选天敌中的重要性,但没有给出影响感觉能力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捕食者是在饥饿的驱力下被迫觅食的,适当延长前期的饥饿处理时间,可能使得这些捕食者感觉更加敏锐,在测试期间的捕食量更大。古人通过“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方式增强驱力,这种驱力当然是最强的。要使学生产生足够的驱力,不能仅向学生说明课程挂科率,而是要花费较长学时彻底讲清课程绪论部分。对于基础科学,则要讲清其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前导性意义和应用辐射面。例如,讲述《运筹学》的“最大流―最小割”原理时,可以以婚介所单身男女匹配为例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讲述《分析化学》时,可以结合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污水处理、刑事侦探等案例;讲述二水平正交设计时,可以从电器维修的零件颠换法开始。很大程度上,学习驱力的缺乏是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而造成的,教师不仅要“传道”和“解惑”,更要“授业”。如果连教师也不清楚自己的课程可以为学生的就业带来哪些帮助,那么也许这些教师仅是为了饭碗在工作,或者是这门课程应该从高校教育中被剔除了。此外,大学生求学的基本目的是就业或继续深造。大学教师应当清楚地了解其课程在社会各行业上的应用状况和这些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一般性的工资、待遇等,用就业的需要强化学习的驱力。

2.提高对知识的选择能力。选择性学习分为二级滤过层次:第一层次是如何对教学大纲安排的各门功课进行权重分析,以及针对每一本教材的重点部分的选择学习。目前有一种舍本求末的倾向,即淡化或绕开相对困难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哲学等基础课程,重视专业课程,原因是后者相对容易,可较直观地看到应用前景。针对每一本教材,应从目录入手大致掌握全书的信息块结构,然后从绪论把握其发展历史和学科横断联系,理清前导学科、后继学科的关系,最后才是对重点章节的把握。针对重点章节,原理、数学模型、应用前提和应用领域是最重要的。第二级滤过层次是避免以“成功之道”作为唯一依靠。“成功之道”是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思维方式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从其本质上来讲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针对精神状态不佳的学生,可以起到“安慰剂效应”,但是不能代替专业知识的学习。试举例说明:一人欲掘一井,但不知何处有水,试探了数十个钻探点均没有水。后来得知,有人在他第一次挖的`井口继续向下挖,坚持挖了几天,井就出水了。“成功之道”的作者们批判前者没有“坚持到底”。其对偶决策是,假设第一个人向下挖了相当的深度却仍不见水,而第二个人在附近换个地方挖掘新的井口,不用多深就见到水了。

针对这种现象,“成功之道”的作者们又会批判第一个人没有“随机应变”。关键在于对于掘井人而言,地下水位线是肉眼难以看见的,只有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探测技术才能成功,而并不取决于上述两种互斥性的决策。总之,选择性学习是知识大爆炸时代学生求知的根本对策。对教师而言,“搜炼古今、去除冗余、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是大学教材编写时应该重视的方面,这样可以从教材的层次上,将含金量较高的知识富集起来,为课堂的授课节约大量的时间。

五、加速知识的消化

在捕食者―猎物发生的相互作用中,捕食者与猎物相遇之后,对猎物的“处置”可以划分为“捕获”、“分解”、“消化”、“代谢”和“排泄”等步骤,最终活体猎物转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捕食者自身生物量的增长,另一部分转化成捕食者运动的能量,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对新知识的掌握分为“同化”(assimilation)、“顺化”(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3个过程。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机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化是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同化和顺化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化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化作用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7]。大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速度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因素制约的,这里仅讨论后天训练可以控制的因素。

1.牢固掌握基础科学前导性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等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的工具,包含许多辐射面较宽的原理和方法,这些课程掌握不好会导致序贯性课程学习的错乱。同时,各门专业课最终也要“合并同类项”,升华到基础科学认知水平上,否则就像一头达到捕食量饱享值水平的捕食者一样,头脑中没有充分空间接纳新知识。专业课经消化之后,一是为了专业技术服务,二是反过来强化基础科学消化工具。例如,冬小麦田有一种措施叫“镇压”,目的是创造细密壤土层,利用毛细作用更好地将下层水分引导到作物根部;介壳虫类杀虫剂混入废柴油或者废机油能够增效的原理,可以从无机化学相似相溶原理中找到答案;农业害虫卵期和蛹期抗冻能力较强的部分原因是甘油含量上升和游离水含量下降,是拉乌尔定律在起作用。知识升华到这个层次之后,就需要忘记具体的、个别的知识类型,不可将大脑作为字典式存储库。例如,掌握了王元、方开泰的配方均匀设计,就可以忽略一些具体精细化工配方;掌握了元素周期律,就可以忽略一些元素的具体熔沸点等;掌握了林奈生物双名法和检索表编排方式,就不必再对每一种生物的拉丁学名及其具体形态特征进行博闻强记。总之,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应当视为教学之“本”,各门专业课应当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培养的人才才能在社会工作中大显身手。

2.实施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缩短学生知识处理时间的有效途径。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在生态学捕食者―猎物功能反应的教学中,可以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程整合在一起,在课堂上以绿豆、玉米等作为“猎物”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计算出功能反应数学模型之后,提示学生思考影响功能反应实验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供试时间内捡到“猎物”的能力取决于哪些方面?实验桌面要不要加阻挡性的边框防止“猎物逃逸”?触摸到但失落于地面的“猎物”应该如何处理?如果只有当触摸到的“猎物”被准确地放入一个细颈瓶才视为成功的“捕食”,会得到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观察者实时补充被移走的猎物以模拟生态平衡,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数学模型?最后,这个模型涉及的参数对大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有哪些启示?

至此,部分学生进入冥思状态,巩固了认识。除了提出供思考的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假想的认识矛盾,给出学生前期认知图式难以包含的东西。例如,果园种植杂草能够为天敌昆虫提供蜜源和栖息场所,但出于丰产要求,果园又要求除草来消除水肥竞争。那么,果园中出现应该种草和应该除草两种矛盾的决策,农民应当怎么办?沉默1~3分钟之后,诱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果树与杂草不会竞争养分?回答说:二者根系生活在不同的土壤层中,或杂草本身就是一种绿肥植物。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即使果园中没有杂草,天敌昆虫也会大量出现?答:开花期不同的果树混栽可以提供持续的蜜源供应。这就让学生掌握了矛盾的时间分离、空间分离、条件级分离和系统级分离等基本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玉莲。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J]. 教育理论与实践,,32(10):57-60.

[2]陈遇春,李厚。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组织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11):63-65.

[3]戈峰。现代生态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4]王珏,李为争,庄丽,柴晓乐,游秀峰,原国辉。感觉器官致残处理对七星瓢虫捕食桃蚜功能反应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47(5):567-575.

[5]俞前香。让幽默之花时时绽放―――课堂教学中幽默故事运用例谈[J].教学艺术,,(12):77-78.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冰山难靠的成语意思 篇5

意思:冰做的山靠不了多久。比方依附别人势力不能久长。

唐玄宗特殊溺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独揽,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暗里决议。

当时,陕西有一个叫张彖(tuàn)的进士不机遇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会杨国忠,那样立即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友人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牢固,可是我认为他不外是一座冰山罢了。未来天下有了骚乱,他就会垮掉,比如冰山碰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

冰山难靠的成语历史典故 篇6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冰山模型的启示 篇7

关键词:保险营销人员,胜任力冰山模型,胜任力研究

1 胜任力和胜任力冰山模型

1.1 胜任力的概念

胜任力作为特定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美国, 当时美国在选拔外交官员的过程中遇到困惑, 他们从众多具备高学历和优秀教育背景的群体中选拔出来的外交官员, 在实际的外交工作中表现总是差强人意, 甚至有时候“非常令人失望”。针对当时的现状和困境, 美国国务院启动了优秀实践业绩人员选拔的研究项目, 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邀请到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 (Mc Clelland) 博士, 针对优秀实际工作业绩的人才进行预测和选拔方法的研究。麦克莱兰博士在此项研究项目过程中, 提出了胜任力研究的关键性理论和技术。1973年, 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than Intelligence》的文章, 文章指出胜任力作为一个人的深层次特征, 能将基于某种工作的优秀人才和普通从业者加以区分, 这种能力可以是“动机、态度、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个体特征, 同时这些特征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可靠的测量、计算, 其结果能够将优秀人才和普通从业者明显区分开来。

1.2 胜任力冰山模型

胜任力模型 (Competency Model) 是担任组织或企业某一任务角色所必需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 它是完成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力。对胜任力模型研究颇有建树的是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 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工作中的胜任力:优秀绩效的模型》中, 认为从业者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工作表现和优秀的业绩, 个性特征是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两人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胜任力研究, 选取200多种管理工作和300多种管理行为作为研究样本, 提出了“胜任力冰山模型” (The Iceberg Model) , 如下图所示。两人将从业者的胜任力比作冰山结构, 分为水上可见层和水下隐蔽层, 水上可见层包含了诸如学历、知识、教育经历等容易辨别的能力, 即麦克莱兰所说的“基准性胜任力” (Threshold Competencies) ;水下隐蔽层包含自我特质和自我动机等表面上不容易辨析, 需要通过特定的情景方能加以展现的个人能力素质, 即麦克莱兰所指的“鉴别性胜任力” (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ies) 。

2 保险营销人员胜任力分析

2.1 保险营销人员的基准性胜任力

保险营销人员的基准性胜任力, 包括从事保险营销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是应具备的基本胜任力, 如同冰山水面以上部分, 是显而易见的, 是比较容易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的能力, 这种基本胜任力不能区分高效者和普通者。作为保险营销人员, 担任保险营销的任务角色, 必须要精通各种保险业务, 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 包括保险理论知识、保险行业政策、保险产品知识、保险业务流程、市场营销理论、市场分析能力、市场洞察力、表达能力、咨询能力、销售策略和技巧、基本保险销售技能、客户服务能力、保险销售经验等。

2.2 保险营销人员的鉴别性胜任力

保险营销人员的鉴别性胜任力, 它包括保险营销人员的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成就动机, 这部分是隐性存在, 隐藏在深处不容易被察觉, 如同冰山水下部分, 此部分才是区分高效者与普通者的关键。

(1)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处于特定的社会与组织中的个人投射给其他人的形象或印象, 它包括社会角色的认知、行为、期待、评价。表现在保险营销胜任力上, 具体由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公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要素组成。

(2)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 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营销人员而言, 倘若不能正确的自我认识, 对自身的估计和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 久而久之形成的自满或自卑的心理特征, 将不利于保险营销工作的开展。保险营销人员的自我认知胜任力具体表现在适应能力、自觉能力、自省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

(3) 特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 而某种个性特质与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相关联。而成功的保险营销人员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优秀特质, 这些特质决定着是否适合保险营销工作, 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营销人员。具体包括自信心、恒心、耐心、乐观积极、责任心、诚实守信、工作态度、亲和力、爱心等要素。

(4)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 不仅乐意去做, 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在众多的职业群体中, 保险销售人员是较为特殊的, 他们面对的工作极富挑战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 随时准备承受不确定的工作结果, 工作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压力之下, 如果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保险营销人员容易遭遇困难就会产生懒怠甚至放弃的消极心理。

3 提升保险营销人员胜任力的策略

3.1 严把招聘任用关, 甄别鉴别性胜任力

全球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 中国的保险行业代理人总体流失率每年高于50%, 保险营销人员的高频率流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各家寿险公司陷入“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恶性循环, 形成了不稳定的用人局面。如何才能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处于源头的招聘和任用环节是解决模式问题的关键点。要提高效率、减少成本, 就必须遵循人—岗匹配原则, 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岗位上,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决定保险营销人员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在胜任力冰山模型的冰山以上部分, 而在冰山以下部分, 尤其是营销保险人员的成就动机和特质。如果这些胜任力不在招聘环节进行严格地筛选, 而把其放在后续培训和职业发展上, 那么组织不仅耗费巨大的成本, 而且收效甚微。在招聘的环节按照保险营销人员的鉴别性胜任力标准, 严格挑选适合保险营销岗位的具有保险营销人员胜任力的员工, 而这种胜任力是很难通过后续的培训进行改变的, 也是能区分优秀者和普通者的辨别性的重要胜任力。招聘环节应根据营销人员的胜任力需求, 针对应聘人员鉴别性胜任力的特征, 设计科学的结构化题库, 提出有效的鉴别性胜任力面试问题, 旨在重点考核应聘者胜任各个岗位的关键性个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提高招聘工作的有效性。同时, 应重视对所有应聘者考核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挖掘, 使得人员到达最优化配置。

3.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鉴别性胜任力

我国保险营销人员流失率高也是普遍的现象, 我们看到很大一部分保险营销人员满怀激情入行, 灰心丧气离去, 在流失的营销人员中不乏素质高、技能强、表现优秀的员工, 为何优秀的营销人员能够走进来却留不住。目前, 我国保险营销岗位管理上普遍呈现出大量增员、严格培训、低保障严淘汰等显著特征, 在这种营销管理模式下缺乏对保险营销人员足够的人文关怀, 没有帮助营销人员对自我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发展路线进行牵引和指导, 保险营销人员鉴别性胜任力得不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造成了保险营销人员职业安全缺乏、价值评估匮乏、发展前景黯淡的不稳定心理状态。因此鉴别性胜任力的提升也是稳定营销队伍, 促进营销能力的必要途径。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开始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 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员工规划适宜的职业生涯目的是为了通过规划求得职业发展, 制定出今后各个阶段的发展平台, 并且拿出攻占各个平台的计划和措施, 而自己则按自己的规划去充电, 使自己的薪水和职位得到提升。组织则通过帮助员工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来谋求组织的持续发展。保险营销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员工提升胜任力, 促进营销人员自我认知, 探我所爱、寻我所需、做我所能、探我所适, 确立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 明确营销人员的角色权利、角色义务、角色规范。

3.3 建立有效层级培训, 提升基准性胜任力

保险营销人员的基准性胜任力相对鉴别性胜任力而言, 是较为容易获得提升和发展的, 也是目前各保险公司普遍比较重视的部分, 我国各大保险公司在开发培训系统上投入大量成本, 基本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培训系统。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 培训系统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效度。根据保险营销人员各种层级序列的胜任力, 建立不同的层级序列胜任力模型, 各个层级胜任力模型是不一样的, 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不一样, 因此, 一方面必须以各层级营销人员的胜任力模型为基础, 开发各个层级符合提升对应胜任力的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具体层次和发展阶段的需求, 拟定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项目, 提升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培训效度的跟踪与分析, 确保培训体系对员工胜任力的提升效度和广度, 若效果不理想, 则需对培训内容进行改进, 甚至重新制定培训项目。同时, 为提高培训效度, 还可以重复招聘阶段对从职者进行胜任力再评估, 进一步挖掘从职者的优势和弱势能力, 归纳出各层级各阶段从职者的能力短板, 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进个人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 提升组织培训的整体效力, 达到职员个体和组织整体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方羡辉.浅析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 2009 (4) .

[3]崔冰子.关于胜任力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09 (2) .

情感散文:冰山美人 篇8

风早已按捺不住,在挣开加锁的一瞬奋起狂奔;雪还未青睐这片土地,无视饥渴的裂痕;淡淡似乎是她最初的颜色,只是在你还没注意到她时,她就近了,她似笑非笑轻盈无比却势不可挡千迹踏浪,让人分不清她是淡漠秋水还是凌厉锋芒,确定的只有她周围的空气都是清冷的。

奇了,如此冰山美人!

阒然,远伫,悠幽清娴,仔细看她竟闭着眼仿佛静默又似聆听;辘轳不是凡轮却是时间与记忆的年轮,转动之余不忘她不知何时流过的视线,然而那里却是星河一片,墨冷清灵地不得不让人错开视线,如此迅速便让人忘却了秋卷。

她素手轻抚,枯叶羞愧地旋落,随风而过的竟是她轻声一叹,这萧索的风景,在她眼中映不成画卷却跌进无边的星渊,远远看着,冬景竟渐渐成了陪衬,偏又不显违和,眨眼间,她又似融进风景中去了。

不知不觉追寻她远去的踪迹,却永远跟不上她缓稳的步履,惊鸿一瞥,冻结是心惊的直觉;猜不透摸不清。

冰山底之谜 篇9

这时,那边一位戴着一只眼镜的秃顶老人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小玩意,往头上一戴,就飞了起来。他飞到我面前,严肃地说:“根据我的考古经验,你是25世纪的人吧?我是72世纪的考古学家,也就是你们概念中的未来人……”“哇!72世纪,怪不得样子这么怪。但是,他们怎么钻到这冰山下的呢?”一古脑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转悠。

老人看了我几眼,像变戏法似地递给我一本书,接着说:“你们的相貌已被记载如我们的历史书中,你自己看看。我们72世纪的人之所以变‘小’、变‘怪’了,是因为32世纪时,地球上的人太多了,严重威胁到地球的继续存在。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一种机器把人都缩小了,在输入到这个冰山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我们的科学已高度发展。今天,我们按前辈的吩咐,历程40世纪后,使用遥控扫射器,打开隔绝了这两个世界的冰山,让我们的科学技术传入到你们的世界中去。好了,你快走吧,几秒种后,这里就会消失,我们要到另一个星球上去了。你们要好好保护地球,建设好地球!”

就在我发愣的那一会儿,冰山、小人都消失了,仿佛是一场梦!摸摸手中的书,又不能不相信这是真的。我急忙赶回考察站,向全世界报告了这一特大新闻。

有关人员立刻拿出超微型放大器和翻译器,查阅了那本蚂蚁般大小的书,以来书上竟记载着许多我们至今未解的谜:原来是他们建造了金字塔,是他们发射了飞碟……书中还记载了其他外星人的种类以及他们的居住星球的特点、位置……同时书中还记载着上亿项科学成就原理、方法,对人类世界的发展能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冰山模型的启示 篇10

读《雪莲,冰山上的勇敢之花》有感作文

当我读到队里唯一的一名中国队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却是救日本队员的时候,我禁不住流下了泪水。我被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又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想起自己平时和同学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争执不休,真为我的自私和狭窄的行为感到懊悔。我应该向那位中国登山队员学习,用爱心去对人,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攀登人生这座充满困难和挫折的山峰。我也要做雪莲,做在学习、生活中的勇敢者。读《雪莲,冰山上的勇敢之花》有感作文2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冰山之父阅读答案 篇11

②当晚,天降大雪,我走出帐篷赏雪。落雪使帕米尔一片寂静,抬头看慕士塔格峰,它一片漆黑。人们都知道它是“冰山之父”,但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长成的,当暗夜和大雪一同到来,月光再次把它照亮,我们就感到了它在不为人知的沉缓世界里生长。它的生命是黯淡的,但它就在这种黯淡中孕育出了高贵与威严。

③一扭头,看见一群羊正伫立在一座小山的山顶上,它们紧紧挨在一起,像蛰伏的战士。落雪已经使它们全部变白,稍不留意,就以为是山体的一部分。过了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风也吹了起来,让人冷得忍不住发抖,我不得不返回住处,在进门的一瞬,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羊会不会在大风雪中站上一夜。

④早晨一出门,我惊叫一声,那群羊果然一动不动地仍站在那里,整个山野一片银白,而它们已变得像山脉凸起的几块骨头。它们整整一夜间都一动不动,就那么顽强地站在落雪中。它们给帕米尔增添了一道厚重的风景。

⑤房东是一位六十开外的塔吉克族老太太,她起得很早,在给我烧奶茶时,发现灶膛里的火快灭了,她赶紧到屋外去掰柴火。那柴火很脆,她很快就掰下一根。掰第二根时,她的手被划破了,而她惦记着灶膛里的火快要灭了,于是便抱着柴火急急进来加了进去。她手上的血已经流了很多,但她只是快速把柴火加进去,让火燃了起来。少顷,她才擦了手上的血。我有些难为情,觉得她是为了给我烧奶茶而使手受伤的,于是便用歉意的话安慰着她。但她却不以为然,一再强调烧奶茶是小事,但火不能灭。她说着这些的时候,扭头看了一眼慕士塔格峰,当时的太阳正好把慕士塔格峰照彻得通体泛光,她的神情顿时肃然起来。

⑥我在一旁看到了这个过程。这个明亮的早晨,经由她手上流出的血突然变得深刻起来。还有她对火的维护,她看慕士塔格峰时的神情等等,不光让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不被苦难逼退的坚持和执着,同时也看到了她的信仰,她的内心得到抚慰的过程。

⑦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事没事与她闲聊。慕士塔格峰在我们背后的大雪中若隐若现,我们就这样说笑着,似乎人生的那些欢乐与痛苦都转瞬即逝。偶尔我们了发出大笑,我甚至还发现老太太有那么一点点嘲笑的意思,好像那些极度的简陋穷苦,生活的艰辛与忍耐都不值一提,她天性中就有高傲,她在内心将信念隐藏起来,时间愈久,便愈不可撼动。

⑧离开时,我没有回头去看冰山之父。我不能回头,我知道回过头去我看到的仍是平静。我只能离开。感动并滋养了我的,是在无言中耸立的冰山之父。是塔吉克人的高贵以及由高贵转化的一种十分难得的平静。(选文有改动)

冰山之父阅读题目

1、慕士塔格峰之行,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中画直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山之父阅读答案

1、(1)看到矗立在黑暗与冰雪中的“冰山之父”。

(2)发现一群羊顽强地在风雪中伫立了一夜。

(3)目睹房东老人不顾手伤维护火的过程。

(4)与房东老人闲聊,体会到她得精神和信念。

2、写出了我对“冰山之父”的向往之情,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及冰山被冰裹的特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3、写出了房东老人看到冰山之父时十分恭敬的养子,表现了老人对冰山的敬仰以及冰山的高贵与威严已成为老人的精神滋养。

上一篇: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种类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