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对比

2024-07-19

冰山理论对比(精选7篇)

冰山理论对比 篇1

摘要:现代社会是各种文化的大熔炉, 在这种背景下, 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电影《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 以冰山理论为基石, 从历史背景、电影的拍摄方法、表现形式以及女主人公的形象、行为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欣赏, 通过中西电影的对比来加深对目的文化群体的了解, 并将其运用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西电影,跨文化交际教学,电影,冰山理论对比

一、前言

目前, 跨文化交际在现实生活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仅是外语学习的本质要求, 还是时代的需要。所谓跨文化交际, 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群体接触时, 很容易受到文化冲击而产生交际障碍,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掌握对方的文化常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 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其浮于表面的现象而难以触及其本质, 这就是我们时常提起的“冰山理论”:表面现象是“八分之一”, 而情感、思想及文化底蕴是“八分之七”。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电影的取材和场景都来源于生活。优秀的原声影片是承载着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 除了有地道的口语表达,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对源语国家社会、生活、宗教及文化最直观、最生动的表现。英语原声电影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获取文化知识, 学生在“半真实”的环境中能真实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利用冰山理论对比电影《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 冰山理论简介

1932年,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 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 认为文学作品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 (八分之一) , 水下的部分 (八分之七) 则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在文化中, 水面的“八分之一”主要指表面呈现的东西, 包括人、事物及行为等;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指隐藏于文化内部的因素, 包括观念、习俗等。“冰山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简约的艺术。即略去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 以少胜多。其二, 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认为海明威提倡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不能混为一谈。

(二) 《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

电影《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分别拍摄于1939年和1946年, 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电影。鉴于此原因, 两部电影从历史背景、拍摄方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有很大的可比性。

1. 从历史背景而言, 两部电影都是讲述的战争故事。

《乱世佳人》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女性传奇故事, 其中既包含黑奴解放运动的因子, 又囊括美国由北向南蔓延的新兴资本主义运动;《一江春水向东流》描述的是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抗战故事, 侧重点在于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

2. 从电影的拍摄方法而言, 两部电影都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 两部电影都是根据时间线索来进行拍摄的, 即对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都遵循战前—战争中—战后;二, 两部电影都明显使用了对比的方法拍摄电影。例如, 《乱世佳人》展示了很多幅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庄园在战前和战后截然不同的场景;而《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有很多的类似对比场景, 最明显的是在王丽珍继张忠良抵达上海后, 在何文艳的住所举行的宴会上, 与宴会上风光无限的张忠良相比, 在何公馆当女仆的素芬则显得贫穷落魄, 只能厚着脸皮向厨师讨要剩饭剩菜给家里挨饿的婆婆和孩子吃, 这时窗内的繁华奢靡和窗外寻找孩子抗生的素芬形成鲜明对比, 真正符合了“月儿弯弯照九洲, 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唱词。

3. 两部电影都沿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戏剧表现形式。

《乱世佳人》采用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和线性叙事方式, 以女主人公斯佳丽和几任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为明线, 以新兴资本主义和南方旧贵族的斗争为暗线, 阐述了一个生动的战争浪漫故事, 折射出了以“from rages to riches”为中心的美国梦和美国国民精神;《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中国戏剧的传统叙事方式, 用字幕清楚地交待出人物、事件和场景, 并按顺叙的方式逐一铺开情节发展, 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 极少跳跃。正如导演蔡楚生所说:“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有我们自己的风格和习惯, 我国的小说、诗歌在事件介绍、人物出场、情节处理方面都简洁而明了的, 都是有因有果、层次分明、线索井然的;写诗作文, 有所谓‘起、承、转、合’, 节奏十分清晰明朗。我们的广大观众, 不喜欢看如同某些外国作品那样跳跃很厉害, 故弄玄虚的东西。”

(三) 以冰山理论为基石来看两部影片的文化因素

作为影视文化, 影片中的人物属于浮现于表面的“八分之一”中的文化因子, 同时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等来体现隐藏的“八分之七”。女主角素芬和斯佳丽都经历过战乱中与亲人的生离死别, 都在战乱的缝隙中艰难地求生, 都有坚强的一面。但斯佳丽叛逆坚韧, 有时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而素芬集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于一身, 是一个难得的孝媳慈母。不同的外部表现必然有其内部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深层次的原因。首先, 美国的个人主义根深蒂固, 它深深影响了斯佳丽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事业观。这也是斯佳丽可以不顾他人眼光肆无忌惮地爱恋艾希里、勇敢地成长为新兴资本主义中一员的原因;其次, 美国当时正处于南方农奴经济与北方新兴资本主义交战时期, 新兴资本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决定了斯佳丽这个人物的个性塑造, 这符合美国式英雄的成长经历;最后, 《乱世佳人》也通过斯佳丽从战后不名一文到家财万贯的经历, 展示了美国梦的精髓———“from rags to riches”和美国人所崇尚的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和个人成就等。而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芬则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遵循孝、悌、忠、恕、礼等, 将家庭置于生活的中心位置, 以致于在得知丈夫叛国叛家后, 愤而投江自杀;《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的东方家国故事, 其悲惨的结局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反抗精神。

三、利用电影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电影主要从听、说两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从语言的运用场景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利用电影欣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通过欣赏各自题材的电影,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运用能力, 让学生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 有效避免交际失误。

以《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首先, 教师在课前应先安排学生分别查阅这两部电影的大致内容、拍摄背景、主要人物等, 以加强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 查阅资料时既能掌握一部分词汇, 也能加深对历史背景的认识, 一举两得。

其次, 在学生充分了解影片背景的情况下, 使用中英文双字幕放映。教师应在出现重点词汇和重点句型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和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用法的了解。例如, 在《乱世佳人》结尾部分, 瑞德在离开斯佳丽时, 两人进行的经典对白 (“R”指瑞德, “S”指斯佳丽)

R:“Frankly, my dear.I don’t give a damn.”

S:“I can’t let him go, I can’t!There must be some way to bring him back!I can’t think about it right now, I will go crazy if I do!I will think about it tomorrow!”

瑞德对斯佳丽说的话中, “not give a damn”是一种口语用法, 意为“毫 (或满) 不在乎, 根本不管那一套, 漠不关心”。教师可以事先只给出英文词组, 让学生根据当时的交际场景猜想这个词组的意思;然后进行讲解, 并进一步使用例句, 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组的运用。例句:Dorothy Parker wrote:I shall stay the way I am Because I do not give a damn. (多罗茜·帕克这样写:我要做我自己, 因为我不在乎。)

从电影中的交际场景和例句的使用语气可以发现, 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组时, 一般是一种凛然、无畏的感觉。

斯佳丽的台词中有一句是“I will think about it tomorrow!”。从当时的交际场景看, 斯佳丽说出这句话时并没有因为瑞德的决然离去而放弃他, 她是勇敢的、坚强的。从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式英雄的内涵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至此, 我们对比《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可以发现:她们同样被爱人抛弃, 一个决定去勇敢面对和争取, 一个却饮恨自尽。这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英雄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冲突、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等。在这样的对比中, 学生既能丰富英语词汇, 提高英语水平, 又能通过掌握文化而大大提高交际能力。

电影观看后的课堂讨论环节也至关重要, 此时教师应当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只是充当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写的影评和观后感拿出来讨论, 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主动构建影片中英语使用的交际意义, 并通过中英文电影的文化对比, 挖掘其深入的文化内涵, 将其运用与跨文化交际中, 以文化促交际, 从深层次消除交际障碍。

五、结语

中西电影同中有异, 既表现人类文化共性的一面, 显示出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命运等主题;又展示人类文化差异的一面, 产生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文化。因此, 通过观看原声电影, 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的同时, 也可以在一种“半真实”的环境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璐.试论原声电影与大学英语教学[J].民族论坛, 2010, (8) :60-6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33.

[3]刘燕茹.浅谈原声电影与大学英语教学[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7) :141.

[4]赵晓晓.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0 (4) :37-38.

[5]祝峻森.中西电影艺术史上并峙的双峰——史诗巨片《乱世佳人》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比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5) :69-71.

冰山理论对比 篇2

关键词:隐藏对比,“冰山”写作,比喻

1. 引言

山峰和白色的大象, 彼此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逻辑具象联系, 为什么会彼此相像呢?

当读者第一眼看到海明威1927年的短篇作品《白象似的群山》时, 阅读探求的好奇心自然而然的被题目中的明喻所唤起。理所当然的, 作者海明威颇具预见性地逐渐为读者揭开群山和白象之间的联系, 随之整个故事的主题中心也浮出水面。

2. 作品背景

《白象似的群山》所描述的故事场景位于西班牙乡野地区的一个小火车站。在此等车的一对年轻恋人争论着女主人公是否应该进行流产手术。男主人公立场坚定, 总是劝说女主人公 (Jig) 接受手术, 而女主人公试图留住孩子。故事大部分的篇幅用于描述和呈现这对年轻恋人在车站小酒吧等待开往马德里火车时的对白和行为动作。随着两人对话及相关动作行为的推进, 两位主人公间在故事中特定场景下的关系逐渐形成、确认, 然后改变。

《白象似的群山》于1927年首次出版, 收录在海明威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彼时, 海明威生活于欧洲并开始使用西方现代文学派写作术语“迷失的一代”, 意指当时那些生活奢靡但却又迷惘困惑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年轻一代。《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两位主人公就被赋予了鲜明的“迷失一代”的特征。同时, 此部短篇作品也是海明威“冰山”写作风格的典型范例:一般而言, 海明威的“冰山”写作风格意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构建出形象生动的画面 (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冰山) , 留下更为广阔的空间余地给读者自由探索 (水下剩余的八分之七冰山) 。

3.《白象似的群山》中两个隐藏对比:

3.1. 贫瘠与生命力 (Sterility&Fertility)

谈及《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贫瘠与生命力”, 许多文学评论家主要聚焦于由故事发生地点——乡野小火车站作为分割线的两边景色的差异对比 (O’Brien, 1992) 。的确, 有些对比是显而易见的:在故事的开头, 事发地点两边的不同景色描述就暗示除了“贫瘠与生命力”的对比:“Ebro山谷那端的群山修长而呈白色” (Hemingway, 1927, p.259) , 然而车站对话发生地的另一边却“没有任何树木及荫凉” (p 259) 。海明威仅用寥寥数语, 既形象构建出事发地点的环境, 又巧妙埋下对比的伏笔。

从象征主义的角度来看, 虽然Fletcher (1980) 曾主张认为故事中白色的群山主要暗指贫瘠裸露 (bareness) , 但我更赞同Week (1980) 的观点——白色群山应该被看做生命孕育 (fertility) 的象征。故事中的某些细节描述也为此论断提供了佐证。例如, 女主人公Jig在故事中几次远眺欣赏白色群山, 这可以被理解为追求更为美好的全新生活的渴望 (Li, 2009) 。在此基础上, 白色群山所象征的新生活也应该是丰富多彩而充满了富饶生命力的 (fertility) , 新的生命意味着新生活的希望, 而希望也滋润孕育着更美好的新生活。相比之下, Jig眼前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境况却是那么贫瘠 (sterility) :男友软硬兼施的要求她去做流产手术, 此种自私与不负责任也暗示Jig当时所身处的“贫瘠”而又绝望的生活。除此之外, “贫瘠与生命”这一对比也明显的存在于两位主人公的具体对话中:Jig感性而包含生命希冀的话语信息 (fertility) 和男主人公自私贫瘠 (sterility) 的明显意图。

Lakoff (1979) 曾指出女性典型话语一般来说尤为模糊宽泛, 且对于听者潜在的话外兴趣与需求, 女性说话者要更为关注这两方面。基于此观点, 我们有理由认为女主人公Jig在故事开头总是和伴侣分享情感话语信息, 目的在于建立情感亲密感 (intimacy) 。换言之, Jig话语中的生命与希望 (fertility) 体现为欲补救彼此关系的情感尝试与诉求。例如, 正是Jig用建议的语气发起对话:“我们喝点什么?” (p.259) 。Jig使用“我们”而不是“你”或“我”, 用代词的选择在话语间强调、容纳彼此的关系。再例如, “他们在上面画了点东西, 是说什么呢?”, “我们要不要试一下?” (p.260) .女主人公Jig又一次试图用疑问句来鼓励男主人公回应并参与到对话中来。这些启发性且某些一语双关的试探无疑都代表了女主人公对感情关系的重视, 对新生活新生命 (fertility) 的向往。

相比之下, Jig那位美国男人话语间所象征的自私贫瘠 (sterility) 主要体现在他那些目的性极强的话语表达。Lakoff (1979) 也曾指出, 一般而言, 男性话语通常要更为表达准确、直接、目的性清晰。在《白象似的群山》中, 男主人公的话语表达随着对话主题变化也有明显转变:当两人话题集中在流产手术时, 男主人公的话语直接、主动且目的性强, 诸如“这真的只是简单的要死的小手术” (p.260) , “医生就只是放点空气进去, 然后一切就完美的自然而然” (p.261) , “你知道我爱它 (暗指孩子) , 但是我只是没法去想这回事, 你了解我担忧的时候会怎样” (p.261) 。然而, 当两人间的话题不涉及流产手术的时候, 男主人公的话语交际反应迟缓、被动、不情愿。具体表现为不太愿意回答女主人公的建议性提问, 无心参与对话角色。此种话语表达及目的性极强的转换, 相对于女主人公Jig话语中所象征的生命希望 (fertility) , 是男主人公话语所象征的自私贫瘠 (sterility) 的又一有力佐证。

3.2. 男女主人公文中称谓的对比 (The name of“Jig”andthe American)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全文只有一个角色有着清晰具体的姓名称谓, 那就是女主人公Jig。此姓名出现在两人对话中的称谓使用。从字面涵义分析“Jig”这个英文单词, 名词常见释义为吉格舞 (一种节奏轻快的舞蹈) 。毫无疑问, 海明威借此姓名折射出女主人公善良温和的本质。除此之外, “Jig”也可以用作动词来表示上下快速移动, 显然的, 此词的动词涵义也影射了女主人公对爱情关系犹疑不决的态度和性格特征:

一方面, 女主人公Jig关于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的表达方式显示出她对男友的深爱, 所以在表达时选择了暗喻式的表达策略, 旨在修补两人关系而不是惹恼对方。例如, Jig话中的明喻:“无论什么尝起来都像是甘草味的, 特别是那些你已经等了好久的东西, 像苦艾” (p.260) 。这完全可以理解为, 句中所暗指的新生命对于两位主人公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对于Jig像甘草, 对于男主人公像苦艾。同时, 两人的争吵对于Jig来说也就是苦艾般的感觉。味觉意象的建立由明喻来完成, 强化了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 女主人公Jig面对男友做出的对于自己怀孕的反应渐渐感到失望, 于是逐渐坚持要留住孩子不做手术。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和情感主动权的变化, 也映射着Jig这一单词动词涵义所暗含的犹疑成分。例如, 当两人在争论群山是否像白象时, Jig以一种暗喻新生命的方式发起实质内容为明喻的对话, 以此表示自己愿意和男方就新生命到来交流协商的意愿:“他们看起来像白象” (p.259) 。Jig随之也宽容了男方不友好的回答“我可从来没见过”, “就只是你说, 这不能证明任何事” (p.259) 。这是Jig愿意为感情亲密关系妥协由于的表征之一。之后, Jig对于男方的失望和对新生命新生活的渴望, 促使她开始如同自己名字动词涵义那样的转变, 在话语中坚持多次提及“白象”两个字:“我说山看起来像白象, 很妙吧?” (p.260) , “他们看上去真不想白象” (p.260) 。此时像与不像已不重要, 女主人公从犹疑到执意于“白象”这个概念, 其姓名所影射的犹疑到此时已变成对新生命的坚定。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位男主人公, 文中的美国人。很有趣的是, 海明威从头到尾都没有用具体的姓名来标识他。文中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只有两种:“那个美国人”和“那个男人”。从主观分析角度来说, 似乎海明威暗指男主人公甚至不值得去担当一个具体的姓名, 无论是一个称职的伴侣还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更进一步来说, 英文语法中的“the man”, 亦有暗指同一类男人之意, 从海明威的角度, 这一称谓在更大程度上应该是指向当时的“迷失一代”。相比之下, 海明威使用“girl” (女孩) 而非“woman” (女人) 来指代女主人公。两位主人公姓名称谓的不同, 影射出两位在彼此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一类人对一个人) 。作者借用女主人公个例的善良来批判男主人公为代表的一类人, 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 匠心独运。

4. 结束语

总之, 海明威主要采用了意象的手法, 用摄影拍摄般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白象似的群山》。本文中所讨论的两个主要对比:贫瘠与生命力;姓名称谓之对比, 以海明威简洁明了的语言为载体, 随全文情节展开贯穿全文。相比其他文学大家的作品, 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没有采用过多的花哨的修辞手法堆砌, 而是抓住比喻中的“明中有暗, 明暗一体”, 用特有的“冰山”式写作手法, 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耐品的素描。

参考文献

[1]O’Brien, T.D. (1992) .Allusion, word-play, and the central conflictin Hemingway’s“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The HemingwayReview 12 (1) :19-25.

[2]Hemingway, E. (1927)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Men WithoutWomen.New York:Scribner’s

[3]Fletcher, M.D. (1980) .Hemingway’s“Hills Like WhiteElephants”, Explicator, 38 (19) :16-18.

[4]Weeks, L.E.Jr. (1980) .Hemingway’hills:Symbolism in“HillsLike White Elephants”,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7:75-77.

[5]Li, X.Y. (2009) .On the metaphors in Hemingway’s“Hills LikeWhite Elephants”,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9 (4) :24-26.

冰山理论对比 篇3

一、山西省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培训现状

农业技术人员 (即农业从业人员中, 以从事农业技术为主的从业人员。包括我省境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技术从业人员。) 3.4万人, 其中, 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1.8万人。按职称分, 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0.2万人、0.9万人和2.3万人。

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 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培养造就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队伍。

为此, 2007年财政部给山西省下达免学杂费经费3.3688亿元, 补助公用经费3.0748亿元, 省财政共下达免学杂费资金1.2486亿元, 目前全省近434万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的温暖。

全省改革基础教育机制, 农村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即: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免除了农村 (含县城) 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直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对进城务工贫困家庭的子女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省财政下达19900万元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7200万元“两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 使得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和校舍条件明显改进,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深化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3.71万人。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25.45万人。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及建议

(一) 冰山素质理论模型。

1895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有意识的层面只是这个冰山的尖角, 其实人的心理行为当中的绝大部分是冰山下面那个巨大的三角形底部, 那是看不见的, 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包括战争、法西斯, 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 如此等等。1932年, 海明威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 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 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 “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在本文中, 作者希望把冰山理论应用于对于农民的培训当中, 培育新型农民, 就是希望通过培训把农民的隐性素质开发出来。浮在水面上的是人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 这些就是人的显性素质, 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 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我们称之为隐性素质。

职业化素质既然有大部分潜伏在水底, 就如同冰山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 正是这7/8的隐性素质部分支撑了一个学员的显性素质部分!

我们每一个人的才能既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因素包括外在形象、技术能力、各种技能等等, 这些因素就像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一般比较重视的方面, 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 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 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员综合素质问题。

冰山水底的隐性因素包括学员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 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的发展。如果不加以激发, 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 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 也经常被人所忽视。然而, 如果学员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 那么对学员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 同时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受训者就像冰山, 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 而看不到的则占7/8。对学员来说, 外边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 下面的7/8则是由意识、道德和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要培育农民优秀的素质, 就要重视这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 因为它占有学员素质的7/8, 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受训者1/8的显性素质。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 往往只重视显性素质的培训, 诸如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好像这些培训的效果能够立竿见影地凸现出来。而忽视了学员隐性素质的培训, 忽视意识、道德和态度方面的培训, 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素质!全方位的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 要将被培训者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 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协同起来, 更大程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学员隐性素质的培训, 才能够更大地提高学员的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培育新型农民, 就是要以知识为载体, 从根本上发掘农民潜力, 提升农民素质。

(二) 培训的方法。

针对于新型农民的培训问题, 现有的培训方法, 如演示法, 课堂讲解法, 远程学习法, 视听技术学习法以及在职培训, 情景模拟, 案例分析, 行为塑造, 交互式录像, 互联网培训等都可以很好地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1.演示法。

是指受训者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地位的一种培训方式。这种方法更能形象的表达你所培训的内容。针对员工进行实物操作的演示, 要进行分节操作, 保证演示的细节都能让学员注意到, 通过多次重复加强员工的记忆。演示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 重复演示可由受训者来完成, 既纠正了个别员工的错误操作, 也加强了所有培训人员的记忆。

2.讲授法。

就是通过教员的语言表达, 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 最终让受训者达到记住其中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的目的。讲授法的影响因素有培训者, 受训者, 讲授内容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教室、光线、设备、班级规模等物质环境, 以及学风、学员间关系、学员与教员习惯等人文环境。

3.视听法。

就是利用幻灯, 电影, 录像, 录音, 电脑等影视听教材进行培训, 多用于新进学员培训。主要优点在于:1) 由于视听培训是利用人体的五官感觉去体会的一种培训, 其视听内容与现实情况比较接近, 所以相比单纯的讲授, 更能给受训人员留下深刻的印象。2) 生动形象且给受训者以新鲜感, 所以讲授也更具说服力。

4.互动性录像。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 计算机培训也更加先进。与单纯运用计算机相比, 通过这些技术可更好地运用视听手段。通过与主键盘相连的监控器, 受训者可以单独接受指导, 并通过键盘或监控器进行互动性学习。互动性录像多用于技术程序和人际交往技能。

5.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是一种调动学习者广泛参与, 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培训方式。这种方式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能够集思广益并实现教学相长, 很受学习者和教师的欢迎, 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6.鉴别性胜任素质培训方法。

鉴别性胜任素质主要包含社会角色、自我概念, 特质和动机等冰山下方的胜任素质, 其核心是“知道怎么做”与“知道谁来做”的内隐知识。因此, 针对这些内隐知识的培训, 传统的培训方法若不经相应的变化就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展望

冰山理论对比 篇4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酗酒的定义

有害饮酒行为通常被称为酗酒,可以指一次性大量饮酒或者指反复性的大量饮酒,也可以是指对饮酒失去控制。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酗酒的比较通用的定义,因此本文借鉴美国国家酗酒和药物依赖委员会与美国药物成瘾协会联合起草的关于酗酒的定义 :酗酒是一种原发性的慢性疾病,遗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发展和表现。这种疾病常常呈现出进展性和致命性。其特点是对饮酒行为不能自控 ;思想关注与酒 ;饮酒不计后果 ;患者有明显的思维障碍。每一种症状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周期性的。

1.2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即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隐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知,就如一座冰山。社会工作者及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就是透过案主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案主的内在心理,并从中找出解决之道。萨提亚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就会对个人的人生有所改变。

对于酗酒者,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一种外在行为,应对问题的外在表现,在这种外在行为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期待、渴望和真正的自己,对于冰山下面的这种内在心理我们并没有真正去体会和察觉沟通。

2 基于冰山理论对中年群体的酗酒行为浅析

用冰山理论来分析酗酒者的酗酒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酗酒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帮助酗酒者认清现实、直面现实,减少酗酒次数、酗酒量。

2.1 酗酒者内心的“冰山”

萨提亚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而外在被看到的行为表现及意识层面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对酗酒者的认识也只局限于冰山的一角,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而个体本身所感知的内在的由上至下的感觉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例如,一个中年男性因为一些压力,想让妻子帮忙分担,妻子没有给与回应并表现出反感情绪,或对其行为进行指责。他首先的应对方式就是酗酒,用酒精麻醉自己,让这些压力暂时的远离自己。而应对方式之下他的感受就是不被理解,他可能感到委屈、愤怒等等,此时的感受可以通过酒精来麻醉,可以肆意的放松自己,也算一种个人的发泄渠道。在酒精的作用下,当他开始默默的流泪的时候,他会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与无助,“男儿有泪不轻弹”是自古对男性的期望,在感受之下他的人生观就会扭曲为自己的无能观。同样受传统因素的影响,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社会、家庭对自己有一个期望,自己对自己也有一个期望,那就是个人存在的价值他期望自己是坚强的,期望得到他人的充分理解与尊重。而他的这些期望都来源于更深层面的一个动力,及人类普遍拥有的渴望,渴望被认可,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爱等,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的目标 - 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的冰山理论中,自我和渴望层面对于这个人的外在行为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当我们指责这些不合理的行为时,可曾想过引起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有来自朋辈群体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压力的促使等,我们所看到的知识冰山的一角,需要意识到冰山后面的那些因素。

2.2 中年群体酗酒行为的成因分析

1. 遗传因素 :科学家已经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证实酗酒的遗传学基础。大多数动物实验都证实遗传学对酗酒的影响,现已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酗酒的家庭延续性这一事实。

2. 心理因素 :酗酒能使人消除焦虑或紧张,得到放松,应对或回避一些不愉快的感觉。当人们面对一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是就会习惯性的用酒精来进行自我麻痹。

3. 社会或环境因素 :个体生活的家庭或社会环境影响其行为。生活在一个酒文化盛行的国家,劝酒、高度的攀比心理都会对一个人的饮酒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影响一个人酗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分析中年酗酒群体的酗酒行为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了解其潜在因素背后的真是动因。

3 冰山理论对解决酗酒问题的启示

面对酗酒者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给他们贴上“酒鬼”的标签,亲近的人多表现出无奈的表情,醉酒时置之不理,酒醒后发泄各种不满,进行指责和抱怨,有些家庭甚至会因为家里有一个“酒鬼”而感到羞愧。殊不知身边人的这些反应会进一步加剧酗酒者的酗酒次数和酗酒量,原本只是酗酒者自己的问题会转换成家庭矛盾,甚至是社会问题。萨提亚女士曾经说过,行为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如果我们想有效地解决酗酒问题,就要思考如何应对问题。

3.1 寻找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

如同冰山的基座,酗酒群体的深层次的期待和渴望与相关群体是相通的,且作为人类进步的能量和动力源,大都是积极的,只是表现的方式出现了一定的误区。由此,我们可以不认酗酒者的行为,却可以尝试接纳酗酒群体不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如果酗酒者在饮酒前对妻子絮絮叨叨,妻子能不厌其烦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措施,那也许在动机上就会减少酒醉的的酗酒动机或者酒醉后表现出自责的心态,进而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麻醉自己而是寻找解决措施。

3.2 觉察中年酗酒群体的内在心理

每一个人,因为一定的生活环境,周围的朋辈群体等,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心理。觉察酗酒者的内在心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酗酒动机、酗酒行为。在同酗酒者的对话中,相关群体如果能给予酗酒者一些积极的回应,并通过一些简单问句去探索酗酒者的酗酒动机和意图,如在酗酒者醉酒后给予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在酒醒后问一些相关性问题 :这次为什么喝酒,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还记得在醉酒后自己做过哪些事?如果醉酒者在酒醉后有不良行为,可以试图给予其一定的提醒,告诉他他的醉酒行为对爱他、他爱的人的影响。有了这些了解就可以对不同的酗酒群体给予适度的回应。

3.3 挖掘中年酗酒群体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

冰山理论告诉我们,人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及其少数的几种之外,其余的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有些酗酒群体会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包括逃避、自责等。中年群体一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压力让他们用酒精来麻痹自己,进而逃避现实。挖掘出中年酗酒者负面情绪中的正面价值,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些酗酒群体。

冰山理论在分析酗酒者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年酗酒者在饮酒之前,显性需求是通过酗酒麻醉自己或自我虚荣心的满足,隐性需求则是对环境、对工作、对家庭、对现实等的需求。通过对中年酗酒群体内心的了解,透过其语言、行为,探索中年酗酒者需求的内在冰山,从中分析酗酒者内心进一步的需求,可有效解决酗酒者的隐性需求。如果在酗酒者未酗酒之前,相关人群已给予酗酒者充分的考虑或满足,酗酒者的酗酒意愿就会降低,有利于减少酗酒者的饮酒次数,合理控制每次饮酒的量,充分发挥中年酗酒者在社会建设中中坚力量的作用,实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摘要:薇琴妮亚萨提亚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治疗大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外在的行为表现只是内在自我状态外化的冰山一角,借助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探索中年群体酗酒行为表象下源自深层的推动力,我们将更加清晰的认知中年群体酗酒行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有效地措施,控制其每次饮酒的量和酗酒的次数。

冰山理论对比 篇5

1973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 对素质的概念进行了非常形象和深刻的解释。他把人的素质模型形象地描绘成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知识、行为和技能, 这些就是人的“显性素质”, 占冰山的1/8, 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 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 在职业活动中体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称之为“隐性素质”, 占冰山的7/8。通常, 我们把显性素质称为“职业技能”, 而把隐形素质称之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 (如图1) 。

一个人就像冰山, 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 而被别人看不到的则占7/8。对一名企业员工来说, 外在的1/8是其知识、行为和技能, 内在的7/8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要培养优秀的职业化素质, 就要重视这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 因为它占员工素质的7/8, 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员工职业技能的形成。 (其作用机理如图2) 。

由此可知, 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一样, 都是企业赖以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对企业来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无论在传统行业、服务行业, 还是在高科技行业, 人力资源总归是第一资源, 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必然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事实上, 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十分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内训中, 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外, 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训。

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但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往往只落实在“学生马上有工作”上,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技能胜任”的最基本要求。应该说, 办学初级阶段, 学校生存压力大, 似乎可以理解。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职业教育目标、职业人才规格必须有准确的把握。要给学生“干粮” (职业技能) , 也要给学生“猎枪” (职业素养) , 更要给学生“指南针” (以敬业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没有“干粮”, 无法上路;没有“猎枪”, 难以为继;没有“指南针”, 难以找对方向, 可能会寸步难行。

2006年, 有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发行, 该书实录了11位老板、CEO、人事干部叙述辞退应届毕业生的缘由, 表达了这些老总们“恨铁不成钢”的懊丧和无奈的感叹。这些被用人单位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辞退的学生, 没有一个专业能力不达标, 而他们被辞退的根本原因却是:“不了解工作的意义, 缺乏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常常心浮气躁, 缺少踏实、努力、谦虚、耐心的工作态度”;“没有创新精神和工作的主动性”;“协调性弱, 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等等。这些事例反映了我们的毕业生专业对路, 但不少毕业生由于职业素养差, 职业生涯刚刚起步就遭受失败。因此, 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才能激发其工作的责任感, 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才能有创新激情和发展动力, 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 (L.Kohlberg)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道德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的。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职业素养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具体的职业环境。职业环境使行为者置身其中, 成为其相互理解的背景, 进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冲突和值得反思的情感体验。而职业生活中的很多内容是隐含的, 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源于对职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只有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职业环境, 在与实际职业环境相类似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让学生学会在职业生活中领悟职业素养内涵, 才是提高其职业素养的关键。由此, 工学结合无疑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平台。

工学结合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在工学结合中,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的工作体验, 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一本质特征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职业环境。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 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和操作要求等进行产品制造, 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过程。在这一真实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 而且有利于学生去认识社会, 学会做人, 学会团队合作, 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其效果绝不是学校中几节德育课能够轻易达到的。

充分利用工学结合优势引导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 利用工学结合实习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内心冲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生在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时必然产生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常常产生于工学结合前期。学生刚到企业, 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 从而对企业产生异己感, 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对角色转换以及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强度感到不适应学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 必然伴随着角色冲突、角色学习和角色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另外, 学生从八小时上课变成八小时上班、宽松的校园生活变成紧张的企业工作, 必然对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强度感到不适应。

对职业理想与现实工作岗位之间矛盾感到不适应由于现代化的企业集约化程度很高, 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重复性很强, 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枯燥、乏味, 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具有挑战性, 与自己理想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

对学习方式改变感到不适应工学结合后以前的课堂学习习惯被打破,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就会感到迷惘, 不知道还应该学什么, 也不知道怎样去学。

对人际关系处理感到不适应由于中职生涉世不深, 缺乏社会经验,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和全面了解社会, 人格发展不完善,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进入企业后部分学生不适应工人师傅为人处事的方式, 不知道如何与工人师傅沟通交流、和谐相处, 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生活方式转变感到不适应学生在消费上时常表现出捉襟见肘, 不仅闯荡社会力不从心, 而且谋求生活自立时还经常表现出对学校生活的单向依恋和对家庭的经济依赖, 学校和家庭还是他们打心底里希望投靠的温馨港湾。

以上五点, 导致中职生在工学结合初期必然会因各种不适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并产生系列的心理问题。这时候, 带队指导教师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专业调适、学业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辅导,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

(二) 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培训是无法形成的。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利用企业文化进行陶冶, 是养成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不可缺少的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 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工作态度、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形态。其中, 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 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融和命运共担。例如, 江苏华朋集团“公司有名气, 干部有勇气, 职工有志气”的企业“三气”精神,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人诚品优”、“超越自我, 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行业领先与国际接轨”、“企业强、职工富”的工作愿景等, 将催人奋发与进取的企业精神通过工作渗透于企业员工的人生价值观中, 不仅有效地激励了员工的进取精神, 而且激发了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自强不息、创新进取、勇于开拓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 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在我手中” (全球通的品牌理念) 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理念。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同员工打成一片, 学习企业员工优秀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企业员工也通过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 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由此, 学生逐渐形成了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及职业态度, 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 利用STAR训练法, 搭建总结评估平台, 帮助学生形成日趋成熟的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是一种体验性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面临真实的工作情境, 但他们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产生不同的结果。此时, 带队指导教师可通过STAR训练, 帮助学生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总结评估,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健康发展。具体操作如下:要求学生回顾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 将其完整、详细地记录下来。将记录的事情按以下格式进行归纳整理, 如表1所示。

学生通过对表中问题进行回顾和整理, 及时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改进, 进而形成日趋成熟的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几年, 我校积极利用区域优势, 大力推行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赴企业进行1~2个月的工学结合, 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 我校机电、机械、数控专业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近300名顶岗实习学生在三天内被企业抢聘一空, 其中近60%的学生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被相关企业在工学结合期间定聘, 无须学校进行推荐。当然, 这仅仅是一个起步, 一个好的开端。在工学结合中, 我们还要不断探索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将学生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激发出来, 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协同起来, 更大程度上发挥职业素养的核心作用, 形成学生优良的职业化素质,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振伟.基于素质模型的招聘体系设计探讨——以J企业为例[OL].[2009-03-23].http://www.docin.com/p-11922520.html.

[2]徐剑.冰山理论与职业化素质[OL].[2005-11-22].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5/11/22/14398_2.html.

冰山理论对比 篇6

关键词:冰山理论,财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有效途径

一、职业素质“冰山理论”的内涵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方面。职业素质“冰山理论”告诉我们, 职业素质既有显性的即“水上部分”, 也有隐性的即“水下部分”。显性的因素包括外在形象、基本知识、职业技能等, 这些因素就像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 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冰山水底的隐性因素包括员工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 看不到的隐性因素则占7/8, 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实力和未来发展。

在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中, 职业知识、技能素质是基础, 知识理解得越深刻, 技能掌握得越牢固, 就越有利于培养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观点和坚强的信念。职业道德素质是核心, 它指导着其他素质, 思想觉悟越高, 越能自觉地、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越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 职业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的发展空间;职业能力、职业行为素质是关键, 是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这几部分素质密不可分, 彼此联系, 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全面地反映了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财会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的强调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特别指出,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的要求, 为中职学校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 也为中职学校财会技能训练指明了方向。

三、财会技能训练在培养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

1. 充分认识财会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财会技能是中职学校财会金融类专业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技能, 主要包括账表算、传票算、票币计算、点钞等训练模块, 是财经行业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财会金融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财会技能训练以动手操作为基础, 调动手、眼、脑协同参与, 眼到、手到、脑到, 是一种多元的综合训练。通过财会技能的学习、训练, 不但使学生提高技能学习的信心、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加强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动作协调、连贯, 做事认真严谨、反应敏捷、快速高效、准确无误, 同时, 可以培养韧性和持久性。中职学校多年来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结果显示, 财会技能训练不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好途径, 而且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2. 财会技能训练有利于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

人的手与大脑紧密相连, 手指的精巧、灵活和运动, 能较好地刺激大脑的活动和发展。学生在财会技能学习和训练时, 眼看、耳听、手拨、口念、脑动, 手要稳、准、快, 脑要想算法、程序, 手与脑密切结合, 各种感觉道交叉活动相配合, 多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入大脑的相应部位, 使大脑接受各种信息的刺激, 形成多种神经交叉联系, 推动左脑、右脑协调发展, 有利于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

3. 财会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

财经职业技能是做好一个财经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财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财会金融类专业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技能, 对财会技能账表算、传票算、票币计算、点钞等训练, 都是财经行业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财会金融类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通过财会技能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基本职业技能, 适应岗位对技能的要求。

4. 财会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 而敬业、勤业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其基本含义是热爱本职工作, 恪尽职守, 讲究职业信誉, 钻研本职业务, 对技术和专业精益求精。财会技能练习中, 学生往往要经过几十甚至几百遍才能又快又准。在这个过程中要高度思想集中, 稍不注意就会出错。长期的财会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了学生热爱专业、恪尽职守、勤奋努力、钻研业务、敬业、专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财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做到“稳、准、快”, 准中求快, 快中求准,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这对学生意志能力和坚韧不拔学习精神的培养和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5. 财会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财会技能学习和训练特别强调学生责任感, 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班里小组学习、训练或者组队比赛时, 逐渐学会了自理、自制, 懂得了与人友好相处,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在小组、班级等集体活动中树立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在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好氛围,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能力, 较强的组织管理、生活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行业的要求。

6. 财会技能训练学习和训练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财会金融类专业学生未来主要面向财会、金融和服务等行业就业, 除应具备其他行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外, 通过财会技能训练, 增强数字敏感性, 养成严谨、认真、准确、高效、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等良好职业行为习惯。财会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胸怀全局、诚信至上、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扎实细致、追求高效、讲究效益, 办事注意程序, 优选科学方法, 及时完成任务, 善于总结概括, 和谐发展等独特的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为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和素质基础。

四、财会技能训练及管理的有效途径

1. 制定科学规范的财会技能训练标准。

“注重基础, 强化技能”是中职学校财会技能训练的要求。财会技能训练标准是按照财会金融行业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 对学生财会技能训练内容提出应该达到的要求。财会技能训练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 制订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 对学生财会技能水平的训练做出循序渐进、分阶段的训练目标, 设计出与经济生活、行业业务密切相关的账表算、传票算、票币计算、点钞等实用的训练题型, 提高学生财会技能训练的兴趣。以加强基本技能为主, 要求准确掌握操作要领、操作姿势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使动作趋于规范化;在此基础上, 把财会技能操作技能发展成为高超技艺和技巧。

2. 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管理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基本要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而就业技能的培养是核心, 在财会技能训练中, 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又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为此, 要坚持以“双师型+管理型”为目标, 对现有专任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通过研讨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聘请银行专家、技能高手担任兼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的指导老师, 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 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3. 改革财会技能教学和训练方法。

中职学校定期组织财会技能教学改革研讨会, 在教法、学法上进行改革, 讲、练、研讨有机结合, 精讲多练,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以任务驱动式为主, 推动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 使得教学形象直观、简捷高效, 易被学生接受,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强化财会技能训练管理。

(1) 改革财会技能课程为综合课程、取证课程等先进课程形式, 坚持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 把现代教育手段与财会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在财会技能教学活动中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坚持突出实践性教学。 (2) 常年开设财会技能课, 明确财会技能训练为考试课。学校每周开设财会技能课, 技能训练手册中明确规定各个学期各个专业财会技能考核的标准。规定技能成绩不及格, 不允许用其他方式替代;技能成绩优秀者, 除每学期能得到本课程规定的1学分外, 还可得到奖励的1学分, 奖励的1学分可用来替代其他不及格科目。凡在毕业时技能成绩达不到及格的同学, 学校将根据情况确定其参加就业推荐资格。 (3) 营造财会技能训练气氛, 形成比、学、赶、帮的比赛氛围。财会技能单项成立兴趣小组, 开展财会技能第二课堂活动, 你追我赶, 互相比赛, 相互鼓励, 火热的练习氛围, 这是财会技能学习、训练的好机会、好形式, 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展和延伸, 吸引了财会技能爱好者参与。在财会技能训练或者进行组队比赛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管理, 学会了自理、自制和与人友好相处等, 在集体中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好氛围,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团队合作, 共同提高。 (4)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财会技能训练过程中, 成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有些学生看到成绩好, 喜上眉梢;看到成绩不好, 垂头丧气。应该培养学生很好地面对结果的心态。平时帮助学生学会调适自己, 变压力为动力, 树立信心, 发奋努力, 苦练为基础, 与科学训练相结合, 不断提高成绩。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5) 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 勤奋造就天才。”财会技能训练平时不光要求勤奋刻苦, 还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注重每个细节, 规范每个动作, 研究每个问题, 把握每次训练。做题不仅要求快, 而且要求每道题的正确率;要求答案书写清晰、规范。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 注重每一个环节质量, 例如学生答完一遍题, 再让学生复核一遍是否正确;平时养成精细化练习的习惯,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查错。 (6) 实行技能月考制度, 创新比赛形式。每月进行一次财会技能测试, 落实财会技能“天天练, 周周测, 月月考, 期期赛”的要求。每月开展月考、单项擂台赛、擂主挑战赛、技能英雄榜、组建班级代表队班级对抗赛等活动, 影响、带动全体学生。由教育部门定期举办中职学校包括财会技能在内的大赛, 建立“学校有比赛, 层层有选拔, 国家有大赛”的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序列。充分展示中职学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7) 经常宣讲学生中的榜样, 发挥学生尖子的作用。在刚刚入学之初, 邀请高级财会技能优秀学生给新生和家长会进行了财会技能展示, 通过这种直观的表演, 使学生对技能的重视程度大大加深, 为今后技能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每年举行财会技能表彰大会, 对在学校、市级财会技能大赛获得突出成绩的同学进行表彰, 表彰大会既是对获奖同学的鼓励与肯定, 更为全体学生明确了训练的目标和方向, 进一步调动和促进了各班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8) 走出去, 请进来, 每年从银行聘请行业财会技能高手和业务骨干, 来学校开办讲座, 进行技能辅导。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校际交流、行业交流, 使学生开阔眼界, 增长见识, 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财会技能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活动, 涉及的因素很多, 但只要用心努力, 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 不断改革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培训学生更多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能力, 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在活动中培养能力, 在体验中探究思考, 在情趣中陶冶情操, 在自信中完善自我, 就能达到提高财会技能教学和训练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意识, 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不但能够培养学生显性的技能知识、职业技能, 即“水上部分”, 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隐性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 即“水下部分”, 从而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冰山理论对比 篇7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海明威以“冰山”为喻,他认为作者只需要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在水下的部分则应该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如果一位作家对他想写的东西胸有成竹,那么完全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东西,只要作者写得真实,读者自然会强烈地感觉到作者省略的地方。

一.故事简介

《白象似的群山》讲述了发生一个在西班牙无名的小火车站里的故事,年轻的男孩和女孩正在等待着去往巴塞罗那的快速列车。天气很炎热,为了打发等车时间,男孩和女孩边喝酒边聊天,男孩享受地喝着酒而女孩却心事重重,她怀孕了,却不知如何是好,希望男孩能为她解决这一难题,可是男孩满不在乎,他希望女孩去做人流手术,而女孩好像不太乐意。这对情侣在反复讨论着是否要去做人流手术,最终两人的争论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二.冰山理论

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海明威根据“冰山理论”来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冰山理论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来说就好像冰山一样:八分之一是在水上面的,有八分之七是在水下的。也就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因此对于作家而言,完全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白,因为读者是完全能够读懂的。根据海明威的解释,我们可以对给“冰山理论”作一个粗略概括:冰山理论,就是用相对简洁的文字来塑造鲜明的形象,把作家的感受和思想情绪尽可能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结合,让读者去发掘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冰山理论在《白象似的群山》的体现

3.1简洁的文字与印象派的写景风格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和场景的实现是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海明威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来突出人物和场景。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完整的景观描述,他对实物有非常准确地观察,但是他很少强调场景描述。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男孩带着女孩去马德里做流产手术,他们在路边等待着特快列车。由于天气炎热,他们不停地喝啤酒,边喝酒边聊天,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由对话组成的。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的语言是简单的,但是他的意象表达却很准确。他的叙述表达了“具体的事情”和“具体的过程”,就像一部电影一样,作者不添加任何评论,不直接表达任何情绪。这里描述的场景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自然,毫不做作,作者不谈论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如何认识对方,但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他们生活中消极的一面。简单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场景轮廓,并为整个故事设置了基调,同时,一些场景内容与小说里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为了使读者看到空位上隐藏着的东西以及直接理解意象表面下的间接事实,海明威通过一个个场景刻画人物形象,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基本技巧。在“冰山理论”的指导下,海明威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场景来塑造和凸显人物形象。

3.2戏剧式的对白与鲜明的形象

根据海明威的审美观点,一个好的作品不应是修辞的堆积,好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他反对使用华丽的词汇,细致的描写和复杂的心理描写,他认为写作只需要使用最简单的词来表达意思。因此,简洁的场景和角色的描述以及戏剧性的对把你就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典型表现。

海明威擅长写对话,从叙事的角度讲,对话在他的小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话属于直接引语的范畴,具有极强的活力,同时又与叙事距离和审美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明威的作品与其他小说家的作品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当其他作家通过描述和叙事来描写背景、场景以及描绘人物时,他更倾向于用对话来代替描述、叙述、评论以及描述。海明威小说中的对话特点是叙述者的信息远远少于读者知道的信息,这是一种戏剧性的对话。《白象似的群山》全篇是由对话组成的,对话生动且一目了然,有着极强的表现力,鼓励读者去想象、去感觉女孩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作者用最少的笔墨来表达无限的内容:作为一个女孩,她需要爱,希望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孩子,享受家庭的温暖……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男孩坚持说手术非常简单。“But I know it's perfectly simple”“It's really an awfully simple operation,Jig,”……男孩不关心女孩的感情——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灵的痛苦。他只是希望她打掉孩子——他们唯一的担忧。摆脱不愉快的负担,他们就可以幸福地生活,没有任何烦恼。对女孩来说,这些话就像甘草、苦艾酒一样甜中带苦、充满苦涩。他们拥有的美好快乐的日子现在可能是苦味剂,现在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风景和品尝他们从来没有喝过的酒。

3.3深刻的主体与客观的表达

在海明威看来,作家的主观情感往往会阻碍了作品的表现和发展,但由于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的思想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作家本人的主观色彩。海明威刻意在写作中隐藏自己的个性,不影响人物的命运,不详细阐述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他着重描述人物的行为,让人物根据客观逻辑来展现个性。

在小说中,海明威没有给出任何评论或解释,但读者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男孩的冷漠,他们在一张桌子旁坐了下来,女孩看着干旱的山谷和山脉,担心着,男孩看着女孩和桌子,等着喝酒。从表面上看他们坐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显然是空白的,他们的思想完全分离,毫不投机。这部小说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冷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残忍,不能与他人沟通思想的现实。小说中,被反复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是沙漠般精神的象征,同时也是他们心理差距的象征。

3.4丰富的情感和含蓄的表达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他的作品中八分之七的内容是隐式的,正等待着读者去发掘。海明威用八分之一的话语表达了八分之七的情感。阅读《白象似的群山》,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男孩和一个年轻的女孩在路边等待着特快列车,女孩要去马德里做人流手术。天气炎热,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喝着啤酒,边喝酒边说话,整个小说几乎是由对话组成的。小说中,作者没有提到这件事的因果和女孩的情绪,尽管如此,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女孩复杂的感情。对于女孩来讲,很显然,这是个小生命走向毁灭的过程。另外,小说使用了“white elephant”,“白象”在英语中有“沉重的负担”的意思,象征着,虽然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和女孩爱的结晶,但它可能是件好事,也可能给未来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故事中,女孩既悲伤又害怕,然而,海明威没有直接描写女孩的情绪。

总之,虽然《白象似的群山》全文篇幅很短,但是具有重要意义。《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作者用简单的情节、丰富的场景、简单的语言和深刻的意义清楚地表现了海明威独特的艺术风格。

结论:

《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经典短篇之一。作者以凝练的笔墨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精彩的画面。本文以《白象似的群山》为例,从简洁的文字与印象派的写景风格、戏剧式的对白与鲜明的形象、深刻的主体与客观的表达、丰富的情感与含蓄的表达四个角度分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从而探索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埋藏于形象之中,使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成功地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感受鲜明形象来发挥作品的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1]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上一篇:LED产业发展趋势下一篇:医院经济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