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理论

2024-05-11

契合理论(精选12篇)

契合理论 篇1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和授课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学生的角色与知识内化过程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体”,这与构建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论点不谋而合。本文在分析构建主义理论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特点,探索了基于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教育规划》(2012)提出高校要注重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划》中明确指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针对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为学生创建一定的情景,使其能够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环境构建,倡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考的结果,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更是深化教学的伟大契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为构建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知识理解的主观性,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提倡创造构建符合当前教学主题的学习环境;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反省与思考以及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语言学习是学生对目标语建构及理解的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的深刻理解。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语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语义建构的帮助者。在2001年,Cagnon和Collay等人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概括,得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构建相关的学习环境,通过情景创建、问题提出、桥梁搭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和反思评价六大基本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这六大基本内容在课堂上的的具体实施过程将在本文第三部分呈现。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雏形出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所高中,为解决部分学生因为天气或路途等原因而无法按时上课的问题,该校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学生们录制了相关的课程视频,并传到网上供学生观看。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做了“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强调了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受此启发,很多教师开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推动了日后不断兴起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主要是以视频代替传统课堂上教师知识的讲解。教师将语言知识点制作成段视频,即制作微课程,并提出相关问题,布置课下任务。学生可以提前或者课上观看视频,自主学习。以上步骤是翻转课堂开展的前提。翻转课堂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针对疑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求助教师,老师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帮助,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以上过程,学生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三、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的契合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构建主义理论与翻转课堂存在共同之处,即注重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5中(杨立民等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2) “Inaugural Address”这一课为例,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大内容为框架,结合翻转课程设计,陈述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契合下的课堂展示及效果。

1.情景创设。精悍、短小的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点。教师事先剪辑好相关视频,包括肯尼迪竞选相关新闻视频、总统就职演讲的视频、冷战时期苏美两国对峙阶段的视频、肯尼迪个人生平介绍视频,加之相关的音频、新闻、图片等,将之上传于公共网络平台,告知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并总结归纳从视频中所获得的信息,课堂上用以做陈述展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信息,且对肯尼迪就职演讲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的信息输入,让学生直接进入积极主动的情景中去。教师为学生创设材料丰富的情景,通过真实的语言信息材料,学生自身与情景进行交互作用,进而完成了知识构建的过程。此过程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构建和语言运用技能的提升。这一过程符合构建主义中“知识的构建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皮亚杰,1973)的认知。

2.问题设计。课堂上再次播放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和冷战时期苏美两国对峙阶段的两段视频,并在屏幕上显示相关问题,包括:

1 Content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theme Kennedy wants to convey in his inaugural address?

(2) What was the background against which he delivered his inaugural address?

(3) How is the speech organized?

(4) Detailed Questions:How does Kennedy begin his speech? What does Kennedy have in mind when he says “ The world is very different mow”? What message does Kennedy want to send to both friend and foe? Who are the old allies “ whos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origins we share ”? What is the Kennedy administration’s policy towards the new states? Who are the those peoples in huts and villages ? Why does Kennedy want to help them? What is Kennedy’s stated policy towards Latin America? Why does Kennedy sa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ant to prevent the UN from being a forum for invective? What are the policies Kennedy says towards those nations whom he terms “ on adversary ”? What is Kennedy’s message to his fellow citizens?

2 Extended Questions:Why does he begin his speech in this way?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speech? How does Kennedy try to achieve his purpose and appeal to his audience? How does Kennedy turn from the opening remark to the general statement of basic policy goal? What rhetorical devices does Kennedy employ to make his speech as forceful and impressive as possible?

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都是围绕肯尼迪就职演讲所涉及的内容所提出的,且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问题答案具有研究性、灵活性、开放性。学生通过观看肯尼迪的就职演讲视频及笔记,回答出与演讲内容相关的细节问题。而扩展性问题,则需要学生在统领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世界局势,深入探究思考,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知识得到积累、加深和巩固。

3.桥梁搭建。本课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根据所获信息,进行思考,得出相对深度的信息构建,这也是桥梁搭建的过程。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的输入,让学生获知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的内容和当时的世界局势,在此基础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起学生在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探究扩展性问题的答案,思考相关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搭建的任务。

4.小组合作。教师综合考虑各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力、成绩等因素,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4-8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确保各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和合理性。各组根据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尽管小组成员存在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的不同,但是每个人能够在相互讨论和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所长,思想碰撞,团结合作,从而是彼此之间相得益彰。

5.成果展示。各个小组把所获得信息及对问题的思考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要求全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其中。小组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甚至提出质疑,该小组则需要团队合作做出解答。如出现争执和僵持局面,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全班同学参与沟通交流,对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的内容及当时的世界局势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建构主义的思想强调学习环境的构建,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引导其自主学习。这同样也符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种充满积极情绪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很大的提升,且个人表达沟通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锻炼。

6 . 反思评价。反思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价过程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小组间自评和教师评价。教师需要根据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补充、评价和总结。可在评价过程结束后补充课下作业:奥巴马就职演讲与肯尼迪就是演讲的异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在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中所学知识在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讲中,且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达到新旧知识的融合和新知识的构建。

四、结语

建构主义为当代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的构建,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开展重塑了教学活动的模式,两者的结合更是一伟大契机。现阶段,翻转课堂多使用在理工科类课堂,而在语言类课堂上的使用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笔者结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探索了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翻转设计,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契合理论 篇2

Summary是“概述,大意”的意思,具体指学生在听到一篇听力材料后所进行的概括。考生不需要听懂托福材料的每一个细节,但要抓住说话人的思路和框架。这个训练对于托福听力至关重要。练习summary的方法很简单,可以托福听力讲座为材料,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录音结束后,根据大脑记忆和笔记,对全文重点内容进行英文复述,反复练习,直到可以将一篇讲座顺畅复述出来为止。

Dictation是指听写,将一篇托福听力录音中的原文全部听录下来,它是提高听力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准备托福考试的考生而言,最好的听写材料是老托福的lecture。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先花一个月的时间将新概念第二和第三册的美英版听写完,然后再来听写lecture。

Intensive listening是指精听。“精听”步骤如下:一边听一边看托福原文,划出自己不认识或似曾相识但反应不过来的词;录音结束,开始查生词,写在原文的旁边,只要写出这个单词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即可;将这篇材料当阅读文章快速精读一遍,彻底看懂;再一边看原文,一边放录音,嘴上要跟读,反复几遍,一直听到可以不看原文彻底听懂为止。精听材料有很多,我最推荐SSS(Scientific American’s Sixty-second Science),它非常短,但信息量很大,更重要的是,它是托福听力出题的重要来源。

High-quality extensive listening是指高质量的泛听。泛听的“泛”并不指态度的懒散,而是针对整体的要求。泛听的最佳材料有两个:一个是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频道),另一个是Discovery(探索)。看的时候一定要有英文字幕。每天看,养成习惯,会有很大收获。

Challenging materials是指“有挑战性的材料”。备考托福听力挑战性的材料有这几类:一是美国大学上课的课堂录像或录音,现在很多美国大学已经将许多课堂录像放在了互联网上,这是一个极佳的挑战听力难度的材料。二是巴朗和Ka

契合理论 篇3

摘 要 本文以资本保全理念视角,对企业本质、企业治理、财务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契合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更好的推动和促进企业在新经济形势的高效、快速发展。

关键词 资本保全 企业本质 企业治理 财务会计理论 契合关系

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都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影响因素,三者之间配合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建设发展情况。本文在资本保全理念的视角下,简单的分析和研究企业本质、企业治理、财务会计理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契合情况,以期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企业本质同企业治理的关系

企业本质同企业治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企业本质能够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资本和方向进行决定性的配置和控制,是实现企业治理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性基础。而企业治理是对企业所有权配置和管理计划的实际执行和落实,其开展情况又能直接的影响到企业本质的实现。企业在不断探讨和深入了解企业本质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企业治理理论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治理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变化过程,能够直观的体现出资本范畴内的变迁情况,从而不断在企业经济契约组合当中深化资本观念,而这种资本裂变不完全的经济契约组合模式也正符合了企业本质在根本上的要求,从而能够不断的促进企业本质实现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本质同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从价值视角上来说,企业本质是一个集社会资本、财务资本、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于一体的不完全契约的经济组合。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演进)阶段,企业本质又会显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这些异于一般性的特点就从根本上表明了资本观念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从本质上来说,资产所有权、资产专业化以及资产的定价分工产生了会计信息。在企业经济要素中,所有者将相应的生产性要素资本当作权益进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来,并通过货币计量的形式在会计账簿上予以呈现,也就是财务会计上所说的企业资产。而这种以货币计量形式为企业资产进行统计、计算、整合的形式就是初始经济契约方式。随着企业本质的不断作用,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日渐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规范,为财务会计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而财务会计理论在不断落实、实践的过程中,也对企业本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本质的实现、发展情况。

三、企业治理同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企业治理同财务会计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其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具体概括为:

1、以企业治理结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导向方面的相关问题。

2、在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下,财务会计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

3、企业治理结构水平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4、财务会计监督管理对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作用。

5、财务会计失真同企业治理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规范、全面的财务会计能够对企业治理目标进行真实、客观的体现,而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也能够有效的确保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保障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进一步的推动和促进企业的建设发展。

四、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间的契合

在资本保全的理论观点下,可以将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结合,使三者之间达到一种最为恰当、契合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其在一个统一、完整、科学的理论框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尽可能的降低三者对彼此之间的逆向性作用和影响,进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建设发展的目标,推动企业向着更高、更远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迈进。资本保全视角下的三者理论框架可以具体表示为以下图示,即:

结语: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以资本保全理念为管理核心思想,统筹联系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从而使三者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系统的契合体。由于这三者之间对彼此都存在着相应的逆向影响,因此,在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企业应当适当的维持和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在资本保全理念下达到一个最为有效的平衡点,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李佳芮.基于实物资本保全观的通货膨胀会计.财会月刊.2013(13).

[2]郑淘.资本保全理论对物价变动会计的影响分析.财会通讯.2012(24).

[3]王仲兵.论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的演进逻辑——基于商誉会计的视角.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7).

[4]高千亭,雷冬枚.會计利润评价资本保值增值法局限性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契合理论 篇4

随着信息技术上的不断发展, 谷歌、百度等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搜索引擎的出现, 让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趋向网络化、数字化。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服务的营利性社会信息服务机构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过去封闭式经营的书店也采取了开放性经营策略, 为读者提供便利的阅读机会。而公共图书馆普遍面临经费日趋紧张, 资源建设步伐放缓或停滞的艰难状况, 读者流失给图书馆造成了新的时代挑战, 公共图书馆如何推广服务, 吸引读者, 摆脱困境, 重新彰显其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作为一个历史课题摆在业界面前。

起源于20世纪初的营销理念, 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巨大发展, 市场营销理论也开始被社会非营利组织认可并推广使用, 其以“用户满意度”为实践目标、以“人本思想”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与图书馆的“以读者为中心”、“提供令读者满意的信息服务”宗旨不谋而合。1977年加拿大QueenpsUniversity企业管理学系教授Lawrence提出“图书馆员应利用营销的技巧, 创造图书馆发展的新机会。”随后, 图书馆界的学者也开始接受并运用营销理论与方法, 探究图书馆的发展新路。1982年《Marketing the Library》出版,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图书馆营销的服务技巧, 自此, 图书馆发展与营销理论实现了融合, 图书馆营销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发展理念开始被研究、完善起来。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营销的发展现状

我国图书馆对营销理论的引入比较晚, 1993年, 在北京举行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营销政策国际讨论会”中, 图书馆界的专家对于营销政策形成统一的认识: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对于图书馆和其他的信息服务的机构, 其管理者都需要有营销的意识, 采用营销管理的方法, 把组织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户的需求方面, 才能使机构充满活力, 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和高水平的服务。同年, 关于图书馆营销方面正式有论文刊出, 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的一流图书馆开展的营销实践和形成的营销理论, 自此, 开始了我国对于图书馆营销理论的相关研究。

最初推行图书馆营销的是上海图书馆, 1996年该馆运用先进的CIS系统, 通过对其馆舍标志、馆内视觉识别系统加以改进, 重新打造上海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同年, 提出“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 1998年联合高校图书馆推出“知识干线”计划, 向企业提供快速知识和信息通道, 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和信息咨询服务, 开设信息讲座和教育培训, 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许多公共图书馆争相效仿, 并提出了“一切为了读者”的口号。一些公共图书馆也顺势成立了诸如“企业家信息服务中心”等推动图书馆营销发展的相关组织机构, 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 使信息服务的内容更加适合用户的需要, 针对性也更强。

目前, 在我国图书馆界, 基于营销理念的管理和服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因为起步较晚, 发展起来, 与国外的图书馆营销水平相差较远, 其广度和深度都还远远不够, 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营销形式比较简单, 没有深入到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 处于服务营销环节;二是公共图书馆营销活动混同于营利性组织, 多数以有偿服务项目为主, 没能把营销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充分运用到图书馆的整体发展规划中, 有效地推动其发展;三是在图书馆内部, 其组织管理人员中缺乏图书馆营销的意识, 工作人员保留原有的服务思想, 占据图书馆发展的主流。

二、图书馆营销的基本特点

1. 建立稳定而良好的馆读关系推动广泛的读者参与。

信息营销是图书馆营销的重要途径之一。获取读者资料、了解读者需求是信息营销的基础工作, 树立全员营销是图书馆营销成败的关键, 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应该以用户为中心, 注重与实际读者及潜在读者的沟通, 建立长期稳定而良好的关系网络。并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参与充分考虑营销对象的多元化, 尝试引导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地参与到图书馆公共事务中来, 吸引一些社会的志愿者和机构的募捐者, 引起相关社会投资者的关注, 在更大的范围内, 促进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新的配置与组合。其次, 由于图书馆中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通过组织、分析与推广, 展开与用户信息交流活动, 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图书馆学的专家们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资源和知识文化的集散地, 图书馆存储和流通的信息和知识资源, 不是把自己的最终占有为主要目的, 而是以广泛的使用和传播为最终的使命。市场营销行为, 是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服务内容, 改变原有的服务, 在更大程度上, 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2. 丰富系统的文献资源形成广辐射的信息资源中心。

图书馆其主要功能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 其藏书系统性强, 涉及学科门类齐全, 辐射面广, 各类专业图书质量高, 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随着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和信息化、自动化建设的发展, 作为信息处理中心, 图书馆的文献处理能力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的兴建而大大增强, 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中心。目前, 各类图书馆通过加强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 为文献资源深层次的开发与挖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使得公共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

3. 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为图书馆营销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些大学专门设置图书馆学, 图书馆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增加, 为图书馆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储备和智力支撑。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力度, 图书馆也注重提升本身的服务质量,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吸纳了高层次人才, 并开展学科馆员的建设, 使得图书管理员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 先进的知识技能, 较高的业务水平。

三、图书馆营销相关策略

目前, 中国公共图书馆使用的营销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营销的优势, 充分利用图书馆服务建立一个积极的营销平台, 降低成本, 提高资源市场占有率, 并最终使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营销优势, 从根本上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提高其社会效益。

1. 建立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经济孕育的向导, 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 图书馆的丰富的资源、优质高效的服务、广泛的用户满意度可以帮助图书馆在行业内, 以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服务特征, 形成图书馆有别于他馆的优势, 也就是图书馆的品牌。建立品牌营销的概念, 我们强调既要共享信息资源建设, 又要加强数字化的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信息服务的经验, 通过分类与检索, 有针对性地对信息资源的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 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序整合, 缩短读者在获取信息上所耗费的时间, 在网络时代, 图书馆需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的有效性。

2. 坚持以创新为品牌营销的灵魂。

创新是维护品牌效应的动力与源泉, 图书馆应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与服务创新来保持自身品牌在读者心目中的口碑效应。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的转换来实现知识的更新与提升。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式的语言来明确表达并能够进行文档处理, 通常具有规模化、系统化的表征, 更易于传递和共享。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头脑和行为当中, 以个人经验为主要表象, 属于一种无形因素, 例如个人的信仰、观点、价值取向等, 通常具有独有性和排他性, 传递和共享能力较差。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以划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两个类别, 而馆藏实物资源与数字资源都属于显性资源, 是显性知识的一种, 而馆员的专业知识, 对资源的管理手段和利用能力则属于隐性资源, 也即隐性知识。图书馆只有把这两种资源不断地整合提升, 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知识创新与服务创新是统一的有机体, 通过创新知识来提升服务, 实现服务创新, 同时, 通过服务创新来带动知识更新与补充, 实现知识创新, 二者缺一不可。

3. 为目标建立一个知识服务系统。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需要更强大的信息服务作为支撑, 以知识服务系统为基础的图书馆营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的结果。知识服务系统的确立要为图书馆营销服务, 其根本的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资源与服务, 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增强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使其愿意利用图书馆, 让图书馆成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的或首选的知识源与服务源。因而, 为这一目标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个性化与大众化相统一的知识服务系统成为图书馆营销的必需。

以传统服务为基础、提供符合当代读者多元化需求的图书馆营销工作, 使图书馆更为贴心地为读者服务, 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家园, 成为人们进行知识获取和接受知识服务的重要场所, 从而让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崭新的发展前景, 这纳入到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苏亚民.现代营销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7.

[2]袁玉风.图书馆市场及其市场营销[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5 (4) .

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契合 篇5

美术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地体现于生活之中,因此,美术教学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作为美术教师,我一直尝试开展课内外结合的生活化美术教学。

一、教学观念生活化

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观念与方法特别重要。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就是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色彩的对比》一课时,我通过色彩知识拓展到服装色彩搭配,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场合适宜穿对比色强的服装、什么场合适宜穿对比色弱的服装,进而感受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的绘画能力可以从教师课堂讲授与练习中获得,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体会。积极有效地利用生活环境中的美学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其服务的美术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美术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过程,巧妙安排作业,从而体会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避免无聊、厌学情绪。

1.创设情境,构建学习内容

创设美术生活情境,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其次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再次要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我在教学《设计生活标志》这课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大街上的标牌或者包装箱上的标志表示的意义吗?你们能举出哪些例子?”学生的回答积极而热烈,有的说在商场的楼道里有“安全通道”标志,有的说在咱们学校门口就有“减速慢行”的标志,还有的说烟箱上有“防潮”标志„„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发展的土壤。

2.有意识地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既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就能激发人类的艺术灵感。为此,让学生们全方位地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悄无声息地打下艺术创造的基础。

3.营造探究性学习环境

美术教学注重的是过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自己摸索,探究发现。如在教学《变垃圾为宝》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废旧物创新”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挖掘学生创造美的潜能。小组探究过程包括废旧物回收、选择、分析、再创造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了各种媒材的特征,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灵感。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1.以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丰富课堂

改进美术课堂教学,拓宽美术活动渠道,是学生美术技能得以发展的需要。讨论、游戏、表演、创作、展示、欣赏„„让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全过程。例如教学《面具》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用纸板制作面具,待学生在上面画好脸谱后,再让他们戴着面具做律动表演,教师也参与进来,在阵阵音乐声中,学生尽情地起舞,虽然有些稚拙,但其乐融融。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跨界融合,品味美术魅力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补充,是课程改革的趋势。美术课要打破学科壁垒,依靠其他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美术与语文的联系,进行故事画、日记画、配诗画。例如在教学《色彩的对比》一课时,我借助配乐朗诵,营造了一个唯美的诗情画意课堂,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色彩:

春天来了,油菜地金灿灿的;胭脂万点的花儿撒满原野,格外娇嫩。夏天,池塘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秋天到了,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银装素裹,好一派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白色世界„„

从大艺术的角度讲,音乐、舞蹈和美术之间有许多融会贯通的因子,可以互相借鉴。例如我在教学《会变的线条》一课时,设置了“听音画线”环节,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在纸上画线。音乐中的节奏与美术中的线条,都具有委婉舒缓和跌宕起伏等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同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写生丰富感知

小学生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但让他们回忆着试画时,他们却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对描绘对象进行分析理解。如我在教学《植物写生》一课时,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中尽情地观察研究植物的特征与色彩,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兴趣盎然。再如教学《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时,如果只在课堂上讲解理论后让学生作画就显得平淡乏味;要是带领学生到山坡草地去观察写生,效果显然比课堂上接受间接经验好得多。

四、课后实践生活化

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让学生用生活验证知识、提升认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美术教学再次走向生活。

1.让知识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学了《多彩的拉花》一课之后,在元旦活动前安排学生动手装饰教室,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生活功能。学过《巧用对称形》《有趣的汉字》《台历、挂历的设计》等内容后,让学生进行板报和橱窗的设计,并开展评比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深化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每周五下午开展校本课程展示,我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研究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既动脑又动手。特别是当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装饰教室或橱窗并得到同学们的赞赏时,学习兴趣更浓了。

契合的律动 篇6

灵动珠宝

在这次盛典上展出的Couture Precieuse璀璨华裳高级珠宝系列,以经典且妥当的黑、红、白色作为主调,“闪耀蕾丝”、“钻石织花”和“绝美图腾”是三大代表女性独有美感的主题。乍一听,还以为在说时装细节呢,不错,这次Piaget珠宝腕表设计师从高级定制服中汲取灵感,效仿了高定那几近完美的细节。另外,还邀请了为无数高级定制服勾勒手稿的著名时尚插画家David Downton,用系列的三种主色调诠释在平面上,这也是他首次为珠宝品牌绘制插画。

黑色的神秘、红色的热情和白色的纯洁就像女人变化无穷的魅力。三大传达Piaget Couture Precieuse璀璨华裳高级珠宝系列与高级定制服密不可分联系的主题:勾勒出女性曲线之美,贴身胸衣缎带的“闪耀蕾丝”;威尼斯蕾丝晚礼服刺绣细节的“钻石织花”,展露了性感之美;设计元素以军装纽扣“布朗德堡”和流苏的“绝美图腾”则是充满个性。你的肌肤像披上钻石花边一般,用珠宝美妙演绎了高级时装的精神。

旧貌换新颜

每个品牌对自己的代言人选都深思熟虑。首先,名气要够;其次,也是当然必须和品牌的气质与调性吻合;最后,正能量足,没有什么负面花边新闻。

巩俐,可说是国内家喻户晓、国际熟知的面孔,也是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明星,她所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电影相信伴随着不少人成长的岁月,也是这些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奠定了她无人能及的环球影后地位,成为了迄今唯一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均获得个人殊荣的华人影星。

而一直以品质说话的钟表、珠宝制作大师Piaget(伯爵),自1874年创立以来,稳居行业顶尖翘楚的地位,当然对人选格外谨慎,一直默默寻找着拥有相近气质的代言人。巩俐扮演的角色不论是20多年前《红高梁》中坚强的九儿、《霸王别姬》中强势的菊仙,还是《秋菊打官司》中倔强不服输的秋菊,她呈现给人的是一种独立新女性的形象,在镜头前塑造的角色总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里存在的激情。但大家又可曾知道她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红高梁》中为演出农村姑娘九儿时,巩俐要求自己如同当地女孩子一样,用扁担挑满满的两桶水,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农村妇女以扁担挑水的沉重脚步。她从一开始的两个半桶水,一直不停练习到大半桶,直至自己可以挑起两桶满桶的水。这是她为成功演绎一个角色付出的心血、对完美的追求和越挫越勇的劲儿,是获得国际影后荣耀背后的全情投入和艰辛付出。“我把电影当作自己的另一种人生,因此对于每一个角色我都投入最大的热情和认真,去体会角色真实感受,把自己融入进电影的世界才能带来好的作品”。相信你可以在每个成功人士背后看到一个类似的故事。

契合理论 篇7

一调研思路和实施过程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意向的调查采用里克特量表法开展调查, 采用五等分方法进行评分, 了解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基本认知和态度, 并据此提出改进大学生廉洁教育课堂教学的建议。本次调研的对象是北京市行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总计向北京37所行业院校骨干教师发放问卷并回收。总计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8份, 回收率为90%。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很有必要

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回答, 统计得分为3.83分, 这在五分制打分中, 是一个比较高的得分, 这说明绝大多数行业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开展廉洁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知。

2. 教师关心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

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经常与学生谈及反腐倡廉的相关问题, 此问题得分为3.90分, 表明教师们对于反腐倡廉这一热点社会问题有较高的关注, 也说明教师们在教学中能把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而对于当前我国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的关注度得分为3.81分, 再一次印证了广大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3. 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储备亟待加强

对腐败的成因问题回答显示得分为3.33分, 这是一个接近于及格的分数, 这说明许多教师对于反腐倡廉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而对于我国反腐倡廉基本历史的了解, 这一题目的得分仅为3.08分, 说明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情况了解很少, 教师们所拥有的历史素材和历史知识积累还亟待加强。对于我国目前基本反腐方略的了解得分为3.28, 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相比得分略高, 这说明教师对于我国的当前反腐倡廉的现状关注度要高于对历史状况的关注。

4. 教师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握很不充分

教育部规定的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 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 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调查结果显示, 这一问题的得分仅为2.22分, 是所有问题中的最低分。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了解不多,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5. 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程度存在差异

调查表明, 教师们认为,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4门主要课程中, 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内容相关性最强, 得分为3.92分。其次是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 得分为3.61分。第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得分为2.83。最弱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得分为2.67分。此外, 教师们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适宜程度得分为3.31分。这表明多数教师认为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比较适宜的。而从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的调研报告来看, 大学生所做的反腐倡廉调研报告的频率程度得分为2.42分, 在五分打分制中, 处于及格分数以下, 说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少写出相关报告。

6.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实际困难

教师们被问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困难”时, 39名教师表示教学课时紧张, 时间不够, 占受调查教师的36.11%;36名教师表示的相关知识结构不够, 占33.33%;21名教师表示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要求, 占19.44%;6名教师表示没有经费投入, 占5.55%。还有其他6位教师认为是仅靠教育远远不够或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太大等其他因素, 占5.55%。

7. 大学生廉洁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在受调查的教师中, 关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作用, 有3名教师表示没有影响, 占2.78%;51名教师表示影响不大, 占47.22%;36名教师表示一般, 占33.33%;15名教师表示影响比较大, 占13.89%;还有3名教师表示影响很大, 占2.78%。这说明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契合策略

1. 加强师资培训,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教师赞成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 他们关注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问题, 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使命感。但是, 就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来看, 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有待完善。因此, 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契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 有必要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 对教师开展专门培训, 以完善广大教师在反腐倡廉方面的知识结构。从培训内容来看, 第一, 应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知识学习, 让教师们熟悉腐败的成因理论, 世界各国的反腐理论, 尤其是应重点掌握我党的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第二, 应让教师们了解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历史实践, 尤其是我党在历史上开展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反腐方略和反腐规划有系统地了解和把握。第三, 教师应该系统掌握教育部有关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 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法制和诚信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第四, 引导教师注意积累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的重要案件, 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积累素材。

2.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点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相关知识与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是不同的。因此, 根据调查结果, 应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和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融入一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关内容。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党的建设章节重点讲解反腐倡廉的知识, 在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安排与腐败犯罪有关的法制知识讲解, 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中融入反腐倡廉的道德教育等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安排反腐倡廉专题教育也是比较适合的途径。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大学生到廉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调研活动, 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 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大学生拒腐防变的优良品质。

3.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建立制度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安排大学生廉洁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时间紧张、制度不健全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专题教学法可以用来解决学时不足的问题, 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加以推广。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制度建设, 行业类高校党政领导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做到以下几点: (1)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在开展廉洁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2)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学校管理, 营造开展廉洁教育的环境。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开展廉洁教育的良好氛围。 (4) 建立健全开展廉洁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齐抓共管, 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其他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5) 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不断推进廉洁教育深入开展。

大学生廉洁品行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尽管目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还有待提高, 但是, 通过加强师资力量, 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强保障, 不断优化教育环境, 大学生廉洁教育必定会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行业类高校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专业实习时间较长, 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契合, 是这类高校有效开展廉洁教育的途径。通过加强行业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培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安排廉洁教育内容, 完善廉洁教育制度有利于促进行业类高校大学生的廉洁教育。

契合理论 篇8

一、多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1.多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有较多的企业开始采取多项目管理的方法,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多项目管理理论的学者,我国研究多项目管理的时间较短,因此成形的多项目管理理论较少,包括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和变化管理等目标管理理论,而其中最为主要的管理理论则是目标管理理论。下面我们将对目标管理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所谓的目标管理就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手段,通过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管理现状相结合,加强对企业实际业绩的考核,制定出一定的发展目标来促使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新的项目管理方式主张将企业的管理与员工业绩相结合,通过对员工实际绩效的考核与评估来分配相关的薪酬,从而让员工能够充分明确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热情度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因此,目标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结合,实行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员工个人需求与企业整体利益之间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而目标管理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先制定出一定的目标,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分散为具体的目标给企业的每个员工,当员工完成了自身的任务时,企业的整体目标就可以得以实现。同时,目标管理理论主张对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给下一步的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的依据。目标管理理论是将相关的理论与具体的方法相结合,不断降低项目的实施成本,保证项目的质量,从而使得项目可以顺利运行,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2.多项目管理概念。多项目管理是针对企业多个项目的实施而言的,因此多项目管理包括了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这些基本内容。所谓的项目群就是指企业根据当前已有的项目的相关特点进行分类,选择出同类型的项目进行集中管理,项目群的存在可以帮助多项目管理减少管理困难,给多项目管理的工作提供了基础的框架。而项目组合管理则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不同类型的项目可以分配到充分的生产要素,然后对这些项目进行优化组合,不断降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相关风险,保证企业的经济收益。由此可见,多项目管理需要全面把握各个项目的不同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多项目的选择、评估、考核与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多项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对企业的多项目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多项目管理的预期值较高,而企业的实际资源十分有限,要想保证企业多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应该做好资源的分配与优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借助有限的资源来扩大企业的经济收益,这才是企业实施多项目管理的根本目标。

3.多项目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多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多项目管理的效率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与长期发展,因此应该不断提高对多项目管理的重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当前尽管已经有较多的企业开始运行多项目管理,但是实际的执行效率十分低下,这是因为缺乏对多项目管理的正确认识,无法很好地把握多项目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这就使得企业的多项目管理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提升。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多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只有充分了解多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才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合适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多项目管理的效率。

二、多项目管理的方法

在了解了多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后,我们会对多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相关讨论。当前存在的多项目管理方法较多:

1. 优先级管理。所谓的优先级管理就是企业的项目管理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来选择优先实施哪个项目,因此企业在选择优先级管理方法是应该先对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这样才能减少项目实施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经济收益。

2. 范围变更管理。范围变更管理是另一种有效的多项目管理方法,多项目管理相比于一般的项目管理来说更加复杂,多项目管理的范围会不断变化着,这就会导致相关的管理方案和管理范围也会随着变化,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多项目管理的风险,因此要根据多项目管理范围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的管理方案。

3.容量计划。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还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来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即:容量计划,该方法指的是在进行项目管理时要充分把握管理的目标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性质来分配好合理的资源,从而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对项目实施的限制,而当一个项目获得相关资源时,另一个项目就会失去这种资源,因此要做好资源分配工作。

4.规划项目启动时间。保证做到合理安排项目启动时间,这对于多项目管理来说十分必要。每个项目的性质和执行标准有所不同,因此项目的生命周期有着较大差异,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应该保证每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得到真实的反映,这样才能帮助管理者合理分配管理项目的时间,保证和项目生命周期的一致性。

5. 综合分析。做好多项目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分析工作对多项目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的实施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还会对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产生较大影响,项目的性质和规模将会决定其利益相关者的数量,因此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

6.人才规划。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多项目管理往往会涉及到较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者既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又要有着全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多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做好组织结构的安排,保证负责企业多项目管理的是专业人才。

三、多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契合

1. 做好多项目管理的资源分配工作。当前存在的多项目管理理论正在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关的多项目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实际的多项目管理效率依旧较低,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不仅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多项目管理理论,还应该将多项目管理理论和实际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把握不同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来做好对项目的分类和排序工作,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分配不同程度的资源和管理人员,加强对项目研发、实施的各个过程的监督和考核,充分明确项目的时限、目标和影响等,从而做好多项目管理工作。

2.有机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进行多项目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多项目管理目标和企业的战略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企业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多项目管理要求要根据项目的需求、特点的变化来调整项目的管理机制,做好对项目资源的分配工作,保证多项目管理的动态性,这样才能根据外部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多项目的管理方案,减少外部因素对多项目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多项目管理工作来说十分必要,这是因为我们之所以要展开多项目管理工作,就是希望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降低企业项目管理的成本,给企业带去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要保证多项目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3.提高企业固定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较多不同类型的项目,而企业的固定资源十分有限,无论是可以利用的机器设备还是管理人员都十分有限,因此企业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应该对当前存在的固定资源进行一定的统计,这样才能根据多项目管理的实际需要分配合理的资源,当前的多项目管理中各个部门的合作度较低,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四、结语

近些年来多项目管理开始出现并且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当前已经有较多的企业开始运行多项目管理机制,但是由于缺乏对多项目管理理论的全面认识,导致企业的多项目管理效率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多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不断丰富当前的多项目管理理论,为企业实际的多项目管理工作提供基础的准确的理论知识。多项目管理是指将企业多个正在运行的项目相结合,选择出最合适的管理机制,不断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多项目管理的需要。同时,企业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首先应该对企业多项目的类型和性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来分配相关的资源和管理人员,还应该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保证自身的管理效率可以不断提高。

摘要:当前的多项目管理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多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多项目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保证企业项目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护企业的经济收益。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需要对企业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从项目的选择、评估到执行的各个过程都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多项目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多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财务视角

参考文献

[1]朱朝昕.关于企业本质、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理论契合的经济学分析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5(8)

[2]苏天尉.财务控制理论视角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创新研究[J].当代青年月刊,2015(7)

契合理论 篇9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体系中, 矛盾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 是辩证法的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最本质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因, 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的钥匙, 是否承认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极其复杂的矛盾:有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有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即使在无阶级的社会里, 也会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矛盾、先进和落后的诸多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包含着矛盾。尽管有些矛盾一开始比较缓和, 后来才激化起来, 但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 并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总之, 无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还是复杂的运动形式, 无机界还是有机界, 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客观现象还是思维现象, 无论是过程的开始还是过程的结束, 矛盾都普遍存在着。正是这些矛盾, 推动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 没有什么时候是不存在矛盾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既然矛盾普遍存在, 那么, 矛盾分析方法就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普遍适用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列宁、毛泽东也正确地应用了它, 贯彻于他们的全部著作中。“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957年,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有针对性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 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 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 对于许多人来说, 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 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 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 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这样, 就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 首先是在领导干部中, 进行解释, 疏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 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1]。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矛盾。自觉地认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 正是为了解决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把改革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在解决矛盾中不断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使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的活力。

今天, 中国早已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险境, 踏上了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坦途。然而, 30年的高速发展又使我们出现了许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矛盾和难题。对这些矛盾和难题如果处理不当, 或者缺少未雨绸缪的准备, 或者因为执政运作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失当, 同样可以把中国导入一种“繁荣的危险期”, 并最终出现国家发展趋势上的逆转。那么, 中国目前所遇到的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本矛盾到底是什么呢?这些矛盾又具有哪些特点和属性呢?笔者认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推进, 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具体到每个事物上,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结合体。所有的矛盾都是客观存在, 是回避不了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矛盾运动中不断促进和谐因素的增长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与和谐观的关注点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关注的是矛盾的内部状况, 如同一性、斗争性的状况如何, 矛盾的内部因素如何引起事物的自我否定等。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共同的基础, 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它们是互为存在的条件, 失去一方, 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并且, 它们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在一定条件下, 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关注的是所涉事物的变化趋势, 认为能促进事物未来发展的, 就是良好的和谐状态, 它是从未来趋势上考察现状。值得注意的是, 和谐观看重矛盾的同一性, 但它并不否定某些条件下矛盾斗争性的积极意义, 有时候斗争性促进质变, 也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

唯物辩证法认为, 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具有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两大特征。而且,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然而, 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不完全等于发展。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 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即是说, 不是所有相互联系的事物都能促成发展, 有些联系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而有些联系并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甚至会促使事物发生倒退。在事物复杂的存在状态中, 我们把能促进事物发展、推动事物前进上升的联系状态视为和谐。与此相反的不和谐, 就是不能促进和实现发展的联系状态。由此可见, 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是与联系、发展相并列, 并深刻揭示联系和发展相互制约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不同质的事物间的某种关系。和谐的实质在于:不同质的事物, 在相互联系中互相促进、推动前进, 处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明白了和谐的实质, 我们同时就赋予了对和谐做出衡量的客观尺度, 也就把握了和谐与不和谐的区分界线。

由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性质与状态, 所以, 事物或社会的发展也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平衡、和谐的状态, 一种是不平衡、不和谐的状态。而作为一个社会来说, 存在着无数的矛盾和无数的矛盾运动, 它们交织在一起, 便使社会无时无刻不同时具有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基本的因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运动不断, 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也就始终相伴而生、同时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有绝对的和谐, 也没有绝对的不和谐。在某些情况下, 不和谐的因素超过和谐的因素, 社会就会处于比较不稳定、不和谐的状态;在另外一些情况下, 和谐的因素超过不和谐的因素, 社会就会向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就会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

因此, 和谐与不和谐, 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永远同时存在的两种对立的因素和状态。它们始终处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也就是说, 人类社会总是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和谐与不和谐, 不断斗争, 不断转化, 不断进入共处共生的状态。这是一个无限的动态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促使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发生转化的持续过程。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不能用静态的眼光和思路, 而必须在动态中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真研究和处理它们如何共存又如何转化的规律,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努力促进社会从总体上表现出和谐的状态。

由于社会始终存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 所以, 社会是否和谐, 并不是看是否彻底消除了不和谐因素, 而是看整个社会的和谐因素是否占主导地位, 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领域、环节是否比较和谐。因此, 我们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决不能理解为彻底消除了一切不和谐因素的社会。事实上, 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的。即使哪一天我们认为建成了某种想象中的和谐社会, 但一旦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社会又可能不那么和谐了。试图建成和保持一种静止的所谓和谐社会, 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并不是指望达到一种绝对和谐的状态, 而是要求在整体上保持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相对和谐, 特别是消除或减少一些影响全局的不和谐因素, 使社会的和谐因素不断增长, 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加全面、均衡和协调地发展。在具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一定要掌握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法, 处理好和谐与不和谐的辩证关系, 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致力于解决影响全局和谐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注意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增加和谐, 推进和谐, 扩大和谐。尽最大努力消除不和谐的因素, 但又决不盲目追求无法实现的空想, 不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正如前面所说,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是形而上学的;不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具体特点出发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也是形而上学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过程中, 如何正确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 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现实的矛盾体系中有众多的矛盾同时存在, 它相互作用, 形成一种合力, 推动事物的发展。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决定的作用,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解决了, 其它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抓不到主要矛盾, “如坠烟海, 找不到中心, 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是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 也是我们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工作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毛泽东同志说过, “在任何一个地区内, 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 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 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3]当前,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在发展。古往今来, 贫困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必然重新开展争夺必需品的斗争, 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离开发展, 不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 就会成为空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居安思危, 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也反复强调居安思危、忧患意识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要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论。统筹兼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实践表明, 坚持统筹兼顾, 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 把党内党外, 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 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中, 为了解决利益矛盾, 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我们的全部工作, 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计划、措施, 都必须立足于统筹安排, 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科学地组织起来, 使之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以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为主要内容, 以“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 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 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 创新发展观念, 开拓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从而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坚持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化解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就是要把握大局, 兼顾各方, 促进东部、中部、西部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矛盾状况, 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 就是要更加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 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 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在发展中实现和谐, 在和谐中促进发展, 以发展保证和谐, 以和谐推进发展。实现以发展来化解社会矛盾, 以化解社会矛盾来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19.

[2]毛泽东.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22.

契合理论 篇10

一、问题意识内涵厘析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培根是实验科学的鼻祖, 他说,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 必将以问题告终, 如果从问题开始, 则将以肯定结果。培根的成功就是他抓住了那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 在更高的境界阐述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且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现在, 人们一般认为,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 是人们在认识、实践活动过程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思考、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主体积极思考,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倾向。笔者认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意识, 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问题性的主体意识和心理状态。

信息时代需要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才。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知识爆炸, 科技发展, 尤其有了电脑做信息的存储器和计算器后, 人类便不再忙于积累知识和计算数据。那么, 节省下来的时间和人力做什么?回答只有一句话:寻找问题, 储存问题, 思考问题。素质教育需要在培养问题意识上下功夫。问题意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也需深入探究。

二、问题意识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内在契合性

问题意识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体、过程和效果都具有重要的内在契合性, 就是问题意识对于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对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以及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高职院校以职业为导向, 学生的就业心态较为强烈, 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 意识不到人文教育对自身道德情操和品格提升的作用,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态较为浮躁。他们甚至普遍认为学习思政课没什么用途, 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长此以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学习主体性也得不到发展。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满足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求, 对于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发展,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不只是要一般地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要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学生主体的培养上, 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学生主体培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注重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教育教学, 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 强调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一种具有探究与反思的主体性学习理解过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素质。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院校思政课教学中, 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 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 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同时,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与社会生活及实际问题的联系, 强调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和研究探讨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 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增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平等互助、尊重他人思想,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

2. 问题意识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主体性发挥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由于思政课教师主体的问题意识薄弱, 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 教师简单地成为了思政课教材的“传声筒”, 从而扼杀了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和教师的主体性发挥。

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促使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而且可以引导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科学研究, 彰显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魅力, 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达到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3. 问题意识有利于促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融合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在某种意义上是思政课教学主体之间对话融合的结果。所谓对话, 就是主体之间基于一个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平台上进行的一种思想和语言上的真实交流与沟通。对话融合, 就是通过对话而达成理解和共识的意思。

显然, 思政课教学中对话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围绕思政课教学相关的问题而展开的, “问题”是“对话”的核心。“对话”通常与“独白”和“灌输”相对应,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所盛行的也正是独白式或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 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所注重的往往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学习、认知和记忆, 受教育者通常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不能被充分地激发和调动, 学生的主体能力不能得充分发挥。在思政课的“对话”教学过程中, 是思政课教学主体 (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 之间在相互尊重、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 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为中介进行的话语、思想、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双向交流和互动, 旨在达成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共识, 从而促进教学主体 (主要是学生)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素质的提升。

总之,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对话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思政课的独白式或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超越与发展, 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5 (10) .

[2]陈殿林.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07) .

[3]王德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 (02) .

[4]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05) .

一场极致的契合 篇11

新的希望与愿景

新鲜干酪,口感层次多样,营养丰富,是经常出现在欧洲家庭餐桌上的一道广受欢迎的美食,但对我国家庭来说,它或许还比较少见。新希望乳业一直致力于将美味和营养带给每一个人,“我们与欧洲多家企业合作,研发出国内第一款新鲜干酪产品‘味蕾游记’,希望能够让每一个品尝它的人来一次舌尖上的美味旅行”,熊发玉自豪地介绍着新希望乳业旗下的新产品“味蕾游记”。他同时表示,新希望乳业的愿望就是将世界的美味带到国内家庭的餐桌上,为现代人营造高品质的美食生活。

完美的互动

“在我看来,极致的美味就应该和极致的女性搭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大力支持十人倾城活动的原因”,在听到记者提问后,熊发玉如是回答。在他看来,极致的美味和极致的女性一样,有深度,有气质,有内涵,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参与本次十人倾城活动的优秀女性的气质和内涵所传递出的美,和新希望乳业“味蕾游记”想要传达的美可谓不谋而合。熊发玉还表示,现在的女性不仅是“半边天”,更是影响一个家庭的关键角色,一个家庭的生活品质与这个家庭女主人的品位息息相关。优秀的女性不仅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事业,更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在十人倾城活动期间,“味蕾游记”这款产品得到了许多嘉宾的认可,用熊发玉的话来说,“就如同对的人遇到对的事,是一次完美的互动”。

新希望+十人倾城=机遇和未来

找准契合点 篇12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 “严”和“柔”是一对矛盾体, 笔者认为, 只有找准两者的最佳契合点, 才能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抓安全责任落实要“严”。即要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绝不放松安全要求、绝不允许懈怠安全职责、绝不姑息不安全行为。一是要将现场作为安全监控的核心, 将班组作为安全管理的重心, 严抓责任落实与现场行为, 规范人员操作和作业行为, 将安全作为第一要务严防死守。二是执行制度要严, 要避免出现人情因素的影响, 使原本刚性的制度被人为地“软化”, 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和教育作用。三是安全管控要严, 要从细微处着眼发现并消除滋生安全隐患的死角, 不放过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任何细节和事故苗头, 让事故隐患无处藏身。

“慎初”和“慎微”要“严”。首先是“慎初”, 作为一名新职工从入职第一天开始就必须要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无论是否有人监督、工作环境是否改变, 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绝不能放松。其次是“慎微”。目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有两个问题比较常见, 一是有些人对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工作或细节降低标准、放松要求;二是有些人在一个环境中长期工作, 久而久之就会放松安全警惕。这两种倾向如果不加约束, 很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严”抓每一个细节, 培养“严细实”的工作作风, 保证作业安全运行。

安全教育要“柔”。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安全管理上不仅要“严”, 还要有“柔”, 在严格执行考核制度的同时, 对职工要有更多关爱, 要经常耐心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从安全心理出发, 抓住员工的安全心理倾向, 抓住不同时期员工的安全心理状态, 抓住不同类型员工的安全心理活动, 进行因时、因人、因势而异的安全教育, 从而与员工产生安全心理共鸣, 以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严柔相济, 双管齐下, 才可以大大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以反违章为例, 要深层次剖析违章发生的根源, 针对不同的违章行为、不同的违章人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切忌简单粗暴, “一罚了之”。

上一篇:《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下一篇:小学科学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