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契合点论文

2024-09-05

创业契合点论文(通用7篇)

创业契合点论文 篇1

一、引言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特点使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资源, 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结构, 而既有成熟企业内部的知识和技能构成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精神和技能在各行各业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背景下, 大学创业教育是响应和实现创业知识价值诉求的关键环节[1]。创业的知识转化链条表现为创造的新知识演进为商业化的产品或服务[2], 而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知识, 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引导学生开创新事业[3]。由此可见, 大学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知识的动态转化进程, 并整合了学生、学者等多个主体以及多种教育资源, 符合创业在学术理念发展层面的需要, 通过发挥大学在知识演进中的关键作用, 实现自身的转型和价值的创造。

目前大学创业教育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创业教育方式强调了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知识的传递;一部分创业教育教师侧重于课堂书本的学习, 忽略了学生思考行动的训练;不少高校创业教育立足于项目活动的开展, 忽略了价值目标的实现。虽然这些问题的出现, 有的来自于客观条件的局限, 但是, 从深层次来看, 这也反映出创业教育需要重视创业作为一个知识的动态演进体系的事实[4]。在影响创业机会的诸多要素中, 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在区域范围内, 知识存量不仅是创业机会的源头之一, 而且由于知识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非对称性等属性, 会影响知识存量应用价值的实现, 进而对创业机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最终造成不同区域之间创业活动的差异。

大学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主体, 需要积极发挥创业教育在实践中的关键价值, 准确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 才有可能开辟有效的创业教育路径。为此,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四个主题的创业教育实践, 提炼出知识和社会导向下的大学创业教育路径框架, 从而为更多大学提高创业教育效果的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创业教育主题

圣路易斯大学是美国密西西比河西岸最古老的大学, 其商学院在密西西比河西岸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商学院, 在40年前开始了创业教育课程, 1987年成立了独立的创业中心, 是美国为数不多的较早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 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4年, 该校创业学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水平位列全美第14名, 创业教育项目水平被美国《普林斯顿评论》 (The Princeton Review) 和创业者传媒公司 (Entrepreneur Media Inc.) 联合进行的年度社会调研评选为全美Top 25之一。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 分为四大主题, 即学习 (learning) 、网络顾问 (networking&mentoring) 、竞争回报 (competition/awards) 、发展 (development) 。

(一) 学习主题

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的学习主题, 是指在一个学习的环境中, 为学生成长为创业者设计和提供一个创业的思维模式和技能架构, 学生学习的情境和资料都是多元和丰富的。这一主题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多是圣路易斯大学的学者老师, 他们从学术知识的研究者角度, 服务于上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包括如下项目和活动:

针对高中生的创业学术周活动, 围绕一般创业、技术创业、家族创业、女性创业等主题, 帮助学生了解开办和运营新企业的基本知识;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不同专业背景下创业方向的课程学习, 设计了几组创业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针对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开展了创业认证、创业资格以及富有特色的“大拱门”创业研究系列年会, 尤其每年不同主题的年会被喻为一个蓄水池, 聚集了富有新意的不同想法, 为学生提供了开发创业机会的知识储备。

(二) 网络顾问主题

圣路易斯大学注重外部资源整合, 通过网络和顾问等形式, 汇集社会力量, 促成创业企业的生成, 这些教育内容需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教育对象提供成为创业者所需的知识。比较典型的项目包括:

一是私人企业委员会 (The Institute for Private Business, IPB) 。这个机构是会员制形式, 由服务于圣路易斯市私营企业主指导委员会领导, 将百余年历史的商学院和当地经济发展联系起来。IPB为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互动研讨、教育座谈、通讯消息、咨询专家和关系网络, 反过来, 圣路易斯大学的资源也向IPB会员公司开放。二是创业者探照灯 (Entrepreneur Spotlight) 项目。这个项目组织富有经验的创业者在课堂内外为打算成为创业者的学生提供咨询, 学生可以在创业中心网站查询这些创业者的信息并进行选择和预约。三是学院创业组织 (Collegiate Entrepreneur’s Organization, CEO) 项目。这个项目帮助学生联系那些可以支持他们开办企业的人或资源, 通过参加全国性的会议、主持当地领袖演讲、组织年会活动等方式, 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创业的一手资料。四是商业栖息地 (Habitat for Business) 项目, 整合社区居民力量开展创业教育。另外, 还包括技术转移等项目。

(三) 竞争回报主题

这一主题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导向, 就是立足校园,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潜力, 在学校指导下实现从学习到应用的转化, 促使学生把一个商业创意架构付诸行动, 并在现实世界中有所回报。因此, 学校着重采取了以下回馈和奖励措施:

一是创意到产品 (Idea to Product, I2P) 项目。I2P是美国多所高校联合进行的针对大学生的创业竞赛, 旨在为学生处于最初阶段的创意给予及时反馈, 奖金和获奖并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创业机会开发的过程。二是全球学生创业者奖学金 (Global Student Entrepreneur Awards, GSEA) 。这是圣路易斯大学在1998年建立的基金, 目的是为学生创业早期阶段提供支持。2006年, GSEA也成为创业者组织 (Entrepreneur Organization) 的一部分, 先后吸引了近30个国家的学生参与, 每年进行全球总决赛角逐获胜者。三是点亮创意奖学金 (Bright Ideas Grants, BIG) 。圣路易斯大学关注社会创业,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更广阔的社会, 为此, 学校选取了六大主题让学生开展创业竞赛, 这六大主题包括:促进青少年发展、保持环境可持续、提高更多人生活质量、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优化本地社区生活, 获奖者将得到数千美元的BIG奖励并着手实施。四是每周创新挑战赛。圣路易斯大学发起的这项活动每周举行一次, 鼓励多专业多学科学生结合, 开展具有即兴行动性质的比赛, 项目主题不限, 最长却能自行站立的意大利面筷子、绿色环保的烤面包机包装盒, 都可以成为座上宾, 虽然数百美元的奖金不算丰裕, 但是却能够鼓励和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 发展主题

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着眼于更长远的目标, 整合校外力量, 以新组织生成为导向, 通过融资扶持和培训指导等手段, 培养实践中的创业者。具体而言, 这一主题主要通过两个组织为学生提供持续性的创业资源和机会:

比利肯天使网络 (Billiken Angels Network, BAN) 。这是2008年由风险投资者成立的组织, 旨在为圣路易斯大学具有独创性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帮助学生成功开创自己的新事业。除了BAN自己的资金, 学校还从校方的捐赠款项中拿出100万美元作为联合投资。BAN不限制投资的行业范围和创业阶段, 但是, 独特的地方在于BAN关注具有“圣路易斯大学基因 (SLU DNA) ”的项目, 即这个项目的所有者必须是圣路易斯大学目前的或曾经的老师或学生, 或者是正在使用圣路易斯大学的专利知识。BAN投资者采取会员制, 通过举行内部研讨和商业计划论证等工作, 为创业者提供第一桶金, 更为他们获得长期支持助力。

点石成金 (Diamond In the Rough) 。这个组织旨在向拥有或运营企业的青年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和扶持, 工作分为如下几个环节:提供帮助 (指导和训练学生开办企业) ;开辟绿色通道 (为学生提供参与大学创业活动的VIP通道) ;加大宣传 (通过大学的创业项目、活动、媒体或营销途径在本市乃至更广范围内宣传学生和其创业项目) ;量身定制的指导 (借助BAN快速与投资者建立联系) ;获取融资 (每年春天通过评选脱颖而出的项目将获得不少于五千美元的启动资金在圣路易斯大学开办企业) 。

三、创业教育与知识转化的契合

通过圣路易斯大学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 该校创业教育渗透至创业知识转化的整个阶段, “学习—网络顾问—竞争回报—发展”不同主题的创业教育, 与创业知识从学术理论到社会应用阶段紧密呼应并有机结合, 借助多种形式在知识转化的不同阶段实现了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正如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首席教授Jerome Katz所描述的, 创业教育是整所大学的共识, 始终受到关注, 创业一直是一个流行词, 学生们认可创业, 教师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创业的意义并为此努力。设计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让整个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 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体验创业的经验, 并整合社会实践领域的创业者作为教育资源, 为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搭建网络平台。

从美国《普林斯顿评论》考查的标准中也可以发现创业教育与知识转化的这种契合。例如, 标准所关注的整合课堂内外两个领域开展创业教育的水平、教师和学生, 以及毕业生积极主动并卓有成效地投身创业行动的比重、社会导师参与的创业项目数量、用于创业学习和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基金额度等, 都是在强调知识在教育组织内外部的充分流动, 通过教育多方的不同作用, 促进创业成果的产生。因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领域不仅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完备的课程体系, 还要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 让他们与已创业者建立联系, 形成教育网络, 在团队的互动中把学生的创意想法转变为可能的创业机会, 从而学习和提高创建新事业的技能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 根据学术创业理念, 知识转化视角下的创业教育路径, 需要针对不同情境对创业知识和实践进行动态整合[5], 这既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正式的知识传授和系统教学, 也离不开来自商业领域的创业者对学生创业想法的实践指导, 这些都是创业者诞生和成长的条件。大学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育创建新事业的人才, 为他们的孵化和成长提供富有养分的土壤和环境。为此, 需要针对知识的具体转化阶段进行相应的创业教育管理,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

在前期引入风险竞争机制, 促进创业新知识的吸收。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实践的一个典型特点, 就是时刻将创业知识保持在动态转移的状态中,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引入风险竞争机制, 激活教育内容, 激发学生的活力和潜力, 仿佛给创业教育全过程注入了保鲜剂, 使得创业知识能够充分地实现从抽象的新知识到具体的新价值的转化。大学创业教育可以将风险竞争机制作为活动的桥梁和闸门, 打通知识传授和知识运用的隔阂, 同时调节两个阶段的转化过程, 让知识应用成为知识传授的目标, 并设计激励机制, 让学生感受风险和竞争的驱动, 以创业者成长的状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

在后期搭建组织网络平台, 延揽校内外教育资源, 推动知识价值的创造。虽然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结合已经是老生常谈, 但是, 能够有机整合多元主体的教育力量并非易事[6]。圣路易斯大学一个经验做法就是搭建具有规范性的组织体系, 并通过科学管理使得这些组织成为一张教育网络, 为各方力量的教育提供施展平台。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 在理念引领、融资渠道、机会评价、营销宣传、团队能力等关键环节, 圣路易斯大学都成立了包含校内外人员在内的规范机构, 并且形成较为稳定和完善的工作流程, 保证这些机构的高效运转, 为创业教育提供组织支撑。因此, 需要基于资源整合的理念, 设计一套沟通机制和组织网络, 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还需要注意挖掘创业者的经验资本, 从一线创业者和创业组织中吸收教育资源, 与校内师生分工配合, 让校内外双方从创业教育中获益。

参考文献

[1]Audretsch D B, Keilbach M.The Theory of Knowledge Spillover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 44 (7) :1242-1254.

[2]Tang J, Murphy PJ.Prior Knowledge and New Product and Service Introductions by Entrepreneurial Firms:The Mediating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 50 (1) :41-62.

[3]Dickson P H, Solomon G T, Weaver K M.Entrepreneurial Selection and Success:Does Education Matter[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8, 15 (2) :239-258.

[4]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Boston, MA:Irwin, 1994.

[5]Shane S.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University Spinoff and Wealth Creation[M], Cheltenham Northampton:Edward Elgar, 2004.

[6]Etzkowitz H.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J], Research Policy, 1998, 27 (8) :823-833.

创业契合点论文 篇2

广州商学院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16家独立学院大学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基本情况汇总如下:

第一, 创业教育起步晚, 普及面广。珠三角独立学院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 但起步晚, 基本是最近四五年才开始的, 大多学院在院级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创业及职业规划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创新思维。

第二, 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步伐不一。由于独立学院的性质类型不同, 专业设置不同, 创业教育推广步伐方式也各不相同, 各具特色, 主要有成立独立的创业学院或开设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建立孵化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等形式。

第三, 大学生创业人数增加, 领军人物和微创业共存。广东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创业人数有所增加。大学生创业不断产生代表性人物。2012年广东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 410人, 以后以每年增加200人左右的步调增长, 但创业成功率不高。更有一大批通过淘宝、天猫、阿里巴巴、微店全职或兼职创业的广大在校生和毕业生。学生创业, 微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第四, 创业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政策资源丰富, 创业信息日益丰富以及创业教学实践资源丰富, 包括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平台、校内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创新讲座等。

第五, 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对创业或创业教育概念模糊不清;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尚未形成浓郁的氛围、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师资队伍人才缺乏, 缺少实战型指导导师;创业资金匮乏。

二、广东省智慧产业人才需求特征简析

第一, 人才总体需求量大。据调研, 广州智慧产业对智慧型、创意型、管理型、营销型人才的需求缺口非常大。在从事智慧产业的企业当中, 运用“人才+资本”双螺旋驱动型和“市场+技术”导向扩张型创新型来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的比重较大, 各占总数的40%。广东省300家智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遭遇人才紧缺问题的达187家, 占总企业数量的62.3%。由此可见, 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智慧产业、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企业向前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第二, 人才需求结构多样。广东省300家智慧企业中涵盖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法律、会计金融、新闻出版等行业, 总体上产业布局呈分散状态, 没有占比特别高的行业。但相比较而言, 教育培训行业在从事智慧产业的企业中所占比例较高为18%。其余行业的企业比例都较低, 除主要列举的八类行业外, 其他行业占据绝大部分的比例, 因而各类企业出于自身行业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性, 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多, 金融、财务管理、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稍少;相对来说,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少。

第三, 人才需求层次偏高。据调查分析, 从事智慧产业的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例也有所差异, 其中, 需求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层次研发人才占25%, 高层次管理人才占22%, 高层次技能人才占22%;高层次营销人才占20%;投融资人才占11%, 总体人才需求层次较高。并且, 调查的300家企业中有148家认为智力资本是智慧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 同时也在智慧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关系分析

(一)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是地方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学家认为, 一个社会生存的任务是由家庭教育系统、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卫生和福利系统、宗教或道德系统完成的, 每一个系统都承担着重要任务。教育系统与经济政治卫生等组织共同构成社会, 同时又在延续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等, 共同承担着传承文化提高人的素质的任务。从教育内部分工来看, 中小学是打基础阶段, 大学教育实行专业教育, 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显性, 得到了当今社会更多的关爱和重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地方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认识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企业发展的一致性, 地方高校的发展是地方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企业的发展也包括地方高校的发展。

(二)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是社会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 而创业教育也是履行高校职责实现目标的基本载体, 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企业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 尤其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 然而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提供科技人才的就是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以及按社会需要设置的各种专业。高等学校经过科学论证设置专业, 开设各种课程, 给学生教授各种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 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专门人才, 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企业服务的, 社会企业的进步越来越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支持,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 将会对社会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产生直接作用和影响。高水平的专业建设,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将成为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三) 企业的发展是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基本依据。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观点, 已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企业社会发展, 包括企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包括教育自身的发展。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为区域服务, 就是要为企业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教育服务, 尤其是为人的发展服务。地方高校设置什么专业, 如何建设, 开设什么课程, 如何培养人才都要从企业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当然这个需要既包括区域当前的需要, 也包括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只有准确把握当前, 科学预测未来, 专业建设才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地方高校如果不能满足企业社会需要, 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将会受到影响, 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为企业社会发展需要才是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建设的基本依据。

四、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契合度分析

本文主要调查广东省珠三角独立学院大学创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 以及广东省300家智慧企业、创业企业和知识型服务企业现状、发展路径和模式, 并进行归纳, 从而提炼出智慧产业的核心要素、关键因素、制度和人才需求特点和趋势。通过分析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也就是两者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具体过程如下:

(一) 模型的分析。

分析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也就是两者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分析相关性分析时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定量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相关性分析从两方面来考察两变量间的线性关系, 即相关的强度和相关的方向。

(二) 模型的建立。

设两变量有如下两组值:

r为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1≤r≤1,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 (即|r|) 表示两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强度。相关系数r的正负表示相关的方向:r为正数, 表示两变量间为正相关;r为负数表示两变量间为负相关。当|r|≥0.8时为高度相关;0.5≤|r|<0.8时, 为中度相关;0.3≤|r|<0.5时, 为低度相关;当|r|<0.3时,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极弱, 为不相关。

(三) 模型的求解。

根据问卷的数据, 找出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两者的指标, 根据相关系数r的公式, 使用SPSS软件计算出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两者的指标相关系数。 (表1) 由表1可知, R=0.809≥0.8, 所以高校容易创业的专业与企业所需人才专业背景高度正相关;Sig.F=0.008<α=0.01, 所以在95%的置信区间内高校容易创业的专业与企业所需人才专业背景具有显著性。

由表2可以看出, R=0.412, 在0.3≤|r|<0.5之间, 所以高校开展创业技能培养指标与企业所需人才具备的能力指标是低度正相关;Sig.F=0.417>α=0.01, 在95%置信区间内, 高校容易创业的专业与企业所需人才专业背景不具有显著性。 (表2)

由表3可以看出, R=-0.473, 在0.3≤|r|<0.5之间, 所以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指标与企业目前任职的大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标是低度负相关;Sig.F=0.284>α=0.01, 所以在95%的置信区间内, 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指标与企业目前任职的大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显著性。 (表3)

由表4可以看出, R=0.574, 在0.5≤|r|<0.8之间, 所以广东省独立学院对于大学生进行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指标与企业对高等学校培养智慧人才的建议指标是中度正相关;Sig.F=0.178>α=0.01, 所以在95%的置信区间内, 广东省独立学院对于大学生进行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指标与企业对高等学校培养智慧人才的建议不具有显著性。 (表4)

(四) 结论。

根据表1、表2、表3和表4汇总, 得到表5、表6。 (表5、表6) 由表5、表6可知, 高校容易创业的专业与企业所需人才专业背景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 这表明高校容易创业的专业与企业所需人才专业背景需求非常吻合。高校开展创业技能培养指标与企业所需人才具备的能力指标之间呈低度正相关, 这表明高校开展创业技能培养指标与企业所需人才具备的能力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但是并不说明高校培养的创业人才技能能够充分适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另外学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指标与企业目前任职的大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标之间呈低度负相关关系。

最后, 广东省独立学院对于大学生进行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指标与企业对高等学校培养智慧人才的建议之间呈现中度正相关性, 这表明广东省独立学院对于大学生进行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指标与企业对高等学校培养智慧人才的建议非常契合, 即可以说明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非常高。智慧企业对高等学校培养输送人才工作建议与此次对广东省独立学院大学创业教育调查中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法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企事业单位对高等学校培养智慧人才的建议:其一, 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评价有:毕业生知识面广, 理论知识比较扎实,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多数能够积极主动深入实践, 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工作作风较为踏实, 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经一定培训后, 绝大多数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其二, 对高校毕业生需加强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有:毕业生应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知识要专且宽, 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应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一定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因此, 对于独立学院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来说, 也应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技能的人才。

综上所述, 紧贴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 应用性强, 既直接为企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也显示出各个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特色, 成为地方高校建设的亮点。可以看出, 近年来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已经注意到企业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和需求, 与企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五、提高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建设与企业发展契合度的路径

(一) 明确认识, 切实树立独立学院创业教育建设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地方高校为企业服务是由地方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性质和使命决定的, 不是任何外在因素能够随意改变的。因此, 要尊重和顺应地方高校发展的基本规律, 充分认识地方高校为企业服务的正确性。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载体之一, 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只有高水平的专业建设,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地方高校为企业服务最终要落实到学科专业建设上, 体现在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上, 只有充分认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以重视企业需要为前提, 与企业发展需要相协调, 才能更好地发挥成效。

(二) 突出企业发展特色, 加大创业教育建设与改造力度。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当适应企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就要根据实际加快创业教育建设、新设创业方向或者专业。要通过具有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融入了创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不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也使各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个性和优势更加突出。因此, 除新建创业管理专业或者方向以外, 还要通过改造原有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原有专业基础, 把一些创业的知识融入专业教育, 尤其是能够比较容易进行创业的专业建设, 比如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针对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 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改造, 并认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改造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要在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调整改造, 既使与社会需求不符、人才培养过剩、发展受限的专业得到新生, 又使新建专业具有坚实的平台和基础,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为地方企业经济社会服务, 就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 与时俱进, 形成动态发展机制。

(三) 加大创业教育投入,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 学校自筹, 社会捐赠, 校企联合办学, 灵活建设创业教育平台的机制。

创业教育是需要投入的, 充足的财力是创业管理新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要建设具有创业特色的相关专业, 需要投入的财力人力相对较大, 更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地方高校自筹的融资渠道以外, 争取社会捐赠、校企联合办学是不错的创业教育合作渠道。校企联合建设创业管理专业, 根据企业用人的特殊需要, 由企业出资与高校共同建设相应专业, 高校按照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应该与区域大中型企业建立亲密的协作关系, 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人才, 开展科学研究, 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形成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发展局面。

(四) 加强宏观指导, 引导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特色化发展。

就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现实情况, 急需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首先, 政府要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地方高校专业发展规划, 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切实落实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立动态机制,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的意见;其次, 地方高校在做专业发展规划和申办新专业时, 既要以政府的宏观规划为依据, 更要以地方经济发展秩序为建设依据。广东省的经济实际是能够支持大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实践活动;第三, 主管部门对各学校体现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的专业, 比如创业管理专业或者方向, 实行扶持建设措施。对地方高校有创业特色的专业进行评选和扶持;对区域经济需求契合度高, 发展前景好的专业进行重点投资建设, 以此引导地方高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实现地方高校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高度契合。

(五) 借助电子商务, 大力发展淘宝、天猫、微店、微商等多种形式的全兼职网上创业, 构建有效的创业实践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新型信息化交易平台, 和国家经济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 广东省政府2012年8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见》, 大力推进“广货网上行”项目, 在流通产业兴起信息化革命, 让电子商务平台引领流通全过程, 成为流通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建立以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全程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 成为广东省加快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广州市已经拿出5亿元的扶持资金, 推动电子商务与工商业深度融合, 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发展电子采购、电子分销, 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网络信息化购物平台, 以电子商务引领商贸模式转型, 帮助制造企业打开销路, 提升国际竞争力。随着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与支付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进入成本低、实现路径便、社会需要增、学生普遍好”等特点, 它正在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理想途径。依托电子商务平台, 连通“课堂、网络、学科、社会”的途径, 开发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手段, 发掘网络创业机遇, 大力发展淘宝、天猫、微店、微商等多种形式的全兼职网上创业, 构建有效的创业实践模式。

摘要:智慧产业对人才的高度需求使得独立学院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加重视。本文对广东省独立学院创业教育与智慧产业人才需求契合度进行分析, 并得出两者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的结论。

关键词:创业教育,服务业,人才需求,契合度

参考文献

[1]郝克明.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29.

[2]焦新.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性转变更加重视保证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N].中国教育报, 2009.12.29.

论公平与效率的契合点 篇3

深入研究我国当代效率与公平的现状, 正确选择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路径,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二者是一致的, 要了解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平, 什么是效率, 才能正确理智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1公平和效率的内涵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古以来, 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 但是人们对于公平的看法, 却从来没有统一过。公平观念是社会的产物, 按其所产生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经济学中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 要求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当今社会, 效率主要指的是经济效率, 是指能够达到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而言的, 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人的生产能力、人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人的能力和水平的发挥程度, 还包括劳动工具、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而这一切都是和人的能动性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提高效率,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亚当·斯密的名言也说明了这一点:个人追求私利, 却在无形中导致了社会福利的出现。社会福利并不是我们想刻意追求的, 但是能够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造就社会福利。

2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

2.1公平和效率的矛盾

传统观点认为, 追求公平, 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 公平便有失公允。现实生活中, 效率与公平很多时候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 相反, 矛盾突出, 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稳定。

对于公平与效率这种两难冲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瑟·奥肯曾在1962年出版的一本名著《平等与效率》中作了非常深入的探讨。照奥肯看来, 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为了效率, 就要牺牲某些平等, 为了平等, 也要牺牲某些效率。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各种不平等。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过于强调资源的平等分享, 收入分配以需求为基础, 以及结果平等, 从而导致的结果是社会收入分配太过均等, 那么, 可能就会产生人们参与市场分工和交易以及创业经营的激励不足的问题。由此奥肯认为:“在平等与效率之间, 社会面临着某种选择”。

以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为例, 应该承认, 各种收入平等政策对于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对改善穷人的地位和生活条件, 提高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 但同时也产生了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增加个人所得税和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使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下降, 降低了社会生产效率;二是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加大了财政支出。因此, 现实中要两者兼顾的确有一定难度。

2.2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一个公平的社会, 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样, 一个有效率的社会, 其运作机制、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效率的提高靠的是健康的经济活动, 而后者又是以社会安定为前提的。如果一个社会长期陷入政治上不安定, 经济秩序紊乱的状态, 人们就没有稳定的预期, 储蓄、投资和消费活动都会陷入异常, 经济增长也就不能持续。因此, 通过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维护社会稳定, 成为效率的保障条件。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 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瑞士、芬兰这些高福利的国家, 经济上也名列前茅, 这就说明公平和效率有统一的一面, 是可以共存的。

以收入再分配政策为例, 如果通过一种机制把收入向穷人转移之后, 由于穷人比富人具有更高的消费倾向, 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以前的穷人消费增加, 而与此同时以前的富人并不减少消费, 导致国内需求的总体扩大, 从而为经济增长或效率提高提供了源泉的保障。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收入分配现有格局, 必然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3寻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 构建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注重经济效率, 又要从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 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坚决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因此, 任何只顾公平而忽视效率和只顾效率而损害公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我国目前在效率和公平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已经在一定程度地上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 就会使我们的发展受阻。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3.1健全公平竞争的体制

解决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关键在于体制。效率来自体制, 来自公平的体制改革。体制的公平, 是社会公平的核心, 也是提高效率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等方面还不完善。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起点不公平、结果不公平等诸多问题持续存在, 使生产要素不能根据价格信号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妨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吸收、借鉴和改造市场经济的平等理念, 并把这种理念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运行和监督机制, 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得经济的运行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 我们的体制还要体现享有发展成果与承担改革成本的统一。如果一部分人只享有改革成果, 另一部分人只承担改革成本, 显然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当市场竞争中的强者中享有改革成果, 而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只承担改革成本的时候, 就必然践踏社会公平。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 就社会保障而言, 现在的政策存在着不稳定、不可诉和效力不强等缺点, 所以应尽快将政策上升为法律, 使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运转从政策主导过渡到法制主导;其次,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 在这一保障体系最需要保障的是贫困人群与弱势群体, 这是实现人类生存权的核心环节, 也是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关键。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足额按时发放, 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系统, 对流浪人员、孤寡老人等提供基本的帮助, 要坚持福利社会化改革, 构建以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幼福利、青少年福利、住房福利与教育福利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3.3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收入分配状况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发展中不协调的因素, 都会在收入分配中体现出来。特别是目前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如果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 势必会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促进共同富裕。要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还要对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开征特别税, 使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经过再分配政策调节以后有较明显的变化, 而社会低收入群体的面比较广、人数比较多, 这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这一状况不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地得到解决, 只有通过政府的再分配途径, 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和倾斜, 使其能够通过非市场途径获得一部分收入。

3.4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建立新型教育体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必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现行的教育教育体制存在某些缺陷。近年来, 中国社会出现了高中毕业生在城市失业, 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失业的怪现象, 这也体现了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的缺陷。因此, 政府应加大投入, 大力发展各种教育事业, 彻底改革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建立以创业促就业的新型教育体制, 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到充分的教育, 努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真正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参考文献

[1]纪玉山, 代栓平, 贾成中.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公平[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8) :55-59.

[2]蒋永穆, 刘承礼.公平与效率组合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06, (01) .

[3]徐丹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 2006, (5) :46-50.

[4]张素芳.构建利益公平分配的和谐社会———三论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J].学习与探索, 2005, (01) .

找准契合点链接课内外 篇4

一、阅读方法上链接—课内授法, 课外用法

老师们在课内阅读教学时要着重于学法的指导, 不能漫无边际地琐碎分析。要抓住重点, 提纲挈领, 要“授之以渔”, 课内授法, 让学生得之于课内, 而用之于课外, 为学生课外阅读扫除障碍, 在不断提高课内阅读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能力, 不断地获取阅读的成就感、愉悦感, 从而保持持久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 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

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大门的钥匙, 是课外阅读顺利实现的关键。例如阅读童话寓言之类的故事, 要教会学生重在抓住情节, 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阅读人物传记, 关键是了解人物经历, 把握人物的形象,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阅读诗词散文等, 重在再现诗文中的意境, 把握人物感情, 得到美的熏陶;阅读说明文, 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 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贯穿着这样学法的指导, 并不断地强化训练, 同时同步指导阅读相关课外读物, 让得之于课内的方法实用, 适时又有效地用于课外阅读中。

其次, 做到精读略读有致, 快速捕捉重要信息。

含蓄隽永的文章需要反复揣摩, 仔细品味;主题明确篇幅较长的文章, 则可以快速浏览, 捕捉主要信息即可;精致的文章则需要学习精巧的章法……可供课外阅读的作品, 浩如烟海, 学生如果想要博览群书, 一定要学会快速浏览的阅读技能。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 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掌握重要信息的技能。以备学生根据不同阅读需要而灵活选用,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加快阅读进程, 促进课外阅读过程的最优化。

二、阅读内容上链接—三分课内, 七分课外

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 才会形成语文能力。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 他学习语文, 三分得益于课内, 七分得益于课外。所以, 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阅读触角由课内伸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 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鲜活。那么, 如何以教材为依托,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材料呢?整理我们平时开展课外阅读尝试的经验, 以下几点行之有效:

(一) 根据体裁链接

当我们教学某文体的课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选读同类体裁的读物, 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实践。如学习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后, 可让学生课外读《希腊神话故事》或《山海经》, 学生读得有情有趣, 视野更加开阔, 同一体裁文章读多了, 极易发现规律, 同时阅读能力也得以提高。

(二) 根据题材链接

同一题材的文章, 写法可能不同。教材中同一题材的文章篇幅较少, 所以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课外读物。比如写《我们的校园》, 有的按地点不同写出了校园美景;有的按时间不同写出了校园的美丽;有的按季节变化写出了校园四季之美;还有的写的是在校园里发生的好人好事, 歌颂校园新风尚……构思不同、立意迥异, 阅读几篇加以对比, 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根据主题链接

现行语文教材多以主题安排单元。教学时, 教材可以和其他课外阅读资源重新编排组合, 由核心问题切入, 整理成“单元包”。先是研读文本, 精读一篇;既而略读几篇;最后浏览一组。如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 让学生读《游子吟》和朱自清的《背影》。教了《一件运动衫》, 课上推荐学生读《爱之链》, 课外推荐学生读《摆茶摊的老爷爷》和《这个新生儿有两个母亲》。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就获得了质的提升, 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提高了学生领悟中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根据出处链接

课文是节选的, 推荐学生读原著。例如:学生学习了《深秋的怀念》一课后, 推荐学生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蟋蟀的住宅》后读《昆虫记》;学习《小抄写员》后, 推荐学生读《爱的教育》等。读一篇带一本, 把课文放在整本书的视野里来阅读, 阅读境界自然提升, 学生定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悟。

(五) 根据时代背景链接

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 不好孤立地理解, 课前可让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例如, 教学《长征》前, 让学生查阅毛泽东生平和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书籍等。

(六) 根据作者链接

根据作者, 阅读系列作品。我们在课内教学了某一作家的作品后, 可利用课外阅读的时间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 又可以加深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课外阅读其《静夜思》《夜宿山寺》等, 从而多角度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受到经典诗文美的熏陶。

三、写作方法上链接——读中悟法, 下笔有神

语文教学, 长期读写分离, 这也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所以在课内外相互融合的同时, 也别忘了读写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多动笔, 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所得, 例如精彩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立意……可以模仿, 继而加以创新, 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久而久之, 相信学生一定会厚积薄发, 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写出更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四、结语

找准契合点, 链接课内外, 不仅解决了课外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读中悟写, 读写结合, 整合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相信只要语文教师有全局观念, 高瞻远瞩, 统筹安排语文教学资源, 使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比翼齐飞, 就一定能开创有效语文教学新天地,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 使他们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要找准契合点, 链接课内外, 让课内课外融为一体。

试论统筹城乡文化的契合点 篇5

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思路中, 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一种根本的、最科学的思路。因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基于这一点, 人们用文化落后来描述农村的落后, 原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 这种十分普遍的认识真的可以涵括我国农村当代文化的基本事实吗?我以为, 这种认识在现实起点和逻辑起点上都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种认知缺憾在于他们只看到了城乡文化的表层差异, 而忽略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层的关照。只读解了城乡物质与文化差异中存在的现实, 而忽略了文化统筹后的历史责任, 我们今天来做统筹城乡文化工作的目的, 不仅仅是要缩小城乡间的文化差异, 更要使同构后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更能为民族发展提供软实力方面的支撑与保证。

一、关于文化本质的透析与解读

翻开所有的文化学辞典或翻开任何一本文化字典我们就都会知道, 文化实际上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十分明显, 就文化的内容而言, 文化的“精神财富总和”部分应该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物质财富总和”部分的文化的创造形态和发展速度, 也影响着物质财富创造的质量与数量。尤其是在更多的时候它还决定着物质财富创造的方式与途径。我国现在农村文化的所谓“落后”, 实质上, 更多的是精神财富的形式性不足和物质文化的不足和滞后。而就其文化本源的哲学要素、文化发展的应行趋向, 以及人类文化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而言, 我国目前农村文化中的许多核心价值成分和取向, 都是太多的城市文化所严重缺乏的或没有的。文化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尽管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但文化的归“真”性与归“律”性的哲学本质追求, 无论从哪个角度、哪种认知甚或是哪种价值评价的角度看, 都应该是文化内涵的最高境界。只不过当它在与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功利性价值判别发生隔膜时, 它的最为优秀的属性被某些功利性的评判标准而扭曲了罢了。而事实上的这种优秀的属性并不会因此而丢失。从形态和层次上, 人类的精神文化, 都是一种完全有别于物质文化的特殊存在, 人类的物质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物化成果, 也是人类精神文化水平在物质上的对象化的凝结。人门对它的认知、评价和把握, 从来就不应该把它和物质形态的文化相比较。因为二者属于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 人类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中, 物质形态的文化在城市中表现得可能更为充沛些, 而精神形态文化的本质要素往往在农村有着更为充分的和独特的表现。

二、我国城乡文化的差异分析

应该说找到城乡文化的差别所在, 是我们研究城乡文化统筹的的基本, 然

而在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研究城乡文化统筹的著述、文章或文字中, 我们仍很少能见到那些真正科学阐释这种差别的完整的观点, 仿佛这个问题早已解决了。我认为:任何一个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规律的人就都应该知道, 中国城乡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文化本源的要素以及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对所处的地缘文化发展的目的、策略、态度、方法等等综合性因素方面。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也不仅仅在于目前城乡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差别。而在于两种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的双向同构与质地整合时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价值取向方面。就人类文化本源要素的优劣来看,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所具有的乡村文化, 也并不一定是一种十分落后的文化。中国现有的城市文化也并不就意味着是一种地道的先进文化。据此,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农村文化, 实质上蕴藏了人类文化中最优秀的和最本质的成份。只不过这种成份没有被人们从形式上处理得很好, 没有处理到一种更为形式化的水平上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国现有的城市是一种比较注重形式的文化, 它所缺少的恰恰是农村文化中所富含的。因此, 我们现在来探讨城乡文化的统筹, 就绝不能单纯从城市文化移植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与设计。而应该找到真正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真正得以形神兼备地统筹起来的发展道路。

三、城乡文化统筹的基本思路

(一) 甄别差异、统筹认识、整合方法, 确立统筹城乡文化的基本起点。

所谓甄别差异, 就是要明确统筹的内容。认清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所以优质而不优秀和城市文化所以优秀而不一定优质的根本原因;也好确立我们又好又快地完成统筹工作的视点、重点和出发点和归宿点;

所谓统筹认识, 就是要把我国未来城乡文化的构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设计, 而不是对立思考、分别设计。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势下, 这种统筹认识会更加显得必要和重要。

所谓整合方法, 就是要把城乡文化统筹工作做出跨越式发展条件下的特殊安排, 不是循序渐进, 而是同步运行。因为文化建设工作的性质、特点、规律和成效收益是需要在系统的氛围力和影响性的交互背景下实现的。

(二) 营造生态、双向运行、多点运作, 创化出文化发展的合力效应。

所谓营造生态。就是要在深刻认知和掌握文化工作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的前提下, 整体关照我国现有的和即将形成的特殊的文化国情。

所谓双向运行, 就是要充分掌握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规律, 依“律”而行, 不仅把眼睛盯在农村一个项限之内, 更应该把城市中的“社区”这个最能集中反映两种形态文化交汇的平台的文化工作作为我国整个文化现代化工程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所谓多点运作, 就是要把城乡文化统筹的各个层面、项目、环节并举发展而不能各个“击破”。因为文化发展的“有形”与“无形”特征不仅要求有“合力”存在, 而且要求有“共震”反映。

(三) 县、乡文化馆 (站、室) 与城市社区文化馆 (站、室) 应当肩负多重使命。

在农村, 文化馆 (站、室) 应该在传输城市先进文化、抵制乡村落后文化、普及科技文化和注重物质文化的同时, 把精神文明 (化) 建设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城市社区, 文化馆 (站、室) 应当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将新形势下的两种形态文化的统筹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工作任务来完成。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才能逐渐形成、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效应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结束语

课堂教与学契合点的寻找 篇6

一、“教”与“学”的结合方式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是学校、教师的探索重点,以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研学后教 ”、“以学 评教”等 有效结合 “教”与“学”方式。其中,“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指的是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课前预习程度对教学方法、起点、策略进行准确确定, 以学生为主要参考开展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中,师生双边互动得以强调, 教催生着学、学呼唤着教,从而实现探究与质疑并行、遐思与求索共进。同时,“研学后教”在本质上与“以学定教”一致,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课标、学情,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的学习内容、目标、方法,并根据学生钻研后留下的问题、疑问进行交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与“学”的寻找途径

1、全面检测学生,掌握学情。在目前教学中,教材改动不大,一部分教学计划、教材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或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开展有效课堂,“教”与“学”有效结合的基础是学生,因此,在课堂开展前,教师应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检测,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制定教学策略。例如,在汉语拼音、简单的汉字教学前,应通过检测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学生拼写声母、韵母、简单的汉字的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教师还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汉语拼音书写不规范、声母、韵母读音掌握混淆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汉字笔顺教学,在黑板上书写汉字,呈现书写步骤,改变学生的书写陋习。此外,还应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态度,总结学生练习、作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学习态度、问题改善教学。

2、创设教学情景,进行互动探究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由于只是较枯燥,且涉及范围较广泛,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加到课堂中,需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互动探究式学习。创设合理语文课堂情景,吸引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教学。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内容时, 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且对课文中的内容会有所陌生,并无直观的感受。这就需要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 将桂林山水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能够动态、直观地显示山水景观,使学生置身于画卷中,并带着憧憬进入到课文学习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具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朗读,教师认真听学生朗读,发现学生存在的读音不正确问题,给予纠正,但态度要肯定, 避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精心设计练习,多元化评价学习。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的习题是课堂开展的主线,包括课堂检测题、巩固练习题、自学思考题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这些习题指导学自学教材,并结合学生问题了解、分析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及时指导、点拨学生存在的疑点。这样,在习题的引导下,学生读懂知识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发现自学疏漏。同时,在课堂作业布置中,教师应紧扣当堂的教学内容,以认知目标为主线、以目标为核心设计能够进行小组交流、集体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练习题,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探究能力。而在学习评价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如在课堂提问中,多让反应较慢、能力较差的同学回答难度较低的问题,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外,通过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如学生互评将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并通过学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寻求古诗词教学中的契合点 篇7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

遥听弦管暗看花。

注释:1碧砌, 碧玉做成的栏杆。2红轩, 红色的砖砌成的墙。

这一首诗是否同样抒发了“欲断魂”的悲痛之情?

“碧砌”、“红轩”的注释, 有助于学生从色彩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气氛。红绿这两种暧色调, 渲染的不就是喜庆的气氛吗?“好风”一词此“好”与“好雨知时节”的彼“好”, 岂非同义?

……诗人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 远远地听到弦声, 默默地欣赏花。———这是何等愉悦、尽兴?

学生能够体味诗人之感的不超过20%, 绝大多数的想当然, 把杜牧提炼的经典情感张冠李戴。原因有二。一是杜诗中经典的“雨”声蒙蔽了学生的视听, 使他们看不到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二是十四五岁的学生, 对古诗歌的欣赏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隔膜。不谈人生阅历, 白诗中的场景, 学生们何曾身临其境?相比之下, 杜诗更容易让他们进入情景。

古诗词中这种声韵、节奏、格律等语言之外的隔膜, 成因在于一个“境”字。“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 , 可谓几乎 一字千金 。” (南朝·梁·钟嵘《诗品·古诗》) 作为高度凝练的艺术, 古诗词对社会生活和人生遭遇的反映和表现, 形成蕴含神韵的意 境 , 似乎就造 成淅沥的“雨”声, 让学生听不到欢笑。

隔膜的消除, 去雅还俗是一个庶几可行的契合点:拿他们熟知的场景类比, 将他们的经验植入诗意, 用生动幽默的语言, 适时恰当地补充和点化。

雅, 古诗词意境之高雅;俗, 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世俗。

去雅还俗之处, 一在于对诗词中古文化知识的解读。

例一:李白《静夜思》。关于诗中的“床”, 诸多考证, 有一条易于领学生走入“静夜”, 体会李白之思:《静夜思》中的“床”应为井栏。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 成方框形围住井口, 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 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

在深深的庭院, 飘零异乡的游子, 徘徊之余仄身井栏, 被皎洁的月光从思虑中惊醒;更深, 露重, 夜凉……这样的场景, 学生们无不可演绎一番。

然而有多少学生知道这样一张床?可能不少学生从未真正读懂这一首相当口语的绝句, 误认为场景是在卧室, 因为将唐代的床当作今天的床。这样一个教师的疏忽或错误, 难免影响到有效解决学生学诗畏难的问题。

去雅还俗之处, 二在于将古诗词和学生的成长体验联系。

例二:孟浩然《春晓》。诗人通过春天早晨一觉醒来后瞬间的所闻所想, 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 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意境优美。

前两句写因春宵梦酣, 天已大亮而未知晓。“处处闻啼鸟”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正是这春晓景象, 使诗人联想:昨夜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 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夜里的风雨不是疾风暴雨, 而当是轻风细雨, 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 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 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春晓》之春 , 当解读成青春时, 可否藉此绝句奉劝进入叛逆期的少男和少女:不要沉浸在春天的美梦中 (异想天开) 而不可自拔, 虽然鸟语花香 (无忧无虑) 可是风雨未止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 当醒来时已经凋落太多———耽搁或错失太多?

这种“奉劝”庶几可行。经典的作品均堪受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的解读或误读, 甚至歪曲和恶搞———“举头望明月 , 我是郭德 纲”, 篡改的“笑”果不错。由《春晓》 之雅, 联系到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的教学内容, 联系到家长的叮嘱和纠结, 这大概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诗歌意境吧。

在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 有多少张床、有多少朵花搁在深闺待人识?尽管它们未必需要逐一指给学生们看, 然而教师提供的越多, 他们获得的乐趣和收获越多。

去雅还俗之处, 三在于为学生多方位介绍诗人的抒情形象。

例三: 《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此二句历来被作为谈论空灵的典范, 这确实让学生难以深入体味。然而告知他们一个隐情, 师生或许会付之一笑:李白不仅仅因为风景怡人而物我两忘, 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玉真公主出家仙逝, 葬在敬亭山。“看”中有思念, 有神交。

【创业契合点论文】推荐阅读:

寻找心灵的契合点10-22

契合理论05-11

战略契合05-26

心理契合06-03

契合方法06-04

内在契合08-23

契合互动09-19

高契合模式06-11

结合点07-24

读写结合点06-26

上一篇:模板的加工与制作下一篇:交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