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的契合点

2024-10-22

寻找心灵的契合点(共8篇)

寻找心灵的契合点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开展中, 应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寻找“教”与“学”的良好契合点,利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评教”等方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则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与“学”的有效结合途径予以阐述。

一、“教”与“学”的结合方式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是学校、教师的探索重点,以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在此背景下,人们提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研学后教 ”、“以学 评教”等 有效结合 “教”与“学”方式。其中,“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指的是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课前预习程度对教学方法、起点、策略进行准确确定, 以学生为主要参考开展教学。在此教学模式中,师生双边互动得以强调, 教催生着学、学呼唤着教,从而实现探究与质疑并行、遐思与求索共进。同时,“研学后教”在本质上与“以学定教”一致,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课标、学情,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的学习内容、目标、方法,并根据学生钻研后留下的问题、疑问进行交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与“学”的寻找途径

1、全面检测学生,掌握学情。在目前教学中,教材改动不大,一部分教学计划、教材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或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开展有效课堂,“教”与“学”有效结合的基础是学生,因此,在课堂开展前,教师应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检测,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制定教学策略。例如,在汉语拼音、简单的汉字教学前,应通过检测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学生拼写声母、韵母、简单的汉字的能力。在测试的过程中,教师还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汉语拼音书写不规范、声母、韵母读音掌握混淆等。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汉字笔顺教学,在黑板上书写汉字,呈现书写步骤,改变学生的书写陋习。此外,还应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态度,总结学生练习、作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学习态度、问题改善教学。

2、创设教学情景,进行互动探究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由于只是较枯燥,且涉及范围较广泛,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加到课堂中,需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实现互动探究式学习。创设合理语文课堂情景,吸引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平台,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教学。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内容时, 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且对课文中的内容会有所陌生,并无直观的感受。这就需要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 将桂林山水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能够动态、直观地显示山水景观,使学生置身于画卷中,并带着憧憬进入到课文学习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具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朗读,教师认真听学生朗读,发现学生存在的读音不正确问题,给予纠正,但态度要肯定, 避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精心设计练习,多元化评价学习。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的习题是课堂开展的主线,包括课堂检测题、巩固练习题、自学思考题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这些习题指导学自学教材,并结合学生问题了解、分析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及时指导、点拨学生存在的疑点。这样,在习题的引导下,学生读懂知识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发现自学疏漏。同时,在课堂作业布置中,教师应紧扣当堂的教学内容,以认知目标为主线、以目标为核心设计能够进行小组交流、集体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练习题,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探究能力。而在学习评价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如在课堂提问中,多让反应较慢、能力较差的同学回答难度较低的问题,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外,通过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如学生互评将评价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并通过学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多元化、科学化,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与互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探索,寻找“教”与“学”的契合点,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寻找心灵的契合点 篇2

景东县民族小学叶志铭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发广泛地运用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量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已走进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其优势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本文是作者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过程中长期研究积累的点滴心得,本文就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把科学课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如何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成功地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电化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电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很快解决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课,使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在《灭绝了的恐龙》一课中利用网络收集各种恐龙图片,在授课时进行情景教学,这样就把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了。同时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并且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实验课的操作程序就是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分为:提出问题—推理假设—进行验证—作出结论四个阶段开展。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实现四个阶段活动的开展,还能将微观的、宏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浅显易懂,效果显著,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1、多媒体课件、幻灯增大实验可见度,弥补视觉局限

传统自然实验教学存在许多弊病,有很多内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用实验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有的实验学生也根本无法看见和亲自操作。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片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用flash动画展示月球、地球、太阳三种天体的位置关系,演示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时,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这种动画的辅助,使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来理解、概括出三种天体的运动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又如《面包发霉了》、《铁钉生锈了》等实验,学生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却在几分种内就非常直观地解决了课题的形成问题。

2、实物投影将模糊变清晰、将枯燥变生动、将复杂变简单、将难点变明了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但没有演示板,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如果用上实物投影展台就能很好地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展台上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大屏幕上直接看到老师做的步骤,简单明了,效果极佳。实物投影也能解决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叶和花》一课中,常常对比叶之间的某种关系:叶脉、叶缘、叶序的关系时,把学生带来的叶片选择性投影出来,可以让学生清晰辨认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课堂教学进网络

我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们都有一定上网的能力,为Internet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在《塑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搜集大量有关塑料材料的使用,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

2、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业情况及探索成果

学生将科学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输入、处理、分析,借助特定的教学软件,通过控制、切换来分别展示学生的成果,由于大家的作业和搜集的信息各不相同,所以通过作业与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孩子们完整的掌握事物的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可以分享他人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励自己的探索欲望。有了多媒体网络,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课内外探索成果的展示对象就变得更为广泛,不只是单独面向教师的点评,转而面向与全体师生的交流和点评,有助于学生对理论、实验或实践证据进行反思,同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两者双赢。如制作包装盒时,学生有不同的创新,全年级有200多张作品,要在课堂上一一交流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网络才能实现互动、交流、互评,进一步加强学生设计理念,完成课堂中难于实现的任务。

四、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师不是机械的操作者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利用它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让学生易于接受。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听课中,大部分课件的播放时间达到了四分之三,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讲,而教师则成了课件的辅助工具,起的作用只不过是让课件一步一步往前走,教师只不过做简单的解说,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电脑成了讲课老师的奴隶,而教师成了电脑的操纵者、指使者,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

2、找到信息技术与本节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多媒体的关键

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的情景: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同学们在这种情景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通过这样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后,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不同角度去看,许多科学学科内容的教学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在实验教学中,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利用好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具体的问题简单化,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现代化,获取时代性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寻找兴趣与知识的契合点 篇3

校本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等自主选课。同时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校本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可以说,校本选修,学生选的是兴趣,修的是知识。而高中为了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往往开设了形式多样的校本选修课程。历史校本选修课程如果要在众多的校本选修课程中成为学生的一个选择,必须找准学生的兴趣,使知识紧密贴合学生的兴趣。

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立足于学生身边的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学生的距离,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学生生活割裂的历史教育,以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找到兴趣和知识的契合点。

一、投石问路:把脉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此我们在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选题上不妨顺应潮流,尽量紧贴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何在呢?

我在2012年寒假的历史作业中,要求高一文科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撰写一篇历史论文。学生提交的历史论文虽然不尽规范,但投石问路,从中可以管窥学生的兴趣所在。

从学生论文如《余姚谢阁老》、《论虞世南》、《桥》等可以看出学生对乡土资源的关注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乡土历史是学生倍感亲切、倍感骄傲也是倍加关注的历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立足于本土的选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的其中一个立足点就是乡土资源。余姚文献名邦,名人辈出,遗迹众多,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教师的选题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学生的91篇论文中,评论人物的有37篇,占到41%,可见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往往是以具体的人物来引领的。学生比较关注的人物有封建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南唐后主李煜、雍正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吕不韦、李斯、荆轲、王昭君、曹操、郑和、海瑞、吴三桂等。学生喜欢以这些名人为中心的生动、形象的历史。学生心目中的历史既是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成果,也有历史著作、媒体杂志、影视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但正是历史影视、历史小说的盛行也误导了部分学生,学生误认为虚构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真实的历史现象时有发生。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关注学生的兴趣,引剧入史,以史勘误,区分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中的以讹传讹现象。

其实学生身边可供挖掘的资源还有很多,学生的论文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地衣食住行的变迁》、《近现代中国人民服饰的变化》、《从百家姓排名的变化反映了普世价值观念怎样的变迁》、《褚姓氏族的兴衰演变》、《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以史为鉴可以反腐败》、《中国国画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等恰恰体现了学生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对社会热点的思考。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立足于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引学生关注的问题入课堂,增强历史的现实感,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二、二次整合:兴趣引导知识

学生身边可供发现和挖掘的资源不可谓少。关键是怎样整合和处理这些资源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西塞罗在《灵性篇》中说:“教师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对于想学习的学生来说,常常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障碍,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而总是依靠教师的意见来解决问题。” 因此在校本选修的开课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尊重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一基本原则。

乡土资源虽说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历史,但正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缺少了新鲜感、惊奇感。老生常谈、照本宣科式的乡土教育肯定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整合乡土资源时,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坚持以兴趣引导知识,以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畅想七千年前河姆渡人一天的生活》的教学设计是:1.掌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2.在历史实物的基础上,为历史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想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人才辈出的虞氏家族》的教学设计是:1.以具体、生动的人物故事来引领虞氏家族的辉煌史。2.引领学生去搜集自己家族的历史,了解家族的变迁,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余姚四大先贤》的教学设计是:1.以小组分工的方式引领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畅谈对四大乡贤的认识、体会、看法。2.引导学生搜罗余姚有关四大乡贤的遗迹、遗址,增强乡土资源的现实感。《四明山革命文化》的教学设计是:1.遍寻四明山革命文化的遗迹遗址,搜索四明山革命文化的文史资料。2.开展采访活动,邀请老革命讲述革命历史,事先充分准备,事后进行总结。《余姚民风习俗》的教学设计是:1.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余姚民风习俗。2.课堂上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余姚民风习俗的了解。

将学生高度关注的历史影视、历史小说适当地引入课堂,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设置了《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岂容戏说》这两个章节,设计要点是:1.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2.什么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3.什么是真实的历史?什么是虚构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4.引入当前热播的历史影视和当前流行的历史小说的片段,以史勘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契合了历史知识。

由于学生的兴趣广泛,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引学生关注的问题入课堂,设置如《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普世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比百家姓今昔排名》、《从水票说起——曾经的票证时代》等章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感悟社会的变迁,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三、活学活用:兴趣升华知识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虽然兴趣是走向知识的第一步,但我们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次,浅尝辄止,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活学活用,把兴趣升华为知识。

在乡土资源的处理上,固然我们为了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合理引导学生的兴趣,全面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使得学生的兴趣升华为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在利用乡土资源时,要充分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引导学生参观走访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瑞云楼、中天阁、四明山烈士纪念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等遗址遗迹,倡导活生生的乡土教育。为了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理解,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多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讲解自己对乡土资源的了解,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开展小组合作,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成立历史研究会、历史兴趣小组等自行探究,引导学生对乡土历史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学生自行撰写的论文如《浙东抗日名镇——-梁弄》、《浙东第一桥》、《论虞世南》就体现了他们对乡土资源的挖掘和思考。

对历史影视和历史小说的引用,我们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我们的目的也是为了以它作为引子,让学生关注真实的历史,去除喧嚣和浮华后,去伪存真,求真求实,最终沉淀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撰写的论文《尊重历史,还历史一个清白》、《古装剧中那些不合史实的事儿》、《胤禛篡位》、《论雍正》、《雍正继位之谜》等恰恰体现了学生活学活用、以史勘误、以史证误的能力。

此外,在引入其他热点问题进入课堂的时候,教师也注重对学生的指导,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史为鉴,努力做到小切口、大角度,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比如对《评梁林故居被拆事件》的处理时,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余姚历史遗迹遗址的保存和开发现状,进而推及国内各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开发现状,期待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关注家乡的动态,关注人类的命运。

李大钊曾经说过:“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因此校本选修《发现身边的历史》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活学活用、古为今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教师为学生创设大量主动探索、发表独立见解、开展辩驳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同时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相信教师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而且能自己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使得知识能够紧密契合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参考文献

[1]吕准能.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D].2003年5月18日在浙江师大附中第八次教科研论坛上的发言.

[2]李广耀,万翠兰.整合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0).

[3]何雪珍.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1(9).

[4]王炳辉.历史校本课程选题与开发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7).

寻找情感与教学的最优契合点 篇4

一.移情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移情最早是由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移情是指咨询者把与自己有关系的个体和群体如父亲、母亲、朋友等的情感转移到了心理咨询师一方。移情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术语。情绪智力的提出者戈尔曼把移情纳入情绪智力的组成部分, 它是个体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移情训练能有效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移情教学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 移情有助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目录中选用的大部分是童话、儿歌、散文、古诗等, 这些内容都有着精炼的文字、隽永优美的意境, 可称的上是美文佳作, 字词里包含了作者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美好感情。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情感教育资源。如小学六年级下的《船长》一课, 船长有着“忠于职守”和“做人之道”的良好品质, 在危急时刻船长还秉着做人原则, 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对船长这种精神的情感认同。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很难对这种情感进行领悟和认同。这种移情训练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融入到文字描述建构起来的情感天地, 深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然后去领悟作者。与此同时, 教师对课本的感受、体验和热爱, 只有经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感染学生。这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 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才不会再用冰冷的理论进行纸上谈兵。

2.移情有助于开发大脑和培养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

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左右半球对情绪的理解深度不同, 右半球相对于左半球来说有着更强烈的情绪色彩。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形象和情感相伴产生。在学到《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 可使用多媒体, 提供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载体,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移情训练, 学生必然会在这种形象、充满情趣的教学中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情感和生动形象的画面结合起来, 学生必然会快乐地学习。

二.移情教学新途径

移情教学法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实现方式,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以下两种移情教学方式。

1.换位

换位是指教师创设与课本教材相似的情境, 让学生来分析讨论, 然后进行角色扮演, 使自己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在当时的情境体验特定的情感。这要求老师要学会将已有的知识结合新学习的知识, 相互融合,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是要敢于创新, 使用现代教学方式, 使课堂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固定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感到无味, 老师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厌倦, 这就要求老师有一颗“善变”的心, 求新创新, 于己于学生都是有利的。如六年级上册的《明天, 我们毕业》这一课,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想象自己马上就要毕业, 想到六年的点点滴滴, 从文章中去体会相同的和不同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恩情节很有启发意义。

2. 语言唤醒

所谓语言唤醒是指授课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言语活动 (如描述、提示、分析和讲解) , 让学生走进课文中营造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情感、观点和想法, 进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辨别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和社会理解力。因此, 教师要掌握好课文里包含的情感内涵, 找到认知和情感的最优切合点, 只有这样言语唤醒才是成功的。当然, 教师还需拥有较高的言语技能和审美素养。在学到《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定期地举行朗诵比赛, 前期进行朗诵培训, 如在读到埃斯内尔紧握肖邦的手时说的那句话“孩子,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深情, 感动, 有力的言语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衷心之情。

寻找心灵的契合点 篇5

上海欧安派广告传播有限公司CEO

199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旅游管理专业,同期进入网络广告圈。曾先后就职于DoubleClick、24/7 Media等国际知名互动广告代理公司。2003年创办OMP互动代理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OMP已经为16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专业服务。2012年11月,丁峻峰带领团队正式加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传媒集团之一的安吉斯媒体集团,成为旗下子品牌安索帕(Isobar)的全资子公司。

回顾2013年,数字营销市场继续以深入、细化的步伐稳中求进,品牌主对数字营销继续加大投入;微信、OTV(Online TV,网络电视)、移动社交得到品牌主的普遍青睐,尤其是微支付开通、“往来”登录,各类APP、云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使得2013年移动互联网营销市场变成了众家瞩目的焦点。

对于营销市场环境的变化,OMP也顺势而为,在2013年正式成立以移动互联网策略服务为核心的无线营销部门,将移动营销作为又一项重要的核心服务。无线营销部门的成立,将为品牌主谋求更多元化的营销方式与途径。同时,OMP在2013年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应用、开发了不同平台的创新技术,例如:双屏联动、多屏整合、微信游戏、HTML 5融合3D技术、JS滚轴交互等等。尤其在美素佳儿的数字营销活动中,基于对目标人群的洞察,我们整合户外屏幕媒体(分众、楼宇、电影院),母婴垂直媒体和移动APP端媒体优势资源,通过三屏联动模式,精准覆盖消费者的生活轨迹。

不过,在诸多数字营销活动执行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并不十分了解数字营销的价值和途径,对消费者的洞察以及网络媒体的选择无法清晰掌握。对此,OMP也致力于对媒体研究、消费者洞察和品牌的分析,从而找到媒体、消费者、品牌的契合点,达到最理想的品牌营销目的。

2014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新媒体的应用与创新力度,包括多屏互动、微信开发、HTML5等等。对于品牌主越来越倾向的社会化移动营销和OTV,也是未来驱动我们为品牌传播发力的方向之一。我们期待通过新奇的创意,配合创新技术,以及传播渠道的整合,为品牌主玩出更多数字营销新花样、让消费者更能接受故事背后的品牌。

当然,营销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营销人员必须与时俱进、紧随互联网趋势变化。从传统单一型网络营销人员转型为综合性的数字营销人才,需要营销人承担更多的角色,不仅要有敏锐的嗅觉洞悉互联网趋势,也要对新媒体技术了如指掌。相信品牌主也一定希望拥有具备“创新力”的数字营销品牌管家,为企业实现更多商业价值。

2014营销风向标

市场上优质原创内容的稀缺、某些品牌内容营销的一夜成名,导致企业纷纷争抢“内容营销”这块美味蛋糕。事实上,企业在面对内容营销时,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对于内容、形式与媒体运用需要敏锐的把握和有效整合,以及结合品牌洞察,将品牌和产品融入社会大背景,把握好内容营销的“度”是内容营销的前提。

案例工具书

印象最深的营销案例是巴黎欧莱雅清润葡萄籽精华膜力水“别迷信我”活动。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基于对潜在消费者的洞察,以契合年轻消费群体的流行元素和热点内容,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基于产品核心卖点的洞察,并根据消费者触媒习惯,选择最适合推广的媒体平台,将两者巧妙整合,制造多重品牌声浪,打通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通道。

2014工作挑战

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品牌主日益提高的营销要求是2014年我们依然会面临的挑战。为此OMP已形成一套覆盖核心服务的五大理论体系,包括IFC创意策略理论体系、CMD手机营销服务体系、PRS社会化公关理论体系、AMO 搜索引擎优化理论体系和PBI互联网媒体理论体系。2014年,我们将继续加强应用平台的微创新和执行力,并针对重磅来袭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充分准备,和品牌主一起迎接又一个充满挑战、又精彩无限的移动营销大年。

寻找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 篇6

理想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 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因此, 理想便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从而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理想是人生希望的最高形态, 是人所有最重大、最持久的希望的结晶与升华, 或为一个家庭美满, 或为仕途坦荡等等。尽管人在生命旅途中会产生失望或遇到挫折, 但是理想总会让我们看到前面的光明, 会激励我们向前奋斗, 战胜挫折和阻碍, 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的灯, 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就没有生活。”纵览人生, 从平民百姓, 到伟人贤哲, 无一不是带着理想而奋斗的, 小到我们平凡人“一头牛, 两亩地,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生理想, 大到如周恩来同志早在少年时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理想。理想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而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我们尤为重要, 只有带着理想走向社会, 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人生自我实现过程包括理想与现实两个基本方面

人生的自我实现包括理想与现实两个方面,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面,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被界定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 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1) , 对于自我实现, 我们要加以完整、客观、公正地理解, 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说:“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 都在设法实现自己, 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 而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说过:“人通过克服障碍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 对于“人到底要实现什么”我们说是一个理想问题, 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怎样去“变革”理想, 怎样去克服一系列问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因为, 生活中许多人可能都有或宏伟、或实际的理想, 但真正从实际出发去“变革”理想的人却是极少。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总是存在着“希望什么”与“事实上是什么”, 人的抱负与人的局限, “应有”的状况与“实有”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与矛盾。这一系列矛盾, 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不同表现形态。“只爱明天, 他永远悬在空间”讲的就是一个人好高骛远, 总是把希望寄予明天、将来, 而忽视了当前的实际情况, 更没有正确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说明天永远是明天, 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努力, 再好的“明天”也只是海市蜃楼, 因此, 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也就是说,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那么这就说明, 我们离不开社会, 理想的实现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内在依据, 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但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过程中, 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与现实状况的一些冲突。

三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一是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 是对现实的反映,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在一定条件下, 理想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人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其实就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我们要正视人生中的昨天和今天, 因为这是我们赖以实现“明天”的基础和土壤, 同时, 更不可以忽视“明天”, 它是“昨天和今天”的升华, 也是“昨天和今天”的一个发展方向, 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昨天和今天”都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到“明天”, 这是需要我们当前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变革”的, 需要我们为之奋斗, 寻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

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们, 占据着社会知识高度, 我们更要结合现实树立一个“跳起来可以摘到桃子”——理想。试想, 如果作为我们这样的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都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理想信念,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

四结束语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昨天和今天”, 同时也要落实于“明天”, 真正做到“三天”的无缝对接, 做到理想与现实的有效结合。一方面, 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如以当下的研究生实际来树立一个符合自身且贴近社会实际的理想信念, 用理想信念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另一方面, 也要注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向社会现实学习, 向生活实践学习, 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净化自身的心灵, 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动力, 正确且实际的人生理想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障。但是, 理想与现实并不是相等的, 而是有一定距离的, 只有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才能在人生路上画出一串绚丽多彩的符号。

关键词:人生,理想,现实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5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徐权贵.人的全面发展:理想追求与现实关切的统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2 (12)

寻找城市台与数字时代的契合 篇7

产业体制调整的挑战。实现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通信网“三网融合”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7月24日, 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主体由10个省辖市广播电视台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控股组成, 标志着江苏网络整合进入了产业运营的轨道。网络整合、网台分开后, 城市台从一个完整的播出机构变为相对单纯的节目制作机构, 节目的播出必须依靠网络来完成。网络传输的质量决定着节目传播的效果, 而节目制作的内容又制约着网络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节目制作与网络传输是电视传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处理台与网络的关系、怎样整合利用网络资源, 发挥借力效应, 对城市台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考验。

传受角色转变的挑战。模拟技术时代, 城市台是线性传播活动的主体, 想做什么节目就提供给受众什么节目, 想上载什么频道就给受众传送什么频道, 受众处于被动的地位, 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数字技术时代, 数字电视平台是非线性传播, 节目内容极大丰富, 受众的主动性凸显, 不仅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 还可以根据需求享用个性化服务。传播方式的变化带来了传受双方角色的改变, 并且更为深刻地影响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和信息提供。受众不再只是“观”或“受”, 而是数字电视的主动“用”户和上帝, 成为传播活动的参与者。电视台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者, 而是真正以受众为中心的节目生产者和服务者。

共同竞争平台的挑战。模拟电视一般传送30套左右的节目, 其节目主要由城市台根据上级要求和主观意图来安排, 摒弃一些有影响力的频道, 毫无顾忌地向受众推出自己的节目和广告, 且不需过多地考虑受众的兴趣爱好。而数字电视网络给受众一揽子提供100—200套甚至更多的节目, 海外频道、港澳频道、央视、省级台、地市台以及付费电视都在一个平台上展示, 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完全掌握在受众手中, 因此节目好不好看是频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城市台只有扬长避短, 把节目做精、做绝, 做出个性, 做出品牌, 做到受众心里, 受众才会主动去选择去看, 否则就会被数字电视的大海湮没。

全新生活方式的挑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数字技术使信息的提供越来越专业化、小众化, 受众可以通过多层次、全球性的链接获得新闻、娱乐、购物、旅游、体育等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形式日渐多样化, IP T 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日渐成熟, 更使传者与受众达到了平等的交流。

二、寻找与数字时代的切合点

客观认识城市台面临的挑战, 是为了寻找属于城市台的发展空间, 促进其更良性、可持续发展。数字时代电视传播能不能与现代人的精神和物质追求“互动”起来, 电视节目能不能个性化, 已成为电视生产供求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直接影响着城市台的生存和发展。

互动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核心特征。受者是信息接受者, 又是信息发布者, 既是传者, 又是受者。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粤语栏目《讲新闻》, 从受众身边发现新闻, 传播受众的新闻, 让受众做自己的新闻。节目提出“人人都是记者”的口号, 开辟了“DC报道”、“DV报道”专栏, 将受众拍摄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图片和视频加以整理后播出。

城市台是地方受众身边的台, 其区域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模拟电视时代许多城市台提出“新闻立台”, 就是做足地方新闻的特色文章。而数字电视时代, 众多电视在一个平台上竞技, 城市台要想牢牢抓住受众, 地方特色不能丢, 受众身边的新闻不能丢, 这是其他外埠媒体不能比拟也抢占不了的。

立足本土文化。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 扎根在一个特定区域文化之中的城市台, 对地方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人文景观, 民风民俗, 每一处进步和发展, 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这是城市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也是城市台长期拥有的可持续优势, 须着力打造本土品牌, 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 努力提升频道栏目的营销能力。

特色鲜明。从节目名称和栏目片头包装、主持人形象、传播内容选择, 以及外景采访、后期制作等都要有自己的风格, 让受众很容易识别节目的定位。如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广东台珠江频道《外来媳妇本地郎》、荆州台《江汉风》、杭州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等一批地域特性突出的节目, 就是积极挖掘和表现本土文化及人文精神, 在适合大众需求的基础上, 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逐步建立并形成本土品牌的影响力。

寻找心灵的契合点 篇8

【关键词】人大政协 新闻工作 契合点 联办栏目

做好人大和政协的新闻宣传工作,是人大政协和报刊社、广播电视台等媒介组织共同的职责,找到人大政协工作与新闻工作的契合点,则是其必由之路。

人大政协的工作是通过会议、视察等一定的活动,形成议案、提案等一定的认识成果,并借助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一定的媒介传播出去。本文从活动层面的密切配合、认识层面的选题整合、媒介层面的网络磨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寻找人大政协与新闻工作的契合点。

一、密切的活动配合

人大政协的活动主要有各种例会、专题研讨会、专题调研活动,以及代表委员的视察、考察、检查和巡视。以往,媒介组织对人大政协开展的各种活动积极配合,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召之即来。但是,这种配合存在程式化和被动式两大弊端。

人大政协以往的活动大多数是程式化的。首先,人大政协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是会议,从而带来了人大政协报道“会议新闻多”的特点;其次,除了会议,人大政协的其他活动都是根据日程按部就班地进行,也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从而使人大政协报道出现“程序新闻多”的问题。以人大代表的视察为例。以往,人大代表视察工作都是明查,一般都会事先通知被视察的单位,一切按计划进行。未经事先联系安排,代表仅凭代表证到有关单位行使代表权力时,往往不受重视,很多单位甚至拒绝接受监督。明查虽然使得视察工作准备充分,有条不紊,但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对这样的视察活动所做的报道,也同样发挥不了舆论监督作用。

暗访是改变双方活动程式化、被动式现状的方式。暗访即新闻学所说的“隐性采访”,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①,是新闻工作者常用的一种调查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形式,暗访可以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避免了“打招呼在前,走马观花在后”的仪式化的视察,因而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所借用。可以说,暗访是代表委员与新闻记者共同活动的有效形式,在暗访中,代表委员的视察、调研与新闻记者的采访、调查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早在2000年5月,为了调查元旦开始实施的《福建省省级医疗单位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执行情况,《健康时报》记者随同5名福建省人大代表暗访福建几家大医院,发现医院乱收费、高收费现象依然严重。随后几年,记者与人大代表联袂开展的暗访活动越来越多。2006年广东省东莞市“两会”前夕,东莞市人大代表和东莞广播电视台记者一同暗访了该市的公共交通,发现东莞公交亟待解决等车难、找零难等五大问题。对于人大代表的暗访活动,一些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不但有力支持,还参与策划。2011年7月,经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策划,上千名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走上太原街头,分散暗访找问题,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拍摄大街小巷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②

除了暗访,新闻记者还可以与代表委员一道开展调研,参与执法检查,追踪议案提案,浓墨重彩地报道重点调研的过程、执法检查的见闻、督办重点议案提案的历程。人大政协还可以针对重点选题进行策划,组织记者集体采访。

通过非程式化的、主动式的活动配合,媒介组织可以实现人大政协新闻从程序性报道为主,向程序性报道与实质性报道并重转化,从结论式的报道为主,向结论式与进行式报道并重转化。

二、无缝的选题整合

人大政协通过开展活动、履行职能,形成的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等各种会议向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建议案,各专门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或有关报告;两会期间的大会发言,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政协委员提出的提案、建议;闭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调研报告,反映的社情民意,提出的各种批评、意见和建议。

毫无疑问,这些认识成果是人大政协机构及其代表委员辛勤耕耘的收获,既有深入社会实践得来的直接认识,也有对媒体提供的那些既具备热度也具备深度的话题的间接利用。反过来,这些认识成果也是蕴藏量巨大的新闻富矿,凝聚着代表委员心血的优秀议案、提案、建议和社情民意,更是深受欢迎的新闻资源,媒介组织要密切关注,主动报道。总之,媒介组织和人大政协要围绕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将彼此的选题无缝地整合起来。

两会期间,媒体可以开辟《代表日记》等临时性栏目。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特意在《新华每日电讯》开辟“两会代表日记”专栏,连续发表了全国人大代表王维忠的12篇日记。其中,第一篇日记以《中国出台新闻监督法,很有必要!》为题发表后,被国内数百家新闻媒体转载。

闭会期间,人大政协与媒介组织合办常年性栏目,无疑是实现双方选题整合的有效形式。这些栏目由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公开报道事关国计民生的议案、提案和建议,追踪它们的办理过程;或者围绕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广泛集纳民意民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少地方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早在1992年5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与广州电视台联合创办了内地第一个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羊城论坛》,以“国事家事天下事,你谈我谈大家谈”为宗旨,开创了人大宣传工作的新局面,该栏目至今兴旺不衰。

2002年6月28日,浙江省温州市政协办公室与温州都市生活频道合办了一档大型谈话节目《政情民意中间站》,每周一期,拓宽了政协倾听民意的渠道。

2005年10月,安徽省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和安庆电视台共同开办了每周一期的《建议提案追踪》节目。2007年7月,该市人大常委会又在安庆日报开辟《代表民生建议追踪》专栏。

近年来,北京市政协与市属媒介组织合作创办政协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5个,分别是北京日报《议政与建言》专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议政论坛》节目、北京电视台《北京议事厅》节目、北京晨报《委员就在您身边》专栏和北京青年报《民意直通车》专栏。这些栏目均由市政协与栏目组精心筹划,共商选题,协同采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可以说,人大政协与媒介组织的联办栏目,将人大的科学决策、政协的参政议政和媒体的议程设置三种功能有机结合,将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三种监督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互动的网络磨合

近些年来,报刊社、广播电视台等媒介组织在经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积极介入新媒体的建设和运营,开办了新闻网站、手机报和微博。这些新媒体依托媒介组织现有的人才、信息和受众资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人大政协要做好新闻宣传,借助这些新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时效性强,可以做到直播化的同步反应;涉及面广,能多层次收集信息;互动性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实用性优,便于日后的查询。③因此,人大政协的新闻宣传“触网”之后,可以实时、广泛地集纳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

“代表在线”是由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温州新闻网和温州都市报2003年联办的一档互动栏目,以报纸版面和网络对话两种形式穿插出现,每两周定一个选题,先在温州都市报报道,见报当天,温州新闻网邀请人大代表、政府官员、相关专家与网民在线对话,次日的温州都市报再以整版篇幅刊登整理后的对话内容。“代表在线”被誉为温州的“焦点访谈”,监督范围涉及房屋拆迁、劣质奶粉、乱收费、就医难等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这个全国首创的由地方人大常委会主导的舆论监督栏目,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种种民生问题,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2011年1月12日,深圳市两会前夕,深圳特区报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在新浪微博安营扎寨,首次开通了“特报两会微群”。两会期间,该报利用这一全新的平台,第一时间向网民传递新鲜热辣的现场新闻、花絮和精彩观点;收集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网友捎话到会场。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网友互动。根据一名市民通过“特报两会微群”提供的线索,该报记者邀请4位人大代表暗访福田口岸,写出《市人大代表暗访福田口岸 呼吁痛下决心严管蓝牌车拉客》的报道,为火热的两会再添了一把火。□

参考文献

①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45

②薛日红,《太原上千名人大代表暗访拍下环境脏乱差》,《山西青年报》,2011-8-3

③吴键、叶茂东、王健、钱建中,《重视网络舆情完善“人大网议”的思考》,http://www.hzrd.gov.cn/rdgz/dcyj/

201103/t20110323_247353.html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庆记者站)

上一篇:区域粮食安全下一篇:普利策的新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