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契合模式

2024-06-11

高契合模式(精选4篇)

高契合模式 篇1

职业是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 通过职业成长, 我们不仅可以获取稳定的收入, 还可以获得社会地位, 受到社会尊重, 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所以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 职业发展对个人至关重要。随着“没有终身就业的饭碗, 只有终身就业的能力”的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 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翰威特在上海发布的2007年亚洲最佳雇主及中国最佳雇主表明, 驱动中国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是职业发展机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8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提出人力资源领域将会出现的一些变化趋势, 其中之一就是企业界将出现“职业发展体系”。而目前不同类型、不同体制的企业开展的职业生涯管理热潮正与这种趋势相呼应。而这种愈演愈烈的职业发展热潮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职业契合上

针对企业、员工对职业发展的关注, 许多高校纷纷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开发的讲座、培训, 以对在校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和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在职业管理中的立足点是什么呢?

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 职业院校由于经费、生源等方面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并不成熟, 亦不现实。鉴于此, 笔者认为, 职业院校应利用自己立足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 把“职业契合”作为自己面对职业发展热潮和人才培养的立足点。

所谓“职业契合”, 是指职业院校针对职业的具体要求, 提炼出相应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使学生不仅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 还具备职业选择的相关理论和技巧, 在招聘中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较高的职业契合,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可能性与职业成长性 (见图1) 。

职业契合要求学生必须以市场为指导, 在职业素质、职业角色、职业认知、职业能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外部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标志的职业出现时, 学生表现出与就业职位较高的契合度,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基于职业契合的要求, 职业院校教学必须变革。

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一) 职业生涯相关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针对职业院校职业契合的特点, 职业院校必须加强职业生涯相关课程的管理和开发。新开发的课程体系包括:职业锚理论、职业规划理论、职业自主决策理论、职业早期管理理论以及职业临界点理论。

在教学中, 应告知学生由于环境的变化, 职业规划的主要责任在个人, 个人在职业发展时应兼顾个人兴趣、态度、爱好、价值观和能力与组织所能提供的岗位之间的一致性。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 个人兴趣、动机、价值观会发生变化, 这种自省的动机、态度、价值观会使个人在职业选择关头放弃一种职业而选择另一种职业, 有时这种职业选择会决定一个人是否离开一个组织, 即职业临界点。

职业的成长是个人社会成长的重要内容。因此, 学生应具备积极的心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勇于承担重任, 用终生学习的理念引导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不断获取职业成功。

与普通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不同, 职业院校更应关注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流程和适应性, 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更应关注具有极强实践性且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技巧。

(二) 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以专业为主, 如, 市场营销专业、文秘专业等, 市场针对性不强。为提高职业契合度, 应以市场职业特性为依据, 对课程做出适当调整。

以文秘职业为例。文秘所从事的职业任务、知识要求、应具备的能力 (如表1) 。针对文秘类职业的工作特性, 需对学校开设的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开设的课程应包括计算机知识、网络化办公、基础会计、办公自动化、管理学、信息系统、沟通技巧、专业办公英语等课程;另外, 应开展提升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实践课;还要注意培养应急能力。

知识经济、网络资讯、虚拟组织的出现, 必然导致组织战略的改变, 这引发的一系列变化, 如工作任务、职责、组织结构、职业通道等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会影响职业进入与职业发展, 相应地引起学生与组织职位的契合变化。基于此, 学校应就每种职业与组织建立网络链接, 当组织职业发生变化时, 学校能做出快速反应,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增强职业的市场跟踪、适应能力, 这正是职业发展的生命所在。

职业院校应针对职业变化, 提炼出相应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进行相应新课程的开发,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 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现实工作的适应性成为企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 在招聘中情境式招聘模式成为企业采用的主要招聘模式。正如许多日本公司一样, 丰田公司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求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用精挑细选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大量情境式招聘模式的采用, 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量引用互动式教学, 注重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机会和课后练习与辅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 提供学生听得懂、练得会、用得上的职业技能知识, 对于所教的技能要反复练习, 增强学生职业体验感。

在日常教学中, 必须开展情境式教学, 如模拟操作、角色扮演、情景演练、个性服务、案例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等, 在教学中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空间, 提供充足的材料和设备。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提供的工作环境要尽量逼真, 案例尽可能真实, 除公司的财务数据外, 其他资料应尽可能详细。在学生模拟练习时, 指导教师应详细记下学生的表现, 提供及时反馈, 学生应就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反复演练, 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据有关理论, 人们在学习阶段, 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越接近, 即模拟度越高, 学生在较高仿真工作情景中, 通过参与和反复演练的学习, 理解掌握的知识就越深刻, 并且这种知识和技能越有可能在工作中转化, 即这种知识和技能越有可能在招聘环节和具体工作演示中表现出来。

另外, 还可开展积极的社团活动, 如技能大赛、素养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 以加强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培养。

(四) 社会实践活动改革

社会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它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根据职业契合的要求, 职业院校应在社会实践环节中强化改革。

1. 流程变革

以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流程简单:联系单位→学生实践→实习报告→活动总结。这种实践缺少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系统管理和协调, 实践效果不突出。变革后的实践活动流程如图2所示:

在社会实践中, 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提升职业能力, 且新流程系统注重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系统管理。新流程还显示出社会实践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 具有不断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功能。在实践前应注意把实践目的、实践重要性、实践方法让大家熟知, 做好实践前的总动员, 特别是实践目的要清晰, 实践目标要具体可衡量, 并告知学生这将成为考核的重点;在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现场指导, 由于企业生产任务较重, 因此, 指导教师应与实践企业做好沟通, 还应及时纠正实践中出现的偏差。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人们记忆得更为深刻, 而反复实践的正确行为将成为其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践后, 应督促学生尽早和尽可能全面地书写实践自我鉴定, 指导教师将结合各方面信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完整的具有指导性的职业建议书。

2. 方法变革

指导教师根据实践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书写指导性职业建议书。

360度反馈方法的使用实践结束后, 指导教师要从实践单位主管、同事、其他同学以及实践者本人等各个信息途径获取准确的学生实践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实践目的是否达到、工作流程是否熟悉、应具备的能力、知识是否具备、态度是否端正、实践中哪些能力较为突出, 通过收集整理多方信息, 可以更加全面地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认识, 更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包括其态度、兴趣、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潜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指导教师收集资料可采取面谈的形式, 也可以采用调查表的形式。

绩效面谈方法的使用指导教师根据收集到的资料, 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表现, 开展有效的绩效面谈。绩效面谈是一种就学习实践的真正表现和效果与学生沟通交流, 从而形成客观一致的看法的谈话形式。绩效面谈有利于制定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改进计划。因为绩效面谈大多具有批评性, 对学生来说很敏感, 所以必须掌握一些技巧。如: (1) 对事不对人。面谈应以学生实践的具体数据为依据, 不要过分责怪和追究其责任和过错, 要告诉学生其实践与目标的差距在哪里, 绩效面谈只涉及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 不涉及人品方面的问题。 (2) 要谈论一些具体的数据和结论, 不要作一般性描述, 一般性概述会使学生心存侥幸, 回避核心问题。 (3) 要保证双向沟通。绩效面谈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就实践中的问题达成一致, 使学生虚心接受建议, 因此, 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诉说自己的想法。指导教师根据各方面信息并结合学生个人的描述, 为学生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制订一个完善其职业能力的具体行动计划。绩效面谈具有改进实效才算成功, 因此, 计划应该是书面计划, 要具体详细, 使指导性建议书带有激励性。

经过上述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 企业、员工对职业发展的关注, 从而引起职业生涯管理热潮, 对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只要认准立足点——职业契合, 努力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应对, 就能把挑战变成促进发展的机遇。

摘要:根据职业院校特点, 提出了基于职业契合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并从职业生涯课程管理与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论述了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职业契合,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余凯成.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2]安应民.人力资源管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

[3]祝登义, 等.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 .

高契合模式 篇2

一、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树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机械学院通过对涉及的多个专业进行行业和职业的企业社会调研, 确定了面向机械装备制造和维修专业群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定位, 以机械工艺员和生产管理员的职业成长规律为主线, 对每一岗位类型分析其主要职责并进行任务分解, 分析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 汇总、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转换、提炼出学习领域, 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职业行动领域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截然不同, 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与主体,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形成了各专业融合, 又有不同特点的课程体系。在由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参与下, 制定出了符合最新职教理念的机械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实施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情况、就业岗位需求变化等因素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引领, 构建先进的教学模式。

机械学院各专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按照学生知识能力和认知规律特点, 根据“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其中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由传统课堂教学转向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体现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心理规律,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场所逐步向具有职场氛围的多功能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基地转变, 突出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性的特征;评价方式逐步向以整体性、过程性、日常性为特征的综合性评价方式转变, 体现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学的“应用至上, 实用为本”的特色。

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三位一体, 以教师为引导员, 教室或实训场所为模拟工作场地, 全面实施课堂教学, 围绕学生这个主体组织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情境体验、引导文法等方法, 将理论和实践集成到课堂这个虚拟岗位上, 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手段方面, 在充分重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 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充分运用教学模型、专业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在考核方法上, 注重过程评价, 考核内容注重显性成果与隐性内涵。每一个学习情境都以工作成果及完成的任务符合度进行考核, 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然后由老师对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针对不合格项目分析原因及如何改进, 并将团队合作、安全生产、环保意识、敬业勤奋等纳入考核指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在做中教, 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理实结合,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动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实际建设, 机械工程学院三个专业已基本完成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同时在实施中加强企业参与, 聘请能工巧匠现场讲座, 强化职业岗位技能衔接和融入, 使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都能获得职业相关能力, 自实行以来效果显著, 深受学生欢迎。

三、着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提高教学能力。

课程改革、建设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因此, 在加强“双师素质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基于职业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 一方面, 学院通过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 先后安排多名专业教师赴企业研修、顶岗锻炼, 提高教师从事专业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 选派教师到国内外有关重点院校培训, 鼓励年轻教师提升学历, 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 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同时还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团队的成员, 优化团队结构, 提高团队素质。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成为教学工作成功的有效保障。

四、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教材, 促进教学发展。

为了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并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我们首先选择典型课程, 选派有理论与实践经验教师主持,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加,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模式, 开发理实一体化、情境式的教材, 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 再向其他课程推进。目前按新的课改理念已开发了精品课程11门, 主编正式出版教材5部, 校本教材3部, 5部被评为院级精品教材或精品教材立项。

五、合理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有效实施高职教学改革, 我们积极建设生产型、职场化、蕴含企业文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如今已建成了集技能培训、项目化教学实施、社会服务与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产学研工作、职业素质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械工程实训基地。如机械加工实训中心, 所有设备均为生产性设备, 除可以满足各专业机械零件加工领域的教学和实训外, 还可以满足机械类学生中高级工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及教师产学研工作, 另外, 还兼做机械加工校内创业基地培训设备。零部件构形情境实训室, 已建成集实训操作、学生讨论、教学为一体的“一室三能”实训室, 学生边做边学, 教师边做边教, 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化。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本着“双赢”的原则,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科研、顶岗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与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现有紧密型的校外就业和顶岗实训基地近二十个。学生有“1+0.5学期”的时间到校企合作企业、院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相关实践, 实习指导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 实现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六、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提升学院的知名度。

为适应最新技术发展, 促进教师融入企业, 有效实施课程教学, 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 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和社会服务,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升专业办学实力和水平。如利用现有机械加工设备进行外协加工, 产品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由实训学生完成, 学生通过真实零件加工, 既增强了实训动手能力, 又节省了实训成本, 并提升了职业素养。近两年来为中石化江苏油田参加技能大赛服务, 取得了多项大奖, 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教师在整个校企深度合作参与过程中, 对职业与课程的衔接及课程在行业中的应用和位置有了较清晰的了解, 有力地支持了相关课程的改革, 强化了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建设是一项涵盖面广、形式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不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我们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 但工作中仍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包括软、硬件的支援等, 只有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契合高职教育发展步伐,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2006-11-2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高契合模式 篇3

一、使用英语教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保证英语知识的涵盖性, 同时要对于专业知识的内容相互的对应, 而不是单一没有连贯内容的英语教学材料,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知识要求选定不同类型的英语材料。其中必须特别注意的是, 在选择相关的英语教学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材料中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方式, 看是否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互的对应。而且在内容上不是没有层次、没有框架的, 要保证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由容易到困难, 注重教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单一突出英语的内容, 也不能着重强调专业知识, 要将两者的内容合理的分配。

从现有的教材来看, 英语和专业知识相互结合的情况也比较多, 但是学生在学习的意愿上还不是很高, 最主要的原因是教材在满足上述的要求下, 内容变得生硬, 完全是为了达到要求而制定出来的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在生动性方面也可以适当的扩展, 在不影响知识内容的情况下还能更多的增加一些较为新鲜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一些时下流行的元素, 还能够很好的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学中, 可以就教材的内容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当地地域性的特点来单独编订, 这样一来, 对于知识的侧重和教学的方式有更多针对性。其中的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例子中, 如汽车制造和设备管理中, 汽车 (automobile) 、方向盘 (steering wheel) 、离合器 (coupling) 、刹车 (brakes) 、轮胎 (tire) 、火花塞 (spark plug) 、时速 (speed) 、润滑油 (lubricatingoil) 、汽油 (gasoline) 等词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经常接触这一类的专业英语知识以后, 在以后的相关行业工作后, 最先对于汽车行业技术的使用说明书和产品介绍书就能对于一些英语专业的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由此可以看出, 在高校中培养的专业英语知识对于日后相关专业的工作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对一些酒店管理、旅游商贸和秘书专业的学生来说, 英语水平对于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对外经贸洽谈当中, 就更为具体的商业领域的专有名词和相关的英语交际能力都是考验这些专业人才素质的时候, 在大学中的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今后能学的一技之长, 通过技术找到合适的工作, 但是不同的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不同, 就学习的侧重点多放在学生自身优势的一面, 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英语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教材, 分批次、分种类、分层次的对学生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 从英语和专业能力学习的角度出发, 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潜力。

在大学里,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 这就需要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要制定更加具体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一类的学生, 日常的教学要侧重于对英语知识的简化, 将教材的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重点将学习的任务放在专业英语词汇和句型方面, 后期再逐渐增加难度, 以及加大授课内容的宽度、深度。此外, 对于专业词汇以外的知识,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定其他类型的专业词汇和句型进行学习。

二、举例说明英语与专业结合的实例

在上文提到的旅游商贸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方面, 更多的是要重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刚开始接触旅游相关知识的时候就要了解这个专业所需要学习的内容, 其中包括有:导游、酒店服务、酒店运营、前台管理、客服管理等等, 这些知识都会在今后大学学习中的重点任务。根据相应的任务安排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 老师对于工作计划的安排要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专业英语知识后, 达到交流的目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状态不同, 如有些大学生来自于农村, 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中因条件有限, 对于英语的听读能力没有侧重的培养, 逐渐的形成了“哑巴”式学英语的现象。高校中的老师要根据这样的情况使用多种新型的教育方式, 如运用情境教学法、交际交流法、视听学说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借助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音频效果来调动学生的视听神经, 更直观的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其中, 在情境教学法中, 应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生所感兴趣的、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应注重教学专业性较强的英语知识。针对中专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这一现象, 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做出了较大调整, 例如, 大幅度缩减了课文篇幅;低水平控制词汇量;注重强调实用性词汇等, 基本原则是使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学最大限度的适应目前中专生的现状。如强调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词汇:monitor、mainframe、many peripherals such as disk drive、keyboard、printer and mouse等, 以及文字处理软件和交流工具:word、wps、office、e-mail等。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应学会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理解电子商务实践操作中的提示信息和说明书, 能看明白基本的屏幕信息, 以及网上支付、法律法规、物流、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常用英文术语, 并熟悉电子商务的英文模式:b2b、b2c、c2c、c2b、as in b2b exchanges等等。

三、结束语

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中, 不再是以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能力, 要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不单单是把英语当做一门学科, 而是将英语当做工具, 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使用英语, 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一些先进的专业技术, 起到辅助技术发展的作用。在本文中, 就现有大学中英语和专业相互结合的例子进行分析, 通过不同方面的改进措施来使得教学的质量在不断的改变中前进, 注重英语教学的同时还要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 更主要的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大学生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钻研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存在花费大量时间, 却收效甚微的想象。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的时间上花费不少, 但是英语的水平提高没有很大的效果。这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需求一些教学模式的改变。从以往单纯的学好英语这样很广泛的概念当中转变过来, 变成以英语作为突破口, 来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本文中, 我们就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专业知识和英语相互结合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来讨论在社会发展的情况下, 如何用英语教学来服务于专业教学, 更好的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具备良好的英语和专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专业要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5) .

高契合模式 篇4

鉴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 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

固定资产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物资资源, 然而在长期缺少成本约束以及监管缺位等因素的影响在固定资产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 不重视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 以及在会计帐面上出现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现状。前者将降低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而后者则使得国有企业在资产评估中存在严重的系统性误差。

(二) 资金使用领域存在的不足。

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发现, 由于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存在盲目性, 从而所导致的资金使用失误是主要表现。固定资产购置的盲目性包括: (1) 只关注该资产的功能特征, 而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 (2) 在本单位现有固定资产存量已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 而采购技术含量更高的设备。从而这就严重影响到预算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性。在部分科研单位中尽管固定资产采购中不存在以上两方面的情况, 但因使用率较低也变相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性。

(三) 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

财务管理制度的整体结构具有逻辑连贯性, 但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则存在明显漏洞。如, 根据现有制度要求财务人员只监管资金的流向和流量, 而对于资金使用人员的成本控制机制还未确立。这样一来, 在以原始票据作为财务报销凭证的背景下, 难免出现对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真实性、合理性的考察。

二、财务管理合理化的思路设计

思路的设计仍在组织资源范畴下来展开,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入制度要素。具体而言, 财务管理的合理化思路如下所述。

(一) 增强全员成本意识。

从诸多文献所反馈的信息发现, 涉及组织成本控制方面的论点大都集中在财务管理人员身上。与此同时, 当前财务人员更关注于预算资金的流量和流向, 而对已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又多分属于国资部门。因此, 笔者提出应增强全员成本意识。全员不仅包括财务人员、国资管理人员, 也包括本企业的其它职能部门人员。

(二) 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从现有的文献信息可知:即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采购数量, 并拓展固定资产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 在减少固定资产因沉淀成本所导致的成本控制缺失现象时, 还可以采取租赁的形式来提升货币形态资本的运营效益。

(三) 强化跟踪审计制度。

这里笔者指出:应强化跟踪审计制度。与非公企业不同, 国有企业因产权具有相对开放性的特点, 容易使组织成员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一般以“搭便车”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在财务管理视角下来看, 则可能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私用化、业务经费虚高化的现象。由此, 应建立从预算经费概算到使用的跟踪审计制度。

(四) 建立绩效管理办法。

在组织资源范畴下, “人”的要素处于核心、关键的地位。这就要求, 推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契合的模式构建, 仍在于对执行力的强调。因此, 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通过办法所规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 来促进企业全员成本控制意识的形成, 也促使财务人员能自觉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契合状态下展开资金监管。

三、思路指向下的模式构建

具体的模式构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 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

如何提升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1) 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 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企业管理者应在这一背景下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历史责任意识;并在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 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 (2) 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 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 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 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应在遵循财务制度的原则下进行。在针对目前的挑战可知, 财务管理应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态势。即, 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 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 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受“关系影响力”的作用较大, 这需要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审计监管机制来克服。

(三) 财务审计制度的完善。

如同思路中所提到的, 应完善跟踪审计制度。跟踪审计制度的完善工作, 需要国有企业管理者、财务部门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管理者共同实施。其中, 国有企业管理者应提出跟踪审计的总目标;然后,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财务管理部门细化自身的分目标。但此时, 财务管理部门应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从而掌握业务部门的技术经济特征。

(四) 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国有企业组织目标的要求, 则需要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 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 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 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 根据评价结果, 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 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 本文无法穷尽上述模式构建的方法, 但仍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摘要: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 往往面临着两种形态预算资金的相互转换问题。因此, 构建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契合的模式, 则在当前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全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浅谈[J].财经界, 2012 (2) .[1]周全胜.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浅谈[J].财经界, 2012 (2) .

[2]李晓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4) .[2]李晓飞.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4) .

上一篇:先进信息技术下一篇:编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