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2024-10-17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共10篇)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篇1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作文评改;自评;互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6―0044―01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评改都是教师一人包办的,教师受苦受累,却效果不佳,这是因为在作文评价方面多年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它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关注应试模式下的总体要求,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注重作文的最终结果,忽视学生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评价方法单一,以分数替代评价;作文形式主要是书面作文,忽视对实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评价内容不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何打破这套标准,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进行学生作文评改时,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作文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进行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作为作文评价对象的主体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仅有助于评价对象及时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而且有利于消除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使评价结论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当代教育评价中,自我评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自我评价一般没有一个客观的统一标准,其主观性比较强,容易出现对成绩或问题估计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因此,?_展自我评价时要特别注意对自我评价者的引导。

二、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能培养他们认真欣赏别人文章的好习惯。当然,在互动中要注意淡化作文卷面得分和等级,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强调品评和反思,其操作程序如下:1.正视差异、动态分层。学生在认识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发展潜力、个性和特长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作文评改实施时,要正视这些差异,教师接手一个班时,首先要做好学生写作水平的调查、摸底、测试。再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以写作水平相近为原则,合理地动态分层,比如班级有40名学生,可能按作文水平与能力差异分成A、B、C、D四层,每层又可以根据情况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组学生的评改活动。分层分组办法不宜挑明,且分层成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是动态变化的。2.示范评改、分层要求。作文评改实施前,教师首先要对全体学生实行岗前培训,可选一两篇典型文章进行示范评改,结合实例传授评改基础知识,如,一篇文章该从哪些方面评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a.题目与内容是否对称。b.语言运用特点:如遣辞造句是否恰当,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形象等。c.思想内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感情,想让人知道什么,明白什么等。d.文章结构:开头、正文、结尾,以及照应与过渡,正文采用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等。通过这样的培训,学生掌握了评改基本原则。另外教师每节作文评改课,都要根据评改内容的不同,制订相应的评改标准,对不同层次小组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3.生生合作、师生对话。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认真品读,并作简要的背景介绍或思想内容介绍以及评价,然后组内成员合作讨论,畅所欲言,对其习作发表看法,提出意见,评改组组长记下评议结果。这样使学生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对习作者有益,对其他评改者也有好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引导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各层次小组中,及时地给学生评改工作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三、教师全面评价

1.在众多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起主导作用。作文评价过程中,教师不是威严的法官和严肃的法警,教师应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如果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那么,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受到学生的抵制和排斥,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发挥激励、调节等评价功能。2.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3.多给学生一些情感评价。在作文评改中,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多写一些鼓励性、希望性的“悄悄话”,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小学中高年级个性化作文评改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552)

编辑:张慧敏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现就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谈谈小学语文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

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主要凭借的是课文,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写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文学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再加上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含着核心素养教育的篇目也不在少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如《掌声》《给予树》《地震中的父与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社会责任教育;《彩票》《做一个最好的你》中的身心健康教育;《别挤啦》《瑞恩的井》《好汉查理》中的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教育;《一次成功的实验》中的为别人着想与合作精神,可以开展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教育;《钓鱼的启示》对我们开展学会做人、道德实践创新教育有启发;《山中访友》《索溪峪的“野”》中对自然的热爱、健康的生活态度,可以开展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身心健康教育;《詹天佑》《当代神农氏》《中华少年》等课文同样可以开展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

二、合理整合教学环节

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目标,在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习三个维度上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着眼于听、说、读、写,语言所承载的核心素养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核心素养。教师要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通过语文本身语言的内在魅力,通过课文的意象、意蕴、意趣,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行为的交融,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适度进行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课文为基本出发点,逐渐向课文以外延伸拓展教学内容,倡导“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可适时适地对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题进行内容的拓展延伸。一般来讲,课堂拓展延伸思路要有的放矢,例如同一作者的作品以及风格、同一时代的作品与风格、作品主题相近的内容、同部作品相关内容的拓展是基本思路。相关内容的拓展,既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既提高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我不能失信》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学习课文本身,了解宋庆龄其人其事。通过课堂拓展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相关的作品、相关的主题,对学生施加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核心素养教育。

四、全面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教育强调自主发展,开展“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教育,二者是一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和自由发展,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和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自主意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也体现了核心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即社会责任感。实践证明,改革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把外在的核心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核心素养。

五、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教师本人要具备核心素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具备较高的“境界”和“眼界”。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本人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教育规范;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要胸怀坦荡,以天下为己任,放眼世界和未来。教师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基本素养方面有上乘境界,必然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篇3

一、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教师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种种活动中来,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文化的传承,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内化成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和个人教养的养成。在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社会现状联系起来,又要让学生的志向兴趣、心理需求和社会思潮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他们在角色转换中展能力、长知识、增才干,并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一般可以采用改编课本剧、再现生活情境、即兴演讲、思维对对碰等多种兴趣盎然地形式,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也就更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譬如:我在执教《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时,就安排学生完成如下学习任务:和爸爸妈妈聊聊,听听他们对我国飞天事业的看法,和老师同学谈谈你所了解到的中华飞天之梦,并到网上去看看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初步了解我国人民近年来生活的变化。在新课导入时,就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觉得这‘梦圆飞天四个字应该展现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是民族的骄傲,有的说是中国人的自豪,有的说是中国人从此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了,还有的说我们的生活也像航天事业一样蒸蒸日上了……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的火花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的愿望强烈起来了。接着,我简要阐述祖国曾经的经历过的屈辱,从而引导学生将讨论的话题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注重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人们的认识发展是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螺旋式上升的,违背了这一規律也就迷失了方向,而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就要借助于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活动”,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中去。譬如,我在执教《神奇的克隆》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克隆”一词难以理解的实际情况,就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桑树的压条、柳树的扦插、马铃薯的切种、仙人掌的扦插等简单的实践活动,这些学生原本就有的实践经验就会产生作用,学生就会对“克隆”一词产生一种非常真切的理解。然后再从低级的复制到高级的生物克隆逐步讲解,学生就会对这一高科技的技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也会对克隆技术的前景产生浓烈的兴趣,对未来社会中可能的发展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以生为本,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传统的教育方法以“知识中心”为重点,把“知识量”作为教学的出发和归宿点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能力中心”,主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理念,尤其是杜威“在做中学”的主张,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所谓“在做中学”就是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通过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长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从而让课堂教学从“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譬如我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就如此提问:“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展开了讨论,许多学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的学生说出了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学生说出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有的学生甚至把在考试后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不同看法说了出来……如此的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性地看待自己,而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极为有利的。

四、授之以渔。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面对“知识呈指数激增”的时代,面对信息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学会学习”是显得那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诸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大学习方式都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自主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合作学习也能看到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样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因此,我在平时激励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发现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通过调查说说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有效地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可见,通过上述学习方式的转变,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协调发展。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4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凸显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理解和感受,给予学生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指导。同时,“个性”又是独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中不可或缺的。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实践学习,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是给予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打通课内外的壁垒,让学生有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课内有语文学习实践,课外有语文运用实践,并设置综合性学习(项目学习)实践等。

1.重构适切“学能”

小学语文横跨六个年级、三个学段,每一学段都有主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教师分析各学段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关键能力是什么,重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能”,使课堂教学实施更有针对性。

(1)据“起点”定“终点”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就需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如何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有哪些,也就是他们已经学过什么,知道什么。二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经历中具有哪些实践经验,也就是他们可以做些什么,能做什么。有了这些分析后,我们再去关照语文教学是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上发展些什么,要达成什么学习目标。

(2)依“纲本”梳“内容”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学习所需能力进行分析,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可以自己弄懂的,那么教师就设计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活动,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不能自己弄懂的,需要教师的帮助,那么教师就要设计具有示范引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方法摘果子。在核心内容和关键能力的确定上,我们不能盲目瞎闹,而需有理有据地分析并拟出,扎扎实实地给予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不能丢掉语文学习的本质。如五年级第六单元《学会看病》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经过对学段阅读要求的分析、第六单元导读要求分析、课文导读内容分析确定以下内容:

① 检查课前预习,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② 开展自主学习,品析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体会母亲的内心感受,理解母亲的爱。

③ 比较阅读《母亲的呼唤》与《学会看病》,感受表达上的异同,提高欣赏水平。

2.创设自主“习能”

如何创设自主“习能”,促进语文学习实践?下面以《学会看病》为例,解释其做法。

(1)设计贯通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把握文章之道

对应“把握主要内容”的目标,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堂检查,提炼把握内容的方法。课前预习的活动设计是根据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了解课文大意,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主要内容。这是一个让每个学生接触文本进行阅读实践的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解?Q“把握主要内容”的问题。

课堂检查的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汇报其预习成果。在小组长主持下,每位组员都要呈现自己的内容,既是检查预习,又是语言表达,更是交流、比较、分析、自检。活动带有综合性,活动的过程能充分把各种隐藏的核心素养随着任务的开展而表露出来。

(2)设计赏评人物思想的学习活动,滋养人文之情

对应“体会思想感情”的目标,设计了“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评价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母爱之深沉。它回应单元主题,在学生原有父母之爱认知基础上,感受“爱”的丰富内涵。我们在此要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把一个“爱”字读厚,这是高年级的阅读理解知识与能力训练螺旋式上升的结果。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随着经历的丰富,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就不再是单纯的,而是丰富的、有温度的。

(3)设计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活动,感受描写之法

对应“怎样通过各种描写表现母爱”的目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品味语言感受写法。设计的两个学习活动分别是:①语言描写――学习任务是在语言描写中找出值得品读的句子,并说出原因。活动设计是锻炼学生找重点词、关键句并加以品析的能力。②心理描写――学习任务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梳理出“我”心理变化的线索图。活动设计是锻炼学生搜索、理解、分析、判断、整理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教师变换形式,以语文学习任务让学生去实践,增加对文本的接触,让学生在过程中既理解和运用语言,又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3.聚焦整合“效能”

学习活动最终要有学习结果的呈现,学习成效的高低直接影响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因此对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效能”检测,要聚焦学习结果,整合反馈信息,方可有效推动语文知识技能学习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学习结果的内在思维结构

学习结果可以反映出许多问题,可以把潜藏的各种核心素养的水平及状态表现出来。如教师普遍反映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的问题,就可以从学习汇报中分析出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上,学生较多是得到不同角度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是碎片化的,需要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整理,形成有结构、有组织的内容,才能是完整的答案。这种思维加工整理过程需要在学习结果汇报的实践中锻炼并养成。现在国外有不少学校倡导学生学习进行“产品”式汇报,也就是说学习结果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应该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种锻炼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完整,不仅有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的经过,还有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也是核心素养强调的运用一系列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方案、打包成项目的最好载体。

(2)学习结果的外部沟通协商

在活动设计中,有些活动是要形成小组的学习结果,这就需要协商、沟通、比较、分析、判断等。这个时候,小学学习结果的汇报是十分珍贵的,它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学生们集思广益后选择的结果,更是沟通、说服、妥协的结果。我们不要吝惜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结果汇报展示,充分地表述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这个汇报就是核心素养形成及发展的过程。

浅议培养小学生评改习作能力之径 篇5

(蒙自市第二小学施红芬)

习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习作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诚然,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怎样提高习作教学的水平?笔者认为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评改习作,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捷径。因此,我是这样指导小学生学会评改习作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习作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又告诉我们,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据此,我是这样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评改习作的积极性的。

1、创造良好的评改习作环境。进行习作评改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宽松环境,使学生心灵得以自由的沟通,情感得以充分交流。如,创造条件,形成交往互动的学习习作评改氛围。我在组织学生评改习作时,采取自评、互评、轮评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尤其是轮评,一个人的习作几个人评,看法不完全一致,从而引起学生活跃的思考,甚至争论,从而形成良好的评改习作氛围。

2、鼓励多观摩。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写过习作之后,希望看到其他同学的习作,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好评。这样,自己既可以看看别人怎样写,又可以在评改别人的习作过程中“露一手”。如,学生写好一篇习作之后,鼓励他们自由交换,尽量使学生在较大范围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写出恰当的评语。

3、鼓励多争论。在每人评改和小组评改中,发现不同意见时,应多鼓励争论。有重要问题,就要拿到全班来辩论。因为文章的优缺点,是在争论中才能显露出来的,所以,越是评价高的习作,越要在学生中引导争论。

4、鼓励发现“闪光点”。凡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优秀习作,让评改者在课堂上朗读和评析,这样容易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引起比较。在分析、比较中,学生会拿出自己的习作来对照。

5、鼓励反复修改。举例说明作家写出来的好文章都是反复改出来的,而不是一次就写成功的。

二、要让学生明确习作评改的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习作也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习作,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看其形式,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小学阶段习作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1、是习作内容方面,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即习作是不是围绕中心选材。

2、是在习作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习作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小学生的习作,往往在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的详略,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另外,还要注意,标点是否正确,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3、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

以上三点就小学阶段习作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习作评改,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习作教学计划确定的重点,从学生的习作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习作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习作评改,内容要单

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把评改习作的权利还给学生,并教给学生评改习作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但要修改“思想”,靠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因为教师的影响是外因的,而内因学生才是习作修改的根本。但是,小学生的知识、能力都非常有限,评改习作的能力不是说有就有的,所以,教师要多指点、多启发。

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在习作评改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任何一次习作训练,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依据。这样,学生才能把评和改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方面。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在评改之前,应先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然后参照评改要求进行评改。如,给学生评改

说明文,应先要求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特点,弄清要注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等。学生明白这些后,对习作的评改就会有的放矢,做到胸有成竹。

其三、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师组织学生讨论范文,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习作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从中悟出评改习作的方法。

其四、要指点学生评改习作的步骤。评改习作,第一要着眼于习作的整体,即习作的中心、选材、条理是否符合要求;第二,再从局部入手,即从字、词、句、修辞、标点、格式等方面评改;第三,评改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再读,看评改是否得体。

其五,习作评改要把握好“评”和“改”两个关键。习作改得好,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还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把准症结,从而加强习作评改的指导性,有效地提高习作教学效果。评,就是对所评判的习作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论;而评语又是教师和学生交心谈心的有效形式。好评语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又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产生迎头赶上的决心;还能激励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因此,教师要把好这一关。学生把评语写好后,要收来认真看一遍,如有不妥之处,要适当修改,尽力做到评语能对习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出恰当而准确的评价,并且有针对性,主次分明。

四、提出修改意见

教师要反复强调坚持评改习作的文道统一原则,善于发现优点,包括一个新颖的观点,一句过渡自然的话,甚至一个巧妙的用词。对于缺点,用启发性批语引起习作者的思考。

五、习作本回到习作者手中,要参考着同学、老师的评语再次修改习作。

六、还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小学生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训练中,教师可布置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片段训练,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改练习。这样,从片段到小习作,再到大习作,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了。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科学教学 篇6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一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间创新。

1.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家长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真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批判;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3用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一举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指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等。

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学内涵的具体化。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实验和责任。

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科学态度(这里的态度指的大态度的概念)

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影响:1关注孩子的整体成长入手;2关注最基本的方面(学科核心素养);3明确本学科所承担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是什么);

如何落定:如何培养理性思维?如何培养技术运用的能力?今天围绕一点来说说。

如何培养理性思维

关注学生思维: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这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发展顺序:实物——图像——符合(文字)。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构成孩子发展的两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承担了感性思维(形象)的发展;科学等学科承担着理性思维的发展。

理性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一种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是形成科学文化的基础:科学文化的表现之一;假说——寻求证据(正是和证伪)

培养理想思维从证据开始:尊重实施、尊重证据,一证据说话是理性思维的开始,即实证意识。证明从何而来?观察和实验,逻辑推理。

磁性真的消失了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鼓面、皮筋、钢尺发出声的时候„„

怎样让学生信服?继续增加证据和逻辑说服力。感受音叉的震动、观察音叉的振动。证明一些物体的声音与振动的关系。证伪也是另一种证明方式。思考使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声吗?不振动能发出声音吗?

例如:《水珠从哪里来》,学生的想法:杯口流水;杯壁渗水;杯口漏气;杯外气体。

排除法的教学设计:带盖子的瓶子;气体是否跑出来?红冰块来解决杯壁渗水;冷的空杯子和常温的空杯子进行比较。空杯子外的水珠

很多学生一直坚持水珠的渗透出来了的;很多学生认为是外面的气体变来的。

生:把水倒掉,看空杯子会不会出现水珠; 生:发现冷的空杯子也能出现水珠; 生:水珠不是里面渗出来的; 最后用冷杯子和常温杯作比较,确定受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探究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途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体验,思维类型的教学方法;思维发展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探究式教学不在乎热闹,更重要的是思维参与和思维发展。

在思维层面上: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值得思考的笑话:某日,老师说:树上有10只鸟,打死一只,还有几只啊?生:用无声枪打的话就还有9只。理性思维的人注重证据:阿基米德“死光”实验结果无效。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篇7

一、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锻炼

思维能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的主动总结和概括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思维能力支配人脑的运作, 从而对外界事物产生一系列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处理, 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加工和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复杂, 其实对于我们人脑而言只是一个瞬间。例如: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青年人身边站着一位老太太, 我们大脑就会出现“为什么青年人不能给老年人让座”这样一种道德拷问, 这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多一些细致的观察, 多一些思考和分析。同样还是上面的情况, 同学们再多观察一下也许会发现, 原来青年人腿部有残疾, 座位其实是老年人主动让给他的, 青年人下车时把座位还给了老年人, 同时还给予了诚挚的感谢。同样还是一件简单的小事, 只因深入地观察和挖掘, 思维的角度变得截然不同, 这正是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加留心观察的重要原因。

作文思维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 很多时候为了赶教学进度, 不少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简单地从试卷中或者从网上找来一些素材, 让学生看过之后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写作文。是的, 你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路, 也没有给他们拟定具体的题目, 这样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可是同样的, 你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 没有教会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和升华, 所以学生作文不成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引导不够。2016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话长话短”, 有的学生被这个题目绕晕了, 通篇就说话的长短句式大书特书, 读到最后也看不到一点主题或者个性的表达, 这样的作文无疑是失败的, 而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材料, 更没有对题目进行理性思维的剖析。在作文的审题上, 一个破折号, 规定了命题之意“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 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说还是不说”背后见到的或许是“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责任与担当……”整段材料的核心话题无疑是收尾句的“个性与创新”。

二、作文教学中学习能力的锻炼

学习能力, 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学生认字识词的能力, 学习能力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提升与促进的技能。阅读莫怀戚老师的散文《散步》, 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多么深刻的解读, 也不要求他们刻意地记诵某些话语, 但是后来在学生的习作之中, 我发现有个学生引用了一段文字非常巧妙。他在畅想未来的一个段落里引用了“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仿佛看到了灿烂的明天!虽然照搬了莫老师的文字, 但是这样一种温暖的表达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比起那些豪言壮语形容的明天要灿烂太多, 也温暖太多。

写作的学习, 不是简单的套路模仿, 参照作文大全我们可以套用很多写作句式, 却临摹不出一篇文章的精髓, 遇到新的题目我们又会再次失去目标。这个时候不要太着急下笔, 写作不是技术的较量而是从生活中学习的过程,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习惯于从观察和分析入手训练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 我们可以多对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 对于课文的精彩段落进行模仿训练, 对于某个观点展开辩论训练, 对于某件时事新闻进行客观剖析, 等等。实践证明, 这些小的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作文教学中合作能力的训练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隔阂已逐步被打破, 对学生的培养也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出发, 更多地关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拓展, 如合作能力就是未来社会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科技术指导, 更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互助, 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作文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在自主支配之下进行思考、交流、探索, 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鼓励他们各尽所能, 相互合作。

作文教学的合作重点应放在讨论环节, 由于教师不可能与全部学生都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因此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小组人数应不超过6人, 人数太多很难兼顾, 很多学生会难以参与其中。如果人数太少, 则会意见单调, 缺乏观点讨论分析过程。小组合作讨论有利于打开思路, 男生与女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一般会有所差异, 因此小组合作有利于大家的交流。在学生探讨交流过程中, 教师不能静坐观赏, 要深入学生中间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做好启发和引导工作, 通过合作学习, 让组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 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四、作文教学中的品德培养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因此我们的教学追求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正义认同、理性精神、道德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奠定思想素质基础。高中语文课堂要着眼关注学生品德培养的教育,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探究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道德认同、自我提升的熏陶与教育。学校是一方净土, 培养出的人才首先应该是思想觉悟过关的人, 当他们走入社会之后才可以在自己的岗位恪尽职责。

作文学习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从“小悦悦”事件中我们可以正义凛然地对那些冷漠之人口诛笔伐, 而在行动中我们也应有真正的落实。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人格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倾注的爱和尊重、平等的理念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也是一种正能量。此外,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传递给学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虽然荒漠治理、退耕还林我们不能参与其中, 但是节约生活用水, 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 不随地乱扔杂物, 废旧电池的分类处理, 避免使用一次性木筷等很多生活细节我们都可以注意。有个学生写过一篇习文“筷子的自述”, 从小树成长开始说起, 浇灌了多少护林人的心血, 接着树木被伐, 加工成木筷, 大树流泪, 支离破裂的心情娓娓道来, 感情真挚, 成功博得同学们的喝彩。

五、结语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越来越重, 需要兼顾的也越来越具体。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 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 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画凤.浅议对话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 (下) , 2013 (06) .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篇8

摘要: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阐释。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程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正文:新课程理念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侧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社会价值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如何课程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公民品德、公民常识;其次是方法的指导,如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再有,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最后就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方向性引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培养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关系到整个课程的设定与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帮助教学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不会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偏离核心。为此,目标的制定要兼顾知识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目标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是泛泛而谈,必须是具体而细致的。比如九年级的《国家荣誉》这一单元,从单元题目来看,外眼光,内涵深,概念笼统,难以入手。因此,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将本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什么是国家荣誉?如何形成和增强国家荣誉?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国家荣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国家荣誉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国家荣誉进行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并愿意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荣誉。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事、自己的事去理解这一宏伟的概念,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情感。

2、创设真实情境,构建思维训练平台

认知理论与建构理论都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学生在范式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最近在网上频频出现的公交车让座的社会新闻引发了大量网民的讨论,从中可以看出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是两极分化。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公交车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现象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高了公民素质。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里,创设的是热点生活情境,生活化的情境由于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也教会了学生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只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与课堂内容关联,有针对性、思想性、趣味性,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能力,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回归现实生活,设置有效作业

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就是带有一定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设计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学会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看待事物。因此,现实生活既是学生们学习素材的来源之处,又是学生们检验真理的具体渠道。作业作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是检验真理的渠道之一,有效的作业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理论知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九年级的《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单元,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

1、观察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对他们的行为中所体现的责任进行分析;

2、观察社会成员的角色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3、就自己的角色与责任写一篇议论文。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作业的过程中,经历的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了从他人向自我的内化。作业完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

4、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美好的潜能,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中肯的评价,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励,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一定要摒弃那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结合着日常学习中的表现,给予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态度等综合性的评价,运用科学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才能更加有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德育核心素养下的班本课程开发 篇9

东辰二小王丽

“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东辰在世纪初便提出的“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接班人”的办学目标,落地到小学教育,我们怎样让核心素养在咱们东辰学子身上、在我们的教室里落地呢?

一、聚焦目标,定位德育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方向。

小学是所有素养的奠基、起步阶段,而小学德育重点解决的是“必备品格”这一目标。作为东辰学子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才能实现“中国灵魂、世界眼光”这一目标呢?

基于此,遵循学校办学目标,结合东辰二小实际情况、孩子年龄特点,蒲公英班在开学就制定了小学阶段的班本德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独立”——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学会自我担当; “能干”——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求知欲; “关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公益心; “优雅”——培养孩子守规则、知礼仪。

二、基于生活,确定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内容。

接下来,我们的目标应该在班级、在实践活动中具体化、在孩子身上可视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孩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所谓班本德育课程,应该是立足班级孩子实际情况,从班级和孩子需要出发开展的教育活动。具体到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搜集了一年级初入学时,孩子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害怕与父母分离不愿住校、不会健康的用餐方式、做事拖拉、不会整理书本物品、不会文明如厕、没有时间观念、喜欢强迫别人遵循自己意愿、乱扔乱丢、不会洗手、上课不进教室等十几个核心品格在低年级孩子身上的外显行为。每一个存在的问题或行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品格教育的契机和平台。我们将这些行为与我们的班级目标点对点衔接,确定一年级习惯培养系列班本课程内容: 独立——会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整理书本物品、坚持住校不哭闹、会上厕所

能干——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敢发言、能写漂亮的铅笔字、能担任班级服务岗并履行自己的职责

关爱——不和同学打架、主动关心需要帮助的同学、能交5个以上好朋友、不浪费食物、能做合格的“植物家长”

优雅——会排队、上课坐姿端正、健康正确方式用餐、衣着美观得体、会问好、会微笑、会弯腰

三、基于实践,实现课程价值,让核心素养扎根教室。

课程的实施本着“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我们摒弃传统说教模式、对班队会模式进行创新,将德育课程和各项实践活动整合,与学科核心素养融合。

例如:针对孩子初入校时孩子害怕与父母分离的不安、恐惧问题,我们以植物园建设活动为载体,开发了“蒲公英班植物园课程”。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将各学科知识、必备品格目标进行整合,以活动为载体,给孩子一个新的“家”,让他们体会当爸爸妈妈的感觉,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小种子上。唤醒孩子内心的关爱意识,并适当加入“写宝宝日记、量身高记录、数叶片、制作植物身份证”这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引进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孩子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学会坚持等美好品格在此也得到萌发。

附:

《蒲公英班植物园生命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目标:

品格培养:在家长指导下,独立照顾植物,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让孩子体验爸爸妈妈的责任,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植物身上,更快从心理上独立。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人人做护绿先锋;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植物园,培养合作意识;养成细心观察,耐心坚持记录的好习惯。

语言表达: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种植的植物特性,写在“植物身份证”上,用一句话的方式坚持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数学运用:用统计图的方式总结呈现植物成长的规律,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记录成长数据。

艺术修养:能小组合作设计植物园造型,发挥自己的创意布置植物园、花盆,学会有创意地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制作一张“植物身份证”。

科学常识: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不同种植方式,生长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合种植的种子和植物进行种植,学习自己动手用正确的方法养护植物。课程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10月10日-10月15日)

按照班级实践活动分组,由组长组织各组讨论植物园种植方案。

活动方案制定宗旨:围绕目标先由家长讨论进行总体布局设计,具体搜集材料、设计环节必须由孩子亲自参与、提出意见,家长利用组内活动时间统一引导示范、指导,尽量追求美观、协调,但不可包办、代劳或放任不管。

具体分工:

1、家委会将班级植物园划分为6块,并通知到各组。

2、各组组长先分组讨论总体种植方案,再报家委会统一布局。

3、组织小朋友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讨论组内种植方案,以及分工。

4、围绕小组要求准备种植工具、材料、种子或花苗、菜苗,家长用照片记录过程传至QQ群相册。(种子可自己从家里带,也可以小组统一采购、搜集)第二阶段:实践种植(10月16日-10月18日完成)

1、小组合作动手创意装饰自己的花盆或植物园领地。

2、查阅书籍、网络、请教家长,老师现场讲解,了解自己所选植物种植条件,根据生长条件准备容器、制作植物身份证、并根据小组设计要求装饰容器。(组长和老师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

植物身份证的内容:植物名称植物特点 要求独立设计完成,展示在自己的植物旁边。

3、小组一起在植物园开展种植活动。第三阶段:爱心呵护

1、亲子共同制定养护计划,将养护要求最好体现在“植物身份证”上,科学地按时浇水、施肥······等,让植物健康成长。

2、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天观察植物变化,用一句话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发芽后,量植物的身高、数植物的叶片,用“数据+图画”的形式配合一句话,记录植物成长过程,坚持写好“植物宝宝成长日记”。

第四阶段:展示小组的生命课程成果

1、开展植物宝宝秀场活动:分组小主人“语言介绍+实物+照片PPT”展示“植物宝宝”,如果有果实的,也可分享植物果实,有花的,可以赏花。

2、开展植物园课程颁奖仪式,评选“最佳爱心小园丁”“最佳小组”。

3、“宝宝成长日记”分享给家人,作为纪念收藏。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焦虑的孩子,通过活动变得开朗、活泼,每天下课对着种子讲悄悄话,对植物进行“胎教”,各种新点子层出不穷。往日皱着的眉头终于得到舒展,同时,一批批环保达人、园艺爱好者、小作家、小领袖也初现风采。

浅议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作文评改 篇10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1

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2

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四、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3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4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D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上一篇:哑巴运动会作文下一篇:2023年秋季期博白镇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