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养殖情况

2024-06-13

鳜鱼养殖情况(通用6篇)

鳜鱼养殖情况 篇1

今日三农网,http://

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等,属鲈形目,鳜鱼属,其分布很广,各大河流水系及各淡水湖泊中均有繁殖,鳜鱼肉嫩、刺少、味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珍肴,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池塘中不仅可以混养少量鳜鱼,以清除野杂鱼,还可以专塘饲养,是目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

一、生活习性

鳜鱼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喂养时,可喂死鱼、死虾等。雄性鱼三龄成熟,雌性四龄成熟,其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长到1~

1.5公斤。

二、池塘条件

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面积宜3~8亩,水深1.5米以上,夏季水深应2.5米左右,底质最好是沙质壤土,腐殖质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有流水更好。要求池水溶氧量5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厘米以上。

三、饵料鱼培育

饵料鱼养殖面积为鳜鱼池的3~4倍。从鳜鱼的适口性和经济角度考虑,饵料鱼一般选择白鲢、鲫鱼等品种,放养密度为亩放鱼苗30~50万尾。鱼苗放养后,不用立即投饲,待浮游动物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塘四周觅食时,开始投喂豆浆或其它饲料。在培育前期,饲料吃光就添,而在后期应对饵料鱼规格予以控制,将饵料鱼长度控制在鳜鱼体长的1/2至1/3之间。一般放养8~10厘米的鳜鱼种,饵料鱼应控制在3~4厘米。

四、鳜鱼种放养

单养鳜鱼时,可亩放规格为8~10厘米的鳜鱼种800~1000尾。也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以作为活饲料。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用稀网将鱼池隔成两半,一边养鳜鱼,一边养其它鱼,使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食料,同时鳜鱼的活动又不妨碍其它鱼类的安静繁殖。

五、饲养管理

1、投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在养殖前期和后期,每7~10天投喂一次,中期每5天左右投喂一次,应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太少,会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太多则容易引起缺氧浮头,对鳜鱼生长不利。

2、水质管理:要经常加换新水,特别是6~9月份,每5~7天加换新水一次,每次15~20厘米,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嫩,促进鳜鱼健康生长。可在池四周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为鱼提供隐蔽场所,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隔15~20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15~20公斤。及时合理开增氧机,以增加池水溶氧量,防止鱼缺氧,同时应准备一些增氧剂,可在鱼缺氧浮头时用于抢救。

鳜鱼养殖情况 篇2

一、养殖技术

1、苗种培育鱼苗, 池要彻底清整, 面积2至3亩为宜, 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 消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清塘后放入1米深的新水, 每平方米水面放鳜鱼苗200尾。根据鳜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适口的饲料, 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刚孵化出膜3至5天的鳜鱼苗, 适宜吃同日龄的鳊、鲂鱼苗。6至8天的鳜鱼苗还可吃3至5日龄的四大家鱼苗。9至15日龄的鳜鱼苗可吃1厘米长的饵料鱼。据生产经验, 培育1尾3厘米长的鳜鱼苗 (夏花鱼种) , 前10天平均每天摄食各种鱼苗40尾, 后10天平均摄食略小于自身规格的鱼苗15尾。如饵料鱼数量不足, 则会导致鳜鱼苗自相残杀。因此在培育鳜鱼苗的同时, 也要开展饵料鱼苗的培育工作。在实际生产中, 可灵活掌握投喂数量和种类, 以满足鳜鱼苗的摄食为标准。

2、成鱼养殖

(1) 、池塘条件:鳜鱼适宜用小池塘养殖, 鱼池面积一般为2至3亩, 池水深1.5米左右。鳜鱼苗种入池前, 要彻底清塘, 常用药物为生石灰, 每亩施150千克;漂白粉用量为池水呈20毫克/升的浓度即可。一般在清塘10天后药性消失。在桶中盛池水后放进几尾鱼, 如24小时无异常, 则可进行放养。

(2) 、放养密度:依据养殖条件的优劣和技术水平高低, 一般每亩放养3.3厘米的鳜鱼夏花鱼种1000至1500尾。

(3) 、饵料鱼来源:鳜鱼的天然食性是摄食活鱼, 饵料鱼的来源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购买家鱼水花密养, 随时投喂;二是培育和收集野杂鱼苗, 每亩养鳜池应搭配饵料鱼培育池3亩左右, 可放入鲤鱼、鲫鱼或一些繁殖时间较早、繁殖量较大的野杂鱼类, 繁殖大批鱼苗供鳜鱼摄食;三是为了节省鱼池, 可直接在鳜鱼池中投放一些麦穗鱼、餐条鱼等小型鱼类, 繁殖次数较多, 可满足鳜鱼的部分需求。

(4) 、饵料鱼投饲:把体重0.5克 (体长约3厘米) 的鳜鱼苗养至500克的商品鱼, 需消耗饵料鱼约5000尾 (约3千克) 。要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及天气情况及时投放饵料鱼, 最好是3至5天投放1次, 使池塘中的饵料鱼保持一定的密度。在饵料来源充足的情况下, 应尽量投一些饵料鱼, 让鳜鱼有充足的食料, 吃不完的饲料鱼, 在捕捞时与鳜鱼同时捕起出售。

(5) 、日常管理:主要是观察鳜鱼的摄食情况、生长情况及水质情况。要保持良好的水质, 使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一般每两个星期换水土1次, 同时在水质变浓时要及时冲水。夏季天气炎热时一定要使用增氧机增氧。为了避免水质过肥。可在水中培育一定的水生植物, 以净化水质, 有利于鳜鱼的生长。

二、疾病及其防治

鳜鱼病害防治工作是贯穿鳜鱼养殖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鳜鱼特殊的食性, 内服药对它几乎没有办法治疗, 因此, 防病工作在鳜鱼养殖过程中十分重要。在预防措施上, 既要注意消灭病因, 切断传染和侵袭鱼体的途径, 又要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才能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

1、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彻底清塘消毒, 无论是干法清塘, 还是带水清塘, 都以生石灰清塘效果为好, 不仅可以改善底质, 还能彻底杀灭一些其它药物不能杀死的病原体, 如孢子、病毒等;其次是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 水深要随鱼体长大逐渐加至2米左右, pH值6.8至7.5, 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控制水中硫化氢和氨氮的浓度;第三是千万不要使鳜鱼浮头, 鳜鱼对水中溶氧要求高, 极易浮头, 即使采取措施恢复正常后, 浮过头的鱼机体免疫力下降, 常会因外界环境变化或病原体侵袭而陆续死亡, 造成很大损失。所以鳜鱼池除经常冲水, 保持水质清新外, 机械增氧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5至8亩水面配套3KW增氧机1台, 根据情况开机增氧, 能有效地改善水体环境, 预防浮头。

2、饵料鱼处理。饵料鱼除了大小适中、数量充足外, 特别要做好饵料鱼入池前的检疫消毒;防止带病入池引起鳜鱼感染, 常用3%~5%食盐水浸洗。

鳜鱼网箱养殖技术 篇3

一、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鳜鱼为底栖凶猛鱼类,喜在水质清新、水草繁茂的河流、湖泊中生活,白天活动少,多在夜间觅食。鳜鱼胃发达、壁厚、伸缩性大,肠道短,以鲜活的小鱼、小虾为食,尤其在鱼苗阶段能吞食自身长度70%的饵料鱼。鳜鱼生长速度较快,1龄鱼个体重可达500~1000克,1龄后雌鱼生长速度快于雄鱼。

二、养殖配套布局

每平方米鳜鱼养殖网箱配套50~60平方米池塘或5~6平方米网箱养殖饵料鱼。

三、网箱结构和设置

网箱规格5米×4米×2米,以网目为2厘米的聚乙烯网片缝制而成。网箱用竹木或钢管做框架,用油桶做浮子,箱底设置沉子拉伸网衣,箱顶部出水30厘米。

网箱设置在水质清新、无污染的水库内,要求常年水深3米以上,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且设置区域不能有沉水植物。

四、苗种放养

采用当年鳜鱼苗种养殖,规格在5厘米左右,放养时间在6月中下旬,放养密度为20尾/米2左右。鱼种入箱前用3%食盐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

五、前期饵料鱼的培育

在鳜鱼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选择价格相对便宜的鲢鱼等作为饵料鱼,按每亩池塘投放50万~60万尾水花或每平方米网箱投放800尾夏花的密度进行培育。饵料鱼最好用豆浆或其他饵料饲养,以保持水质清新。

六、饵料鱼的规格和密度控制

饵料鱼的放养规格应与鳜鱼相匹配,一般饵料鱼体长为鳜鱼体长的50%左右或体重为鳜鱼体重的1/6左右。合理确定饵料鱼投喂次数、投饵量,以控制其生长速度,保证适口性。

七、饵料鱼投喂技术

根据鳜鱼的生长需求,定期捕捞饵料鱼进行投喂。饵料鱼投喂时间间隔要根据水温的变化适时调整,水温较低时,鳜鱼摄食强度低,饵料鱼活动和生长代谢也较低,间隔时间可长些;水温高时,鳜鱼的摄食量大,间隔时间应短。一般情况,水温10℃以下时,每个月投喂1次;水温10~20℃,15~20天投喂1次;水温21~25℃,10~15天投喂1次;水温25℃以上时,7~10天投喂1次。饵料鱼投喂量要根据水温和鳜鱼的摄食强度、增重率、投喂时间间隔确定,如发现网箱中饵料鱼稀少应适时补充。

八、日常管理

1. 坚持每天巡箱,掌握鳜鱼的生长、摄食和活动情况,及时补充饵料鱼,并调整饵料鱼规格和数量;同时注意水质变化和箱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网破逃鱼。此外,每10~15天洗箱1次,以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保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2. 做好网箱的安全、加固工作,在洪水或暴风雨来临前,及时转移网箱至避风的库湾。

九、鳜鱼常见病的防治

1. 病毒病。临床症状为口腔周围、头部、鳍基部充血,鳃发白,体表有出血点,体表侧线以上的黑色斑纹呈深红色。解剖可见肝、脾有出血并肿大,肠壁充血或出血,死亡率在90%以上。防治方法:疫苗免疫并调节水质,增强鳜鱼机体抵抗力。

2. 水霉病。临床症状为鱼体表和背鳍硬刺顶端有白色的菌丝体。防治方法:一是保持水质优良,操作小心,避免鳜鱼受伤;二是发病时可用2%食盐溶液和2%碳酸氢钠溶液泼洒或用硫醚沙星治疗。

3. 白皮病。临床症状为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随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背鳍和臀鳍间的体表呈白色。防治方法:用1.5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10毫克/升五倍子液泼洒。

4. 细菌性烂鳃病。临床症状为鳃丝腐烂变白,有污泥和黏液,严重时鳃盖骨内表皮腐蚀,从外向里看似有透明的小窗。病鱼常上浮独游,行动缓慢,体色变黑,体形消瘦。防治方法:用1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泼洒,间隔24小时再泼洒1次;定期用漂白粉挂袋消毒。

5. 车轮虫病。车轮虫是鳜鱼苗种最常见的寄生虫,临床症状为鱼体烦躁不安,体形瘦弱,不摄食,头部和嘴周围黏液分泌较多,离群独游。防治方法: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挂袋进行水体消毒;或用苦楝树叶浸泡于水体内,用量为25克/米2,每7天更换1次。

6. 小瓜虫病。鳜鱼体表有较多小瓜虫寄生时,在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也称“白点病”。临床症状为体表黏液增多,表皮发炎、局部坏死,鳞片易脱落,鳍条腐烂、开裂;有时虫体侵袭眼角膜引起发炎,甚至导致变瞎。患鱼反应迟钝,漂浮于水面,鱼体不停与其他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防治方法:低温时每月泼洒0.02毫克/升双效快克(14%氰戊菊酯溶液)预防;发病时每亩用干辣椒粉500克、生姜1000克,加水煮30分钟,稀释后泼洒,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湘乡市畜牧水产局 邮编:411400)

鳜鱼养殖情况 篇4

1 产业分析

1.1 养殖现状

1.1.1 养殖面积与产量

2012年江苏省鳜鱼的养殖产量为27 547 t, 约占全国产量的10%, 居全国第5位。扬州、苏州和南京是江苏省鳜鱼养殖起步较早的地区。近年来扬州市的鳜鱼养殖发展较快, 与河蟹、罗氏沼虾、青虾、小龙虾和黄颡鱼成为扬州特种水产的六大特色品种, 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近3年来, 扬州市鳜鱼的养殖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居全省首位, 放养面积约30万亩, 占全省面积的20%左右 (见图1) , 其中池塘精养面积约2万亩, 占全省面积的45%左右 (见图2) ;养殖产量在7 000~9 000 t, 约为全省产量的1/3 (见图3) , 其中, 占放养面积7%的池塘精养贡献了近70%的产量。

1.1.2养殖模式

扬州市鳜鱼的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精养、蟹池混养和大水面增养殖三种。池塘精养模式放养密度1 200~1 500尾/667 m2, 单产400~750 kg/667 m2, 少数放养密度达到2 000尾/667 m2, 单产达1 000 kg/667 m2;前期配套饵料鱼主要是自然繁殖的异育银鲫, 中后期配套饵料鱼主要是养殖的麦瑞加拉鲮, 面积配套比例为1∶3。蟹池混养是江苏独创的模式, 通常放养河蟹800~1 000只/667m2, 单产80~140 kg/667 m2, 同时混养鳜鱼10~30尾/667 m2, 单产5~15 kg/667 m2。蟹池套养鳜鱼, 既清除了野杂鱼对河蟹的食物竞争, 又使低值小杂鱼转化为高档的优质鳜鱼, 增加了养殖的综合效益。池塘精养主要集中在高邮市和江都区, 蟹池混养主要在宝应县, 大水面增养殖主要在高邮湖和邵伯湖。

1.1.3 苗种来源与培育

江苏养殖的鳜鱼品种主要为翘嘴鳜, 年培育规格3~6 cm/尾的鳜鱼种近1亿尾, 其中6 000万~7 000万尾在江苏省放养, 剩余的销往安徽、山东等地。扬州市培育鳜鱼鱼种约占全省的60%, 主要集中在高邮、江都和宝应三地, 全市放养量约为2 500万尾。苗种培育采用二段式培育方式, 即开口苗在水泥池培育, 放养密度10 000尾/m2, 投喂四大家鱼水花, 培育10~15 d能达到1.3 cm左右, 成活率30%~70%。然后转入池塘培育至3~6 cm的鱼种, 通常放养密度30 000尾/667 m2, 投喂自然繁殖的异育银鲫, 成活率在30%~60%。受气候条件限制, 扬州市异育银鲫的繁殖期在4月, 与广东4月的鳜鱼苗刚好形成匹配, 成为鳜鱼苗种培育配套饵料鱼。所以, 鳜鱼早苗主要依赖于广东, 本地人工繁殖的鳜鱼苗种仅占10%~15%。1.1.4市场与养殖效益2015年初, 笔者在高邮和江都的相关村、场进行了调查, 随机抽取了11户精养鳜鱼的养殖户, 养殖面积共计161×667 m2, 2014年5月, 先后放养3.5~5.0 cm/尾鳜鱼苗 (源于广东) 21.97万尾、平均1 365尾/667 m2, 12月—翌年1月, 合计产商品鳜鱼9.04万kg、平均561.5 kg/667m2 (最高874 kg) , 其他水产品1 525 kg、均18.9 kg/667 m2;总产值495.78万元、平均30 794元/667m2, 纯收益135.05万元、平均8 388元/667 m2;鳜鱼养殖饵料系数3.89, 每千克鳜鱼养殖成本为38.4元。养殖效益远高于大宗淡水鱼养殖, 但养殖技术要求高、投入成本大、价格变幅大、尤其是新型疫病的出现, 使得鳜鱼的养殖效益呈不稳定状态, 投资风险较大。这11户养殖户中有5户亩效益超过1万元 (最高达17 960元/667 m2) 、1户超过0.5万元/667 m2, 2户效益低于5 000元/667 m2, 有3户因鳜鱼发病死亡产生亏损。

1.2 存在问题

1.2.1 良种体系建设滞后

科技兴渔, 良种先行。扬州市的鳜鱼产业虽起步早、规模大, 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在广东省低价早苗和饵料鱼优势的双重冲击下, 鳜鱼的繁苗体系基本崩溃, 至今仍缺乏规模化鳜鱼繁育企业和基地。另外, 也没有利用江苏省科研、资金等优势资源, 开展对鳜鱼良种的系统选育。良种体系的缺失, 致使鳜鱼在良种选育、繁殖、销售及质量监督未能形成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 与鳜鱼目前的产业实际需求很不适应。

1.2.2 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江苏省鳜鱼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已基本形成。但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 尤其是季节性价差直接影响鳜鱼养殖效益, 通常鳜鱼集中上市期 (10—12月) 的市场价格仅为40~50元/kg, 而每年的6—8月则会飙升至80~100元/kg。因此, 反季节繁殖技术无疑是解决该难题的突破口, 需要在新型饵料鱼的开发、养殖模式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与创新, 以提高养殖效益。

1.2.3 新型疫病致损严重

据近2年对扬州鳜鱼养殖最为集中的高邮、江都和宝应三地跟踪, 2013年的发病率约为17.3%, 2014年发病率达47.2%。在这些病害中, 苗种阶段危害较大的主要为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 以及白尾、红嘴等细菌性疾病, 而危害最大的疾病是成鱼养殖阶段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又称虹彩病毒病) , 为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流行季节为6—8月, 严重时病死率高达90%,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据统计, 2014年高邮、宝应和江都发病率分别为47%、35%和60%, 因该病死亡的鳜鱼达1 232 t, 直接经济损失2 766万元。高邮的二沟、龙虬以及江都的渌洋等乡镇连片集中发病, 损失惨重, 应重点开展深入的研究, 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控技术。

1.2.4 产品安全难以保证

扬州市鳜鱼养殖的苗种来源极为复杂, 超过80%的小规格苗 (主要为1.3cm左右的苗) 仍采购于广东的私人苗场, 不仅产品安全得不到保证, 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 经累代繁殖, 种质退化严重, 养殖过程中发病率高, 致使养殖户频繁用药或乱用药, 甚至个别养殖户违规使用违禁药, 严重威胁到产品的安全。同时, 饵料鱼养殖中的违规用药, 会导致鳜鱼的二次污染。归根结底, 扬州市的鳜鱼养殖从繁育到商品鱼缺乏有效的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尚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规程加以规范, 以保证产品的安全生产。

1.2.5 品牌建设重视不够

在鳜鱼行业中, 安徽的秋浦花鳜、鄱阳湖鳜都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扬州市鳜鱼产业已发展成一定的规模, 但生产者的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建设能力较差, 一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仅仅注册了商标, 并未赋予品牌实质内涵, 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极为有限, 要加大知名品牌的培植力度。

1.2.6 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水产养殖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发展很快, 但分散型的经营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水产养殖的季节性强, 造成季节性的供求失衡、价格波动较大, “养鱼养得好, 不如卖鱼卖得好”是客观事实, 这也反映出经营和组织的矛盾, 扬州市的鳜鱼产业也是如此。虽然众多的专业合作社在经营上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但总体上仍然较为松散, 组织化程度很低, 抗风险能力弱。

2 发展对策

2.1 整合优势资源, 建立匹配的良繁体系

江苏省的水产科研院所众多, 科研实力出众, 特别是江苏省对水产养殖良种和新品种的选育投入的专项资金较大, 且具有一定实力的水产养殖企业也较多, 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 建立鳜鱼的良种选育和规模化生产体系, 以解决目前制约鳜鱼产业发展的良种问题。如2013年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与扬州市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合作, 突破了鳜鱼的规模化繁育技术, 年生产鳜鱼夏花已达3 700万尾。并通过家养种和野生种杂交复壮, 以及地理种群之间的杂交选育, 使鳜鱼养殖的抗病力、成活率和整齐度显著提高。

2.2 以科技为先导, 建立核心的技术优势

针对目前的养殖现状, 要提升长江流域鳜鱼的产业发展潜力, 在养殖模式和技术上急需解决两大关键技术:一是鳜鱼的反季节繁殖;二是开发适合长江流域鳜鱼养殖的新型饵料鱼品种。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于2013年先是利用生态调控培育亲鱼, 成功地实现了鳜鱼反季节人工繁殖和批量育苗, 接着于2014年又开发了鳜鱼一年三次的人工繁殖技术, 使鳜鱼繁殖期从5月延续到9月, 彻底解决了鳜鱼反季节养殖的种苗问题, 养殖对比试验表明, 反季节的养殖效益提升2~3倍。在新型饵料鱼品种选择上, 开发了高邮湖的土著种———赤眼鳟作为配套饵料鱼, 经2年探索, 发现赤眼鳟怀卵量大、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和养殖成本低, 可实现一年多次产卵, 繁殖期 (5—9月) 覆盖鳜鱼整个养殖周期, 养殖产量可达1 500 kg/667 m2, 显著优于目前的麦鲮, 年繁育规模突破了220亿尾。鳜鱼反季节人工繁殖技术以及新型饵料鱼品种的开发成功, 为鳜鱼的反季节养殖及均衡上市奠定了基础。

2.3 启动苗种检疫, 防控重大疫病的蔓延

20世纪90年代广东暴发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给鳜鱼产业以沉重打击, 并逐渐随着种苗向全国蔓延。研究发现, 该病病原为虹彩病毒 (ISKNV) , 既可水平传播, 也可垂直传播,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 扬州市仍有85%的鳜鱼苗来源于广东, 给该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启动苗种检疫是防控该病的首要工作。一是尽快出台江苏省水生动物苗种产地检疫管理政策;二是利用现有的县级水生动物疫控实验室, 启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的检测, 重点监控本地苗繁场的亲鱼和外来苗种;三是开展生态防治和免疫防治技术的研究, 建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

2.4 完善监督机制, 保障产品的安全生产

由于鳜鱼养殖属养殖户分散经营, 政府有限的资源无法对鳜鱼养殖生产进行全程监控。因此, 为保障鳜鱼安全生产, 打造扬州市平安渔业, 一是完善检验监督管理机制, 开展不定期检测;二是对重点环节加强监管, 特别是种苗和投入品的管理;三是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 推行产业体系的标准化, 使鳜鱼从选育、苗繁、养殖、产品销售和监督形成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 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安全生产的问题。

2.5 强化品牌宣传, 发挥产业规模化效应

增强扬州市鳜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挖掘更大的潜力, 必须实施大品牌战略, 综合考虑一盘棋。一是加强“三品一标”的认证, 品牌的核心是质量, 只有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统一质量标准, 才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二是加强品牌策划和宣传, 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三是拓展品牌营销途径, 通过品牌的增值, 更好地发挥产业规模效应, 打造出具有扬州特色的渔业品牌。

2.6 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针对性总体规划

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市场和消费缺乏判断力, 养殖户对养殖品种的选择往往盲目随从和跟风, 因此, 要使扬州市鳜鱼产业健康发展, 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原则, 制定鳜鱼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 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 才能走向良性的发展之路。

3 前景展望

鳜鱼养殖情况 篇5

1.发病症状及流行:病鱼体表皮肤和鳃部出现苍白色,鳃丝呈块状腐烂,体色发黑,时缓时急的转圈,行动呆滞,病鱼浮头靠近池岸,口张开,呼吸困难,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很高。若延缓了杀虫治疗时间,即使杀死寄生虫,但因鳃组织被破坏,难以恢复,不久便死亡。

该病由原生动物感染鳜鱼所致。斜管虫和车轮虫常常是同时寄生。主要寄生于鳃丝上,鳍条、体表也寄生。鳜鱼全年都可感染这两种虫,春夏季阴雨天发病更多。对鳜鱼苗种危害最大,以10厘米以下鱼种最为流行。

2.防治方法:①预防应彻底清塘,管好水源,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②鳜鱼池每天用2%食盐水或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一次;③患病较重时,可用10毫克/升甲醛或20毫克/升新洁尔灭消毒液浸洗鱼体10分钟,或用3%~5%食盐水浸洗鱼体5~10分钟。④用20毫克/升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比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效果更好。

八、孢子虫病

1.发病症状及流行:病鱼体表和鳃部肉眼可见白色小点孢囊,镜检有大量黏孢子虫孢子。鱼体皮肤、鳃组织被破坏,影响呼吸,肛门拖拉未消化的粪便,鱼体负担过重,失去平衡,在水面上打滚,影响正常摄食。

该病由黏孢子虫寄生鳜鱼引起,危害较大,尤其危害幼龄鱼。

2.防治方法:①此病主要采取预防方法,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以杀灭淤泥中的孢子。②鳜鱼种放养时用50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③鳜鱼池发病,用1.5毫克/升灭孢灵全池泼洒,可有效治疗此病。或用0.3~0.4毫克/升鱼虫杀星全池泼洒治疗。

九、小瓜虫病

1.发病症状及流行:表现为病鱼鳍条、体表出现一个个白点,感染的鱼体由于受到刺激,体表和鳃部分泌大量的黏液。病情严重时,病鱼皮肤、鳍、鳃等处都布满脓泡,一个个脓泡表现为小白点,并伴有大量黏液。镜检时多数只看见球形的成虫,病鱼消瘦,游动异常,最后呼吸困难而死。

此病病原是由小瓜虫寄生鳜鱼引起。小瓜虫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鳜鱼从鱼苗到成鱼均可被寄生发病;主要危害苗种,一般在5~6月,水温15~25℃时易发此病。

2.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②全池泼洒15~25毫克/升浓度的福尔马林。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3次。治疗时要充分充氧,治疗后立即换清洁的水并充氧。③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在水温28℃以上时,小瓜虫停止增殖,自行脱落。

十、指环虫病

1.发病症状及流行:表现为发病的鳜鱼浮头慢游,体色变黑,并会引起腮丝肿胀、贫血、烂腮、腮部黏液增多,呼吸困难。鳜鱼浮于水面,鱼体离水时腮盖张开,身体消瘦,眼球凹陷,用放大镜即可看到白色虫体。因为鳃部常受大量虫体的刺激,致使鳃丝出血、坏死发生烂鳃等症状,严重时并发细菌性烂鳃病,其死亡率甚高。

该病由指环虫寄生鳜鱼引起,在鳜鱼各生长阶段均有发生,夏秋季流行较严重,尤以鱼种阶段危害性最大。

2.防治方法:①用强力杀虫精0.15毫克/升全池泼洒,隔日再施一次,然后加注新水20厘米,再用0.75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防治因虫体损伤引起的烂鳃病,效果较好。②对饵料鱼进行严格检查和消毒,因为大部分指环虫由饵料鱼带入,应对饵料鱼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浴15分钟。

十一、锚头鳋病与中华鳋病

1.发病症状及流行:锚头鳋寄生于鳜鱼体表,胸鳍基部、腹鳍基部、背鳍基部两侧,使鱼体消瘦,失去游泳及捕食能力,致组织红肿、坏死,伴有水霉发生。中华鳋寄生于鳃部,破坏鳃组织,影响呼吸能力及易感染烂鳃病。

该病是由锚头鳋寄生在鳜鱼体表或中华鳋寄生在鳜鱼鳃部引起。在鳜鱼各养殖阶段均有发生,尤其在鱼种阶段为甚。

2.防治方法:①饵料鱼池鱼体上寄生有锚头鳋,可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分钟,然后投喂。鳜鱼池,用强力杀虫精0.15毫克/升全池泼洒杀灭锚头鳋,并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②鳜鱼寄生有中华鳋,可使用三药合剂,即硫酸铜、硫酸亚铁和鱼虫净(菊酯类乳状液体,pH值4.5~5.5)杀灭。各自浓度分别为硫酸铜0.45毫克/公斤、硫酸亚铁0.2毫克/公斤、鱼虫净0.012毫克/公斤。通常我们对混养鳜鱼的鱼池采用0.010~0.015毫克/升浓度进行全池遍洒(严禁在碱性水体中使用或与碱性物混合使用);或采用最新产品鱼虫星1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速效型鱼虫克星对中华鳋病有特效,使用量0.3毫克/升,全池泼洒。

十二、鲺病

1.发病症状及流行:鲺体呈椭圆形、透明,寄生于鳜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常以其倒刺刺伤所寄生的鱼体,吸食血液,造成多伤口及其他病原体侵入,引起其他疾病。同时在刺伤鱼体时,将分泌的毒素带入鱼体,引起伤口内部组织溃烂,造成病鱼极度不安,狂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死亡。

此病的病因是鲺寄生于鳜鱼体表引起的。每年6~8月是该病流行盛期。幼鱼被几只鲺叮上便会死亡。对鳜鱼鱼种危害较大。

鳜鱼池塘一年两茬生态养殖技术 篇6

1.池塘条件

鳜鱼主养池塘要求底质平坦,淤泥厚度要少于15厘米。沙底塘和新挖塘养殖鳜鱼效果更佳。池塘面积多以3~5亩为宜,由于鳜鱼喜欢清新且溶氧高的水质,故主养池塘水源要充足,进排水方便,正常蓄水水深不能小于1.5米。

2.池塘清整消毒

清塘消毒最宜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再曝晒池底,直至开花培育“适口饵料鱼”前两天左右才注水入塘。通过消毒,可杀死池塘中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及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等,为鳜鱼养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苗种放养

第一茬,4月中旬从广东购进鳜鱼苗,经半个月培育,育成规格为5厘米左右(220尾/500克),每亩放养1500尾,套养100克/尾的鲢、鳙鱼(2∶1)120尾。9月份在第一茬鳜鱼大规格商品鱼开始销售后,留下小规格鳜鱼并塘,并塘面积占总养殖面积30%左右,并塘后9月中下旬进行第二茬放养,鳜鱼种规格13~20尾/公斤,亩放养1200尾,套养150克/尾的鲢、鳙鱼(2∶1)100尾。

4.饵料鱼培育及投喂

第一茬鳜鱼放养衔接饵料鱼为自繁鲫鱼苗。在鳜鱼苗放养前,采用晒背冲水刺激使鲫鱼形成批量产卵,再将附有鲫鱼卵的鱼巢转移至事先已肥水的鳜鱼养殖池孵化出鱼苗,鱼苗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50万~100万尾。鱼卵可分2~3批放入,每批间隔一天,如1-3-5,这样可兼顾规格不齐的鳜苗均有适口饵料。第二茬鳜鱼放养用广东产鲮鱼鱼苗接口,采用常规肥水方法进行鱼苗培育,可直接在鳜鱼养殖池培育,也可专塘培育后再供应给鳜鱼池。

鳜鱼养殖过程中,用专塘培育鲮鱼,为正常生产季节的鳜鱼养殖不断提供饵料鱼。专塘培育池每亩放养鲮鱼苗100万尾,一次性放足。为保证饵料鱼的适口大小配套,用控制投喂饲料的方式控制饵料鱼生长速度。饵料鱼投喂前用适当规格的鱼筛进行过筛, 鳜鱼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饵料鱼应体质健壮、无疾病,规格整齐,全长约为鳜鱼全长的1/3~2/5, 饵料鱼在投喂前,须经过严格消毒杀虫处理。在正常生产季节投喂量以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掌握在1∶5 左右,3~5 天投放一次;9月以后,5~7天投喂一次;冬春季节改为15天投喂一次。低温季节以小鲫鱼为饲料鱼。

5.水质管理

鱼塘水质须常年保持“肥、活、嫩、爽”的标准,池水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要经常加注新水,特别在高温阶段的6月至9月,每5~7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如多次使用药物,则需换水以防药害。视外河水质,平时少打外河水,最好换鱼种塘水。

饵料鱼鲮鱼池与鳜鱼养殖池进行水体交换以培育水质,在生长旺季,每次换水时,先将鳜鱼池的水抽入鲮鱼池,使鲮鱼池水位提高20~25厘米,再从鲮鱼池将水抽回至鳜鱼池,使基本相同的水量互换。

6.病害防治

一是做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定期全池泼洒高效低毒杀虫剂。二是饵料鱼消毒,在细菌性疾病高发季节,饵料鱼通常用三氯或二溴海因等浸浴10分钟;寄生虫病高发季节,饵料鱼用甲醛浸洗3~5分钟。

7.收获上市要求

根据鳜鱼生长情况,第一茬9月开始逐步捕捞,捕大留小,小规格进行并塘养殖。第二茬为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上市,5月底干塘。

上一篇:斗南鲜花市场调研报告下一篇:宽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