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需求的分析

2024-10-08

项目需求的分析(精选8篇)

项目需求的分析 篇1

某项目的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可行性研究目的: 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 间内确定该软件项目是否能够开发, 是否值得开发。设计分析 程序编写 测试移植 运行维护软件需求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中心王晓幸可行性研究经济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 方案的选择可行性研究成本C C C C经济可行性购置并安装软、硬件及有关设备的费用; 系统开发费用; 系统安装、运行及维护的费用; 人员培训费用效益C 系统为用户增加的收入或为用户节省的开支,这 是有形的效益 C 给潜在用户心理上造成的影响,这是无形的效 益。它可以转化为有形的效益。可行性研究技术可行性可行性研究法律可行性 用户操作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开发的风险:在给出的各种限制范围内,能否设计出 开发的风险:在给出的各种限制范围内,能否设计出 系统,并实现必需的功能和性能? 资源的有效性:资源包括已有的或可以搞到的硬件、 资源的有效性:资源包括已有的或可以搞到的硬件、 软件资源,现有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已有的工作基 础。 技术: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否能支持这个系统? 技术:相关技术的发展是否能支持这个系统?1

可行性研究方案选择可行性研究报告背景 说明当前系统存在的问题 针对新的系统说明C 经济可行性 C 技术可行性 C 社会可行性 C 其它可选方案Report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案吗 ?模板或者例子来源: www.google.com需求分析阶段关注的对象是 用户要求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存周期中 决定性的一步在此之前,我们已经 有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和简要的开发计划软件需求分析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调查分析, 理解用户要求 通过调查分析, 把用户的非形式的要求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 再将需求定义转换为相应的形式的规格说明需求分析的过程目标和任务 通过调查分析, 理解用户要求 通过调查分析, 把用户的非形式的要求转化为完 整的需求定义 将需求定义转换为相应的形式的 规格说明 相应的过程问题识别 分析与综合 编制需求分析阶段的 文档需求分析评审2

需求分析的过程解决要求被开发软件做什么,做到什么 程度的问题 这些要求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 环境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保密要 求、用户界面要求、资源使用要求、软 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要求 其它非功能性的要求:针对采用某种开 发模式,确定质量控制标准、里程碑和 评审、验收标准、各种质量要求的优先 级等,以及可维护性方面的要求。问题识别调查方式Cooperation制定调查提纲,向不同层次的用户发调查表 按用户的不同层次,分别召开调查会,了解用户对待开发系统 的想法和建议 向用户领域的专家或在关键岗位上工作的人个别咨询 实地考察,跟踪现场业务流程 查阅与待开发系统有关的资料 使用各种调查工具,如数据流图、任务分解图、网络图等需求分析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参考当前系统建立目标系统模型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C 应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C 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C C C 确定变更范围 将变化的部分看做是新的处理步骤,对数据流图进行调整 由外向里对变更部分进行分析,凭经验推断其结构,获得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补充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C C C 说明目标系统的用户界面 说明至今尚未详细考虑的细节:启动和结束、出错处理、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系统性能 等方面 其它:系统的其它必须满足的性能和限制等等需求分析的过程编制需求分析阶段的文档软件需求说明书:把分析人员和用户双方共同的理解和分析结果用规 软件需求说明书:把分析人员和用户双方共同的理解和分析结果用规 范的方式描述出来,作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基础; 初步的用户手册:着重反映用户功能界面和用户使用的`具体要求。用 初步的用户手册:着重反映用户功能界面和用户使用的具体要求。用 户手册能强制分析人员从用户使用的观点来思考问题; 编写确认测试计划,作为今后确认测试的依据; 编写确认测试计划,作为今后确认测试的依据;需求分析的过程需求分析评审除分析员之外,用户/需求者,开发部门的管理者,软件设计、实现、测试的人员都应当参加评审工作。评审结束应有评审负责人的结论意见及签字。 评审结束应有评审负责人的结论意见及签字。修改和完善软件开发计划:更准确地估算开发成本、进度和资源需求 修改和完善软件开发计划:更准确地估算开发成本、进度和资源需求3

需求分析的过程目标和任务 通过调查分析, 理解用户要求 通过调查分析, 把用户的非形式的要求转化为完 整的需求定义 将需求定义转换为相应的形式的 规格说明 相应的过程结构化分析方法实质:是一种建模技术问题识别 分析与综合编制需求分析阶段的 文档需求分析评审结构化分析方法核心是数据词典:描述所有的数据对象 核心是数据词典:描述所有的数据对象 围绕着这个核心的有三种图C 实体D关系图(ERD) 描述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 实体D 关系图(ERD) 间的关系,用于数据建模 间的关系,用于数据建模 C 数据流图(DFD) 描述数据在系统中如何被传送或 数据流图(DFD) 变换,以及描述如何对数据流进行变换的功能(子 功能),用于功能建模 功能),用于功能建模 C 状态D迁移图(STD) 描述系统对外部事件如何响 状态D 迁移图(STD) 应,如何动作,用于行为建模 应,如何动作,用于行为建模实体D关系图(ERD): 实体D 关系图(ERD): ----- 描述数据对象和之间的关系 描述数据对象和之间的关系复合信息的表示 可以是…打印机报表病历医务部刷卡医生取药窗口 可以是… 仅包含数据,没有操作 具有属性…医生:姓名职称出生日期专科权限 具有属性… 对象的实例有标志码 :Id员工代码住院号患者身份证 Id 员工代码 住院号 对象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C 具有关联的基数和参与性 》号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象之间具有关联的基数和参与性

ERDERD 的建立步骤1.在捕获需求的过程中,要求用户列出应用或业务过程涉及到的所有“事 在捕获需求的过程中,要求用户列出应用或业务过程涉及到的所有“ 物”2.一次考虑一个对象。分析人员和用户共同确认这个对象 与其他对象 之间是否存在连接3. 4. 5. 6. 7. 8.当存在连接时,分析人员和用户应创建一个或多个对象D关系对 当存在连接时,分析人员和用户应创建一个或多个对象D 对每一个对象D关系对,考察它的基数和参与性 对每一个对象D 迭代执行步骤(2)~(4),直到所有对象D关系对定义完成 迭代执行步骤(2)~(4),直到所有对象D 定义每个实体的属性 规范化并复审实体D关系图 规范化并复审实体D 重复执行步骤(1)~(7),直到数据建模完成 重复执行步骤(1)~(7),直到数据建模完成5

项目需求的分析 篇2

1. 基于隐性知识建构和生成的知识观

不同的人才类型对应的知识生成和转换模式是不同的:学术、研究的能力是内隐的, 但支撑其隐性存在的基础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显性的概念与原理;而技能、技艺、技术的能力是外显的, 支撑其显性存在的基础则是在习得过程中获取的隐性的经验和策略。所以, 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知识生成模式应以“显性——显性———隐性”为主, 而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的知识生成模式应以“隐性———隐性——显性”为主。由于职教的教育对象擅长形象思维者居多,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学生隐性知识的建构和生成为逻辑起点。

项目教学打破了职教教学过分侧重显性知识传授的传统, 强调“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结”, 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过程中知识的组织和经验的增长。这就符合了职校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以及从整体到部分的认知顺序, 在显性知识内化和隐性知识生成的动态作用过程中为发展学生完整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2. 基于问题、任务与情景整合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强调问题解决的循序渐进性, 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经验表征的框架, 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为学习者展示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规范, 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 帮助自己建构理解和发展相关的问题解决技能。这就打破了把学习视为知识传递与累积过程的教学传统, 使学习过程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 情景学习理论认为, 当学习的内容和结果要求的是一种肯定的、可以定义的成就, 或一种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和教师可控制的环境时, 行为主义模式或许行得通;但当学习内容和结果允许一系列可能的反应出现, 学生要比教师对学习环境进行更多的控制时, 情景因素就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

建构主义与情景学习理论为项目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学习论基础。项目教学是围绕具体工作任务实现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整合、学习的模式。这首先是基于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都具有很强的情景依赖性的考虑。如果职校的学生对与他们的专业或工种相关的工作情境一无所知, 那么他们只能在纯粹的文字层面对知识进行表征, 而不能进行实际应用层面的意义建构, 因此只能算是“虚假的学习”。项目教学中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则是基于实现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进行整合的考虑, 因为只有实现两者的整合才能顺利、完整地完成工作任务, 而“联结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纽带是实践性问题, 是产生于工作实践、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思考的问题”。因而项目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真正的在工作情景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问题引导下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主要涉及两类知识, 一是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 主要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二是经验与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 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传统学科课程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 而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则以建构隐性的过程性知识为主。二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组织内容, 虽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 但与学生与生俱来的自然心理顺序不一致, 因而会在知识的序化过程中出现冲突;而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却将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相对应,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 实现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的整合。

项目教学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相对应的。项目课程认为, 职业能力是知识与完成任务能力相融合的产物。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首先必须彻底改变以单纯知识学习为目标的学科课程体系, 注重挖掘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知识, 并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获得相关知识;其次, 职教课程还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 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 因此, 项目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 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4.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教学内容的岗位对应性、资格标准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典型性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行动”, 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在这一目标指引下,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 强调“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 以基于职业情景的行动过程为途径, 以独立地计划、实施、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 以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 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 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来开展教学。

项目教学就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一个典型模式。它强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 使学生围绕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分工、组织和安排, 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积极地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对实践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策略的探索来使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工作任务建立有机联系。整个项目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完成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提供的一项合乎实际要求的服务, 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效果的标准。

二、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角度看项目教学的实施需求

1. 基于学会认知的维度

进入21世纪以来, 知识自身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革新在无限加速。这使人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 仅依靠死记硬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是行不通的, 人类要想不落伍于整个时代, 必须通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储备进行更新。所以,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将“学会认知”作为未来教育所必须形成的四种学习能力的首要能力, 旨在使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摆脱原有认知方式和活动规则对思维的束缚, 由被动的认知转为主动的认知, 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最终奠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而项目教学是旨在使学生“学会认知”的教学。职教的项目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展开的。表面看, 强调“职业能力”似乎更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而未将“知识”与“求知”摆在重要层面。实际上, 这里的“职业能力”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它不仅要求学生围绕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能在众多知识中进行合理的、有价值的选择, 更要求学生能够将选择的知识以最有效的方式运用到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 而这些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要求恰恰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基于学会做事的维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对学历的推崇到对能力的提倡, 再到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重视, 人才规格的内涵日益丰富。对职业人才来说, 树立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 以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是当代职业教育应重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这正是项目教学所特别重视的。项目教学是围绕具体工作任务组织、展开的教学, 这些工作任务或直接来源于工作岗位的需要, 或与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相对应重新进行项目设计, 但无论怎样, 项目教学都没有孤立地看待个体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 没有仅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作为联系个体与岗位的纽带, 而是注重岗位的社会性, 注重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整体性, 强调“个体首先要进入这个组成的社会过程, 才可能进入它的工作过程”, 因而重视与职业岗位的社会性联系紧密的职业态度的养成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培养“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工作岗位的个体”。

3. 基于学会生存的维度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给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的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谭松华指出:“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 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的要求完成岗位工作, 就可以成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 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 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 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职教也要相应地从传统的“工具性”谋生型教育, 向“发展型”适应性教育转变。要求现代职教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又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既重视培养学生与工作岗位对应的基本专业技能, 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能力。

而项目教学正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为追求的。传统观点认为职教的课程与教学若是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就必然导致对知识的忽略, 从而影响学生基本素质养成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然而, 项目教学并非以学生动作技能训练达到熟练化的要求为目标, 而以能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 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与问题解决, 达到在某一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化为目标的。而“个体在某一领域越熟练,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 他就越容易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因而就业适应能力也越强;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看, 他所获得的就业资源会越多, 因而重新获得职业的机会也会越多”。可见, 项目教学也是积极关注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发展的。

4. 基于学会合作的维度

当前的工作结构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细的劳动分工正逐渐遭到淘汰, 每个人在本职工作中都必须兼顾到自己的工作对整体活动的计划、执行和监控等环节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使个人和组织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效率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这就对人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项目教学就是通过教学组织方式的改变来顺应职业领域对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要求的。它主张以典型产品或服务来确定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围绕工作任务来设计任务完成的具体路径以及实现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要求小组成员各取所长, 为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出谋划策;要求每个成员必须能够担当起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节都将影响小组整体活动的结果。而学习好坏的标准是以小组活动的结果———产品或服务来衡量的, 不是以个人的学习基础和活动表现来衡量的。这就为学生在组间进行沟通、交流, 并进行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从职教项目课程改革现实需求角度看项目教学的实施需求

当前, 许多职业院校基于解决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不协调所造成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而尝试进行项目课程改革, 且多已进入课程实施的实质性阶段。然而, 从实施现状来看, 形式化、刻板化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僵化应用项目教学法, 以为在教学中引入一个所谓的“项目”就彻底实现了课程改革。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是有悖于项目课程改革的精神的, 如果不加以重视, 必将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 降低课程改革的质量。

“课程是服务于教学需要的, 许多课程改革便是源于实施新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 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必然要求新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上述项目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由于部分职校教师没有理清课程与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仅关注“项目课程”中的项目选择, 忽视相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变革。所以, 职教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 也可以说是在职教领域开展项目教学的动力之一。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为EJA090417。)

摘要: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可以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来实现。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职教自身理论完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以及职教项目课程改革现实需求三个角度出发, 对职教实施项目教学进行了需求分析。

关键词:项目教学,隐性知识,行动导向,项目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2]石伟平, 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壮国桢著.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徐国庆.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J].职教论坛, 2003年第14期

[5]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年第22期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第4期

[7]高岩.关于教会学生学会认知的若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3年第6期

[8]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 2006年第8期

[9]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12期

[10]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 2005年第8期

企业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分析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项目管理;需求管理

在对企业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优秀企业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注意其自身对于市场需求分析的能力,与项目管理理论的知识相结合,最终形成完整、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并且用在市场营销中具体实践的活动对其理论知识的科学性进行有效证明。目前在市场营销中还没有形成统一项目管理的模式,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是却没有很多实际证明的例子。所以要加强对于企业项目的管理,将市场营销理念注入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采取专业方法对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一、企业项目管理的具体实践

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很晚,但是其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最近几年以来,企业的项目管理在整个市场营销中地位逐渐变高。在我国有很多企业对引进外国的先进项目管理的研究理论非常重视,对外国的企业在实施项目的管理模式时候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整个市场营销的角度作为基础,制定出具有自己企业特点项目管理的方案。将与企业相符的可持续化的发展项目管理形式建立好,能够提高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工作效率。同时我们要将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工具和计划工作利用好,将整个营销活动战略性的目标作为项目,采取专业项目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给自身企业带来经济利润。为此,主要从以下方面对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具体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制定好计划的方案

市场营销活动中正确的战略是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获取成功关键的地方。企业需要用正确营销的战略作为整个企业的指导,对公司现有的资源进行组织和合理的分配,对市场与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很好的把握,将市场上潜在的消费者挖掘出来,生产出适合消费者和市场上所需的产品,给整个企业带来经济和利润。同时为了能够与现在经济市场的竞争相适应,要加强对于整个营销活动的流程计划和控制:第一要从自己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看,将营销活动目标确定好,如将具体销售的金额确定好等,按照具体目标将具体执行的计划方案制定好;第二在将具体市场营销的活动方案拟定好之前,要将具体资料收集起来,例如市场上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耐用程度、质量、外观以价格可接受的范围,市场上经济、政治和法律外界的环境对于产品销售、推广的渠道影响。

(二)制定好详细战略

对整个市场调查之后,可以对调研获取的资料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统计,将目标的群体确定好,对市场进行细分。按照市场的调查报告对产品生产优势和劣势进行一定的分析,将优秀产品的组合建立好,同时对于产品组合深度和宽度以及互相之间关联程度进行有效规范处理。将市场的竞争现状充分考虑好,制定出合理产品价格,并且建立高素质、优秀销售的团队,将产品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使得产品销售额不断增加,给企业带来非常多经济的利润。分析所有市场的营销活动里面工作的任务,尤其是针对某些工作,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将每一个工作都落实到位。在整个销售的过程中,企业里所有职能的部门都需要共同参与,确保每一个参与的员工都具备团队的协作精神,保证整个工作的流程能够正常運行。

(三)具体实施企业项目

产品的生产和研发部门需要按照市场的调研报告,重新定位和审核现有的产品,与不同产品生产的周期相结合进行适度调整。一旦现在的产品不能够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需要其研发的部门按照企业里科学的技术水平开发新的产品,使得整个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市场的部门要按照现有产品市场的营销策略,确定好消费者能够接受价格的范围,将新产品上市总成本估算好。并且相关的销售部门也要根据新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消费的人群,对产品销售的方式和销售的渠道进行认真的选择,尽量占取大量消费者的市场,将企业市场的占有率提高,给企业带来非常多经济的利益。

二、项目管理中需求的管理

(一)界定科学的需求管理范围

确定好各个阶段项目的任务目标,对整个项目的背景、实施的相关要求和目标有综合的了解,与项目现在状态、整体的实施安排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结合之后,有效分析整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将项目的需求管理范围规划好。与此同时,按照各个需求的重要性以及现在企业的资源情况,将项目实施任务的清单制定好,保证与之相关的各级人员都认可该任务清单。将需求的范围制定好之后,要充分分析项目的内容,分析的时候可以运用模型和图表工具来描述分析的结果,方便相关的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需求情况,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够出现遗漏、含糊或者是前后不一的情况,确保该需求分析能够给企业提供项目实施的保障基础,与相关人员沟通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1.注重肢体运用肢体语言。在与沟通对象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倾听沟通对象的表达,观察对方所表达出的肢体动作,正确把握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讨论到复杂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双向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给对方,保证双方对该内容的了解相一致。

2.充分了解沟通的对象。在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之前需要对其情绪、爱好和性格等有所了解,选择合适的沟通方案,并且将一些容易歪曲理解的信息排除,表达沟通对象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最终使得沟通对象有注重想要沟通的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企业在实施项目的时候提出实施的目的,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将工作的效率提高、方案控制经营的风险、对管理的模式进行优化、不断推动企业经营业务的发展以及让监管的要求得到满足,并且企业提出的各个任务一定会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在企业提出的各个任务中,怎样针对现在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资源配置的情况,对企业的需求管理进行有效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为了能够确保各个任务得到合理的规划,首先要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分析和评定各项任务,并且需要与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对企业的各个项目充分分析之后,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总体统筹的规划,最后再将各种任务的需求按照企业每年的任务需求进行有效分配,按照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进行分配,再细分为月度和季度甚至是每周的任务量,使得各种任务的实施能够得到合理的规划,进而推动企业的项目管理进度能够有效实施。

(三)严格控制需求的变更情况

在实施项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突然改变的情况,但是需求的改变会对项目进程、质量和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有效控制需求的变更情况。首先企业需要制定规范的管理流程来控制需求变更情况,针对不同需求来制定不同处理的流程,保证需求变更的管理能够有一定的章法;其次当提出需求变更的情况之后,管理需求的人员要对变更的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例如市场的变动、监管部门的要求或者是规则的调整等,然后再分析变更的内容,主要包括变更的内容、主题、影响范围以及可行性等相关的内容。对变更情况充分分析之后,如果只是一些比较小的变动,不会对项目的整体实施产生影响并且各个部分都认可该需求的变更,就可以不要改变方案直接按照之前的方案实施,但是假如变更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大,则需要对变更内容、范围、可行性和利弊进行分析,将该情况向上级的领导汇报,方便领导进行最后方案的决策;最后将领导最终决策的方案与相关管理人员的意见进行沟通,形成各个部门都认可的变更方案,有效实施各种变更的程序,将变更之后的需求分析做好,保障项目实施的质量和进度。

三、结语

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需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该管理会涉及规划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界定需求的范围、控制需求的变更情况、评审需求、跟踪需求的进度等相关的内容,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需求管理的好坏会对企业项目后续的实施产生直接或者是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管理企业需求的时候要非常重视需求任务的合理规划、仔细分析每一个项目的需求情况、有效对需求成果进行评审、客观管理整个需求变更的情况、不断跟进企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进度,在管理过程中结合运用管理、组织、计划和控制等方法,保证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樊林赋.面向IT项目的需求分析管理的方法研究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于高升.浅谈企业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J].时代金融,2014,(2).

作者简介:张琛(1985-),女,河北保定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方向)。

怎么做项目需求分析报告 篇4

听棠的“客户需求何时休”深刻的披露了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源。

需求分析,不仅仅是拿到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需进行分析,了解细节,并就细节跟客户咨询,获取最详细的资料。客户所能提供给你的只是他们想到的功能需求,很多问题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如果作为项目承担方没有去做分析,简单的按照功能要求去设计、规划,最终出来的系统是很难完全符合客户的业务流程的,这时,自然需要更改,被看成了需求的更改。其实,都是缺乏分析所一手造成的。问题等到系统出来了才被发现,这样的系统本身就是先天不足的了。

听棠所说到的几点,感受特别深:

“其实问题出在开头,客户需求只是软件需求分析的一部分,虽然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也不要只是去记客户的需求,而是要把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

“客户本身是不怎么懂技术的,客户只知道自己的业务需求,而在软件设计时,是在把业务需求抽象到系统中实现的,把业务转变为逻辑时,一切都应该符合逻辑的,但客户的业务思想有时候在软件系统实现时会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分析时分析出来的。少了分析,问题也会在后面的开发中暴露出来,到时可就更麻烦了。”

还有客户的需求本身会有矛盾(这矛盾是指在逻辑角度来讲),客户本身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在分析设计时,才会分析出这里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如果在期初时,软件负责人不分析,而是纯粹的“听从”客户要求去做,当暴露这些问题时,你怪客户也没用啊。

项目需求分析报告,在了解客户需求时,不要不动脑子,不要一味的点头说“I C”,其实在表面的业务里面可能包含着N多的细节,这些细节是需要你反问客户的,只有当你提的问题越多,最终获取的需求最具体,才能让项目越顺利。而且有很多问题,都是在你的反问中,客户也才开始思考本来没思考过的问题,客户也会找到一种合理的需求给你,有人会觉得这样了解客户需求未免太麻烦了。至于一些在技术上会遇到问题的地方,也要告诉客户,别以为到时候再说,客户是不关心你的技术细节的,但你如果给他解释的话,他也会试着理解的。

客户的需求本身是无休止,因为他们本身也在变,但当你期初的分析合理,后面的变动也将在逻辑上变动,相信代价已经不会那么大了。这其实也体现了系统的扩展性。

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提出方和承担方相互沟通的过程,一方是系统的使用者,一方是系统的制造者,在系统制造过程中,只有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对系统进行设计才能最后达到使用的要求。客户是业务上的熟悉者,对业务流程有非常清晰的了解,但是,对于软件需求方面的描述是不了解的,他们所能提供的只是他们最终要达到的功能,但是,这其中包含的业务流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拿到客户需求后,应该根据功能、流程进行初步的设计,构造出业务流程图,再让客户进行评审,提出业务流程上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来回的交流,最终才能取得较全面的需求,并减少后期的修改。

项目需求的分析 篇5

项目名称:iLife生活管理(Android app)

编写人:

袁博伦(20152100055)袁达强(20152100037)林小龙(20152100209)

编写时间:2017.09.24

1.引言

1.1编写目的

为了进一步明确开发目标、定义产品功能,最终开发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生活管理系统,本开发团队深入群众生活,调查市场需求,并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需求分析,对iLife生活管理(安卓app)的开发提出了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规划。

1.2项目背景

1.2.1项目名称:iLife生活管理(Android app)

1.2.2说明: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繁忙了,娱乐消遣的方式也更多了。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纷繁的社会里,人们开始发现生活需要规被划和管理,也常常发现时间、金钱总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中,掌管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培养自己管理生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应对以上需求,本开发团队拟定开发iLife生活管理应用(安卓app),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实用的时间管理和收支记录工具。

1.2.3参考资料:

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张海潘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系统总体概述

2.1目标

本项目开发的目标是实现一个生活管理类的安卓端app,具有时间管理、收支记录、报表分析等功能,并且实现一个分享平台用于分享数据和相互监督。功能类似于爱今天、口袋记账本等已有app,并在其基础上增加特色功能,具体参见功能需求。

2.1.功能需求

2.1.1功能结构图

2.1.2功能详述

(1)【登录界面】:为保证用户私人信息的安全和实现信息分享,必须有注册账号和登录功能。

(2)【用户主界面】:用户登录后要求可执行以下功能:

时间管理模块:添加日程计划、设置活动提醒;记录某段时间所做事项并分类;番茄工作法(可种树);统计时间使用的数据。

收支记录模块:添加预算、设置记账提醒、剁手提醒;统计支出数据。

报表分析:根据以上两功能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报表(可以看时间和资金的利用情况)及分析结果(查看自己在管理时间和资金上存在的问题,和别人的对比结果,以及系统给出的建议)。

共享与监督平台:用于共享自己的时间和收支记录数据,并可与好友相互监督。

(3)【设置界面】:进行功能设置、账号设置,查看帮助

2.1.3数据流图

(点击图片选择查看大图)

2.1.3 E-R图

(点击图片选择查看大图)

2.2用户界面

尚未成型,敬请期待。

参考界面:(取自类似app:IToday、口袋记账本)

(点击图片选择查看大图)

2.3性能需求

2.3.1响应速度快,确保任何操作响应时间均在1秒内。

2.3.2占用磁盘容量小(控制在30M以内),运行时内存占用小。2.3.3安全性高,确保用户信息安全。2.4可用性和可靠性需求

2.4.1该系统应确保任何时间都能正常运行,并且不影响设备上其它应用的运行。2.4.2该系统应确保90%的用户都能在无他人指导情况下,在20分钟内熟悉系统所有功能。

2.4.接口需求:

2.4.1用户界面:界面简洁易懂,支持拖曳、滑动等人性化操作。2.4.2硬件接口:不需要。2.4.3软件接口:不需要。

2.5.将来可能提出的需求:

未来可能扩展的功能:应用可常驻设备后台,自动监测各种软件的运行状况,统计用户使用各种软件的时间和频率。(如:统计出用户当日共在微信上花费5小时、在淘宝上花费1小时等)并有设备锁的功能,可设置在某个时间段锁定某个应用。

3.结论

电力需求项目总结材料 篇6

公司实施“电气设备节电更新改造项目”是响应国家加强节能降耗、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工作的号召,通过节能改造达到合理配置、使用电力资源,改善能源消耗结构与方式,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是从2010年2月开始实施到2011年3月正式运行,根据国家电力对力率达标要求与企业内部改造投资,生产装置运行费用及降损节电的要求,通过对我公司配电网结构及用电负荷分析,确定的本次改造中针对可以节电的几个方面:更新主配电变压器;更新中小型电动机及安装变频调速器;增添智能无功补偿电容装置;采用新型节能荧光灯及配电子镇流器进行节电改造。

一、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项目总投资298万元,其中企业自筹278万元,财政补贴20万元,根据省财政厅(吉财财指{2010}376号文件精神,我公司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做到专款专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总投资298万元

1、新建变电所 15万元

2、设备购置246.95万元

3、设备安装调试及其它 51.05万元

(二)资金来源

1、自筹资金278万元

2、申请补助资金20万元其中20万元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如下:

购入补偿柜4台7.5万元,购入变频柜3台3.3万元,购入变频器4台1.8万元,购入电缆7.4万元。

二、项目实施及节能效果情况

1、更新主配电变压器

公司新产品替米沙坦胶囊、那格列奈胶囊扩建改造后,厂区原有360KVA变压器(使用时间已过10年)已不符合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负载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为此,公司新建变电所,安装了符合国家规定的节能型变压器。

变电所内设一台200KW的柴油发电机组,保证了消防等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变电所至厂区各用电单体采用低压(380V/220V)配电。

根据变电所负荷计算结果sjs:1883.9KVA,考虑适量的预留,本次选用了三台800KVA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生产用二台,一台备用)。用SH15系列替代SH9价格虽高于20%,但空载损耗指标比S7低约70%,SH15所多支村的资金可以在1~2年内从节约的损耗电费中收回。

按目前电价0.90元计算,采用SH15系列,运行三台变压器(一台备用)可实现年节电费51178.3元。按变压器使用寿命一般为20年计,可较S9系列变压器节约101.2万元,预计10年内可收回变压器成本。

2、更新中小型电动机

我们公司之前使用的电机90%以上均是中小交流电机,主要集中在3kW至90kW,平均效率为89.3%。使用高效电机的平均效率可达94%。以我们公司每年用电损耗约为400万kWh计,其中小型交流电机占用电总量的70%。

根据项目要求我们对大部分频率高的中小型电动机结合设备使用寿命期和工艺变更需要等情况,分期进行更新,新置设备全部采用高效电机变频调速电动机,节能30万kW。高效电机的投资回报,以55kW电机为例,回收期为1.06年;以22kW电机为例,回收期为1.48年。买一个效率高的电机,很快就能从节能的电费中收回成本。也就是说本次改造电动机投入78万元,将在三年内收回

3、电动机变频调速拖动改造及应用

本次改造完成在公司152台电动机上安装变频调速器。按节电15%计,每年可节约用电42万kWh,按目前电费价0.90

元/kWh计,可节约电费33.1万元。

4、配网无功自动补偿改造

电网无功补偿是一项建设性的技术措施,对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有重要作用。

本次改造公司购置无功补偿电容设备及安装费用约65万元,补偿Qc约为900KVAR,进行无功补偿改造后平均功率因数将提高到0.93以上。按一般工业企业消耗的功率中,电动机占70%,变压器占20%,线路占10%,依据集中无功补偿总容量为180kvar;则实施无功就地补偿容量为630kvar。通过计算,通过电容柜等低压集中补偿年可节约不必要的用电约17万KWh,节约电费14万元,预计5年内收回投资成本。

5、照明设备节能改造

公司照明用电约占公司总用电的10%左右,现安装节能灯及镇流装置后,比普通照明灯,可以节能30%左右,按公司总用电量400万KWh计,年可节约用电12万KWh,投资的25万元成本可在3年内全收回,本次改造是与企业新药替咪沙坦项目同时进行的,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技术成熟,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设备效率、节电效果。

项目需求的分析 篇7

1. 需求分析的任务

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需求分析阶段的产出成果,是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其他四个阶段的必备基础条件。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80%的失败项目是由于需求分析不明确造成的。因此一个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需求分析的正确把握。从以往经验来看,需求分析过程中的一个小偏差,就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说最终开发出的软件产品并不能达到用户的要求。何谓软件需求分析?举个例子,用户要建一幢房子,建房者一定会与用户详细讨论各种细节,房高多少?房子样式如何?图纸样式等,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描述,双方都清楚若在房子建造完工后再修改会带来巨大损失。同样,在软件需求分析中也需要有详细的文档,软件开发者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使用相应的软件系统来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用户业务需求的开发,规划出软件产品的模型。这个过程是对用户业务需求的升华,可以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软件产品,从而提升管理达到质的飞跃。这一步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能否得到用户认可,顺利交付给客户,客户能否真正运用交付的软件产品帮助他解决实际工作中或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软件需求分析的目的不是确定系统完成怎样的功能,而是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功能,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规划。它所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条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要求。

软件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借助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目标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其实现步骤是: (1) 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 (2)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3)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见图1)。

2. 需求分析的过程

整个软件需求工程领域划分为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两部分更合适(见图2)。

软件需求分析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对问题获取、分析、制定规格的说明和评审。问题获取是指系统分析人员研究可行性分析报告和软件项目实施计划,确定目标系统的综合要求,并提出这些需求的实现条件,以及需求应达到的标准。这些需求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具体包括: (1) 功能需求:列举出所开发软件在功能上应做什么, 这是最主要的需求。 (2) 性能需求:给出所开发软件的技术性能指标,如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存储容量限制、运行时间限制等。 (3) 环境需求:这是对软件系统运行时所处环境的要求。例如, 在硬件方面, 采用什么机型、有什么外部设备、数据通信接口等;在软件方面,采用什么支持系统运行、网络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方面,操作人员应具备怎样的技术水平。 (4) 可靠性需求:各种软件在运行时, 失效的影响各不相同。在需求分析时,应对所开发软件在投入运行后不发生故障的概率, 按实际的运行环境提出要求。对于那些重要的软件,或是运行失效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软件,应当提出较高的可靠性要求,以期在开发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因运行事故而带来的损失。 (5) 安全保密工作需求:工作在不同环境的软件对其安全、保密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应当对这方面的需求作出恰当的规定,以便对所开发的软件给予特殊设计,保证其在运行中的安全保密性能。 (6) 用户界面需求:为用户界面细致地规定到达的要求。 (7) 资源使用需求:所开发软件运行时所需的数据、软件、内存、空间等各项资源。另外,软件开发时所需的人力、支撑软件、开发设备等属于软件开发资源,需要在需求分析时加以确定。 (8) 软件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在软件项目立项后,要根据合同规定,对软件开发的进度和各步骤的费用提出要求,作为开发管理的依据。 (9) 预先估计以后系统可能达到的目标:在开发过程中,对系统将来可能的扩充与修改做准备,一旦需要,就比较容易进行补充和修改。

除了这些必需的需求,问题识别的另一项工作是建立分析所需要的通信途径,以保证能顺利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员必须与用户、软件开发机构的管理部门、软件开发组的人员建立联系。项目负责人在此过程中起协调人的作用。分析员通过这种通信途径与各方面商讨,以便能按照用户的要求去识别问题的基本内容。

分析与综合的目的是给出目标系统的详细逻辑模型。在此步骤中,分析和综合工作需反复地进行。对于编制需求分析的文档,除了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之外,还要制定数据要求说明书以及编写初步的用户手册。需求分析评审是指在需求分析的最后一步,对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其他需求给予评价,也是对需求是否有遗漏的验证过程。

3. 需求的分析方法

软件需求分析方法有很多,如传统方法、原型方法、模型驱动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开发方法等,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资源、时间的有效性,不能盲目套用。这里着重阐述原型方法。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强调自顶向下分阶段开发,要求在进入实际开发期之前必须预先对需求严格定义。但实践表明,在系统建立起来之前很难仅仅依靠分析就确定出一套完整、一致、有效的应用需求,并且这种预先定义的策略不能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由此,原型法应运而生,它一反传统的自顶向下的开发模式,是目前较流行的使用开发模式。

(1)原型的概念。

原型最早使用在制造业和机械产品设计中,先做出产品的基本模型,然后进行完善和改进,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在软件工程中,原型是指要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原始模型,是软件早期一个可运行的版本,它反映最终系统的某些重要特性 (如软件界面与布局、功能等) 。在获得一组最基本的需求说明后,通过分析构造出一个小型的简约软件系统,满足用户的基本要求,然后不断演化得到较高质量的产品。原型法克服了传统软件生命周期法的一些弊端,具有快速灵活、交互式等特点,方法核心是用交互、快速建立起来的原型取代不太明确的需求规格说明,用户通过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和试用原型系统得到亲身感受并受到启发,通过反应和评价向开发者提供真实的反馈意见。开发者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型加以改进,通过“原型构造-试用运行-评价反馈-分析修改”的多次反复, 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见图3)。

(2)原型分类

出于建立原型的目的不同,实现原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通常有以下三种的方式: (1) 探索型:这种原型目的是要弄清楚客户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希望的特性,并一次一段地增量构造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与演化式原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是在软件总体设计基础上进行。很显然,其应付变化的能力比演化型差。 (2) 实验型:这种原型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之前,考核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 (3) 演化型:这种原型的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而是将系统构造得更容易处理变化,在改进原型的过程中,逐步将原型进化成最终系统是对付变化最为有效的方法。

(3)原型建立过程。

(1) 可执行规格说明:它是基于需求规格说明的一种自动化技术,使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直接观察用语言规定的任何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2) 基于脚本的设计:脚本是用户界面的原型。一个脚本用来模拟在系统运行期间用户经历的事件。它提供了输入→处理→输出的屏幕格式和有关对话的模型。因此,软件开发者能够给用户显示系统的逼真的视图,使用户得以判断是否符合他的意图。 (3) 自动程序设计在程序自动生成环境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实现软件的开发:它可以自动地或半自动地把用户的非过程式问题规格说明转换为某种高级语言程序。 (4) 专用语言:专用语言是应用领域的模型化语言。在原型开发中使用专用语言,可方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对系统特性进行交流。 (5) 可复用的软件:利用可复用的模块,通过适当的组合构造的原型系统。为了快速地构造原型,这些模块首先必须有简单而清晰的界面;其次它们应当尽量不依赖其他模块或数据结构;最后,它们应具有一些通用功能。 (6) 简化假设:简化假设使设计者迅速得到一个简化的系统。尽管这些假设可能实际上并不能成立,但它们可以使开发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主要方面。在修改一个文件时,可以假设这个文件确实存在。在存取文件时,待存取的记录总是存在。一旦计划中的系统满足用户所有的要求,就可以撤消这些假设,并追加一些细节。

(4)原型法的优缺点。

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到上"的开发策略,它更易被用户接受。原型法分析优点有: (1) 增进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的理解,使比较含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 (主要功能性的需求) 明确化。 (2) 可以容易地确定系统的需求,减少系统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在大型项目的开发中, 由于对项目需求的分析难以一次完成,应用原型法效果更为明显。 (3) 软件原型的最终版本,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称为产品,有的略加修改就可以成为最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发展为最终产品。但是,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不足是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

总之,原型法就是不断地运行系统“原型”来启发、揭示、判断、修改和完善的系统开发方法。

4. 需求变更

需求变更是指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客户对功能需求的改变,或者随着项目进度的推进,开发人员对需求理解加深而产生的变化。产生需求变更的原因主要有: (1) 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与用户沟通不够;开发方根据用户提供的大概信息,自己推导出用户的需求,这往往会和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导致用户提出更改要求。 (2) 项目的实施周期过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对整个系统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们会对模块的界面、功能和性能方面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 (3) 技术更新过快。由于技术的快速更新,企业可能引进一些新的设备,而这些设备可能与原目标系统有直接的关系。这一变化使那么开发人员不得不加入这一新的需求。

项目需求的分析 篇8

关键词:影响因素;技术分析;预测模型

随着我国节能汽车技术研发的日趋成熟和市场需求量的日益增长,电动汽车的逐渐推广,当前对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进行限制的最大因素即为该行业相关配套设备以及充电站建设的滞后性。对国内已经建好的充电站进行观察和分析可知,其中有很多充电站是闲置,没有发挥其充电作用,同时对我国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本文运用实例对H市电动汽车充电站项目需求规模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可行性分析,希望有利于加快H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他城市电动汽车充电站项目建设提供借鉴价值。

一、充电站规模以及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一)充电站规模的影响因素

1、电动汽车保有量。不断发展的经济以及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断起到鼓励和支持的政策的出台,进而就有了不断上升的电动汽车保有量,这对充电站的需求呈直线上升,充电站对电网的配电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

2、电动汽车每次充电功率。根据前面的研究可以得出,配电功率在充电站的生产量测定中是基本的指标。通过分析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与充电站的配电功率呈正比关系

3、电汽车汽车电源性质。动力电池性质特点,即单次充电的续航里程以及日均充电次数、每公里消耗电量、充电时间等,即当车辆日行驶里程相同前提下,若对电动汽车是充电次数增加,即会使蓄电池完成的续航能力减少。其充电时间会随着每公里所耗费电量增多而增多,那样的话电动汽车就无法达到我们生活中所需的量。所以需要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要有一个规范。这时,对充电站的需求随配电功率要求逐步提高也越来越大。

4、电动汽车日平均行驶里程。通常来说,汽车一日驾驶的路程越远,动力电池所要供应的能源也就越多,如果将充电时间与其他变量进行控制的话,充电站所需的配电功率也就越高。根据调查相关数据可知,电动汽车每当增多其日行驶里程时,其充电站的规模也会相应增多,若其他变量固定前提下,电动汽车每天平均行驶里程与充电站规模成正相关的关系。

(二)充电站项目建设技术分析

1、充电能力。不同类型的充电站所具备的充电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大型充电站和中型充电站都可以为商用车进行充电,并且大型充电站充电能力要高于中型充电站,可以达到不同电动汽车的使用需求。

2、服务时间。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充电的方式以及每种充电方式所需要的时间都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优化充电过程,节省充电时间,一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充电站点进行布置,合理配置资源。

3、布设密度和服务半径。对于充电站点的布置安排,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要考虑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可以行驶多远,这是最主要的参考依据,其理论值一般在150~200km范围内,因此所设置的服务半径应小于这个理论值。其次,需要考虑电池的实际使用情况,服务半径可选在100km左右,这是最有效的服务半径。

4、设置间距。对于充电站点之间的间距安排不应该是统一固定的,而应该根据站点所在的实际位置进行合理科学的分析来确定。对于分布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如果充电站点所在位置交通比较发达,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则间距应该适当减小,如果充电站点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则应该将间距适当扩大,以节省资源。而对于分布于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充电站点,可以根据所处道路等级来进行间距的设置,如果是等级较高的道路,例如国道等,可以将间距适当减小,如果是等级较低的道路,例如县级公路等,可以将间距适当扩大。

二、充电站需求预测模型

电动汽车充电站需求规模大小要把不同充电机所可以供应的功率大小考虑到。在进行估算充电站需求量的时候,考虑的关键性因素是城市拥有电动汽车的数量,在此前提下再进行电动汽车充电站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并且将所有的影响因素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建立起可以计算出来的变量以及数学算式,接着在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电动汽车到底需要修建多少数量的充电站。构建充电站的需求预测模型时,可以把配电功率作为变量X。通过前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充电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加油站与当地的汽车总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充电站的需求估算模型应该是:

X=M·AS·P/T·N/1000(1)

N=L/S(2)

其中:X是配电功率,单位为Kv·A;M是修正系数,大小在0到1之间;A是这一地区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单位为台;S是每次充电可以驾驶的平均路程,单位是千米;P是行驶一千米所耗费的电量,单位是VA·h/km;T是每次充电平均时间,单位是小时;N是总的充电数,单位为次;L是一台电动汽车每天可以驾驶的路程,单位:km。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全部的电动车在进行充电的时候都会去充电站完成,而存在一部分人是会在家里给电动车进行充电的,所以我们要借助模型修正指数M,M的值为大于0小于1之间。除此之外,电动车日平均行驶的里程会受到其所在城市和电动车种类二者的限制,类型不同的电动车其电池性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因此,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在行驶一定里程的时候所耗费的电量是有所不同的,并且随着技术的升级,电池的性能也会日益完善,从而单次充电行驶路程会增加以及充电时间的会缩短。

三、充电站建设规模

根据目前充电站建设情况,根据充电站配电功率大小以及充电站设备数量多少区分,从而就能够把充电站对应的分成三大类;如果是以充电机的充电能力以及功率来作为区分的准则,此时充电设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分类如表1和表2所示。

为将充电站需求预测模型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估测完充电站充电功率需求量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和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对充电功率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计算出不同区域充电站建设类型及数量。

四、算例结论

根据上述的需求预测模型对H市充电站建设规模进行初步预测。估测出的结果是:2016年的年底,H市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800台,充电桩需求为629台,时隔2年后,2017年这两方面的拥有量分别是4000和1385台。

结合H市的现实状况和充电站的不同规模类型,预测H市充电站需求如表3所示。

(作者单位: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许文超.电动汽车充电站需求影响因素及预測方法[J]江苏电机工程,2011.5

[2] 张曦予,李秋硕.电动公交车充电站功率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建模[J],现代电力,2014.1

[3] 康继光,卫振林.电动汽车充电模式与充电站建设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9

[4] 徐凡,俞国勤,顾临峰,张华.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规划浅析[[J].华东电力,2009.10

上一篇:《恨别》的全诗翻译赏析下一篇:综合布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