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

2024-09-18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精选8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相关知识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道题2份总分54份)

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a.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b.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c.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d.自我服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2、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提出,经()讨论同意,报()批准。

a.人民政府,村民代表,乡主席团;b.党委,村民会议,县人民政府;c.人民政府,村民会议,县级人民政府;d.村党支部、村委会,乡主席团

3、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

a.服务型、公益性、互助性,新农村建设;b.服务型、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区建设;c.服务型、公益性、互助性,法治建设;d.服务型、公益性、行政性,农村社区建设

4、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直接选举产生。a.公民;b.村民;c.政府;d.党支部

5、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主持。a.村民委员会;b.村党支部;c.村民代表;d.村民选举委员会

6、村民选举委员会由()和()组成,由(、或者)推选产生。

a.主任、委员,村民会议,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b、书记、委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c.主任、委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d.书记、主人,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

7、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布。a.20;b.15;c.5;d.10

8、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a.3,5;b.15,10;c.5,3;d.10,5

9、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选票,始得当选。

a.过半数,过半数;b.1/3;c.1/5;d.1/4

10、选举实行()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处。

a.无记名、秘密写票;b.民主、监票.c、无记名、检票;d.秘密写票,监督

11、本村()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a.1/3,1/5 ;b.1/

5、1/3.c、1/10,1/5;d.2/3,2/5

12、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通过。a.过半数,过1/3 ;b.1/3,过半数.c.1/5,1/3;d.过半数,过半数

13、以(、、、、)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

a.独断、威胁、欺骗、贿赂、伪造;b.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c.不公平、威胁、欺骗、贿赂、伪造d.命令性、威胁、欺骗、贿赂、伪造

14、村民委员会成员()或者被()的,其职务自行终止。

a.违纪、违法;b.丧失行为能力、判处刑罚;c.两年连续不合格、没有组织能力威胁;d.没履行职责,违法违纪

15、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日内完成工作移交。工作移交由()主持,由乡、民族乡、镇的()监督。

a.10,村民选举委员会,人民政府;b、10,村党支部,人民政府c.15,村党支部,乡党委;d.10,村民选举委员会,乡人大主席团

16、村民会议由本村()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a.16;b、18;c.15;d.20.17、村民会议由()召集。

a.村民代表;b、村党支部;c.村民;d.村民委员会.18、村民委员会实行()制度。

a.政务公开;b、党务公开;c.村务公开;d.厂务公开.二、简答题(总份46份)

1、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那一年修订的(15份)

2、这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解决了目前农村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三难“问题。哪个是“三难”问题?(8份)

3、村民委员会选举的6项原则是什么?(8份)

4、村民委员会选举步骤分几个阶段,各阶段包括哪些内容?(15份)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 篇2

一、大学教授委员会组织章程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当前,中国大学纷纷成立了教授委员会来发挥学术权力在大学管理中的职责,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伴随着教授委员会章程的颁布,教授委员会在实施中有了制度的保障。通过对现存教授委员会章程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教授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目前中国大学公开公布的具有代表性的教授委员会章程为研究对象。虽然不少高校已经建立了教授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明确的教授委员会章程,教授委员会所具有的职责权限是体现在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中的,并且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学校相对于制定教授委员会章程的学校在数量上就占有明显的优势。在样本选择上,教授委员会章程选取了《东北师范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工作暂行规定》、《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委员会章程》、《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沈阳师范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共六所大学的教授委员会章程。通过对本研究所选取章程样本的研究已足可以反映和发现当前我国大学教授委员会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制定了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的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检索,查找出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其次,利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把收集到的有关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直接对单个样本做技术性处理,将其内容分解为若干分析单元,评判单元内所表现的事实,并做出定量的统计描述。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对教授委员会章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二、大学教授委员会组织章程特点分析

通过对本研究所选取的中国大学教授委员会组织章程样本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大学内部事务可以分为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两种,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大学内部管理中是客观存在并相互影响的。教授委员会能有效地协调大学内部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间的关系。在本研究所选取的六所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的样本中,都规定了教授委员会由学校组织和领导在专业相关领域发挥教授在大学学术管理中的权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教授委员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一章第四条规定“教授委员会由学校组织和领导,教授委员会委员由学校聘任、考核与管理”。《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中第一章第一条规定“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是院党委、院行政领导下的专家决策、咨询机构”;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教授委员会的工作和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委员会章程》总则的第三条规定“近代物理系教授委员会接受学校和学院的行政指导,负责协调、落实和执行学校和学院相关的作用安排和决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九条规定“教授委员会的意见报送学术委员会审批决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第二条规定“教授委员会对院长负责”。《沈阳师范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教授委员会受校学术委员会的领导。”

第二,在六所大学公布的教授委员会章程中,基本上都对教授委员会设置的组织层次和功能进行了定位。因为学术性是大学组织的基本特征。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总则中规定:“教授委员会是院(系)改革、建设与发展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是学校建立‘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新型高校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在《沈阳师范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的总则中规定:“院(系)教授委员会,是研究和决定院(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建设等重大学术性和专业性事宜的决策机构”。在《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的总则中规定:“教授委员会的宗旨是调动学院教授级专家学者参与学院决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治校的重要作用,增强学院的科学性、合理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委员会章程》的总则中规定:“近代物理系教授委员会是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的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近代物理系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工作。”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组织条例》中规定:“教授委员会讨论并决定本所研究计划及学术上的重大问题,负责考核本所成员的学术研究工作,鉴定相关的学术成果。”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中规定:“教授委员会对学院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参与决策过程。”可见,教授委员会的设立宗旨是提高院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水平以及保障学术权力。

第三,教授委员会主要由二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组成,其任期为三年,院(系)党总支书记为教授委员会成员,一般由院长(系主任)担任主任委员。绝大多数教授委员会委员是任命的而非选举的,并仍然具有行政官员的地位。《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的第二章组织与规则、《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第二章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委员会章程》的第二部分教授委员会产生办法、《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第二章教授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程序、《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第二条和第三条、《沈阳师范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的第二章组织原则都对上述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第四,在院系层次,一般赋予教授委员会以下职权:民主推荐权、民主测评权、学术领导权、专业设置权、教学计划审定权、学术考察权、学术成果评定权、学术经费使用权、人员选拔权、批评建议权、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权。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的第五章权利与义务、《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第三章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委员会章程》的总则部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四条、《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第四条、《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沈阳师范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第三章和第五章,都对教授委员会的职权与义务做了具体的规定。

三、结论

从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变革的趋势来看,适应民主化的需要,一长制已让位于委员会制。委员会制是由若干人员或代表组成的处理某一问题或某一领域事务的集体[2]。“在近代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流行的‘教授治校’制就是由教授会、行政会、评议会相互制约的领导体制”[3]。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教授委员会是大学中学术人员参与学校内部管理的形式,它是大学学术权力的实现形式。教授委员会在其组成人员与工作性质上都充分体现了以学术为中心这一点,充分发挥大学学术权力在大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教授委员会充分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服从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它不是独立于高等学校的实体,而是高等学校中的一个附属机构,体现高等学校的学术性是其重要的特征。教授委员会体现在基层学术组织—院系一级,更能体现学者的学术权力,更植根于基层。

参考文献

[1]张君辉.中外大学教授委员会的类型与功能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6,(4).

[2]黄葳.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6.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 篇3

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1998年11月颁布实施以来,在农村得到了较好的实施,村民自治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普遍欢迎,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以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村委会60.4万个,村委会成员233.9万人,全国95%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绝大多数村进行了7次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农民的参选热情高涨,各地平均参选率达到90.7%以上,一大批有文化、有本领、热心为村民服务的村民当选村委会成员,使村委会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村委会成员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村委会干部队伍,村委会主任的连任比例在50%以上。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户籍制度、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化,在实行村民自治中也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干部候选人应德才兼备,建议增加“被追究刑责者不得提名为候选人”

草案规定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村民为候选人。

审议意见审议中,有些委员认为,村委会成员尤其是村委会主任,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较大,实行海选对候选人把握不准,实践中容易出现被判过刑的人、违反计划生育的人、品行恶劣的人以及年龄偏大的人被选为村委会主任的现象。

达列力汗·马米汗委员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有下列情况的村民不得被提名确定为村民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劳动教养的、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受到处罚的。”

虞云耀委员认为,草案提出的“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作为候选人的条件没有错,但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草案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包括“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现在候选人的条件只讲热心公益事业,还应当讲热心公共事务。建议将此修改为“热心为群众办事”。

陈述涛委员也认为,草案对候选人的条件主要体现了“德”。而选拔干部一向都要德才兼备,这里没有对“才”的要求。一个好的村官可以带领一个村的人致富,“才”一定要体现出来。建议在候选人的条件中增加类似“能为全体村民谋利益”这样的条件,

在一些地方拉票贿选问题还比较常见,建议明确“村干部拉票当选应视为无效”

草案规定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

审议意见李传卿委员建议将草案中的“贿赂”二字,修改为“拉票贿选”。李传卿表示,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拉票贿选问题还比较常见,在村委会选举中,农村的家族、宗族、亲友确实存在“拉票,但不一定行贿”的情况。拉票同样导致不能保证选出来的人“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因此,对拉票选出来的村委会成员也应当视为无效。

哈斯巴根委员说,村委会选举中大体上存在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贫困地区由于对村委会成员的补贴少且落实得不好,村民对参选村委会成员的积极性不高,村委会成员老化,后继乏人。二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近郊地区,村委会成员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的竞争比较激烈,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进行贿选,有的还有黑恶势力参与。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不是个别现象。草案中“以贿赂手段当选村委会成员无效”的规定太原则。实践中不好把握,建议对贿选行为进行界定,进一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马福海委员认为。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手段妨碍村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行为,仅仅靠村民向上级举报或者反映,由上级出面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弄不好还会引起村民反复上访。为此,建议草案为村民自治权利提供司法救济和保障机制。村民认为县乡行政组织处理不公的或者处理不彻底的,可以由村民代表或者由一定人数的村民联名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通过完善《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或者出台有关司法解释,依法惩处影响和破坏村民自治的行为,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

全家外出不能投票者如何参加选举?建议扩展委托范围,可书面委托直系亲属或其他选民代为投票

草案规定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同一家庭户口内其他成员代为投票。

审议意见王云龙委员说,农村中有很多小两口带着孩子独立成户,两口子把孩子交给老人外出打工,按照这一条规定他们就无法委托投票了,如果把这个规定再扩展一些,加上“或直系亲属”可能更符合实际,选举的人也会更多一些。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相里斌认为,这一规定不够清楚,“同一家庭户口内其他成员”如果包括留守儿童都可以投票的话,可能和具备选举权的要求相矛盾。建议增加“可以书面委托同一家庭户口内其他成员,根据委托人的意愿代为投票”。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庆伟建议将此修改为“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同一家庭户口内,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中的成年人,或者说是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员代为投票”。这样,可以防止其他人代替。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 篇4

(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南洛阳0%1$!#)

摘+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宜运用“修订”的方式进行修改,最优的选择是制定《村民自治法》,次优的选择是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制度的修订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村民委员会内涵以宪法为标准处理,修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立法确认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法律地位。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必须坚持村民自治属于直接民主形式的自治和村民自治的法律主要属于行为法的基本理论。

+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23!#+++++++文献标识码:4++文章编号:1&%!5#31$(!$$%)$#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虽未被明确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但此项工作已正式启动。“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村民自治实践的需要,有必要通过修改法律,保障村民自治的健康发

[1]

看来,对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修改展。”

的必要性,学界、实务界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

“法的修改和补充,是立法主体对现行法实施变动,使其呈现新面貌的专门活动。”“法的修改的任务在于对现行法的内容加以修缮改动,通过这种活动使法臻于立法主体预期达到的状况。法的补充,则是在原来法的规定不变的情况下,在法中加上新的内容,使法更完善、能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法的补充与法的修改是有区别的。但由于法的补充是对原来的法加进新的内容,补充之后,原来的法便发生变化,已不同于原来的状况,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法的补充也是一种法的修改。中国《宪法》只规定全国人大有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没有规定它有补充法律的权

[!]&

力,原因可能便在这里。”在人们的日常用语

如何修改,认识还不统一。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一种是制定《村民自治法》。笔者持后一种观点,同时认为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可以接受,更主要的是围绕直接民主这一村民自治的本质,以自治、直接民主、法治为基本原则抓紧制定《村民自治法》。也就是说,应该制定《村民自治法》,如果不能制定这样一部法律,也可以接受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方案。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宜采用大家现在认同的法律修订模式,而不是法律修正案模式。

中,基本上采用的是“法的修改”这一术语。在本文中,笔者即使用“法的修改”术语,而不采用立法学学理中的用法,法的修改包括了立法学中所说的法的修改和法的补充。

法的修改方式,顾名思义,是指法修改的方法和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的修改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经常用到的分类办法是,根据修改所涉及到的法的内容的分量、比重,将法的修改分为整体(全面)修改和部分(局部)修改。整体(全面)修改,是指对原法所作的大量的甚至是全局性的变动。通常采用以新的同名法代替原来

[#]

实际的立法技术上经常被称为修的法的方式。

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方式

+选择

++“法的修改”是立法中的法定专门术语,在立法学的学理上又被称做是“法的修改和补充”。

收稿日期:+!$$&51$5!#

万方数据作者简介:+张景峰(13&&5),男,河南偃师人,副教授。

第!期张景峰:

?!

订,比如#$$%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由于习惯也可以不表明为修订,比如我国#$&’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由于我国特有的法律试行制度,也可以不表明为修订,比如#$$&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等。部分(局部)修改,是指对原法所作的少量的或局部性的变动。整体(全面)修改以外的修改,均属于部分(局部)修改。一般采用为有权机关通过名称为修改法的决议、决定等的方

即村干部组成的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体中的执行机关,其职权包括:(#)管理权,即负责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日常管理;(’)代表权,即对外代表本村开展工作;(!)召集权,即负责

[*]

召集并主持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这些问

题,需要采用“修订”的方式来修改。

二、制定《村民自治法》与修订

式。[’]*

实际的立法技术上经常被称为修正,比如

#$$%年以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

在探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问题、通过新闻媒体透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进程的时候,人们比较集中地使用“修订”这一术语。如果“修订”确实就是实际立法技术中所称的修订,那么说明学界和实务界基本接受了采用“修订”的方式来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次优顺位选择时,笔者也赞同采用“修订”的方式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因是“修正”方式不能满足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际需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一些村民自治法律的基本制度上要考虑进行修改,比如与《宪法》不相吻合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两种村民委员会含义的问题等。)第###条第#款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第##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虽然《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通过选举产生,但二者内涵已有了很大差别。《宪法》只是规定村民委员会中设立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职务,至于这些职务的享有者可以干什么,则需要子法或者村民自治予以解决。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条的规定,没有沿着规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等职责的思路去规定,却在《宪法》村民委员会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含义,形成了与中村民委员会含义不同的村民委员会设

置―――“村民委员会”万方数据变成了一个由三至七名成员

(一)组织法名称与村民自治的立法目的不相

吻合

笔者登陆,-./系列数据库,以“组织法”为题名,查#$%$―’++(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选中*#&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项、“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项、“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项),经过甄别,有一篇论文―――《中国组织法若干问题探讨》,涉及研究组织法的原理问题。关于组织法的解释,《法学词典》为:“专门规定某类国家机关的组成和活动原则的法律。实体法的一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大学网组织法》等。”[)《中国组织法若干问题探讨》

的作者认为,“组织法并非专门规范国家机关”。因此,“组织法是有特定调整对象的,即:一定范围的社会组织关系。所谓‘一定范围’包括国家机构组织关系和非国家机构组织关系。国家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非国家机构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某些民间组织”。“组织法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的法律地位、人员组成、机构设置、职责权限、活动原则以及纵横关系等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组织法是调整特定组织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认

为,组织法是规定非自然、社会组织的组成和活动原则的法律,涉及该组织的法律地位、人员组成、

《村民自治法》“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宪法》《宪法》

?#

机构设置、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定村民自治行为的规范。也就是说,法律主要解决的是村民作为村民自治权的主体如何去自治,而不是组建多少什么样的组织、机关去凌驾于村民之上。如果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围绕人为构建的各种组织、机关的选举、职责权限等进行立法,这些法律实施对于村民自治权的积极效用,不可能存在,反而可能产生诸多流弊,有碍于村民自治权的实现。《村民自治法》作为行为法,避开组织法的立法思路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条就“立法宗旨和宪法依据”规定:“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分明是为了确认村民自治权,规约农村村民的自治行为,与组织法是规范一定范围社会组织的组织不同。因此,其名称不能反映该法应该具备的实际内容和本质属性,需要进行修正。

(二)制定《村民自治法》满足确认村民自治

权、规约村民自治的需要

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条的规定来看,该内容的立法属于村民自主治理法的行为法的范畴,主要的内容应该是确认村民自治权、规约村民自治行为。

村民委员会属于农村的基层社区。在一个社区里面,涉及到的事务、事业、行为是很多的。对于社区居民的私人事务、私益事业,由社区居民自己处理,比如社区居民行使物权,在民事活动中签订合同等,由社区居民自己处理;对于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需要社区的居民―――现在学界和实务界接受“村民”的概念―――组织起来,以一个集合体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即由村民自己自主治理。

有关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村民有自己进行自主治理的权利。《宪法》第%%%条第%款规定,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也就是在宪法层面已经确认了村民作为主体,有权在村民委员会的基层社区实行自主治理。作为宪法的下位法,应该将村民自治权具体化,有利于村民来行使村民自治权,并构设村民自治权实现的救济途径,设定制约村民自治权滥用的途径。这在《村民自治法》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名正言顺。另一方面,村民如何进行自主治理,即村民如何行使村民自治权。“从制度层面来说,村民自治是通过宪法、法律所确认的农村村庄社区村民有依法办理自己事情的自由的法律制度,并以此确认了村民自治权。”“从行为层面来说,村民自治是法定村法定范围内的村民民主行

使村民自治权的活动。”[#]在确认村民自治权以

后,法律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行为法的立法方法,万方数据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最优的选择是制定《村民自治法》,次优的选择就是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而现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要为制定《村民自治法》做好铺垫。

三、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设计的

$修改问题

$$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也是争议最多最大的部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民委员会的内涵应以《宪法》为标准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村民委员会这一概念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由广大村民组成的自治组织体;一种含义是指由村民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体中的一种机关。宪法意义上的村民委员会只有第一种含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意义上的村民委员会具有两种含义。村民委员会的两种含义是大相径庭的。第一种含义的村民委员会是社会主义直接民主的实践形式。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内涵的改变,使得宪法意义上的村民委员会未被具体化为实实在在的组织形态,而成为一种“虚拟的组织形式”;第二种含义的村民委员会则成为依法成立的、实实在在的一种组织形式。实践中在进行法律行为的应该是第二种含义上的村民委员会,而第一种含义上的村民委员会则表达了一种村民自治的理想状态。“村民委员会”一词出现两种含义,使人们在使用“村民委员会”这一概念时显得无所适从,加之“村民委员会”概念在使用中,往往是两种意义混淆使用的,两种含义时而重叠,时而交叉、分离,使人们无法正确地理解村民自治、准确地认识村民委员会。在具体实务中,需要村民委员会参加的案件,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定位问题很难解决,法律适用也产生障碍。法律上的用语应该是严谨、确定、没有歧

第!期张景峰:

?#

义的,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则同一法律中包含两种含义,且很难分辨,还容易混淆,与法律的要求相悖。因此,村民委员会的内涵应该以宪法为标准单一化地统一起来。

(二)修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为“村民委员

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宪法》第###条第#款规定的是“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演变为“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人格,仅仅是村民集合体的代理人。考虑到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种类繁多而不同,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类型化,进而决定代理权的范围,或者村民授权的方式、范围等。

当然,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与村民集合体之间,能否界定为信托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笔者个人目前的看法是,他们之间以代理关系为妥当。

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对象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不能等同于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其内在的不同前已述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要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统一为宪法规定的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修改为“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时,现在的条文无需增加,也不要授权省级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更为详细的具体选举办法。现有规定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炼,避免过于繁琐的选举程序,给予村民更多的信任,放手由村民来决定这些职务担任人员的选举或者确定办法。

(三)立法确认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

员的法律地位

根据《宪法》所进行的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选举出的是自治组织体一定职务的担任人员;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进行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选举出的是自治组织体的一种机关一定职务的担任人员。“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与“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致的,因为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名义上最后还是归结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但是,其本质属性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因是,在一部法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含义的“村民委员会”。作为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替代规定,在《宪法》没有修改以前,第一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立法确认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法律地位。

笔者认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法律地位,首先要确定他们与作为自治组织体主体的村民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解决其职责权限问

题。村民委员会主任、万方数据副主任和委员没有独立的

四、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

(一)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基础

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必须明了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前提,确定适当的基本理论基础。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必须坚持村民自治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直接民主形式的自治和行为法。

#$村民自治属于直接民主形式的自治。村民自治符合社区直接民主制度存在的基本条件:地域狭小、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事务简单易于讨论

和表决等。[%]村民自治权的具体运行,主要采取直

接行使权利的方式来进行。村民直接参与法定村的治理是原则,间接的“代议制”民主、委托行使村

民自治权是例外。[&]因此,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就要以直接民主为主线来衡量村民自治权运用的规范。一般来说,与直接民主不一致的法律制度要予以清除。从直接民主出发考察《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非常值得重视。不考虑这一点,只能是徒增法律条文,无法真正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学界和实务界过于关注村民自治中的选举问题就是典型的表现。有不少人承认村民自治属于直接民主形式的自治,但是又不能将这种看法贯穿于村民自治相关法律认识的主要过程,是尤其值得关注的。

’$村民自治的法律主要属于行为法。村民自治是法定村民具有法律意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体为满足一定的需要―――村庄社区的和谐、发展而在自由意志支配下进行的行为。村

民自治属于法律行为。[%]因此,村民自治的法律主

要属于行为法。作为调整村民自治的行为法,与调整合同行为的合同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村民自治行为的主体通常采用会议体

“村民委员会的主任、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的方式从事一定的行为,与合同行为不同。村民自治的法律就要与合同法有所一致又有所不同的行为法面目出现。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本框架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需要我们规划出其基本框架。笔者认为,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基本框架应该包括:

%&总则。对村民自治权、直接民主形式的自治的基本问题作出规定。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采用简单结构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结构类型,无助于人们的认知和学习,有碍于法律的正确运用。因此,应采用一般结构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结构类型,在总则后运用章的形式规定村民自治涉及的规范。

!&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鉴于广大农民基本接受采用选举的方式产生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可以继续保留选举的方式。考虑到村民自治的自由,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允许在比较严格的程序下,比如通过自治性规范(村民自治章程或者村规民约)规定灵活的方法。

’&村民自治权行使的方式、程序,结果的效力。(%)村民自治权行使的方式及程序。基于这些村民自治运行的实际状况,笔者建议,除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以外,村民自治权行使的方式主要包括会议体决定或者说集体决

定、制定自治性规范(村民自治章程或者村规民约)等。(!)村民自治权行使结果的效力。村民自治权行使的结果可以划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三种基本效力形态。

(&村民自治权行使的救济。村民自治权行使的救济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村民自治权行使遇到障碍的救济,通过救济保障村民自治权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村民自治权被认为滥用的救济,通过救济纠正村民自治权的滥用,保障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陈丽平&民政部正着手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

制日报,!

社,!

学,!

上海辞书出版社,%-0(:1(’+1((&[1]陈大文&中国组织法若干问题探讨[.]&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00+-%&[#]张景峰&对村民自治概念的法学分析[.]&社会主义研

究,!

!

!

/23)4.56789:67

(!

?DM:>5A>NKA5N:9A>BDO:6=6N:&LC5?=?DM:>5A>NKA5N:>:E5?567“;5?@ABB5CC::@A6?C5CDC5E:F=G”&PK::=:E5?5A66::J?CANA6?5J:>9A=?NABB5CC::’?NA66AC=C5A6C=Q:CK:NA6?C5CDC5A6=?CK:?C=6J=>J,E5?NABB5CC::J5>:NCA>,=??5?C=6CJ5>:NCA>=6JNABB5CC::B:BH:>’?::M?NABB5CC:::?NABB5CC::J5>:NCA>,=??5?C=6CJ5>:NCA>=6JNABB5CC::B:BH:>’?B:J56IG5:E5?567;5?@ABB5CC::@A6?C5CDC5E:F=GCK=CCK:E5?:6=6N:H::NCJ:BAN>=NI=6JCK:?:6=6N:H:

江西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 篇5

2005年03月24日 09:14

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办法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10月24日江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本村事务。

第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依法实行民主自治。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并完成其依法布置的各项任务。第四条 村民会议由依法享有选举权的本村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可以由依法享有选举权的本村村民参加,也可以由每户派代表参加。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派代表参加。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每年至少举行1次。有1/5以上依法享有选举权的本村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村民委员会认为必要,可以召集村民会议。

村民会议的决定,由依法享有选举权的本村村民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户代表的过半数通过。第五条 村民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讨论决定本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及其他公共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选举、补选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三)听取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收支情况报告;

(四)依法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或者村规民约;

(五)撤销或者改变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六)讨论通过本村宅基地的分配使用方案,依法上报批准;

(七)讨论决定村集体提留的提取和使用方案;

(八)讨论决定本村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

(九)讨论决定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需费用的筹集办法;

(十)村民会议认为需要讨论决定的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若干人和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组长、驻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会议授权,可以依法行使第五条第三项至第十项规定的职权。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并主持,每6个月至少举行一次。有1/3以上村民代表会议成员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认为必要,可以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由村民代表会议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

第七条 村民代表由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村民代表的任期为3年,在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同时进行村民代表换届选举。

村民代表人数根据村民人数或者户数确定相应比例,村民代表人数不得少于村民代表会议成员的半数。村民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村民代表名单,应当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的居住状况、自然条件、历史习惯和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便于乡(镇)人民政府指导,有利于促进村民团结和发展生产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主持日常村务,监督村民自治章程或者村规民约的执行;

(二)提出本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及其他公共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草案;

(三)完善以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组织村民发展生产,兴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企业,搞好生产服务和协调工作,增加村民收入,繁荣本村经济;

(四)依法管理本村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和水利设施,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组织村民履行纳税、交售粮棉、服兵役、实行计划生育、接受义务教育及其他依法应尽的义务,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六)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代表本村处理与邻村的各种纠纷,防止和制止械斗,促进村际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组织健康的文体活动,制止赌博和迷信活动,树立尊老爱幼、拥军优属、扶贫助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八)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逐步开展农村社会保险;

(九)改变或者撤销下属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十)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和要求。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至7人组成,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职数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副主任。具体职数,根据人口、地域、工作任务和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其成员可连选连任。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对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作出统一部署,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和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具体指导。

村选举领导小组主持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并具体负责制定选举办法,选民登记,公布选民名单,组织酝酿、公布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名单,确定选举日期,主持选举大会,确定选举是否有效,宣布并上报选举结果等工作。

村选举领导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共5人组成,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推荐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坚持公平、平等的原则。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由村民小组推荐或者由中国共产党在村的基层组织推荐。

村选举领导小组应当将依法提出的全部候选人名单,交各村民小组酝酿,根据多数村民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并在正式举行选举的5日前按姓氏笔划顺序张榜公布。

第十三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差额选举。主任正式候选人数应当比应选人数多1人,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和应选人数相等,也可以等额选举。副主任、委员正式候选人数应当比应选人数多1至2人。

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

第十四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应当召开村民会议进行。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也可以分片设票箱进行。

对年老、病残、行动不便的选民,可以设流动票箱投票。

第十五条 选民因文盲或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人代写,但代写人不得违背选民的意志。

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的,经选举领导小组确认,可以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但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

第十六条 进行投票选举前,应当推选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第十七条 选民对村民委员会正式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

第十八条 全体选民或者户代表过半数参加的选举有效。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

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废票,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人数的有效。第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正式候选人,经参加选举的选民或者户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始得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人数超过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人员重新投票。

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时,不足名额可以在没有当选的人员中,或者重新酝酿候选人,进行第二次投票。第二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但得票数不得少于参加选举的选民或者户代表的1/3。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当选后,由村选举领导小组当场宣布选举结果,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发给全省统一式样的当选证书。

第二十一条 用暴力、威胁、恐吓、欺骗、贿赂、打击报复等手段,扰乱、破坏选举工作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故出缺的,由村民会议补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在任期内因故出缺的,由村民委员会推选1名副主任主持工作;未设副主任的村民委员会,可以推选1名委员主持工作,直至选出主任为止。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受村民和村民代表监督。村民委员会成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村民会议予以撤换:

(一)以权谋私,在村民中造成较坏影响的;

(二)玩忽职守,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的;

(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的;

(四)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村委会工作的;

(五)其他有违法违纪行为不宜担任村民委员会成员的。

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经济管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

人口少的村,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可将全村划分为若干村民小组,村民小组由依法享有选举权的村民组成。村民小组设组长1人,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设副组长1人。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小组组长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完成村民委员会交给的任务,办好本村民小组的各项事务,及时反映村民的意见和要求。

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组长应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带头遵纪守法,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

第二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学习、工作、会议、财务等各项制度,重大村务及时公开,各项经费收支帐目定期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对于常年坚持工作的给予固定补贴,其他的实行误工补贴。补贴的具体人数和数额,按照村的规模大小、经济条件和成员职别、工作实绩,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补贴经费,从村集体提留的管理费和村办企业上缴的利润中开支,支付确有困难的,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本地区村民委员会成员补贴的标准和办法作出规定,并监督执行。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村民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日常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 篇6

【发布日期】1992-05-10 【生效日期】1992-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办法

(1992年5月10日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村民委员会的建设,保障村民依法实行自治,促进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本村事务。

第三条 第三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应当尊重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以指导、支持和帮助,保障村民委员会依法实行民主自治。

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组织村民完成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依法布置的各项任务。

第四条 第四条 村民委员会应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章 村民会议

第五条 第五条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由十八周岁以上的全体村民,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派代表参加会议。

第六条 第六条 村民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通过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

(二)选举和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三)讨论通过村规民约;

(四)听取和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五)讨论通过村集体提留的提取和使用方案;

(六)讨论决定责任田、口粮田的划分与调整;

(七)改变或撤销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八)审查村财务收支情况;

(九)讨论宅基地的分配使用方案;

(十)讨论决定其他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问题。

第七条 第七条 人口较多的村,可以举行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名代表参加的会议,作为村民会议的一种补充形式。这种补充形式的村民会议,可以行使前条第五项至第十项规定的职权。

村民小组推选参加村民会议的代表,一般每十户推选一名。但村民小组推选参加村民会议的代表的总数不得少于三十名。

第八条 第八条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

村民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两次。

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开村民会议。

第九条 第九条 村民会议必须有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户的代表或者村民小组推选的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才能举行。会议的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

村民会议的决定,村民委员会和全村村民必须执行。

第十条 第十条 村民会议讨论制定的村规民约不得与宪法、法律和法规相抵触。

村规民约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应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由村民委员会监督执行。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因故出缺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会议随时补选。

村民委员会成员提出辞职的,由村民委员会提请村民会议决定。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职数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根据村的规模大小和工作任务确定。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和引导村民依法履行义务;

(二)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主持日常村务,组织村民落实村民会议的决定;

(三)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和支持村民发展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

(四)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五)依照法律管理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财务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办理本村农田水利、交通、供电、通讯、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行计划生育;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组织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推行婚丧习俗改革,反对封建宗族思想和其他各种腐朽的思想,教育村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八)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促进村民团结、民族团结和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

(九)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做好农副作物的定购、统筹、纳税、征兵、拥军优属等工作。

(十)及时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的时候,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村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不得强迫命令,不得打击报复。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廉洁奉公,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收支帐目应当按期公布,接受村民和本村经济组织的监督。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不脱离生产,但可以享受适当的固定补贴或误工补贴。补贴的标准经村民会议根据本村经济状况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情况讨论同意后,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下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经济管理等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主任。人口较少的村,村民委员会也可以不设下属的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经济管理等委员会成员和村会计(文书)的人选,由村民委员会提名,村民会议通过。村会计(文书)一般应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兼任。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应根据便于村民生产、生活和开展活动的原则划分。

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其职责是召集和主持村民小组会议,组织本组村民贯彻执行村民会议的决定,完成村民委员会交给的任务和开展各项活动,并及时向村民委员会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办理本村民小组各项事宜。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有条件的村,可以组成村民议事会,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咨询。村民议事会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召集和主持。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编入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应当对他们进行监督、教育和帮助。

第四章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选举与撤换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在选举时,可以先选举出村民委员会成员,再由选民从其中直接选举主任、副主任,也可以分别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时,应召开选举大会,进行差额选举。

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一律采取无记名投票方法。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在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选举领导小组组织进行。村选举领导小组由村民会议推选三人或五人组成。

村选举领导小组应对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进行登记,公布选民名单,确定选举日期和地点。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修选人,由村民小组民主推选。各村民小组推选的候选人数均不得超过应选人数。

村民小组推选的候选人名单由村选举领导小组汇总。村选举领导小组不得调换和增减。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候选人数应多于应选人数的三分之一至一倍。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等于或少于上述最高差额数,均为正式候选人。如果提名的候选人数超过上述最高差额数,由村选举领导小组将全部候选人名单提交全体选民酝酿讨论,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按照候选人数的最高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并在选举日的五日前张榜公布。名单的排列顺序以姓名笔划为序。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选举大会由村选举领导小组主持召开。有三分之二以上选民参加的选举大会有效。选举大会应当场推选出监票人、计票人,负责核对投票人数和票数。

正式候选人不得参与选举大会的组织工作。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选民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他人,也可以弃权。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投票选举时,选民因故不能参中投票的,经村选举领导小组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选民是文盲或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除候选人之外的选民代写。代写和代投选票的选民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志。

对无行为能力的老、弱、病、残选民,应当设流动票箱,在监票人的监督下,到他们的住处进行投票。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多于投票人数的,选举无效。

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者少于应选名额的有效,多于应选名额的无效。选票如因涂改无法辨认的作废票处理。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候选人得赞成票超过参加选举选民半数的,始得当选。获得过半数赞成票的候选人数超过应选人数时,以得赞成票多的当选;如果获得赞成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得赞成票相等的候选人重新投票,以得赞成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赞成票的当选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应当在没有当选的候选人中另行选举,以得赞成票多的当选。但是得赞成票数须超过选票的二分之一。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选举大会应当众检票、计票和公布候选人的得票数,并将选举结果上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和县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在选举时经过两次投票未产生当选人或者当选人不足三人时,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由原村民委员会主持,直至新的村民委员会产生,但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经过两次投票,当选人数达到三人以上但仍不足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可以暂缺,以后再行补选。当村民委员会主任暂缺时,由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推荐一名副主任代理主任工作;当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都暂缺时,由当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在委员中推荐一人代理主任工作。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受村民监督。任何村民对违法乱纪或者严重失职的村民委员会成员,都有权检举和提出撤换的要求。

有五分之一以上的选民提出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应当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在村民会议表决前,被指控者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会议的决定应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和县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村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法律保护。对选举中有打击报复行为或使用各种手段破坏选举的,应当给予批评增长率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选举中使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或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由公安机关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根据本人的意愿,可以参加户籍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组织,也可以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是,他们都应当遵守村规民约。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讨论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出席会议的时候,他们应当派代表参加。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俄罗斯:成立国家统一考试委员会 篇7

新成立的国家统一考试委员会隶属于联邦总统办公室。俄联邦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指出, 该委员会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国家统一考试的正常进行, 维护正常的考试秩序。

同时, 国家统一考试委员会还要肩负起选拔人才的重任, 并支持天才儿童和青年的发展。国家统一考试委员会要不断总结和分析各种信息, 形成一个专门的人才选拔机制, 以更好地实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支持天才青年的发展。该委员会的任务不仅是要保证国家统一考试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提高国家统一考试的选拔效果。考试中的各门成绩将成为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依据。国家统一考试委员会还负责将国家统一考试的一系列情况上报总统。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考试 篇8

关键词: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非政府组织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4-0065-05

作为一个农民占据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如何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并使广大的农民投身到社会治理中成为一切中央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村民委员会无疑是存在时间最长、也是相对较完善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经过3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村委会在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也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权利意识日益被唤醒。在“三农”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村民自治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层面的变革,使得村民委员会能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问题。在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将村委会作为推动基层民主发展的重点,不可否认,村委会的良性运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向前发展,但是这样也会让我们将村委会定位为基层政权组织。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理论支撑、法律依据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从非政府组织视角下分析村民自治问题,以期化解村民委员会所遭遇的“角色定位模糊”与“功能错位”尴尬。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非政府组织

本文既然是从非政府组织视角下讨论村民自治问题,首先得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界定。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非政府组织理论开始在学术界升温,有学者采用“剩余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界定:非政府组织就是指除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这种定义只是从否定角度定义非政府组织,我们还是无法准确理解其内涵;秦晖教授则认为:“第三部门组织就是志愿求公益的组织,这样它既与以强制求公益的政府部门和以志愿求私益的市场部门区别开来 ,又揭示了三者的关联[1]。”这样的定义直接明了,阐明了第三部门组织相对于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主要区别,可是有个不足的地方就是以第三部门组织的主要特征掩盖了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忽视了第三部门组织的其他特征,对第三部门组织的定义还是不够准确。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叫作第三部门组织、非盈利组织等,英文全称是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不断瓦解,经济发展不断市场化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领域”之外的“私人空间”。随着市民社会理论引入国内学术界,加上借鉴国外非政府组织的经验,学术界找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切合点。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从非政府组织的视角来分析村民自治问题,所以,我们采用的非政府组织定义是:“‘非政府组织’是至今仍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优点是强调公民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性,表明公民社会组织不属于政府组织系统,明显不同于政府组织。但是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非政府组织’恰恰与政府的关系最密切,有些直接就是政府的非政府组织[2]。”

本文之所以选择从非政府组织的视角来讨论当前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针对作为村民自治的载体村民委员会的功能缺失问题,也就是说村委会的非政府组织属性不断被淡化,村委会被当作基层政权组织,甚至是基层政府的办事机构,从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村委会本该具备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被弱化。本文从非政府组织的视角来分析村民自治问题,重点就是要讨论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重塑村民委员会的非政府组织功能,使得村民委员会真正成为村民自治组织。

(二)村民自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的社会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从制度角度重新构建国家与农村社会良性的运作状态开始成为重点。198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宜山、罗城两县的农民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拉开了当代农村社会村民自治的新序幕。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的载体,承担着提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维持农村社会秩序等责任,村委会在重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6-1998年,吉林省梨树县进行了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海选模式”把对候选人的提名权从选举权中分离出来,由选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自此“梨树模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海选模式”的出现使得村民自治完成质的飞跃,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再到“海选”模式,这一村民自治过程中新的机制安排,使得国家失去了通过行政方式控制农村事务的途径。

我国历来是一个农民占据大多数人口的国家,如何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并使广大的农民投身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北宋到明清的乡约运动,再到阎锡山的“乡村建设”运动,都是在强调要将广大的乡民纳入到乡村社会的治理中来。在现代化的新时期,村民自治这一制度的确立,是对传统中国通过乡约运动实行乡村自治的超越,不仅实现了由传统“乡绅治理”到现在的村民自治,更重要的是当前的村民自治有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障。所以有学者认为:“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村民自治确立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种划分国家与农村社会组织边界的制度安排;同时村民自治这一制度安排, 使农村社会获得了与国家谈判的资格[3]。”

二、村委会—村民自治的载体

(一)村委会的发展脉络

在当代农村社会,村民委员会是存在时间最长、制度相对较完善的基层自治组织。1980年,广西宜州市合寨村村民为了应对当时的乡村治理困境,合寨村村民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大胆冲破体制束缚,率先成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并组织村民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开始了村民自治的新道路。根据1997年12月编撰完成的《宜州市志》记载:“1980年1月8日,果地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4]。”

nlc202309051223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保障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1987年11月24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形式通过并公布,于1988年6月1日起试行,1998年11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公布正式施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开始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该组织法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定位为:村民委员会是建立在农村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这同时说明村民委员会的成立揭开了农村村民自治的序幕。从1980年成立以来,村民委员会在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维持农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86-1998年,吉林省梨树县进行了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海选模式”把对候选人的提名权从选举权中分离出来,由选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自此“梨树模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梨树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这是对村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和探索。虽然伴随着“三农”问题的出现,村民委员会在实践运行中也存在制度层面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村民自治的载体,村民委员会在推动基层民主、稳定农村秩序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二)村民自治中的问题:村委会的功能错位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载体,在推动村民自治的同时,也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通过制度层面的改革,使得村民委员会走出当前的困境,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可是很多学者一旦涉及如何更好地开展村民自治时,就将重点放到乡村“两委关系”、基层选举中“贿选”和农民的政治冷漠上来,从而得出结论:当前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乡村“两委关系”不明确、农民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对选举和自治不关心以及在基层选举中存在的“贿选”现象而造成的。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导致当前村民自治走入困境的原因,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村民委员会本身的功能定位问题,村民委员会从刚开始成立时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到后来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行政性功能,从而成为基层政权组织,也就是从一开始的非政府组织演变为政府的“非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的功能错位是导致村民自治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二元分治体制的存在,村民委员会成为国家加强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工具。由于我国自上而下的权威型政治体制以及乡镇一级政府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造成了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很强的行政干预,尽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界定了各自的边界,但是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村民委员会还是被乡镇政府当作自己的派出机构,乡镇政府还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村民委员会实行较强烈的行政干预。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得村民委员会从刚成立时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逐渐成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和办事机构,村民委员会本应具备的自治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被行政功能所取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彭真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的‘腿’,要把村委会同政府加以区别,必须明确反对把村委会搞成一级政府的做法[5]。”

三、村委会-乡村社会的非政府组织

(一)历史渊源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的载体,本该定位成群众自治性组织,而非基层政权组织。虽然村民委员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成立的,但回顾过去,我们依旧能从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寻找到其中的历史渊源。

回顾漫长的封建发展史,我们发现在传统农村社会,“乡绅自治”始终与封建政权相伴随,秦晖先生将其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6]。”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是家族社会, 乡约组织的建立使得当时的村民参与乡族事务成为可能。按照《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解释:“乡约(villagers’ agreement)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众自动约定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民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7]。”中国古代社会的国家和天下其实都是家族的扩展和延伸,乡约是自治的一种体现,由族民自发制定规约,处理家族生活中面临的经济、社会、教育和礼俗方面的问题。通过乡约组织,族民能够参与到组织的日常管理中来。

虽然封建社会的乡约组织和现在的村民委员会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但是乡约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传统乡村社会实行自治的可能性途径。虽然现在的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对于仍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农村而言,乡约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的历史经验,毕竟乡约组织在推动乡村自治和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中国的乡约组织所具有的自治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正是现在村民委员会所缺少的,为了更好地赋予村民委员会以非政府组织的性质,我们何不回归传统、反思传统,从传统社会发掘出完善当今村民自治制度的历史资源呢?总结和借鉴传统乡约组织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使得村民委员会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自治功能提供价值经验。

(二)理论支撑

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出现是对社会管理出现危机的一种回应,而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也为我们重新定位村民委员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国内有学者认为:“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格局的关注,对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重视和关切;第二,治理理论在关注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的同时,对政府角色给予重新定位,它并没有将政府从其概念中剔除出去,而是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政府理念—有效政府;第三,在明确了政府的角色后,治理理论对治理的网络管理体系作出重要阐释[8]。”而公民社会理论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强调公民设计参与到共治中来,从而能有效地整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多元利益。

由于我国自上而下的权威型政治体制以及乡镇一级政府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逐渐被行政性功能所取代,而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组织不能脱离它的社会功能。如果我们把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延伸到村民委员会的功能定位上来,只有我们充分肯定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的社会地位,承认村民委员会的社会性、非政府性和自治性功能,这样我们才能完成村民委员会向非政府组织的转变,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则为这种转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nlc202309051223

(三)法律依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保障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它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为了保障村民实行自治,从而实现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定位为建立在农村的基础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也不是一级政府,更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

结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法律文本,该法第二条和第四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9]。”从这些法律规定看,我们可以看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民委员会一个重要的功能—自治性,而这也是非政府组织的最重要的特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赋予村民委员会以非政府组织性质提供法理上的合法性。

四、结语

从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村民委员会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为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不断推动村民自治向前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制度本身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村民委员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回归村民委员会这一组织本身,我们发现:由于现行压力型政治体制和乡镇政府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导致村民委员会逐渐丧失本应具有的自治性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村民委员会逐渐成为乡镇政府的办事机构,而这恰恰成为阻碍村民委员会在推动村民自治过程中所应发挥的载体作用。

在当前村民自治过程中,作为实行自治的重要载体,村民委员会的非政府组织属性却不断被淡化。传统乡村社会发展史为我们完善村民委员会提供历史资源,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兴起则为我们改革村民委员会提供理论支撑,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则为这种转变提供法理依据。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只有重塑村民委员会的非政府组织属性,赋予村民委员会以自治与社会服务功能,村民委员会才能真正成为村民自治组织,从而才能成为乡村治理的推动器。

参考文献:

[1]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史比较研究[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

[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

会科学,2006(01):109-122.

[3]李志勇.村民自治:重构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J].中共

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08):37-43.

[4]王布衣.中国第一个村委会诞生记[J].传承,2008(21):4-5.

[5]彭真文选(1941-199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7]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1994.

[8]汪向阳、胡春阳.治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的新热点[J].复

旦学报,2000(04):136-14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吴 霞)

上一篇:记一次考试学生作文250字下一篇:20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江河洪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