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遭遇现实

2024-09-29

当理想遭遇现实(精选8篇)

当理想遭遇现实 篇1

当教育理想遭遇现实

山东栖霞市庄园中心小学李炳友邮编265300

邮箱电话 ***字数 1769

理想是远大的、美好的,是人们实现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现实是实际的、无奈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当理想遭遇现实,人们只能选择现实,理想必须为现实让路。

二十多年前,师范毕业的我,带着老师地嘱托,牢记父母地叮咛,怀揣着当一名好老师的理想,来到了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尽管条件简陋,但我还是非常兴奋,因为毕竟有了我施展才能的机会了。当教导主任问我愿意上哪门课时,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语文。”对于爱读书的我来说,上语文课是我的最佳选择。何况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引领学生广泛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中感悟华夏文明的灿烂,古典名著的魅力,自然风光的秀丽,唐诗宋词的风采,异域文化的风情„„,品悟语言表达情感的神奇魅力,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语文课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同时,以读促学,以学促读,读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就让我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这次打击,让我萎靡不振,让我头脑清醒:由于我没把重点放在课内,忽略了课本知识,轻视了考试的作用,结果这次考得一塌糊涂,也正是因为我这次考试的严重失误,导致了学校在全镇的排名靠后了。一时间,我坠入了万丈深渊,成了学校的罪人,成了众矢之的:学生家长埋怨,要求孩子换班;老师不满,人家的努力前功尽弃,丢了奖金;领导不悦,我拖了学校工作的后腿,损坏了学校的声誉。自此,我成了学校领导的重点关心对象,每天找我谈话,让我汇报工作。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合盘托出的时候,领导大吃一惊:“你怎么不通知领导就私自这样做呢?再说了,你刚毕业,能把书本教好就行了,还搞什么改革创新,连老教师都不敢这样做,何况你初出茅庐?人家上级领导只看你的考试分数,分数高,有才能;分数低,是无能,分数是学校的生命线。今后只能一心一意搞教学,学校让教研组长做你的指导老师。”我一下子明白了领导的意

思,一切为考试服务,分数至上,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老师的法宝,更是学校声誉的保障。分数高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优秀。我这样做是不务正业,出风头,不知天高地厚。从此,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失落了,我的理想就像飞翔的小鸟断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为了学校的声誉,我只能抛弃理想,选择现实,一头扎进语文课本,向其他老师一样,不厌其烦的讲课文,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义,背诵课文,背诵课后问题,反复做题,抄写作文„„说也奇怪,在期末乃至以后的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还有好几次第一呢!自此,我的命运又改变了:领导表扬,交流经验,树为典型,成为教学骨干,成了让领导最放心的教师,还成了其他年轻教师的指导教师。这一切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他曾给我带来悲伤,也带来了荣誉。

时代在进步,教育要创新。素质教育开启了教育改革的春天。“分数至上”已被唾弃,“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仔细阅读新课标标准,那久违的理想又在心底萌动了。有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我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精讲,指导学法;课外诵读,积累语言,此外,每周还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慢慢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习惯,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为此,我搭建和创设了各种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读书征文比赛,班级作品荟萃,美文诵读比赛,师生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评选,读书小明星,我编读书名言„„班级的阅读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语言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成功。”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它的存在和实现要受到环境、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当教育理

想遭遇现实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现实,面对现实,坚守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实现理想。

(编辑老师您辛苦了,请多多赐教!谢谢!)

当理想遭遇现实 篇2

我也在这种裹挟和期待中, 不由自主地走进影院以求先睹为快。抛开结构、情节、画面等专业因素, 单就主题、人物等方面来说, 《老炮儿》正好契合了社会的纠结和观众的心理诉求, 并迅速打开记忆的闸门, 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或喜或悲。

抚平情绪之后, 冷静下来理性地品咂, 回味, 影片中若隐若现的几组关键词, 老是在我的脑际浮现, 徘徊。于是, 顺着自己的思绪脉络, 记下些许的认知和感悟。

叫好与叫座。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既要有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见仁见智的话题, 似乎难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有的影片制作水准和艺术价值颇高, 赢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但却成为票房毒药, 无奈地遭遇市场滑铁卢, 只能沦为曲高和寡的“评奖”影片, 连公开上映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影片主题模糊、结构零乱、剧情狗血, 遭到业界的炮轰、观众的吐槽, 只是一味迎合市场的“烂片”, 但票房却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尴尬局面和命运魔咒, 在2015 年被打破、改写:全年国内电影票房超过440 亿元, 同比增长48.7%, 其中国产影片占比61% 以上, 单部国产影片票房超过24 亿元, 城市观影人数增长51% 以上……透过这些看似枯燥、冰冷但含金量极高的数字, 对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接踵而至, 呈现出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但冷静观察、思考之后, 就会发现中国电影也存在着原创作品少、宣传“互黑”、票房造假等不容回避的问题, 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电影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提升空间。

老戏骨与小鲜肉。冯小刚作为导演, 其才华和成就早已有目共睹。虽然作为主演面对观众是第一次, 但冯小刚这些年来也没少触电, 客串了戏份不多、出彩不少的角色, 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的甚至喧宾夺主, 抢了主角的风头, 其表演天分和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晴、张涵予、刘桦等人在影视界摸爬滚打多年, 成为响当当的“角儿”、呼风唤雨的“腕儿”, 奠定了自己在圈内的地位, 市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可小觑。这些老戏骨的举手投足都是“戏”、一颦一笑都有“范”, 表演精准、到位, 但又绝不夸张、做作, 火候的拿捏、尺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吴亦凡、李易峰以及TFBOYS组合, 则是“95 后”、“00 后”一代人的偶像 (我就是从儿子那里才知道TFBOYS组合) , 拥有忠实的粉丝群体, 特别是深受女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在讲究“刷脸”的当下, 这些小鲜肉的“颜值”足够高, 靠吸引眼球的票房也就有了保障。不同的群体在一部影片中各取所需, 分别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代言人”, 都认为物超所值, 心甘情愿地掏钱买票, 影片距离成功自然也就不远了。

传统与时尚。以“张学军”的“炮子头”、皮夹克、自行车、滑冰为代表的传统符号和以“李小飞”的“飞机头”、中性装、法拉利、飙车为代表的时尚元素,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折射出中国快速发展、变化中的社会, 深刻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凸显了时代的痕迹和社会的烙印。传统与时尚有时显得格格不入, 但似乎又有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的传统, 可能源自于昨天的时尚;今天的时尚, 可能沉淀为明天的传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 今天还像病毒一样疯狂扩散的流行时尚, 转眼间就可能被扔进垃圾堆, 甚至成为嘲笑、讽刺的对象。不可否认, 随着时间的流逝, 时尚和传统会频繁转换、各领风骚, 不断在流行、落伍和被取代中往复循环。但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时尚基因始终无法抹去, 反而会历久弥新、显得愈加珍贵, 成其为“经典”, 所以“怀旧”才不会过时, 而且永远有拥趸、有市场。这或许就是“中国大妈”执著地迷恋广场舞的原因吧。

庙堂与江湖。对于为生活而奔波的老百姓而言, 庙堂似乎遥不可及且高高在上;江湖从来都只是传说且缥缈虚幻, 二者是那样的泾渭分明, 某种意义上说是井水不犯河水, 都不关老百姓什么事, 也不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虽然生活在皇城根下, 但胡同中的“张学军”, 无论是曾经的“六哥”, 还是如今的“六叔”, 抑或“六爷”, 终究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底层草根, 而且还无情地被时代淘汰、社会抛弃, 其拼命却又无力的挣扎, 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 但又很难被主流社会接纳、认同。“李小飞”, 特别是他背后的势力, 在影片中从未真正地出现, 但又无时、无处不在, 其操控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广, 都是草根阶层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 就好像铁幕一样笼罩在头顶。庙堂与江湖、权贵与草根, 轨迹似乎永远也不会有交集。俗话说, 风水轮流转, 身处底层的草根也有掀开铁幕的可能;身居庙堂的权贵也有跌落凡尘的时候。“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楼塌了”。可叹繁华落尽, 一切归于平淡, 真可谓世事难料、造化弄人, 也再次印证了一句话——“出来混, 总是要还的”。

父与子。毫无疑问, 年轻时的“张学军”是一个放荡不羁、打架斗殴的“混混”, 并为此受过伤、进过“局子”。虽然影片中没有单独交代, 但通过“话匣子”等人的口中可以间接得知。“张学军”热衷于“混社会”, 对妻儿不闻不问、不管不教, 逃避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没有履行丈夫、父亲的义务, 结果是妻离子散, 就差家破人亡了, 其代价惨痛、教训深刻。步入老年后的“张学军”, 仍旧沉溺于回忆之中, 对过去的时光充满留恋, 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标签。同时他更看不惯儿子“晓波”的所作所为, 老想教育儿子守“规矩”、走“正道”。然而, 事与愿违、种豆得瓜, 作为儿子的“晓波”并不买父亲的账, 非但骨子里瞧不起父亲, 言行上也不尊重父亲, 甚至是毫不顾忌地贬损、辱骂父亲。父子形同陌路、势同水火, 成为了冤家对头, 生活中直呼其名是家常便饭, 张口互骂也司空见惯, 乃至于剑拔弩张、大打出手。父子间的关系到了这种程度, 悲耶?怒耶?固然有社会的背景、时代的鸿沟, 但能排除个人的因素吗?令人欣慰的是, 在“儿子”落难的关键时刻, 所谓的“朋友”“哥们儿”唯恐避之不及、纷纷转身而去, 还是“父亲”不顾一切地挺身而出, 帮助“儿子”走出困境、渡过难关, 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自我救赎。这是人性的光辉、理性的回归, 也是对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的最好注解。

法与理。法律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 必须被信仰、被遵守、被执行。无论任何理由和借口, 都不能一再挑战和突破法律的防线, 否则这个社会注定充满了戾气、人人自危, 施暴者也会变成受害者, 毫无安全可言。“张学军”口中的“理”, 细究下来无非就是“碴架”, 打赢了, 就一切通吃;打输了, 就一败涂地。“李小飞”眼里的世界, 只剩下金钱和权力, 并由此构成了社会和人生的坐标以及对应的点位, 所有的规则必须围绕它们运行, 金钱和权力可以换取一切、摆平一切、主宰一切, 其他都是不值一提的“浮云”。他们所信奉的规则 (规矩) 以及采取的应对手段, 明显与法治背道而驰, 属于典型的看似合理但却不合法, 游走于法治之外的灰色地带。草莽时代、丛林社会彰显的是弱肉强食, 所以联结“张学军”和他的兄弟的是“义”;法治时代、文明社会遵循的是等价交换, 所以维系“李小飞”和他的朋友的是“利”。“义”也好, “利”也罢, 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被社会扯下最后的一块“遮羞布”。时移世易, 物是人非, “张学军”和“李小飞”蓦然发现这个世道变了, 不按自己所熟悉的规则出牌了, 好勇斗狠、权钱万能, 这对曾经屡试不爽的“杀手锏”, 最终却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看完《老炮儿》, 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另一部香港电影《古惑仔》。《老炮儿》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叫做《古惑仔之人到老年》, 只是没有那么血腥、暴力罢了, 更多了纪委、反腐和军服、军刀等桥段, 多少有那么点牵强、生硬、突兀, 也是影片不能承受之重。

大学涨学费:当理想遭遇现实 篇3

茅老此言一出,立刻引来舆论一片争议。众多网友质疑,在目前的涨价狂潮下,大学学费已经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为什么还要涨?而一些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确是富人搭了便车,应该提高学费。

为什么学者们屡屡提出大学学费应该涨的观点,他们究竟是基于什么判断?在目前的中国,大学真的应该涨学费吗?涨了学费就真的能够有利于穷人吗?

大学涨学费有利于穷人?

作为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当然不会没有根据地就如此敏感的问题信口开河。对于支持大学学费提高,茅于轼先生给出了如下的理据:“目前的中国高校里,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如果高校学费降低,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而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孩子上学的问题。

而在此前不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在一高端经济论坛上也表示,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是可以收费高,但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北大本科生一年的成本是20000元,一年的学费4000元,剩下的16000元都是政府在补贴,这是穷人在补贴富人。为什么不让富人多出些钱呢?比如说,学费就可以收20000元,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给他全额奖学金,这就是富人补贴穷人了”。

实际上,这种方法,美国已经在实行。美国“穷人”家庭(家庭年收入不超5万美元)的孩子得到的大学的资助,其主要来源正如张维迎提到的那样,是将收取的一部分学费做助学金补贴给穷学生(当然,助学金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并且学费越高,大学可以提取越多的助学金给穷人家的孩子,当然穷人家的孩子就能得到更大的好处。以著名的西北大学为例,家庭收入在3万至6万美元之间的,学校每年提供奖学金2万美元,再加上贷款,学费就基本搞定了。

然而,我们的问题是,在美国能够实行的做法,在中国就一定能够实行吗?当今中国与美国的社会环境差别很大,这种做法应用到中国是否会变味呢?

桔生淮北则为枳?

中国的国情和美国不一样,美国的家庭收入很透明,可以很容易鉴定穷人和富人,可是在我国,如何去核定穷与富?而且,即使钱收上来了,我们又如何能够保证钱能够真正补贴到穷人手里呢?

在美国,家庭的贫富和收入状况是比较透明的。对于所有愿意申请大学资助的家庭,都必须填写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收入调查表,内容包括家庭资产、当年的收入等全面的家庭财产信息,并要附上过去一年的报税单。美国人包括总统都有公开的报税单,所有的合法收入都是透明的,都必须在税单上列项。绝大多数美国人是靠合法收入,因此,当学生家庭为申请资助填报家庭财务表时,应该是真实的数据。中产及中产以上家庭不会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搞来助学金而将家庭收入刻意列为5万美元,这既有主观上不愿作假,也有报税单的监管。

可是,在中国怎样确定家庭资产和收入?不用说一些人可能不报真数,一些人有灰色收入,想报也是不敢报的。中国根本就没有美国那样透明的报税系统,不是所有人都报税单的,这其实是长期的问题。中国农村更穷一些,但也不能完全以城市和农村来划定贫富的界限,许多城市的贫困家庭比农村家庭还穷。如果要按美国的模式以家庭的收入来确定学生的助学金多少,必须要有一个能核对家庭资产和收入的体系。显而易见的是,当今的中国还没有那样的社会环境。

那么,在中国,谁来认定穷人和富人呢?认定的成本有多大?媒体曾报道,吉利控股集团捐出5000万元资助1000名寒门学子,为了这些钱不用错地方,他们准备用于“确认”的钱竟然达200万。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早就上过当,许多所谓的“寒门学子”是当地有关干部的子女。的确,越是富人家庭,社会关系越丰富,寻租的能力就越强,那么,“劫富济贫”会不会劳而无功,甚至走向反面成为“劫贫济富”,是一个令人不得不担心的问题。

即使真的鉴定出穷人和富人之后,我们又如何保证钱收上去了就会发到穷人手里?假如提高的那部分学费被用到盖豪华楼、买豪华车、建豪华住宅、乱发奖金福利,以及其他方面怎么办?到那时候,大学高收费上去了,而穷人上学问题却仍然没有解决,怎么办?一旦高收费的刀把子攥在一些部门手里,让其用到百姓特别是穷人身上的难度有多大?《教育法》规定: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到2006年竟然有1/3的省份没有达到;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4%的要求。法律规定都难以落实,能指望大学把已经装进腰包的高学费用来解决穷人的上学问题吗?而且,目前中国大学里奖学金评定和助学贷款一片混乱,不一定穷人就能获得。

中国的大学教育真的是收富人钱那么简单吗?

其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个人和社会都从中受益。高等教育成本应当分担、个人应当承担一定学费的观念今天都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分担成本不是高收费。休说今天不能靠涨学费解决穷人上学问题,即使将来大学里没有穷学生了,收费也要名正言顺。“准公共”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不是奢侈品,不能用征收特别消费税的办法对待公众(即使是富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那么,如何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来协调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开放教育市场,允许民间创办更多的私立大学,为所有大学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还要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其实,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不在国家是否补贴富人,而在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在于教育供给垄断和教育供给等级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企业化行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资本化。说白了就是教育权力寻租。“教育产业化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教育部门不承认教育产业化,但是政府的决策,包括高校扩招和高校收费都是按照教育产业化的理念来做的。”如果教育垄断和等级制不除,那也就是说只许他们自己的权力产业化,不许别人的教育权利产业化。如此一来,大学学费必定会上涨。

如果政府能够消除教育垄断和教育等级制,增加大学教育的供给,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私立学校越多,穷人就越有机会上大学,就越能享受到低学费的好处。道理很简单,私立大学多了,民间投入办教育的资金多了,政府投入的负担就自然轻了。减轻了负担,投入自然充足了。用同样的钱,养1000所大学与养500所大学完全是两回事,如果中国的私立大学占到大学总数的一半,政府给公立大学的投入就有可能比现在翻一番,同时给学生的补助会更充分,这样,公立大学学费不仅不会上涨,还有了下降的空间,甚至部分免费都是可能的了。

而政府,作为发展社会高等教育的责任主体,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当然,这种投入可以不直接补贴给学校,而是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补贴给学生。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国家或地方财政直接把教育经费补贴给各个高校,这种经费投入机制带来的问题很多,教育乱收费问题、学费畸高问题、高校经费使用不透明、浪费严重问题等等。如果在高等教育也实行“教育券”制度,那么每位通过了高考的学生,都将持有一定面额的“教育券”,他到哪所学校注册、成为哪所学校的学生,哪所学校便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到相应的财政拨款。如此一来,就不仅学校有依据分数选择学生的权利,而且学生也拥有了选择高校的权利,高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就不得不提高教育质量、搞好教育服务,学校就不敢多收费、乱收费。这样,学生就像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能够有效地促进高等院校的公平竞争,而教育竞争的结果,就会促进教育资源合理而有效地配置,提高教育效率、降低教育成本。

当然,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也是必需的。这方面是老生常谈,也就不多说了。

散文:当理想照不进现实 篇4

小的时候我一直希望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样上学就不用走路了。

后来我发现自行车也不过如此,骑得还蛮累人,要是有辆摩托车就好了,有了摩托车之后我又想拥有一辆越野吉普车。搞到现在别说吉普车了,就连摩托车和自行车都混没了。

好多时候我知道只要放弃我吉普车的梦想,向现实妥协,我还有可能得到一辆大奔!可我偏偏就是放不下吉普车,我非常恨自己为何每次总是选择了那飘渺的吉普。

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就像前几天一位网友告诉我她理想中的配偶标准:人要长得帅,家境要好,收入要稳定。我告诉她:盯上这种男人的女人可能数都数不过来,而这种男人在面临众多选择对像时多数都会来个多项选择,你就不怕玩火自焚?!她很坚定的`说:不怕!不知为什么我很有感触,也许我碰到的这类事情太多了。在现实中每个追逐理想的人不正是在玩火吗?!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碰撞时,又有多少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游离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呢?也可能有这样的牛人,可是至少是没有见过。我很羡慕那些现实的人,他们生活得那么真实。也许那些理想在他们眼中是幼稚可笑的,他们不会理解他们,就像他们鄙视他们的现实。于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就有了矛盾,以至发展得水火不容。她们之间的战争无处不在在自古有之,而且多数以现实取胜。但是现实就算再强大再冷酷始终也没有力量完全的灭杀掉理想,她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慢慢地萌芽,渴望能有开花结果的一天。可是我们在现实的压迫下多数都选择了站到现实的一边,至使理想孤立无援慢慢死去。

正是我们自己谋杀了我们的理想!

也许有些人在获得了一定的能量之后也会来到内心深处昔日的战场,对理想悼今一番;也许他会着手重新拯救自己的理想。

只是那时的心境又全然不同了。

当慈善遭遇傲骨作文 篇5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举办了一次慈善晚宴。小女孩露西抱着她的储蓄罐想进入慈善会会场,因为没有请柬被保安拦住。她问保安:“叔叔,慈善不是钱,是心,对么?”巴菲特被小女孩的话感动了,把她带进会场。于是,当天晚宴的主角,不是募捐的`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5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25美分的露西。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慈善不分贫与富,只要怀有慈善之心,我们的心灵就是高贵的。

其次,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互相攀比要不得。郑州的慈善日,提倡小学生捐出一天的零花钱,就是引导我们要从小做慈善,量力而行做慈善。同学们的家庭背景不同,每个人的零花钱多少不一样,在捐款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真诚的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在每一次捐款的过程中,让我们善良的心灵不断得到升华,如果每个人都把慈善当成一种习惯,涓涓细流也会汇成大河。

第三,慈善就是对他人关怀而有同情心,慈善就在身边。慈善不仅仅是一次次的捐款,帮助我们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身体力行的做慈善。送给家庭困难的同学一支钢笔,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帮助盲人过马路……

当医者遭遇记者---读书笔记 篇6

医与媒相互了解,注定利大于弊 医院与媒体“要合作不要斗争”

医院越向媒体开放,越能传递真实和完整地信息。医院宣传部发动基层人员兼职通讯员,鼓励他们源源不断的向宣传部提供信息。当记者抵达华西医院采访,医院宣传部总能提供多条新闻线索,并协助他们追踪采访当事人。建立起微博矩阵并置顶微博发布规则

推出官微,并且站在读者“悦读”的角度撰写内容。主动提供素材吸引媒体报道

*前言

记者是不是朋友,能不能成为朋友,主动权在医者。学会用对方的视角来看待、思考、处理问题,做朋友,不做敌人,是解开“当医者遭遇记者”这个结的良方

*导言:那些惊世骇俗的医疗新闻

当下医者与社会、与患者的关系,其实可以从某种角度解读为医者与记者的关系。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良相治国平天下,救国济世于水火,良医治病助健康,拔苦与乐于死伤 中国医者,为何会陷入今天如此尴尬的境地?除了医者本身,以及所面临的职业道德制度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否认的重要原因,个别记者和媒体的不当宣传。

第一章 有更惨的,也有安然的

恰当的新闻危机公关可以化危机于无形,把坏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P16 娃娃有病的是左脚,而医院却把刀开在了右脚上。

该医院内部管理混乱,存在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医疗管理核心制度执行不严的问题。官方认定该医院违反手术规范,搞错患者手术部位,将右下肢误认为左下肢进行了手术。P17 市政府对市卫生局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做出行政警告、行政记大过、行政记过处分,对该医院院长、分管院长及相关医务人员做出了面值、撤职等行政处分和暂停执业活动、解聘等处理

何以沦落到全军覆没?这和医院不会危机公关有直接关系

面对媒体的采访,院长躲了起来,医生互相推诿责任,相关人员闪烁其词,欲盖弥彰。P18 责令市卫生局注销该医院外科诊疗科目。灭顶之灾,试想,一个没有了外科诊治服务科目的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有什么差别? 在和媒体接触时不是躲避采访,而是主动表态愿意承担责任 P19 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表态有错必改,有责必担。合理果断切割,以期限定事件影响范围,止损于局部。

执行不得力,处理相关责任人。比起丢掉外科的执业资格来说,医院的损失要小得多。P27 医院的新闻危机处理是否恰当,意义重大;恰当的新闻危机公关管理可以化危机于无形 第二章 医院新闻危机,埋在人行道上的地雷 p30 所谓医院新闻危机,就是医院相关的人和事,在与新闻媒体发生关系后导致的医院危机事件,说白了就是医院的负面新闻

p31 只要有患者的不满意,就可能存在新闻危机

p35 医者不仅是医学知识的掌握者,在医疗活动中,还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p40 一。医者要学会和媒体沟通,要注意建设媒体关系,如果平时医院愿意和媒体打交道,主动让媒体进来了解,那遇到问题时,媒体才会理智看待,公正处理。建设良好的媒体关系会给医院的新闻危机处置带来机会和可能。

二.医院在处理新闻危机时,针对媒体的沟通程序要自下而上。

三.所以医院一定要有正确的危机影响力评估和危机处理的流程,节奏 第三章记者,为什么老拿医者开刀

p44 恐惧来源于无知,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是集散信息,传播新闻,最理想的状态时媒体通过正确的价值判断,通过报道客观公正的反映事实真相,引发社会思潮和舆论,推进社会文明。

P46 医院有关的新闻意外对医院来说是坏事。

P48 当一个人在各方面处于弱势时,就总想找一些例子证明自己也是不错的

P49 记者不天生是医者的敌人,是敌是友,不取决于医者的错误,而取决于医者的态度 P57最薄弱的安全线

军队、警察和医疗是社会的三条基本安全保障线

国家如果没有军队系统,国家领土和政权就会没有安全保障 警察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民平安、维护治安、除暴安良

P58如果没有警察公安系统,社会治安和人民的人身安全就没有保障,人民生活就没有安全感

P59如果没有医疗卫生和医者,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就没有安全感。近十年,医疗卫生几乎是负面新闻的高产行业

原因有四:一是因为医疗卫生本身就是民生,所以出现问题也特别容易引起社会舆论讨伐 二是医疗行业没有强势地位。

三是医疗行业的从业者自视甚高,医不叩门嘛!

四是医疗行业的短板,医学在技术上,学术上,水平上不能终极生命,也不能确保健康。P60 不是媒体故意要和医者过不去,而是医者本身的新闻元素太多,太招新闻。当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时,适应环境,才是明智的做法。

从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学习和记者相处,学会和记者沟通,这才是聪明的举措。

医院的新闻危机管理和公关。

第四章怎么走,才不会踩“地雷”

面对外界的质疑时,医院内部对事件的说法经常不一致

P64 第一步,成立新闻危机公关小组。由新闻中心牵头,把此事相关的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icu、肿瘤科、肝胆外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召集起来,分析新闻的每一个字,对照自己部门接触这个病人的细节,浓情粗媒体说的是否属实。第二步:评估这次新闻危机的风险度 第三步:置顶和执行危机处置方案。首先,对照新闻曝光细节查清问题发生原因和根音,这是必须向媒体通报,甚至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的内容。同时普查可是其他在院病人有无类似问题和其他问题。其次,向曝光媒体通报自查结果,解释发生原因及根因,希望获得记者理解,过程中做好化解和媒体矛盾的工作。再次,组织道歉小组到病人家里赔礼道歉,同行人员最好有报道新闻的记者,还要有第三方见证人,比如医德医风监督员

第四步,总结该事件中医院在医疗、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原因和根因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管理和服务品质,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反复发生、这也是医院新闻危机处理的终极目标。P65 危机评估

成立危机处理小组,错误原因的查找与根因分析:

财务部、护理部和相关科室对所有在院病人和上月出院病人的费用逐一进行复核 P66 其次,危机处置

向媒体,公众及家属解释原因并赔礼道歉,医院成立了新闻中心、财务部、护理部、保卫部组成的道歉小组,邀请报道事件的记者和医德医风监督员作为第三方见证道歉。

P67 错收费问题是医疗事件中的低级错误,也是常见错误,任何人都有能力做出判断,当医院遭遇明显收费错误的负面新闻时,必须要有明确地态度和作为。首先要有态度,是对还是错必须明确表态。

其次,出了事要尽快进行调查,自己先筛查一遍,才能对错误的原因有底气。

P68 积极构建对话空间,比如上门道歉;和媒体记者坦诚沟通,拿出其可以信服的证据;对实践中的利益受损者进行心理和物质上的补偿等。就是第一个获得危机信息的单位或者个人,应该第一时间把信息传导给相关部门,然后多部门协作统一处理。在医疗纠纷中,当有病人或家属扬言要通过互联网或者媒体曝光时,医务部也会立即将相关事件信息通报宣传部,由宣传部通过舆情系统,密切跟踪其动态,并随时采取措施。

P79 医院如何预防新闻危机这颗地雷,总结有以下几点:注意监控医院舆情,要敏感医院的风险点在哪些地方和媒体记者做朋友不要做敌人。发现地雷要协同处理,不要单独冒进。每次排除地雷后要认真总结,将大众利益放到高于单位利益的位置,反思、审视医院管理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主动弥补,提升管理,从根本上用减少地雷的做法来减少踩雷概率。

第五章怎么躺,才不会中枪。迅速反应,有所作为,积极主动开展新闻危机公关,才是有效预防医院躺枪的不二法门。P83要改变医者的舆论处境,全靠我们自己。

P96 以仁医院对类似负面信息有长效舆情监控体系,保证医院能第一时间发现危及隐患,为调查真相制定方案,危机处置赢得时间。以仁医院有全面的联动和调查来应对危机隐患,便于掌握更全面、更真实、更有说服力的信息。以仁医院能在新闻危机尚未成形之前,及时通过自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质疑,让公众看到了不可辩驳的真相,让媒体报道止步在真相大白之前。

迅速反应,有所作为,积极主动开展新闻危机公关,才是避免或减少医院躺枪的不二法门。第六章天王盖地虎,一举拿下负面大新闻

P101要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但需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大胆请求各种支持,合理提示媒体注意不客观的报道。大王是上级组织,地虎是组织领导下的媒体和记者。

P102 解决简单快速,只要媒体不渲染炒作报道,事情极其影响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反之媒体报道引起的轰动效应将难以预料和掌控结局,这也是组织出手的理由。当负面事件可大可小,媒体报答事大不报道则事小时,请组织出手。消防部门将组织发布具体情况,这句话一是将话语权转移给消防部门,因为只有他们发布的信息才权威完整。

P109当下发生的是新闻,昨天发生的就是历史

如果某一家媒体抢先独家发布,这就是独家新闻;发布重要的独家新闻对媒体来说是能力、是品质是形象,表明这家媒体业务能力强大、信息资源丰富、员工素质过硬 如果同样一条重要新闻被其他媒体抢先发布,甚至很多媒体都报道了,这家媒体居然没有报道,这叫漏稿或者漏报。

P111 一旦发生关乎医院重大声誉的新闻危机,要迅速判断和掌握事件本身的实质,以及被报道后最严重的后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说服媒体,并请求上级组织提醒媒体不要过度炒作,避免因不恰当的报道带来的更严重的事件以外的后果。第七章宝塔镇河妖,一句话说服媒体老总 小危机也有对口的解决办法,宝塔镇河妖

P116 曝光内容有二:一是医生介绍病人到医院外买假药,假药耽误病情,导致病人死亡;二是医生涉嫌收受医药代表商业贿赂,所以才如此卖力的帮医药代表推销药品。

P118 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年轻医生的行为违反了医院规定,私自介绍病人出去买药,此种行为一方面对病人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间接有损医院利益,不客气的说就是吃里扒外。

P119做事走心而不走规则,没有吃过亏,也还不知道明哲保身这个道理。媒体不应该制造仇恨,尤其是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P120 做宣传工作,都懂得四个人: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P122 以仁医院每类药只保留两个品种品规的范围

P123 以仁医院从管理制度上减少医生的选择机会,医生吃回扣的机会就被制度性降低了。第一是质优价高的高端药品,主要针对有消费能力,对价格不敏感,对药品毒副作用要求高的特需患者;第二是质优价廉的常规药品,主要针对普通的大众患者。以仁医院只采购其中不到800种品种

P124 贵医生制度,就是把所有的医生的用药数据晒出来,并形成一个排行榜,大数据时代这些都是小技巧。

总是用高价药才能治病的医生,就会一直在排行榜靠前的位置,坊间职称将被评为“贵医生”,医院院长会不时的给贵医生下请帖,给他们机会解释其之所以贵的理由,如果理由说不服院长,虽然也不能完全说明医生吃了回扣,但至少可以说明贵医生用药的手艺有待提高。医院就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让贵医生脱产到药剂科跟药剂师学习如何用药。如果贵医生不执行,那么就只能请贵医生到贵医院上班了。因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看不起贵医生,因为以仁医院从来就是平民医院。P128 首先,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我们只投诉了这个记者,而不是报社,就是留有余地,不能合媒体把关系搞僵,冤家宜解不宜结,其次,在处理投诉过程中,报社承认了错误,也承诺会进行纠正言行间足够有诚意,医院已经达到了投诉的目的,这时就应该递把梯子给他们,让媒体体面的解除医院的不满

最后,不对记者赶尽杀绝,是为了把这次对记者说不的后遗症和副作用降到零。记者因一篇稿子被报社开除,可能会满心愤恨,他可以到其他媒体,甚至潜伏到医院来,那时医院就鞭长莫及、防不胜防了。而记者留在这家报社,经过这次教训,以后也不会为所欲为了。宝塔可以是人物,可以是理论,可以是情怀,总之可以使各种元素。

镇,其实就是分寸的拿捏。医院是民生事业,请不要恶意对待医学、医院、医疗、医者。第八章医闹医赖,放马过来。医闹和医赖,纠纷的源头就是医者和患者,患者的需求和医院的作为是重点。

医院的危机事件,发展到媒体介入,定局成负面新闻,医院新闻危机管理的最终追求应该是减少或杜绝新闻危机,把医患冲突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双方都能承受的范围内。在多数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中,可能因为患者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暴力医闹,无理医赖媒体曝光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出路和选择。社会天然同情弱者的心态、当下纷繁浮躁的社会舆论以及医院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缺乏专业新闻危机公关能力等,可能令事实是非颠倒,让本可以小事化了的情况变成无奈的息事宁人。

医闹和医赖,纠纷的源头是医者和患者,患者的需求往往很清晰明确,医者大可以把握住主动权,只要合理满足患者的要求,媒体作为第三方,能不能介入,什么时候介入,就不是大问题了。

P135 孙子兵法中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面谈要面对人院长最多和两位病人家属见面谈话,选择适合进行面谈的家属,一是直系亲属中能沟通也有决策能力和地位的人;二十亲戚中最明事理的人 关键词:解决问题,拒绝争吵。

目的和意义:除了奖励,最重要的是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原则和路线。二谈判内容和技巧

医方参加谈判的人员:院长、直接处理该医疗纠纷的医务部领导和干部两人。谈判原则和节奏:以和为上、以谈为主、先礼后兵、分步推进。

第一步:表态度内容:代表医院慰问家属,并对患者的死亡表示遗憾和歉意;鉴于患者的死亡可能与医疗行为有关系,医院应明确表态愿意为此事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表示诚意,骇客由财务先行支付少量的慰问金。理由:医院要明确自身责任,在具体的死亡原因没有明确之前,身为医院院长先表达歉意和诚意,可以缓释家属的愤怒情绪,让他们回归理智,解决问题。技巧:自降身段,但要把握面谈氛围和话语主动权。内容要客观合理不动摇,便于双方达成共识。

结果:询问病人家属是否接受医院的诚意。第二步:定调子。

内容: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谈;向家属厘清其中的利害关系,使其理智看待事实,遣散医闹团队,也无需借助媒体曝光解决问题。

理由:请职业医闹也好,请亲友团兼职医闹也罢,都是需要成本和时间的 技巧:换位思考,站在患方利益的角度分析问题。

结果:询问病人家属是否同意立足谈、不立足闹的建议,要家属表态 第三步:划界限 内容:打消家属认为医院应对病人死亡一事承担无限责任的遐想,以及对经济赔偿金额的无限预期;同时指出谈判以外的解决路径---司法解决;建议患者家属做尸体解剖,明确死亡的直接原因

理由:病人的死亡原因虽然有待进一步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与病人本身就十分严重的病情有直接关系。终末期肝病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治疗都是大难题

即使通过尸体解剖证明了医院的治疗行为与病人死亡有直接因果关系,那也应该是有限责任。有一点需要跟家属如实相告:给予有限责任的赔偿谈判,其赔付主体是医院,用于支付赔偿的资金属于国有资产,院长对国有资产的处置支配权力是有限的。家属不宜也不应无限额要求赔偿,超出院长或者医院的权限便弹不出结果了。一旦患者要求无限额赔偿的情况,医院只能建议患方选择司法途径解决。但司法途径解决问题不仅耗时长,还需要支付成本,再者,司法途径的判决结果对患者一方来说,也未见得比双方和谈的结果更好。

技巧:通过科普实现沟通,明确责任范围,用权力示弱让患者合理要求赔偿。用医学知识和相关数据说服患者,表示医院对国有资产处置权力有限,由此打消家属对赔偿的无限预期;过程张,如果家属情绪激动,建议走司法途径;提出做尸体解剖,以明确死亡的直接原因 结果:问家属能否理解相关医学知识,以及院长权力的有限性;愿不愿意选择尸体解剖,此为沟通说服,不需要让家属作出抉择。第四步:亮底牌

内容:如果上述三条建议家属均不予采纳,执意要组织医闹,大闹医院;联系媒体炒作,那么医院也不必怕,可以举全院之力和家属僵持下去。表明医院坚决的态度:家属组织十个医闹,医院保卫部组织三十个保安;包围医闹,制止和限制医闹团伙在医院的违法行为。过程中只是包围不行动。

理由:医院别无选择的选择,没有办法的应对,是底线。

院方声音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坚决。过程中可以举例说明,用此前医闹的接过来增加说服家属的砝码。

结果:不许要家属表态,只告诉参加谈判的医院医务部的工作人员,按上述几点意见执行就是。同意院长主持的和解 最后,和病人家属握手告别

双方代表沿着谈而不是闹的路线,按照院领导制定的原则、方针和策略,本着解决问题、互利共赢的原则。

如果患方拒绝和医院谈,执意要将医闹进行下去,可以肯定患方也不会好过,对医院来说更不是好事。如果再加上媒体的跟进,让这起医疗纠纷成为舆论焦点,双方都被卷入舆论漩涡,后果或许直接就不是任何一方能够掌控和期待的了。P140 医院里,武有医闹,文还有医赖

医赖就是出于各种原因,以各种借口长期生病、生活。生长、生存在医院病房,而且不支付费用的患者或者是患者后 医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生病,就是确实有病医不好而长期住在医院治疗

生活,就是病已经被治好或达到出院标准,但仍旧长期占据病房不出院,以此为家 生存,就是植物人或者脑死亡患者在医院各种仪器的支持下维持着呼吸心跳,实际上仅起到了活体存放的功能。

医赖赖在病房,而管理者对此束手无策

请记者帮忙,主动让记者和媒体参与到病房医赖问题的解决中来,陪你去见报。一是谈妥,家属来接病人回家;二是谈不妥,医院把病人强行送走。P146 第一步,请一家有影响力并公证的媒体唉采访报道 第二步邀请记者参加医务部与病人家属的交涉谈判,让媒体成为医疗纠纷解决的见证者,目的是让记者充分了解医疗纠纷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P147 陪医赖去见报成为新闻危机公关、协助解决医疗纠纷的案例。

P148 核心元素是充分判断和把握事态,恰当的借用媒体公信力和透明度来助力医院解决医疗纠纷,而不是添乱。

第一要熟悉媒体规律,第二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第九章做队友而不是对手,让记者参与纠纷处置

P150 和记者交朋友与记者正确沟通,目标是希望记者了解医学、医院、医疗、医者,以期其正确报道医院的新闻;二是医院事件能否成为新闻危机,恶化成负面新闻,不是取决于医者的错误,二是取决于医院的态度。

P154

一、任由记者采访病人、家属及其他病人,不用干涉

二、记者完成对病人及家属的采访后,住院总医师主动找记者,由他代表医院。医生、护士接受记者采访当事护士就不用接受采访了,医院有一个人发出一个声音就好。

三、采访地点安排在病房会议室或者医生办公室,原则上不要其他人参加

四、接受采访的步骤,第一步是请记者到办公室,并礼貌接待。第二步是客气的请记者出示记者证,采访介绍信或者名片等,以准确了解记者来自哪家媒体,第三步才开始接受采访

五、接受采访要向记者表达清楚的步骤和内容

1承认输液错误这个事实,只说事实,慎说原因,如果记者追问原因,可以回答议员将展开调查,到时候才会有准确的原因报告,欢迎记者追踪报道 表示医院会承担因为这次失误导致的全部相关后果和责任;而且是必须承担,欢迎记者持续监督 向记者科普,说明这次液体输错后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后果,包括最坏后果、一般后果、最好后果 向记者介绍医生对该病人后果的基本判断,以及医生在事发后做出的积极治疗行为,包括出现更严重后果的抢救预案 向记者反馈病人目前敌视医生的状态,希望并建议记者支持医生的工作,说服病人配合医生处置,避免或者减少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争取获得最好的补救。

6请记者和医生一起回到病房,当着记者和其他患者的面,与当事病人和家属再次沟通,希望其配合医生的处理,并现场安排医生护士特别关注该病人的任何病情变化。

我向她表达了我的想法:能否等过两天看看病人有没有更严重的后果,再报道这条新闻,并在报道时客观公正,不过度渲染错误,而把重点放在医院认识到错误后的积极处理行为上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做对手不如做队友。

有一个记者采访接待制度。规则是:记者来医院采访,须先到宣传部开内部的采访介绍信,再由宣传部联系被采访人。这个制度建立的核心目标,一是把医院的对外宣传管理起来,每年来多少记者,采访过多少人,发布多少新闻都可以从采访介绍信的存根中统计得到数据;其二,更重要的目的是了解记者采访意图,提供相应服务,帮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借机更多的宣传报道医院正面形象。记者身份本质上是一个第三方。如果医生护士强行干涉甚至拒绝记者采访,很可能引发医者和记者的冲突,而这个冲突本身不仅会给新闻加料,还把记者变成了对手。如果采访不顺利,记者一定会另寻他法完成任务,这时医生阻止记者采访的行为也会成为新闻内容

我们看到古很多负面新闻,不是新闻事件本身有多负面,而是新闻当事人态度恶劣阻止采访,用手按住摄像机镜头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负面形象。住院总医师首先不能去干涉记者,事实上也干涉不了。

第二步,要求住院总医师在记者采访完病人后主动找到记者,代表医院接受采访。这是把记者变成队友的第一招。理论上,记者采访完病人应该采访意愿。因为无论从新闻的平衡性还是内容的完整性等,都要求记者这么做。但充斥着单方面说法的新闻也不少见。因此主动找记者并接受采访,一方面是要发出医院方面的声音,同时这也是把记者变成队友的一个机会。p158 p159 医者,记者、患者之间,合作是最有益的关系,只有合作才能多赢。有时医院内部,即医院员工或者员工的亲属也可能成为负面新闻的源头。

第十章新闻危机祸起萧墙

P162医院医疗纠纷的主角,不仅仅是病人或者家属这些外人,还有医院的自己人。内源性新闻危机,就是医院家丑外扬的自残性纠纷

医疗界业内人士互相之间争论激辩,都想辩出个是非曲直,因此各持观点,询证辩论,口水互爆,结果是谁也说不服谁。

P165 记者还电话采访了院长,院长的表态很智慧: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医院,双方都是自己的员工,手心手背都是肉,说什么都会伤害,就让医学会的鉴定专家给答案,让法院做裁决,医院将充分尊重事实,尊重裁决结果。

P166 该如何面对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各方利益,同时防止伤害持续扩大?

处理原则是:闭门磋商,内部消化,以人为本,相互体谅,关怀服务,改进不足。

给医院管理者:请用以人为本的情怀和关怀服务的态度,在过程中改进不足,以提升品质为目标来面对和处理这样的纠纷。

第一件事摆正态度管理者应该也必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明白出事员工也是医院的一份子,不能把他摆在对立面。员工家庭遭受如此灾难,但凡有心的医院管理者都会在第一时间表示关心慰问,到员工家里探望,给与慰问金,主动询问员工有什么困难需要医院解决 P167 作为领导,你是否有接受员工非常态无礼举动的肚量,引导事态走向理性解决之路呢? 第二件事,给予适当物质赔偿,钱能搞定的事情,那都不是事。

P168 感情上激动、发火、痛斥等情绪释放完后,请回归理性,思考怎么和医院商量解决。这时你和医院仍然是一个整体,如果抱着玉石俱焚方罢休的态度和医院势不两立,或找媒体曝光讨伐,最终的结果只会损害了医院的利益,也让自己更惨淡 P169 经验:医院的新闻危机公关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有助于提升医院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新闻危机处理只是治标,通过危机处理来避免更大更多的损失,让医院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这才是根本。

提示:处理内源性新闻危机,合法合情合理是基点。把纠纷双方的损失和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是尺度,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立足当下、从长计议是思路。

P175 从医生的角度,我们知道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病人。我们是管理者,从管理者的角度,我们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

P176 以仁医院有一个全天候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这个系统在网上抓取的数据是专为以仁医院管理服务的。

P177以上网络流传的医院领导故事较为典型,一般都祸起萧墙,而且几乎无一例外,总是发生在领导漫长一生中的关键的那几步以及关键的时间拐点上 P179 第一,公私分明才能救命 第二,有时候,沉默是最有力的的反击。

P180 必须淡定,而且最好亲自出面发声,不要让组织参与负面舆情的处理,一是院长自信,二是可以免除工作人员和组织的尴尬。

首先,如果你身子骨真的硬到怎么打都不怕,那对于这种匿名攻击,大可以置之不理,请院长淡定从容的闭嘴,保持缄默。

说不定网络攻击不过是投石问路,等的就是一个响声和激荡起来的涟漪,翻起滔天大浪。请院长严谨的闭嘴,保持沉默。

社会阅读也是喜新厌旧,无论好事或坏事总会在一段时间后就消失在新的好事坏事中,大便风干理论

第十一章让子弹飞,以不变应万变

P189 根据医院一贯新闻危机公关的基本流程,第一步要做的是评估危机。首先分析研判这条新闻发布后相关的转发和评论的内容与数据,评估其可能给医院带来的负面影响。

P193 严格要求所有人对这条负面新闻的处理,仅限于观察舆情动态和走势,不允许任何以个人或者集体的名义做解释和回应。

P198 处理医院新闻危机,不取决于医院的对错,而是态度。病人的痛苦和病人超越常规的存活时间是两回事,决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妄图用这种说法推掉医院该负的责任。就是不用管的和管不了的。

P200 不用管的,就是负面新闻发布后,舆情研判证明其引发的后果并不严重,或者可以预测到该负面新闻不至于引起严重后果的。管不了的,就是负面新闻是事实,医院无法辩解,也没有必要辩解的,还有就是负面新闻涉及的事实已经在走法律途径,危机公关介入反而可能是起副作用。

医院敢让子弹飞的魄力,是基于对负面新闻的持续关注,还有足够的全面的舆情大数据研究为支撑,这个过程恰恰就是负面新闻处理的重要内容

舆情就是情报,舆情监控或采集也可以理解为医院情报工作。在大数据时代,要做情报工作,建立医院舆情系统,非常容易

第十二章大数据时代下的医院舆情系统

医院舆情信息就是社会民众对医院工作的关注和解读,即社会口碑和思想动态。

P202 我每天上班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各大搜索引擎中用以仁医院等关键词在互联网的论坛、新闻、微博、图片、视频中巡视一遍。就像动物巡查自己的领地,要东西任何新情况的发生。

P204 彼时医院的做法还处在舆情信息管理的自发阶段。以仁医院对舆情的管理已经发展到了建设并运用长效机制的自觉管理阶段。

将从舆情信息管理的方法、产品、应用三个方面来解析以仁医院的做法。

P205以仁医院尝试与专业信息公司合作,在其提供的服务项目中选择符合以仁医院需求的信息类别,同时联合开发新的个性需求,实现了舆情信息的精准采集和专业化管理,第一种是档案文献类以仁医院报刊剪辑该产品的主要作用是:供日常查阅,座位上级相关检查的支撑证明材料,以及存档的历史档案文献实物资料 第二种是用于信息发布的宣传内容

第三种是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参考的类信息汇编《以仁医院舆情周报》相当于以仁医院的内参,每周一期。

P206 栏目设置包括:《院内新闻动态》本周院内先进典型,业界动态,行业舆情对比,媒体报道以仁,负面舆情报告

舆情周报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医院自有的媒体平台,如以仁医院官方网站,电视台,报纸,微博矩阵等;二是来自专业信息公司从网络上无差别收集到的针对本院需求的信息。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和编辑,汇编成舆情周报。通过这份舆情周报,医院管理层可以在十分钟内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全院各单位本周在做什么;有哪些好人好事和先进经验,还有哪些不足;患者在关心和议论医院的什么问题;有哪些需要改进;同时也可以了解全国排名靠前的医院在做什么,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信息在丰富,舆情周报最终落脚点还是在用上。用于宣传推广先进经验,表扬鼓励好人好事,用于揭露问题并促进解决,提升医院的服务和管理水平。简而言之,就是发扬正面,解决负面。

P208 舆情是一面镜子,医院的好坏和群众满意度,都会从这面镜子中反映出来。本着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服务进步的思路来管理和应用舆情信息,我们就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理解、认同和美誉。

加强医院舆情管理和应用,也是医院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P211 一是负面舆情的监控报告,一千条正面新闻积累的口碑都比不过一条负面新闻带来的口碑摧毁。

首先立足于新闻危机的预防和处置,具体做法就是全网全天候监控并抓取关于以仁医院的负面新闻、负面评价、负面议论,经分析、筛选后及时向医院提交报告,并协助处理 二是正面报道的国内外推送,提升医院知名度和扩大医院影响力。具体做法是把以仁医院正面信息,包括新闻、新技术科普、新服务项目宣传等,通过其合作媒体传播给更多的人 三是个性服务和报告。个性服务的内容是为以仁医院量身定制的信息整合;所有数据采用及时报告、周报、月报、季报、报告等形式,定期向以仁医院提供报告和分析建议

P212 2013年舆情服务报告又包括舆情监控、公众满意度分析、不良舆论分析、正面宣传成果四个部分

舆情监控关乎情报数据的获得方法,关于情报数据的可靠性,可能是同行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舆情监控服务,分为常规监控和专项监控管。

常规监控的方法是:建立多维度的关键词,通过软件在全网进行全年不间断的实时监控。P213 为了保证监控精准有效,对软件自动抓取的消息还要进行人工审核,报送专门负责以仁医院的项目经理进行脆弱性分析评估等多个程序,最后形成数据报告提交以仁医院。数据报告根据提交周期分为及时报告、周报、月报、季报、报告。其中及时报告为脆弱性高的危急值报告,其他报告均为常态值报告。为保证脆弱性高的危急值数据不被忽略和漏报,系统设定了自动预警标准,及时提示人工对疑似高危信息进行跟进和评估,以确保及时报告医院方面。

自动预警会做出如下判断:如果该条微博的评论和转发总量在50以下,设定为一般不良信息;评论和转发总量在50-500之间,设定为黄色不良信息;评论和转发总量在500-3000之间,设定为成色不良信息;评论和转发总量超过3000,即设定为红色不良信息。黄色不良信息以上即视为脆弱性高的危急值数据,必须及时报告医院,其他信息则纳入周报。对一般不良信息的响应原则是:暂时不理;对黄色不良信息:医院宣传部直接关注、跟进;对橙色不良信息:医院宣传部立即调查事件真相,作出进一步的判断评估;对红色不良信息:医院立即启动多部门协同调查,同时启动危机公关。

P216可以有数据支撑的判断出发布这些信息的人的动机和手段,证明可能有水军在网上参与运作医院的负面事件。

新闻危机管理只是医院传播战略的一个方面,医院传播战略最主要的是亿元宣传营销,宣传营销和新闻危机管理恰好就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医院传播战略通俗来说就是,让支持、赞扬医院的媒体和舆论多多的,让抹黑医院的负面新闻少少的。第十三章医院宣传营销那些事

P218 营销层次推销、促销、营销、品牌 由医院通过广告来吸引患者,这等同于推销 医院做慈善项目,这是促销

医院不做广告,但经常通过新闻报道,宣传科技进步、新技术或先进典型,向社会传达医院水平高、服务好等信息,这就是营销。

通过上述方式,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对医院的口碑、美誉和来自同行的认同,就是品牌了。医院的品牌体现为:亿元的员工在没有高薪的许诺下,也愿意聚集在她的旗帜下,并以此为荣;医院的服务对象,历尽万难也要得到他的服务,并为此满足;即使医院突然遭受灭顶之灾,在这里工作的人们也会自动聚集起来,扛起医院大旗继续前进,并以此为使命 所谓医院品牌,就是以医院的内聚力、公信力和扩张力为职称的医院文化软实力。医院品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切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宣传和营销是其必要的手段。只要适时、适当,能满足需要并有能力去做,最终的目标就是形成医院品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品牌营销永远没有止境。P221 医生也需要宣传营销

医生个人品牌与社会、病人、同行、同事四个维度有关。其中同事这个维度的评价是最为真实可靠地,但同事这个范围太小,因此医生要建立自己的名气和品牌还需要其他维度的拓展,这就是医生的个人营销。

不能简单的把宣传营销看成是市场行为或者商业行为,医院管理者也应该有营销的意识和方法。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如理论、方阵、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医院宣传,是把医院需要传播的信息传达给希望接受的人群,他是医院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人之间、医院与社会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信息沟通,包括医患之间、医生之间、医护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发生的时间、场所、对象,都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宣传。

是宣传,科主任给全科传达医院会议精神,也是宣传。医院宣传和营销进行对比,营销无非更多地是对外的宣传,而医院宣传则更多地是对内的管理。

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和新闻相对应的还有传闻,就是小道消息。它是通过非正规的新闻传播手段流传的各种信息。宣传和新闻、传闻有交集,也有区别。

首先,宣传是医院市场拓展的需要宣传的目标:吸引病人、拓展市场 第二,宣传是市场管理的需要医院领导下达任务可以通过开会传达布置,这是传统的宣传管理手段。内部信息的顺畅沟通是医院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第三,宣传是医院思想教育的需要

医院的文化需要传递给员工,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就需要倡导和教育,最常见的做法是树立一个标杆,让大家学习。标杆被树立起来后,通过权威媒体宣传,使其他医护人员看到后学习其精神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为患者服务,这时,宣传就是为了起到教育示范作用。抓典型、树标杆,这就是宣传思想教育。

当语文遭遇课改 篇7

一.新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把人本理念放到了比较昭显的位置。在新教材里, 我们充分感到了这一观念的变化, 新教材在继承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着重突出人文教育, 一些经典性、人文性、艺术性、时代感强的文章刷新了旧教材的陈旧面孔, 这是可喜的进步。可是当我们面对新教材时, 我们却无法轻松, 沉重和压抑时时萦绕着语文课堂, 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陈旧的观念依然统领着我们, 语文课几乎成了思想教育课。为此我们不禁感到困惑:人文性是思想性吗?

在新教材里, 编写者把人文教育很大程度上等同了思想教育, 新教材中的某些篇目更像政治课的辅助读物, 选文多“空、深、飘、虚”, 超越和忽视学生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 仍然没有摆脱说教的味道。教材中, 过于严肃、深奥、玄虚的主题, 常常令学生不堪重负, 其结果非但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接受人文精神的启蒙, 反而在学生面前重新树立起一座座思想大山。学生学的太累, 稚嫩的心灵承载着生命之重, 思考着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人生命题。编写者在人文教育这面旗帜下, 大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意味, 似乎要让语文教育一夜之间完成人文教育的使命, 进行彻底的思想道德教化, 这无疑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冒进。

仅以七年级教材为例, 两册书记叙类、趣味性强的文章极少, 哲理性、议论性的散文居多。这类文章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感悟能力和生活阅历才能体会得到。而学生才由小学过渡到初中, 人生阅历浅显, 认识能力有限, 思维仍未脱离稚气, 心智尚不成熟, 更谈不上有多少生活积淀, 学习这类文章无疑增添了许多难度。例如《紫藤萝瀑布》其语言虽有独特之美, 但要学生从花的命运里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生命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哲理, 似乎过于玄虚。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花样年华, 人生才刚刚起步, 他们应该是尽情享受生命的乐趣、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 却过早地把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 这样的人文教育究竟是要他们去珍惜生命呢, 还是激发他们对未来死生的恐惧?还有《安塞腰鼓》, 文中那原始的蓬勃的生命力, 黄土高原孕育的独特的文化, 非得有一定的文化和生活积淀方可领悟得了, 应该承认这是一篇好文, 可是这样“深、虚、飘”的文章摆在学生面前, 脱离实际太远, 最终也只能由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 而学生报以的却可能是对语文学习的迷惑和厌倦。文言文里, 也多是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孤芳自赏, 高洁傲岸, 忧国忧民等之类的文章, 把充满朝气、意气风发的孩子, 调教得老气横秋, 令他们还未真正去体验人生就已经对人生充满了畏惧和失望。

不可否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需要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但应该选取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因此, 我们在编写教材时, 是否应该多重视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 多考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让他们思考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思考的问题;选文尽量生动、活泼, 多给他们一些具体可感的、看的见、摸的着东西, 在鲜活的形象和语言中感受祖国文化的语言美, 感悟人性的善良、纯真、美好, 树立起人生的信念, 给他们的成长打上精神的底子, 而不是虚无空洞的说教。我想这才是人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 一股“综合性学习”之风刮起, 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 研究物理、生物, 研究环保, 欣赏音乐, 创作艺术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 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 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有许多时候, 我们怀疑自己还是不是语文教师, 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 我们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解构“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理学上的术语;要研究建筑物与环境、建筑物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 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 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 多次使用了“积极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才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 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 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才有了将年糕、春联、糖葫芦、炒花生等实物搬进语文课堂而大获好评的“活动汇报课”;于是才有了要求学生画出原子核结构图、规划一座大学城、画出四枚一套的松鼠邮票的试题。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 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 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笔者觉得不管选文的内容有多丰富, 学科间如何渗透, 还是要重提“读说听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 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是语文课的灵魂!

三.不学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行不行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生。放眼望去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 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那么传统的教学观念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法知识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 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如果抛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 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 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考什么, 就教什么, 学什么。那么现在“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 汉语语法逐步淡化, 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 而不能使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推进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笔者正在使用的新教材已不再开设语法专题, 学生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复句类型”, 所以有英语老师冲着我们叫嚷:“英语语法无法贯通下去, 是你们语文老师的失职。”笔者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等方式积累语感, 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与语法遭遇同样“被弃”命运的还有文学常识。笔者认为, 文学常识非但不应“弃”, 反而应深“挖”, 它是一笔无比珍贵的教育资源。意志、情感、品质和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文学常识中会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开发。学习《贝多芬传》时补充贝多芬的生平, 尤其了解他创作《第三 (英雄) 交响曲》的过程和背景, 可以感受贝多芬的民主主义精神;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本身就是一首爱国主义赞歌;了解法布尔的成长经历无疑会让学生经历一次坚强不屈、执著追求的人生轨迹。诸如此类的人文资源, 难道不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吗?退而求其次, 基础教育阶段, 必要的文化积累是不可缺少的, 至少不要闹出“艾青”就是“爱情”的笑话。

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思潮实在有让人困惑的地方:一方面强调整合教育资源, 综合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本身的优良资源又莫名地弃之不用。

每一次语文教学改革, 我们总是以它取代了传统而津津乐道, 却始终没有弄清楚我们需要改掉的是什么, 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误区。“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我们对传统了解有多少?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吗?教学中是否应该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我们在丢弃传统的时候, 是否也落下“泼洗澡水, 把孩子也泼掉”的笑话?传统有不少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 它能代代相传, 没有消失, 足以证明它的生命力。教学改革没有传统作为依托, 轻易否定传统, 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离真正的语文教学越走越远。

当女性希望之光遭遇时代现实之殇 篇8

关键词:时代  女性  情爱标准

《落叶满长安》的内容虽然通俗,但却丝毫没有媚俗的气息。作者亢彩屏在这部作品中,真诚地思考着那个自己从中走过童年的旧时代,真诚地思考着妇女的命运问题。时代主题与妇女主题相交织,这使得对前者的审视、批判获得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又使得对后者的思考获得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与过去许多仅从政治概念出发去想象旧时代的作品和现今许多仅从女权主义的抽象定义出发去编织男女故事的作品相比,《落叶满长安》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在这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中,美艳俏丽的难民区姑娘丑女和她不幸的爱情遭遇是作品的重头戏。丑女三次真诚地将生命投入爱情,换来的却都是被遗弃的创痛。第一个恋人工人周成,用她作交易,换得一个副管事的小官;第二个恋人“神仙”吴鹤云真心爱她,却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第三个恋人军人龙青云最初虽也真心爱她,但他心胸狭窄、疑心重,最终也无法把握已经得到的幸福。在对丑女悲剧命运的思考中,作者深感失望和激烈否定的是男性世界中的自私和软弱。这类缺乏理想之光的男人或是不愿意,或是无力去与相爱的女人共同支撑起一片温暖的小天地。他们的委琐一次次打碎了丑女心中所有关于幸福的憧憬,一步步把丑女推向了火炕。在对委琐男性的否定中,作者客观上也揭示了女性自身的弱点:丑女自身爱情标准的偏失。丑女爱这些男人的什么呢?不是金钱,也不是社会地位。在每次爱情经历中她都完全忘却了这些功利性的因素,把自己的整个生存都抵押到这种情感中。而这前后几个男人的唯一共同点是俊逸潇洒。虽然每个人外貌和气质上的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这种美的出色代表。丑女实际上是把外貌和气质上的美作为自己的爱情标准,而忽略了男人品格、意志和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爱情自然就缺乏生存的基础。作者在客观上揭示出丑女爱情标准失误的同时,又对这种渴慕外貌美、气质美的人性特点表现出了深深的理解因而“我”本人和作品中其他人直接否定、批评的议论和感慨都指向丑女的三个爱人,而从不指向俊美照人的丑女本身。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和“我”周围人对待丑女丈夫王前贵的态度。“我”以及周围人认为裁缝王前贵配不上丑女,这固然与王前贵的个性有关,但主要依据显然还是这对夫妻外貌上的差异。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虽然尽量想一分为二地去把握王前贵既勤劳、本分又悭吝、苛刻的个性特征,但出于对他外貌、气质的本能反感,作者只是将王前贵处理成丑女生活中的丑角。他娶妻、失妻的遭遇客观地说也是很值得同情的。他的个性虽然有缺陷,但他总还算是个老实本分的手艺人。显然,在女子对待婚姻幸福的态度上,作者自身的思想存在着一种困惑。她在情感深处认同、肯定女人在爱情中注重对男人外貌、气质上的审美需求,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客观上她又通过人物的必然命运揭示了这种标准的不可靠性。作者无力协调这种矛盾,也没有勉强去调和、解决这种矛盾。在小说的末尾,丑女的身边出现了侠义坚定的车夫李世英。在他的衬托下,丑女曾经爱过的三个男人愈显出灵魂深处的卑微。但他在作品中仅仅是作为一种衬托物而存在的。除了侠义正直以外,作者并没有赋予他个性化人物所应有的血肉感和亲切感。他并不具备吴鹤云、龙青云的潇洒风神,也始终没有走进丑女的心灵世界。其实女人应该怎样对待男人、对待爱情也正是女人心中永远值得探究的司芬克司之谜,就象男人面对女人、面对爱情也有无数纠缠不清的困惑一样。

如果说丑女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男女双方的自身因素造成的,那么凤阁、郝三太太等人的命运悲剧则更多地要归结于旧时代所特有的社会性因素。拣破烂的俊姑娘凤阁清醒地认识到:“恋爱,我没有缘,我要个踏实可靠的男人,有个和和气气、饿不着、冻不着的家。”这里爱情在人的基本生存面前完全让路,爱在婚姻缺席,实在是社会底层难民的无奈选择。出身于说书艺人的郝三太太是地头蛇刘金亭交际应酬的女主人,也曾在周围上下各社会阶层中风光一时,看似无所不能。但她始终不过是大恶霸掌中的玩物和工具,最后也惨死在刘金亭的手枪下。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平民没有出路,出身于平民阶层的女人更没有出路。

作者在对旧社会斩钉截铁的批判、否定中,并没有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写作的当时,那个时代已经成为一个不会再重演的噩梦,紧接着那个最黑暗时代的是一个天翻地覆的社会巨变,是一个穷苦人当家做主的时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即使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平民阶层中还有像刘大爷、“娘”、李世英、田坤堂和刘兴文这些善良侠义的理想人物。穷人间的互相帮助、见义勇为体现出了人性的美。它在寒冷的冬夜里温暖了作者的心。但在对妇女命运的思考中,作者却没有找到这种可以依赖、仰仗的理想。真诚选择爱情的丑女得不到幸福,为了自己和父母的基本生存而放弃爱情追求的凤阁得到的也不是原来所期待的生活。“我”的大姐、二姐以及周围所有的女人没有一个得到了心目中所向往的爱情。每个女人的婚姻都包含着无奈的委屈、隐忍。作者在这里找不到任何一条可以通向幸福的道路,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在某种意义上,妇女命运问题、男女婚姻爱情问题的解决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迁更为不易。虽然后者的变化往往会给前者带来巨大的改善。男女关系、妇女问题不仅涉及社会政治关系,还涉及人性。在这里,我们也只能和作者一样,寄希望于那个尚未长成女人的小姑娘袁宛君。宛君大胆、聪明、自主,具有不同于传统柔弱女孩的坚定个性,又将躬逢盛世,或许她的未来能改写难民区女人爱情婚姻的历史。而小说结尾处,“我”与老伴在两鬓花白之时,关于“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会心笑颜则在暗中应合了那个许多年以前惴惴于心的希望。

在对妇女命运问题的思考中,宛君作为一个希望的萌芽暗藏在作者的心中。而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小姑娘宛君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则成为人物事件的折射镜。但这个折射镜并没有给那个复杂的成人世界涂抹上儿童世界所特有的稚拙色彩;事件的意味本身并没有由于儿童视角的过滤而变得单一或者迷蒙。和一般第一人称的作品相比,《落叶满长安》中,作者真正醉心讲述的并不是“我”本人的故事和“我”本人的思想。小说中,真正的主人公是丑女等一群生活在“我”周围的成年人;审视这些成年人生活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成年人的观察目光,虽然它隐含在小姑娘“我”的叙述中。也就是说,作者在《落叶满长安》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在实质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女作家所常有的自叙传特点,作者已经完全有能力把自我隐藏起来去全面把握那些“他们”的故事。但显然,作者对自己的这种能力以及对“他们”的故事的非自我性都还缺少理性层面上的自觉认识,因而,她仍然按照一般女作家所常有的惯性,给自己所要讲述的故事披上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外套。这就必然带来“我”的小姑娘身份和“我”成年人般的审视目光之间的矛盾。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作者赋予了“我”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别懂事的特点,使“我”能以小孩子的身份直接参与并记住大人们之间的事件而获得了话语权。有时作者则把揭示事件真相的任务交给“娘”去完成。“娘”总在各个关口作出必要的评价,“我”则以完全认同的态度记住并向读者转述了“娘”的思想。而到小说的结尾,作者有时则不得不突破叙述角度的限制,直接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讲述社会的重大变迁,这就构成了小说叙述角度上的不和谐。从叙事学的角度说,若将这篇小说改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或许会取得更为完满的艺术效果。确实,“我”在故事中虽然常常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我”的行为从未强有力地直接影响成年人故事的走向和结局。“我”对故事的主线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亢彩屏.落叶满长安[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赵永穆,范国思,陈行慧译,凡西列夫著.性爱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3]沈雁冰.我们怎样预备了去谈妇女的解决问题[J].妇女杂志,1920,(6).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优秀教案《狐狸和葡萄》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我的同桌作文精彩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