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2024-07-21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共4篇)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篇1

一、沪渝房产税试点成效及评价

备受瞩目的房产税试点在重庆、上海两地“破冰”后, 转眼已过百日。资料显示, 截至4月底, 重庆房产税税收收入70余万元。截至4月27日, 上海税务机关共受理购房人申请办理房产税认定18960件, 其中认定为应征税的住房2306套, 上海缴纳的房产税在20笔左右。对房产税的试点效果, 两地官方均保持乐观:上海今年前4个月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量创下6年来的同期最低;重庆高端物业普遍遇冷, 独栋商品住宅的价格较1月初下跌8%左右。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挤出”, 与房产税的征收存在一定关系。

特别是重庆方面,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有关领导曾对媒体介绍说, 重庆房产税政策对高档住房的约束效果逐步显现, 集中体现在:一是通过对高档住房的“消费购买约束”, 引导住房合理消费。房产税实施后, 高档商品住房项目访客量出现明显下降。1月28日—4月30日, 高档商品住房成交25.66万平方米, 占商品住房成交量的7.8%, 较去年高档住房成交面积占比下降3.1个百分点。群众住房消费观念有所转变, 部分购房者改变了买大房、买贵房的消费倾向。二是通过对高档住房的“价格约束”, 起到了遏制高档住房带动房价上涨的作用。房产税实施后, 需求的下降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高档住房的定价更趋理性, 价格上涨预期不断下降。同期, 主城区应税住房交易价格有所下降, 应税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13140元/平方米, 较房产税实施前 (1月1日-1月27日) 同类房屋成交建筑面积均价14678元/平方米下降10.48%。三是通过对高档住房的“开发供应约束”, 优化了商品住房供应结构。部分开发企业开始调整产品户型结构, 将大户型住房比例降低, 减少大户型住房的供应量, 增加中小户型住房的供应量。据统计, 今年一季度主城区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高档住房新开工面积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下降了4.5%。2-4月, 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住房上市量同比增加了20%。

然而, 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以为然。有人反诘, 两地的房价依然坚挺, 并未出现松动。与之前寄予厚望相比, 房产税试点后的波澜不惊, 多少都有点让人失望, 甚至遭到了质疑:两地征收的房产税尚不及当地一套商品房的房款。

笔者认为, 房产税刚刚起步, 现在对房产税试点“断论”为时尚早。房产税试点成效是值得肯定的, 沪渝两地的试点均以“用较小的阻力和代价”得以顺利开展, 起到了为房产税征收“立碑”的作用, 是今后全面开征房产税的起点, 具有非常意义。

客观地说, 两地房产税征收数额偏少, 有一些合理原因。一是纳税征期造成的税收入库滞后。房产税属财产税范畴, 不同于流转税, 其征缴有时间限定。重庆房产税纳税主体缴税的时间为每年的10月份, 而上海则为12月底。目前, 重庆市有关部门已经完成对3400多套独栋商品房住宅的清理, 6月份将把征税通知发放到户, 陆续会征缴入库。二是履行纳税义务有时间差。也就是说, 即使是新签定购房合同的应税房, 如来年才接房办证, 当年也不会缴纳。因此, 上述房产税征收数额并不能全面反映此时真实的情况, 对其“不成功”的断语有些轻率。

二、征收房产税的宏大愿景与现实困境

(一) 理想中的房产税

许多人对房产税试点失望的原因, 就是房产税的出台并没有起到明显平抑房价的作用。且不论小幅度的试点能否担此重任, 这种认识本身就有失偏颇。那么房产税出台的目的是什么, 或者说理想的房产税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运行良好的房产税,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财富的不均, 防止在住房资产占有上的两极分化, 有助于调节个人收入的二次分配;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能抑制日益严重的房地产投资和投机行为, 会弱化与挤出一部分房地产需求;能够提高不动产保有成本, 增加不动产流转, 有利于房地产资源的优化利用;能够持续稳定地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破解土地财政的困局。可以说, 房产税税种设计本身的目的是税制改革, 其终极目标是打造我国地方政府所必须掌握的地方税体系中主体税种的框架, 这对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全局意义。

(二) 房产税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显然, 要实现这样宏大的愿景很远,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就这一阶段的沪渝试点来说, 本身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1. 征收范围过窄

从两地试点情况看, 征收范围过于狭窄, 仅限于二套以上新购房和高档别墅等增量房, 可以说, 这部分业主属于富裕群体, 对税收不是特别敏感。这种情况下房产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商品税的特征, 而不是对社会财富存量征收的、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比如上海的规定, 个人之前无论拥有多少房产都无需纳税, 这至少违背了房产税征收的宗旨, 无法掌握市场真实的数据, 起不到调节分配的作用, 也有失公平。从长远来看, 应逐步适当扩大征税面, 否则房产税将难以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存量房才是市场的主体, 抓住它才能抓住根本。今后的房产税征收应尽快实现由增量房向存量房过渡。

2. 税率设置有待进一步论证

整体看, 沪渝两地房产税征收税率均偏低, 力度较小。在房价依然坚挺的时期, 这种低税率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转嫁性。因此, 目前税率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就目前两地试点情况而言, 应适当提高征税税率。

3. 立法层级需要提高

房产税试点一直饱受争议, 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 法律关系没有捋顺, 让人感觉“腰杆不硬”。沪渝试点的办法仅仅是当地政府的决定, 其房产税征收的依据也只是“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有关精神”。而事实上两地对住宅保有环节征税和现行的房产税暂行条例中“非经营房产不征税”的规定, 相互冲突, 严格说不符合税收法定原则。由于没有坚实可靠的法律支点, 造成征收难题。在今后, 房产税征收要“扩围”, 这种区域性和临时性的政策无法向全国广泛推广, 立法的问题急需提上日程。房产税是作为财产税的一个重要税种, 其征收必须经过严密的立法程序, 必须把房产税纳入国家法律调整的范畴。

(三) 其他重大现实问题

1. 土地财政的困局

房产税被寄予的厚望之一, 就是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税收渠道, 脱离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资料显示,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2.7万亿元, 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32.5%。各省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不一, 发达地区普遍很高, 有的省甚至接近70%。按照重庆、上海的征收模式, 假如全国征收, 估计只有千亿规模。千亿元房产税和2.7万亿元的土地财政相比, 相去甚远。

与此相对应的, 是由于房地产调控的深入, 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大幅度缩减。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的减少, 将直接影响到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

2. 调整税制结构的问题

我国宏观税负偏高和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数据显示, 1996-2007年, 政府最终分配比率由1996年的17.1%提高到2007年的24.1%, 企业由1996年的13.6%提高到2007年的18.4%, 而居民部分的分配比率却由1996年的69.3%下降到2007年的57.5%。对比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的分配比率一直较为稳定, 平均为73.4%, 高于我国15.9个百分点;日本2005年时居民最终分配比率为75%, 高于我国17.5个百分点。因此, 房产税的征收, 需要调整整个税收大局, 捋顺税收秩序。否则, 单纯增加税种, 尤其是增加居民税负, 必然导致我国宏观税负进一步增高和居民部分收入分配比率持续下降、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后果。

3. 征收成本问题

全面开征房产税需要具备的条件相当苛刻, 且成本巨大。仅房产税征收对象的确认工作就是一项浩大的基础信息工程, 要实现以家庭为单位认定第二套住房, 就需要全国各地的房屋主管部门建立全面、实时和动态的居民个人房产购买和保有情况数据库。同时, 各地民政部门需建立全面、实时和动态的居民婚姻和家庭人口构成数据库。如果牵扯到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问题, 还需要各地公安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而在全国房管、银行、民政、公安乃至劳动部门间实现实时动态的数据库联网, 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资金投入。

关于房产税征收的技术准备工作更是浩繁复杂。根据国外普遍经验, 房产税征收是以房产价值为依据征收的, 需要对房价进行评估, 确定房产的地段、位置, 核算出所属位置的税率标准。征税条件必须具备需要良好的土地和建筑物记录, 但在国内, 这些房地产登记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评估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和素质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税务部门要掌握真实的市场交易信息, 这点看似简单, 实则困难非常;另外, 各地城镇化进程迅猛, 交通变更以及城市功能调整加快, 导致房产和地产的价值评估可变性强, 难以做到公平、公正, 获得广大房产持有者认可。如果不能对房产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估, 将难以确定房产税税的税基、税率, 等等。

三、任重道远的房产税

4月20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指出, 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被列为2011年改革重点工作之一。尽管如此, 我们还看不到房产税短期内扩大的信号释放。从长远来看, 征收房产税是大势所趋, 但从现实情况看, 目前推广房产税至全国范围内的条件还不成熟。房产税的征收不是简单的财政问题, 而是涉及利益再分配、调整税制结构, 关系经济全局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从物业税酝酿7年难产, 到借道房产税试点, 其中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因此, 房产税改革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前面的路还很远。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篇2

去年十月我又燃起了学英语的热情,为了自我约束加入了一个收费的英语学习app。课程规定如果达到三个条件就可以达标返学费:

1、180天内每天打卡学习30分钟以上

2、课程截止日当天的学习效率达到90分以上3、180天综合学习效率达到90分以上

刚开始我的效率值是45分,慢慢上升到60、70、80、90直至100分,期间也有一段瓶颈期――有的课反复听都刷不过星,但我咬牙坚持了下来,把每天的听读量认真完成。半年期满我们100多人的学习群坚持下来的群友也就30多个,最终达到返学费的只有三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原来我完全可以干好一件事,成功路上不怕人多,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坚持不懈。

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一发不可收拾,制定了2018年目标计划。如今半年过去我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

周围朋友都很纳闷“你哪来的那么多时间?能做那么多事?”我说“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挤挤就会有的”。过去闲聊天的时间、刷新闻的时间、闲逛的时间、看韩剧的时间都被我收集起来。一本本书读下来了,一部部电影看下来了……每天可以做很多事。但这个时期只是吸收并不消化,只是输入不输出,还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初级阶段。

在大量的实践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我开始反思和琢磨我的学习方式方法。比如学英语,我口语、阅读、听力一把抓,学得很吃力,效果不显著。因为在工作生活中没有英语使用环境,死记硬背的东西学完就忘,笑来老师曾说英语就要拿来用。在深入思考后,我决定今后转移英语学习方向,主要侧重英文原文的阅读。目标清晰后,我每天阅读三篇原文,几天下来单词量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不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我利用英语这个工具,看到了第一手的科普文章,体会到了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快感。

在读书方面,我过去追求速度,没有一字不落阅读的习惯,只是囫囵吞枣的看完而已。既不写读书笔记也不认真总结写作手法,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为此我在看《从地球到月球》这本书时,改变读书方式:认真做读书笔记,完整记录登月过程包括很多细节。从而梳理出全书的脉络:登月计划的提出――募集资金――大炮的浇筑――炮弹的制作――发射成功。学习画出思维导图。阅读能力的升级让我能更好地吸收到文章的精华,构建出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这阶段是“看山不只是山,看水不只是水”能从中看到山外山水外水。

人脉:理想与现实之间 篇3

往往,理想的教科书会告诉学员,作为管理者将任务条块分割,将不同的任务交给胜任者,然后把握控点,关注结果。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像种麦的农民一样轻而易举,只要将种子撒在地上,按时浇水施肥,便可以坐等收获。

但是,现实往往给学员的书本知识以残酷的打击。总是有那么多不知天高地厚的员工偏偏不按照管理者的既定方针做好本职工作,总是对别人的任务指手画脚,或者总是将责任推到别人头上,仿佛自己永远不会犯错误。

人脉也是一样。理想的教科书上告诉我们,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陌生人,最多只要通过六个人便可以完成任务。但残酷的现实永远是这样,当你真正需要一个重要关系的时候,你即便动用了你周围所有的人脉,也无法和这个关键人物搭上关系。

六度空间,一种虚妄的假设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找到台球皇帝奥沙利文,想问问他出了什么事情,导致他在超级联盟杯上状态不佳,被丁俊晖像切面瓜一样切出了3:0的开局。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开始对自己的人脉做了梳理,由于自己只是业余体育爱好者,因此只优选出五个一级目标,一个是台球厅老板,他可能跟当地台球界有些关系;一个是八一队排球教练,尽管跟台球离得太远,但聊胜于无吧;一个是在奥组委某个部门任职的官员,这家伙似乎与奥沙利文最近,但是他跟我要5000块钱的信息费;一个是在英国读书的同学,同时他让我代他送一把按摩椅给他母亲;一个是杭州公开赛的赞助商,他要求我给他写一篇新闻稿。

于是,我分别找到这五个人,请他们帮助打听奥沙利文的消息。于是,他们每个人又优选了五个各自的朋友,形成了一个二十五人的小团队,其中至少有五个人离奥沙利文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就这样,通过六度空间理论,我最终联系到奥沙利文,得知他在和丁俊晖那场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和妻子大吵了一架,以至于比赛当天心情不佳(以上过程与结果纯属虚构)。

理论上,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肯定有着某种交集,而这个交集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遥远,他们之间最远的距离不会超过六个。这是可以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我们假设每个人有30位朋友,通过六次级数转换,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数量足够到达一个能够覆盖所有可能的人的级别。但是事实上,当我们考虑更多因素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其中仍旧有许多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你找的五个人是否愿意帮忙,而帮忙的人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你的意思,确实找到了你要找的英国台球手奥沙利文,而不是美国的剪刀手、德国的刽子手或者法国的调情高手。……

2004年,我的一个朋友要举办一个论坛,而这个论坛成功的关键,是邀请到发改委某司司长。这位朋友找了很多人帮忙,其中也找到了我,因为我和发改委另外一个司的副司长熟络,于是,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在一次和我这位司长朋友喝酒时,我提出了我的要求。但是,这位副司长却对我表达了很多难处,比如各司的管辖权问题、权力部门的潜规则问题、利益问题、发改委对于各司参加社会活动的各种规定等等。最后我将所有的信息进行评估,发现如果要通过我找到这位司长,花费的各项成本很高,甚至高过了我那位做活动的朋友所能够给我的利益。于是,这个事情到此为止,离那位司长的距离只差一步。

人情,人脉空间里的阻尼成本

很多大师都讲过人脉就是财脉,仿佛一个人要想成功,最核心的方法简单到只要你认识足够多的人。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很容易,成本也很低廉。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曾经有人写下了这样一段笑话:

每年春运,一票难求。有人搞笑,运用此理论,找铁道部长搞票。“当然你也可以用这个定理,发扬社会主义人求人、人托人的办事风格,去找铁道部长帮你买张票。经过一番人情关系普查,你会发现铁道部长原来是你大姨妈家四表舅公司里的清洁大婶的干女儿的男朋友的铁哥们的二大爷,恭喜你!卧铺车票到手了。”

有理论说,人的一生认识的真正朋友,或者说经常能够保持联络,相互之间守护相望的不超过30人。假如你拥有这30个核心人脉,与每个人的交往,维持每个人的关系,付出的感情,如果统统算下来,一定是个庞大的数字。这是人脉阻尼之一。

中国人讲究人情债,你求别人办事一次,就一定要给予回报。没有回报,不但你下次办事求人时可能贴上冷屁股,甚至你在某个圈子里的个人声誉都会受损。这是人脉阻尼之二。

越是高端的人,越不愿意拓展人脉关系。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比尔·盖茨,你还会不断拓展你的人脉吗?前几年发生的某杂志曝光著名导演家庭住址事件,该导演在发布会上对该媒体破口大骂,其实这是有情可原的。谁愿意每天早出晚归时楼道门口围着数百上千个等待着签名的影迷?因此,人脉关系越高端,人脉阻尼就越大。

最后,人脉阻尼的大小,还在于你的激励够不够高。你的激励越高,我相信你找到克林顿的机会就越大;如果你的激励小,找到克林顿的机会就越小。你可以用拿弹弓子打克林顿他们家玻璃这样的小事情开几个小屁孩的玩笑,但是你永远不可能拿这样的一个玩笑去打动可能与克林顿有关系的人。

管理,人脉齿轮的催化剂

也许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会悲观,仿佛从人脉到财脉是不可跨越的。其实也不至如此,只要通过有效的人脉关系管理,可以将人脉成本降到最低,将人脉阻尼降到最小,使人脉价值达到最大。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这又是一个理论,但是别忘了,理论与现实有差距,但是绝大多数理论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理论,如何理解理论。

人脉如同金钱一般,也需要管理、储蓄和增值。人人都可以成为善于人脉经营的脉客。

首先,要学会如何划分人脉。人脉资源根据其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血缘人脉、地缘人脉、学缘人脉、事缘人脉、客缘人脉、随缘人脉等。

另外,还可以对人脉按作用划分,如分为:政府人脉资源、金融人脉资源、行业人脉资源、技术人脉资源、思想智慧人脉资源、媒体人脉资源、客户人脉资源、高层人脉资源、低层人脉资源等。

还可以按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层人脉资源、紧密层人脉资源、松散备用层人脉资源等。

人脉进行划分之后,要根据不同人脉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管理,有些人脉关系需要多一点现实投入维持感情,有些人脉则需要通过感情维持关系,有些人脉需要通过共同完成一些事件来培养默契,有些人脉需要帮助其拓展人脉来产生价值。

其实,拓展人脉的法宝只有两条:培养自信与沟通能力、学习适时赞美他人的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套积累人脉的方式,但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总是怕被拒绝,因此不愿主动走出去与人交往,更不用说拓展人脉了。

其次是沟通能力,高阳描述“红顶商人”胡雪岩时,就曾经这样写道:“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语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申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篇4

一、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冯友兰的境界说是建立在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之上的, 这种对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的自觉了解是构成某种境界的关键。冯友兰说:“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 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在此基础上, 为通天人之际而明内圣外王之道, 冯友兰抱着“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建构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人所具有的境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 生活于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最大的特征就是“顺才”或“顺习”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 他们顺其自然之性而生活, 但是他们并非毫无觉解, 只是觉解很少或程度很低而已, 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浑沌”或“混沌”。

在功利境界或道德境界中的人, 境界层次都要比自然境界的要高, 这两种境界之所以高于自然境界, 照冯友兰的看法, 就因为这两种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自觉。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 他们都以“为利”而行事, 但是他们所为的利是不同的。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 而道德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在为公为私的问题上, 冯友兰用传统的义利观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同时他肯定了人的社会性, 他认为“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 是有些哲学家的虚构悬想。”照冯友兰看来, 功利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私”的, 道德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公”的。因此, 道德境界要高于功利境界。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至此, 冯友兰完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只有进入天地境界, 才能真正地拥有“圣人气象”, 才能实现人生最高的追求, 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他们对宇宙人生有极高明的觉解, 他们自觉是一个个体的人, 一个社会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更自觉是宇宙的一员。他们肩负贡献于社会和宇宙的责任, 其不需要专做“惊天地, 泣鬼神”的事, 即便是洒扫应对这样的平常事也可以尽性致命, 亦可以“参赞化育”。正如冯友兰所说:“他已知天, 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 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 人应有贡献, 即对于宇宙, 人亦应有贡献。”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上看,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可以并存的, 他们是并列的, 至少在冯友兰看来世界上是存在这四种境界的。这种境界的划分, 明显地体现了冯友兰用西方哲学改铸中国哲学的痕迹, 凸显了其哲学系统“辨名析理”和“哲学概念”的充分发挥。他用明晰的逻辑体系对四种境界加以区分, 向人们阐发了四种境界的主要特征, 厘定了它们各自的界限。

从纵向关系上看, 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系统里, 四种境界在逻辑进程上是递进的, 四种境界不是单独孤立毫无联系的。人们可以从最低的自然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 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但是, 要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境界的提升, 进而实现人生最高的理想, 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冯友兰认为是觉解。冯友兰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禅宗认为“觉”字乃万妙之源, 冯友兰为了建构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 他于是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说, 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 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可见, 人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于有觉解, 觉解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所在。以觉解为逻辑原点冯友兰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 觉解的多少决定境界的高低。他于是说:“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 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人要达到高一层的境界, 就必须要有更深更高的觉解, 境界的提升要靠觉解来实现。

冯友兰认为, 通过哲学的途径人们可以到达天地境界, 并可以常住于天地境界。冯友兰也承认, 人的境界不是永久不变的, 人能不能常住于天地境界就要靠一定的修养方法。在冯友兰看来, 陆王一派的修养方法是:先有觉解, 然后用敬;而程朱一派的修养方法是:一面求觉解, 一面用敬。为了克服陆王与程朱两派在休养方法上空疏与支离的缺陷, 冯友兰强调向哲学本身寻找答案, 他说:“欲常住于天地境界, 则人须对如此底哲学底觉解“以诚敬存之”。研究哲学, 是“进学在致知”;“以诚敬存之”, 是“涵养須用敬”。先有哲学的觉解, 然后“以诚敬存之”, 是“先立乎其大者”。”冯友兰可能意识到了天地境界的“玄妙”, 他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于是, 冯友兰把解决的途径转向哲学本身, 并且认为用“诚敬”存“哲学的觉解”是人常住于天地境界的最好方法, 但是却未摆脱其人生境界理论的真正困境。

三、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现代意义

1. 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传入, 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 物欲日益泛滥进而造成道德的失序和精神家园的没落。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抗争融通中不断地徘徊、抉择, 它充分意识到了中国人生哲学的长处与缺憾, 他运用西方“新实在论”的观点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加以改铸, 使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理论得以有层次的阐发。中国传统的哲学家都讲境界, 但是他们讲境界是不分层次的, 他们往往一上来就讲“天人合一”, 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 尽管他们讲了很多实现的办法。冯友兰也讲境界, 也讲天人合一 (天地境界) , 他不但讲而且大讲特讲, 但冯友兰把境界讲出了层次, 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给现代的人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层次和递进过程, 更适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修为是有帮助的, 他为中国人“内圣”提供了一条出路, 尽管他的方法是值得探讨。

2. 冯友兰对东西哲学及其文化的观照

冯友兰处于一个东西文化冲突的时代, 作为一个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哲学家, 在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挑战面前他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以开放的胸怀敏感地触及到人生的问题, 他融通中西哲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 使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 帮助人到达理想的境界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国哲学能不能走向现代, 以及如何走向现代化, 这一直是所关注和争论的话题。我们现在一再地提“返本开新”, 可是返什么样的“本”与开什么样的“新”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方面是有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照这样看来, 冯友兰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本”, 这是我我们所应汲取的。而冯友兰用西方哲学多中国哲学的改进无疑也是一种“开新”的尝试。冯友兰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观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哲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宗教与哲学之间——一种哲学出路的创见

众所周知, 就哲学的功能讲, 西方哲学长于认知而中国哲学长于超越。有学者在谈及哲学教育改革时提到:“在超越论层面, 要坚持往上讲, 要近于宗教又不能同于宗教, 要大胆地开掘哲学的超越功能。”这种提法对于哲学的改革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的回答是有创见性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重要贡献的,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是哲学近于宗教有不同于宗教的伟大尝试。这与冯友兰对哲学超越功能的关注和洞见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我相信, 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 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 必将有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谈及哲学与宗教是他又提出哲学能够代替宗教, 体现哲学的“宗教情感”。他说:“在未来的世界, 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 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 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综上所述, 尽管有人批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过于“玄妙”, 真正的天地境界只能在哲学的思辨中实现,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是脱离于实践的。诚然,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理论没有在实践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方法, 最后只能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但是, 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理论的现代意义还是值得开掘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49页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11页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3页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3页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22页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554页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658页

[8]耿彦君:《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1卷, 第15页

[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六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第303页

上一篇:雷电定位系统下一篇:确保档案工作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