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

2024-10-23

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精选10篇)

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 篇1

当理想成为现实高三作文

第一次现在这个三尺讲台上心里说不尽的坎坷和紧张……

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去当一名老师。可是当我真正的发现我实现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它承载着希望和责任。

看着那一双双求知得眼神我心里激动,同时也充满担忧,担心我自己会误人子弟,担心自己经验不足,担心的太多太多。直到现在我真的站在这里,我才明白它的分量。

一名老师,肩负着重任,她肩负着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素质有文化的人,她指引着孩子向前走正确的路,避免少走弯路,同时她还是启蒙者,启蒙着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

一开始在我特别小的时候,上着课发着呆,看着老师在黑板前奋笔疾书,接着便是一黑板的作业还有算的题,眼睛瞬间感觉一片空白,同时我也自己在想着这么多的作业,这么多的考试,每次的考试排名下来,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所以我就心里讨厌学习,讨厌它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讨厌它有无数的考试,无数的作业,当时很是困惑,为什么英文中家庭作业是不可数名词了,因为它是永远也写不完的,是在学习期间永远写不完的。

现在想来人生就像一场老师一生在做人生这张卷子,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千奇百怪的.活法,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或许平庸,但是一旦你掌握了你自己的人生,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出题人,所以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追求自己的完美,同样最重要的是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亏对于自己的这个职业…

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 篇2

关键词:守望者,大智慧,哲人世情,诗人

如梅林克特在《沙漏》中所说:“在思索的瞬间, 我们才真实的活着。沉思是生命中唯一敏锐的瞬间。”散文集《守望距离》, 正是周国平沉思人生每一瞬间的真实记录, 拷问生命每一瞬间的智慧结晶。

集哲学与文学为一身, 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 是周国平作品的显著特点。如果说周国平的处女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是他作为哲学家的一面;感动无数人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是他诗人的一面;那么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则是他作为思想者的一面, 不仅透着哲学的智慧, 散发着人性的美, 而且还闪着诗性的光华。在他的散文里有一种理想化的生命、人格、道德、伦理以及社会形态的存在作为远景的支撑点, 所以他笔下的世界沉郁而乐观, 痛并坚强, 淡薄却执着, 理想而又现实。他冷静、周密, 用哲人特有的思辨和理性的眼光, 守望人生;他丰富、细腻, 用普通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 思考、顿捂人生;他真挚、敏感, 用诗人特有的睿智和灵性, 注释生活。

一、智慧美

在周国平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中的《出版序》里有这样三句话:“所谓超脱, 并不是超然物外, 遗世独立, 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 有了这种距离, 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个人一旦醒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 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 如果他对天下事人仍有一份责任心, 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合适的位置的, ‘守望者’便是为他定位的一个确切的名称。”

可以说, “守望者”便是周国平给自己在人生这出戏里的准确定位, 正是这个定位才能让他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进行严肃的思考;才能让他对现代人的生活给予密切的关注;才能让他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永久的热情;才能让我们在来去匆忙的现实生活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 一个真实的理想世界。

周国平说:“人生意义问题的提出, 是以绝对为背景的, 哲学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 而在于以绝对为背景对人生意义作说明。”这里的“绝对”就是哲学概念, 指“永恒性、普遍性、无条件性。”如果从文学的角度讲, 亦或可以解释为一种理想状态, 对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成长、事业、爱情、婚姻、成功等等的理想状态的一个完美定义。周国平散文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 作者笔下在以理想状态为参照系的现实生活并不是残破不堪, 不是腐朽颓废, 而是积极进取, 充满生机, 传达出一种健康、乐观、宽容的态度。如果这出自一位刚满二十岁的青年之手, 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无知者无畏”;但出自一个已接近人生不惑之年进入知天命之岁的学者之手, 我们只会说, 这是智者在人生顿捂之后所散发出来的大智慧。

二、世情美

周国平的散文摆脱了学术的艰涩, 也不骛艺术的新奇, 写的质朴平实, 所表达的是一般人都了解的切己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讲, 他笔下的生活就是一段哲人世情。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简单而深奥的问题, 简直无异于司芬克斯之谜。对此, 周国平用“未知死焉知生”来阐释生与死的关系, 正如叔本华所说, 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 对于死, 周国平有一个精辟的观点, 那就是“死亡是人生最大的公平”。它的公平在于它的一视同仁,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足, 高贵还是低贱, 都难逃此劫。他说“人生只是瞬间, 死亡才是永恒”。“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 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 他都好像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 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 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 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应仍有自己的追求, 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互对质, 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 痛苦时也不致失态。”是生活的苦难给了他人生丰富的体验, 是哲学的探索给了他看待生活的独特视角, 有了这种体验, 有了这个视角, 才能让他将人生的起点与终点看得如此清晰, 才能让他把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看得如此明白, 因此, 不问前方是鲜花还是坟, 而把跋涉本身视为人生的目的性, 其中自有一种孤独的悲壮感, 从而使他笔下的人生呈现出一种波澜不惊的大美。

对于婚姻, 作者分别在《亲密有间》《婚姻如何能长久》《夫妻间的隐私》等篇目里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总的原则是亲密而有距离, 开放而有节制。最好的状态是双方都以信任之心不限制对方的自由, 同时又都以珍惜之心不滥用自己的自由。”概括为四个字, 那就是“亲密有间”。“在忠诚与自由, 限制与开放之间”寻找一个度, 把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使爱情之船永远停泊在婚姻的港湾。

三、诗性美

“诗人何为?”海德格尔认为, 在整个世界限于贫困的危机境地之际, 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 思考着生存的意义。周国平用他诗人“超乎常人的敏锐”“洞见生存的意义”, 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现代人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他的解决方法并非直接告诉我们这一意义在何处, 而是追问我们为何会感到失落 (《何尝失落》) 。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加繁忙, 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 但仍感到失落, 那就证明我们身上有一种东西, 它独立与我们的身体及其外在活动, 是它在追求、体验和评价生活的意义, 也是它在感到失落或者充实。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内在的精神生命,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魂。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宇宙》《自我二重奏》等篇目里, 都体现着对自我精神生活价值的肯定。“是的, 对于宇宙, 我微不足道, 可是, 对于我自己, 我就是一切”。

周国平散文的语言简洁精练, 质朴无华, 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 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 以平淡为美, 以思想见长。我认为他对幸运儿的定义最为精辟:“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的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 才是真正的幸运儿”。如果没有遭遇过苦难的人, 是无法读懂这句话的, 如果经历苦难而最终被苦难打倒的人也是无法体会这其中的意味, 只有在苦难中依然笑看人生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其中的境界。

周国平的散文常为警句而不矫做, 一语道破, 绝不冗述。内涵丰厚而不沉重。例如作者在《沉默的价值》中说:“在最深重的苦难中, 没有呻吟, 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着最后的尊严。在最可怕的屈辱中, 没有诅咒, 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着最高的轻蔑”。

乔治勃兰克斯说:“有什么样的人, 就有什么样的哲学, 同理, 有什么样的叙述者, 就有什么样的叙述效果”。周国平正是用他的那颗细腻、敏感、丰富、宽容的心灵诉说着他对生死, 对义利、对爱情的体悟, 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哲理空间和氛围, 读来我们的心灵会因之隐隐的激动, 从而使我们的沉思默想也上升到一种神秘而通俗, 抽象而具体的世界里去, 去想象思考一些辽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3年版.

[2]吴晓东:阳光与苦难, 文汇出版社, 1991年版.

[3]王磊:体悟人生,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4]{德}鲁道夫.奥伊肯:万以译,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

十月革命让社会主义理想成为现实 篇3

1.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已经具备

1861年农奴制改革完成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到19世纪80年代,主要工业部门中,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占据了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逐渐产生垄断。农村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得到增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迅速,但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沙皇仍拥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都被贵族地主把持着,农村中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经济上,小农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相对落后,由于国内资金缺乏,俄国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占有很大比重,并操纵着俄国工业中的重要部门,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是独立的。落后使得俄国存在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非常突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策源地。

3.无产阶级壮大及其成熟政党的建立

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到19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而且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大多数工人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一些大企业中,特别是莫斯科和彼得格勒,这样,既便于发挥战斗力,又有利于增强组织性和团结性。俄国群众性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促进了无产阶级成熟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积极从事建党的准备工作,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1912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式成为独立政党,并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成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不断走向成熟,在十月革命之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一举取得十月革命的成功。此外,俄国无产阶级还得到可靠的同盟军一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客观影响

1914年7月,一场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战前俄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缔结军事协定,结成三国协约集团,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集团对抗,一战虽然最终是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但也严重削弱了协约国集团。在沙皇俄国,由于装备落厉和指挥失误,前线接连失利,国土不断丧失,伤亡数百万人;战争期间,农田荒芜,工厂倒闭,经济濒于崩溃,战争失利和经济危机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从而加速了十月革命的到来。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5.二月革命后有利的国内形势

1917年2月(俄历),俄国二月革命爆发,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统治,此后国内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违背了俄国人民意愿,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条件。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四月提纲》,提纲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理论指导。1917年发生的“七月流血事件”使布尔什维克党真正意识到和平夺权的道路已走不通,这次事件成为俄国十月暴力革命发生的直接诱导因素。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俄国当时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也造就了俄国“十月革命”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条件——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一走一条由中心城市再到农村的革命道路;过程——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权。俄国十月革命同时昭示着世界各国革命都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相应的革命道路和斗争形式。

历史小贴士

晚清首批赴美留学生

晚清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有眼光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就必须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公元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共三十人从上海搭船前往美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先河。这件事情的具体策划者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回国后,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容闳起草了一道名为《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的奏折并上奏朝廷。第二年,清廷答应把派遣留学生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同意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任命陈兰彬、容闳为正、副监督。公元1871年,容闳等人就开始张罗起招生的事情。可是,由于长期闭关锁国,老百姓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更何况送自己的孩子出洋必须画生死押,许多家庭都不大愿意冒这个风险。容闳招收的第一批留学生,大多数是穷人家的子弟。这些幼童来到异国他乡,穿戴仍和国内一样,脑后拖长辫,身穿长衫马褂。

经过几年的留学生活,留学生们接受了西方文化,行为规范也慢慢地起了变化。比如有些学生感到留长辫子不方便,就偷偷剪掉;有些学生对体育锻炼很感兴趣,就脱掉长袍,在运动场上奔跑起来。对这些很正常的行为,满脑子封建思想的陈兰彬横竖看不惯。他蛮横地要求留学生每天早晨要面朝东方向皇帝磕头,严禁他们参加集会活动。容闳不满意他的做法,两人发生了矛盾。这时国内的一些守旧分子也借题发挥,从中作梗。清政府于是在公元1881年下令撤回全体留学生,容闳经办多年的“留学计划”就这样半途而废了。

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 篇4

数年前,我和王石去戈壁,车坏在路上,那地方跟电影《无人区》很像,不过连那条最重要的柏油公路也没有,地上全都是鹅卵石,温度之高,很快就可以和轮胎粘在一起。

没有信号,联系不上任何人,戈壁一片,也没什么参照系,一分一秒,我们看到彼此越来越焦躁,我们知道那底下是越来越深的恐惧。

这时候,司机自己下了车,他就在那边转悠,不断地看地面,他在看有没有车辙。最后他总算发现一条最新的,就把车开到上面横过来停着。他说:“剩下的事情,就只有等了。”

等待的时间明显要比毫无办法的时间好挨,一个小时后,我们等到一辆特别大的货车。

这件事让我一直在想,什么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呢?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车的时候,而是没有方向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而没有解决办法的时候,理想是一个GPS,是让你知道方向的东西。

但是这个方向要怎么确定呢?这来自于你心中的价值观,是非判断。有了方向感、有了理想,人会变得快乐,生命会变得简单。比如钱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人一生最苦恼的事,有三件事情“算不准”:第一算不准今后会赚多少钱,第二算不准会有多少幸福和痛苦,第三算不准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当碰到金钱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很纠结,但如果有价值观、有理想,算账对你来说就非常简单。方向对了,解决一个问题,就上一个台阶。

我知道一谈理想难免要谈到现实,大家总是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一代人总有每一代人的现实。二三十年前所谓的理想,不是个人理想,而是家国情怀。黑格尔讲过,“群众是没有意义的零,而领袖是一”。所以年轻人可能会发现,比自己大二三十岁的人,说话用的词语都是大词汇,一开口就是国家、社会。

但是现在的人,说的都是小词。比如说“我喜欢放风筝,我要放风筝放到全世界第一”,这就是一个理想;比如说“我想娶个好媳妇,过上好日子”,这也是理想。也有人说,如今的现实问题可能就在于太无理想了,每个人都被自身那一点物质需求牵着走。

对很多人来说,眼下公司取代了政府,成为掌控他的最大机器,公司的目标再次裹挟了他们的理想。公司要利润,它便要用KPI、股权激励诸种将你控制起来,你的.方向被它的方向吞噬。

有人要问,既然现实如此艰难,坚持理想是否还值得,它的好处是否值得我们坚持。论起好处,哲学里有个经典诘问:做好人有什么好处呢,能加工资不?正确的回答是,成为好人,本身已经是一种恩赐了。

当我们大家在一起谈理想的时候,犹如爬山之前在山脚下散步,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上山顶”。爬上去不到三分之一,就只剩一半人了;再往上走,到了最后,就只剩五六个人了,其他人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半山腰上的人都在说风凉话,“上去干吗,上去了一会儿还要下来”;在山脚下的人说,“有这工夫,不如去看个电影、谈个恋爱”。所有人都在给自己找理由,最后上了山顶的那个人告诉大家,“我看见了很多风景”,仍然会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可能说:“你说的照片上也有,而且跟你说的不一样。”要不就说:“我没上去,我不信你说的。”其实,爬山的人很难说是为了风景,关于登山的理由,经典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

我们永远都在讲理想,却永远都不能够拥抱理想。在我看来,理想永远是从现实中孕育出来的。因为不满,所以有梦想;因为没有,所以才需要;因为很弱小,所以想强大。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篇5

好吧,我们来简单评价一下这部电视剧。

首先要澄清几个观点:第一,人生下来也许并不平等。如疯子和石小猛,大家没得选择,但也不平等;正是因为“头顶”不平等,就需要争取“脚下”起点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注意――是“法律面前”,而不是平时。法律是底线,就是要保证脚下的平等,而非头顶的平等。可惜,石小猛性格的扭曲几乎毁了所有人。第二,再苦、再难,都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学会放弃和选择。第三,金钱不是万能的,但很重要。第四,没有物质基础的所谓“真爱”,最后必然会向现实低头。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苏格拉底的名言还回荡在耳边:“认识你自己”,这是阿波罗神庙最著名的三大箴言之一。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但不能“认识自己”,就连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这绝非危言耸听。今天去参加一个高峰论坛,台上的专家侃侃而谈,大谈规划,10多年的营销战略,此时台下的我,是感到好笑还是感到悲凉,我自己都难以形容。需要什么――专家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台上专家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他们不能说老实话,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我们总是重复历史,从来如此。

80年代,《中国青年报》就已经开始讨论“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的话题,但现在,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明白什么意义,

也许,活者本身就是某种意义吧。我认为,人活着至少要有两种意义:其一,为这了社会创造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其二,让自己关心和关心自己的人,更幸福的活下去。如此,够了!

《北京爱情故事》尽管各个角色的价值观完全不一样,但回到原点和本质看,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活着更幸福和开心。(为自己,为对方都可)。

石小猛心理和人格分析。

在这里,我不想去说什么高尚和低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是俗人,否则,大家都是圣人,就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我觉得,作为一个男人,石小猛的作为并不都是错误的。只是性格扭曲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总之,凡事不可走极端。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句名言:一个不成熟的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石小猛,本可以选择后者,跟他青梅竹马的丫头一起幸福的生活着,可惜,他选择了某种事业,尽管他没有英勇的去死,但也不可能“卑贱”的活着了。当他失去了自己的时候,也就失去了一切。

表面为沈冰,实际为自己。

表面是放弃,实际是得到。

表面是责任,实际是自私。

表面是自尊,实际是自卑。

表面是理想,实际是屈服。

表面是爱情,实际是现实。

对石小猛而言,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再美的爱情,也敌不过现实。

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篇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是世界各国追求的教育目标.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应当受到教育,不要区分类别.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教育公平是中国人追求世界“大同”的内容,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作 者:查有梁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10071 刊 名:教育科学论坛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FORUM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寻找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 篇7

理想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 理想作为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 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因此, 理想便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从而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理想是人生希望的最高形态, 是人所有最重大、最持久的希望的结晶与升华, 或为一个家庭美满, 或为仕途坦荡等等。尽管人在生命旅途中会产生失望或遇到挫折, 但是理想总会让我们看到前面的光明, 会激励我们向前奋斗, 战胜挫折和阻碍, 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的灯, 没有理想, 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就没有生活。”纵览人生, 从平民百姓, 到伟人贤哲, 无一不是带着理想而奋斗的, 小到我们平凡人“一头牛, 两亩地,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生理想, 大到如周恩来同志早在少年时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理想。理想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而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我们尤为重要, 只有带着理想走向社会, 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人生自我实现过程包括理想与现实两个基本方面

人生的自我实现包括理想与现实两个方面,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面,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被界定为“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 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1) , 对于自我实现, 我们要加以完整、客观、公正地理解, 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曾说:“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 都在设法实现自己, 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 而革命导师马克思也说过:“人通过克服障碍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2) 对于“人到底要实现什么”我们说是一个理想问题, 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怎样去“变革”理想, 怎样去克服一系列问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因为, 生活中许多人可能都有或宏伟、或实际的理想, 但真正从实际出发去“变革”理想的人却是极少。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总是存在着“希望什么”与“事实上是什么”, 人的抱负与人的局限, “应有”的状况与“实有”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与矛盾。这一系列矛盾, 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不同表现形态。“只爱明天, 他永远悬在空间”讲的就是一个人好高骛远, 总是把希望寄予明天、将来, 而忽视了当前的实际情况, 更没有正确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说明天永远是明天, 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努力, 再好的“明天”也只是海市蜃楼, 因此, 要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也就是说,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那么这就说明, 我们离不开社会, 理想的实现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内在依据, 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但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过程中, 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与现实状况的一些冲突。

三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一是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 是对现实的反映,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在一定条件下, 理想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人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其实就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我们要正视人生中的昨天和今天, 因为这是我们赖以实现“明天”的基础和土壤, 同时, 更不可以忽视“明天”, 它是“昨天和今天”的升华, 也是“昨天和今天”的一个发展方向, 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昨天和今天”都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到“明天”, 这是需要我们当前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变革”的, 需要我们为之奋斗, 寻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

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们, 占据着社会知识高度, 我们更要结合现实树立一个“跳起来可以摘到桃子”——理想。试想, 如果作为我们这样的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都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理想信念,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

四结束语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昨天和今天”, 同时也要落实于“明天”, 真正做到“三天”的无缝对接, 做到理想与现实的有效结合。一方面, 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如以当下的研究生实际来树立一个符合自身且贴近社会实际的理想信念, 用理想信念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另一方面, 也要注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向社会现实学习, 向生活实践学习, 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净化自身的心灵, 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实现人生价值。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动力, 正确且实际的人生理想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障。但是, 理想与现实并不是相等的, 而是有一定距离的, 只有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才能在人生路上画出一串绚丽多彩的符号。

关键词:人生,理想,现实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5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徐权贵.人的全面发展:理想追求与现实关切的统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2 (12)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篇8

1.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他们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2.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3.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4.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

二,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也容易对这种情况产生困惑。在现实中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另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需要有执著的信念,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诸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为实现既定的理想,要不怕吃大苦、耐大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一)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一是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一句话,“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三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但理想毕竟不是现实。人们在理想中追求的东西,在现实中还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理想总是美好的,可是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如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超过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力量,对理想发生动摇,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境地。四是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产生理想的过程会循环往复,无终无止,由此,人类才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但理想转化为现实是有条件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需要人们全身心地去开拓进取。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要正确认识社会,必须全面了解社会。既要了解社会存在的弊端,又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放弃或降低理想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能使人消极、平庸,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选择。只有坚持远大理想,通过变革现实,使现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正确办法。

(二)努力走出理想认识上的误区

1.走出“渺茫论”的认识误区

在认识社会政治理想问题上,“渺茫论”认为,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这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是渺茫的幻想。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对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没有把握准确。共产主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二是指由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制度;三是指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为最高奋斗目标的现实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也有80多年的历史。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共产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高目标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第二,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遇到挫折便动摇、怀疑,失去信心。第三,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就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实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制度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可能性,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2.走出“怀疑论”的认识误区

持有“怀疑论”观点的人,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存在种种疑虑。毫无疑问,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要用共同理想来动员、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但是,这一切与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矛盾。既然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既然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反倒不能宣传了呢?而且,理想本身具有超前性。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想是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产生在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事实证明,理想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关系,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政治制度,而且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如果否认这种高于和超越,完全拘泥于现实,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就只能放弃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人们也就失去了长远的、根本的、明确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

3.走出“实惠论”的认识误区

在对待人生理想的态度上,“实惠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讲理想,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太空洞,还是讲“实惠”好,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实惠论”的错误,表现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往往是放弃或轻视思想品德要素,片面追求有才能的实用型理想人格;表现在职业理想上,往往是功利化倾向严重,选择职业时过分强调个人需要,一味追求既能多挣钱,又能轻松工作的职业;表现在生活理想上,往往是迷恋拜金主义,只追求眼前的物质享乐,羡慕和效仿“大款”的高消费生活方式。这种“实惠论”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指出,共产主义者绝非抛开物质利益空谈理想,而是要为了人类享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去追求理想。如果只讲眼前的“实惠”,忘记了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那么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希望。

(三)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对理想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看法,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1.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

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是因为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把二者对了立起来。其中一种倾向就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告诫人们,“不要迷信,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都是好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一定有好的东西,也有坏的东西,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正因为是这样,我们才要进行改造,把坏的东西改造成为好的东西。” 毋庸讳言,我国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少消极腐败等丑恶现象,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的现象。但这些毕竟不是生活的主要方面,怎么能因为看到这些东西,而对社会主义社会不满或失去信心呢?而且,这些消极腐败和其他丑恶现象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克服的东西。应该同这些现象作斗争,而不应逃避现实,更不应把对这些东西的怨愤发泄到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身上。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应当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2.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

在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还有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学生在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时间长了就不以为然,甚至自己也搞起腐败来,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还有的人由于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对理想失去信心和热情,“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热衷于“实惠”,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等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会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理想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理想很重要,所以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中国古人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等等。

但我认为,关注“理想”不如关注“梦想”。每个人都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期待,但不能过深地思考理想、志向、未来这些问题。这是因为,理想往往诞生于热爱,热爱一定产生自爱好,而爱好来自于兴趣,兴趣则来自我们周围的生活。反过来说,从兴趣到爱好,再到热爱,再到理想,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接触新鲜事物后熟悉、了解、探究它的过程。每一个孩子,从咿呀学语到升入初中、高中,都会不断地接触到新鲜事物,会对其中的一部分产生兴趣。为什么会对这个的事物而不是那个事物产生兴趣呢?不用问为什么,鸭子生下来就喜欢水,天鹅生下来就喜欢蓝天,天鹅即使长在鸭群里,也必然会与众不同。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鸭子型的,有的则是天鹅型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兴趣爱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不必刻意去关心理想的问题,随着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当作一个爱好,直到开始热爱它,你的理想就很自然地在你的头脑中萌发了。

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说,理想就是梦想,有理想,就意味着对明天充满了追求与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向往。有诗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之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我看,诗中的“理想”也不如换成“梦想”,梦想虽然不像诗里说的一样伟大、神圣,但它的确会成为我们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动力,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有梦就有希望。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发展程度要远远超过中国,竞争力也远远大于中国,但孩子们也不会过多关心将来要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一直倡导自由思想,表现在孩子们身上,就是大人对孩子的要求不多,愉快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这些就足够了——至少18岁之前是这样;18岁之后,自由发展,大部分人凭兴趣选择职业,考虑的是自己的幸福程度或舒适程度,考虑的是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而不是简单的干什么能赚多少钱。

所以说,理想确实很重要,但比理想更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不单单是“努力”、“机遇”、“财富”、“快乐”、“健康”等等,最关键的,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对事物的热爱!

理想与现实区别:当你抛弃理想,只有现实的时候,你一定一步一步走向一个死胡同。从来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人类不是完全活在现实的东西,很可能,明天你可以赚更多的钱,后天可以更有名。可是,更多的钱能够做什么?更有名能够做什么呢?但是当你为了理想而抛弃现实的时候,你会变成一个空中楼阁的英雄,很快你就牺牲了,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诚恳的,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在人生的整个路上,你只有把持着你的理想,但是你要看到现实,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你的整个人生才可以做出自己要做的事,走出自己要走的路

理想太美,现实则太不尽人意。许多人都热衷充当“空想家”,然人们想象力如此丰富,那也没办法。当人们拿自己的现实状况与美好的理想相比时,会不禁埋怨现实世界带来的不幸,乃至残酷。即使是在许多人看来都算得上是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那现实生活的所有者也可能未必满意,因为人总有所希冀,现实往往在理想之下,现实永远也无法与理想相提并论!在座每一位,有谁能够举起手告诉我,你的现实已超越了理想呢?我不相信人的欲望会停止!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至少可以说不会减少。当现实的某一领域满足了你,你还会力求追索其他东西,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也是不断提升的。从以上观点看来,理想与现实永远也不可能相遇。生活中有部分人容易满足,〔满足现状确实会让人活得比较快乐些〕但容易满足不代表无所追求。这个时代的不存在无欲无求的人,无欲无求根本就是一种境界。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该是寥寥无几吧。

有欲望,有追求,才有了理想可言。然而,符合希望,真正令人满意的常常是难以达成的,因此就有了现实。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通常很大,甚至会出现反差的情况。好坏、优劣、美丑等矛盾个体的对比,总结概括起来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或许有人会质疑:我长得并不丑,还算得上好看,怎么能把现实都看做是不好的呢?问得很好,我说的这种观点当然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意义上才成立的,否则,我也会认为那是谬论。

再说出我很内心的事来讲理想与现实这个问题吧。我是很喜欢懂得玩音乐的男生的。这类音乐型的男生很懂得用他们的歌声或舞步去张扬个性和演绎生活。他们轻唱抒情的慢歌所反射出来的令人心动的温柔,散发出的浪漫气息以及跳节奏舞时表现出来的动感和力度,实在令我销魂„„ 简直就是不可奢想的王子!然现实中让我死心塌地的人却不如此。他根本就是王八蛋,老让人伤心难过的坏人!„„ 看,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你一面追求美好的理想,一面又离不开你整天抱怨的现实。我想,如果有一天,那不可奢想的王子真出现在我面前,我果真会与现实的王八蛋挥手告别吗?应该不会吧,即使会,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理想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你从前就住惯了瓦房平屋,现在如你所愿让你住上几百平方的高级别墅,不多久你可能埋怨从大厅走到房间要花你好几分钟的时间;一直以来你渴望娶一位温文尔雅的美妻,可婚后不到一个月,你发现她太安静、太无聊,成天坐在梳妆台前抹脂涂粉;你在街上见到一超级火辣,款式又新潮的紧身牛仔裤,你在那里摸了又摸久不愿离,然而却不必要买下,因为你155厘米的身高足有60公斤的体重。

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依旧是现实,理想与现实真的难以相融。太完美的理想实质也是空想,空想是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跟不上理想,理想也难取代现实。像开头所说,理想美得无法攀,而现实又不太尽人意,然而,如何呢?

理想和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理想和现实的区别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目标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李大钊同志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理想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对客观事实发展的超前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给自己构筑的未来蓝图,是观念上存在的明天的现实。”但理想不等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总是美好的、完善的。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正因为理想高于现实,比现实更美好,所以,它才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对人们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经过实践,可以变成现在的事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艰苦奋斗,积极实践。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追求理想,无非是为了用理想状态去改变现实中那些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不合理的状态,使之更加完善。

只要能顺从自己的良心,必有所获。

人生若不从时代的枷锁中解放,活着也只是在呼吸而已,丝毫不具意义。

建设那跨越你自己生命之河的桥,非得你自己动手所不可。

世上似乎有很多为你搭好的桥梁和捷径,但却都是陷阱,不可不提防啊!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条除了你以外,别人无法走的路。

能够成为你自己本身的导师和典范的,唯有发自你自己的天性。

唯有自己,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导师和内心的解放者。

教育本身便是解放。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忠告:你是否旨在博取声望?若是,这信条务请记取:自动放弃名誉,要及时!

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由感觉产生一切信任,一切坦然的心境,一切真理的证据。

赞扬比责备有更多的强加于人的成分。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人们不相信聪明人会做蠢事:人的权利竟丧失到了如此地步!

每一位深刻的思想家较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误解,后者可能会伤害他的虚荣心;但前者会伤害他的心灵,他的同情心,他的心灵总是说:“你怎么也和我受过同样的苦?”

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间。你刚好要独自体验和思索一下你的痛苦,你的门敲响了,那班同情者络绎不绝的到来,把你连同你的痛苦淹没在同情的吵闹声之中!

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如果我们老是寻根究底,那么我们就会走向毁灭。

一些人统治是由于他们愿意统治;另一些人统治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统治不过是两害中之轻者。

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别无选择

充耳不闻的智慧。---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因为其他人,只有在他们强于我们的情况下,才能容许我们在他们身边生活;如果我们超过了他们,如果我们哪怕仅仅是想要超过他们,他们就会不能容忍我们!总之,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

赞美使一些人变得谦逊,使另一些人变得无礼。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致孤独者。如果我们在我们一个人独处时不能像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时那样尊重别人的荣誉,那我们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没有根据的根据。你讨厌他并且为这种讨厌提出了一大堆根据--但我只相信你的讨厌,而不相信你的根据!由于在你自己面前以及在我面前把那些本能使然的行为说成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你提高了你在你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成为道德的行动本身不是道德的。使人们服从道德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奴性,虚荣,自私,阴郁的热情,听天由命或孤注一掷。服从道德,恰如服从一位君主,本身并无道德可言。

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

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滩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我学习过走路,从此我让自己奔跑;我学习过飞翔,从此我能就地飞走,而不愿首先被推送。我现在轻松自如,我现在飞翔,俯视下方,现在有个神明在我内心舞蹈。

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 38 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总有一天孤寂将会使你厌倦,你的骄傲将会扭曲,你的勇气将会咬牙切齿。有朝一日你会呐喊:“我孤独!”

所有的人都没有我这样的耳朵,在这样的地方,我说话又有何用!我来这里为时过早。

谁明知恐惧而制服恐惧,谁看见深渊而傲然面对,谁就有决心。谁用鹰眼注视深渊,用鹰爪抠住悬崖,谁就有勇气。

谁的思想过于丰富,谁就宁愿把自己变愚。

对财富的喜爱,以及对于知识的喜爱,是推动地球的两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增加了,另一种力量势必减弱。

天生的精神贵族是不太勤奋的。

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梦想和现实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的趋势。人们越上了年纪,越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梦想必定屈服于现实。现实是何等残酷,岂容尔等贱民有翻身的机会?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最终也会摸着自己油光的头发,说,我还是被现实和谐了。梦想就好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现实就是那温水,最终梦想会毫无知觉地葬送在现实环境当中。韩寒在《1988》里说,实际上有这种想法的人纯粹是给自己不能坚持梦想找的借口。他说他做了实验的,青蛙一感到周围的水温不对头了,它立马会从里头跳出来,而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继续傻*呵呵地在里面游直到被煮熟。

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 篇9

30岁时,城市男孩和农村男孩在西安相遇。城市男孩问农村男孩,你现在是啥情况?农村男孩答,我20岁结了婚,里生了三个娃,一群羊挤奶卖钱养活不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3年前我和媳妇到西安打工,没有技术只能到建筑工地干小工,媳妇给民工做饭,第一个工头拖欠工资,跑过生活费用没挣多少钱,第二个工头倒是没拖欠工资,媳妇却跟工头跑了,前天刚给我20万协议离了婚。我开始就不爱打工,我爱放羊,我决定回去多买几群羊,一辈子不出山,也不准我的子孙出山,世世代代过自由自在的放羊生活。你现在是啥情况?城市男孩答,我20岁时大学毕业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在美国读书时谈了一个美国女孩,一次过马路时我拉着女孩的手闯过了红灯。女孩教训我,在美国连红灯都敢闯还有啥事你不敢干?就这样分手了。回国后,又谈了一个女孩,一次过马路时女孩拉着我的手要闯红灯,我死活拉住没让闯,女孩教训我,懦夫,在中国连红灯都不敢闯的男人还敢干什么事。就这样分了手。我现在只想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先买房买车再找媳妇,大约需要十年才能实现,现实太残酷了。

第二天,两人到一座庙里请愿。有幸见到了方丈,两人向方丈诉说了各自的遭遇,请方丈指点迷津。方丈说,你二人所追求的东西在表面上看不一样,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叫做幸福的东西。我只能能告诉你们,第一,幸福是一种感觉,她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内心相连。第三,幸福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信则有,不信则无,更像是一种信仰,只要心中有并且每天坚持追求,就会成就正果,幸福就会在前行的某个地方出现。

两人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有听懂,闷闷而去。

.4.15写

作者:水

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 篇10

小说讲述了广州多宝路上普通的一家人的故事。丈夫李希特是一个不甘于过着平凡生活,不谙世事的人,不理会家中的柴米油盐各种小事,白天睡觉,晚上写武侠小说,口口声声说别人世俗却被周围的邻居视为整日只知道做武侠梦的“疯子”。妻子如一却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女人,在假发厂工作,跟着朋友小美妈抢大米,“走鬼”。他们的儿子李想想是个品学兼优的好青年,完全不用如一操心。当如一原本以为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地继续的时候,却出现了巨大的变动。李希特结识过气的武侠电影导演雷霆拳师,两人酝酿良久写出一部武侠电影剧本《雪剑长箫》,并想拍成电影以实现各自的武侠梦,但是无人肯冒风险为昔日的票房毒药雷霆投资。机缘巧合之下如一买的彩票中了大奖——一千三百万元。如一将事情告知李希特,李希特认为这是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他强迫如一把钱拿来投资雷霆的武侠电影,不惜和如一离婚以分得奖金。如一一气之下把癫狂的李希特和千万巨款赶出家门,一个人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而此时儿子李想想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与相恋的女友分手,当他得知父亲为了追求所谓的电影梦与母亲离婚的行为后,毅然与父亲决裂。然而,李希特耗尽财产拍出来的电影被市场残酷抛弃,票房惨淡,自己的恋人徐二欢与制片人有染,知音雷霆难以面对生活的所有失败,吞药自杀。一败涂地的李希特在儿子的声声质问中,无言以对,跳楼自尽。李希特被抢救过来,如一和儿子为此欠下巨额债务,家里一贫如洗,李想想外出打工赚钱,误入传销组织,被非法拘禁。回到现实的李希特为了儿子,只身来到传销公司,用生命的代价救出了儿子。

张欣本是江苏人,后来定居广东,作品也多写广人的悲欢离合,且偏重于写都市男女,所以近几年曾被称为都市女作家。而《对面是何人》这部作品,也是以广东老城区为背景,写生活在城市的贫穷边缘地带几被忘记的平常人家的世俗生活。不可避免地,小说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多宝路、老城区、拥挤的街景、炭画像、唐鞋、打金、武馆……这些富有岭南特色的名词构成了作品浓郁的地域色彩,也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的环境。“侠文化的盛行于世很大程度上是平民大众的侠义崇拜心理所致,而侠义崇拜之所以产生的机制出于古今平民大众阶层在对拯世济难的精神企盼中得到自我拯救的愿望——一种理想化的白日梦。”[1]李希特痴迷武侠,熟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甚至为了寻找灵感去武馆学拳,并结识了尊师兼挚友雷霆。广东作为出了很多武术名家的城市武术文化氛围自然异常浓厚,严咏春、广东十虎、叶问、李小龙……这些武术大家成为香港影视作品的活跃的素材,就像雷霆所说,搞电影的谁没有头啃过他们几口。李希特结识雷霆,深聊之下互相引为知己,共同创作影视剧本,并坚持与雷霆一起拍电影,以实现两人的武侠梦。这时如一的彩票奖金便派上了用场。李希特与如一离婚以后便扎进剧组,不问世事。

相比于李希特与雷霆的荒唐,如一则是一个完全现实的女人,为家中的柴米油盐斤斤计较,为涨价的盒饭与李希特吵架,为丈夫的不懂事和不快乐烦恼,为儿子李想想担心。相比于李希特“行走在自己编织的武侠世界中”的梦想,如一的梦想便也是世俗的梦想——通过奋斗换来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如一与李希特就是完全对立的双方。一个是超脱于世俗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沉溺于世俗生活的现实主义者。如一看不惯李希特的生活,李希特也看不惯如一的生活。除了如一和李希特,小说中还有雷霆、小美妈等人,这些人面临的现实和梦想间的冲突最后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冲突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个体的李希特们越“疯癫”,则越能体现物质水平与精神状态分裂的程度之严重。李希特和雷霆的梦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直接的反映是理想的实现与个人价值的凸显,而如一和小美妈等人的梦想更多是物质层面的,即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层面的享受。

从人物行的性格层面来看,李希特和如一之间也能够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如一脱离不了养家糊口的现实责任,而李希特却整日沉浸在武侠幻梦中;如一隐忍宽容,李希特极端敏感;如一是笃定的现实主义者,李希特则是虔诚的理想主义者;如一的梦想是俗世中的梦想,没有跳出物质的层面,而李希特的梦想源于俗世却又超越俗世,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总之,如一身上更多体现出现实和理性,李希特身上更多体现了梦想和疯癫。不可否认,如一是镇水街众多现实主义者的代表,镇水街人们对李希特的看法更增强了理性与现实的冲突,李希特认为现实社会是病态的,现实中的人俗不可耐,没有追求,整日为了吃而奔波。而镇水街人认为梦想对普通市民来说是遥不可及且不切实际的,李希特昼夜颠倒,追求不着边际的梦想的行为反映了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从人物的结局来看,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结果便是趋向于其中的一点,要么完全为了理想而死,要么放弃理想现实地活着。雷霆是前者的代表,从梦中醒悟过来的雷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为了电影孤注一掷,使用各种宣传攻略,邀请各色媒体,各路记者来看小型的放映会,任由他们全力炒作,用尽一切办法吸引观众,增加票房。可是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肆宣传以后,试映的结果非常不好,骂声一片,劣评如潮。“所有的意见都说这是一部失败之作,故事分尸三段,完全都不相干,好像是三部电影素材剪辑在了一块儿,……最可怕的是似曾相识,总能找到经典武侠片里的章节,总之阴魂不散,但却又是经典武侠片的山寨版。更有牙利嘴尖的记者写文章说,此雷一出,天下无雷。《雪剑长箫》简直是集雷片之大全,成为雷片宝典。”[2]雷霆迫不得已向市场这个摄人魂魄的美女低头,票房惨败。当雷霆在大肆发泄失败的痛苦时,李希特点出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他认为“我们只是生不逢时,我们是最好的!只是这个时代病了,这个世界它睡着了。”[3]雷霆绝望之下吞药自杀。奇怪且搞笑的是在雷霆死后,众多明星影视界人士都来吊唁,就连周胖子也自掏腰包,买了巨大的投影设备,安装在习武馆醒目的位置,让白色的银幕上始终放映着《雪剑长箫》。媒体对雷霆的评价也纷纷转向,周胖子认为雷霆收获的全部是苦难,他九死不悔,是真正忠于梦想的人。曾经写过影评《雷导不愧姓雷》的记者也认为雷霆用明月清风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决斗。雷霆是清贫至死,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侠客。而写过《此雷一出,天下无雷》的记者也说,死了也是雷片,这便是这个世界既公正又不公正的地方。一个人死了居然比活着更能产生巨大的价值和宣传效果,各家媒体将雷霆的死作为宣传的噱头,实质上并没有认同雷霆的电影本身的价值。雷霆生前的惨痛遭遇与死后的功成名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李希特痴迷武侠世界,在他的武侠世界中至少有“仁义”、“狭义”精神,当他大难不死便感到生活的超脱,武侠对于他来说已经真正成为了一场梦。李希特开始适应现实生活,开始承担世俗的责任即作为一名父亲的责任。他冲进传销组织果敢决绝奋不顾身地救护自己的儿子,这个行为是世俗的,李希特却也通过自己的死亡践行了一位侠士的“侠义”精神。李希特身逢乱世,乱世中的世俗生活无以寄托精神与理想,李、雷二人便在武侠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无奈得不到世俗甚至是自己的妻子的理解,遭遇各种曲解和嘲笑,被视为“疯癫”。正是这种被大众藐视的“疯癫”传递出了当前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断裂。

作为“新都市小说”写作的代表,张欣不再像以前那样写作模式化的爱情故事,而是开始追求大胆新鲜的故事情节,作品多选择令人震撼有悖常理的题材,达到猎奇脱俗的目的,《泪珠儿》、《不在梅边在柳边》以及《对面是何人》都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张欣通过对李希特、雷霆等人的癫狂行为的书写,与如一、小美妈等人再世俗不过的普通人的行为进行鲜明的对比与激烈的冲突,来反映出这个社会的癫狂与异化,呼唤人性在追求世俗生活的同时也要回归传统,坚持生活的原则和底线。

参考文献

[1]张欣.对面是何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01.

[2]崔志远.当代文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04.

[3]罗成琰.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09.

[4]李亚娇.浅析当代武术的文化缺失[J].搏击武术科学.2011.8(01).

[5]张洁琼.金庸小说与中国武侠文化[J].青年文学家.2009.(09).

[6]高燕.真实的仿真《对面是何人》中的虚构与真实[J].大众文艺.2011.(01).

上一篇:学平险申请单下一篇: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