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初中作文(精选8篇)
理想与现实初中作文 篇1
理想与现实初中作文
读完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的《无题》,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
地球是谁的?地球应该是谁的?
不知道希克梅特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这样一首诗,字里行间的热烈语气与对孩子们的希望,是如此真诚,如此强烈。
在诗人眼里,地球变成了一只色彩斑斓的气球,孩子们从大人手里接过,与星星们一起,拿着它边唱边跳。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快乐天性,在以宇宙为背景的广阔舞台上,他们的欢笑,将感染万千繁星。
在诗人眼里,地球变成了一只大苹果,一团温暖的面包,孩子们从大人手里接过,大口地享受美味。他们饿了,是的,大人们有义务不让他们饥饿。他们理应享受温饱,理应在物质上有所保障。因为他们,是明日的朝阳,是民族的未来。
在诗人眼里,地球变成孩子们的家园,他们一起友好的相处。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孩子们,将手牵手,在地球上种上永生的树。大人们为了工业的发展,将地球母亲弄的乌烟瘴气,孩子们不一样,他们讨厌污染,讨厌灰蒙蒙的`天空,他们将让绿色,重现在美好的家园。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希克梅特发自内心的呼唤,让人动容。“大人们”的世界里太多战争,太多污染,太多PM2.5。而孩子们的世界里充满欢笑,充满温暖,充满绿色,他们身上仿佛散发出圣洁的光辉,仿佛脱离凡尘的纯静存在,不经世俗污浊。
不知诗人是不是在战火中写下诗篇?或是浓烟中?或是饥寒交迫下?他的诗有他的背景,人类有人类的背景,真正的背景。
是无限的,冰冷的,黑暗的宇宙。
大人与孩子,仿佛是两个世界,可经过岁月洗礼,孩子会变成大人,他们需要生存。没有“大人”的世界里,或许没有战争,但也没有面包。他们需要陷进俗世里,食人间烟火,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孩子。现实就是现实,轮回过后,一切依旧。诗人的诗,永远是天边最美的彩霞,看得见,摸不着。
地球是大人们的,能否永远交给孩子呢?孩子长大后,交给孩子的孩子,仿佛接力棒,永不交给大人?
大人们会甘心吗?
大人之所以是“大人”,因为他们有对所谓名利的认识,他们有私心。这无疑是人性最大的弱点。当今宇宙,资源是有限的,给了我就不能给你,给了你就不能给我,大家一起用,“大家”愿意吗?更何况宇宙中不止我们一个文明,总会有些“不法分子”的存在。谁也说不准我们是否孤独。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如此纯洁,对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依赖于大人。而当他们开始意识到面包钱需要自己挣时,他们就变成“大人”了。
说了那么多,我一直否认一种完美的存在,一种最理想的现实。因为我知道它不存在,因为世界是有缺陷的。因为有缺陷,我们才会像夸父追日般追求完美,永远追不上,但永远去追。
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诗人说“哪怕只有一天”,其实也只能是一天。每个人都希望活在鲜花盛放,天空碧蓝,欢歌笑语的世界里,也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们有勇气活下去。
诗名《无题》,诗人无奈。
我们这头的现实,呼唤彼岸的理想,两者之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虽然只有一天。
理想与现实初中作文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PCK,课堂教学
新课改是文件精神, 但新课改实施的主体是教师, 因此, 基于初中数学教学来看, 教师的PCK发展对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当前很多从教多年的一线教师对PCK的概念和意义认识不足, 对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缺乏理性认识, 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却又难以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此, 本文首先探讨了PCK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其次, 基于对PCK概念的认识, 讨论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PCK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剖析
(一) PCK的概念
在由教与学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中, 教、学比重不应是对等的, 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在于打造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教育模式, 用最小的成本投入换取最大的教育收获。这种教学理念看似简单, 事实上严格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它强调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 而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既是打造“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模式的基础, 又是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 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PCK”, 即用专业学科知识和综合教育学知识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组织方式, 并加以呈现, 以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能力。
(二) PCK的研究意义
当前,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阶段, 课改的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 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然而, 从整体来说,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文件精神, 它仅仅代表了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和重视程度, 并给出了改革的方向, 而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广大的一线教师。因此, 教师的PCK是决定新课改落实并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由于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落实文件精神, 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改变, 于是研究教师的PCK发展, 有助于满足新课改要求, 提升教学质量。
二、PCK的课堂应用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师的PCK是将自己的数学学科知识通过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并教授给学生, 这种知识的呈现不同于新课改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演示”知识, 而是将知识转化为多种形式, 这些形式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对此, 笔者现讨论两种PCK的课堂应用方法: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PCK课堂表现还应致力于消除学生的错误思路,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一旦遇到挫折, 便很快退缩, 甚至由此产生畏难心理, 丧失学习兴趣, 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以及积极的PCK引导。如在学习有理数“负负得正”的运算法则时, 面对一道“ (-3) × (-4) ”的计算题, 居然在“12”这个答案之外, 还有“-15”的答案, 显然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听讲, 因而产生了错误思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资源”, 给学生一个解释和反思的机会。得出“-15”答案的学生解释的原因是:“如果在数轴上, 从-3开始向负方向移动4次, 一次移动3个格, 那正好会移动到-15的位置, 所以会得出这个答案。”该学生的思维方法十分与众不同, 他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数学问题, 虽然理解有偏颇, 但这种独立思考的行为却值得赞赏, 因此我很快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其错误所在。正是这种客观而理性的引导与评价, 让学生即使失败也不气馁, 即使错误也不尴尬, 反而会在科学的反思中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并由此而发现数学的魅力。
2.将知识转化为典型问题的形态,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初中数学典型问题的基本内涵是提取与课题知识最具关联的部分, 并组织学生还原知识的本源。知识源于生活, 也必将走向生活,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所有课题知识几乎都与生活有关, 都是在生活中采集并抽象成为概念、定义和符号的, 因此, 体验教学的重点之一即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本源。如“图形的平移”一课, 在提取典型问题时, 笔者将图形平移的概念进行分解, 先提取图形, 再重点渲染平移的概念, 并还原课题, 而问题则取自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如移动的抽屉、滚动的车轮、折叠门和奥运五环等。综合来说, 典型问题是还原知识的抽象过程, 并以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 让学生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脑海里会还原一个真实的场景, 而体验也随之形成, 由此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理想与现实初中作文 篇3
[关键词]理想;现实;初中生;成才观
初中生正处于蓄势待发、放飞理想的关键时期,基于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纠结与困惑,许多学生一面为当下的学业叫苦发愁,一面为初升高乃至高考忧虑,亟待教师予以理想与现实的理性引导、解惑。
一、理想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1.理想的人生导航性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和追求。理想和志向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但凡是宏图大志、远大理想,无不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且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并与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联系。诚如陶铸所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2.理想的多样丰富性
人的理想是多样的,从时间上可为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如本学期在学业上达到什么水平,最难的几科应该有哪些实质性的突破与飞跃。二者比较,长远的理想相对抽象,属概略、方向性的;近期的理想,稍显具体实际一些。初中阶段谈理想,显然为时过早——不是不应有理想,而是制约理想的许多因素远未明朗。因此,对多数初中生而言,最忌空谈理想、急功近利,无视长远目标,而应既有远大理想,又踏踏实地用功于当下的学业。诚然,理想应摈弃私利,当心存祖国与人民。
3.理想的坚韧内驱性
崇高的理想犹如行船的风帆,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原动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一无反顾、勇往直前。须知,人只有深刻领悟到自我奋斗的重要意义时,才能以坚韧的持续恒力,对未来充满信心。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之所以不怕艰险、勇敢顽强,缘于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景润上初中的时候就立志在数学方面为祖国做出贡献。正是这一理想,激励他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契而不舍,终于摘取了当代数学皇冠。
4.理想的成才方向性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是生命航船之舵,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是如此。人无理想如同船无舵一样,只能在人生的海洋上任狂风恶浪摆布,不是在暴风雨中被颠覆,就是触礁沉没。人一旦确立了远大的理想,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坚定地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前行。朱德青年时期就摒弃高官厚禄,远赴上海寻找共产党。即便遭受到党内机会主义者的冷遇也从没灰心,并远渡重洋到马克思的故乡寻求革命真理,终于在柏林遇见了周恩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二、理想之于现实的成才要因
1.必须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基于人的眼界,人的远大理想得益于“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学时期,把自己的理想定得高一点儿,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人有理想,也便有了压力,才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那些自身和家庭条件都不错的学生,即便有点“野心”,或是“野心勃勃”,只要方向正确,家长就当予以支持和鼓励。毛泽东年轻时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的豪言壮语,立志主宰国家沉浮。周恩来12岁时就宣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较之伟人之志,还有什么可忌惮的?
2.少无大志老难成才
尽览中外人才成长史,庸碌无能之辈成才者尚无先例;醉生梦死成大业者闻所未闻。高尔基曾言:“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想干出一番事业,应先立一个高远的志向。杨振宁、李政道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奖,就在于他们有在物理学上开拓新领域的强烈愿望。巴尔扎克曾在拿破仑的小雕像底部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彼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恩格斯曾赞扬说:“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法国社会最佳的现实主义历史。”
3.立志是成才的基石
处身乡村教育一线,不难发现如是现象——扶贫帮困,给钱给物只能解困一时,唯有扶志才是最根本的帮扶。同理,教师对学生最重要教育,不是解几道难题,而是因人而异的人生理想。一个人有了志向,其精神、思想、行动就有了基础。只有追求宏大目标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且志向的远近、高低决定成才的大小。可以小志小才,大志大才。当然,成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需主观的努力奋斗,也需客观的适当条件,并非所有理想都能实现的,多少人毕生努力,也未终遂所愿。
4.理想必须符合实际
志向要远大,理想要崇高,本无可非议。然而,实现理想却是有一定条件的,亦即理想必须与实际相符合。再美好的理想,不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也只能是空想。每人的素质、才能、条件都不同,有人适宜大事业,有人适宜小事业,这是必须正视的实际。如有的中学生,学习成绩平平,家境又一般,却想一夜成为马云式的商海精英。在知识的殿堂里,没有一夜速成的先例,任何精英人物的成长,都使然于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理想必须基于自己的专长、条件和优势,以发挥专长为准则。
5.勤奋是成才的前提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以鲁迅为例,正因为“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才成就了一代文豪。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及勤奋与成功的关系时说:“勤奋是成才之母。
三、结语
一个人没有理想是可悲的,但好高骛远也是可鄙的。目标太高远远脱离实际,不仅不能实现,还容易挫伤自己的信心。初中生的理想,应基于主客观的一系列现实条件,并脚踏实地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既胸怀理想,又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为之努力。舍此,要么是幻想,要么是碌碌为无。
参考文献:
[1]徐笑龙.中学成才教育及其价值导向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于海龙.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张润新.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聊城大学,2014.
理想与现实作文 篇4
看了这部电影,我终于觉得需要给自己过去的旅行一点总结了。
两天,二百多公里路程,脚踏车,也许这并不是一件可以值得反复提及的事情,甚至在大多数成功的现实世界的人们眼中,这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可以想见,在我的这个年纪的时候,有多少的商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又有多少的学者做出了杰出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人已经完成了自己攀登世界高峰的壮举,更有人已经骑着脚踏车完成了几万公里的长距离旅行。这都不重要了,因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切·格瓦纳曾说,“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有时候时常感觉到矛盾,难以自持,不知道该如何去掌握自己的方向,觉得自己仿佛一直被别人牵制着,就像你的身后永远有一个巨大的阴影,总是在你身处明亮的地方时出现。
流浪,一个很浪漫的字眼,也的确总是让人感到很羡慕与向往,当主人公决定开始他的拉美旅行时,他的父亲将他带到一边说道,如果我和你一样年轻,我也会和你一起去。
现实总是残酷的,因为它总是对你的理想说不,让你所有的激情与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被消磨殆尽,等到我们为人父母长辈的时候,我们一股脑儿的捡起我们父辈的衣钵开始了机械的说教。
就像片中格兰那多所说的那样,“为什么不,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三十岁”,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年轻的机会,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不能坚持住自己的梦想,忠于自己的理想,不去做出种种尝试,那么当我们年老体衰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去打发那长长的夕阳黄昏时呢?难道就是那样的坐在那里发呆?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身处各种艰难的包围之中,使得理想总是处于被挤压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的理想是现实世界的畸形儿,就像每一个天才都不是现实世界的优秀儿一样,理想也如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当然前提是我们是否认识了自己的理想。
我不得不说,我们的父辈们,总是喜欢用看着他们的同龄人为追求梦想而犯错误,并且喜欢用自己所承认的这个世界的标准去衡量比较自己和那些追求梦想者们的幸福指数,所以他们总是大赢家,因为很少有忠于理想的人最后愿意再回到现实世界中,告诉我们实现理想的过程是多么的精彩和辛酸。所以,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前辈们对于子女的越界追求的反应都是如出一辙了,因为他们用的是同一本教材。
很好,现在讲到了教材,不觉得就想到了曾经和人讨论过的“经验”。可以说我相信经验,但是我从不将这些经验好好的加以利用,所以我常常就这样的与机会失之交臂。我曾无数次的痛惜自己没有听别人的劝告,而多次的一败涂地。但是,我总能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面看到自己的身影,虽然是失败者的身份。当别人跟我聊起这些过往的时候,我总是显得很淡定,很从容,内心感觉到舒适安宁。
有时候呢,我就在想,这种舒适安宁的感觉不就是我想要的吗。既然这样的话,那我还去苦苦探寻什么呢?渐渐地我才明白了那句安慰失败者的话——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原来不只是说说的,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有这样的感觉,感觉过程胜过结果。我也成体会过小小的成功,现在突然发现,那些成功之所以让我感觉快乐,并非我完成的任务本身,而是因为我比别人好,那种喜悦是一种比较的喜悦,这种比较的喜悦是那么的容易陷入困境,因为这里有一个永恒的悖论前提——我不可能永远比别人好。
世界万物基于的一个自然准则就是,人人不同。用另一种安慰人的说法就叫做,每个人总有别人所没有的优点。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忠于理想并实现理想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现实世界!
我们离不开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即使你有一天大彻大悟,因为我们所追寻的理想,只能满足我们精神的食量,不能解决物质上的温饱问题。
这个时候必然出现了一个问题,现实世界里面可以没有理想,但是理想的实现却不能离开现实,那就干脆直接投奔现实的怀抱吧,那里有美酒佳肴、花车丽服。
我们未出生之时,世界已经存在;我们出生之后,大多数世界还是这样。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了谁地球都还是照样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精神层面的,因为这样的生活,你会不自觉的感到快乐。我们来到世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拯救谁,讨伐谁,又或者让谁来主导世界。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人之为人的那些真善美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经过粉饰的,表面的真善美。
理想与现实作文 篇5
理想是生命进行曲最美的交响乐,拥有一颗对理想虔诚的心,清风拂面,涅槃重生。 “青春时最美的情话莫过于为理想努力奋斗”君子如是说。生活中不仅随处可见下里巴人,还应去品味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用心去嗅泥土中花草的清香;用心去感受清风的灵动;用心去探寻世外桃源,幽谷丛林。
理想是生命中那一轮不落的太阳。在物换星移里去欣赏中外经典;在草庐庙堂间禅心悟道;在水光潋滟的湖边去感受波光粼粼,水波荡漾;在火树银花的高楼大厦间寻得一方净土,不忘初心。
理想是足下那深深浅浅的印记。地坛上的史铁生用不屈的毅力时刻前行,双腿瘫痪的他执笔泼墨,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再次刷新了他的精神高度。他是生命的奇迹,是千万人内心深处温暖的涌流,让人们在转瞬即逝中触摸生命的永恒。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理想是一杯醇香的美酒。历久弥新间品尝出生命的品质。马尔克斯闭门写就《百年孤独》,纪伯伦在爱与美,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中镌刻《先知》,爱默生在灵魂的山水间练就了不朽。
理想是生活中些许的失意无奈,对酒当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柳永的清秋时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李清照的满心愁绪;“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李煜的亡国哀恸。
隐形在前,背后定是阳光明媚,关键在你如何选择。放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受尽折磨时,这种隐形无限的扩大,让人无法理解那种痛苦,可是她选择看见希望,她用顽强的信念向命运抵抗,我还有一丝温暖留给读者,正是这样的乐观,他度过了一个有又一个日夜,笔耕不辍的她写就了命运的奇迹。
理想与现实作文 篇6
当我们驱车来到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时,灰蒙的天空正飘洒着绵绵细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清爽,生机昂然。门前仿古的牌坊透出一股精工细雕的灿烂。绕过门头,便是两亩方塘,伴着雨点坠入水中,游鱼沙石,涟漪荡漾。穿行在青砖红瓦的林阴道间,脚踏着石间的小草,我只觉置身于林海之中,处处都是茂密的树丛。其间隐约现出风格不同的建筑物,教学楼、礼堂、活动室零星点缀其中,清澈的未名湖水倒影着大家的身影。北大,清新而飘逸。
进入清华校园时,细雨渐渐消停。我似乎嗅到空气中透出一股浓郁的青春气息,匆忙而过的学子们穿着清一色的朴素校服,将严谨的学风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有这股独特的精神魅力、纯粹的学风,才不愧称为水木清华。端庄而不失风雅的清华园内风景秀丽,宽阔的荷塘在烟雨沐浴,荷花随风摇曳,别有一番情趣。难怪朱自清先生能够触景生情,流传下《荷塘月色》这样的完美篇章来。
清华、北大的魅力,绝不仅限于她的外表。治学严谨、学风浓郁,一流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她无形的“金字招牌”,吸引着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学子慕名而来。这是莘莘学子们理想的天堂,是梦实现的地方!当然也是我心向往之所在。
信息技术教师的理想与现实 篇7
张欣:人们对信息技术从粗浅的认识到整合应用是一个过程, 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中存在着熟悉而陌生的错误, 熟悉是因为我们听得太多了, 陌生是因为我们从没有真正认真地去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只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行了?
无可厚非,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们的本职, 但上好信息技术课并非信息技术教师的所有。如果使用恰当, 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与研究技能, 将信息技术嵌入整个课程, 并使之在“学习与生活的要素”中占有更显著的位置, 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的机会。每个学习领域都有对信息技术的明确要求, 它将直接贡献于各学习领域的基本知识、关键技能与理解的获得。如此一来, 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结论:为你的出路计, 抓紧时间, 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
>>电脑坏了, 你是信息技术教师, 这是你的工作!
同事或领导的电脑坏了, 让信息技术教师为其维护一下,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我认为:帮助其维护是交情, 不维护很正常。没有哪个学校会让语文教师一定要帮信息技术教师写家信, 也不会要求数学教师帮助信息技术教师整理家里的收支账目。如此, 信息技术教师有什么义务帮助其他教师修理电脑?结论:信息技术是每一位现代教师的基本技能,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语文、数学教师比信息技术教师更辛苦?
所有教师都是辛苦的,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担负着学科教学的任务, 还承担了学校很多的杂务, 更重要的是, 信息技术教师还承担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引领者的角色。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程度标志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程度。如果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发展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我无法想像跋涉于无尽旅途中的远足者能走多远!结论:我们的领导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 给信息技术教师些希望, 他们会给你奇迹!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段距离, 正因为这段距离, 我们才奋斗!
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篇8
第一,“第二种力量”与“第三种力量”之外的力量。吴老师很早就提出这样一个担心,改革可能遇到来自社会上第二种力量与第三种力量的阻挠。第二种力量是计划经济下既得利益者,他们不愿意推进市场化改革,第三种力量是增量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希望继续推进改革,而愿意在转型期混乱经济体制下浑水摸鱼。其实,我认为还存在另外一股力量——在改革过程中的体制外利益相对受损者。改革使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改革成绩的确不容否认。但也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损益分布不匹配,一些人的确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而受益相对较少,这部分人对于改革的热情有所下降是可以想象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人都只能从个人的切身利益的角度考量改革。二○○五年我曾经承担了一个课题调查,共获得有效数据一万零五百六十五份。在问看到“改革”这个词的第一反应时,“有些不以为然”、“有些抵触者”的比例加起来为56%。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的职业身份与在看到“改革”这个词时的第一反应有显著的相关性。被调查者中的党政官员、企事业中高级人员、其他类职业身份者在看到“改革”这个词的第一反应相对较多地表现为“有些兴奋”;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多地表现为“有些不以为然”;离退休人员、失业下岗、农民工及无业者相对较多地表现为“有些抵触”。我相信,如果说在体制外利益相对受损者这股力量中弥漫着某种情绪的话,并不关乎学者争论的“主义”,而只关乎利益。通过协调利益关系、实现改革成果共享,来重新调动这部分人改革的积极性,是下一步中国深化改革更需要突出考虑的关键问题。吴老师在书中实际上也强调了改革的公正性。也正因为看到了这一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差距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如不妥善处理和逐步解决,势必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456页)。
第二,“口头改革派”与真正改革派。吴老师在文集中提到了这样一种人:借改革之名,不惜通过损坏老百姓利益来行利己之实。由此,我觉得应该对成天喊“改革”的人做出区分:“口头改革派”与真正的改革派。真正的改革派是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主张的改革就是吴老师著作中强调的既有效率又有公正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富国强民,并且在改革中强调法治与秩序。这样的改革者喊改革的确是有资格的。但是,的确有一种“口头改革派”,成天喊改革,但实质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激活他手中的权力,只有改革才能打通权力通往市场的通道,使权力可以“变现”,成为捞取个人或少部分人好处的工具。媒体披露出的一些国企改革中涉及腐败的案例,明明是少数人想化公为私,但无一例外地以“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作为幌子,而且此时“改革”甚至能成为他手中打击异己的棍子。可以说,这些“口头改革派”,实际上是保守既得利益的保守派,与吴老师说的“第三种力量”基本是一回事。而我认为,对改革造成最大伤害的、甚至使得“改革”這个词在某些时候“倒了人胃口”的,恰是这种“口头改革派”。也就是说,是“口头改革派”破坏了“改革”在一部分人中间的声誉。如果真像吴老师说的那样“第二种人在公众中有市场”,恰也是因为“口头改革派”这所谓的“第三种力量”在公众中的坏影响。
其实,吴老师提出建立法治市场经济,针对的也恰是我上面说的“口头改革派”利用转型期制度真空为所欲为扭曲改革的现象。正因此,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批评的矛头更聚焦于“口头改革派”。而对于“大众情绪”则只能基于“理解的同情”再去引导。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贴现率非常高的低收入者有长远的眼光。而且,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喊改革,而其中一部分人喊改革是“别有用心”,并不是真的要推动吴老师理想中的改革,这个时候,那些恰是基于现实中某些类似“下岗、分流、削减福利”这些具体“改革措施”来判断改革的“大众”,要区别开哪些人是真改革者,哪些人是要借“改革”之名维护或捞取少数人好处的假改革者,本身就很困难。
第三,理想的改革与现实的改革。仔细看吴老师的文本,我个人总结认为,吴老师在书中主张的市场经济是“以自由保障效率,以法治保障公正”的市场经济;而且还可以看出,近些年来,“以法治保障公正”这一思想在吴老师的著作中分量越来越重。这的确针对了有可能破坏市场的两种力量:一是垄断,二是被滥用的权力。应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改革。
但理想的改革与现实的改革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现在我们都习惯于把当下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改革不彻底,但我有时会有这样的迷惑:有没有理想中的改革模式,有没有彻底的改革?如果没有理想的改革模式,无法见到彻底的改革到底是什么样子,说所有问题都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这个命题有没有办法证伪呢?这个问题与我们以前问的问题一样。以前我们常说,计划经济出现了许多问题,不是因为计划经济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把计划做科学。但问题在于,你见过真正科学的计划经济?既然这样,我们的确同样应该问一问,当下出现的一些问题,真的与改革设计本身无关吗?我看过一篇关于供暖改革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福利性供暖取消之后,在一些城市,老百姓实际感受是:供暖时间短了,室内温度低了,冬天难过了;一些贫困人口甚至成了“苦寒户”。表面上看,财政掏钱少了,但整体供暖成本并没有下降,能源也并没有节省:为了提高室内温度,有钱人开热空调,普通人买电热片,低收入者也被迫烧起了煤球炉。我的意思是,改革是一场伟大的试验,必须承认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因此,邓小平当年提出“允许试错”的思路。不能以一个理想的模式去观照现实的改革,然后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改革不彻底”。以前学界有人曾经批计划经济是“乌托邦”,认为市场经济是“反乌托邦”的。按波普尔的说法,“乌托邦”就是不惜代价按既定的理想蓝图施工,可能导致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求某个人或部分人为一个整体的方案而牺牲。我现在的担心是,所谓“完全的自由市场”理想也有某种“乌托邦”特质。如果一定按这种理想的改革去施工,可能也会导致忽略代价。尽管吴老师在书中并没有这样的思想,但一些经济学家还是表现出这样的思想,因此才有“改革要牺牲三千万老工人”、“MBO不规范,但符合改革方向”这样的话,这都是按蓝图施工不计代价的表现。而我认为,只有立足现实,考虑到各种约束条件,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与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尤其是协调好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才不会在中国最后变成“反乌托邦的乌托邦”。
【理想与现实初中作文】推荐阅读:
理想与现实作文700字12-16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06-10
理想与现实的边界10-10
理想与现实诗歌品读07-02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10-26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07-21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10-07
理想 现实作文500字11-20
当理想遭遇现实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