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

2024-10-23

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共10篇)

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 篇1

内容梗概:乡下一个死了丈夫的妇人,跟村子里的一个男人跑了,回来时,孩子不认识妈妈了。这样的事在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当儿女的理解妈妈的困惑也是应该的。

微电影 岁月如痕 编剧:孙佳彧

1.家里,日内,

爸爸:(生病)一个月前死的,

妈妈:(哭了)决定改嫁。

姐姐:(跪下来)求妈妈了,

姐姐:(妈妈)你不要改嫁,听说继爸对小孩不好。

弟弟:(跑着),扯妈妈的手,妈妈我陪你过日子,

妈妈:(抱起)弟弟,不再说改嫁的事了。

2.餐桌上,日内,

妈妈:(在厨房)做好饭菜,

姐姐:(从接过来,)端到桌子上,

弟弟:(桌子上)摆好碗筷,

(一家人围座在桌前,分享家带来的欢乐)

3室内,日内

妈妈:(在村子里)认识了继父,

继父:(来家里)找过妈妈,

姐姐:(在家里)认识了继父,

弟弟:(在院外)认识了继父子。

继父:(失望的)走了,

(姐姐和弟弟在屋子里高兴的拍手)

3家里,日内

字幕:(时间过去了一年,)

妈妈:(在家里)和村里的继父同居了,

姐姐:(扯着)弟弟移居住所,

妈妈:(终于)跟继父跑了,

姐姐:(依旧)陪着弟弟生活。

5家里,日内

字幕:(二十年过去了)

姐姐:(在村子)长成大姑娘了,

弟弟:(在村子)上学了。

6家里,晚上

妈妈:(一天,)在夜里回来了,

姐姐:(看了)不认识,

范文网【】

弟弟:(看见)不认识了。

妈妈:(哭了,)孩子,我是妈妈,

7家里,晚上

姐姐:(跑着)抱住了妈妈,

弟弟:(扯着)妈妈,你想你。

(妈妈一只手扯着姐姐,一只手扯着弟弟,傻傻的笑了)

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 篇2

一、从社会化的题材入手

基于创作主体、受众群体、观影方式等特点, 决定了微电影题材不适合宏大叙事和复杂类型。社会化的题材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是足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且可以产生借鉴作用的。因此, 微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基本以当下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创作, 相对简单和自由。例如, 观众所常见的校园生活、现代都市、家庭婚姻等都是取材于社会生活。

(一) 校园生活题材

近年来, 随着摄影摄像器材、影视制作软件的普及, 在校大学生们不仅是微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 而且也热衷于将大学爱情等相关校园生活题材拍成微电影, 反映亲身经历的校园生活。极具可塑性的大学生迅速地站到了微电影的前列, 通过手中的相机或者DV, 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①如表达同学之间友情的《闺蜜》《致青春2》等;反映校园爱情的《毕业以后就分手》《转角遇到爱》等;校园微电影《大三别走》通过采访的形式, 带出一个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对大学期间友情, 爱情的看法和感想;《找事儿》则感谢那些和自己一起哭一起笑的寝室好友, 将寝室情谊和“人人网”的命题相融合, 以其野性四溢的影片风格, 荒诞搞笑的故事情节, 让人不禁莞尔或唏嘘。此外, 像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学校设立微电影评比活动, 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与此同时, 近年来社会上兴起的微电影节活动也对大学生参与微电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现代都市题材

微电影题材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现代都市题材的微电影。都市题材微电影均以都市环境为背景, 通过描绘爱情、职场奋斗、网恋等展开故事情节, 反映都市社会生活。选择继续在大城市守候梦想, 还是回到熟悉的家乡享受踏实的幸福?沈小延导演的微电影《候鸟》表现了北漂一族的辛酸苦辣, 引起在外漂泊奋斗的年轻人思考和共鸣。此外, 《北漂之王》《献给几年后的自己》等影片也都是反映职场奋斗的故事。而《蒲出去》《派对女郎》则是取材于现代都市社会的另一面——夜生活。其中《派对女郎》以北京拿铁酒吧为故事主线, 讲述了高冷女Vivian和外表俊朗失意的艺术家因为一场误会在拿铁酒吧相识, 最终建立了恋人关系, 反映了移动信息化时代单身男女全新的恋爱方式与新的价值观。这类影片在微电影中所占据的数量较多, 一方面确实反映了一部分都市生活的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这类微电影多数由商家赞助或是广告微电影, 为了最大化地吸引观众眼球, 获得较高的点击率, 其中不乏使用打色情暴力擦边球以及宣扬奢靡生活的内容。

(三) 家庭婚姻题材

家庭是依靠婚姻和血缘关系所建立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之一, 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往往却是最难相处的一种社会关系。特别是现代都市家庭普遍存在着情感问题, 包括缺少互相信任和交流、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分歧以及物质生活压力大等。因此微电影聚焦家庭婚姻十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如微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围绕三对见证过彼此青春爱情的老夫妻展开, 讲述了父辈们在他们年轻时代冲破阻力, 勇敢追求真爱, 相伴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对离婚率颇高的现代婚姻十分具有警醒作用。影片《逼近》讲述了养父妖娆爸爸、无臂姐姐林晓燕与艺术生林晓影三人相依为命。贪恋女色的商人陈景同对晓影一见钟情, 用尽各种手段和甜言蜜语诱惑晓影, 使晓影丧失理智, 陷入了一段迷失自我的苦情之路的故事。2012年出品的微电影《床上关系》故事情节非常符合当下的婚姻现实, 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妻因为一只安全套的失踪而引发的一场疯狂争吵, 整个故事都在床边展开, 方寸之地演绎了一场荒诞的家庭闹剧。导演张元指出, 在这部影片中, 床上关系其实指的是情侣关系、夫妻关系, 很亲密, 却又没有血缘依托。这种夫妻之间的症结所在说明了夫妻之间没有信任是无法相处的。

二、从热点化的题材入手

从热点题材入手, 能够自然地使微电影的传播方式演变成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 引发社会各人的关注, 让观众自发传播, 逐渐火热, 最后人人追随。选择以时下热点话题为基础进行拍摄创作是微电影的另一个特点, 也是微电影区别传统电影的优势特征之一。

选择热点题材作为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切入点, 原因在于:首先, 传统电影的创作主体往往会因为创作角度和环境的问题忽视了热点事件背后的意义, 而微电影的创作主体多元化且无票房压力, 可以通过拍摄社会热点话题揭示其社会意义。其次, 微电影目前未无严格的审查制度, 因而微电影创作者无须担心将某些敏感性的事件作为内容而难以通过官方审查, 可以相对自由地拍摄热点事件以表达自己个性观点。再次, 微电影的受众群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 他们追求最新潮和时尚, 张扬个性,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最后, 由于微电影门槛低、制作周期短等特点, 可以在大众还对某一热点事件保持关注的时候迅速推出, 紧抓大众对热点事件的新鲜感, 引导大众了解此热点本身或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 热点之一:“微博打拐”

2011年春节, 最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就是微博打拐。一时间, 众多以打拐、寻亲为题材的微电影开始出现在网络上引发网民的关注。如《极速营救》以“解救被拐儿童”为题材, 讲述了在一场见证爱情的婚礼上, 新娘的小侄女落入了人贩子的圈套而被拐走。年轻的一对新人立刻暂停了婚礼, 驾驶着婚车疯狂寻找, 在众人的齐力帮助下, 他们与人贩子斗智斗勇, 展开了一场与犯罪分子的“生死时速”。作为一部“以小塑大、用爱传递”的打拐题材微电影, 包含了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深思。除此之外还有警民合拍的《燕归来》以及《世界有多大》《寻找》《迷途》等都是同类型影片。在打击拐卖犯罪、解救被拐妇女儿童形式依然严峻的今天, 这类影片理所当然地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热点。

(二) 热点之二:“雾霾”

2013年1月, 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 在北京, 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对人类身体危害极大的雾霾毫无悬念地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其中也不乏娱乐明星。《渣运合伙人》就是由零点乐队主演, 讲述了在运渣途中发生意外事故, 马志军、石磊向渣土公司老板讨要说法未果, 四位兄弟自立门户开设新的渣土运输公司的故事。影片以雾霾的主要成因渣土运输为背景, 结构紧凑, 情节环环相扣, 道出渣土运输车司机的奋斗历程。而影片《红雾》对雾霾的抨击就更加发人深省。它把视角放在未来, 讲述了一个懵懂的小女儿向经历过整个空气污染阶段的父亲打听过去的时候, 父亲不忍心给女儿带来恐惧, 宁愿让女儿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既唤起了人们抗击雾霾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的责任感, 又引起我们思考——当终于克服了空气污染, 我们将用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新的生活, 以及如何面对旧的伤疤。

(三) 热点之三:“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当前较为突出和严重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开始走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据专家推算,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 因农村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问题的不断凸显也使得不少电影创作者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目前已有不少留守儿童题材的公益微电影, 如《留守孩子》《把妈妈买回来》《守望幸福》《我要回家》等, 这些微电影虽然创作内容和角度不尽相同,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唤起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传递社会正能量。其中, 留守儿童公益微电影《妈妈的爱》讲述了一个留守女孩“盼弟”, 父母生下她妹妹后就离家外出务工, 留下奶奶和两姐妹相依为命。盼弟生日的到来, 远方的父母答应盼弟今年要回来陪她过生日。可是, 父母临时又因事难以脱身, 盼弟的愿望将再次落空。

除此之外, 还有微信社交网络、金融股市、淘宝“双11”、酒驾、微博等也都是微电影所聚焦的社会热点话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以当代中国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文本形象的解读, 证实了微电影题材普遍包含的两个特征即“社会化”和“热点化”。笔者希望引起更多微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微电影题材选择角度特点的关注和思考, 发掘出微电影题材更为深广的文化意蕴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J].东南传播, 2010 (4) :69-70.

[2]玄晓霞.微电影的校园文化表达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孙湘寓.中国微电影的类型考察[D].浙江大学, 2013.

[4]李哿.中国当代微电影研究[D].河北大学, 2013.

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 篇3

将女性题材电影海报和男性题材电影海报做了深入的对比研究,并针对不同点做出详细概述,对两大类海报在构图,图形,色彩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两大类电影海报以及类型片电影海报设计的一般规律:即女性题材电影海报画面纯粹,构成要素极为单一且一目了然,一般以女星头像,半身或者全身像为主;整体色彩清新靓丽,色彩明度,纯度,对比度都比较高,通过在色彩地图中作比较发现,女性题材电影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在色相地图中偏向于红色,黄色。以男性为题材电影海报一般由整张多个男性摄影组成,画面加入较多点,线,面的元素。从色彩上来说,明度和纯度比较低,对比度小。在色相地图中对比发现,以冷色调为主,色彩整体偏向于蓝色,紫色或者是偏向蓝紫的灰色调。此规律可应用到今后的海报设计中,希望对以后的海报设计人员能有启发。

关键词:电影海报;男性题材电影;女性题材电影;电影海报主题;电影海报构成

一、引言

当代海报设计多方位的将数码形象,网络技术结合现存社会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对人们心理欲求的表达会更直接,更广泛,更具时效性。不论是文化性海报,还是广告商业海报,都会呈现出异彩多样的风格。电影海报作为商业海报的一种,将摄影摄像,平面设计,绘画各个要素糅杂在一起,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感受。在传达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商业产品传达影片的核心主题和观念,同时对影片的商业发行量以及票房收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海报设计(以下简称女性题材海报)和以男性为题材的海报设计(以下简称男性题材海报设计)在画面构成,色彩方面也各有不同。下文将针对不同做详细的分析。

二、女性题材电影海报设计

简洁是女星海报设计的基本原则,通常采用简化画面强调主题的方法。由人物照片作为画面主体,背景极其简单或者直接采用小景深虚化掉,基本采用单色做背景。除画面主体和文字以外,其他构成元素极少。从宣传角度上来讲,这样的海报可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得主题鲜明突出,至少主角是谁一目了然。从美学角度上来讲,构图饱满,符合最基本的美学范畴。女性海报设计运用单个女性摄影的具象图像表现影片主题,通常是女明星的整体或者局部人物摄影。以女性头像摄影满构图为主,包括人物特写(脸部,腿部等)以及人物中景,全景。女星肖像摄影本身可以作为一种图形符号,作为阐述海报主体的载体,这种具象符号蕴含的信息十分明确,和部分文字搭配起来,让人们一目了然的了解影片的部分内容。在色彩上一般明度,纯度较高,画面整体倾向于暖色调。根据情况又细分为三种,将在下面给大家坐详细介绍。

(一)女性题材电影海报图形,构图设计

根据画面构成中的构图部分细分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画面主体位于画面中心位置,画面构图呈静止状态,画面信息量少,照片不论在面积还是内容上具有极强的视觉吸引力,使得主题人物肖像在画面中凸显出来,直接表达主题。另外一种是画面主体和其他要素互为补充,合理地安排主体图形外的其他物体,使其成为主体的补充。双方不突兀,共同交代主题。最后一种是图形与文字共同交代画面主题,主体图形稍微偏离画面中心,运用构图三分法,利用主体图像产生的产生的的动势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文字上,直接引到画面文字主题上面。

(二)女性题材电影海报色彩构成

根据整体色彩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整体明度较高,对比度不高,颜色较为鲜亮,画面各种颜色都是淡淡的,但是纯度恰到好处,组合起来十分漂亮。具有日韩小清新摄影的范儿。整张摄影看起来淡淡纯纯的。给人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绝大部分女性题材海报色彩都是这样处理的。从日韩传入的小清新风格从某方面来说是受中国传统国画的影响,这种风格会给人一种清新淡雅,静谧空灵的感觉。很有韵味。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精致简洁感。很有东方内敛含蓄的气质。近年来日韩的这种设计风格占主导。第二种画面以黑色,白色,灰色系为主,画面颜色明度,纯度不高,对比度高,整体色调灰暗,画面色彩相对干净。画面中黑色,灰色,一些蓝灰色,紫灰色等冷色调占画面主要面积。海报整体传达给人一种神秘,压抑的效果。这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一般恐怖片,悬疑片是这样。恐怖片,惊悚片海报善于运用色彩营造一种诡异的气氛,一般在人物头像脸部打光。硬光,使得女性脸部本身柔和和光影关系变得棱角分明。第三种是画面明度,纯度很高,画面运用对比色,比如红绿等等。色彩鲜亮,颜色运用大胆。同时色块面积整体且大块,视觉冲击力很强。呈现给我们一副漂亮的宛如童话世界一般的画面。这种海报相对来说是很出效果的。可以达到很好的海报宣传作用。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简洁的画面,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放大海报的宣传作用,使得海报的存在感很强。这种海报颜色构成展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

三、男性题材电影海报设计

男性主题海报设计主要由多人摄影的具象图形构成,摄影作品中多个人物成为主体,面积占主要部分,基本没有单个突出的主题人物。同时相对于女性题材海报又加入了很多其他点线面的元素以及华丽的字体;色彩上基本是冷色调,纯度明度较低。具体情况会在下面介绍。

(一)男性题材电影海报图形,构图设计

多人摄影的具象图形组成一个倾斜的面或者不规则的面,具有极强的动感,占海报主要面积且构成海报主题。看似每个人都是画面主体。画面活泼复杂,十分丰富,摄影或气势磅礴,或热闹非凡。海报所传达出的信息非常直观明确:主演基本交代清楚,人物性格通过对比也基本在海报上有所体现。同时海报文字呈横向排列,文字的走向和图形的走向一致,使得画面整体看起来有一种呈几何形的,非对称式的均衡感。达到一种构图的和谐感。另外一种是在人物摄影的基础上加入特效图形设计,使得画面很有气势,很有大片的感觉,显得十分帅气。这种海报设计其实是靠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共同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来表现主题。一般作为画面的主体出现。

(二)男性题材电影海报色彩构成

男性题材海报设计色彩构成要比女性题材海报设计色彩构成单一的多。来说整体上明度偏低,纯度偏低,对比度不大,画面整体色彩较为灰暗,画面整体以蓝色,紫色等冷色调,或者一些偏蓝紫的灰色调组成。画面极少出现亮色或者荧光色,即使出现,占的面积很小,仅仅作点缀作用。即使这样,我们也可以在这种冷色调的氛围里感受到画面的气势磅礴。

四、结语

女性题材电影海报画面纯粹,构成要素极为单一且一目了然,画面整体以突出女性的脸部或者身体为主,是女性题材海报的主要特征。这种状况一方面与女星的影响力相对较大有关,另外,自古以来,女性的身体自古以来就是绘画,艺术作品的主要对象。有很强的美感以及艺术性。这种女性摄影具象性图形能通过表现客观对象的具体形态来突出电影主题,同时也能够表达一定的意境,其富有美感的写实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海报色彩构成比较复杂,但整体上清新靓丽,即色彩明度,纯度,对比度都比较高,通过在色彩地图中作比较发现,女性题材电影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在色相地图中偏向于红色,黄色。根据色彩构成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种:小清新风格,庄重风格,童话风格。设计师们把这一点同时延伸到日常的影视广告,街头化妆品海报,唱片封面。很多都是以女性脸部特写或者身体特写为画面主体。

以男性为题材的电影海报设计画面以多个人物摄影为主,摄影加入较多的设计处理或者其他点,线,面设计元素,几乎不出现单个人,有的出现较明显的框架处理。画面整体来讲比较丰富。根据画面构成可以将其分为3种:第一种是多人构成风格,第二种是风起云涌风格,第三种是框架分割式风格。从色彩上来说明度,纯度比较低,对比度小。在色相地图中对比发现,以冷色调为主,色彩整体偏向于蓝色,紫色等灰色调。

以上的研究结果给电影海报设计师一个比较明确的参考方向,有利于在以后的海报设计过程中提高作图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海报设计的视觉元素以及表现[J].西北美术,2001(01)

青春励志题材电影 篇4

剧情简介:多组校园欺凌事件,打破了5位主角本应该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齐铭清俊帅气,是人人称颂的优等生,而易遥却是大家口中的“赔钱货”。两人一同长大,感情很好。而这一切,在转学生唐小米出现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言成了毁人利器,处处对易遥进行刁难,易遥的生活开始陷入黑暗,遭受各类残酷欺凌。顾森西教会易遥对校园暴力进行反击,他的出现给了易遥一丝曙光。可阴差阳错,顾森湘的意外却将她再度推入黑暗。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影片评价:该片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首次直面“”校园霸凌“”这个值得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国产青春片拓宽了题材,也让观众对青春片多了一些沉重的思考。该片的意义也在于能让更多人不再选择霸凌,让受害者有勇气反抗,让沉默者不再冷眼旁观,让学校和家庭更加关注,让相关法律更加完善 。该片的题材和切入方向,对于之后的青春片很有启发。

抗日题材电影观后感 篇5

大队里的党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非党员用党员标准和卫生监督员职责要求自己,逆行而上!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集中隔离观察场所、定点医疗救治点、公共场所、集中式供水单位等是我们的战场,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医废暂存间、污水处理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商场、超市、汽车站、酒店、药店都留下了监督员藏蓝的身影、匆忙的脚步、沙哑的声音和疲倦而坚毅的面容。

疫情防控阻击战开始后,监督员不惧风险,冲锋一线,亲临现场,巡回督查。前期指导监督单位选址、设区、分区、配置;中期督促其改建、整改和具体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后期严查被监督单位对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和运行情况,最大限度减少新冠病毒在本场所内的传播风险,真正发挥了卫生监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和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家、省级的相关规范也在随之更新,要求我们的卫生监督工作要更加的全面和细致!本就只有寥寥数人的执法大队顿感压力,工作强度可想而知。白天跑防疫一线,晚上梳理问题、上报各类总结和报表,还要抽出时间尽快学习和掌握不断更新的各种规范,每个监督员就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始终坚守在战场上!卫生监督的职责和作用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松懈,不能怕压力,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为了多看一家机构和场所,多查一个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多阅一本登记记录,多发现一个漏洞和问题,多提一点整改建议,监督员早出晚归,忘记了下班时间、就餐时间和休息时间,误时误点是常态,加班加点已成习惯!饿了,一块饼干一颗糖垫垫;累了,沙发上靠靠;眼睛倦了、充满血丝,眼药水滴滴;腰膝疼痛,膏药贴贴。即便是这样,监督员也没有怨言,没有抱怨,更将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对家人无暇照顾的愧疚之情,化为动力,投入到NCP疫情防控监督工作中。

抗战题材电影《八佰》观后感 篇6

说实话,对于这类影片,我并不是很钟情。满屏满耳的枪林弹雨,惨不忍睹的血肉炸弹,只听得旁边的王君老师“啧啧”声不断,我的心也被揪得七上八下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敢看屏幕。

打从学习历史开始,最怕中国近现代史,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在学生时代我有点偏激地认为近现代时期的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都是灰暗的。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阅历增加,对那个年代的人情故事有了别样理解,特别在读完张玮写的《历史的温度》一系列书籍后,感受到“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一如此次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截取了整个事件里最精彩的四天,用宏大的视角引出人物群像,拍出了中国战争片的新高度,可以跟《血战钢锯岭》相媲美,也能跟《拯救大兵瑞恩》比肩。剧中让人眼眶湿润的镜头很多,升旗仪式、陈树生们抱雷跳楼、大雪之夜的撤离、民众们隔岸伸出去的手、敢死队员们的视死如归,但最让我震撼的是特派员的一句话 “能留守至今,本就是做给西方列国的一场表演”,一丝悲凉感油然而生。

英雄们惨烈地付出居然是一场戏,对面列强们的摄像头,照相机以及各种层次的百姓们,头顶上是盘旋的除了有日本的飞机,还有西方各国的军方监控,各色看官纵横交错。屠杀也好, 反击也罢,所有的像是演戏。“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顺应时代的改变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我们坐在台下观看着的又是怎样的角色?

想起疫情时期一个视频上的一句话,“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日军侵华,华北沦陷,上海已然不保,可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逃离“雪崩”之时的覆顶之难吗?那“八佰”将士的抵死抗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许倬云先生认为“宇宙不断趋于平衡的大格局中,人本身有理性、有良知,可以以自己的“心”映照、呈现宇宙本身的“正气”,这也是其存在的禀赋。

这就是答案,天地正气经由“八佰”士兵映照给了对岸的“看官”,所以大学教授扔下了太太的项链,白俄女人捐出了自己的首饰,京剧演员用《长坂坡》致敬将士,小姑娘用敬礼心理援驰军士们的付出……看戏的人不再置身事外,一双双手,穿过钢丝网,拉住英雄们的手,正气被点燃。

瓜怂不怂了,小湖北都能果敢地留下成为敢死队,端午为国捐躯……杂牌军有了自己的番号。

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他们也不是戏子,据史料记载,这群将士们在后面还是经历了一系列的磨折,谢晋元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杀害,但他的正气还是被20万的上海民众牢记。现在的上海还有晋元路,晋元广场,纪念馆,还有今天《八佰》这部电影。

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 篇7

一、晚年生存境况的展现

反映晚年生活尤其是孤独晚年, 是此类影片的主要内容, 也是老年题材影片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子女长大, 离开家庭;或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 闲在家中;或因身体衰老, 减少社会交往;以及丧偶, 孑身一人等原因, 老年人不得不面对孤独, 凄凉地看着时光的年轮一圈圈划过, 生命慢慢地流逝。单调孤寂的生活, 无根的情感, 没有生活的目标与意义, 在颓境中无所适从, 几乎所有的老年题材影片中都有这方面的生活描述, 这是老年群体的真实生存境况。

影片《魔茧》 (《天茧》) 以科幻影片的形式表现老年人希望返老还童的愿望, 以及面对没有活力的躯体的无奈和失落感。《老人Z》也以科幻的形式表现老年人的孤独, 影片反映了社会老龄化问题及社会对老人的忽略。影片虽披着科幻片的外衣, 表现的却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德·西卡的《温别尔托·D》记录了退休老人温别尔托·D物质贫困的晚年生活, 寥寥无几的亲朋也与之疏远, 人情冷漠使之对生活心灰意冷。影片《老人与猫》, 叙述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因房子被拆只得去和孩子住在一起, 可是他们都力不从心;老人去看望久已失去联系的旧日情人, 她却心神已失, 不认识他了;最后, 与他相依为命的猫也死了, 他漂泊到一个陌生的村庄。人生的凄凉孤寂, 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入骨髓。还有国产影片《过年》、《老人与狗》、《安居》、《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都将镜头对准 (空巢) 老年人的空虚寂寞生活, 表现了对他们精神危机的关注。

笼罩着老年人生活的最大最浓厚的是死亡的阴影, 因而影片常从对肉体的生存问题转向对死亡的认识, 表现一种临终关怀。黑泽明的《生之欲》 (《活着》) 描述身患胃癌晚期的模范公务员老人渡边堪治在生命最后时刻所遭遇的种种经历, 影片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普通人物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生存的愿望, 更表现了老人直面死亡过程中对生命价值的实现。哈斯朝鲁的《剃头匠》中的剃头匠敬大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老主顾们服务, 眼看老主顾们一个个走了, 93岁的他也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准备。他要去照一张遗像, 要为自己选一件像样的衣服……2008年的英国影片《有人在吗?》虽然不以死亡为主题, 但是影片冷静客观地展现了养老院中老人的衰老:老太太们坐在电视机前虚等光阴一点点消失, 老头子们要么酗酒, 要么手抖如筛糠, 什么也做不了, 一个个愤世嫉俗, 冷漠尖刻。主人公克拉伦斯害怕衰老、死亡, 一度拒绝入住充满衰亡气息的老屋。他对小爱德华说, 生命没有轮回, 死亡到来, 帷幕降落, 万籁俱寂, 什么意义、无奈、悔恨、情爱统统消失, 人生最后诸事皆空。影片深沉、真实地展现了生命最后的步履蹒跚。

上述影片表现了老年的孤独与凄凉, 但也有一些影片以一种平静甚至乐观的基调表现老年生活。小津安二郎晚年的作品基本上都以老年人为中心, 如《东京暮色》、《秋光好》、《东京物语》等, 影片通过描述老年人寂寞的晚景, 表现生命流逝的宿命。《东京物语》的最后一幕是孤独的老父亲独自坐在地板上, 摇着蒲扇, 望着窗外, 曲终人散, 老人独守漫长的岁月, 平静地接受生命的现实。小津以达观、从容、宽容的态度对待生命, 他后期的其它影片多是如此。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中的阿玲婆在70岁来临前, 有条不紊地为儿子安排好一切, 然后上山, 在楢山大雪中平静地等待死亡, 影片表现了老人坚韧、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美国影片《遗愿清单》表现两位年逾古稀的长者在生命终结前要实现一直没有机会实现的愿望, 一同挑战生命极限。最后, 钱伯斯虽然病情恶化, 但他已变得积极乐观, 热情向上, 不再哀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科尔也受到感化, 主动和解父女之间生疏的关系。影片倡导人们以快乐心境与寻梦姿态去正确对待衰老和死亡:人需要梦想, 有了梦想人生才会充满希望,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彰显出来。影片《关于施密特》 (《心的方向》) 则以公路片的形式讲述了沃伦·施密特的晚年人生, 影片表现了“孤独、寻找与希望”的主题, 主人公在帮助他人的行为中得到了爱, 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宁瀛影片《找乐》中退休的老韩头则通过组建一个老年京剧戏迷俱乐部, 缓解个人生活的百无聊赖。“找乐”最主要的意思是重新给自己找一个生存的空间和环境, 借寻觅伙伴和新内容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空虚感。《九九艳阳天》、《满园春色》则将镜头对准老人院的一群老年人, 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老年人的不放弃, 老有所为, 表现了一种生命的方式和生命的过程, 体现了老年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人情关系叙述模式

老年人虽然因衰老孤独而封闭, 但却不是与社会隔绝, 他们仍然生活在众人之间。影片反映老年人的生活, 大多不是仅仅孤立地将镜头对准老人去表现, 而是在儿女情、爷孙情、夫妻情等方面产生情感的冲击力, 这样的影片能够引起共鸣, 产生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些以老年人为主人公的影片通过长幼模式, 表现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历程。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挫折, 看到了过多的丑陋不幸, 心灵裹上了重重厚茧, 变得愤世、冷漠、孤僻、怪异, 将自己封闭起来。而那个少年不管是老人的孙辈还是别人的小孩, 在两人之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矛盾后, 他们最后会成为忘年之交。老年人通过爱和被爱, 从少年人身上得到感悟, 最终走出原来的阴影, 重新获得新的充满希望的生活态度。

影片《金色池塘》是一部知名的老年人题材佳作。老头诺曼脾气古怪, 性格孤僻, 难以摆脱对年华老去的恐慌无助和对死亡的恐惧。女儿带来了男友的小孩, 祖孙在一起泛舟垂钓, 跳水嬉戏, 年迈的诺曼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与欢笑, 仿佛找回了年轻时对待生活的憧憬与活力, 并最终解开了长时间存于心底的芥蒂, 与女儿相拥在一起。影片《有人在吗?》中的克拉伦斯在教爱德华学魔术的过程中, 一老一少形成了友谊。克拉伦斯在地下室帮爱德华证实灵魂的世界, 而爱德华则帮助老人费尽艰辛到了久违的妻子墓地前, 爱德华母亲的一句“我已经原谅你了”圆了老人一生的遗憾。老少两人互相帮助, 圆了各自的梦。《天使的约定》中的古怪老头柏安童和调皮少年玛蒂经过一系列的冲突渐渐地开始有了沟通, 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情感。影片结尾的时候, 一老一少都已经接近生命的边缘, 两个人依偎在海边, 默默地祈祷着要坚持活下去。生命的执著和顽强, 就在这默默的一刻流露而出。《我们俩》中年近八十的老太太和前来租房的女孩之间起初矛盾重重, 争吵不断, 但慢慢地, 她们从彼此排斥到互相理解, 再到相依为命, 老人原本波澜不惊的晚年有了一丝朝气和快乐。女孩走了之后, 失去快乐与安慰的老人很快病倒, 临终前还不忘记再听听女孩的声音, 再回忆起那些两人相依相伴的美好时光……

还有《中央车站》、《心香》、《三色·红》、《变脸》、《聊聊》、《蝴蝶》、《飞屋环游记》等影片也都是这种情节模式。在这些影片中, 最后被改变的往往都是老年人, 他们得到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救赎。在长幼模式中, 长者经历了人世间的丑陋、不幸、痛苦, 从而扭曲了自己的心灵;而少年——涉世未深者意味着生命和希望, 他们以自己的“真”唤醒了老人沉睡的“善”与“爱”。向少年认同本身就意味着与死亡对抗, 影片着重表现的是老少双方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通常所谓的“论证环节”。影片最后都有一个“分离”结局, 老年人可以无憾地面对最后的岁月, 因为他们的生存意义在少年人身上延续。

除了长幼模式外, 还有的影片从家庭伦理角度表现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与沟通, 如《天伦之旅》、《推手》、《饮食男女》和《飞越黄昏》等。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天伦之旅》叙述主人公在老伴去世之后孤独一人, 期盼孩子回家团聚而未果。于是, 他决定去看望子女, 给他们一个惊喜。他自己是个普通的工人, 但孩子们都很优秀。在这次天伦之旅中, 他发现孩子们其实活得都很艰难, 最喜欢的小儿子还因吸毒而死亡。原来妻子和子女为了怕他失望, 一直都在维持着事业成功的谎言。他很受打击, 但也在与子女的交流中实现了沟通。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的《推手》表现了太极拳高手老朱置身美国儿子家中的孤独,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后, 双方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理解;《饮食男女》中的大厨老朱以每周一次的丰盛晚宴维系自己和三个女儿的情感纽带, 然而他做出的美味佳肴在身陷男女私情充满欲望的女儿们面前却形同虚设, 她们个个心不在焉, 食不知味, 都渴望走出颓废的老宅。最后老朱走出了传统家庭的藩篱, 也与女儿实现了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影片《为黛茜小姐开车》反映的是两个老年人之间由隔膜而沟通、相知的故事。影片虽然只在两个老年人之间展开, 没有美国影片中惯常的浪漫爱情故事, 但是两位演员的完美默契合作, 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颂扬人情温暖, 细腻地抒写了老年人的胸臆和人性光芒, 长久以来令人陶醉不已。《桑榆情深》则表现老人院里一对古稀残年、相依相伴的老朋友库巴和艾洛特之间的友情, 影片把桑榆之情演绎得令人感动。吴兵的《苦茶香》围绕着一对孤寡老人由相识, 几经周折的相知, 到短暂的相守, 再到最后淡淡的分离, 整个过程充满了静如止水的欢娱与遗憾, 还洋溢着某些无奈与淡淡的哀愁。虽然结局不是完满的, 但是两个老人在心灵上达到了默契, 是在一起还是分开, 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当夕阳来临, 老人依旧能够触摸爱情, 他们依然葆有情感欲望。在好莱坞影片《爱是给予》中, 老哈瑞虽然已60多岁, 青春的激情却始终澎湃激荡。在他的影响下, 50多岁自以为早已没有激情的艾瑞特也被点燃了。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 他们心中仍然涌动着浪漫情怀。影片《飞越黄昏》、《黄昏探戈》、《四点半的铃声》等表现丧偶的老人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渴望寻找到新的人生伴侣, 通过“黄昏恋”另找家庭的温暖。老年人应该积极快乐地生活, 要有勇气去追求幸福, 老年人也有向往幸福、追求爱的权利。而韩国影片《爱欲银发时代》 (Too Young To Die) 甚至大胆表现老年夫妻的性生活, 影片告诉我们, 老年夫妇并非情爱已经僵化, 他们的生活与一般情侣没有分别。

老年人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走出封闭的心扉, 克服心理障碍, 去掉孤僻, 走出家庭, 参与社会, 以善待生命、善待自己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激发生命的火花, 在精神思想上获得了升华和超越。同时, 老年人也是一面镜子, 以他们的经历透射出周围人的内心世界, 表现出最广泛意义上的人性。

三、生命的哲理化思考

老年是最完整的人生世界, 人生体验最丰富。电影通过对老年人生的表现, 可以站在人生终点回溯岁月, 通过老年人复杂漫长的人生经历与体验, 探讨更为普泛、深刻的人生问题与人性内涵。

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表现老年人面对时间的压迫, 展开生命最后的旅行, 不仅表现老年人的孤独, 而且表现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 探讨与生命及永恒和解的可能性。医生伊萨克·伯雷开车前往多伦多接受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 在路上他不断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人和事, 他的恋人, 他的家人。影片是对个人生命的一次进入, 是对流逝时间的挽留。这次旅行目的是到达兰特接受代表终身成就的授勋, 但同时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他到达的不是生命的终点, 而是起点, 由“野草莓”象征的纯真年代。主人公伊萨克曾经是一个克尔凯郭尔所描述的“最不幸者”[1], 他冷漠, 缺少爱与理解, 丧失了过去, 迷失了现在, 也不再拥有未来。在发现自己之所以“失落”的过程中, 伊萨克终于开始有所得, 最终变成了一位受到众人尊敬和热爱的老人, 幸福安眠于童年往事。

希腊导演安哲洛普罗斯的几部影片也都以老年人为表现对象。《养蜂人》中的老中学教师斯彼洛斯感到老之将至, 在办完女儿的婚事之后离家出走, 自我放逐, 做生前的最后一次旅行。《塞瑟岛之旅》的主人公同样名叫斯彼洛斯, 他是一个长期流放的革命人士, 在人生暮年时, 终于可以回到故乡, 他同样进行着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旅行, 不过是归家之旅、寻根之旅, 赶在生命的临界点到来之前, 完成落叶归根的心愿。《永恒的一日》 (受《野草莓》影响) 表现的是病入膏肓的老诗人亚历山大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中的告别与回忆, 是他在内心所做的最后的生命旅行, 他感到了生命临界点的迫近。在这最后一日, 老诗人辞退了女佣, 又去寄存狗, 和女儿告别, 与熟悉的街道、建筑、大海、天空告别, 和自己的一生告别。在女儿读着妻子当年留给他的信时, 老诗人回忆起了旧日时光;而后在街上, 在海边, 在和他所救的阿尔巴尼亚男孩的交往中, 他又一次次对自己的一生做回望与检阅。他以“现在之身”经历“过去之事”, 沉浸在纯净的生命之爱中, 对昔日忽视的至亲至爱感到弥足珍贵。影片题目中的“‘永恒’与‘一日’构成巨大的反差, 内蕴着短暂的个体生命面对绵长的时间之流的喟叹与焦虑, 又以‘永恒’对‘一日’构成一种想象性延伸与补偿”[2]。这些影片以老年人的生命回望与检阅, 通过回味逝去而反省过去的生活, 表现了“此在”是一种面对死亡的存在, 提供了以哲学的见地重新思考老年生活的重要契机。

电影大师对生命暮年的思考, 表明了此类题材可以突破生理时间的层面, 进入某种深度存在或境界, 在孤独、衰老、黑暗、思维的“暮年”为我们显示出生命和生存的本质。暮年不是时间的尽头, 而是艺术中真正有价值的开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朱文的《云的南方》也是一部具有独特内涵的影片。它表面上讲述了一个老人退休后圆梦的故事, 实则是“关于一个人不可能的生活”。朱文试图通过工人徐大勤的人生, 去理解自己的父母那代人, 探讨一个人能不能拥有另一种人生, 就像诗人弗罗斯特诗句“林中一条未走过的路”中的意境。他说, “我相信这是最普遍的人类境遇, 是超越一切文化一切种族一切时代的。一个人在追求一种生活的同时, 就在失去另一种生活。这另一种生活并不是乌托邦, 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当一种生活成为现实时, 另一种生活就成了彻头彻尾的梦想。我始终觉得这里面有着某种人生的真相。”[3]

四、老年影片的风格特征

经历了童年的纯真, 青年的浪漫、激情, 中年的琐屑与危机, 老年人生渐趋平静, 波澜不惊, 绚烂而归于平淡。与此相一致, 表现生命夕阳的影片也大多采取朴实的剧作结构, 平静舒缓的叙述镜语, 使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契合。

从上述反映老年人生的影片可以看出, 它们很少使用外部事件模式和人生经历模式, 而大多采用人情关系模式或心理历程模式。外部事件模式是典型的剧情结构模式, 以一个外部事件的变化过程为主线, 好莱坞影片大多采取这种路数;而老年人生电影几乎不设置一个情节核, 很少通过外在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命运。人生经历模式是以人物生活经历的变化为主线;老年人生电影通常会表现老年人的一生经历, 但是不会采取线性叙事结构, 历时性地展现他的一生, 而是采用以人物内心心路历程变化为主线的心理历程模式, 在意识流动、情感变化之中表现, 影片表现出强烈的主观化色彩。例如《野草莓》、《永恒的一日》就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灵之旅展现人物的一生经历。

这类影片使用的最多的是人情关系模式, 其内在主线是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化过程。影片叙述重细节不重因果, 剧作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相对温和、复杂、微妙的人际情感关系。与常见的“冲突支撑剧作”的影片不同, 此类影片多以情节之间的细节积累支撑作品, 层层聚集, 渐变式地积累直至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在高潮来临时打动观众。前述的长幼模式、代沟—沟通模式的影片都属此类。例如《我们俩》虽然只有一个场景、两个人物、四个季节, 而导演马俪文善于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单一场景平静舒缓, 却孕育着巨大的戏剧表现张力与味道。生活就像一幅朴实画面, 而这画面则是电影的中心思想。电影源于生活, 经过浓缩, 越来越接近生活, 没有伪装, 以朴素触动观众内心最本质的感受, 单纯也就拥有了丰富的蕴涵。

导演在拍摄制作这类影片时, 多采用舒缓的影视语言, 纪录片风格的长镜头, 对镜头语言的使用以静为主, 尽量少用运动镜头, 即使在适当之时使用的, 也呈现一种舒缓、平稳的属性, 因为静态的镜语正是表达不温不火情感的最有力的工具。最为典型的是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他基本以中景镜头, 平凡的日常场景, 静止的视角, 平缓而从容不迫地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主要通过细节而不是动作表现心理的波澜, 以最简单的方式直抵叙事的核心。又如影片《为黛茜小姐开车》细腻温婉, 平静的画面与舒缓的节奏隐藏着对于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和善良性情最具韵味及力度地细致描述;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给予电影以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人性光芒, 这是一位善于体察老年人心态的导演所勾勒的优雅画卷, 影片对于很多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关注描述成为衬托主题、刻画人物的极好方式。影片《关于施密特》近乎白描的自然拍摄手法使影片每一个场景、每一幅画面都蕴涵着对于生命与亲情的刻画、思考, 也把这种情绪准确地传递给观众, 引导人们去仔细审视自身, 真诚理解生活;特别是著名性格演员杰克·尼科尔森平静温和如散文诗一般的本色化表演风格, 把退休后孤独无助却重拾信心希望的老人演绎得栩栩如生, 令人动容。

影片为了表现老年人情感与生活的平静或寂寞, 内外景的处理上多有所区别。《找乐》中内景的孤寂、凄凉与外景的繁华喧嚣形成对比, 表现了退休老人生活的百无聊赖。影片中戏迷俱乐部接受某电视节目专访有关老年人问题的那个场景, 老人们纷纷议论着各自的家族姓氏, 讨论着他们的工伤、家庭, 甚至还即兴表演, 那正表现了他们的孤寂——没有人关注他们。吴兵的《苦茶香》内景干净简洁, 剪辑以平缓的慢节奏为主, 适当运用叠化、渐隐渐显等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外景顺其自然, 表现常态的日常生活。影片以淡淡的、平静如水的风格讲述一个“黄昏恋”的故事, 影片中看不到如胶似漆式的情感缠绵, 更没有激情肆意的爱的表达, 而是以不温不火的情感节奏、舒缓的镜头语言, 在淡化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一对老人的情感。

当然, 老年题材的影片也存在主题、风格单一的缺陷, 影片多突出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 呼唤人们对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所谓“老有所养”, 这使得影片比较沉重, 无法调动观众的观看情绪, 影响票房收入。其实, 老年题材影片还可以表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展现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在叙事风格上也可以是多样化的, 如《爱是给予》、《爱欲银发时代》那样的轻喜剧风格。

电影引领着时尚前沿与流行趋向, 表现青春多彩世界, 所以, 表现老年人生活与心境的作品就被列为“冷门”题材。但是, 在走过了一生风雨沧桑的漫长道路以后, “近黄昏”的夕阳却因为生之年轮所积淀起的那些丰富与厚重的阅历和感怀而愈发闪耀着隽永、璀璨的光芒。让我们向那些可亲可敬的老人问候吧, 就像是面对着自己的父母长辈;同时也要致敬于着力表现夕阳之美的电影创作者们, 是他们的努力、细致与善良在吟颂着人间的暮色, 温暖着生命的黄昏!我们也期盼着有更多的表现老年人生的影片出现!

摘要:老年题材的影片通常表现老年生活的孤独、衰老, 面对死亡的悲哀, 也反映老人的豁达乐观。影片多以人情关系模式表现老年人走出心理的孤僻, 与外界沟通, 与亲人和解, 触摸爱情。少数优秀的影片以心理历程模式探讨更为深层的人生问题。老年题材的影片大多采用舒缓的影像语言、朴实细腻的叙述风格, 表达对生命与亲情的思考。

关键词:老年,电影,类型,镜语

参考文献

[1]英格玛.伯格曼.夏夜的微笑——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剧本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7-8.

[2]邹贤尧.时空边界的焦虑与突围——安哲洛普罗斯诗电影的时空论[J].当代电影, 2010 (1) .

马克思题材微电影剧本 篇8

看现在的爱国主义题材或者所谓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影片中一幕一幕的杀戮------击毙,扫射,活埋,剖腹,强暴···一幕比一幕变态,一幕比一幕揪心,方法推陈出新,死状各个不同···突然恍惚了!是我们太爱国了所以总是不忍将之搁置与丢弃所以一而再的将之拿出重温与深记,还是这些不应被遗忘但俨然已经遗忘的东西被重新拿出来唤醒我们所剩不多的爱国之心呢···说到底,我们是真的希望自己能记住些什么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不足为人道的恶趣味···导演们呢,是要重现历史传扬主色调还是只是为了满足现在日益诡异的观众重口味···

战争题材电影金刚川观后感 篇9

两岸和江水,最终按时完成过江任务,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演绎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彰显出了一种无法战胜的意志。这是一座生命之桥!

令我最动容的是我们和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巨大,竟能一次一次被炸毁后重新架起桥。面对美军的B29重型轰炸机和“黑寡妇”战斗机,我军只有两门弹药不足的高射炮,一门还得隐藏起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暴露位置。为了撑到大部队顺利过桥,张飞看到关班长如此豪横地使用存量不多的炮弹,竟然停止供弹,看着心疼至极。当年我们的飞机都在前线作战根本就没有几架可以来支援朝鲜战场,连高射炮弹药都时常捉襟见肘。70年风雨征程,如见再看,飞机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你所愿!

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桥,张飞和关班长在高射炮阵地四周点上了火,使得美军战机来攻击他们,以此来吸引火力。都说他们疯了不想活了,其实他们在底下工兵连和大部队战士的眼中是非常伟大的英雄,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拼,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这就是我们面对强敌时的敢打必胜的精神。即使是战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向敌机开炮!嘴里吐血也要将哨子吹响!

“他们的桥不可能在半小时以内修好”美军指挥官用无线电告诉美军飞行员,“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飞行员回复到。这就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在武器和装备上的却我们差距很大,但在意志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上我们是不可战胜的。最后战士们用身躯搭起了一座“人桥”,战士们半截身子泡在水里,永身体撑起一个个木板,让大部队过桥,观众们不禁湿润了眼眶。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策略 篇10

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

1949~1965年, 是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时期。如《五朵金花》《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当时深受民众喜爱, 在完成政治宣传任务的同时, 还体现了创作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 成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1977年之后, 经历了文革十年后的重新出发, 多元化的思路使银幕上的少数民族电影有了新的色彩。中国四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制片厂相继成立,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进入了正常轨道。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创作自由也大大增加, 少数民族电影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商业化、娱乐化的电影占据了电影市场,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边缘化。虽然近年来,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以寻求突破口, 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的边缘化局面。

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边缘化的原因

(一) 时代背景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种类型片涌入我国内地市场。这时, 少数民族电影受到冲击, 影片数量减少, 票房下降。虽然有像《兰陵王》这样的艺术片冲击国际电影市场, 但其2000万的成本并没收回。1990到1999年, 仅上映了61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平均每年六部。当下, 经济飞速发展, 商业电影不断发展壮大, 娱乐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快餐文化, 眼球经济, 追求视觉冲击成为这个时代的电影主题。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果没有适宜的发展对策将很难生存下去。

(二) 观众需求变化

当下, 电影的主体受众大多是80、90后人群, 而这类人群大多受到好莱坞大片以及香港电影的影响, 对于视觉体验、娱乐性要求较高。经济的发展使大众对于高的生活品质有一种向往, 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落后并不符合观众的心理期望。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数离他们所熟悉的城市环境较远, 也没有地域文化的亲和力。而处于较为年轻的年龄段的受众工作学习压力较大, 消费目的多为放松、娱乐。少数民族电影在八九十年代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加强其娱乐功能, 但总体还是以历史革命题材居多, 电影的发行宣传也做得不到位, 使得少数民族电影的票房不尽如人意。

(三) 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冲击

现在, 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比如, 张家界的少数民族经常穿着传统服装和游客留影赚钱, 广西漓江边的鱼鹰已经很少下河捕鱼, 反而成了和游客照相的布景, 曾经的生活方式正以观赏性的模式退出真正的生活;先进的工业制造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作, 民间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许多民间艺术就此失传。

这正是社会转型期间, 各民族文化受到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很少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而是大多夹杂着商业经济的元素, 比如, 《寻找刘三姐》中, 传统的壮族山寨生活方式在旅游商业开发中消失了, 人们张罗着小生意, 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快捷。虽然这些电影让主流观众有了贴近现代生活的现实感, 但要真正的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电影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民族本身出发, 重视其最基本的历史文化。

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策略

(一) 少数民族人才储备

要拍摄一部高质量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需要导演和演员发自内心的喜欢那片土地, 能了解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而真正可以做到的就是本民族的人们, 只有本民族的人民才最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风俗, 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展现自己的家乡。因此, 要制作高质量的影片, 就必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电影人才。而现在,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 教育水平低,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 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创作出更多高品质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

(二) 立足民族文化本身

当下的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娱乐化、商品化, 导致观众失去兴趣, 票房降低, 原因是影片没有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本身, 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精神内涵。因此要制作一部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需要立足该民族文化本身, 要在影片中重点展现该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抓住改该民族文化的特色展现其特有的视角和精神世界, 才会使影片更有思想内涵和深度。

(三) 政府支持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比如张家瑞导演的“红河三部曲”以及红河电影周的开幕, 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支持, 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 值得借鉴。我国应该制定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专项资金中拿出配套资金, 作为固定的资金投入, 以扶持和保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和生产。

自建国以来至今, 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曲折发展, 曾经兴盛一时, 但现在却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要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摆脱边缘化的困境就要努力培养少数民族电影人才, 要立足各民族文化本身, 还需要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 促使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中国, 迈向国际市场, 获取更多票房和奖项。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能够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还能够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 维护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力.少数民族电影与民族国家建构[J].电影艺术, 2011 (4) .

[2]鹏南.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J].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 (6) .

[3]王敏.少数民族电影路在何方·—从少数民族影片个案《怒江魂》谈起[J].电影评介, 2006.

[4]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J].文艺研究, 2000.

上一篇:成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散文下一篇: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