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读后感

2024-10-19

人生百味读后感(精选13篇)

人生百味读后感 篇1

《别怀疑,这里有人生百味》读后感 这本书很奇特,是由一个个电影的片段组成文章,来阐述人生的千姿百态,书中我感触最深的片段便是美国的著名大片——《阿凡达》。层峦叠嶂的山峰,星罗棋布的浮石,色彩斑斓的植物,高耸云端的巨树和通体蓝色的“Na Vi ”族裔共同生活在潘多拉这个梦幻般的星球上。Navi人和大自然之间呈现的永远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诗意与和谐,他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或是每一寸大地的呼吸,就像动物可以预知地震一样。纵然人类有再高端的科技设备,却依然很少能预测得到。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已经不会用心去感知。相比于一切,Navi人认为大自然才是最重要的。相比较来说,人类“以人为本”的说法则显得太过狭隘,我们总是想着去驾驭自然,却又无数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就像地震、洪水让无数人命丧黄泉,而我们,却无能为力。自然,或许我们注定就征服不了。电影中,人类去潘多拉星球的目的便是去挖取地下的宝藏,他们就是带着贪婪去的,所以也将注定会空手而归。还记得那种珍贵的宝藏叫做“Unobtainium”,这的确是个意味深长的名字。书中对其做出了解释:“Obtain”是“得到”的意思,加一个否定前缀,就是“得不到”。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如此大动干戈、不惜一切手段地想要挖取这种矿藏,却又永远都得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如同把手放在水中,你摊开手指,水会温柔的拥着你;而一旦你起了贪心,想拥有它,捏紧拳头,水就从指缝里溜走了。”贪婪,只会让你失去所有。

相比较潘多拉星球上的和谐,地球则显得太过混乱不堪。有人说,2012是地球对人类的报复,而电影中却提到“大自然不会站在哪一边,它只知道平衡”。的确,“报复”是人类才有的词。相比于大自然的宽宏,我们所做的是不是真的过分了?

人生百味读后感 篇2

1. 幸福不是条件的优越, 而是内心的富足。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对于幸福的概念人们渐渐地模糊甚至是混淆是非。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唤醒了人们对幸福的重新审视:幸福是什么?不是花不完的钱, 也不是显赫的身份, 是长驻在我们心中最原始的那点平凡人的快乐, 是内心的富足。老大的弟弟妹妹们代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但在物欲横流的迷茫中如何找回自我, 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是最弥足珍贵的, 这也是在剧中力求表达的。

所以说幸福是一种心态, 你感到幸福, 生活就幸福无比;你感到痛苦, 生活就苦不堪言。同是一片天, 有人抬头看见的是阴霾, 有人却可以透过云层感受那无际的蔚蓝。

2. 幸福并非是拥有太多, 而是所求甚少。

世间值得喜爱的东西实在太多, 面对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本能, 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幸福就常驻在一颗常常感恩、时时惜福的心境里。一位哲人说:心灵是一个房间, 欲望塞得太满了, 幸福就装不进来了。我们看一看现实生活中, 多少人在寻觅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他们认为幸福可以用得到多少财富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于是, 贪官们利用人们赋予他的权力疯狂敛财, 终饱私囊, 然而这些不义之财无论数目多么巨大, 丝毫没有带给他们幸福, 而是成为最终为他们量刑定案的法律依据!正像老子所言:“知足不辱, 知止不始, 可以长久。”

3. 幸福不会在消极情绪中植根, 而是在希望中发芽。

生活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 你才会发现, 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2006年, 我随沈阳画院去山东沂蒙老区写生采风。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为贫困落后的山区之一。山上可以耕种的土地零零散散, 用石头垒的房子七扭八歪, 粗布衣裳、窝囊的棉裤、浓浓的方言、黝黑的脸。人们过着一种平凡的无法再平凡、近乎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在这里最震撼心灵的不是贫困落后, 而是那种写在每个人脸上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这正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所缺失的。这里的妇女三五成群, 唱着歌下地干活, 这里东倒西歪的所有房门上一年四季贴着福字, 这里的儿童的穿着与成年人完全是两个世界, 甚至与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可以看到他们代表着这里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 在这里你能明显感悟到幸福这个字眼洋溢在一垅一沟里、一耕一锄间。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 篇3

《人生不设限》这本书是澳大利亚力克·胡哲的著作,内容以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在描述自己经历的同时,给人们以生活意义的启迪。

力克·胡哲是一个天生没手没脚的人,但他却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活出了不设限的生命奇迹。开始,他一无所有,不愿意和人接触,最后,他战胜自我,不断超越,后来不仅拥有了温馨的家庭,同时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公司和别墅。《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不是为了向我们炫耀他自己有多么富有,而是向我们讲述了他那激情的生命体验,以及教育我们怎样处理各种困难和怎样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踢毽子,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她们有些排斥我,主要是怕我给他们拖了后腿。我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平衡,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中,我想:既然踢不好,那就放弃吧,免得同学们为难,我也伤心。后来,爸爸给我做了一番思想工作,我每天坚持练习,日复一日,我进步了许多,很快融入了这个团体。

同学们,如果你在遇到困难打算放弃时,力克说:“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如果你心里忧伤难过,力克说:“在悲伤的另一边,有一条不同的出路,会让你更坚强,更坚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力克的故事带给我激情,带给我勇气,让我更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太原市清徐县职工子弟二校四(2)班

指导教师:石永慧

人生读后感 篇4

《一生》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看路遥的小说《一生》,感觉写的还是很不错的,小 说的内容虽然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的遥远,但其中的许多道理仍值 得我们思考、学习。今天写一写看后感想,也算是为以后回忆曾经的 经历、思想状态留下一点痕迹。小说中的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由于没有考生大学,不得不 面对回到乡村的现实。这对于曾经在镇上上学、喜欢看报视野开阔、向往外面的世界的高加林来说,很是无奈、沮丧。与农村繁重的体力 劳动相比他还算好,回乡村后,他凭着高中的文化水平做一个小学教 师。生活就是这样的现实,容不得你选择。人生路上的某个关键槛,你要是没有把握好机会跨过去,你的人生之路和别人相比就会落下很 大一截。在以后的生活中哪怕你比别人付出很多很多,你也未必可以 赶上别人。这就好像我们的高考一样,不管是在那七八十年代还是在 现在,高考后你能不能上大学,或者上什么样档次的大学,这在很大 程度生就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和档次。因为在这以后你所接触到人的 层次、你所利用资源的范围都会截然不同,这些就足以决定你的视野,你的认知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然而,小学教师没做多久,就被想要自己儿子做乡村教师的村主 任高玉柱给拉了下来,面对无情、不公平的现实,高加林极其愤怒、无奈。残酷的现实不得不使他像普通乡村社员一样,在公社里做起了 繁重的体力活。从这以后,他家里的光景也大不如他教书时,父母乘

他去镇上的机会让他带上家里蒸的馒头去买,以补提家用。到镇上高 加林抹不开面子,很怕碰见以前的同学,也不好意思像其他的卖主那 样大声的吆喝,这致使他即时在镇上待了一天馒头也一个也没有卖出 去。直到最后被暗恋他很久的刘巧珍暗地的把馒头送给了他姨妈,并 自掏钱作为卖馒头的钱给他。就这样,巧珍向她表白了,随后他们恋 爱了。每个人都会爱面子,尤其在自己失败或在某方面不如别人时,就 像书中的高加林一样,极力的逃避生活的现实。但是我们回过头想一 想,面子远不及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或明白自己与别的差距并奋力改 变重要,失败和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面对失败和与别人差 距的勇气,以及拿出行动去改变这一切的决心。生活是公平的,只要 你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在高加林从事体力劳动时身心极其的疲惫时,迎来了刘巧珍的爱 情,刘巧珍的活泼、聪明、漂亮美丽、以及温柔体贴在很大的程度上 缓解他的痛苦,就这样他们在一起享受着爱情中的美好。可是随着高 加林叔叔

高玉智转业回乡,由于高玉智在劳动局当局长的原因,高加 林被马占胜通过走后门安排到镇里工作,就这样他和她以前的高中同 学黄亚萍交往上了,因为他们自己认为他们两个在一起有共同的语 言,再加上相互都很欣赏对方,经过这样的比较,黄亚萍抛弃了很爱 她的克南,高加林抛弃了爱他的刘巧珍,两人违背着良心伤害了另外 爱他们的两个人。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高加林走后门到镇里工作的原 因被人给举报了,高加林不得不再次回到被转入农村的现实,这些致

使他又和黄亚萍有了距离,就这样他又和黄亚萍分手。此时,即将回 到农村的高加林极其的懊悔自己曾经无情的抛弃了很爱她刘巧珍,但 为时已晚,刘巧珍在和高加林分手后,在极其痛苦情况下,决定以最 快的速度嫁给一直追求她的马拴。爱情是美好的,但也是最容易伤害人的。选择同一个层次有共同 语言的人作为恋爱对象,从高加林和黄亚萍体会、认识中来看也的确 很重要。但现实就是这样,在你人生还没有达到你想要的人生状态时,会遇到符合你现状,但不符合你想要达到你人生状态时的人,当你面 对这一切时,你会像高加林刚面对刘巧珍一样是犹豫、彷徨,苦苦思 考该如何选择:你选择了现在个人的话,你又怕以后自己有了长远的 发展,不得不面对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而又要在一起生活的枯燥和烦 恼。但你放弃这个人的话,你又怕以后错过了这样的好机会。这一切,就像故事中的高加林、黄亚萍所经历的一样真切、现实,这种矛盾始 终无法统一,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和坚定生活的原则,无情的生活就会 不断的给我们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我们去选择。所以个人认为要 确定这样的生活的原则:你要么不选择,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要 勇于面对和承担以后因选择所带来的责任。要明白人生不存在十全十 美的道理,更要懂得人在外面混,有一天总是要还的真理。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周围总是能听到同乡村民们的议论声,不管 是小事还是大事,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谈资。在这 一方面,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让我很不舒服,我 个人看来这些别人的事,没有必要谈论,正所谓苦乐悲欢、冷暖自知

就可以了。但体会一下作者的看法,乡村的农民们毕竟文化程度较低、对事情的认识又极其有限,他们的话题只有围绕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一 些无关紧要的事上,这种现象的确情有可原。所以自己以后一定要以 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以平和、理解、包容的心态和自己同乡的 村民们交往。回过头来看看小说中高加林

林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即时高加林他 能文能武极有才能,也不安于现状,积极奋斗,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 环境的限制,任然无法摆脱农村这个小圈子。这些不得不让人承认社 会体制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 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的社会是很看重个人能力的,有能力你就有 机会,这点对每个人都一样公平。


人生读后感 篇5

“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要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人生这本书写的很好,书的字数虽然不多,但是读起来很让人有些想法,读着读着就让人联想到自己,想想自己该怎么做。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从失败到小有成功,再到失败的过程,虽然不是回到农村就是失败,但是对于像高加林这样的一个青年来说,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即使他有着满腹的经纶,有着非凡的才能,但是都是无济于事的,现实就是这个样子,他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加林在爱情上经历了巧珍,巧珍真的是一块金子,在高加林最落寞的时候是巧珍给了他最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巧珍给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也许如果加林不去城里,巧珍便会成了他的妻子,不是也许,是肯定,而且肯定他们会生活的很好,很美满,可是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的,加林去了一个属于他又不属于他的地方,他的心变了,他开始瞧不起巧珍了,他的心高了,他觉得他的妻子应该是一个像亚萍一样的女人,有文化,有修养,有家庭背景,美貌端庄,他找到了,可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良心是最公正的,他最后受到了惩罚,他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连巧珍这样金子般的女人都不可能再回到他的身边了。

巧珍,为了自己的爱,做了最大的努力,即使到最后自己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她是无怨无悔的,她不能掌控加林,但是她掌控了自己,自己的等待,自己的执着,换来了加林的爱,虽然这爱并不是天长地久。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岔道口,我们难免会选择错误,但我们不要为了选择错误的道路后便一筹莫展,一味的沉迷,我们应该学会站起来,继续的往前看,往前走,加林在小说的结尾处虽然失去了自己的所有宝贵的东西,但是他还有生命啊,我想,加林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后,以后的路才是他真正的道路,他会努力的,他会奋进的,他会再一次的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只要他愿意。

《人生》读后感 篇6

有人说人生如棋,有人说人生如戏,更有人说人生如梦。关于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用动画诠释人生,有人用电影解读人生,而路遥用《人生》给了我们人生。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看《人生》,悟人生,思人生。

高加林的人生是梦,梦里梦外都诠释着人生的真谛。从小学教师到农民,再到记者,又再一次到农民,他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主题:人生是一个梦,一个真实的梦。

《人生》不但给我们展现了主人公高加林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更让我们对人生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更明确的方向。人生的未知性,人生的无数选择,人生的.美好爱情,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同无数细流汇聚一起形成了奇妙的人生海洋,让无数人如同人生风雨中的船只,经历了摇摇摆摆,起起落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的奇妙在于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起落,人生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些什么,就像高加林在公社小学当民办教师并梦想着熬成公办教师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别人背后陷害,一下子被同村村长的儿子三星所取代;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人生事事都难料,但我们却要事事努力,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不要因一时的飞黄腾达而沾沾自喜、如狂似醉,忘却了人生旅途中的荆棘。也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人生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充满了无数的选择。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中高加林所做的一个最大抉择就是放弃了刘巧珍,而选择跟黄亚萍去南京逐梦。虽然,结局证实他的选择是错的,但他在选择的那一刻也不知道人生会给他开那样一个大玩笑。总觉得人生的许多选择都无所谓对错,因为未来永远无法预测,不然我们也无须选择。

在这个繁杂、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须与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吴哲一样,时时怀着一颗平常之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浮躁、消沉,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当你选择后,你就要执着的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只能想办法解决,绝不能退缩,甚至逃避,也不要后悔,不要整日为自己所作的错误选择而叹息。当然这里的选择绝不是盲目的,是经过我们深思熟虑,仔细推敲的。当我们的选择被时间这个试金石证明是错误时,我们也要及时的停下脚步,悬崖勒马,去重新思量并探索人生的道路。

人生百味读后感 篇7

一、高加林—新时期的新人形象

(一) 高加林性格的复杂性

作家路遥借黄亚萍之口道出了高加林的性格:“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 又像于连·索黑尔, 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格的人物。”

高加林一面是强者, 性子硬, 有着较强的自尊心。在教师职务被替回乡当了农民之后, 精神上承受着无比的压抑和痛苦;当他看到劳动中的母亲满头白发时, 他感到羞愧和自责, 他要证明自己也是个具有优秀的农民品质的人, 开始同村里的人下地干活。在德顺爷爷和巧珍的帮助下, 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要求改变村子里落后且愚昧的面貌, 而且也大胆公开自己和巧珍的爱情, 以一种挑战的姿态, 冲击古朴农村残留着的陈旧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 他又是个弱者, 自卑心强。他在乡村人面前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 而在城里人面前却又有一种心理上的压抑。当理想得到初步的实现时, 他的自信心空前高涨, 洋洋自得忘乎所以;当现实阻碍了理想的实现时, 又一下子变得灰溜溜的。自信自卑彼此相互起着作用, 这正是他性格中潜伏着的悲剧性的危机。

(二) 富于理想, 勇于进取的精神

在高加林身上,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于理想、有追求并勇于进取的一个青年。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现实, 也不愿意沿袭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从黄土地刨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他以他的所作所为, 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平静、古朴的生活方式, 憧憬着一种更文明的生活。

(三) 突出的个性和才华

高加林有知识、有文化, 他成为公社拔尖的模范教师;写文章、搞报道, 名震全城。他又是县直机关篮球队的主力, 身材出众, 球艺超群。有着如此的才华, 使得他在意识上超越了传统的保守观念, 企图冲破落后的环境约束, 而时代的文明之风还只是刚刚微弱地波及到“交叉地带”, 这就导致其个性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不协调, 悲剧也就产生了

二、高加林的命运悲剧及其原因

(一) 事业上的沉浮。

一是高考落榜。他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 进入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中, 但遗憾的是没考上。“对于高加林来说, 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 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他十几年拼命读书, 就是为了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 (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他不愿成为农民, 而现实迫使他只能成为农民。二是民办教师被替。他想在教师岗位上好好工作, 争取转正, 并继续学习, 钻研文学。但是, 大队书记为了他的儿子避免当农民的命运, 利用职权把他的教师职务撤了, “他所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三是通讯干事被告发。随着叔叔的复员, 高加林成为县委通讯干事。正当他幻想着事业和爱情的双收获时, 张克南的母亲把高加林走后门一事上报, 他再次被退回到农村。

(二) 爱情上的波折。

在爱情上, 高加林向往现代文明, 追求自由恋爱。他经历了两次爱情, 不论是进城前同巧珍的恋爱, 还是进城后与亚萍的爱情, 虽然都曾有着真挚的爱, 但是殊途同归, 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造成了他爱情的悲剧。

(三) 悲剧的原因。

1. 社会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不健康因素导致了他的悲剧。高加林是处在转折期的农村和城市地带的人。一个有才能的年轻人难以有所作为, 得失荣辱, 似在反掌之间。假如高明楼、马占胜是有党性的人, 假如社会的肌体是健康的, 能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那么像高加林这样的人物, 必定会做出一番贡献, 但现实毕竟不能假设。改革之初各种体制还不尽完善, 社会没有把知识青年放在公正的天平上去衡量, 没有给农村青年提供走入社会的平等机会, 造成了这一代人的悲剧。

其次, 社会的转折期给传统观念以强烈的冲突也是造成高加林悲剧的原因。“你们有你们的活法, 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 就在咱高家村的土地里刨挖一生。”高加林在保守、传统、愚昧的农村里, 被看成是异类, 他的观念、他的理想和追求得不到乡亲们的理解和认可。在这样的环境里, 仅凭高加林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的, 因而他感到了失望, 认为家乡不是他久留之地, 不是他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

2. 高加林的性格因素。

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 高加林的悲剧不能仅归咎于社会原因, 他本人同样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黑格尔说:“人是靠头脑, 也就是靠思想站着的。”

高加林的个人主义在他与刘巧珍断绝恋爱关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知道, 如果和刘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他就只能呆在农村, 一辈子当农民;而黄亚萍可以在事业上帮助自己, 为他个人的发展搭起一座桥梁。高加林无情地抛弃了刘巧珍, 人生的意义被他曲解了。他将自己坚定执着的追求仅理解为自己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 似乎只有把自己农民的身份变换成记者、作家等, 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高加林从来没有考虑过进城的目的, 他所作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这表现出一种盲目性, 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也呈现出一种迷茫性。

高加林性格中的个人主义因素, 也影响着他的奋斗。“他是个农民的儿子, 从没鄙视过农民, 但又从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对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却又时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不满农村落后的生产力, 不满农村闭塞的愚昧的面貌, 但缺乏改变它的信心。他不愿无所作为地活着, 却又未能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因此, 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追求中, 有时会不顾牺牲他人, 最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迷失了方向, 丧失了自我, 从而走向了失败。

《人生》中高加林在事业和爱情的双层失落中咀嚼着苍凉的人生, 给我们心灵以强烈的冲击。文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愿那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青年朋友们能从高加林身上受到启发, 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让人生的理想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摘要:著名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 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 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的爱情故事, 反映当代青年对“人生”的探求, 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文章通过对高加林的形象进行分析, 着重讨论造成他在事业和爱情上悲剧的社会及个人的原因。

绰号里的人生百味 篇8

我的第一个绰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省城读师范时叫响的。那时候大力提倡读革命书向英雄模范学习,班上集体阅读周立波先生的名著《暴风骤雨》,场面够热火朝天的了,大家“学以致用”,书中的正反面人物几乎全被嫁接在有价值的同学身上。有个叫“疙瘩”的小地主竟对上了我的号,同学们还在前面加了个“老”叫我“老疙瘩”!天哪,我是一介穷书生,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里谁敢招惹上那罪名呀?!任我百般喊冤申诉,就是喊不脱申不掉。无奈只好忍气吞声夹紧尾巴做人。

好在那大号只叫了三年就销声匿迹。这么些年月过去了,同学们为生计东南西北天各一方闯荡,一个个由稚气盎然变得沧桑古怪,都成了面目全非的老头子老太婆了。实在难得再集合在一起你呼我唤尽情开怀大笑,我也就懒得去申请摘帽。再说而今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搞改革开放奔四化建小康,谁还吃饱饭没事干去算计什么“四类”“黑五类”呢。

那两个半皆出自爱妻的金玉良言。要说清其来龙去脉话就更长了,长话短说吧。

六十年代初的某日,我从省城回乡过年。一进家门母亲就傻眼了:“崽呀,你怎不打个招呼就回来?屋里咕啦什么,口契的也冒(没)。”她没把话说完就忙吩咐我的两个妹妹去挖野菜。忙碌了大半天才端出一大钵野菜糊糊为我接风洗尘。我三下五除二把它舔得精打光还舍不得放下碗筷,真香啊!后来每当母亲抹着眼泪提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妻子还苦中作乐,讪笑我是货真价实的“潲水桶”。

而今,我孩子的孩子又一个个一个劲地往上蹿,吃肉专拣瘦的一块块肥肉往桌下扔,包子咬一口不是嫌太甜就是怪油腻,碗一推嘴一撅背起大书包扬长而去,大大方方让我去收拾“残局”。每逢那场合老伴总是冲我笑:“还是‘潲水桶’馋得可爱,没丢老本行。”叫我怎说呢?真应了先父那句口头禅“冒办法”。

我是靠国家提供的助学金完成学业分配在省城当人类灵魂工程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变态”的我(别人说的)不恋大城市一心向往养育我的贫瘠的红土地。

机遇终于来了,趁“文革”动乱我争着从洪都下放回到故乡,深居山区当孩子王。日出迎来满耳的书声,日落送走漫天的彩霞。在山区来回跑,跑过了默默的青春,跑出了如雪的双鬓,也跑出了山里孩子的希望。其间,原单位多次发函要我返城,我是长虫吞秤砣——铁了心。有些人不理解,说我送肉上甑真的有“神经”(名字的谐音),妻子比祥林嫂还祥林嫂,逢人便告诉:“人家想方设法往城里钻,我那个偏要从米缸跳进糠箩逃荒,真是‘书呆子’……”“芳名”一传十十传百,从家里传到学校又传到田间地头,响彻秋山之颠禾河两岸,山里的“书呆子”竟然越传越远,越传越响亮。

《人生》读后感 篇9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奥运冠军的童年以及走向冠军之路的艰辛历程。我想刘长春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他能走到这步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说成功人士的的背后总有一个故事,但谁又能想到,刘长春的童年如此饱受欺辱。

1910月25日,刘长春出生在大连金县小平岛河口村。在他出生时,恰巧他的父亲失业被日本人赶回农村,因而家境十分贫穷。刘长春十岁才进入小学读书,当时学校离家有十多公里路,为了节省鞋费,刘长春一出家门便把鞋子脱下来,光着脚跑步上学,到了校门口在把鞋穿上。与学校一街之隔的是一所日本小学,有的日本小孩在街上玩的时候总是欺负中国小孩,中日两群孩子常常打架。一个日本督学发现每一次打架都是刘长春冲在最前面,有一天,就把刘长春截住,一边骂着:“支na人。”一边高高扬起胳膊,狠狠地抽了刘长春一个耳光,抽得他摔在了地上。刘长春哭着回去告诉了老师,老师给他拭去了眼泪,说道:“别哭,记住:咱不是支na人,咱是中国人,等你长大了,要为咱中国人争气。”在那段苦难的深重的岁月中,刘长春一天天长大,跑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小学时,他便以一百米11秒的好成绩,打破了大连市小学的记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飞毛腿。”

在刘长春受辱的童年里,他没有像它们屈服,反而越来越进步,成了远近闻名的人。他的进步让我不得不向他学习。

成为“飞毛腿”的刘长春并没有因此而骄傲。1927年,18岁的刘长春又跑出了一百米11秒的好成绩。这次优异的成绩让刘长春获得了到北陵体育基地训练的机会。到了1929年10月20日,刘长春有参加了有张学良一手策划的中、日、德三国运动会一百米短跑比赛。参加决赛的五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啪”发令枪一响,刘长春如脱缰的奔马飞驰而出,很快就甩掉了两个日本选手,与德国名将彦鲁特拉比尔并肩冲在最前面,但是就在快接近终点时,刘长春回头看了一下身边的德国选手彦鲁特拉比尔,因此只能屈居第二。过后,张学良给刘长春请了当时800米和50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德国人步奇当教练,从此,刘长春的百米成绩进步不断。到了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出征奥运会。一百米比赛时,刘长春在第二道。起跑之后刘长春远远地甩掉了所有选手,但是,由于刘长春在海上颠簸了整整22天、无法训练、呕吐……使刘长春的身体大打折扣,终而被淘汰。但他还是跑出了好成绩。

《人生》读后感 篇10

全书文笔优美,思绪悠扬。用独特的个人化的女人视角,为我打开了一个现代知性女人的内心世界。按照我的阅读习惯,在看一本书之前,先要审读各个章节的标题。标题,在我看来,就象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倘若第一眼就看得很舒服很得体的话,那么,就会有欲结交的愿望。该王俊英的这本散文集,我只读其目录,就足矣,余下正文留待后来读者去品味。我的观点是,美文要省读,不要一下子读完,要留一段空白。于是,我的目录读法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节《女人风情》:在作者清秀的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婀娜诡秘的景象。如果你不去看正文,就看一溜正文的标题,大约就可以触摸到作者内心情绪的肌肤。什么是风情?每个人对风情的感悟和理解都不一样,王俊英的理解是从文学艺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开始的。《艺术形象中的女人们》用《爱情絮语》《彼此的诱惑》来阐释《孤独的玫瑰》这是一种艺术化了风情。《女人的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个“熬”字,省去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艰险。熬成的结果,就成了《女人的风景》。《秋风几度催人老》,《人间有味是清欢》。《女人如花》,《女人是苹果》,决不是一种做作,这是一种诗化了的风情。

第二节《倾吐心声》:一个长期与语文为业的女人,文字理所当然地成了她把赏的对象。且看这些优雅的标题,是怎样观照她内心的独白?《今春为何姗姗来迟》,那是因为《冬至飘走的感觉》。《滨河踏青》,到《赵庄赏杏花》,感受《丽江之恋》《生命光影》。

第三节《影评书评》:很多人看完电影,一走了之。从不去追问,也不去怀想。影片中的喜剧和悲剧自踏出影院门槛后,就各自分道开路了。没有人记得《爱的力量》从何而来,没有人记得《田小娥的悲剧人生》从何时开始。一部电影的《细节折射出爱的光环》,也折射出《刚烈不屈的精神写照》。现实是人生,电影也是人生。人生中林林总总的《仁心、仁术、仁义》,《不仅仅是宫斗,也是女人的成长史》。

第四节《旅游随笔》: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历程的话,那么,由此而衍生的带有审美情趣的个体旅游就是一篇随笔。“随笔”,随时随也随性随情地表达看到的一切和一切的看到。无论你是《北部之行》,还是《北京纪行》;无论你是《朝拜五台山》,还是《神游古北台》;无论你是《晋中之行》,还是《中原之行》,其所有的感受都《顿悟在本心》。

百味人生·品味财富 篇11

神,使企业成为了一个规范化、规模化、集团化经济实体。

专业用品质打造品牌

1992年鑫泰公司从成立初期的十几人,发展至今天有百多名员工;从家庭式作坊到拥有自建6000多平米厂房、生产车间,专业运输车队;从当时生产单一商品发展到如今多品种系列产品;当年销售渠道以本地零售为主到如今产品经销网络已覆盖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主要市县;由当年产量仅十几吨至今年产量达几千吨。鑫泰人在李辉董事长的带领下,严把产品生产质量关,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不断提高自身品牌价值,在行业市场中具有较大的品牌美誉度,顺利的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2年荣获“城乡购物首选品牌”、“吉林省放心产品”两项荣誉。于2007年,鑫泰大众获得“中国知名品牌”重点推广企业的荣誉称号;吉百家获得了“中国优质产品”重点推广品牌及“中国知名品牌”重点推广企业两项荣誉称号。

强强联手·用心创造市场优绩

2007年下旬,鑫泰大众联手上层品牌传播有限公司,对品牌进行升级,提升品牌内涵,使品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品牌包装焕然一新,对市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08年,鑫泰大众将以东北三省为市场基础,进军南方市场。与此同时,鑫泰大众获得了出口的条件,其产品将出口到俄罗斯及亚洲其他国家。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机遇无限!

互利双赢·携手共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本着“重质量、讲信誉”的宗旨,在寻求合作伙伴的同时,鑫泰人真正地从实现与客户共谋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客户作为利益共同体,诚信经营,通过品牌效应、营销和传播的实效合作,与客户共同成长,真正实现双向共赢,秉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着力开拓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提升市场占有率。

公司奉行“诚信为本,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十余年与各省经销商建立了友好的交易网络,奠定了深厚的市场基础,同鑫泰携手共进!历经风雨一路走来,鑫泰同经销商同起步、同携手,共创互利双赢的家园,以我门的品质构建双赢的调料品业平台!欢迎各级代理商加盟!

人生百味读后感 篇12

一、冯至的特殊经历

冯至最先以诗歌闻名,作为重要的抒情诗人,他的作品特色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冯至的抒情诗首先具有“沉思”的调子,并在后来有像“哲理抒情化”的发展迹象。而当冯至留学德国后,更受到里尔克、歌德、艾略特、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影响,徜徉在充满哲思和存在主义的思辨当中。 他“堪称独步”的叙事长诗,不仅受到德国歌谣的启发,亦融入了中国传统民间神话的思索。凡此种种,都为后来创作散文诗般的《伍子胥》打下基础。

在冯至1946年发表的《伍子胥》后记中,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到他创作该作品的脉络。早在十六年前接触到里尔克《旗手》的时候,他已感到“色调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他形容《旗手》“像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像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但经过了十六年的动荡与变迁,伍子胥于冯至而言,除却浪漫主义的想象,更“成为一个在现实中真实地被磨炼着的人”。于是在1942年读到卞之琳重新改订的《旗手》后,冯至再次想到伍子胥,手中笔墨因兴而出, “二千年前的一段逃亡故事变成一个含有现代色彩的‘奥德赛’了”。

“我早有把他们的故事写成叙事诗或小说的愿望,但是总没有下笔。后来能以放开笔,不受历史传说的约束,给故事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是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发。它是跟我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耳闻目睹以及个人的生活分不开的。其中有国民党军队里的黑暗,视士兵如草芥,有奸商的投机倒把和囤积居奇,有特务的阴谋陷害,有知识分子的穷困和美国兵的趾高气扬,还有国民党御用教授从重庆飞到昆明,耍嘴皮子乱谈历史,骗取听众的钱财…… 等等,这都不是春秋时代,而是眼前的现实。”[2]可见在相隔十六年后,写出的《伍子胥》已远非“昭关的夜色、江上的黄昏、溧水的阳光”那般简单。

二、语言的幽婉与境遇的残酷

唐湜曾在《冯至的< 伍子胥>》中说到:“在中国的古老传说里,伍子胥的故事原就有过一些绚烂的浪漫色彩,经诗人冯至的手,加上了现代主义的诗情,尤其是意识流或内心情绪的渲染,就成了一个完整而透明的诗的果子。一句话, 这是诗,抒情的诗,却不是;它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3]

冯至节奏舒缓、音韵柔美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部本该残酷的复仇逃亡故事,掩盖了其中惊心动魄、激烈汹涌的元素。

在《城父》一章中,伍子胥与哥哥伍尚被“邀请”前往郢城,那里囚系着被馋人费无忌污诟的父亲伍奢。伍尚说: “我的面前是一个死,但是穿过这个死以后,我也有一个辽远的路程,重大的责任:将来你走入荒山,走入大泽,走入人烟稠密的城市,一旦感到空虚,感到生命的烟一般缥缈, 羽毛一般轻的时刻,我的死就是一个大的重量。一个沉的负担,在你身上,使你感到真实,感到生命的分量,——你还要一步步地前进。”冯至连用三个“走入”,强调伍尚内心的沉淀。用羽毛的轻渺反衬死亡之凝重,正是冯至的诗意,一种柔和而奔放的浪漫情怀。兄弟二人“一个要回到生他的地方去,一个要走到远方;一个去寻找死,一个去求生……谁的身内都有死,谁的身内也有生;好像弟弟将要把哥哥的一部分带走,哥哥也要把弟弟的一部分带回。”通过在兄弟身上视角的变换、阐释,使得读者在对比中得到关怀的感动而削弱了实际上无比沉重的抉择意义。当面对生死的分离,一切激烈的挣扎都在内心默默生发,生命艰辛的抉择却在此刻被染上了神圣、肃穆的颜色,冯至以其诗化整饬的语言,让其产生优美的旋律,使血腥的残酷现实得到更委婉的净化。

《溧水》整章则如同诗般轻盈、梦幻。子胥与女子相遇, “她过去的二十年也是一个长夜,有如吴国五六百年的历史; 但唤醒她的人却是一个从远方来的,不知名的行人。”把爱情比喻成一种唤醒,唤醒前就是漫长的睡眠。“她不知道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你’。”自发的生命状态,只有当远方的人来唤醒,才能转为自觉。

“——水流得有多么柔和。

——这人一定走过长的途程,多么疲倦。她继续想。

——这里的杨柳还没有衰老。

——这人的头发真像是一堆蓬草。

……一个人在洗衣,一个人伫立在水边,谁也不知道谁的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是他们所想的,又好像穿梭似地彼此感到了。”

散文诗式的反复以及意识流动构成的潜在对话,构思十分精巧。伍子胥夜行昼伏,奔走过程里饥肠辘辘,生活的匆忙与复仇使命,本不应使他有出格的幻想,他精神涣散,身体疲乏,在异国的流浪里,突然出现这么一个携带箪筥的女子,“她把饭放在那生疏的行人的手里,两方面都感到,这是一个沉重的馈赠。她在这中间骤然明了,什么是‘取’, 什么是‘与’,在取与之间,‘你’和‘我’也划然分开了。” 二者的人生在给予和被施舍中得以交融,只可惜,他别无选择,忧愁错过,文本浸在一种哀伤凝持的氛围里。但分明不同于相遇之前的空白,二者的人生已被彼此开拓出更丰饶的一面。

三、“小我”的吸引被“大我”压倒

从子胥拿起弓箭并决定走到更远地方的那一刻,他已背负了来自家族父兄的复仇重担。他开始流亡,荒野之外,遇到众人。他见到了林泽中与妻过平静生活的楚狂,见到久违的小时玩伴申包旭,也见到抱着极大希望去觐见却只能令自己失望的太子建。当行到郑国,他对贤德却已逝的明君子产感到敬慕;走到宛丘,也遭到过小人司巫的暗算。他看到士兵并不悲壮而极其渺小的死亡,他得到渔夫友善而质朴的帮助。在这之中,他在行进中不断拾起自己的仇恨,也不断思索自己异于常人的命运。

他始终对有高贵美好心灵的贤人季礼怀有崇敬,可现实却缚住了他的手脚。“他虽然还有向着高处的,向着纯洁的纸鸢似的心,但是许多沉重的事物把他拖住了。”正如冯至在后记中写的“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为了国仇家恨,伍子胥不得不放弃自己本心所追寻的美好,但人生本来就是在抉择和可能的往复中行进,当一个民族面临极大的威胁,个体往往不能适情任性,而必须去承受其中的苦痛。

四十年代战争时期,冯至在与夫人姚可昆合译《威廉 ·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的译本序中曾提到德国的修养小说,“在社会里偶然与必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的网,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计划,运转自如,有时却完全变成被动的,失去自主。经过无数不能避免的奋斗、反抗、诱惑、 服从、迷途……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片段。”[4]显而易见,《伍子胥》这部偏重人物内心思索的诗化小说,深受德国修养小说的影响。而伍子胥历险式的逃亡经历,虽受到诱惑、走入迷途,但最终并无妥协地卷入了复仇计划的部分。

在冯至这里,伍子胥最终抛弃了对于形而上的自我追寻,反诸于形而下的真实痛苦,他走到吴市当中,作为面貌黧黑的畸人,吹起饱含深情的曲子,人们涌向他,而一个伟大的复仇计划便从此开始。

摘要:《伍子胥》作为诗人冯至写的,一部历史新编复仇小说,既有诗意浪漫的语言,又有一种直面现实的精神。本文旨在结合冯至的背景,探讨《伍子胥》里个人与社会理想追求的矛盾关系,思考理想之委婉和现实之残酷,从而启发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幸福人生》读后感 篇13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它作为德育教学辅导读本的意义。诸多仁人志士学习它、推广它;众多学校诵读它、落实它,《弟子规》正在中华大地的校园里慢慢传播。乘着这股教育之风,我校也积极支持《弟子规》的推广。这个暑假,我拿到了蔡礼旭老师讲的《幸福人生讲座》。

在阅读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前,我先读了钱文忠老师的《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在仔细研读《弟子规》的要义,清楚明白其中传承的儒家精神后,对《弟子规》有一定了解,然后去阅读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书中,蔡老师把《弟子规》融入了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古代圣贤的智慧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精华,讲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老实说,一直以来,我对《弟子规》是没什么印象的,也许是才疏学浅,可这不能不说明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传统文化正在被我们的民族遗忘。直至现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被重新抬出风尘已久的旧书窑,让人不得不深思其中的意义。

经过阅读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和钱文忠老师的《前文中解读<弟子规>》,我深刻地反省着,为什么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把《弟子规》重新搬上讲台呢?反观现实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人心浮躁,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就连婴儿的奶粉都不能放心的食用,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放心呢?推广《弟子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社会未来的栋梁着手,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

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不能一蹴而就地落实,学习探索的路途上定会有困惑。在落实《弟子规》的教育路途上,我觉得,应该特别重视“敬畏之心”的培养和教师、家长们的言传身教!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我不知这八个字的出处,只是在看李嘉诚访谈录的时候,看到他办公室墙壁上挂的就是这条横幅。当时看了就非常有感觉,话虽白浅,但立意高远,落脚踏实,能够给人启迪甚至是警醒!

而朱熹也曾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什么是敬畏?所谓敬,就是敬重、敬佩、敬仰;所谓畏,就是畏惧、畏怯、畏缩。有道是:“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既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信念。有话说:无知者无畏。人要是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忘乎所以、就会无法无天。如果人无敬畏之心,人人都是花果山上的猴子—无法无天,势必天下乱,没有了规制、没有了法治、没有了秩序,就不会有发展,已经得到的早晚也会失去。

敬畏什么?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社会不同了,新世纪的中学生,我看至少需要四种敬畏方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敬畏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在独生子女时代,生命的归属有多重。人,不仅在为自己活着,还要眷顾亲属的感受。最近,北京大学生接连自杀,陕西高三女生茫然跳楼,更有不知愁滋味的小孩子也热衷于轻生游戏,不能不让人呼吁:敬畏生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与人为善,和谐共处是彼此在敬畏生命;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是国家行为在敬畏生命;“身有伤,贻亲忧”对中学生来说,好好活着,健康成长,远离祸害就是对生命的最好敬畏,对亲人的最好的孝心。

敬畏科学。文化大革命时期,狂热占据了人们的灵魂,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彻底砸烂公检法、“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的无畏精神驱使下,演绎的是一个无法无天、民生凋敝的十年浩劫。无视科学规律,盲目主观臆想,妄图一口吃成胖子,却忘记了“天命不可违”。所有的拔苗助长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都是徒劳无益的。自然科学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去学习它,顺应它,运用它。而所谓的愚公移山人定胜天、战胜大自然,剔除豪情斗志尚可取之外,都是蚍蜉撼树的翻版。

敬畏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遵规守纪看似约束,实际维持了共享的秩序,而人类的生存是离不开秩序的。正是因为缺少敬畏之心,不懂得行有所止,现今的“商人”多半变成“伤人”,为了赚钱不惜伤害他人。假药、精神毒品的贩卖;对青少年开放的网吧、电动游戏室;出售污染严重的食品都是图财害命的典型。频繁的违反纪律,会习惯成自然,进而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身陷囹圄。

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你会明白更多道理,得到更多收益。敬仰高人,会滋生见贤思齐的力量。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

教育孩子,当他开始知道观察大人的脸色,晓得大人的喜怒时,就要加强教育,让他做则做,让他不做则不能做。父母威严而慈爱,子女则敬畏而孝顺。我见平时那些不讲教诲,一味娇惯宠爱的父母,儿女常常不孝顺。平时吃饭穿衣事事满足他的要求,孩子无缘无故哭叫,也不知道要禁止他,反而怪保姆;欺负同辈,父母不知道要制止他、约束他,反而责备别人。如果有人说事情不是这样的,父母则说:“孩子还小,不能怪他。”本来应该惩戒的,反受到夸奖,本应怒斥的,反而嬉笑。这就培养不了孩子对长辈的敬畏之心。等到了懂事的时候,他就以为天下的事本来就是这样的。岂知骄傲的习气已经形成,这时才来纠正,就是把他捶打至死也不害怕了。

《论语*尧曰》有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小人“不知命”,所以“无忌惮”,肆无忌惮就会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怀有敬畏吧,敬畏自然法则,敬畏社会秩序,敬畏人间道德,敬畏“头顶上闪烁的星空”。怀有敬畏才能发自内心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才会有真正的和谐,才会真正远离灾难和不幸,才会有真正的幸福人生。

在《弟子规》的推广教育中,教育孩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指导教育孩子。在家里,在学校,我,们都希望孩子们除了学习好书本知识外,学会怎样去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做到“以身作则,正己化人”!

正己化人。古人云: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正己由来可化人,张公劝善满怀在。生前教诲皆此法,殁后婆心且降神。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我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到。

拿至圣先贤的道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本身的言行不留一点让人议论,就要做一件事,在当时被认为是标准;说一句话,后世把这句话当作准则。这就是要正物则先正己,如果自己没有克服欲念保存天理,想叫别人行善除恶,虽施加刑罚和以势压人,别人也不会服从你。

蔡老师谈到教导学生学《弟子规》如何才真正有实效的问题。蔡老师讲:“很多时候我们都看到别人没有做到,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本身没有身体力行的缘故。”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啊!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每天让孔老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鞭策自己;用曾子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比如自己虽不在父母身边,但保持身体健康,工作努力。因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平时与各位同事之间相处友好,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当你能按照《弟子规》上的内容一点一点地去做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越来越安定,头脑越来越清楚,事情做得越来越有条理,教导学生时也越来越有信心。

《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

倘若我们这一代的教育者想要真正继承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振兴中华,一定要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精华。儒家文化首重教育,而教育应以德育为本位。净空老法师告诉我们:“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到老死都不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论是房屋里面的装饰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当初就是因为错误的抉择,认识了错误的人,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来到了我人生中错误的地方。从小教导孩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上一篇:七号房的礼物观后感下一篇:妇幼质量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