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共15篇)
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 篇1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在“核心素养”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然而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了解到了有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知识,这仿佛为我今后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分数的机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只有主动思考,不断思考,才能让学生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信了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经常鼓励学生:“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与鼓励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更好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中学生。
三、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评、打击,这样反而会让他们失去信心,越来越沉默,不能健康发展。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四、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予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以上所述,仅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教师担当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唯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才能振兴教育,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是教育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这次学习,留给我的思考很多,我知道我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所以我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教学真谛,其中,“疑”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能激励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学习。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缺乏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一定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积极投入到行动之中去,才能喷发出自主探究的思维火苗。因此,我们要合理、灵活地调整、补充、改造教材,为学生创设如下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1.开门见山创设问题情境。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譬如,我在执教《前滚翻》一课的导入阶段,直接用球和方块做演示,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球远比方块滚得快?前滚翻时到底怎样操作才能象球一样滚动?通过讨论与体验得出结论:只有把身体抱成近似圆形状态,才能容易滚动,这是参与前滚翻项目中最基本动作。
2.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创设问题情境时的一个重要条件。譬如,我在执教《立定跳远》一课中,先让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畅想小白兔、小猫、青蛙等小动物跳动时的敏捷动作,然后让他们感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从而为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扫清障碍。
3.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譬如,我在执教《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内容时,就用多媒体播放《小猕猴摘桃子》的故事片段,并提出问题:小猕猴如何跳起来摘桃子?摘玩桃子又是轻松怎样落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要领。
4.归纳演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不错的选择。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投掷垒球》一课时,先让他们联系曾经学习过的投掷纸飞机、小沙包等动作,从而让学生思考:投掷垒球的窍门是什么?许多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投掷垒球的基本方法。
二、改变学习方式,锤炼探究能力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有千差万别。我们在尝试探究性学习方式时,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不仅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而且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习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学生担当起展示自己风采的角色,达到 “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妙境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要学”、“会学”、“学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主动去体验高标准动作。在室内上理论课时,还必须鼓励学生借助一些运动的分解示意图或上网查找相应的资料,通过生生互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发现,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注重反馈评价,巩固探究成果
1.自我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自我评价成为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动力。
2.生生互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引导他们开展角色变换、小组之间、个人之间的互评,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道理,从而总结出探究活动的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评判是非的能力。
3.教师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进行合理化评价,并指出纠正探究活动中办法,坚持表扬和鼓励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 篇3
关键字: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的一个词很醒目:核心素养体系,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更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笔者正处于细细品读揣摩之际,有幸拜读到钟志贤的新著《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一书,觉得其中理念不少与其相通,醍醐灌顶一般令我忍不住写下这篇述评。
钟教授这篇新著是《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库》重要成果之一,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社规划项目,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研究丛书。该书的标题简明扼要,让读者一看便明了本书将从两个方面来对终身学习来加以论述,一是终身学习所需的关键能力,二是将从哪些方面来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文章的整体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以指数级增长,其更新周期与半衰期不断缩短,对人类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著者所言,终身学习是人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不二法门,面对知识的激增,如何审视和塑造相应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是学习者、教育者和教育组织机构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该书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背景:其一是策应我们当今时代的需求,终身学习时代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个个善学”的时代,前三者是必要条件,个个善学是关键,而关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就是致力于提高每个学习者善学之善的一种努力;其二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钟教授围绕终身学习形成了大量相关的文章与著作,为这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是机缘成熟的结果。
《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一书围绕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要素,培养胜任终身学习的的关键能力。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建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构成。在国际视野下,检视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研究状况,分析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概念,比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联盟,以及欧美地区、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等关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的维度和德尔菲法的维度,建构了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模型,认为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包括七大要素:思维能力、自我管理、信息素养、问题求解、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和学会改变,并对该七大关键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下篇内化:掌握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方法导航三个维度,从引导学习者自学和自我修炼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如何掌握或培养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其中,理念引领部分包括顺乎个性、学以致用、自觉反思、榜样参照、与时俱进;技术支撑部分包括理解技术与你的关系、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习工具的应用、用技术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导航部分包括上下两部分,针对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及要义,为学习者提供了方向、内容、方法和路径方面的指引或启示。最终使我们的终身学习者学会 “自学”,成为得道的自学者,即自己的、自知的、自律的、自求的、自足的和自得的终身学习学习者。
谈及本书的特点或贡献,除了前文所述已经有所表露的,笔者着重想指出以下两点。 一是本土化和国际视野的紧密结合。提倡本土化在表面上似乎有违开放的理念,但是对于任何终身学习问题研究者而言都至为重要,甚至是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寻求适合我们国家的终身学习理念,才能使得我国的教育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当然,这种本土化是立足于全球的,并不局限于中国。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国际视野纳入了丰富的案例和经验,才能更全面地终身教育体系的完美构建框架。二是具有融合性、技术性和实用性。该书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终身教育理念,运用国际比较的维度分析探究关键能力的要素。同时也介绍了多种掌握关键能力的技术支撑工具,让每一个看到本书的读者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书贯穿的是理论与操作相统一的写作风格,不仅阐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要素,更加论述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掌握方法。目的是希望学习者通过真正有效的实践来掌握这些方法。在这方面,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例如,书中论述的发展思维能力、修炼自我管理、提升信息素养、学会问题求解、习惯团队协作等,无一不凸显了如何掌握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一面,都是作者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通过思维转化,运用朴实的语言、故事化的情节,让读者更加容易的内化。
基于本书關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论述,专门探讨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培养方法,立足学习者的自我培养,从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方法导航三个维度,探讨终身学习的七大关键能力的养成方式。该书不仅对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终身学习者掌握学习智慧,成为成功的自学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公民综合素养提出的要求更高,传统正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不断提升公民终身学习素养,从单纯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转变为让每个公民成为具备终身素养的终身学习者,让每个个体在终身历程中获得持续发展,促进学习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 篇4
之感悟
有幸参加河南省组织的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教育名家、专家面对面交流,看看他们是如何上课的,让我受益匪浅。起初,拿到培训日程,看见上面的课程:平均数、分数的意义等等全是普通小学教材的相关内容,我心里直打鼓。我平时上课面对的是一群智力障碍的孩子,专家所讲的内容,或许我和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永远不会接触到,这样的培训对我们作用大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还是如期参加了培训。培训第一天,就让我大开眼界。每个讲课的老师,都有非常鲜明的讲课风格和很强的个人魅力。轻松、幽默,讲话抑扬顿挫如唱歌剧般的刘松老师,深得学生的喜爱;自称“华哥”的黄爱华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感性的张冬梅老师细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照亮学生学习的路。总之,每个老师的课堂上都充分的尊重学生,让学生放下包袱,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两天下来,在讲课老师与学生最后互动时,老师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很多学生发言,总结起来是,老师幽默、不严厉,课堂氛围喜欢轻松愉快,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各个老师的课堂也几乎满足了学生的这一想法,效果颇好。然而,作为观摩课,老师所花费的心思,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各位老师是经验非富的名师,能够上这么一
第 1 页 堂的精彩课也理所应当。作为一名普通老师,想要达到各位老师的高度,难度可见一斑。然而,我想多课前肯下功夫多开动脑筋想些课堂小游戏,制作些有趣的教具,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寻找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闪光点,脸上多些笑容,我们自己的课堂也一定会生动有趣起来。
还主动权给学生。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智力障碍的学生,在课堂上,都需要他们自己主动起来。在强震球老师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整节课上,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权,教师只是起支持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去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最后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我想通过强老师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一定掌握的不错。特殊孩子,动手操作能力差,但正因为差,才更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多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主动的学,而不是老师一味的讲。
周卫东老师在点评强老师这节时节提到了课堂上的“四个一”。一次自由活动的机会,一次质疑老师的行为,一个挑战思维的问题,一个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虽然强老师和周老师各自工作单位相隔甚远,但他们所运用的思想却不谋而合。一堂好课所包含的精华必然是相通的。知道了好客的本质,如何运用,如何恰当的运用,我想今后要多在实践中摸索,反思才能真正得其要领吧。
第 2 页 张冬梅老师说我们数学是最讲道理的学科,也是最严谨的学科,永远不会胡搅蛮缠。在这次的培训观摩会中也处处体现了这一点。或许有些人认为我们小学数学非常简单,知识点简单明了,不会犯什么科学性错误。然而由于大意或不严谨,错误可能就出现了。例如,我们经常说,把一条线段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句话看起来完全没问题。然而,当取的份数超过了你分的份数时候,根本就不够取了,你还怎么能说取其中几份呢?在给学生讲的时候应该说把一天线段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几个字眼,稍不注意,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学习。严谨治学的思想我们应时刻牢记。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世界。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决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某句话,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思考,建立数学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创设合理的情境,提出合理的问题,积极体验,老师很学生深度对话,感悟学习中的每一个过程,直至抓住事物的本质。我想对于我们班上的学生来说,紧密的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用张冬梅老师的这句话结束这篇文章,用快乐、积极和谐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或许你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篇5
汶南二中 赵成伟
2017年2月7日我校进行寒假教师集中学习活动,现将培训的感悟和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一、收获:
在国家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能力势在必行,美术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美术技能。教育是教和育的结合,作为老师要会教,要知道如何才能教出把课本上的美术知识真实的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学生。也要回育,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能够主动的把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举办的活动,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问题与困惑:
1、核心素养这么高大上的主题,听起来很唬人,对提升学生能力很有帮助,但是具体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做?具体做些什么项目才能提升学生的素养?
2、对于中国的教育考究方式——高考,这个项目虽然目的是好的,但是家长更希望学生能考一个高一点的分数,能考个好一点的大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调节?让学生在提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取得好成绩?
3、关于美术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做哪些工作去支持美术核心素养的构建?
三、建议:
1、专家团队对我们教师的指导应该进行阶段化跟踪。
2、我们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我们更希望专家团队能我们细致的指导,比如以一节课为例进行怎样的打磨会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核心专业素养。我们真切的希望通过专家进校园,伴随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的翻转课堂再上一个台阶,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6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习”具体分析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审美情趣、学会改变、天下情怀)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习,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作为教育部门或教育者,首先要学会改变,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行实践落实。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中提到的:教育变革的趋势: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变革要人性化——不能让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学习,大部分人成为失败者,不能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未来的学校要变成“学习中心”,并与大家交流了未来的教师是否还存在,教师应该怎样做的话题。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在《以用促学,融学于做——探寻核心素养的落实渠道》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落实要做到教学改革、培训改革、试题改革和督导改革。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立足高考发展与核心素养论述了“变与不变”的话题,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综合专家所述,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
我清醒地认识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素养,又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探究方式的建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核心素养引领下,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认识与把握核心素养,不认识和把握“学会改变”这一实质要义是不行的。
★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 数学核心素养体会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中考备考数学文化与核心素养
★ 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落实
★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
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 篇7
对基础教育至少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方向。二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目标。三是“基础”的种子是什么?这是“靶心”。
小学阶段, 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 哪些可以作为“种子”呢?
素养的“种子”:友善、思考、独立
我们认为, 人的素养体系有两个维度,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涉及三个领域, 即“道德”“能力”“情意”。
“道德”, 决定做人的方向。教育首先要培育儿童美好的人性, 如友善、诚信、尽责、担当等。儿童在“道德”领域的“种子”是“友善”。
“ 一毫之善, 与人方便”“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友善、对自然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 个人层面居于基础地位; “友善”, 则是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的基础。
“能力”, 解决问题的素质。信息时代, 能力要有“持续改进与学会改变”的因子, 即创造性思维。 我们认为, 儿童阶段, “能力”领域的“种子”叫“思考”。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 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起源于思考。高质量学习的奥秘, 就是高质量地思考;高质量教学的奥秘, 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越来越多地思考、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越来越发散地思考……困惑、怀疑、不确定性, 成为学习的状态;质疑、反思、不从众, 成为学习的灵魂。
“情意”, 人生活、工作的动力系统, 是优秀人格的底子。健康向上的情意有独立、自信、上进、坚持等。儿童阶段, “情意”领域的“种子”叫“独立”。
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 沦为他人的附属品, 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 独立精神稀缺, 独立能力差劲, 心理脆弱, 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 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 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
“种子的秘密”:三粒“种子”相对独立, 相互依存, 相互照应
“质疑”, 应建立在“友善”的基石上, 缺失友善的质疑, 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友善”, 又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石上, 没有独立的友善, 很容易成为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一个人要友善, 也要思考什么时候无须友善;一个人要独立, 也要思考什么时候需要服从。
“友善”“独立”“思考”, 三粒“种子”相对独立, 又相互依存, 相互照应, 相互交融, 形成了素养发展的“种子体”, 从而凝聚为强大的生命内核, 为人的素养———自信与诚信、进取与尽责、坚持与担当、反思与发现等一一全面形成, 提供持续的生发动力。“友善、独立、思考”, 人的素养的DNA。
一个人认识了自己是谁, 才能更好地对话与发展。一个人认同了自己的祖国, 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 与世界对话。 因此, “种子的秘密”的背景是“国家认同”, 它是“种子体”发育的肥沃土壤。
不同的年段, 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 “核心素养”, 不同的年段, 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以“思考”来说, 小学更多的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中学更多的是提出反思与不从众。以“友善”来说, 小学更多的是善良和诚信, 中学则更多的是尽责与担当。以“独立”来说, 小学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中学更多的是耐挫力和坚持。
不变的是核心素养的 “种子”。找到“种子”, 循着“种子”生长规律, 这就是揭示儿童素养秘密的要义所在。
“种子”的发芽:“素养的表达”要在校长的脑子里落户、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 学生的心田里才能播下素养的种子
“分数、等级、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关键词”, 要转变为“友善、独立、思考”的“素养的表达”。
“素养的表达”, 只有在校长的脑子里落了户, 才会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素养的表达”, 只有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了, 才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素养的种子。
一个老师成熟与否, 专业技术水平只是其一。一个青涩、毛糙的老师, 三五年后, 能否成为一个友善的人、独立的人、思考的人;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老师, 能否在“友善”“独立”“思考”上, 给学生以“人”的影响、濡染。这才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
有素养的老师教数学, 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劳技, 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体育, 会给学生以“种子”。素养的种子, 本质来讲, 不在于老师教什么。素养的种子不是教出来的。素养的种子, 是“浸”出来的、“润”出来的。这个意义上讲, 儿童跟“怎样的人”在一起,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提出了“能力”转化为“素养”的催化剂———教育的人文关怀 (详见2014年第6期 《人民教育》 的 《从“知识至上”到“素养为重”》) , 就是要让“教师”从“教学者”转化为“有素养的教学者”。我们学校的管建刚老师则提出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详见2015年第17期 《人民教育》 的 《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 。今天, 我们又明晰了小学阶段的“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什么———友善、独立、思考。
关注体验式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篇8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核心素养;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开始日渐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这进一步表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等。从内容上看,本学科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容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课本知识有些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基于此,我们认为,依靠被动的课堂学习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只有在社会课中设计能让学生充分思考与体验的活动,倡导体验式学习,才能有高度的情感唤起,才能有效地维护、监控和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促进学生更长远的发展。
一、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是指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情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通俗地说,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在传统的社会课堂学习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然后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而体验式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强调直接经验,就是要重视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重视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置身于我们创设的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及同伴的优点,从而形成对人、对事的积极心态;重视创设学生同自然、社会、地区、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对美好的和有价值的事物有切身的感受。
二、体验式学习的创设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去感受。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创设符合课本主题的充满生活化的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鲜明,越具体、越贴近学习者“经验”,体验的过程就越快捷、越深刻。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力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如在学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我将秦朝刚建立时所面临的问题设置为四个情境,并逐一给学生展示:①如何管理这辽阔的疆域?出示秦朝疆域图,同时给他们提示西周是采用分封制是沿用,还是另法?②在市场上,商品买卖如何进行?因不统一的度量衡、货币;道路宽窄不一,商品运输也带来不方便,该如何解决?③社会上,各地的文字不同,百姓不能领会朝廷的政策。对秦王嬴政百姓的评价各不相同,如何控制人们的思想呢?④在边疆,外夷不时来犯,如何巩固边防?。假设学生们是秦朝的官员,你将如何辅助秦王巩固这江山?那节课学生很喜欢,兴趣高涨,马上就根据所给情境投入小组激烈的谈论中,通过讨论给出建议。在《环境问题》教学中,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体验社会环境。在上课时,我展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遭到污染的环境。漂满垃圾的河流,苍蝇漫天飞舞的垃圾堆;另一组是没有污染的环境。风景优美,环境整洁的社区。同时我向学生发问:“看了这两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学生面对这两组对比明显的画面,主动地在观察思索,在体验中讨论。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了表述。然后,我让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图片上的场景?
(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去反思。问题教学也是一种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通过体验,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情境之后,必须从情境中引出问题,并以此为学习目标任务,由问题驱动展开学习活动。接上面在《环境问题》教学,让学生谈了想法,说自己在生活中看的环境问题。教学并不就此结束了。接下来要学生解决:①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②要采用什么措施解决这些环境问题?③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做些什么?④请你们为创建优美的环境设计几条广告语。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的多角度的思考,讨论,交流,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了高潮,认识得到了升华,行为有了正确的导向。教师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更深入体验的问题的话,往往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意义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在《一国两制》教学时,因教材内容单一,又比较抽象,于是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①“一国”是指什么?“两制”是指什么?②“一国两制”为什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③高度自治权与高度自主权有何区别?④高度自治权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⑤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解释在香港地区同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上课时,我先将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课文看完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又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探究中,个体间不同的体验彼此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产生心智火花,使个性得到张扬,使个体走向群体,在群体中有选择的保留和发展个体的体验,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科素养的提升。
(3)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使体验得到进一步落实。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触发学生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升华,让学生有所感悟。在上《学习做社会调查》这课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对“学校同学环保意识”为主题的调查活动,让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的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围绕着主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很多问题。例如:当你吃完口香糖,你是如何处理的?A、随地就吐。B、用纸将吃过的口香糖包起,再扔到垃圾桶中。C、直接吐到垃圾桶。调查后,让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通过调查分析,使学生了解到现在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发现还有还大部分的学生环保意识很差,有待加强,于是,我又倡导学生发起了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为,为了校园环境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这次调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做社会调查,掌握了这个课本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让学生参与学校环境建设活动。
综上所述,关注体验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体验,接触生活、探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氛围,才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升华,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从而领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魅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效提升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素养,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完整的学生个体!
参考文献: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篇9
——赴北戴河学习有感
武玉香 张黎辉名师工作室
7月中旬,作为省张黎辉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参加了在北戴河举办的为期5天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骨干教师教学创新研讨会”,在此非常感谢工作室主持人张黎辉老师给我提供了本次学习的机会。
与刘德武、钱守旺、王君等几位名师大咖零距离靠近,使我渐学渐长,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太缺少“思考”、缺少“研究”了。
一、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核心
“赛课专业户”王君老师,从西部偏远的乡村一步步走来,先被北京清华附中聘用为语文特级教师,又成为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这正是她多年来能“静下心来思考、抬起头来走路”经历的诠释,听她的讲座使我感触颇深。
1.经营课堂 王君老师主张“得课堂者得天下”,教师不单是要把教学任务放到课堂教学中,更要把育人工作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教材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教学的过程不是用教材引导教学、引导教师自身的过程,而应该换个角度,是教师指导教材、用教材为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过程,这是“爱”与“尊重”的体现,寓“育人”、“智学”为一体,不是只教教材,而是以“发展”为理念、以“影响”为目的。
2.经营管理 王君老师还指出“教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管住自己;“理”即是尊重、爱、认同、接纳、相信;让学生时刻体会到“你是吃饭长大的,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中长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的关系,教育不存在“强制”、“管制”.二、让“多向思考”成为教学的精髓
德高望重的刘德武老师,今年都是七十多岁高龄了,但还在教学的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耕耘着,他对所听、所讲的课都用心记录、用心分析,他的这种对工作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感召着我。
1.分层设计 刘德武老师从他的教学实例和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中,提炼和总结出,无论什么题型在设计时,都不要单一化,要避免固定了学生的思考,形成思维定势。比如“选择题选项”出示时,要有4个层面,一是答案肯定的,二是具体结果虽不确定、但归类是确定的,三是答案不确定、需要分析与推理,四是答案在指定条件之外的,特别是这第四种答案选项一定要呈现出来,不然会给学生造成认知误区;另外在“解决问题”训练时,千万不要只出一道题,而是要出一组题,进行分层题组式练习,这样可以打破学生顺理成章的思维模式。
2.三步教学 刘德武老师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知学习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分成三步来完成。首先“要思考”,让学生通过抠字眼、阅读等审题方式,把握知识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上升的过程;其次“再交流”,让学生在自主需要的过程中,主动与同伴互动、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精神,也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也梳理了知识;最后“要验证”,有了先前的思考、交流,学生会产生迫切的验证欲望,这样,知识的理解、运用会水到渠成,于无形中自然天成,既锻炼了大脑,也发散了思维。
三、让“课堂革命”成为行动的旋律
高瞻远瞩的钱守旺校长,虽然头顶上有了那么多的光环,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在教育教学中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不分城乡,深入学校传经送宝;同时发挥群体意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创建了很多的“动感课堂”实验校、实验基地,他的这种“心系教育”的情怀,使我备受鼓舞。
1.终身学习钱守旺校长提出“生命中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给自己最佳的投资就是学习”.习总书记教育我们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抓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时代的不断变迁,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过去的“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说法已经早就落伍,当今的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的冲击、理念的刺激,要求“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是抽水机”,这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从古至今,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其次要有渴求知识的欲望,最后要有坚决的学习力、执行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2.创新行动 钱守旺校长对核心素养有他精妙阐述,“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成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而未来的课改走向是“立德树人,少教多学”,这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作为一线的老师,就要深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付诸到实践教学中,并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自我总结、自我成长,努力做个钱校长提出的“德行品格——有正气,理想信念——有志气,胆识魄力——有勇气,人格节操——有骨气,文化修养——有底气,思维品质——有灵气,学习能力——有才气,气质情怀——有人气”的人。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所谓一个核心,就是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大方面是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点围绕每一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前者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自主发展,即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过程的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健康生活是指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现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我校的班级自主管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自主交流,快乐学习。
社会参与,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中心校领导下,我们学校工作围绕“一体两翼三行动”,三行动中养成教育,具体安排是每月一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责任意识很重要,我们班集体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上的主人,班级任务划分是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就拿打扫卫生来说,谁扫地,谁拖地,谁擦窗户,谁倒垃圾,都明确到人,哪一个地方没做好,就让那一位学生负责改正,这是我校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一个方面。
核心素养,生物命题的核心 篇11
1.形成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复习时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例题1】(2016年新课标I卷第1题)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 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答案】B
【评析】本题以细胞为切入点,从结构、功能、分布等方面进行考查,难度不大,但它能很好地体现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复习时,可以通过细胞,把知识进行纵向联系实现综合,并尽可能与细胞结构相关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建立联系,可从这些方面着手:从有无细胞核的角度将细胞进行归类,记住代表生物;从细胞器的分布、结构、成分、功能的角度将细胞器进行归类,加深对“细胞核有两层膜,但不属于细胞器”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等概念的理解。
【感悟】2016年新课标I卷的第6题和第31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免疫与肿瘤关系,力求强化考生对疾病的认识,对于提升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复习时,要牢固树立生命观念,能够用这样的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世界。
2.强化理性思维
新课标要求考生具有理性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例题2】(2016年新课标I卷第31题)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两点即可)
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策略 篇12
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学生最初接触化学这门科目时,最感性的认识就是化学可以做实验,而且实验的现象很有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来完成.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中的实验,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联系.教师要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注意结合实际生活,化工生产中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达到学以致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焰色反应实验前,可以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焰火表演创设情境;进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探究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自制水果电池.
二、利用对实验的亲自动手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应该积极指导,辅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八种智能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都可以得到训练.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离子检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后,要求能用语言描述实验方法、现象、结论,规范运用化学用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在进行物质的鉴别实验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时,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在进行蒸馏,萃取分液等实验基本操作时,通过仪器的组装,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在分组实验中,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的人际关系.
三、利用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已有的知识拓展、迁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并积极思考,设计或改进实验.实验探究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方能收获新知,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在“氯水成分探究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设计实验,探究新制氯水中有无氯气,有无氯离子,以及新制氯水是否呈酸性;第二个实验,探究氯水中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第三个实验,可以向滴有酚酞的Na OH溶液中加入氯水,看到溶液褪色,试着对褪色原因做出解释,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四、利用实验结束后的反思,培养学生实验评价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强调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继续探究,对失败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等.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主要是对实验的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记录,很少反思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实验存在哪些误差等.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实验教学中,反思和评价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以“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为例,依上述策略,对实验后的反思作如下设计:(1)钠为什么会熔化为游动的小球?(2)钠球在水面上为什么会着火燃烧?(3)燃烧的物质是钠还是氢气?为什么燃烧的同时常伴有“嘶嘶”的响声?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觉主动地进行探讨,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要勇于质疑,利用已有知识大胆推测.跨越已有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篇13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2、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学习、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 篇14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数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在如今“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成绩”的功利社会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本真和目标,我们的教师失去了幸福,我们的学生失去了身心健康。我们是否该呼吁,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师回归自我?让学生回归真诚?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育人为目的,承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审美情操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提升等多种功能。然而,如何能将育人与课堂完美融合?让课堂如一汩清泉缓缓流淌在学生的心田,滋养、浸润、感化……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其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且自主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关键。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力,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二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觉着枯燥无味。语文即生活。
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为课堂找到生命的源动力。如在讲冯至的《“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时,我联系当下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让学生理解“人民的名义”的含义,再提出一个思考问题:能否以“人民的名义”为主题,为杜甫写一首赞歌?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文章,学生自然会思考杜甫、杜甫其诗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学生不喜欢学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学习。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都能呈现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及能力。而如何预习、复习,如何抓住课堂,也需要我们给予方法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习惯的养成。如文言文教学的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读文中标注注释、标注不理解的字词等。现代文阅读,一定让学生画出中心句,概括每一段内容。诗歌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诗歌内容。让学生渐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不会学到会学,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宗旨与方向。学生只有在自主中找到自我,才能真正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引领学生读书,为其能够开拓视野、理解生活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引领学生读书,读好书是落实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为学生奠定文化内涵、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
虽说这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但它更需要我们坚守信念,树立信心,并做好合理、有效的读书培养计划。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要求高
一、高二学生每月读两本书,并定期督促检查,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读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经典名著,并指导怎样写读书笔记,怎样写随笔感悟。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读书,将教材和课外读物联系起来,是对课堂最好的延伸,也是开拓学生视野的最好途径。如讲《赤壁赋》,读《苏轼传》;讲《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讲《先秦诸子选读》,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讲《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读郭小川的《品中国文人》……
利用学校开展图书展览活动的机会,给学生推荐优秀篇目,鼓励学生坚持读书;利用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鼓舞学生在读书中提升修养……告诉他们即使不喜欢读书,也可以买些书搁置书架,附庸风雅也罢,“仰望经典”也好。和他们开玩笑说《人民的名义》中的高小凤之所以笼络高育良,就是因为读了《万历十五年》。总之借用一切机会渲染读书的作用和价值。读书是每一天养成的习惯,在读书中去理解平凡的生活,寻求完善的自我。
三、和学生一起学做人,为其热爱生活
教育如果有归宿,那落脚点应该是生活。人生就是一门课,和学生一起探究这门课,一起在人生路上活出味道,活出自信的自我。改变以往急功近利的教学状态,寻求最真诚、最欢乐、也最有意义的课堂。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设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少一些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命令任务”,多一点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少一些面红耳赤的批评指责,多一点耐心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综合性的评价和内容。正如贾玲老师所言:换一种评价方式,就多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学生的有思想、有创新的答案,要给予激励与肯定,发挥他们的潜能,促成他们优秀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发展。而对于更多的基础平平的学生,要耐心指导,发现和肯定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及时鼓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进步,让他们在进步中找到自信心。
同时,更要和学生一起学做人。讲《养浩然之气》这篇文章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夏雨含下水救人靠的是勇气吗?讲《赤壁赋》时,和学生一起学习苏轼对生命的尊重。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篇15
全球化让世界几乎缩小成为一个一体的“村落”, 信息化在很快满足人们渴求信息的同时却划出了一道又一道“信息鸿沟”, 而数字化、网络化让前两者愈演愈烈。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媒介所具有的强大作用, 日新月异的媒介还萌生出一种新型的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在运用数字媒介的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接受教育的方式等, 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进入Web2.0时代, 传统文化日益受到挑战;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虚假信息比较容易泛滥;“信息鸿沟”可能更加明显, 面对大众的, 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在开展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 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应该选择和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其中, 我们必须秉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取向,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变化中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主动防御:“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
各国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时间或早或迟, 开展的动机和程度多有差异, 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而形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多元化价值取向。这正如马斯特曼所指出的:“在每一次媒介教师的国际集会上, 每一个人重新学习的第一课就是, 必须树立观念, 不是单数的媒介教育, 而是复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媒介教育。”[1]
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经过80多年的倡导、研究与实践,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 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具有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
英国最初倡导媒介素养教育采取的是“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 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所传播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 往往在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2], 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 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因此, 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 使青少年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这种“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视媒介内容为社会病毒而充斥于媒介环境中, 它像真正的病毒一样呈几何级数复制并不断变异, 毒害社会肌体, 损害人们的身心。基于“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致力于“接种疫苗”、“打预防针”, 来抵御“媒介病毒”对人们心灵的侵害和对社会的污染。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媒介病毒”不断复制、变异、暴发, 随之“媒介疫苗”也会更新换代、层出不穷, 由此, 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获得了多重视角的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免受流行文化的瓦解;保护青少年, 帮助他们抗拒媒介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保护国家文化、民族文化, 以此来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保护主流意识形态, 消除错误信仰和思想;保护消费者权益, 抵制虚假信息的侵害;保护公民知情权, 缩小信息鸿沟;保护大众理性判断力, 远离媒介麻醉剂;保护媒介生态环境, 防止媒介信息污染;保护人类心灵家园, 清除媒介垃圾;保护弱势群体话语权, 消除媒介歧视,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由于关乎民生和国家利益, 即便在当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逐渐演变为“超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历史背景下, 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仍然是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立场。
积极参与:“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已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单一媒介, 数字化、网络化生活带给人们的媒介体验是全新的, 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更多元化, 选择性更多, 也更具主动性。与此同时, 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已充分延展, “超越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们的质疑。集中来看,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受教育者在媒介环境中获得的各种媒介经验与教育者的保护主义立场发生冲突, 受教育者的日常媒介体验并非只有危害和腐蚀, 更多的是媒介接触和使用所带来的快感、满足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 传统的审查和规范媒介信息的手段不再有效, 不能再简单地把媒介视为有害和缺乏文化价值的传播工具, 而应该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探寻和利用媒介的积极作用。
二是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 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介入媒介素养教育领域, 使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充分汲取其他各门学科的养分, 较好地整合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方法, 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应有的目标。
三是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发展, 使得个体不仅能够充分接近和使用媒介, 而且还可以即时进行信息传播。原来以消费为主导的受众, 在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成为以生产为主导的受众,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 而有可能是积极的参与者, 甚至是主动的媒介内容生产者。然而“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去适应急剧变化的媒介环境。
在以上三种因素的作用下, “超越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脱颖而出, 媒介技术应用、媒介艺术鉴赏、媒介舆论表达和媒介民主监督等发挥媒介积极作用的主动参与式“赋权”教育价值取向获得前所未有的青睐。众多媒介素养教育者更加看重发挥媒介积极作用的因素, 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探索种种新的教育途径, 对媒介素养教育给予了更多新的期待, 他们希望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批判精神公民的有效途径, 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契机。更希望公民通过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能够穿越媒介迷雾, 看清媒介、认识社会、发现自我, 从而成为一个理性的媒介人, 进而改善不良媒介环境,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以人为本: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由于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便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历程, 无论是起初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 还是后来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 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而演进,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无限的包容性。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透过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要素和内在规定性, 从而审视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探讨和分析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相似, 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也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然而媒介素养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培养受众成为具有积极的媒介态度、理性的媒介判断力和正确的行为动机的公民, 更加看重媒介使用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媒介意识的自觉培养, 同时也突出对媒介问题的思考和决策, 重视对个体的媒介行为做出自我约束。因此, 尽管媒介素养教育及其价值取向的内涵多有变化发展, 其核心要素和内在规定性则稳定不变。无论是批判范式、文化分析范式、符号表征范式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 还是民主赋权、艺术鉴赏、意义生产等“超越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无论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第三世界国家;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港澳台, 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促进媒介生态和谐发展”。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内涵的演化与拓展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和研究, 需要在多学科支撑下与时俱进, 坚持以人为本, 以受众为中心, 从公民视角, 关注媒介及媒介生态的优化发展。现实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让受众了解媒介语言、学会媒介技术, 懂得媒介特性, 自觉分析媒介信息意义, 利用媒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建设。同时, 在与媒介打交道的过程中, 受众能够建立批判的“技术观”、“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进而通过理性思维与对话去影响、督促媒介改善传播内容, 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
媒介素养教育, 是我国当前媒介传播中亟待研究并施行的一个新课题, 是提高受众媒介接受品位、确保媒介对社会建设呈良性影响的重要手段。任何媒介教育对象都有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系统, 生搬硬套西方媒介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是灵丹妙药, 抛弃中国特殊国情的媒介教育必将举步维艰。加强媒介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的媒介教育能够大步向前的坚定方向, 普及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关注, 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宏伟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来看,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现有的成功模式, 结合实际国情, 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媒介形式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4]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 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上的不同选择。以大学先入为主, 自上而下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发展路径上的现实选择。[5]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传媒业内部将逐渐推进产业体制改革, 企业主体性质的大众传媒机构日趋扩张, 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媒介内容难免鱼龙混杂。与此同时,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态势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会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传媒业, 良莠不齐的国外文化不可避免地掺杂进来。在媒介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更应该秉持“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促进媒介生态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融合现代社会先进的教育理念, 创新并拓展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我们坚信, 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下的正确的媒介观和先进的媒介文化, 必将使我们提升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思维能力, 脱离技术工具的桎梏, 摆脱媒介的消极影响, 正确认识、分析和理顺人与媒介、人与社会、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净化、美化媒介环境, 借助媒介解决人的自身问题及其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 从根本上促进人与媒介生态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Len Masterman, “Media Education Worldwide:Objects, Values and Superhighways”, In Media Development, 2/1995, p.6[1]Len Masterman, “Media Education Worldwide:Objects, Values and Superhighways”, In Media Development, 2/1995, p.6
[2]佘绍敏.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 2008-09-03.[2]佘绍敏.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 2008-09-03.
[3]徐春玲.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 2012 (7上) .[3]徐春玲.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 2012 (7上) .
[4]葛丽娅.简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策略[J].新闻爱好者, 2011 (10下) .[4]葛丽娅.简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策略[J].新闻爱好者, 2011 (10下) .
【学习“核心素养”的感悟】推荐阅读:
学习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07-01
学习核心素养感想08-31
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05-27
历史核心素养培训感悟08-16
全国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09-03
核心素养的发展08-29
学生核心素养的11-09
培养核心素养的教案06-17
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