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合同

2024-10-08

城市规划设计合同(共12篇)

城市规划设计合同 篇1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方: 设计方: 签订日期:

委托方:设计方:城市规划设计合同[] []

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担[]规划设计,工程地点为[],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共同履行。

第一条 本合同签订依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生产管理规定》、《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和相关设计收费标准。

1.2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1.3规划项目批准文件

1.4其他:

第二条 设计依据

2.1委托方给设计方的委托书或设计中标文件

2.2委托方提交的基础资料

2.3设计放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江西省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第三条合同文件的优先次序

构成本合同的文件可视为是能互相说明的,如果合同文件存

在歧义或不一致,则根据如下优先次序来判断:

3.1合同书

3.2中标函(文件)

3.3委托方要求及委托书

3.4投标书

第四条本合同项目的名称、规模、阶段及设计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填写)

名称:

规模:□用地□人口□其他

阶段:□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其他

设计内容:

第五条委托方向设计方提交的有关资料、文件及时间 □地形图纸(比例尺[])

□地形图电子文件(□光盘 □软盘)

□其它资料

□时间

第六条设计方向委托方交付的设计文件、份数、时间 □蓝图[]套

□彩图[]套

□说明书或文本[]套

□时间[]

第七条费用

7.1根据本合同第1.1条款的相应规定,经双方商定,本合同的设计费用预算为[]万元。

7.2双方在规划设计审查后,按批准的规划设计规模核算设计费。规划设计间如遇规模或内容调整,则设计费也应做相应调整。

第八条支付方式

8.1本合同生效后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计[]万元作为定金(合同结算时,定金抵作设计费)。

8.2设计方提交[]设计初步成果后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计[]万元;之后,设计方提交最终成果后三天内,委托方应向设计方支付总设计费的%,计[]万元,委托方结清设计费,不留尾款。

8.3费用支付方式,经双方协商为:[]。

第九条双方责任

9.1委托方责任

9.1.1委托方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想设计方提交基础资料及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效性负责。委托方不得要求设计方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委托方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内,设计方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委托方交付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重新确定提交

设计文件的时间。

9.1.2委托方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所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方设计返工时,双方除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另订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委托方应按设计方所耗工作量向设计方支付工费。

在未签订合同前委托方已同意,设计方为委托方所做的各项设计工作,委托方应支付相应设计费。

9.1.3在合同履行期间,委托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方未开始设计工作的,不退换委托方所付订金,已开始设计工作的,委托方应根据设计方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支付设计费;不足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一半支付;超过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全部支付。

9.1.4委托方必须按合同规定支付定金,收到定金作为设计方设计开工的标志。未收到定金,设计方有权推迟设计工作的开工时间,且交付文件的时间顺延。

9.1.5委托方应按本合同规定的金额和日期向设计方支付设计费,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应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且设计方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顺眼。逾期超过20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委托方。委托方的上级或设计审批部门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委托方均应支付应付的设计费。

9.1.6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比合同

城市规划设计合同 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承包模式,合同管理,思考

1 国内城市轨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人口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道路阻塞、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污染严重等问题。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各个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但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仍然比较突出,交通供需矛盾依然比较严重。目前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在大城市发展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捷舒适、安全节能、污染轻、占地少等特点。我国的城市轨道事业已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除积极推行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改善运营管理等以外,从优化设计入手,搞好全过程项目管理,不失为一条有效措施。具体内容包括:准确估算客流,科学规划线路,采用高新技术,减小列车编组,增加行车密度,精心施工,加强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

2 现行轨道交通建设的合同管理模式

国内在城市轨道建设工程管理上,基本采用建设指挥部或筹建处负责建设的形式进行工程建设管理。但是这种临时性的机构却凌驾于建设单位之上,取代建设单位的投资管理权,既不对投资使用承担责任,更不负责投资的回收。这种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上未形成“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体制,使得投资者得不到投资收益,建设指挥部不负责投资的还贷,从而使建设资金的投人和产出以及收益和风险不能相互结合,制约了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

现行轨道交通建设的管理模式仍沿动用其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未能完全适应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工期紧、政府参与度高的特点。

3 总承包合同管理模式及优势

3.1 工程总承包模式

(1)工程造价特点:部分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即可进行部分施工招标,确定相应的合同价,分包合同价比较准确;对施工总承包管理方的招标只确定总包管理费,无合同总造价,故合同总造成价是业主的一种风险;如果业主与分包商签约,还加大了业主的风险。

(2)工期进度特点: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招标不依赖于施工图纸出齐,可以就分包项目提前招标、开工、缩短建设周期。

(3)质量控制特点:施工总承包管理方负责分包项目的质量控制;各分包合同交界面的协调控制也由施工总承包管理方负责,由此减轻业主工作量和管理负担。

(4)合同管理特点:如果所有分包合同的招标、合同谈判、签约工作都由业主负责,则业主的合同管理工作量大,对业主不利。反之则可减轻业主的负担。相应的,对分包工程款的支付也有总承包管理方支付和业主支付两种方式,前者对总承包管理方管理分包商更为有利。

(5)组织协调特点:施工总承包管理方要负责对所有分包商的施工管理及组织协调,大大减轻了业主的工作。但是,如果分包合同都由业主签订,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施工总承包管理方对分包商的管理。

3.2 总承包合同管理

总承包合同管理,是指工程发包单位、建设监理单位、承包企业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制度,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合同关系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及监督,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合同纠纷,防止和制裁违法行为,保证合同顺利贯彻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3.2.1 强化合同管理意识,进行全员合同管理

没有合同意识,则工程整理目标不明;没有合同管理,项目管理难以形成系统,难以有高效益。由于该工程采用国际惯例合同条件进行管理,程序比较严格,对于很多管理人员来说还比较陌生。项目部须专门组织全体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了合同通用条件、合同专用条件、技术规范、施工监理办法和现场管理细则等合同文件的学习,并开展讨论会和疑难解答会。通过学习,增强了合同管理意识,形成了全员参与合同管理的良好氛围。

3.2.2 做好工程变更与索赔工作

做好工程变更工作。项目开工后,项目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详细复核设计图纸,结合现场踏勘,找出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创造变更机会。认真研究和分析合同条款以及工程量清单,提出的变更项目尽可能创造议价机会。在施工中寻找合理变更,提出工程变更初步意见,请驻地监理办、项目办有关人员与设计代表一同考察现场,确定方案,并形成会议纪要,按监理程序申报。在合同实施中寻找和发现索赔机会,提高索赔意识。根据合同要求,项目部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索赔与延期事件由各施工处提供资料,由项目部专职技术人员汇总上报驻地监理办及项目办,并督促协调解决。

3.2.3 认真做好工程计量

工程计量是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计量的任务就是确定实际工程数量的多少。工程量的复核、计算以及报批工作是计量工作最重要的环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工程量的少批、漏批,从而造成损失。在工程施工中,对已完工程的数量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计算,做好数据真实可靠,不重不漏,及时上报,严格工程计量。

3.3 总承包合同管理模式优势

(1)业主管理协调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工程管理专业化更强。

(2)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增加了“一管理一监管”层次,增加总承包单位对小标段的自身一套管理体系,对总承包工程进行全面管理。增加业主监管层次,现场监管更加到位。

(3)有利于投资控制。采用工程施工总价包干的形式,为投资控制打下良好基础,根据总承包合同文件,除互通数量增减及其规模变化,可增减合同总价,其他各项变更均不增减合同总价,消除了变更引起增加大额费用的风险。

(4)有利于施工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5)有利于设计深化,使设计方案更合理。在设计中引入交通部典型示范工程的设计新理念,设计质量大大提高。

(6)减少项目业主风险。原应由业主承担的多数风险,现由各参建单位共同承担,从法规、制度上对工程风险进行重新分配,从而转移了项目业主的大部分风险。

4 其他合同模式介绍

除外包干合同管理模式。所谓“除外包干”合同管理模式,也称“包干除外”,即除了合同所规定的项目在变更后可以相应调整合同价外,其他项目无论变更与否均实行按合同价包干,并以此作为基本特征的合同管理方式。

总价合同模式。适用于设计图纸齐全、工程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规定很明确的项目。利于工程管理,合同签订后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用在质量管理,可减少工程变更,利于投资控制。

单价合同模式。适用于在施工图不完整或当准备发包的工程项目内容、技术经济指标一时尚不能明确、具体的予以规定时所采用。

成本加酬金合同模式。适用于工程内容及其技术经济指标尚未全面确定,投标报价的依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包方因工期要求紧迫,必须发包的工程;或者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具有高度的信任,承包方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特长和经验的工程。

5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合同全过程管理 篇3

摘要: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的合同管理,大致可分为招标策划、资格预审、招标与定标、合同执行、合同总结与后评估、合同管理培训等六大阶段。介绍了每个阶段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并提炼出全过程管理中各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关键词:轨道交通;全过程;合同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在我国许多城市蓬勃开展,政府作为(主)投资方,对项目建设管理的要求正在全方位化。对于项目建设管理,目前推行“四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在四项制度中虽位居最后,但它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分支,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交织在一起,在建设管理机构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为此,各地均成立了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合同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合同管理应是贯穿项目始终的全过程管理,大致可分为招标策划、资格预审、招标与定标、合同执行、合同总结与后评估、合同管理培训等六个阶段。各阶段相辅相成,互为衔接与补充,其重要性不相上下。

2 全过程管理中的各阶段分析

2.1 招标策划

招标策划是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首个关键环节。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9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报审时需增加有关招标的内容。这就要求建设管理方科学系统地把招标策划的时间提前到项目报批阶段,避免了开工后或招标时再考虑的误区。

招标策划指整个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内所有专业的招标实施计划,包括总策划和详细策划。总策划内容包括所有专业的标段划分、标的金额、具体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委托招标或自行招标)和拟采用的招标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或不招标)等总体情况。详细策划包括各专业标段划分及依据、专业内各标段的接口与关系(工程量界面与各标段的项目管理关系)、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业主管理模式、专业内各标段的招标时序与项目执行计划书、招标与项目执行人员分工等细节性内容。招标策划综合了建设管理模式、管理跨度与深度、市场成熟度、建设工期、进度与质量、建设项目前车之鉴等诸多因素,形成实施计划,既在项目经济性方面掌握分寸,也在项目管理方面有相当的预见性,是建设活动的前瞻性分析和实施指南。

这个阶段的合同管理,需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总策划

此环节需斟酌各专业之间的界面及工程量的划分。例如,设备系统中一些通用的材料如电缆(线)、安装桥架、蓄电池等,是十几个设备专业都需要使用的,各专业的工程实际发生量与招标工程量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是将这些材料统一采购,日后统一管理(变更、支付),还是将这些材料维持在各设备专业中,这个选择将给造价、项目管理、小额采购保证供应等问题带来影响。又如,土建与装修专业之间的接口较多,在此阶段除了尽量划清两大类专业的界面之外,还应对可能交叉的工作,要求两个专业招标时同时报单价,为今后施工现场根据进度灵活调整施工单位、控制单价打下基础。

2)详细策划

此环节应注意:①从每个专业的招标市场成熟程度、建设机构的管理模式等方面来进行招标标段划分。对于招标市场相对成熟、通用性较强的产品,可划为一类,统一招标评标原则;对于招标市场响应度差、产品性能与价格参差的,可单独划分标段,再针对性地制定评标主要原则。②根据投标人的情况,以工作量、地域跨度及合同标的等因素来适当划分招标标段,既要避免标段过大造成中标人无力全面实施合同,也要避免标段过小对市场的吸引力不够。③将建设机构的管理深度、管理跨度、专业水平、监理模式等统筹考虑,确定各专业内(尤其是大型设备系统专业)的标段划分。例如,某个设备系统由十余个标段组成,采用总包的模式还是逐个招标的模式(其中施工标是统一招标还是再分在各子标中)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选择。此外,监理标、咨询标和服务标与建设机构的管理模式更是息息相关。

3)招标计划安排

此项工作要满足工期进度和人力物力两项要求。根据工期进度来安排招标计划,一直延伸到每个标段的合同执行阶段,标出与其他关联标段的逻辑关系和关键路径,调整至全部标段满足总体计划为止;同时需落实合同管理、造价、工程等专业的人员,确保人力相对均衡使用。

2.2 资格预审

资格预审即在招标前剔除资格条件不适合承担或履行合同的潜在投标人,或圈定一些综合履约能力较高的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这不仅可保证潜在投标人的质量,还可缩减招标人评审和比较投标文件的数量。对于绝大多数标段,建议采用资格预审的方式。

这一阶段的合同管理需把握如下关键点:

(1)资格预审文件需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除了对潜在投标人的业绩、资质、财务、执照等方面进行审查以外,还可要求潜在投标人对最新(最适合)的技术方案和市场报价进行描述,更可新增“建议与优化”的章节,为下一步优化用户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市场成熟度来确定资格预审的评审方式与深度,对于通用性的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用排斥的方式来选优;对于特殊性的市场成熟性不高的项目,资格预审可以理解为市场邀请工作,只要是符合原则条件的既可通过。

(3)认真审阅资格预审文件,每份认真的文件均包含相对完整的市场信息,可为招标所用。

2.3 招标与定标

招标与定标阶段在合同管理全过程中权重最大,具体步骤包括招标文件编制、招标文件发出、澄清文件(答疑文件)发出、投标文件送达、评标、授标前澄清、合同签订等。

这一阶段合同管理工作的控制重点为:

1)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主要包括投标邀请函、投标人须知、合同条款、合同格式及银行保函格式、投标文件格式等章节,并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载明评标办法。招标文件是招标人意识的充分体现,是评标工作的指导,是签订正式合同的基础,是合同执行阶段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2)评标工作

评标的关键点除了评出候选人之外,还要能深刻挖掘评标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融入到授标前谈判中及合同执行过程中去。

2.4 合同執行

合同执行指从合同生效之日起,至缺陷期责任完毕之日或合同规定的其他时间点止,所发生的所有与合同有关的事宜,包括施工准备工作、大型机械设备进退场、施工、计量、设计联络、设备到货、工地例会、安装调试、开通、质保期等。此阶段合同管理的重点是合同变更、支付与结算。

1)变更

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参加设计联络会议及工地例会。绝大多数变更产生于此,设计变更产生于前者,现场变更产生于后者。合同管理人员除掌握情况外,还要从造价及合同的原则上把握,对变更进行价格复核,并对变更的立项依据和合法性进行审核等。

2)支付

台帐是支付管理的关键,合同是管理依据。要对照合同付款原则建立台帐,实时根据支付发生情况更新台帐,重点把握不要超付。

3)结算

要注意变更工程量与竣工图、结算工程量清单的对应关系,还需注意与财务结算中的固定资产归类、登记与移交的关系。

3 结语

合同管理各阶段承前启后、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每一阶段均会对下一个(轮)新的合同管理环节产生影响。例如,若招标策划不渗透合同管理的概念,就会在单个招标时掌握不好评标办法、合同标的、接口界面等;又如,合同条款制订时若没能全面了解项目执行,变更、结算工作就可能因为条款设置不当而给投资方带来损失;而总结、后评估工作如果不认真总结致用,新一轮的合同管理工作就难以提升。所以上述六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S].1999.

[2]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以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9号,2001.

作者简介:

城市供用热力合同 篇4

合同编号:

签约地点:

签约时间:

供热人:

用热人:

为了明确供热人和用热人在热力供应和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经供、用热双方协商,订立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第一条 用热地点、面积及用热量

(一)用热地点:。

(二)用热面积(按照法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平方米,收费面积为平方米。

(三)用热量为:蒸汽量为 吨/小时;生活热水为 吉焦/小时;用热量为 吉焦/小时。

第二条 供热期限及质量

(一)供热人在地方政府规定的供热期限内为用热人供热。冬季供热时间为每年 月 日起至次年 月 日止。

(二)供热期间,在供用热条件正常情况下,供热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供热人要保证用热人正常的用热参数。

第三条 热费标准及结算方式

(一)供热价格:供热人根据用热人的用热种类和用热性质,按照政府(部门)批准的价格收取热费。合同有效期内,遇价格调整时,按照调价文件规定执行。

(二)采暖性质的用热,用热人应当在每年月日前将热费以 方式全额付给供热人。其他方式的用热,用热人的热费按月结算。

第四条 供、用热设施产权分界与维护管理

经供热人和用热人协商确认,供、用热设施产权分界点设在处。供、用热双方对各自负责的供、用热设施的维护、维修及更新改造负责。

第五条 供热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有权对用热人的用热情况及设施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监督用热人在合同约定的用热地点、数量、范围内用热,有权制止用热人超量、超使用范围用热。

(三)对新增用热人,供热人有权在供热之前对用热人采暖系统进行检查验收。

(四)用热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计量仪表显示数字与实际供热量不符、伪造供热记录的,供热人有权要求用热人立即改正。用热人应当按照本采暖期中最高用热月份用热量的热费收取当月热费。

(五)用热人用热设施或者安全管理存在不安全隐患、可能造成供热设施损害时,或者用热人在合同约定的时限内拒不交费的,供热人有权中断供热。

(六)属供热人产权范围内的供热设施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供热或者停热8个小时以上的,供热人应当通知用热人,并立即组织抢修,及时恢复供热。

(七)供热人因供热设施临时检修或者用热人违法用热等原因,需要中断供热时,应当提前小时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方式通知用热人。因不可抗力等原因中断供热时,供热人应当及时抢修,并在小时内通知用热人。

(八)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和使用范围向用热人供热。

第六条 用热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监督供热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数量和质量向用热人提供热力。

(二)有权对供热人收取的热费及确定的热价申请复核。

(三)用热人新增或者增加用热,应当向供热人办理用热申请手续,并按照规定办理有关事项。

(四)用热人变更用热性质、变更户名、减少用热量、暂停或者停止用热、移动表位和迁移用热地址,应当事先向供热人办理手续。停止用热时,应当将热费结清。

(五)用热人的开户银行或者账号如有变更,应当及时通知供热人。

(六)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供热人交热费。

(七)对自己产权范围内的用热设施应当认真维护,及时检修。

第七条 违约责任

(一)供热人的违约责任

1.因供热人责任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向用热人供热的,除按照延误供热时间,折算标准热价减收或者退还用热人热费外,还应当向用热人支付热费百分之违约金。

2.由于供热人责任事故,给用热人造成损失的,由供热人承担赔偿责任。供热人应当减收或者退还给用热人实际未达到供热质量标准部分的热费。

但有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供热质量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供热人不承担责任:

(1)用热人擅自改变居室结构和室内供热设施的;

(2)室内因装修和保温措施不当影响供热效果的;

(3)停水、停电造成供热中断的;

(4)热力设施正常的检修、抢修和供热试运行期间。

3.供热人的供热设施出现故障,未能及时通知用热人,给用热人造成损失的,供热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或者政府行为造成停止供热,使用热人受到损失的,供热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二)用热人的违约责任

1.用热人逾期交热费的,还应当支付滞纳金。逾期一个月仍不交热费和滞纳金的,供热方有权限热或者停止供热。

2.用热人违反合同约定,用热人应当向供热人支付百分之的违约金。

3.用热人擅自进行施工用热,供热人有权立即停止供热,用热人应当赔偿供热人因此而受到损失。损失额按照擅自进行施工用热的建筑物面积和实际用热天数热费的倍计算。开始擅自进行施工用热的时间难以确定的,按照当地开始供热时间为准。

第八条 合同有效期限

合同期限为 年,从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第九条 合同的变更

当事人如需要修改合同条款或者合同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定,补充协定与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下列第种方式解决:

(一)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一条 其他约定

供热人: 用热人:

(盖章)(盖章)

住 所: 住 所:

法定代表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 委托代理人(签字):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账 号: 账 号:

城市房屋租赁合同 篇5

乙方:证件号码:

根据城市房屋租赁管理方法,《浙江省房屋租赁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签定本合同,希共同遵守。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协议:

1、乙方因需要租用甲方,房产证号。

2、租期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3、租金每月元,按个月付一次,以后每次付租金应提前15天,否则甲方有权不予继续租用。如租期满后乙方是否继续租用甲方房屋必须提前1个月通知甲方,同时甲方在租赁期满后是否继续将房屋租予乙方使用也必须提前1个月通知乙方,在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权租用甲方房屋。

4、在租赁期内所产生的以下费用由乙方承担:,同时以下设备也租予乙方使用:,如有损坏应照价赔偿。

5、乙方需付甲方水、电费设施押金元,抄见数:水度,电度,煤气度,租期满时乙方付清一切费用后甲方退还乙方押金,中介费元由乙方支付。合同生效后中介费不予退还。

6、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擅自改动或损坏房屋结构或因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房屋损坏应照价赔偿(自然灾害所造成可以不予赔偿:如地震、台风、海啸等)。

7、乙方在租赁期间必须遵纪守法,如有违法行为以及治安事故,则一切责任自负。

8、甲、乙双方未经对方同意不能终止合同,如有违反按违约处理,应承担违约责任,并支付对方违约金元。在租赁期内乙方如要转租他人应经甲方同意,否则按违约处理。

9、未尽事宜:。

10、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后立即生效。

甲方签字:电话:

乙方签字:电话:

城市房屋租赁合同 篇6

(1)水表现为; 度;(2)电表现为; 度;(3)煤气表现为; 度。

第二十条 ;本合同在履行中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甲、乙双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一式_份,甲、乙双方各执_份,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二条;房屋产权证复印件、甲乙方双方身份证的复印件为本合同附件,随合同一起签订。

第二十三条 租赁期间相关费用及税金

1、甲方应承担的费用:

(1)租赁期间,房屋和土地的产权税由甲方依法交纳。如果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征收本合同中未列出项目但与该房屋有关的费用,应由甲方负担。

2、乙方交纳以下费用:

(1)乙方应按时交纳自行负担的费用。

(2)甲方不得擅自增加本合同未明确由乙方交纳的费用

第二十四条 房屋交付及收回的验收

1、甲方应保证租赁房屋本身及附属设施、设备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状态。

2、验收时双方共同参与,如对装修、器物等硬件设施、设备有异议应当场提出。当场难以检测判断的,应于 日内向对方主张。

3、乙方应于房屋租赁期满后,将承租房屋及附属设施、设备交还甲方。

4、乙方交还甲方房屋应当保持房屋及设施、设备的完好状态,不得留存物品或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对未经同意留存的物品,甲方有权处置。

第二十五条 甲方违约责任处理规定

1、甲方因不能提供本合同约定的房屋而解除合同的,应支付乙方本合同租金总额 %的违约金。甲方除应按约定支付违约金外,还应对超出违约金以外的损失进行赔偿。

2、如乙方要求甲方继续履行合同的,甲方每逾期交房一日,则每日应向乙方支付日租金 倍的滞纳金。甲方还应承担因逾期交付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3、由于甲方怠于履行维修义务或情况紧急,乙方组织维修的,甲方应支付乙方费用或折抵租金,但乙方应提供有效凭证。

4、甲方违反本合同约定,提前收回房屋的,应按照合同总租金的 %向乙方支付违约金,若支付的违约金不足弥补乙方损失的,甲方还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5、甲方因房屋权属瑕疵或非法出租房屋而导致本合同无效时,甲方应赔偿乙方损失。

6、保证该房屋产权清楚,没有纠纷,若发生与甲方有关的产权纠纷或其他债务,概由甲方负责清理;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甲方负责赔偿。

第二十六条 乙方违约责任

1、租赁期间,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收回该房屋,乙方应按照合同总租金的 %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若支付的违约金不足弥补甲方损失的,乙方还应负责赔偿直至达到弥补全部损失为止。

(1)未经甲方书面同意,将房屋转租、转借给他人使用的;

(2)未经甲方书面同意,拆改变动房屋结构或损坏房屋;

(3)改变本合同规定的租赁用途或利用该房屋进行违法活动的;

2、在租赁期内,乙方未经甲方同意,中途擅自退租的,乙方应该按合同总租金 %的额度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若支付的违约金不足弥补甲方损失的,乙方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3、乙方如逾期支付租金,每逾期一日,则乙方须按日租金的 倍支付滞纳金。

4、租赁期满,乙方应如期交还该房屋。乙方逾期归还,则每逾期一日应向甲方支付原日租金 倍的滞纳金。乙方还应承担因逾期归还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第二十七条 免责条件

1、因不可抗力原因致使本合同不能继续履行或造成的损失,甲、乙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2、因国家政策需要拆除或改造已租赁的房屋,使甲、乙双方造成损失的,互不承担责任。

3、因上述原因而终止合同的,租金按照实际使用时间计算,不足整月的按天数计算,多退少补。

4、不可抗力系指 “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 .

甲方(签章):_____ 乙方(签章):_____

电话: 电话:

___年___月___日 ___年___月___日

合同签订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 设施 、设备清单 》

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意象,元素,导向识别

城市公园是具有独立功能和规划结构的完整系统。凯文·林奇曾在《城市的印象》中, 针对城市景观可读性作用, 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 并列举5个基本物质形态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1]。近年来, 世界各地都兴建城市公园, 这已成为衡量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2]。该文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 从5个形态元素入手, 逐一分析其空间意象元素的导向识别作用。

1 意象元素及其导向识别作用

无论从景观设计的传统意义, 还是从人的主观意象, 城市公园的基本构成要素均可分为园路、边界、功能分区、节点和标志物。各元素在城市公园的组成、布局形式和导向识别作用中均具特色。五大元素是构成城市公园形象的原材料, 它们形成一种图形以构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形式, 这种意象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重复性[3]。同类构成因素间可相互组合, 而不同构成因素间也可相互关联、相互衬托。

2 空间意象元素设计 (以哈尔滨儿童公园为例)

2.1 概况

儿童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商业果戈理大街上, 属市级城市综合性公园, 占地17 hm2, 濒临马家沟河。公园实行封闭式管理, 边界明确, 各项功能服务设施齐备。

2.2 元素导向识别设计

2.2.1 园路。

即游人经常或偶尔穿越的通径。儿童公园的园路呈明显的带状式, 主要道路贯穿公园南北2个入口, 沿马家沟河布置, 道路通直, 宽6 m。次级道路宽4 m, 直接从主路通向公园西侧的次入口。同时, 用曲线组织三级路连接不同的活动区域。可见园内通过不同的铺装形式与宽度设计, 明显区分了道路的等级, 具有导向识别性。

公园内道路形式主要为直路, 虽然具有很强的导向识别性, 但是却缺少游览的趣味性。因此, 应适当丰富道路两旁的景观内容, 通过植物群落形式、季相和颜色的变化来丰富道路的四维空间, 道路两旁可增设小品, 强化园路的意象内容。

2.2.2 边界。

即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儿童公园具有2种外边界的围合方式, 一种是用围墙将公园和外部环境隔开, 另一种是用水体将公园空间与外部空间隔开。这2种边界的围合方式均可给人以明显的界限感, 而公园内的内边界形式采用栅栏围合和绿地分隔的方式, 造景方式和手法略显单一、陈旧。对于围墙、栅栏等强制性阻隔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应加入柔和度, 可利用攀岩植物等形式弱化其强制性的意象。

2.2.3 功能空间。

即游人可以在园区内随意进入其间、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区域。公园内功能分区明确, 整个活动区域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 各功能区域通过一条完整的轴线连接贯穿, 各区都有明确的活动范围。通过节点连接, 游人就会按部就班到达各个区域。虽然公园整体区域划分明显, 但趣味设计上缺乏新意, 功能区域的过渡变化略显直接。

区域的导向识别设计应突出区域内景观功能的特点, 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有序, 同时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注意起承转合, 明暗开合, 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 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园境[4]。

2.2.4 节点。

是指游人可进入, 且可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由于儿童公园的管理模式为封闭式, 因此其入口空间分内外2个部分, 外入口空间主要起到与城市道路连接、停车和售票的作用, 但公园外入口广场功能凌乱, 正门略大, 与售票厅比例不协调。内入口空间应起到连接入口和公园主要道路的缓冲作用, 但该公园的内广场面积过大, 且没有起到标识性作用的景观节点, 因而其导向识别作用较弱。

2.2.5 标识物。

所谓“物”是指点状的造园要素, 不仅起观赏作用, 且可突出其导向识别作用。城市公园内的导向标识设计应建立在能够将整个公园空间融入内心、宏观把握整个空间的基础之上, 使游人能乐于其中。人性化、系统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是公园标识的设计趋势。

3 展望

借鉴城市意象的基本原理, 将哈尔滨儿童公园的意象设计通过五大元素的检验, 逐一分析五大元素的导向识别作用及其特有的表现方式, 表明现阶段该公园的设计确实存在意象不明确的问题。随着游人主观意象思维的不断变化, 公园内各个景观要素并未随之而进行有效地优化, 也就逐渐失去了在公众意识中的位置和形象。因此, 关注老化、陈旧的城市公园, 与时俱进地将丰富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落实是今后城市公园设计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凯文, 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BUCKLEY R, OLLENBURG C, ZHONG L S.Cultural landscape inMongolia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8, 35 (1) :47-61.

[3]顾朝林, 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 2001, 25 (3) :70-73, 77.

城市规划设计如何适应城市发展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适应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城市的发展及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它涉及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建设学科。它要求相关工作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使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1、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在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使规划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这一要求则需要遵循一些规划设计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城市规划中的“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工作、社交等一系列人的正当需求为根本来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做出指导。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调整和升级,城市建设逐步朝着环保型、智能型城市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的以建筑和硬化地面组成的城市空间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的需要。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对于绿化十分重视,各种配套设施也必须完善。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基础设施和布局的等创意性与便捷性,合理利用土地,使人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形象,而且充分考虑了群众安居乐业的需求。

1.2体现地域特色。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就要注重保护当地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建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文明城市,还能有效的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风俗,城市的规划不仅不能抛弃传统文化,还要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特色作为城市的优势,作为增添城市印象的标志,以此创建别具特色的城市。

1.3城市规划要遵循突出主题的原则。以及城市形象的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改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展示,在城市规划是就要结合这些条件,为城市设计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是进行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城市的设计不仅是实用性功能,观赏性也不能忽略,因此突出主题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

2、我国目前城市规划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步骤如下:(1)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2)结合城市的特色制定提出城市规划目标和初步方案,确定城市规模、发展方向和性质(3)细化城市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总体规划,分析利弊;(4)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开展具体分区规划,并对规划进行治理建设。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应立足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因为经济发展才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而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则在于土地资源与城市空间。城市的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环境、社会、资源和人口经济等,规划制定后,还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确保规划的内容能在城市建设时得到实现。

3、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措施分析

3.1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设计要平衡各个因素。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对整个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综合考虑城市环境、经济、人口、社会及资源各个方面的条件,认真评估各个因素后再确定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尽量平衡各个因素,促使城市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3.2可持续发展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针。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城市空间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再综合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现状,为城市的发展制定最为合理的规划,使城市的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另外,城市规划还要对城市的环境资源体系的承受力进行评估,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体系的承受力为界限。城市发展突破了这个界限就会导致城市发展的不合理,严重超出了城市发展的能力。但环境资源体系的承受力并不是限制城市发展的阻碍,然而城市的规划不得不以这个为参考,否则城市会有畸形发展的可能。为了使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城市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城市自身需要。不同地区的城市风格各异,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风格会使城市失去自己的特点,也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以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文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为依据,因地制宜的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设定适合城市特点的建设主题,制定最佳设计方案。因地制宜而进行城市规划的案例并不少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这种手段使城市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为城市营造了特色鲜明的风貌。以法国巴黎为例,它独特的城市风貌使它成为了举世闻名大都市。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依据城市的特色,因地制宜的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

3.4规划与管理的联系亟需加强。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城市规划还存在着大量的违规违建行为,很多违章建筑给严城市形象带来极大量影响。然而,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也存在很大的漏洞,管理部门的工作经常出现懈怠,对于市民的举报行为视而不见,造成市民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不信任,从而使城市管理工作陷入僵化。这也表明这政府对各个部门管理协调不当,使城市管理工作无法推进,出现城市建设违规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规划部门,监督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确保相关规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得以落实,保证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同时,还可以发动舆论监督,确保政府工作到位,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4、小结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域间联系的加强使得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合理的城市规划会引领城市走向新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使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龚韩青.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实现与城市发展的相适应[J].科技创新导报,学术论坛,2015.NO.01.

邹城市集体合同纪要 篇9

(工资集体合同)(女职工专项合同)的情况纪要

为了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根据《劳动法》、《工会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要求,我单位行政和工会,就签订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合同)(女职工专项合同)的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双方代表的产生。根据产生双方代表人数对等的原则,职工方的代表是由单位工会选派并由工会主席任首席代表,行政方代表是由单位法定代表人指派并任首席代表。双方代表的产生均符合法定程序,代表资格有效。

二、合同文本的起草签订。根据签订合同的有关程序规定,该合同的具体内容经双方代表协商一致并起草出文本后,交职工(代表)进行了充分讨论并获得通过。双方首席代表代表各方进行了签字,合同期限定为1—3年(集体合同、女职工专项合同为3年,工资协商协议为1年)。

三、合同的履行。本合同报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查并下发审查意见书后生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且未下发审查意见书即自行生效)。在合同期限内,双方应自觉遵守生效后的各项条款,不得违约。如对履行合同发生争议,经双方协商不成的,可依法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公司×××公司工会

城市道路硬化承包合同格式 篇10

承包方:

为配套好钓鱼台生态农庄道路、水沟建设工程,为明确双方在本工程中的权利义务,双方就本工程的承包事项协商一致,特立合同条款如下: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道路硬化、路基填块石、石渣、排水沟工程。

2、工程地点:生态农庄园区

3、工程规模:约1800米

4、承包方式:包工包料

第二条:工程项目承包范围

1、按双方协商约定包干价。

2、工程量按实际收方为准。

第三条:工期

1、开工日期: 年 月 日。

2、竣工日期: 年 月 日。

第四条:工程质量及验收

1、按建筑施工规范施工。

2、该工程必须达到合格工程。

第五条:发包方应向承包人承诺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支付合同约定的价款,履行本合同所约定的全部义务。

第六条:承包方承担该工程开工与竣工期间的安全事故及质量事故,履行该工程报价须知的工作内容要求施工。

第七条:工程计价及付款方式

1、计价:

(1)道路硬化工程包整平、碾压,每平方米单价 元。

(2)路基回填块石、石渣工作,每立方米单价 元。

(3)排水沟工程,净宽要0.8m,净高要1.2m,每米包干价 元。

(4)零星工程另行计算。

2、付款方式:工程验收合格,付工程总造价80%,余额作为质量保证金,验收日一年后无质量问题付清全部款项。

第八条:其他事宜双方另行协商,本合同一式两份,发包方及承包方各执壹份,自合同签字之日起生效。

发包方签字: 承包方签字:

城市规划设计合同 篇1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是为了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如果仅有建筑设计,那么这个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一个完整的城市还要包括它的景观与环境。因此景观设计在在城市规划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研究,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对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城市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性质之后,景观设计就要反映城市的性质。城市规划是为了对城市和城市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休憩和交通环境。

(一)城市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主要是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对各个区域的划分,来满足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并指导城市景观设计的进行。城市规划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状况,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的情况下,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计划。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经过人为地设计对自然景观加以保护和改造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注重这个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二)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是通过对空间的调整,运用各种设计手段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关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几乎涵盖了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手段创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其次就是因地制宜,因为不同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文化背景,所以通过这些独特的特点来打造出独具内涵的城市;最后就是要注重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一座城市的建立是要一直流传下去的,因此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构成了城市的美。但是城市的美,不仅仅是指城市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些优美的公共建筑,而是整个城市乃至每一个细部都是美的。因此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使用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符合美学标准。把一个个美的画面组合成一个崭新的城市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也不应该忽略,自然的水域或者山丘,应该在原有的景观之上进行景观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去破坏。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景观设计是人们发展的产物,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来创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居住环境,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

景观从一开始的视觉美的效应,到现在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应,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也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景观有着不同的含义。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主要从人的感受及要求出发,利用人的行为和活动等规律,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居住、休憩环境。

(二)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的要素主要是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等

路;在一个城市中有各种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快速路等,一条一条的道路组成了这个城市的道路网,道路的主要特性是连续性和方向性。

区;是一个城市中较大的范围;一个城市是由几个不同的区组成的,比如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的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但是有的时候它们的性质也会有混合的部分。

边缘,是指一个区与另一个区的边界交汇处,有的区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过渡到另一个区,有的时候自然水域和山丘也可以作为区与区的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让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标志有大有小,比如天津之眼就是天津的地标性建筑物,再就是一些小的标志,比如喷泉、雕塑小品等。标志是形成城市图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

中心点;可以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中心点主要是指人们活动的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空间中各种景观小品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包含着城市景观,在上文中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景观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还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的發展过程中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了指导以及限制,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景观设计对城市的整体乃至细部都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仅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还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应该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和格局进行把控,优秀的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此,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的布局的设计,而景观设计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而景观设计是对城市的细部进行优化,它通过各种景观的布置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把控,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四、总结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有反应了城市的性质与规模。优秀的景观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其中还包括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指定的计划与目标,市民的参与,以及设计者的精心设计。因此,在实际的实施中必须把握好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环境优美的城市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与当代城市设计 篇12

1. 城市设计的沿革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只要有聚居现象, 有城市的兴起, 就涉及到城市设计问题, 从世界各国历代城市众多优秀的城市设计遗产中对此会有深刻体会。

但明确提出城市设计并自觉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来指导城市建设, 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 如卡米洛·西特 (Camillo Sitte) 1889年提出的“基于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 查尔斯·芒福德·罗宾逊 (Charles Mulford R o b i n s o n) 1901年提出的“城镇改造”, 以及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 (C i t y Beautiful Movement) 和现代市政艺术运动 (Modern Civic Art) 等, 都提倡用城市设计原则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质量, [1]不过由于当时社会与城市发展的局限, 这些思想并没引起足够重视。

(1) 提出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许多有识之士再次提出城市设计问题, 并积极倡导和探索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与技术来指导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在美国, 率先倡导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并把它纳入高等学校培养计划的是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 。1934年, 他针对当时城市规划多限于二维平面, 很少顾及三维空间的状况, 在密歇根州匤溪艺术学院 (Crambrook Academy of Art) 创立了建筑与城市设计系, 培养建筑与城市设计学科方向的研究生, 力图通过城市设计教育把建筑艺术手段与城市规划设计联系起来, 以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虽然沙里宁的这一思想当时未能及时得到延续和发展, 却为后来城市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沙里宁强调的是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 其概念虽局限在传统建筑学的学科框架内, 但仍被学术界认为是首次提出现代城市设计概念的学者。

(2) 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给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带来了发展契机, 大量的城市更新工程实践所引发的诸多城市问题, 促进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思潮的空前活跃, 对当今城市设计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

当时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多关注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 强调在保证交通体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 关注物质空间要素的布局和艺术特色。要素的布局包括功能组织、建筑体块、景观系统、步行系统、可达性、街道家具、绿化和停车场地, 艺术特色则包括形象、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

(3) 独立

城市设计在被提出后, 学者就其是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进行了长期争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 才确立了将城市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的共识, 城市设计内涵不断被充实, 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征显现, 并全面发展起来。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建筑体块控制与引导系统、大规模的建筑综合体、历史保护与更新、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公众参与设计、新城建设、可持续的生长形态等。

现代城市设计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为适应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满足城市建设多渠道投入的需要, 以美国现代城市设计思潮为主体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悄然传入, 并被国内同行普遍接受, 借助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城市设计学科。

中国城市设计学科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学习与探索、研究与实践、普遍推广、制度形成、活动规范和自由探索与实践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3]目前, 虽然城市设计还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中, 城市设计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

2.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自被提出至今, 一直以城市物质空间为研究对象, 立足从三维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空间问题。它基于这样的假设:城市是可以被设计的, 经过设计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是紧密结合的, 在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今天, 只有经过设计的城市才有“宜居性” (livability) 。

但是, 城市设计的内涵却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逐渐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外延。虽然众多学者按各自的理解对城市设计定义做出过各种各样的描述, 纷繁杂沓, 争论不休, 但从学科角度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却越来越趋向一致。通过对城市设计学科的梳理, 我们发现城市设计内涵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学科交叉”“多学科渗透”和“学科融贯”的过程。[4]

(1) 学科交叉

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召开的首次城市设计会议, 提出了城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当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的“桥”, 关心的是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范围, 重点是空间形态、景观序列、家具设施和环境质量 (图1) 。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学科的学者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在物质空间的操作层面, 建筑师认为城市设计是“大尺度的建筑学”, 强调用建筑手段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师则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一部分内容的延伸”, 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强调通过区划法的导控技术, 控制和引导建筑师对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

比如美国的三位城市设计学者就持有不同观点: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认为城市设计是建筑学的扩展;迈克尔·索思沃思 (Michael Southworth) 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乔纳森·巴奈特 (Jonathan Barnett) 则认为城市规划师是从二维土地利用的角度去分配资源, 建筑师往往陷入建筑物本身及其周边环境, 难以驾驭城市问题, 因此在两者之间需要有一位能从三维角度“设计城市而不设计建筑物”的城市设计师。

(2) 多学科渗透

随着对城市设计学科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仅仅把城市设计定位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学科之间的“桥”已远远不够。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安全和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中的自然与生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愈加突出, 城市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涉及二维的地理学和三维景观建筑学问题, 由此构成了上述四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学科格局 (图2) 。

同时, 一些软科学如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对城市设计学科的渗透也逐渐显现, 对城市环境的形成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可见, 作为新兴学科的城市设计, 已明显表现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征。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城市设计, 在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形成与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有力和有效。

(3) 学科融贯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多样性的需要, 城市设计学科不断向多学科渗透, 内涵更加丰富。虽然城市设计学科仍以三维空间为学科研究的核心, 但积极向二维学科和软科学扩散和渗透, 因此在艺术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融合, 整合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融贯学科” (图3) 。目前, 这一概念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

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在当今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在生态方面, 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愿景越来越突出;在经济方面,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形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社会与文化方面, 公平安全的社会环境、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对居民和游客的吸引作用越来越显现。

有学者认为, 城市良好的空间布局、健全的文化福利设施、安全与卫生的环境、舒适的住宅区是影响企业吸引人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企业家理想的投资环境。对于城市来说, 这些也是城市保持活力、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所在。[5]

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不局限于对城市空间的设计, 近年来开展的对“城市设计战略”的研究, 立足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 从总体概念上理清城市设计的战略问题, 建立城市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关系, 为城市长远经济社会发展搭建空间骨架, 并延伸到了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更关注设计成果的过程性、开放性、宣传性, 认为这是统领各层次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战略。

1980年, 在哈佛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城市设计会议, 认为城市设计必须将设计问题与城市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城市设计学科的真正价值。此后, 高等院校开设的城市设计课基本上都基于这样的认识, 城市设计学科研究与培养计划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学科领域, 与当地的城市问题紧密结合。

二、关于当代城市设计

1. 从思潮缘起到概念提出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是城市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到一定阶段后, 随着城市建设活动日益复杂而出现的。当代城市设计跳出了城市物质空间的框框, 以多学科融贯为特征, 渗透到城市空间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形”的城市设计全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有学者提出“当代城市设计”的概念, 以区别一般概念下的城市设计。

(1) 缘起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城市设计理论比较多地关注城市设计的物质空间元素, 如建筑体量及形式、土地使用、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与标牌、步行区等, 关注对这些元素个体及组合后形态特征的描述, 缺少对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讨论。城市设计项目从策划、设计方案到实施建设的每一个决策都操纵在“精英”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手中, 很少有公共参与的机会。

虽然城市设计成果也趋向同管理与实施过程的结合, 逐渐从单一的图纸控制发展成为图则和导则控制, 但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设计平台和设计团队等方面仍然局限在固有的框框里, 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中, “城市设计思想和城市设计实施之间”仍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以三部代表性著作的出版为主要标志, 分别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1960) 、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1961) 和库伦 (Gordon Cull e n) 的《城镇景观》 (1961) 。这些论著讨论的主体仍是城市物质空间和城市景观, 但从关注物质空间的结果转向关注空间的形成过程、社会效果, 赋予了城市设计更多新的内涵。

当代城市设计思潮强调“形式服从资金” (form follows finance) , 对当时城市设计推崇的“形式服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正如美籍华裔城市设计师魏民阁·卢所说, “城市设计课题已超过了以往的专门领域”, 城市设计成果也“必须是远远超过公式化的表格和分布图, 超过设计原则和设计审查的东西”, 城市设计师“对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理解, 也十分重要”。[6]

(2) 提出

1997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瓦可·乔治 (R.Varkki George) 教授在《当代城市设计诠释》 (A Procedural Explanation for Contemporary Urb a n D e s i g n) 一文中, 综述了前人对当代城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 以设计师和设计产品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 对当代城市设计做了全面阐释, 认为由于城市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要求城市设计应脱离一次订单设计范畴, 更多地转向设计目标、设计策略、设计导则与实施计划。

他提出当代城市设计的方法应该是二次订单设计方法, 即城市设计师并非像建筑师那样直接设计出要建设的产品, 而是设计影响城市形态的一系列“决策环境”, 使得下一层次的设计者们在这一决策环境规则的指导下做专业化的具体设计, 强调对全过程的参与和多学科的整合是当代城市设计的主旋律 (图4) 。

针对“二次订单设计”的城市设计观点, 通过比较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知识结构的异同, 他还对城市设计教育和城市设计师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可见,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已经跳出了城市物质空间的范围, 其基本任务是以城市规划基本构想, 以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现状的全面分析为基础, 以城市生活为依据, 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资源做二次分配, 对必需的空间条件和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提出保护和发展构想, 并依据科学的发展时序, 提出一系列塑造和实施的规则与手段、政策与政策环境, 以指导下一层次物质元素的设计创作。

显而易见, 城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物质上为城市经济发展搭建空间平台, 在技术上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美学上保证城市的空间景观质量, 在功能上改进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

2. 当代城市设计的特征

迄今为止, 虽然还没有对当代城市设计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但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文献的研究整理, [5]特别是对近几年国内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的比较分析, 发现当前城市设计工程实践的案例中, 城市设计的“当代”特征已悄然形成, 并逐渐趋于清晰,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多元的设计集群

谁是城市的设计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城市的设计者包括了“有名分”和“无名分”的多元化的设计群体, 包括城市及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各专业设计人员、不同的利益集团, 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7]这个群体有直接的设计实践者和间接的设计决策者、参与者 (图5) 。

当代城市设计的显著特征是在城市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搭建开放的设计平台, 创造各种机会吸引并规范间接的设计群体参与对城市的设计活动, 通过讨论对话、合作研究、协商妥协, 对城市发展方向和目标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其目的是让最终建成的城市空间成为“市民的城市”。

基于这样的认识, 建设贯穿于城市设计全过程的“开放的设计平台”业已成为当下城市设计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平台建设, 建立规范的工作秩序、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 把“设计团队”整合成“设计集群”, 有利于多元化的设计团队协同工作, 把城市设计思想变成积极的行动合力, 推动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

“集群” (c l u s t e r) 的概念作为整合资源的思考方法在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集群技术通过网络联系和规范行为, 面向集群内部的个体建立起明确的关联关系和角色定位, 大大提高了集群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借鉴集群技术的成功经验建构“城市设计集群”, 能将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框架、利益平衡机制、资源优化策略整合起来, 对中国新型城镇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设计集群”的概念和实践尚不够成熟和系统,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已有一些创造性的探索, 应引起足够重视, 诸如:在项目启动阶段, 举办一系列“接地气”的市民参与活动, 包括居民生活调查、问卷和意象图、社区工作坊等;在方案创作阶段, 进行公众参与、意见反馈、各行政部门沟通、专家论证等;在实施管理阶段, 开展愿景宣传、调整公示、专家评审等。

(2) 动态的设计成果

随着人们对城市空间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变化节奏加快, 静态的城市设计成果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如何以动态的设计成果适应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针对城市设计成果的内容和形式, 广大城市设计实践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对城市空间部分控制的原则下, 用各种弹性引导技术取代僵化的设计蓝图。部分控制原则包括对城市历史文化、形象标志、形态特色和自然生态等的整体保护, 如在空间上划定保护范围、影响范围以及主要视廊的控制要求。此外, 对于城市开发地块则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指标体系实现部分控制。

弹性引导技术则是通过设计导则和各种奖励策略来实现, 包括容积率奖励、税收政策奖励等。当代城市设计强调“设计决策环境”, 其重点是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实现弹性引导技术与引导策略、奖励机制的结合, 做到利用奖励机制动态引导建设项目的调整, 通过评估程序保证城市有机体的循环平衡。

容积率奖励制度是地方政府管理城市建设的成熟技术之一。奖励制度规定, 如果开发商按照城市设计的整体要求, 在开发地块内提供公共设施、保护历史建筑或保护生态环境, 政府将给予以下类型之一的容积率奖励 (图6) 。

原地奖励, 在原有建筑面积基础上额外奖励最多不能超过总面积25%的建筑面积;容积率转让, 将没有被开发的建筑上空有潜力的空间转让出去, 以获得额外收入;或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开发权转让计划, 采用“容积银行”概念, 将有开发潜力的空间分散转移到不同地段, 既刺激保护也促进开发。[8]

可见, 实施管理与设计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动态设计成果的显著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讲, 动态的城市设计成果是对城市设计项目实施管理的主动设计。

(3) 理性的行动计划

城市设计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由于城市空间资源的公共属性, 作为主导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行政主体, 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全过程中, 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观, 坚持科学的行动计划、引导策略、决策机制, 才能塑造出公平的、宜居的城市。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许多地方政府在运作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中提出了“城市设计框架” (urban design framework) 的概念。这是基于全过程城市设计方法而形成的工作思路, 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目前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行政管理工具, 被认为是城市设计实施管理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

城市设计框架的内涵从最初的空间框架, 发展成为政府管理层面用来项目策划、方案选择、组织协调和实施管理的一种组织模式, 将城市设计项目的运作从利用单一的设计工具转向了综合性管理工具的“组合拳”。其目的是在城市设计实施建设过程中, 使城市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社区建设三者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有机的行政协调机制 (图7) 。

迄今为止, 城市设计框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在空间上制定城市空间结构框架, 确定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特色区域和特色节点, 形成城市设计重点控制范围;在实施上制定实施管理与引导的工具, 制定“棒子”加“糖果”的控制和诱导策略;在管理上制定城市设计战略与行动计划, 使城市设计操作过程更加系统、理性和透明。

三、结语

当代城市设计自20世纪末被明确提出至今, 国内外城市设计领域对具有“当代特征”的城市设计实践探索十分活跃, 取得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为今后对当代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积累了素材、提供了条件。应该注意的是, 人们关注的是城市设计的“当代特征”而非“当代城市设计”一词本身。本文极力倡导的也正是具有“当代特征”的城市设计, 而非“当代城市设计”。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沿革及其内涵经历“学科交叉”“多学科渗透”和“学科融贯”的演变过程, 在阐述当代城市设计“二次订单设计”的概念后, 提出当代城市设计思潮所体现出的多元的设计集群、动态的设计成果和理性的行动计划这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城市设计,当代城市设计,二次订单设计,决策环境,城市设计集群

参考文献

[1]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单皓,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刘宛.城市设计概念发展述评[J].城市规划, 2000 (12) :16-22.

[3]洪亮平, 邓凌云, 李进.中国现代城市设计20年回望[J].城市规划, 2003 (S) :10-12.

[4]ARIDA A.Quantum City[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 2002.

[5]KRIKEN J L.City Building, Nine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2010.

[6]卢.城市设计的视点[J].国外城市规划, 1994 (3) :37-38.

[7]CARMONA M, TIESDELL S.Urban Design Reader[M].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 2007.

上一篇:公司2013年度计划大纲下一篇:以爱学习为主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