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企业文化复习资料第二章(通用5篇)
自考企业文化复习资料第二章 篇1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zikao/
自考企业文化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企业文化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企业行为文化:是通过全体员工的企业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
2、企业行为:指企业员工和员工之间以及企业员工和相关的非企业员工之间“与企业工作相关”的一切交往行为。
3、企业物质文化:是以企业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
4、企业精神文化:就是广义的企业精神。
5、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据以进行价值选择的基本观念。
6、企业理念:是企业据以进行事实选择的基本观念。
7、企业精神:指企业员工所有具有的共同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
8、企业规范与制度:是企业中带有某种强制型的制约员工行为的规则,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9、企业伦理:就是企业道德,表明企业的善恶标准和道德标准。
二、选择题
1、企业文化的最基本内容或企业文化的第一层要素包含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三大基本要素。
2、企业行为包含企业正式行为和企业非正式行为。相应于企业正式行为的行为文化的具体要素称为显性要素,相应于企业非正式行为的行为文化的具体要素称为隐性要素。
3、企业行为文化的显性要素,集中表现为企业交往礼仪,特别是行为礼仪规范、语言礼仪规范和仪表礼仪规范。
4、企业交往礼仪就是企业员工之间、企业员工与非企业员工之间进行相互交往的礼节。
5、企业交往礼仪的内容仪表礼仪规范、行为礼仪规范和语言礼仪规范。
6、基础要素的子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企业吉祥物。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zikao/
7、产品要素的子要素:产品本身、产品包装、服务。
8、企业精神文化的具体要素包含:核心要素、引导要素、制约要素、习惯要素。
9、核心要素指企业精神文化中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10、核心要素包含: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与(狭义的)企业精神三个子要素。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企业行为文化的定义?
在企业行为文化的定义中,单纯的企业行为本身并不能看成是企业行为文化,只有将企业行为与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思考时,也即只有通过企业行为看到隐藏在企业行为中的某种企业精神时,才能将企业行为理解成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员工的行为是企业行为文化的载体,企业精神决定着这一载体的行为风格
2、企业文化行为的具体要素?
(1)显性要素:指与企业正式行为相关的“显露于”企业正式行为之中的企业精神
(2)隐性要素:指与企业非正式行为相关的“隐藏于”企业非正式行为中的企业精神
3、企业行为文化具体要素之间的关系?
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企业行为文化中,显性要素中所包含的企业精神和隐性要素所包含的企业精神,常常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
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之间的统一关系。在企业行为文化中,显性要素中所包含的企业精神和隐性要素所包含的企业精神,有时处于相互统一的状态
4、怎样正确理解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就是以企业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
首先,在企业物质文化定义中,单纯的企业物质形态并不是企业物质文化,只有当企业物质形态成为企业精神载体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物质形态体现了企业精神的时候,才能被说成是企业物质文化。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zikao/
其次,在企业物质文化定义中,单纯的企业精神形态也不是企业物质文化,只有当企业精神寄托于企业物质载体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精神表现企业的物质形式之中的时候,才能被说成是企业物质文化。
5、企业物质文化的具体要素?
(1)基础要素: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企业吉祥物
(2)产品要素:产品本身、产品包装、服务
(3)环境要素:整体环境、局部环境、工作用品
6、企业物质文化具体要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物质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以基础要素为中心的相互促进关系
(1)基础要素的中心地位:基础要素是中心要素,其他要素围绕基础要素而展开,成为基础要素的不同表现形式
(2)基础要素和非基础要素的相互促进:基础要素对企业物质文化中的其他要素(非基础要素)具有促进作用,因为基础要素的规范形式决定了非基础要素的规范形式,并非纯粹被动的要素,他们也反作用于基础要素
在企业物质文化的诸要素中,基础要素是中心要素,对其他要素起着决定作用,但是,在此基础上,其他要素对基础要素也存在着明显的反作用
7、怎样正确理解企业精神文化的定义?
正确理解企业精神文化,便不能机械地将企业精神文化不仅仅理解为思想形态。企业精神文化必然会体现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之中,以及体现在企业的物质环境之中。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要素之一,企业制度属于“思想形态”的企业文化,属于具有某种“行为风格”的企业文化。
8、企业精神文化的具体要素?
(1)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
(2)引导要素:典范榜样、英雄人物、故事传奇、历史传统
(3)制约要素:企业规范与制度、企业伦理
(4)习惯要素:企业习俗、企业信念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zikao/
9、企业精神文化具体要素之间的关系?
(1)核心要素和习惯要素的中心地位:习惯要素是沉淀为企业员工不自觉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企业风俗、企业信念的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
(2)引导要素和制约要素的辅助地位:尽管企业会采用很多手段来贯彻企业价值观系统,将核心要素(企业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心理习惯,但是,引导要素和制约要素是其中两种重要的基本手段
10、怎样把握企业文化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精神文化,他们的关系是
(1)相互交融,相互作用(2)统一于企业价值观
11、怎样理解全部企业文化统一于价值观?
(1)全部企业文化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中的各类具体要素直接统一与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中的隐性要素通过显性要素间接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中的各类具体要素直接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的非基础要素通过基础要素间接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中的非基础要素统一于基础要素;
企业物质文化中的基础要素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
(2)企业精神文化统一于企业价值观
全部企业文化统一于企业精神文化,以企业精神文化为核心,而企业精神文化则统一于企业价值观,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
12、案例思考:按企业物质文化的原理评价某一产品名称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更多自考请访问:http:///zikao/
“索尼”这一名称企业符号,也是一个产品符号,但是这一符号具有自己特特的文化内涵。
猎学网-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
自考企业文化复习资料第二章 篇2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②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特别提醒 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①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②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表现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当前我国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试题往往以时政材料或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非选择题和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关知识。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中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别提醒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3.特点
(1)潜移默化。①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③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endprint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且反复考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本考点有可能仍然是2014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且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知识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特别提醒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i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除此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传媒。①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②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人口迁徒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做法。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而且多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关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活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endprint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如下表)。
★特别提醒 传统文化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传统文化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因此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m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特别提醒 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认为要先继承后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而不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复习备考时,我们可结合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等事例,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习俗在今天的价值;也可结合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今天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等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还可结合“洋节日”在我国盛行、传统节日受冷遇的现实,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醒 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4.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自考企业文化复习资料第二章 篇3
一、单选
1.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以(文化)为实体,按照一产品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合配的并且耗费一定成本的物品服务。
2.文化产品按照(公共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3.萨缪尔森认为,公共物品有如下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公益性)。
5.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6.文化事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经的(公共性)。7.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直接性、明确性的特点。8.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中,(经济方法)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最有效的手段。
9.指导性管理与指令性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较少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
10.受文化的政策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文化政策目标团体)。
11.(方案设计)是确定文化政策的中心环节。12.(文化政策功能的终止)是指文化政策自身所具有的和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发挥和行使的作用,效力和职能的局部或全部的终止和结束。13.(文化政策机构的终止)指由于某项政策功能的终止而导致的机关组织机构的撤销或职能的转变。1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5.文艺创作政策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
16.中国专业舞台艺术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17.文物工作政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18.中国对文物实行的分级保护,对于可移动的文化,按文物何时何地分为三级进行科学保管与收藏。
19.文化市场政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0.加强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建设,属于(群众文化组织)。
21.党内主管文化的最高领导是(中共中央宣传部)。22.中央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3.(文化中介机构)是指在文化经济市场中,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信息,促成交易而收取佣金等报酬的文化服务机构。
24.我国最早成立的文化行为协会之一是(宁波北仑
文化行业协会)。
25.文化事业组织是种免税组织,有严格的免税规定,表现的是(非营利性)。26.国际标准书号由(“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位”)四组数字组成,其英文缩写依次是“ISBN”。
27.2002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成立。我国图书出版的集团化建设开始实施。
28.在国内出版公开发行的报纸都有国内统一刊号和邮发代号。(CN)为中国代号。29.高校报纸的统一刊号形式是一般的统一刊号后面加(F)
30.(文化市场的经营立体)是指在文化市场上依法从事文化商品经营和进行文化服务活动的个人和组织。
31.(执业注册)是在国家实行准入控制的行业内,从业人员取得法定的职业资格后,还须办证执业注册登记手续方可开业。
32.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调节社会分配和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33.“六五”计划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尚未实现。
34.“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
35.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阿多诺)。36.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它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外国层)。
37.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生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的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38.(网络游戏)属于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产品。
39.2004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
40.实现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41.实施的法规、传统、道德和标准、伦理关系扩大到社会之后,就使得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了(家法社会)的特点。
42.城市文化特征的(多代性)反映了文化历史的演进。
43.城市的重要特点或者本质特点是(集聚)。44.(城市建筑)作为物质文化的一种,被人们比作城市的名片。
45.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还要考虑它的节奏感和整体效果。
46.(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
构。
47.城市人口文化也就是(市民文化)。
48.(培育具有现代化素持的市民)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
49.城市文化建设在工具取向上存在分歧,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50.“三馆二宫一厅”中的一厅是指音乐厅或者歌剧院。
51.其中“三馆二宫一厅”中三馆是指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二宫是指文化宫、少年宫、一厅是指音乐厅或者歌剧院。52.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来的。
53.地域性:这是社区文化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54.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实际遇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55.市场调节模式的特点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调节。
56.我国的文化事业法律本系是宪法为核心。57.《文物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部文化法律。
58.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国家所有优先原则。59.传统文化体制的生存环境:计划体制。(1)它依赖于计划体制所提供的基本制度规则,(2)它依赖于计划体制所提供的经费支持。60.20世纪80年代没有进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的是广播电视业。
二、多选
1.文化行政的主要特点:宏观性、间接性、多样性。2.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文化管理部门:由主要办文化向管文化较多、由主要是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较变、由主要是直接管理局间接管理较变。
3.先进文化建设的两个目标:一是树人的目标,二是社会目标。
4.文化政策立体指:执政党、国家立法机关、政府、文化政策研究人员。
5.文化政策方案的确定包括三个阶段:确定文化政策目标、方案设计、方案抉择。
6.我国文化事业总政策包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包鸣”两部分。7.我国文化行政管理组织存在的弊端:组织结构不合理、宏观调控措施不到位、行政管理手段不规范。8.文化市场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传递信息的功能,2.知识转化的功能,3.教化引导的功能,4.整合凝聚的功能。
9.文化市场按照不同标准较为不同类型:1.营销
环节,2.营销区域,3.营销内容。10.电影市场的经营主体分为三类:制片者、发行者、放映商。
11.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公益性、教育性、非营利性。
12.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有性、社会公家性、社会公用性。
13.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表现:1.文化设施日益完善,2.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繁荣发展,3.民间艺术抢救活动声势浩大,4.群众文化事业异彩纷呈,5.文搏事业卓有成效。
14.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
15.新兴文化产业管理: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网络文化产业、会展业。
16.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1.以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济决定了传统农村文化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2.以农族关系为基础的组织群体特征,3.以孝梯和勤俭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4.以舆论和情感作为主要的农村社会控制手段。17.农村文化的功能:认识功能、整合功能、调适功能、导向功能、教化功能。
18.城市的物质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城市人文景观文化。
19.社区文化的特征:1.地域性,2.群众性,3.多样性,4.交融性。
四、判断
1.文化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文化经济活动的管理是文化事业的宏观层面(×)
2.文化政策主体问题决定了文化政策的所属,即文化政策代表谁的利益、反映谁的要求。(√)3.执政党是政策的主体中的核心力量。(√)
4.文化政策制定是指文化政策问题界定到文化政策议程的建立再到文化政策文本确立以及合法化的过程。(√)5.“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事发展的正确方向,简称“二为”方向。(√)6.“古为今用,评为中用,推陈发新”是正确认识,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7.以拥金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文化服务报酬,它通常为中介交易双方承担。(√)8.文化事业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服务”更多地体现为服务者与社会公众的“契约关系”,不以公共权力的基础,也不具有强制性。(√)
9.《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学科分为五大部类,2
2个基本大类。(√)
10.我国的期刊发行模式主要有:依靠邮政系统发行,杂志社会自办自行,通过第三发行公司发行的三种模式。(√)11.随着信息的潮流的涌起,出现了期刊网上发行的新模式。(√)
12.根据电影审查分级标准,国产和进口影片按内容分为普通影片和少年儿童不宜观看两类。13.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理所当然地应当归社会全体公民所在。(√)14.狭义文化产业是文艺广电业:广义文化产业简称文教广电业。(√)15.文化产品(可)以按照一般商品等所交换的原则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接受市场的选择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16.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对于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的坚持产业化方向,但政府应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对于消遣、益智、娱乐型文化则完全产业化。(√)
17.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重要特点:经济上的竞争以城市为竞争单位。(√)
18.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
19.文化事业主要由国家举办,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国家规定并通过发布指令性的计划加以实现。(√)
20.我的文化事业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文化法为主要内容。(√)21.《文化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和颁布的第一部文化法律。(√)
22.1910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23.出版单位实行(主编)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24.西方国家没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文化十分明确地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
25.《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分类模式:(1)主体或核心行业,(2)前沿文化行业,(3)拓展的文化行业,(4)广告业与咨询业。(√)
26.《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的分类模式:(1)主体或核心行业,(2)前沿文化行业,(3)拓展的文化行业,(4)广告业与咨询业。(×)
三、名词解释
1.文化事业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和各种文化企事业单位对各项文化事业和具体文化活动的规则、组织、协调和监督,包括宏观文化行
政和微观文化管理两个层面。
2.文化政策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对象,根据一定时期的国家文化利益,决策和制定文化政策以实现国家文化目标的人以及由这类人的群体组成的组织形态和机构形态系统。
3.文化组织:主要是指各相关群体为了实现全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权责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随环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适应与调整的完整的有机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及全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目标,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文化产品、管理文化事务为基本职能。
4.文化事业组织:是指国家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国这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营利组织。5.文化市场:就是文化商品、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和领域。
6.图书市场:图书商品出版、发行、买卖整个流通过程中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7.文化市场稽查:是指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依照文化市场管理法、法规和规章,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栓查的具体行政行为。
8.公益性文化事业:指由国家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或社会某一部分人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9.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10.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
11.家族文化:是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以宗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注重家族内家庭与家庭之间、族员与族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一种村落文化。
12.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及从外界吸收的思想,准则、艺术等思想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13.城市化: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城市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14.社区文化: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特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5.文化事业管理模式是管理文化事业过程中用于规范文化管理关系的制度体系。16.多元复合模式是一种包括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
种管理形式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17.文化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国家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8.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指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
五、简答
1.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1.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2.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3.坚持分类管理原则。2.文化政策终止的主要形式?
答:文化政策的终止是指停止执行某项文化政策。1.文化政策废止,2.文化政策替代,3.文化政策合并,4.文化政策分解,5.文化政策缩减。
3.文化中介机构的功能?
答:1.扩大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加速文化商品流通。2.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拓展文化再生产规模。3.引导文化经济消费,培育文化消费群体。4.开发文化专业市场,建构支柱文化产业格局。5.推动文化事业体制的转换,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制。4.文化事业组织的特征?
答:1.社会服务性,2.非营利性,3.非政府性。5.我国群众文化组织的构成?
答:1.人民团体,2.基层文化馆、文化站和群艺馆,3.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6.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
答:1.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2.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于建设现代化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3.繁荣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调节社会分配和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7.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答:1.文化投入欠账较多,文化发展水平偏低,2.文化发展不平衡,3.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数量的增长,4.文化建设的队伍不够稳定,文艺人才流失现象日趋突出,5.文化体制改革还不够理想,6.文化法制不够健全。
8.公益性文化事业管理的原则?
答:1.坚持持续增加投入原则,2.坚持公益性原则,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4.坚持法治原则,5.坚持向文化生活贫乏的群体倾斜的原则,6.坚持兼顾各方面的文化利益原则。
9.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面临的机遇?
答:1.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管理的成功
经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有助于更好地引进外资,拓宽融资渠道,3.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动力。
10.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答: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2.加强农村文化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1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举措?
答: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3.坚持文化大众化方向,培植多元的农村小康文化主体。12.城市文化的特征?
答:1.城市文化的多代性与多元性,2.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层次性,3.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整体性,4.城市文化的现实生活与有效管理笥,5.城市文化的快节奏性与求新性,6.城市文化的集聚性、扩散性与地域性。
13.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答: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2.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4.形成若干个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艺术团体,5.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6.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4.社区文化的功能?
答:1.社区文化具有营造“社区精神”的作用,2.社区文化具有提高“社区综合竞争力”的作用,3.社区文化具有提高社区综合素质的作用。15.政府主导型文化事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答:1.健全的文化行政体系,2.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3.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16.《电影管理条例》实行的基本制度?
答:1.摄制电影许可证制度,2.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制度,3.电影审查制度,4.电影进口专营制度,5.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制度,6.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制度。
17.我国互联网文化管理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答:1.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许可制度,2.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制度,3.互联网文化产品审查制度。
18.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方向? 答:1.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2.完善相关法规,依法建设文化,3.深化文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4.完善文化市场体系,5.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6.逐步实现文化管理体制向
大文化管理体制转变。
六、论述
1.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答:1.认识上的偏差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2.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3.文化阵地建设参差不齐,投入不足,利用率不高,发展不平衡,4.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农村文化事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出现诸多问题,6.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文化仍具有封闭性、凝固性、落后性、农耕性等特征,7.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2.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第一,体制内改革快于体制外改革;第二,外层制度改革快于核心制度改革;第三,基层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快于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总之,20多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特点是“非平衡性发展”,即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外层制度改革与核心制度改革、基层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和文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不配套、不协调,集中体现为“三大差异”;一是行业系统差异,二是地域差蒸发量,三是同一系统内部不同基层单位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改革的速度与路径也有差别。
3.多元复合模式的特点及利弊分析?
答:多元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多元复合模式是一种包括集权、分权和放权等多管理不甘落后 文化事业管理体制。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同一个国家内,对不同的文化事业或同一文化事业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发展对同一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甚至在同一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中,包括了截然对立的多元化因素。其优点体现在:第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地方办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对地方文化单位和文化活动的资助,并在必要的时候保护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第二,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利于对那些需要加强调控的部门进行有效的监控,也有利于使那些可交由市场调节的行业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第三,集权、分权、放权并用,体现了这一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文化事业管理能遵循文化活动本身的规律和要求。这种模式也有其内在的缺陷,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放权和收权的冲突会给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协调工作造成较多的问题。4.论述国外文化事业管理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国家计划模式,以苏联为代表;政府主导模式,以韩国为代表;市场调节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多元复合模式,以法国为代表。
国家计划模式以苏联为代表,这是一种中央高度集权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一国的文化事业由各级政府及其春主管行政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和控制。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文化事业主要由国家兴办,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国家规定并通过发布指令性的计划加以实现。
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条块结合的、封闭性的文化行政网络、有利于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和国家认同,有助于推动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的迅速发展和壮大,集中人力物力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文化艺术精品。
这种体制的弊病也十分突出:一是片面强调文化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工具,忽视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文化沦为政治的附庸;二是轻视了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文化产品的供需关系紧张。矛盾突出,难以有效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行政机关拥有文化管理的一切权力和绝对权威,以指令性手段管理文化单位,文化单位没有自主权,其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受挫。同时,文化经费来源单一,国家拔款有限,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政府主导模式以韩国为代表,政府主导特点是文化事业以私人兴办为主,但政府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自身拥有的权力及合法有效的手段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和协调,使文化事业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沿着特定的方向繁荣发展。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政府的强力调控有助于消除文化交流中颓废、腐朽等不良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国民消除现代化过程中焦急、困惑、不信任等消极文化心理的束缚,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第二,文化管理机构“少而精”,尤其是广播电视系统的“局台合一”建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这也为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求发展创造了条件,该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它较适合小国寡民的国家,较适合单一制的国家,不太适合多民族、地城辽阔的大国。
市场调节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特点是文化事业的发燕尾服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调节。
自考企业文化复习资料第二章 篇4
你们好!
自学考试公共关系、社会工作专业申请2012年下半年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已经开始,请参考以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网上报名+邮寄、汇款(不接受现场报名)的方式报名。具体事项如下:
一、报考条件
原则上所有课程的理论考试已全部及格者方可报名参加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如有少部分课程未考完,但确定能在论文成绩1年有效期内考完且能办理毕业登记的同学可酌情申请论文答辩,但对于由此引起的各种风险由考生本人自负,答辩费不退)
注:论文成绩(自答辩完成之日起)一年之内有效。
二、报考办法及要求
1、报名时间
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本次为2012年5月25日-31日),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的“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信息系统”进行论文答辩的网上报名。同时,还必须在2012年6月15日之前(以邮戳时间为准)将论文指导答辩费200元,并与论文提纲(含论文题目)、考生回执(见附表二)等书面材料按我们指定的相关地址进行邮寄。
2、报名只需寄以下材料(资格审批表、免考材料不需寄)
(1)考生回执(填好打印)、论文题目与论文提纲(篇幅一般不少于1000字)。论文提纲包括论文纲目、基本论点、主要论据以及如何进行论证等具体内容。
(2)论文指导答辩费200元(答辩费不允许放在信封里或快递里,遗失自负)。
3、邮件及答辩费邮寄方式
通过中国邮政邮寄报考材料及论文答辩费(200元邮局汇款),邮局汇款和材料邮寄地址均为: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逸夫管理科学楼4楼收件人:任爱民邮编:210093电话:835939454、考生须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准考证参加答辩。证件不符或不全者不得参加答辩。
5、考生与主考学校间的来往信件(含回执)及汇款等须按规定时间发出(以邮戳为准),并要清楚的写明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与Email等。如有逾期或书写差错,概不办理,后果自负。
6、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如在论文撰写中弄虚作假,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7、社会学院收到论文提纲后,根据学生选题确定指导教师,指导老师的安排在2012年7月5日左右发布在此网上,请同学在2012年7月30日前电子版的大纲
E-mail与指导老师联系(因单位搬迁到仙林,邮寄材料收不到)。考生必须将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反复修改好的论文终稿给指导老师审核,审核同意定稿方可打印。最后的定稿在2012年11月10 日答辩时交打印稿3份即可。毋须再寄来。
三、考生注意事项
1、答辩费汇款(通过邮局汇款,请勿夹在寄送材料里)时请在汇款单留言栏内注明专业及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以及联系电话,回执和论文提纲的封面上同时注明详细、有效的邮政编码和地址、电话以及电子信箱。(必须填写清晰、完整、有效,建议打印,否则后果自负),以免延误论文指导。
2、友情提醒:本科报考资格审查表、免考申请表(毕业登记时需要),需提前办理(各地自考办),以免影响毕业,毋须寄给我们。请尚未办理或还有少部分课程未考完的考生充分考虑论文的有效期视个人情况,酌情、慎重申报此次毕业论文答辩,风险自担。
4、有多个准考证的请在回执上填写专业且准备办理毕业登记之地的准考证号码。
5、社会学院将在2012年7月5日左右将分配的指导老师的联系方式以及论文答辩要求通过http://sociology.nju.edu.cn“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招生就
业”——“自考天地”公布,因此务必请考生务必在回执上填写清楚E-mail(请不要随意更换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
6、答辩时间安排
(1)2012年11月10日(8:30-12:00)
(2)答辩分组名单和答辩流程于2012年11月9日在http://sociology.nju.edu.cn“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招生就业”——“自考天地”公布。
具体答辩事宜均以社会学院的安排为准。
附论文选题(仅供参考,也可自拟题目)
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l、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
2、城市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
3、社区情感培育与社区建设
4、城市外来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问题
5、关于城市老年群体情感生活的调查
6、单亲家庭子女成长辅导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7、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8、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
9、城市农民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探析
10、居住小区环境评价初探
11、持股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职工分化的影响——关于企业改制的实证研究
12、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3、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障碍
14、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
15、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公共冷漠问题
16、城市社区服务模式初探
17、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调查与分析
18、解析高学历失业现象
19、就业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20、外来人口管理的新思路
21、婚姻状况与心理疾病
22、呼唤生命教育
23、市民健康:当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4、现代购物中心的文化解读
25、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一学习型社区
26、城市儿童福利制度的调查研究
27、城市慈善事业现状调查
28、“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
29、透视家庭暴力
30、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31、城市社区参与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32、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
33、苏州市流动人口职业培训现状的调查
34、城市里的希望工程——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35、下岗职工隐性就业行为探析
36、关于城市低保的调查分析
37、聚焦城市贫困家庭的一日三餐
38、社区居委会的权力问题
39、转换机制,完善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40、城市反贫困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4l、关于苏州市民对世界遗产博览会的态度和社会参与的调查
42、世界遗产博览会的市民参与和市民素质——一项关于XX区市民的抽样调查
43、社会福利服务领域行业管理体制的创新
44、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45、公共场合陋习的博弈论及社会心理学分析
46、越轨人员的社区矫正与人文关怀
47、从社会心理层面看性别角色差异对女性的影响
48、民主自治:社区建设的核心
49、关于“爱心翅市”的调查与思考
50、福利企业中的残疾人问题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说明:上述选题仅供参考,考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公共关系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1.企业失败的原因分析
2.公共关系与企业形象塑造
3.品牌战略与定位
4.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
5.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危机
6.中国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7.中国企业危机研究——以***企业为例
8.从SARS危机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
9.从房地产涨价看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10.中国社会贫困问题研究
11.女性消费心理探讨
12.明星崇拜的社会心理机制
1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
14.“面子”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可以从一个小的方面去写,如消费行为,送礼行为等)
15.中国社会的分层问题
16.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
17.公关礼仪与企业形象
18.办公室礼仪与企业日常管理的关系
19.企业凝聚力的建构
20.晶牌营销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
21.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大众传媒
22.网络对社会化的影响
23.网络时代的社会关系重构
24.中国现阶段失范问题研究
25.民企与外企的培训模式比较
26.现代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激励问题研究
27.影响个人职业生硬的因素分析
28.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经理的素质分析
29.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运作初探
30.解析一次成功的谈判案例(可加副标题)
31.试论谈判技巧在现代商务中的作用
32.中外商务谈判技巧的比较研究
33.公共关系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
34.社会转型与公共关系的主体性建构
35.当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
36.试论组织结构体制的重塑与公共关系的协调
37.从企业行为看企业文化的塑造
38.试论企业文化与人格塑造
39.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
40.“人世”后,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走势研究
41.中国式离婚:原因与对策
42.中国农村与城市妇女自杀比较研究
43.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44.人世与中国企业危机应对研究
45.大众传媒与人的社会化
46.大众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7.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48.晶牌创建与广告策划
49.广告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50.广告与“性”
51.我国广告业发展的状况分析
52.广告对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影响
公共关系《企业文化》自考 篇5
1、企业扩张:就是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或连锁经营,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2、企业文化扩张:就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扩张的手段,运用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扩张。
3、强势企业文化:指与其他企业文化相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企业文化。
4、互补式企业文化扩张:指的是扩张企业文化的强势特征并不明显,扩张企业文化与被扩张企业文化之间具有互补特征。
5、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指的是扩张企业文化的强势特征比较明显,扩张企业与被扩张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
6、一体化企业文化扩张:指的是扩张企业文化的强势特征十分明显,扩张企业文化纯粹利用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扩张,通过自己的文化与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资本联合,构建与自己的企业文化保持高度一致(一体化)的新兴企业。
二、选择题
1、资本扩张构成了企业扩张的本质内容。
2、强势企业文化指与其他企业文化相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企业文化。
3、强势文化首先必须是优质企业文化。
4、优质企业文化具有实实在在的优质企业作为支撑。
5、优质企业文化的标准:在形式上必须坚持企业文化的认同性、系统性、同一性、唯一性、稳定性和开放性。在内容上必须坚持企业文化的效率性、道德性、公益性、创新性。
6、企业领袖意识是企业敢于扩张的基础,也体现了企业文化扩张的动力。
7、互补式企业扩张就是以扩张企业略占主导地位的扩张企业与被扩张企业之间的平等合作。
8、互补式企业文化扩张具有“平等融合”的形式。
9、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具有“兼并”的形式。
10、一体化企业文化扩张具有“复制”的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企业文化扩张与企业文化管理经营,竞争的关系?
(1)他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企业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大致包含了企业扩张文化;企业竞争文化包含了企业扩张文化,文化扩张也包含了竞争的含义。
(2)他们之间存在相互起别:企业扩张文化不能等同于企业管理文化、经营文化、竞争文化。企业扩张文化都又自己不同的侧重面,不同的诉求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作用发挥方式。
2、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扩张的地位?
(1)企业扩张是当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2)企业文化是企业扩张的文化保证
3、强势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建设优质文化:立足于优质企业文化的标准,采用正确的优质企业文化建设来源:考试大
(2)创建优质企业:立足于优质企业的应有指责,采用正确的优质企业创建途径
(3)推广企业形象:正面推广企业形象,竞争展示企业形象
4、强势企业文化的提升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高度自律的领袖意识:树立企业领袖意识、树立高度自律意识
(2)百折不挠的扩张精神:树立企业扩张的精神、树立百折不挠的精神
(3)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树立企业开放的胸襟、树立海纳百川的胸襟来源:考试大
5、怎样理解互补式企业文化扩张的基础与形式?
基础:
互补式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互补式企业扩张。
(1)从扩张企业方面看,扩张企业在互补式企业扩张中略占主导地位
(2)从被扩张企业方面看,被扩张企业在互补式企业在互补式企业扩张中具有补充优势地位
形式:
互补式企业文化扩张具有“平等融合”的形式。
(1)扩张企业文化具有微弱的优势地位
(2)被扩张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平等地位
6、怎样理解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的基础与形式?
基础:
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的基础是改造性企业扩张。来源:考试大
(1)从扩张企业方面看,一类是非优质企业,这类企业之所以能收购兼并其他企业是凭借实力;另一类是优质企业,不仅凭借实力,海凭借自己是优质企业、领袖企业、龙头企业。
(2)从扩张企业方面看,一类是优质企业,规模小缺乏资金,另一类非优质企业,管理混乱。
形式:
改造性企业文化扩张具有“兼并”的形式。
(1)对于优质企业的改造:将被扩张的优质企业文化改造成类似于扩张企业的优质企业文化,最终达到不同优质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仅仅改造被扩张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使其于扩张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保持一致。考试大论坛
(2)对于劣质企业的改造:输入和贯彻扩张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形成体现扩张企业价值观体系的企业文化氛围。
7、怎样理解一体化企业文化扩张的基础与形式?
基础:
一体化企业文化扩张的基础是一体化的企业扩张。
(1)从扩张企业方面看,只要能够在品牌、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方面与扩张企业保持一体化,便可以顺利地进入新的市场。
(2)从扩张企业方面看,拥有一定的资本认同扩张企业的领袖地位,保持一体化,凭借扩张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以及扩张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
形式:
一体化企业文化扩张具有“复制”的形式。
(1)新办企业文化与扩张企业文化必须高度一致。
(2)新办企业文化与扩张企业文化不能机械一致:新办企业在坚持“复制”的基本原则下,适当考虑新办企业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适当采纳新办企业所在地域文化背景中的某些因素,常常也是必要的。
8、海尔的“休克鱼疗法”有何启示,举例说明?
张瑞敏所谓的吃“休克鱼”,是针对中国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一种企业兼并方式,其兼并所依靠的手段主要是诸如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企业管理模式等企业无形资产。
具体地说,在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造成了一批休克鱼,这种鱼一方面不是死鱼,因为他们尚有很好地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也不是活鱼,因为他们管理混乱,经营不善,效益不好。既然活鱼吃不到,死鱼不能吃,那么就应该吃休克鱼
一、名词解释
1、民族文化:就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模式,以及民族群体实践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情景管理:反对严格死板地固守某种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反对将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看成是神圣不可动摇的教条,倡导根据具体场合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倡导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来源:考试大
3、科学管理:将企业所有地管理活动都纳入以科学方式制定的制度与程序之中,从而使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都按照清晰地制度与程序进行实施。
4、中国企业文化国际化:
基本含义:指中国企业文化积极与其他民族地企业文化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真正成为国际企业文化的一员。考试大论坛
提高含义:指中国企业文化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地水平,成为国际上领先的企业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选择题
1、中华民族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以“孝”与“忠”为核心地伦理文化。
2、西方民族文化发源于古代希腊,科学精神始终是古代希腊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3、人治精神——注重人情、忽视原则、主观随意。
4、法治精神——忽略人情、尊重原则、固守规章。
5、人治精神作为企业治理中以法治精神为基础的升华精神。
6、法治精神作为企业治理中的一种基本精神。
7、中华民族文化的模糊性特征应用到管理领域,必然导致情景管理。
8、科学管理是将企业所有地管理活动都纳入以科学方式制定的制度与程序之中,从而使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都按照清晰地制度与程序进行实施。
9、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了由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0、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提高方向体现了由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决定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观趋势。
三、简答题
1、简述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决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有反作用。
2、什么是中西民族文化的三对相互对立的特征?
(1)伦理性特征与科学性特征(2)整体性特征与个体性特征(3)模糊性特征与清晰性特征
3、简述人治精神与法治精神的相互关系?
(1)人治精神与法治精神是互相差别的两种精神
人治精神“注重人情、忽视原则、主观随意”,法治精神“忽略人情、尊重原则、固守规章”。人治精神与法治精神是两种相反的精神。
(2)人治精神与法治精神具有相互补充的性质
(3)人治精神与法治精神有机融合4、简述团队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相互关系?
(1)团队意识与个体意识相互差别
(2)团队意识与个体意识相互补充
(3)团队意识与个体意识的有机融合5、简述情景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相互关系
(1)情景管理与科学管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情景管理高度灵活,科学管理固定不变;
(2)情景管理与科学管理是两种相互补充的管理:企业既不能没有情景管理也不能没有科学管理;
(3)情景管理与科学管理有机融合:科学管理是基本管理,情景管理是提升管理,中西文化背景下得企业文化融合,应该坚持科学管理为基础得情景管理与科学管理得统一。
6、中国企业文化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基本含义:指中国企业文化积极与其他民族地企业文化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真正成为国际企业文化的一员。
提高含义:指中国企业文化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地水平,成为国际上领先的企业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企业文化国际化第一层含义应该是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了由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考试大论坛
中国企业文化国际化第二层含义应该是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提高方向体现了由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决定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观趋势。
7、中国企业文化国际化的原则有哪些?
(1)以实现文化为起点(2)以民族特色为基础(3)以经济效益为目标(4)以美好生活为归宿
8、简述“康洁利公司”洋经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完全照搬他过去惯用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的许多东西不能接受,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弹性和适应性。
他到任后学会的第一个中文词就是“关系”,而他最终还是因搞不好关系而离华返美。他强调“我是总经理,我和你们不一样,你们要听我的”。他甚至要求,工作进入正轨后,除副总经理外的其他员工不得进入总经理办公室。他不知道,聪明的中国企业负责人在职工面前总是强调和大家一样,以求得职工的认可。
【自考企业文化复习资料第二章】推荐阅读:
2024年4月03297自考企业文化试题08-03
浅谈企业合并中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自考_湖北第二10-18
自考专科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5-25
自考鲁迅研究复习资料09-03
自考英语二复习资料10-02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试卷08-26
自考审计学复习笔记09-25
操作系统自考复习重点07-19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