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2024-11-30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精选9篇)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1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认真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和村域经济提升两个专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根据学员参加培训情况,我们对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调查的3个乡镇,9个行政村,共有农户90户,农业人

口412人,劳动力总数247人,在家务农11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3%,占总人口的27.1%,外出务工13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6%。

2、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现状:

在家务农劳动力高中文化19人占21.1%,初中文化51

人占56.6%,小学文化20人占22.2%: 30岁以下12人占13.3%,30---40岁23.3人占37%,40--50岁占38.8%,50以上22人占24.4%。

3、受教育培训情况:

受教育年限平均8年,知道农业选用优良品种的64人,占71%,知道一点的35人占38%。知道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的35人占38%,知道一些的25人占27%,不知道的30人占33%。对知道种植业使用农药的46人占51%,知道一些的34人占37%,不知道的20人占20%。对农业增产增收的技术来源于农业部门的70人占77.7%,从其它方面知道种植新技术的10人占11.1%。参加三次以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占20%,参加三次以内的占65.6%,参加两次以下的占14.4%。

4、对惠农政策的了解情况:

知道国家惠农政策良种补贴的46人占51.1%,种粮直补的30人占33.3%,家电下乡补贴的10人占11.1%,对参加涉农协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知道的10人占11.1%,没参加的80人占88.8%,农机具补贴的4人占0.44%。

5、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79人占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54人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36人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60人占66.6%,参加技

能培训的20人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10人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60人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60人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10人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3人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10人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4人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5人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20人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3人占0.33%,养羊技术的5人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20人占22.2%,养鸭技术的5人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20人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60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10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25人占27.7%,2—3天的35人38.8%,4—7天的30人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70人占77.7%,在乡镇培训的20人占22.2%,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30人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40人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20人占22.2%。

从以上现状看出:一是农民教育培训任重而道远;二是

必须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三是加快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农民教育培训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农民培训工作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由此可见国家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家通过农民培训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再一方面,随着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急需一批掌握一定技能的务工人员。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良好机遇,整合农民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培训范围小,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少。我县现有外出农民工总数3488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5.7%,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5%。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

训掌握一技之长的18650人占占农民工总数的53.4%,劳动力参训率偏低。

二是:农民认识不到位, 思想意识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

偏低,部分农民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学习新的技能感觉有难度。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有急功近利思想,没有尝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实惠和好处,总认为打工就是“下力干活”,没有必要参加培训。

三是:培训专业单一,不能满足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需

求。虽然我县几大培训机构设立了多个专业,但是有些新的行业和工种对技术含量的要求比较高,培训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师资、教材、设备,不能设立高、新、特的一些专业,以致部分农民想接受培训而无法参加。由于受培训的农民工较少,没有一定技能,外出务工不好找工作,即使找了工作,也

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风险产业,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四是培训效果不佳。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许多部门都在抓,如劳动、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都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开展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如农业部门的“雨露计划”、劳动就业部门的“阳光工程”等等,为培训农村劳动力做了大量工作,但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职责不明、职能交叉、机制不活,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没有形成合力,培训效果不佳。结果是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些农民培训后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适合岗位的员工。这就是所谓的“就业难、招工难”两难的局面。

四、几点建议

1、继续搞好专业技能培训。为解决当前农民工培训率

偏低的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定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技能培训。一是根据外出农民工缺乏技能不好找工作、收入偏低的实际,让农民工认识到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地参与技能培训。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在电台、电视台开辟农民工培训专栏。定期不定期地宣传农民工就业增收的典型和亮点,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培训。三是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和优势,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使受训农民工熟练掌握所学技能。四是对农民工再培训,以适应企业单位更高的要求。

2、完善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要在培训教材、培训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培训模式,建议在我县尽快建设一所公共实训基地,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我县教育培训资源,组织技能培训,使培训工作步入正轨,并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3、改革创新思路,打造劳务品牌。我县的农民工培训要改革创新思路,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大力培养现代专业农

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合格劳动力。使培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市场需要的、全面的、有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2

一、主要做法

(一) 不断创新培训机制,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

1.以“农民点菜、部门拼盘、政府买单”的模式, 公开招标选定培训机构。择优选定师资力量强、实训条件好、就业前景广的培训学校作为东胜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区城乡统筹办与呼和浩特市青城职业培训学校、包头市耶利亚职业培训学校、鄂尔多斯市农牧学校等区内外21家培训机构签订了培训协议。

2.优化培训工种, 打造精品专业。筛选了厨师、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物业管理、手工艺制作等160多个专业的培训项目, 供转移农民菜单式培训。

3.推进“移动课堂进社区”, 将培训课堂设在转移农民家门口。组织培训学校上门招收学员, 并将培训设备搬进各大移民社区开展培训。去年以来, 共有10000多名转移农民参加了家门口开设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培训。

4.挂牌“鄂尔多斯市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实现全市跨旗区培训。经市级主管部门同意, 挂牌“鄂尔多斯市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从2013年起, 将前来东胜区务工和居住的其它旗区农牧民, 统一纳入东胜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范围。

(二) 促进培训就业挂钩, 为转移农民提供推荐就业服务

一是以100%的培训合格率、75%以上的培训就业率作为培训学校投标条件, 要求培训学校有足够的培训就业订单。

二是通过调频电台、电视、短信、公交广告等媒介向转移农民发布培训就业信息。通过上述方式共向农民群众发布政策宣传、用工信息等2000余条, 信息覆盖率达到80%。

三是为培训学校和区内各产业园区用人企业牵线搭桥, 促进订单培训, 拓宽转移农民培训就业渠道。

(三) 实施转移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提升转移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市民化,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通过广泛开展以“六知”为主题、以“五讲一改”和“六送”为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 有效地解决了转移农民存在的“索求无度、荣辱不分、法德缺失”等突出问题, 切实提高了全区转移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政策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为构建城乡和谐共融的小康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幸福东胜做出了积极贡献。自2010年转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以来, 共完成培训3万多人次, 每年完成培训1万人次左右。

二、取得的成效

(一) 促进了转移农民就业, 党委政府满意。通过政策宣教、各项培训、招聘会等活动的成功开展, 不仅促进了转移农民培训就业, 更为推助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得到了区委政府的充分肯定。通过近年来对城乡统筹政策工作的大力宣教及各项培训工作的普及, 转移农民已将学技能、听讲座当做了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据调查, 转移农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人数已达到劳动力总数的50%, 引导性专题讲座的普及率已达到70%。

(二) 培训与就业挂钩, 学校和用工企业满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企业用工难问题, 按照服务先行的工作理念, 组织培训学校与各园区用人企业召开座谈会, 促成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培训订单, 促进了培训与就业挂钩。2008年以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万多人次, 每年完成培训4000人左右, 经电话回访受训农民, 其培训就业率达70%, 50%在当地就业。

(三) 搭建了交流平台, 转移农民满意。通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等活动, 为求职的转移农民搭建了专门的交流平台, 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同时, 在招聘会现场, 专设转移农民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择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据调查, 农民对活动的满意度达80%。

四、存在问题

(一) 转移农民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因文化素质偏低, 技能水平单一, 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 从业经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了许多企业招工时的硬性条件, 抑制了转移农民就业。

(二) 部分转移农民择业存在误区。转移农民在择业观念上存在偏差, 择业往往走弯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好高骛远和盲从的就业心理障碍。

(三) 部分企业保障职工权益不到位。多数企业对职工合法权益保障重视不够, 不愿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 缺乏人性化管理。

五、对策建议

(一) 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 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一是掌握农村“两后生”、职业学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摸清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二是对企业用工需求进行调查, 掌握企业拟招工数量和招工要求;三是建立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就业数据库, 及时向农村劳动力发布信息, 实现用人单位的招工需求与劳动力就业需求信息对接。

(二) 开展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针对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适时的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特别是在春节和七八月份学生毕业时段, 举办培训就业会, 集中服务返乡农民工和农村“两后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三) 积极协调用工企业。对适合转移农民就业的中小型企业, 主动上门联络, 协调改善工作环境、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性格特征, 调整管理方式, 和谐劳动关系。

(四) 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职能, 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特别是鼓励职业培训学校和用工企业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通过加强自主培训和校企合作, 强化转岗培训和提升培训。

常德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3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1 常德市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

据统计,裁止2007年底,常德市共有农业户126.4万,人口466.47万人,劳动力257.31万人。其中务农157.64万,务工99.67万。务农劳动力中,16-30岁的24.4万人,31-40岁的48.29万人,41-59岁的57.37万人,60岁以上的27.62万人。务工农动力中,16-30岁的49.49万人,31-59岁的46.28万人,60岁以上3.9万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占38.97%,初中占45.57%,高中占9.99%,中专占4.7%,大专及以上占0.77%。务农农民已掌握种植、养殖和园林类技术的占24.04%;外出务工农民已掌握电脑、电工、机械、建筑、商业等技术仅占4.82%,90%以上没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说,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在当前农村,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经营非农产业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他们一般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很少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三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是,小农意识,部分农民思想禁锢、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不愿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

2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取得初步成效

近两年来,常德市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挑战,充分运用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这一平台,发挥多部门合作的组织优势、上下贯通的体系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市、区县(市)和管理区分别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全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见》(常发〔2008〕5号),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工作班子。

(2)整合社会资源培训力度加大。他们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打通部门、行业和区域的界限,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统筹整合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培训体系由多头部署向统一部署、统一考核转变。二是培训层次由以县、乡为主向市、县、乡三级联动转变。三是培训内容从单一向全面转变。四是培训渠道由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各自培训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成员单位目标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情况互通、内容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转变。目前,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3)培训基地基础不断夯实。市直确定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阵地,开展高层次、导向性的集中示范性培训;各区县(市)也采取多种形式选建了一至两个示范性培训基地。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去年全市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培训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二是培训与就业订单相结合;三是培训与自主创业相结合;四是培训与样板示范相结合;五是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5、农劳技能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当前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培训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培训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只是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忽视甚至轻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不够。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握住农民思想的脉搏不够,培训存在着形式主义。

(3)培训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培训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有的培训活动,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

(4)培训资源有待整合。据统计,我市现有可从事各类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120多家,但由于项目资金分散,培训规模、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培训费用不一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财政投入不足。从2008年以来,除市本级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外,区县(市)和管理区真正落实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资金很少。

(6)统筹协调机制欠缺。区县(市)农民教育培训虽然由农民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组织工作,但现有的农民教育办公室的机构形式、职能都还与农民教育培训整体不相适应,难以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4 关于进一步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

(2)理顺体制。要强化区县(市)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市、区县(市)必须健全相应组织,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健全农民教育办公室并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

(3)增加投入。财政要增加和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专项投入。市本级按农业人口人均1元总额460万元的规模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区县(市)政府按农村劳动力人均2元从当年财政统筹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4)抓好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性比较强,必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负责牵好头;劳动部门应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农民工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篇4

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也不愿培训。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各级工会也多方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2.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使其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怀有偏见,使其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又由于其在城镇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因而其对城市也怀有一定戒备和恐惧。

3.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另外,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培训费用,但仍需支付车票、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

4.由于城市企业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农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们中的不少人目前还没有谋取固定工作,甚至连劳动合同都没签过。这种短暂的工作状态,使他们只能选择得过且过方式。很难激活其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

5.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而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门技术的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单位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所以,一遇企业结构调整或技术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新增长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也可能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各级工会应有长期的眼光和规划,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工会在农民工培训上的特色之路。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级工会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过去工会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和“请”农民工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热情。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同时,要积极协调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尽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节假日、休息日、八小时之外,只要有需要就开班开课。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合作,送教师、教材到企业。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应当逐步建立起“定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

(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探索实践,搞好结合,调动积极,实现双赢。

(1)培训和考证结合。根据一些行业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工作时间长、不固定的特点,采取课上授课和课下自学结合,长训和短训结合的办法,分阶段教学,累计学时,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培训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学校可以将这类学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学习的学历学分,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只要累计达到所需学时,或完成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阶段的考试)即可颁发证书。同时,为激励农民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工会或联合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只有这样,培训才有吸引力,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才能体现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和用人单位的三赢局面。

(2)免费和收费相结合。政府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针对每个农民工的一次性免费培训,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稳定还有技能升级需求的农民工,培训就可收取一定费用。另外,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先免费招聘和培训,合格上岗后由企业支付培训费,或从农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逐步扣除。

(3)培训和就业信息、维权服务相结合。就业信息服务还应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会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农民工培训和农民工子女的培训、教育结合。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而关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同时,要在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发挥工会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优势。工会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照顾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与接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参加中职教育。

山东新型农民创业培训 实践报告 篇5

您们新年好

首先让我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是来自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杨庄村的村民王惠。从事农机维修服务十多年。在二零一二年四月份有幸在镇农技站的帮助下合同村民15人以投资入股的形式成立了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全体成员出资,联合收割机15部,大型拖拉机17部,出资全额为106万元并在枣庄市工商行政管理薛城分局注册,注册法人为王惠,注册全名为(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益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自成立之后,不断受到区局领导的表扬如在百度点击薛城区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可以找到区局给我社做的报道和表彰。

合作社在二零一零年三峡生产期间做到了先锋表率的作用。先后同本村村委和周边村委会签订了收割书面协议,共收割小麦7500余亩,随后又在区局领导的协助下到台儿庄去支援三夏生产,后来台儿庄农机局表示感谢还有杨局长亲自率队在6月29日炎炎烈日将一面绣有“心系农机,真诚合作”的锦旗送到我社。并由区领导一同收下此荣誉,在三秋农耕和播种方面,益农也组织全社机械经过检修调整和对农机手的培训后作出了突出成绩。

在二零一零,被枣庄市农机机械管理局评为“二零一零全市农机合作社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合作社本着用科学武装大脑的信念,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科学就是发展力的理念。就在二零一一年十月份合作社就有幸在镇农技推广中站的指导下参加了“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在短短的20天的培训中,在各科老师的精彩授课中,使我学到了在别处没有学习过的知识,并在班主任曹敬国老师的指导下,理论结合实践完成了各项作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使我在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打算带领全社成员拓宽思路解放思想,重新在利用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承租土地100亩进行科学种植蔬菜来进行创产增收。王惠、2012年1月4日 17:15:19

经过多次考察,决定在承租的方田中进行60个蔬菜大棚种植,利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如利用太阳能灭虫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施用有机肥和用机械化作业进行季节蔬菜的绿色无公害种植。绿色的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做的传统农机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相结合、来自广东的27个监测哨点报告的农药检测结果显示,蔬菜雷,尤其是豆类蔬菜和叶类是蔬菜机茶叶是农药残留的高危食品,属于中等毒性或者低毒性。馒头的1油条等油炸类食品铝超标现象尤其严重,是制作中滥用明矾造成的,长期摄入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痴呆等,酒类,调味品中也发现了合成色素,熟牛肉中硝酸盐超标等食品安全十分严重。所以在生活中,人们急切寻找优质安全营养的食品。

本着创产增收,满足群众需求的愿望,本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统一管理,采用先进的太阳能灭虫灯和有机肥料,用化学农药防止蔬菜病虫害,使产出的蔬菜中有害物质含量低于国家规定的范围

在今后的生产中做到与房屋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提出一下几点;

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如3911.1605等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物理和生物杀虫,对害虫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

在选址上无污染,无矿业污染,而且交通便利

选择良种抗病,抗虫优质高产品种

选择配方施肥,有机无机复混或者使用活性菌有机肥

相信这样种出的蔬菜会是优质安全健康的。一定会给每位合作社伙伴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6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作为主要的一项内容。可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但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今后‚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培育职业农民的战略举措,为解决‚将来谁来种地‛开了良方,积极推动了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怎样种地”问题的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民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如果说实施家庭联产责任制解决的是城乡人的吃饭问题,那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的是农业做大做强、农民学会走向市场,发家致富的问题。传统农民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而‚现代化农民‛是‚社会化大生产从业者‛。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并且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能带来的较好经营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而传统农民由于存在种地规模小、缺乏专业技能等‚短板‛,不得不通过打工等其他手段来补充收益,其实是一种‚兼职农民‛。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有效缓解‚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在尊重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二、聊城市开展新型农民培育的基础条件及工作情况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情况。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人口59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3.15万人,占82.96%。农村劳动力321.44万人,约占65.18%。其中剩余劳动力约220万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约占三分之一。从文化程度上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33万余人,仅占总劳动力的10%。接受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的约有50万人,所占比例不足20%。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和在家劳动力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等情况已严重制约可我市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

(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相对完善。我市农民就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分两类,一类是农业部门培训机构。全市农业部门承担农民培训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9所,学校有专(兼职)教师327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171个,4896名农业技术人员,其中研究员12名,高级农艺师254人,初级技术人员3474人。二类是劳动、职业院校等开办的农民教育机构。全市劳动部门有劳动就业训练中心9处,年培训能力2000人左右。财政部门管理的聊城市高级财经职业学校,2009年成立聊城市农民培训学院,年培训村干部500余人。

(三)近年来农民培训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三大培训‛工程,大中专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及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有效提高了农业职业技能和科技素质,为下步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近5年来,阳光工程共培训农民5.07万余人,其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约2.64万人,涉及沼气工、农机手、蔬菜园艺工、农民信息员等专业。针对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开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2.09万人。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年4个县(市、区)实施,以粮油、畜牧、蔬菜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对项目县的800名农民辅导员和1600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每年培训农民30万余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种养水平和科技素质。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培训,每年培训约800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供他们的创业意识、管理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四是农业广播学校开展大中专教育、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等。自建校以来共开展中专教育3.4万人,大专教育3700人,绿色证书培训3.16万人,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36万人次。五是借助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培训农技人员1000余人,有效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及建议

(一)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定义,科学确定培育对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只有明确了新型职业的范畴,才能科学制定培训内容及措施,包括扶持政策的制定等。

(二)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创新教育培训目标,促进农民由培训技术操作者向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由农业生产主体向农业市场主体转变。把学历教育与实用教育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结合、实时教育与急需教育结合、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完善教学培训形式,采取政府主导培训、示范户帮带培训、职业学校助推培训、龙头企业自主培训与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和专题讲座并举方式,培训大批职业农民。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农民工,子女教育,对比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 农民工的观念在发生改变, 对当前教育政策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更为重视。但同时, 部分农民工对当前的教育政策基本不关注,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政策问题并未深入其心中。

(二)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是否将子女带到城市及其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的比例基本一致, 在带孩子进城的原因上, 新生代农民工除了注重城里的教学质量外, 更注重对孩子课余时间的管理。

(三) 农民工了解子女学习的渠道及其教育预期

新生代农民工较倾向于主动了解孩子的受教育情况, 而传统农民工比较被动, 对孩子教育关心程度较低。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对个性培养、道德认知、安全教育更为看重, 对子女也有更高的教育期望。

二、结论

(一) 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教育质量, 关注当前教育政策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 对教育的需求更强烈, 接受过新兴思想的他们, 更希望子女能够接受城里更好的教育, 提升人力资本, 摆脱农民工的身份。传统农民工已经是一个趋于老化的群体, 他们受教育的程度远不及新生代农民工, 对当前的教育政策的关注度不高。

(二) 新生代农民工更侧重孩子的人文教育

在当代,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 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理念、价值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显个体本位, 张扬自身价值, 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偏向性上, 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 侧重孩子的人文教育。

(三)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更高

大多数的农民工父母在进城务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 明显感受到个人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具有明显正相关的关系, 这使得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能让孩子接受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三、建议

从一定的角度看,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其对子女教育方面有着共同的问题, 而政府应当起解决问题的主要作用。以下就从六个方面提出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 立足长远看待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因农民工子女居住的特殊性, 政府在政策的制定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要高瞻远瞩。

(二) 弥补现有教育经费拨款的制度性缺陷

政府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问题并设立专项教育资金, 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向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划拨教育经费, 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务活动。

(三) 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环境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其整体素质, 加强他们对子女教育投资的意识, 为其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 提升农民工学校教学能力

政府要在办学经费、建校舍、师资力量方面给予支持, 改善民办、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并且优化城郊结合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 充实和提高这些地区公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招生能力。

(五) 加强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工作。可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 让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有限收费或无偿地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服务。

(六) 淡化城乡居民户籍, 统一国民身份

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壁垒阻碍了农民工子女接受正常的教育, 虽不能完全取消此制度, 但至少可以不让户籍成为限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关注子女教育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 也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希望能够通过教育让子女摆脱穷困。但现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旧存在, 只有通过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关注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57-162.[1]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57-162.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发布 等 篇8

国务院研究室近日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报告汇集了对农民工问题系统调查研究的丰硕成果,是近年来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权威成果。

月收入主要在500至800元之间

在收入方面,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9%。

目前,农民工打工主要依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一轮地以滚动方式进城。据调查,通过熟人或亲戚介绍的比例达到60.37%,而通过中介机构介绍和自己应聘的仅占14.20%和12.10%。

仅53.70%签订用工合同

调查当中,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仅占53.70%,没有签订的占了30.62%,有15.68%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用工合同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农民工占20.86%和40.67%,认为没有用的占13.95%。

仅47.78%按时领工资

调查显示,农民工工资领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按月领取,为60.37%;另一种方式是按年领取,为28.02%。在被调查者中,基本能按时领取工资的达到47.78%,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达到35.68%和15.68%。

仅13.70%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内

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在被调查者中,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内的仅占13.70%,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

在二、三产业中占半数以上

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报告同时指出,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实现形式。2004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780元,月平均生活消费支出290元,平均全年节余3000元左右。农民工群体每年带回家的数以千亿计的现金,成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来源。

针对农民工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我国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审批手续和收费的政策在少数地区落实仍不到位,乱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依然存在。

调查还显示,个别地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个别教育部门擅自抬高免收借读费的申请标准;少数地方农民工培训所需财政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影响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政府主办的劳动保障培训基地收费公示不符合规定等。

(《北京日报》)

人体器官移植有新规

卫生部日前组织制定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将于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须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自登记。未取得登记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人体器官移植,不具有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不得开展器官移植。

《规定》要求,实施器官移植前,医疗机构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疗机构临床用于移植的器官必须经捐赠者书面同意,捐赠者有权在器官移植前拒绝捐赠器官。

(《健康报》)

“自找的”病不给治

时下,在英国看医生,如果是因为抽烟导致的咳喘、肺炎,或是因为在街上玩滑板把腿摔伤,或是因为贪吃导致过度肥胖,这些疾病、伤痛都属于“自找的”,别想任何机构能出钱给你治疗,因为英国政府出台了新规定:自己找的病自作自受,别指望纳税人出钱给你治。

(《天津政法报》)

名人的睡眠

拿破仑:拿破仑素以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而著称,他每天只睡4小时。不过,他十分善于休息,有时在两次接见活动的5分钟间隔里,他也可以美美地打个盹,让精力恢复。

布什: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的作息时间像极了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晚上9时左右准时上床,早上6时多就起床。

爱因斯坦: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特别嗜睡,他基本上每天都睡10小时以上。

达·芬奇:达·芬奇曾想减少睡眠时间,有一次,他做了一项实验:每4小时睡15分钟,一天总共睡90分钟,经过了5个月,他觉得困倦难熬,只好恢复连睡4小时的习惯。

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一天只睡4小时。一旦她体力不支感到晕眩时,她的助理只得去找把椅子给“铁娘子”小憩一会儿。

爱迪生: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每天只睡4~5小时。他一生共取得1093项科学发明专利。

狄更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每下榻一个陌生的酒店,他必定要根据指南针指示的南北方向上床睡觉。

(《广州日报》)

通信业六大价格欺诈曝光

发改委近日查处并公布了通信行业存在的六类通信价格欺诈典型案例,提醒消费者警惕类似的价格欺诈行为:

第一,不如实标示全部费用。如很多通信公司往往只宣传使用IP电话打长途比普通长途电话每分钟省0.40元的内容,没有注明消费者还要交纳固定电话的本地通话费。

第二,使用误导性语言夸大价格优惠。如某通信公司在发放的宣传单上标注:“××长途电话注册优惠期间国内长途每分钟消费0.20元,如果预存200元、300元、500元和1000元,还可获赠预存金额一半的话费。”事实上,该公司对用户拨打长途话费仍是收取每分钟0.30元,所谓的每分钟0.20元是按照优惠套餐折算而来的。

其他四类欺诈行为是:销售通信产品标示市场最低价与实际不符,销售通信产品隐瞒价格附加条件,提供通信服务不履行价格承诺,以及提供信息服务无端占用消费者付费时间。

(《中国财经报》)

深圳将试行居住证制度

正在召开的深圳市两会上,深圳市长许宗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圳将试行居住证制度,让启用了22年的暂住证退出历史舞台。如何推行?农工党深圳市委提出集体提案,建议借鉴美国的社会安全号码制度。

美国社会安全号码(Social Security Number)制度,让每一个美国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安全号码。它由九位数字组成,由政府颁发,终生使用。它除了作为个人的身份证明外,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个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居住、纳税、信誉、奖惩情况等等。在美国,没有人强迫你申请社会安全号码,但你会自觉地申请,因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装电话、考驾照、开账户、找工作等,均需出具社会安全号码,没有它,简直寸步难行。

(《羊城晚报》)

看看你的善良指数

有一天你和情人大吵一架,隔天他特快专递送来一个箱子,你猜里面是什么呢?A.昂贵的披肩;B.一定有问题,可能是垃圾;C.过去的定情物;D.空箱子;E.佛教小礼物。

测试解析:选A的人,不是很善良型。但你的外表表达了你的内心,真正善良与否得看以后的变化!

选B的人,表面善良型。因特定的人或事物而展示出善良的一面,不能害人,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因此你的疑心较重。

选C的人,天生善良型。根本是上帝派来的小天使,要小心不要被人家欺骗哦。

选D的人,年度善良型。猜忌心相对较重,大概一年会做一次善事,这类型的人有时候想得太多了。

选E的人,后天善良型。有善良的慧根,人愈老愈善良,这类型的人受到宗教或朋友的影响而激发出内在善良性。

(《科学发现报》)

我国原始森林所剩无几

目前全球每2秒钟就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中国的天然林因为大规模采伐而造成过度破坏,目前未受侵扰的森林仅占国土森林面积的2%,约55448平方公里,仅分布于川西大雪山、怒江中缅边境、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大兴安岭及新疆最北端的很小面积,可是,这些最珍贵的生态系统受到保护的只占0.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9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

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

三、进入民助公立学校学习;

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五、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在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在教育的边缘地位,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2、就学过程不平等。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的限制,必须比城市的孩子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低得多,由于户口不在当地,经济条件薄弱,常被公办学校的学生排斥。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往往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力。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被降到最低,因此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上,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二、和谐氛围中潜伏着不和谐因素。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格局隐患问题。

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两地的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他们也经常跟着流动,导致他们经常缺课,成绩不理想。所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卑,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闭、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那些经常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中,多数最终还是会失学,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因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这些人就难有效地参与文化建设,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的隐患。

2、留守儿童问题。长期见不着父母或“寄人篱下”,造成留守儿童情感依存缺位,性格内向、自卑,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对社会失望、恐惧,变得孤僻,甚至情感转移,从而出现情感错位导致行为出轨。道德监管的家庭缺位使有的儿童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对不良习气接受力强,留守儿童多数成绩不理想,有很多很早结束学业,有的在家帮做农活,有的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成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虽居住在城市,户籍却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2、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管理 分级办学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

3、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平待遇,收入普遍微薄,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是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4、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农民工居住空间狭窄,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社会交往面窄,见识少。

四、解决对策。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消弱户籍制度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

2、调整现有的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取消诸如“农民工子女学校”、“附属教育班”、“借读费”、“临时学籍”的教学规范。

上一篇:团队小游戏总结下一篇:夏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