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24-11-27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精选9篇)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1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

(同教[2007]20号)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应注重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调查研究、查阅和应用中外文献及采撷网络信息的能力; 2.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 3.设计、计算及制图的能力; 4.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5.综合分析、凝练创新、编制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的能力; 6.外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原则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指导教师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题的选择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2.课题的选择应体现教学与生产、科研、文化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即选题在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现代文化、经济建设的任务进行,以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3.课题的选择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特长或潜能有更好的发挥,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4.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多地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提倡不同专业(学科)互相结合,扩大专业面,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5.毕业设计(论文)按不同学科类型分别有所侧重:

(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工程实践性课题的比例应不低于70%,首先应保证基本工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专题研究;

(2)理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让学生走向学科前沿,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3)经管、人文、法学、外语、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有新颖性,要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接触社会,论文要有一定的新意或创见。

6.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课题经院(系)领导审定后,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可以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大课题,但必须做到分工明确,工作量适当,并根据各自独立完成的任务,给出课题名称或分别在原课题名称后加副标题以示区别。学生除了在导师提出的课题中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外,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但必须经指导教师审定。

三、审题工作程序及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由指导教师以书面形式向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陈述课题来源、内容、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等情况,经讨论审定后,由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包含设计或研究的内容、要求与指标、应完成的成果以及进程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等。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具体、明晰地逐项填写,让学生看得明白、有可操作性,并作为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完成情况的依据文件。

2.任务书填写后须经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审查,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审定。任务书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的,必须经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同意,并报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批准。

3.选题、审题工作应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前一学期完成并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尽早准备。任务书应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发给学生,各专业要及时填写“同济大学

届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汇总表”,交学院教务科审核、汇总后,通过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交给教务处实践教学科。

四、毕业设计(论文)时间

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工科类专业不少于238学时(14周);经济、管理、文、理科类专业不少于204学时(12周),一般应覆盖整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四年制可提前至第七学期,五年制可提前至第九学期进行。

五、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指导教师应由讲师或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但可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协助指导教师工作。指导教师人选由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安排,报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审定。

2.对在校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可聘请外单位具有相当于讲师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指导工作。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掌握教学进度及要求,并协调相关工作。

3.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论文)的直接责任人。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6人。指导教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尽心尽责地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要严格控制出差,因工作需要必须出差者应经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审批,并报告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核准。

4.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在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还要教书育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遵循严谨治学、学术诚信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理念,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教师对学生既要在业务上严格要求,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5.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键处把好关,同时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

(1)选报课题并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填写和下达任务书,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的任务和安排。

(2)审定学生撰写的开题报告、拟定的设计、试验研究方案。

(3)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1~2次(约4~6学时)的指导和答疑,同时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完成毕业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创作作品等。(5)在毕业设计(论文)结束阶段,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和“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审阅学生完成任务情况,避免出现抄袭现象,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并指导学生做好参加毕业答辩的准备工作。

(6)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指导教师收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全部资料,在资料袋上填写资料清单并签名。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在“成绩评定书”上写出评语及建议成绩。

六、对学生的要求

1.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工作。2.尊敬师长、团结协作,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和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3.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成果。

4.严格遵守纪律,定时、定点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因事或因病不能参加者要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否则作为旷课,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学生应在答辩前一周将毕业设计(论文)文本、图纸或作品等各项成果资料整理齐全交给指导教师审查。未经审查不能参加答辩。

6.被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作者,须将设计说明书(论文)整理成3000~5000字的论文摘要,送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以便学校编辑出版《同济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汇编》。

七、答辩

1.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必须参加毕业答辩。在校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回学校进行毕业答辩。各院(系)应开展公开答辩活动,起到示范、交流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2.各院(系)成立答辩委员会,专业或学科成立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的任务是指导全院(系)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核定最终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由院(系)教学负责人担任,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答辩小组的任务是主持各组的答辩工作,成员不少于3人,可由专业(学科)教师和论文评阅教师组成。结合生产实际或科研的课题,必要时可聘请校外人员参加学生的答辩。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小组正式成员参加其本人指导的学生的答辩工作。

3.院(系)要严格审查学生答辩资格,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答辩资格。(1)累计旷课时间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1/3者;(2)未达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教学要求者;

(3)未按“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者。

4.学生答辩前应作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写出答辩提纲。答辩时应简要说明课题的任务、目的和意义、主要依据、设计(论文)基本内容及方法、成果、特色,以及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正确回答提问。

八、成绩评定

1.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评定应以学生完成的论文、设计说明书、图纸、作品等的情况以及业务能力、学习态度、答辩表现为依据。评定成绩必须坚持标准、从严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成绩分布的控制比例为优秀率不超过20%,优良率不超过70%。

2.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在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教师提出的建议成绩基础上,结合答辩情况、成绩分布控制比例,由答辩小组提出建议最终成绩,由学院(系)答辩委员会核定最终成绩。个别重点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提出适当提高优秀率、优良率的申请,经主管处长批准后执行。

九、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管理

1.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工作以学院(系)为单位,负责人为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各专业教研室或研究所、教务科负责组织实施。

2.各专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必须进行动员,组织指导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员学习“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和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以及院(系)的有关规定,明确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

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

各学院(系)应定期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检查工作,主要针对开题、中期和答辩三个阶段。

开题阶段:重点检查是否落实“一人一题”的原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名学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条件是否具备,能否正常开展工作,以及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的情况等。

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学风、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可以通过调查表和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对存在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答辩阶段:重点检查学生毕业答辩资格审查情况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规范化情况。

4.毕业设计(论文)的后期工作

(1)答辩前各专业应根据任务书及“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的要求,组织审查学生毕业答辩的资格,未达到要求的学生不能参加答辩。

(2)各学院(系)在组织公开答辩时,应提前将公开答辩的时间、地点、学生姓名等信息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以便教务处聘请专家列席旁听。同时认真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与交流。

(3)答辩工作结束后,各学院(系)教务科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成绩表提交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同时将毕业设计(论文)资料整理、归档。

(4)教务处按学生数10%左右的比例随机抽取毕业设计(论文)文档请有关专家复评。复评情况将作为学校评选各院(系)优良教学状态的依据条件之一。

5.工作总结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各学院(系)要认真进行总结。总结内容包括: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执行学校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工作特色和经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并对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6.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保存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由各学院(系)归档保存,保存期为三年。选择部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送学校档案馆存档。

十、附则

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2

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2013年应届毕业生289人, 共完成289篇毕业论文。为切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我院从组织领导、过程管理、最终考评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经各论文答辩组严格评审, 评出优秀毕业论文42份, 占全部论文的比重为11%。

二、实施过程

1.指导老师的选派:2012年11月遵照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度安排表的安排, 经过学院考察和认定指导教师指导资格, 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书。这也为学生撰写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选题:为使学生能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我院根据学校的规定、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和专业特点提出了对课题的要求, 鼓励实验性、动手性强的论文选题, 压缩简单综述性选题。要求研究生导师以实验性选题为主, 鼓励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进行自主遴选, 指导教师面对面加以指导, 全面落实选题, 保证学生所选题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术性, 难易程度适中, 做到学生一人一题。

3.论文撰写:为方便学生正确写作毕业论文, 我院特制定了《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日程安排表》、《毕业设计 (论文) 开题审查表》、《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论文) 规范化要求》等, 以系部为单位召开毕业设计开题讲座, 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要求、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统一的要求及讲解, 力求规范、严谨。进行中期检查和硬件验收检查, 找出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修改论文, 形成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意见。

4.论文答辩:学院成立了论文答辩委员会, 负责毕业论文的评阅及答辩总体安排, 确定论文评阅老师。对于论文评阅, 要求教师按照论文的学术水平、使用的研究方法、规范性、结果等进行全面、认真地审阅和评分。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进行审查。要求全体毕业生学生准备PPT参加论文答辩。并在答辩前召开答辩组成员的培训工作会议, 把答辩的安排和程序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确保答辩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为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创新点与效果

1.强化选题环节, 让学生想好再下笔。针对以往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学生论文选题变更较多, 且写作过程中多次重新来过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情况, 学院领导及时调整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思路, 将毕业论文选题环节作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初始阶段的重点工作来抓。首先在开题前组织各系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如何准备开题报告;要求各毕业设计小组组织开题答辩, 使学生通过陈述自己的选题理由以及设计设想明确了毕业设计思路, 而指导教师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误区有了全面的了解, 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相同问题上的思维角度和思想深度。

2.严抓毕业论文规范, “成文先必有形”。对学生毕业论文规范性的要求既是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水平, 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踏实做人。为此, 学院在部署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就制定了《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日程安排表》、《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论文) 规范化要求》, 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务必熟记于心。

3.加强过程管理, 让学生“有压、有解、有为”。为了全面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 学院加大了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力度, 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进度进行, 另一方面, 根据学院的工作部署, 要求指导老师有毕业设计指导周记, 经常性地、及时地跟学生联系, 就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

4.全面答辩, 增强竞争力, 提高了毕业论文水平。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由于学术论文的陈述、答辩也是一名毕业生能力的锻炼, 因此我院实行PPT答辩的办法, 既保证了毕业生能够有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又给指导教师一个学习借鉴的机会, 以便进一步整改, 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把好论文质量关, 保证了毕业论文质量。答辩前的评审是对毕业论文定稿前权威的审阅和评定。为此, 在毕业论文答辩前的评审过程中, 我院实行集中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制度, 为切实把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关, 真正起到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我院严格要求毕业设计和答辩工作, 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个别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 缺乏深度、力度和创新点, 知识面比较窄, 思路不够开阔;二是虽然禁止了抄袭, 但仍有个别学生参考他人成说过多, 致使论文较少新见, 少数学生持敷衍的态度等;三是选题中缺少专业术语, 部分同学出现口语化内容;四是少数论文注释、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五是外文摘要、关键词错误较多;六是少数学生的答辩水平不高, 回答不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对如何撰写论文了解不够等。针对以上问题, 我院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 (论文) 的认识。良好的学术氛围的营造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渗透,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组织有科研实力和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中认真开展撰写学年论文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毕业设计前, 要给学生作动员, 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制定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 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能够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并完成毕业设计。

2.强化选题训练, 从源头上保障毕业设计选题的价值, 杜绝选题太偏现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 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 对能否达到本科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从学生毕业设计过程来看, 出现问题最多的是选题没有选准, 有些选题大而空, 难以驾驭;有些选题不切实际, 无法研究。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务必把好选题关。

3.开展毕业生毕业论文技能培训。从近3年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来看, 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不够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储备不够, 文章写作难出质量, 难上档次;二是学生文字编辑与处理能力较差, 基本格式规范掌握不好, 计算机技术不强, 这就给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为此, 我们建议在启动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和过程中, 要适时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要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 (包括索取信息、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多媒体软件应用等) 的能力, 以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取及独立分析的能力。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3

关键词:本科生;查阅文献;数据分析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环节,即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某一研究课题,运用之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结合调查、试验、数模或其他方式获得的数据来发现新问题、得出新观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选题

论文题目的确定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至关重要。题目定得过深,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可能很难完成;题目定得过浅,又可能达不到要求,因此做好选题指导是导师的重要责任。虽然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习了几乎同样的课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各不相同,指导教师在指导论文选题时要因材施教。此外,导师在指导选题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课题本身的前瞻性,留给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空间,尽量避免重复性大的课题。正因为选题重要,导师必须仔细斟酌,慎重决策,避免由于题目的缘故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不能顺利通过的情况发生。

二、查阅文献

任何研究创新都要基于全面了解相关领域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而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查阅文献。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可以了解本专业现有的研究基础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学科问题,并掌握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随着电子资源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普及,通过大量阅读追踪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变得十分容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查阅。下面就本科生如何利用这些电子资源来阅读文献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必须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好奇和怀疑一向都是从事研究应该具备的内在力。阅读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时既要深入学习领会,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任何问题或疑问都来源于读者的深入思考。

阅读的过程可以循序渐进,先读国内的,再读国外的;先读熟悉的,再读不熟悉的。对于那些重要但是自己又不熟悉的文献要反复阅读,必要时可以放置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由于现在的电子资源非常丰富,要把所有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文献系统读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任务。因此,查阅文献时,养成阅读论文摘要的习惯很重要,通过摘要可了解文献的核心内容。

三、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当学生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由于已经对别人的研究方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验中如何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改进别人的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创新。试验获取的数据是整个毕业设计的立论基础,因此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对于最后的论文结论至关重要。在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后,一定要确保试验的可重复性,反复核对校正试验结果,以确保最后结论的准确性,切忌把偶然事件当成一般结论发表。数据处理既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试验数据分析,也可以是与别人研究成果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加以重点分析。

无论是做试验本身,还是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都是很辛苦很枯燥的工作。当试验遇到困难时,及时发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调整试验方法或数据处理手段更加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实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更应该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工作中所碰到的困难是有帮助的。

四、论文撰写

撰写论文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环,而之前试验获取的大量数据是整个论文的立论基础,如何把单调枯燥的数字转化为针对某一问题、现象或过程的定性描述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样的数据在不同人的眼里各不相同,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用严谨的思维和流畅的语言将这些信息讲清楚,这就是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大多数本科生可能之前并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查阅文献的过程本身也是学生学习怎样撰写论文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献的时候除了注意论文的内容和观点外,还要熟悉论文框架和脉络。科研论文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是论文的基本框架却有一般规律可以借鉴。撰写科研论文一要条理清晰,二要用词严谨,所有的结论都要以试验数据为依据,任何虚假的信息都经不住实践的检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既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真诚地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同时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勇于提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成功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毕业设计的过程正是四年大学时光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自己的导师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训练,从而以更昂扬的姿态和更坚定的步伐走向社会。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4

一、制定依据:

1.厦大教(2012)30号文件《关于开展推荐2013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相关工作的通知》

2.厦大教(2009)29号文件《厦门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

二、推荐生名额:(待定,人数按2013年学校推荐生分配名额确定:校外35%,校内65%)1.土木工程09级本科生候选人数(30%)26名 2.合计推荐免试生人数 名(1)学术型研究生校内推荐人数 名(2)学术型研究生校外推荐人数 名(3)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校内推荐人数 名(4)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校外推荐人数 名

三、校内推荐各学科专业指标分配(待定,按2013年各学科招生数确定)1.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名(1)结构工程 名(2)桥梁工程 名

(3)防灾减灾工程 名

(4)岩土工程 名

2.力学一级学科: 名

四、推荐考生条件:

1.外校推免生条件按《厦门大学2013年接收外校推荐面试研究生简章》执行。

2.本校学生前三年绩点成绩排名前30%,并且四级英语成绩≥500分(网考成绩≥80分)或六级英语成绩≥425分(网考成绩≥60分),或托福成绩≥550分(托福网考成绩≥80分),或雅思≥5.5分。

3.本校学业成绩前30%但外语成绩不符合学校推免生资格要求的考生,如果确有学术专长和培养潜质,可由三名以上教授联名推荐,经院系推免生工作小组提出初步意见,并报学校推免生领导小组审批同意。

五、推荐计分排序原则: 1.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总评成绩=初试成绩×60%+复试成绩×40% 其中:(1)初试成绩=前三年学业成绩的学分加权平均分

(2)复试成绩=笔试成绩(满分100分)×50%+英语成绩(满分20分)×100%+面试成绩(满分30分)×100%

2.综合排名方法:

(1)满足推荐条件1和2的考生优先进行综合排名,排名顺序根据总评成绩从高到低(校外免试生以面试成绩排序)。

(2)满足推荐条件3的考生综合排名须排在满足推荐条件1和2考生之后,排名顺序按该类考生总评成绩从高到低。

六、攻读专业录选方法:

如果各学科专业拟推免名额指标许可,则攻读专业主要以个人所填报志愿录选;如果某学科专业拟推免名额少于考生填报人数,则攻读专业根据该专业考生综合排名顺序择优录选。

七、面试时间及地点:

另行通知(请关注网上通知)。

八、录取原则:

采用等额面试的录取办法。

九、其它说明:

免试研究生入学后,奖学金评定将根据学校政策、院系有关规定执行。

十、备注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5

1、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

2、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实施方案

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安排

4、开题报告

5、开题报告更改申请表

6、开题报告工作规范

7、中期报告

8、中期报告工作规范

9、毕业设计手册

10、毕业设计手册填写参考说明

11、致企业导师的一封信

12、实习接收函

13、三方协议书

14、企业导师简历

15、企业导师评语

16、企业验收单

17、保密证明

18、实习生质量调查表

19、外文参考资料与译文样例

20、外文参考资料与译文格式说明

21、学生总结报告

2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名单及联系方式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6

为了更进一步加强我院毕业论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切实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同时,为使我院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更趋规范,根据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院对2012届(2008级)本科的毕业论文工作制定如下管理办法,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选题及指导教师确定

1、论文题目由学院在11月底前发布,学生在论文参考题中选择或另行自选,由指导教师最后确定;

2、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原则上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 每个教师每届所指导的本科学生人数不得超过8人。

3、各班级应在2011年12月2日前将选题和选择指导教师的意向,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上报至法学院办公室(下沙综合楼649室),2011年12月20日前,论文指导委员会确定指导教师名单并由院办通知各毕业班级。

二、论文写作、答辩进程安排

(一)毕业论文写作进程1、2011年12月31日前由指导教师给所指导的学生下达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2012年3月1日前,学生应按规定提交开题报告,并完成写作大纲的拟定工作,向指导老师报告;

2、2012年4月15日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英文翻译初稿及参考文献检索,交指导教师审阅;

3、2012年5月10日前,学生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完毕,向指导教师提交上述修改稿;

4、2012年5月20日前,学生将定稿后的毕业论文交指导老师书写评语,全套毕业论文材料按装订顺序要求排序;

2012年4月上旬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具体检查办法另定。

(二)毕业论文答辩安排

2012年6月5日前,由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本科毕业生进行论文答辩;2012年6月11日前,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论文提出评定意见,并由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委员会最后评定成绩。

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1、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10000字以上(不含注释),一般不超过15000字;

2、毕业论文应引用15种以上书籍或论文等文献资料作为注释,以支持本文观点;论文注释采用页下注(脚注),①,②,③......,每页重新编号;文中图表须编号,格式为:表1,......或图1,......等。图表题目加黑;

3、毕业论文在正文前,应有200-300字的中文内容摘要,并选定3-5个关键词;

4、开题报告要求在3000字以上,翻译与毕业论文或专业知识有关的外文文献2篇,中文总字数在3000字以上,文献综述不得少于5000字,并附参考文献目录,格式见模板;

5、毕业论文应以A4纸打印;

6、毕业论文一式一份,须提交纸质原件参加答辩。纸质论文分两部分装订:

(1)论文的顺序为:封面(应包括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中英文)、所在学院的名称、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和指导教师)→目录→正文封面→正文(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封面→文献综述(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文献综述正文、文献综述参考文献)→外文翻译封面→外文翻译之一(原文题目、原

文作者、原文国籍、原文出处、原文正文、中文译文题目、中文译文作者、中文译文国籍、中文译文出处、中文译文)→外文翻译之二(原文题目、原文作者、原文国籍、原文出处、原文正文、中文译文题目、中文译文作者、中文译文国籍、中文译文出处、中文译文)→任务书、开题报告。

(2)相关材料的顺序为:诚信承诺书、指导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及评分、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及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记录、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与结论(含答辩委员会评语、毕业论文成绩、关于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毕业论文评分汇总表及成绩。

答辩结束后,每个学生需在2天内提交整套论文材料的电子版[要求见第五条(二)]。优秀论文按学校档案馆要求送交。

四、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毕业论文答辩组的工作任务

1、指导教师应在以下各阶段上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1)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2)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审查开题报告,并提出意见;

(3)了解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思路,指导学生拟定写作大纲;

(4)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

(5)审查毕业论文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6)指导学生最后定稿;

(7)指导学生论文答辩。

2、指导教师应根据安排,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3、指导教师应认真填写并指导学生认真填写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相关的下列表单:

(1)毕业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指导卡;

(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表。

4、不同毕业论文小组的指导教师可相互循环交换作为对方小组毕业论文的评阅人,评阅人应仔细评阅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并填写好《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语及评分》。

5、毕业论文答辩和评分:

(1)答辩程序。首先由答辩学生简要介绍毕业论文的写作意图、主要论点和论据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由答辩组成员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答辩。毕业论文答辩组应认真作好答辩情况记录,答辩结束后,答辩组应提出对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意见及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交由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在毕业论文上签名;

(2)成绩评定。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秀(相当于90分以上)、良好(相当于80分一90分)、中等(相当于70--80分)、及格(相当于60--70分)、不及格(相当于 59分以下)五级。其中指导老师评分占总成绩的50%,评阅老师评分占总成绩的20%,答辩评分占总成绩的30%。成绩评定应做到客观、全面、公平,评定成绩时,主要应斟酌下列各因素:

A、毕业论文的理论意义或指导实践价值;

B、观点的正确性,论据的充分性,论证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C、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D、写作的技巧性;

E、答辩过程中所表现的理解和反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等。

五、毕业论文的存档要求

毕业论文的存档分为书面保存和电子版保存两类,同时需将书面保存的材料装订成册。

(一)书面保存的材料及装订要求如下:诚信承诺书、指导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及评分、毕业论文评阅人评语及评分、毕业论文答辩评分标准及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记录、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与结论(含答辩委员会评语、毕业论文成绩、关于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毕业论文评分汇总表及成绩。

(二)电子版保存的材料及顺序如下:

1.每个学生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正文的顺序将资料放在一个文件夹里,命名:[学号+姓名],如[0801100101XXX]。

2.各班以本班为单位按学生的学号为顺序,建立文件夹,命名:[班级名称],如[法学0801];

学院将每班的成绩单归在各班的文件夹内,成绩单使用Excel2003格式,命名:“班级名称+成绩单”(如:[法学0801成绩单])。

3.学院按一本和三本分别制作文件夹,命名:[年级+专业名称],如[2008级法学(一本)]。

4.学院建立汇总文件夹,命名:[学院名],如:[法学院]

第一层:学院文件夹,命名:[学院名],如:[法学院]

第二层:专业文件夹,命名:[年级+专业名],如[2008级法学]

第三层:班级文件夹,命名:[班级名称],如[法学0801]

第四层:学生文件夹,命名:[学号+姓名],如[0801100101XXX]

第五层:学生文件夹内材料名称:[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正文]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7

1“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一主线”即以“2+N+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 系统化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南昌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大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个主题融入其中, 构建了“2+N+1”即“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两平台”是指“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两平台”系列课程主要由对学生进行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组成, 占课程总学分比率的60%左右, 主要安排在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N模块”是在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 按照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 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 形成N个课程教学模块, 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 占课程总学分的比率为35%左右, 主要安排在三四年级教学过程中。“一拓展”指大学生素质拓展, 是专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 为此学校出台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 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职业培训、执业训练、科技创新、学术讲座、发明制作、文体竞赛、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素质拓展活动, 并获得10个素质拓展学分, 方能毕业。这一规定, 让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伴随大学生四年的全过程, 使得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制度约束。

“2+N+1”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 在此之下, 学校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来实现“2+N+1”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保证了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系统化、可持续化。

1.2“五平台”即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具体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为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 鼓励学生创新创造, 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积极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该计划采用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制的方式, 由师生共同确定科研项目, 共同向学校申请立项, 学校对师生申报的项目择优进行立项, 对确定立项的项目分层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科研训练计划立项的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 学校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 对科研期间指导老师和参与学生的职责和科研项目结题的条件等内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创造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平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 在辅助老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创新与创造带来的价值与快乐。从2010年开始学校已连续开展了四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工作, 近300余项课题获得立项, 共资助经费30余万元, 吸引了20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演练场。学校成立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 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 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 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设备处、研究生处、团委等负责人作为成员,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学校把大学生科创竞赛分为创新类竞赛和技能型竞赛两类, 其中创新类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 技能型竞赛主要包括模具设计与制作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项目, 这些项目至少都有规范的省级以上赛事, 统一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进行管理, 每年划拨90万元经费予以资助。目前, 南昌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科创竞赛已经形成了院 (系) 赛、校赛、省赛、国赛四位一体的完整赛事体系, 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 参与率达到69%左右, 基本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赛。

为了形成创新带动创业, 创业驱动创新的良好局面, 南昌工程学院开辟专门场地,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 并且软硬件设施逐年升级。学校每年在学生当中征集优秀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园, 项目主要包括创意产品开发、商品营销和电子商务等, 特别鼓励那些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科技创新竞赛 (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 比较成熟的项目优先入驻。目前,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已经吸纳了46支团队 (项目) 近400名学生入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 多个项目经过实践检验后在全国 (省) 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取大奖, 部分项目走上成功创业的道路。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也是大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南昌工程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 采取分年级分主题的社会实践形式, 大学一年级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劳动锻炼、勤工助学等主题为主,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调查为主, 学生结合院 (系) 专业特点, 围绕主题自行开展相关的专业调查;大学三年级以专业实习为主, 各院 (系) 根据专业要求, 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要求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同学, 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 带着课题、问卷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 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从而把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积极搭建校内平台外, 南昌工程学院还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 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社会平台。学校先后与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90多家事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让大学生在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积极参与事企业单位项目设计和训练, 提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坚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活动。目前, 每个院 (系) 都建立了若干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供学生开展课程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 还可以为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比赛以及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提供方便。

1.3“三配套”即指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和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以及创新实验室平台建设等三个配套保障措施

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为此南昌工程学院专门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意见》、《关于鼓励师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及技能型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与技能型竞赛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多个文件。文件规定对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 按照规定的办法计算工作量, 如果老师指导的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加分依据, 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 在教师聘岗和评优评先时还给予加分;学生参加创新活动, 获得院 (系) 级以上奖励, 根据获奖等级可以加若干个素质拓展学分, 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还可获得资金奖励, 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通过制定合理的配套激励机制, 极大地激发了南昌工程学院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潜力, 使南昌工程学院的创新活动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动力。同时, 学校还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上下功夫, 先后建立了机械创新、电子创新、力学创新、ERP沙盘等多个开放式创新实验室, 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经费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进入开放式创新实验室, 主要从事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基础实验工作, 体验动手创新给人带来的激动与快乐。

2“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南昌工程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 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学校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投入逐步提升, 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 学生在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年来, 南昌工程学院有942人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 在机械创新、智能车、英语演讲等重大比赛上都实现了国家级奖项的连续突破, 特别是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21位76名,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第20位74名, 并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有39名学生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 33名学生的9项专利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 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了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学校连续3年获得全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长期保持着良好态势, 历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3 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几点启示

3.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好的顶层设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 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需要站在学校的高度, 做好顶层设计, 关键是要制定一个符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并细化成各种具体的实现措施。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要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到锻炼创新能力的环节。在第一课堂, 要深化教学改革, 拓宽专业设置, 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第二课堂, 要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营造一种勇于探索、崇尚真知的良好氛围。另外,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教务、科研、设备、学工、团委等诸多部门通力合作, 需要协调各种关系, 调动各方资源。

3.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搭建好的平台和载体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建多元平台和载体, 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的实战机会, 例如积极搭建创新教育周、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校企结合等平台和载体。平台和载体建设必须要多元、丰富、多层, 才能覆盖尽量多的学生, 才能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3.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 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实现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一顶层制度设计开始, 到大学生创新工作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都需要精心设计, 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

3.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多元化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要培养学生四种创新能力, 即创新能力四要素:想象力、记忆力、洞察力和注意力。”[2]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四要素, 方法很多。各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 探索不同的模式, 不可千篇一律。应用型本科院校因重在“应用”二字, 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应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多下功夫,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前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8

【关键词】体育专业本科生 图书馆资源 信息素养

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认知状况

1.1 本科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主要目的

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及生活娱乐,撰写毕业论文和就业考试自修。他们需要图书馆提供专业课程的教学参考文献,需要拓展知识面和视野的通识类文献,同时更看重图书馆提供的学习环境和图书馆的学习氛围。作为未来社会主流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体育专业大学生,他们的图书馆意识却不容乐观.通过对体育学院不同年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保持图书阅览、完成作业和教学参考占比50%左右的同时,有些目的项目会随着年级的变化性发生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由于对图书馆资源的认识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2 体育专业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了解程度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体育专业本科生对图书馆藏书目结构很熟悉的几乎没有,一般了解的占14.9%,不太了解的占31.6%,根本不知道的占51.8%.说明大多数体育专业本科生对图书馆书数目结构根本不知道。对于馆藏书目结构不了解,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馆资源。即使学生想去利用图书馆资源,这种对书目结构不了解将会成为学生想结合自己的需要去浏览造成阻碍。为促进这种了解程度的提升,我们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图书馆的书目馆藏分布。

1.3 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对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入门教育情况

体育专业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对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入门教育的几乎没有,入门教育的缺失,在初始对图书馆资源的认识上就没有塑造一个良好的引导,以致导致认识不足,没有重视到图书馆资源是生活学习中的良好助手。提供初始大一年级阶段的入门教育将会积极的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现状

2.1 体育专业本科生每学期去图书馆的次数

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本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并不旺盛,经常利用图书馆资源(即几乎每天都去和每星期3次左右)的学生比例较小,仅为25.8%;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技术实践课较多,且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侧重于技术实践的练习,加之条件的限制,故而有38.7%的学生只是偶尔利用图书馆资源;由于阅读习惯和信息获取能力影响,仍有35.5%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

2.2 体育专业本科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主要资源类型

受阅读习惯及条件的影响,目前体育学院本科生使用的主要资源依然是印刷型文献,使用电子资源的比例极低,而学生使用多媒体类资源的比例明显高于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图书馆应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制定适合于本科生的电子资源建设方针,提高电子资源建设的针对性。

3 体育学院本科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学院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缺乏充分认识

大学生自迈进大学校门那天起,图书馆便可以成为其学习的重要场所。可是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反,由于体育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服务职能、部门设置馆资源、阅读规则及检索方法等了解不够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利用图书资源的障碍[4]。其次,由于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术科的性质也导致他们不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和课余的阅读的积累。认知的缺乏性是引发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重要原因。

3.2 体育学院本科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习惯

根据调查,大多数体育学院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侧重于应付完成相应的作业和日常消遣看书,对本专业的学习不是很主动。期刊阅览室的学生中,阅读娱乐性杂志的比例,远高于阅览专业性杂志的比例[。另外,很多学生往往只到期末考试或毕业前期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才往图书馆里跑,缺乏主动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体育学院本科生中,不知道如何选择图书,不知道如何读好书,不知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的现象十分普遍。体育学院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一个明确的,体现自身兴趣、爱好的读书计划[8]。

3.3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不到位

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的意识、方法、手段欠缺,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学生对图书馆认识肤浅[9]。许多学生不熟悉怎样查阅图书资源,面对图书馆众多的文献信息资料和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显得不知所措,无从开始。许多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你来我借”模式上,服务方式被动,只注重知识的收集工作,而对知识的传播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也就导致无法更好切合学生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同时由于电子资源检索的范围带有一定的不确切性,只能片面强调馆藏电子资源的数量,较少关注其内容质量,只求满足于读者的借借还还和一般性阅览,没有展开深入的信息服务工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体育学院本科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甚至没有进过图书馆,由于文化基础、专业性质和利用信息素养不高,使用图书馆资源存在很大障碍;针对体育学院本科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开展不理想。归纳起来,制约和影响体育学院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对图书馆资源意识整体不强、学生信息素质认知不高、图书馆对图书馆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等。但是,随着不断的适应大学生活和提升个人素养的态度,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学院本科学生走进图书馆,很好的利用提供的资源。对于未来只要能够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积极的从实际出发探究体育专业学生合理的结合图书馆资源来促进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

4.2 建议

1 增强体育学院本科生对图书馆资源价值的重视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堪称“知识的富翁”。目前,我校图书馆建立起文理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在教育学、心理学、西南联大研究和云南地方民族文献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馆藏特色。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的学校,在图书馆的建筑及环境打造中,这些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明精华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图书馆资源将作为一项即免费又方便的途径来促进学生不断的进步。

2 学校和学院应该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入馆的引导教育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在军训结束后,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开展一次新生图书馆教育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各借阅部门,达到引导学生了解图书馆组织机构、设施及社会作用,培养学生对图书馆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使用图书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的服务项目,为体育专业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开启一条通路,更好地激发其读书和学习的兴趣。

3 加强宣传图书馆服务学生意识和策略引导

体育专业学生读者对图书馆利用率较低,其原因是图书馆宣传力度不够,因而图书馆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结合体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推荐和学生拓展来设置各年级的专业相关板块,促进学生结合专业更好的查阅学习。(通讯作者:武云化)

【参考文献】

[1]杨雨涵.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基于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47-49.

[2]严永康.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及构成辨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3(5):22-23.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篇9

(含爱迪生班、卓越计划)

(20101122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工程、系统工程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大系统的分析与集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

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信号分析与处理、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机与拖动、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技术

教学特色课程

全英文教学课程: 自适应控制

双语教学课程: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数字图象处理导论、FPGA应用系统设计、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自适应控制

研究型课程: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数字图象处理导论

讨论型课程: 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现代传感技术

创新实践课程: FPGA应用系统设计、Matlab与系统仿真、网络控制系统设计、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

计划学制 4年 毕业最低学分 160+4+5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电气信息类

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 辅修专业说明

辅修专业:30学分,修读标注“**”号的课程20学分,以及在标注“*”号的课程中选修10。双专业/双学位:70.5学分,修读大类课程中标注“**”号的课程15.5学分,以及在专业课程中选修55学分(其中专业必修2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任选13.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6学分,毕业设计8学分)。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7.5+5学分

见工学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其中

⑷ 计算机类

5学分

1)选修 3学分(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修)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一春夏、秋冬

Fundamental of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2-2 一春夏、秋冬

Fundamental of Programming in C

2)选修 2学分(建议在以下课程中选修)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1.5-1 一秋冬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1G0050 Linux应用技术基础 2 1.5-1 一春夏

Linux Application Technique Foundation 211G0110 计算机硬件基础 2 1.5-1 一春夏 Fundamental of Computer Hardware ⑹通识选修课程

15.5学分

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号带“M”的课程)通识课程,本专业建议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M0010 电工电子工程训练 1.5 1-1 二秋及以前各小学期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raining

2.大类课程 46学分

(1)大类必修课程(自然科学类)22.5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61B0170 微积分I 4.5 4-1 一秋冬

CalculusⅠ Calculus II 061B0180 微积分II 2.0 1.5-1 一春 061B0190 微积分III 1.5 1-1 一夏

Calculus III Linear Algebra 061B0020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1.5 1-1 二秋 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2-1 一秋冬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s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061B0010 常微分方程 1.0 1-0 一春、夏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I 4.0 4-0 一春夏

University Physics(A)I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0 4-0 二秋冬

University Physics(A)Ⅱ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0-3 二秋冬 University Physics Lab(2)大类选修课程(自然科学类)4学分(在以下课程中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61B909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2.5-0 二秋冬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061B0160 随机过程 1.5 1.5-0 二春 Stochastic Process

061B0090 偏微分方程 2.0 2-0 二秋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3)大类专业必修(工程技术类)19.5学分 “爱迪生班”8门课程单独开设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081C0251 工程训练 1.5 0-3 一春夏

Engineering Training 081C0130 工程图学 2.5 2-1 一秋冬

Engineering Graphics 101C0040 电路原理(甲)Ⅰ** 4 4-0 二秋冬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Ⅰ** 101C006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Ⅰ** 0.5 0-1 二冬

Lab Work for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Ⅰ**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冬

Basics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C0050 电路原理(甲)Ⅱ** 2 2-0 二春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Ⅱ** 101C007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Ⅱ** 1 0-2 二春

Lab Work for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Ⅱ** 101C012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二春

Lab Work for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春

Basics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C014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 0-2 二夏 Lab Work for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爱迪生班”单独开设以下大类专业必修课程,其余工程训练、工程图学同以上普通班 101C0040 电路原理(甲)Ⅰ 4 4-0 二秋冬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Ⅰ

10110041 电路原理实验(甲)Ⅰ 1 0-2 二冬

Lab Work for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Ⅰ

101C0110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秋冬

Basics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C0050 电路原理(甲)Ⅱ 2 2-0 二春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Ⅱ

101C0070 电路原理实验(甲)Ⅱ 1 0-2 二春

Lab Work for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s(A)Ⅱ

101C0121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5 0-3 二冬

Lab Work for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C013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3 3-0 二春

Basics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101C0141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1.5 0-3 二春夏 Lab Work for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3.专业课程 66.5学分

(1)必修课程 27.5学分 “爱迪生班”4门课程单独开设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20440 信号分析与处理(爱迪生班免修)3 2.5-1 二夏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10120420 工程电磁场与波 3 2.5-1 二夏

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Wave 10120071 控制理论(甲)** 4.5 4-1 三秋冬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A)** 1012008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爱迪生班免修)3.5 3-1 三秋冬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of Microprocessor* 10120041 电机与拖动* 3 2.5-1 三冬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Drives* 10193010 检测与过程控制技术* 2 2-0 三春

The Technology of Measurement and Process Control* 10120210 电力电子技术I* 3 2.5-1 三春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I * 10120090 现代控制理论* 3 3-0 三春夏

Modern Control Theory* 10193021 运动控制技术* 2.5 2-1 三夏

Motion Control Technology* “爱迪生班”单独开设以下专业必修课程,其余专业必修课程同以上普通班: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20431 微机原理与应用 2.5 2.5-0 二春夏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10188240 微机原理与应用综合实验 1.5 0-3 二春夏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for Principle &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 10120441 信号分析与处理 2.5 2.5-0 二夏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10188250 信号分析与处理综合实验 1 0-2 二夏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2)选修课程 25学分 “卓越计划”选修19学分,必修2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20110040 管理信息系统 3 2-2 二春夏

Information System of Management 10190040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 2.5 2-1 二夏

Data Structure and Database Technology 10193030 系统工程导论 2 2-0 三秋

Introduction to System Engineering 10190051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2.5 2-1 三秋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 10120111 运筹学 2 2-0 三春

Operational Research 10193061 供配电实用技术 3 2.5-1 三春

Electric Power Supply System 10190021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 2.5 2-1 三春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System 10191170 DSP原理与应用 2.5 2-1 三春

Principle of DSP and its Application 10192021 通信原理 2.5 2-1 三春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10193300 电子系统设计 2.5 2-1 三春夏 Electronic System Design 10120370 嵌入式系统 2.5 2-1 三夏

Embedded System 10193110 现场总线技术 2 2-0 三夏

Field-Bus Control Technology 10190072 计算机控制技术 2.5 2-1 四秋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10193150 现代传感技术 2 2-0 四秋

Modern Transducer Technology 10193660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2 2-0 四秋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 10193090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5 2-1 四秋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10193160 数字图象处理导论 2 2-0 四冬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10193250 决策支持系统 2 2-0 四冬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10193840 自适应控制 2.5 2-1 四冬

Adaptive Control “卓越计划”必修课程:2学分

10193170 先进控制技术专题讲座 2 2-0 四冬

Seminars on New Control Technology

(3)实践教学环节 6学分 “卓越计划”第3短学期课程3学分单独开设

1)必修环节 4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C0100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2 +2周 第二短学期 Practical Design of Electronic System 10188060 认识实习1 +1周 第二短学期 Practice ******** 专业实习Ⅰ 1 +2周 第三短学期

InternshipsⅠ

2)选修环节 2学分(在以下课程中修读)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 周学时 建议修读年级、学期 10189020 FPGA应用系统设计 2 +2周 第三短学期

FPGA System Design 10188011 Matlab与系统仿真 2 +2周 第三短学期

Matlab and System Simulation 10188101 网络控制系统设计 2 +2周 第三短学期

Internet-based Control System Design 10188130 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 3 +3周 第三短学期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Innovative Electronic Design “卓越计划”第3短学期单独开设以下实践教学环节,第2短学期课程同以上普通班:

******** 专业实习Ⅲ 3 +6周 第三短学期

InternshipsⅢ

(4)毕业设计(论文)8学分 “卓越计划”12学分课程单独开设

10189010 毕业设计(论文)8 +16周 四春夏

Dissertation Project 卓越计划选择以下12学分模块:

******** 毕业实习与设计 12 +24周 四冬春夏

Graduation Practice and Project

上一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总结下一篇:组装维护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