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标准化(共8篇)
体育教育标准化 篇1
下寨初中体育工作长期发展规划
(2013——2018)
全面贯彻落实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以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我校体育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在总结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特制订我校体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
1、师资队伍。学校现有2名专职体育老师,1名体育兼职教师。目前,我校有6个教学班,一至三年级开设体育课3节/周。我们在体育课堂改革、教学研究,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研究能力。
2、群体工作与业余竞赛。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抓好业余体育竞赛工作的同时,认真贯彻了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校田径运动会和每学期举行二项体育比赛,全面落实学生大课间活动、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
3、科研水平。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组始终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重点,先后对体育课组织形式、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自创新能力等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和总结。
4、特色创建。学校在县局举办的田径运动会中中长跑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实践和摸索,该项目的特色氛围已基本形成,“团结、拼搏、创新”的精神得到有效培养,这个特色项目的创建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两名队员被大中特招作进一步深造。
二、面临的困难
目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有良好的基础,但现有水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现有的专职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不强。
2、教育教学的理念虽有了转变,但对问题的反思和重构的能力还不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不多。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距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要求还存在差距。
4、学校田径队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篮球队也因选拔有困难遭遇成绩受挫的尴尬。
5、体育老师外出交流、探讨、协作的机会不多。
6、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7、体育器材的配备及场地的限制与合格学校《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管理工作还有待完善。
三、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2013至2018年学校体育工作要在原有的基础,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群体活动丰富多彩,课余训练出成绩,体育科研有成果,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逐步建立,学校体育特色明显。
(二)具体目标:
1、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人生态度。
2、教师队伍建设发展
现有的体育专职教师,不能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体育常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将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逐步实现体育教师专职化。并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3—5年的努力,所有体育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上均得到全面提升。
3、群体活动目标
(1)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得以落实,并在时间上、内容上、场地安排上得到有效保障。
(2)群体活动形成系列,具有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
(3)“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得以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力争接近100%。
(4)课间操在组织形式、练习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融教育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
4、体育竞赛与课余训练目标
(1)坚持体育竞赛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丰富竞赛内容,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运动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运动会。充分挖掘体育竞赛的育人作用,实现体育竞赛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健康标准测试的有机结合。精心设计和办好运动会、球类联赛、队列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冬季越野赛以及其他小型系列赛等体育赛事。
(2)坚持课余训练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在抓好田径队、篮球队训练的同时,实施课余训练拓展工程,建立非田径项目训练队。教练员在全面提高自身训练水平的基础上,以强化学生纪律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吃苦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田径队争取出好成绩,篮球队能再创佳绩。
5、教科研及学校特色项目发展目标
(1)教师的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积极申报课题,并有计划的开展科研活动,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2)积极探索和解决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力争有4篇论文在比赛中获奖。
6、体育器材的配备
根据合格学校《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实施,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并规范管理。
四、推进措施
把学校的整体发展放在首位,体育组的发展与学校其它教研组发展同步。在工作中,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理解支持。
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体育工作,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进行宏观调控。
(2)完善现有体育规章,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和保障作用。
(3)加强组织与协调,统筹安排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并抓好“计划、组织、实施、总结、反馈”等环节,确保活动的有效落实。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站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构建人人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体育教研组的教师,特别是与兼职体育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探讨,每单元进行集体备课一次,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专题性公开课,并进行评课与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及业务能力。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把此作为对每位体育教师的管理与考核的依据,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学业成绩的评价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体育测试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及时上报各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积极干预,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使当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水平各项指标优于全县水平。并把学生体育成绩、视力情况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指标。
4、加强运动队的管理,倾力打造学生体育健身活动品牌
各项运动队训练分工到人,明确职责,并对运动队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作为组内对每位教练员的考核。进一步提升冬季越野赛、篮球赛、拔河赛等已有的大型学生体育活动品牌,再树一批有影响的新品牌。开发和推广“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如“全校师生健身周”活动、“休闲体育”、“趣味娱乐体育”等特色学生体育活动。
5、加强特色项目创建
一是重视抓好基础性工作,从创建计划的制定到各班组队,日常训练和活动以及每年一次的班际比赛保证有序进行,营造创建氛围;二是要保证创建经费的投入,及时添置创建所需的设施、设备,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要重视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创造条件让带队教师赴外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创建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
6、继续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档案,并抓好档案规范化建设。
7、继续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补充体育器材、设备,保证教学、训练以及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器材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体育器材进行登记与合理的分类,器材分布适当、井然有序。做好运动器材、设备和运动服装的选购工作,及时满足体育教学发展中各种物质的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每年登记损耗的各种器材数目与数量,及时补充。使我校的体育器材设备达到省级标准。
体育教育标准化 篇2
标准化教育和标准化工作现状
1. 标准化教育基础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了解标准化, 在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方式运用标准化知识, 因而标准化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 我国的标准化教育基础薄弱, 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标准化学科发展基础较弱, 中国计量学院是全国唯一设置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学科的一所高校, 在教学条件、师资培训和配备等方面赶不上发展的速度;教育结构不完善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缺乏标准的意识, 导致我国标准化教育无法形成系统的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我国高校标准化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案例教学无法落到实处,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存在严重不足, 教材内容缺乏稳定性和前瞻性, 还没形成完整的标准化教材体系;标准化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由政府主导, 忽视了社会对标准化教育质量评价的要求。
2.人才年龄断层和专业断层带来的问题和需求
我国的标准化专业人员总人数达到116 000余人, 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2 558人, 占36.7%;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17 535人, 占15%。就队伍年龄和专业结构而言, 年龄断层和专业断层现象非常突出。如何建立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人才管理制度, 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确立科学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 是目前面临的
3.在标准化基础研究、标准制修订等过程中产生的
标准化基础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技术支撑作用, 但是, 我国在基础性、通用性和公益性等领域, 基础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 特别是在标准化理论与政策研究、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研制、应用推广和标准化服务等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应贴近实际并满足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重点关注重要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 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力度, 提高采标率和采标程度。努力使标准化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闭环。
4.随着产业转型升级, 在社会公共管理、节能减排、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升级时期,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公共安全事件日渐上升, 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已成为热点, 然而, 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标准不仅数量少, 而且覆盖范围窄。必须围绕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基础标准体系, 加快制定急需的社会公共管理领域的标准, 抓好相关标准的宣贯实施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非常明显。标准化作为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模式, 在应对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巨大作用。因此, 应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研究, 为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化政策研究与规划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发挥标准化对节能减排的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 主要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人身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出台了各种标准法规和认证制度, 如美国的UL认证、欧盟的REACH法规和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等, 都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准入标准。当前,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关组织规划、项目扶持、协同配合等工作还不够科学与合理, 企业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危机意识薄弱, 综合应对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技术创新与信息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优势产业的技术标准和标准体系建设及其推广比较缓慢, 无法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
标准化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
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需要标准化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当前经济发展处在结构调整阶段, 对标准化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个优秀的标准化工作者应以服务社会实践为目的, 能把标准与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在标准化活动中具备较强的感知需求和创新意识。
1. 以服务社会实践为目的
标准化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领域和学科, 标准化工作者应该围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 利用标准化这一工具有效服务社会, 特别是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经济贸易措施以及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大力开展标准化社会实践活动。
2.具备将标准与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标准化工作者不仅要有先进的标准与标准化理论支撑, 同时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尤其是当今, 有人把标准称为国际贸易的基本要素, 国际贸易的商品质量通过标准来体现。因此, 标准化工作实际上就是调查研究的实践过程, 标准化工作者需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地解决问题和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3.具备感知需求和创新意识
需求创新理论认为内生需求因素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产品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其中兴趣型需求是产生技术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标准化工作者应该培养强烈的对标准化工作的兴趣, 不断地推动标准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标准化教育导向和具体举措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高新技术发展使标准化工作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标准化人才结构层次、培养方式和教育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标准化教育和培养的不同环节与不同主体
在标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遵循人才供求的客观需要, 有计划地培养各类标准化人才, 做到各领域标准化人才协调发展。培养集技术、管理、标准化原理与方法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 以适应我国全方位的标准化人才需求。
培养主体及方式:
———抓好标准化专业基础培训, 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院校教师、经济工作者等进行标准化基础培训。
———从有实际经验的标准化技术人员中选取少量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进行培训, 让其成为标准化高级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 为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更多的高等院校中增添标准化学科, 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争取培育一所具有标准化学科的国际知名度综合性大学。
除此以外, 应大力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提高标准化意识。利用质量月和世界标准日等机会, 广泛宣传标准化知识, 增进公众对标准化事业的了解, 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2.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管理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标准化工作涉及技术、管理、操作等诸多方面, 因此需从多维度培养标准化人才, 以适应各个领域的工作。与此同时, 我国高等院校也有着不同的教育类型, 正好适应了标准化不同层次维度的培养需求。
首先是技术教育, 这类教育可以为技术型标准化人才服务。要培养技术型标准化人才扎实、全面的理论技术基础。其次是管理教育, 管理型标准化人才需要培养其决策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与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 高职院校, 主要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 对于操作型标准化人才, 着重培养其理解标准的能力与严格执行标准的意识, 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
3. 标准化教育质量的保证和绩效评价
应引入标准化工作的思想, 完善绩效考核标准, 确保持续改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绩效评价包括对教育服务的提供质量和接收质量两方面的评价,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转变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体系, 从而真正提高标准化教学的有效性。
标准化活动中产学研结合案例 (以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为例)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学生实践、重大课题合作、共同建立产业政策研究基地和服务业标准化研究中心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积累了大量合作成果和经验。其中, 与中国计量学院和浙江商职院的合作被当作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
1.中国计量学院与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双方主要在平台建设、产业政策研究基地、学生实习、课题合作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推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在中国计量学院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 进行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标准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 编撰标准化系列教材, 推进标准化学科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 合作共建“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在质量强省的过程中, 真正发挥了平台的集聚共享、合作开放优势对全省标准化信息资源的引领作用, 将标准信息技术输送到地方、产业、园区, 推动了标准信息文献服务前移。
联合申报的“浙江省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为提升标准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贡献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2.浙江商职院与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合作成立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研究中心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业化研究资源优势和浙江商职院所面向的现代服务业高等教育资源优势相结合, 进一步发挥了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双方按照“满足需求, 服务经济”的要求, 合作成立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研究中心, 有效推动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和建议
1.着眼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立足标准化实践建立符合现代标准化教育的导向目录, 建立健全我国标准化专业人才教育的管理制度
按照标准化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 重新调整标准化教育发展规划, 建立符合现代标准化教育导向目录, 导向目录的确立要结合社会公共管理、节能减排、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低碳经济等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实践, 规划符合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标准化教育体系。
做好与标准化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相配套的制度建设。管理制度的设计总体上涵盖整个标准化教育过程的管理, 同时又能够分环节、分层次地对标准化教育过程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监控。尽快制订“中国标准化教育工作管理制度”, 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教育机制是我国标准化教育今后工作的一个方向。
2.按照标准化工作实际, 进一步明确标准化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建立标准化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努力形成完善的标准化人才梯级结构
制定浙江省标准化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 力争在5年内, 全省形成拥有百名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代表国家发挥作用的复合型人才, 千名熟练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型、专业型、服务型优秀人才, 万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标准化后备人才队伍。
探索建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 加快标准化专家库建设, 设立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 在更多高校开设标准化专业, 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标准化工作鼓励政策, 激励标准化人员主动承担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工作, 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3.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推进标准化教育创新, 进
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实践与标准化教育之间的结合度, 形成一个实践与教育之间良好循环发展的系统
加强标准化教育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再创新循环机制, 形成主体明确、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标准化教育创新格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人才交流, 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标准化教育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标准化教育创新战略联盟。
4. 优化标准化课程设置, 加强标准化教材建设, 努力形成完善的标准化教材体系
走出教育的标准化 篇3
现代学校教育的一大特征是标准化。或许是受工业化中标准化的影响,或许是大规模、可持续运作一件事物的内在逻辑所使然。笔者说不好,反正说标准化是其特征应该无误。标准化不仅体现于考试,还有教材,年级。现代教育中,学校一家独大,其他教育形式高度式微。学校之外的教育机构多是学校教育的附庸。于是教育的标准化覆盖了全社会,严重抑制了多样性。
我们先讨论年级。严格的年级制抑制个性才能的发育,接受能力快的受约束,其抑制和耽搁是显然的;慢的受挫折,其买接受能力慢者中或许有大器晚成者,但长期遭催促、受挫折恐难成大器。就是说,进度一刀切不好,参加工作的时间也不该一刀切,工作中未必不包含学习。我们且举两个人的例子来看看。
顾准,1915年生人。5岁入私塾,7岁转入小学读了三年(加上私塾共计5年),10岁考入中华职业学校初中商科(二年制)。12岁未参加毕业考试就进入潘序伦的会计事务所作实习生,很快学会了中英文打字。13岁加入该事务所办的会计夜校,读了半年的簿记,主要做文书工作。15岁承担了五口之家的全部生活负担。16岁是因夜校学生太多,潘要他任教,因学生嫌他年轻只好找他人替代,但第二年(17岁)再次上任并站住脚。业余自编讲义,为此阅读银行学、会计学、银行实务和经济学,读过马凌甫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自言“英文勉强能读会计书,又初步学了日文”。1934年(19岁)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编写的《银行会计》。顾准说:“1932年(17岁)以后……我已经跨过了我的启蒙时期了。”
我和周孝正兄曾同老友丁学良聊天。周问丁小学读书情况,丁说不记得读过几年,当时几个年级的同学同在一个大教室里,老师一会儿给这个年级的同学讲讲,一会给那个年级的讲讲,“小丁”稀里糊涂地就都明白了,被送进中学。日后由工科转文科,最后拿到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
二人的经历当然都是当时的条件所迫,但是如果正规起来,按部就班,顾准还是后来的顾准吗?丁学良还是日后的丁学良吗?都颇成疑问。正规的教育最适合的是中庸者,捷足者和晚成者的发育轨迹都将被迫改变,不能充分展开他们的潜力。而能力低于中等水平者一定会受挫。大面积的少年受挫,后果难料,但大多不会是福音。盖托说:
你们也一定知道,我们的计算机产业是建立在一批辍学者的远见卓识之上的……我们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都是辍学者。
这些辍学者成功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或许是共同的,他们需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自己的兴趣上。盖托还说:
破坏连续的时间是大规模教育的一个重要武器……没有连续的时间,你无法总结整理扔过来的知识碎片。
每天的时间被分割成不同的课程,对很多人未必不合适。问题在于人是不同的,让所有的孩子就范于时间分割化的程序中,大约会扼杀一些天才少年的创造力。
我们再谈教材的标准化。
在我心目中,汪曾祺的文笔绝对在为数不多的国手之列。他幼时受教的路径如何呢?他有部小说《徙》,他说过小说主人公高先生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小说中这样写道: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教师一个样。物质食粮于身体如是,文化营养于精神何异?
鼓励多样的学习方式
学校垄断了教育的最大弊病是灭绝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从西方过来的,因此中西都存在这一问题。西方的学校的大系统之中还存在着多样性,而中国学校之间也差异甚小。因此可以说,在教育方式与风格的单一性上,中国首当其冲。
学校垄断教育的问题是显然的,但改革的思路却大相径庭。毛泽东推行不破不立,他破得痛快,最终一无所获,只好任由后人复辟和回归。教育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不立不破。如果我们建立不起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何必急于打碎旧的制度呢?如果我们建立起这样的方式,破旧还是需要操心的事情吗?立的思路不是实验,实验有自上而下的计划的味道。它是自下而来的真实的教育活动。如果我们的社会宽容了这样的教育活动,就将慢慢形成了一个非单一的生态。让多样的教育形式在共生中对比,由受教者用脚来投票。别样的教育方式可以是现行方式的小的改变,也可以是全新的异类。
南方科技大学企图开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最近听说有进展了,我不知算不算好消息。我的看法是,他可以选择一条更为决绝的、特立独行的道路。索性不加入教育部的招生系统,完全是自主招生。发授不被教育部承认,因而暂时接受范围极其狭窄的学历。自己努力培养人才,争取早日让用人单位青睐他们的学历。首要的难题是招生,有没有学生和家长愿意和他们一道去承担风险。应届的高三学生中总分不理想、但真实潜力优秀的分子一定不乏其人。重要的是如何打捞他们,说服他们走上风险之旅。初创期必是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因此道路一定坎坷。在现行系统外,肯定要比系统内,更有望成就异类。中国的教育需要异类。
当代私塾与读经的小学校的新闻,几年来不绝于耳。读经的争论也曾热闹过。我对读经的方式不置可否,但我愿意看到这类教育机构的成长发育。因为我们没什么可丢的。我们现行的教育系统是令人绝望的。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一个孩子加入到无数人参与的竞争中,将自己打造得和别人一样,有什么前途?还不如学点同龄人中稀缺的东西。日后他自然还要到社会中补充生活的必要技能。说不定早期的经文和后来入世的知识会发生某种融合。
自西学进入中国后,中国的中学校就有男校、女校、混校三种形式。文革后期终结了男校、女校的历史,以后统统是男女混校。近年来又有呼声成立女校。我赞同这一主张,也赞同恢复一些男校。我不是赞同一统的性别分校,而是希望看到三种学校共存:男校、女校、混校。人的性格天生就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笔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大家的性格开始趋同,这意味看某种资源的枯竭。好的教育应该宽容而不是抑制各种性格。每一种性格都不意味着优点或缺点,而是特点。不同的人在社会上有不同的用场。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的教育拘于一格。晚清如此,民国好了很多,今天在这个维度上连晚清都不如。教育要从多方面“破除一格”。三种学校并存,是维度之一。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村庄学校中的学生数量锐减,同龄人数常常很少。以往的办校方式受到挑战。面对这种新局面,教育部出台了“撤点”、“中心校”的政策,即撤消了一些村庄中的学校,将学生统统转移到镇里的中心校去读书。于是出现了交通问题,交通费基本是家庭自己买单。孩子太小,家长常常不放心,有些母亲便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到镇里租房陪孩子读书。对“中心校”的政策我不敢苟同。不仅因为这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这宗旨是不允许增加家庭受教育的成本的,这政策破坏了很多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还因为它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大旗下,强化单一的教育方式。人民的居住、生活的方式从来是不一样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职能部门,不能为了提高自己工作上的某一指标,就改变公民的生产方式。孩子不能离开父母,如此安排恰恰是最不懂得教育为何物。超小型小学校没什么不行,没什么不好。师资的困难可以靠轮转来解决。超小型小学校是一种风格,此中成长的人别有一种性格。我们不是为了追求多一种性格而为之辩护,是反对人为地、强行地改变公民的生存方式,教育方式是附着在生存方式之上的。
我们总是将初中以下的辍学行为污名化。西方社会强制实行义务教育,不学习是犯法的。我觉得强制义务教育是双刃剑,其积极面是促使政府保证各地教育条件的落实,其负面是强化了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催化了现代社会的单一化。理想的状态是,保证教育条件的提供,愿意的人在初中以下的学校读书没有任何顾虑,但是不愿意的人可以不参加,在社会上他们同样可以增长才干。我怀疑一个不愿意在学校读书的人,能够在那里学到多少东西。我愿意将必学的时限从初中毕业提前到小学毕业。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篇4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阳泉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验收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对学校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自查自评。现将我校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苇元沟中学创办于1972年,有三十多年的建校史。学校座落在县城的最东端,地处山西与河北两省的交界处,是我县的东大门。学校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千平方米。学校环境幽雅,绿树成荫,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交通便利,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绿色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有28人,专科学历达2人,全部能胜任初中教学,中教高级教师1人,中教一级教师12人,省骨干教师1人,市骨干教师4人,县教学能手6人,县学科带头人4人,全部充实在教学第一线。学校现在7个教学班,在校人数286人。
学校视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多年来始终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内强素质,外塑现象,坚持“三个一切,两个成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宗旨,秉承“育人为本,成才为志”的校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为培养目标,坚持“依法治校,以情感人,科研兴校”的管理思路,逐步形成了“文明谦逊、求实创新、和谐奋进”的校风;“博学善导、厚生乐教”的教风和“勤学守纪、善思多能”的学风。学校积极走“科研兴校”之路,先后申请并承担了市县等课题的实验。学校曾荣获县委、县政府“先进集体”,山西省“现代信息化远程教育示范学校”、阳泉市“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关爱下,硬件办学设施不断得以完善。现有一座1800多平米雄伟壮观教学大楼,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7个,电脑教室1个,电脑50台、图书室1个、实验室2个、仪器室2个,音体美器材室1个,近年来又改造了学生食堂和扩建了学生宿舍,现有食堂1座,学生餐厅和教师餐厅各一个,为师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教学质量也稳中有升,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成绩位居全县24所中学的上游水平,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生源。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在35岁左右,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造就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师资队伍,而老教师更是经验丰富、业务精良。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学校极其重视校本教研。各教师每学期都要进行公开教学,然后组织公开评课,说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应用于日常教学和管理。学校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育教学获奖论文,到目前为止,国家、省、市级获奖论文达100余篇。学校还开展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课题研究,教研组也开创了集体备课模式,为有教学疑问的教师开辟了解疑答惑的平台。
学校十分重视美化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致力打造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宣传栏当老师。学校特别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安装了监控设备,每周班会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经常组织检查校园安全隐患,实行全天候教师值日制度,并及时登记在案,由安全领导小组及时予以排除,确保了有史以来的校园安全重大事故的零记录。
二、自查情况
我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在自评工作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以王建军校长为组长,领导班子及部分教职工代表参加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并进行了具体分工,通力合作。在县教育局普教办的直接领导下,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教育方针,学习了
《阳泉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验收标准(细则)》,按照自评原则,制定了平定县苇元沟中学标准化建设方案,坚持评建结合,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切实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
1、规划布局方面
我校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办学目标明确,制定了《苇元沟中学3—5年发展规划》。规划布局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结合校情进行整体设计。完成了教学楼的维修工作;新建了门房和警务室;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建设基本完成。
2、办学条件方面:
(1)办学经费:市级财政预算内经费实现了逐年增长,学校教师工资中省市规定的政策性津贴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到位,没有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的问题。办学经费逐年增长。所拨专款专用,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2)校园校舍:学校占地面积9537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3.3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2676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9.4平方米;学校建筑用地 1466平方米,绿化面积218平方米。学校无危房。为增加校园文化氛围,2011年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了四块文化版面,写了激励学生成长的标语,在楼道挂了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
教学设施配置: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于2010年投资一万多元购置了30来套教师办公桌椅;2011年上半年改造了理化生实验室并配置了相关仪器;2011年暑期又实现了班班通;新建了电子备课室。现在的理化生等各类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配备基本达到了标准,数、理、化、生、地等学科教学用具或器材满足教学的需要。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均达到90%以上。近年来师生办公、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4)图书室:学校图书室中有学生图书7150册,生均25册。
(5)信息技术装备:学校先后投入了5万多元对校园网进行建设,初步形成了校园区域网、校园广播等系统,学校建有微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7个,配备计算机50台,其中学生用机30台,办公用机13台,全部计算机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育教学方面:
(1)加强交流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本学期以来,我校积极对外交流,在县教研室和进修学校的安排下分别在柏井和平定三中进行了“送培下乡”和“名师推进工程”等教研活动,这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视野的开阔、观念的更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老师们以高度的创新精神投身实践,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改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二是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五是由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转向了对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强化管理,健全组织,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我们结合本校特点,构建了“三二三”教学管理模式。
①、建立了三级教学管理网络:(1)业务校长代表校委会主管教学工作,负责定向;(2)以教导主任为主的教导处具体指导教学工作,负责定标;(3)以三个年级主任为主,具体督察落实教学工作,负责定位,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网络,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引领带动作用。
②、建立了两个管理机制:(1)加强常规管理,由教导处主持日常管理工作: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教师教学的指导、协调、评估,学生学籍、学习管理诸方面统筹安排;(2)加强教育科研管理,由教研室主任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信息的收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强调控与指导。
③、抓好三项教学流程管理:(1)目标管理。学年初,根据县教育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学校要求、年级教师的特点,层层建立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2)过程管理。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制定了具有导向、激励、制约作用的措施,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评价管理。根据年初工作目标对出勤、工作量、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纵向求提高,横向比位置,并把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之中,纳入积分,做为评职、选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3)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建立了年级负责制、学科目标责任制和班级目标责任制。业务骨干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每周至少听评课2节,分工包教研组和年级组,参加分管教研组的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全体管理人员齐抓共管,人人有目标,层层有责任。根据《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由教导处和教研室统筹安排,加强了对教师的集体备课、作业批改、听课、月考、教学反思等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公布。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根据考试成绩,进行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三级教学质量分析”的评价体制。各年级、各班主任、任课教师写出本年级、本班、本学科教学书面分析总结材料,找差距,定措施。学校始终把三个年级作为一个整体,各年级注重突出工作重点,搞好衔接。七年级为起始年级,重点抓班风、学风建设,抓学习方法指导,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八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九年级面临中考,面临人生的选择,瞄准中考,确立目标,理清思路,分类培养,按照“提前结束新课,一轮单元(章节)复习,二轮切块整合,三轮模拟练兵,四轮考前指导”的五步应考复习策略,重点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强化尖子生,抓好边缘生的指导,努力提高中考特优率、优生率、达线率、及格率,使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率
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是学校实现特色化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确保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程、反思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对新教师、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提出培养计划,鼓励他们快速成长,早日成才;学校建立完善了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工作常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校本教研制度,规范了教研集体备课活动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了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教学科研制度;制定了教学工作考核制度、中考奖励制度和评选校内教学能手制度;制定了学生学习规范与课堂常规等。在校本教研落实上,形成了“机制调动、骨干带动、同伴互助、个体内驱、校际联动”等五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做法。每学期重点实施了五项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1、专题培训,通过学习教研室的有关改革方案,观看教育权威讲座光碟、外出学习等形式,促进理论提升。
2、实施了领导听课制度,听课覆盖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既有检查督促、又有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跟踪;既有共同研究,又有总结推课、示范带动的作用。
3、开展了课堂达标活动,以教研组为小组,在共同研究下,集体备课,优案共享、个案补充,跟踪评课,研究改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教学协作。
4、实施了学生问卷,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和课堂教学反馈。在创新课堂评价中,主要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体现,能否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4、队伍建设方面:(1)干部队伍建设:
我校现有校长1名、副校长2名、教导主任(兼)、教研室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各1名,学校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合理,40岁以上4人,40岁以下2人,全部大学本科学历,班子成员学历合格率100%。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有争先创优意识,在学校中有较高的威信,各成员都经过相应的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均能胜任1—2门学科教学,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正骨干。我校领导班子一贯奉行“民主、廉政、团结、务实、创新”十字方针,班子成员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班子成员决不搞特殊化,凡事都要走在教师前面。每月的工作都能做到工作前有计划和部署,工作中有措施和落实,工作后有核实和反馈。
(2)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现有30名教师,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学一级教师12人,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3.3%,本科学历教师28人,专科学历教师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93.3%。省级骨干教师1人,阳泉市骨干教师4人,平定县教学能手6人,平定县学科带头人4人。专职体育教师1人,兼职音乐教师1人,兼职美术教师1人,专职英语教师4人。全校教师数量按编制配齐,学历达标,结构合理,岗位明确,教师业务素质好,学历层次高,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力量。
三、找准问题,明确方向,继续努力
多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德为纲,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问题须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地加以改进。
存在的问题
1、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目前生源素质不高,给学校发展带来一定困难,如何摆脱困境,实现良性循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需要配备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
3、教师的激励机制缺乏。
4、在为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上还需加倍努力。今后学校在教师培养培训以及引进上道路还很长。
5、学校管理在精细化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在细节上深化。今后的打算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
2、不断深化办学理念,使办学理念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促进教师是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4、由于学校硬件建设的实际困难,学校将努力争取社会的力量,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使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5、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同时在学校各项内涵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争取在几年内使苇元沟中学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整体学校文化,把苇元沟中学办成东回镇的窗口学校,为百姓造福,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南梁完小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 篇5
梁
中
心
校
南梁完小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
情
况
汇
报
根据省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我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严格按照《临汾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验收指导体系》,认真实施软、硬件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我校标准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梁中心校南梁完小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双轨完全小学。管辖南梁、北坡、上涧、故城、牛坡五个行政村共8000余人口。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313人,其中住宿生86人,教职工2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市骨干教师1人。学校面积
8360㎡,校舍建筑面积1930㎡。校园布局合理,各种功能教室和教学设施基本完备,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办学效益明显。在翼城县委、县政府及教育科技局领导下,我校以“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并能形成一定特色。近年来,成绩突出,教学成绩稳居全县高完小前列,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二、标准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一)成立领导组,制定方案,责任到人
为了更好地落实《临汾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验收指标体系》,经过我校委会集体讨论,制定出《南梁完小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案》,成立以于尹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认真学习《指标体系》,明确目标。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可以均衡教育发展。为了把事情办好,我校认真学习了《临汾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验收指标体系》,认真领会其具体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三)完善资料、落实整改
根据领导小组分工,各负其责,认真整理好资料,领导组及时检查,及时建设工作中的问题,查漏补缺。
三、学校标准化建设具体工作及效果
(一)学校布局合理及规模适中
南梁完小地处南梁、北坡、上涧、故城、牛坡五个行政村的咽喉要地。非常方便五个自然村学生入学。学校环境优雅,宁静,周边200米范围内无游戏机室、歌舞厅、台球室、网吧等经营性场所。
(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我校新建住宿楼1栋,宿舍28间,其中食堂6间,建筑面积600㎡,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8㎡。食堂通风良好,照明充分,有专门的清洗设备,有冰柜储藏食品。有卫生许可证、炊事员有体检合格证。生熟食品分类存放加工。
厕所面积
㎡,男生10人一个蹲位,每20人一米便槽,女生达到10人一个蹲位。
我校还设有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教室。
(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情况
我校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科学课老师们也尽量地使用教学仪器,但其中有大量坏的仪器不能满足课堂使用。我校有多媒体教室,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我校配备有图书室,但图书大量短缺。设有文体器材室,内存有各类音体美器材,但也达不到教学中使用的标准。
(四)机构与队伍建设情况
南梁完小实行校长负责制。尹国俊校长,由县教育科技局正式聘任,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尹国俊:男,50岁,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教30年,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决策与协调能力,并有高完小“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副校长狄小燕负责教学工作,主任刘采红负责政教工作,秦翼虎老师分管后勤工作。我校分设语文、数学、低段三个教研组,分别由石刘霞、刘采红、刘文丽任教研组长。
南梁完小现有教职工24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达到98%以上,小学高级教师5人,小学一级教师5人。100%教师取得了计算机高级证书,全部取得了普通话合格证,并能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全校教师都能正常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成绩合格率达100%。
我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学习型学校,大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在学习型学校方面,从教师的学习、练字、笔记、读书、教师基本功等五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全体教师每周集体学习不少于2小时,开展每周写一篇教学日记或教学反思,每月读一本好书。中心校建立教师成果展示台,九月份师生美文诵读比赛,十月份师生演讲比赛,十一月份高效课堂研讨观摩课,十二月份班主任工作交流研讨,及时督促教师反思教学,促进教师学习交流。
2、狠抓青年教师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水平尽快提升。我中心校人员每周二、三、四、五都下到各高完小参加教研。首先听青年教师的课,然后组织评课。经过反复打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每周还要校内互相听评课,评价性听课、研讨性听课、公开示范课等形式,推动了我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3、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我校实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工程。从备课、批改、讲课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切实指导青年教师进步。(石刘霞——梁秋艳,王春云——张静,耿晓荣——崔春霞,刘采红——王芳,王志欧——崔亚丽)
4、开展“两论三谈”活动(即校长谈课改,谈管理;教师谈课改、谈反思、谈行动),鼓励青年教师撰写论文和高质量反思。中心校的博客上经常会有我校老师的投稿,和其它学校的老师在网上交谈,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特别优秀的,推荐到省、市刊物上发表,将获得中心校奖励。
5、强化微课题研究,逐步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研究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的问题研究能力,要求教师逐人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教研专题,并在各校全体教师集体研究下制定出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始终围绕自己的专题进行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找出问题,定期撰写论文与反思,力争使每位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学中某一方面的能力与技巧。年终在全中心校教师大会上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全面提高。
6、我校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每学期都要进行职业道德考核,并与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挂钩。经常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演讲等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职业素养,我校教师都能为人师表,家长、学生、社会非常满意。
(五)教育管理
1、制度建设
南梁完小制定有三年发展规划,每学年初都要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学期和学年末都要进行总结,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以便于促进今后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学校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校长办公会议和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保证了学校管理公开、公平、公证,民主、科学、规范。
学校制定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如:《南梁完小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南梁完小常规教学管理办法》、《南梁完小财务管理制度》、《南梁完小后勤管理制度》、《南梁完小教师请假制度》等,现已落实到位。
安全工作方面:建立健全了《南梁完小安全工作制度》及《南梁完小安全应急预案》、《创建平安校园实施方案》、《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并相应建立了地震、火灾等应急预案、安全检查台帐及安全日志。职责明确,分工明晰,确保了我校三年来无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2、学校管理
(1)、我校坚持开展与学生年龄相符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本学期,组织六年级优秀学生分别参观了县城内的“八一公园”、“桐封公园”、“九龙公园”以及奥体中心体育场、翼城县最高学府——翼城中学。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我县悠久历史、城市建设等方面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树立了进入到翼城中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宿舍管理形成特色
我校共有86名住宿生。在宿舍管理工作上,我校下大力气,形成了一大特色。
王立斗老师和任卫玲老师负责宿舍管理工作。宿舍建立健全《宿舍管理制度》,《卫生评选制度》、《标兵评选和流动红旗制度》。宿舍物品摆放有序,卫生整洁、文化气息浓郁。
(3)常规教学管理特色鲜明
南梁完小坚持高标准抓常规教学工作,并形成我校又一大特色。在备课方面,按中心校要求坚持“八备”:备教材、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学法、备教具、备教学过程、备二次备课、备教学反思。检查管理方面:校长每周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一轮检查。每月对教师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批改:严格按中心校批改要求进行实效批改。辅导:教师制定符合学情分层优化辅导方案,进行个性化辅导。检测:坚持单元检测并及时分析。经过三年来的坚持,我校常规教学始终扎实开展,形成一大亮点。
(4)学籍管理井然有序
我校严格按县教育局划定的服务区域组织并接受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就近免试入学,接受义务教育,配备有兼职学籍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定,学籍资料齐全。截至目前,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
(5)学校诗化校园文化建设精彩纷呈。
三年来,南梁完小根据学校实际,在创设育人环境、提高环境育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校园环境卫生、美观、整洁。有明确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坚持诗化校园建设,并逐步形成特色。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学生语文课上听古诗,背古诗,音乐课编唱古诗,体育课上随着节奏做体操、跳皮筋,课外活动时,一边背诗一边游戏,形成了一道“诗意融融”的校园文化。还创造出“诗海畅游”、“诗心飞翔”等诗歌手抄小报,并设计了“学生创作小诗集”栏目,鼓励学生写诗创作。三至五年级建立了学生“积累本”、“摘抄本”、“古诗积累银行”、“剪贴本”等积累本。在平时的活动中积累学习古诗,我校每月组织一次古诗朗读比赛,教师尝试“名言导入,诗句过渡,儿歌小结”的语文课,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语文积累,提高感悟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也促进了教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六)课程实施与素质教育
1、我校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按国家规定严格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校校本课程是《诗海拾贝》、《诗韵悠远》、《诗海畅游》、《家乡更美好》等、地方课程富有地方特色。
2、坚持阳光体育运动
认真落实两操一活动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及健康水平。活动时间学生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皮筋,有的转呼啦圈,还有的参加大型舞蹈节目。总之学生参加的活动项目多,课余生活丰富,校园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
(七)教育质量
1、教学成绩
我校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认真贯彻《翼城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体系》,坚持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我校教学成绩稳居前列。
2、学生发展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校要求每名学生必须选择两项体育活动和一项艺术活动,就是2+1活动。另外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我校采用了书面加非书面评价的办法,给予每个学生中肯的评价,是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向上的投入学习。小学毕业率在100%,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8%。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1、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我校已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但还有许多方面如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实验仪器、图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我校长青年教师较多,大多教学经验不足,名师不多,所以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二)整改措施
1、加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力度。
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力争尽快使我校进入更高水平学校行列。
2、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训力度。
3、力争三年时间使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继续实施各种评选活动和奖励措施,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南梁完小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监测自查报告 篇6
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工作部署,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办法的通知》有关要求,对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指标(试行),我校认真做了自检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取得成绩
首先,我校是老城区的公办完全中学,其中初中部共有3个年级,学生 222人,办学规模符合规定标准。学校教学、运动、生活等区域划分合理,满足需要,有升旗台、旗杆等,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校园生活设施齐全,生均建筑、体育与绿化用地等均已达标。校舍坚固,符合校舍抗震设防要求,校园内无D级危房存在;图书装备、信息化装备、实验室及仪器配备、体育卫生设备齐全符合省规定标准。
其次,我校按《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极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举办学生运动会、校园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坚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小于1小时;我校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强;教师职业能力、师德建设和师生比及心理健康和卫生保健教师、音、体、美教师配备均已符合标准;我校还建立学校领导兼课、听课、评课制度,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常态分析与管理机制。
再次,学校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同时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大会,落实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内部管理体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完善;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社区和
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及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健全,成效明显;学校招生规范、分班均衡,学校有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核制度健全,不按学生成绩进行校内和班级排名;学校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师生安全教育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灾害、应急避险、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优良,重视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成效明显。
最后,学校实行财务公开,实行校长负责制,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财务会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
二、存在问题
1、学校的学生数量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教师富余。
2、学校音乐器材室、舞蹈器材室、美术准备室和技术教室辅房等功能教室还不达标。
3、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人数偏少。
三、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均衡、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施教区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
2、积极寻求上级部门支持,配齐相关功能教室。
3、强化体育课的监管,严格执行学生在校锻炼不低于一小时的规定。总之,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建设、教师队伍和教育装备
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学校在生源方面,和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及部分功能教室的配备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的文明学校。
XX中学
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研究刍议 篇7
因此,任何组织的管理中必然存在标准及标准化问题,这其中包括户外体育旅游业标准。然而户外体育旅游业标准的研究却未能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理论的落后显然不利于户外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户外体育旅游标准的涵义,认识户外体育旅游标准研究的重要性,把握体育旅游标准研究的方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
1.户外体育旅游业。寻找户外体育旅游业的产业位置,可以有两条线。
第一条线从体育产业分类出发,体育产业包括三个本体产业:健身休闲业、赛事表演业、运动技术培训业,体育旅游业从属于健身休闲业,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新兴复合产业,有时被称为“特种旅游”。体育旅游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称为体育赛事旅游,是指以赛事观光带动的游览观光性旅游;另一类称为户外体育旅游是野外自然景观与户外运动项目的有机结合的运动参与性旅游,如徒步、登山、漂流、滑雪、潜水等。1
第二条线从旅游业分类出发,旅游分为观光益智旅游、休闲娱乐度假旅游、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专项(主题)旅游,特殊兴趣旅游,体育旅游属于休闲娱乐度假旅游。2
2.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及标准化。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3
由标准的概念类推,户外体育旅游标准是“对户外体育旅游业经营活动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户外体育旅游标准是体育标准与旅游标准的交集部分,属于服务性标准,可以由企业、行业、地方或国家制定与实施,相应称为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在我国,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SAC)服务业标准部是服务性标准制定指导与颁布的国家管理机关,对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保护国家及消费者安全、卫生、健康与环保的一些领域制定强制性或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者积极推动一些标准化工作取得卓有成效的企业标准逐步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和国际标准。
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由标准化类推,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其主要内容大致包含四个阶段:制定标准(P)、组织实施标准(D)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或检查(C),并作相应的处理(A),标准化基本过程就是PDCA循环。4
二、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
全球旅游标准机构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5年成立的“旅游及其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ISO/TC228,秘书处设在西班牙标准化和认证协会(简称AENOR)和突尼斯国家标准化和工业产权研究所(简称INNORPI),截至2010年12月,共有正式会员53个,观察员18个。我国于2001年4月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28下设8个工作组,分别是潜水服务、保健旅游服务、旅游信息中心信息提供和接待服务、高尔夫球服务、海滩、自然保护区域、探险旅游、游艇俱乐部和码头旅游服务。截至2010年12月,已发布了9项国际标准(其中饭店术语标准和6项潜水服务系列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已制定、待发布的标准有9项。5从ISO/TC228工作组的名称以及颁布的标准来看,世界旅游标准中户外体育旅游占的比重相当大。
2003年5月,我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成立,2007年联合六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试点的内容是现代物流标准化、商贸餐饮住宿业服务标准化、旅游标准化、社区村镇服务标准化、商务专业服务标准化与体育服务标准化。6
在《关于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文件的号召下,我国旅游业标准化工作开展得较早,也取得了一些的成就。除了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0)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SAC)会还成立了其它与旅游相关标准化组织。2010开始国家旅游总局全部部署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公司等旅游相关企业都积极投入到旅游标准的试点示范工作中,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户外体育旅游被大多数景区归为生态旅游的范围,是旅游业的新业态,由于涉及运动安全专业知识,标准的制定相对较为滞后。
2008年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2009年浙江、上海等地的分会也相继成立,体育标准化工作进入了政府体育部门的议事日程。我国体育标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开展是从体育用品标准化开始的,体育装备中心、体育经济司、体育用品联合会以及部分体育生产企业共同组建的体育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跨行业领域体育用品的基础、通用标准的制定、修订,体育用品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制定体育用品行业标准体系,提出体育用品行业制定、修订国家标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近年来出台了若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有一些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正在进行相关标准的认证工作。对体育服务标准及标准化的推进工作,体育总局着力推进的是体育场所标准化,如《保龄球场馆星级的划分及评定》是较早的国家颁布的体育服务标准。截至2011年12月,我国已发布体育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18项,涵盖各类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体育场所等级划分、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中小学体育器材标准等。7相对旅游行业我国体育标准化的推进工作较为缓慢。
对体育服务标准的理论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杨铁黎 (2002)《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张昊(2005)《认证制度在体育服务业的应用》等。户外体育旅游少有文章涉及,只找到两篇相关文献,宋彪(2013)《我国体育旅游行业标准构建初步探讨》探讨的是我国体育旅游行业的标准构建,文献列举了国际旅游组织颁布的体育旅游标准,呼吁建立我国体育旅游标准,并提出一些较为宏观的工作思路。8林章林(2013)《以标准化建设推进上海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发展》是为数不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上海市体育旅游基地标准化建设的实证研究。9
综上,一个社会需求的热点却成一个研究的冷门,其原因也许是:第一,国家现代管理职能转变过程中简政放权是主导方向,制定标准是否会约束市场发展?一些学者可能对标准的研究是否符合社科研究的方向存在疑问;第二,体育用品标准是目前是体育总局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而且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中对体育服务标准课程几乎没有涉及,高校的学者也较少关注到这一领域,人才培养也比较落后;第三,虽然体育标准在国家质监委的领导下归口体育总局管理,体育户外旅游服务业标准归口体育与旅游两个部门,主管职责不清,跨行跨业统筹工作较难开展,也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三、进一步深入研究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的必要性
1. 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是提高体育旅游管理水平的途径。2011年3月,中央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旅游业与体育产业定为“十二五”时期需大力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体育旅游业对于两大产业各自的发展乃至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户外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业态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到了节假日背包旅游、自行车周游、自驾游等取代了很多传统的旅游方式,因此许多传统景区和山地资源丰富的新开发景区都在开始思考如何开拓新的生态旅游线路,打造户外体育旅游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户外体育旅游风险防范及山地户外救援系统都是全新的课题。同时一些旅游社,或是户外俱乐部通过网上发贴形式组织户外体育旅游,这种旅游形式很多游离在旅游部门、体育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外,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导致行业风险较大,意外事故较多,体育与旅游行政部门应如何规范市场?标准化的建设为这些发展问题提供的参考,找到解决途径。
2.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是政府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中,国务院取消了体育经营活动的前置审批,改为认证监管形式,仅对一些户外体育项目如攀岩、游泳、滑雪、潜水四个高风险项目实行前置和认证双重监管形式。因此,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对政府部门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功能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为我国体育政府现代管理标准化指明工作方向。
3.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户外体育旅游标准的实施有外在的强逼机制也有内在的主观驱动,特别是行业标准实施,往往产生于受施方对提升素质、增强自身竞争力、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主观愿望,如体育休闲基地星级标准、户外俱乐部星级标准的应用,体育标准的研究应为我国体育企业、行业协会制定和实施标准提供方法。同时,许多企业把自己核心竞争的专利技术融入到标准化中,随着企业标准化的推动升级,成为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其专利技术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4. 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是帮助消费者选择服务等级的重要方法。目前户外行业是一个门槛低、规模小、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的自由竞争市场,鱼目混珠是这个行业最明显的特点。随着体育消费的不断增加,消费者需要权威机构认证对产品与服务做出质量甄别,体育旅游标准的研究应为我国体育消费者多层次需要提供服务。
四、户外体育旅游标准研究的基本内容
1.加强对户外体育旅游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标准的建立首先要研究标准的体育,一级目录、二级目录等延伸子体系的内容和构建方法,在明确体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才是有方向的,制定的标准才不会重复,标准还可以成为相互支撑的一个体系。同时还包括标准与法规、标准与创新、国家现代化治理中政府在标准化的角色扮演、行政许可与市场推进、监督与评价机制等等基本问题,这些理论基础问题不解决,后续的应用研究就会陷入迷茫的状态。
2.研究主体应集合体育与旅游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以及高校研究机构。标准研究必须既体现政府的管理意志,又体现其他相关利益方的需要,同时紧贴行业的发展,只有这样产生的标准才能保证采标率,只有获得采标才是有效标准。因此在标准的研究中应联合体育政府、旅游政府和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与高校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实证研究来制定各类体育标准。
3.研究重心应以当前市场急需的标准为先。标准只有得到采标才有意义,只有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市场需求是标准采标和更新的保证,在明确户外体育旅游体系构成下,应有步骤、有重心地进行标准化建设,先研究和制定市场急需的标准,如户外体育旅游用语及符号标准、户外体育旅游基地评价标准、景区户外营地建设标准、户外体育旅游应急救援标准、户外体育旅游俱乐部星级评价标准、户外体育旅游从业人员资质标准等。
4.研究的方法重视中外比较与实证研究。已有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文献的来源一般是国内标准化研究的期刊和专著,还有一些体育局标准化工工作部门内部的工作资料。从国内比较来说,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有很多相似之处,旅游部门正在推行的全面标准化是体育标准可以借鉴的。欧盟、美国、日本、德国标准化的历史有上百年了,他们的标准化发展的历程、标准化研究与实施方法可以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运行来进行比较研究,也许是找到我国标准化发展中诸多问题症结的办法。现有的研究忽视了对现有的体育标准采标、执行和监督情况,对现有标准存在的缺失与修正情况,较少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而这些实证研究是找到切实可行的标准制定方法,进一步完善执法与监督机制不可缺失的研究。
摘要: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是户外体育旅游发展中急需解决而却被理论界研究忽视的问题,通过对户外体育旅游标准化研究现状的解读,加深对研究户外体育旅游标准的必要性认识,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以办学条件标准化促教育优质均衡 篇8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40-02
办学条件标准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以“双创”为契机,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第一抓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机制、增长机制和监管机制,瞄准校舍标准化、教育信息化、装备现代化、校园人文化“四化”目标,打造“新三新一亮”工程,着力构建硬件从实、软件从严、软硬并举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
一、政府主导,优先发展,完善标准化建设保障机制
宿豫区委、区政府强化政府抓教育的职责,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心聚力推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一)健全组织推进机制
先后出台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区委、区政府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对各乡镇(街道)和教育主管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教育重点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重点督查事项,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签订目标责任状,建立健全定期督查、现场会办、跟踪考核、专项奖惩等工作制度。先后多次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学校布局调整、施教区划分、校舍安全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会办,及时破解发展难题。
(二)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坚持把教育经费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必保重点,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致、校际平等、有利于农村学校优先发展的经费统筹体系。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全额纳入区财政保障范畴,做到教育经费财政足额保障、依法实现“三个增长”。近年来,宿豫区先后投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金约13亿元。2014年,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3602.04元和3446.74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0221.77元和11943.45元,全部达到上级规定标准。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教师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全部落实到位。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加快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十二五”以来,宿豫教育工作坚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统领,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要求,重点围绕布局优化、校安工程、装备现代化“三项”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
(一)推动学校布局优化工程
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为目标,本着“立足实际、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公办民办并举的运作模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城区教育规模与质量、布局与功能的均衡、协调、持续发展。2012年,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城区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合理确定学校布点和规模。目前,全区教育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教育资源更加优化,教育发展更加均衡。
(二)推动校安工程加速实施
宿豫区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以教学用房、运动场地建设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校舍建设。2011年以来,全区教育基础建设投入8.02亿元,争取上级资金40662.41万元,拆除D级校舍21.34万平方米,改扩建中小学校及教学点25所,建成高质量塑胶跑道24片,重建新建项目120个,新建面积为36.3万平方米。同时,加大重点工程改造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好地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推动教育装备提档升级
“十二五”以来,宿豫区先后投入教育装备建设资金1.05亿元,城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设备值分别达到3466元和3733元,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科学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全面配齐,小学生均图书22册,初中生均图书34册。各中小学建有录播教室、校园电视台、研训室等各类现代化信息功能室,计算机生机比达9.5:1、师机比达1:1,实现“校校都有录播室、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人人都有计算机、校园处处都有无线网”。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配备、管理和使用均达到《江苏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Ⅱ类标准,初步呈现出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管理水平一样高、城区城郊一个样、城区乡镇一个样、乡镇村小一个样的“六个一样”局面。
三、统筹整合,合作共享,推动教育资源标准化配置
宿豫区紧密契合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抢抓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力推动教育资源标准化配置,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城乡教育规模与质量、布局与功能的均衡、协调、持续发展。
(一)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增质
加快省优质幼儿园创建步伐,全区27所成型幼儿园中,创成省优质园24所,占比88.9%,实现省优质园乡镇全覆盖;实施特色学校工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国学经典、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打造品牌学校,形成了“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实施优质资源区域共享,推行“三备、三导、三过关”教学模式,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开展“空中课堂”、网上教研,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推动全区教师定期流动
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流动工作,圆满完成教师交流工作市定目标任务。2014年,宿豫区出台《宿豫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流动的实施意见》,通过城乡学校教师互动、“共同体”学校师资互动、镇村学校教师互动、公办民办学校教师互动等多种模式,交流教干教师427人,占全区教师总人数的17%;2015年,出台《关于加强师资竞争性流动工作意见》,突破体制、区域、学段界限,采取竞争性方式,实施教师竞争性逆向流动机制,共交流教干教师261人,占全区应交流教师总数18.2%,推动教师有序流动,促进全区师资均衡配置。近三年,针对音、体、美专业教师偏少实际情况,公开招聘160名紧缺学科教师,推进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全区校园网络全覆盖,教育城域网互联互通,局网络中心通过市教育局城域网接口汇合进入中国教科网,可实时查看全区网络运行情况,确保各校之间互联互通,实现千兆带宽“校校通”;通过购买引用、合作开发等方式建设具有宿豫特色教育的教学资源库,开展网上教研、教学视频点播、空中课堂展播、名师课堂直播等远程互动活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利用区数字化平台开通学习空间,开展“电子书包”试点工作,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体育教育标准化】推荐阅读:
体育课考试标准化07-27
体育学科配备标准06-21
体育场地标准尺寸07-02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1-20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12-0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07-27
中考体育成绩评分标准09-01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题09-08
山西中考体育评分标准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