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锻炼标准(精选12篇)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1
根据调查研究,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家长的溺爱, 造成一些学生自主生活能力差、意志力不强、集体观念淡薄, 从而导致怕运动、怕锻炼, 不喜欢上体育课。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要从思想上灌输体育课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灌输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性, 让学生从思想上、心理上引起重视, 通过观看体育比赛、讲述体育比赛、参与体育比赛等, 激发热情, 产生共鸣,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信心和兴趣。比如, 在进行“队列队形的教学”时, 学生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分散注意力。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 向他们讲述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威武雄壮和不可战胜的精神。学生马上就会提高认识,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继续练习, 结果很快就能做到步调一致、整齐到位,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从语言上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和自尊心, 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段的中学生尤为突出。根据这一显著的身心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恰当运用几句话或几个字进行激励, 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并且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如, 在“耐久跑”教学中, 不论是高中学生还是初中学生, 只要提到耐久跑, 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为了避免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 教师在耐久跑中应抓住“核心”人物对其鼓励, 为其加油, 运用“××同学, 今天你还可以”或“××同学, 真棒”、“不错”等激励语言, 并竖起拇指加以赞扬, 这样做学生会在耐久跑中精神倍增, 跑的效果也特别好。其他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 在跑动中积极努力, 整个耐久跑的课堂效果就会变好。
例如, 有一个男同学在班上属于学困生, 但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大家经常听他行事。有一次在上耐久跑的课堂中, 这个学生就叽叽咕咕说个不停, 于是其他同学也跟着叫嚷, 课堂秩序很混乱。这时, 我就说:“谁愿做学习、生活的弱者, 就不跑啦!”又说:“没有特殊原因, 都得参加耐久跑。”当起跑口令发出后, 大家还是认真地跑了出去, 这个学生也跟在后面勉强跑。一圈过后, 我大声高喊:“××同学! 不错, 你今天才像个真正的男子汉。”这一喊真见效, 又见他的猛劲猛增, 并从最后向前跑进。速度越来越快, 逐渐向第一名追去, 最后超过第一名, 跑完了1000 米, 并取得了好的成绩。在场的同学都说:“今天, ××同学变了个样。”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发现这位同学再也不像过去那么调皮, 其言行举止规范多了, 学习上也有了进步。其实这都是由于娇气、缺乏自信、吃苦耐劳差、顽强拼搏的意志薄弱所致。只要抓住这些学生的心理,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教学任务就会顺利地完成。
三、要从竞赛中提高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在体育课中, 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 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部分学生锻炼, 另一部分学生玩耍;二是在教师统一规定下硬性完成动作。前者属于“放羊式”, 后者却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的培养不利。如, 50 米快速跑, 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做完准备活动之后, 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这样做, 总有一些学生不认真。为了禁止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 我先后对不认真的学生进行了说服教育和罚做蛙跳或罚跑等, 其效果还是不佳, 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经过探索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竞赛的教学法, 如迎面接力、跳绳接力、运球接力等来提高学生快速跑的积极性效果很好。这样做, 学生不但会认真积极地参加练习, 而且互相关心、团结协作的意识也有了, 还能充分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
再如, 在一次“运球接力”的教学中, 某一小组的一位男生运球到50 米处, 抱球快速往回跑时, 不慎摔了一跤, 他就在跌跤的地方不动了。这时, 其余三个组仍在非常激烈的进行着, 该组成员很是着急, 齐声喊着“×××爬起来, 加油!”只见这位男生看了本组成员一眼, 坚强地站了起来, 咬着牙坚持完成了运球接力, 他得到全体同学的赞扬, 我也给他竖起来大拇指。从这以后, 同学们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后来的练习都特别起劲, 课堂纪律和效果也特别好。
关键词:体育教学,重要性,兴趣,激励,竞赛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2
①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使之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②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有兴趣地自觉地进行体育课外锻炼。因为学生一周只能安排上一次体育课,而这一次体育课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安排素质练习,拨苗助长适得其反,只有在课堂上教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长期自觉坚持锻炼达到锻炼效果。
③选项对达标成绩影响很大,正确的选项能大大提高达标率。选项恰当,学生的达标总成绩能提高几十分,甚至上百分。通过对长沙交通学院二年级83名男生的铅球与实心球、引体向上与屈臂悬垂,100m与50m跑达标测验,发现在短跑类达标测验时,绝大多数老师都愿选择50m跑,认为它省时省力,且分数和测100m跑差不多。可是,我们实测的`结果却大不相同:100m达标成绩的最小值比50m的高出35分,最大值高出10分,平均值高出17.87分,有93.244%的学生100m成绩高于50m的成绩,且高出20分以上的占71.42%。100m达标成绩中,优良率达39.07%,分数在60―75分之间的学生占51.56%,学生的成绩全都在40分以上。而50m达标数中,只有8.06%的优良率,60―75分之间的学生只有29.03%,成绩30―35分之间的学生占59.67%,还有3.22%的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不能达标。在投掷类达标测验中,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愿意选择实心球项目。认为其达标分要高于铅球的分数。经分别对两个项目进行测验,发现铅球与实心球达标分相比,最小值高出10分,平均分高出7.65分。有67.68%学生铅球达标分高于实心球达标分,只有21.65%的学生铅球分低于实心球的分数,有39.99%的学生铅球分数比实心球数高出20分以上。在测铅球达标时,只有1.49%的学生没有达标,而测实心球时则有12.12%的学生没达标。铅球达标的优良率高出实心球2.79个百分点,铅球成绩有44.77%在60―70分数段中,而实心球成绩有40.91%在30―55的低分数段中。同样,我们也对学生引体向上与屈臂悬垂的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首先大部分师生也普遍认为引体向上达标分高于屈臂悬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屈臂悬垂的达标率远远高于引体向上。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影响因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96—02
大学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者,体现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最先进的思想观念。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疑是未来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工作质量。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态度、体育健身意识和形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 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那么,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态度有何影响?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对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满足大学生体育需要,确定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现状和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探索其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有助于新形势下,管理部门对高校体育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推动高校体育的全方位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天津市高校在校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体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主要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网收集了1990—2008年的中文期刊作为研究资料。(2)问卷调查法。对体育态度的研究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包括8个分量表,70个题目。抽取了天津市4所普通高校(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一(123人)、大二(129人)年级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6份,回收率为96.1%,有效问卷252份。(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t检验判定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体育态度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现状。毛荣建(2003)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该模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和情感体验三个变量。该模型假设,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而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同时,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这一理论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定性论述和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的《锻炼态度量表》就是以此理论编制的。
调查得知,总体上,大学生八个分量表的得分情况基本上都高于平均分(行为习惯稍低),这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还是较好的,特别是在行为认知方面,大一、大二学生得分都超过了30分,说明大学生对参与锻炼导致结果的认知越正确,认识到了锻炼可以舒缓焦虑、烦躁的情绪,可以使人得到宣泄,可增强人的意志等,在“提倡全民健身是明智之举”、“我喜欢参与锻炼活动”答题中,学生是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但在行为习惯分量表得分并不高,可见学生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还不高,锻炼中并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煉,没有养成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情感体验分量表上,学生的得分也不高,这说明学生在参与锻炼得过程中,并没有很深刻、丰富的情绪体验,象“我因锻炼而自豪”、“我认为,锻炼是我应做的事情”、“一说要锻炼我就感到很兴奋”,学生的回答是“说不清”,影响了学生的得分。在主观标准分量表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受父母、朋友及他人的影响比较大,但大二同学受外界因素影响比大一同学小,这可能与大二同学大学学习生活有关,他们做事更加有自己的主见,更少的受到别人的影响。
2.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较情况。从调查分析中对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男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各类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主观标准除外)。这说明活跃在校园的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上逊色于男大学生,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与男女性别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似乎课余时间锻炼是男生的事情;另外,从学校因素来考虑,我们的学校体育,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开设一些较受女学生喜欢的项目,如健身操、形体课、瑜伽等,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吸引女大学生积极锻炼。
3.城市和农村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调查问卷分析得知,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锻炼态度上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基本上各分量表得分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但在主观标准上反而相反,这说明农村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越小,在锻炼问题上农村父母可能也懂锻炼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所以他们也不会影响和引导孩子。至于整体上城市和农村孩子锻炼态度上差异不明显,可以反映咱们国家教育方面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农村和城市贯彻的很好。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1.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了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排列是:身体方面的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更多地受到身体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促进身体健康、塑造良好体形(女生较多于男生)等。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因素,即为了调节情绪、消遣娱乐、锻炼意志、兴趣爱好、充实生活等。也有极少数男同学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感觉不去运动身体就不舒服。
2.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客观因素是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从阻碍大学生体育锻炼客观和主观因素分析,客观因素的影响最重要,它制约着学生实际参与锻炼的可能性。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大多都喜欢体育运动,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想去锻炼而最终放弃。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上比较好。但不同年级、性别、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锻炼态度各分量表上有些差异,但差异不明显。(2)从学生主观标准得分较高,说明父母、同学及周围的人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归结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和阻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促进因素有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方面因素、交流方面因素、习惯因素等。阻碍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没有时间、缺少场地器材、缺少活动伙伴、没人指导等。主观因素是懒、没有兴趣、身体好用不着锻炼等。
2.建议。(1)鉴于体育锻炼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体育态度,增强对体育锻炼的了解,提高对锻炼的认识,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2)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活动,多开设女性喜欢的项目,满足女大学生锻炼的需要。(3)学校体育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锻炼平台,吸引、督促学生积极的参加锻炼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體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3.
[3]范洪悦.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其行为的调查研究[J].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3):89-90.
[4]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74.
Research on Status Quo of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HUANG Yan-m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Undergraduate sports attitude has a major impact on their sports behavior. The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s, questionnaire and numerical statistics etc., analyzes the sports attitudes of 252 undergraduates in 4 universities of Tianjin. The study results are that theexercise attitude of undergraduate is positive .There are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grade in their exercise attitude .The factors of improving exercise are physical, psychology, study, communication and habit .The discouraging aspect hav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按随机抽样法, 从山东省16所设有体育专业的高校中抽取6所高校, 并从2009级报名参加考研的学生中, 按各高校考研学生人数的比例抽取500名学生对其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完调查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1.2 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及文献综述法进行调查研究, 共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50份, 其中男生350份, 女生100份, 回收率90%。
1.2.1 观察法
为了掌握体育考研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2012年10月初至12月底, 在每天早上6:00~7:30、下午17:40~18:30、晚上9:00~10:00三个时间段, 追踪观察并记录了体育考研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项目等情况, 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在山东省随机抽取的6所高校体育考研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50份, 回收有效率90%, 符合研究要求。
1.2.3 数据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按说明的问题类别归类, 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1.2.4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体育期刊、书籍和互联网等, 了解各高校考研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文献资料与信息, 为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在考研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调查中, 增强体质占47.78%, 预防疾病占18.89%, 掌握体能技能占10%, 改善体态占8.89%, 丰富生活占7.78%, 锻炼意志占6.66%。这体现出体育健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娱乐身心和延缓衰老的功能和本质, 说明考研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很明确、积极、进步, 也表明考研大学生们将健身与自身的健康已经紧紧相连, 意识到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大部分考研的同学都能积极投入到健身中, 体育健身实践过程也被逐步的认识和接受。
2.2 锻炼的形式
体育考研学生从事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篮球 (23.33%) 、足球 (15.55%) 、乒乓球 (15.56%) 、跑步 (14.44%) 、羽毛球 (12.22%) 、健美操 (12.22%) 和排球 (6.67%) 等项目, 由于男、女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面存在差异, 使他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运动项目上的选择产生明显的差异性:篮球 (男占27.14%, 女占10%) 、足球 (男占20%, 女占0%) 、乒乓球 (男占11.42%, 女占30%) 、跑步 (男占11.42%, 女占25%) 、羽毛球 (男占10%, 女占20%) 、健美操 (男占11.42%, 女占15%) 、排球 (男占8.57%, 女占0%) 。男生比较喜欢运动上产生的竞技性和刺激性, 所以他们以篮球、足球等一些激烈性项目为主, 篮球排前, 足球其次, 而女生则喜欢比较轻便、简单与平和的运动, 比如羽毛球、跑步等。
2.3 锻炼的时间
体育考研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与运动量的情况调查:每周健身1~2次男生高达52.86%, 女生70%;每次活动时间小于30min男生达11.43%, 女生65%;活动30min左右男生61.43%, 女生30%。从中可以看出体育考研学生们每周健身次数和活动时间较少, 女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她们每周参与体育健身不仅次数少、时间短, 而且活动强度也很小。原因可能与她们学习太紧张、学业重、没有时间安排体育锻炼等有关, 而运动量严重不足是女考研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4 影响参加锻炼的因素
体育考研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因素的情况调查: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占55.55%, 没有运动气氛占22.22%, 没人组织占11.11%, 没有兴趣占8.89%, 缺乏场地、器材占2.22%。学习量重、时间有限是影响考研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重要因素占55.55%。由于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相当大, 每天忙于应付考研阶段的复习, 学习量非常重, 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显示出一种消极的情绪, 休息与恢复不知道调整。考研大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自习室或图书馆呆着, 充斥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没有运动氛围这一现象的存在, 学校应该积极的让考研学生的体育锻炼落实到位。对体育的投入进行加大, 教学条件需要改善, 健身环境要优化, 让大学体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5 参加锻炼后对考研学习的影响
对体育考研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考研学习影响调查中, 只有3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对其考研学习有促进作用;25.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其学习没什么明显影响;有高达44.4%的学生认为进行体育锻炼对其文化课的学习有负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体育考研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意识较差, 没有认识到运动健身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 学校应促使考研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做到劳逸结合。
(2) 体育考研学生在选择健身项目上具有针对性, 他们根据自己的专项进行体育锻炼, 其中参加最多的项目是篮球、乒乓球, 而且考研学生体育健身手段的选择有性别上的差异。
(3) 体育考研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动机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娱乐身心为主。
(4) 影响体育考研学生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课学习紧张没时间进行锻炼和没有运动氛围。由于复习较紧致使体育锻炼的时间量投入不够, 余暇时间健身量不足, 其中尤以女生较为突出。
3.2 建议
强化考研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 提高健身运动的积极与自觉性, 培养考研学生的体育意识, 为终身体育奠定下基础。
(1) 学校多开设一些简单易行、娱乐性强、投入少、基础好的体育锻炼项目, 正确引导考研学生的体育锻炼观, 把开展考研学生的体育锻炼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加大投入, 提高锻炼效果。
(2) 由调查得出考研学生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很明确的, 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运用座谈、演讲、竞赛等方式, 使考研学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学习和锻炼的安排应劳逸结合,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3) 应适将学习课程进行适当调整, 课余体育活动时间要增加, 学习效率需努力提高, 开展关于健身知识的讲座, 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等一系列方法, 让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愉悦情绪和充沛精力, 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4) 继续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力度, 动员并建议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为考研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提供方便, 为考研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综述法及数据统计法, 对山东省体育考研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每周频率与持续时间、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 总结归纳体育考研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特点, 探讨在锻炼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果表明, 大部分体育考研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极少学生因为学习紧张、时间不够用等而不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学生在锻炼强度和锻炼次数方面不尽人意;参加体育锻炼后对学习产生的影响是影响考研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大小的主要因素, 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 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体育,体育锻炼,考研学生
参考文献
[1]吴淘萍.山西省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 2009 (1) .
[2]黄硕.河南省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3]唐光耀.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邵阳学院报, 2008, 5 (2) :108-111.
[4]杨广艳.池州学院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J].2010, 24 (3) :146-148.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篇5
1.研究背景与现状
体育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今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主,更加需要从全面育人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锻炼是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要由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影响选项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来自多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须是自发或有组织的自主行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满足影响其体育参与行为,高校学生根据自身选择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的文化活动,对增进人的健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要找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解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
2.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在对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相对不完善,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课后的健身指导不足,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兴趣爱好不够这几方面的问题反响强烈,这也是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1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意识的影响。
体育锻炼意识是在对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征,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的强弱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它能加强人对体育活动发挥动力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只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远远达不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要将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人生观,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作为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条件。
2.2大学生体育锻炼受课外健身指导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每周两节,共90分钟,教授主要在课内传授技能知识,锻炼方法,留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很少,一项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是课内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在课外活动多练习。而课内教学技能是不能代替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学生在课外练习时,如果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将会更快的掌握体育技能,并能有很强的体育兴趣,而兴趣又能促进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课外活动时没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出现了许多学生只上课,不练习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2.3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兴趣的影响。
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经常性心理倾向称之为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若学生对某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无论是在体育学习或课外活动中,都可促使他们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1]。只有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2]。
2.4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氛围的影响。
氛围指的就是人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体育氛围是指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诱因。一个人锻炼很难长期坚持,并取得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一起锻炼时,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人的身心会得到愉悦,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陶冶了情操。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5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对策研究 篇6
摘 要 “树立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锻炼身体习惯的重要原则。新课标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1]。本文就如何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研究,意在为学生切实提高身体素质提供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锻炼 锻炼习惯 对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它是学校体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它需要锻炼者能够凭借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坚持长时间活动来获得的,这样才能对锻炼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对策
(一)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根本不重视,导致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更谈不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了。相反,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和锻炼兴趣的培养,另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加以引导,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
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时,要对学生时行科学地掌握体育技能时行培养,只有科学地对身体进行锻炼,才能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产生的锻炼效果,才能让学生有动力地进行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再次是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三)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爱好是使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前提。兴趣爱好会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和热情,进而体会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球类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蹦乱跳到打球打出些门道”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需要不断的重复与坚持
体育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体育锻炼进行重复→巩固→提高的教学过程,并将体育锻炼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也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中带来的乐趣,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終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的心理上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三、结论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深刻认识不断地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不断体验化育锻炼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需求引导式教学对大学生身体锻炼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取福州市6所大学,其中本科3所(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工程学院、闽江学院)、高职高专3所(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跨理论模型和《标准》测试对学生影响进行查阅,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与主要成果,获取最新的信息。
1.2.2 问卷调查法:
利用课堂时间,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018份,回收有效率为84.8%。其中男生498人,女生520人。大一355人、大二346人、大三317人。问卷由40个题项组成,划分为主客观两个层次和认知、情感、行为、学习、结果5个维度,每个指标的评分采用五级评分标准;5、4、3、2、1分别代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样本均分越高,说明学生对体质测试效果评价越好,反之越差。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标准》实施前后学生在主客观两个层次下五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对比
2.1.1《标准》测试对大学生体育认知、体育情感的影响
认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该《标准》测试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是否存在着认知的情况;体育情感是为反映出学生对《标准》测试的喜爱程度。图1中,比较主观层次下的认知和情感维度均分,新《标准》前后的认知维度分值都在4以上,位在“很满意”与“满意”的区间;82%学生对体质《标准》测试持肯定态度,93%的大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基本知识和测试方法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表明学校在对学生体质测试的意义的教育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对体质测试持正面和肯定的态度。但是情感维度上,新《标准》前后仅为3.0与3.2分,处于“一般”和“不喜欢”之间,表明他们在情感上存在着对体质测试的否定和消极的评价,说明体质健康测试较高的认知水平并未引起情感上的积极变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体质测试的情感态度会受到了各种外界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标准》测试的实施可以促进体育认知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够利用《标准》测试的机会,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运动技能,定期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其意义远远超过《标准》测试的本身。
2.1.2《标准》测试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在图1中,客观层次分析“行为”维度是《标准》测试过程中五个维度中均分最高的一个维度,前后对照均分分别为4.6和4.9分,处于“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区间。因此,学生情感上的不够认同并没有影响其参与行为上的变化。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教体艺〔2014〕3号)有关的要求上,引起体育各级部门的足够重视,各学校制定相应制度,保障《标准》测试任务顺利完成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1.3《标准》测试对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从《标准》测试项目来看,新《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在评价身体素质的耐力素质、柔韧性、力量素质和速度弹跳爆发力方面规定了测试项目。新《标准》在身体素质测试方面,把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做为体现耐力素质指标的唯一和必测项目,取消了评价心血管功能的台阶试验,对学生而言,耐力类项目的难度加大;把女子仰卧起坐、男子引体向上作为反映《标准》测试之力量素质指标的必测唯一项目,取消了握力体重指数、掷实心球,把坐位体前屈作为评价柔韧性素质项目测试必测项目;把立定跳远和50米跑作为评价弹跳和速度爆发力素质测试的必测的两个项目。
(%)
“学习”维度的分值与学生的学习取向有关,新《标准》前后对照分分别是3.5分与3.87分。这种分值差异主要表现在具体对体育锻炼时间及频繁度等问题上。从表1可见,测试项目的统一指定,更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练习。新《标准》也相应调整了测试项目的权重系数,相对提高评价身体形态的体重身高比的权重系数而相应地降低评价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因大学女生在生活中更关注身材方面保养,意识到体型体态审美观,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对《标准》测试项目中身高体重比有更多关注。
2.1.4《标准》测试对大学生体育结果的影响
新《标准》把成绩评定学年总分提高为120分。其学年的总分由标准满分100分与附加分20分之和构成。附加分20分是根据加分指标实测成绩确定,即对成绩超过满分100分的进行加分。[2]新《标准》评价方法对部分轻易可获得高分的体育优秀学生而言,20分的附加分能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与学习,促使学生继续参与体育不断提高体育成绩,新《标准》在成绩评定方面着重强化其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充分考虑了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在“结果”维度中,对学生的问卷题中“体质测试对你参加体育锻炼有关系吗?”五个选项分别是“很大的关系、有关系、有点关系、没关系、完全没关系”,从均分来看,新《标准》前后得分别是4.0和4.1,位于“有关系”水平,可见体质测试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2014版标准》提高了“良好”的评分标准,并将其与学生学期考核的评优评先联系在一起,必然会引起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的重视,这能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成绩创建了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氛围。[3]
3 结论与建议
应了解学生所处的体育锻炼变化阶段的状况,采用相关的策略与手段,促进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向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方向发展。
3.1在《标准》测试前期宣传阶段,利用媒体和教育等手段,加强学生对《标准》测试的认知教育,了解测试的意义,帮助其认识的提高,促进其行为的认知和情感的改变,使学生更积极主动,更自觉理智地接受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技能的学习。
3.2在《标准》数据测试采集过程中,应利用测试的机会充分发挥《标准》测试的教育的职能,去营造有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校园环境。不断增强他们提高体育行为的信念,加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逐步形成固定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和向往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4]。
3.3在学习与掌握技能的行动阶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环境下的个体或群体活动行为,因此容易受到各种运动环境的影响,比如运动场地场馆的条件、性别年龄差异、所处的群体环境、个体爱好和经济水平的制约。因而,学校应大力改善学校体育锻炼环境、搞好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更方便的体育锻炼条件,以使锻炼行为的变化能持续进步并不断维持下去。
3.4在《标准》的结果评价阶段。学校应及时反馈测试数据的评价结果,这有利于帮助他们进行客观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找到保持体育锻炼习惯的动力。学校应建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集体锻炼形式,促进校园锻炼氛围的形成,为提高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
摘要:用跨理论模型作为理论工具来研究《标准》测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标准》执行前后的在校大学生体育认知情感、体育行为、体育学习、体育结果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新《标准》的执行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习惯有一定的的促进作用,文中针对在《标准》测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体育锻炼提出具体方案措施。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陈华东,钞飞侠.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6):42-46.
[2]张丽萍,杨雨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92-94.
[3]于红妍,毛丽娟,张丽君.认知、态度、体育锻炼行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的多维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8):84-87.
[4]李云峰,余卫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66-168.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8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 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摇篮和基础, 也是学生个人终身体育的基础, 要打好这个基础, 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本文力图探寻找出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以共大家共同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2、学情、学况分析法。3、课堂实践法。4、总结、交流法。
对象:我校初中学生
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改革有关文件和精神的基础上, 查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结合我校实际, 提出关于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步设想。
三、研究与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学生的兴趣能否在课堂中延续, 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该项技能的重要因素, 是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线,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激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主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教学方法的采用上, 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尽量创设情景,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单元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发散性、相关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引导。使他们对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有了兴趣的前提下, 他们的学习效率则是最高的。同时, 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动手、动脑的机会, 把劳动课、思品课等综合学科与体育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并引入竞争机制, 使同学们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 尝试到体育锻炼的愉快, 竞争的刺激, 合作的快乐, 体验到勇敢与失败, 挫折与勇气, 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
2、通过科学的系统的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人的一生中, 接受系统的身体教育最长, 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是学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环境。故体育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时间, 教育学生科学地、系统地进行体育锻炼, 使他们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战胜自我, 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日积月累, 学生们将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 成为一种习惯。其中,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 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 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 要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系列, 由部分到整体, 坚持不懈, 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积极开展各项校内、校外竞赛, 利用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 体育教师是各项竞赛的组织者, 不仅要组织校内各项比赛, 如, 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拔河、乒乓球、跳绳等等各项比赛;还要组织学生走出去, 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们增长见识, 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 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 行动上主动, 逐步培养学生们锻炼的主动性、独立性、持久性, 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2) 把多媒体教学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如:我在“投掷”这一单元计划中, 就设计了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把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和比赛的过程录下来进行讲评。把运动员的比赛资料播放给同学们观看, 同学们在直观的教学方法下, 视觉加强了, 练习积极性也增强了;模仿的能力增强了, 运动的兴趣也逐步的增加了, 慢慢的就养成了自我评定、自我纠正的能力。在室内课、理论课上, 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件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各种竞技比赛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 使学生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 乐于体育, 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1、充分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 要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 不断更新观念,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热爱和尊重学生,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素质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民主和互动的关系, 教育过程是—个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互相交流、互相作用的过程, 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唤醒学生的潜在力, 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使其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将锻炼习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 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学生养成以自我锻炼为中心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中学体育是人一生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 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时期。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锻炼
大学生身体素质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1,2]。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欠缺,身体素质偏弱,体育锻炼行为逐渐成为了大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及身体素质锻炼已经成为学生个人发展乃至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体育锻炼是学校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多的行为之一,锻炼的意识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大学体育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究通过分析全国各地大学生的锻炼情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1 对象及方法
1.1 随机选取不同地域不同大学的大学生1000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分析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
2 研究分析
2.1 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备、体育宣传广播、体育教学方式、学校重视程度的满意度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不同满意度的大学生一周锻炼三次或以上的比例
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21.4%,高于比较满意12.3%、不太满意8.5%,不满意6.7%;体育宣传广播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1.1%,高于比较满意15.0%,不太满意8.5%,不满意7.4%;体育教学方式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34.9%,高于比较满意18.3%,不太满意11.4%,不满意0%;学校重视程度非常满意学生每周锻炼三次或以上比例为17.3%,高于比较满意10.8%,不太满意8.0%,不满意4.8%;具体结果见表2。
3 建议
1.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等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自身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基础。当代社会需要身心健康,具有竞争意识的全面型人才,而体育教育在为社会输送全面型人才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学是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大学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体育爱好、体育观念等有重要的影响。
2.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锻炼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备、体育建筑及体育教学、体育宣传、体育精神理念、学校重视等方面[3,4]。高校体育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及理念,是学校的文化特色之一,除了体育文化包括的内容层次外,体育文化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学校理念,一种体育氛围,是一种学校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文化良好,可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理念,引导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重视身心成长和发展,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大学生的思想和行文,好的身体是成功的重要奠基石,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智力发展、素质锻炼、精神动力的重要保证。
3. 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建设是衡量整个校园体育建设最明显的指标,也是校园体育工作能否保障实施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从校园体育建设基础方面入手,根据校园本身能力和学生差异性合理安排学校经费,尽量在不超经费预算的情况下最大化提高学生锻炼条件。除了基础设施方面,学校还应该从学校自身着手,规章制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可以旁听其他优秀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调研优秀校园的管理方式等,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师资力量,特色项目要保持,优势项目要巩固,而且要强化短板,重视体育相关项目的发展,大力建设有活力的高校体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优秀的体育条件。
参考文献
[1]刑尊明,宋振镇.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的“技术环境”理论探索—华侨大学篮球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78-80.
[2]甄一帆.大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J].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4(4):60-61.
[3]陈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112-114.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篇10
关键词:体育锻炼,运动损伤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为课外体育锻炼, 作为体育课的延伸, 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 但是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次数的增加, 无疑使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受伤的几率也相应增加。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 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贯彻“健康第一”的运动思想, 为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一、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从发生损伤的部位来看, 四肢的损伤率较高, 皮肤的损伤率次之, 损伤主要原因为与器械的摩擦以及与他人的身体接触, 在四肢发生运动损伤时下肢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为踝关节的扭伤, 这是由于大多数运动项目由下肢发起, 最后以下肢的制动结束, 以及踝关节特殊的生理结构, 场地不平整和对抗等原因造成。躯干部位损伤率最低, 与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特点和参加体育锻炼时个人的行为习惯有关。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为皮肤, 其次为踝关节扭伤, 男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较多, 而且损伤的程度和频率远大于女生, 这于男生喜欢参加对抗性强的项目有关。
二、运动损伤的项目分析
发生运动损伤最多的项目为篮球和足球, 以男生为主。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时参加的体育项目以对抗性小, 身体接触少的项目为主, 如乒乓球、羽毛球, 所以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性质较轻, 次数较少。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无运动损伤发生, 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极少参加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在男生中除篮球和足球外发生运动损伤较多的一个项目是健身房的器械练习, 由于他们急于练就发达的肌肉盲目的加大练习强度尤其喜欢练习腹肌, 而又不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最终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1、思想因素
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 尤其进行同场对抗性技术类运动项目时, 如篮球、足球由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容易引起情绪过分激动, 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出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导致自己或他人发生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
许多学生在锻炼中都是见篮球就抢, 见足球就踢, 准备活动早已抛入脑后。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剧烈的运动状态, 机体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增加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 从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技术动作不正确
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主, 而体育竞技项目不仅在于竞技性, 也在于动作的合理性和节能性。学生在锻炼时盲目的模仿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 而忽视基本动作技术的练习易导致运动损伤, 所以在体育锻炼时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 即从分解动作练习到完整动作练习最后形成动作自动化。
4、场地、器材因素
由于学校条件限制, 场地、器材不良, 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单一, 现有场地没有完全利用, 部分场地过于拥挤, 学生又缺乏防范意识是运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
5、动作粗野
动作粗野是造成运动损伤是直接的原因, 且受伤的程度不可估模。由于课外体育锻炼没有专门的组织者, 没有规则的约束, 多为自发性的, 易发生此类损伤。
6、身体素质差
有些学生没有客观的评价自身的身体素质, 在锻炼时不注重基础动作的练习常常模仿电视中体育明星的动作以及和他人的身体对抗, 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锻炼目标反而造成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7、意外
许多运动发生对抗、损伤是难免的, 如篮球中起跳频繁, 在空中与他人碰撞失去平衡或落地踩到他人脚上, 足球中的头球两名队员相撞, 以及其他项目器械的意外脱手等都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8、忽视放松练习
良好的放松是身体技能水平增强的基础, 运动后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如果没有及时势放松而处于较长时间的酸痛, 导致肌肉的弹性下降, 逐渐发展到慢性软组织损伤。
四、处理方法
损伤的性质主要为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和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如肌肉拉伤、挫伤属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皮肤擦伤属于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应按其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处理, 合理的处理有赖于正确的诊断。
1、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在损伤的即刻, 伤部尚未肿胀, 由于反射性的肌肉松弛与感觉神经的传导暂停, 痛感较轻, 易被忽视, 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所以损伤一旦发生要及早处理。
早期:伤后24小时—48小时内, 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以上操作在损伤发生后即刻进行, 有止血、镇痛、防肿、制动的作用。
中期:伤后24小时—48小时后, 用热敷、按摩药物等方法, 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进新陈代谢、促进淤血的吸收的作用。
后期:损伤基本修复, 肿胀消失, 主要用按摩、理疗、恢复性锻炼。
2、皮肤擦伤
皮肤擦伤应属于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首先要用药水消毒, 关节出发生皮肤人擦伤要用收敛性弱的药水消毒, 如红药水。面部发生皮肤擦伤要用色素沉着弱的药水消毒, 如红药水。其他部位均可用紫药水消毒, 消毒时应从伤口的中心环行向外扩散。
五、结论
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参加的项目比较单一, 时间比较集中, 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 低年级高于高年级, 发生运动损伤最多性质最严重的项目是篮球和足球。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保护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维护, 培养学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扩建体育场地;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加强运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了解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 损伤的性质, 曾发生损伤的项目以及学生对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分析, 分析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振东, 司甘旦.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对策——对昌吉学院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 2006.
[2]李浙斌.学生运动损伤的成因及相应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篇11
一、进一步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就是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那什么是“自锻能力”呢?它是指依据自我特点(身体条件、体质状况、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达到身体锻炼目的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体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在课中我们应该把“自锻能力”的培养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锻炼意识、锻炼习惯如何培养?试想: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还谈什么“自锻能力”的培养。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锻炼和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教而不育的陈旧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育学生良好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二、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大致结构,运动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教材中体育运动项目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和《体育基本常识》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锻炼前为什么做准备活动和运动后为什么做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最后,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和生理特点,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掌握体育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教学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当学生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浓烈。体育课中,业余时间,他们就会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锻炼效果也会非常明显,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学生将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内化为习惯,一旦习惯形成了,积极的锻炼态度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在学生日常锻炼中随时表现出来。他们的锻炼好像是出于本能,而受益于终身。
三、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重要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少年儿童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课上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学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中,都经受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教师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帮助学生提高锻炼的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习锻炼中学生是主体,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锻炼意识。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体育运动锻炼处方)。科学安排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一步一个脚印,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最终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篇12
一直以来,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令人忧虑。巨大的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副科的认识偏差, 使体育教学沦为边缘地位。为了升学应试, 很多学生整日埋头于语、数、外的学习, 每天投入文体活动时间较少、运动量严重不足。学生、教师、家长普遍忽视体育锻炼。久而久之, 一些学生体质下降, 体育兴趣淡化, 有的学生甚至害怕体育锻炼, 总是找各种理由连仅有的体育课也不上。他们不仅没有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更谈不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此, 面对这种现状, 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的有利时机, 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引导学生自觉把体育锻炼当作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造强身健体的需要, 从思想上增强对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能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关系到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是摆在每一个体育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 多年来, 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了有益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教师必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效率低下、课时设计随意, 新课程条件下,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因此, 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 顺应新课程要求, 积极创设体育高效课堂, 激活体育教学氛围, 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另外, 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技能技巧, 教学中必须发挥体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俗话说, 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讲解知识要领, 还必须亲自示范, 让学生在听、看过程中领悟要领。学生模仿性强, 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现场讲解、规范演示、过程指导对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必须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我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 对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优先选择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形式亦灵活多变, 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 通过课内课外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同时, 用好课堂激励艺术, 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表扬激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使他们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得到锻炼。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实践证明, 在现实中,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能成为体育活动, 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还必须懂得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 否则不仅影响锻炼效果, 还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预先设计, 向学生有意识地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让每一个学生熟知人体的结构、各个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 以及体育锻炼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原理。 (2) 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 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3) 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 因人而异, 采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这样, 才能提高锻炼效果。激励学生主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必须重视营造自觉锻炼的氛围
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需要良好体育锻炼氛围的支持。学校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 适时组织学生喜欢的比赛, 用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 上好每节课, 用魅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家庭也应积极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参与体育活动, 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全社会更要积极创造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总之, 方法对路, 措施得力, 实践有法, 坚持不懈, 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会心想事成。
参考文献
[1]许芳.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7 (1) .
【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推荐阅读: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10-20
高师学生体育锻炼06-29
航海专业学生体育锻炼10-29
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10-01
大学生体育锻炼规划12-04
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09-03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08-09
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策略论文11-17
“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方案11-17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问卷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