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2024-05-16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精选8篇)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篇1

预防医学专科教学大纲汇编

1.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2.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3. 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2707908 课程名称:流行病学

课程英文名称:EPIDEMIOLOGY 总 学 时:140(讲课学时30,实验学时24,自学学时86)学

分:9分

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函授专科 前置课程:卫生统计学 推荐教材:《流行病学》,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参 考 书:(1)《流行病学》,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2)《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既要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病因研究和预防效果评价等方面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科研中运用群体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独立进行现场调查的设计、资料收集、总结分析及科研论文的撰写。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4学时(1)掌握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2)理解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3)了解流行病学用途。

第二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4学时

(1)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简史,掌握病因的概念。(2)了解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方法。

(3)了解病因推断程序,掌握病因的判断标准。第三章 疾病的分布

8学时(1)掌握疾病频率测定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2)了解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及分布特征形式。第四章 描述性研究

12学时

(1)掌握现况调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了解现况调查的特点及用途,理解现况调查的设计要点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及抽样调查的样本估计。

(2)掌握筛检的概念及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明确真实性、可靠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概念,理解提高筛检指标效力的方法,了解评价筛检收益的方法。

(3)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方法、应用及优缺点。(4)了解个案调查的概念、用途及调查方法。

(5)掌握爆发及爆发调查的概念、爆发调查的步骤、内容和总结分析方法。了解爆发与流行的类型。

第五章 队列研究

4学时(1)掌握队列研究的定义、特点及种类。

(2)了解队列研究的研究步骤,理解暴露人群及非暴露人群的选择方法,以及影响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因素。

(3)掌握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率的计算、人时的计算、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计算。(4)理解分层分析方法的原理及作用。(5)掌握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8学时

(1)理解病例对照的基本原理,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特点及种类。

(2)了解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掌握匹配的概念及作用,理解病例与对照的选择方法。

(3)掌握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4)掌握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5)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第七章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4学时

(1)理解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原则、特点及优缺点,掌握单盲、双盲及三盲的概念。

(2)掌握流行病学现场实验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实施及其整个过程中的有关概念(如安慰剂、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等),了解流行病学实验常见的偏倚。(3)了解类试验的概念及类型

(4)了解临床试验的特点及类型,掌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原理、应 用、优缺点及研究结果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

4学时

(1)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的概念: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2)掌握选择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3)掌握信息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信息偏倚的方法。(4)掌握混杂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第九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4学时

(1)了解国际国内传染病的形势,认识新发现的传染病。

(2)掌握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染期、潜伏期、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及人群易感性的概念。了解潜伏期的意义、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及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3)掌握医学观察、留验、消毒、疫源地的概念及疫源地消灭条件。了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第十章 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

8学时(1)了解预防疾病的策略和措施。(2)掌握慢性疾病的三级预防的内容。

(3)了解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及预防性措施、国境卫生检疫的概念及我国国境卫生检疫的病种。了解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实施,学会计划免疫效果的评价及工作考核。掌握计划免疫、扩大计划免疫规划的概念,掌握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的内容。

(4)了解传染病的防疫措施。掌握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种类及甲类传染病的病种。

(5)掌握疾病监测、被动监测、主动监测的概念。了解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的概念。了解疾病监测的种类、监测的组织和监测系统。第十一章 医院感染

4学时

(1)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了解医院感染的种类、特征及危害性。(2)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3)了解医院感染的状况及诊断标准,理解控制和管理医院感染的方法,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患病率、漏抱率的概念。第十二章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4学时

(1)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死因顺位。(2)了解心血管疾病的三间分布。

(3)掌握高血压、脑卒中及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十三章

肿瘤流行病学

4学时

(1)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趋势及人间分布特点。(2)掌握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3)了解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第十四章

消毒、杀虫、灭鼠的常用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4学时

(1)了解消毒的种类、方法及疫源地各种对象的消毒方法,掌握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的概念和消毒效果评价方法。

(2)掌握杀虫的概念及杀虫的评价方法,了解杀虫的方法和常见害虫的杀灭方法。

(3)了解灭鼠的方法,掌握灭鼠效果的评价方法。第十五章 肺癌

4学时

(1)了解肺癌的临床和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趋势及人间分布特点。

(2)了解肺癌分子标记物,掌握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3)掌握肺癌的主要防制措施。

第十六章糖尿病流行病学

4学时(1)了解糖尿病的临床分类及诊断标准。(2)了解糖尿病尤其NIDDM的三间分布。

(3)理解糖尿病IDDM和NIDDM的主要危险因素。(4)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第十七章

病毒性肝炎

8学时(1)掌握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了解甲型肝炎不同传染源的作用、易感人群的特征、流行特征、预防措施及疫苗的应用。

(2)掌握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及抗原抗体系统、主要的传播途径,了解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染源、流行特征,熟练了解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疫苗的作用。

(3)了解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的病原体特性、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和预防措施。

第十八章

感染性腹泻

4学时(1)了解感染性腹泻的危害及主要病原体的种类、特征。

(2)了解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了解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原则、防制策略和措施。熟悉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概况、诊断原则和防治要点。第十九章 结核病

4学时(1)了解结核病病原体、检测方法及结核病特点。(2)掌握结核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特征。

(3)了解结核病流行特征及评价流行状况的指标,掌握控制结核病的策略与措施。

第二十章

性传播疾病

4学时(1)了解性传播疾病的种类、病原学及流行概况。

(2)熟悉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种类、高危人群及人群易感性。(3)重点了解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及流行因素。

(4)掌握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危害、预防措施和策 略。

第二十一章血吸虫病

4学时

(1)了解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与危害及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2)了解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

(3)掌握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与防制措施。

第二十二章肾综合征出血热

4学时

(1)了解汉坦病毒的形态学特征、血清学分类、宿主和传染源。(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3)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预防措施。

第二十三章 碘缺乏病

4学时

(1)明确碘缺乏病的概念,了解碘缺乏的危害及碘缺乏病的病因。(2)了解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及流行特征。(3)掌握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方法。

三、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 实习内容与基本要求:

1、疾病频率测量

2学时

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了解频率测量指标的应用条件,学会其具体计算方法。理解发病率、患病率和病程的关系;病死率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

2、疾病的分布

2学时

掌握疾病按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学会认识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形式及其特点,熟悉资料的整理及分析方法。了解移民研究和出生队列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资料的分析方法。

3、现况研究

2学时

了解现况调查的原理、用途、设计的主要内容,掌握抽样调查样本量确定方法,以及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学会现况研究资料的统计及分析方法。

4、筛检方法的评价

2学时

掌握评价筛检试验的指标极其计算方法,熟悉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学会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掌握影响预测值的因素。

5、爆发调查

4学时

掌握爆发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传染病爆发调查资料分析和总结方法。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处理疾病爆发事件。

6、病例对照研究

6学时 掌握病例对照研究常用指标的计算:暴露率检验、OR、OR%可信区间。学会成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常见偏倚的类型及测量,学会控制常见偏倚的方法尤其分层调整分析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格式和内容。

7、队列研究

4学时

深入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学会队列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掌 握队列研究资料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率的计算、SMR、RR与AR、ARP与PARP的计算及意义。

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2学时

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事例教学。在讲授的过程中安排适当的模拟现场实习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学的章节于面授后留讨论题目和作业题,通过面授开展课堂讨论和批改作业。

五、必要的说明

1、本课程必须安排在学完卫生统计学后进行。

2、本课程的教学环境最好为多功能教室。

3、建议本课程考试权重平时成绩占10%,实验报告占10%,考试成绩占80%。

教学大纲编者:刘雅文

院 主 审:

院 院 长:

二O O二年六月二十日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2607906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总 学 时:60(面授20,实验4,自学36)学 分:4 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病教研室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函授专科 推荐教材:《医学免疫学》(第四版),杨贵贞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

现已广泛渗透到医学、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应掌握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的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为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⑴ 了解免疫学的概念

⑵ 了解免疫学科的形成过程和当代免疫学的特点 第二章 抗原 3学时 ⑴ 熟练掌握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⑵ 熟练掌握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⑶ 掌握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各种因素

⑷ 掌握抗原决定簇、半抗原、交叉反应的概念 ⑸ 理解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⑹ 了解佐剂的概念及用途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及抗体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⑵ 掌握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⑶ 掌握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了解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

制备及种类

⑷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水解片段 ⑸ 了解Ig的生物合成及抗体产生过程 第四章 免疫器官与细胞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中枢性免疫器官的种类及作用,了解其形成过程 ⑵ 熟练掌握外周免疫器官的种类及作用

⑶ 掌握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概念及免疫学功能 ⑷ 掌握T细胞、B细胞的表面受体;了解NK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⑸ 了解树突细胞的免疫功能

第五章 细胞因子 4学时 ⑴ 掌握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⑵ 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家族、信号传递及细胞因子拮抗剂的作用 ⑶ 了解细胞因子及有关疾病的产生及治疗 第六章 补体系统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补体的概念、激活的途径及生物学功能 ⑵ 了解补体激活的调控过程

⑶ 了解补体受体的概念及主要功能 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人类HLA复合体的概念 ⑵ 了解HLA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及功能 ⑶ 了解HLA多态性的遗传基础 ⑷ 掌握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八章 免疫应答 6学时

⑴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生物学意义及特点 ⑵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⑶ 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⑷ 理解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过程 第九章 免疫调节 2学时 ⑴ 了解抗原与抗体的调节过程 ⑵ 了解细胞与细胞因子的调节过程 ⑶ 了解网络调节过程

⑷ 了解遗传因素的调节过程

第十章 超敏反应 2学时

⑴ 熟练掌握变态反应的概念及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 ⑵ 掌握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⑶ 了解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第十一章 免疫检测技术 4学时 ⑴ 熟练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⑵ 掌握沉淀反应、凝集反应的相关概念及种类 ⑶ 掌握免疫酶技术的概念及原理 ⑷ 掌握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原理

⑸ 掌握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的原理及应用;了解T细胞、B细胞酶检测技术 ⑹ 了解细胞因子活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它生物学技术 第十二章 免疫防御 4学时 ⑴ 掌握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作用 ⑵ 掌握机体的特异性防御作用

⑶ 了解机体对各类病原体特异性免疫防御特征 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病 4学时

⑴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形成的条件;了解免疫耐受发生的机制

⑵ 掌握自身免疫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种类及临床特征;了解其发生的机理

⑶ 了解自身免疫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 第十四章 免疫缺陷 4学时

⑴ 掌握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的概念;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种类 ⑵ 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概念、传播途径 ⑶ 了解HIV所致的免疫异常及机制 ⑷ 了解HIV感染的基因预防及治疗

⑸ 了解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 第十五章 肿瘤免疫 2学时

⑴ 掌握肿瘤抗原的种类及肿瘤生物治疗方法 ⑵ 了解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

第十六章 移植免疫学 2学时

⑴ 掌握移植排斥的概念及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及骨髓移植

抗宿主反应)

⑵ 了解移植排斥的细胞基础及损伤机制 ⑶ 掌握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⑷ 了解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 ⑸ 了解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方法

第十七章 免疫防治 2学时

⑴ 掌握人工自动免疫的概念及相应的生物制品种类 ⑵ 掌握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相应的生物制品种类 ⑶ 了解免疫治疗的方法

三.实验课 4学时 实验内容㈠ 单向免疫扩散实验

目的要求:⒈掌握用已知抗血清测定未知相应抗原的方法

⒉学会琼脂板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制备 实验内容㈡ 乳胶凝集试验

目的要求:⒈掌握间接凝集试验的方法

⒉学会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标本中的未知抗原或抗体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开展课堂讨论和不定期课堂测验。自学章节预留复习题

五.必要说明

建议本课程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教学大纲编者: 学 院 主 审: 学 院 院 长:

二○○二年六月十六日

《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2607918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 总 学 时:68(讲课学时22,实验学时8,自学学时38)学

分:5

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专科)前置课程: 推荐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人体寄生虫学》,胡昌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参 考 书:(1)《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通过人体寄生虫学这门课的学习,将为寄生虫病的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

第1章

细菌的基本性状

(2学时)

(1)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掌握质粒、荚膜、芽胞的概念。(2)熟练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理解细菌生长四期的特点。

(4)了解与医学相关的细菌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热原质、细菌素的概念。

(5)掌握噬菌体的概念,了解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关系。第2章

细菌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2学时)

(1)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主要生理学意义。(2)掌握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机制。

(3)理解构成细菌致病性的因素,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概念及两者的主要区别。

(4)了解感染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的类型,掌握菌血症、败血症、带菌者的概念。

(5)了解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步骤、结果及主要意义。

第3章

消毒与灭菌

(2学时)(1)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

(2)了解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

(3)了解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及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第4章

呼吸道传播的细菌

(2学时)

(1)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概念,理解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与意义。

(2)了解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3)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物质及免疫性。(4)了解支原体的特点。

(5)了解其他呼吸道传播的细菌

第5章

消化道传播的细菌

(3学时)(1)理解大肠埃希菌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某些血清型能引起肠道或泌尿道感染,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掌握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按致病机制不同分为五组(EPEC、ETEC、EIEC、EHEC、EAggEC)

(3)了解志贺菌属的分类(痢疾、福氏、鲍氏、宋内氏),掌握其主要的致病因素。(4)了解沙门菌属中的2500多个血清型大多只感染动物,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及肖氏沙门菌,还有部分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

(5)了解引起霍乱的血清群为O1群(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和O139群,了解其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因素。

第6章

创伤感染病原菌

(3学时)(1)了解葡萄球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了解链球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分类情况,掌握A群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理解其防止原则。(4)了解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

(5)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主要种类、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第7章

食物中毒病原菌

(2学时)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了解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种类。(2)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该菌为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

(3)了解肉毒梭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肉毒毒素的特性。(4)了解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原因、原因食品、主要临床症状。(5)了解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掌握该肠毒素的特点及主要临床症状。

第8章

性传播细菌

(2学时)(1)了解淋病奈瑟菌的形态特征和主要致病因素。

(2)掌握梅毒螺旋体为梅毒的病原体,以及其传播途径。了解梅毒病程三期的传染性及其免疫性。

(3)了解沙眼衣原体为STD的重要病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了解其所致疾病种类。

(4)了解溶脲脲原体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已列为STD。第9章

人畜共患病原菌

(2学时)

(1)了解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勾体病是分布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其中鼠类和猪是钩体重要宿主,肾脏中可长期带钩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

(2)了解鼠疫耶尔森菌是人类鼠疫的病原体,是由带菌鼠蚤叮咬而被感染。掌握其主要生物学性状。

(3)了解立克次体是一类营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及其共同特点。了解其所致疾病种类。

(4)了解炭疽芽胞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见于牛、羊等草食动物,也可传染给人和肉食动物。了解人类炭疽病的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

(5)了解布鲁杆菌属是人类、家畜布鲁菌病的病原体,我国流行的主要 是羊布鲁杆菌、牛布鲁杆菌和猪布鲁杆菌。人类感染是因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经皮肤、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人类。

第10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2学时)(1)了解病毒的基本特性,掌握病毒的核酸类型。(2)掌握病毒增殖的5个阶段。

(3)了解病毒变异的机制,掌握影响病毒的理化因素。第11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2学时)(1)掌握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及病毒感染的类型,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2)了解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第12章

呼吸道病毒

(1学时)(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2)了解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了解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主要危害。

第13章

肠道病毒

(1学时)(1)掌握人类肠道病毒包括的主要类型,了解其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

第14章

虫媒病毒

(1学时)(1)了解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性疾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及登革热,均属黄热病毒。

第15章

出血热病毒

(1学时)(1)了解出血热病毒分别属于5个病毒科,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我国已发现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2)了解汉坦病毒的致病性。

第16章

逆转录病毒

(2学时)(1)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有两型。掌握其传播途径。了解其致病机制。

第17章

肝炎病毒

(4学时)

(1)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其传播途径。(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及传播途径。

(3)了解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占目前输血后肝炎的80~90%。

(4)了解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于HBV才能复制。(5)了解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第18章

疱疹病毒

(1学时)(1)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2)了解带状疱疹是由于感染水痘,潜伏后再发则表现为带状疱疹。(3)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先天性感染的最常见病毒 第19章

其他病毒

(1学时)(1)了解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了解与胃肠炎有关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典型杯状病 毒及小圆形结构化病毒等。

(3)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第20章

真菌学总论

(2学时)(1)了解真菌的形态结构,掌握其培养特性。(2)掌握真菌所致疾病种类。

第21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2学时)

(1)了解皮肤癣真菌是一类浅部感染性真菌,包括毛癣菌、表皮癣菌和小孢子癣菌三个属。了解其致病性。

(2)了解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该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3)了解新生隐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于鸽粪中,可侵犯人体多种部位,引起隐球菌病。

(4)了解曲霉所致的疾病有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

(5)了解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性真菌。引起的疾病为组织荚膜胞浆菌病。

寄生虫学部分: 第一篇 总论

(4学时)

(1)掌握寄生、寄生虫、终宿主、中间宿主、感染阶段等概念。(2)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第二篇 医学原虫学

(6学时)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2)掌握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3)掌握人毛滴虫。第三篇 医学蠕虫学

(6学时)

(1)掌握华支睾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

(2)了解布氏姜片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

(3)掌握卫氏并殖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

(4)掌握肥胖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其流行情况。

(5)掌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了解流行情况。

第四篇 医学节肢动物学

(4学时)

(1)掌握蚊、蝇、蚤、虱的生活史,与疾病的关系及防治,了解其生态与种类。

(2)掌握蜱、螨的生活史与形态、致病与防治。

三、课程的其他教学环节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4学时)

了解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方法以及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学会细菌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及接种于液体培养基的方法,掌握细菌于上述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

2、细菌的革兰染色(4学时)

了解病原菌的常用检查方法,掌握细菌革兰染色的方法和结果判定。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案例教学。自学的章节于课前留讨论题目,开展课堂讨论。

五、本版教学大纲与前版大纲的比较

六、必要的说明

1、本课程必须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2、本课程的教学环境最好为多功能教室。

3、建议本课程考试权重平时成绩占10%,实验占10%,期末成绩占80%。

教学大纲编者:甄清

黎明兰

院 主 审: 学

院 院 长:

(公章)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篇2

一、对象和方法

(一) 教学对象

以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的82名学生作为情境教学试验组, 以采取传统教学法的2008级相同专业9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该组学生已在去年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

(二) 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1.集体备课, 包括传统流行病学理论教学的安排、情境教学内容选择、方案制订、课时确定等, 尤其是知识点的选择、情境的设置以及知识点与情境的融合。

2.传统理论教学, 在情境教学之前, 先进行传统流行病学理论的教学, 让学生先了解各种流行病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等。

3.情境模拟教学, 根据既定教学方案, 选择传染病暴发调查、慢性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3个内容进行情境模拟教学, 共计15个学时。上课时采用多种情境融合:①图画再现情境, 如SARS暴发期间的照片及视频、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群众受访的视频等, 主要用来渲染一种来势汹涌、大众恐慌的感觉。②表演体会情境, 主要是角色扮演, 事先选择十几个学生现场模拟患者或周围群众, 描述个人感受或陈述事件经过。③语言描述情境, 在图画和表演情境进行的同时, 教师辅以语言描述, 提高感知的效应, 也有利于学生能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4.教师引导与提问,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进行引导的同时, 适时提出问题, 让学生扮演“流行病学专家”, 应对现场遇到的问题, 探寻疾病或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于既往讲授的流行病学理论, 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些启发或提示, 以增强其利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讨论与发言, 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 积极进行讨论与发言,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引导其讨论的方向, 并对个别疑问进行解释或说明。

6.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 适时点评, 同时基于理论联系实际, 将情境中的问题与流行病学理论结合,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阐述, 使得学生切实体会如何解决现场问题。

(三) 教学效果评估

在情境教学后, 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情境教学方式的评价。同时组织相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命题, 题型与以往一样, 力求与去年流行病学考试难易相当。根据考试成绩, 分别比较两届学生的总分和流行病学应用题型的得分, 并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不同教学方式学生成绩的比较

情境教学组学生期末成绩与去年传统教学组学生期末成绩存在统计学差异 (88.4±7.7分与84.6±8.2分, t=3.109, P<0.05) , 其中流行病学应用题型的得分也存在统 计学差异 (总分35分) , 情境教学 组 (31.4±5.2分) 要高于传统教学组 (27.1±4.6分) (t=5.719, P<0.05) , 这说明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 学生对情境教学的认可程度

共发放问卷82份, 收回82份, 91.1%的学生赞成情境教学方式, 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与公共卫生实践的结合。

三、讨论

(一) 情境教学模式的必要

流行病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都很强的学科, 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需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问题[3]。目前国内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流行病学学习上表现出高理论成绩和低实践能力的现象。不同层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的信息也显示, 预防医学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多事情不会做, 不知道怎么解决, 但问及相关理论时, 一般都能说出个一二, 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很明显。而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 忽视了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也很难接触到公共卫生实践, 大多停留在文字的假设, 一旦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 可能就显得手足无措。因此, 探索一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的流行病学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 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点

情境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提高了教学效果[4]。就本次情境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而言, 情境教学的优点可表现在:①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 解决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实际的应用又会提高其对理论的理解, 也提高了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早让其接触公共卫生实践。虽然是通过情境模拟, 但采用多种模拟方法, 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日后真正投入到公共卫生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也为其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了思想准备。③增强其交流沟通的能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无论现场调查还是健康教育, 都需要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情境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相互讨论、积极发言等, 均可提高其言语表达水平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三) 情境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的顺利实施其实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周乔木认为主要是课堂内外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课堂软环境因素, 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另一个则是课堂硬环境因素, 如教育主管及教辅部门的影响, 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资料等物的制约等[5]。这些因素在本次情境教学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也是需要事先考虑和解决的。此外, 结合本次实施过程, 尚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即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层面上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思广益, 构思情境教学案例的主要过程, 包括对知识点的选择、情境构建、开课时间等方面的讨论, 如何通过情境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这需要教师广泛查阅文献、反复讨论才能有很好的可行性。本次情境教学是在传统教学讲授了基本理论之后进行的, 此时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实践兴趣, 此时进行情境教学不仅具有可行性, 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首先, 教师层面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既要考虑案例的发展, 又要考虑到学生进入情境的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等,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境控制能力。其次是学生层面上的配合。情境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情境教学中形成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公共卫生领域的多个学科, 需要学生通过查询文献和资料、相互讨论、积极思考等多种途径来解决, 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本次实践研究表明, 情境教学模式优于传统式教学, 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提高了教学效果, 这为进一步开展整合式预防医学学科 以问题为 导向的教 学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奠定了基础, 从而更好地培养了预防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以流行病学课程为基础, 选取了传染病暴发调查、慢性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3个内容, 在我校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了15个学时的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情境模拟过程中将流行病学理论运用于公共卫生实践, 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流行病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虹.情境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4, 43 (19) :2532-2534.

[2]陈黄琴, 黄彬.情景式教学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1, 30 (10) :278.

[3]王蓓.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4) :321-323.

[4]郑学芝, 金秀东, 徐秋玲, 等.情境教学模式在生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95-96.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传统教学 PBL教学 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的要求也急剧提升,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医学教育的改革日益紧迫[1]。

1 流行病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

作为预防医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强调的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有欠缺,是采用“满堂灌”的模式,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传递的信息密度大,教育作用全面,内容更新快,可控制性强,但因师生双方缺乏交流,教与学相脱节,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绝对的权威,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当老师说是重点的地方就要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下来,甚至大多数的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道理,这只能形成短期的记忆,而并非是真正的掌握。

2 PBL教学模式

2.1 PBL的概念 PBL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即以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核心,通过以问题的方式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 [4]。

2.2 PBL的特点 PBL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围绕问题展开教学,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教育学的积极性[5]。

3 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

3.1 PBL教学中问题的设定 在PBL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核心,也是难点和关键,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典型性、针对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应当着力把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6]。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难易程度,应该由易到难,还需注意问题的系统性,能够覆盖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同时兼顾教材内容和课外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问题贯穿教材的不同章节,前后连贯[7]。

3.2 PBL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PBL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学改变,更是对教师的挑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PBL教学过程,而且要求教师不但应有扎实的流行病学专业知识和国内外疾病控制的经典案例及其背景资料,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还应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握营造讨论气氛和引导案例分析的技巧,准确掌握学生的思路和意图以便于及时引导。该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数值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技能,要重新审视学生的培养目标,既要保证普遍教学质量,又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优秀的疾病预防控制人才,不断总结新型授课模式下的经验和教训[8]。

3.3 PBL教学中教师角色 PBL教学中改变了师生角色,变师生关系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将课堂主体让位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增强了学生的自由性以及参与、辩论、沟通和协助程度,创设了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多元观点的产生和表达[9]。教师的角色不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搭建一个框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地将已有的知识和需要了解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PBL教学模式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同学间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科技文献探索能力、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体会到科学的严谨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热情,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10]。

【参考文献】

[1]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1-2.

[2]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李凤华,陈新等.PBL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

[4] 刘小粉,杨锐等.PBL教学对医学院校本科生高级知识学习能力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

[5]曹博,程志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

[6]赫希平,刘东华.医学物理中的PBL教学的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168-169.

[7]刘世建,张鹏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5).

[8]关鹏,尹智华等.PBL教学法与疾病控制人才培养[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

[9]边专,樊明文等.PBL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6,22(4).

《皮肤性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篇4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24学时。四

教材:《皮肤性病学》,科学出版社,樊翌明 张信江,1版,2007年。II 正文 第一篇 总论 第章 皮肤的结构 一一 教学目的 认识皮肤的超微结构,学习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二

教学要求(一)认识皮肤的超微结构。(二)掌握表皮各层、皮肤附属器的结构与功能。(三)了解真皮、皮下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三

教学内容(一)表皮各层的超微结构:表皮各层、真皮、皮下组织。.........(二)皮肤附属器的结构:毛发与毛囊、皮脂腺、大(小)汗腺、甲。

(三)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第五章 皮肤性病的诊断 一 教学目的

认识皮肤性病的症状与体征,特别是皮肤性病的症状与体征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上的重要意义。二

教学要求(一)认识皮肤病性病的症状。(二)掌握皮肤病性病的体征(皮损)。(三)了解皮肤性病的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皮肤性病症状:瘙痒、疼痛。

(二)皮肤性病的体征:原发性皮肤损害、继发性皮肤损害。........................(三)皮肤性病的诊断:病史、体格检查。第六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一

教学目的 掌握皮肤病性病的外用药物疗法,根据肤病性病的表现正确选用各种外用药物的种类和剂型。了解电疗法、光疗法、微波、冷冻疗法在皮肤性病中的应用。二

教学要求(一)认识外用药物治疗在皮肤性病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掌握各种外用药物的种类和剂型。(三)了解电疗法、光疗法、微波、冷冻疗法在皮肤病性病中的应用。三

教学内容(一)外用药物的种类:(二)外用药物的剂型:(三)介绍电疗法、光疗法、微波、冷冻疗法。第二篇 皮肤病学各论 第八章 病毒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完皮肤性病学理论的基础上,介绍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分型,常见病毒性皮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引起常见病毒性皮肤病的病原体;原发型单纯疱疹的常见类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诊断。(二)熟悉病毒性皮肤病的定义;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分型;单纯疱疹、寻常疣、跖疣及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三)了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鉴别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单纯疱疹:病因、原发型单纯疱疹的常见类型、诊断。

(二)各种疣: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三)带状疱疹: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九章 真菌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真菌性皮肤病的定义、真菌的基本形态及分类、真菌病实验室检查,头癣,体股癣,手足癣和甲真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真菌的基本形态、头癣、手足癣和甲真菌病的临床分型;头癣、体股癣和手足癣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二)熟悉真菌的分类,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甲癣、甲真菌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及治疗。(三)了解引起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传染方式、鉴别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真菌:分类、实验室检查。

(二)甲癣、甲真菌病:定义、临床表现及治疗。

(三)头癣、体股癣、手足癣: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十二章 动物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疥疮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疥疮的病因、好发部位、治疗原则。

(二)熟悉:疥疮的皮疹特点。

(三)了解:疥疮的流行病学、预防。三

教学内容(一)疥疮: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疥疮: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十三章 皮炎和湿疹 一

教学目的 在学习皮肤病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介绍接触性皮炎、湿疹的定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湿疹的定义、临床分期、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湿疹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三)了解:接触性皮炎和湿疹的发病机制;了解湿疹的病因。三

教学内容(一)接触性皮炎与湿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接触性皮炎与湿疹: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湿疹分期及治疗。

第十四章 荨麻疹类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熟悉:荨麻疹的病因

(三)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荨麻疹: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十五章 药疹 一 教学目的 介绍药疹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各型药疹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及预防措施。(二)熟悉:药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了解:药疹的定义。三

教学内容(一)药疹: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预防原则。

第十七章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一

教学目的介绍银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组织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银屑病皮疹的临床特征、分型及寻常型银屑病病程分期及特点。(二)熟悉:寻常型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及其它三型银屑病的临床特征;银屑病的用药原则。(三)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三 教学内容(一)银屑病:临床表现、临床分型、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现及和治疗。

第二十五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寻常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脂溢性皮炎与皮脂分泌及马 拉色菌、饮食的关系;酒渣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寻常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二)熟悉:脂溢性皮炎与皮脂分泌及马拉色菌、饮食的关系。(三)了解:酒渣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三

教学内容(一)寻常痤疮: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脂溢性皮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三)酒渣鼻: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第三篇 性传播疾病 第十一章 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概 述 一 教学目的 在认识常见皮肤病的基础上,介绍性传播疾病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状况和防治。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经典性病和现代性病的概念,我国重点防治的八种性病。(二)熟悉: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三)了解:国内外各种性传播疾病流行状况和防治。三

教学内容(一)经典性病和现代性病的概念,我国重点防治的八种性病。

(二)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三)国内外各种性传播疾病流行状况和防治。

第二节 梅 毒 一 教学目的 介绍梅毒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分型与分期、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包括吉-海反应)。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分型和分期)、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吉-海反应)。(二)熟悉: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潜伏梅毒及梅毒血清固定的概念。(三)了解:梅毒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梅毒的临床特征(包括分型和分期)、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 注意事项(吉-海反应)。

(二)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潜伏梅毒及梅毒血清固定的概念。(三)梅毒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淋 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淋病病因、发病机制、淋球菌耐药性、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熟悉: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淋球菌的耐药性。(三)了解:淋病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一)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二)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淋球菌的耐药性。

(三)淋病的发病机制。

第四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一 教学目的 介绍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教学要求(一)掌握: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熟悉: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定义。(三)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

(一)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定义。

(三)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机制。

第五节 尖锐湿疣 一 教学目的 介绍尖锐湿疣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熟悉:尖锐湿疣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三)了解: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和组织病理表现。三 教学内容(一)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尖锐湿疣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三)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和组织病理表现。第六节 生殖器疱疹 一 教学目的 介绍生殖器疱疹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二)熟悉:生殖器疱疹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三)了解: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二)生殖器疱疹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

(三)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第九节 艾 滋 病 一 教学目的

介绍艾滋病流行形势、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尤其是HIV感染的皮肤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二)熟悉: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三)了解:艾滋病流行形势、发病机制。三 教学内容(一)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二)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三)艾滋病流行形势、发病机制。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辅导形式:课堂答疑。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流行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篇5

执 教 者: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剪市镇中学 赵红

教学设计: 音乐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而言,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是美的,多种类,多元化的.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优雅又时尚.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多样善变的节奏,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特别是流行歌曲.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九年级的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具备敏感细腻的特征.新的教学大纲也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因此,设计本课就是想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和欣赏

流行歌曲.教学目的: 本课主要是介绍流行音乐的几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每种形式的特点.本课从众多的流行音乐形式中挑选了几种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分别是“爵士音乐(JAZZ)”,“嘻哈音乐(HIP-HOP)”,“摇滚(ROCKROLL)”.通过本课让学生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并能通过理解体会,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方面的创造创新才能,启迪美的意识,创造美的空间.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在课前播放多首学生熟悉喜爱的流行歌曲选段.二,导入课题

从课前的通俗歌曲欣赏导入课题.简要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三,走进爵士音乐厅

1,介绍爵士音乐的历史和爵士音乐演奏背景.(视频)2,欣赏《幸福刹那》,《花样年华》插曲(提问:爵士音乐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3,分析爵士音乐的节奏特

点――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4,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爵士音乐.(提问:爵士音乐从演奏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5,分析爵士音乐演奏风格特点――即兴性.6,了解爵士音乐的流派.四,走进摇滚音乐厅

1,欣赏《相信自己》,让生谈初听的感受.2,带问题复听《相信自己》.(以表格的方式出示问题)

音乐的特点 演奏的手段 音响的特点 乐队的组成 特点 3,生自由交流.4,与学生共同完成表格.5,让学生了解摇滚在中国的曲折发展.(视频介绍)

五,走进嘻哈厅

1,嘻哈元素综合片断欣赏,引出嘻哈音乐主要的四种文化元素.2,介绍四种文化元素

(1)DJ(2)涂鸦(3)RAP(欣赏视频《双截棍》)(4)街舞(街舞视频欣赏,同时邀请部分学生上台一起自由表演.)

六,流行音乐王国夺宝活动――综合表现活动 1,屏示“夺宝注意事项”――提出活动要求

2,进行活动.关卡一:你知道流行音乐有那些形式吗

关卡二:请一至两名来宾说出你喜欢的通俗歌手,并演唱一段他的歌.关卡三:爵士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词.)关卡四:说出摇滚乐队常用的乐器.(至少三种.)关卡五:说出一个摇滚风格的乐队,并演唱一段他的歌.关卡六:嘻哈音乐的主要四种文化元素是什么

关卡七:将《朋友》改编成RAP风格来演唱.关卡八:所有来宾合作表演,共同参与,将《朋友》用原版,爵士,摇滚,RAP几种不同的形式来演唱.3,活动小结.七,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在流行音乐王国的漫游真是开心!好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也该离开这里了.最后,我们共同演唱

一首《栀子花开》送给流行音乐王国作为礼物吧!

师生共唱《栀子花开》.音乐响起,在演唱中结束本课.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以培养学生兴趣作为重要教学理念,营造了集学校,社会,家庭课程资源三者合一的开放性课堂.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技能传授,更要从学生兴趣出发,注重课外资源的整合.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流行音乐有了系统的,规范的了解和认识,而不是只停留在盲目追求和崇拜某位歌手的层次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但每种音乐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不是就几个片断的欣赏就能有深入了解,要想让学生更好,更全的了解流行音乐,需我们收集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去引导学生欣赏.教师简介:赵红,男,1982年3月出生.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中共党员,任桃源县剪市镇中学政教处主任,综合教研组组长.2000年毕业于桃源师范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班,在教研教改上取得就一定的成绩,多次在论文和教学比武中获县一等奖.两次参加市教学比武获一等奖.2005年参加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县优秀录像课

比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此课获湖南省第三届“新课程新理念”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赛课二等奖)

儿科皮肤病学临床实践教学体会 篇6

儿科皮肤病学临床实践教学体会

针对儿科皮肤病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以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兴趣.临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示教和生产实习两部分,通过系统性小讲座、诱导式提问和讨论式教学等方式,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解,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 者:谭琦 王华 欧阳莹 肖异珠 李咏梅 罗晓燕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重庆,400014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G420关键词:儿科皮肤病 临床实践教学 体会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篇7

为了提高流行病学的教学质量, 观察案例教学实施后的效果, 选择本校2010级和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然后对其最后的试卷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探讨案例教学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校2010级和2011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所有学生, 共96人, 2010级48人作为对照组, 2011级48人作为实验组。

(二)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 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大约1/4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 两组的教学老师均相同, 两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基本相同, 因为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都是预防医学的专业课, 所以参照上学期统计学考试成绩对其进行比较, 发现其统计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无差异。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分三次进行:首先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六人, 第一次上课时把筛选整理的案例及提出的引导问题发给学生,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讨论, 由小组成员发表观点及依据, 各小组长归纳提出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及查阅文献寻找答案, 并做好PPT或纸质汇报总结。 第二次上课时各组先汇报第一次案例课时提出的问题及答案, 大概每组总结时间为5分钟~8分钟; 然后发放第二次的案例及引导问题, 其他步骤跟第一次相同。 第三次上课先汇报第二次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再讨论新的问题, 最后的时候各小组长在课堂上当场宣布各小组的见解, 教师引导各小组分析案例, 并不断提出问题及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做总结。

(三) 评价办法。 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理论课成绩进行比较, 同时对案例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四)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各连续变量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 两组对象一般情况。 案例教学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 (男/女) 分别为25/23和24/24 (x2=0.42, P= 0.838 ) , 平均年龄分别为 (21.12±1.04) 岁和 (21.23±1.15) 岁 (t= 0.524, P=0.953)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 两组对象的试卷情况分析。 两次考试试题都是严格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教材《流行病学》大纲要求来出题, 题型都是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问答计算题四种类型, 题量基本相同, 难易度基本一致, 两套试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体情况见表1:

(三) 两组对象成绩。 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 (百分制) 最高98分, 最低68分, 平均 (83.73±7.61) 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最高87.5分, 最低55.5分, 平均 (71.63±9.2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将题目分为单纯记忆、解释利用和综合分析三部分, 发现两组的得分情况存在差异, 见表2。

(四) 问卷调查情况。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48份, 回收率100%。 调查案例教学组在各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评估, 结果见表3。

三、 讨论

本研究发现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从考试成绩看, 无论是总成绩还是各个部分的得分, 案例教学组均优于对照组; 除此之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承认案例教学的效果, 这说明对于流行病学这门课程而言, 开展案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本次案例教学的实施, 得到如下的体会:

首先, 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从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都需要精心准备, 熟练掌握整个环节, 在课后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备课, 而且由于学生是自由发挥, 自主讨论, 因此提出的问题有的针对性很强, 但有的偏差很大, 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上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课堂控制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

其次, 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很大帮助。 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这在结果中有很好的体现。 此外,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案例教学可以促进他们课后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上课比较自由, 氛围比较活跃, 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受欢迎;分小组讨论后, 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力量, 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 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每个案例分三次进行, 每次都由同学先总结本组提出的问题及答案, 以PPT的形式表述, 这样还可以增强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能力, 为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整堂课中, 教师只是相当于主持人的作用, 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主导课堂, 师生间的隔阂减少, 互动增加, 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最后, 案例教学存在不足之处。 有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会浑水摸鱼, 自己不考虑, 只是照抄别人的结果, 造成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 有的学生私下里都在进行与课程无关的内容, 反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点少, 主要是学生之间讨论, 教师只是引导, 所以师生交流太少;有的章节对应的合适案例比较欠缺, 很难做到所有章节都采取案例教学。

总之, 案例教学是适应新形势下流行病学的教学模式的, 毕竟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科, 学术毕业工作后在实际中会经常用到, 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单靠理论教学肯定远远不够, 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则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又可增强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Garner DD.The continuing vitality of the case meth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BYU Education and Law Journal, 2000, 307.

[2]杨磊, 宾晓农, 吕嘉春.文献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5) :762-764.

[3]黄昕, 刘爱忠, 周价, 等.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6) :102-103.

[4]黄民主, 刘爱忠, 邓静, 等.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中《临床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J].2010, 17 (5) :1023-1025.

浅析流行音乐演唱教学 篇8

【关键词】 演唱教学;流行音乐;意义;现状;措施

伴随着日益加快的信息化程度,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可阻挡的强劲态势,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为了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很多学校开始在声乐教学中纳入了流行音乐。但目前,对于如何做好流行音乐的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流行音乐教学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加强流行音乐演唱教学的意义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流行音乐的特点和概念;另一方面,可进一步促进流行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流行音乐教学,使学习者对流行音乐的技巧和演唱方法更好的掌握,帮助广大爱好者实现关于音乐的梦想。同时作为一种时尚和流行,流行音乐对人们对音乐的好奇心给予了满足。由于其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方便了人们的娱乐和生活,这样使流行音乐备受听众的喜爱和追捧。

二、目前流行音乐演唱教学的现状

(1)演唱者不清楚流行音乐的概念。目前,对于流行音乐的特点和定义,很多流行音乐演唱者还处于比较模糊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使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特点和定义搞清楚,以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流行音乐往往同时代同步发展,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潮流性,吸引力强且形式活泼多样。它根植于大众生活中,和传统的民族音乐及单纯的艺术音乐相比,可以人人共享,同时流行音乐还具有商品性的特征。(2)很多歌唱者达不到基本的演唱要求。在初学者身上,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而对于一个流行音乐的歌唱者而言,标准的发音,是最基本的要求。好的歌唱作品,能和听者产生共鸣,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传达。但是如果流行音乐的演唱者发音不标准,吐字不清晰,则很难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3)教学过程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流行音乐的教师,对理论联系实践根本不注重,只重视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演唱是音乐最为主要的目的,在舞台上,歌唱者可以借助流行音乐,对自我进行尽情的展现。可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与这个目标相背离的,这样会使流行音乐教学的本身意义丧失。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当前的流行音乐的教学中,仅仅是对理论知识一味的传授。而音乐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既不能唱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同时也找不到音乐的感觉。

三、实施流行音乐演唱教学的策略

1.教师应对教学观念及时的改进。目前,在教学观念上,流行音乐的演唱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培养独特的音乐魅力。也很难在不同年龄段的听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流行音乐不能对原滋原味的亲和力进行体现,缺乏一定的个性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流行音乐演唱的教学观念及时进行改进。首先,应对流行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有着正确的认识。流行音乐演唱和发生技巧的基础,就是民族和美声的演唱教学。若仅仅是对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沿袭,则不能使学生对流行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了解。流行音乐教学需要对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基本技巧进行借鉴,进而确定流行音乐的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其次,应对演唱教学的观念进行端正。有些人对流行音乐随意性的演唱方式比较推崇,认为过分讲究演唱方法,会使流行音乐时尚和流行的味道丧失。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观念。虽然相比于其它的声乐表演,流行音乐演唱的模式并不固定,但需要学生对演唱技巧科学的掌握,才能充分的挖掘流行音乐的内在表现力,真正传承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

2.教师应传授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所具备的基本条件。(1)作为一种活动,流行音乐需要精神和身体的相互配合和融入,这样会将一定的体力消耗掉。尤其是在一些持续性演出中,对能力和体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发声器官和身体。(2)要求学生领悟能力强。对于流行音乐的演唱者而言,对其形象、气质和领悟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乐感进行培养。通过乐感,流行音乐演唱者对音乐的灵魂进行表现,彰显音乐表演技巧。(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因为对于流行音乐的演唱而言,对音乐的情感进行表达,是其最终目的。可以说歌唱者透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可以将表演的艺术性直接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引起足够重视、

3.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基本训练和教与学相互结合。教师在流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呼吸训练和发声练习。教会学生合理的调配每一个音符,保持发声器官的发声技巧。同时,对于气息,还应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控制和调整。另外,对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音色的一致性做出保证,以更好的传达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的相互结合,是流行音乐教学的特点。这样可通过对学生的科学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再进行亲身体会,所达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的掌握和理解学习内容,通过自身的不断练习,对问题不断发现和解决,这样会达到一种完美的声音,不断提升自我的演唱技能。

4.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近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会有不同的掌握水平和领悟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唱者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采取适合的方法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对学习者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者耐心的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科学和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进行制定。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会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大的提升,进而才能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的流行音乐表演人才。学生必须德才兼备,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关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对音乐的内涵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还应实施鉴赏性教学,尽量使学生保持心态的平稳性。使学生在对基本的技巧掌握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结语

对于流行音乐教学而言,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不管是教学本身,还是流行音乐本身,其进步空间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探讨流行音乐的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对流行音乐的演唱有正确的认识,通过有机的结合理论和演唱技能。开展综合教学,加强演唱实践,这样才能对复合型的流行音乐演唱人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①师洪震.浅析流行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②于宪淼.浅析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7)

③陈静.浅析当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态势[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1)

④胡琴.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创新结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2)

⑤沈晓妮.流行音乐辅助教学探析[J].才智.2011(8)

⑥高静.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7)

⑦刘蕊.音乐教学的开放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5)

上一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案下一篇:2011-2012年学习部下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