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对教案

2024-05-31

数对教案(共7篇)

数对教案 篇1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和第几行的规则。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把握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列、行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是哪个班(XX班)

这个“XX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如果单说X年级或者是X班呢(都不能准确地表示我们的班级),看来用这两个信息介绍我们的班级,别人一听就明白了。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确定位置

教师:班上来了好几个新同学,现在谁可以来说一说他们几位同学所坐的位置。

生介绍,师:这几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以及自己的位置,他们在介绍位置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用两个信息来确定自己所坐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班级座位图)在这幅图中,有一名同学叫做张亮,他听课听得特别认真。为了研究方便,现在我们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写张亮同学所在的位置,看谁写的既简单又明了.2、3、展示学生的写法(展台展示)交流、统一描述位置的方法

师:同样是张亮同学,为什么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生:都用了两个数据来表示(师:知道了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在教室平面内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教师指着组、行、排、列…..,这些词都在指明看的方式,这里的排,大家认为怎样为一排?(有竖排有横排容易混淆)(板书:竖排

横排)在数学中我们把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列与行是确定位置的两个重要条件。(板书:列

行)(3)统一定位:

教师:大家认为哪里为第一列,哪里又为第一行呢?

由于我们观察的方法和角度的不同,在确定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我们通常先确定列数,根据人们的习惯一般从左往右数;然后确定行数,一般从前往后数。这样同学们的每一个座位都和位置一一对应了。

巩固:教师指PPT上张亮的座位,学生口答(第几列第几行)

4、提炼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我们刚刚用列数和行数描述了同学们的位置,但还不够简练,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更简练的来记录呢?(老师:可以有数字、符号、图形等)以张亮同学为例,请同桌互相讨论,并做好记录。

展示结果,发现共同特点(都有数字2、3)(都是列在前行在后)但是总不能各用个的方法吧,这样的记录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需要所有的人一看就明白的。所以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必须统一成一样的。

(出示课件)师:在数学中,像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形成了一个交叉点,我们就用(2,3)表示,像这样有顺序的两个数我们称为数对。这两个数分别表示列与行,中间用逗号隔开,为了表示 一个整体,外面用一个小括号括起来,可以直接读作(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追问:在数对表示张亮的位置时(2,3),我们能写作(3,2)吗?

5、针对练习

A、老师指名,其他同学用数对表示出该同学的位置。说一说,用数对表示自己或者同学的位置B、B、老师出示(x,1)是哪名同学,(2,Y)呢? D、你能看懂这个通知吗,请帮老师找到这几个人。

三、感知生活中数对的运用

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介绍数对发明者—笛卡尔)。生活中有很多

地方需要我们确定位置,比如:xxx,数对知识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欣赏图片:围棋、中国象棋、连连看、十字绣、地砖等,我们也可以利用今天的知识自己设计美丽的图形。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并学习了新的知识----数对,你有哪些收获呢? 思考:我们知道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反思:“用数对确定位置”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我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具体方法,让学生能用数对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例题从孩子最为熟悉的教室座位分布情况出发,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对于张亮位置的描述由于观察方位、角度的不同,产生了多种描述方法。由一个位置可以产生多种说法来引起争议,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如何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呢?由此为教学新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数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要属教室里的座位了,因此练习的重点放在了这里。通过用数对表示自己和他人的座位;用数对表示一列或一行同学的座位;用数对表示特殊位置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这些环节中,孩子们既拓宽了知识面,又体会到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有效地巩固了这一新知识。

此外,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也是为生活所服务的。因此我设计了介绍发明数对的数学家笛卡尔,并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学生非常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老师举了一些的例子,让学生来欣赏,也感受了数学的美。

《数对》评课稿 篇2

一、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沈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节课中,沈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热情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如:在复习阶段,比较11和20时,老师问“同样都是用两颗珠子,为什么两个数表示的不一样呢?”、在教学40的读写时,“40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珠子,十位上拨4颗珠子表示什么?怎样写?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等;三是在老师适时地引导下,学生语言的表达也趋于逐渐完整。如在认识100时,一位学生说“前面写一个1,后面写两个0”,一位学生立马反驳说“不完整,应该先在百位写一个1,然后在十位和个位分别写上0”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在沈老师的长期引导下,孩子数学语音的完整性、严谨性一定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学生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已经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100以内的数了,教学目标达成。

三、课堂板书整洁、美观。

四、提出问题和授课老师交流。

1、沈老师,你觉得这节课你上得累吗?您觉得累是什么原因?

2、这节课时间分配不是太合理,复习7分钟、新授环节30分钟、练习3分钟。你觉得可以怎样改进?

3、在要学生自己合作探究读数、写数方法的过程中,您觉得有没有需要优化的地方?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 篇3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

列方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图式列方程并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章节内容中包含用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包含用方程解复杂问题。

成功之处:

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正确找到等量关系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可以得出如下等量关系:一个数=另一个数+几(或-几)一个数-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还通过练习中出现的倍数之间的关系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出如下等量关系:几倍量÷一倍量=倍数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让学生自己得出等量关系:几倍量=一倍量×倍数+多几(或-少几)

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找两个量的和(或差)得出等量关系,如梨的价钱+苹果的价钱=总钱数一个量-另一个量=相差数

在例4的教学中,是比较典型的倍数和(差)问题,可以根据例3的方法去寻找等量关系。

在例5的教学中,是典型的相遇问题,其等量关系既可以根据例3的方法寻找,也可以采用速度和×时间=路程速度差×时间=路程之差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出现个别学生找不到有关等量关系的信息,导致无法正确列出方程。

再教设计:

在之前的算术法教学中,也应强调等量关系,这样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不至于感觉有难度。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2

按照要求,本星期三我在市三小上了一节展示交流课,得到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在此特向他们说声谢谢!

这次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里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已经充分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和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能够较准确的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从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讲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线段图的展示和比较,弄清楚题目的问题要求,比较区别和解题的异同。明确了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汇报解题思路,展示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了例2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道题的答案猜测少百分之几,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比较两道题的异同,概括总结出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巩固练习部分精选了两道判断题:(1)客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千米,那么,货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千米。(2)客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那么,货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 目的让学生明确具体量的差量和分率的不同。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因为异地上课,事先又没有去跟学生交流,本人语言缺少亲和力,学生对我很陌生,导致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2.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得多一些,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思考空间。

同时本人也有几个困惑需待解决,特向各位同行请教!当然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一些理论知识,而是具有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1.讲课应该讲透还是不透?有时评课的教师总是说哪里没讲到。是不是一些内容应放到另一节课才讲?

2.全与不全?

3.如何解决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4.如何解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矛盾 ?

5.如何解决课堂“严肃”与“活泼”的矛盾?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如果觉得不对的,就当做没有看;如果有点道理,就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那我就满足了。当然最好的,就是一起交流,谈谈你的高见。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3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先带着学生复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回顾笔算的计算方法,以此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例5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困惑,并给予及时的辅导。迁移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联系旧知的同时发现窍门,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既获得了新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非常注重教学难点的突破。例题是一道连续进位的加法算式,由于进位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计算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要引导学生思考“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十位上相加的和时,要记得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且十位上的数字相加也满十,要向百位进1。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要进行对比强调。

在本节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去学习,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4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知识点看似简单,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例如:学习成绩的及格率、优秀率,投篮时的命中率,学生的出勤率、近视率等等,学生对这些话题比较关心、有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中率、本班学科技能竞赛的及格率等,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等于达标学生人数除学生总数乘百分之百;及格率等于及格人数除全班人数乘百分之百;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求学生掌握生活中有一些百分率不能超过百分之百,例如发芽率、出勤率等,不只从理论去认识,要结合生活实践中来理解,引导学生不受百分数可以大于百分之百的误导。

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练习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已知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的问题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其它练习书上看到的一些普通问题,比如“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 这时学生思维非常活跃,问题可多了,有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还可以分别算一算参加篮球,乒乓的人数占兴趣小组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这节课回答问题的同学有多少,算一算回答问题的同学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还有学生说统计一下父母下岗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在备课时,选材要浅显易懂,要具有代表性,选的材料最好是适合本班学生熟悉的材料,要从生活中提取精华,再让学生把这种精华变为自己的理性认识,用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5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 ,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6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7

在本课中要讲两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少百分之几)的思路。一种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实际比计划多造林的公顷数是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用多的公顷数除以计划公顷数,把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得到所求的百分数;另一种是根据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25%,用 125%-100%就能得到实际造林比计划多百分之几。这种思路把要求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首先转化成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一种思路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较少,或者在百分数前面有关内容的学习中还没有接触过。所以这样两种思路如果要在一课内完成,那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因为第一种做法,比较容易找到学生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我们不必化很多精力,或者说我们可以重点通过比多比少的对比,帮助学生建立从百分数的意义这个角度去理解的模型。第二种思路是一种新的思路,它首先把比多比少转化成是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与100%相比的结果,分别用百分之几-100%或100%-百分之几。学生可能对一会儿用百分之几-100%,一会儿用100%-百分之几比较难以理解,但我想只要结合具体的实际,学生也能理解的。因为一个是比100%少,只能用100%-百分之几,而比多时是大于100%,所以用100%-百分之几。

那么第二种思路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在根据百分数意义求解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习先转化的思路。我想可能更多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一种联想的习惯与能力。善于联想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基本素养,能根据已知的联想到与已知条件有关的其它结论,这是数学抽象推理的一种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去思考,那么我们更应该把第二种思路作为重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例题出现前,先让学生说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已知百分数联想其它百分数,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分拖泥带水,不能拔高要求,确保在最佳时间段内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我想到针对今天的课堂实施情况,下一节练习课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什么?从理清思路的高度把两种不同的思路进行对比。应该包括:同一种思路内比多比少的对比,像第一种根据百分数的意义求,应该突出百分数意义理解时的一个数相同(都是什么比什么少几或多几),另一个不同(即标准不同,单位1不同),一个是与多的哪个数比,一个是与少的哪个数比。第二种思路转化,同样转化后,一个比1多,一个比1少,所以分别-1与1-。不同思路之间的对比,一个是直接求,一个是先转化再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完成知识构建。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我就非常满足了。当然最佳的,就是一起参与进来,谈谈你在这个教学时的酸甜苦辣,让我们一同分享教育的智慧与快乐。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8

1.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于“平均分”的含义已经理解,也基本掌握“等分”用“除法”的计算的技能。所以本课没有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入手,而是采用了已知3根小棒的平均长度,让学生逆向地想像出原来3根小棒各应多长。这似乎是在应用平均数问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感到有多大的困难。这样引入新课,更加体现了思维的力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在充分的想像中,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对3根小棒的长度展开猜想,此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

2.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我觉得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中逐步形成,而这种有效活动的关键,在于活动素材的设计。在本课的第二环节,我提供给各小组的小棒除了根数不同之外,每组小棒长度也各有特点,比如5根小棒中有一根的长度接jin平均长度;又如5根中有3根是一样长,这样有意识引导学生如何去测量计算平均长度。在组织这一环节活动时,我先要求学生观察小棒,估计平均长度,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自己的估计是否精确,学生自觉地采用了测量计算地出平均数。这一活动过程是把培养学生地数感和解决问题地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在第三环节,我引导学生分组寻找身边的材料求平均数,以及对商场10月份售额。这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性,并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

我觉得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必须创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以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多次用到了:“真的吗?你说得有点道理,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尽可能地做到以和平、商量的口气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在组织集体反馈评价中,同样在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的前提下,进行随机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动态效果。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以及合理购物的内容。

成功之处:

1.联系旧知学习新知,理清解决问题思路。百分数问题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关解决问题的思路,本册教材这方面的知识就是着重解决生活中关于百分数的内容。事实上,生活中的折扣、成数、税率和利率就是百分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是把折扣、成数转化成百分数,然后再按照百分数问题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2.注重们每个小节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和折扣和成数时,几折和成数都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就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八成也表示十分之八,也就是80%;七五折就表示十分之七点五,也就是75%;七成五也表示十分之七点五,也就是75%。把这两个内容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不会感到所学知识是新知识,会把新知识融入到旧知识中,学生也会学得非常的轻松无负担。在教学税率和利率时,也是把这些知识转化成百分数的乘法应用题,都是知道把总收入和总钱数看作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税率(利率)来解决问题,但也注重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不足之处:

关于折扣的写法。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八五折写成了85折,虽然貌似都读作八五折,但是表示的意思却不同,正确的写法应为8.5折。

再教设计:

在教学中还是要把折扣的写法补充到新教学内容里面,不让学生出现易错的知识点,尽量写成汉字的写法。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第六单元的解决问题例8,这个例题要求学生通过看直观图,将抽象的数学信息具体化,进而探讨如何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以买碗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两步计算,建立归一问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的解题思路: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在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不强,在课件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从课堂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有个别差生开始不理解,到后来的练习也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同属于归一问题,但略有不同,第一个是正归一,后一个是反归一,我在处理这两题时,采用了对比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之下发现不同,进而减少了正反归一问题的混淆。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我会提问题”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补充提问题,巩固了学生的新知,但是由于例题时间用了过长时间,本环节没有顺利完成。

本次课后,通过听课教师的提点和自我反思,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讲的太多,不敢放手给学生。在讲例题时,总是怕学生不会,课堂上只是教师主要在讲,学生被动在听。

2、分析题目时重复过多。在分析问题时,总觉得学生没读懂题目,就反复带领同学分析,这就是造成教学内容完不成的主要原因。3、教学中不想让学生犯错。总想着要让学生一次就对,不懂让学生先犯错。

4、课堂中口头用语过多。

5、在全课小结时,学生对于“求单一量”这一问题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只能我自己总结,这个环节就没有起到效果。今后改进的方向:1、课堂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能不讲的就不讲或少讲。2、学生学习要以优带差。让优生教差生,这样既巩固了优生,也帮扶了差生。3、多让学生说自己的做题想法,不能只灌输老师的想法,让学生“活起来”。4、教学中不能怕学生出错,要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自己,然后在错误的基础上发现正确的知识。5、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积累教学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6、尽量减少口头习惯用语。

本次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揭露了我的诸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让课堂尽量向优质与高效靠拢。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问题》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问题》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整体把握信息,有利于更好的分析数量关系。

如果学生每人找一条信息,就开始提问题的话,不利于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更好地把握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信息。一开始,先引导学生找出信息,老师把相关信息板书之后,引导学生完整地把信息说一说,然后学生根据完整的信息再提问题,提出问题后,又要求学生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又能充分认识到问题和信息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准备。

2.从多样化到最优化。

在整理信息这一阶段,学生用了画小棒、圆圈、长方形、线段等多种方法来表示信息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也正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8、9岁儿童)的图像认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分析每一种的优点和不足,再让学生说说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画线段图的简洁明了。

3.注重解题思路,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学生把信息问题完整地说完之后,老师提出有没有好办法,把这些信息问题进行整理,让大家很容易地看出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逐渐渗透检验的意识。在学生列式解决以后,又对算式进行了反馈,对比两种做法,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及时地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是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接着画图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决。

4.两种类型的对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

把几倍多几和几倍少几的两个问题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都是先求一个数的几倍。而有所变化的就是几倍多几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倍之后,再加上多的部分;几倍少几则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倍之后,再减去少的部分。不仅让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2

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五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所以掌握这种方法并不难。在上课之前,我以为不会有很大的困难,因为之前也一直在练习找数量关系。可是课堂效果告诉我,要突破这节课的难点,一定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一道复习题:青云小学九月份用水550立方米,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20%。十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我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解题经验分析问题,他们找到了单位“1”是“九月份用水量”,数量关系则找不出来。我引导学生理解“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20%”这句话,让学生明白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表示十月份比九月份少,少了九月份的20%。接着出示例题: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学生还是能找到单位“1”是“九月份用水量”,但是数量关系却还是找不清楚。我继续用刚才的方法,根据“比九月份节约20%”,说说谁比九月份节约?学生能知道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节约九月份的20%,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写出数量关系。

课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了,课上我没有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数量关系。虽然分析问题时,关键句、单位“1”都能找到,但就题目而讲题,学生并不能弄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通过画图,能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又重新进行了讲解,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从图中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学生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告诉我没听懂,有了图形,学生觉得清晰多了。

虽然高年级的学生遇到的题会比较抽象,但是教师应有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让学生在遇到较复杂的题时,能想到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3

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兴趣入手,降低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我通过介绍黑白相间的足球的知识(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用球)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思考,选择最佳。

在学生独立思考数量关系有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小组交流互助的方法,再加上线段图辅助,学生逐渐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选取最优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方法,同比知识。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通过课前活动,以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为素材,让学生感知植树与数学的联系。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植树问题》的数学本质,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因为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因此许多孩子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此类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完全掌握此类问题。但是可以肯定还有许多孩子对此类问题还是感到陌生,毕竟我们的数学课堂要顾及每一位同学的发展。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的教学因采用发现学习。通过孩子对问题的探索和讨论逐步得到结论再用得到的结论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植树问题》中,因为课始了解到许多孩子已经接触或听说过,因此课的开始教师故意把问题复杂化,把路的长度拉长,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中的100米改为500米。其优点是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提出解决或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因为路太长,在画图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没法解决。从而启发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短一点的路来进行研究,围绕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积极探究和挖掘具体事物的数学本质,并最终将问题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复杂的问题本质化、简洁化、一般化,从中寻找规律,再来判断和确认课始的猜想或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共同的程序与方法。而这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无疑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

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根据不同路长的路设计植树,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路长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5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100段,也就是共有10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10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老师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

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街道两旁路灯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精美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感受数学的美。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由于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顺利完成的。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没能及时的点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太少,因此生生交流不够充分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教学中引起重视并加以改善。

数对问题教学反思15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来解决归一、归总应用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抓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据8吨水的水费是12、8元,可以得出每吨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因此可以写成y/x=y/x的形式。而在例6中根据每包20本和18包,可以得出总本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因此可以写成xy=xy的形式。

2、理清思路,归纳概括解题步骤。在教学完两个例题之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步骤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得出:一是解设未知数x。二是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三是列出比例式子形如:y/x=y/x(成正比例)xy=xy(成反比例)。四是解比例检验。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算术法掌握的较牢,有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用比例来解决问题,没有体会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主要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2、个别学生没有掌握住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用y/x=y/x的形式,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用xy=xy的形式,导致不会列式子。

再教设计:

数对确定位置学习心得 篇4

3、重视知识的综摇鹿用。正在波动练习时,让教死综摇鹿用标的方针战数对的知识绘制仄里图,没有成是对数对知识的波动,而且是对之前所教圆位知识的综摇鹿用。不利于教死对所教知识流利意会贯串,耳濡目染的指面教死掌控进建格式。

4、遭到教研进建时《圆的周少≡蔡学真录片段的劝导,我也给教死截置魉知识狄子少:体味数对的死少史。

笛卡我是着名的法国哲教家、数教家、物理教家。有一天,笛卡我死病卧床,但他脑筋一背出诱息,借正在几次思虑一个标题成绩:经过进程甚么格式,才气把“面”战“数”接洽起去呢?俄然,他看睹屋角上的一只蜘蛛正在上边中央推丝。他念,可以或许把蜘蛛看作一个面,蜘蛛的每个位置便可以或许用一组数冶下去。果此正在蜘蛛的启迪下,笛卡我用冶有按序的数暗示仄里上的一个面,竖坐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他本人也遭到了人们永屎媚敬服。由此可以或许看出,正在我们的糊心中蕴躲许多奥妙,同窗们要教会用数教的眼光没有雅调查糊心、体味糊心。

然后让教死接洽一下糊心中用数对暗示位置的事例,从而让教死接洽糊心,引出天球仪上的经谓兵也是操做了数对的缅怀。正在天球仪上毗连两级的面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叫做纬线,按照经纬线可以或许冶天球上任何一面职位置,而且借可以或许按照该天址的经纬度,测算出该天址与我们的距离。神州七号飞船收射返回空中时空直イ做人员便是根据经纬度去细确天审定飞船的着陆天址的。从而拓宽孩子的知识里。

当课终了了,教死借沉醉正在独特的知识奥妙当中。

当授课成为一种享用,讲悍然课成为一种放松,那即是境天,吕建教员有阿谁境天。

她的声音没有很诱人,又供细以致没有算很仄宁。但她的笑很自然,很战扔耄她的动做很轻柔,她的发言脖但很有条理,她没有是型西席,但她冶是真力派减亲战力极强的西席。我赏识她的课,赏识她的讲堂魅力。

数对冶位置没有易。但讲短好教死很随便堕落,睹告给教撕媚没有是好课,吕教员的课是让教死自己贯串的。我听她的课念到了一句诗:随风潜进夜,润物细无声。

末了一个辉糙波动练习阶段,西席便教死用数对暗示自祭阅好朋友,仓位猜他是谁。教员也用数对暗示寂好朋友,同时减进了对那寂教死充真冶的评价语,此时阿谁辉糙便没有但仅是练习的意义,借有对教死进建当保看,对那寂教撕媚歌颂,那远比那几句没有太中肯的赞誉强百倍。怀霪评价的格式与无声终示代价,此四无声也。

函数缅怀与数对知识的涌结合。我的好朋油虑(4,x)(x,2)(x,y),一圆里是对数对知识的减倍深进的死谙@在一个数字暗示列,假定第一个数字没有同便是正在同一列上;第两个数字暗示止,第两个数字同暗示正在同一止。别的一圆里恿壳渗出了函数的缅怀,正在第四列的同窗是一个纠散,阿谁数对可以或许暗示阿谁纠散开的任一个同窗。正在第两止的同窗也是一个纠散,阿谁数对可以或许暗示阿谁纠散开的任一个同窗;齐班同窗也能够或许当作是一个除夜的纠散,阿谁数对可以或许暗示肆意一个同窗。教死虽出收略甚么叫纠散,但西席的渗出早已贯串于上课当中,此五无声。

数蕉葜恭,进建又恭中的数教。数对有甚么用,国际象棋,经纬度,卫星定位体系,数对知识是又恭的,拓展介绍神船六号返回舱的寻寻进程便是数对操做的最汉谬子。教死体味到自己所教的小小数对居然战国家航天手蔚稀没有身分,教死怎能没有乐教愿教?此六无声也。

虽然课上好课永远也没有能超卓尽伦,植物园位置的题隐现了一些标题成绩。西席出有提示教死寄看圆格图抵章坟端列是〇,招致教死多次堕落。拖动鼠标即便教死找到的位置没有开毛病,仍旧能做细冉爆暗示了课件的舶谵缺。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新房乡中心学校的辛明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所选用的教材为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 1 课时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深入和拓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如下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思维的重要学科。本课时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辅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常见的座位图导入新课,借助找位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如何去确定位置,再让他们小组交流,从中巩固新知,学会写数对,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分析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前我先让学生作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缓解了学生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出示座位情境图,提出问题:小军坐在哪里?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创造出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小军的座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类比联想,形成概念,引导观察,讨论归纳等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3、拓展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所学新知得到升华。

4、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1、2、3题。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渗透建模思想。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小结,集体归纳补充。设计意图: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用集体的智慧对个人的总结查漏补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6、布置作业

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数对表示?

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7、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忆新知。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篇6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知识点不多,内容比较简单,上这节课,关键注意两点:一是如何把看似简单的内容上出深度和厚度,把课堂上的丰富多彩;二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探究的欲望。这两点,在胡伟华老师和夏春红老师的课堂上得以具体的体现,下面我就对比着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处理方式进行简单的评价。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两位老师的引入课题部分截然不同,胡老师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位置,介绍班级,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引入课题,自学课本,认识行列后再出示主题图,用刚学的知识来描述位置。

而夏老师也是用课前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写自己的位置,学生这个时候的语言是不完整不规范或者是不正确的,然后老师也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自学课本,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位置,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需要才引起学习的动机。

二、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两位老师在新授的过程中,都采用了自学课本的方法,引领学生逐渐抽象,由繁入简,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网格图,逐步深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后感受

整体看,两位老师上出了真实扎实的原味课堂,没有作秀的感觉。上这样比较简单的一类课,我认为应该体现两个主线:以自学为主线、以训练为主线、以全体参与为导向。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案例 篇7

河津市实验小学:侯建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召开家长会,家长来开会的时候是要坐在你的位置上的,因为在你的桌上有你的作业本,试卷等反映你学习情况的材料。想一想,怎样介绍你在教室中的位置,让你的家长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你的位置?

学生可能会说:我坐在第3组第4排的左边一个。(板书)

⑴师:你这里第3组是从哪边开始数的?一组就是一个竖排(板书:竖排),你们数第几组也是这样数的吗?可是我站在讲台上,面对大家,这边却是左边,到底是从左边数的还是右边数起的?

师: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研究过了,在教室里数第几组时通常是像老师这样面对大家,从左往右数的。(板书:从左往右数)而这个方向刚好和你们相反,家长进来找位置的时候,这个规则你是要和他说清楚的。

⑵师:数第几排又是从哪儿开始数的?(生:是从前往后数的。板书:从前往后数),这里数出的第几排实际上就是第几横排。(板书:横排)(教师注意手势)

⑶师:左边的一个是指的从老师这个角度看的。这种表示位置的方式看上去有些复杂,先数竖排再数横排,还有说明是左边的一个。还有别的表示位置的方式吗?

师:用你这种表示位置的方式,那刚才刘心雨的位置还可以说成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刘心雨坐在第3排第5个。⑷师:这里第3排数的是横排还是竖排?是怎么数的?第5个数的是横排还是竖排?是怎么数的?

师:这种表示位置的方式是先数横排再数竖排的,这两种表示位置的方式都表示出了刘心雨的位置。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式更简明一些。

2.揭题: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刘心雨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种更简明、准确的描述位置的方式。(板书:确定位置)

二、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认识行和列。⑴师:在我们教室里有几个横排?有几个竖排?分的粗一些有四大竖排,分的细一些有八个竖排。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板书)

⑵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先来数列,谁来数一数?确定第几列是从……(板书)想一想,我们应该把全班的这四大组看作4列好还是8列好?(生讨论,师提示:想一想,刚才我们用这种方式表示位置时感觉不够简明的)再来数行吧,确定第几行是从……数的。(板书)

⑶认识圆圈图。

师:为了很简明、清楚地表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现在把你们坐的位置都用圆圈表示出来。

师:在这幅圆圈图上,你能找到你的位置吗?指给同桌看一看,想一想,你的位置现在该怎么说呢?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这又是一种新的表示位置的方式。数学上,用列和行表示位置的时候,通常是列在前,行在后,也就是要说成第几列第几行,记住了吗?

师:现在你能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位置吗?想一想,这三种表示位置的方式,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生汇报,师板书:准确、简明)

2.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⑴揭示:***的位置是第5列第3行,我们也可以用数对表示。(板书:数对)师:猜一猜,既然是数对,你能不能猜一猜有几个数呀? ⑵介绍数对表示位置。

师:数对有两个数,我们在表述的时候,应该先表示列数,再表示行数,前后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为***的位置是在第5列第3行,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有它特定的书写格式,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上一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完成板书:(5,3)]这个数对就表示***的位置,我们把这个数对读作“五三”。

师:想一想,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文字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想法?

⑶尝试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吗?这里的几和几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下面做一个小游戏,老师请一位同学说出他的位置用数对怎么表示,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他说得对不对。

师:我们变个规则,我说数对请这个同学站起来,其他的同学进行判断。师:(4,6)、(6,4)这两个数都是由4,6组成的,怎么有两个同学站起来?而且一个在这儿,一个在那儿。

教师小结:数对由两个数组成,第一个数表示的是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的第几行,两个数不能调换位置。

教师说(4,)。

师:为什么没人站起来?为什么站起来那么多人? 师:我只想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应怎么办?

教师小结:看来要准确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数对中两个数缺一不可。师:在这幅圆圈图中,你还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这一位置用数对该如何表示?这个位置上坐的是谁呢?在练习纸上的圆圈图中,任意找一个位置,说一说你找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在练习纸上写一个数对,让你的同桌在圆圈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并且互相说一说这个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如果有一个同学坐的位置是用数对(6,5)表示的,你能在圆圈图上很快地圈出他的位置吗?你是怎样想的?

三、联系生活,加强应用

1.用数对表示中药盒名称的位置。

⑴谈话: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发现很多数对的知识。(课件出示练习五第4题中药盒图)这上面是中药名称。你能用数对说一说麦冬、当归和五味子的位置吗?

⑵仔细看看这些药的名称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2.课件出示练习五第5题。⑴先认识一下国际象棋,它们的名称,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每个棋子的位置。⑵写数对:能用数对表示出要求的几个棋子的位置,并能分析出移动的几 个棋子的位置。(难点)3.数对的发明。

师:数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数对的发明却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迪卡尔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有一天,笛卡尔生病卧床,但他头脑一直没有休息,还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通过什么办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呢?突然,他看见屋角上的一只蜘蛛在上边左右拉丝。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蜘蛛的每个位置就能用一组数确定下来。于是在蜘蛛的启示下,笛卡尔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他本人也受到了人们永远的尊敬。

思考: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看到蜘蛛结网,会不会发明数对?

师:由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许多奥秘,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四、拓宽思路,全课总结

1.这个星期五就要开家长会了,为了让你的家长能更准确的找到你的位置,你打算怎样介绍你的位置呢?他们能懂吗?怎么给他们解释一下才能让他们明白呢?

2.课外作业:数对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教学反思和思考:

数学是枯燥的,但数对的学习很贴近生活,所以还是有趣的。我在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时,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孩子们更好的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例题从孩子最为熟悉的教室座位分布情况出发,家长会让家长快速找到你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对于刘心雨位置的描述由于观察方位、角度的不同,产生了多种描述方法。由一个位置可以产生多种说法来引起争议,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如何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呢?由此为教学新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在如何引出数对这一知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画圆圈图,后用手指出的位置,速度由慢到快,再次产生冲突,学生在表现方法上出现了差异,由此感受到了新方法的简便性,为深入系统地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数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要属教室里的座位了,因此练习的重点放在了这里。通过(1)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2)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座位;(3)用数对表示一列或一行同学的座位;(4)用数对表示特殊位置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一游戏环节中,孩子们既拓宽了知识面,又体会到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有效地巩固了这一新知识。

上一篇:都想有个美丽的家大班主题教案下一篇:14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