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年经验信息

2024-11-08

作风建设年经验信息(共8篇)

作风建设年经验信息 篇1

装备都是上面发的,旅一级的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又十分有限,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能有作为吗?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回答是:只要真想真干,旅级也能有大作为。不能碰到难题就往上推

“信息化信息化,上头化了我就化。”曾经有人编了这个顺口溜,意思是上面的问题解决了,下面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果真如此吗?防空旅在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中解剖了一个典型事例:4年前,在一次对抗演练中,由于搜索指挥车的一个设计小缺陷使导弹发射车丢掉了目标信息,导致演练失败。七连士官马海龙等想改进改进,但有人说,上头发啥我用啥,改进装备不是我们要操的心。问题于是被搁置。后来,在旅首长的鼓励下,几个士官加装了一个小装置就弥补了上述小缺陷。摆事实、讲道理,大家感到,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固然是关键,但上面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各级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有很多问题是应该由旅解决并且是可以解决的;如果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主动去干,什么事都往上推,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原来编顺口溜的同志改了词:“信息化信息化,上下齐动才能化。”

旅党委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我能做点什么?全旅一下列出了几十个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官兵中很快形成了想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生动局面。

埋怨这埋怨那,不如想想能干点啥!

从实际出发,明确自己该干什么,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是防空旅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某型导弹在野战条件下受地形、气象等因素影响,计算机易产生“掉程序”问题,抢修需要两台保障车花3个小时解决。面对这个问题,有人埋怨装备不好、上级保障不好,旅领导让大家想一想,我们是装备使用单位,打起仗来耽误3个小时意味着啥?埋怨这埋怨那,不如想想我们自己能干点啥!于是,变埋怨为实干,修理营工程师刘战辉领着官兵研究出一种“充程序”的办法。他们拿着图纸上研究所,专家们看了连说:“这个办法行!”双方一起搞出了导弹装备作战设备测试系统,使完成加装程序的时间缩短到几分钟。

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有不少影响战斗力的事,你不干也许没人追究你的责任,要干就要承担风险,恰恰这些事是我们该干的事。某指挥系统与导弹发射系统分属上级两个部门管,在使用中匹配不好,此事旅里不管也没啥错,而管呢可能会“费力不讨好”。旅里的态度是,平时可以推去推来,打起仗来责任往哪儿推?这事要干!他们组织力量开发了“对非典型目标射击控制软件”,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导弹发射全程信息化控制。

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作为。防空旅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梳理论证,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现在正按照这一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成果颇丰,有些成果令专家吃惊。如防空旅推导出的“弹打弹射击指挥公式”,有较高的实战运用价值,被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称赞为“了不起的贡献”。

丢掉“等靠”思想才可以有大作为

近年的实践使防空旅党委深切感到:丢掉了“等靠”思想,才可以有大作为,在信息化建设中,有些事虽然不该旅里干,但可以提出建议和需求,和上级一起干;有些事上头一时顾不上,部队又急需,旅里如果有能力也应该主动去干。凭着这种主动精神,他们围绕提高防空兵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目标在5个方面努力都取得了成果:

——在防空兵作战理论研究上有所作为。研究如何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防护、信息攻击的能力,让官兵丰富知识,开阔思路,以研究成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导。仅2003年旅里就编辑官兵的研究论文5本,近200篇。近几年官兵有70余篇论文获各类论文奖。其中旅长薛爱国撰写的《野战防空数字情报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被总部编入“九五”规划课题论文集。

——在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适应旅里信息作战需求,重点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即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专家型技术人才和一专多能型士官人才,初步实现了从“装备等人才”到“人才等装备”的转变。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作为。加大投入,从完善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入手,开发信息应用软件,拓展信息设施功能,建成信息管理控制中心、综合信息数据库、作战指挥数据库、野战指挥局域网,建起信息化的军官训练中心、模拟训练中心、装备技术培训中心、士官培训中心,提供了信息化训练平台。

——在武器装备信息化改造上有所作为。按照全军统一的标准,解决好现有装备系统功能和组合链接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通过软件升级,提高指挥控制能力;通过系统整合,提高精确打击能力,加速了信息作战力量的一体化集成。如通过对旅里现编的侦察警戒雷达等观察器材的输出接口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空情获取一体化、实时化,且扩大了空情监测范围。

——在训法战法创新上有所作为。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拓展训练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加大网络化训练力度,普及模拟化训练,创新基地化训练模式,新训法促进了新战法的研究。

短评:

等靠也是一种失职

北京军区某集团军防空旅的实践证明,各级只要找准自己的舞台,积极履行职责,勇于探索创新,就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建设信息化军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确需首先搞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但建设信息化军队涉及武器装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军事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作战训练等方方面面,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基层部队,不论是指挥员还是战斗员,都有各自相应的职责要求。但现在有些单位和同志一提搞信息化,总觉得是上头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还有的认为,部队现有装备信息化含量低,不更新换代就搞不了信息化建设。这种等靠思想不克服,就会贻误部队信息化建设。

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是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要求,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不允许我们等靠,必须抓紧抓紧再抓紧,否则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别人的距离,甚至完不成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像某集团军防空旅那样着眼全局,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

作风建设年经验信息 篇2

1.领导的重视对公司信息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松建化的信息化建设与各级领导, 特别是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公司成立了以总裁为组长, 信息化分管副总为副组长, 包括了其他副总在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化落实, 公司领导班子以高度的前瞻性, 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 为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2.强化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1) 明确目标。一直以来, 青松建化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制定信息化工作发展目标, 并随着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调整, 及时予以调整。在每年青松建化总裁的工作汇报中都会提出下一步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信息化办根据总体目标阶段性分解、细化, 并下达目标。 (2)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青松建化除了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还设立了专职独立的信息化办公室, 实现信息化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同时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 成立一些临时机构, 进而保障工作顺利的进行, 比如技术支持组、物料编码管理组等等。 (3) 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各项信息化工作有序进行, 针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推广等, 我们适时推出各类相关制度, 并在后期应用阶段持续不断的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使信息化制度更加适应公司的发展要求, 为公司信息化工作高效管理提供保障。 (4) 建立考核、明确奖惩。结合不同信息项目的推广, 青松建化不定期的各单位对项目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考核。青松建化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不断制定、完善项目考核制度, 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青松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初具成效, 在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中我认为集团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应该更上一层楼:“高起点规划, 以规范基础业务为突破点, 以集中管理和协同办公为中心, 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推进”。

一、高起点规划

(1) 从战略高度进行管理信息化规划, 充分考虑未来十年集团的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管控模式是否会有大的变化。 (2) 从关注业务操作层应用提升到面向管理层和决策的应用。 (3) 规划时应考虑最新的IT技术和IT实践, 使得集团的信息系统无论在应用上, 还是在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先进性。 (4) 信息化建设要考虑投资收益比, 分析各信息系统建设未来能带来的成效。

二、以规范基础业务为突破点

规范基础业务对信息化系统至关重要。建立统一的财务制度、业务规范、核算标准和各种规范制度。统一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共享的编码体系, 建立共用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库, 形成统一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各个系统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统一标准, 统一规范, 统一接口, 统一运行平台的原则。

三、以实现集中管理和协同办公为中心

(1) 集中办公、集中决策、分散业务的管理模式, 是集团的管理的核心, 也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2) 集团组织设计是所有公司和管理部门在一个平台协作经营, 既有分权、分工, 又有协作、配合, 内部的供应链业务是高度的协同关系, 所以必须在集团打造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四、信息化人员保证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员的保证将是信息化成功前提, 因为这些人在企业内部不仅仅单纯是企业的IT技术人员, 因为他们对企业的业务情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甚至他们能够成为某个业务的骨干, 这样的人能够保证信息化系统跟企业有很好的匹配, 让信息化系统真正成为企业自己的系统。所以说他们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保证。这样的人才将是企业的宝贵的财富。

五、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推进

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经验及启示 篇3

全球政府信息化发展形势

(一)北欧三国成为全球政府信息化建设新的引跑者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8年度全球电子政府调查报告:从电子政府到整体治理》显示,北欧国家电子政府发展水平较高,瑞典在电子政府方面的完善程度居全球首位,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电子政府发展的领导者,丹麦和挪威分别占据了第二、第三位。北欧三国渐趋成为世界范围内电子政府潮流的新引跑者。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3月发布报告进一步指出,北欧国家是2010年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瑞典则在排名中位居首位,其他北欧国家均跻身前十。

(二)战略规划不断推陈出新

很多国家推出了新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规划,如2009年7月,日本在原有的e-Japan计划、u-Japan计划、新IT改革战略基础上,推出了新一代的i-Japan2015计划。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战略理念,如英国的“变革型政府”、新加坡的“整合型政府”、澳大利亚的“响应型政府”、韩国的“开放型政府”等。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兴起,使环境文化构成了国际政治关系中新的因素,打造“绿色政府”成为一大重点。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纷纷推出绿色政府计划。韩国政府于2009年投入巨资通过十大绿色IT项目,开展“绿色IT战略”。打造“绿色电子政务”将是今后全球电子政府建设的重点方向。

(三)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引入政府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融合数据、语音、视频的三网合一逐步成为现实;物联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够把各类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实现不同设备间的硬件、软件、数据资源共享;地理信息系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库系统伴随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技术进一步发展,为统一身份管理和安全认证提供了有效保证;宽带和无线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更加普及,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信息化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以适应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

(四)向互联整合成为新趋势

政府信息化建设目前正面临着阶段性转变,越来越显示出跨组织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1)很多国家积极搭建顶层设计框架,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技术和服务标准,指导和保障跨部门服务的统一、无缝链接,并引申出一系列后台服务项目的整合。(2)建设统一的政府应用系统和业务协同平台。在统一的基础设施、组织架构和标准、政策指导下,将政府各部门处于运行状态的业务系统进行协同和整合,成为今后“无缝链接”的关键。(3)建立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对信息源进行整合。依据统一的数据采集、交换、发布标准,将需要共享和交换的数据集中到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实现数据的整合、内容的整合,以及后续应用的整合。(4)对信息和服务传递渠道进行整合。根据用户需求将各部门的功能和服务集成起来,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给用户,是未来几年公共服务整合方面的热点和难点。

国外部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

(一)更加强调“以公众为中心”

发达国家和城市始终都把“以公众为中心”作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最为强调的理念,他们把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有效服务的目标作为跨部门业务联动的主要方向。例如,瑞典政府提出政府信息化要达到的第一目标,就是为公民和企业服务,还要求政府网站不仅应该提供信息服务,还要在网上帮助居民办理就业、助学金、缴税、失业和养老保险等事务;德国政府提出“让数据而不是公民跑路”,“帮助弱势群体上网”;新加坡的“电子公民网站”按照居民由生命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所可能遇到的、需要与政府打交道的全部问题来设计,完全以居民为中心设立政府服务网站;韩国提出了“面向公众、清廉”的服务理念;日本则坚持“高效、统一、迅速应变,与国民关系和谐、满足公众需求”的理念,2009年7月,新一代的i-Japan2015信息化战略更加强调为公众服务。

(二)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府成为各国共识

近年来,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将电子政务作为深化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电子政务促进民主建设,提高政府行为透明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增加民意调查内容,利用在线方式让民众更多地参政议政,澳大利亚、美国、欧盟等国家和组织更是纷纷将博客应用到电子政务建设中。如,美国政府门户网站USA.gov上新增了政府博客栏目Our Blog,欧盟电子政务政策门户网站ePractice也增加了博客栏目。2008年,奥巴马借助互联网宣传成功竞选美国总统也再一次证明了网络渠道在政府与公众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关注政府流程重构,注重“效能”,推进政府创新成为热点

从国外情况看,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是根据轻重缓急逐一实现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化,再通过部门业务协同整合资源和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固化现有政府结构,并借此梳理政府职能,同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整合资源。

另外,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全球经济、气候大环境的变化,使电子政务建设在“效能”和推进政府创新方面都有着新的发展和方向:(1)推行云计算,提高效能。美国通过云计算帮助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即安全性、性能和成本。如美国政府网站USA.gov的改版,以传统做法,政府得花上6个月时间,且一年花上250万美元预算。改用云计算,只要一天就完成升级,一年的费用只需80万美元。(2)重视绩效评估。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对电子政务项目和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比如,欧盟专门出台了《2007~2010年提升电子政务效率和效能的关键行动计划》,作为指导欧盟提升电子政务效率和效能的里程碑式文件。美国采用“电子政务记分卡”制度,并推行企业界广泛采用的“挣值”管理方法,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评估和绩效管理。日本建立了“电子政府评估委员会”,并引入了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工程管理体制(见图1),使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在不断地改进中得到完善。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及CIO辅助人员培训机制

各国政府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化的目标,都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来领导、规划和建设。同时,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确立了CIO制度,各国正在积极推进的政府信息化实际上是一把手+CIO工程。美国总统亲自倡导、领导联邦政府信息化建设,并为此建立了上下一致的组织管理体系。总统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协调,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专门成立了电子政府和信息技术办公室,具体负责建设,联邦政府各个部委也都设立了CIO,相当于副部级领导,全权负责本部门政府信息化建设。日本政府在各府省设立了CIO(大多由各省的官房长官担当)。i-Japan2015计划还明确规定,在政府层面首次设立副首相级的CIO职位负责监督执行工作。并引入了“CIO辅助官员”制度辅助CIO推进建设。为加强人才培养,日本政府于2007年末制定了“行政机关IT人才培养、确保实施计划”;总务省还制定实施了“信息系统统一进修”课程;高等院校也根据需要,设置了培养CIO专业人才的课程,为政府信息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如东京早稻田大学从2005开始设置了CIO硕士课程。如此形成了一套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培养机制,为促进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五)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重视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共识。美国通过出台标准和指南相结合的方式,规范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有《联邦雇员和合同商个人身份认证标准》、《个人身份认证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标准》、《联邦信息系统安全控制评估指南》、《密钥管理指南》、《传输层安全实施和选择指南》等。此外,美国联邦事务框架程序管理办公室还制定了电子政务所需的软硬件平台标准,各种信息编码、信息交换、文件格式标准,认证标准等相关的技术标准,并通过联邦政府发送各地区、行业系统统一贯彻执行。日本总理府办公厅网络信息安全中心则制订了《政府机关关于信息安全的统一基准》,为政府部门开展信息交互和服务提供了安全保障。

国内典型省市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广东、浙江、上海、青岛、厦门等省市作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政府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多年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值得借鉴。

(一)加强领导、建设队伍,保障可持续发展

各省市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均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青岛、厦门市均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直接领导电子政务建设,部分省市参照国办做法组建了副局级的电子政务办公室。同时,广东省还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机关工作效能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上海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市政府办公厅为主导,成立了信息技术处、信息处理中心、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编辑室和外网管理中心四个处级单位。由于办公厅系统对于业务数据的产生过程非常了解,又是政府部门最核心的一个,有利于其组织和协调相关资源。

另外,各省市均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扩大人员规模,壮大工作力量。如广东省建立了100人左右的省级信息化队伍,负责政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建设和技术支持服务。明确指出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设立首席信息主管,负责本部门信息化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如厦门市近年坚持开展全市机关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参训人员已达数万人;广东省委规定2009年至2011年,用三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干部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图2),共培训120万名干部。

(二)注重规范、统一标准,促进有序发展

浙江省注重以规范化、标准化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浙江省政府网站12类信息发布规范》、《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技术规范》、《浙江省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技术规范》、《省长信箱邮件处理工作规则》、《中国浙江政府门户网站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上海市制定了电子政务地方标准《上海市电子政务协同工作数据标准》以及多项应用、运行和维护的规范和制度。推行电子政务管理规范化、技术服务标准化,有效地促进了电子政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业务协同、应用整合,实现整体推进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建设,至2010年已经建成了横向连通110个省直单位,纵向连通21个地市,121个县区的省、市、县三级网络体系,网络接入充分,促进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资。浙江省非常重视加强政务门户资源整合,如宁波市2009年6月开始建设基于统一用户体系的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政务外网资源整合门户,实现对政务外网、互联网、和现有应用系统的资源整合,并实现了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授权访问和单点登录。厦门市注重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依托政务内、外网运行办公OA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市民基础数据库和网上审批等50多个系统,收到良好成效。

(四)创新模式、集中统一,推动集约化进程

青岛市是我国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了以集中统一为主要特点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实行一网式协同办公,网上一站式政务公开,收到了低投入建设、大规模应用、低成本运行、高水平服务的成效。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打破了传统组织机构中的部门和层级界限,建立并坚持了“四统一分”管理模式,即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管理。将电子政务办公室作为全市统一的机构,从而解决了由于管理体制造成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形成了独特的“861”核心技术支撑体系(8个平台、6个中心、1套目录,见图3),成为全市机关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五)加大投入、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浙江省实施了“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广东省近年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同时采取有效方式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如青岛市在2008、2009年建成了全市机关共享机房,规定各部门不再建设新机房,不再建设新的平台级的信息系统,不再成立信息中心,逐步把所有部门的应用系统都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通过共用平台建设,节省了电子政务系统50%~80%的建设投资。厦门市大力推行服务器等设备的集中托管,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了工作绩效。

(六)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重点

上海市强调“从政府视角到百姓视角”的转换,非常重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施政府信息公开,通过立法予以强制,并以闭环式管理做保障。出台《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提出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要求,并责成监察和法制部门组织监察和评议,赋予公民和社会组织以举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力。上海政府网站强调其业务内容和相关形式紧密结合公众需求,把门户网站建设成为真正为公众服务的平台。2010年,门户网站又添加了一个“无障碍浏览”工具条(图4),使视障人士和老人从中受益。厦门市建立由多媒体触摸屏展示系统、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系统、信息公开手机网组成的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并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平台,进一步健全了发布机制,畅通了公开渠道,更好地保障了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值得借鉴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一)侧重为公众服务是发展趋势

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是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后随着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政府信息化建设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侧重于为公众服务。依托政务外网的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基层民生服务等直接面向社会公众和法人的信息化服务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扩展,政务内外网之间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也应尽快研究更为快捷的联通手段和方式。

(二)加强组织领导是首要前提

梳理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对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主责部门的层级、地位的提升有效提高了协调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一般的市级信息中心为处级单位,协调全市政府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手段不足,力量相对薄弱。建议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市委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牵头负总责,统筹协调解决全市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三)完善工作机制是必要基础

虽然在市一级实施了党政统一的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各系统之间信息化资源有效整合,统一管理仍待加强,各区县、部门政府机关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责部门不统一,管理模式各异,对全市横边纵底、自上而下地统筹、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整合机构资源,理顺工作机制。

(四)健全政策规范是重要手段

尽管有的地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文件,但从政府信息化建设角度看,内部管理性、具体操作性的规定多,从宏观上对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部署,有实质政策性内容的不多,相关地方标准建设仍相对滞后。借鉴有关省市经验,由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科委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密切合作,共同研究,针对统筹政务内网和外网建设出台全市性政策文件,并着手制定和完善相关地方标准,切实起到指导工作、推动建设、规范管理的作用。

(五)加强信息安全是可靠保障

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和强化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共识。应该坚持建设、管理并重,加强防范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安全的法制环境。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法规和政策,同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地方条例和政策研究工作,对信息安全保护作出强制规定。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方式,出台信息安全标准和规范,规范电子文件管理,解决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行为和电子政务信息的法律效力问题。加强技术防范。按照涉密网的标准建设政务内网,并根据保密等级和业务要求在政务内网上划分不同的安全域,进一步强化采用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内外网数据交换管理、系统安全备份等措施,提高安全防御能力。引入包括网络层实名认证、统一威胁管理、电子标签、传感器监控网络等在内的多项信息系统安全新技术,解决仍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问题。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提高管理水平,实行业务分级、分层、分域处理和管理。加强信息安全监控,跟踪修补技术漏洞,提升信息安全整体水平。

(六)抓好队伍建设是重要依托

注重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信息化队伍建设,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形成培训机制。可借鉴广东成功经验,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重点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重视信息安全专门技术人才引进工作,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建立信息化工作联络员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各处室信息化业务水平。

作风建设年经验信息 篇4

财政局将推进“三基”建设年活动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聚焦民生需求,办好更多让群众普遍受益的实事好事,全面提升群众福祉。

保障基本民生。财政局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救助资金投入,确保实现“应保尽保”。今年已拨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x万元,累计受益x万人。通过不断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08元每人每月提高到113元每人每月,共为x万人补发3个月基础养老金x万元。落实贫困人员资助参保政策,确保贫困人员到龄直接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x名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员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x万元,确保贫困人员100%参保。为构筑疫情防控屏障,财政局全力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费用的保障工作。在县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投入疫苗购置及接种费用专项资金x万元,保障了我县疫苗接种工作顺利开展。为整体提升县城面貌,县财政投入x万元用于x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助力乡村振兴。争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x亿元、种粮一次性补贴x万元,通过“一卡通”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惠及我县x万户种粮农民,补贴面积x万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今年年初以来农资成本上涨带来的增支影响,提高了农民收入。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x万元,为农户购置农业机械提供了资金支持。争取上级奖补资金x万元,用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和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项目,惠及全县x个村庄,有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幸福感。统筹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x万元,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项目经费x万元用于村干部基础职务补贴发放工作,以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调整村“两委”干部待遇,为调动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加动力。

区国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篇5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设立机构。鉴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信息机构是基础。在信息系统建设起步阶段,我们在现代化设备的购置,软件的开发,各种基础资料的积累,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自2000年在原微机室的基础上,成立信息中心以来,承接了全区国土资源信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为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先后制定了《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办法》、《区国土资源局信息管理员守则》、《区国土资源局机房管理制度》等,明确规定了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的使用、链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保障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在加强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人”的主导作用,运用政策吸引、制度约束、培训提高等方法,通过不断地吸收、培训,凝聚了一班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并争取了大量的试点工作和培训来用兵、练兵,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局共有专兼职计算机管理员2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4名,可完成网络组建、网站的开发设计、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设计简单程序等工作。我们还在工作中注重加强与高校、信息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借用外脑和外力,进行观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多渠道、全方面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硬件投入是基础,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作为基础性的物质载体,硬件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为此,近几年来,我们明确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在充分考虑设备先进性的基础上,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即按照利用最少投入,获取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原则,先后购买了100余万元的设备,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和国家及省市有关规定,建成了百兆快速局域网,实现了所有信息点宽带接入因特网,并进一步升级网络系统。作为基础硬件的局域网络已全部通过高标准检测,内部数据传输速度为100兆,接入因特网的带宽为10兆。2003年我们投资50余万元改建了服务大厅,成立了信息化管理的报件中心。2004年我们又投资近10万元购置了大厅的计算机屏幕和触摸屏。截止目前,我局用于日常工作的主要设备包括:浪潮服务器一台、联想万全服务器一台、24口交换机一台、16口交换机一台、8口交换机二台,惠普800绘图仪一台,扫描仪2台,作为工作站使用的奔四电脑30余台。我局还在地籍测量等方面配备了卫星定位接收仪、全站仪等设备。

三、网络建设是目标,力争实现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在建成网络的基础上,我们以业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为目标,根据各科室的工作特点开发设计出网页,建设了业务网站,在局域网内实现了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等功能,定义了网络办公数据存储结构,先后将管理批文、档案资料、影像资料、规划图等数据存入服务器,实现了用地规划、土地登记、矿权登记等资料及图纸的网上浏览查询,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及基础数据的网络共享。目前我局已经能够实现网上检索档案,查询规划图、影像图,收看影音资料,举行网络会议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升级了操作系统,为查询业务信息提供了条件。通过对报件中心的程序不断进行优化,实现了报件的网络化管理,借助该项功能,可以按设定权限在任何信息点上对报件进行查询和处理。根据我局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年4月份,我们又投资近7万元,为本局八个中心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并全部接入因特网,同时又建成了区国土资源综合性信息网站,通过输入本局网址,便可轻松浏览本单位的各种信息,这不仅是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的又一项举措,更加全面地宣传了国土资源局的管理、业务、政策等基本情况,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透明、更便捷,同时这也是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更为有效的手段。

四、加强地籍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

一是高质量地完成了城镇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早在92年我局用全解析法完成了控制面积50平方公里、碎部测量23平方公里的城区地籍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千余个埋石点实测了水准高程,并利用北京地星公司的城镇地籍管理软件完成了3000余宗地的宗地图绘制界址点成果打印和面积量算。95年我局的城镇日常地籍管理工作获国家土管局优秀成果二等奖、省土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96年我局又完成了1:500城镇地籍图库的建设工作。十几年来,我们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完成了已调查区域的变更,并且对拆迁区、规划区进行了补测,对城镇外延扩展部分进行了连测,较好地保持了成果的现势性,为我区的日常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先进的、详实的成果资料,大大提高了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是高标准地完成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98年我局作为省农村日常地籍管理首家试点单位,与天津宏昊公司合作,利用天津宏昊公司开发的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建设了农村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以98年的数据为基础建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结合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转入中地地理信息系统管理。2004年5月份,我们完成了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库工作,掌握了最新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目前,利用该系统,我们还实现了城镇以外的所有农村日常地籍的随时变更。以农村地籍的日常动态管理保证了土地利用现状的现势性,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最准确的基础资料。目前,我们将对城区2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并建设新的城镇管理数据库。

五、利用遥感技术建设和更新基础数据库

过去开展工作所用的图纸属于以点、线为主的线划图,图上可判读信息量小,很难在图纸上将地块准确定位,即使简单地看一下用地变化或违法占地情况,也必须拿着图纸到现场才能准确了解情况,在时间和人力、物力上都造成了很大浪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2002年5月份委托省遥感中心重新进行了全辖区1:1万及部分地区1:2000比例尺的航摄,并制作成正射影像图,在建设用地、规划、地籍一体化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正射影像图叠加到基础数据库中,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叠加,依据影像资料对上报用地资料进行审查,开展土地监察,并对过去的地籍资料进行更新。不仅使处理资料有了直观而明确的依据,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得到了管理人员身在办公室即能洞察全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效果,为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千里眼”,而且较为合理地利用了资金,避免出现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搞调查,数年后因变更不及时而没有现状数据的现象。

六、开展了其他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建设

自2002年开始,我局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配置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采矿权登记子系统,实现了采矿权登记发证信息的计算机输入、管理及查询输出,并建成了辖区内的矿区范围图,逐步实现了对矿山企业开采情况的动态监测。为树立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文明办公的形象,我们还于近期建立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资料的智能化查询。先后设置完成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并建成了相关的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了公文流转、窗口报件审批、公共信息、日常工作的自动化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成效显著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我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的一些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地政、矿政管理中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局域网建成后,极大的方便了日常工作的运行。档案查询的设置使得档案查找可在瞬间完成,在对具体情况不明资料的查询中更见优势,因在数据库中存储了相当齐备的内容,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省却了书面档案的查用,这项功能设置于局内部网站,因此在并入我局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均可加以利用,可以方便及时地调用土地利用规划图、影像图等。同时我们还对因特网做了积极的利用,对法律法规的查阅、优秀成果的吸取、上级文件精神的学习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保持共产员先进性教育时期,我们制作了教育网页,各科室、各片所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的方式就可以进行学习和互相交流。特别是综合性信息网站的设立,对内为更好地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对外是宣传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阵地和窗口。

二是信息遥感技术已经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通过将影像图与现状图等专题图叠加,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影像图生动形象、信息丰富的特点,坐在办公室中便可对用地情况进行审查,通过判读图纸有针对性地开展变更调查工作,利用系统进行统计汇总,也可以通过事先在图上了解违法占地情况,然后按图索骥迅速及时地开展土地监察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农村地籍、城镇地籍、规划、现状等数据库,我们可以自如地绘制占地位置图、正射影像图、规划、现状等大型图件,为土地手续申报、土地执法监察、大项目规划等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另外,根据地籍地政实际工作需要,我们购买的多套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完成了土地证书内容录入、土地证书打印、土地登记查询及土地登记统计汇总等工作。特别是在房改房发证工作、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中发挥了高效作用。

四是建立起矿业管理信息系统后,为妥善解决多级发证引起的矿业权重叠设置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围绕日常实际工作需要,提供多种业务管理模块,在网络应用模式中,实现矿业权数据库的异地查询、检索、矿业权重叠判别等多种功能。

八、近期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局目前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下一步急需开展以下工作:

(一)将各类系统软件集成到基于gis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

虽然我局的网络环境已经建成,但用于业务工作的软件仍是基于不同平台的单机系统,且数据存储格式不一致,以土地管理方面数据为例,就同时存在mapgis、genemap、vfoxpro、access等多种数据格式,造成数据不能统一使用。此外,由于各个系统并非按照整体思路开发设计,致使各科室利用计算机开展的工作不能相互衔接,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为此我们急需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发集成一套综合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之上,支持网络化工作模式,可转换前期的各类数据,统一管理全局的空间数据库,实现业务数据同源同步处理,具备国土资源管理信息输入、处理、智能查询、统计分析、结果输出、数据格式转换、辅助决策管理等功能,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检核审批、结果反馈于一体,支持区县级国土资源局的所有业务工作过程。

(二)对现有数据进行改造

由于工作体制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所使用数据的现势性比较差,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由于过去详查和变更调查工作基本上由乡镇人员完成,并且当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使历年形成的调查成果与实地情况存在较大误差。2004年,我们对全区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掌握了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但城镇地籍数据也因图形数据与登记数据分开管理,测绘速度跟不上用地变化速度等原因,造成图形与属性脱离,且与实地情况不完全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重新拍摄了航片并制作出1:1万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在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后,又制作了城区附近300平方公里区域的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图,这为即将开展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根据信息系统的要求构建数据结构,进行数据格式转换。

(三)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

由于现有的工作流程是在单机作业方式下形成的,所以相对于网络办公自动化模式有许多地方显得不尽合理,例如农村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及土地证卡管理系统分属不同科室管理,使本应属于同一体系的系统间缺乏数据流动,增加了利用网络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的难度,为此我们准备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九、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信访工作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 篇6

2月26日下午在泗阳大剧院县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聆听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玉顺关于信息化管理与智慧城市的讲座,范教授运用前瞻性的观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信息化管理与智慧城市的美好蓝图,使我们耳目一新并为之震撼。当前,正是我县 “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建设滨水森林城市,高水平跨入全国百强,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如何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发展大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维护群众的合法诉求,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信访规范化建设,保证信访办理质量,提高信访工作效率,已经成为各级信访部门倍加关注、愈受考验的新课题。

一、发挥信息化系统管理功能,促进信访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基于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实现信访工作的全方面调度,提高信访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一是提升信访干部工作的效率。通过安装全县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将登记、交办或直接办理、回复、复查、复核、办结、归档等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信访件承办人根据反映问题的情况及时录入各类信息,方便查找。二是提高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利用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加强各个流程节点的操作和管理。三是增强领导监管的直观性。信息化业务系统自动生成各项统计数据、信访动态信息、具体信访情况,让信访工作的业绩考评一目了然,增添了一定的直观性,从而方便了领导监管,促进了信访规范化程度的提高。

二、发挥信息化系统便民功能,促进信访办理的公开透明度

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数据传输的高效。利用信息化系统的这一特点,为信访人提供一系列的便民服务,促进信访办理的公开透明化。一是提升信访信息发布的效率。信访部门通过全县性对口电子业务系统,对外发布信访个案信息、有关文件、通知、反馈等信息,进一步强化信访办理的公开透明效应。在信访单位及系统内部还可以通过电子业务系统公布的相关信访信息,为信访人提供更为贴切、优质的服务。二是提升信访规范化水平。通过互联互通的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全面建立网络登记、办理、回复、复查、复核、办结、归档等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减少信访人的奔波受累、诉求疾苦。

三、发挥信息化系统引导功能,促进信访干部队伍素质提升

信访信息化工作重在建设,根本在应用。而应用效率的高低关键就是在人。注重发挥现代化办公设备(如电脑、宽带、传真机、扫描仪等)的引导作用,在促进信访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信访规范化程度。一是促进信访干部自动化办公水平的提高。全县开通先进的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之后,通过加大培训和信访干部自学,提升信访干部运用信息化业务系统开展工作的能力。二是营造浓厚宣传调研氛围,推动信访系统上下的文化建设。三是加强信访业务交流,争创学习型、效能型机关。

四、发挥信息化系统监督功能,促进信访业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化

利用全县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公开、透明等特点,将这一系统作为监督的手段应用于办理信访案件的各个环节,促进信访业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一是规范信访干部行为上的作用。利用全县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发挥信访工作业绩的考评、监督作用,对信访业务行为将起到无形的监督作用,也促进相关活动更加明确规范。同时,针对近年来信访工作面临的愈为严峻形势,发挥全县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对信访信息的准确发布、高速传输的功能,切实维护信访部门职能权威,以及信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信访转交办行为上的作用。通过全县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信访部门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及时网上转交各承办部门,如该承办部门接收后,决定直接转给下一级单位来承办,也会减少重复有关信息的录入程序,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这个平台将办理情况反馈给信访部门,避免以往在转交办过程中造成的时间延误。三是树立信访部门良好形象上的作用。通过全县信访信息化业务系统,建立网上信访、监督信箱、投诉电话等功能,增加信访条例、法规、文件精神宣传,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这不仅促进了信访部门行为进一步规范,而且搭起了一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的纽带,树立了信访部门“连心桥”的良好形象。

作风建设年经验信息 篇7

1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务管理完全靠手工进行,方法落后、手段陈旧、效率低下、容易出错。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高校纷纷开展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用现代化手段来辅助教学管理工作。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由单机到网络,由“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发展历程。使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人群也由单纯的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扩展到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的老师和学生。

目前,各高校建设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无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高校自行开发的产品,如清华大学的“综合教务系统”;一种是由公司承担开发的商用产品。目前用户量比较大,市场份额占有率高的有杭州正方公司开发的“正方现代教务管理系统”和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青果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由高校自主开发的系统适合高校自身的需求,拥有版权,便于升级和适应性维护。由公司承担开发的商用产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但是存在着和学校其它信息系统的数据融合问题。随着系统开发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大多数学校都倾向于购买公司现成的建设方案和相关的软硬件产品。

2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2.1 促进教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管理的效率

教务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规范了教务管理的流程,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效率紧密相关,但是又比工作效率高出一个层次。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把个人手头的工作电子化,也不仅仅是借助于信息系统简单地完成原来的工作,而是所有处在管理链条中的节点通过分工协作、借助于系统定义的规范化流程,高效、准确地完成工作。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涵盖学校教务管理的所有相关工作,按照学校工作的阶段性,由职能科室打开关闭不同的功能模块,控制约束工作的进度,记录下所有的工作的过程。

2.2 促进了多校区高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许多高校进行了合并重组;还有的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数量不断增加,发展出新的校区。目前,很多大学都拥有两个以上的校区,如果再利用以前的手工、纸面、单机的工作方式,绝对无法适应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要求。高校的优质教师、课程、实验室等多种教学资源需要在多个校区共享,使所有的在校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多校区高校通过统一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统一的教学调度,有效解决了多校区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冲突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益。

2.3 保证了校院两级的分工合作

随着教学管理模式逐步转向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模式,大部分管理业务,如排课、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资审等工作都以学院为主,学校起监督、把关、宏观管理等作用。统一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权限的设置实现分权、分级、分角色的管理。系统所有的功能可以通过授权,分配给不同级别、不同的学院来使用,给予二级学院灵活的操作权限,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与热情。学校层面可以对所有的操作给予宏观的控制和指导,保证校院两级的分工合作。

3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各高校目前大都运行着一些大大小小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直接面向学生和教师,是高校中使用人次最多的系统,也是亟待发展、改进、完善和规范的系统。我校(北京联合大学)从2009年起开始建设统一的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经过这几年的应用,笔者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与启示:

3.1 领导重视是前提,教师行管人员配合是保障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基于学校最核心的教学管理业务,面向所有的学生和教师,牵扯到院校两级方方面面的部门,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因此,对于系统的建设必须至上而下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和学院都要抽调专人负责系统的论证、建设、维护。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参与到系统的分析、测试中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建设顺利进行。

3.2 充分调研,理清工作流程,做好需求分析

系统的建设需由公司和高校两方面相互配合来完成,公司掌握着先进的技术,但是对于教务管理的业务不是很了解,缺乏教学管理实践。尤其是每个高校又有许多本身不同的情况和管理流程、方法、习惯,这就需要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参与到系统的建设中来,帮助公司进行系统的流程定义,需求分析,协助公司完成这些整个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工作。如果放手让公司一方去做,开发的软件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到了建设的后期,再去更改需求,那么项目的建设时间和经济成本就会直线上升。因此对于前期的调研工作,需求分析工作一定要进行专家的评审,形成阶段性的文档,以供以后参考和测试系统功能时用。另外,还要提倡应用信息系统进行流程再造,逐步用系统来规范教学管理工作。

3.3 遵守规范,保证数据一致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从一开始建设,就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建设。首先应该符合教育部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符合教育行业的标准,没有国标规范的,学校应该做出统一的数据标准,定义学校内使用的数据字典,在学校范围内统一使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从招生开始,一直到学生毕业,都要和教育部的各个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的更新和交换,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可以保证数据交换的便捷,而且在系统升级、移植时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系统的建设还应该考虑和校内其它诸如人事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的接口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建立在统一的数据基础之上,保持一致的数据结构。因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许多数据都来自于人事、后勤等部门,如果数据结构不一致,那么校内就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其它系统进行数据更新时,教务系统无法同步更新,这样进行数据更新、交换时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后期再去整合成一致的数据结构又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从建设开始时就应该遵守规范,考虑数据结构的一致性问题。

3.4 合理规划,考虑到将来的维护扩展

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其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软件的维护费用是整个软件实施中花费最大的费用,在项目交付使用后仍然需要耗费维护升级成本,所以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软件将来的升级、维护及管理等费用,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收集各个部门在使用系统中的出现的问题。

为了方便后期的升级、维护,项目的建设要生成相应的过程文档和用户文档。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不只是生产出一个可供运行的程序,还应该有一整套完整的文档资料,尤其是用户的使用手册。如果开发建设单位不留下相关的技术与用户文档,用户学习系统没有文档可供学习,会给后期的培训、学习带来很大的负担。文档不全,将来系统升级、移植都会困难重重。

3.5 构建保证数据的安全的机制

数据库的安全、备份、容灾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全问题,首先是保证信息的安全,要构建多个层次、级别的安全机制,依靠现代化的加密、防黑客、防病毒手段,保证信息不受到外界的侵犯。管理员还要制定适合学校自己的备份策略,保证系统在出现故障后可以顺利恢复。

数据库的安全还应充分重视存储介质的安全。数据集中存放在机房的服务器中,虽然方便了管理、联网使用,但是一旦发生大的灾害,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校区多的大学应该制定数据的异地的备份策略,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下转第4160页)(上接第4154页)

3.6 培养专职系统管理员

系统经过几年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有些表的数据量会达到百万、千万条。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访问人数的增多,在集中排课,期末考试,教师集中录入成绩,学生集中选课,集中查询的时间段,上万人同时使用系统,经常造成系统响应的迟钝,甚至于瘫痪。“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需要专职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数据库的性能优化,业务的不断部署,也呼唤有专业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才。

4 结束语

总之,高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发展,推动教务管理手段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努力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树愿.教务信息系统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0):78.

[2]陈卫.建立开放式服务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90-191.

[3]卢丽丽.浅谈多校区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3):197-198,200.

作风建设年经验信息 篇8

一、《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广明副主任作了“狠抓重点 进一步扩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成果”的报告,他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

1.《标准》的宣传

教育部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召开了《标准》的宣传推广会议,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报》等电视、报刊新闻媒体重点宣传《标准》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推广实施措施,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对《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以此带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6个地区具有示范区建设资格,其中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有12个,另有5个地区建设完毕等待验收,还有众多地区正在积极申报中。

3.教育管理软件评测

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2月20日下发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管理办法》,开展教育管理软件的评测工作。同时成立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委员会”,负责对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工作的组织、监督和审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时,于广明副主任明确指出《标准》工作的重点:

1.《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标准》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四大部分扩展到现在的六大部分,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幼儿园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和教育卡标准,其中管理信息标准除包括信息集和代码集外,还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以及应用测试要求一同纳入各标准中。目前已完成各标准的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正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2.《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

《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是《标准》实施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和使用《标准》,是《标准》实施的关键。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分批、逐级开展《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原则上培训和宣传到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

3. 加快《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步伐

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依然是《标准》推广实施中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求各省市尤其是未申报示范区的省市,尽快完成本省市的示范区申报工作。已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地区,要尽快完成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4.深化《标准》应用层面,逐步构建区域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标准》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区,尤其是应用示范区,按照《标准》逐步建立了覆盖各类学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后勤总务、体育卫生、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学校基础数据库”不仅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也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更为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开展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工作,包括:英语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综合信息评估项目。这些项目是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式的一些试验和研究,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应用。

6.《标准》实施状况监测

开发《标准》检测软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贯标情况进行监测。

三、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总结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中小学拥有各种型号计算机设备22.1万台(套),“生机比”达到30∶1。目前,约有60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有计算机教室5100多间,有9个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和在建的)。25%左右的小学、80%的初中和所有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教师达331500多人次,45岁以下的教师在项目实施前只有14.20%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项目实施后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教师百分比提高到64%,有42.62%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注重推进软硬件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的共享,例如玉林、贵港等市利用城域网互通互联,基础教育共用一个网,共用一套教学资源库,共用应用系统,共用一批技术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办公,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能力。

2.构建电子政务开放平台

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覆盖广泛的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4年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公文的无纸化传输,2005年实现了全区教育视频会议全覆盖。目前,包括全区地市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区直中等职业学校的190个客户可以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电子公文系统收发电子公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教育厅与教育部的连接、教育厅与各高等学校和各市、县教育局、示范性高中的连接,并且可以实现收播、组播、转播等功能。同时,桂林、柳州、玉林、百色、贵港等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公文传输电子化。

3.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4年,桂林市和武鸣县被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后,两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从《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到基础数据录入、资金筹集、开展各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两地应用《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的学校350所,覆盖了示范区所有的市、县、区主要学校,建立了约4万名学生的基本数据。广大教师能够应用此系统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通过应用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示范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构建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处长戴井岗同志作了“夯实基础 推动应用 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重点说明了《标准》在日常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情况:

1.教育统计信息平台建设

以“统计流程化、指标明确化、信息整合化、分析科学化、服务针对化”为目标,逐步建设一个符合教育和谐化发展要求,集教育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统计信息公布于一身,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部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部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两个框架、三大体系、分布数据、全面培训”。

2.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标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构建以“三个数据库、四级数据中心、四个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含学生、教师、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的“学校基础数据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的整合和归口管理,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标准》的制定、完善与实施

《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工作成果,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工作重点仍将是制定、完善和实施一套覆盖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标准》,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校基础数据建设及教育管理数据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交流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健康、规范化发展。

五、《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统规划处副处长马亮同志作了“巩固工作成果,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对示范区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1.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

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采购,采用统一的《标准》软件,一些学校放弃了原本购买教育管理软件(不符合《标准》的)的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示范区建设,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标准软件应用,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数据的复用,初步形成了示范区基础教育数据库,规范了教育管理软件市场,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2.示范区建设经验

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的经验是“六个统一”:

示范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标准统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内容——规划统一;加强《标准》宣传及人员培训——培训统一;务实推进,重在应用——软件统一;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进度统一。

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教育局采用“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的策略,先在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普及。对一些基础薄弱和农村学校,教育部门在经费、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3.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示范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要持续发展,资金如何保证问题;投入产出,如何解决发展平衡问题;如何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培训储备,满足信息化需要的问题。

4.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

关于未来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构建教育资源中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构建教师工作服务中心;构建学科教学服务中心 ;构建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构建数字化教育行政管理中心;构建区域教育宣传窗口;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马亮副处长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与策略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略)。

在大会期间,来自哈尔滨、温州、郑州、重庆、桂林等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以及IBM公司、微软公司、广东北电的信息产业部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和专题讲座(略)。

六、小结

此次会议主要是通过总结《标准》在全国各地实施推广的成果,交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使用《标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进程,重点探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由于《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

上一篇:中途接班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读希腊神话有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