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2024-08-06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通用14篇)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篇1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郝XX,女,XX省XX县XX中心学校八(1)班学生,老师的得力的好助手,同学心中的好榜样,爷奶赞扬的懂事好孩子,在他身上有着同龄人难以理解的坚强和勤奋。

由于家境贫寒,她的父母很早就外出务工,由于爸妈忙于工作,小时候的她就留守老家跟爷奶相依为命,郝文静自幼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把她带到江西无锡,在当地的XX小学读完了小学,2010年9月上初中了,她转回了家乡继续完成学业,从此又开始了留守生活,作为留守儿童的她两年间只能通过电话和父母交流沟通,她在家听爷奶的话,并经常帮助爷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刚到XX中学的郝XX还不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她从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胡总乡中心学校学生“十不准”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热爱班级,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心为同学服务,积极为班级做贡献。处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做老师的好助手,做同学的表率和榜样,热情为同学排忧解难。渐渐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和课堂改革,逐渐脱颖而出。

郝XX同学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品学兼优,自201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2011年9月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她积极带领全体团员认真按时完成学校团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时交纳团费,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各次团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雷锋活动,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美德模范”。

郝文静同学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坚持做好预习,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思考,加深对功课的把握;上课时,严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课下,及时复习功课加以巩固。她的学习灵活多变,从不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把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加强理解记忆。她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并经常帮助其他同学,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影响和感召其他同学,时时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同学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XX中心学校学习的每学期里都被评为“校园十佳学生”、“学习标兵”、“三好学生”。

郝XX同学兴趣爱好广泛,酷爱读书。名人传记、科学读物、历史故事等课外书籍读了数部。同时认真记笔记,及时写读后感。同时喜爱书法、绘画、音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少年宫举办的多项活动,积极调节好自己的状态,轻轻松松的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现在郝XX同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标准的普通话、隽秀的钢笔字、优美的课堂展示、动听的朗诵声音、耐心的释疑解惑、融洽的师生关系、诚信的为人处事,深受全班同学及各科课任老师的一致赞誉,也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重用。2011年11月28日在XX中心学校举办的XX省第十届教育年会上,她作为学校小导游带领客人们参观了学校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学校的全貌,他精彩的演讲深受客人们的一致好评。2011年12月6日出席了共青团XX县第十五届团代会,成功的表现受到了胡总乡共青团委的表扬。

郝XX同学是一位德能并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在不同的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

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XX省XX市XX镇团委评为“镇优秀少先队员”;2008年4月荣获XX区教研中心举行的“小学课文朗诵比赛二等奖”;2009年4月在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竞赛活动荣获“2008XX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XX赛区三等奖”;2009年在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读写大赛XX选拔赛中荣获小学组县级二等奖;2009年12月在XX小学生“XX杯”英语小报制作比赛中荣获特等奖;2009年12月在XX市“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0年6月1日被XX市XX中心小学评为2009--2010学百名好少年(儿童)“艺术小明星”。2010年在XX中心学校“争做小陶子”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第八届英语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十二届师生个人技能展示”中获绘画第一名硬笔书法第二名、获XX中心学校“三好学生”和“校园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2011年荣获XX县第六届全县青少年书信大赛三等奖、XX县中小学生现场书法大赛初中硬笔字组三等奖、被评为XX县优秀共青团员。

作为留守儿童,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郝XX内心藏着同龄人无法体会的酸楚。然而,她却以自己所作的一切证明着一个当代中学生的坚强和勤奋。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篇2

家风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家风的传承不可忽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的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 导致其家庭教育缺失, 甚至是空白, 因此阻碍了良好家风的传承。这样的现实不仅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风教育的必要性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 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偏离, 人格发展不健全, 甚至出现反社会情绪等心理和道德危机, 而这一切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密不可分的。家风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 它能教会人们最基本的处事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 对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的希望, 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尤为重要。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家风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传承对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对留守儿童进行家风传承教育十分必要。

三、引导留守儿童传承家风的重要性

(一) 家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它把“立德”摆在第一位。《管子》中说:“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千百年来, “立德树人”都是我国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在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要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家风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吸收并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并将其发扬光大, 让传统文化的丰厚知识惠及后世, 源远流长。

(二) 家风对留守儿童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重智轻德”, 导致应该堪当大任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沦落的现象出现。因此, 作为全面教育之重要内容的德育教育, 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由此可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家风才是德育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与襁褓。纵观儿童的成长阶段, 家庭作为每个人基础教育的组织体, 是儿童最先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因此, 只有将优秀家风牢牢扎根于家庭教育中, 才能使青少年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进而成为推动今后社会发展的潜力军。

四、引导留守儿童家风传承方式的途径

(一) 家长以身作则将家风带进日常生活

家风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因而家风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其性格、举止、道德情操、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负面的。所以家长作为监护人和直接教育者应该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起表率作用。尤其对于留守儿童的家长来说, 家长在与孩子短暂相处的日子里更应该做出榜样。例如, 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 家长应该带头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再如让孩子参与家庭的重大决策等。这样不仅会产生一个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而且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将家风带进自己的生活。

(二) 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的礼仪教育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学校成为了这个群体接受各种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 要实现留守儿童家风的传承, 应该强化学校的引导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 学校应该加强留守儿童的礼仪教育, 即学校首先要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 培养老师立德树人教育之理念, 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打造一流德育人才队伍来对留守儿童进行礼仪教育, 从而引导留守儿童对优秀家风的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留守儿童家风的传承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和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更重视对他们的教育, 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利君.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研究[J].苏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2]董慧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

[3]张涛.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支持体系研究[J].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5 (3) :88.

优秀留守儿童的事迹材料 篇3

张紫君,女,13岁,歙县小川乡小川村干田坞组人,现就读于歙县小川中心学校六年级。母亲在生下她后就离家出走,她没有尝过母乳的甘甜,没体会到母爱的温暖,但她却在父亲、奶奶和老师的呵护关心教育下健康成长着。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留守儿童惯有的孤僻和胆怯,在她身上体现更多的却是乐观、开朗、勤奋和坚强。只要一说起她,不论是家人、邻居、同学还是老师,无不竖起大拇指。

一、她是家人邻居眼中孝顺的好孩子

自妈妈离开家后,全家的重担全都压在了父亲的肩上。为了家里的日子能过得好些,父亲把她交给了年迈的奶奶,自己则外出打工赚钱。她跟随七十多岁奶奶生活,很小,便成了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她非常懂事,奶奶视她为掌上明珠,她更知道疼爱自己的奶奶。放学回家的时间里她都会帮奶奶洗菜、扫地、做饭,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奶奶一直患有高血压和手腿风湿毛病,每当奶奶犯病时,她就给奶奶端茶送水,用自己的一双小手给奶奶额头轻轻按摩,给奶奶捶背,以减轻奶奶的病痛。前不久,奶奶终因过度劳累加上高血压中风瘫痪在床,每天放学回家之时,都要端茶送饭去给奶奶吃,跟她说会儿话,告诉她学校里发生的好玩新鲜的事情。

二、她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她在学习上,踏踏实实,勤奋刻苦,求知欲强,成绩优秀。她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所学知识都能理解掌握;在课外,总是认真完成作业,字迹端正清楚,从不轻易放过一个错字;碰到难题时,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为止;她并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还大量阅读一些有益的书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她的辛勤付出,终获丰硕的成果,在即将过去的六个学年里,每回期中期末考试她的总分都名列班级、学校前茅,在寒暑假的“八个一”的读书征文活动中也多次获得殊荣。

三、她是同学眼中的知心好朋友

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善于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里,她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在生活和学习上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比如当她知晓我们班某位女同学因粗心大意而丢掉这一周的生活费时,她毅然把自己的零花钱留给她用并号召全班同学对她进行量力而行的募捐,使她在生活上能够渡过难关。在学习上,她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谈心得、交流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与其她班干部一起主动关心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为她们答疑解惑,补上落下的功课,在她的热忱帮助下,班上的几名学困生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她的这些努力和付出最终为她赢得了全班同学公认的“知心好朋友 ”的称号。

四、她是班主任眼中管理班级的好助手

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个人先进事迹 篇4

市妇联秋发起的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妈妈”活动,如一根红线,一头连着留守儿童,一头连着“爱心妈妈”,抒写着一部部撼天动地的诗篇,唱响着一曲曲“爱心”乐章。亚鑫贸易公司董事长作为“爱心妈妈”,牵手县上镇村十五岁的胡亮。通过四百零二个日日夜夜,演义了一出母子情深的人间正剧。

一、真做“妈妈”

做母亲,挑起家庭重担;做董事长,顶起公司的一片蓝天;当选人大代表,尽行风评议之职,承接服务社会的责任,已有几十个春秋了。去做一名“爱心妈妈”,当踏进县上车湾镇郭垸村“留守儿童”胡亮家门的那一刻,心里还没有底,不知道怎样才能当好一个名符其实的“爱心妈妈”,第一步该怎么走呢?这是10月17日《“爱心妈妈”笔记》上留下的一段话。

胡亮十五岁了,在自己的记忆里还不知道穿新衣裳的滋味,他的衣裳多数是花一元钱、两元钱从同学、陌生人手里买来的。胡亮的家不是家徒四壁,而是没有四壁,完全是百疮十孔。去年进了胡家门。村长、组长,乃至镇长,看到上面来了一位“爱心妈妈”,很多人把胡家围得水泄不通,如同赶大集、看大戏一般。既然是来给胡亮做“爱心妈妈”的,于是开诚布公地问:“胡亮,你想得到什么?尽管提出来。”

胡亮低着头,鞋尖已张开口的脚指头在地上磨来划去。乡亲们就热闹了,一个个怂恿着,“快说呀!钱、衣裳、书、球鞋……,不说白不说。”过了老半天,十五岁的胡亮紫胀着脸,嘴巴蠕动着喷出一句话:“我要妈妈”!孩子声泪俱下的投进了“爱心妈妈”的怀抱。流泪了。这个面对几百号人要饭吃,面对公司跌入深谷临危受命,面对千百次艰难危阻,这个钢强女人没有流过泪,也可以说这一辈子打记事起,就不知道流泪。这次面对一个四岁就没娘,十多年父亲远走他乡谋生,祖父病卧在床的孩子,她不得不流泪了。

那天,她做了还是当“知青”时做过的事,摘菜、做饭、扎柴把子,给胡亮衣裳上扣缝洞……临走时,把300元钱、衣服、洗涤用品等交给胡家奶奶,深情地对病卧在床的爷爷说:“我给您带的药要按时吃,不然胡亮会时时挂记您老,搞不好学习的。过几天我会抽空来检查儿子的学业,看望您老的”。

说:做,像妈妈一样的做“妈妈”的事,爱心才能透过血浓于水这层旧的观念,成为今日“爱心妈妈”的新血缘观,才能铸造真正的母子真情。

二、真做“向导”

儿子胡亮虽是十五岁了,个子长得像大人。可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和引导,读书没有方向,为谁读书?读书了干什么?只知一些表面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连续几个星期天利用胡亮回家拿菜拿米的时机,给他讲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孟母掷棱》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胡亮经过一个学期的家庭教育、思想教育的洗礼,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从一个年级三十名左右成绩的学生,上升为年级前十五名,成为班里的三好学生。朱河中学的邹校长、吴老师说:“胡亮妈妈,您就不要常来学校了,多耽误您的工作。胡亮品德、成绩现在可以说是本校一流的,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敢保证,一定把他教成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真做“脊梁”

的生活非常简朴,有时一桶快餐面对付一餐。可是儿子胡亮每月的生活费、学费300元不能少,而且按时送到。有一次,天没亮就赶到学校,把他急需的补习读物和《黄冈复习考卷》送到学校宿舍。胡亮接过书和复习资料问:“妈妈,您的裤管么打湿了一截?皮鞋出打湿了?”

“我们顺路去郭垸看了爷爷、奶奶,大雨冲坏了路,车不能开过来,只好涉水过来,我还要赶回沙市上班呢。”

作为一个公司的当家人,不仅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孩子,连自己的饮食起居都没有规律,何况胡亮这个作为义务帮扶的孩子。然而,却把胡亮看得比亲生孩子还重,常常是夜去夜来。《日报》发表过做“爱心妈妈”的事迹,当记者问她到底一年去胡亮家或学校多少次?她说记不清,反正只要有一点点空,常利用双休、节假去办完胡亮的事立即回沙市。当记者问胡亮同学时,儿子说:“妈妈常来,太多了,我都记不清。特点是,双休日来的多。给我钉了衣扣,检查了作业,有时与老师交谈,弄完了,她就回沙市上班。”

春节前,胡亮在短信上告诉:妈妈,我这次期末考试又前进了七名。马上回信:“儿子,我要名次成绩,我更要你获得三好或者五好学生。前几天听爷爷带信说,你每个星期利用回家拿菜的时间,帮家里做家务,还干农活,这非常好!妈妈就是一个用行动证明自己,感动周围的人。”

在帮扶留守儿童胡亮的一年里,她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是:首先是要突出一个“做”字,让孩子看到大人的行为而感动,继而模仿。第二是重视一个“引”字,少儿还在成长发育期,你要用思想、情操高尚的事迹去引导他,做什么样的人。第三是牢记“度”字。佛教经典里说:“济事度人”,而的“度”是把自己的脊梁作为“桥”、“船”去帮扶孩子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事迹 篇5

在“星河”的每一天,我都严格按照我校的规章制度去学习和生活。从听到早晨第一声起床铃,我就跃身而起,快速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在晨霭中,在跑道上,在哨声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齐刷刷的跑步声中,我渴望知识的心灵早已飞向了教室。三尺讲台上的老师是我知识的源泉,他们不仅教会我学习,还教会我做人。在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下,我更加严格要求我自己,用《中小学学生守则》约束自己,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在学生会工作中,我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做到自己的学生会工作和自己学习两不耽误。每次都等同学们就寝后,在同伴们酣然入睡后,我检查完最后一个寝室,确保我的任务准确无误后,我才轻轻地回到寝室,这样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总是能让我快速进入梦乡。

虽然在“星河”的生活总是快节奏,但是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有计划并有序地进行着,我的学习成绩也是喜人的,不过,我会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让自己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篇6

“我们班成绩差的基本上都是父母出去打工的同学, 他们中也有的成绩不差, 但乱花钱, 穿着不三不四, 戴耳环, 一副不得了的样子”;“学校纪律坏就坏在留守儿童多, 家长远走高飞, 撒手不管, 娃儿无法无天……弄得我这个校长脑壳都大了”;“作为分管教育的干部, 我为全镇的留守儿童忧虑啊, 偷东西的、抢劫的、泡网吧的都有”……

这是很多人对留守儿童的普遍印象, 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除了这种直观印象外, 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论文也频频得出这样的结论, 约四分之一的文章对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有夸大其词的倾向。比如, 有论者仅凭“据调查”三个字, 就断定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是“不务正业,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80%以上处于中、下等……厌学、逃学……不守法纪, 犯罪倾向较大……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 小偷小摸;有的追求时尚, 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 染上毒品……”

笔者首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1) 对大众媒介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 具体操作步骤是:在新浪网“爱问”搜索系统中选择“新闻搜索”, 关键词为“留守儿童”, 限定搜索时间为“1998年7月10日到2010年6月9日”, 查询关键词位置为“在新闻标题中”, 并默认全部新浪网新闻源作为我们的搜索源。搜索结果显示“找到49045篇新闻”, 但是实际上搜索到、且能看到的只有1780篇。原因可能是显示的结果中包含大量重复新闻。如“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违法犯罪高危人群”有16条相同的新闻;“留守儿童结伴盗窃一月作案30起, 团伙老大13岁”有15条相同的新闻。

在搜索到的1780篇新闻中, 笔者首先对所得结果逐条进行筛选, 其中近90%是全国、省、市、县、镇、村、学校等关爱留守儿童的举措, 根据研究目标, 只选择了其中对留守儿童 (群体、个体) 进行描述报道、评价、调查结果的新闻作为分析样本, 经过这样的筛选, 实际得到符合要求的新闻25条, 作为本次内容分析的最终样本并进行编码。笔者共设立了三个内容分析的变量, 变量一为:新闻的标题所体现的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取值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变量二为:新闻来源媒体的性质, 取值分为:主流和一般。主流媒体指中央媒体、各省、市网站, 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 其他为一般媒体。变量三为:新闻报道中采用的分析方式或手段。取值分为:泛泛而谈、运用个案、运用非正规调查资料和运用正规调查资料四类。表1是对于这25篇报道的内容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 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主要是负面新闻, 呈现出来的留守儿童的社会印象主要是: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这是大众媒介中的留守儿童, 那么留守儿童的自我定义是什么呢?请听他们的自我言说。

二、留守儿童的自我言说

正如大众媒介报道的一样, 留守儿童从出现至今基本上都被看作问题儿童, 成绩差、纪律差、人际关系差、意志薄弱等都成了他们的特有标签。笔者以留守儿童的自我叙说为方式, 试图呈现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对现有研究结论或社会印象作出回应。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有23.2%的孩子认为留守儿童有自身的问题, 依次表现为心理健康 (42.4%) 、个性发展 (23.1%) 、学习 (15.9%) 、人身安全 (10.9%) 、道德 (7.6%) 。还有36.7%的孩子认为留守儿童没有自身的问题, 有39.9%的孩子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显示, 有78.5%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成绩差”, 73.1%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纪律差”, 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 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 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 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 有83.4%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等于问题儿童”。

对于这些现有研究结论的自我认知, 留守儿童告诉我们这些不是他们特有的问题, 此其一。其二, 不同地区的孩子对以上论断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而在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父母外出打工时孩子的年龄方面没有差异, 另外, 他们对于“留守儿童成绩差”、“留守儿童纪律差”、“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留守儿童意志薄弱”的认知因跟谁一起生活而有所不同。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建构机制

1.“污名化”及其灾难逻辑

“污名” (stigma) 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是一种身体标记。这种标记是刻在或烙在某些人的身上, 表示带有这种标记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需要回避和远离。1963年Goffman将污名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他将污名定义为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降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使他从一个完美的、有用的个体变成了一个有污点和丧失了部分价值的人, 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大众媒介充当了对留守儿童“污名化”的“推手”。

社会学研究表明, 污名化会不同程度地阻碍着受污者向上的社会流动, 使之长期处于弱势状态, 甚至令他们蒙受强烈的羞耻感和罪责感, 损害其身心健康。同时受污者也会由此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敌意和不信任态度,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2.“表面化”及其悖论逻辑

对于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虽然我们可以从政策文本中隐约找到影子, 但是难免给人一种宏大空洞的“感觉”, 国家政策的遥不可及、地方政策的昙花一现、学校制度的力不从心, 这些都无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这是政策制定的负面效应, 解决问题者成为了制造问题者, 这就是政策制定表面化所带来的悖论逻辑。归根到底还是一点, 就是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长效性, 政策落实缺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 何时才能让政策的雨露普惠每一个留守儿童, 真正从他们的问题出发, 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呢?

3.“城市中心主义”及其失衡逻辑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是一种互相哺育的关系, 然而割裂城市与农村、混淆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观念上的误解以及由此设计的城市中心主义制度框架和政策导向, 使得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有了身份上的显著区分, 并由此衍生了教育不公平, 倾斜了社会公平的杠杆, 制造了深层的但并未完全显露的社会问题, 社会处于失衡的状态。

城市中心主义的具体表征为:一是割裂了城市和农村。对于今天的农民、市民来说, 似乎都有一个强烈的信仰:城市是好的, 是令人向往的, 城市化进程就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是城市代替农村的过程。这是城市化进程研究中城市中心主义的表现之一。二是混淆了中国与西方。以西方城市化发展路径来设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具体表现为:第一, 西方的城市发展核心和动力是城市, 是作为金融中心的城市, 而中国的城市发展核心和动力都在农村;第二, 按照马克思的叙述, 西方的整个文明史都贯穿着城乡之间的对立, 处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中, 而中国的城市与农村是融为一体的;第三, 按梁漱溟先生的说法, 中国是国家融在社会里面的, 这个社会不是城市社会而是乡村社会, 城市是乡村的延续而不是相反, 城市和乡村是一体的。

摘要:本文以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和留守儿童的自我言说为切入点, 前者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 对大众媒介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 得出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印象”, 后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得出了关于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结论。通过这两种视域的比较分析, 旨在为留守儿童问题及其研究提供“另一扇窗”。

关键词:留守儿童,大众媒介,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1) .

留守儿童典型事迹材料 篇7

正值春寒之时,王家河中心小学却暖意浓浓。2月27日,在以“学雷锋”为主题的二年级班会课上,出现了平凡又暖心的一幕——一名孩子拿着崭新的棉衣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起身时眼里已满是泪水。这个孩子是王家河中心小学二年级的一名留守儿童,他叫黎诗彰,父母离异,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生活贫困。虽然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特殊,但是孩子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班主任小燕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她常常关心诗彰的生活学习,及时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这次又为孩子买了一件棉衣。孩子说“我们燕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她很严厉但更温暖”。

俗话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教师又何尝不是太阳底下最无私的职业。面对王家河中心小学占总人数近一半的留守儿童现状,看着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老师妈妈”的事迹正在一幕幕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也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南园社区关爱留守儿童事迹 篇8

南园社区作为珙县南部山区所在地,就业途径有限,近年来,年轻父母大量外出,留守儿童也逐年增多,经统计,2015年就有近百人。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 ,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这些孩子缺乏关爱、缺乏亲情,严重的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南园社区两委一直关心、重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坚持把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教工作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实效。

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等制度,在支部党员、居委成员都与留守儿童“一一结对”,成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社会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社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社区加强宣传,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现已形成县级联系部门、退休干部、教师纷纷加入的关爱队伍的局面,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关爱合力。今年六一儿童节,南园社区与联系社区的县级部门珙县水务局、发改局领导一同参与洛表镇中心校、幼儿园的庆祝活动。何丽华领导一行还在社区同志的带领下,看望了罗奥雪、罗袁柱等留守儿童。在罗袁柱家中,水务局领导何丽华详细询问罗袁柱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罗袁柱要自强不息,继续努力,多学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报效社会、报答亲人。何丽华还亲自为罗袁柱背上新书包、送上学习用品,让这位留守儿童享受到来自社会的浓浓关爱。今年七月,社区针对假期中,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放任自流的现状,积极响应县团委号召的,开展暑期助学活动。共动员回乡大学生志愿者3人、在校教师6人将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共80余名参与,成立暑期教学活动班。在学习期间,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特点,开展学习辅导、心理培育、爱好培养等特色教育教学活动,既解决了社会矛盾、又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达到学生有收获、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良好效果。三 人文关怀,做好思想帮教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造成缺乏父母关爱、缺乏行为管教、缺乏亲情交流的三缺乏。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在实践活动中,社区组织深切感受到,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并给予帮助,比物资的帮助更为重要。为此社区在关爱工作中,积极引导,在心理建设中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

留守儿童李婷婷,自幼随养母生活。由于养母没有四处帮人谋求生活来源,自身忙不过来,加之养母年迈,文化少,交流简单,教育无方,仅仅是给她饭吃。导致李婷婷性格孤僻、自私、卫生习惯差。居委委员曾玉霞作为结对帮扶人,十分同情,主动与她谈心,教她做基本的家务、洗衣服,帮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劳动的习惯;并教育她要好好学习,要学会与同学相处,多为别人着想,宽待对人。经过无数次的沟通,及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李婷婷性格开朗了,能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恢复了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活力和笑容。通过热心帮扶人的真心投入,留守儿童的面貌得到很大改变,真心的投入必有丰实的硕果,2014年留守儿童曾志立参与全县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2015年李梦、张嘉雯获选优秀学生干部。

社区还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切实为留守儿童服务。如积极帮助留守儿童申请帮扶资金,先后为王丽智、石雅雯等争取助学补助15人次,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现实困难;号召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改善就学条件。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关爱留守儿童的事业任重道远,南园社区及其志愿帮扶队伍,用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归亲情的绿洲,共享社会的温暖。为留守儿童撑一片天,为社会正能量点赞。既已选择,必将坚持,期待他们更多的典型事迹吧。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篇9

一、开展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

失的问题进行关爱, 使“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一) 模拟家庭

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关爱, 设计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 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 把他们带回家, 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 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得到亲情般的关怀。我校有的老师利用主题班队会给学生过生日;有的老师在学生生病时送学生去医院看病, 学生打吊针时守着学生;有的老师经常经常同留守学生在同一寝室睡觉, 这些无声的爱唤回了学生缺失的亲情, 同时帮助她们找回了自尊、自爱、自强。

(二) “三结对”活动

一是在学校中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 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的邻居与其“结对子”, 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二是发挥优秀教师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奉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扶活动;三是倡导同学之间友谊互助, 开展“雏鹰比翼, 结伴双飞”结对帮扶活动。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 幸福快乐, 茁壮成长。

(三) 亲情教育课

为了让留守儿童每月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 学校可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 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 利用视频和亲情电话分批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 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 与家长亲切交流。

二、我“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从心理疏导、行

为引导、学业辅导的方式入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一) 强化开展心理疏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障碍问题, 我校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讲座、开展辅导谈话等形式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在学期初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每周不定期集中谈话, 每月组织分类谈话, 及时为学生解困, 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扬起自信风帆。

(二) 着力开展行为引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留守学生大都是走南闯北的“高手”, 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野性, 心用不到学习上来;学习怕苦, 做作业敷衍等。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校正他们的行为。一是运用谈话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进行沟通, 进行心灵对话, 解除思想上的障碍。二是运用行为正面引导法, 利用班会等形式, 对学生好的方面给予肯定, 对不利成长行为指出其违害, 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识别能力。三是运用点滴成功激励法, 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表彰、宣传, 赋予学生成就感, 以此激励学生进步。

(三) 大力开展学业辅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核心。由于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教师采用课堂重点关照, 课外辅导, “优差结对子”等形式进行学业辅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心展示活动, 抒发学生博爱

的情怀。活动锻炼人, 活动造就人, 学生很多能力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表现。我校为培养留守学生的博爱情怀, 培养“仁爱”之心, 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

过“五四”集体生日, 让每一位留守学生感悟师爱、同学之爱、集体的友爱。今年“五四”留守儿童中心举办了“五四我们的生日”庆祝活动, 几百名留守学生聚集在大生日蛋糕前, 唱着“生日快乐……”的歌曲, 在烛焰中相互祝福, 在老师的朴素话语中, 寄情于父母, 默默念着:“爸爸、妈妈, 你们放心, 学校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也能过一个愉快的生日!”

中秋月夜举行篝火晚会, 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领悟“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人情怀。去年八月十五日中秋夜, 学校举办了“赏月中秋, 篝火激情燃烧”晚会, 几百名留守学生对月抒怀, 尽情地唱, 尽情地跳, 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 把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唱出来, 把对同学们的友情尽情地跳出来。他们忘不了父慈母爱, 要感恩父母, 也燃烧起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无比热爱的激情。

文化艺术节晚会上, 大型活动中, 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自信力:如登台朗诵诗歌, 做主持人, 唱红歌;在去年的运动会中让他们和常规生对阵拔河赛、迎面接力、乒乓球等比赛, 使留守儿童在学习、活动质量的评价中肯定其每一个进步, 唤起学生成就感。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篇10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迹材料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远离了直接监护人的关爱照料,跟着爷爷、奶奶,他们只能管孩子的一日三餐,对于教育他们是力不从心,孩子远离了父母,成了有父母的“孤儿”,造成了儿童教育的真空,针对这种情况,蓝田县关爱留守儿童“兰花草行动”启动。万余名党员,县、镇、部门干部,“结亲”1.8万名辖区留守儿童,力尽“爱心妈爸”职责,让稚嫩的心灵得到更多的抚慰,让孤独的“兰草”,尽飘幸福的心香。

曳湖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条件艰苦,7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生活不能自理,心理承受能力差,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生活起居都交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性格内向、孤僻,行为习惯差等问题。XXX, 蓝田县文体广电局干部,与该校三年级一班XXX接为帮扶对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始后,XXX在第一时间就联系到该班班主任,了解XXX的详细情况,在得知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已有2年没有回家过年了,XXX的爷爷奶奶身体也不好,想到家中一定困难,需要帮助,就在当天下午,买了米面油,书包,签字笔等学习用品,到XXX家中看望,并用随身带着的笔记本对XXX家里情况作了详细的记录,通过与孩子的交谈,XXX发现孩子特别喜欢读书,XXX就暗自说,下次一定给孩子带几本儿童读物,从孩子的爷爷那里得知XXX与爸爸妈妈一个对月没有通话了,XXX就拿出自己的手机让孩子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孩子激动的脸都红了。从此以后,定期去家访,成为XXX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通过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在走访过程中,看望孩子的同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每过半个月XXX都会与XXX的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并与孩子的父母通话交流,既然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思想等发面情况,也让留守儿童经常能听到家长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

国庆节期间,XXX也没闲着,这次在县城跑了好几个运动鞋店,终于挑了一双满意的运动鞋。上次家访时,看到XXX脚上穿的鞋都磨破了好几个洞,XXX想到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活泼好动穿鞋格外费,一双合适的鞋能给孩子带去一份快乐!一同带去的还有几本儿童畅销读物。

新的学年已经开始,为更好地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让留守子女健康成长,使外出务工家长们放心满意,XXX将以满腔的热忱,真诚的爱心积极探索新时期留守子女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以父母般的师爱去温暖留守子女,为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做出新的贡献。

留守儿童邓雨彤事迹介绍 篇11

一、品学兼优

邓雨彤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年纪不大的她却非常懂事,在人们眼中,她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她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她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她热爱劳动,积极带领同学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学习上,她勤奋好学。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时刻跟着老师的思维,作业总是完成得又好又快,遇到不会的问题就记下来,第二天问老师,正是因为从一年级坚持到现在,所以她的成绩在全班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学习标兵”。不止这些,邓雨彤同学还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每到课下休息时间,她就早早地起来看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课余时间。

二、老师的助手

邓雨彤同学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受到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她像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小苗儿,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在家里,她是个勤快、懂事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放假回家总能看到她帮妈妈洗菜、扫地、做饭。在学校里,她和同学们相处的特别好,从来不和同学闹矛盾,整天乐呵呵的,同学请她办事总是尽力而为。

几年来,她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协助辅导员老师研究做好少先队以及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参加校值日活动,检查监督卫生安全,配合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开展班级有关活动,有一次为了出好班级的黑板报,邓雨彤与其他两位同学一直坚持到晚上7点多才完成板报。有时为了完成学校、班级任务,休息日也全然不顾。

她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几年来,她上学从不迟到或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在“学雷锋

献爱心“活动中,她敲碎了自己心爱的储蓄罐,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全部捐了出来。学校开展“与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中,她带头不买零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见到有的同学违反了学校规定,她勇于上前指正。有时遇上个别同学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起来,她总是主动上前劝阻,并像个小老师似的跟他们讲些“同学间要团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道理,常常能使犯错误的同学沉下气来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

三、乐于助人

邓雨彤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乐于助人。她经常与其他班干部一起主动关心班上学习较差的同学。为了帮助后进生,为他们解答疑难,她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讲解,仔细分析,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这些年来,班上的几名差生在她的热忱帮助下,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乐于助人是同学的一大特点。班里有一位同学,家庭条件很差,在班里平日常常很自卑,邓雨彤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主动在思想和生活上帮助他,把他当作自己的亲弟弟,谁要是欺负他,她总是挺身而出保护他,帮助他。作为留守儿童,李媛媛心地非常善良,而且别的小朋友想家了,她还推心置腹的安慰他们,在这样的小伙伴的帮助下,全班同学都团结在一起,一起开心一起快乐,渐渐地就不觉得孤单了。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篇12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 人际交往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 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 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 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 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 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 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 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 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 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 害羞, 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 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过早染上社会气息, “铁哥们”、“江湖义气”, 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 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 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 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 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 情感需求在增长, 另一方面, 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 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 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 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 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 对抗情绪严重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 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 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 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 性格和行为分离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 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 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 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 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 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 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 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良好的亲情依托

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依赖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生活环境中, 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就容易养成胆小怯懦、敌对破坏的性格特点。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 难以与他们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无法关注到他们的身心需求。即使有短暂的见面, 由于缺乏沟通交流的基础, 父母在教育管理时往往容易陷入粗暴、简单。有的单亲在家, 但由于忙于家庭事务、忙于生计, 缺乏科学的方法, 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力不从心。

2、监护人教育管理上的缺失

监护人的教育管理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 有30.14%的留守儿童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有4.7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亲戚朋友;有2.05%的留守儿童处于完全无人监管的状态, 他们寄宿学校;有62.33%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

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 他们年龄较高, 文化程度低, 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大, 难以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往往是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 而对于孩子身心上的需求, 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缺失, 导致孩子娇生惯养, 道德品质、理想缺乏。

亲戚朋友作为监护人或者没有监护人, 这样的留守儿童父母往往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气息的影响, 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

3、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上缺乏互动

界石镇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 当地居民整体素质、教育水平较落后。许多学校还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后, 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在教育管理上, 家校缺乏互动,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 很少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大多数家长没有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

4、社会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新传媒时代, 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血腥暴力, 极易影响到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束, 留守儿童容易把心理的寂寞空虚转为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 游戏、上网、赌博、色情已严重威胁到了留守儿

优秀留守儿童先进事迹 篇13

南盘江镇民族小学现有学生392余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300余人。南盘江镇小学始终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为主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尽力帮助解决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1、南盘江镇民族小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主任、年级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将此项工作摆在全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了年终目标考核。

2、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事业,我校注重从多方面、多层次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活动,组织宣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对关爱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关心、爱护下一代的公益事业上来。

3、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园,经常组织班主任了解、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家庭、学校领导班子加强与儿童监护人的交流,一起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心,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具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老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唐其花因父母离异又无暇照顾她而被托寄在外婆家,外婆年老,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一段时间后,唐其花的思想行为受外界的诱惑,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班主任发现后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情况,与之亲密接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老师用真心与她交流后,唐其花的思想情绪恢复了平静,她又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上。

4、大力开展助困送温暖活动。学校建立了党员干部民情联系卡,对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做好物质、资金上的资助,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社会、学校的温暖和关爱。“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西方教育流行一句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以,学校教师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

5、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意识。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大力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如:邀请派出所民警在学校开展法制宣传,在学生中深入开展远离邪教、远离毒品、远离游戏机的教育。

6、建立健全了家校合作联系制度,形成了学校、家庭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之间

经常沟通交流,了解情况,形成了家长、学校共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局面,达到了预定目的。

7、我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集中管理,安排好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住校。学校专门聘请生活老师为他们做饭,进行心理疏导,全天24小时的家庭式管理,并开设了鼓号队、文体活动、美术、红领巾广播站等多个兴趣小组,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学校还专门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让他们与父母进行电话交流,体会亲情,融洽感情。开展“六·一”儿童艺术节,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使他们不觉得孤独,觉得生活丰富多彩。

我校通过一系列关爱活动的开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努力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到更好,有效地促进了全校留守儿童关爱氛围的形成,帮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优秀作文 篇14

当记者去采访时,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地说:“我们想要一个新书包,我们还想和爸爸妈妈团圆一起过春节。“当场有许多观众都哭了,包括坐在电视机前的妈妈也哭了,我也想哭了可我始终在鼓励自已:哭是没有用的,要坚强,你一定要相信,她们会达成自已

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我们,一个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拥护之下的孩子,其实我们根本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我们有爸爸妈妈;有可口的饭菜;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条件良好的学校;有爸爸妈妈每天的拥抱……可他们有什么,他们连一个新书包都没有,我希望我希望我现在能好好学习,帮他们完成愿望。

上一篇:庄子妻死原文及翻译下一篇:3月安全例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