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2024-08-24

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精选9篇)

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篇1

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已经过去的“五一”假期是汽车租赁企业常规旺季,但是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北京很多租车者发现,租赁公司的车基本都是全新车型,或者是清一色的单一品牌车型,租车者可以根据的自己的需求,租到满意的车辆。上周,租赁行业权威人士道出了目前租赁行业几大趋势,这些趋势已经成为今后汽车租赁行业今后发展的基石。

●“定制租赁”风起云涌

目前,在北京租赁市场,大部分国际的租赁品牌都已经进入市场,这些外资品牌或者借壳落地,或者是完全独资,他们利用其本身的业务优势,在国外率先掀起了“定制租赁”。

这一租赁方式可以满足租车者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你需要某品牌的车辆,租赁公司就可以根据需求购买这款新车,当然,租车者必须是一年以上长期租赁客户;对于长期租赁的集团用户,租赁公司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集团采购,并负责租赁车日常管理及养护。

目前,“定制租赁”已经成为大型租赁企业核心业务,这一业务主要是对集团客户、长期客户的管理开发。一句话,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谁抓住了大客户,谁就拥有了稳定的租赁业务。

据了解,目前租车市场还是以捷达、宝来、飞度等经济型车为主,根据车况和车龄不同,车辆的价格从100元/天到300元/天不等。租车者大多数以省内和周边游玩为主,有个别长途用,租车的天数一般都在四五天,也有半个月的。吉林省吉顺汽车租赁有限公司范经理告诉记者,7月份学生都放假了,有很多学生都合伙租车出去游玩,占到租车市场近一半的份额, 学生成了租车的主力军。

●和金融结合降低骗租率

由于个人信誉体系的不健全,目前租赁行业最大的问题是骗租率高,一些小型的租赁公司,由于管理不善,租赁车被骗几率比较大,从而导致小型租赁公司业务开展越来越艰难,一些大型的租赁企业也把业务重点定位为集团租赁,而放弃短租业务。目前租赁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仍然感觉短租比较麻烦,而长租价格仍然偏高。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租赁企业能更多地和金融系统结合,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骗租的问题。目前,金融系统已经建立的个人客户征信系统,简单的网络系统查询,基本能掌握客户和金融系统诚信登记,如果参考这一评级开展业务,相信会减少租赁骗租几率。

租赁手续简化的情况看,目前一些租赁企业已经开始取消查验户口本、押金等手续,而是利用银行信用卡进行身份确认和支付押金,这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手续,也降低了骗租率。

●租赁车越来越新

第三个趋势是租赁车辆淘汰继续加快。一些专业人士介绍,几年前,一些租赁汽车车龄基本上都在5年以上,而随着车辆的更新加快,和租赁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租赁

车的使用年限已经降低到了3-5年,甚至更短。一位租赁公司的业务人员说:“车况决定了租赁企业能不能赚钱,因为谁都希望能租到一辆崭新的车使用,而不是一辆破旧车。”

据了解,在欧美一些市场,由于租赁行业的业务健全,租赁车辆车龄都在1年左右,也就是说,客户租赁到的车,基本上都是1年的准新车,超过2年的租赁车,租赁企业会很快利用二手车渠道淘汰掉,并重新购置新车。

一位租赁企业的老板说:“这种业务模式的出现,主要由于租赁企业之外有一个强大的金融系统作支持,加上其成熟的二手车渠道,租赁企业的管理能力能更高一级。而目前中国市场,租赁行业还处于业务发展的初期。”“但是我们也应该欣喜地看到,目前租赁行业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比如允许汽车金融开展租赁业务、租赁行业和二手车业务的嫁接等等,这些变化将促动这一行业的加快发展。”

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篇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在新背景下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FISITA 2012年会后,充分借鉴成功模式,准确把握技术热点和发展方向,邀请全球汽车技术领袖、专家、学者、工程师交流思想,探讨技术,通过知识分享和观点碰撞获得真知,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发展。SAECCE已成为国际汽车界深入了解中国,中国汽车界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成为中国汽车工程界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最受行业认可的技术交流和展示平台。

In 2014,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automobiles in China reached up to 23.72 million and 23.49 million respectively,increasing by 7.3%and 6.9%compared to last year,ranking the first in the world for six consecutive years,and China has continuously been hailed as the regional market receiving the most concern.It's predicted that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will keep a certain growth rate fn the next 10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w energy and other emerging technologies,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facing a galaxy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New players establishing their presence in the industry through launch of crossover products promote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automobiles;the progress made 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pressure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sh the electric and lightweight tran sformation of automobiles.Future automobiles will graduate into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telligence while thetransportation mode in future will also be more effective and diverse.The newindustry background and unique consumption features of the new generationwill make the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the Chinese market even much fiercer.How will automakers carry out their technical layout?How will the automobileindustry in China seize the moment to translate size into power?

SAE-China Congress&Exhibition (SAECCE) has made continuous innovation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especially after FISITA 2012,ithas fully learned the success mode of FISITA,correctly grasped the technical hotpoint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invited worldwide automobile technologyleaders,experts,scholars and engineers to communicate ideas,discuss technologies,share knowledge and point of view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technology and industry.SAECCE has become the platform for the internationalautomobile industry to have an in-depth knowledge about China and for the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showcase i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as well as the best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nddisplay platform with the largest scale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industry inChina that receives the most recognition in the industry.

中国连续六年引领世界第一大市场

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发展趋势;方便;会计;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14-01

汽车的发展历史:汽车从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造出三个轮子的雏形,而单杠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现在的汽车也逃不出这个样板。早时古诺制造的第一辆蒸汽汽车由于技术的不完善,而导致粉身碎骨的下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机动车事故。1794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制成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为蒸汽机给汽车提供动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法国工程师特利伟柯采用新型高压蒸汽机造出了汽车。从此。用蒸汽机驱动的汽车开始在实际中应用。后来,内燃机点火装置、铅蓄电池等的相继问世,为汽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六月一日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政策第十三章消费政策第一条明确指出:“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引导汽车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这一政策的出台,给汽车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新能源,新动力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流。现在正使用的天然气为原料的加气汽车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加气汽车现在还有弊端,加气的汽车动力大打折扣,同时发动机的寿命也会降低。现在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上使用,暂时还没在私家车上使用,不过,随着科技的逐渐完善,在未来汽车发展中,天然气会替代油成为汽车的主要能源,达到低能耗、低污染。

目前世界环境状况:现在的地球,破坏严重。各国陆续发生特大灾难,可以看出,地球的寿命在加速减少,雾霾、臭氧层破坏等各大问题相继而来。虽然近20多年,中国的经济以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了巨大问题,除了技术外,资源和环境等因素也是发展的障碍。

这种问题已经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视:新一代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不在单纯的追求提高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难,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的开采量逐渐加大,而问题也接踵而来,汽车的越来越多,对于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石油的保有量是固定的。

现在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找到新能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新型能源汽车成为发展目标之一。现在的天然气汽车虽说可以解决新能源的问题,但是尚有问题待解决,找到除了天然气之外的新能源,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新能源将石油和天然气的优点集于一身,既能节能环保又不降低发动机寿命。

对于未来新能源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产生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则》强调说明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动力控制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而现在新能源汽车也有了初步的构想,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烧电池电动车(FCE)、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产品。

1,混合动力可分为:微型混合动力、轻度混合动力、中度混合动力、以及重度混合动力。混合动力是指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根据燃料的不同,主要又可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汽油混合动力是混合动力车的主流。混合动力车集油耗低、污染少的优点于一体,但是混合动力车也有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的缺点。目前风神S30、奇瑞A3、本田思域Hybrid、普瑞斯作为混合动力车的代表已经问世。

2,纯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汽车直接采用电动驱动,有一部分把纯电动汽车机装在发动机舱内部,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发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本身不排出有害气体,也呢能使发电设备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纯电动汽车有技术相对技术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充电的优点;也有蓄电池 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贵等缺点。其代表车型沃尔沃C30

3,燃料电池汽车:其工作原理是使作为燃料的氢在汽车搭载的燃料电池中,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电能发动电动机,由电动机带动汽车中的机械传动结构,进而带动汽车的前后方向轴,后桥等行走机械结构,转动车轮驱动汽车。燃料电池的反应结果是产生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这类化学反应除了电能外的副产品是水,因此燃料电池汽车被称为绿色的新型环保汽车。

4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氢动力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而且由于储量丰富等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关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4

[摘 要]调查了一些销售人员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看法的基础上,做了这个报告。[关键词]经济状况 汽车购买鼓励政策 新能源汽车

一、大环境

销售人员对汽车行业发展速度的判断1614121086420很快

(一)经济环境

1.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发展方式积极转变

1)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5098.66亿元,已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快于全国、全省1.3和1.1个百分点。从全年运行轨迹看,1季度、上半年、1-3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4%、6.6%和8.5%。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924元,增长9.1%,按2009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0968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9292美元。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90.2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434.89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3.52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50.0:46.3调整为3.7 :47.8 :48.5,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拉动全市GDP增长6.5个百分点。

2)企业信心持续增强。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经济政策作用下,全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向好,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景气指数持续提高。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1.7,比三季度回升18.1点,比上年同期回升61.6点,已连续三个季度持续回升。

系列1一般慢很慢

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3.5,分别比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回升14.4和30.1点,其中,工业企业景气指数自一季度(103.1)触底以来,逐季快速回升,四季度为151.4,已高于上年同期(108.6)水平;房地产企业景气指数为138.9,比三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升12.6和30.3点。2.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降幅缩窄

1)消费市场持续兴旺。2009年,深入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消费,积极培育“2+8”消费新模式,消费市场逐步走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93亿元,增长15.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4%,实际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限上贸易企业仍占主导。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00.6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5.4%,年零售额超亿元的大型批零贸易企业明显增多,全年零售额超亿元企业达209家,比上年增加59家。市场消费热点突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销售20.59万辆,增长35.3%。2)对外经济触底企稳。面对外贸出口持续回落,我市全面落实出口退税、信保补贴、展会补贴和电子商务进企业等措施应对国际危机拓市场。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04.2亿美元,下降15.9%,其中出口271.8亿美元,下降19.1%,进口132.4亿美元,下降8.4%。进出口、出口、进口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6个、5.1个和8.7个百分点。多数重点出口产品如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出口稳步回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降幅收窄。重点企业出口总体回稳。国际服务业外包加快发展,全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9.19亿美元,增长351.6%。利用外资趋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0.14亿美元,增长21.2%,比上半年回升20.1个百分点。新批外资项目554个,同比增长14.7%,比上半年回升23.2个百分点;协议利用外资69.65亿美元,增长11.8%,比上半年回升25.6个百分点。至年末,共有7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117个项目。全市协议利用内资1287.02亿元,增长18%,实际利用内资560.55亿元,增长18.5 %。3.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升,民生稳步改善

1)财政增收持续好转。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达到1019.43亿元,增长12.0%,增幅比上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500亿元,达520.79亿元,增长14.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1.1%。2009年,全市预算内财政支出490.4亿元,增长16.9%。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市本级预算内民生支出89.93亿元,增长20.5%,支出增量占新增财力的76.8%。

2)工业效益扭转下降趋势。2009年,在部分行业受政策刺激需求回暖、工业品出厂价格与

原材料价格差和生产成本下降等因素影响下,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双双实现增长,全年实现利税总额859.3亿元,其中利润495.99亿元,分别增长15.5 %、20.8%,增幅比上年提高12.3和20.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状况大幅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1.59亿元,增长10.1%,增幅比上年缩小50.9个百分点。

(二)政策

1.2009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投放较大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4284.21亿元,增长26.0%,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新增存款2950.87亿元,同比多增960.9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3113.30亿元,增长30.3%,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新增贷款3046.41亿元,同比多增1435.36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在人民币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56.6%。

2.低排量购置税,原来减半,现在减2.5 , 同时鼓励新能源车、鼓励电动车,出台了一些政策,补贴数额还相当高。

二、消费能力

(一)收入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9年,我市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5年倍增计划和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把促进就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抓手,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众保障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双双超1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176元,增长11.2%。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864元,增长1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1%,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0.4和7.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822元,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9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4223.58亿元,增长23.5 %。

(二)消费观念 1.颜色的选择

澳大利亚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NRMA公司的研究员就汽车颜色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研究,结果表明:撞车等交通事故的发生与汽车颜色的显眼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深色以及容易与道路环境相混合的黑、金、绿、蓝等颜色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远高于明亮的嫩黄、米色、奶色和白色汽车。

消费者对汽车颜色的选择20151050红黑黄绿蓝白其他系列1

研究表明,在雾天、雨天或每天清晨、傍晚时分,黄色汽车最容易被人发现,发现的距离比发现一般深色汽车要远3倍左右。因此,浅淡且颜色鲜艳不仅使汽车外形轮廓看上去增大了,使汽车有较好的可视性,而且使反向开来的汽车驾驶员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因此,有利于行车安全。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休弗内斯(Sue Furness)教授在对1000多辆各色小汽车进行调研后发现,银白色汽车是最佳选择,出车祸的几率最小,而且即使出事,司机受伤程度也相对较轻,在车祸中遭受重伤的比率比开白色汽车的少50%。相比之下,开白、黄、灰、红、蓝车的司机受伤的几率大致相同,而黑、褐、绿车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驾车人受伤的机会是开白、黄、灰、红、蓝车的两倍。

休弗内斯说,银白色汽车为何比其他颜色汽车安全的原因目前还不得知,他推测这可能与银白色对光线的反射率较高,易于识别有关。她建议提高银白色汽车上路行驶的比例,以减少交通事故。浅色系车相对安全

来自大陆汽车救援俱乐部与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浅色系的汽车颜色安全性高于深色系汽车。在黄昏、清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黑色汽车的事故率是白色汽车的3倍。

经过视觉主观评价、色差及灰度差和事故数据等的分析后,研究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汽车的颜色关系到驾车的安全问题,颜色对汽车的可视性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加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人的注意,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2.二手车购买的倾向

2~9座(含9座)以下非营运载客汽车(包括轿车、含越野型)使用12年。在这十几年 的时间内,一般的车主不会愿意只使用一辆汽车,更愿意随着自身的收入的更换汽车。09年成交量是65000辆,交易额达到45亿比去年增长21%。08年的车辆平均价格为65000万/辆,09年的车辆平均价为70000万/辆。

三、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清洁能源汽车能否成为世界道路的主流(销售人员的看法)1086系列1420是

(一)新能源汽车

在中国“十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共计拨款8.8 亿元,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确定了以燃料电池汽车(FC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比如以整车为牵引,可以分为整车和部件两块。而沿着这个入口进去,又可以按照车型分为轿车和客车这两大领域。在中国国内一样,南边以上海同济大学为核心,主攻燃料电池轿车整车方向;而北边则以清华大学团队为核心,主攻燃料电池客车整车。就是在氢燃料开发上走燃料电池还是走内燃机路线各大汽车巨头也各有不同。

燃料电池以及氢内燃机都共同存在的一个劣势就是储运问题。氢的沸点为-253℃, 常温下是气态, 所以贮运性能差。目前的存储方式有物理方式和化学方式两种。物理方式有两种: 一是液态氢法, 此法的能量密度最大, 液态氢气可在汽化后供给发动机, 其困难是, 保持液态氢容器处于-253℃以下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绝热保温技术, 将氢气(H2)吸出来则又需很高的低温工程技术;二是以高压方式(2000~3000kPa)储存于金属容器中, 即高压气瓶法, 此法的能量密度小, 贮氢量少。化学方式即所谓贮氢合金法, 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好, 但贮运能力较小,100kg 合金的贮氢能力不到2kg。其次是制取困难, 理论上可从水、煤、天然气等原料中制取氢。但到目前为止, 制取氢的成本及消耗的能量很高, 还不能大量生产作为内

否不一定

燃机的燃料

氢动力汽车发展的瓶颈,就是液氢的供应系统和成本。比如现在德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加氢站的液氢价格大约为8 欧元一公斤,Hydrogen 7 的百公里耗氢量平均为3.6 公斤,合28.8 欧元。如只用汽油,其百公里耗油量平均为13.9 升,按每升汽油1.3 欧元计算,合18.1 欧元。两者费用差别较为明显。因此,目前用氢作为汽车燃料确实还存在成本问题。这也是氢动力汽车目前还不能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燃油汽车

在汽车密度大的国家和地区,汽车排放污染早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放出一氧化碳约1000kg,氮氧化合物约50~150 kg碳氢化合物约200~400 kg,平均燃烧1吨燃油生成有害物达40~70 kg。1943年美国洛杉矶汽车废气事件,一天内曾使几千人受害,造成震惊全球的悲剧。此外,还有温室效应、噪声污染、其它污染等。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得出:汽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头戏,在国家的激励和宏观环境的有利影响下,汽车行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2009年杭州经济运行情况新闻通报.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129/11217335492.shtml [2]网上南国早报.

http://ngzb.gxnews.com.cn/html/2009-12/03/content_321806.htm [3]中国二手车网.http://bbs.hangzhou.com.cn/thread-5949526-1-1.html [4]sina新闻中心.

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篇5

摘要近年来,环保和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汽车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种替代能源动力车的出现,为汽车空调业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结合国际汽车空调学会(MAC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USEPA)对汽车空调业的有关政策,对国外汽车空调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国内汽车空调制造业的同行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市政工程 环境保护 综述 汽车空调 1 汽车空调系统在汽车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获得市场,生产出价廉、安全、舒适和低排放的汽车是各大汽车生产商的努力目标,汽车制造商不断地根据用户的要求更新汽车设计,并期望通过利用新技术来提供更好的性能,而是否需要增加成本则主要取决于获得的利益(如环保)是否足以补偿。

汽车空调系统作为影响汽车舒适性的主要总成之一,为汽车提供制冷、取暖、除霜、除雾、空气过滤和湿度控制功能,汽车空调系统已成为汽车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采暖系统可使乘员避免过量着装、为车窗提供除雾和除霜功能,提供舒适性和安全服务;冷气系统则通过制冷、除湿来提供舒适性,通过使司机保持警醒、允许关窗等措施提供了安全服务;采暖和冷气系统还可提供除尘、除臭的功能。这些功能已成为车辆必不可少的要求。虽然目前轿车的燃油余热足够提供轿车内的采暖和除霜的需要,但近期研制的高效汽油、柴油发动机的余热会进一步减少,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则不得不牺牲驱动性能来提供采暖和制冷,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汽车空调系统的效率来减轻汽车的动力负担。

对于新一代的环保型汽车,如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其它的低排放车辆,由于本身动力远小于传统动力车辆,能够提给空调系统的动力极为有限。拥有一套节能高效、性能可靠的空调系统对开拓市场至关重要。2 评价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LCCP

汽车动力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对汽车空调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许多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机会。“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原来在汽车空调系统使用的工质CFC12,在发达国家的使用已经在1996年停止,在发展中国家则在2006年停止。由于各方面的努力,CFC12已逐渐被HFC134a所取代,我国从2001年1月1日起已禁止在新生产的车辆中使用CFC12为工质的汽车空调。HFC134a具有ODP(大气臭氧层破坏指数)为零、GWP(温室效应指数)为CFC12的六分之

一、不可燃、低毒性、制冷量和系统性能与CFC12相当等优点,因而作为“过渡性”的替代工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但由于它的温室效应指数仍然较高(为CO2的1300倍),已列入“京都协议”规定限制发展的工质范畴。

为准确评价新技术在汽车空调业的应用可行性,国际汽车空调学会(MACS)、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和美国环境保护机构(U.S.EPA)合作,并提出汽车空调“生命循环气候指数”(LifeCycleCli matePerformance,简称LCCP)的概念,来评价汽车空调系统工质及燃油消耗等综合指数,所谓“生命循环气候指数”包括了从产品生产、使用的原材料和部件到废品处理所造成总的直接和间接排放。

汽车空调运行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汽车排气管排放量的2%~10%,随着高性能发动机的使用,这一比例逐渐变大。目前使用汽车空调在总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例仍很小。在美国,EPA统计的汽车空调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0.1%。

温室气体排放发生在汽车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生产、使用、回收处理。LCCP表示从生产到回收的排放量,包括零部件材料使用的能量造成的排放。LCCP概念比原先使用的“TEWI”概念更为科学。“TEWI”只包括了制冷剂的直接排放和系统运行能耗造成的间接排放;LCCP还包括了制造零部件、制冷剂消耗的能量、替换及服务耗能。减少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手段

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量依赖于空调系统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跟车辆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对一定的制冷剂,直接排放率主要受系统工作压力影响,而环境温度和压缩机输入功率又决定了制冷系统的工作压力。间接排放主要由生产系统所需的能量、保证一定舒适性所必须提供的冷量及制冷系统的效率决定。在某些环境下,燃料消耗引起的间接排放远远大于制冷剂泄漏引起的直接排放量,尤其是在报废之前使用制冷剂回收装置。而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因为很少使用空调,直接排放则是LCCP的主要部分。减少直接排放的措施: 1)在维修和车辆报废时使用制冷剂回收和再利用设备。

2)改进零部件质量减少泄漏,降低软管汇漏率并尽可能减少软管长度,改进管路接头,在可能的情况用“全封闭”的结构代替开启式压缩机的轴封。Hutchinson公司开发的新型车用制冷系统双端面密封接头的泄漏量与单“O”型圈密封接头的比较。在127℃,3.2MPa表压下,30天的泄漏测试结果表明新型的泄漏量减少了80%。3)减少制冷剂充注量。

4)改用低GWP值且蒸汽压力适当、渗透率较小的制冷剂。减少燃料消耗引起的间接排放: 1)通过增加车厢隔热层厚度、改善车厢密封性、减少玻璃传热(如采用光线选择性玻璃、隔热膜)等措施减少车厢热负荷。

2)进行压缩机容量调节,减少过度制冷后再加热而引起的能量损耗。如日本电装开发的电控变排量压缩机用电磁阀代替原有变排量压缩机的气动阀(图1),使压缩机输气量可在0-100%范围连续调节,这种结构不仅节能,而且不必安装离合器,因而减轻了压缩机的质量,并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3)通过控制、减少摩擦、蓄热、改善传热等措施来提高系统零部件的能源利用效率。如图2为过冷型冷凝器,该换热器将传统的冷凝器、贮液器、干燥过滤器和过冷器合成一体,可确保节流阀前的过冷度而提高效率,且因减小了贮液器的内容积而可减少制冷剂充注量。

4)使用高效率零部件以减轻质量。

5)采用新的系统或新的制冷剂来达到更佳的LCCP值,并提供令人满意的加热、冷却、除霜、除湿、除雾和湿度控制性能。如一般车辆在冬季将外部空气经加热器引入车室内除雾(新风模式)时,同样量的热风被排出车外,因此造成采暖负荷的70%的热量损失了。日本电装开发的内外空气双层循环系统(图3),只将加热后的外部热空气引入车室顶部,而使室内空气在足部循环,这样可减少一半的热量损失。而在夏季这种通风方式约可节约40%的动力。4 未来新型动力车可能使用的空调系统

汽车动力系统的环保设计对市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汽车空调系统效率对客户的影响,然而对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低排放汽车,它们是否能被用户接受却往往依赖于是否拥有效率更高的采暖和空调系统。例如,单用电力制冷和采暖可使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可行驶里程减少50%以上,以至连典型城市交通都难于适应。对于日益开拓的家用轿车市场,微型车用于空调的能量少于普通车辆,但这部分能量在小功率发动机的输出功中占的比例却不小。

由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CFC12到HFC134a替代的速度和花费比各公司单兵作战要小得多。如果新的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则可能有同样的好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新的设计只在某些气候条件下或某些特殊市场规则下才有优势。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可能存在多种技术选择。

目前带空调的汽车一般在湿度控制功能,空气通过冷却除湿后再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以控制车窗除雾并保证乘客舒适性。这一点在新的系统设计中可能会遇到挑战,例如在电动汽车中使用热泵型空调供暖,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但要同时实现湿度和温度的控制却很困难。

未来新型空调系统的开发必须与汽车开发同步,以适应新的变化:如发动机效率提高(余热量减少)、电气化、混合驱动动力及其它新型零部件使用后导致空调系统特性的变化。

1).汽车电气化日益加强新型的电子元件如加热座椅、娱乐系统、电子导航等在汽车上的应用日渐广泛,为了适应这些技术,汽车生产商正在拟转向42V系统。采用高电压系统后有可能去除皮带驱动的系统,如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水泵及动力转向泵等。这使在汽车空调系统中应用全封闭压缩机成为可能,并且只要发动机舱内靠近仪表盘的部分在足够的空间,就有可能用金属管代替软管,从而大大降低制冷剂泄漏。

2).电动车及一些混合动力车需要负荷调度电动车和一些混合驱动车为了达到高效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以尽量少使用燃料来满足动力要求。例如,一些混合驱动车在发动机模式时利用多余动力对电池充电,当电池充电完成时则切向电动模式。相应地空调系统的设计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无论发动机模式和电动模式时都需要空调(或采暖)。丰田混合动力车为了节约燃料设计成在发动机模式和电动模式中间来回切换,只在发动机模式下开启空调,因为空调的压缩机由发动机通过皮带驱动,发动机必须运行以产生热量,在汽车临时停车或持续减速时切换到电动模式—只有在需要空调时才开启发动机。本田的混合驱动车有一个小汽油发动机,与电动马达并行以补充动力。本田采用独特的“经济模式”使发动机阶段性地怠速运行,以确保车室内保持在舒适的温度。在空调(或采暖)负荷较大时,需要保持发动机连续运转,以确保舒适性。

3).新的零部件技术可减少空调或采暖负荷增强车身隔热、改进门封结构、玻璃镀层和其它新技术的应用都可减少车室热负荷,从而减少用于空调或采暖的能耗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5 技术选择

至少有六种方案可减少汽车空调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三种方案是改进现在HFC134a系统,三种方案是采用新的制冷剂,每一个方案都有其优缺点。方案一:改进HFC134a系统的维修和处理环节

在维修和报废空调系统时回收和再利用HFC134a,以减少直接排放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方案需要国家法律保证。据估计发达国家在1~2年内的回收率可达90%,而发展中国家的实施则需要2~3年时间。方案二:改进HFC134a系统

这一方案通过改进传统的HFC134a系统,减少系统充注量、提高部件品质来提高系统效率。与制冷剂回收相结合,这一方案的收益最高。估计改进后的HFC134a系统会在1~3年实施。Visteon[3]其传统HFC134a系统进行了改造,以变排量压缩机取代原有170cc的旋转斜盘式压缩机,以同样换热面积的过冷式冷凝器代替原平行流冷凝器,以同样换热面积的挤压管蒸发器代替原层叠式蒸发器,以1.5冷吨的热力膨胀阀取代原系统中采用的节流短管,新系统同时采用了新型软管和接头,使制冷剂泄漏分别减少78%和88%。新系统的充注量下降了18%,而系统COP则提高了32%。方案三:全封闭HFC134a系统

这一方案是采用全封闭的HFC134a系统及制冷剂回收技术,其实施时间依赖于电动汽车投入市场的时间和市场占有率,据估计至少需要4~5年时间。全封闭系统在固定空调中的使用已经很成熟,在汽车上的使用没有大的技术障碍。这种系统对目前正在开发的传统内燃机汽车高电压系统和未来的电动、混合驱动车都非常有吸引力。方案四:在改进的系统中使用碳氢制冷剂

汽车生产商和供应商们在正研制使用碳氢为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系统,尤其是采用载冷剂方式降低可燃性危险的两级系统更有吸引力。1999年Delphi开发了带两级冷却循环的碳氢系统(图4),并在凤凰城会议上与HFC134a系统进行了比较,但新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汽车中使用可燃制冷剂必须经过大量工程验证和测试,而且在商业化以前必须经过制订标准、维修程序、生产和技工培训的过程。但这一方案与封闭系统和二氧化碳系统相比没有大的技术障碍。据估计在第一辆车上装这种可燃工质约需4~5年。方案五:在改进的系统中使用低GWP值的HFC152a制冷剂

采用载冷剂方式的两级HFC152a系统也在研制中,HFC152a的燃烧热约为丙烷的2 3,因而可燃性比丙烷小,但与碳氢制冷剂一样,HFC152a在汽车空调系统中的使用也必须经过大量工程验证和测试,而且在商业化以前必须经过制订标准、维修程序、生产和技工培训的过程。其实际应用估计也在4~5年以后。方案六:超临界的二氧化碳系统

浅谈汽车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篇6

汽车企业的绿色制造是绿色制造的.关键行业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制造业应用绿色制造技术的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汽车绿色设计技术.并对汽车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李萍 LI Ping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浙江,玉环,317600 刊 名: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英文刊名:DEVELOPMENT & INNOVATION OF MACHINERY & ELECTRICAL PRODUCTS 年,卷(期): 21(3) 分类号:X5 关键词:绿色汽车   绿色制造   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气囊发展趋势分析 篇7

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新技术装置。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包括传感器总成、充气、折叠气囊、点火器、固态氮、警告灯等。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 装在车前端的碰撞传感器和装汽车中部的安全传感器, 就可以检测到车突然减速, 并将这一信号在0.01秒之内速度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电脑在经过分析确认之后, 立即引爆气囊包内的电热点火器 (即电雷管) , 使其发生爆炸, 这一过程一般只需0.05秒左右。点火器引爆之后, 固态氮粒迅速气化, 大量氮气化, 大量氮气立即吹涨气囊, 并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 气囊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安全展开。

安全气囊系统, 属于辅助约束系统 (SRS) 。它的作用是在碰撞过程中弥补佩带安全带仍不能保护乘员头部、脸部、胸部和膝部的缺陷。

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汽车的安全设计在整车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汽车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 主动安全系统旨在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防范事故于未然。被动安全系统是事故发生后开始起作用, 以减缓事故严重程度。

汽车安全气囊属于被动安全系统。我国2000年实施了CMVDR 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该法规等效于欧洲ECE R94法规。最近, 我国的侧面碰撞法规已经开始实施, 这将对我国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和驾乘人员保护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车安全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将带动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发展。据预测, 2009年前排乘客侧面保护气囊的安装率将会是2006年的2倍, 侧气帘的安装率将是2006年的4倍。

2 国外安全气囊的发展

安全气囊的雏形是美国人Jhon.W.Hetrick发明的安全气垫。1952年Hetrick发明了他自己之称为“汽车安全气垫”的装置, 用来减轻急刹车或正面碰撞带来的严重伤害。这是一种纯机械装置。用于使气囊膨胀的压缩空气贮存在一个压力容器中, 连接着弹簧的质量块用来感应汽车的减速度。当质量块产生位移时, 能打开一个阀使压力空气从压力容器中冲出来, 以使气囊膨胀。气囊可装在方向盘中、手套箱门上、仪表板上部以及前排座椅的靠背。

早期的空气囊主要用于与其它安全装置一起防止飞机着陆时与地面的碰撞。1960年, 安全气囊技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并转为民用。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NHTSA) 开始建议制定一个可选择的安全气囊法则, 鼓励汽车厂商去发展安全气囊。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用、福特, 德国奔驰, 日本丰田等汽车公司以及美国MORTON公司、TRW公司、德国TEMIC公司、ICT研究院、日本DAICEL公司、瑞典AUTOLIV公司等均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与发展安全气囊, 其中1971年5月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将火箭推进技术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这些综合力量使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4年,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NHTSA) 在著名的“联邦汽车安全标准”中的208条款《乘员碰撞保护》 (Federal Motor Vehicl Safety Standard208, 简称FMVSS208) 中增加了安装气囊的要求, 这为安全气囊的发展和使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FMVSS208条款是汽车安全气囊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 欧洲也颁布了ECER94法规, 紧接着日本丰田、本田, 美国福特、克莱斯勒, 德国宝马, 瑞典富豪等汽车公司纷纷开始销售配有安全气囊的汽车。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美国、欧共体、日本已正式立法在汽车上配置安全气囊, 双气囊已成为绝大多数主流轿车的标准件。

3 国内安全气囊的发展

我国对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一些汽车碰撞安全和军工专家才开始关注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世界汽车进军我国, 我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1992年, 我过自行研制的FS-01安全气囊通过撞车试验。我国的政策法规也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九五”规划期间和“十五”规划中, 国家经贸委和汽车行业将安全气囊列为我国汽车零配件三大重点发展项目 (电子喷油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和安全气囊系统) 之一, 尤其是在1999年10月28日, 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CMVDR294) 。这个设计规则明确提出对汽车乘员在发生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标准。所述的安全要求。CMV-DR294的发布间接地对汽车配置安全气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无疑是中国安全气囊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 同时也对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 国内许多大学与事业公司的研究与产品已初具基础, 其中部分研究与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清华大学的黄世霖等人在汽车碰撞实验研究中, 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国产汽车中安全气囊的匹配技术对汽车安全气囊的点火控制模拟、汽车碰撞的过程模拟和实验验证以及有关软件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对国内的汽车安全气囊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汽车安全气囊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 汽车安全技术中的安全气囊技术近年来也发展得很快, 智能化、多安全气囊是今后整体安全气囊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识别乘客类型, 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系统采用重量、红外、超声波等传感器来判断乘客与仪表板远近、重量、身高等因素, 进而在碰撞时判断是否点爆气囊、采用1级点火还是多级点火、点爆力有多大, 并与安全带形成总体控制。通过传感器, 气囊系统还可以判断出车辆当前经历的碰撞形式, 是正面碰撞还是角度碰撞, 侧面碰撞还是整车的翻滚运动, 以便驱动车身不同位置的气囊, 形成对乘客的最佳保护。

浅析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汽车电子产品     新能源环保汽车      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汽车智能化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汽油是汽车的常用能源。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尾气。汽车最大、最直接的污染是尾气。进入21世纪,为了引领和表现新世纪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国际汽车公司陆續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及绿色环保新能源车型。

一、汽车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1.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汽车作为汽车电子产品的载体,其产量直接影响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量,特别是对那些在汽车中普及率较高的传统汽车电子产品来说,比如EMS、汽车音响、汽车仪表等需求量很大。所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汽车电子市场增长的最有利保证。

2.新兴汽车电子产品在国产汽车中的普及。 纵观国产汽车的发展史,不用追溯到很远,就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国产汽车的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被应用到汽车上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以及娱乐性。ABS、安全气囊等产品已经渐渐成为轿车产品的标配,GPS、TPMS等新兴汽车电子产业也逐步超越了其在汽车中的普及速度。

3.汽车电子产品的升级。与其他电子产品一样,汽车电子产品一刻都没有停止其产品升级的步伐。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等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电子产品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而这种产品升级将直接影响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现代汽车的主流主动防护系统基本上是ABS+EBD+TCS相互使用,为驾驶员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这也充分体现出科技以人为本的宗旨。

二、新能源环保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1.概念车向绿色环保型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累计生产约15亿辆汽车,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汽车的环保措施和法规,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2.小排量汽车发展趋势。小排量汽车既节能又环保,而且这类车的价格比较便宜,一般在8万元以下,在家庭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可降低制造的材料成本。

3.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趋势。在遇到堵车时的燃油消耗量、尾气排放量等要远远低于仅靠汽油、柴油内燃机驱动的车,排放量下降约80%,可节省燃料50%。而与纯电动车、燃料电动车两种电动车相比,混合动力车在动力性能、续行里程、使用方便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因而最具商业价值和量产可能。

4.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随着能源危机的持续加剧,石油的耗尽目前来看是必然趋势,而传统能源产生的大量废气也使得汽车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而能源的清洁化和多样化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能源:

氢能源汽车。氢能源汽车是一种完全清洁且取之不尽的能源,氢的燃烧只产生水,同时其燃烧放出来的能量也是所有元素中最大的,相比同质量的汽油和氢气,氢气燃烧放能是汽油的5倍,所以氢能源是未来汽车十分理想的一种能源。

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可以说是零污染零排放,随着大容量电池和快速充电技术的研发,目前已有大量续航能力达200KM的电动汽车问世。

太阳能汽车 。太阳能汽车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储能和供能,不管是在阴天还是在雪天都可为汽车进行能源补充,随着目前大容量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发,未来太阳能汽车的投产并不遥远。更安全、更经济、更环保,是未来汽车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汽车一定可以实现技术、经济和环保的完美结合。

三、总结

很多企业很早就开始了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的调整。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也逐步得到加强。同时,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现代汽车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共同筑起汽车的安全防护体系,为乘客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科技永无止境,畅想依然永恒,我想未来汽车的发展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谢忠华.论论汽车新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13(2).

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趋势 篇9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驱动电机行业将会迎来整体规模的迅速扩张。在这一过程当中,具备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的第三方电机制造商将有机会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收获业绩的大幅增长。

全球驱动电机市场趋势

根据估测,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市场将随之快速扩张,市场规模有望从2015年的$23亿增长到2030年的$318亿。

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主要包括电动机和逆变器两部分,虽然同其他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一样,这两部分部件长期都面临降价压力,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总量的上升,行业总体还是具备较大上升空间。我们预期到2030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在18%-20%左右。

系统单价方面,电机系统整体往高功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装配价格的提升。

根据估测,在中性假设条件下,2030年电动车销量将达到2000万台,约占当年乘用车总销量的16%-18%。然而,如果放到乐观情景下,即电池价格大幅下滑,且环保政策更加严厉的条件下,电动车销量增长的速度有可能大幅上升,我们预期在乐观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年销总量有可能达到3000万台的水平,约占当年汽车销量的25%-27%。

预计单电机混动车的功率需求大约在30kw左右(平均价格约$200-$300),双电机插电混功率约为50-100kw(平均价格$800-$1000),纯电动车的电机功率约为200kw(平均价格$1000-$1500)。

电动机市场情况

我们预计到2030年电动机(不包括逆变器)的销量年均增速将达到18%,到2030年行业整体销量达到$195亿,相较2015年$12亿的水平扩展近17倍。

预期电动机的销量将从2015年的360万上升到2030年的4900万,同时,单车电机数量预计将有所下滑,从1.8下降到1.4,主要是由于单电机的纯电动车销量占比提升。

但电动机单价方面我们预期将进一步提升,从目前的$350上升至$380,主要是受高价大功率电机的更广泛应用所拉动。

从市场份额情况看,丰田集团在2016年的数据中遥遥领先(集团主要生产电机的公司包括电装公司和爱信精机),本田集团位居第二,而同时这两大集团也都在混动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之后是比亚迪以及给特斯拉供货的台湾电机制造商富田电机。

电机行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第三方供应商崛起将是大势所趋。如果我们观察当前日本汽车行业产业链情况,不难发现占据龙头地位的前三强(丰田、)都倾向于自供电机产品,这除了和日本制造企业的传统基因相关外,也同行业发展的阶段有关。

如果对照一下PC和手机行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行业在初期都是高度上下游整合生产,无论是PC行业的惠普、苹果、硅图公司,还是手机行业的诺基亚、摩托罗拉都在产业链中高度整合生产,因为在初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需要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迅速做出反应相互配合,所以整合生产的模式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然而到了行业发展中后期,由于整个市场规模扩充,同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需要像初期那样快,此时第三方供应商以整个市场为客户对象的规模效应便体现出来,这也催生了富士康、美光、海力士等一系列第三方供应商的崛起。

新能源汽车电机行业也不例外,从当前时点看,本田已经宣布将与日立合作生产电机。同时日产也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提到将来可能开始外采电机。

2017年10月,三菱电机宣布将为戴姆勒奔驰提供电机和逆变器。随着第三方电机厂商高效能、低成本产品的普及,电机行业市场份额从主机厂自供向第三方企业转移是大势所趋。

目前日本的电机企业已经相继开始对电动化所带来的趋势转变做出了应对。我们预期电装和爱信精机将会首先利用他们现有的规模优势,用较低的成本占有市场份额,而紧随其后的电产和明电舍也将迅速跟进。

目前电机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而生产规模是决定毛利率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逆变器行业情况

我们预测逆变器行业也将迎来高速增长,根据估测,逆变器市场销售收入规模将从2015年的$12亿上升至2030年的133亿。

从销量上来看,因为逆变器与电机的比例基本是1:1,所以预计其销售总量将从2015年的360万上升到2030年的4900万。

$300-$400下降到$200-$300,主要是来自于上量之后的成本规模效应。

与电机领域相似,在逆变器行业丰田集团目前同样也是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丰田集团下属的电装集团目前正在大规模扩展其逆变器客户。在丰田之后,三菱电机也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技术演变

从电机的分类来看,主要有直流、交流感应、永磁同步和开关磁阻四种,新能源汽车电机主要用到后三种。

目前,永磁同步由于其较优的性能,是主流的电机类型。交流异步电机的价格适中,但性能稍差,在美国及中国有部分厂商使用。而开关磁阻电机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较低的价格,但同时也存在着杂音和震动的技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的话,开关磁阻电机将具备很大的市场。

交流异步电机:虽然从目前看,交流异步电机(额定功率在79-85左右)相比永磁同步功率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是其成本较永磁同步电机低出不少。在体积方面,交流异步电机比永磁同步电机更大,主要是受设计构造的限制。

永磁同步电机:电机内部有包裹永磁体的转子,整体系统功率较大(在90-92左右),同时体积较小。造价方面较为昂贵,主要由于永磁材料价格较

出效能。永磁电机是当前电动车电机行业中应用广泛的电机类型。

开关磁阻电机:开关磁阻电机价格非常具有竞争力,主要由于其转子中没有高成本的永磁体,同时其功率适中(额定功率在80-86左右)。由于是利用定子和转子的拉力来提供动力,过程中导致的震动和噪音是其主要问题。由于电动车电机目前正处在迅速上量的时间段,我们相信需求的提升会加快技术的革新替代。

电机技术提升方向

通过研究过去20年电机的技术演进趋势,我们发现电机技术还有较大的继续提升的空间。首先看机芯用钢的厚度情况。对于定子和转子来说,其主要是由薄电磁钢层叠加组成,1997年第一代的丰田普锐斯使用的是0.35mm的钢层,随后减到0.3mm,近2016年降到0.25mm。一般来说,薄钢层数的提升能够增加电机效率,同时也对控制电机温度有帮助。

目前,制造薄钢是行业的一大技术难题。主要的难点在于控制压铸中的回弹,以及钢片材料的一致性保持。从当前情况来看,旋锻加工技术由于其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成为行业的主流制造方式。

其次,在绕线密度方面,总体上定子中绕线的量是决定电机功率大小的重要因素。而决定绕线量的则主要是在有限空间内铜线可以绕机芯的圈数。技术

方面目前插入器的使用由于适合高功率的定子加工,并有逐渐成为行业生产标配的趋势。

而线圈类型方面,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目前主流厂商使用的是圆形,但是方形技术由于具备较高的空间利用率,正逐渐替代圆形成为行业大方向,而丰田和本田目前已经开始批量采用方形绕线技术。其他厂商这边,安川电机已经开始研发电子绕线技术,目的是提升控制和效率(马自达已经开始试用)。

在冷却系统方面,分电机和逆变器两部分:电机这块,由于随着电机温度升高永磁电机的磁力会减弱,所以冷却系统的效率对于电机高功率运行至关重要。

不从技术演变趋势看,主流的冷却技术已经从风冷、水冷,发展到目前油冷的阶段。其主要技术手段是将电机浸入到油冷室中来达到降温的目的。虽然有专家认为与油的摩擦会降低电机的效率,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油冷依旧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有效的冷却模式。

逆变器方面,冷却系统对于逆变器的表现也同样重要,日产近声称在聆风2017新车型中,依靠提升逆变器冷却系统,将电机的输出功率从80kw提升至110kw,而电机其他部分均和上一代相同。

上一篇:基于把握学情下一篇:有趣的大扫除作文500字